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效益评价标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体系
(一)考核指标应具有的特征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分析影响效益提高的原因,提出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而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的审计中,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科学性。一套科学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企业某一侧面的问题,而是能反映企业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实用性。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以做到各种审计所需指标的相互融合、借鉴。
4.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能够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避免或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上述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以下几点。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一般可用产品销售率代表。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即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它可用以下两个指标来代表: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这方面的代表指标有:(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一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兴起不久,可以说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审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且便于审计人员选用,可根据评价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类。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定性标准可作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辅助依据。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在运用企业内部的定量标准时,也不可忽略外部标准。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通过内外标准的结合评价,可以发行企业的差距,为寻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提供参考。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往往会给其他单位也带来效益,乃至是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既要评价该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又要测算由于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经济效益审计虽延伸了审计的范围、拓展了审计的领域、完善了审计解读体系,但因其起步较晚,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难点和问题,制约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应积极寻求应对的措施。本文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际工作中需运用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试图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一点参考,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其中的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请专家、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林胜文.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2]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
篇2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世界政府审计的主流,它丰富和充实了政府责任监督体系。在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的标准,这就是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是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在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时间上远远早于中国,而且他们的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审计体制等也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他们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也显然比中国成熟。就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由硬性指标和软指标共同构成。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就是以硬性指标为基础,针对不同被审计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如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1]。
英国国家审计署对政府绩效确定了三项标准:钱是否花的少,尽可能少地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钱是否花得好,通过比较所投入资源与所产生效益进行评定;钱是否花的明智,通过比较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进行评估。英国政府绩效审计部门以这三项标准为依据,运用各部门各行业已有的评价指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2]。英国在评价方法上也有许多形式,如专家意见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具体评价指标的对比、定性分析、运用统计进行定量分析等[3]。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以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为专题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见,夏军峰简要介绍了国外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指出由于绩效审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审计人员不得不为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建立评价标准,标准可以来自于基本的计划文书、预算文件、项目报告、国际机构的标准、政府的方针政策、专业机构的公告、过去的执行情况等。审计人员还应对绩效评价标准的适当性作出判断,许多具体的审计标准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建立。其他大多数研究者把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作为讨论的问题之一[4]。
张丽华指出中国目前开展绩效审计的障碍之一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绩效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些设想,认为公共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被审计单位资源占用、资源利用、管理活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在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还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无法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5]。
张天正提出绩效审计应着力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管理控制体系、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结果。其中工作效率可以用公共资源的数量与需求量、设备和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等定量指标来衡量,其他几个方面则多为定性评价[6]。
邢俊芳、吕文基撰写的《经济效益审计》一书讨论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以经费自给率、经费节约率、单位工作量费用率、本年人均经费、本年人均经费、比上年经费节约率等作为考核行政机关效益的指标,显然上述指标主要是从经济性方面对绩效进行考量,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考核不够[7]。
竹德操等编著的《经济效益审计》又进一步提出了本年实事完成率、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率、所属地区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所属地区引进外资增长率等效率指标,这些指标的贡献在于对行政机关的效益考核指标在考虑经济指标的同时考虑到了社会效益;同时,该书指出长远的经济效益、地区的合理经济结构难以从一时的指标中反映出来[8]。
二、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原则
建立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功能,在于保证政府绩效审计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9]。因此,审计人员在制定或选择评价标准时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评价标准的相关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应当与被审对象的核心效用紧密相关。审计评价标准要能够对具体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且保证绩效审计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或采取正确的行动。随着审计的深入,审计目标会层层细化。审计人员应针对各个具体目标来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必须为每一项审计项目量体裁衣,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2.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必须简明、具体、易懂,便于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易于判断被审计对象绩效的好坏,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审计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现实的方法、管理能力、组织结构,且考虑发展潜力,主要对可控制和可调整的因素进行评价。
3.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科学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评价人可以使用该审计评价标准得出相同的结论。审计评价标准应当涵盖特定条件下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即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预算和实际业绩相结合,能够全面、辩证地考虑分析问题 [10]。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三个原则之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还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由于政府各部门的目标、性质、职能各不相同,故如果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标准模式很难,所以,灵活性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根据不同的单位选用不同的标准,这样可以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另外,还要遵循一致性原则,标准可能来自不同的方面,但是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具有一致性,否则就不具有可操作性,是没有价值的。
三、中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确定的指标体系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三大类组成。(1)职能指标。它用来衡量政府在其职能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绩效水平,具有直接性和主体性,如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基本问题。(2)影响指标。它用来测量政府管理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效的影响和贡献,具有间接性和根本性。这一指标直接考察政府是否有所作为。(3)潜力指标。它反映的是政府内部的管理水平,体现政府管理廉洁、公正、高效的政治要求,实际上就是在测量政府在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效果。
笔者认为,政府绩效的评价标准应该划分为政府总体绩效和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两个层次。政府绩效审计总体评价标准是带有根本性和指导性的原则标准,是对政府行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也是政府部门开展一系列公共管理活动应努力达到的目标。项目评价标准是对一个项目是否实现其目标进行的评价,其重点是对活动产出价值的衡量。
(一)总体评价标准的设计
