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心理健康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纲要》只规定了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完成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职业规划六大专题,但对于专题内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确说明,也没有将这些内容具体规划到年级、规划到学期,更没有像学科教科书那样,给教师提供可借鉴的上课内容。
因此,为进一步理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框架,本文拟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以及手中可利用的图书资源,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分析
我们首先将《纲要》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专题分类,并对每一专题的课题数目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专题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生活和社会适应由于只涉及初一升学、升入初三两个关键节点,教学资源较少;职业规划专题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个新专题,教学资源也相对较少。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细目分析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专题主要内容之后,为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细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细目。
(一)自我认识(含生命教育)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时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对自身及外界环境的有效整合。因此,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成了青少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客观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信念,悦纳自己就构成了自我认识专题的重点内容。此外,树立自信、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等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素养。细目见表2。
(二)学会学习
学习是初中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初中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帮助初中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制定适合的目标,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时间管理,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源泉。考试作为诊断初中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对初中生来说意义重大,因此,认真总结考试的经验教训,学会正确对待考试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纲要》细目见表1。
(三)人际交往
在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中,同伴对其的影响较大,同伴关系处理得好,会给其提供强大的人际支持。因此,帮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解决人际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性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对异性越来越好奇,渴望学会与异往的正确方式,因此,异往课题的比重也较高;初中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公平对待,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融入初中生活;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想要独立但又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靠,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积极沟通,对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见表4。
(四)情绪调适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青春期称作“暴风骤雨”期,这是因为初中生情绪起伏较大,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同时,调控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发展还不成熟,又被称为“高马力,低控制”。因此,培养与训练初中生敏锐地觉察情绪,面对愤怒、压力情景时学会正确表达情绪,进而调控情绪、管理情绪就非常重要;善于引导初中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幸福因子、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元素,使初中生感受到幸福,积极生活。见表5。
(五)生活和社会适应
升入初中后,面临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因此帮助其尽快地融入初中生活,意义重大;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学会理性消费,让网络服务自己也是初中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实践。见表6。
(六)职业规划
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初中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认识职业、确立初期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对初中生走好每一步意义重大。见表7。
三、教育教学建议
一节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要做到“文要对题”,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选择适合的课题,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要选择好课题,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课才能真正地“走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而不是徒有热闹的活动,学生却没有收获。这一点做好了,也就避免了小学、初中、高中讲的内容都一样的尴尬。要做好这一点,心理教师一定要多与学生沟通,走到学生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心理教师还要与班主任多多交流,毕竟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容易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和情绪状态,这样就能够尽快获得第一手信息,提高心理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心理教师要加强学习与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纲要》及《纲要》解读的学习与研究。只有把握对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正确方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政策依据也是出自《纲要》。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激发我们的创造性,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最后,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一节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积累,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把握才能越来越准确。通过实践探索,下一步,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化到年级授课主题,这样,教学内容设计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中分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4]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篇2
一、前言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学科的目标之一。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成人、成材,虽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期。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较肤浅,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他们的心理适应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以至于出现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2.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的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客观地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分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3.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客观要求。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应居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4.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的需要。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能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有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
1.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生活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使一些教师产生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感。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个性: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各种方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调皮捣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心理得到放松,感受到生活学习的乐趣。
3. 加强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被宠爱的氛围中长大,“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对父母的百般照顾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外遇到困难时总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只图索取与享受是很多独生子女的通病,一旦家庭、社会不能满足自己,就可能形成狭隘、自私、冷漠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在索取的同时,更要有所奉献,要把自己融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从各方面努力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上接第57页)
4. 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成长。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你说我说、小小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结束语
处于21世纪,社会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还需要心理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一个方向。
作者简介:雷继山,男,担任四川省江安县留耕中学校长,中学政治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 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篇3
Peng Li
【Abstract】Along with new course reform of implement, tradi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have already can't satisfy new the lesson change of request, the teacher is face opportunity of also face challenge in the meantime.In this kind of case, the teacher only comprehend education teaching of new principle, control Protestantism to learn technical ability, then can start to carry to promote with maintenance student mental state health of heavy responsibility.Along with our country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 of overall push forward with thorough open an exhibition,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 of importance position and special function be more and more subjected to academic circles and educational circles of height value.Particularly the high school student who is be placed in mind and body development, strengthen it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 seem to be is importance.
