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教学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的教学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的教学方法

篇1

从模拟时代进入数字时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此背景下,信息应用也从传统的模拟及相对孤立的状态,实现“载体是数字的,信息是共享的,网络是连通的,传递是实时的,应用是可视的,决策是智能的”更高层次状态转变。空间信息技术主要解决具有地理定位特征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与应用。在信息化建设初期,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共享集成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一些国土、规划、防灾减灾等与空间信息应用关系密切的企事业单位,建设了大量部门级应用工程。但是,由于建设过程中一些标准、规范都不太完善,技术方法、基础平台软件也千差万别,导致这些应用工程存在孤立性。在目前信息化应用需求背景下,这些工程已不能符合应用需求,需要对已有的空间信息应用相关的软件平台、数据平台、网络平台等进行整合、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借助软件工程技术,结合空间信息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对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形成数字工程技术的核心内容,见图1。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需要培养基础牢固、知识面广、有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在理论、技术、方法、工程管理等方面讲述了数字工程建设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是专业培养的纲领性课程,为后续课程的深入教学提供了索引[3]。该课程从数字工程产生的背景入手,以实现数字地球为目标框架,全面介绍数字工程技术中的基本概念、总体框架、支撑技术和实施方法,重点教授数字工程建设中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实时化传输、可视化表达与智能化应用,充分反映出本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色。但该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内容面广且部分概念抽象,如果教学设计及教学配套设施不到位,会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

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包括核心内容和扩展内容两方面,其中核心内容以教材为基础,是完成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扩展内容从现有技术发展的要求出发,教师可结合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讲授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最新前沿技术。

在核心内容的教学上,需要讲解清楚数字工程的基本概念,从数字工程产生的背景入手,让学生掌握数字工程的总体框架,并结合软件工程技术,理解数字工程技术支撑体系中3类技术方法(计算机、网络通讯及空间信息处理)的集成应用;从“建立平台、搭建应用”的基本原理出发,讲解数字工程基础平台的概念与内容;从数字工程领域应用角度,学习数字工程可视化方法、智能化方法的原理及其在数字工程中的作用;熟悉数字工程建设的组织过程,学习其实施过程,了解数字工程的应用领域;通过实践项目训练,形成数字工程应用软件项目的设计、实施、控制等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应密切结合专业的培养方案,体现交叉学科的特色,把分散在多学科中与数字工程技术相关的共同知识点提炼出来,作系统化分析与处理,使其转换为教学内容,见表1。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要突出课程的专业特点,在课程与相关专业知识之间实现统一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有牢固的基础。

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讲授核心教学内容基础上,课程教学也应紧跟相关技术发展,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为了实现课程内容的新颖性、现势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新技术、新应用补充进来,将最新的数字工程应用项目的技术细节、实施过程更新到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中,作为教学上的扩展内容。例如,最近几年来,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是解决时空信息存储、管理、分析与应用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在核心教学内容中,这些方面均未涉及,而随着信息获取手段、硬件存储和网络传输能力的快速发展,这些新设施、新技术的应用,已经进入数字工程的项目实施中。因此,在新的教学内容上,引入大数据(大数据应用背景、大数据应用目标、大数应用特点、大数据应用原则、大数据应用途径)、云计算(云计算互操作和集成标准、云计算服务目录管理、云计算安全和隐私、MapReduce计算框架)内容作为扩展层次的教学知识点,既满足了?n程教学的需求,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现势性。

3 配套教学条件

配套的教学条件是数字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该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包括实践教材)、特色(专业)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及实践案例库建设4个方面。

3.1 教材建设

作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学校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非常重视,而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我们课程的教材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2006年,课程组就主持编著了《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并成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及教育部精品教材;2011年我们对该教材进行了改版(第二版),突出了新技术的发展,为顺利完成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配套的实验讲义《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实验指导》也已成型,为理论教学的实践指导提供了关键的素材,目前,实践教学教材也纳入国家规划教材。总体上,通过课程的理论、实践教材建设,保证了学生使用该教材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字工程的实施技术与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课程实践基地与特色(专业)实验室

通?^多年的课程建设,结合不断的科学研究活动,我们为课程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直接向课程教学与实践开放。在课程教学中,国家地理信息局数字工程研究中心为本课程的实践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设施基础。此外,武汉大学智能可视化和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等特色实验室,也专门针对教学中的智能化和可视化技术、数字工程平台建设等主要教学主题,提供了现实的项目应用蓝本,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课程实践,亲身体会到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展示的数字工程应用效果。此外,数字考古研究室的最新成果也为数字工程应用(数字考古)提供了直观的范例,很好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

