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的课堂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以“备”促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备”促学,其中“备”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备课。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备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创新,突破常规,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要重点突出。其次要备学生,分层次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正视个体差异,为学生量身订制教学内容、目标和策略,保证层次推进,全体进步;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首先,教师可在课前明确预习要求,给出预习方法,提出预习措施,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课下对课文字词、内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有效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其次,针对课上的需要,安排学生做一些相关教具的准备。以教学《风娃娃》为例,我让学生在家制作了风车,并拿着它上学,体验风车,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以“趣”激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趣”激学,即是让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先导性因素。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兴趣,就会愿意去做,并且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会非常注重发挥教材本身的优势,帮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趣味性,和谐型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再以《风娃娃》为例,课堂伊始,我便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写什么样的娃娃呢?他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芭比娃娃,漂亮,布娃娃,软绵绵……”紧接着,我给学生们展示了风娃娃的图片,“同学们觉得风娃娃怎么样?”“胖乎乎,大眼睛……”无形中就引导了学生用词和说话,拉近和风娃娃的距离。“我们今天讲的风娃娃他发生了什么事呢?”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
三、以“实”导学
语文有语文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们应坚持用语文的方式,走语文的路。若是文章适合语言教学,那么我们就咬文嚼字;若是文章洋溢文学美感,我们就创设情境,若是文章宣扬高尚的道德,我们就感受崇高……
四、以“问”引思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课堂问题不仅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还是控制课堂教学、回收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而非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难易适中,充分考虑和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样以《风娃娃》为例,在让学生阅读之前,我设置了几个问题:“风娃娃做了什么事,大家都在夸奖他?”“风娃娃又做了什么事,大家都在责怪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交流和讨论,从而解决老师留下的问题。“你们平时有没有做过或是遇见过好心办坏事的实例呢?”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和生活联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篇2
一、情境教学,增强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以优化的情境为主题,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数学问题背景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充满强烈的欲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培养学生求知欲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自主探究,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会思考,开发其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全程让学生动脑想、动口、动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作交流,丰富自我发展潜能
给每一个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师生共建课堂交流大平台,让学生展示个性、能力、成果,在展示中丰富自我,认识自我,奠基自我,实践自我。在进行多向性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序的群体交流,造就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谐性。在教学中,通过自学质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小组内合作,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获取成功的喜悦,促成学生学力的发展。
四、高效学习,预留学生发展空间
质疑问难,自我展示,答疑解难,自我反馈,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提出疑问作为新的学习起点。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习效果得到了发展。
五、多元评价,学习能力得到升华
篇3
一、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形成
1.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2.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一堂很热闹的课往往不是高效的课,虽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很注重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但是从整堂语文课来看,明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语言文字训练”的工具性几乎成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性的附庸。
3.教学活动的外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毫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也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4.教学(层次)的低下
与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具体一节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一位文学教授曾经指陈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重要原因就是语文老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他要讲的不用讲学生就已经自明,即便这个时候老师明智地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这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因为这对学生来说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教师讲授往往只是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是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这是当前语文课文本解读最失败的地方。从教学全过程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师教得越多,教得越满。
5.预设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二、高效课堂的对应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5个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形成,笔者提出了5个对应的策略。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J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篇4
从我们5岁开始步入学堂,在小学的童年时代,我们用自己的童年时光读完了我们应接受的义务教育。我小时候可能由于先天有障碍,其他的同学大脑反应灵活,反应速度飞快,只有我一个人呢,比别人慢了那么一步,等我想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老师已经讲到下一个题目了。另外,加之我不喜欢上学的缘故,我呢,对上学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但是,实在没办法,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地不再对学习有讨厌的感觉。我发现我热爱上了学习。在初中三年的时光,我努力学习,我要弥补我先天的缺陷,奋勇直追。在初三的最后一个学年里,我很努力的学习,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一天的学习中去。总之,在中考的时候,成绩还算满意。在9月份,我顺利进入了高中的课堂,在高中的三年时光,我每天幻想,在高中的时光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我感觉很枯燥,所以在高二的后半学期,我用课余的时间报了美术培训班,我开始没想那么多,只是为了放松一下无聊的高中枯燥的生活吧! 高三的学习更是枯燥无味,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事情,学习学习还是学习,每天的大考小考接连不断,简直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看在眼里十分忧愁……
高中的生涯结束,终于脱离了苦海,随之伴来的是大学时光,为了家里考虑,我报了我一点也不喜欢的师范学校,在这里,我本来以为自己可以开始一段不一样的学习时光,但是事与愿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大学的三年时光里,我以为会不见那些东西:讨厌的人群,无聊的社团活动,难听的音乐。
………