【Key words】New course reform;Junior high school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Character request
在中学阶段,有不少同学心理并不健康,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比如,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不断施压、学生心理的超负荷、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学生,这些都使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受伤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也使学生榜上无名时因没有立即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训练而导致心理的不健康。此外,有些学生个人抱负水准过高,家长对其期望过高,而这样的抱负和期望又无法实现,长期失望,也会导致心理异常。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的社会环境允许各种思潮、各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各种媒体尤其是电影、电视中对暴力的显性或隐性的宣扬,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野蛮、粗鲁、暴力情有独钟,而缺少基本的文明修养,其中,过分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会导致学生们的心理失衡,有时甚至是一种不可逆的永久失衡。此外,地区的文化状况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反之,发达地区,忧郁症患者较普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社会普遍的精神文化状况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心理。
一、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不仅事关学校,而且事关家庭、社会。我们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联合起来,才能把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好。总而言之,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课改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和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是每位教师值得冷静深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仅要完成“老师”的任务,更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应从改变教学观和改变评价观两个方面更新教学理念。第一,改变教学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以及参与到活动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引导学生。第二,改变评价观,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初中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还不能了解,又不善于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以及教学中,耐心、正确并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对于每个学生的质疑,必须耐心的教导,决不能埋怨或者责备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师的言谈举止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要求。若教师经常闷闷不乐,使学生紧张、情绪易波动、没有热情,甚至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抱有明显的偏见,这对学生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教师为了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施加有力的影响,以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先培养自身的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以“爱”作为教学的基础,要对学生有耐心,以公正无私、民主、体谅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甚至应每天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令人有愉悦感,让学生一听到铃声就有“盼”的感觉,让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有安全感,有仰慕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情感交流呈现了积极的状态,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在中学阶段的教育中,该如何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
其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媒体中所宣扬的东西不一定符合现实,那些浪漫的生活情境是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的,懂得面对生活,确立切实的生活目标的重要性。
其二,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受自我,把生活中的自我与看电影电视时想象的自我区别开来,把追星与切实的生活、学习区分开来,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从而强化现实的自我意识。
2.指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志向水平。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适当的志向水平才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有理想又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其三,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要多与家长沟通,劝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从而建立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家长应耐心地说服、引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这样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学生们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必须有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能真诚地关怀热爱,这才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因为情感的呼应才能生发出学生对教者的信任,有了相互的信任,才能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
3.指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丰富生活体验。联欢会、文艺会演、运动会、假期社会调查等等,多参加这类集体活动,能让学生们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丰富生活体验,从而在集体的主导意识倾向中不断培养积极的心理价值取向,促进心理健康。
其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确立较合适的报负水平。培养学生对集体活动、卫生值日、学习等活动的积极参与情绪,而不是任其处于被动状态,这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使学生心理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还应教育他们树立切合实际又能激发努力学习的热情的较远大的理想,确立较高的抱负水平,心理学家克洛尔、甘特曼通过研究发现,抱负水平低是人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它可以逃避失败,降低不能达到目标的危险,这就引起在完成任务中降低刺激负荷。而树立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反映了逃避失败的动机,这种高抱负水平同样会降低刺激负荷,因为建立难以达到的目标有助于原谅失败,这同样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更要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之中,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友谊,以适应新时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志芬.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标准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3).
篇4
一、班会背景:
和部分家长恳谈并且与个别学生交流后,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上。因此适时开一次有关“学习习惯”的班会课是当务之急的事。
二、班会目的:
通过班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习惯好坏优劣对学习的巨大影响,并积极改善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二、班会重点:
检查自己的学习习惯,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班会难点:
养成一个好习惯,并付之以实践。
四、班会准备:
1、制作三份问卷准备印发给学生填写:
问卷1是有关“好习惯、坏习惯的区分”,这些都是在家长那了解到的或是与部分学生
交流中得知的情况。
问卷2 是学生的一份“自我报告”,内容主要为: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习惯,列出自己
的好习惯和坏习惯(不能少于3条),简要说明理由或后果。(课前填写)
问卷3是有关“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实施计划”。
2、请四位同学准备介绍学习经验。(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
五、班会过程:
(一)、引入:
初三是我们初中四年里最后的收获年级,同学们四年的努力再经过这90多天的奋斗,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进入初三后,老师欣喜地发现很多同学开始全身心投入学习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过程中老师认为包涵着同学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与期待。老师很开心,也对同学们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只是,我们也发现不少同学因为以往所养成的种种不良学习习惯,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质量,最终导致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一个主题为《做习惯的主人,不做习惯的奴隶》的班会,希望能有效帮助同学们在学习习惯上“扬长避短”。
(二)、“好”“坏”习惯之争:
1、 发下问卷1《区分好习惯与坏习惯》,要求学生在这些习惯面前选择区分。
2、 老师结合班内现象加以指导: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
比如我们班一些同学总是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去做,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十分有规律,作业总是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同学喜欢就看书和做作业时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讨论,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比较透彻全面;一些同学在记忆知识时,采用记住后再记上几遍的“过度学习法”,公式、定理、名句、单词等内容在要用的时候总是能很快地想起;一些同学晚上做习题前,总是先复习一下有关内容,看一遍白天老师讲过的内容,然后才开始思考问题的解法,结果题目做得又快又正确。有这些好习惯的同学,学习效果常常较好。(点名表扬为主)
