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区域活动教研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

篇1

xxxx年,以琼中教育局提出的“形成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平等交流,打造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促进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用真诚的教育统一思想、用严格的规范统一行动,用科学的反思促进工作”为思路,以集体备课、业务学习、课堂观摩、课改活动等为平台,更新语文教学教育观念、提升语文教师整体素质、扎实提高学生成绩为指导思想,我们小学低段语文第七区域教研组按计划扎实有序地开展了区域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我组全体组员在教研室的指导下,顺利而出色地完成了教研活动任务。活动期间,组长给全体组员做了《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活动指导,还解读了“八引七环教学法”,并按《琼中县中小学新课改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评分表》对每节示范课进行评分。活动开始先由区域教研组长上示范课,组员于1月12日到县一小听区域教研组长上示范课。然后全体组员于3月27日到阳江学校听雷冬梅老师上示范课;于4月17日到大丰学校听洪秋老师和杨丽敏老师上示范课;于5月20日到新进中学附小听张金玲老师上示范课;于6月8日到新进中心小学听朱春梅老师上示范课。每次教研活动,各校领导都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组员们都积极参与,安排上示范课的老师都能积极准备,精心安排。听课老师都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课后,组员们都积极评课议课,各抒己见,并为授课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在给新教师的磨课中,还是老教师的展示课后的研讨中我们本组的老师都积极的准备,针对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教学中的困惑畅所欲言。教研活动研讨的气氛非常的浓厚。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每次活动后老师们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通过本次活动中的学习、讨论、交流,提升了本区域组语文教师整体素质,更新了教师们的语文教育观念,转变了组内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并树立”教研立教”的思想意识。组内教师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广了思源实验学校的“八引七环教学法”,也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反思本次区域教研组的教研过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还应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还要善于发现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更要想办法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矫正,促进各方面工作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并取长补短。

篇2

九月份

1、教研员常规交流指导工作:(康乐—责任区)

卫生保健、安全管理、一日活动合理安排工作等交流指导。

2、园际片区集体教研:(责任区—康乐)

①环境交流:班级环境、区域创设观摩。

②集体教研:主题环境与区域的关系     (19日)

十月份

1、常规工作指导:(康乐—责任区)

集体活动与游戏活动的组织

2、园际片区集体教研:(责任区—康乐)

①集体活动:户外游戏 同课异构

②集体教研:户外游戏的开发与组织       (24日)

十一月份:

1、常规工作指导:(康乐—责任区)

区域游戏活动

2、集体教研:(责任区—康乐)

①区域活动观摩       

②集体教研:区域游戏活动创设与材料投放 (21日)              

十二月份

1、 教师培训、集体经验交流:

园际优秀教师经验交流学习

篇3

目标定位

以“海盐教师博客”为载体的教研创新研究,目标定位在对区域教师博客社群建设以及对它在教研工作创新、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作系统性、完整性、操作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

在理论层面,对教师博客社群的定义、特征、价值、组成要素、运作过程以及与传统教研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与概括;在技术层面,对区域教师博客社群的结构、管理、维护、运行机制,以及与其他各网络教研平台的同步互动技术等进行实用、便捷的研究与开发;在实践层面,对教师博客社群建设的组织形式、活动模式、区域推进机制、评价机制等进行实践与总结,特别是在学习共同体的打造、网络教研与现实教研的互补、网络教研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等方面进行探索。

研究方向

(1)区域教师博客社群的定义、特征、价值、组成要素、运作机制以及与传统教研的关系等问题的理论研究与概括。

(2)区域教师博客社群建设对引领教师个体积极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促进学习意识觉醒和教学方式改变,加快专业成长速度的个案研究,特别是加快对农村中小学的个案研究。

(3)区域教师博客社群建设成为实现教研活动的延伸、拓展与补充,开展跨越时空的互动教研、主题教研和向农村学校辐射支持的联动教研,真正实现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促进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研究,特别是在“主题教研”引领和现实教研延伸以及向农村学校辐射方面开展研究。

(4)区域教师博客社群建设营造区域教研文化氛围,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研究。

(5)区域教师博客社群的运行推进机制研究。

以“海盐教师博客”为载体的教研创新研究工作措施

1.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区立项子课题研究为载体,逐步形成一个各级各类的子课题群,开展对各个研究点的深入实践与研究。

2.以“海盐教师博客研究会”这一民间学术研究机构为工作载体,积极开展推进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部署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措施。“海盐教师博客研究会”民间社团组织的成立,在行政推进与具有强烈的草根文化特征的博客之间建立起桥梁纽带,找到了认同感,能顺利地促进“海盐教师博客”始终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开展研究。

3.开展“海盐教师博客之星”的推介和评选工作。

(1)建立每月“海盐教师博客新星”推介机制,落实每月推介的责任理事,开展广泛的回复评论。

(2)每年开展“海盐教师博客之星”评选活动,并在“海盐教师博客”上展示和推介。

(3)通过报刊等媒体和有关会议进行推介。

4.继续出版海盐教师博客电子杂志,落实每月一期的责任编辑和美工设计与制作人员,做好有效信息的二次筛选和加工工作。

5.开展“博客聚焦课堂”活动。

(1)学科基地课堂教学展示网上研讨活动。

(2)片校联动的网上集体备课讨论。

(3)主题教研的网上课例分析,在网上呈现课例录像,确定主题,开展全开放的研讨。

6.定期组织开展博客沙龙活动,研究区域教师博客社群推进工作;建设海盐教师博客管理队伍,建立后台技术组、后台内容审核组、电子杂志编辑组、宣传组、课题管理组等机构。

7.编印《海盐教师博客精华日志文集(二)》。

8.继续与江苏苏州、深圳南山、山东淄博、广州天河建立教育博客共同体,开展广泛的交流活动。

以“海盐教师博客”为载体的教研创新研究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教研工作的重心已经下移,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途径在于校本教研。但是,近几年由于学校偏重年级组管理功能,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研发机构的教研组功能严重缺失,校本教研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校本教研需要有一种外力的支持。而以教师博客为载体的区域网络教研正好形成了对校本教研的外力支持,对实践教研工作创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基于博客的网络教研跨时空交流的特性,能突破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交流互动的局限,使全体教师全员参与教研、大范围经常流成为可能。同时,也可以为骨干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并能及时获取更多来自教师、来自实践的教学资源,缓解教研力量不足和课程资源匮乏的困难。