3.3 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为快速、高效地实现师生互动、展示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为促进课程教学,学校建立了开放式的课程网站(湖北省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和交流平台。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利用即时通讯工具为学生在线答疑,例如每届学生都建立了师生课程学习群(QQ群),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语音与学生实时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除了针对每个年级的通用交流平台以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品课程网站,针对学生提问较多的知识点,设置了专门的讨论空间作为答疑、学习以及其他交流通道,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提高了问题解答的效率。

3.4 教学案例库

案例库对于促进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教学效果[4],本课程教学中建立了教学案例库,并给学生提供实际项目的全套需求、设计文档及源代码。在10多年数字工程项目开发实践基础上,我们针对“数字工程”理论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开发配套的案例库系统,选取的应用领域均来自多年来项目建设的实例,主要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电力、数字水利、数字环保、数字国土、数字农业等重点数字行业应用,从行业应用的背景介绍、支撑技术(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服务架构等)、应用需求、设计、维护等各个方面,对案例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部分大型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招、投标信息,也进行了针对性的编辑和精简处理,提取与理论教学知识点相对应的案例库,较真实地还原数字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理论知识、关键技术、流程和内容,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点深入学习和实践项目建设参考[2]。

案例教学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程的实践内容都来源于历年来的实际工程项目,实践内容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通过参观项目的演示,学生了解了项目的大致内容及实际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索技术细节方面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作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对于某些优秀的成果,可以应用在实际项目中,或参与国内技能大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其动手能力,不少学生的课程实践作品多次获得业内顶级公司或教育部组织的顶级行业技能大赛奖,该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优秀实践成果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案例建设。

4 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本专业校级精品课程网站的丰富资源,教师在主讲的单模式中,逐渐渗入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利用各种工具重构知识,将视听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5-6];采用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合作式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个性化培养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教并重、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模式,重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实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学观念,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为“互动”式教学,以提示、引导、启发、讨论的方式激发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支持和肯定,帮助学生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2)融合实践与案例教学。在掌握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特色实验室和课程实践基地的功能,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采用知识体系概论(总体)―知识点强化训练―分组项目实践集成(总体)的“总分总”教学设计,兼顾理论讲解和实践过程的系统化。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环节中,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详细分析,采用“案例导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案例讨论和理论归纳”五步教学流程,用实际案例辅助纯理论教学的不足,进行案例实证刺激,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便于学生掌握。

(3)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采用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的渐进式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针对重、难点知识点,设计了“教师预讲―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学生课堂发言―教师点评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数字工程“可视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是两个教学难点,在教学时除理论教学外,还要组织学生参观相关项目成果,鼓励学生搜集相关领域项目信息,对可视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反映的设计思路、功能表达以及面向的业务领域进行讨论分析。

篇2

讨论―归纳。学生知识的掌握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教学时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机会,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也促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先让学生计算几道商相同的除法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几个除法算式中什么变?什么不变?怎样变?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商不变性质。

观察―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在归纳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师出示:3分米=30厘米=300毫米。将它们化成以米作单位,即0.3米=0.30米=0.300米。让学生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变化的?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在小数的什么地方,怎样变化,小数大小才不变,从而让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猜想―验证。学生合理的猜想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创造往往从猜想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提出独特见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即三角形内角和应为多少度),再让学生自己去验证,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想一想等手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学会新知,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争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争论”定能使他们学习兴趣高涨,呈现出人人想创造,个个能创造的局面。为此学生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激发创造思维,而最后达成共识。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让学生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本为什么说1/2会大于1/3?通过学生讨论、争论,使学生统一认识:比较分数的大小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它们标准量要相同,从而使学生认识与掌握新知。

自学―研讨。研究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更是要靠自学自练。因此,教学时能让学生自学所学的内容,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发现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如教学“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指导学生初读时先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再细读、讨论、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倍数和因数为什么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这样学生在自学研讨中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篇3

新课标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数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和函数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数学新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篇4

并非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因此,选择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课题时要考虑:课题的难度是否适合于自主性学习?学生是否具备了自主学习课题的知识和能力?用于解决问题的时间安排与所要求的结果是否对称?等等。例如: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6.1函数 (第一课时)”需要很强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其难度就不太适合于自主性学习。