再罗列一些个别同学的不良习惯(不点名):学习时心不在焉,看了大半天书也不知道书中在讲些什么;上课时不认真作笔记,而是在纸上、书上乱涂乱划,考试复习的时候就感到没有头绪;晚上总要先看好长一会儿电视,有时还要煲电话或上网聊天,然后才开始做作业,结果弄得很迟才睡,或者干脆把作业拖到第二天完成;边做作业,边翻小说、听电视伴音、浏览网页,作业做得很慢,有时还漏做或做错。这些坏习惯也严重影响了这些同学的学习效率。
(三)、自查与反思:
拿出已填写好的问卷2《自我报告》:对照上述老师所说的这些好坏习惯,在各自的这份自省表中进行修改或补充。
(四)、指点迷津:
请五位同学简要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验:
1、 分清主次,首先完成学习任务。
要点是:不要在玩得很累、很迟时才开始学习,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不好,做作业、背书
常常来不及,而且还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感。
2、 专心致志,不一心二用。
要点是:不要边做作业边干其他的事。
3、 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要点:连续学习1、2小时,中间就应该安排一次休息。
4、 学习生活的安排有规律。
要点:根据学校规定的上学、放学时间,结合自己的状况,制定一个更具体的作息时间
表,坚持下去形成习惯。
5、 遵循学习常规。
要点: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复习,做习题。课间与同学讨论,不懂就问或查资
料,独立完成各项作业。今日事,今日毕。
( 五)、付诸行动:
同学们时间对于我们而言是紧迫的,所以老师呼吁每个同学从今天开始试着养成一个好习惯,就用三周时间。在下面问卷中记下你的计划和实施情况。
发下问卷3《养成一个好习惯》
/3/18
附问卷:
问卷1:《区分好习惯与坏习惯》
在下列好习惯前打“∨”
1、 晚上学习时先浏览一下第二天要上的课文内容。
2、 上课时把老师讲的要点记下来。
3、 上课时想其他事情。
4、 下课时离开座位,活动一下身体,眺望一下远处。
5、 数学课做语文作业。
6、 晚上做作业时把音乐放得很响。
7、 以平静的心情学习,不在看书时胡思乱想。
8、 与同学讨论题目。
9、 语文课偷偷背外语单词。
10、询问老师不懂的地方。
11、上学时常常忘带书本、练习册或其他学习用具。
12、常将第一天的作业拖到第二天做。
13、不愿意仔细看课本,深入思索教材的内容。
篇5
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社会节奏加快,信息数量增多,竞争压力加大。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心理健康。当今,心理健康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每个现代人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幸福人生的基础的重要要求,甚至有人惊呼“每个现代人,一生中都需要接受至少一次基础心理教育,如同学识字、算术一样”1。因此,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能够敏感地透过现象,准确及时地把握和捕捉教育的最佳契机,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诸如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脱节、在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上存在偏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订杂乱无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安排随意乏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简单,偏重说教、思想品德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水平低等问题。那么,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与尝试。
一、在备课过程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要编制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发展水平,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目标制订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到难易适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同时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目标设置的整体性,并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解成具体目标,并将其纳入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之中,还要尽可能地使用简明扼要、便于理解与操作的语句,使得编制的目标能够直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不至于产生歧义。其次,在备课过程中要合理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初中思品课在心理健康方面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1.了解学生自身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2.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3.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抵御挫折;4.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陶冶情操;5.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6.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从这些教学内容中运用好课堂平台,将思想品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为一体。再次,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组织策略。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采用传统的授课或讲座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广大教师所熟悉的,但是也是效用较低的。要想实现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在教学中应该舍弃传授型的教学方式,更多采用生活经验型、活动体验型、自主探究型等。
二、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活动教育。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是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在实践与感受的基础上,互相沟通交流,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教育活动,可采取讨论、辩论、表演、竞赛、游戏、纸笔等活动形式来进行。例如在笔者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表演:让学生扮演身高只到成年人腿部的儿童,由学生饰演的父母带去商品、美食琳琅满目的商场,喜爱美食、五颜六色的商品的儿童却往往逃开。让学生亲身感受儿童的视角。在此教学中,我的设计意图如下:儿童在商场中往往只看到成人的腿部,看不到商品、也看不到美食,一眼望去全是别人的腿,会感到压抑和痛苦,而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儿童的处境,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为他人考虑,换位思考。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体验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设置了许多反映学生生活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自主解读,放手让学生自己从书本中获取情感体验和独特见解。除了学生自主阅读书本获取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体验、问题体验、对话体验等教育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体验感悟。例如在教学《消除烦恼・悦纳自己》一课时,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很多的切身体验,如个子矮,别人看不起我;长得不好看,被人嫌弃;同学总是笑话自己的口音;永远都考不好等等。而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学生的这些体验虽然都是真实的,但学生个体的体验肯定不够全面,通过学生自我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互动对话,师生互动对话,则可以修正、深化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重建和生命成长。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特殊情况的处理。第一,对于不专心学生的的处理。无论是多么精妙的设计,总会有个别学生“独来独往”游离在课堂之外,既不参与也不干扰课堂活动,例如静坐在座位上发呆,在纸上乱写乱画,趴在桌上睡觉等等。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先行组织课堂活动,然后再给予课堂个别关注,还可以在课后开展个别辅导,了解真实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强按牛头喝水”,很有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第二,落单者的处理。在分组或合作活动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被落单。对此,思想品德教师及时、迅速地给以妥善安排,任命这类学生担任助手,如裁判员、监督员、观察员、记时员等,避免落单学生产生心理受伤感,同时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面。第三,对于违规者的处理。在课堂组织活动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违规现象,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如有个别学生喧闹、戏弄同学、顶撞老师等。对此,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内容要求或课堂评比标准,(下转第157页)
(上接第44页)事后进行评分处理。也可以采取现场处理,有的学生的确是过于兴奋、激动,教师可以走过去略加提醒,一般情况下学生就会安静下来。有的学生戏弄同学只是引起别人注意,他人若总是给予关注,此类学生就容易形成违规习惯化,因此对于这类学生的违规行为,不要予以理会。