2.建立教师个人博客,能为教师的学习突破时空界限,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地点的资源,可以与专业领域内、外的任何顶尖级学者、专家接触,扩大学习、交流的范围,解决了现实当中专业引领的不足与话语权的缺失。

篇4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桥西区中学教研室形成了具有桥西教研文化特色、扎根于学校课堂教学的多种区域教研模式,这些符合我区教学教研实际、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区域教研模式,充分体现了区域教研一体化、以师为本、和谐共进的理念,保证了我区各中学教学工作均衡有序、协调发展,促进了我区中学教师教学教研水平、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建立了常规听课视导教研模式

我们每年每位教研员深入学校听课达150节以上,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多次各年级听课视导活动,逐步形成“听课视导――反馈交流――座谈汇报――后续跟进”的区域教研模式。

这种与课堂、与教师、与教学领导直接接触的区域教研模式,使我们随时掌握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动态,与教师及时沟通交流,肯定优势特点,提出合理化建议,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传授给教师,力争使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二、建立了校际间“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模式

这是一种区域校际间和谐发展、互帮互学的教研模式,在区域同层次学校、不同层次学校教师之间均可以开展此类教研活动。如教学水平相近的我区17中、41中初中学科教研活动同台展示、互相促进;教学水平有一定差异的如19中与36中教研活动,示强扶弱,引领发展。为此,我区确定“同课异构”活动主题,制订了详细的《桥西区同课异构活动实施方案》,具体要求为:各所学校教师人人参与同课异构上课活动,同课必有两所学校、两位教师同上一个课题;同校人人要参加听课;从各校抽调骨干教师组成3到5人的评价小组,采用授课教师在学校确定课题的基础上各自准备素材、备课、上课,全区利用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听课,评课。

三、建立了评优课“一课多轮”式区域教研模式

为使我区优秀青年在石家庄市、河北省乃至全国评优课活动中脱颖而出,也为使青年教师更快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迅速培养课堂驾驭能力强、专业型的教师,我区在区域教研活动中采用了“一课多轮”式教研模式,做法是在区域教研基础上,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作课教师在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反馈练习等环节的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不断优化,使其日渐完美。具体流程一般为:作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独立备课、上课――备课组或教研组教师听课评课,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集思广益――作课教师形成新的方案――作课教师第二轮上课――作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往复,上课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优化,最终形成一节比较成熟、完美的优质课。

四、建立了主题式区域教研模式

这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主题式区域教研活动模式。我区各校各学科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带有普遍意义难以处理的真实问题时,如果教师本人及学校教研组难以解决时,中教室学科教研员将组织全区优秀教师进行分析研讨,甚至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努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并改进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多次的主题教研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模式,总结概括如下:

这种以实践中明确问题作为教研主题式教研模式,不但解决了教师的教学难题,而且提升了全体学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促进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五、建立了桥西网络研修区域教研模式

桥西区成立区域学科网络研修中心组,开展了网络研修下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评课等活动,各校教师运用网络邮箱、论坛、QQ聊天等载体,开展区域学科教研活动,使我们的教研活动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范围更广、效率更高。

首先,成立区域学科网络研修中心组。以数学教研员为核心,桥西区七所学校的数学骨干教师为成员,成立了数学网络研修中心组,组织开展区域数学教研活动。

篇5

校,每月以基地校为核心,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首先,成立联片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联片教研基地校校长担任,成员由相关成员校领导共同组成,全面负责组织、安

排、协调本片组的联片教研活动;成立联片教研工作实施小组(片区教研室),主任由联片教研基地校主管副校长或主任担任,成员由各学校中心教研室、教导处主任组成,具体负责联片教研实施工作;片区教研室下设各学科教研组,具体落实本学科研讨的内容、方式和措施,组长由各学校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担任。

其次,每学年初,联片教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联络组内成员校,共同研究、制订学年联片教研活动计划,并根据全年教研工作计划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在指定基地学校提前做好实施计划后安排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包括优质课、研究论文、课题成果等),并注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为总结交流提供依据。

最后,学期末,各成员校应将活动所取得的经验成果整理成

文,并写出学期活动总结;领导小组对发现的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典型案例和课题教研成果,组织考核评奖、推广扩散等。

二、明确工作目标,丰富活动内容

1.合作开展常规教研,解决教学问题

开展包括教学计划制订、教材分析研究、复习备考研讨等在内的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备课活动,开展基于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视听、教学交流、专题研讨等教研活动,养成教师教学反思、研究的习惯,解决区域内教学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

2.认真抓好校本培训,推动专业发展

通过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帮带、骨干教师示范引路,落实同伴互助;搭建平台,组织片区内课堂教学“同课异构”观摩交流研讨活动,组织片区内“教师论坛”“名师课堂”等专题活动,组织教学设计比赛、综合素质和技能大比武等,积极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激发教师学习热情,激励教师追求专业发展;聘请专家、名师来校专题讲座、教学咨询、课例会诊,组织学术沙龙,开展优秀教研成果交流展示等,形成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

3.联合组织校本活动,促进质量提升

(1)积极引进外片、外地以研促教先进经验,组织区、校际教学管理互访互学活动,充分发挥片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合作开展聚焦课堂的教学教研督查,以点带面,校际互动,实现联片区域内教学教研工作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2)联合实施教法学法研讨、教学案例交流、学业评价研讨等,达成共识。(3)统一组织片区教学质量检测及统计,分析成绩,诊断问题,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4)开展课外辅导活动研讨,形成培优促特合作,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4.协作开展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1)尝试在片区内联合开展各个级别的立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2)在片区内开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教学专题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效果即结果”的教研思想,开展基于教育、教学、教研实际问题的小课题研究。(4)以“彰显学科教研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以课程改革需求为立足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效率为着力点,结合学校实际、立足学科特色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联合开发,共同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三、落实管理措施,优化活动过程

篇6

二、指导思想:

根据园务工作计划的要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题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加强课题研究,突现我园的特色教育。

三、工作要点及措施:

(一)继续深入学习,“纲要”的精神和理念,使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逐步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1、深入学习教材,转变新的教材观,正确领会教材编写意义,积极实践教材。

2、利用多渠道的学习“纲要”的精神,结合旗教研室“创新课、优质课”评选活动,开展“每师一课”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教研组在研究、实践教材的基础上,开展说教材评比活动,从而引导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

3、继续采用案例引导、对话讨论、引导探索、设疑问答、参与式培训方法进行有目的学习研讨。

4、创设外出、观摩学习机会,传达新信息,扩大新经验,提高教师对目前幼儿教育的进一步认识。

(二)加强专题研究提升教研水平。

领会课程理念,积极探索,乐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

1、开展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评比,提高本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并组织案例评比活动。

2、区域活动以常规工作有序开展,并积极创设活动环境,有目的的投放区域材料,中途进行材料评比。

(三)重视检查反馈及时提高保教质量

1、以幼儿园各项活动计划为主线,进行有效检查。加强考核力度,注重活动效益。

2、经常进行日常工作、记录的检查,便于交流和学习。

(四)加强创建特色幼儿园的研究

提高分区活动效能。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教育目标设置活动内容,每周定时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教师要提高对区域活动指导水平,让孩子在各区域中,与材料、教师、幼儿相互作用下,情感、态度、能力等得以发展。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教师制定工作计划、课题计划

2、交流班级计划、课题计划

3、家园联系栏布置检查

十月份:

1、 业务政治学习

2、 案例分析、剖析相关问题

3、区域布置

十一月份:

1、区域材料评比

2、每师一课

3、小班专题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外出学习

2、外出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3、中班专题教研活动

4、教师的记录、备课检查

一月份:

篇7

协作组研训的氛围相对比较轻松,组员们轮流担任组织者、主讲者、上课教师、通讯员、摄影摄像、点评者等角色,让每一位教师都在任务驱动中得到发展,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研训活动的主动性。

协作组研训的实施

区片联动式协作组研训是在区域大主题的引领下开展,各个协作组都要设计本组的研训计划,研训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确定研究主题

教研主题决定了教研活动的方向,在区域大主题的引领下,协作组需要明确本组的教研主题。通常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前,教研员与各个协作组负责人及部分骨干教师一起开会,商讨并明确本学期的区域教研主题以及各个协作组的选题方向,以确保教研主题有可研究性与可持续性。之后再由各协作组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讨论制定本组的教研主题。

2010学年开始,我们的区域主题是“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在第一个学期采用全员参与、分组实施的方式,根据大主题分成了教学问题、课堂巡视、教师指导、教学评价、目标落实、学生学习六个观察维度进行课堂观察,积累了一些课堂观察的经验。

2.策划研训方案

一次成功的协作组研训活动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方案。要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研训方案要考虑到以下内容:活动目标、时间与地点、内容与形式、角色与分工、设想与安排等。

在协作组研训活动开始前,各协作组组长会将本次教研活动的方案完成并交由教研员审核,审核无误后即可正式开展。虽然只是十几个人的小型教研活动,然而像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交流活动、通讯报道、教研心得这些环节一个都不少,教研活动的质量得到了保障。

3.组织研训活动

不同于普通区域全体性的教研活动,协作教研活动的氛围相对轻松、融洽,但只有经过周密地计划,合理地安排、有序地组织,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协作组研训活动有序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在组织开展教研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与做法:

(1)以点带面,形成互学共进

每个协作组中的成员结构都是立体的,组长为区二层次骨干教师,要带2~3位三层次骨干教师作“徒弟”,而三层次骨干教师又要带新教师。在协作组研训活动中,骨干教师可以以教研帮带的形式,面提亲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反过来在指导过程中,骨干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成长。层层帮带的形式,促进了不同层面教师的发展,极大提升了教研活动的效率。

(2)角色分工,促进主动参与

协作组中的教师人数不多,却要完成一个教研活动中的所有必需内容,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组内每一位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本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承担任务,并做到各尽其责。在“任务”与“特长”的双重激励下,教师成为教研方案的策划者和教研活动的参与者,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3)有序推进,提高教研实效

协作组研训主题的自主性与持续性,使得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能够更加持续与深入。每位教师对研究对象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研究,轻松的教研氛围也使得教师们的想法能够自由发表,和谐交流,并针对问题做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每位小组成员在协作组研训过程中都围绕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发言,经历了研究的过程,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际效率。虽然各个协作组的研究对象不同,但研究方法可以相互借鉴,研究过程彼此呼应,研究结果共享互补。

4.总结分享延伸

协作组研训中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使得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与成果各不相同,因此更便于被其他组借鉴和学习。在经过了组内的交流讨论,形成本组的研究成果之后,组间的研究成果的分享也是十分必要的。

协作组研训成果的分享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①各个协作组是在同一所学校开展活动,形成各组的研究成果,最后的环节就是组间交流与分享。②各个协作组是在不同的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则要将研究成果到学科博客中,让教师们了解其他组的活动情况,分享研究成果。此外,每次协作组研训后各组都有专人负责撰写活动小结和报道,并将相关资料一并上传到网络中,供大家分享,增强了协作组研训的生命力与延续性。

协作组研训的收获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协作组研训活动方案越来越完善,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新颖,在这样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教师们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了实习期教师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新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新教师一样,初涉教坛,肯定会有些不适应。协作组群体要求每一位新教师都积极地参与准备工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新教师很快融入到组内教师中,消除了心理障碍,大胆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另外,更多的教研组活动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展示与发挥的空间与平台。

2.提升了适应期教师的专业素养

协作组研训不同于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再依赖于“经验型骨干教师的评价”,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都亲自参与教研活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记录活动的实际情况,再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理解,形成各自的观点。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但给适应期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更提升了教师业务钻研与发展的能力。很多教师认为经历了这个过程后,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等在协作组研训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篇8

