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养的能力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

篇1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是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以现代高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发展特点,要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责任。大学毕业生在高校的培养下,可以说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了从事某一职业的基本能力,是社会上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很显然,高校若能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就能在就业过程中更快更好更准地挑到自己心仪的职业,就能更加理性地采用一种独立的更加成熟的自我就业方式。

(二)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对于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的国家来讲,如果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而无法找到工作,高等教育的个人受益无法得到补偿,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那么,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将失去意义,因此,高等教育应切实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三)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需要。

劳动力相对过剩,就业难在我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有条件并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之路。这样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社会劳动力就业。从长期来看,这对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不失为一条道路。

二、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之难,失业人数之多,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大多要靠自己来养活自己,在不断进行的创业实践中,我国大学生创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积极性高,但实际创业比例低。

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大学生创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逐渐增长,创业的速度、人数增加迅速。我国大学生创业欲望强烈,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二)科技转化率低。

在国内创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

(三)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

客观上讲,大学生创业的道路有开创性、现实性、多样性、艰巨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学校要转变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要面向市场。

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能自主创业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在培养目标上,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到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现代教育上来。

(二)改革管理制度,营造创业环境。

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方式,许多地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死读书者不会创造,不会创造就难谈创业。因此,学校应尽快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环节上让学生多参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有利于年轻教师和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和脱颖而出的土壤;营造鼓励学生冒险、当领头雁,崇尚知识、追求真知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充实创业指导队伍。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是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是解决当前及今后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各类课程尤其是人文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创业思想的渗透,在创业专门课程讲授中更应结合实际,突出学生的能力及素质培养。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建立专门的创业指导队伍。

(四)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许多学校都安排有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进行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参观、考察各种类型的小企业,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创业计划等,同时可以请一些创业成功者讲自己的奋斗史、创业史。让学生撰写创业纪实,既体验创业的艰辛,又感到创业的乐趣。

(五)政府和社会要扶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很多高等院校设立了创业风险基金,用来帮助和解决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但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学校创业基金能得到的面太狭窄了,这就需要政府或社会出台一套完善的帮扶学生创业的政策。依法为他们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予以税费减免、降低准入门槛、提供小额贷款,提供人事档案托管、职称评定,等等,这些工作都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和意义,能吸引更多的高职学生加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就业之母。要扩大就业岗位就要大力鼓励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可减轻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促进经济繁荣和经济活力的保持。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适应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2

一、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完成本职工作,首先辅导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条件

1 认真学习领会学校的文件精神,认真理解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学工处的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理解学院和学工制定的有关学生管理教育方面的政策,以宏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2 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研究学生工作,掌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坚持思想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学生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勉敬业,情操高尚,责任心和使命感强,讲团结、顾大局。

3 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作风,遇到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工作要有严格的科学性、计划性、讲究高效率;并配合院党委、团总支,做好学生非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4 我们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处处给学生做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二、我们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主要起引导和服务的作用

现在我们辅导员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已经涉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生活服务、课外活动参与等。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学业上的老师、生活中朋友,也同时考虑到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考虑怎么自立。

我觉得应该始终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在实施活动中要有专业特色和创新,比如采用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或活动激发并引导同学的主体需求,让他们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明确理想、信念、责任、奉献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学生质量的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优良的学风、班风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无形的重要因素。一个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通过长期的培养慢慢形成。每次主体班会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必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思想贯穿到整个的教育工作之中。

三、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和教育引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使学生平时言行得体,讲礼貌,讲文明,讲卫生,讲团结,重视人际关系,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现在各高校都流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具体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应对当代严峻的就业压力与形势:

1 培养大学生的适应和自律能力,做好新生的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工作,把讲授科学的大学学习方法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拓宽眼界,开阔视野。

2 社会交往沟通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我们辅导员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学院开展的形式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生活,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所带x×同学暑假参与过社区许多工作,给老人发放优惠券、帮一些老人申请老人证、办理居家养老证,组织志愿者、策划活动,只要居民有事找到居委会,她都会认真接待,除主要负责的民政福利这一块。其他工作人员有什么忙不开了,她都过去帮忙。孙晔文同学说她到社区居委会工作,需和各居民打交道,事务较多,沟通能力得到很好锻炼,现在该同学已经很顺利的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工作提高自己的交往沟通能力。

3 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大学生的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是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条件,本人认为主要要让学生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让有胆量的说,这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前提;其次要做到有话可说也就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利用学校可以利用的一切硬软件资源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是练好表达能力的基础;文字表达能力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素材之一,因此要鼓励在校生应该抓紧时间去研读有关的著作和范文,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 动手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对毕业生而言,无论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动手实际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发挥程度。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比如我们可以组织毕业生进行模拟答辩,还有我们院团委的创业大赛,以及各种技能比赛等,这些都能达到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5 创新能力。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园圃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篇3

一、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定义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学能力,就是指在没有教师直接指导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独自地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的一种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无师自通的能力。(1)从心理学角度看,自学能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概括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诸种能力要素的综合反映,是学习者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理论的一种能量因素。(2)从教育学角度看,自学能力则是学生消化课堂教学、扩大知识范围的催化剂,是打开知识宝库、探索科学奥秘的金钥匙。大学生自学能力更多的是思索和自我发现,吸收和改进现有的方法,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思考方式,拥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

二、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实施终身教育、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和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1.终身教育的基本前提。

