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

篇1

一、几何画板的主要教学特性

与高中数学知识相比,初中数学对学生逻辑以及运算能力的要求还不算高,但由于初中数学中仍有很多类似的概念或者图象很容易混淆,因此,为了避免学生由于失误太多而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以后高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初中数学课堂上需要借助几何画板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将首先对几何画板的特性进行分析。

1.动态画面展示

由于学生在几何数学的学习中常常会由于不能对图形的移动、变换情况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进度,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由于几何画板具备动态画面展示的优势,如果在几何教学中应用几何画板,这一教学难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具有软件的便捷性

几何画板是现代网络科技背景下诞生的一款图形软件,具有与其他软件相似的便捷性,从而为教师轻松掌握和使用这一软件提供保证。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几何画板软件各方面的性能也得到了完善,提高了其实用性、快捷性以及数据全面性。使用者只需要最简单的菜单栏选择操作,就可以获得可靠的教学帮助。

3.充分表现图形的细节

由于几何教学受制于数学教材的平面展示,难以对一般图形进行缩放以及多角度观察等操作,从而还原为立体的实物,在分析这些几何图形尤其是那些结构复杂、体积庞大的图形时,由于几何画板具有多角度、多比例图形表现性,便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图象的细节规律,从而降低学科难度,增进学生的理解。

二、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数学概念中的应用

数学知识体系包括公式、运算以及概念等教学内容。但由于很多初中数学概念都比较抽象,尽管学生能够记住这些概念,但是却很容易对一些性质类似的概念造成混淆,若想解决这个问题,便要让学生学会作图,通过形象的图形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加深理解记忆。利用几何画板,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便可以轻松记住这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完成图形和各种条件的转换。

2.在函数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函数的变化性比较强,一个条件的变化便会导致最后结果的不同。因此,要轻松解决函数类的问题,我们需要运用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复杂的函数时,在一个坐标系中找出数值与图形的关系就更难了。而相较于其他图形处理软件,几何画板在绘制函数图像和图形规律探索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它的绘图和变换功能可以使绘图变得更加简单准确,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平面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几何画板可以直观准确地展现一些图形,因而作图的准确性对平面结合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下很多学生由于试卷作图比较粗糙而缺少正确的解题思路,在遇到通过变换图形再证明结论和得出结果的这种题型时,作图的准确性就更重要了。比如,教师在对轴对称图形这块内容进行讲解时,便可以通过利用几何画板将生活中的轴对称事物以图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图象对抽象的图形有更深的理解。

综上所述,由于数学知识中经常含有一些比较抽象的图形以及比较概念性的内容,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瓶颈。而几何画板的操作简便快捷,只依靠工具栏和菜单栏便可完成数学模型的制造,省去了编制复杂程序的过程。几何画板不仅制作工具少、制作过程简单易掌握,它作为一种准确生动的作图软件,可以通过电脑技术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复杂难懂的知识通过图象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仅如此,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篇2

小学学段中,学生或许并不能很好的明白,什么叫独立解决问题,那么初中阶段,就是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初步培养引导,而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则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数学的教学中,不管是知识还是题目,解决途径都具有绝对的条理性,在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给学生过多的直接答案,而是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有调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过程中体会“自己解决”的乐趣。

比如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别教学中,教师给出如下图片,并要求学生分别说出每条线上的都有什么角。

学生初看图形会觉得该题很复杂,此时教师启发学生,以定理为标准,条理区分,一一对应。于是学生给出答案。

截线同旁,同方向,可得同位角,以c线举例:∠1与∠3,∠2与∠4,∠5与∠7,∠6与∠8之间有什么规律?学生能对比这几个角之间存在的规律,得到内错角。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同样的思路观察a线和b线,学生就能了解到如果遇到了复杂的问题,可以从一个点开始,慢慢剖析,直到剖析出这些规律存在的关键。

在初中数学中,如何区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直都是学生难题,学生看到各种角就感觉问题很复杂,这是由于初中学生看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的逐条分理,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从“条理思维”出发,提升他们问题解决的思路。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多样性”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许多知识,许多题目都不止一个解答模式,尽管数学对公式概念意思的理解有其唯一性,但是其运用方法却是无限的多种多样,一个题目多种角度看待则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种公式的运用则让解题过程呈现无限多的变化,这也是数学这门学科吸引人的魅力之一,它能起到对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有效培养,而这恰恰也和问题解决教学的宗旨契合。

以“初中几何”为例:教师可以出示如图

学生观察得知,该图由多种图形组合,其中ABCD组成的大正方形最为明显,BEFG组成小正方形,AFC则构成一个大三角形,此时教师进入提问,假设大小两个正方形中大正方形边长为2,E在AB边中点,那么假设AFC的面积为S,S=?