1.公共资源耗费审计评价指标。政府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强制分配权,政府远景规划及年度财政预决算需要将财政收入分配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领域。公共资源耗费类指标主要考察政府行为成本,包括政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占用。具体指标有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和社会综合发展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是财政用于新建、扩建、改建、重建固定资产的支出,其对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巩固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补充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所需资金和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本建设支出往往是公共资源耗费的主要形式。行政经费支出:公共资源耗费通常也必须考虑政府行政效率,衡量指标有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员资金占用率等指标。当今政府治理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大市场、小政府”。因此,行政经费所占比重过高的政府机构过多地消耗了社会公共资源。社会综合发展支出:除了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外,政府还必须关注社会的综合发展。因此,政府在科教文卫事业上的财政支出、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其他公益事业投入以及在司法和国防建设上的投入,均能反映政府在公共资源的投向。
2.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需要是政府的根本职能,也可以说是政府活动的产出。因此,在保障合理预算的公共支出后,对政府活动的产出绩效考察,即政府业绩考察应作为绩效审计的重点。政府业绩包括政府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政策制定水平与实施效果、政府管理效益、政府管理社会效果等。可以通过设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来建立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1)经济效益指标。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日益突出,由于经济是其他社会资源耗费的基础,经济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就无法顺利开展,也不利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因此,经济发展始终是政府尤为关注的“政绩”。在衡量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宏观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社会总投资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指标。上述指标反映了地区或部门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是考核政府经济绩效的重要指标。2)居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主要包括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能力、物价上涨指数等指标。3)政府调控能力。包括产业结构、招商引资能力、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市场监管能力和法规完善程度等指标。(2)社会效益指标。政府经济行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而且还体现在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上。作为一个现代型政府,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的人口和社会方面的指数必须纳入到政府绩效审计中。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有用效果,也就是说,是其付出的代价与其社会受益程度之间的对比关系。具体指标有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质量水平。社会发展状况: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公用设施保有量等指标,上述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综合效益。人口质量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主要是反映了人口发展状况和质量。
3.政府行政潜能审计指标。政府行政潜能指标主要是反映政府的施政效率和服务潜能,从而反映政府提供行政服务质量和能力。它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指标。定性指标主要包括:政府战略规划能力、政府应付突发事件能力、领导者基本素质、政府服务环境与条件、机关工作作风等。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行政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重、机关服务单位信息化程度、公务员处理事务速度、政府行政透明度、年行政复议次数、公众支持率以及服务满意度、廉政建设程度等。
(二)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一般类指标和项目个体评价指标。
1.一般类指标。一般类指标是对不同项目绩效评价内容的一般概括,利用这一类指标可以完成对不同项目的对比评价。主要包括:项目所能提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否为社会所需要,或能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有没有更优先层次的项目考虑。主要是评价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项目从立项直到最终完成是否做到了经济有效地运用资源。项目的成本效益比如何。项目的最终效益质量如何,包括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项目评价个体指标。项目审计评价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项目绩效的评价应主要从项目的效果来评价。对项目的前期建设主要评价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立项程序的合法性、建设项目的机会成本的评价。项目的效果性评价应当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评价。
(1)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1)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项目利润总额/项目投入总金额
投资利润率指标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计算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效果的优劣,适用于各种投资规模。通常情况下,当计算出的投资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时,认为该项目方案是可行的。
2)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入量
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经济性越好,投资回收期也是反映投资效率的一项指标,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效率越高。
3)净现值
净现值(NPV)=■nk=0[Ik/(1+i)k]-■nk=0[Ok/(1+i)k]
式中,n――项目的期限;Ik――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Ok――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i――资本成本。
该指标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当NPV>0时,说明该方案除了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故该方案可行;当NPV=0时,说明该方案基本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方案勉强可行或有待改进;当NPV
4)内部收益率。内部收益率就是使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在项目计算期内,项目始终处于“偿付”未被回收投资的状况,内部收益率指标正是项目占用的尚未回收资金的获利能力,能反映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其值越高,方案的经济性越好。
5)净现值率
净现值率(NPVR)=项目净现值/项目全部投资现值
其经济含义是单位投资现值所能带来的净现值,是一个考察项目单位投资赢利能力的指标。应用NPVR评价方案时,应使NPVR0,方案才能接受。
6)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资产的运用效果。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总资产的运用水平越好。
7)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资产所有者投资回报效果的高低。只有当该指标数值等于或大于100%时,才说明资产所有人的资产得到了保值或增值。
8)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该指标是反映项目投资经济性的指标。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为负且越大,说明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越好。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计划投资额应当是具有科学依据并经过充分论证的。
9)借债偿还期。借债偿还期是指根据国家财税法规及工程项目的具体财务条件,以可作为偿还贷款的项目收益(税后利润、折旧、摊销及其他收益等)来偿还项目投资借款本金和利息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项目借款能力的重要指标。
(2)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社会效益多数难以用货币计量价值,因此社会效益审计评价多以实物或劳动量指标为主,并多表现为服务范围和质量的提高或改善。据此,中国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以下指标组成:1)资金节约率。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资金节约率为负数且越大,说明公共项目建设的成本越低,社会效益越好。2)工期计划完成率。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工期计划完成率小于1(100%),说明公共项目投资建设的速度越快,社会效益越好。3)公共设施增长率。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公共设施增长率越快,说明社会的服务越强,社会效益越好。公共设施增长率一般由城市标准道路增长率、城市公交营运线路增长率、人均绿地拥有量增长率、教育经费增长率、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提高率、每万人拥有病床数的增长率等具体指标组成。4)公益性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果性的指标。公益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越大,说明财政对公益性事业的资金投资越多,政府对公益性事业越重视,社会效益越好。5)适龄群体就业率。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适龄群体就业率高,说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安定,具有比较好的社会效益。6)教育水平人员结构比。该指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人民接受教育的状况,是其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是否稳定、健康的晴雨表。
四、结束语
无论是总体评价标准,还是项目评价标准,它们的确定都需要我们在开展每一项政府绩效审计活动时不断的摸索。影响政府绩效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有表象的因素也有潜在的因素,有可预见因素也有不可预见的因素等等。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立一种政府绩效审计的衡量尺度。审计过程中,应结合掌握的大量的活的情况进行对比测算。在此,仅是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很不完善。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本身是个系统,各种标准应联系的看。同时,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客体涉及面很广,既有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支出,又有重点项目、专项工程支出,还有各类基金支出、国有企业投资支出等等方面。所以,绩效审计指标的确立就必须分类别,按审计客体的不同分别设立,没有适合各类政府绩效审计的一个指标体系。总之,只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中国才有可能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及其各部门和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并使其不断完善,为即将在中国大规模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齐国生.美国绩效审计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审计,2001,(1):58-59.
[2]管亚梅.英国绩效审计对中国的借鉴与思考[J].陕西审计,2005,(3):36.
[3]张健梅.英国绩效审计对中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5,(9):56-57.
[4]夏军峰.国外绩效审计标准的借鉴[J].中国内部审计,2002,(5).
[5]张丽华.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与启示[J].财会月刊,2006,(8):53-54.
[6]张天正.引入绩效审计完善财政监督[J].财政监察,2003,(1):38-39.
[7]邢俊芳,吕文基.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竹德操,吴云飞,达式华.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9]邓小红,王俊.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J].决策与信息,2006,(1):52-53.
[10]温美琴.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统计与决策,2007,(19):67-69.