都说既来之,则安之。是的,每一所学校都不会让你有满意的地方,比如我们学校存在以下状况:
1.学校管理僵化,失去了活力。
2.师生分离-----老师讲他们的,学生在下面玩自己的。
3.每天查勤,查也就算了,弄得一点效果也没有。
4.各系区别管理,没有一点活力,让学生苦不堪言。
5.教育乱收费,没有考虑学生的真实情况。
………
总之,在我看来,这个学校没有像我所向往的大学,搞得像高中小学一样,没有一点让人满意的地方。针对以上的现象,我想提出以下几点:
构建高效的师范课堂教育模式,开办学校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为他们服务,作为一名师范学校的校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严查处理各系的各项指标,如教学活动等内容;
每个系都要有自己的系部特色,比如:中文系。应以文学活动进行展开,主要是文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中文系是学习汉语言的,是安静的学习,但是可以相应的进行课外活动。但是老师及学校不要妄想把中文系的学生培养成体育系的学生,要让他们热爱体育,他们应进入了体育系进行接受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要悉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在保证完成教学活动的前提下,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奴隶”一样,不能给他们自由的空间。
2.系与系一样,搞好各自的活动。
是的,课程工作时间不是针对 某一个系而制定的,各系应该遵守章程,“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系里不能对学生严格苛刻,都应根据院里的要求统一进行活动,就拿简单的上晚自习来说,其他的系都不上,就只有中文系上晚自习,让领导看见了好像中文系有多热爱学习似的,在没有看内部状态之前,一旦看了教室,就知道了,你这个系就在做作,没有一点实效,还浪费电,领导会怎么样想?我们上的是大学,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学生。
3.实施素质教育,提倡个性化发展。
什么是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互相尊重,我们上的是大学,而不是高中小学。大学的生活应该是开放式的管理与教育,前提是在不发生意外事故的前提下。我们学校老爱把我们当作小学生一样看待,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老用小学高中的教育模式来进行管理,我们要提倡个性化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4.在针对课堂的时候,进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经调查发现,中专的学生为什么老觉得自己比别人低级一等?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上第二次高中,学校一听见哪个系哪个班学生违纪了,比如夜不归宿了,上课迟到了,又是什么旷课了?就是给家长打电话了,写什么检查书了乱七八糟的,不行了还交什么罚款?唉!这就是小学的一套功夫,我真想说,我们是大学生了,我们已经成年了,请不要那么严格好不好。另外,学校应该在课堂抓紧,在针对课堂的效率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只要你的教学模式正了,就不信学生有旷课迟到的现象。
5. 在针对学生管理这块,要进行心理疏导,而不是用一些章程来束缚学生,这样出来的学生没有一点活力。
另外,教师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为人师表今日始,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对每个学生都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能正确地对待学习,爱上学习。
2. 老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身作则,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充分展现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不要把学生教“死”了,什么是“死”呢?“死”可不是人死了之类的晦气的话语词,而是教师在教,学生学,所谓的教师教,学生学,是最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老师要突破这一难关,勇于发现并探取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不例外,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前提。
篇5
1.课堂教学务虚的几种表现
(1)课本已有明确结论还需要猜想吗?
高中物理中有些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部分,如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亚里士多德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总结学生就已经熟悉并知道其错在何处。如果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生搬硬套探究教学的几个环节,非要让已经知道答案的学生去猜测,一方面这种教法让人极不舒服,有种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另一方面在极大浪费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应显然是句空话。这种只会死搬硬套某种教学模式,把教学方式绝对化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2)实验是探究猜想的唯一方法吗?
实验之于物理教学与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物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实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实验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实验的不确定性,即实验不一定能成功,特别是一些需要“天时”的帮助才能完成的实验,如静电实验等。再如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等诸方面的因素导致实验的费时性,这一点在中学物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委托江苏大学举办了首届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其中有一节新课程示范课《探究矢量合成运算法则》,课堂上因为要求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究力的合成遵守的法则,结果耗时近80分钟,学生一无所获,并未能探究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因当时刚刚实施新课程改革,大家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其中有些失误乃至失败也是情有可谅的。但实施新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有8个年头了,如果现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认为实验是验证猜想的唯一方法,不惜以牺牲课堂教学效益为代价来换取所谓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标签,显然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正如上文所说,实验之于物理是极其重要的,但实验安排一定要考虑周全。如为什么要安排实验?通过实验想达到什么目的?为达此目的还可以有什么途径与方法?怎样实验?通过实验想培养学生什么?等等。只有这样这些精心设计的实验才能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实验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3)新课程就一定要有合作讨论吗?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及与国外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两种认识:一是如上文所述的认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就一定要满足探究性教学的各种要素,否则就是没有体现新课程;二是认为国外教学都是学生在上课时围成一个圆圈,课堂上就是学生合作、讨论、做游戏等。于是一味模仿国外教学,认为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就必然要讨论、要合作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其存在的理由,即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等。合作交流的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显然不能为讨论而讨论。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需要、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的对象等多种因素思考:有必要讨论吗?有必要合作吗?通过讨论想达到什么目的?采用何种讨论方式才是最有效的讨论合作方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讨论、合作、交流,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与效益。
2.务实的课堂教学更应注重文本探究能力的培养——以《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中感抗的教学为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伊始并没有急于完成课本上的实验,因为如果就这样完成实验,实验就仅仅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而失去了让学生主动探究的作用,同时也失去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机会。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37“演示”部分内容,通过文本阅读让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课本上提出观察两种情况下灯泡的亮度,暂不做实验,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猜测可能的情况。(2)说说你猜测的理由,到此再安排实验,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给学生明确的答案。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4)物体材料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那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能给它起个名字吗?(5)依据所学知识猜测电感线圈的感抗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测的依据是什么?(6)既然都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那电感线圈对交流电的感抗的单位是什么?会证明你的猜想吗?
