互动课堂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互动课堂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互动课堂论文

篇1

篇2

一、激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来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时,深深体会到课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引导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多多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或物去经历、去体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生资源之间,实现有效互动。

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

第二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来到学校,准备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虽然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

“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一个小小的头饰,已经让学生参与到了要学的课文中,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他会细细的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描绘剪裁,满怀喜悦地戴在头上,憧憬着怎样去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在这之前,我还曾担忧他们做得出来吗?看来,我确实低估了学生,他们真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启迪。

课堂上充满生机,我把画的几串葡萄贴在黑板上,学生们把课文中的四种动物制作成卡通画,贴在相应的位置。我们开始进入自己的角色了,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我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去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狐狸”,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动物的特点,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们有了进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

让我们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自信心就像一个人的耐心、恒心、爱心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同样需要唤醒与点燃、培养与锻炼、实践与坚持。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点燃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一个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

比如:在听客车厂子弟小学谢迎新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谢老师总是用“OK”、“真棒!”或伸大姆指来响应,即使学生的回答很平常,谢老师也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不敢表述时,全班学生会一起呼喊本班的奋斗口号:“掌声响起,鼓励自己,我能行,我最棒。”被鼓励的学生像汲取了信心和勇气,声音洪亮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让人感动的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时,一位较差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老师,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有点深,我比较笨,没学会。”谢老师马上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孩子回答出来了,谢老师高兴地说:“孩子,这就是你的收获,你又进步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禁不住看了孩子一眼,他那懊丧的神情不见了,眼中流露出欣喜、自信、感激的神情。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时刻是孩子生命中的绿洲,这样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

回来后,我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激励方式可以灵活运用,诸如:眼神赞许、颔首、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也可用“你真行”、“真棒”、“好样的”等语言,还可以用评选“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三、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第三册《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在指名初读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你想怎样读。在范读、赛读时,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老师。在小组互读时,其他同学评价他们小组合作得怎样。在本课结束时,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或别人的表现怎么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评出本课的“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地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

篇3

(一)充分利用教材

在进行初中政治课堂互动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一般来讲,教材中间都会有阅读和思考这个栏目。利用这个栏目,是最基础的师生互动的方式。要知道,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和理解对于教材的延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这个部分的利用,教学过程之中就会自然地掺杂有互动的理念还有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点,更好地和教师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小游戏、小互动,但这些内容,一定要立足于实际的教材内容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从而提高政治成绩。

(二)创设情境进行课堂互动

通过对情境的设置,可以营造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预先准备,即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的设置。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认识。鉴于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进行服务,所以教学情境的设置,绝不能漫无目、随性而为,必须要突出实际的教学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素质,准确地对教学实际进行把握和切入。因为在时间上最好不要超过八分钟,且一节课的时间比较短,如果情境设置的时间较长,必然会喧宾夺主、得不偿失。所以,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一定要细心慎重。

(三)运用设问法

设问法,就是指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而设定的问题抛出,让学生进行回答。在抛出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积极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答。通过对学生思维走向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就可轻松达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目的。作为最传统的教学引导方法,设问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通过设问,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将变得更加的具体直接和有效,且时间上也会获得很大的节约和自。但是,设问法也存在缺点,那就是比较抽象,形象性并不是很强,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有关的合作和交流。不过,设问法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通过设问,可以简单、形象地讲述一些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而且设问这一方式可以连续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板书等形式,弥补其抽象性特点所带来的问题,这样便可使课堂变得更加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4

最早由语言学家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理论,现普遍理解为介于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之间的一种语言,是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过渡阶段的语言。这个阶段的语言会产生很多错误且很难消除,这叫“化石化现象”。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母语的负迁移;//外语学习策略的错误使用;3、教师在目的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语言材料处理不当;4、汉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回避、简化等现象。“化石化现象”具体会根据不同的汉语学习者在不同的汉语学习中有所突显。例如在语音方面,极少有学生会避免化石化现象,达到和母语者相同的水平。结合对中介语理论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加强自己的中介语水平,注意相应的教学技巧和方法:1、重视和加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学生语言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多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布置相应的口语练习作业,同时要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质量,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防止化石化的现象。2、开展朗读训练。由于大声朗读可以加强对课本原文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汉语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模式。例如可以让学生跟读原声磁带,或者教师朗读学生跟读,再或者让学生分组朗读之后调换角色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感悟出自己的不足之处。3、增加听写练习。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词汇量来量身设计,用地道纯正的听写材料,在课堂中反复练习,使学生不断积累并尝试使用目的语,克服原有的固化思维和化石化现象。例如在导入新课之前可以进行分组听写练习,然后让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同学进行纠错。

篇5

2.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比较高的学科,相对于其他的学生加大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因而,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数学思维,就要求师生之间能有比较好的交流和合作。