终身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发挥人的潜能,引导人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努力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因此,教会学生在大学期间仅仅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使学生掌握将知识应用到“任何任务、任何情况和环境”中的本领。终身教育向人们提出了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大学生在校时间的短暂性也决定了高校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办学育人的重要任务来抓。可以说,自学能力是高校毕业生一生受用不尽、得以不断获取知识的力量源泉,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凭借。从普遍意义上讲,评价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不在于考量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而在于考量他们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思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而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本质特征之一。高校毕业生在完成大学学业时应该成为全面协调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应是其中的重要内涵。因此,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在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后,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具备为未来发展而储备知识的自学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应有之义。

3.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办学育人的重点任务,也是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重要载体。随着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创新主体(即创新型人才)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普遍意识到,不论是对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创新主体自身知识结构、创新意识的调整与更新,都离不开其自身较强的自学能力。可以说,自学能力是培养创新品质的必备前提。而人的社会化和国家科技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人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时展、科学进步赋予当代学生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培养形成。不论是大学生自身还是学校,教师都应该采取多条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学生应从自我做起,培养自学能力。

改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养成自觉自发的主动学习习惯。传统观念的教学,注重教而忽略了学,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应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在学习中勇于对自己负责,为自己做主。大学的学习,应当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目标选择相应的专业,从而更有效率地学习吸收新知识。应当自主地改进逻辑思维方式,加强自身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内课外相结合,积极参与到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更多的机会。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才是最真实、最长久的。从课堂教学中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到课外的各类专业知识竞赛、技能竞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加深知识理解的最有效的方式。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也对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各种社会实践中提高为人处世、社会交际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充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开拓思路,增加信息来源,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书本则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只有掌握最先进的工具,才能掌握最先进的知识。互联网已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获取知识的快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悄然取代了传统的图书资源的功能。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搜索到与专业相关的各类书籍和文献资料,还可以获取任何感兴趣的知识和新鲜事物。如今,网络知识的更新速率,已超越了人们曾经的想象,使得它成为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大学生应培养熟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搜索引擎,获取知识的能力。

2.教师应更好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教师在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力量,也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抓住以下几点:一是所学知识本身的特性。大学生求知欲高,凡是相对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二是鼓励大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三是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愉快体验,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内在的满足等积极情感体验,会增强学习兴趣的稳定性。

转变教学方式,更新实践方法,营造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自学。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潜意识,教师要不断拓宽锻炼学生的渠道和载体,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改变原有的观念,由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引导学生转变。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学习,从简单到复杂,从课内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方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在基础和专业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将遵循固有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转变为设计好实验要求和目的,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想象力,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操作规程。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更广泛地开展开放性实验;组建兴趣小组、科技小组,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别、各学科的知识竞赛;巩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改变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自学能力提升。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仅是一纸试卷,不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应试教育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而学生迎来了新的机遇。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从原本的通过试卷考核理论知识,转变为理论答卷与产品设计、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讲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自学能力,达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的。

总之,自学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需求的必备条件。因此大学生应该更主动地创造条件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应付出更多的耐心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新时代需要有自学能力的大学生,通过高校、学生、教师的共同努力,定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出既有专业素质又能胜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霜.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J].教育探索,2006,(5):48-49.

[2]祝庆韬.关于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0,(3):53-57.

[3]白社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陕西教育,2007,(10):25-26.

[4]魏刚才,常新耀,谢红兵,陈金山,崔艳红.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5):19-20.

篇4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它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研究表明现在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以下现状:

1、传统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 仍习惯于被动地接受“ 填鸭式” 灌输的教学方式,沿用中学的一套学习方式,学习依赖性较强、学习方式单一,跟随教师的指挥棒来进行学习,结果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 , 一旦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精讲,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支配,以期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时, 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2、对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生活上已经基本独立但是在学习上并没有完全独立起来,学习活动没有树立起明确的目标,还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许多学生却并不懂得珍惜和利用当前有效的课余时间,大多数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思考能力,认为只要在大学阶段能够坚持上课,有作业则完成无作业课后用不着再学习的观点,久而久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学习目标不明确,意志力薄弱。许多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是最终的目标,进了大学后就有松劲、怕苦怕累的思想,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也难以保持中学时期那样的求知热情了。有一部分学生,虽有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但是自我约束能力极差,缺乏计划性、意志力和信心。

4、不会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学习效率低下。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已有自主学习意识,但找不到很好的学习策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未达到科学的安排,结果事倍功半,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1、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和需求、兴趣、自我效能、归因等因素有关。自主学习程度高的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强烈。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其次,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 要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具体的、可以完成的目标。还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的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和监控、自信心等方面都要优于低自我效能的学生。

2. 加强教师引导。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既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自主学习动力的激发和持续, 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 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激励作用, 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学生自主学习动力能否形成的重要外在条件之一。首先要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 培养素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 关键是看老师能否用自己人格、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等去影响、引领他们去发现并开发自己的潜能。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不但可以制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 同时也可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起到促进作用。

3.发挥图书资源和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利用。进入新世纪,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和方式。图书馆有极其丰富的图书、报刊和多种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不竭之源。为了适应这一变革的需要,我们必须更新教学和学习观念,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教师可采取设置一定的问题或题目等方式,让学生有的放矢地通过查询、整理相关信息资料解决问题。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各种教育资源,资助选择学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相关学习,特别是数字化的图书馆和各种专业文献数据。为此,学校图书馆根据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及时引进、更新图书资料, 随时提供查阅文献资料的技巧、方法,介绍各种网上信息检索工具及特点和使用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展个性特长,提高独立思考、综合判断、创新思维等能力。