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有对应着无,有效对应着无效,课堂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目前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大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造成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教学错位,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种情形。
1.教学过程中的几种错位
(1)教师服务对象的错位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工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不顾学情,只备教材及教法,上课时照本宣科,以本为本,按照教材节次段落依次讲解,只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如此课堂其教学效果低下也就不足为怪了。实际上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教材、备教法,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备学生、备学情。每届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果照搬某个教案而不考虑学生具体的、鲜活的特点,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应牢记自己的服务对象绝不是教材而是学生。
(2)教学方式的错位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有较大的变革,特别是原来“一讲到底”、“满堂灌”式的教学行为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共识,必须予以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多种教学模式不断被挖掘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被完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变相“满堂灌”,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利用教材向学生“灌”,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记结论、死记硬背;二是利用学生向学生“灌”,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然后安排个别学生特别是一些优等生回答,答案出来后就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学,不再过问其他同学是否也掌握,这实际上是利用优等生向其他学生“灌”。这种教学方式上的错位(穿新鞋走老路)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
(3)学习目标的错位
新课程的教学并不排斥应试教育,也不需要忌讳“为了高考”这个话题。但学生的学习决不能仅仅只为高考,教师的教学更不能为了高考而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仍存在错位现象,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结论,忽视或轻视结论的由来、物理过程的分析及方法的掌握等,还有就是课堂教学习题化,在新授课上花时较少,而将较多的时间用在习题上,有点变相“题海战术”的味道(同样是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效果又怎么能高起来呢。
(4)实验教学的错位
物理实验之于物理教与学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物理实验对于物理教与学的作用也是无需多言。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如下几种错位现象:一是目标错位导致实际教学中变学生实验为教师讲实验,变学生实际动手为纸上做题;二是变探究实验为验证性试验,忽视实验的设计、器材的选择以及实验方案的确定等方面的内容,只是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与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操作,学生的实验能力根本得不到培养与提高;三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实际实验。
2.“以学定教”——物理有效教学的根本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与收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与获取为重中之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根本的出发点,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呢?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应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和优质高效的效益观。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科学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重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充分做好备学生、备学情的准备工作,确实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
(2)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包含四个要素:一是本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二是这些内容让学生多长时间获得,即课堂效益问题;三是怎样让学生获得这些,这就是课堂教学方法问题;四是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四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课堂教学方法,所以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而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有: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先教后练、多学少教、以学论教及研学促教等。所有这些方式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学课标、研课标、研方法及课后反思等多种校本培训的手段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高效课堂的思考
高对应着低,高效对应着低效,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有效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有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的含义,高效课堂是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有: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是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个性的学习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的智慧、、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让“现场”服务于预设。这是新课程改革实施这么多年来围绕着课堂教学效益的进一步研究与思考。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怎样才能更有效(即高效)。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低效教学又有哪些表现呢?
