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境安全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主权、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篇2
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9号,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食品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使得食品安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许多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食品包装材料、添加剂以及印刷油墨的安全卫生性能等存在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质检总局从2006年开始,加强了对食品包装产品的认证认可工作,从2006年底开始对食品包装产品实施强制性市场准入(QS)管理制度,并逐步加强对食品包装、食品包装用原辅材料、添加剂以及相关设备实施的监管力度,以确保食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2007年8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2007年】第123号公告),要求自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查处未获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销售行为。据调查,截止到2011年2月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全国已有12900余家取得生产许可证。
2007年7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实施《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对外正式公布第一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产品其中包括2类21个产品。
2009年5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要求自2009年9月1日起,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食品用纸包装制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截止到2011年2月底,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全国已有1200余家取得生产许可证。
食品安全不只是食物本身的安全,因为食品安全的危害除了来自于食品本身和食品链全过程之外,还来自于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铅、镉、铬等重金属,甲醛,苯、多氯联苯等)会迁移并渗入至食品中,造成食品污染。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他们对食品包装不断制定高标准,不断提高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安全指标,这样就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难度。现在,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的出口,对于企业来说唯有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方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食品安全法》
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强调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2009年11月6日,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并明确指出,已经在我国生产,销售和使用,在其他国家批准使用,不存在安全性问题的,尚未列入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设备等,应在2010年6月1日前填写《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请表》或《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新品种申请表》,并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卫生部组成专家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后,公布“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和“禁止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
2011年1月31日,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按照卫生部等7部门《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108号)的要求,卫生部了《卫生部监督局关于公开征求拟批准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和树脂意见的函》(卫监督食便函[2011]36号),对外公布第一批拟批准19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11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其中拟批准的11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包括较为熟悉的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OH(乙烯-Z,烯醇共聚物),PESU(聚苯砜)(氧化,4-苯烯基硫化-1,4-苯烯基)聚合物、4,4’-磺酰基二苯酚与1,1'一磺酰基二(4-氯苯)的聚合物)、PLA(聚乳酸),PPsu(聚醚砜)(1,1-联苯基)4,4'-二醇与1,1'磺酰双(4-氯苯)的聚合物)等。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我国涉及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的标准,也由过去的“卫生标准”上升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例如,在最新公布的一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原GB14942-1994《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成型品卫生标准》修改为GB]4942-XXXX《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聚碳酸酯成型品》。在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写明:我国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卫生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树脂卫生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食品罐头内壁环氧酚醛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所设定指标限量值与原有标准没有矛盾。
修订后的标准能够更好的体现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前瞻性,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现状,又能起到保护消费者健康的目的。
食品包装行业存在主要问题剖析
一般油墨含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较大
一般印刷用油墨的颜料含有铅、隔等有毒重金属,而用的有机溶剂中多含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溶剂。虽然这些溶剂干燥后绝大部分都会挥发,但是由于残留部分在包装和使用过程中仍会继续挥发,因此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特别是上墨面积较大,墨层较厚的部分,其残留溶剂会更多。目前,很多厂家都采用含苯油墨印刷,印刷过程由于采用的是极易挥发的苯类溶剂,所以既污染空气,又危害工人健康。
另外,大部分产品印刷完后均是叠放在一起,印刷面往往与食品接触面直接接触,有害物质极容易迁移到内壁,消费者使用时,不知不觉中就把有害物质吃下去。
标准滞后又混乱,技术进步受局限
市场需求决定企业产品生产,价格低廉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多层复合工艺的发展。最外层和与食品直接接触的最内层由纯料构成,内层使用填充料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经定的工艺配比,挤出压延成片材后,再成型为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三层五层甚至七层的产品更是不断问世。因该工艺的特殊性,选择正确的执行标准尤为重要。而现有的国家标准GB180061-2009《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中仅对于卫生性能部分进行了强制性要求,其余物理机械性能,微生物指标均为企业为满足生产许可要求自行选用。
另外,PVC保鲜膜标准(GB10457-2009《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存在的延期问题以及纸杯(0B22942006《纸杯》)等缺乏国标等问题目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添加剂标准存在漏洞,随意滥用无法取证
目前,中国添加剂标准还不完善,对于有些违规物质如何进行测试和判定,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有些企业在生产中大量添加来源不明的废塑料,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色母料以及石蜡等不允许用于食品包装的有毒有害物质,产品明明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可技术上却很难检测或者即使测出也无法判定其不合格的被动局面。在纸质餐饮具和发泡塑料餐饮具的生产中,有些企业为了掩盖废料的颜色使产品增白,甚至添加可致癌的荧光增白剂,长期使用这类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将深入到食物中,可能导致消费者慢性中毒,甚至致癌。2011年3・15曝光的劣质餐巾纸中添加可致癌的荧光增白剂,一时间谈“纸”色变,紫外灯光下点点荧光,成了老百姓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
为销售夸大宣传,骗消费扰乱市场