最后, 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和掌握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学生为调节学习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它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前者即学生对所输人的语言知识进行处理并发展该语言知识的过程; 后者指用来监控、调节或自主指导学习行为的策略。作为教师, 应该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 教授学生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有目标, 有时间的同时, 学习会自主学习, 成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效的过程, 只要我们尽心研究探索, 多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机会和条件, 逐步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并将其应用到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要进行长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动机水平是前提。英语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应该是内部的或是自我激发的,即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自身。我们要努力做到:

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就是对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影响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由浅及深,慢慢深入,增强学生的信心;给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树立成功的信心,是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主要途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能够最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学主管部门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和评估方法。首先要投入足够的经费,建立一个大学英语校园网和语言学习中心,以营造全英语环境。学生学什么,什么时候学,都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自由选择,以促进学习者自主。其次,教学主管部门还要改变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方式,建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

二、培养学习策略

培养学习策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十分重要。学习策略既可以是行为也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思维过程。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向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让学习者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和分类,了解网络自主学习的特点,从而掌握学习策略。下面我们结合公共英语学习的特点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进行探讨。

1.认知策略的培养

在直接策略中影响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策略的培养。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思维活动、以及所采取的思维方法。实现自主学习可以说是学生对认知策略的熟练掌握和应用。在网络环境中培养认知策略,学习者要做到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善于抓住重难点做好笔记;学习中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善于观察、分析和归纳,从而发现语言规律;善于借助语境来学习词汇,进行阅读理解;善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

2.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将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认知和意识的对象,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不断地作监控和调节的策略。它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策略而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包括确立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自己的学习等内容。要成功地教好元认知策略,教师本身必须首先研究认知与元认知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和各种元认知策略。善于运用策略并能用策略诠释学习活动和过程。其次,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策略,从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再则,一旦决定要教授元认知策略,应该告诉学生:要学什么;为什么值得学习;何时使用;如何使用。

3.情感策略的培养

要克服网络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英语的自主学习,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换句话说,自主学习必须注重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情感策略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克服焦虑、鼓励自己、控制情绪。具体做法是,要联系实际,激发网络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自信心并提高自我激励能力。

三、完善教育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能力

教育评价的方式种类繁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教师做出评价时,要适人适时适事地选择方式,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了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外,下面介绍的两种教育评价方法在日常公共英语教学中也应适时应用。

篇6

1 自学能力是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能力素质都应当包括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高低既是衡量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是当代教育的鲜明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全面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自学能力是学生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学生其他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创新学习的迫切要求,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2 自学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仅仅在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还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了20世纪初,这一速度变成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80年代,人类的知识每3年翻一番。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前4900年所积累的文献资料还没有现在1年的文献资料多。当今社会是一个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只有具备较强自学能力的人,才能在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1.3 自学能力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保障。

自学能力不是简单地自学一两本书、掌握一两种方法,而是一种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素质的形成要比知识的形成缓慢的多,但是一旦形成将比更具有可持续性、耐用性,并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提高,并成为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多变的环境中能够更好的适应,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2 多途径、多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1 提高认识、培养习惯,逐步掌握自学方法。

自学能力是一种不断努力、不断强化的才能获得的能力,不会自动获得。只有端正思想认识,改变懒惰习惯,自动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内容或讨论,查文献、找资料,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才能不断增强自学能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一是要提高对自学能力的认识。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份”的改变,不再是被动地学习,不只是一个知识的接纳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掌握知识的主体。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自学的基本条件,而且要将自学真正转化为一种能力;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阶段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要认识到提高自学能力的紧迫性。这将是重新调整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一次深刻改变。

二是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要按照学习的目标、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和专业要求去查阅文献、看书找答案,吸收有用的知识。如果书上没有的,自己就要充分用脑去分析,查找资料,开展讨论,虚心请教。只有增强自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才能够逐步得到提高。一旦养成良好习惯,在工作中碰到的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都可以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

三是要注重自学方法的选择。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开展自学,比如可以采取补充课堂学习的“自由”学习,针对问题开展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团队型学习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手段逐步学会独立思考,不但掌握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而且知道事件的原因和内在的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注重引导、注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自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注重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一是帮助激发和培养自学的兴趣。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除了借助思想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外,还应在讲解过程中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余地,经常制造悬念,随时激发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比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富于启发和新颖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进行自学的积极性。

二是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学的能力。俄国文学评沦家杜勃罗留波夫曾尖锐指出:“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确立以引导、指导为主的培养模式;建立指导与主动接受指导、帮助与主动接受帮助的师生关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把“自娱”变成自学,把自学转化为一种能力。

三是重视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包括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不同的思维方法能够达到不同的效果,采用多种思维方法能大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如:集中思维是以某个对象为中心,以各个不同的方向指向中心去进行研究,以达到解题的目的;发散思维是从各个思考对象出发,思维指向各个不同的方向,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逆向思维是从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思考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达到问题的解决。

四是对加强心理因素的干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教育心理角度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暗示方法,建立起一种长期有效的有益于学生自学的心理影响和干预的措施,以培养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逐步学会自学的方法。