教师同时给出思路,几何题中最常用的求面积方法是什么?

学生进入思考,可能会有学生告诉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图形变换”。即通过切割和补充把所要求面积的图形变成其他图。不同思路下,学生给出不同方法:

方法1:先将AFC转化为梯形ABGF与ABC,再通过对两个图形的面积求和来减去多余部分。即得出AFC的面积,问题解决。

方法2:通过画延长线的方法,以AC为底,求出AFC的高FM=AC=,再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问题解决。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解决”教学,给出思路引导,于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给出不同的思路将问题的解决。它让学生乐意于钻研,以发现为乐趣,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更加的投入。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完整性”

数学概念在学习中与运用中的环环相扣性,数学题目从结论反推过程的分析性,都要求它从过程到结论的完整。完整的过程可以体现一个学生的解题思路,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启发,而这一点也恰恰符合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结论性。

好的数学题解题过程就像看小说,能让人对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精准明确,就拿“因式分解”来说,它十分注重解题方法

篇3

一、分层教学及开展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较为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是指在学生个体特点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为了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采取分层次教学的一种方法。在同一个班级中进行教学时,应按照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开展分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同时还要对其学习目标进行分层,通过这样的分层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针对性、更有目的性,进而使每一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学有所得。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已经基本形成,为此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应遵循这一规律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开展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并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这一原则的根本就在于强调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均有所不同,故此教师在应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分层教学法的最大作用,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循序渐进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运用分层教学法时,应根据科学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来进行教学,重点应突出学生知识层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更为系统的掌握数学这一学科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方法。

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学生分层效果分析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分层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分层不仅要切合实际,不能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合情合理,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分层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分层,可根据学生在小学时的毕业成绩为主要分层依据,需指出的是这种分层应当是暂时性的,当学生学习成绩有所进步或退步时,则应进行重新分层,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班级内的学生分层。一般可将班内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偏差生这三个层次,教师在分层时必须掌握好尺度,并且要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各个层次中的学生数可按照班级实际情况而定,尽量不要按固定的数目来安排学生,同时应在每次考试以后进行重新分层,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而且也更容易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目标分层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以后,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应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具体方法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分层教学的作用。例如,对于优等生,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并积极鼓励其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进行自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对于中等生,首先要求他们能够对课堂所学的基础熟练掌握,在此之上为其设计一些一般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以拓宽其理解和思维能力;对于偏差生,教师应通过多提问、多鼓励、多辅导的方式,增强这部分学生的基础,并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为其设计问题时,应以简单的问题为主,并适当参入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以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的分层应以上述两种分层为前提,这样有利于教学内容细化。教师可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分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全体同学的要求,又要顾及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全方位地进行考虑才能真正使教学内容分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评价分层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几乎都是凭借一张考试卷来完成的,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分层评价不但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而且更注重的是发展和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在能力,帮助其建立自信心,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肯定。评价分层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评价的多元化,如果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视过程评价则会使学生努力的过程被忽视,这有可能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起到反效果。通过多元化评价,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不断前进,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必然会使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对教学效果最大的肯定。

总而言之,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分层教学在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予以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其在为学生创造愉悦学习环境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进而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苏英.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3).

篇4

一、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模式的优势

分组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这种教学模式比集体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每名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 分组教学模式可以按照学习成绩把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以优带差,共同进步. 分组教学模式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各个组员先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相关学习资料,独立思考得出一些结论,再跟其他组员进行交流. 因此,分组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因人而异,提升整体效果. 分组教学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身体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他们在初中学习中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可以影响其一生. 如果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学会主动而积极地学习,能够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这就是教学模式带来的最佳效果. 分组教学模式恰恰能做到这一点,它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的内容,而且学会了怎么样去学习,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会延伸到他们的生活和日后工作中,影响极大.