可降解原材料相比普通塑料价格要高出20%以上。然而在环保意识日益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消费者的环保心理,拿普通塑料甚至还达不到普通塑料要求的的产品冒充“可降解”产品。在产品或说明上标注“环保”,“可降解”、“绿色”、“可微波”等字样,片面的强调产品的某方面特点。比如含有部分淀粉的塑料袋,快餐盒等,企业在销售时多强调生产中使用了淀粉,但不会说明淀粉含量所占比重,强调可以降解,但不能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和测试数据。这样就使消费者不但多花钱,而且还没有买到好产品,甚至是有毒有害的假冒降解产品。一次性包装一次次污染,
使用后废弃物谁来监管
多数塑料一次性餐具生产企业都是经过拉片后再二次成型制成制品。纸制品也存在印刷模切后再成型成制品的过程。在这期间,为了便于下一步工艺的操作,有些企业将制成的半成品塑料片材,印刷模切后的纸杯片,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暂时存放在车间内甚至露天存放,忽略了原料与半成品的交叉、车间产生的粉尘、存放位置不当以及搬运过程中对半成品造成的破损对半成品造成的污染。只有极少教企业将片材打卷后缠绕包装,将纸杯片装箱,防止受污染。
受污染的半成品再加工的时候,大多数企业只凭感官评定,非常明显的受污染部分会被废弃,仍有部分受污染产品进入到再次加工流程,对终产品造成污染,产生的边角料又被再次应用到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周而复始,造成质量安全隐患。
另外,《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已制定两年多目前仍未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已制定五年多仍没有结果。国家标准GB23350-2009《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虽然已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因法律依据跟不上而对违规者无法约束。
包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明确了未来我国的经济走势必将会向“减量化”和“资源化”过渡。该法的颁布与实施,极大地促进各地、各级政府将“循环发展,节能减排”的决策意识统一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包装行业也不例外。
就目前而言,包装生产企业为了配合商家吸引消费者,往往只注重包装的美观与独特,而忽略了其是否利于回收、是否便于拆解等因素,甚至有些包装还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作为包装生产企业就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坚决贯彻执行《循环经济促进法》,从包装原料的选择及包装造型的设计入手,真正将“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包装制品的生产环节中。企业不仅要在设计,生产过程中考虑到原料来源,还要考虑到加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环境污染以及销售过程中的运输、储存、破损、商品用完之后的回收等问题。企业必须树立“生产――消费――再循环”以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的经营理念。
综合来说,包装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朝以下七个方向努力
安全化――实现食品和食品包装的双QS化:
透明化――开发和生产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包装制品,便于废弃物回收利用;
减量化――包装用材料尽量做到薄、轻;
资源化――对现有较高价值的包装制品进行回收利用;
无害化――对包装废弃物的妥善处理;
产业化――企业自身或者委托他人对其产品进行回收利用,纳入循环经济的链条;
国际化――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包装业研究成果,来减少因出口问题引发的贸易摩擦。
篇3
一、单因素影响分析
(一)人员影响因素分析
1.人在保障运营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在安全问题中,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即使是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也避免不了人的介入,不可能完全不受人的操纵和控制。德国安全专家库尔曼认为,人是一种安全因素和防护对象,机器是一种安全因素,环境是一种安全因素和应予保护的财富。在人—机—环境系统中只有人向安全问题提出挑战,一个掌握足够技能和装备的人能够发现并纠正系统故障,并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均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交通运营安全与许多活动有关,所有各项活动都依赖于高效、安全和可靠的人的行为。人对运营安全的特殊作用可归纳为下述三点:(1)人的主导性;(2)人的主观能动性;(3)人的创造性。
2.运营安全的人的素质要求。如图1所示。
图1 运营安全的人的素质要求示意图
(二)设备影响因素分析
1.与运营安全有关的设备类型。(1)运营基础设备包括:固定设备——线路、车站、信号设备等,移动设备——电动车辆、移动通信设备等。(2)运营安全技术设备包括:安全监控设备,安全监测设备,自然灾害预确报与防治设备,事故救援设备等。
2.设备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设备本身的质量和设备适用于养护方面。
(三)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影响运营安全的环境条件包括内部小环境和外部大环境两部分。
1.内部小环境。交通运营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宏观大系统。它由系统硬件、系统工作人员、组织机构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技术系统。
2.外部大环境。影响运营安全的外部环境包括自认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的、人类一时尚不能改变的生产环境。其对运营安全的影响很大,比如洪水、雷电、地震等。影响运营安全的环境因素如图2所示。
图2 影响运营安全的环境因素
(四)管理因素的影响
1.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运营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消灭和减少运营事故及其损失。(2)运营安全管理的主题是运营系统的估计管理人员。(3)运营安全管理的对象是人、才、物、信息等。(4)运营安全管理的方法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5)运营安全管理的本质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使各种矛盾向有利于运营安全的方面转化。
2.管理对运营安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运营系统内部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性。(2)管理具有协调运营系统内的人、机、环境之间关系的功能。(3)管理具有优化运营系统人—机—环境整体安全功能的能力。影响运营安全的管理因素如图3所示。
图3 影响运营安全的管理因素
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是一个在时间上、空间上分布很广的开放的动态系统,运营安全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涉及面很广,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与运营安全有关的因素可划分为四类:人,机器,环境,管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篇4
尽对的遵章遵法,不折不扣地遵操纵规程之章,守安全生产之法!清楚地熟悉到违章就是走向事故,就是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甚至走向死亡。熟悉到违章的重要性,就不会抱有任何饶幸心理。还深刻地领悟到或许一次不经意的违章,造成大的伤害或损失,就变成了违法。会深刻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企业成于安全,败于事故。任何一起事故对企业都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对家庭、个人更是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痛,所以我必须在这一刻起认真履行职责。清楚地熟悉到违章就是走向事故,就是伤害他人,甚至走向死亡。
当一天安全监视员,就要让安全思想牢牢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让大家知道若责任心不到位就会酿成事故,让我正确熟悉到安全不是一个人的题目,而是中有我中有你一个上下关联人人互保环环相扣的链,一张错综复杂紧密相连的网。要让人人成为安全员,会把单位倡导的责任连带安全互保”体系真正落实。决不搞形式上的安全,而是要追求内容上的真实。一线岗位安全隐患和死角多,习惯性违章较普遍,从而制约采油一线的安全生产治理水平。假如只在形式上讲安全,应付检查,那么即使是投进再大付出再多,安全环境也不能得到本质改善,安全治理水平永远不能得到本质提升!只有每个职工在逐日的工作中相互监视、相互提醒、相互检查,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防止不安全的因素存在杜尽事故隐患,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就能筑起安全大堤。
无损则全。安全就是人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无危则安。生命得到保证,身体免于伤害,财产免于损失。安全生产是油田企业治理的重点,发展的根本保证,安全就是效益。假如我一名安全员,会把这种观点跟植于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心中。首先武装好自己,熟知熟会各项操纵规程安全制度,认真学习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其次,养成良好的安全操纵习惯,杜尽习惯违章,敢于同身边的甚至是上级的不安全行为较真儿;第三,勤于检查,及时发现整改事故隐患。履行好安全员职责,做好总结,向上级多提公道化建议;最后,从戴好安全帽,扎好安全带,穿好工作服,开好作业票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小抓起,做起,持之以恒。
没有工人参与监视和治理,一线工人是安全生产主力军。安全生产很难搞好。人人当一次安全监视员,并不只要求在当安全员那天才记得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才往按章办事,还要求时时刻刻地关注安全,即使并不是安全监视员,也要将“安全生产”铭记心中,假如我每个人都能真正拥有这样的境界,那么我安全生产工作必能做得更好。作为一名安全员,就更应该用一颗赤诚的心,往维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用安全的规章制度和周到服务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这样,企业就能长盛不衰,个人就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幸福生活.