三、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评价起着导向作用和反馈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全面性、发展性、科学性的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正面效应。坚持用辨证的、发展的价值观,以发掘学生的优点为主,对一些不足之处则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做到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尤其对于一些中等生和后进生,教师更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帮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另外,也要注意思品课的性质,在评价目标上既要有学科目标,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坚持综合评价原则。同时要发挥学生的群体功能,扩大评价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评价。最后,不仅要对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还要评价过程;不仅对知识进行评价,而且对道德、心理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当下有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他们的这种心理和行为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受到了多人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产生了自卑、抗拒等心理问题,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四、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人格魅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是新课程的新要求,这给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想品德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已经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思想品德教师急需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教育技巧,注重自身心理教育,增强心灵修复能力,塑造教师健全人格,以身示教,潜移默化。
篇6
2.教材存在的问题。教材的偏差存在于价值取向上。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价值取向以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为主,这种教材只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种知识点编入,忽视了学生的价值,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健康发展。
3.课程目标、内容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理想化倾向比较普遍。课程目标的理想化表现为有些课程目标的制定不符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人为地杜撰,目标过于呆板,没有意义。课程内容的理想化表现为内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
4.课程评价存在问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较为混乱。目前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都以考试的定量方法为主,这种方法不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提高,只能反映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是不能评价出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的。
二、优化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热身”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始一般用于这种方法。“热身”就是让全身动起来的活动,好比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尽快地兴奋、活跃起来、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是“热身”的目的,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大胆地展示自己。“热身”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开心、兴奋即可;有时可以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它犹如一个序曲或前奏。“热身”的形式不限,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场地来设计。
2.情景体验法。心理课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景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模拟或想象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去感受、体验、分析,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明了自己的心理反应状态,对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例如,针对有些初中生常出现考试过度焦虑,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考试的场景,再现考试的场面,让学生在场景中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逐步消除焦虑;对有些学习自控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教师可以带他们到最热闹的地方去看书,地点可以是学校或校外,让他们讨论问题,从而测定和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情景辅导活动,学生辨别哪些情绪情感是消极的,哪些情绪情感是积极的,在学会调节的同时疏导自身的不良情绪,提升健康的情感。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多种教学活动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讨论分析法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针对某一专题各抒己见,通过交换意见或辩论,集思广益,交流思想和感受,促使问题的解决。讨论分析方法通常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的形式较为常用,而且效果比全班讨论要好。小组讨论时的组合可以是老师随机指定,也可以是学生自愿组合,一般以自由组合为主。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学生广泛地交往和畅所欲言。
篇7
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氛围,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实践等活动内容较多,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对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更多的机会,可充分利用。如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实验小组中的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将整个实验工作任务进行划分,分别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样可以迫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既要求每个学生都承担责任,增加低能力学生的参与,限制高能力学生的统治,又促进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依赖,如“电功率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将实验任务划分两大块,一块是电路连接(称A),对测量过程中电路的调控,另一块任务是电路连接过程中的检查,测量过程中安培表、伏特表的读数和记录(称B),这种分工明确的情况下,A负责连接电路时,B在旁负责检查,A同学好的操作技能可以被B同学及时借鉴,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可以被及时纠正,测量时A要根据多次改变变阻器的位置,以获得多组测量值,B则对读数给予及时准确的记录,只有两位同学很好地负起各自的责任,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而实验的顺利完成又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依赖感,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改革教法,指导学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养成科学学习的习惯,产生良性的心理定势。教学中可创设些趣味性的问题,如在冬季一场大雪后看到环卫工人为了清扫地上的积雪而向路上撒些盐,为什么?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后,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将一些碎冰放在烧杯中,测量其温度,再将少量食盐加入烧杯,用玻璃棒搅匀,测量温度,记录并分析现象,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学得技能和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发展个性。如在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科学现象:太阳在升起和落山时,为什么偏红色?流星是怎么一回事?灯丝为什么常在开灯时烧断等。然后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交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篇8
二、完整接纳,平等对待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人们常常根据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那些学困生另眼相看。但学习成绩差可能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能与他们的家庭背景有关,教师应该完整接纳学生,有责任和义务让那些所谓的“差生”重拾生活的信心,树立对未来的梦想。也许他们在考试中没有优异的成绩,不能给老师和学校带来荣誉,也许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不会创造出极其辉煌的成就,但教师有责任使学生以完整的人格度过未来的人生。
三、创造成功的记录,获取成长的砖瓦
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成功记录越多,成绩越好,自信心越容易获得。不断争取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在班集体中,每周安排一节课来组织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学习竞赛、小知识竞赛、热点分析,甚至是展示自己的优点、长处。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的热情参与和感召下,胆小的学生也经常参与到激情的团队中。对于一些特别胆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先透露一点活动内容,让他们提前做准备。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他们会积极表现自己,创造成功的记录,逐步建立信心。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选择目标,使目标与个人能力相协调,但要量力而行。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以平静自如的心情投入竞赛活动,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和训练,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当然教师更需要借助竞赛活动扩大表扬和奖励的范围,让学生尝到创新与竞争的乐趣,树立自信,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篇9