Thinking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udit Evaluation Index Design
LI Ling,WANG Ai-hua,ZHU Yun
篇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在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时间上远远早于我国,而且他们的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审计体制等也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他们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也显然比我国成熟。就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由硬性指标和软指标共同构成。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就是以硬性指标为基础毕业论文怎么写,针对不同被审计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如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1]。
英国国家审计署对政府绩效确定了三项标准:钱是否花的少,尽可能少地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钱是否花得好,通过比较所投入资源与所产生效益进行评定;钱是否花的明智,通过比较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进行评估。英国政府绩效审计部门以这三项标准为依据,运用各部门各行业己有的评价指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2]英国在评价方法上也有许多形式,如专家意见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具体评价指标的对比、定性分析、运用统计进行定量分析等[3]。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以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为专题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见,夏军峰简要介绍了国外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指出由于绩效审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审计人员不得不为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建立评价标准,标准可以来自于基本的计划文书、预算文件、项目报告、国际机构的标准、政府的方针政策、专业机构的公告、过去的执行情况等。审计人员还应对绩效评价标准的适当性做出判断,许多具体的审计标准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建立中国学术期刊网。其他大多数研究者把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作为讨论的问题之一[4]。
张丽华指出我国目前开展绩效审计的障碍之一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绩效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些设想,认为公共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被审计单位资源占用、资源利用、管理活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在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毕业论文怎么写,还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无法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5]。
张天正提出绩效审计应着力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管理控制体系、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结果。其中工作效率可以用公共资源的数量与需求量、设备和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等定量指标来衡量,其他几个方面则多为定性评价[6]。
邢俊芳、吕文基撰写的《经济效益审计》一书讨论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以经费自给率、经费节约率、单位工作量费用率、本年人均经费、本年人均经费、比上年经费节约率等作为考核行政机关效益的指标,显然上述指标主要是从经济性方面对绩效进行考量,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考核不够[7]。
竹德操等编著的《经济效益审计》又进一步提出了本年实事完成率、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率、所属地区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所属地区引进外资增长率等效率指标,这些指标的贡献在于对行政机关的效益考核指标在考虑经济指标的同时考虑到了社会效益;其次,该书指出长远的经济效益、地区的合理经济结构难以从一时的指标中反映出来[8]。
二、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原则
建立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功能,在于保证政府绩效审计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9]因此,审计人员在制定或选择评价标准时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一)评价标准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应当与被审对象的核心效用紧密相关。审计评价标准要能够对具体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且保证绩效审计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或采取正确的行动。随着审计的深入,审计目标会层层细化。审计人员应针对各个具体目标来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必须为每一项审计项目量体裁衣,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二)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必须简明、具体、易懂毕业论文怎么写,便于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易于判断被审计对象绩效的好坏,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审计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现实的方法、管理能力、组织结构,且考虑发展潜力,主要对可控制和可调整的因素进行评价。
(三)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评价人可以使用该审计评价标准得出相同的结论。审计评价标准应当涵盖特定条件下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即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预算和实际业绩相结合,能够全面、辩证地考虑分析问题[10]。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三个原则之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还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由于政府各部门的目标、性质、职能各不相同毕业论文怎么写,故如果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标准模式很难,所以,灵活性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根据不同的单位选用不同的标准,这样可以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另外,还要遵循一致性原则,标准可能来自不同的方面,但是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具有一致性,否则就不具有可操作性,是没有价值的。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确定的指标体系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三大类组成。
职能指标。它用来衡量政府在其职能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绩效水平,具有直接性和主体性,如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基本问题。
影响指标中国学术期刊网。它用来测量政府管理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效的影响和贡献,具有间接性和根本性。这一指标直接考察政府是否有所作为。
潜力指标。它反映的是政府内部的管理水平,体现政府管理廉洁、公正、高效的政治要求,实际上就是在测量政府在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效果。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怎么写,政府绩效的评价标准应该划分为政府总体绩效和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两个层次。政府绩效审计总体评价标准是带有根本性和指导性的原则标准,是对政府行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也是政府部门开展一系列公共管理活动应努力达到的目标。项目评价标准是对一个项目是否实现其目标进行的评价,其重点是对活动产出价值的衡量。
(一)总体评价标准的设计
1.公共资源耗费审计评价指标
政府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强制分配权,政府远景规划及年度财政预决算需要将财政收入分配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领域。公共资源耗费类指标主要考察政府行为成本,包括政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占用。具体指标有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和社会综合发展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是财政用于新建、扩建、改建、重建固定资产的支出,其对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巩固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补充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所需资金和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本建设支出往往是公共资源耗费的主要形式。
行政经费支出:公共资源耗费通常也必须考虑政府行政效率,衡量指标有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员资金占用率等指标。当今政府治理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大市场、小政府”。因此,行政经费所占比重过高的政府机构过多的消耗了社会公共资源。
社会综合发展支出:除了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外,政府还必须关注社会的综合发展。因此,政府在科教文卫事业上的财政支出、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其他公益事业投入以及在司法和国防建设上的投入,均能反映政府在公共资源的投向。