篇5
安全通常是指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是人类最根本的基本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只关心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关心经济安全,目前,在人类面临的全球各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规模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下,生态安全的概念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扩大,形成了包括环境安全、生物安全等在内的初步的生态安全科学体系。所谓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区域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即自然生态环境能满足人类和群落的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而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潜力。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影响层面的广泛性。一旦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失去生存条件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2)生态危机后果的严重性。生态过程一旦超过“临界值”就不可逆,资源枯竭、环境退化造成的生态危机,通常很难在一代人或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手里挽回。(3)生态效应的“代际”转移性。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但影响到目前的这一代,而且还会影响到后代人。(4)生态安全与民众联系的广泛性。环境污染会对民众身体健康造成很大不利影响,而资源短缺会妨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会引发民众的不满,严重的甚至导致国家动荡。
2 城镇化进程中对生态安全评价与监控的重要性
城镇化使资源配置更合理、集约,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不断发展,会造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生活废物与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还有,城镇规划会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以上种种最终导致生态日益恶化,生态安全问题愈来愈严峻。因此,要使城镇化顺利推进,就要处理好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矛盾,应把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的位置。方法之一就是做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评估与监控。通过生态安全评估,帮助管理部门了解城镇化活动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并预测未来生态变化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有关决策的制定,因此建立生态安全评估监测体系,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保障。
3 城镇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1 导向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体现与生态系统安全总体战略目标一致的策略,且对实现目标有导向作用。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在于其结果可为城镇化生态监控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从而规范和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3.1.2 可测性原则
确立的指标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方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3.1.3 系统性原则
生态环境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指标体系应综合地反映生态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和方向等各方面的内容,评价时应综合平衡各要素,考虑周全、统筹兼顾,通过多参数、多标准、多尺度分析、衡量,从整体的联系出发,注重多因素的综合性分析。
3.1.4 客观性原则
指标体系既能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生态系统安全的内涵,又能较好地量度生态系统安全主要目标实现的程度。指标体系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做出正确的评价。
3.2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就当前来说,城镇化过程主要对从以下方面对生态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3.2.1 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资源包括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到现在,一些城镇尚无系统排污管渠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对水资源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201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84.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1.6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2.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62.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7.6%;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0.5亿吨,仅占废水排放总量的0.1%。
3.2.2 城镇化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土壤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含有的有机废弃物或含毒废弃物过多,影响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引起土壤正常功能的变化,最终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污染物等的任意堆放,都会导致土壤受到污染。据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统计数据,皖北六市中,除宿州市外,其余五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87%)其中,淮北:0.78%,亳州:0.15%,蚌埠:0,阜阳:0.03%,淮南:9.66%。
从全国范围来看,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不久前联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其中,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3.2.3 城镇化对大气的影响
城镇化导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大幅上升严重威胁着空气质量,并且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民采暖、建筑施工、汽车尾气等排放出的气体也在大量增加,使得近年来许多城市空气质量逐年下降。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2013年1月12日21时更新的数据,全国74个被监测城市中,PM2.5值超过300者竟达33个之多,其中首都北京PM2.5浓度高达786微克/立方米,石家庄更高达960微克/立方米。按照WHO的指标,PM2.5值低于250微克/立方米是可接受的空气质量,超过300已是重度污染,超过500则会对户外活动者的健康构成损害,由此可见,在中国最繁华的东部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3.2.4 城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如房地产开发、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供水、排水、供电、通讯、兴修水利、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矿企业、乡镇企业建设等。在这些建设活动中,地貌植被将遭受到大面积的毁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安全及生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可能对所有的功能变化都作出定量评价,因而应根据主要功能的分析和筛选,有选择地评价。根据区域环境特点、敏感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安全及功能的要求、主要限制因子和主要的生态问题进行筛选,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安全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应以水资源、土壤资源、大气、生物多样性等作为评价因素