二、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模式的特点

1. 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模式重在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分组教学模式要求每名学生都独立进行思考,然后跟所有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说出各自的看法,并且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 每名学生可以分析别人的观点,帮助别人改进其不合理的地方,并且吸收和学习合理的地方. 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的乐趣,也使得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学习氛围变得和谐轻松,有生机和活力.

2. 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模式重在合作互动和个性发展

过去的教学模式虽然面向所有学生,每名学生接受的知识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参加,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 分组教学模式能够确保每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任务,组长负责协调和组织,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帮助每名学生自学,并引导他们进行交流. 如果对一个数学问题有歧义,通过小组的讨论,能够更高效而快速地解决问题,并且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分组教学模式中,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他们在知识和感情上的交流. 每名学生都能够自由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体现了自己的个性. 每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学会表达和聆听,并且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每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照顾到每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 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模式的分组原则

在分组教学模式的前期准备工作中,需要把所有学生进行分组. 教师不只是按照学习成绩进行分组,还要根据个性特点、知识程度、学习风格、爱好专长等各个方面进行分组. 所以教师需要全面收集每名学生的资料,对每名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 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不应该相差太大,尽量保持相等的水平. 教师需要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严格的监督制度以及合理的奖励制度.

2. 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模式的竞争机制

分组教学模式既然存在各个小组,就必然会有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当然,成绩处于中游水平的学生不太可能超越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成绩处于下游水平的学生超越成绩处于中游水平的学生也比较困难. 教师在分组时应以整体水平为基础,尽量做到公平合理. 处于各个成绩等级的学生之间互相比较和赶超,而不和那些与自己不同等级的学生比较. 这样就缩小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至于高到无法达到,而造成挫败感. 学生在学习时有了竞争的对象,变得更加有动力,也增强了各个小组内部的凝聚力量.

篇5

比如,在进行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人教版)《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因为本课的教学实践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学习,对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学会利用工具准确地画出三角形中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会交于一点等,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操作能力。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提前带来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模板,在各个三角形内部

根据不同的底画出不同的高,根据不同的角画出不同的中线和

角平分线,并引导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观察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之间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钝角三角形高的基本画法等,从而使这些“学困生”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数学中的奥妙,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促进有效学习。

二、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

明确的学习任务是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针对“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初中数学教师要在课堂进行之前给学生布置特定的学习任务和练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知识在

整个数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升数学数学能力。

例如,在讲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勾股定理》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熟悉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的关系,并学习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会应用三角形勾股定理和逆定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进行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布置明确的课下预习任务,即“理解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成就――勾股定理的推理过程,并分析其原因”,为课堂的理解提供便利;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给这些学生布置特定的学习任务,根据这些“学困生”的预习再在黑板上给学生进行一次推导,加深学生的印象。除此之外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勾股定理”的案例,理解逆定理的理论,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勾股定理”的理论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在整个学习中提升“学困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三、进行合适地奖励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还不够成熟,所以教师针对“学困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适当地奖励,从而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动力,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定期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进步比较大的学生进行适当地奖励,如进步奖、笔记本、文具盒、计算器等,从而极大地激发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信心,从而为新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教师也不能过度奖励,要注意奖励的“适度性”,避免学生的骄傲情绪。

四、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困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定期与班里的“学困

篇6

1 学生分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得到进步。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认知基础等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好分层。一般说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秀的学生;第二个层次是数学基础知识一般,但学习态度良好,具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等的学生;第三个层次是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其次,将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应该对哪一个学生属于哪一种层次做到心里有数,但不要对分层结果公布于班级,以免让有些学生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又伤害有些学生的自尊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在隐性的分层下面,所有的学生才会消除心理负担,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目标分层

在传统的教学中的统一化教学目标,难免让有些学生容易达到,而有些学生很难达到,当学生越来越达不到或者很容易就达到目标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自信心就被消磨了,因此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目标分层意义在于,通过制定符合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在实际情况中不断朝着目标奋进,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也获得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制定分层目标的时候,教师要制定能引起、激发和带动每一种层次的学生学习动力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思考、探究、学习等,完成相应的知识水平提高和教学目标实现的任务。为了满足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三个层次的学生需求,教师可以制定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种层次。针对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为其制定基础性目标,通过多鼓励和补基础,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打好数学基础知识;针对基础性一般,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为其制定提高性目标,让其在多练习和常反馈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习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知识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可以为其制定发展性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和综合探究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爱上数学学科,做好数学知识探究活动。总之,通过目标分层,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能在学生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让层次较低的学生不致于失去信心,层次较高的学生不致于提不起学习兴趣了。