2.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需要是政府的根本职能毕业论文怎么写,也可以说是政府活动的产出。因此,在保障合理预算的公共支出后,对政府活动的产出绩效考察,即政府业绩考察应作为绩效审计的重点。政府业绩包括政府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政策制定水平与实施效果、政府管理效益、政府管理社会效果等。可以通过设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来建立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1)经济效益指标
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日益突出,由于经济是其他社会资源耗费的基础,经济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就无法顺利开展,也不利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因此,经济发展始终是政府尤为关注的“政绩”。在衡量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①宏观经济发展中国学术期刊网。包括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社会总投资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指标。上述指标反映了地区或部门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是考核政府经济绩效的重要指标。②居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主要包括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能力、物价上涨指数等指标。③政府调控能力。包括产业结构、招商引资能力、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市场监管能力和法规完善程度等指标。
(2)社会效益指标
政府经济行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而且还体现在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上。作为一个现代型政府,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的人口和社会方面的指数必须纳入到政府绩效审计中。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毕业论文怎么写,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有用效果,也就是说,是其付出的代价与其社会受益程度之间的对比关系。具体指标有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质量水平。
社会发展状况: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公用设施保有量等指标,上述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综合效益。
人口质量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主要是反映了人口发展状况和质量。
3.政府行政潜能审计指标
政府行政潜能指标主要是反映政府的施政效率和服务潜能,从而反映政府提供行政服务质量和能力。它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指标。定性指标主要包括:政府战略规划能力、政府应付突发事件能力、领导者基本素质、政府服务环境与条件、机关工作作风等。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行政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重、机关服务单位信息化程度、公务员处理事务速度、政府行政透明度、年行政复议次数、公众支持率以及服务满意度、廉政建设程度等。
(二)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一般类指标和项目个体评价指标。
1.一般类指标
一般类指标是对不同项目绩效评价摘要是评价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项目从立项直到最终完成是否做到了经济有效地运用资源。项目的成本效益比如何。项目的最终效益质量如何,包括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项目评价个体指标
项目审计评价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项目绩效的评价应主要从项目的效果来评价。对项目的前期建设主要评价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立项程序的合法性、建设项目的机会成本的评价中国学术期刊网。项目的效果性评价应当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评价。
(1)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①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指标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计算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效果的优劣,适用于各种投资规模。、通常情况下,当计算出的投资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时,认为该项目方案是可行的。
②投资回收期
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经济性越好,投资回收期也是反映投资效率的一项指标,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效率越高。
③净现值
式中:n----项目的期限
Ik----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
i----资本成本
该指标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当NPV>0时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该方案除了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故该方案可行;当NPV=O时,说明该方案基本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方案勉强可行或有待改进;当NPV<O时,说明该方案不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该方案不可行。
④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就是使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在项目计算期内,项目始终处于“偿付”未被回收投资的状况,内部收益率指标正是项目占用的尚未回收资金的获利能力,能反映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其值越高,方案的经济性越好。
⑤净现值率
其经济含义是单位投资现值所能带来的净现值,是一个考察项目单位投资赢利能力的指标。应用NPVR评价方案时,应使NPVR≧o,方案才能接受。
⑥总资产报酬率
该指标反映资产的运用效果。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总资产的运用水平越好。
⑦资本保值增值率
该指标反映资产所有者投资回报效果的高低。只有当该指标数值等于或大于100%时毕业论文怎么写,才说明资产所有人的资产得到了保值或增值。
⑧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
该指标是反映项目投资经济性的指标。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为负且越大,说明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越好。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计划投资额应当是具有科学依据并经过充分论证的。
⑨借债偿还期
借债偿还期是指根据国家财税法规及工程项目的具体财务条件,以可作为偿还贷款的项目收益(税后利润、折旧、摊销及其他收益等)来偿还项目投资借款本金和利息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项目借款能力的重要指标。
(2)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社会效益多数难以用货币计量价值,因此社会效益审计评价多以实物或劳动量指标为主,并多表现为服务范围和质量的提高或改善。据此,我国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以下指标组成:
①资金节约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资金节约率为负数且越大,说明公共项目建设的成本越低,社会效益越好。
②工期计划完成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工期计划完成率小于1(100%),说明公共项目投资建设的速度越快,社会效益越好中国学术期刊网。
③公共设施增长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公共设施增长率越快,说明社会的服务性功能越强,社会效益越好。公共设施增长率一般由城市标准道路增长率、城市公交营运线路增长率、人均绿地拥有量增长率、教育经费增长率、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提高率、每万人拥有病床数的增长率等具体指标组成。
④公益性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果性的指标。公益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越大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财政对公益性事业的资金投资越多,政府对公益性事业越重视,社会效益越好。
⑤适龄群体就业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适龄群体就业率高,说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安定,具有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⑥教育水平人员结构比
该指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人民接受教育的状况,是其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是否稳定、健康的晴雨表。
四、结束语
无论是总体评价标准,还是项目评价标准,它们的确定都需要我们在开展每一项政府绩效审计活动时不断的摸索。影响政府绩效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有表象的因素也有潜在的因素,有可预见因素也有不可预见的因素等等。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立一种政府绩效审计的衡量尺度。审计过程中,应结合掌握的大量的活的情况进行对比测算。在此毕业论文怎么写,仅是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很不完善。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本身是个系统,各种标准应联系的看。同时,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客体涉及面很广,既有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支出,又有重点项目、专项工程支出,还有各类基金支出、国有企业投资支出等等方面。所以,绩效审计指标的确立就必须分类别,按审计客体的不同分别设立,没有适合各类政府绩效审计的一个指标体系。总之,只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我国才有可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及其各部门和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并使其不断完善,为即将在我国大规模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齐国生.美国绩效审计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审计,2001(1)58一59.