3.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两个分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设想,进而比较好地设计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给了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可以采用比较新颖的方式回答问题,尤其对于一些不同的见解,更是需要鼓励和培养。

4.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必须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才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程度,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利用时间查漏补缺。课堂教学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对问题和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二、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较落后,缺乏一定的学习。

现在的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讲,很少有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越好,这样就代替了学生的想法,使得很多学生被动地听讲,在教师的安排和管理下学习。这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情况,给学生的个人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阻碍,同时也和新课程改革的观念相违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2.师生互动只是形式,不能从本质上重视。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对师生互动的本质不能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也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为了体现师生互动而进行互动,但是这种互动可能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得不到提高,这样教师随意地分组和讨论,没有使教学得到改善,只是在形式上保留而已。

3.师生互动进行太多,没有目的性。

很多教师为了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认为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越多越好,这种想法就片面性地夸大了互动的作用。这种互动缺乏目的性,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如果教师一直在课堂中提问,也会使课堂重点失去偏差,使学生不能应对,尽管课堂气氛比较好,但是学生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要得到提高,单单依靠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是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的。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1.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处于同一地位的,是平等的。教师不能独占课堂,将时间都用于给学生的讲解方面,而是应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只有在这种平等的地位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否则,就会出现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就不能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可以说,师生间的平等性,是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互动的前提,必须引起重视,从实际教学出发,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以生活为基础,巧妙地进行互动。

在教学课堂上的互动,都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丰富的实例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主要强调的是教师进行的情景创设,从现实生活中掌握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能够生活化,使他们觉得所学到的内容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这也是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利用丰富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找到其中的规律。

篇6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所谓视学生为客体,是指教师把学生当成一只可以随意往里面填充东西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教师只在方法的层面考虑问题,只能围绕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等方面组织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只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与之相适应,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2、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前面列举的诸多现象都源于没有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学生。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和少年。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构造师生互动平台

在使用新教材后,师生常常有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对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情况做一个对比,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课堂气氛非常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讨论问题有时激烈得象开辩论赛一样;课堂不再是老师个人的舞台,它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使老师和学生能在平等的地位上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教师已成为同学们的学伴;现在我们感到,在上课时思考问题、参与讨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也有不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相互的,不能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种形式,应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勇于质疑

一个负责任并谋求更大发展的商家,就会重视顾客的感受,并根据他们的的需求,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因追求对应平衡,这两者之间呈动态上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收益者。虽然我们不能把为商之道与教学问题相提并论,但是,“教学相长”的古训忠告我们,教师只有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形成摒弃“教师本位”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要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这一过程的良好开端。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引入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

老师问:你们吃过拉面吗?

学生(情绪开始疑惑):吃过。

老师问:你们谁见过制作过程?学生开始用手比划。

老师再问:在前不久深圳饮食节上,一位兰州厨师制作出1024根细的如头发丝样的拉面。若厨师拉5次,能制作出一碗有多少根面条的拉面?学生开始思考,一会就说是32根,并写出2×2×2×2×2,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写出25——有理数的乘方。进一步,他们很快推算出,兰州师傅只需拉10次就能制成1024根如头发丝样的拉面。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

再如,在“合并同类项”教学中的组织:学习了多项式这一节后,学生发现多项式3x+2-3是可以进一步化简成3x-1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凭直觉也可以发现:5x2+2x-3x;7x3+2x2-3x2;7x2+3xy+2xy;7x2yz+3x2y+2x2y同样是可以化简的,而多项式7x2yz+3x2y+2xy2则是不可化简的。因此学生自然产生这样一种需要:即引入一种新的名词和手段解释上述两种情形。这就是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的引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新知就不太难了。

3、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目前,教师们比较热衷于分组讨论这一课堂教学形式,不过仅流于形式的课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师生互动的实效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篇7

1发现互动问题,认识互动实质

很多教师在数学课上与学生进行互动时,仅仅采取提问的方式:教师在讲台说问题学生举手回答或者教师点名回答,师生间进行的互动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延迟了学习目标的完成。只采取这种互动方式,学生既不能积极参与互动,教师也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数学课本就枯燥无味,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新颖的互动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安排互动大多是为了课业需求、流于形式、目的性不强,例如数学教师安排学生做50以内的加减法时,只是要求学生之间进行抢答并没有和学生之间分析做题和方法心得,学生的做题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有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可能做到与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互动,所以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是没有办法了解的,所以师生在进行交流互动时,教师应设定相应的交流目的和交流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数学课堂45分钟有的教师在进行师生间交流互动时,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彼此思考和分享,随着下课铃的响起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草草收场。有的数学教师对交流互动看的不是很重要,整节数学课大部分的时间教师在讲课,剩下不足十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究其原因,部分数学教师不能准确认识交流互动的实质,而且不能很好的把握讲课和交流的时间,导致师生间的互动不能顺利进行。师生进行互动时存在的问题不止这几个,还存在互动环境较差、互动的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应找准问题的所在认清互动的实质,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交往互动的实质是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数学课堂上进行互动需要教师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使互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2寻求互动方式,优化学习方法