3 教学分层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时间分层。对于新课教学,既要保证中等层次和低等层次的授课时间,又要保证高等层次的点到时间。一般说来,要对教学中的基础性知识和延展性知识进行25至30分钟的讲解,确保中等和低等层次的学生能够吃透新课,听懂新课,还要对较高层次的学生采取5分钟的综合性知识点拨,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此外,可以通过高层学生的答问、总结、归纳、辅导,中层学生的练习、分析和低层学生的互动、提问等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内容分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事先对数学课本内容进行调整,把握好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在学习代数知识的时候,对于分解多项式题目,教师可以对多项式例题进行分解,通过逐步加深难度的分解式让不同的学生进行掌握,并鼓励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渐领会和掌握,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7

1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通过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初中数学是一门专业性、抽象性极强的教学课程,学生往往无法很快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所以无法找到学习的,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式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方法、代入式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1]。

例如:维尼家开了意见旅馆,一共有80件房,为了了解维尼家的经营状况,假设房费160元/日,则保证客满,房屋租金增长20元/天怎会是去三位房客。每天每间的房屋需要服务和维修等费用支出一共式40元,请问怎样经营定价才能保证利润空间最大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析讨论活动,让小组成员共同分析得出结果,在交流分析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等多方面成长,最终会得出自己的答案,然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推举出来的学生进行演算过程的分析和最终结果进行一一表述[2]。房费为360元/日可以保证利润最大化,推理的过程是,日租金为360元/日的情况下会损失掉30为房客,但是剩余的五十位客人却能够给旅馆带来360元/日*50间客房=18000元的经济收入,扣除掉50间客房的维修和保养费用40元/日*50间房=2000元,那么每日的净利润就是18000元—2000元=16000元,而当客满的情况下净利润是(160元/日*80间房)—(40元/日*80间房)=9600元。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确结果,教师应该积极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的重要目的处理传播知识以外,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形成。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方面出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才能有效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3]。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教学,不断研究教学新型办法,通过将教学理论和实施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汤姆和杰克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经常结伴出去游玩,有一天他们没人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0公里的两个地方沿着直线相向骑行,从他们出发的一瞬间,有一只落到汤姆的自行车把手上的苍蝇与汤姆一起同时向杰克方向出发,在苍蝇到达了杰克的自行车把手上时又迅速飞回来,如此往返直到亮亮自行车相遇,假如自行车10英里/小时的速度前进,苍蝇15英里/小时的速度飞行,那么苍蝇一共飞行了多少英里?

在教师出这道题时可以配合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氛围中,学生会很有兴趣的自我思考,如果每辆自行车的运动速度都是10英里/小时,那么,两者之间会在一个小时的时候相遇,并且到达20英里的中心点位置,如果苍蝇的飞行速度时15英里/小时,那么在一个小时内苍蝇一共往返了15英里的距离。

有趣的教学习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真正的实现了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根本提升[4]。

二初中数学教学环节有效性的科学评估

为了更好的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环节进行有效的科学评估,通过研讨性的评价结果不断自我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重点引导,通过在教学工作阶段性评估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接积极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有消息给,粗疏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素质综合性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在每一学期进行课堂教学评估,通过鼓励学生对于教师的工作进行详细的点评,教师要通过积极的态度进行虚心接受,并未仔细研究,有效促进下一学期的教学效果的提高[5]。

三结束语:

篇8

一、对数学教学问题的看法和分析

一直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新人教版教材也是如此:教学中重知识轻思想,重结论轻证明,重理论轻应用,教学内容远离实际。面对诸多问题的教学系统,学生是受影响最大的群体。很多中学生会说:数学就是虚无缥缈并且枯燥无味的,比如说求sin、cos、tan,求两三角形相似等等问题,为什么要求它呢?对于我今后的生活毫无意义,很多人没有学数学,但是照样生活幸福。因为在目前的体系中,数学确实给学生们的感觉就是脱离实际的,没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在归纳演绎、训练思维、科学应用等方面的乐趣,更不用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模型的建立,对于合理的描述社会和自然现象有良好效果。可以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从问题情境出发,然后尝试建立模型,然后求解,最后对应用进行解释。经过这样的过程,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实际操作与思维能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创造性便由此酝酿并发挥巨大作用。