(一)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措施

1.统一规划,出台政策文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教材无课标,待审的课程指导纲要只给出了课程基本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评价等。为便于学校以校为本开发与实施,应从区域层面制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规划好本地区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管理的要点、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等。我们出台了《创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等文件,发动创建,表彰一批,带动一批。同时,还出台了《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意见》《印发中小学课程建设示范学校(园)评估标准的通知》等文件,在政策和制度上对学校层面的课程建设、教师层面的活动指导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均衡推进。

2.落实人员,构建研究管理机构

为提高实施效率,实现“整体规划、分工合作,全方位发掘区域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先行、研讨带动、交流共享,最大限度为课程资源整合优化、课程实施铺平道路”的区域课程建设目标,我们初步搭建了“教育局教研室―实验学校”垂直的研究课程管理体系和“教育局总课题组―科研协作区―实验学校子课题组”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管理体系,对全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评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培养进行一体化规划调控。

3.加强督导,评估与指导交互进行

2005年起,我区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设纳入督导评估体系之中,归属一级指标学校管理、二级指标依法办学和课程改革中。区教研室每年对课程实施情况作一次专门调研,在调研中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展示成果,搭建交流平台

自2007年起,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展评、义务段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科技节各类项目竞赛这三个区级展示平台覆盖全区小学、初中和高中。通过区级展示,促进校际交流,提升活动质量。在此策略的引导下,各样本学校也相应搭建了校内成果展示平台。

(二)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

1.有效途径――“联动共享”

我们采用“联动共享”策略,即样本学校在共同组织的统一调控下,根据自身条件,分工合作,探索符合地域实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实施方式。在实验学校探索的基础上,组织校际经验交流,共享研究成果。该策略从区域统一规划调控着手,不但避免了盲目开发、重复建设,而且,由于校有专攻,有利于深度开发和精细化实施,体现学校个性特色,更起到了典型引路、共同前进的作用。

2.有力保障――“立体管理”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的“立体化管理”是指将课程目标、支撑体系(教师、课程资源、组织系统)和指导策略作为课程管理的重点和三个关键影响因素。不仅关注“该做什么”,而且关注“如何去做”“怎么做更好”。因此,学校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时,兼顾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制定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挖掘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内容。各校在校中层(或以上)领导层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负责人,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指导教师1~2名,要求各科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接受学生聘请成为活动指导教师,进行团体协同指导,探讨活动的相关指导策略。课程目标、支撑体系和指导策略抓住了重点和关键,保证了课程的实施。

二、教研拉动机制――协作层面的专业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要常态、有效地实施起来,还得解决方法上的问题,即“怎么做”,这就需要得力的教研拉动机制,发挥教研专业引领作用。我们通过区级教研活动,进行集中培训,内容涉及学校课程方案制定、课程制度建立等;主题教研解决各类主题活动设计、探索各环节课堂指导课型等;现场教研策划让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联手展示课堂指导……区级教研的辐射拉动了教研协作群、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方法策略上逐个引领、解决、提高。

三、自主驱动机制――学校层面的深化实施

各样本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特色资源,制定了基于特色资源的课程实施方案,并不断总结优化活动指导方法。

(一)制定校本化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样本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将课程的总目标具体化,根据目标,结合学校课程资源,融合四大领域三条主线,统筹安排课程内容,探索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模式。

从学校传统活动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蔚斗小学,围绕学校传统文化活动,开发了如《我的毕业典礼》《我是蔚斗小导游》《过中秋》《走进春节》《让图书漂流》等经典主题,丰富了课程资源,提升了活动品质。

寻找载体整体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淮河小学基于“生态基地”、“综艺广场基地”、“绿色港湾基地”三个校外活动基地和“阳光城”快乐大本营校内活动基地,创新了课程建设的载体,确立了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浙江教育信息报》《人民教育》相继对其进行了报道,享誉全国。

传承学校特色,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区实验小学传承童诗教学特色,结合读书节、采风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张扬学校“书香、诗香、翰香”三香校园文化和特色品牌。大小学结合学校科普特色,利用校园科普十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不同于学科教学,它的有效开发与实施离不开行政推动、教研带动和学校行动。为此,我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着力于构建“三级互动”的有效实施机制,通过区域行政推动、层级教研拉动、学校自主驱动,研究探索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措施和策略,总结优化活动指导策略,打造学校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之协调运行并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有力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行政推动机制的运作――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它的建设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引导,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地方管理和引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关键所在。

(一)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措施

1.统一规划,出台政策文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教材无课标,待审的课程指导纲要只给出了课程基本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评价等。为便于学校以校为本开发与实施,应从区域层面制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规划好本地区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管理的要点、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等。我们出台了《创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等文件,发动创建,表彰一批,带动一批。同时,还出台了《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意见》《印发中小学课程建设示范学校(园)评估标准的通知》等文件,在政策和制度上对学校层面的课程建设、教师层面的活动指导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均衡推进。

2.落实人员,构建研究管理机构

为提高实施效率,实现“整体规划、分工合作,全方位发掘区域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先行、研讨带动、交流共享,最大限度为课程资源整合优化、课程实施铺平道路”的区域课程建设目标,我们初步搭建了“教育局教研室―实验学校”垂直的研究课程管理体系和“教育局总课题组―科研协作区―实验学校子课题组”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管理体系,对全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评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培养进行一体化规划调控。

3.加强督导,评估与指导交互进行

2005年起,我区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设纳入督导评估体系之中,归属一级指标学校管理、二级指标依法办学和课程改革中。区教研室每年对课程实施情况作一次专门调研,在调研中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展示成果,搭建交流平台

自2007年起,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展评、义务段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科技节各类项目竞赛这三个区级展示平台覆盖全区小学、初中和高中。通过区级展示,促进校际交流,提升活动质量。在此策略的引导下,各样本学校也相应搭建了校内成果展示平台。

(二)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

1.有效途径――“联动共享”

我们采用“联动共享”策略,即样本学校在共同组织的统一调控下,根据自身条件,分工合作,探索符合地域实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实施方式。在实验学校探索的基础上,组织校际经验交流,共享研究成果。该策略从区域统一规划调控着手,不但避免了盲目开发、重复建设,而且,由于校有专攻,有利于深度开发和精细化实施,体现学校个性特色,更起到了典型引路、共同前进的作用。