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差,在进行数学互动时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带入生活情景,例如在讲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糖一个同学发5块然后进行提问,教师问学生:“如果你们自己把糖分给同桌两块,自己剩几块同桌有几块?”学生通过数糖的个数就能得出最后结果,这样学生很容易的学会了加法和减法,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学会生活。数学的学习只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学生惧怕老师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相对于和教师进行交流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学生之间探讨学习和方法,所以教师还应让学生之间进行交往互动,在互动的过程由于学习成绩的不同,学生会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相比单一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效果更好一些。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理解问题的方式和想出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而且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止一种,所以教师在进行互动时应精心设置问题,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一些不同的数学互动。例如数学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互动时可以要求学生分享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和经验,对于那些数学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在互动时让他们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就可以了不必做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进行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时,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数学方法而且还会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团结、合作、分享,而且也会改变对老师严肃形象的印象,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上进行互动是很有必要的。

篇8

1.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含义

互动(Interaction)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语言、文字等符号进行的交互活动,交互影响。与单向传播相应的则是双向互动式学习,双向互动式学习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既取又予,双向交流,从而使互动的个体在心理、生理等方面产生变化发展。

2.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形式

①师生互动。在单向传播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从提问的方式看,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把教材的逻辑结构直接平移为课堂的教学结构。学生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发散性。互动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我概念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不仅纪律是师生互动的产物,而且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的手段也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安排应该考虑师生互动的结果。

②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单个个体之间的互动,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形态,合作是基于积极的相互依赖,竞争是基于消极的相互依赖。从合作的经验中,个体可以获得更高的自尊、社交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通过竞争,学生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

③群体互动。即班级中一个群体与另外一个群体之间的互动,但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直接交往。

在课堂实践中,师生互动在三种互动中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可能动地促进生生互动和群体互动。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问题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言语互动和内隐的情感互动,以及对两者产生直接影响的学习动机的激发维持。

1.语言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地是通过语言的形式,以知识为载体展开的。佛朗德斯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行为(语言)分为10类(其中第一类是教师的,第二类是学生的,第三类则为安静的或者不易分类的语言)。

如下表:佛朗德斯“师生社会交互作用”分类表。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主动讲话占据课堂直接教学、间接教学比较多,学生没有主动讲话的习惯和机会,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比如,在小学阶段,教师的直接教学应该多于间接教学,但这也不是说,教师只采用直接教学,提问、表扬、接纳、感受等也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中学阶段,间接教学比直接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学术能力的发展,因此,间接教学所占的比重应该高于直接教学。在高中阶段,如果间接教学时间超过一半,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学只需间接教学就行了,教师细心的指导、讲解,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

2.情感交流

在我国当前的一些学校教育中,一些师生缺乏“情—情”层面的相互交流。因为,在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沟通”“评价”和“控制”的方式,对学生的自我观念产生精细而深刻的影响。尽管教师不一定直接或当面说出自己对学生的评价,但是他在课堂上和学生交往时的语言方式、面部表情、体态变化、视线接触等,都能使学生获得有关自我在教师心目中的价值,以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方面的无数信息。那些感受到教师对其学业发展潜力具有积极评价和态度的学生,一般会形成积极态度,对自己的学业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并为此积极努力。相反,那些认为教师对其学业发展潜力具有消极评价和态度的学生,通常会形成消极的态度,对自己的学业发展不抱什么期望。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消极评价、消极态度和消极交往方式所产生消极的或伤害性的效果,会在学生的自我认识上持续许多年,特别是在那些尚不能肯定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学生心目中。

另外,课堂中出现的情绪不是单一的,是由愉快和焦虑等情绪组成的复杂的课堂情绪结构,只有合理整合这些情绪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新的好奇,从而产生新的探求欲望;在学习活动中也伴随着一定的焦虑,适度的焦虑使个体具有趋近目标的倾向。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佳的心理环境。

3.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学习动机作为非智力因素,并不直接决定个体的学业成就水平,但是它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方面,间接地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被有效地激发,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师生言语互动、情感互动能否良好的开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激发和维持。