二、数学建模发展的背后意义

随着计算工具的发展,特别是因为计算机的产生而催生的信息时代,庞大的数据、各行各业激烈的竞争,对于定量分析、数据处理等等问题,都需要数学的参与。虽然数学的实际应用已经到达了空前的繁荣,但是数学建模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却没能体现出来,远远落后于现实世界的发展脚步。众所周知,数学建模在四、五十年前进入一些西方国家大学,不到20年时间,我国的几所大学对数学建模的引进也风生水起。数学建模的相关课程也在各类高校形成规模,一条为培养广大学子的数学分析、实践能力的道路开辟了出来。数学建模思想如雨后春笋,以欣欣向荣之势横扫西方和中国各大高校,但是数学建模作为一种特有的思考模式,它通过抽象、简化的方法,建立起能够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已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和方法,而更是一种有利的手段。虽然有在大学阶段进行强化和补充,但从其效果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对于在初中时期就进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新的要求、重点。当前,学生作为教学环境的主体,是否能够将所学转化成所用就成为教学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重要作用

1.对应用数学的意识的培养。遇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学以致用。以一个数学学习者以及实践者的立场来解决问题。

2.极大的提高数学学习的乐趣。能够在生活的诸多方面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可以说成为生活中一个有力的助手。

3.提高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传统教学中,数学以其抽象的思维以及各种看似脱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晕头转向,逐渐让学生开始害怕数学学习。而数学建模让抽象的数学一下子变得贴近生活,更容易接受。凭借不断的学以致用,自信心便会慢慢树立。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对于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关键时期,所以对于数学思想的灌输应该跟上来,这将让学生终身收益。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研究哪些内容可以引入模型教学,通过一些生活实践来让学生建立模型来解决问题,结合教材中一些不大复杂的应用问题,带着学生一起来完成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一些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比如说:出租车作为现代日渐流行的代步方式,对其收费标准的探讨可以引入数学模型。某地的收费标准有两种,A方案的起步价是15元,5千米以上1.5元/km,B方案的起步价为10元,3千米以上1.2元/km,如果你要到达10km以外的某地,问选何种方案更经济,相比另外一种方案省了多少钱?虽然初中数学中出现的很多应用问题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包含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渗透其中。

四、结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需要在广大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各位同仁在教学的始终,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起来,也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地引导,形成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分析、观察和表示各种事物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的习惯,从五花八门的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运用这一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让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数学建模思维已经成为学生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也运用自如,那么创新能力,对实际生活的驾驭能力的提升将可见一斑。量的不断积累,带来的将是质的飞跃,随着数学建模思想对学生的熏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全面促进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永山.建模思想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中的作用与教学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05:39

篇9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学科,学习难度一般较大.分组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可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提升他们的主体地位,进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1.激发学习兴趣

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团体,促使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应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可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提升主体地位

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思考,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这一课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教学内容较多;而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则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示和探讨教学内容,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分析讨论以及练习,初步认识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然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具体探究,教师予以适当的引导和补充.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空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教师改善教学效果.

二、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

1.重视学法指导

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分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正确认识分组学习教学模式,明确分组学习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全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单纯通过口头强调是不够的,还应积极引导.教师可借助足球比赛,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交流与合作,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分组学习方法上,教师应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尊重并学习他人的优秀想法,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2.合理分组

分组直接影响着小组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确保分组科学合理.通常,每组3~5人最理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交流探讨,而且便于教师监管.分组时,在考虑学习小组人数的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知识结构、自主学习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分组科学合理.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小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参照教学内容适当调整.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还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呈现梯度分布,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另外,教学内容还应具有开放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应尽量选择一题多解类型题作为分组学习内容,进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仔细研读教材

教师应准确把握合作时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积极总结,不断反思,进而为后续的分组学习奠定基础.