2.有力保障――“立体管理”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的“立体化管理”是指将课程目标、支撑体系(教师、课程资源、组织系统)和指导策略作为课程管理的重点和三个关键影响因素。不仅关注“该做什么”,而且关注“如何去做”“怎么做更好”。因此,学校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时,兼顾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制定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挖掘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内容。各校在校中层(或以上)领导层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负责人,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指导教师1~2名,要求各科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接受学生聘请成为活动指导教师,进行团体协同指导,探讨活动的相关指导策略。课程目标、支撑体系和指导策略抓住了重点和关键,保证了课程的实施。

二、教研拉动机制――协作层面的专业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要常态、有效地实施起来,还得解决方法上的问题,即“怎么做”,这就需要得力的教研拉动机制,发挥教研专业引领作用。我们通过区级教研活动,进行集中培训,内容涉及学校课程方案制定、课程制度建立等;主题教研解决各类主题活动设计、探索各环节课堂指导课型等;现场教研策划让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联手展示课堂指导……区级教研的辐射拉动了教研协作群、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方法策略上逐个引领、解决、提高。

三、自主驱动机制――学校层面的深化实施

各样本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特色资源,制定了基于特色资源的课程实施方案,并不断总结优化活动指导方法。

(一)制定校本化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样本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将课程的总目标具体化,根据目标,结合学校课程资源,融合四大领域三条主线,统筹安排课程内容,探索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模式。

篇9

我校为了突出校本教研的以校为本、体现科研需要依托、需要依靠、形成网络的特征,总结出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区域为依托、以教研部门为指导、以网络为平台”的校本教研形式,即结合本学区实际创建全新的教研模式,以“激趣质疑 合作探究 体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主题,以“区域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载体进行实践探究。

具体操作流程:围绕“备课—预设;观课—议课;评课—改课;跟进—再创;拓展—延伸”五大环节而展开,共同探究新的教学策略。

一、备课—预设。确定研究主题,选择典型课例,区域同年级学科教师人人思考,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创造性使用教材,合理补充与拓展教材内容。中心校组内教师集中备课、议课,研究教学方案,并推派一位教师完成第一次备课任务,撰写说课稿,写出教学详案。

二、观课—议课。中心校组内教师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听课人要听教师的“讲”,同时看学生的“学”。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能力、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练习设计;课时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中哪个片断精彩?哪儿是亮点?哪儿有失误?看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评课、议课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修改教案并打印,为村小同年级组教师每人分发一份。

三、评课—改课。学区间同年级组学科教师集中听课,评议课堂教学实案。教师以学习的心态、研究的心态听课。边听、边看、边记、边想,对听看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为评课、提出改进意见做好准备。

四、跟进—再创。中心校教师进一步反思,完善教案形成共案,各村小学校教师再各自结合本校实际、本班学生实际、教学实际,进行二次备课后再上课,并进行校本互助式观课,让教师间互助指导,着眼转变教师的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拓展—延伸。

区域性互动教研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四个环节之后还需要紧跟其后,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对取得的经验进行重新审视、反思、探索,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并转化为平时的教学行为,在各校内开展研究,推进学区各村小学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为提高教研的实效性,中心校提出六个结合的总体要求:

1、 理论学习与业务交流相结合

为更好地进行区域研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科教师教学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支撑教学实践,主要形式有:

1)、积累式交流。让教师关注自己教学方面的文章和信息资料,为自己开展研究做好理论垫基。

2)、心得式交流 。开展读书活动,然后结合课堂教学案例撰写心得体会,组织交流,增强教师文化底蕴,提升理论层次。

3)、主题论坛式交流。每学期都有一个教师论坛的主题,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等主题开展对教学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既有实践案例的分析,还有理性的思考,促使教师在交流与学习中创造的智慧得以启迪、专业的素养得以提升。

2、备课与反思相结合

为更好地进行区域研究,注重抓好日常教学中的备课与反思。同年级组教师共同备课形成共案,上课后,组内教师间进行教学反思交流,针对不足改进教学方法,为再上课提高教学实效提供可能。主要采取三种形式:

1)、即时性反思:上课后立即进行反思,总结成败得失,把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2)、阶段性反思:对某一章、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思考,总结。

3)、终结性反思:结合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情,对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总结,撰写出自己创新性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3、观课与议课相结合

为更好地进行区域研究,突出抓好日常校本教研观课与议课。观课后立即议课能够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剖析,对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作用。

校本教研课堂研讨活动,主要是本校教师间研究,以改进教学。采取五种形式:

第一种是一课一议式。即一人一课的互助式观课。

第二种是多课一评式。即同课异构。让同年级组教师上同一内容的课,由于教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观课后对几种教法进行分析比较,提炼好的教法,总结优点与不足,相互取长补短。

第三种是一课多议式。即一人同课多轮,让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第四种是邀请式观课。针对课题研究邀请同行、教研员听课,展示研究成果,评议后改进研究方案,深化研究,总结创新。

第五种是反思式观课。主要是提倡教师录课,观 察自己的课堂教学,自我欣赏评价、改进和提升。

4、 名师引领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请学区内名师引领教学。主要集中体现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普通教师排忧解难。所以教学理论论坛、示范课都应与解决问题结合,通过具体的鲜活的课例、环节的展示,为普通教师提供直观可行的范例。主要采取下面三种形式:

1)、学区名师引路性示范。学区的名师先上课,然后集体评议,再听取上课的名师讲解和指点,上课是提供一个优秀的案例,讲学则是结合案例归结到理论,对教师直观指导,以起到示范性引路的作用。

2)、专家点评。

邀请区进修教研员进行点评,分析课例中成功和改进之处,对上课教师进行直面的指导,也让教师得到更加直观的启迪,并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5、 研究课堂与研究课题相结合

把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上升为课题开展研究 ,通过区域教研课的展示提供鲜活的研究案例,观察课堂生成的问题,并作深入反思,最后进行访谈和交流,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课题的区域性校本研究。

6、教学研究与网络研修相结合。

提倡教师人人创建博客、加入QQ群,让教师在创建中成长,在交流中提高,分享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效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