4 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
当前对态安全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分析法、层次分析法、GIS(地理信息系统)、主成分分析法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由于生态安全变化时空规律具有模糊性,为全面、合理地评判生态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采取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更具有科学性。
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态因素(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作为评价因素集,确立各因素的评价因子,通过综合各单因素中各因子的评价结果,得出单因素的模糊矩阵,根据模糊矩阵和各因子权重进行单生态安全因素综合评价。综合生态安全各单因素评价结果得到总体环境模糊矩阵,根据模糊矩阵和各环境因素权重进行总体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5 完善城镇化生态安全评价及监控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5.1 地方政府应重视城镇化生态安全评价
近年来,城镇化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重经济轻环境,在招商引资中降低环保门槛,违法违规审批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有的地方政府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不顾,出台土政策,阻碍正常环保执法,导致环保部门无法正常履行监管职能,更谈不上开展生态安全评价工作了。
5.2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当前各地区环境监测能力均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二级站人员编制、监测用房不足,三级站人员结构不达标,部分市(县)基本仪器配置不够的现象。根据2012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各级环保系统实有人数205334人,其中,各级环境监察人员不足7万人,而全国产生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己超过百万家。就安徽省来说,据2012年统计数据,安徽全省共有环保机构450个,环保人员为5816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仅有2070人。据统计,全国只有1/3的县设有环境保护局,有近10%的县尚无环境保护机构,每个县级环境保护局不足9人,每个县级环境保护监测站不足11人,每个县级环境保护监理站不足7人,每个县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总价值不足3.3万元,特别是在广大小城镇一级基本上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很多污染严重的乡镇也没有环境保护机构,甚至相当数量污染严重的乡镇没有一个环境保护人员。
5.3 在环境监测中贯彻优先监测原则
监测项目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监测项目都加以测定,只能是对那些优先监测污染物加以监测。所谓优先监测物主要是指以下污染物:①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污染物;②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③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
5.4 加强生态承载力的预断评价
篇6
1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国煤炭工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综合型的系统产业转换。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煤矿的机电运输是矿井作业中最重要的部分,占据安全生产的主要地位。由于煤矿的机电运输贯穿矿井生产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开采出的煤炭运输还是生产设备的运输都离不开运输系统,几点运输战线长、涉及面广,因而其技术性要求也相对较高。
根据全国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机电事故在煤矿事故诱因中排第四位,运输事故占近三分之一的比例,由此可见,机电运输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机电运输的管理不仅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提高效益的必要保障,更是生产人员人身财产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具有重大的意义。
2影响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
煤矿机电运输贯穿煤矿井下生产的各个环节,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综合起来将,主要可以从客观影响因素和人为主观因素加以分析:
(1)影响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的客观因素主要有空间制约、空气环境及湿度较大几个方面。①煤矿井下生产作业受井下空间环境的制约,机电运输设备工作环境较差。一般井下煤矿生产的巷道都比较狭窄,弯道较多,有时还会有坡度的影响,使得机电运输设备自身的运转和移动受到限制,也使得安装和维护的难度加大,同时如果多台设备同时运行时,很可能相互会受到影响。②在煤炭挖掘生产过程中,空气中易燃气体密度较大,瓦斯气体及其他固体尘埃大量存在,井下空间狭小,如果通风不畅使得空气中易燃气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极易发生爆炸,影响机电运输安全,从而造成次生安全事故;此外,空气中固体尘埃的大量存在会加大机电运输的摩擦,从而影响机电安全运输。③地下矿井生产的工作环境中,一般湿度较大,很容易使机电运输中的绝缘设备受潮,进而腐蚀,使得机电运输设施发生短路,或在使用、检修等过程中造成机电运输安全事故。
(2)煤矿机电运输中的另一大诱因是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生产人员安全意识不强、违规操作。首次,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的重要性,违规操作,不规范操作等不当操作是机电安全运输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其次,煤矿井下作用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必要的安全知识及操作技能不能很好掌握,使得在出现安全隐患,或发生小的安全事故时不能很好排除隐患,及时解决问题,造成更大的事故;第三,煤矿企业的在安全培训中存在盲点,受技术因素、设备因素及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安全培训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使得实际生产情况同理论培训存在脱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基础安全设施不到位,日常维护和检测缺失,使机电运输安全从根本上不能得到保障。
3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综合以上对煤矿机电运输的概述及其主要诱因的分析,可以看出,煤矿企业对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可以从设备投入、人为培训、客观因素的规避等方面出发,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工作。
(1)煤矿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的意识,将安全生产提高到比经济效益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确保机电运输安全运行。煤矿企业的井下生产直接关系着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关系着众多家庭的幸福圆满,因而煤矿企业应当充分的认识的井下机电运输安全的重要性,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方法,加大对机电安全运输的人力、资金、设备投入,运用先进的技术、必要的实验、定期监督检查、严格的归责制度确保机电运输的安全。
(2)加大井下机电运输基础安全设施的投入,建立必要的预警系统,和抢救系统,从基础上,也从根本上保障机电运输的安全运行,并在危险发生时及时发现,充分应对。井下基础安全设施是井下安全的最基本保障,煤矿企业应当加大井下机电运输安全设备的投入,运用最先进的安全设备,采用最好的材料,确保硬件设施的质量,以保障安全生产。