二、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1.根据新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教材精神。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开放多样,期间肯定包含许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田径教学是各个教学段的必选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强、勇敢、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发进取的心理品质;在球类课教学中,学生多数是要通过集体或分组练习进行,所以我们在球类教学中就要着重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协作、奋勇拼搏,逐渐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根据具体学段和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利用各项大型运动赛事,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我国体育健儿不畏强手,顽强拼搏,以精湛的运动技术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为国家挣得荣誉、赢得奖牌,以此来启示学生要热爱祖国,要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在教学中以规范体育健康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目标。通过教学实践对体育课堂的传授内容进行检验和求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反思发现问题,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学中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教学有一个比较规范的理性依托。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体育健康课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施,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确立相应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吃不饱,吃不消”等现象。
3.把运动项目方法技巧的教学和相关的健康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体育健康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渗透健康教育的思想,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力争用自己的健康思想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从而逐渐地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较为合理的、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摒弃以往的那种单纯地为了上室内课而不得不安排的“理论课”,要力争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从实际出发,从自己做起,实实在在地去推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积极鼓励所有的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争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在我们的体育健康课的课堂上,要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为第一指标,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够促使学生们身心两方面都积极地投入练习活动之中,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有的放矢,把握住教学的中心环节,一些小环节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进行自主处理。如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笔者事先宣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该项目的了解,采取小组讨论式自主性地进行准备活动;在游戏比赛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裁判工作,而自己可以参与游戏活动;在强化提高练习课时更可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要提醒他们注重观察,学会判断,懂得改善。只有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行为,再结合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才可以比较顺利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技能。
篇1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健康情感、正确态度、良好价值观的形成是地理课程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地理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阵地,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地理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和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辅导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渗透
1.在课堂准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地理课堂的准备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有什么地理学习“需要”值得关注;学生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有哪些兴趣爱好亟待激发。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健全的个性品质,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针对地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切忌偏深、偏难,或唱高调,一味强调道德理论忽视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
教学方法设计要采用多种方式,既要利用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防止疲劳和厌倦情绪的发生。
在教学结课评估设计上,“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心理的发生。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创设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地理学习兴趣。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验证实,有效的学习,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才能发生,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
其次,课堂教学管理要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不应以教育者自居,不要以强制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课堂管理。要以信任、尊重和热爱去调动学生自身潜能,在和谐、互动、合作的民主管理中去获得自主发展。
例如在太阳能教学中,有位同学提出:为什么不能在太空中建设太阳能接收站呢?这个问题看似荒唐,但教师就应赞扬这位同学敢于超于常人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基本要求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被动容器,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现代地理价值观的形成,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传统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现象。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以知识的灌输为中心,把自己的信念强加给学生,是拥有许多手段的成年人的理智对无能为力的、孤立无援的头脑的压制”,因此产生中小学生的诸多适应不良问题,如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所以教师要有现代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尊重、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2.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发展辅导的技能,与家长等其他教育资源的沟通合作技能等。其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学会观察他们,评估它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这对新时代教师来讲是更加重要的必备能力。有了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就能通过课堂教学,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这也是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所不能做到的。
3.遵循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活动性原则等。
3.1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地理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篇11
例如,体育教育可以分为室内教育和室外教育,室外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身体机能的训练,而室内教育则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学。教师可以每周轮换一次教育方式,让学生身体、心理同时得到发展。在室内进行心理辅导时,教师可以给同学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如运动经验、兴趣爱好等,让学生充满兴趣,提高对体育课的上课欲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正确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播放一些有关于体育的运动资料,如奥运会比赛,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关于心理方面的真实纪录片和案例,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事迹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组织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强化教育
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志能控制人的行为,对人的选择有支配作用,体育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通过运动,能定期释放人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让人的全身细胞能得到放松状态,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满足。而且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做反复的运动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达到身体和心理全方面发展。
例如,组织学生训练,适合在室外课堂教育时使用。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进行拔河比赛,第三个小组在旁边加油助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提高了心理素质,对培养团结意识也有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个小组,在跑步的基础上,进行接力赛,这锻炼了学生的反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活动。
三、落实课堂“心理健康”内容――完善教育