①任务与权力维度: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布置的活动任务的设计应当遵循多样性、新颖性和参与性的原则,并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挑战性和个人控制感。新颖、变化的任务结构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把任务成绩简单地理解成能力表现的可能性,使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好地集中在掌握技能,完成任务本身。另外,现实的、具体的、短期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加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为完成任务付出努力的意愿。当学生看到自己一步步接近目标时,会产生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较多自主选择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会使学生产生自我决定感,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倾向于形成掌握目标定向。在这种课堂结构中,教师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来引导他们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②肯定与评价维度:肯定是对个体的一种积极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的内容不应该是抽象的,否则外在奖励就可能降低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表扬要基于学生个人的进步和提高,并尽可能在私下里进行,这样学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并非源自于战胜别人,而是出于自我比较的结果,从而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关注对学习任务的掌握,形成掌握目标定向,评价的内容也不仅局限于考虑成绩,让学生有改正错误、提高评价等级的机会,那么将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错误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它并不意味着失败或能力差,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任务、掌握知识本身。

转贴于 ③小组维度:小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低成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可以使该成就的学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自我决定感。并且由于小组学习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进程,学生的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增强。

通过以上三个维度的操作,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得到合理的激发和维持,从而保证了课堂的活力,使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

三、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策略

为了将互动的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实践可采取如下策略。

1.言语交流策略

在单向传播课堂中,教师通过明文规定的形式对班级进行显性控制,教师宁愿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也不让学生组织进行言语交流。在这种课堂情境中,教师充当“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动地吸收信息。课堂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言语交流不仅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而且还应在老师和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之间展开。

2.教师期望策略

教师期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促进师生的良好互动。教师对学生要有乐观的态度,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及时地鼓励学生。比如,给予更多的视线接触,更多的微笑和友好表示,而对学生抱有悲观态度的教师,在课堂上则较少发出支持性的非言语信息;相反经常批评、指责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对于学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对学生的评价和态度(包括赞扬、批评、友好、疏远等)是学生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为其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提供了基本线索。

3.情绪调节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采取策略来诱发、调节学生的情绪,创设一种和谐、友好的教学心理气氛,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教师是融知识、情感与耐心的促进者,是认知的辅助者。进行积极的认知活动。通过适度的检测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并体会学生的艰苦和乐趣。

4.改进评价策略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预定的、明确的,注重学习结果。在教学开始之前,预先设定好目标,然后通过学科和教材的形式,再根据目标所设计要求,“克隆”到学生身上。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并在学习结束时给学生打个分数,以证明其有多少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直接地造成了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局面。

近年来,在西方较为流行的“头脑风暴法”对我国的课堂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即在教学中通过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这一教学方法应遵循的规则是:禁止批评,鼓励畅所欲言;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欢迎进行综合和提出改进意见。

在教育评价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外在评价,同时也要推崇一种促进性的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评价方式得到全新的改变,课堂的气氛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真正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彭小虎.互动主义原理与学生素质之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2]王旭东.国外师生关系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

[3]肖锋.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研究工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4]郭德俊等.情绪调节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5]乔建中.论自我观念及其教育问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篇9

一、何为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性

互动是指交流、合作、对话等。互动教学是指在交流、合作和对话的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堂的互动性教学为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对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和学生共同携手实施课堂教学、携手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在一种互动性的氛围中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不同的学者对于如何开展语文课堂互动性教学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在开展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性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包括:师生的情感互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学生知识结构的互动,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二、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课堂的互动性教学

(一)师生情感的互动

虽然说语文课堂教学有其一定的教学模式,但是并不是完全拘泥于模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主持着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可以认真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在课堂上按照教案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带动学生参与,在师生之间形成互动。比如在上曹操的《短歌行》的时候,我们就安排了一个小型的课堂辩论,让学生关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辩论。因为曹操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所以在学习他的作品的时候安排这个辩论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区了解曹操这个人物,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短歌行》,较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理论和实践的互动

其实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具体指的就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所教授的语文知识,实践就是我们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开发性作为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性教学中密切联系的内容,可以为初中语文互动性教学提供一定的支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语文知识后,可以进入实践层面。在实践层面上,学生可以从实践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努力总结,最后使得自身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需要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进行实践练习。不仅是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需要进行实践,在学习其他课程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实践,而且可以采用语文课程实践和其他课程实践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各自的教学目标,而且可以增加两个或者多个课程或者是知识点的联系,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衔接性。

(三)学生知识结构的互动

何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生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之间、现实与历史之间、师生与知识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学生知识的互动性强调的是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的过程的时候,通过联想、回忆或者再现等方式,把已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重新温习、巩固已学的知识,而且有助于联系记忆新学的知识,保证知识的衔接性,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这个方式在应用阿斗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性教学的时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分别为学科内的综合互动和学科外的综合互动。在实践中我们采用学科内的综合互动比较多,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其一定的特点和联系,而且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这样在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性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立足于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将新学的知识与已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分辨新旧知识点,而且将新旧知识联系记忆,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激发学生互动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相比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肯定让学生相处得更加轻松,更加没有压力,所以学生同辈之间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在开展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性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同辈影响力,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可以鼓励有条件和有能力的学生帮助老师完成部分教学资料的搜集或者整理,这样就让部分搜集和整理资料的学生加深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多加鼓励参加了这些活动的同学,让他们在同学心中树立一定的榜样或者模范作用,进而促进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在部分同学带动其他同学的基础上,使得整个班级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加,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会让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参与准备的教学内容的学习。这样就可以达到同辈带同辈的效果,在学生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影响作用,促进大家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教学,提高整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互动性的课堂教学,老师可以在充分调动有限资源,开展多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性教学。