1.低效教学的几种表现
(1)低效的教学方式
教师服务对象的错位造成的教学效果的低下;教学方法的错位造成的教学效果的低下;学习目标的错位造成的教学效果的低下;物理实验教学的错位与缺失造成的教学效果的低下等。
(2)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上的欠缺
新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维: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比较关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许在教案的编写上会有所提及,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对此就比较弱化了。实际上学习是学生为主体,而学习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愿意学、有无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动力和学习上愿意投入的精力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学习效益的高低,且是决定学习效益高低至关重要的决定性要素。
2.高效课堂教学的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有效教学的关键是以学定教,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所以高效课堂显然是围绕着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上述的行为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为此高效课堂应该包含如下几个要素。
(1)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绝不是仅仅为学生的升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只有有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才有可能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及教学过程上想方设法改变自己,才会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才会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并进而找到适合于本届学生的最佳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以模式为驱动、以导学案为统领、以小组讨论为抓手、以自主合作学习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教学模式。
(2)学生积极的态度与情感
学生为主体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生回答问题、上黑板演算、课堂上的讨论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其他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愿学、乐学,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人的愿学与乐学才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才是提高学习效益的最根本措施与方法。
(3)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些手段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比如课堂的引入采用实验激趣方式、设置悬疑问题式、多媒体课件式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式、实验探究式、追本求源式及认知冲突式等;还有就是奇特的教学方式,奇特的教学方式自然是相对于正常的教学方式,正常的教学方式包括逆进式、情景式、谈话式、讨论式、启导式等,而非正常式教学方式包括切入式、逆推式、带动式及变换式等。
(4)高效课堂注重“三性二意”
高效课堂的“三性二意”中:“三性”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生成性与解放性;“二意”是知识的意义与发展的意义。三性中的高效性无需多言,生成性是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也就是注重结论的来源、过程的分析及方法的学习等。解放性包含三个解放,一是解放学生。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做到让学生愿学、乐学。二是解放教师。让教师从沉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特别是研究学生及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从而使得教学课堂更具实效性、有效性及高效性。三是解放学校。如果说高效课堂解放了学生同时又解放了教师,那自然也就解放了学校。
(5)高效课堂的评价注重“三看四看”
“三看”是看学生: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二看课堂上学生参与的质量,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四看”是看教师:一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坚持了以学生为中心,二看课前教师是否依据模式备课及依据模式上课,三看课堂上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尤其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四看教师的学案、导学案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从时间上可把高效课堂分为基本模式10+30+5、常态模式10+35及非常模式0+45等,对应着教师引导时间+学生活动时间+目标检测时间)。
3.高效课堂特点纵览
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
三学:肯学、想学、学会;
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三原色:红色——代表热情,体现出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黄色——警示色,时时处处提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蓝色——象征知识的海洋,突出人人学会,落实学习目标。
总之,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基础,在务实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教学的基本目标,而高效课堂则是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为此尚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力争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高效性。
篇6
表现三: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没有把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和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利于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编写突出反映了时代特征,新课程与生活、时政热点紧扣,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面对一群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学习特点各异的学生运用同样的教学手段。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内容,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根据这一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本学科课程的内容与特点,指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等等,选择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探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方法。
在克服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与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教材特点,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政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态度,在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一 创设情境 问题导入 主动探究
大凡有经验的老师都懂得一堂高效的课取决于课的开始和导入,由此就要精选材料,体验情境,设问引课,明确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是激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精选背景材料,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方式,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对不明事理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将教学目标问题化,明确探究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和怎样提出问题是关键。作为教学起点的材料必须是紧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学习兴趣;设置的问题必须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钻研教材,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必须新颖而富有启发性,兼顾梯度性,且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有“导学”功能的问题。通常可借助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时事政治等材料,通过演绎设疑、归纳设疑、对比设疑、矛盾设疑、扩展设疑、发散设疑、反问设疑、正向设疑等方法按学生情况灵活使用,给学生打造好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这样既能体现创新意识,又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性。
二 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一) 组织引导 独立探究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研究相关材料,独立思考,提出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取向之一。学生在明确学习方向后进行自主的探究,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为小组合作探究作好准备。
学生的独立探究是由思到疑,再由疑到问。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积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科学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续在一起,就会给自主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教学中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
(二)积极讨论 合作探究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知识、构成、情感特征、思维习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价,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至6人的学习小组,要形成“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小组内部解决个体提出的问题,再提出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显问题可在学生自主探究中解决,疑难问题就需要采用讨论共研,合作探究的形式加以解决。在这种学习形式下,注重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从而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从而使得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大大增强。
三 交流探究 目标评价