2. 恰当安排进行自主性学习的环节

开展自主性学习是否有效与对学习课题的恰当安排密切相关。这需要考虑下列问题:在教学时间的哪一阶段运用自主性学习活动特别有效?是否运用自主性学习来开始教学?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用自主性学习方法是否适宜?是全班学生学习同一课题还是分组学习不同的课题?假如是分组学习,那么是让所有小组解决同一课题,还是让各组学生解决不同的课题?依据什么来编组?等等。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3.2 圆的对称性”,第一课时学生根据已有基础就可以理解,由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有效。而第二课时运用圆的对称性构建垂径定理以及推论适宜前半部分由教师引导,后半部分交给全班学生自主学习。

3. 充分估计学生在进行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教师在组织自主性学习时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针对这些困难所可能提供的帮助。这需要考虑下列问题:是否准备了必要的学习手段?一切必要的作业步骤是否周密考虑过?是否制定了周详的作业计划?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可能性如何?能否组织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互相交换意见,互相启发?能否正确引出结论?能否抓住本质的东西?等等。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3.2结识抛物线”,通过构建二次函数模型解决生活问题(即隧道问题),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要求分三个层次:(1)当填空题一样能求出结果;(2)当小解答题型简单写出几个步骤;(3)完完整整写出所有解题步骤。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鼓励学生学会提问

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这样的环境气氛:每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出问题,不管正确与否,都会得到正确对待。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要采用不同的形式加以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无所顾忌地各抒己见。

2. 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会提问之后,关键还要教会学生善于提问。因为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和借鉴开始,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在课堂上分析问题时,做到思路清晰,方法得当,表述准确。解决问题时按系统序列分解成为切入角度准确、梯度合理、深度适宜的一个个问题,然后分析解决。

3. 组织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

篇5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作为本科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其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故适应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自动化等多个专业。当前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飞速发展,对数字电子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作为未来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形,本文简要阐述了这门课程教学方法的一些探讨。

1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互动式教学方式

中国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互动性,学生往往容易思想走神,在听课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讨论解决,“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逐渐对这门课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首先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就告诉学生学习的目标、原理和一些应用,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教学情景,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从而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2 多鼓励学生参加实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多动手操作,通过实验过程发现学习的乐趣。除此以外,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老师一起参与项目的研究等活动都能帮助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1.3 引入EDA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有个特点是图表繁多,并且经常需要解释状态之间的变化过程,传统教学方式只能通过播放PPT静态的分析各状态之间的变化过程。为了变抽象为形象,教学过程中引入EDA技术,通过这款仿真软件进行电路的模拟和演示来形象的说明电路的功能和时序波形图。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应该做一些调整。传统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将其中的一部分改为设计型实验。

1.4 化繁为简,总结一些便于学生理解的计算方法

数字电子技术第二章逻辑代数基础是很关键的一章,它是后面章节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里面的卡诺图化简是章节中的难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就算找出了“包围圈”,想求出“包围圈”对应的最简式也是个难点。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简单方法,举例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两个包围圈都包含了8个最小项,把这8项相加合并后得到的最终逻辑式就是最简式,但是项数一多运算起来就繁杂,这里介绍一种新的方法,将这8项全部写成4个二进制码的形式,纵向排列起来,以卡诺图下半边的8项为例。可以写成:

1100

1101

1111

1110

1000

1001

1011

1010

大家知道,这四个二进制码分别对应的是A、B、C、D四种因子,其中1对应每种因子的原变量,0对应反变量。第一列A因子8个都是1,说明8项里只有原变量A这一种类型,所以化简后的结果必然包含原变量A。第二列B因子前4个都为1,后4个都为0,1的个数与0的个数相同,化简后的结果必然能抵消,故B因子没有了。第三列和第四列1的个数也与0的个数相同,故C和D因子均没有,最后得到的化简结果只剩下A。故此归纳出,将“包围圈”里所有的最小项写成二进制的形式,只要每个因子对应的所有最小项中的1的个数与0的个数总数相等的话则该因子被抵消了。

利用这种解题思想,可以教学生求出图1中另一个包围圈最后的化简结果为。

由以上实例看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一些快捷解题方式很重要,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不断的摸索,变繁为简。

2 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教学方式的考核都是以期末试卷作为评判依据,对于学生平时课堂和实验课上的表现起不到很好的调动作用。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平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将这部分成绩纳入这门课期末成绩的参考依据,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更紧密,毕业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3 优化教学内容