[2]管亚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借鉴与思考[J].陕西审计,2005(3)36.
[3]张健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5(9)56一57.
[4]夏军峰.国外绩效审计标准的借鉴[J].中国内部审计,2002.5
[5]张丽华.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与启示[J].财会月刊,2006(8)53-54
[6]张天正.引入绩效审计完善财政监督[J].财政监察,2003(1)38-39
[7]邢俊芳,吕文基,《经济效益审计》,人民出版社,1995年.
[8]竹德操,吴云飞,达式华,《经济效益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年.
篇4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五)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企业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掌握更多门类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在评议企业业绩时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部门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六)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1.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当前在推行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过分偏向绩效审计,而忽视真实合法性审计。对各类审计部门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真实合法审计仍是主要任务。
效益升级也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二是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2.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
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先要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收集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结论,最后证实审计目标。
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据以提出审计意见。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但尚未形成一种规范,仅散见于各种相关的资料当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3.要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1)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微观经济效益存在于宏观经济效益之中,应服从于宏观经济效益,在绩效审计中,应克服小集体主义,从国家利益出发。(2)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企业的持续经营要依靠长远经济效益的实现,不能光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利益,丧失了发展的后劲,绩效审计要注意审计企业是否存在短期行为。
4.在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上投入更多精力。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必须在努力选择切题的方法和技术的同时,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财务审计的证据可以通过遵循公认的准则,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收集和评价,绩效审计则不同,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和对象的复杂性,同时又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使得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多种多样。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篇5
第一,经济效益及其估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对独立机构或单位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分析。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被审计的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本世纪初,审计的目标逐渐由评价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公允性转向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国外虽然没有“经济效益审计”的提法,但实际审计业务中包含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如美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称为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经济(Econonly)审计,即“三E审计”。在我国审计监督制度恢复伊始,便将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无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还是经济效益审计实务,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第二,经济效益审计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的利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次,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第三,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能比较好地处理经济效益的数量与质量、经营与管理、增产与节约、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二是有效性,支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了解和确定企业经济效益增减变化的原则,分析企业管理的效益性;三是相关性,即要求指标体系及其各项具体指标与所评价的企业经济活动或业务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四是系统性,即要求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每一个指标都影响着整个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又受到其他指标的制约。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由多个具体的指标构成,包括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标两大类。综合性指标主要是指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和资产报酬率等。资本收益率是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社会贡献率是从企业向社会所作贡献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资产报酬率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考核经济效益的单项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材料利用率、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程度、设备利用率等。此外,对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也存在考核其效益的问题。投资活动有很多形式,就为扩大生产规模而进行的投资而言,考核其效益性的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率、建设工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等。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用来衡量、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程度的客观尺度,是审计人员分析经济活动,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综上所述,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首先是一个以财务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为主体的标准体系;其次,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其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以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水平为基础的;再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也具有相对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每个时期的经济势态不一样,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标准运用于某企业得出某种结论,而运用于另外一企业,则可能会得出另一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最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所依据的标准大多具有强制性,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则是指导性的。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注意所选用标准的相关性、完整性、时效性等,以保证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
第四,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式。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再次,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最后,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篇6
一、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运用过程
无论是对政府基本职能的评价,对企业职能的评价,还是对政府负责的公共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对企业主要经营项目的绩效评价,或是对政府管理的公共资源进行评价,对企业资源利用情况评价,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其中,使用的评价标准包括基本标准和卓越标准。基本标准是对多个被评估对象而言期望达到的水平,这种标准是每个被评估对象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水平。对一定的绩效来说,基本标准可以有限度地描述出来。卓越标准是指对被评估对象提出要求和期望,目前没有达到但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绩效水平。卓越标准并非每一个被评估对象都可以达到,而且卓越标准不像基本标淮那样可以有限度地描述出来,有的卓越标准甚至是无边界的。卓越标准可以促使被评估对象朝着更高、更优秀的目标而努力。不同的绩效审计项目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该具体、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必须与被审计单位就评价指标达成共识。绩效审计指标、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绩效审计评价的运用逻辑见图1。
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特征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可以来源于多种渠道:既可以来自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可以来自于部门(或单位)制定的计划、预算和定额;既可以是其历史业绩水平、行业水平或国际水平,还可以是相关的理论依据或科学计算数据。由于绩效审计作为一种建设性审计而不是防护性审计,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查作为基本内容,不同于合法性审计和真实性审计,要围绕这些方面得出准确的审计意见和结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还应具有与传统财务审计评价标准不同的以下特征。
(一)可计量性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要求能够对每一指标水平有一个明确的计量数值,无论该水平处于哪个层次。有了明确的数值标准,才可以为审计判断提供正确的结论依据。
(二)可调整性
随着环境的变化、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适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另外,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项目都有其不同的职能和目标,因此应按照不同的水平设计其审计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应适应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特征,不像传统财务审计的标准那样比较固定。值得注意的是,要求所有活动、系统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水平都完全达到标准是不现实的。另外一点就是要认识到,令人满意的绩效水平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在考虑到被审计单位具体环境之后,一个富有理性的人所期望的绩效水平①。
(三)可实现性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当是被审计单位应当负责、可以实现的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换言之,在被审计单位现有条件下通过努力应该或可以达到的水准。如果该标准水平远远超出被审计单位的能力,则不能依此评价被审计单位绩效实现程度。而财务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则不是以被审计单位的能力、意愿为转移的。
三、选择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路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指出,在开发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时争取被审计单位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恰当与否决定了效益审计工作的成败,选择评价标准是效益审计的关键环节,其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是绩效审计的关键工作,绩效审计的审计评价标准决定绩效审计意见和结论是否正确、适当和有说服力。对财务收支审计来说,审计评价的标准具有法定性,是由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强制性的法定标准来规定,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具有法定性,选择审计评价标准具有刚性。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同,绩效审计的标准很多并不是在法律、法规中事先确定,需要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与被审计单位不断协商加以选择、制定。
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受托者绩效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形成依据是特定审计对象的受托责任应该达到的绩效目标,受托人所承担的责任可依据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加以规范,②通过法规规范的受托绩效责任具有法定性的特征,属于强制性标准,其形成的依据比较明确,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就执行什么样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但通过合约或惯例来加以规范和约束的受托责任,由于合约的不完全性,难以将受托责任履行中的所有情形涵盖其中,很多情况下对受托责任的界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或者按照惯例,依据社会通行的习惯性规定约定俗成地履行受托责任,该标准就不具有强制性。
但无论属于哪种类型的标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评价受托绩效责任的履行情况,评价标准的选定必须依托特定受托绩效责任的特定目标。因此,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必须要从被审单位(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重视对被审单位(对象)的实地调查。要根据被审单位(对象)的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了解和确定被审单位(对象)应建立哪些考核评价标准,已经建立和使用了哪些评价标准,并对这些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选择和确定审计所需要的“合适的”评价标准。同时,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审计目标,并围绕审计目标来进行。
理论上讲,所有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加以计量,受托责任的目标也应该是可计量的。但对于公共受托责任而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自身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用经济的手段精确加以计量,公共委托人对受托人的预期期望水平也会出现一个难以衡量的无止境的理想境界,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根据现实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四、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原则
(一)尊重被审计单位实际
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必须从被审单位的实际出发,充分重视对被审单位的实地调查。要根据被审单位的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了解和确定被审单位应建立哪些考核评价标准,已经建立和使用了哪些评价标准,并对这些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选择和确定审计所需要的“合适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应该明确不同的公共机构,政府机关的职能不同,有些机构是监督机构,而有些机构是服务机构,它们的功能和目标都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机构绩效水平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即使一些相同机构由于它们的公共管理活动和范围不同,产生的效益特征也各不相同。例如在财政支出方面,社会治安、治理环境污染、农民减负等支出应当侧重考虑社会效益,而重大投资项目等则应侧重考虑经济效益。这样,各公共机构及相同机构不同活动的评价指标就不能统一化。同时,审计人员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审计目标,并围绕审计目标来进行。评价标准还应能为社会各方所理解和接受。根据《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合适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需要具备可靠性、有用性(相关性)、客观性、可比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等一系列要求和特点。
(二)保持可接近的高标准水平
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能仅仅依赖某一类标准,这对于评价被审计单位实际绩效状况是不全面的,也容易出现偏颇。因此审计人员应充分把握好从不同类型的审计评价标准进行选择和比较,善于宏观性、整体性、建设性地开展工作,站在宏观经济层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定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绩效标准,这个先进水平总体上而言比被审计单位的绩效实际水平略高(不排除个别标准水平可以低于实际水平),这样在评价过程中便容易得出标准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异,通过差异分析和发现原因,促进被审计单位在今后工作中由于有更高的目标而更加努力,做到“跳起来摘桃子”。
(三)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商
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常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讨论与沟通,被审计单位衡量或评价自身工作成果的绩效标准是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主要来源。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在绩效审计中都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标准,英国主张在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合理地利用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成果。《世界审计组织效益审计指南》认为审计师一般应该在主要绩效审计工作开始时将审计评价标准告知被审计单位,以便发现、讨论并及早解决他们和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发生意见分歧的审计评价标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指出,在开发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时争取被审计单位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
(四)开展专业论证
由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既要满足审计人员发表意见的需要,又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实践,还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是一个“三难”的问题,往往在选择过程中会导致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存在较大争议,即便是依据一个公认的标准,这种分歧仍不可避免。为了能够在“三难”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和制定标准需要审计人员认真细致地开展专业论证,甚至要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特别是在调整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过程中,可能存在没有可以借鉴的基准,开展专业论证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五)考虑环境变化
有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往往会由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变化或对象的变化导致审计目标的变化,从而不适用于某一审计事项之中,所以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应当考虑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关的公共管理方针、计划、控制制度和决策过程,着眼于未来活动的改进和规范,使其处于不断修订完善的动态过程中,这更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合理选择确定,否则容易形成不恰当或不准确的审计结论,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声誉。例如:某些项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公共机构的产出和最后的效果之间存在时间的滞后性,这些项目的效益需要较长时期才能体现出来,甚至建成初期可能有较大亏损,如果此时审计人员套用常见的绩效评价标准可能会造成评价的不公形成不恰当的审计结论。
(六)兼顾五个统一
在绩效审计方面审计人员首当其冲就会想到无论是评价绩效还是选择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需要兼顾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大局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统一、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统一。只有兼顾这五个统一,才能够正确发现和评价公共机构的大局观、社会责任观,才能正确评价当前利益、个人利益、短期利益对社会持续、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 审计署科研所课题组.效益审计程序与方法研究[R].研究报告,2004.