参考文献

篇1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合作过程。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应该有别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强调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动态教学过程。

一、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深刻含义

互动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与沟通,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创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是学生的组织者,是问题和资料的编写者、提供者,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成就感。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同学间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强化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师生互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必然趋势

(一)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师生互动的上课模式。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合作、创新、自主地学习,使教学行为指向更明。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在每堂课的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交流与汇报。给予学生无拘择学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学习意愿,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自主读书,合作讨论,大胆交流,让学生能充分享受心灵自由,在自主、互动中感悟课文,体验课文的情感和问句的意蕴,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语文的人文性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师生互动的上课模式。《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能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课文中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心灵去享受,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去体验。在学用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通体烛照和身心浸润,并融入学生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精神性格等多个方面,才能塑造新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师生互动的上课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让互动走进课堂,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三、师生互动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活动的趋势

(一)教师应摆正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深入学生生活,从维护他们的利益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走上成功之路,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和自己一样具有存在价值,拥有人格尊严,要求师生平等、优等生和学困生平等,彻底改变对学生进行“管”与“灌”的做法,转变对学生施行超负荷重压的思想,和他们共话家常、做观察调查、鼓励帮助,真正意义上与学生平等相处,以情感人,才能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倾诉自己人生的经历、追求奋斗的历程,如学生知己,似学生长兄,若学生父母般,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实现师生互动。

四、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注意事项

(一)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教师把已有的学识、能力传授给学生。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这个主体因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必须明确这一点,教学中,必须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出色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开展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通常走这样一条成材之路:兴趣―爱好―钻研―成功。兴趣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积极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由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要重视以单元为单位编排的语文知识,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基础性的,所以,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予以重视是我们的分内之事,而且要把分散在每一课的知识点放在单元知识的背景中加以凸显,我们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紧密结合,这样建构的知识就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

(四)探索提问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求知欲望,成功运用提问式教学方式。提问要有价值,所谓“有价值”,就是所提问题能够开启学生大脑,利于思维创新,必须是经过认真思考与反复探讨才能解决的问题。

结语

只有在课堂上搭建起“师生互动平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这样教师不再为教学所累,而是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篇11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地位得到大大的提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善于学,乐于学,而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难题正是学生不愿意花精力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上,部分学生认为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在考试时依然可以得到较为可观的成绩,而更多的原因语文课堂过于刻板枯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发挥自己的才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机从而让语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从改变课堂开始,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构建。

1 转变教学理念,打破固有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一直遵循课堂中老师为大的原则,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堂节奏的带动,对于问题的见解都是由老师再到学生,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教师的思想基本取代了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要求整齐划一,不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这种传统的教学导致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低下,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严重违背了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创新的当下,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仍保留原来的理念,虽然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了新的方法,但都是流于形式,教学在根本上没有得到改善,而启用新模式的年轻教师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并不明显,所以要想真正的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从教学理念开始改变,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保证新模式的顺利实施。高中生的思维逻辑基本已经形成,他们对于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对于文章的看法往往很难统一,但是像以前一样一味的让学生接受教科书中所述的内容而否定他们自身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再信任自己的思想,或者在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会去主动的思考,只会照本宣科,而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就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不再让课堂成为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而让学生自由的交流讨论,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教学的传统。

2 问题引发讨论,讨论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由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进程中适时的抓住问题引发讨论。

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一个较高的水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所述问题的可探讨性,不能够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或者是毫无头绪,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备课,对于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针对这些教学重点进行问题研究,选出最为适合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们进行讨论,范围不能够太大,使得课堂时间因为讨论而被占用太多以致于不能够完成教学计划,也不能够范围太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询问学生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性格是怎样的,并且结合文章中的段落来说明,对于看过《红楼梦》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章来总结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对王熙凤其他事件的引用来具体说明,而没有看过《红楼梦》的同学则在自己总结的过程中通过和他人的讨论会对于这本书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这种形式的讨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结课文内容,更能够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经常会问一些问题,而教师就要抓住学生问的这些问题,适时的引发讨论,学生对于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会有更大的动力,也能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学生经常问,为什么项羽不直接杀了刘邦,如果他杀了刘邦,天下自然就是他的,就不会有后来的乌江自刎,教师要充分抓住这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有哪些,从这些方面又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甚至由这个问题还可以引发到最后项羽失败只是时运不济还是另有原因,这样的问题讨论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越想越丰富,越被语文的魅力所吸引,让学生真正的投身课堂,在课堂中收获知识,享受思考的过程。