教师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评价,解决问题,达成共识。教师归纳、疏导,这是一个对知识的完善过程,是探究过程的继续与深化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共探之后的成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向全班展示,然后师生共同评价反馈,以促进学生自我思考,积极交流,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以求得最佳的答案,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同时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以促进知识和情感共同进步。
篇7
2.组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上学生方面的一个亮点是小组合作学习。从一年级起就把全班学生分成苦干组,每组六人,一般小组成员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固定不变,组与组之间的力量均衡,每组均有组名、口号。能讲、敢说的当组长,即X1,是最棒的,X6最弱。哪组做得好的,老师都有记录,给加分,甚至是物质奖励(多用于低年级)。为了小组的成绩,每个组都竞相互相学习,以求共同进步。低年级段,主要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构建合作学习小组,课堂上多由老师给纸条,分配学习任务。到中高年级,每个人都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而且可以轮流当组长,达到我的课堂我作主。例如,学习一道应用题,哪个读题,哪个找已知条件,哪个找问题,展示时,谁讲解,谁板书,谁检查补充等,组长都能安排得具体明确。比如六(4)班黄老师上的《比的意义》,每组学生都能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学习提纲,进行合作学习,达到当堂掌握。到精彩展示环节时,确实很精彩。黄老师选其中一组展示,该组派三名组员上台,一人讲解,一人板书,一人协助、检查、补充。黄老师在一旁组织课堂纪律,必要时给他们一些提示,其他同学则聚焦聆听。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的想象不出,学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不禁感叹,是小组合作学习,使师生一样精彩,数学课堂变得活力四射。
3.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
篇8
一、把课堂归还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教师通过课前布置作业,有效的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术上的指导,也可以通过老师在旁避免学生走偏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为了不教”,“教”是前提、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手段,“不教”是目的,教师应该履行传授知识的义务,学生也有掌握知识的责任,但是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了“不教”的重要性,“教”的重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上老师侃侃而谈或者重复枯燥的书本知识,而是教师的启发以及引导作用更为突出。何谓“不教”,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应该拥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并且能够独立的解决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
二、 充分培养学生兴趣,做到“寓学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上的兴趣也是增强学习动力的最好办法,兴趣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且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知识。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课堂的需要,刻板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讲台上按照课本内容传授知识,学生中规中矩的听课形式已经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初中物理老师在课堂上要想打造高效的学习效率就应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应该通过原有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或者是挖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这也是打造高效的初中物理必要的条件。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和动脑,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物理的神奇以及物理本身存在的趣味性。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布置作业,例如在水浮力和光折射等课程设计上,通过一些小实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三、划分小组,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物理课不仅有理论课,也有实验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并在实验中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也应该对产生的物理现象进行记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有帮助,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能够记忆的更加准确。教师在是呀暖姐也要耐心的进行辅导,对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技术上的知道,然后让小组之间交流。在学生交流实验经验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对实验内容中集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类并给与解答。在教师进行解答的过程中,也应该时刻注意每位学生给与的信息反馈,对于不同学生的反馈给与适当的关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都是有建设意义的,同时通过教师的争取引导,使得学生对知识把握的程度更加的熟练以及在实际操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
四、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备课以及课后思考
在打造高效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课程上、在学生兴趣上做功课,同时应该时刻提升自身的基本专业素质。学生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要做好一趟高效的课堂,教师就应该充分备课,教师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处理突发状况。在课后,教师也应该做好课后的反思,通过反思找出不足和优点。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有点,避免不足或者减少不足。
小结
“先学后教”就是教学模式上的大胆创新。“先学后教”的出现突破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人物以及相关的目的对所学内容进行探讨和深入的学习。让学生不在盲目的学习,而是通过老师正确的引导下,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容易理解,更能充分产生兴趣。高效课堂的打造,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形式的变革,对学生而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潜能的助推器。高效课堂的打造,不仅仅是课堂角色的转变,更是应该处理如何高质量的、高效的完成教务内容。同时增强学生对物理课题的兴趣,通过物理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先学后教对打造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在我们相邻的亚洲国家中,我国的教育方式与韩国、日本等国家就有不小的区别,我国基础教育固然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我们传统的教育方针,虽然培养出了众多“传统人才”,却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创造、创新等能力。面对这一问题,新课改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新课改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个人能掌握有用的数学,从数学教育中尽可能多的得到益处。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在思想和行为上尽快转变,从研究教数学的方式转变为从学生角度研究学数学的方式。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 高效教学模式的关键---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众所周知,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影响之深。传统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多年来,在这种理念引导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将理解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宗旨,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如何高效的教学更是教师工作的重点。新形势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突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2 高效教学模式的核心---知识建构型课堂
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独立思考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有效的教学过程体现在:数学知识结构建立—推广和发展---数学概念产生---解题思路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之强,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简直一条原则:从具体到抽象---由此及彼,由表及内,从个别到一半,从片面到全面的思维通道,两者相互融会。前提是需要合理的课堂模式“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合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要求老师备课时将教学目标设计好,并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善于和敢于对教材适度拓宽、加深。
3 高效教学的模式任务---学法指导,共同参与