在体育课上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丰富课堂内容,即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特点,从而自主地接受学习和体育锻炼,从而完善教育。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是指身体和心理都良好的健康状态。心理素质和身体状态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和基础;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又促进了心理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另外,一个人的团结意识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只有人的情绪呈良好的状态,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生活有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才乐意与周围的人相处和交往,才能主动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体育教师可以多培养学生的集体团结意识,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共享喜悦和成就。拔河运动是一个能锻炼学生集体思想和团结意识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拔河比赛,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信念,对于班级良好的集w意识和优良班风的创建有很大的帮助。有了团结意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篇12
On Middle School Mental Health Teachers' Curriculum Ability
WEI Aifang
(Taizhou City Naval School,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curriculum teachers' ability to directly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ers wh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curriculum capability, and then propose appropriate promotion strategies, help to improve teachers' curriculum capacity, improve training model of teacher education, achieve psychology teachers' specialization.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teachers; curriculum ability; school-based research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他们自身对课程的驾驭能力是衡量教师是否能够成为现代新型教师的基本标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实施、开发、反思等决定着教师能不能挑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担子。探讨教师的课程能力问题,认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紧迫性,理解课程能力的涵义,把握课程能力发展的途径和条件,对教师参与课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师课程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课程能力如何,该如何提升和发展,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1 中学心理健康教师课程能力现状
1.1 课程意识的缺乏
尽管我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的决策,并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课程资源决策权,但是因为我国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以及应试教育模式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某些教师依然将自己定位成上传下达的执行者,他们仅仅考虑将规定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实行课程计划,至于课程实践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等等则认为不是自己职责范围的事。久而久之,形成了教师教育整体重视教学轻视课程的状态,从而导致课程意识的缺乏。①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观念仍然倾向为 “知识中心”,固守“课程能力就是知识传授能力”、“课程就是教学科目的总和”等思维定势。
1.2 课程实施能力欠缺
心理健康是一门以学生参与感悟为主的社会科学,但是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课程管理体制,老师们长期执行上级的指令性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忽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会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适的教育环境、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不善于跟学生沟通、交流以及互动,缺乏解决课程问题的途径和能力。②
1.3 课程开发能力较薄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制定的课程目标都是与时俱进的,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程实施活动中,我们应力行之。尽管很多教师认为有必要适当改编教材,但却有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此方面能力欠缺,由此可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不足。教师跳不出下列怪圈:主要依赖规范的教材,很少怀疑课程知识,更谈不上课程的开发和创新了。此外,不能关注学生需要,关注社会发展来获得课程资源会窄化课程资源,使得课程的创造能力不足。总之,教师知识面相对狭窄,运用各种资源整合课程的能力不强,会导致他们课程开发的能力比较薄弱。
1.4 课程评价和反思能力不足
心理健康老师课程评价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课程功能的实现。当前,多数教师认为对心理课程进行质疑、建议和修相当有必要,但部分教师仍然不具备较好的课程评价和反思能力。课程反思研究能力的不足是因为教师缺少反思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者经验,没有能够进行系统的思考。此外,单一的评价方式也导致教师的课程研究缺乏自主性和批判性,教师相互之间探讨不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理解与对话相对较少。
2 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师课程能力的对策
2.1 提高课程意识
首先我们应该从课程改革的背景入手,尽量让每一位中学教师都能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的意图、实施情况和发展前景。这样既可以让教师对课程改革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教师全方位地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又能够帮助教师形成新的课程意识。③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教师进修计划时,不仅应该考虑如何用新的理论新的技能武装老师,更应该培养教师们的进取精神,帮助教师根据自身能力确定自我发展目标,设计发展规划,利用一切资源,寻找机会不断学习,并且能够不断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审视和反思,从而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任。④
2.2 参与行动研究,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在操作上,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觉察出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积极思考和调查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关系,及时在教学实践中验证得出的结论。在参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研究者,他们就会主动探索教育现象背后的意义,再次认识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多方面寻求更多更有效的课程资源。在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一系列审视和反思之后,教师能够不断发展、提升自己。⑤教师群体实际上是实践者群体,其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也是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动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日益凸显出教师在课程及课程改革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学界也越来越认识到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创生者。
2.3 积极开展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和教师的工作实践紧密相联,它来源于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是通过教师自主选择并自主开展的探索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是在专家的指导下或课题组的帮助下完成。它不同于传统的教研活动,教师不再是单方面地听取教研员的意见,而是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大胆发表观点。作为一种行动研究,校本研究以本校为实践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遇到中的问题和总结的成功经验作为研究对象。校本研究的着眼点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使得教、学、研一体化发展,运用理论解决教学问题。总之,努力开展校本研究是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法。⑥
2.4 鼓励反思与合作
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主动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评价等,并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反省自己,不仅能够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还能够完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志,教学反思,记录课堂实录等方式来增长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成功方法和途径。在自我反思中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能够帮助教师寻找提高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积极地重构自己的课程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互通有无、相互借鉴,才能更加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更加利于群体互相支持与促进,最终提高教师个体的课程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⑦
课程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尤为重要的能力之一,良好的课程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动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师要能够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课程能力,并且以课程能力为支撑,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注释
① 谢慧玲.论基础教育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导向[J].社科纵横,2012(12):260-261.