3 教师参与讨论,建立良好关系

讨论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一些知识的掌握并不是非常全面,所以常常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教师要积极的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帮助学生纠正在原则上发生错误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在自己的看法得到肯定的同时会激发出更大的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够左右学生的思想,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分辨好与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并且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在知识面上给予补充,会让学生的讨论更加顺利的进行,在这种交流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会减小,在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下,由于学生的主动配合,语文课程教学也会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构建互动讨论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让语文课堂不再是压抑学生探究能力的地方。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各种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篇12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关于课堂互动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从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从知识获得的哲学高度来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属性,关注互动发生的社会因素,强调语言学习首先发生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国外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二语课堂中师生互动能力的研究课题较广,大致概括为:1.学习者和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的表现;2.协商及反馈在交互活动中的促进作用;3)支架式帮助对学生交互能力培养的影响与作用等。受国外课堂互动话语分析的影响,我国于20世纪末期开始引入社会文化理论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课堂互动能力的培养。一些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运用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关注互动话语的知识共建功能及互动话语语言本身来探索提高师生课堂互动能力的模式,这也成为课堂互动研究的主要力量。我国目前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课堂互动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二语教学课堂互动策略研究;2.二语教学课堂互动模式研究;3.二语教学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社会文化理论的内涵及其启示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是Vygotsky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逐步建立的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性学习的结果,是文化与社会关系发展内化的结果。内化是社会调节的过程,由人际间活动和个体内部共同活动共同构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该理论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后,SAL研究领域对社会文化理论的兴趣日益增强,研究者们对语言习得与社会因素的关系更加关注,纷纷把社会文化理论引入SAL研究领域之中。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学习者通过他人调节,借助支架式帮助,完成学习任务,潜在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发展水平。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用语言与他人互相作用,进行文化与思想的交流。因此,外语教学要充分考虑外语课堂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课堂话语的支架式功能。因此,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发挥其中介者的调节作用,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内化。

三、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策略探究

1.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好的动机。英语课堂教学要提高互动活动水平,增强互动的趣味性。吸引所有学生包括英语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都乐于参加到英语课堂教学中,避免将课堂互动变成教师和英语优秀学生的秀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求学欲。

2.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在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大多被动的接受,教师主导一切,学生机械地听从。在互动课堂上,教师要首先转变其在课堂上的角色和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用爱心耐心真正地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从而有利于课堂上的互动教学。

3.建立积极的互动教学过程。

a.话题活动与引导性提问。在互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充分互动讨论。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与学生互动。针对课堂提问,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提问问题难易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给予学生时间思考,对于难一点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慢慢引导,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面子。

b.分组活动。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人数不少,因此,分组讨论活动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及平等参与的机会。分组的标准可以依不同的活动来定。例如,可以按照座位来分,也可以按照性别来分,也可以按照学习能力来分。每个小组成员在各自小组里与组员共同交流、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从而达到互动学习的目的。

篇13

我们可以先对中国和西方的外语课堂作一简单对比,从中了解中国的现实需要。

首先,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无论在校生还是成人——都是在本国学习别国语言,即“外语”。一般说来,他们到课堂上来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后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而在西方国家,除了一些在校生需学习“外语”,更多学习者是移民、外国人或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人(如在加拿大)。他们是在目的语国家里学习目的语,即“第二语言”(简称“二语”),所以二语习得研究首先在西方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二语学习者除了专门到课堂上学习语言,平时就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有大量自然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机会。这就是说,课堂在“二语”环境中仅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而在“外语”环境中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主要的途径。因此,“外语”学习者对课堂的依赖性更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更大。为此,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

其次,语言课堂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它课堂的特征: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而掌握语言。正因为这一点,语言教学研究才如此受重视,以至几乎被等同于应用语言学。在西方,二语教师多为该语言的本族人,且具备教育学或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大学教师则需有博士学位。而在中国,外语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虽已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也只能算高级外语学习者,不具有本族人的语言优势。以大学外语教师为例,他们一般刚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很少有人在语言教学方面接受过正规训练。高一虹等(2000)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参加全国甚至国际学术会议的高校英语教师中,“系统学习过应用语言学”的人仅占18.5%,半数的人表示“有一定了解”,三成的人“不了解或了解很少”。戴炜栋(2001)的问卷调查则显示,我国外语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均不容乐观。师资方面的差异表明,中国的外语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指导,需要认识外语教学的规律、课堂过程的实质以及有效的课堂策略,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正因为语言课堂具有特殊性,课堂互动本身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如果学生能参与课堂互动,就能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同时还能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这会使其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负责(Allwright  1984)。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课堂上更强调学而不偏重教,所以课堂讨论以及各种活动比较多,教学常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这些在郁小萍(2001)的调查中都得到了验证。西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而在中国,尽管“师道尊严”和“满堂灌”早就受到批评和摒弃,但如果外语教师不接受专门训练,平时也得不到足够的交流机会,那么他们初上讲台时所能参照的往往是自己以前的老师的做法。这样一代一代影响下去,传统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况且“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巧都有很高要求,非一日所能掌握。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对外语教师进行课堂策略指导很有必要。