在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因为过分前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活跃气氛和学习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放佛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倦怠应付,始终与创造性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积极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当务之急是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优化教学模式,例如: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分组展示任务---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总结巩固,查缺补漏。在这个过程中,师者,不单纯是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而是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转变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篇10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二、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1.以有效的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表现行为进行梳理。 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表现在课前准备上是教学设计不精心:虽然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也知道要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备课却只停留在对教参、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更有少数教师为了应付检查,突击抄写别人的教案,不能做到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认知能力等,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也没能深挖教材和超越教材,更没能预想到在课堂上有可能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随机应变而具备良好的教育机智。因此,“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2.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的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这种课堂结构至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对各个环节的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这样课堂教学就“模式化”了,就显得过于呆板、没有活力,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进。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合理调整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达到课堂结构的最优化,课堂效果的最佳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呢?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实际,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选择最适合某课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最符合教师个性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最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包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使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前提下,把知识内化为自我修养和自己的实际行动。
篇11
一、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形成一种教师引、学生探,抓住学生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评价,引领他们如何正面解析问题的关键,同时让他们看到社会正能量的一面。为此政治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如课堂辩论式教学、创设地位式教学、环境模拟式教学、问题评判式教学,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来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教学改成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心。创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结构。它要求教师应留点时间让学生对知识点及相关问题进行相互讨论,相互参阅资料,应允许不同观点之间展开辩论,甚至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阐明自己的观点,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
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能动性为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惑,自主选择知识点的研究和拓展方向,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探索。教学本身就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互动性,就是要让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独立研究、互相探讨之间进行交流,要鼓励学生对教师质疑,对教材质疑。传统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而课堂教学新模式应该是“边教边学,学在教前”,就是说要让学生的“学”相对教师“教”是超前的,要鼓励学生对知识点有超前的理解,有前卫的思想,使“学跟教走”变为“教为学服务”.
二、现代教学模式构建
在现代课改教学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社会、网络的了解,如何高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是课改研究中的一项指标,通过学习课改要求的学习结合自我教学认识。我认为“高效政治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问题情景创设:创设情景要选好课题的切人点,开发实事课程资源,结合当代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情境创设可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应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故事、小品、动画、歌曲、图表、案例等,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的情绪调到“优势兴奋中心区”,着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2.实事引证,教材理解:政治是一门社会人文科学,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历,对于许多概念和理论条理学生很难理解。可让学生通读教材时可依据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教材正文部分采取朗读形式,文字材料采取讲故事表演的形式,图片材料采取投影或影片的形式等.在通读教材时,学生会对一些概念搞不清楚,对有些观点意思弄不懂,甚至会对教材中有些地方提出疑问,这就要进行引证理解。同时可通过一些社会实例引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点,使学生能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 3.合作探究,解难答疑:每一个课题都需要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研究讨论学习。对于课题研究,首先是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相关信息表达自我认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其次是根据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再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从各过角度对知识点多问为什么、怎么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解决学生认识和理解上的盲点,纠正学生认识和理解上的误点和疑问之处。同时要求学生把自我学习成果在全班交流,激励学生再学习的作用。 4.反思小结,拓展练习:学习在于归纳和总结,只有把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解的要点进行整理,同时巩固拓展练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掌握,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多元化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
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教学问题情景创设――实事引证,教材理解――合作探究,解难答疑――反思小结,拓展练习”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提升学生学习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篇12
【预学单】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预学单
小朋友,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笔算”,你还记得怎么算吗?下面,我们要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你能尝试完成下面各题吗?加油!
一、 我能答
二、 我能W
1. 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2. 想一想,有无办法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
3. 经验分享。
通过刚才的计算,想一想笔算142+86时要注意什么?我的经验分享:
4. 你能挑战这个题吗?用竖式计算643+752。
三、 我能思
1. 我的发现。
比一比142+86和643+752的竖式计算,你有什么新发现?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 我要求助。
在以上的解题过程中,你希望老师给你什么帮助?
【前测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进位的道理和方法。由于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用竖式计算两个数相加的算理和笔算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完全有能力主动将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加法中来,学生对掌握这一知识是不难的,关键是计算时不要忘记进位。在批阅“预学单”时,我们发现学生基本都能正确计算。但是,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回答“想一想,有无办法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时显得比较茫然,验算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认识,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方法来“知道算得对不对”的过程也是陌生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主动验算的需求是不够强烈的,尽管这一点并不是教学的难点,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此产生的问题颇多,教学时要引起重视。
【教学实践】
第一环节:交流“预学单”,了解旧知识掌握情况(时间3分钟左右)
课始,教师展示个别学生课前预学单,共同交流“我能答”部分:
校对答案后,重点交流计算方法。
师:这是上学期学过的两位数笔算加法,想一想,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已有的经验,唤起对“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的认识。
第二环节:交流辨析,探明计算方法(时间15分钟左右)
请小组派代表汇报预学单上的情况。
一、 交流预学单――“我能学”部分
PPT出示例题,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参与到其中两个小组倾听,然后选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预学单上的做法。
先请做法正确的学生介绍。学生介绍完后,组织学生重点讨论:列竖式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这时,大多学生在脑中渐渐确立了142+86的正确计算方法。但这一认知还处于粗糙阶段,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还需通过其他的教学渠道,所以,接下来,让第二位学生展示他的预学单。
二、 评析错误的竖式计算
在这个学生的预学单上,和的百位上得数是“1”,没有处理好进位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辩论问题,通过辨析,再次加深对“十位满10向百位进1”的算理。
生2:我是这样做的:从个位加起,个位上2加6等于8,十位上4加8等于12,百位上是1,抄到百位上,得数是128。
师:大家有补充吗?