(3)煤矿企业应当加大对井下作业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机电运输安全重要性认识,提高井下作业时的警觉性;规范员工操作,避免不当操作或违规操作;同时,加强对员工井下作业基本知识的培训及安全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隐患排除技能和必要的自救知识,以避免因安全知识的缺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建立良好的井下通风系统,并设置除尘装置。煤矿井下作业最大的隐患就是易燃气体的大量存在,如果通风不畅,即便是很小的摩擦或气流波动等都可能引起爆炸,其破环程度也是最大的,因而煤矿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定时对井下瓦斯气体的密度进行监测,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事故的发生。此外,井下固体尘埃含量较大,一方面加大机电运输的摩擦,引起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固体尘埃的摩擦也是引起瓦斯气体爆炸的重要诱因,因而应当设置必要的除尘装置,为机电运输提高良好的工作环境。
(5)加强井下用电系统的管理,完善电路设置,加强对井下机电运输电路的日常检查和维护,保障井下电路的畅通是确保机电运输安全的首要前提。煤矿企业应当对机电运输系统的电路情况,加强日常的检修和维护,及时发现电路设备中的问题,及时检修和保养。同时,煤矿企业应当定期更换新的电力系统,结合企业的发展规模扩大等变化,优化井下机电运输电力系统的电路设置,保障机电运输安全运行。
4结语
煤矿机电运输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矿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结合其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加强机电运输安全管理,促进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篇7
现代企业的信息安全是指在管理上和技术上对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安全的保护,使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保密数据等不会遭到破坏、更改、泄露。通过对企业信息安全的管理,能够保护企业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保护企业的生产运营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1 网络环境下现代企业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问题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管理者把精神都集中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上,对计算机的管理不够重视,加上网络属于新生事物的一种,人们会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却忽视了网络的安全性,缺乏网络安全意识,企业员工在工作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的行为十分普遍,由于自身的安全意识匮乏,不但浪费了企业的网络资源,也加大了病毒侵害的可能性,威胁了企业的信息安全。企业信息安全的管理需要管理部门重视起来,现实中,企业对信息安全的管理投入很少,安全防范做得不好,管理者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不足,下面的员工安全意识也淡薄,规章制度不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无据可依,管理者也没有对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网络存在的问题,甚至在网络不能正常运行了才去解决问题,给公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2 网络技术自身存在的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软件也不断更新换代,现在Windows 7正在大规模地进军国内市场,微软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各种操作系统的漏洞也一直存在,为病毒的滋生提供了机会,很多网络软件存在后门,这些后门原本是编程人员为了软件的扩展和维护设置的,如果被不法分子发现,对公司的信息安全有很大的威胁。计算机犯罪中最典型的就是黑客的攻击,黑客攻击也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主动攻击直接为企业的信息完整性、机密性造成破坏,被动攻击虽然能够保证公司电脑的正常运行,但企业的重要信息可能会被截获、窃取,都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安全。
1.3 设备环境造成的安全问题
从网络环境来说,外部环境对企业信息安全也构成威胁,企业的计算机房的位置不能是随便设置的,需要有一定的安全技术要求。网络的线缆等通信设施容易被人为破坏,或者受到自然环境如地震、雷雨、电磁场等环境的影响发生破坏,并且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预测的,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的信息造成直接的破坏,影响信息的完整性。计算机的硬盘、内存的运行状况也应该得到管理人员的注意,计算机设备的防盗等都是问题,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会拷数据回家,或者加班后在用U盘等移动设备把资料拷贝到公司电脑中,增加了企业计算机中毒的危险。
2 解决企业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
2.1 重视信息安全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到网络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加强制度建设,做好信息安全管理与监督工作。计算机房是重要场所,它的设置也需要一定的隐蔽性,一般不要设置在公司一楼。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帮助员工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明确信息安全保护的对象和目标,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制订明确科学的操作流程,规范员工的日常操作行为,制订应急预案和网络维护制度,计算机管理人员应该每天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或者更新,及时发现网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防止病毒的产生,在发生问题后把损失降到最低。
2.2 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的网络技术控制
依靠网络技术来保护现代企业信息安全是十分有效的方式,网络技术手段主要有防火墙、信息加密与认证、病毒防控、数据备份等方式。防火墙是网络技术中保护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通过设置屏障阻止黑客的访问,能够有效防止病毒的侵入,企业应该按照质量可靠的防火墙,并时刻关注防火墙的问题与升级情况。直接对企业信息进行加密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访问密码,仅供本公司员工使用,或者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上网编号,输入之后才能访问公司网络,公司也可以根据浏览记录查看哪些员工上网,能够有效防止企业人员泄密行为,对重要文件采取多种加密措施。企业应该注意对防病毒软件的更新换代,提高防毒、杀毒的效率,保证系统的安全。电脑一旦中毒,一些文件就可能丢失或者被更改,企业需要对重要文件进行备份,这样在发生中毒之后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企业信息安全
现代企业的信息安全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公司的机密文件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公平竞争,关系到个人隐私,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国家应该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为企业保护自己的权益提供法律武器,企业也应该具有法律意识,在公司的信息恶意遭到破坏和侵害时,不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竞争企业,而是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用国家法律来抵制侵犯,保护自己企业的信息安全与完整。
3 结 语
网络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企业应该辩证对待网络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带来了优势,通过技术手段创新、管理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措施来保护企业信息安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安全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 薛伟莲. 保证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J]. 网络与信息,2010(11).
[2] 费宏伟. 保证电算化时代会计信息安全的几点思考[J].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11).