总之,上述差异造就了中国自己的外语课堂环境。在这种客观环境中,外语教师的课堂策略能发挥重要作用,因而研究课堂互动以及教师的课堂行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3.西方研究状况

这方面研究的状况如何?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有关研究成果基本上产生于西方,并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此前语言教学界热衷于比较“教学法”,如语法一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情景法等。这些“教学法”多集理论原则、大纲、教材、讲课技巧等为一体,教师的课堂行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然而比较的结果表明,每种教学法都有自身的优势,但没有绝对优势(Allwright  1983),于是研究人员才开始把目光转向课堂互动。

根据Allwright  &  Bailey(1991),课堂互动是教学的实际过程。外语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实践机会和心理吸收状态。然而计划不等于结果;影响必须经过课堂互动过程才能作用于学生。事实上,在互动中教师和同学的话语也将带来输入,各种语言交际与练习的机会将随时出现,课堂气氛也会变化。所以教师要学会管理课堂互动。

早期的外语课堂互动研究在方法和目标上都受到教育学领域种种观念的影响。主要研究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行为分类,即把师生课堂行为预先分别划分为若干类别,如教师接受学生情绪变化、采纳学生观点、提问、讲解、作指示、表扬、批评等,以及学生应答、启动话语、沉默等(Flanders  1960),称作“分类系统”(category  system)。研究者对照着到课堂上作记录或录音后再转化为文字,然后作量化分析。这种方法也称“课堂互动分析”(Ellis  1994)或“课堂观察”(AIlwright  1988)。此类研究仅70年代前后就出现25项(Chaudron  1988),旨在了解教师的课堂行为是否符合所提倡的模式、哪些需改进、哪些更有效等,可直接为教学服务。例如Jarvis(1968)的分类系统可用来分析教师个人的教学模式与理想教学模式之间的偏差率,从而达到教学评估与改进的目的jMoskowitz(1968)则将Flanders的分类系统以及经她扩展的外语互动系统(Flint)用于培训教师学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行为分类法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可能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为对行为类别的划分和定义均基于研究者的个人认识,而且分别看待师生行为容易忽略交际意图和课堂全过程(Kumaravadivelu  1999)。

第二种方法是话语分析。如果说行为分类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话语分析则从社会学角度将课堂互动视为“活生生的人际互动”(Allwright  1984:156),将师生同视为参与者,他们每走一“步”(move)都将实现一种教学功能并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研究者建立了各种课堂话语体系,如建构步(structuring)+引发步(soliciting)+应答步(responding)+回应步(reacting)(Bellack  et  al  1966),或启动步(initiation)+应答步(response)+反馈步(feedback)(Sinclair  &  Coulthard  1975)。据此分析课堂(录音)材料,可以了解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学习机会,而不只是教师如何教。“交际法”在当时极为盛行,不少目光投向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互动”及其给学生提供的语言交际机会。例如Fanselow(1977)建立了综合性语言交际系统,可用来分析不同课型的课堂话语;Long等(1976)在分析了外语课堂话语后发现,小组式互动比齐步走(lockstep)式互动更能促进学生参与交际以及用多种言语行为进行交际。话语分析法1)不区分师生话语,有利于了解互动意图和全过程;2)先分析材料后得出结论,比较客观;3)将语言形式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则增加了理论系统性,在应用中也容易做到精确。

实际上,话语分析与行为分类不同,对教的研究是间接的,其着眼点是如何促进学。从70年代中期起,外语教学界已意识到“教”的目的是“学”。进入80年代后,二语习得研究的强劲势头更是强化了对学习者方面的关注。不过二语习得研究本身也存在心理与社会两种不同取向(Firth  &  Wagner  1997):前者关心哪些个人心理因素会影响语言习得;后者关心怎样的互动模式能提供语言习得机会。后者得到的重视相对不足,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它多通过话语分析方法,分析单位多为“步”或“T单位十残片”或“C单位”(Chaudron  1988:45),针对的问题多围绕所谓“意义商议”(negotiation  of  meaning),即会话双方通过“划界”、“确认理解”、“核实理解”、“请求澄清”、“重复”等手段来调整互动结构,以便理解所产出话语的意义。意义商议被认为能促进语言习得,一方面因为它既能预防又能修补理解缺口,可带来“互动型”可理解输入(Long  1983;Pica  et  al1987);另一方面因为它能创造输出机会,并通过“负输入”推动会话者改换别的表达方式以修正自己的输出,令其更准确、连贯和恰当,更易于理解(Swain  1985;Pica  1988;Pica  et  al1989)。