生3:我认为百位上不应该是1。
生4:我也认为百位上的数不对,应该是2。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和的百位上是2?
生4:因为十位上相加等于12。
师:是这个道理,谁接着补充?
生5:十位上相加等于12,就要向百位进1,所以百位上要比原来多1,是2百。
师:对啊(指学生作品)十位上相加等于12,就是有几个十?
生齐:12个十。
师:12个十是120,已经满10了,怎么在十位上记录呢?
生6:只写“2”,剩下的1个10就要记录到百位上,因为百位上也有数,所以要与百位上的数相加。
师:这样做有什么依据吗?
生6:因为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那么十位满10也就要向百位进1。
师:说得真棒!已有的知识经验告诉我们,哪一位满10就要向前一位进1(板书),十位满10当然也要向百位进1。
(请学生修改预学单上的作品,并说一说计算过程,接着PPT演示完整的计算过程,然后教师示范正确列竖式的过程。通过提问“今天学的和以前学的两位数加法有什么不同?想一想笔算142+86时要注意什么?”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在预学单上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整理和回顾,将142+86的计算方法提炼成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十位相加满10,向百位进1”。)
三、 探讨142+86的验算方法
教师接着以上教学继续提问:“要知道算得对不对,可以怎样做?”根据课前批阅学生预学单的情况,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验算方法,请学生上台交流、观察、评价。
生1:我是这样想的,要想知道自己算的对不对,可以把228减去142,看一看是不是等于86,如果是的,说明算对了。(投影展示预学单作品)
师:这个方法是谁教你的?
生1:我自己想的。
师:你怎么想的呢?
生1: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用总的幅数减去放入橱窗幅数,就等于剩下幅数。
师:真好,他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来检查自己算的对不对。由这个方法你们还想到了什么呢?
生2:我的想法和这个方法是差不多的(展示预学单作品),228减去68等于142,说明228这个结果是对的。
师:这又是根据了哪个数量关系?
生2:用总的幅数减去剩下幅数,就等于放入橱窗幅数。
师:两位同学都想到了用和去减一个加数,看一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这一方法来检查自己算的对不对。这是可以的,同学们,有谁要补充吗?
生3:我在预学的时候,也是这样来检查的,可是爸爸告诉我,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投影展示作品)。把86写在竖式的上面,下方142,然后重新加一遍看一看是否是224。
师:你说的对,这个方法还真是好。大家知道好在哪里吗?
生4:我觉得比前面两个方法简单。
生5:同减法算容易算错,用这样再加一遍的方法,算起来要更正确一些。
师:是啊,这其实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PPT演示验算过程)。同学们,要知道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对不对,我们一般就可以用这一方法来检查自己算的对不对。这再算一遍的过程,就叫作验算。(板书)
(随后,教师示范板书验算过程)
师:当然,在竖式计算时,用减法也能来验算,不过,我们一般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
第三环节:迁移自探,掌握计算方法(时间10分钟左右)
教学“试一试”:643+752。借鉴以上获得的经验,学生完全能独立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安排男生计算,女生验算。然后展示学生作业,交流计算方法,着重讨论:百位上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百位相加满10了,要向哪一位进1?最后回顾:在笔算刚才这道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从而揭示“百位相加满10,要向千位进1”。
接着,交流“预学单”――“我能思”部分。
教师带领学生比较观察142+86和643+752的竖式计算,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预学单,说一说有什么新发现。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再结合“我能思”部分组织全班交流。从而总结出笔算三位数加法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略)
第五环节:提问质疑,深化拓展新知(时间3分钟左右)
交流“预学单”――“我要求助”部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还有哪里不明白的?(生摇头)
师:现在没问题了,那在预学时,你提了哪些问题呢?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1:我当时的问题是百位上到底是“1”还是“2”,现在我知道怎么解决了。
师:看来你的确学会了。其他同学呢?
生2:(读预学单)我在做题时,总是要忘记进“1”,老师有好的方法教给我不会忘记吗?
师:这个问题也许是大家都想问的,大家有好的建议吗?交流一下!