篇7
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
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
篇8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五)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企业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掌握更多门类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在评议企业业绩时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部门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六)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1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当前在推行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过分偏向绩效审计,而忽视真实合法性审计。对各类审计部门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真实合法审计仍是主要任务。
效益升级也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二是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2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
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先要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收集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结论,最后证实审计目标。
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据以提出审计意见。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但尚未形成一种规范,仅散见于各种相关的资料当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3要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1)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微观经济效益存在于宏观经济效益之中,应服从于宏观经济效益,在绩效审计中,应克服小集体主义,从国家利益出发。(2)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企业的持续经营要依靠长远经济效益的实现,不能光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利益,丧失了发展的后劲,绩效审计要注意审计企业是否存在短期行为。(3)技术和经济的关系。这主要是指企业引进技术时,不但要注重其先进性而且应考虑其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如果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盲目地引进高新技术,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导致企业因成本太高而出现亏损。(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是不断地波动,当价格波动未超过一定限度时,商品价值量的增长可以代表使用价值的增长,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则会遭到破坏。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时,在审查价值增长量的同时,更要注意审计使用价值的增长量。
4在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上投入更多精力。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必须在努力选择切题的方法和技术的同时,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财务审计的证据可以通过遵循公认的准则,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收集和评价,绩效审计则不同,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和对象的复杂性,同时又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使得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多种多样,因此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一般都采取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的样本量的方法,以增加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对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给与特别的关注,在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方面注入更多的精力。
5强化审计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地掌握绩效审计的本领。当前,最佳的方法是结合某些具体绩效审计进行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发现与财务审计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以发展的观念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经验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此外,和其他专业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很重要。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篇9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五)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企业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掌握更多门类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在评议企业业绩时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部门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六)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1.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当前在推行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过分偏向绩效审计,而忽视真实合法性审计。对各类审计部门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真实合法审计仍是主要任务。
效益升级也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二是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先要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收集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结论,最后证实审计目标。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据以提出审计意见。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但尚未形成一种规范,仅散见于各种相关的资料当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要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1)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微观经济效益存在于宏观经济效益之中,应服从于宏观经济效益,在绩效审计中,应克服小集体主义,从国家利益出发。(2)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企业的持续经营要依靠长远经济效益的实现,不能光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利益,丧失了发展的后劲,绩效审计要注意审计企业是否存在短期行为。(3)技术和经济的关系。这主要是指企业引进技术时,不但要注重其先进性而且应考虑其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如果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盲目地引进高新技术,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导致企业因成本太高而出现亏损。(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是不断地波动,当价格波动未超过一定限度时,商品价值量的增长可以代表使用价值的增长,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则会遭到破坏。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时,在审查价值增长量的同时,更要注意审计使用价值的增长量。
在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上投入更多精力。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必须在努力选择切题的方法和技术的同时,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财务审计的证据可以通过遵循公认的准则,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收集和评价,绩效审计则不同,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和对象的复杂性,同时又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使得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多种多样,因此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一般都采取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的样本量的方法,以增加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对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给与特别的关注,在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方面注入更多的精力。
强化审计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地掌握绩效审计的本领。当前,最佳的方法是结合某些具体绩效审计进行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发现与财务审计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以发展的观念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经验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此外,和其他专业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篇10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五)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企业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掌握更多门类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在评议企业业绩时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部门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六)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1.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当前在推行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过分偏向绩效审计,而忽视真实合法性审计。对各类审计部门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真实合法审计仍是主要任务。
效益升级也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二是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2.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
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先要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收集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结论,最后证实审计目标。
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据以提出审计意见。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但尚未形成一种规范,仅散见于各种相关的资料当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3.要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1)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微观经济效益存在于宏观经济效益之中,应服从于宏观经济效益,在绩效审计中,应克服小集体主义,从国家利益出发。(2)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企业的持续经营要依靠长远经济效益的实现,不能光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利益,丧失了发展的后劲,绩效审计要注意审计企业是否存在短期行为。(3)技术和经济的关系。这主要是指企业引进技术时,不但要注重其先进性而且应考虑其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如果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盲目地引进高新技术,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导致企业因成本太高而出现亏损。(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是不断地波动,当价格波动未超过一定限度时,商品价值量的增长可以代表使用价值的增长,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则会遭到破坏。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时,在审查价值增长量的同时,更要注意审计使用价值的增长量。
4.在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上投入更多精力。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必须在努力选择切题的方法和技术的同时,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财务审计的证据可以通过遵循公认的准则,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收集和评价,绩效审计则不同,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和对象的复杂性,同时又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使得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多种多样,因此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一般都采取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的样本量的方法,以增加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对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给与特别的关注,在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方面注入更多的精力。
5.强化审计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地掌握绩效审计的本领。当前,最佳的方法是结合某些具体绩效审计进行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发现与财务审计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以发展的观念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经验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此外,和其他专业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篇11