从80到90年代,一直有人通过话语分析调查课堂环境中哪些因素会促进意义商议。结果显示,意义商议在真实课堂上出现并不多(如Pica  &  Doughty  1985;Pica  &  Long  1986),因为有若干条件会制约其产生。首先,齐步走式互动模式在课堂上应用较多,而它不能像小组式模式那样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量与质(Long  et  al  1976;Foster  1998)、减少学生心理压力、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Long  &  Porter  1985),从而带来更多的意义商议机会(Doughty  &  Pica  1986)。此外,意义商议在不同语言水平或母语背景的学生之间(Varonis  &  Gass  1983)及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会更多(Gass  &  Varonis  1985),在两人小组比在多人小组中、在完成双向任务(必需交换信息)时比完成单向任务(自由交换信息)时更多(Doughty  &  Pica  1986;Fosterl998),在完成有一定挑战性的解释型任务时比完成一般程序型任务时更多(Brown  1991)。课堂上若不具备上述有利条件,则很难保证出现意义商议。

还有人着重研究“引发步”或“启动步”,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问题主要有两类:1)要求回忆并提供知识型信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要求作出评价、判断、解释或论述,接受多种答案。它们分别被称为“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Barnes  1969),或“展示性”(display)和“参考性”(referential)问题(Long  &  Sato  1983;Brock  1986)。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前者,尽管前者重事实不重思考、重记忆不重理解,很难促进语言习得(Koivukari  1987);而且学生用于回答后者的句子长度是用于回答前者句长的2.36倍,可见前者不能促进输出(Brock  1986)。此外White  &  Lightbown(1984)还发现,由于教师认为答案只有一个,便急于得到那个答案,往往提问后很快就重复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降低了学生的回答率,因而也降低了其输出量。

基于上述种种对课堂话语的调查结果,研究人员对教师提出种种建议。研究教师提问的人都主张让教师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White  &  Lightbown(1984)指出这样能使教师在提问之后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输出机会;此外小组活动时气氛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增加输出。实际上,大多数研究意义商议的人也都主张经常开展小组活动。当然,Pica  &  Doughty(1985:132)曾提醒说,齐步走式互动比小组式互动中的话语更合乎语法,过多的小组活动可能会减少学生接触正确输入的机会。另一方面,Pica  et  al(1987)指出教师不应把注意力全放在语言准确度上,而应注重调整互动结构,特别应主动核实和确认学生理解与否,并鼓励学生澄清和确认自己不清楚的地方。Foster(1998)还发现,学生听不懂时因怕耽误时间、不愿表现出不懂或寄希望于后面的信息,很少主动选择意义商议,所以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指导。总之,这些研究者无论是着眼于教还是着眼于课堂互动与学的关系,最终目的都是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哪些课堂行为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Ellis  1994:564)。正如Allwright(1988:256)所说,研究学习过程也是研究讲课过程,为改进和评价教建立理论依据。

应该说,近三十多年来,西方一直在进行课堂互动研究,在80年代相对多一些,但由于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Van  Lier  1994),这项研究未能成为主流。但是90年代中以来,西方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提倡进行“教师研究”(见TESOL  Journal,1994/4),还有一些人呼吁加强社会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如Edge  &  Richards  1998)。“行动研究”(参见Crookes  1993)的影响也在扩大,它是教师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边教学边开展的研究(Richards  &  Nunan  1990),包括课堂实验,因而涉及教师行为和课堂互动。尽管新理论还不成熟,但这些发展表明,对实际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正得到更多重视,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乃至研究者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再认识,需要加强关于课堂互动和教师行为方面的研究。

4.国内研究状况

为了解国内有关研究的状况,笔者仔细查考了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编的《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9;1990-1994;1995-1999)中的“外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部分(这部分在1995-1999年册中改名为“外语教学”)。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作者还作了相关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首先,从该部分论文的数量看(见图1),外语教学研究的势头二十多年来始终呈不断上升趋势。1984年为第一次高峰,此后十年中保持了该水准,1994年再次攀升,1999年达到整个阶段的最高峰。

从论文内容上看,主要特点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特别是在80年代。仅以第一次高峰到来的1984年为例,“译”、“摘译”、“译述”和“编译”一类论文的数量高达46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20篇)的38%。不过此后不断减少,以每隔五年为例,1989年有这类论文17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14篇)的15%;1994年降至6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32篇)的2%;1999年仅有2篇,占当年论文总数(272篇)的0.7%。可见纯粹的引进在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高一虹等(1999)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