生3:不要忘记在前一位右下方写上小“1”。
生4:其实不写小“1”也是可以的,我妈妈教我计算时,用左手竖起一个手指表示,这样也能不忘记进位。
师:这个办法真新奇,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右手书写,左手在胸前竖手指表示进位:进“1”就竖1根手指,进“2”就竖2根手指……)
师:感谢你与大家分享这一方法。同学们,这一方法是个小技巧,在今后的三位数、四位数加减法中,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更多的错误,从现在起,我们不妨也这样学一学!
生5:老师,如果是三位数、四位数的加法,也像这样“哪一位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吗?”
师:很好,有人提出了问题,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生6:我觉得应该是的,百位满10向千位进1,那么千位满10就向万位进1,如此类推……
生7:如果满20,就向前一位进2。
……
【课后思考】
当前,不论哪一种理论指导下的课堂,都把重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协助学生自己承担学习责任,成为自主的思考者,构建对概念的完整理解,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预探导学策略下的课堂教学基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让学生在预学单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在导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般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对预学过程中的不同想法进行交流,然后组织全班集中交流,百家争鸣,各放异彩。这就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在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就计算课而言,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讲,如何将话题聚焦到学习的重难点上,笔者就以下这些核心要素与大家分享。
一、 精心设计预学单
“预探”指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预学单,学生依据预学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其中,预学单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因为预探导学策略下的课堂教学,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利用预学单预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进一步评析、引导与延伸,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范式。因此,预学虽然只是学习的一个起始,然而从更高位来看,学生通过预学可以更好地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本节课设计的预学单由三个部分组成。“我能答”部分重在温故知新,唤醒学生的旧知,为学习新知铺垫。“我能学”部分主要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学,其中第1小题是文本题意的理解;第2小题是思考验算的方法;第3小题通过经验分享,为提炼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和方法作准备;第4小题是尝试“百位满10向千位进1”的计算方法,可以说是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思考,也是学习成果的检测。“我能思”部分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小结,这也为课堂上交流辨析作铺垫。这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基础和教材编排而设计的,吻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预学单上的语言表述虽然不是很完整,但即便是学习能力不太好的学生,也能通过温习旧知、看书自学做对几个习题,这为课堂中的充分交流奠定了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预学单一般提前一天完成,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预学情况来设计教学;如果能够很好地推测学情,及时收集典型题例,也可以把预学作业放在课的起始阶段;如果前后两堂课联系紧密,也可以采用“35+5”的形式,即在前一节课中留5分钟时间完成下一节课的预学作业。
二、 正确处理学导关系
教师通过对预学单的批阅、整理与分类,可以基本了解学生在自主预学时对所学知识的哪些方面已经基本掌握,哪些方面有多种理解,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之后的教学环节展开――导学是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顺学而导,有效推进的。
首先是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达成三个目标:一是校对答案;二是能说出计算过程;三是较多的学生有了开流的机会,为汇报展示做好准备。
其次是抓住关键要素展开辨析,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先围绕“出错点”展开汇报交流,正例与反例互为比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深入思考。
再次,针对预学中出现的突出情况进行重点讨论。通过对预学单的前期批阅,我们发现学生对“有无办法知道自己算的对不对”显得比较茫然,许多答案答非所问,细究原因,原来验算是第一次出现,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验算这一教学环节,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一带而过。在批阅中,发现少部分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大致出现了以下两种验算方法:一是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二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验算,也就是看所得的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教学时,我们一改以往直接告知验算的方法,着重请用以上方法验算的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然后在交流中逐u“剪枝去叶”,又使学生认识到,一般情况下常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检验计算结果。这一交流的过程,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过程使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充满了探索的向往,验算这一方法也在学生心中扎根。
以上三部分是教学的核心部分,由于有了自主预学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可以从容地组织学习活动,或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或提供素材、组织比较,学生也有话可讲,会讲能讲,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主认识知识本质。
三、 鼓励大胆提出问题
篇13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氛围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走下圣坛。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注意十分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
同时,作为教书育人的领军人,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为学习是促进知识更新,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关注时事,洞察天下大事;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三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教科研能力;四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教书育人质量。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可以利用学生愿意看小说的优点,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丰富多采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同时,语文教师适当地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一次考试成绩的下降,并不等于失败,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再次表现的机会,直到取得成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必胜的“补偿心理”的做法。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我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我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我坚持学”。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感悟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能学”的信心,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点拨学生“会学”的策略,提供学生坚持学的动力。教师不得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自主迁移,自主比较,自主比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教学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对照注释,查工具书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只需对学生提出的较难的字词和句子作讲解。
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形式、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思想,做到层次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分层要求、分层设问、分层练习,使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观察水平,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