篇10

我园将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局本学期教研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抓好本园教育教学工作,优化幼儿一日活动;以研究确定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主题活动内容为载体,立足本园实际,挖掘资源优势,深入课程改革;以协作区联动、园级和年级教研组的教研为依托;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常态教研为重点;将教研与科研、培训相结合,集体教研与分组教研相结合;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提高教师专业意识和能力,提高我园保教质量。

二、工作重点

1、组织教师进一步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习《适应性发展课程》相关理念,使我园教师真正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2、创设温馨、美化、绿化、儿童化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环境真正成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结合"书香幼儿园"主题继续以"三字经"、"弟子规"、"中华诗词"为载体,让我园教师与幼儿走进经典、感悟圣贤,积淀他们的文化底蕴。

3、成立小、中、大教研组,各年级组根据本年级幼儿情况及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拟定小组教研计划,研讨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规律、发展目标、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

4、以"三八"妇女节、"世界儿童图书日"、"世界微笑日""六一"儿童节等活动为载体,将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阅读兴趣的培养融入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我园省级一类幼儿园的示范作用,做好协作区的教研工作,使我园成为六枝幼教的教研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

6、通过开展教师自制"幼儿家园互动手册"评比、自制区域活动学具玩具评比,不断提高教师的基本功。

(一)学期初组织教师学习各年龄段五大领域发展目标,要求各班教师认真分析本班幼儿情况,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制定本学期各班幼儿发展目标,并具体落实,学期结束将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考核。

(二)根据适应性发展课程的适应性、发展性原则及"书香幼儿园"的创设要求,创设各班区域环境,注重幼儿的参与率,让幼儿园的墙壁会说话,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三)按照幼儿年龄成立三个教研组,各教研组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几个纬度探讨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我园幼儿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

1、环境创设评比

2、小班"如何开展有效的晨读活动"研讨

3、中班"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研讨

4、大班语言领域教学研讨5、学习各年龄段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目标

四月

1、教师自制"幼儿家园互动手册"评比

2、各教研组健康领域教学研讨

3、小班主题"花儿朵朵"说课活动

4、中班"恰央与嘎老"教学案例设计

5、大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研讨

6、"世界儿童图书日"活动

五月

1、"世界微笑日"活动

2、各教研组社会领域教学研讨

六月

1、教师自制区域玩具、学具评比

2、各年级组幼儿发展评价

篇11

教科研训一体是江干教育一直以来的工作路线,就是将教研、科研与培训融为一体,由江干区教师发展研究院统一布署和管理,由各学科教研员统筹规划和设计本学科的研训工作,按学年制订研训计划,每学期组织丰富的研训活动,在江干教育网上研训通知与活动报道,期末进行研训工作的总结交流。

在江干信息技术区域研训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以“构建研究团队,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本着“面向全体,培养骨干,跟踪新人”的原则,构建了多层级立体化的研训组织,形成了区域教研大组、区片联动式协作组、校际联盟式教研组、专题研究工作室以及牵手行动共同体,以区域课题为引领,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训活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整体提升,研究氛围十分浓厚。

2013年,区域课题《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与系统实践,构建了江干区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体系(如图1),该项研究荣获2015年杭州市第30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分层发展策略:体验成功绽放精彩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普及,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骨干教师、适应期教师和三年内新教师三个不同层面的教师群体,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兴趣、能力、基础等实际情况,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从2006年起就提出了“教师分层发展”策略,在区域研训中坚持“以师为本,需求为先”,兼顾不同层面的教师,制订分层发展目标。其中,骨干教师要“引领示范,追求特色”,适应期教师要“实践创新,寻求突破”,新教师要“注重基础,形成规范”。在区域研训中,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如下页表1),力求使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目前,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包括市、区教坛新秀在内的骨干教师人数已占41.2%,五年内年轻教师占31.9%,针对这种情况,开展牵手行动,将二三层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牵手结对,全面指导,携手同行,相互促进。

当我们从区域层面提供了机会,创设了情境,搭建了平台之后,教师在区域研训中发展了自己的强项特长,在课堂教学、教科研、专业技术、学生竞赛辅导等各方面都展现了各自的精彩。2001年至今,有13位教师获“杭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位获二等奖;有4位教师获“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特等奖和一等奖,2位教师上示范课,5位教师荣获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在区域课题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主动撰写案例、论文与课题,每年都有很多教师在区市乃至全国获奖。教学研究氛围十分浓厚。

工作室研训:构建专题研修团队

近两年,微课、机器人、Scratch、3D打印、APP程序设计等新兴技术风起云涌,“互联网+”、智慧教育、创客教育接踵而来,区域研训应引领信息技术教师走在技术推动变革的最前沿,探索新技术,实践新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但新兴技术这么多,我们应该学哪个?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无法同时学习各种技术,这就需要进行选择。因此,我们组织教研大组和骨干教师一起协商讨论,引入了“选课”机制,创立了“专题工作室”研训这一新型研训形式,并纳入到已有的区域研训组织结构中(如图2)。从2014年起,先后开设了微课、Scratch、Robot、Moodle、3D打印和APP工作室。本学期,微课和Moodle工作室经过系统学习之后转为实践运用,有些教师自由组合开发精品微课程,已有十多项微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微课程;有些学校利用Moodle平台开展日常教学和在线学习等。本学期有三位教师因学校准备购置3D打印机而转到了3D打印工作室,还有三位教师转到了机器人工作室,动态调整的方式满足了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

工作室研训通过需求调查,统一规划、项目运作、分项活动、总结交流的形式来开展。外请专家指导,与公司合作,培养区域主讲教师,打造不同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各个工作室成员志同道合,一起学习感兴趣的技术,共同开展教学实践,大家积极在网上交流讨论,开设了社团拓展课,撰写了教学论文,申报了研究课题。调查显示,专题工作室研训已成为我区信息技术教师最喜欢的研训方式。

互联网+研训:迈向智慧研训之路

我区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在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培养研究型教师到构建研究型团队,从规范教学设计到利用课堂观察,重点一直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也涌现出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和教学研究能人,形成了具有江干特色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科研氛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云课堂、在线课程等正在推动着新的一轮教学变革,因此,我们也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拓展区域研训的时空界限,开展泛在研训,研究移动学习。