2.3 加强改革、注重创新,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一是从现代教学方法上着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不足,现在高校教育应着力从教学方式改革方面着手,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更有成效。如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比较注重问题的引入背景,可以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二是从考核方式方法上着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应重视提高和推动学生能力的运用。在课程的考核方法上应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采取书面考试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减少书面答卷所占分值的比重,多侧重科研论文、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小论文的比重。要做到形式灵活多样,既给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是以现代教学内容为突破口提高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大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设置。而针对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不足,大学本身除了对专业设置不断进行调整外,通过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已成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3 营造鼓励学生自学的校园环境

现代大学不仅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应塑造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和精神品质,搭建一个多元化的学术舞台,形成开放、奋进、和谐的优良校风,求实上进、勇攀高峰的优良学风,多方面、多角度地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篇7

古人曾说过“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行无过矣”,“一日三省吾身”,与“一日十问吾身”等等至理名言。它们体现的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强调反思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

反思本身是一种批判的、反省的、探究的思维活动。而反思(reflective action)指的就是对实践中某一问题的探讨、思考、评价和解决等活动,是个体在分析自我经验、监控和评价自我行为的基础上依据某种标准对自身的经验和行为所进行的批判性的思考。[6]

美国教育哲学家Dewey早在1933年就提出了反省性思维的概念,另一位美国思想家Schon进一步对传统技术理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坚持认为,能够促使从业者专业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来的研究性理论,而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实践行动以及内隐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2]

业内同行早就意识到反思的作用,并且反思性教学也已成为业内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反思作为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学习反思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向思考,具有自主性、探究性等基本特征。一般认为,学习反思是学习者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调控,是学习者提高自我觉知水平、促进学习能力发展并使自己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途径。[3]

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必要性

1.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

科学道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样的,建构主义等当代学习理沦认为,学习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或机械地全盘复制或同化,而是有选择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自生产的系统活动,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内化才能产生出效果。[3]

1977年心理学家贝尔蒙特等系统分析了100项有关研究,当没有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策略运用成功与否进行反思的时候,没有一项策略训练在迁移上获得成功。1982年贝尔特蒙等又评述了7项策略研究资料。这7项研究都要求被试者对策略的运用成功与否进行反思.结果有6项获得了迁移。可见,通过反思可以促进学习者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从而达到内因的改变而改变结果,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

2.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要求

现代教学己逐渐把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仅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反思不足以真正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的发挥,我们应注重把反思的策略运用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把理论的重心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反思以及对反思策略的运用上。[6]

学生成为反思主体,即反思实践者,是引发深层学习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生进行反思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并不是先天具备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多种方法手段,指导学生掌握反思技术、养成反思习惯,并激励学生通过反思实践推动学习逐渐趋于合理化。培养学生成为反思主体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5]

3. 学生反思能力的现实状况

学生关于学习的思想多源于他们日常、具体的经验,并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头脑中,因此,很多时候,学生坚持错误的观点,这些观点一直影响乃至干扰他们学习科学观点。换言之,学生最终不得不通过冲突促使既定概念变化。问题的关键是学生不大可能意识到他们思维冲突的存在,所以也没有理由去改变它。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显得尤其重要。[4]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反思能力普遍较差。不少学生不懂得反思,不会反思,很多人甚至没有反思的意识,同时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反思能力不容乐观,这也说明教师培养学生学会反思,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反思的实践者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反思能力

若想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我们应该用有条理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和同伴间的观察,分析和评估。

1. 录音录像观摩分析

大家都有一个体验,每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往往最容易认知自己的长相。而其它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往往对别人的所为有最清晰的观察。

而录音和录像的方式更有利于我们反观自己。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一些发言进行录音并转写下来,甚至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录像的方式,然后再和他们回放,反复研究并一起分析讨论,让他们意识到其中的优缺点,从而促进他们的反思。基于课堂实证的材料往往最有说服力。

2. 反思日记档案袋法

研究发现,学生建立日常日志、学习档案袋有利于形成反思的习惯。通过日志,学生可以了解到今天做了什么,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哪些方面有经验教训,日久天长,反思习惯就会形成。

不过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和积极的反馈,否则学生很可能不清楚要记录什么或者丧失兴趣,很难坚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记录及时鼓励好的做法,遏制不良的倾向,帮助学生分析目标的制定,策略的选择,帮助学生把成功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

3. 英语学习问卷调查

在学生还不是很会记反思日记的时候,教师不时地出一些调查问题或问卷也较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如:你最喜欢课堂上的哪些活动,为什么?你最不喜欢哪些活动,为什么?你认为自己课堂上的表现如何?你主要的困难是什么?你计划怎样克服这些困难?你认为你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实施情况如何等等。

4. 讨沦反思法

所谓讨论就是通过与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对话交流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习监控能力的一种方法。[3]

现代的学习方法注重同学间的合作、探讨、交流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而不是自我封闭式的努力。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其正确与否很快就被别人的发言证明或否决,学生由此产生反思,加深理解。讨论会使气氛活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在如今网络技术十分普及和发达的年代,更是为大家轻松自由的讨论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平台。一个班级可以通过建立公共邮箱,建立公共的网络论坛而进行思想交流,互相评价,而文件夹思想与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结合产生的web-portfolio则不光可以存放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对网上学习的过程行为进行记录,便于学习者开展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活动。

5. 对比反思法

人们在对比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认识和发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原理,在说和写的思维过程之中充分仔细地将学生说的和写的与优秀的范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差距和思维的差异,从而对自己的说和写进行反思。也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历时的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的进步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反思进步或退步的原因,从而促进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总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教师促进学生真正自主,从而进行将中心由教师转到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会独立成长并且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建构主义教师的一个主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杜惠蓉.反思性教学与高师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刘学惠.建立以反思性教学为核心的英语教师发展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3]苏堪宇.论学习反思[J].教育评论,2003.