篇8
煤矿开采行业因其具有工作任务重、开采过程复杂、工作风险性高等特点,而被列入到我国高危工作的行列之中。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究其原因与煤矿开采过程中通风不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煤矿开采过程中,井下的通风不良很容易形成瓦斯爆炸事故或煤尘中毒事故,其对于煤矿企业和国家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对于煤矿开采工人所造成的创伤更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做好煤矿的通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有很多,笔者在本文中仅针对众多因素当中的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进行论述。
1 煤矿通风安全的重要性
良好的煤矿通风环境,是保障煤矿开采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倘若因通风不良而造成煤矿事故,那无论是对于开采人员,还是煤矿企业,甚至是国家的损失都是无比巨大且不可挽回的。另外,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硫化氢等气体,不仅会形成酸雨对地球产生危害,更加剧了全球变暖的速度。对煤矿通风安全的控制,能够有效降低这些气体对自然环境的侵害,在客观层面上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对煤矿通风安全的有效控制,是保障人们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手段。
2 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
2.1 客观环境因素对煤矿通风安全的影响
煤矿通风情况的好坏与矿井所在地的客观环境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煤矿所在地环境情况的好坏,是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客观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对煤矿通风安全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矿井所在地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随着煤矿开采工作的不断深入,矿井内的地底温度、绝对应力以及瓦斯压力变得越来越高,使得煤矿开采人员在矿井下的安全威胁逐渐增大;(2)因煤矿开采工作的深入,导致地底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煤层与氧气接触,进而就可能形成煤层自燃的情况,同时也加大了煤尘爆炸的可能性;(3)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涌出量不断地加大,进而增加了煤与瓦斯突出的情况,高瓦斯突出情况也相应的增多。
2.2 主观人为因素对煤矿通风安全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对煤矿通风安全的影响最大的因素,很多安全事故都是因为人为控制不善或疏忽等原因造成的,人为因素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煤矿企业内部因素,其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煤矿安全管理负责人对通风安全管理不够重视,安全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应急救援产业化建设不完善,应急资源配置不协调等,对于事故采取“只总结,不吸取”的态度;(2)部分矿井过渡追求经济利益,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管理思想,安排专业技术不足的工作人员进行通风管理工作,容易造成违规操作、违章作业等情况;(3)由于煤矿开采工作繁重,部分煤矿为了提高煤矿产量,采取以吨煤计算工资的情况或采取超产提成的不恰当激励机制,使得煤矿开采人员为了追求高薪资,而不按生产制度进行工作或出现超负荷作业等情况;(4)安全基础工作薄弱,下井采矿人员的素质偏低,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
另一部分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外部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部分矿井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出现了超通风能力生产或矿井内的有效风量不足以及外部漏风量不符合规定等情况,而造成的煤矿通风能力不足;(2)部分矿井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力度不够,所使用的机电设备不全,机电设备带病工作等情况频频出现,从而引起的煤矿通风能力不足;(3)部分矿井内所布置的通风网络不合理,通风系统不够完善,通风设备位置不合理等情况,从而导致的通风流量不稳定的情况;(4)部分矿井内的防尘设施不够完善,再加上缺少良好的通风系统,容易造成煤尘爆炸。
3 提高煤矿通风安全的有效措施
3.1 对客观环境因素的充分掌握
为了有效降低煤矿通风安全隐患,必须要对矿井所在地的客观环境进行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对矿井内部通风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加强对矿井内通风系统的管理,根据实际环境情况,来对通风系统进行调整,提高通风系统的可靠性,保证矿井内具有足够的风量。与此同时,要针对矿井所在地客观环境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加强对环境的监控力度,建立起控制通风系统、瓦斯、煤尘的相关程序,加大对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监督力度,并采取一定的控制和防范措施。另外要加强对矿井内机电设备的管理,保证矿井的通风在任何时候都能具有实际作用。
3.2 对主观人为因素的有效控制
首先要加强对煤矿企业内部因素的控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健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纠正错误的生产思想,提高对通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落实法人代表的责任,加大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引进力度;(2)建立完整的通风安全系统,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大对煤矿通风系统安全的管理和监督力度,通过搞好基础工作,降低事故发生几率;(3)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劳动安全和职业健康的重视,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员工健康档案,采取轮休制度进行工作,保证员工在进行煤矿开采时能够保持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体力;(4)搞好企业内部安全培训工作,将安全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系统知识拆分成多个单点知识,使安全知识能够真正地深入到员工的心里,每个月都要进行安全技术规范考核,切实提高员工对现场问题的处理能力。
其次要加强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进行控制,其主要内容就是严格按照煤矿开采制度进行开采作业,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力度,对无法正常工作的机电设备进行淘汰,及时地采买新的机电设备和防尘设备,从物质基础上有效地对煤矿通风安全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是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保障煤矿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通风安全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工作实践中对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探索,根据对矿井客观环境的掌握,不断地提高和更新煤矿通风安全的管理内容,通过对现代化矿井通风管理方法的有效利用,提高煤矿生产工作的安全性。在保障煤矿开采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煤矿市场当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长足健康的发展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薛效珉.关于煤矿通风安全评价和通风安全控制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经济,2012,(12):151-152.
[2] 程健维.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与预警机制及其动力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
[3] 欧阳博文.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矿井通风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
[4] 赵书田.黑龙江省煤矿通风安全隐患分析与重大瓦斯煤尘和火灾事故预防对策[J].煤炭技术,2002,(10):1-5.