我们搭建了“江干区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从区域角度为不同层面的教师设计网络研修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精品课例”等课程主要面向新教师,让新教师在线学习学科教学理论和教学案例,打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90课时培训”是专门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将线下学习的资源有序地分类存放,方便教师随时随地使用。此外,教师的研修心得和培训作业也上传到网络平台的相应区域,便于统一管理。此外,江干教育网也是区域研训的一个宣传通道。

两年前,又申请了“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其二维码如图3所示。在研训活动前后及时相关信息与报道,开辟栏目一些前沿动态,为移动学习提供资源。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也陆续开发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在线学习课程,如采荷第二小学的“LC创客工作室”“PrintDream工作室”,天成教育集团的“电脑娃娃工作室”、采荷第一小学的“chyxrobot”、濮家小学的“Robot工作室”、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的“DS创客工作室”等,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了解新兴技术。

提起2015年底的那场江干信息专题工作室研训总结会,教师们至今仍然津津乐道。活动现场的高科技元素、高颜值主持、高精度总结、高气场论坛以及融入工作室特色的汇演,各种精彩high翻全场。“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连续了六个工作室的总结,“江干E教育”推出了微信专题,浙江教育网络电视台以“用信息技术玩转信息学科年度总结”为题进行了报道。“融通技术・智慧分享”,区域研训让江干信息人团结奋进,凝聚合力,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篇12

鉴于上述原因,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相继制订、下发了《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关于在全区开展联片教科研活动的安排意见》《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关于重新划分中小学区域联片教研组的通知》《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关于对联片教研、校本教研工作实施课题化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学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科研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区域教研的整体优势,形成区、片、校三级教科研网络,提高教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校本教研与联片教研的双向有机组合,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互动共享,最终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认识到,中小学联片教研活动重在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教科研工作下移的精神,调动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校园特色和区域优势,减少教科研活动的指令性,增强教科研活动的针对性。为此,区教育局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区性的教科研工作会议或质量工作会议,认真研究、部署和安排全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育科研工作。

在实施联片教研之初,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经过多方调研、科学论证,将联片教研活动定位于:实施典型引路、整体联动、重点创新、全面推广的校本研究策略,构建城乡互动、联片合作、通力研究、整体提升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努力让中小学联片教研活动成为教科研工作的中间环节,成为联系学区、学校与区教研室的纽带,推进区内教科研工作,带动学区之间、校际之间的以强助弱和师资交流,推动自下而上的师资培训,整合全区教师教科研队伍,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全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实现均衡发展。经过充分而有效的实践,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认为联片教研的选择是正确的,对联片教研的定位也是科学的。

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在深入分析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从全区地域特点、学校发展特点和开展联片教研活动的实际出发,把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划分为高中组、初中组、区直小学组和农村小学组,再根据学校地域分布情况将学校在组内分片,以联片教研组为开展教科研活动的主体,使联片教研逐步形成了“一个整体、三个层面”的架构体系。

“一个整体”指的是联片教研是校际互动协作、资源共生共享的有机体,是上下(区、学区、学校)交互、左右(校际)联动的整体。校际联动机制的产生主要依托地缘关系构建校缘关系,同一学区内的学校基于管理组织上的优势可结成教研群体,不同学区的学校也可以跨越学区建立学校间教研群体。联片教研关系到物质、人力、信息等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为此,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着力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工作,即:区教研室承担全区联片教研活动布局规划、管理、评估等工作,主要通过教研员联系蹲点制度,负责为联片教研提供信息支持、专业指导、过程监管及活动成效评估;学区主要负责组织、安排、实施好学区内学校联片教研的划分、管理、指导及活动成效评估;学校结成联片教研群体后,教研重心转移到学校,教研主体回归到教师。

在联片教研活动的方式上,各联片组设置了中心学校,中心学校校长任组长,由组长负责组建本联片组中心教科研大组,制订联片教科研工作计划,组织本联片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培育校本文化,发挥校本特色。在联片教研活动内容上,定期组织大组备课、区域研讨课、学业评价研讨、区域性校本课程开发;组织骨干教师指导片内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研究片内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联络不同层级、不同学科的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定期组织学科沙龙活动、联片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论坛、教学观摩等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增强联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要求:一是各片区的教科研活动计划、内容、时间安排由区教研室统一协调;二是各片区联片活动工作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研究、制订片区联片教研工作计划,组织、安排本片区的联片教科研活动,及时总结片区联片教研活动的经验与教训,每次活动要做到“五有三保证”(“五有”:有计划、有主题、有活动、有成效、有资料;“三保证”:保证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实效);三是联片教研组长、中层领导要带头参与联片教研,并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组织好校本教研活动,活动后,要做好反思与总结工作,为下次活动奠定基础;四是全体教师要有良好的科研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和学习意识,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要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要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态度,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联片教科研活动还要有针对性、连续性和实效性,力戒形式主义,使联片教科研活动搞出特色,取得成效。事实证明,这些要求是全区联片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有序开展的重要组织保证。

篇13

[作者简介]陆劭桓(1967―),女,广西柳州人,本科,柳州市鱼峰区教研室,特级教师。

新课程强调学校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场所,应该是教师由新手变成专家的场所,应该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基于这样的思考,2007年柳州市鱼峰区提出了“区域校本教研推进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经过5年的实践研究,鱼峰区形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区域教研网络指导体系,打造了富有影响力的鱼峰区校本教研品牌活动项目,构建了富有校本特色的学科团队教学研究模式。区域教育教研整体取得了质的飞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构建区域教研管理网络

(一)加强领导,建立区域校本教研的管理组织机构

鱼峰区坚持将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纳入《鱼峰区“十一五”教育科学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区域校本教研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各级教研部门及名师骨干组成的专业引领队伍;设立了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办公室;确定了工作领导小组,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教研之路,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章立制,完善区域校本教研的政策支持系统

针对区域校本教研现状,鱼峰区出台《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实施方案》《鱼峰区校本学科研修基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校本教研的规章制度,并下发了《鱼峰区加强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鱼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本研训工作要求》《鱼峰区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指南》等,以规范引领各校校本教研工作。