0.引言
近年来,中国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从2002年开始,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重大项目正式实施,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中山、济南、青岛、杭州十个城市作为首批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工程的试点城市,并逐步进行推广,预计到2020年,智能交通系统将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普及和完善,城市是否需要建设智能交通同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实用性、社会效益、管理效率等影响道路交通的因素需要得到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智能交通系统评价势在必行。2000年,中国在《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框架》中进行了智能交通系统经济技术评价的初步研究,推动了国内智能交通评价研究的发展,并拓展到了交通安全、交通管理、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
为推动智能交通系统评价发展,本文将给出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的提法。目前,国内学者对智能交通系统评价做了很多的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造成了各种方法中出现重复,没有形成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和通用的评价体系,将这些方法和实践经验总结行成行业规范,这就是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的标准化。当下,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还没有起步,但是可以就评价现状做一些归纳,为推动ITS评价标准化做一点研究。本文就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的研究现状,结合标准化定义,对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做出展望。
1. 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的意义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总结;而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标准化之于ITS评价具有以下作用:
(1)标准化应用于ITS评价,可以避免在评价研究上的重复劳动;当前,在ITS评价的理论研究上,国内国外都提出了很多方法,用于实践的不多,而评价的标准化可以实现方法的统一或者说根据实际选取适合现实情况的方法,真正实现理论用于实践。
(2)ITS评价也是管理上的一种,而标准化应用于管理,让评价做到通用、简化和模块化,可促进评价统一、协调以及高效的运作过程。
(3)标准化可实现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能够使ITS领域内的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
(4)标准化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发展平衡,维护社会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当前,许多城市都在计划建立ITS,以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但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建立ITS,ITS评价能够避免城市在建立和运用ITS上损害当前社会利益。
ITS评价标准化的建立,是形成以标准化引导技术的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标准先行、技术跟进、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标准化的实质就是使高速发展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相互促进,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标准化的形式一般具有简化、统一化、通用化和模块化等特点,这样的特点就要求将多种多样的ITS评价形式进行统一,加以该进,增加服务的适用性,这样也能破除各个城市之间对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的壁垒,促进技术上的联通和与合作。
2.ITS评价的现状
根据评价实现目的和评价内容的不同,评价有不同的分类, 一般可以包括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环境能源效益评价、风险分析、产业化评价和综合评价。当前,很多学者已经针对ITS评价做了深入的研究,在北京,广州等运用ITS较为成熟的城市都做过ITS评价,实现了理论到实践。从已做过的研究和评价来看,不论是哪种单项评价,还是综合评价,都有共同点,主要体现在评价步骤、选取评价指标和确定评价方法,这些共同点将可能是ITS评价标准化的基础。
2.1ITS评价一般步骤
根据对北京市ITS综合评价的实例总结,一般综合评价步骤如图3-1,其他单项评价可以参照综合评价步骤。ITS综合评价具有明显的逻辑性,从开始到结束,共有6个步骤,有些评价还在选定评价方法后设置了专家评价,这样有利于发现评价过程中的问题,达到及时克服与解决问题的目的。
评价的第一步是要确立评价对象和目的,ITS系统一般包括了11个子系统,要确定评价是关于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还是关于整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同时要进行系统关联因素分析,明确ITS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机制,进而确定此次评价应包含的内容和相关的评价指标类别。
评价的第二步是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与道路交通的相互影响关系选取反映系统作用的指标,不同评价指标反映系统的不同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对系统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更有效地对系统与道路交通影响关系进行量化处理与评价。
图3-1智能交通系统评价一般步骤
评价的第三步是建立评价标准,也称建立评价准则。由于不同的指标反映了系统的不同方面,对系统的重要程度也不同,为了确定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和规范化,需要建立评价价标准,对不同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让所有指标在同一标准下衡量对系统的影响程度。
评价的第四步是选定评价方法,也就是建立评价模型。科学的评价方法能够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准确。选取评价方法应考虑指标的特点,数据的特点,数据的数量等多方面的因素,体现指标与系统之间的关系。
评价的第五步和第六步是评价结果检验和评价分析报告,评价结果检验是评价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能验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为评价的严谨提供保证;评价分析报告是最终的成果,如果评价结果检验符合要求,则可生成最终报告,如不符合要求,则返回第二步,重新评价;同时,评价的结果还可以包含周密的思考和科学判断所得到的见解,并不局限于评价方法所得到的结论。当然,实际评价过程具有很多现实情况影响,整个评价过程并非严格按照这个步骤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原则。
2.2常用的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是综合评价的基础,是综合反映反映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依据。面向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评价,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指标体系,对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与功能、社会经济适应性、环境影响与资源利用等主要特征进行衡量和评估,进而提出调控措施。在现代城市交通评价活动中,并非是综合评价指标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综合评价指标过多,会形成重复,造成干扰;评价指标偏少,会形成评价的不完整,造成结论的片面性。常用的指标一般包括了六类:社会经济、交通安全、能源环境、管理效率、财务和技术评价。财务上有自己更为专业的评价,近年来全国智能交通标准技术委员会对ITS技术上逐步建立标准,因此,一般来说,ITS评价只包括了前四类。北京交通大学的关伟教授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综合评价》一书中总结了评价中常用的指标,供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参考,如下表3-1
常用ITS评价指标体系 表3-1
社会经济 交通安全 能源环境 管理效率
社会经济效益:
降低行车成本
减少出行时间
减缓土地资源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强度
推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满通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
其他社会经济效益 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
车辆损失
人员伤亡损失
社会服务机构费用消耗损失
公共交通设施安全
货物损失
非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
车辆被盗抢的损失
货物被盗抢的损失
社会服务机构消耗损失 环境效益:
减少交通尾气污染
温室气体减排
降低交通噪声污染能源效益
减少能源消耗
能源结构调整 执法效率:
中心城区管控范围
违法处罚管理效率队伍建设
警队人员数量
警队人员文化素质
交通法规宣传教育:
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厂商普及率
快速反映能力:
警情预测
实时报警完整性
从表中给出的常用指标来看,都是反映系统效益和作用的数量概念,具有被测定和度量的特点。选取指标不是什么指标都能拿来使用,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筛选,很多学者均提出了指标选取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测性原则以及独立性原则等。
2.3常用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不同的评价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可以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因而对决策和技术方案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进而反作用评价主体并对其发展产生影响。早在1995年,国外学者Hong Lo和Weissenberger S就提出了整体评价过程和金字塔式的层次关系,最终可以给出整个ITS系统与可估算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随后,更多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已经应用与实际案例。国内在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要晚于国外,于 2000年在《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框架》中进行了智能交通系统经济技术评价的初步研究,2001年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智能家庭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中将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评价方法研究列为子课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如图3-2所示目前,国内外有关评价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数理理论为评价基础的方法。包括了模糊分析法、灰色系统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等。二是以统计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包括了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关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三是重现决策支持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仿真和模拟技术为主的神经网络方法等。四是以数理统计和统计分析相接结合的评价方法,包括灰色聚类分析法等。方法的采用需根据实际情况、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指标选取。例如,北京市在对北京城市智能交通安全影响评价时就采用了成本效益法以及灰色聚类评估法分别对ITS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和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ITS的社会经济影响时则采用了上述方法中的技术经济方法。
3.实现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当前,针对ITS评价的研究确有不少,且有一些理论已经用于实践,但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的标准化还很有难度,本文认为,要实现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化,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的研究需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实现通用性。由于已经开展的相关评价工作均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不能形成通用的评价体系,同时也由于相关计算数据的不可获取或者不能准确获取而影响到评价的准确程度。因此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应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地域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2)实现规范性。前文总结了当前评价的三个共同点,这是标准化的基础,但是也说了存在更多的不同点,例如,是不是要加入专家评价、是不是要进行系统要素分析等步骤,因此需要在评价领域实现评价的规范性。所谓规范性就是指ITS评价筹划、评价、结果的一系列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个流程都有一定的规定和标准,从而整个评价过程将不会因中间的步骤省略或纰漏出现错误的结果。
(3)实现简易性和专业性的结合。ITS评价的目的是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建议、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决策与支持,这就需要简单易懂和科学严谨同时出现在评价结论。简单易懂是让决策者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作用发挥程度有所明白,特别是除了经济效益之外的其他指标,应该能让非技术参与者能够看懂;同时,评价的理论、方法、过程均应该是严谨、科学、求实的。因此,怎样在专业的基础上体现通俗易懂将是ITS评价标准化的难点。
(4)具有实用性。ITS评价应该发挥三个作用,一是量化ITS项目带来的效益,这里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二是引导未来投资做出正确决策,ITS评价的结论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好的理解人们对交通的需求,有利于未来投资找准方向和实施;三是优化已有系统的运作设计,当前的评价最多的是对现有系统做出评价,了解其运行状态,那么,科学严谨的评价可以帮助已有的智能交通系统找准改进方向,使得系统调整、改进和优化设计运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还没有起步,但根据现有的评价理论和实践,可以总结出评价的一般步骤、评价指标和常用的评价方法,这些总结能够作为评价标准化的一点基础,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实现评价标准化。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普及和实施,对于判断系统运行效果和实施效益的智能交通系统评价将成为交通评价领域的重点工作,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也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建伟,曾珍香,李志恒.智能交通系统实施效益的综合评价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0,10(1):81-87
[2] 王笑京,李宏海,沈鸿飞. 智能交通系统成本效益的研究[J]. 城市智能交通技术,2007,(9):140-143
[3] 王笑京,沈鸿飞,汪林.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6(4):9-12
[4]卫振林,王世华,黄爱玲.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综合评价理论及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5.