篇9
一、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
为防范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了解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下文将从医院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谈谈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其具体内容如下:
1.硬件设施的影响
硬件设施是医院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必要条件,硬件设施在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医院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施上看,计算机网络布置和接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中心机房、系统服务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都直接影响着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在计算机网络布置和接线方面要能避免其它网络的干扰;中心机房要保证有足够的电力;系统服务器是整个医院信息数据和存储的中心,要确保系统服务器保持24小时的工作状态。
2.软件系统的影响
软件系统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病毒是软件系统的常见危害之一,病毒的发作给全球计算机系统造成巨大损失,令人们谈“毒”色变。上网的人中,很少有谁没被病毒侵害过。对于一般用户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为电脑安装一套正版的杀毒软网络版件。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中,软件系统一旦感染上病毒,将会使医院计算机网络陷入崩溃,为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的安全,应加强医院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减少病毒入侵的可能,尽可能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损失。
3.外部环境的影响
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还表现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上。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外部环境,主要受医院计算机网络运行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如果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温湿度不协调的环境下运行,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医院计算机网络外部环境而言,温度环境是影响系统安全的重要因素,一旦系统温度升高,就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物理逻辑,造成网络数据参数发生偏离,严重的还会导致系统内部电源烧毁,造成不利的影响。
此外,医院计算机网络运行的湿度环境也对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影响较大,如果湿度过高,就会造成一些设备、接线等部件发生腐蚀、生锈等现象,造成各设备出现接触不良或者短路的情况,而且湿度太高会吸附灰尘,导致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音。
因此,探索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的策略势在必行。
二、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水平,在了解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医院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
医院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是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的重要内容。在医院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方面,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为避免其他网络的干扰,在计算机网络布置和接线方面,多采用多模光纤作为系统网络的主干线,在光纤接入计算机时,需要采用屏蔽双绞线,这样既能起到绝缘的作用,还能避免其它网络的干扰。二是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机房位置,使中心机房拥有充足的电力保障。三是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主体服务器和数据库要选择不间断电源,避免因停电事故导致数据库中的大量信息资源丢失或损坏。
2.医院计算机软件安全维护
医院计算机软件安全维护是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的重点和难点。对医院计算机软件安全维护而言,为防止病毒对医院计算机软件的攻击,采取病毒防范与入侵检测的方式,及时更新病毒库和杀毒引擎,及时更新系统补丁和漏洞,可以把医院计算机软件安全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医院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安全,在开发医院管理软件时,要加强对数据库的选择和备份,建议设计数据保护来实现文件系统和网络数据脱机备份,不仅如此,还要在总服务器中全套备份所有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软件,通过多方面的数据备份让计算机安全得到保障。
3.医院计算机安全外部维护
医院计算机安全外部维护对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医院计算机安全的外部维护工作主要依赖于医院计算机管理人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医院计算机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尽可能避免因操作失误造成的计算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对于医院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外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也要严密控制,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运行。除此之外,医院计算机安全外部维护工作要争取单独供电,和供电部门协调保证24小时不断电,分置配线间内的强电电源和断电频繁的照明电,尽量不要在临床科室使用带电源适配器的小型集线器,断电前制定详细的切换方案和应急方案,施工前加强施工单位与网络维护人员的协调。
三、结语
总之,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医院在开展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工作中,应结合硬件安全维护和软件安全维护两种手段,并开展医院计算机安全外部维护研究,了解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积极探索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医院计算机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医院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桂凌.基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策略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32).
篇10
高校的安全需要大学生的参与,而不应当是保卫部门的工作。学生的参与应当包括思想和行为上两个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改进。
(一)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
高校是密集的场所,学生也是易被感知的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宣传的方式向大学生传输安全知识,并帮助其了解和谐安定校园建设的重要性,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通过学校宣传栏,在学习播放校园安全影像及印发一些宣传册等。通过这些宣传形式让大学生能够切实感觉到保障高校校园安全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进而积极加入其中。
(二)通过实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要注重创新形式,比如通过生动、现实的实例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可以选择一些先进的人物榜样来学校进行演讲,举办一些心理剧等,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召学生。另外,学校在进行正常教学之中,也应当鼓励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清高校安全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形成高校安全观。
篇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实验室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步提升,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活动日趋频繁,各种实验安全隐患日益凸现,已引起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教学科研正常运行及不断创新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是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2004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明确将实验室环境安全列入了实践教学的评价范围,因此如何科学地对实验室的安全进行控制与管理是我们实验室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
1 实验室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高校实验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实验设备的不断增加,使用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流动性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一直在警钟长鸣,不断的安全事故一次次提醒我们重视安全的必要和重要性。
1.1 安全意识的淡漠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意识的淡漠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与使用人员。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完善的安全意识,从理论到实际切实贯彻安全的理念。比如定期的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绝不能敷衍了事,这也从学校层面要求要求平时的工作检查必须做到细致,认真。有错必纠,有错必罚,赏罚分明。使用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相对来说,教师无论从安全意识到理论掌握比学生都高一个层次,但是在以往的安全事故教训中,教师出事故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这就需要我们警钟长鸣,去除侥幸、麻痹大意的思想。只有教师的安全意识得到彻底的贯彻和提高,才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灌输安全的理念,从自身实际出发,言传身教,提醒学生安全的重要性。
1.2 安全体制的不健全
当前,高校的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一般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比如设备由国有资产管理科统一规划和管理;消防等由保卫处统一管理;有毒有害试剂由实验管理科管理等。多种部门的交叉管理,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各行其是,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及管理盲区,很难形成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
因此,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块意义重大,势在必行。而安全保障程度的高低,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可操作性的强弱正相关[2]。国外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建立了“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系统;香港科技大学的以校长为带头人层级管理的安全管理系统等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资源统一,从上到下,分级明确,层级管理,问题到人,细致可行。
1.3 安全教育的不足