(1)在介绍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将当前电子技术最前沿的知识渗透到每个知识单元。减少具体的电路知识的介绍,强化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内容,并引入EDA技术和VHDL硬件语言到教学中来,VHDL硬件描述语言与理论部分结合紧密,贯穿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等各个章节。

(2)可以将多个相关专业课与本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如单片机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融会贯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4 总结

本文针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和目前社会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要求,结合自己从教多年累积的经验,论述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几个注意点。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才能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从以教师为中心到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将学到的知识毕业后更好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本文系安徽三联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无线传感网络在校舍安全中的应用(编号2013Z015))

参考文献:

篇6

“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是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必修的主干课(国内兄弟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自动控制、仪器仪表类、地球物理等专业也授这门课)。当今,“数字信号处理”在无线电通信、数字电视和媒体、生物医学、数字音频和仪器等关键性的技术领域产生着日益增加的重要影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育者担负着培养综合型的、适应性强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的任务。

1、少数民族学生特点

(1)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 各地区的教育程度不同, 学生的汉语程度参差不齐。虽然进入大学后有一年的汉语预科班的学习, 达到了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或汉语水平考试(HSK)一定等级以后才可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 但真正使用汉语学习和生活,毕竟不如母语那样方便和流利,仍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困难。汉语基础薄弱和水平的不一致, 直接反映为学生对授课内容接受理解程度严重不一致。如果老师自身的普通话不够标准, 方言较重, 或讲课太快, 则造成学生反应不过来, 听不懂。还有老师板书不规范, 马虎潦草, 造成民族学生误解、曲解。

(2)少数民族学生记忆一般都是以形象和机械式记忆为主[2],无论学什么新内容,学生一般都用背经书的方式来记忆。这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心理倾向单一,思想单纯,喜爱歌舞,宗教观念较浓厚。他们有着热情、活泼、开朗、奔放的性格,学习刻苦、认真,不耻下问。有着炽热的进取精神,不甘落后,好胜、团结互助的优良学风。由于个性心理不同,民族学生就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4)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理工科教育基础薄弱。由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人才的缺乏和各民族学习参考书籍的有限, 少数民族学生普遍中学阶段文化基础(主要是数理化)薄弱。而且新生入学后为期一年的汉语学习, 有些本就没掌握好的知识基本上忘记了。导致学生对课堂中的专业术语不明白, 新的知识点和原理理解不透, 不能融会贯通, 无法灵活运用。日积月累, 学生前面的知识跟不上, 后面的问题就更严重。

2、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校学生把“数字信号处理”视为“很难学的课”,特别是对于“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等内容; 教师反映“难教”、学生反映“难学”, 也反映了“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普遍的现状。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认为关键还是对课程性质的定位, 以及如何采取相适应的教法。

2、1 数字信号课程未能显示工程性特点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体系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等特点[3]。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Z变换(含逆Z变换)、FT(含DTFT、DFT、FFT)及滤波器(含IIR、FIR)设计三个中心部分。其它内容及细节都围绕这三个中心展开,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而课程体系上以系统分析为主, 信号分析为辅, 重在介绍一般原理与方法, 其内容、分析方法和处理技术方面的基本观念、基本体系逐渐与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不相适应。

2、2 有时课程内容讲“复杂化”

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高度抽象,尤其在Z变换、DTFT、DFS、DFT和FFT方面有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运用发挥自如、内容“可深可浅”、“重点难点”突出。而有些教师想要“深讲”,常常陷于复杂的公式推导而淡化了物理概念。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之为“讲数学”, 学生感到枯燥。其根本原因还是对课程的性质认识不深, 对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没有吃透, 说到底还是“不知深浅”。有些问题必须推导, 而有些问题需要给出公式但不必推导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来加深理解。繁杂的数学内容和数学结果使学生感到难学、难懂、学了不会用;教与学的过程中在原理、方法与应用三方面有所脱节。

2、3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当

部分教师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困难和学习特点,也没有考虑到所教课程的教学内容,盲目滥用多媒体教学,不在备课上下功夫,上课时满足于课件内设计好的内容。一般的多媒体教室都是将屏幕安放在教室的正前方,教师在整节课的多数时间里坐在计算机后面,一边击键,一边讲解,学生整堂课机械地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计算机成了课堂的主角。师生缺乏交流,气氛沉闷,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思维主动性。

2、4 实验教学中实验类型的设置单一

课程的实验一般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的开发环境CCS (Code Composer Studio) 软件通过DSP 芯片的硬件来实现、或者利用 Matlab软件实现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及算法,且大部分为验证型实验,自主设计型实验很少、甚至没有。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进的一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我院实际出发,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3、1 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兴趣