[5] 王华. 加强交通标准化工作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J]. 交通标准化,2003.5(119):20-22
篇12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五)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企业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掌握更多门类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在评议企业业绩时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部门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六)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1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当前在推行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过分偏向绩效审计,而忽视真实合法性审计。对各类审计部门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真实合法审计仍是主要任务。
效益升级也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二是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
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先要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收集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结论,最后证实审计目标。
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据以提出审计意见。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但尚未形成一种规范,仅散见于各种相关的资料当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篇13
一、列举近些年来档案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一)2006年~2009年中国档案专业图书出版社的数量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合计
专著 29 24 12 24 91
教材 8 15 14 12 49
合计 58 59 68 51 23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2006到2009年之间,每年出版的图书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我国档案学关键词的统计分析
序号 关键词 文献记录
1 档案开发 884
2 档案信息化 466
3 数字档案馆 804
4 档案法 735
5 电子文件管理 455
6 档案史科 327
7 档案鉴定 225
8 文件中心 204
9 档案数字化 136
10 档案学研究 78
11 档案教育 61
12 文件运动 55
13 元数据 2696
14 知识管理 6138
15 电子政务 6282
16 档案保护 25
从上表我们可以分析出,从序号1到序号5中的关键词都是档案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但对于其他档案学的领域也有着庞大的研究成果。例如对于知识管理、电子政务以及元数据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三)2006年~2010年档案学的发文数以及被引频次数
序号 作者 发文数 被引频次数
1 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 15 79
2 武汉大学-刘家真 18 57
3 苏州大学-周毅 22 49
4 浙江大学-傅荣校 23 43
5 浙江大学-章燕华 16 42
6 上海大学-宗培玲 15 37
7 中山大学-陈永生 17 36
8 河南省濮阳市档案局 25 35
9 中国人民大学-黄宵羽 19 35
10 苏州大学-张照余 27 32
11 中国人民大学-徐拥军 17 28
12 上海大学-丁华东 18 28
13 中国人民大学-胡鸿杰 8 27
14 中国人民大学-安小米 21 26
15 黑龙江大学-倪丽娟 14 27
16 湘潭大学-何振 12 26
17 辽宁大学-赵彦昌 48 18
18 中国人民大学-张美芳 20 17
19 中国人民大学-刘越男 10 17
20 浙江大学-何嘉荪 9 17
21 中国人民大学-王英玮 7 17
22 云南大学-华林 13 16
23 湘潭大学-王协舟 12 15
24 上海大学-金波 7 15
25 安徽大学-李财富 7 13
26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刘永 13 11
27 安徽师范大学-王茂跃 14 10
28 河南省濮阳市档案局-管先海 32 9
29 郑州大学-海 14 8
30 苏州大学-吴品才 19 5
31 武汉大学-朱玉媛 10 5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6年~2010年之间,我国的档案学在文章发表和引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于这些作者,大部分都是我国的高等学校的教师。所以,我国的档案学研究的主力,也仍是我国的高等学校中档案专业的教师。
二、对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的特点进行分析
从上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档案工作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同时这也间接地决定了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特点。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特点。
(一)具有直接和间接的表现形式。
在档案工作中,对物质产品进行的投入和产出,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关系,而对于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它可以通过消耗和生产过程中的交换以及消费所表现出来。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有时是直接性的体现。例如,对于科技档案工作,它的经济效益就可以通过过程而直接体现出;或者是销售档案工作,也可以将开展的活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档案的经济效益,有时也是一种间接的体现。它有时需要很多的中间环节,才能将其经济效益表现出来。例如,对于历史档案工作,它的经济效益,是经过数代人的分析和研究,最后总结出来的,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具有滞后性。
对于其他产业的经济效益,都是浅层性和及时性的表现,投入资金后就可以快速的收回;但对于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它是深层性和滞后性的体现,在投资一定资金后,不能实现短期内的收回。档案用户在对档案信息进行利用时,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一个逐步生效的过程。而在很多情况下,档案信息的利用过程是不能立见成效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才能逐步生效。所以,对于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形成才能将其作用充分地显示出来,而具有了滞后性。
(三)具有难确定性。
在其它产业的物资生产中,由于投入和产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必然的联系,而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对于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不是所有的都可以计算出来的,而对其进行的投入和产出也不存在相应的必然联系。例如,在档案工作中,对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产出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使得有时可以确定出来,而有时却不能,同时对于整个档案的利用率,也是难以确定的,所以就使其经济效益难以确定了。
(四)具有相对性
在物质的生产中,对于经济效益都是直观的,其评价也都含有以少部分主观的成分。但对于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有些是模糊的,尤其是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总是含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在评价中会有很多的主观性,最后使得其拥有了相对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档案工作和其他的物质生产活动存在着不同的地方,它拥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且对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与其他物资部门的经济效益不同,同时也具有着档案工作的相应性质和特征。
所以,对于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是客观所存在的,同时它也具有特殊性。在我们认真研究之后,在对其进行评价,就能达到档案事业快速发展的效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好的建设服务。
三、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对于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和其他产业相比,在拥有相同地方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的地方,下面就对其进行分析。
(一)评价标准
所谓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是指通过利用检验和比较的方式,来对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高低以及好坏尺度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的尺度或是标准,并不是有人们的主观条件而决定的,它是根据相应的社会经济性质以及档案工作的客观结果而决定的。在我国的经济社会中,依照相应的性质以及公认的评价标准,将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规定出一下具体的标准:
1.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信息,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基础评价标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其根本点就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而对于档案工作所提供的服务,不仅要数量多,同时也应该是质量好的,更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如果在档案工作中,只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关注,而不对社会效益以及社会生产目的进行追求,那就违背了档案工作的根本所在。所以,对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首先就要考虑社会的生产目的,在完成档案工作的同时,还要对社会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
2.积累财富,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促进作用,是档案工作经济效益评价的社会标准。对于档案工作,在收集或是保管部门,相应的工作性质就直接了决定了评价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标准。他们不仅要对档案进行收集和保管好,同时还要充分的发挥档案的积极作用,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服务。
3.体现服务特点是评价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具体标准。在档案工作中,体现服务特点,所表现出的就是信息的合理性、安全性以及及时准确性。所以,只有对这种信息就行利用时,才能绝对的安全,最后将其经济效益发挥的更具体。
所以,对于档案工作的评价标准,不能只因为某一局部而影响整体,这样既不能完成对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全面评价了。
(二)评价方法
由于档案工作经济效益存在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特点,使得对其进行的评价方法也要考虑到直接性和间接性。
1.直接效益的评价方法
对于档案工作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四种形式,分别是历史考察法、差额计算法、比率计算法和综合评价法。下面就对其分别进行分析。
历史考察法,它是对现有的数据和资料,对每个时期的档案工作经济效益都做出评价,然后再进行对比分析。
差额计算法,它是通过绝对量来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的表达式是经济效益等于可能收入与可能支出的差。
比率计算法,它是评级方法中比较普遍的方法。当比率大于1时,就代表档案工作效益越好。表达式是经济效益等于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或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值。
综合评价法,它是最普遍的方法,是多种方法并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打破了单一评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得对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评价更科学,更可靠。
2.间接效益的评价方法
在该种方法中,主要通过对档案工作所带来经济效益的计算或是测算未利用档案所造成的损失来进行评价的。这种评价方法由于存在很多缺点,使得在现实中经常不被使用。例如,它把档案工作的最后结果看成了档案的利用率。而事实上,档案的利用率,不能只取决于档案工作的积极与否,还取决于档案信息化的程度和生产力的水平。所以,在对档案工作的间接效益进行评价时,要将成果和其他因素分开进行评价。
四、提高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方法
要想全面将档案工作经济效益进行提高,就要在开拓思路,改变观念的同时,构建良好的环境,建立内部系统。这样才能提高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通过实际调查,总结出了以下几条提高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将档案工作进行社会化
在档案工作中,不断的进行改革,将社会化实施在工作中,以便提高意识和价值观,是对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进行提高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档案工作时,要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按照社会体制将对档案工作进行改革,对档案工作实行社会化的发展,以便可以为用户们提供更多的档案信息,最后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
(二)将档案工作实行网络化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对档案工作也要实行网络化,不但可以提高整个档案工作系统的管理机制,同时也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益的关键。所以,只有将所有地区的档案进行组织起来,然后形成一个特殊的网络系统,才能促进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实行档案工作经营化
在档案工作中,强化经营观念和社会服务,是提高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在今后的档案工作中,必须要推出一条既科学又合理发展的新方案,要把档案经营加入到档案工作的内容中,以便能够不断扩大档案服务的范围,使得在提高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提高对商品的产销能力。
(四)加强宣传,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传统的档案工作中,都是封闭式的,这就降低了档案信息的使用率。所以,要想提高档案信息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做好档案的宣传工作,同时还要为档案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不仅能促进档案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发展,同时还能提高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
(五)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
对于现代的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来高了。要想提高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要定期的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他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现代的档案工作,决不能对档案人员的素质进行忽视,它是提高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最重要途径。
总结:本文通过对当今档案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统计同时也介绍了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特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然后在总结出提高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希望可以为进行的档案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