篇8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导。社会的发展不仅对于人才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于人才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作为高等教育基地的大学的重要目标便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高校学生以“90后”为主体,“90后”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上有或好或坏的评价,如何去培养提高“90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一 创新能力的含义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基础,而创造性实践能力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 培养“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精华。当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创新的效率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要求“90后”大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90后”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祖国的先锋和主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完成时代赋予的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都在鼓励本科生参与SSRT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

三 “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求。但是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低年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高年级学生没有创新欲望,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从学生自身情况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90后”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90后”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加之创新教育方面的长期缺失,导致“90后”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尤其是在大学期间,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对于老师给出的结论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现在我国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仍处于以考试占据主要地位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影响了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同时,不能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这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基础性的困难。

第二,自主意识过强,缺乏团队观念。“90后”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而独立、自尊心过强的特点。对于学习和专业的困惑较多,且个人发展规划不够明确,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否定,因此在团队合作方面很少主动地为别人着想和换位思考,较难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往往是以项目或小组的团队形式开展,团队合作能力差对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第三,功利化倾向明显。“90后”大学生处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竞争力和竞争意识较强,对于成功的渴望异常强烈,但是更渴望能走捷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看到成效,“90后”大学生的这种功利化倾向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拥有创新思维,但缺乏毅力。“90后”大学生长在一个科技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几乎可以说人人都接触过电脑。当今网络如此发达,这也造就了“90后”大学生开阔的思维。但“90后”大学生对于父母或者说家庭的依赖性太强,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很难自主地找到解决方案,往往因为自己的不坚定而动摇目标,缺乏创新精神所必备的毅力。

从校方角度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育观念落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处于“重教室课堂教授、重课本知识掌握和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主流思想”,教师在教学上仍以教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思维训练,缺乏质疑精神和变通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构建差。(1)在培养全面创新型人才的时候,选修第二学位或者选修相关课程是一个可利用的平台。但是毕竟学校可提供的条件有限,覆盖面较小,不能达到国家对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2)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平台构建太差,部分高校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但学生在一些实质性研究和训练中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台,但更需要提高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质量。

第三,创新活动单一。大学生可参与的创新活动较少,并且没有系统性的训练,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巨大阻碍。虽然近年来各种创新性活动有了许多新的形式,但是很多活动受到场地、仪器、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并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管理。这些问题均导致了大学生创新活动难以展开,很多有价值的想法不能付诸实践。

四 培养“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和对策

“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多角度考虑,不仅要结合“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同样国家以及高等院校可提供的条件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这样所制订出来的方案才具备实际操作性。

第一,要想做好“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首先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很必要的。“90后”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在低年级时期便可以引导其参加各项小团体的课外活动。让其在活动中学会互帮互助,努力培养其在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使“90后”大学生们增强其交流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第二,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创新犹如无源之水,仅仅是一个空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做好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最前沿的研究信息、动态以及成果引进课堂,让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有一个初步了解,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开展创新活动需要实践的场所,高等院校不仅应该在学校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并且更应该在校外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基地,为广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高等院校应积极地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科技竞赛,鼓励大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科技竞赛,使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我,了解自己的特长,增加其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广泛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保障。

第四,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科研实践。实验室要进行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明确其主体地位。科研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和学术研究氛围。

第五,开展全校性的选修课,将创新性的课程归为必须选修的项目,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但必须获得最低学分,这样可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接受不同程度的创新性教育,使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创新性思维原理与了解创新。并且可以请一些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以“名人效应”去提高学生们对于创新的兴趣和意识。

第六,鼓励学生的发明创造,调动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设立专门的组织为学生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提供便捷的服务,必要时为学生的发明创造提供合理的物质支持。

第七,参与对外创新的友好往来的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各大高等院校之间、高校内学院之间加强合作交流,互相了解兄弟院校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理念,各取所长,有利于高校的创新活动更好地开展。

五 结束语

“90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能力更是被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国家整体创新科技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造就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必须。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大学培养学生的顶层设计,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制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案往往是比较容易的,困难的是将整个方案完整地落实下来。所以,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落到实处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鹏、于兰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篇9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正日益成为国家繁荣和民族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和造就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既是历史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又是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结合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探讨英语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目标及途径。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生科技活动是迎接知识经济的需要,是民族强盛的需要。高校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学校里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识空间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从事科研是一个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可以弥补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科学研究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活动,通过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品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创新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大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的科研立项,锻炼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改变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和培养目标

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简称,是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结合。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科研能力是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是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主要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等。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所以,本科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多元化和能力综合化的人才。对于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而且要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在教育、经贸、外事、宣传、科研、涉外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对于英语这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显重要。

学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而且需要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举办学术讲座和其他学术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

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每年可以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请专家、学者或者专业教师介绍英语专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

(二)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因此,解放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对知识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另辟蹊径。

(三)指导学生科研活动,鼓励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可行性强的课题并非易事,要真正带动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英语应用水平,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修改和鼓励下,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体现出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广泛地查阅资料,分析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在科研实践中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