目前我国初、高中生应试教育现象严重,在初高中时主要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主,而对安全教育问题并不太重视。在进入大学后,面临高校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复杂操作、门类多样,这样以前安全知识的匮乏的缺点就很容易暴漏出来。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指导我们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针。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实验室的安全问题。
举行安全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学校可以经常举行安全知识讲座,组织师生观看安全教育的录像、举行安全竞赛等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形象的宣传安全知识的重要性。编写安全教材,对初次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验室。
2 结语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关乎每一个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从安全教育入手,抓好安全管理,切实提高安全意识,才能有效的提高安全效率,降低安全隐患。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讲,良好的安全习惯会让他们受益终身。让我们都从自身做起,为建立绿色、健康、安全的高校实验室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12
1现状分析
我国中、大型煤矿企业建设和应用了大量的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并且这些信息系统已经深入到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促使煤矿企业从传统的密集型、重体力生产模式向“采掘机械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模式转变,有力地提升了煤矿企业管理效率,加速了煤矿的企业转型升级。但是煤矿企业在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1企业管理人员对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四点,一是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组织体系,相关的制度建立和落实不到位。二是企业大都没有编制详实可行的信息网络安全预案,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应急演练;三是信息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比较少,企业安全防护设施不全;四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信息网络安全的知识非常欠缺,只注重信息系统具体应用和预设功能,对于操作可能带来的网络威胁没有防范意识。
1.2信息孤岛与信息网络安全之间的矛盾日益冲突
早期煤矿企业建设的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都是一个单一的个体,相互独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管控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孤岛”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但同时产生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信息孤岛”的消除依赖网络的广泛应用,而网络正是信息安全的薄弱环节。消除“信息孤岛”势必使工业控制系统增加大量的对外联系通道,这使得信息网络安全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安全保障的难度大大增加。
1.3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不足,主要依靠外部安全服务公司的力量
主要原因有三点:(1)煤矿企业地处偏远山区、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对都比较差,很难招聘到高科技人才,即是招到人也很难留下来。(2)企业以煤炭生产、加工、销售为主业,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空间小、大多数人员都只是从事信息维修工和桌面支持之类的工作。(3)信息安全管理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信息技术知识的储备量有限、业务水平处在较低的一个水平,所以只能依靠外部安全服务公司。
1.4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利用率低,很难发挥应有的功能
煤矿企业在信息网络建设初期都会做网络安全方面的布置,比如在网络边界架设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在内部部署杀毒软件,形成了软硬件相结合的防御模式,可是很多企业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设备从安装到被替换可能从来都没有做过配置更新,和漏洞修复、打补丁之类的操作,大多数的员工电脑也从不安装杀毒软件,这就做法无形中弱化了我们防御的盾牌和进攻的长矛,使网络安全防护设备长期处于半“休眠”状态。
2重要性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的网络安全观,足以证明网络安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那么同样对于现今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和工业控制系统的现代化煤矿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网络安全也就没有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优化了企业的管理流程,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可是同样却又不得不将企业置身于互联网之中。互联网是一个“超领土”存在的虚拟空间,存在各种潜在的威胁,比如利用木马、病毒、远程攻击、控制等方式,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修改控制系统指令、攻陷服务器、盗取个人信息等,这些都有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这些还只是企业内部的损失,很多大、中型煤矿企业为了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都开通与集团公司之间的专线VPN,承载了很多应用服务包括协同OA、生产调度、销售等等的数据都要进行通信,如果信息网络安全受到攻击瘫痪,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更有甚者可能通过煤矿企业本地发起攻击,致使整个集团的信息网络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煤矿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信息网络安全观,充分认知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企业信息网络安全的防御能力。
3总结
总之,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网络安全已经是每一个煤矿企业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参与和考虑的问题。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煤矿企业应该立即行动起来,通过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准确掌握企业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状况,详细评估企业所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制定对应的防范措施,构建企业信息网络安全的“防火墙”,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职工娱乐生活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篇13
1环保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人们都比较注重食品安全,期望自己能够食用到安全的食品,保证自身的身体健康。但很多时候,由于人们不注意环保,间接的为自己的饮食带来了安全隐患。现代社会,很多行业都比较依赖化学试剂,但这种行为会导致土壤和空气以及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1]。在农业生产当中,农民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收成以及不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大量地将农药和化肥撒到土壤当中,农作物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也失去了绿色环保的本质。人们需要以环保的观念来保证食品的安全,只有人们都能拥有环保的观念,不再用有害的化学物质来伤害环境,人们的食品安全才能够得以保全。
2我国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现状
从当前我国的食品数量来看,我国粮食人均所有量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此,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期望能够增加食品的数量,以此来确保食品供给的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尽管我国对食品的质量问题一直保持着严格的控制,并且每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食品的合格率也在不断上升,但不能否认的是还是有大量的不合格食品存在。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标准来生产,部分企业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将生产的厂址设置在简陋的屋子当中,生产设备也非常落后,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导致生产出来的食品完全无法达到卫生指标[2]。尽管农药是保障农产品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用的越多越好,有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使用农药600万余吨,实际发挥效能的仅1%,其余99%都散逸与土壤、空气和水体中,使得很多农产品中不可避免的带有残留农药,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体健康。加之地方政府一直不重视对农产品的检测,也缺乏对农产品检测方面的财政支持,致使农产品的检测工作只是一个摆设,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我国已经在逐渐改善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但还是会存在个别体制不顺的现象,导致地方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出现了职能的漏洞,让一些不良企业钻了监管的空子。
3环保理念下保障食品安全的相关建议
3.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食品原料产生于我们所拥有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品质。所以,重视环保和食品安全都是刻不容缓的。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都离不开人类与自然,因此,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从每件小事做起,不让大自然被破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次,我们要杜绝一切不合格的食品,让他们没有可乘之机。
3.2规范农药使用标准
为了确保我国的食品能够达到绿色无公害的标准,国家需要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明确规定农药使用的标准,并对农药的质量进行检测。地方政府也需要注重农业当中农药的使用情况,加大对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财政投入,促使农产品能够保持绿色健康的态势。政府可以在地方设置统一的检测部门,对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认证,确保农产品属于有机食品或者是绿色食品。政府需要对该机构进行管理,确保对农产品的检测不出现纰漏[3]。
3.3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既然决定管理食品安全,国家就需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政府和下属部门都需要统一思想并且明确自身的职责。相关下属部门需要不遗余力的管理食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食品的质量,以防止不良商家从中取巧。食品监管人员还要深入到基层当中,调研食品的生产情况,以避免不良小作坊继续生产。工商管理部门也需要加大对企业经营的监管,保证其在生产销售的过程中按规范操作,以杜绝不良食品的出现。
4结语
尽管我国的食品安全还存在各种问题,我国的食品安全制度还不够完善,但相信经过国家和政府的全面改革,一定能够及早的完成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的建设工作,从环保出发,实现食品的零污染。在未来的时间里,人们将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享受绿色食品,不再为食品安全问题担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