② 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6):13-16.
③ 张庆华.课程改革中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济宁学院学报,2007(5):88-90.
④ 魏青云,张立新.课程能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中的一个迫切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19-21.
篇13
刘林
教龄
1
年级
七年级
教学内容
课题
老师,您好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自主设计课程,暂无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1.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思维方式由儿童时期转向成人阶段的过渡期,由此会引发人际关系转变,师生关系是转变的重要层面;
2.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增长,思维上“以自我为中心”是最大的特点的阶段。“挑战权威”的意识逐渐觉醒,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对老师的防御和反抗;
3. 青春期学生的情绪色彩鲜明,变化速度快,但是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差,由于人际关系导致的情绪波动很容易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当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处理不恰当,往往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师生矛盾,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4. 学习中面临着学习科目增多,学习任务难度加大的情况,学生对学习的无力感和逆反更容易引起对老师的逆反心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在和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沟通,了解主动沟通的技巧;
2. 了解“换位思考”的概念,能在学习生活中试图对老师进行“换位思考”,并能够将思路延伸到其他社会情境中,提高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情商;
3. 通过解决师生人际中的矛盾,培养学生人际思维。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体验情境,讨论解决办法的主动式体验学习,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他人的感受和思路。
2.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与老师换位思考,代入老师的社会角色,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的转变。
3. 过程设计多为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从而带动思维进步,强调在日常人际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本节课旨在通过探究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对自己“学生”的社会角色有更全面的理解,通过师生关系中的“换位思考”来促使学生理解老师;进而能够将处理人际关系、理解他人的社交技巧泛化,延伸到与社会中的其他人的交往中,以更加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2. 协助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即: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以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为宗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生学会主动和老师沟通的技巧;
2.理解换位思考;
难点:
1. 本节课的难点就在于学生能够真正懂得换位思考,并且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而不是流于表面。
2. 通过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关注、转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提问导入:
请学生向四周看一下,你的周围最多的什么?
(“人”)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复杂的人际网络中,都是“社会人”。人际关系是影响我们心理的重要生活方面,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很重要。在我们的人际网络中,有这样不可或缺的一类人。
猜一猜:
Ta最早几乎出现在我们蹒跚学步的时候,从照顾我们,慢慢教会我们生存的基本技能;
Ta每天有超过8个小时的时间都在我们身边,不断教会我们长大,他每天在我们身边的时间还会因为我们的长大而延长;
Ta是我们心中知识和智慧的象征,ta的知识仿佛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我们的眼中,ta永远都不会出错;
我们常常将ta比作辛勤的园丁,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ta们是最有奉献精神的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设计意图】除了增加课堂趣味性,引起学生的注意,该段内容还要起到突出强调教师在我们人生历程和学业生涯中的重要性,要有情感,引起学生共鸣,唤醒学生对于老师的情感。
导入课题:
是老师。
老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陪伴了我们很多的时间,请你分享一下在你的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你与ta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喜欢-不喜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享和教师之间感动和冲突的不同事件,能够引导学生分享出来内心的冲突是打开学生心扉,真正施加影响的开端。
提问:你进入初中以后,感觉到我们和老师的关系又哪些变化?