(四)毕业论文的系统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指导和监督大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及答辩,可以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论文的选题应结合英语专业应用领域或学科前沿来进行选择,重点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或在学科前沿领域进行探索,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

三、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近几年来,学校对科研活动越来越重视,参加各类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学生科研活动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设立科研学分、实施奖励政策。

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它可以进一步地完善学分制,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大学生科研奖励政策,给予在研究工作中表现出一定能力的学生实施奖励,把学生的科研成果直接同学分、综合测评和奖学金挂钩,从而激发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科研能力。

(二)设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为了把教学和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应该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管理学生的科研活动、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教育、指导并保证学生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开设科研与教学结合的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实践。

课程教学是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形式,建设科研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课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是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强调课程的前沿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有利于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环境,通过课堂教学结合实践的方法,把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语言测试课堂上,教师将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试卷的质量,指导学生设计试卷。

(四)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学校对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制约学生科研活动开展的好坏。当前,学生科研活动经费筹集渠道较少,学生科研经费有限成为影响学生科研活动的一个制约因素。为了调动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样既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又可以保障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

(五)注重科研基础设备的环境建设,为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为了便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解决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环境建设,同时需配置服务器和局域网络设施等。学生机房的计算机全天向学生开放,同时将学生机房所有计算机联网,将软件上网供学生使用。

(六)建立创新科研基地,为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供机会。

高校要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建立创新科研基地,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设置组织机构,搭建活动平台,创设合作项目。比如学校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有关英语专业部门或单位,如外企、学校等单位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使之成为大学生们参加社会科研工作的有效基地,又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充实研究队伍和力量,为社会提供服务。

六、结语

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更新本科生教育观念、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措施来达到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的。要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高校必须密切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专业发展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来秀明,成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2007,(10):135-136.

[2]王广顺,陈小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3]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82-84.

篇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任务[1]。大学生科研活动使学生较早地接受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科研能力的含义

科研能力是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2]。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实践动手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对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组织决策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2]。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可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专业理论知识非常抽象、枯燥和乏味,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则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来发展经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关键是人才。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数量的多少将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为了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高等学校应该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而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研活动,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百折不饶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4.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近几年来,由于高等学校大幅度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由唯文凭要求转变为能力要求,更加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吴碧红等人的调查[3]表明:国有企业、科研单位都青睐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其中36%的国有企业和57%的科研单位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在民营企业中,也有47%的企业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因为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往往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学毕业生想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在校期间的科研能力训练。

5.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不仅要依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教师共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积聚后备力量。

三、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4]。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年代逐步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其中清华大学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于1996年正式实施[4]。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4]。随后,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加入到这一行列。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开展时间较短和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科研经费不足。科学研究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目前,国家对国家重点院校投入较多的科研经费,而地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一些地方高等学校不能给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及文献资料查询平台,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2.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当前很多高校依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将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与此相关的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也不健全[5]。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价值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创造的研究成果无法进一步推广应用,科技价值得不到体现。

3.教师队伍科研素质偏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只有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然而有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科研素质偏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研究思维的培养;在科研实践中,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学生自身素质欠缺。主要表现为:(1)科研意识不强。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观念,导致了学生科研意识薄弱,主动要求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2)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些学生一开始对科研活动很感兴趣,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失去信心,甚至很快放弃。(3)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碰到问题后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直接求助于指导教师。(4)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许多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互相协作能力较差。(5)功利思想严重。有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了得到一张科研证书,以便在找工作时增加就业砝码。这种思想使得学生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去,而是敷衍了事,导致科研质量低下。(6)专业知识缺乏。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科研的基础。由于受扩招的影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入学前基础差,很多学生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缺乏激情[6],从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很难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

四、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举措

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学校应该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资助,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大学生科研基金除了学校出资外,也可以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例如,争取政府部门和各种科学研究机构的资金资助;学校也可以和企业联合,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难题,寻求赞助费用。有了科研基金后,学校就可以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7]。

2.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我国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等级评价机制,组织专家对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评定等级,并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这将激发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8]。同时,学校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制度,如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学分,对于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支持;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也可在奖学金评定、毕业分配、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在教师方面,对于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教师,可将指导工作折合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年终评优、人才选拔、外出培训的依据;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指导教师,给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和现金奖励。通过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科研能力影响着学生的科研水平。因此,学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首先,学校可以选派一些教师到其他高校或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学校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学习,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再次,学校可以从外校或企业引进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员到本校任教,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引导和指导大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9]。

4.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1)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例如,经常举办校、系的学术报告或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科研动态;创办院校自己的学术刊物,为学生提供科研成果发表的园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研竞赛、学术论文征文与展览活动,举办大学生科研成果或论文报告会;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10]。(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时,指导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磨难中坚强起来。(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主体是学生,指导教师仅起辅助作用。在指导学生科研时,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科研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项目的团队成员通常由不同学科的学生所组成。这就必须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克服利己主义思想。(5)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有些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保送研究生创造条件。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通过科研活动真正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6)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研能力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密不可分。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问题引入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开疑问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宁凯,丛军,崔永滨,黄丽丽,张迎红.《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兼谈哈尔滨学院优秀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0):124-127.

[2]井乐刚,王爱荣.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155-157.

[3]尹蓉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初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02-105.

[4]谢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24-127.

[5]王亚.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新举措[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647-648.

[6]秦宏伟,陈显捷.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现状和对策[J].岱宗学刊,2012,16(1):78-79.