5.扮演多重角色

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既是设计者,也是参与者,更是指导者.为保证最终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从设计者层面而言,教师应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开展分组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合理分工,不允许出现成绩优异的学生忽视学习活动,而成绩平平的学生畏惧合作学习的现象.从参与者和指导者层面而言,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点拨,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促使学生主动交流,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篇10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含义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具体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班级的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学,最终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在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基础上,通过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基础,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每一名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了素质教学的水平。

二、初中数学的分层学习策略

1.分层提问

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师要对每一节课堂提问做充分的准备,每一个问题都要有针对性,不仅要针对不同的知识,更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成绩较好、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注重基础。

2.分层教学

对于学习成绩较好,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强这个层次的学生,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时,直接切入主题即可,而且可以适当地加深难度,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实践思索的时间,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于一些成绩相对较差,新知识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要重复引入,过渡到新知识的速度要适当放慢,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联系。水平略高的学生要侧重于知识的练习与加深,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主要的教学过程是启发、研究、讨论、自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多讲,让学生反复接受,首先要把基础打好,然后再求上进,其主要的教学过程是启发、研究、讨论、讲解;还有水平更低的学生,那就要降低起点,加强反馈。

3.分层作业

由于每一名学生接受的数学教学内容不同,学习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就还必须包含一项,即分层作业。分层作业主要是为了使每一名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具体是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学生通过做适合自己的练习题来巩固自身的数学知识。

三、分层学习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分层学习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教学的对象着眼于全体学生,通过层次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成绩;(2)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3)初中数学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我教学能力,而且锻炼了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组织调控能力,促进了教师各种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贯彻分层教学的方法,不仅使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开发,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初中数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化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进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1

一、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现状

现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们的教学,太过局限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不停地给学生灌输枯燥的运算法则,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太过严肃,不够活跃,使得众多初中生对数学这一科目,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

(2)初中数学缺少趣味性;老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一味要求教学速度和学生的解题量,不够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太过枯燥,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3)不能将学生从小学的学习方式中转换出来;一直由老师来指定学习内容,当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时,会慢慢失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不再主动研究,深入学习。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达不到标准水平,更严重的,会丧失整体的主动学习能力[1]。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1.高效备课。备课是每个老师的重要工作环节,只有自己对于教学内容有了充分、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教会学生。由于数学是一个要求准确性与严密性的学科,对于备课的要求会更高一些[2]。但是一套备课方案,并不能适应于每一届学生,每一个班级,甚至细化到每一个学生,因此老师的备课内容应及时做出调整与创新,可以适当引用当下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在课堂上才能更高效的教授给学生知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是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老师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将抽象的数学公式、法则、概念,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能力。与此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有效缩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这种抽象的情感,可以引发和巩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3)渗透数学思想。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的,运用渗透思想,让学生在慢慢接受数学的逻辑思维时,提高学习效率。在渗透数学思想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意识,例如,在进行图像相关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首先依据图形的特点及存在的关联,进行简单划分[3]。在渗透数学思维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种高效的逻辑思维。

三、高效课堂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发展的意义

(1)初中高效数学课堂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活跃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师生互动较少,不利于推动数学教学理念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模式。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也是课堂教学中积极性和活跃性的实现,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并有利于数学教学的有效改变[4]。

(2)初中高效数学课堂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让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自己不同的见解,与老师同学分享,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初中高效数学课堂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新型师生关系。在高效数学课堂上,鼓励师生多交流,多互动,如此能够打破传统的师生模式,在师生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和谐、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因而,广大教师群体,都应为此做出改变。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必要趋势,教育研究及工作人员,需要不遗余力的,推动构建高效课堂。更好的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探索研究能力的提升,使初中生l现数学学习中的有趣之处,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们,应该跟上教育改革的脚步,总结经验,提出更加新颖、高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詹颖.初中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D].苏州大学,2004.

[2]阴朝群.海南省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

篇12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认识

1.《义务教育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其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2.通过调查发现,在我校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差生面广,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对学数学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实施义务教育后,学生没有筛选,所有不同学习水平的小学毕业生都进了中学,而且由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比例逐年增长。在一个班内,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有很大差别,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探索出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和学习潜能的数学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而分层次教学正是适应了这种新的需要,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

保持原班级组织和学生原区域分布(即各层次的座位不变),调整课堂教学与课内、课外指导方法,实现面向全体、分层达标的目的。为了落实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做细、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愿报名,教师稍加调整的办法,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为学习有困难、较差层次的学生,B组为中等层次的学生,C组为学有余力、优秀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学生的智力、能力发展会出现一些变化,所以我鼓励学生向高一层次跃进,也同意个别学生进入低一层次,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课堂结构的基本形式可分为集中讲授、分层指导、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等四个环节。