更加亲近/更加疏远/更加平等——我们的关系变的越发“复杂”。
我们要怎么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如何与我们的老师相处。一起学着说一句,老师,您好。
板书:老师,您好。
有人觉得,这句话我们太熟悉了。我们天天都和老师相处,对老师也是非常熟悉。
接下来就要考察你们对于老师的熟悉程度。
二、新课与活动
5-6人一组(准备时候分好组,并选好小组长)
活动一“我们”不一样
1.小组内选定想要描绘的老师(特征明显)并动笔把这位老师画下来,一定要突出ta最明显的特征。
2.班里分享小组画像,介绍该老师的特征。并请全班猜一猜,该小组画的是哪一位老师(外貌特征深入到性格特征)。
3.给老师打分:0-10分,你给这个老师打几分?请按照你的真实想法写下来。
4.组内同学核对,你们对这位老师的评分一致吗?差异大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增加趣味性;具化“老师”在学生本节课中心中的形象,更好带起课堂氛围;直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能将情感态度迁移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有助于实现本节课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思考:
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我们给老师的打分不一样?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老师和同学一样,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征。正如同学,有些同学外向,有些同学内向,有些同学喜欢运动,有些同学喜欢看书,我们每个人和每个人都不一样,会有关系的亲疏。
老师也一样。会有思维方式、性格特质的差异,我们可能会对一些老师偏爱,对另一些老师适应的不是很快,当我们适应不良,就会再生活中出现小小的摩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活动和思考来自己探索:我们和老师都是有自己的性格的,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奠定换位思考的基础。
活动二情景模拟 老师“冤枉”我了
角色:小张、小李、老师
情境模拟:
老师:我们在这里,将A点到B点的距离设为未知数X,那么C点到到D点的距离就是1.2……
小李:(头偏向小张)小张,这里的X是怎么来的啊?
小张:(头朝向小李)现在在上课呢,下课我在告诉你可以吗?
老师的粉笔头飞向了小张:“我强调过多少次了,我讲课的时候不要和同学说话!你怎么回事?”
小张:“老师,我没有讲话。”
老师:“难道我还冤枉你?”
小张(生气地):“我没有说话。”
气氛变的剑拔弩张。
思考和讨论:
老师和小张谁的错?(很难界定:老师不是永远都对,学生也是)
这种情况可以完全避免吗?(不能)
小张要怎么办?(重点引导)
知识点:
冷处理vs主动沟通
分析冷处理的坏处: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丧失一部分学习兴趣,学生自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板书:主动沟通,恰当处理
恰当处理:(提问与技巧)
1. 课下解决
2. 注意措辞委婉,顾及老师面子,考虑情境
3. 等一等再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场景的熟悉感,从而感同身受,起到更到的改变认知思维的作用,通过氛围和模拟来实现对学生思维转变的影响作用。
活动三师生交往中的换位思考(雕塑技术)
1.两人为一小组,根据情境进行定格表演。
2.各自呈现出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的模样。(表情、肢体动作、道具)
3.雕塑完成后,保持定格状态20秒。
邀请两组同学到中间来表演:成绩考差了接受老师的指导,无聊、敷衍的样子;被老师惩罚后与同学悄悄怨恨地“吐槽”老师。
师:定格!请用心体会自己此刻的身份。让我们静悄悄地来参观这个主题的雕塑公园。
活动2-1:故事背后——你不曾听到的内心独白
师:刚才我们用雕塑呈现出了我们眼中的老师和学生,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出于我们比较自然的反应
现在,请扮演老师角色的同学,分别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请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请全班同学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你是什么感受?
除了愤怒、伤心,要采取行动,我们、老师们还有一些内心独白,也许是同学们不曾听到的。
播放短片:起立!老师好。
教师独白:我也曾经是一个把教师当作人生理想的人,我也曾经觉得教师是一个光辉、伟大、神圣的职业。但是,当我真正走上这个岗位,我也发现了,我还是那个普通人。任何一个岗位和职业上的人,都首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老师也是人,他们有调皮可爱的时候,也会有疲惫、脆弱甚至犯错的时候。不管他们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的是强势还是委婉,是愤怒还是忧伤,每一位 教师的内心始终充满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责任,因为,我们是一名老师。
有时候,学生会对老师心有芥蒂,也恰好因为我们内心怀有芥蒂和误会,所以眼里的他们才变得很不可沟通。如果我们主动走近一点,我们和老师的关系就会不一样一些。
提问:请你想一想,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你要怎样做到与老师主动沟通,换位思考呢?
1.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将和老师交往过程的感受,大胆地、真诚地传递给老师,不管是喜悦、感动还是委屈、难过,并说明原因。例“老师您今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我感到无地自容,我希望老师能给我留点面子,请老师用单独谈话的方式指出我的不足。”
2.间接沟通。可以通过书信、QQ、写作等方式与老师间接沟通,避免直面老师的压力。
3.主动向老师反馈学习、生活情况。
4.积极主动挑战老师,共同进步。学习中对老师所讲和书本内容存在不同的观点、想法都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积极思考,与老师共同进步。
5.宽容老师的小错误。
6.真诚地说一句:“老师,您好”。
作业:
卡片写下你对于某一个老师的欣赏之处。
板书设计
老师, 您好
一、“我们”不一样
二、走近老师 主动沟通
恰当处理
三、学会换位思考
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引发学生的共鸣,因为对于道理的讲授对学生来说已经比较熟悉,需要把中心放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这样能够更好的引发学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