[7]吴琦.刍议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3):79-80.

[8]王辉,付有龙,王汉成.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56-57.

篇11

注重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致使教育与职业脱节。在学校里,学生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对职业上的基础知识却很少涉及,甚至于很多大学生工作后,遇到不会用办公软件甚至传真机等难堪,致使企业不得不承担教育体系本身应该完成的工作。对于现今大学生相对供过于求的局面,很多大学生初入职场时是忐忑不安的,这是信息不对称以及感到未来职场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而职场对于进入试用期的学生不一定完全了解他的知识、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也不知道企业各个方面如何,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在试用期时就开始困惑,有时候企业也困惑。因而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在整个学习环节中应注重实效性,除了让学生接受校内的学习教育外,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去校外的企业、科研院所或事业单位学习。这种学习应是循序渐进的,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而且不能与在校的学习冲突。将受培训的大学生按专业列入不同的群体,因材施培。培训效果以核心能力基准为评估标尺,将培训结果和核心能力基准对照,对受训者个人能力进行评估定位。同时学校应注重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制定培训内容标准,组织本行业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忐忑不安,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应注重培养大学生以下能力:协同同事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提出技术性建议的能力培养。

二、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及勤劳节俭品格的培养

现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较大,中国家庭孩子的培养模式已经弱化了学生自治、自理、自控能力,其生活能力明显较差。公寓化的管理免除了学生许多体力劳动,比如大学校园里不会从事简单生活劳动而雇钟点工的学生屡见不鲜。学生们在生活上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疏于自理,惰性也凸显出来,从而也削弱了吃苦耐劳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大学生可塑性很强,踏进高校大门是大学新生们走入社会增加阅历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好机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靠平时的一点一滴积累,应该培养大学生勤劳节俭的好品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掌控能力及自身美德。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倡与国际接轨,于是在教育改革中照搬西方模式,向西方学习,当我们借鉴经验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所具有的文化传统优势,这导致我们在教育中容易将教育完全西化,轻视对自身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不利于培养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深厚的本国文化内涵以及拥有高度本国文化认同感的多元人才。当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拓展,帮助大学生适应中国思想、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潮流,将西方优秀的教育文化和中国的传统的精神食粮相结合,使大学成为为国家、社会不断输送具备高素质的智慧型人才的战略基地。

在大学教育中,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应定期举办弘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的讲座,比如二万五千里中战士的意志、崇尚节俭的西汉文帝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这些以勤为荣、以俭为美的哲理语言和动人故事,对于培养大学生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二,应定期开展义务劳动日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大学生爱劳动能自理的好习惯。比如大学生走入社区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等,在献爱心的同时提高了生活能力,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美德。

第三,大力推行大学生义工活动。义工有很多种组织方式,包括个人、社团、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在大学里每个学生都应该自己联系并参加义工服务。学会爱人,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索取,大学生一路走来承接了多少关怀,用一颗感恩的心到需要的地方服务就是回报自己,用行动告诉帮助关心自己的人自己在成长,同时对于净化社会风尚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必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有待提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大脑活动过程,创新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非一蹴而就,但通过引导、训练,一定会见到成效的。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运用启发式教学及鼓励学生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第二,更多地接触实验与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活动,有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只有拥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才益于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富的“原料”,并提高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三,需要很多社会条件,促进社会各方面和各地区在高校教育方面的合作,社会应具有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价值的广泛认同,为年轻的、崇尚挑战、崇尚创造力的大学生提供平台。

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据社科院统计2009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在12%以上,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大学毕业生数量空前膨胀,但是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多。加强对大学生的企业家资质的培养,尤其是鼓励毕业生自我创业,可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创业越早,未来留给自己的成功机会越多,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时已年满18岁,在当前的国情下,应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达到养活自己的途径。英国大学生热衷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多数受到过创业教育,对创业并不陌生,也就没有那么多畏惧感。而我国是否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各个高校认识不同,甚至于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远期的的规划。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优良的创业教育体系是促使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一大内因。大学生在开始创业前或在创业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我综合能力。首先,突破自己,要有良好的心态。其次,具备实践能力、科研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将自己头脑中的思想、创意和灵感转化为现实的科技发明成果和现实产品。第三,具备组织领导能力。第四,具备管理能力。即要有经营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第五,具备协作能力。协作是创业成功者重要的支持力量。第六,具备沟通能力。促使相互间的沟通、情感融洽,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的教育中针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提升大学生创业认同感及积极性,激励大学生创业精神。美国大学生创业热潮由来已久,他们不惜为此冒险,很多人甚至中途辍学去创业。最有名的例子当属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没有创业精神,就会失去勇往直前取得成功的机会。

篇12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积极寻找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因素。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大学生虽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三是缺乏创新毅力。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不断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他们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思考问题比较僵化和片面。虽然想创新但不知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较稚嫩,需加强培养和锻炼。