(1) 在集中讲授时,三组同学共同参与,讲授内容适当放低起点,减缓坡度,其内容多为基础概念的讲解、课本例题的分析等基础要求。

(2)分层指导是数学教学分层次达成目标的核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对A、B、C三组学生提出不同但明确的目标和操作程序。对A、B、C各组目标的确定包括:①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要求;②掌握程度上的不同要求;③获得新知识方法上的不同要求;④思维深度上的不同要求。操作程序上通常有两种形式:1)C组练(仿照集中讲授时的内容做基础练习),A、B组听(加深集中讲授时的内容);2)A组、B组参与自学(弄懂概念的来龙去脉,解题的算理依据),C组听(听老师讲解,模仿例题,逐步熟练)。

(3)练习、测试的分层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有针对性的精选题目、确定题量。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成不同层次,分别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基本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设计了教学层次性的习题,分为A、B、C三组,A组题以模仿为主,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B组题以熟练掌握为主,题目条件稍复杂;C组题以灵活运用为主,题目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解题方法具有一定技巧。

三、实践后的反思

为了更好地实施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本人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篇13

1分层教学的定义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潜力把学生重新分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分班教学,使得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初中阶段数学分层教学的利弊分析

自从我国采取了分层教学方法之后,取得了许多很好的成绩,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不足之处。本文就对某校初中学生分层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2.1初中阶段实施分层教学的优点

2.1.1部分走班形式教学效果好

该校所实施的分层教学只在两个层次的班级间进行,学生根据自己哪科属于哪个层次就到相应的班级听课,上完课后回到原自然班级参加其他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达到预设的分层教学目的。

2.1.2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两级互动中得到长足发展

该校实行甲乙两级模式,按照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这两项指标,将这两项指标差不多的学生安排到一起学习,可以促M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两级间引入了甲退乙,乙进甲、甲甲竞争、乙乙竞争等竞争方式,与中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比较符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中下生的学习积极性,令上等生更加优秀,所以分层教学方法得到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2.1.3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也考验了教师的课堂协调能力。因为分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例如知识的高低、习惯的好坏、性格内向还是外向、个人特长等等,深入的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教师的综合能力无形中得到提高。

2.2初中阶段实施分层教学的不足

目前来看该中学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从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如下几点。

2.2.1分层教学竞争流动机制,低年级学生不稳定

表面上是甲乙两种竞争,但实际上学生处于是甲退乙,乙进甲、甲甲、乙乙四个层次的竞争环境,在这样有序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这在低年级中表现最为明显,特别是初一刚入校的学生,还没有从小学适应过来,此时实施分层教学容易造成心理负担,影响成绩。

2.2.2不同层次的教学难度难以把握

首先由于是甲退乙,乙进甲、甲甲、乙乙四种结构,学生在某个班级进进出出流动性大,授课老师面对新面孔,不了解新进来学生的情况特点,互动效果不理想,其次老师也不好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给备课带来较大困难。

2.2.3教务管理难度加大

因为学生走学,给学生的成绩认定和班级管理带来影响,增加教务管理工作量。另一方面,因为工作量增加,在甲层次的任课老师,压力也比较大。缺乏激励措施,老师产生应付了事心理。

3初中阶段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对于如何在初中阶段中更好地运用分层教学,本文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3.1整体备课,制定分层目标

深入备课,首先确定甲乙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内容、例题、习题的难易程度分层,甲层次的该补充什么内容,乙层次的需要淡化什么内容,这些在备课时候要充分考虑。

3.2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分层设计

在甲层次和乙层次的班级上课,老师要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包括提问方式、提问的问题、板书、互动环节要有所区别。

3.3作业设计的分层设计

甲层次里的作业应以补充的作业为主,布置的习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但难度不易提高太大。乙层次里的作业应该以课本内的练习题为主,以训练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为主要目的。

3.4掌握分层教学时机,以鼓励为主

分层教学建议在初一第2个学期开始进行,这个阶段学生基本适应初中的教学,此时开展分层教学比较合适。同时要保证相对的稳定性,学生的流动不要太频繁,以学期单位为宜。

3.5制定奖励措施

由于分层教学给老师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学校要有一些奖励措施。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