同时,鱼峰区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设计了《鱼峰区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作为教师的成长档案,记录了教师研究足迹,推动了教师研究反思。此外,鱼峰区还定期汇编了《鱼峰区课改通讯》校本教研专辑,以此记录课题研究工作痕迹。

(三)因地制宜,探索区域校本教研的管理研究体系

1.建立纵横向网络链接,形成校本教研指导网络体系

针对校际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水平悬殊、教育资源参差不齐等问题,鱼峰区构建了“学科专家教授―名师工程对象―学科中心成员―学校青年教师”四级纵向教研网络和“示范校―学科基地校―薄弱校”的横向教研网络,力求网络间互为联动,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合作、分类互动的区域校本教研新格局,使城区校本教研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大步推进。

2.建立教学发展共同体,形成校本教研帮扶联动体系

鱼峰区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特点和地理位置,建立多个教育教学发展共同体。如实施了“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农民工子弟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实施“龙头学校”开放校本教研、骨干教师挂职锻炼、教研员蹲点指导,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等。这样实现了校际联动、优势互补,均衡发展。

二、牵线搭桥,引进活水,锻造本土学科领军队伍

(一)牵线引路搭桥,为本土专家成长提供优质资源

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鱼峰区很重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江苏海门市等十多个县市的教研室建立友好合作往来。同时,鱼峰区委派了大量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学习,近距离与全国知名专家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和点拨。此外,还与各级教研部门、师范院校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获取精心的指导和细致的帮助。

(二)实施“三名”工程,提升本土专家的引领能力

鱼峰区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合作,依托教授、博士资源,实施鱼峰区“三名工程”;沉淀了 “鱼峰区校本教研七内涵”,形成了“鱼峰区校本教研九流程”,并建立了“鱼峰区连环式行动研究”“鱼峰区问题式行动研究”等教研模式;打造了一批承担着“研究、指导、培训、示范”任务的本土化校本教研专业引领主力军。

(三)实行挂职蹲点,锻造教研员的过硬校本教研本领

鱼峰区建立了《鱼峰区教研员下校挂职制度》,立足一线和教师们开展常态下引进交流探讨机制,实施参与式评价,并承担相应基地学校的指导与研究任务,真正和教师一起思考研究、锻炼成长。

三、强化培训,逐层推进,提升执研团队专业素养

(一)强化对课题核心执研团队的培训学习,拓宽课题研究的视野

课题实施期间,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副局长多次带领主要执研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校本教研高级研修班培训,转变研究者观念,获取研究案例,推动了课题实施。

(二)强化对辖区校本教研责任人的培训,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施

为了整体推进区域校本教研活动,鱼峰区开展了思想动员及启动会。同期,还举行全区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培训大会,进行了“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案例观摩大讨论及“鱼峰区校本教研问卷调查”,确立了对学科基地校校本教研操作培训的主题和计划。

(三)强化对研修基地骨干教师团队的培训,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

通过调查问卷,鱼峰区制订了针对性强的教研工作问题与发展状况的培训方案,围绕“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开展了校本教研主持艺术、校本教研良好氛围的创设艺术、校本教研研讨中的表达艺术及课堂教学观察技术、校本教研案例研究、视频案例研究、网络校本教研的开展等方面的培训,分阶段实施主题培训。

四、关注过程,行为跟进,有效推进区域校本研究

(一)建立学科研修基地,典型引路,形成学科教研辐射体系

为发挥课改基地校的先行典型作用,挖掘区域学科教学优势资源,鱼峰城区确立了 14个有研究水平、指导能力的学科特色学校作为鱼峰区“校本教研学科研修基地”。同时还出台了《鱼峰区校本教研学科研修基地方案》和《鱼峰区校本教研学科研修基地评估方案》,对各学科基地提出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任务驱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开展问题行动研究,集思广益,探索区域团队教研特色

1.开展小专题校本教研,发挥中心组引领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小问题不解决,终究会影响大问题的解决”“不研究所谓的小问题,课改理念真的可能只停留在面上,而无法深入下去”。为此,根据《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实施方案》,逐级筛选,鱼峰区选择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校本教研,探索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策略―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回归实践”的行动研究方式。

2.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探索独具特色的团队研修模式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效率,鱼峰区倡导开展以解决课改实践问题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此外,鱼峰区提出了校本教研要把握的七个内涵,即凸显“第一责任”、把握“真实问题”、提倡“真诚互助”、重视“高位引领”、关注“差异引领”、突出“多轮反思”、追求“有效改变”;九步研修流程:作课教师独立备课、培训对象独立思考教学设计―中小学培养对象分别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教案―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研讨、专家引领―修改教案―再次课堂实践―再次研讨评议、专家引领―修改教案、形成教研成果―完成研修报告。

3.开展跨学科团队教学研究,拓宽视野,促进教师专业综合能力发展

鱼峰区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各学科之间教学是相通的”“教师需要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综合性思维的培养”。为此我们把“三有”(有主持、有主讲、有主题)、“三能”(能共享、能应用、能点评)和“一要”(要点评)的跨学科校本教研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这样的跨学科联动有效地开拓了各学科团队教师教学视野,相互发现了各自学科在其他学科老师眼中的独有魅力,增强了教师的学科专业认可度,同时促进了教师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反思对话机制,内化导行,打造区域教研品牌项目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自我学习反思意识、评价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区域校本教研中,鱼峰区倡导 “三三”反思制,即“课前备课反思―课中调整反思―课后回顾反思”;“四碰撞”团队研修对话制,即围绕课例寻找问题展开思维碰撞,围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展开思维碰撞,围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落实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具体的案例中展开思维碰撞,回到实践中围绕行动落实的程度展开思维碰撞。

(四)建立教研评价机制,扬长避短,促进课堂教学行为改进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良好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学会评价则是重要一环。为此,鱼峰区出台了《鱼峰区校本教研指导意见》《鱼峰区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研培教)工作成效考评细则》《鱼峰区校本教研优秀教研组评比方案》《学校校本教研现场活动观察表》《鱼峰区“青苗杯”中小学青年团队研修评价表》等,并下发给学校参照,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建立各自的评价量表,推优评先,逐步实现教学思维方式、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