2.教学模式。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在整个认知过程中老师是中心,他们担当传授知识的重要角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的一切,这就削减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激情。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己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的绊脚石,我们应积极的改变这一状况,调动大学生创新的欲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素质。教学过程不仅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每件事物的态度,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一个有创新思想的老师必定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诱导和激发作用。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创新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学中的某此观点大胆质疑,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有一个很好的驾驭能力,首先提出问题,让大学生们充分讨论,提出教材上所没有的观点,同时说出自己的道理,对有理有据的同学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独立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度”,要避免学生的恣意妄想、没有理据的乱想,否则就有悖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对事实的歪曲。到任何时候我们教师都必须意识到大学生活时期是大学生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必须领好航,把好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更需要老师像朋友一样的和他们共同讨论问题、交流思想,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作为老师,不要吝啬用好的语言去称赞你的学生,要知道我们都需要别人的肯定。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应该说,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青年学生其心理发展和思维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备了脱离教师传授而独立获取知识、探求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势必脱离大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实际,压抑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切入。要改革课堂讲授方法,积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提问,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以及师生、同学间的互动,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提高教学效果,可强调活学活用,在教学手段上追求一个“新”字的方法,和在施教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

3.建立教师的引导机制

篇13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学习,即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要角色,将“要我成才”,变成“我要成才”,真正激发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1,2]。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按照“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的基本思路,以“培育创新思维、营造创新环境、加速创新进程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不断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目前人才培养的重点。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磨练了自身意志,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通过参与创新活动,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调节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加强了学生相互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创新活动有利于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充实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在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却遇到了很多挑战。

1、原有的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的学生,学生掌握的是模仿能力,不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使学生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2、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校教学中,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听取老师讲授课本知识,缺乏思考环节,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上,造成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受阻。

3、部分教学课程内容陈旧,内容重复,不能与时俱进。课堂授课内容太“窄”[4],不利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踏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很快运用自己所学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目标单一,评价模式陈旧。高校现有的评价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仅仅定位在试卷有个较高的分数,而忽略了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不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学术氛围不够宽松。高校应增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力度,鼓励学生增强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和培养[5]。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学校应对学生开放各类资源,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或相关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学术氛围,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探索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6,7]。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注重大学生德智体全面提高的同时,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的重要职责。结合自身特点,新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拟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1、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应试型教育模式束缚了大学生的成长[8],违背了高等教育目的,已经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突破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因而,教师应适应未来国家的科技发展需要,综合运用案例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活动中,都以学生为中心展开。采取一切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辩证地、批判地思考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形成真正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加强科研训练

将科研引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让大学生在入学伊始就接触创新教育,增加他们对创新的兴趣;当学生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后,可进行一系列创新实践训练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内容丰富的实践技能竞赛、专业竞赛,既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在学校师资资源允许的前提下,组建学术团队开展一些科研目标适中、探索性强的学术前沿研究,并鼓励本科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体会科技创新的具体过程。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训练大学生的科研思维,学习先进的科研理念,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掌握成熟的科研方法,形成创新意识。

3、拓展实践路径

抓好专业竞赛这一很好的锻炼平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实验。通过专业竞赛平台,促进教师提升技能、开拓专业视野、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并及时了解业界前沿动态。学生也可以通过竞赛找到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并在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中找到方向。

另外,以研究型教学作为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转变,聘请企业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给学生授课,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科研实力。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实训平台的建立,为大学生提供实际锻炼机会,既为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条件,也为将来的创业积累必要经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

在探索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的过程中,要遵循“发现、探寻、归纳推理”的学习研究方法,从五个层次逐步推进: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专业竞赛、创新项目、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往的实践教学中,实验项目大多是验证型实验,实验还没有做,学生就已经知道结果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应重点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从完善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方式着手,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大设计型实验的开设力度,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设计实验,从而达到充分锻炼学生实验技能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指导实验教学环节中,要引领学生多做一些开放性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作为实验构思和设计人员,以及实验过程的控制者,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积极性,更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按照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以及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通过提供专题讨论的形式对学生实施指导。学生在设计阶段,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行协作学习。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上传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供学生参考。学生通过不断地交流讨论,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分享知识的乐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指导各类丰富的专业竞赛,可以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丰富资源不断学习与锻炼自己的能力。把不同学科、不同特长的学生组合到一起,优势互补,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将每一位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凝聚起来,形成合力。

创新项目在整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参加科技创新项目,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一项新的任务,学生虽有前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支撑,但仍需要自己去查阅新的理论和技术资料,尝试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激发不同学生的潜质,鼓励他们不断开拓创新,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新问题。这一阶段,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而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后,就有了成就感,为其以后参加科研创新项目树立了信心。更重要的是,参加科技创新项目,有利于塑造学生坚韧的品格,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竞争力。企业也很乐意接受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样学生在就业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自主挑选。

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于产学研的深度结合,以及校企合作。本着优势融合、平等合作、利益共享、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方针,高校要充分依托企业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研究。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以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带动专业课程、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的全面改革。通过学校与有关的企业单位的合作,使企业进一步了解高校学生的水平。引导大学生创新团队及个人与企业科研方向结合,更好地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践的土壤,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而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解决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关键问题,直接产生创新成果。这样,表现突出的学生不知不觉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同时,高校也锻炼了自身的学生,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五、结束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永恒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应改革现行的教育教学办法,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培养新模式,依靠学校特色专业,发挥专业特长,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从改革教学模式、加强科研训练、拓展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论述了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思路;针对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专业竞赛、创新项目、校企合作五个层次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今后,将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其他有效途径和办法,以期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蕾等.挑战杯竞赛创新培养的对策与方法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18),pp:91-92.

[2]邓建斌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文学教育。2013(5),pp:55-55.

[3]顾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pp:68-70.

[4]吴凤娇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3(9),pp:42-44.

[5]吕超等.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PBL的本科实践教改研究,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5),pp: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