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认为应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想办法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最为重要。根据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教学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 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的知识。通过介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概况,让学生体会到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并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其次,介绍生活里不断出现的电子新产品,如智能玩具、机顶盒、无线调制解调器等,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再者,还应介绍数字信号处理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明确数字信号处理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最后, 从身边入手, 找一些电子小产品, 如: 智能手机、MP3播放器等。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 从中让学生发现它们实用电路中的各模块及其功能, 从而引出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知识, 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3、2 进一步提高民族学生授课语言(汉语)水平

听课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一方面教师要讲好,另一方面学生要听懂。当然,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对汉语的教学工作很重视,很多学校都把汉语课程作为主课,因此大多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在逐步提高,日常生活及公共用语比较好。但是,对于数理基础知识用语,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差异比较大,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听课效率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极大。针对学生特点,教学中对学生听力的培养与训练,关键是克服专业语言的表达障碍。对民族学生用汉语授课,导入专业内容的语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能使学生接受且感兴趣。民族学生难以一步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应联系他们的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力求语言上通俗,让学生能够接受,只有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听清楚明白了,学生才能与教师达到心理上的融合、共鸣,才能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必要时用母语解释问题来提高教学效率。

3、3 在教学方式上要进行创新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必须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模式, 突出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长期以来, 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学没学会, 会不会做, 而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汲取知识, 探索未知领域的创造性。目前,数字信号处理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知识更新迅猛, 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自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而应采用各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方式, 由被动接受式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 为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技术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启发式教学提倡学生多提问,以利于开动学生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 并能灵活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法。课程的有些内容需要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比照讲解或有的大问题需要逐步写出推导、编制的全过程,这时容量大、使用方便的黑板可以弥补其他教学媒体在这方面的缺陷。尤其对于汉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重要知识点的板书、疑难问题的黑板推导演示和师生间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提倡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应该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利用多种媒体如,声、图、文、动画以及视频等,来形象化地描述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开发出的数字信号处理Flas平台[4]在实际教学中确实起到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3、5 实验教学注重了新技术、自主设计型试验

为了能够适应21 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适应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 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与内容进行一些调整。在实验课上, 在保证做一定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设计出几套新的自主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在查阅国内外院校开设的自主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成员已完成的或正在研究的科研目,推出几个新的自主设计型、综合型实验项目。以大作业、课程论文的形式,鼓励学生结合现代电子通信领域的新技术自行完成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6 灵活使用多种计算机仿真的手段

当今,由于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提供了前提条件。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形象而直观地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以便加强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教学手段将有助于进一步培

养学生正确的方法。在数字信号处理领域较流行的为 Matlab, Labview, 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此外,我们提出的利用Praat语音软件来仿真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方法[5],形象、直观、地描述信号处理前后的变化,加深了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复杂算法的理解。

4、总结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本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处理本民族内部事务中更要扮演其他民族人士难以胜任的角色。为了能够适应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使少数民族学生能顺利学好《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教师对传统的授课模式、方法与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必须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既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及创新能力,又要求我们有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篇7

一、课程资源开发内涵

美术课堂的课程资源开发是西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旨在通过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之中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使得学习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教学目的能够完全实现。

我国教育部规定的对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以继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通过教师在高中美术课堂上的文化背景讲解、事物欣赏、模仿创作等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背景、蕴含的丰富韵味等,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从而了解传统文化,喜欢传统文化,最后做到自觉传播传统文化。通过充分地将地方资源与高中美术课堂相结合,最后实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审美能力的目的,促使学生美育水平的提高。[2]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地方资源开发的意义

高中美术教学中地方资源开发的意义重大,需要我们对此进行一一梳理,希望能够借此提高高中美术教学中地方资源的开发程度,加大地方资源的比例。

1.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地方资源开发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够丰富高中美术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中教学中各个学科都加强了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课堂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在美术课堂中,由于课件制作难度较高,要求较大等,所以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较少,使得高中课堂美术课堂难免流于枯燥。我们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给同学们讲述传统地方资源例如西北民间油画等背后蕴含的人文知识,精妙之处等,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

2.传播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

高中美术课堂应该注重让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多加欣赏,并且提高高中美术欣赏课堂的基础知识,让同学们能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充分提高自己的美术修养。我们通过将地方资源例如民间画等,开发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当中,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地方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我们通过让同学们欣赏经典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具体讲述传统美术作品例如民族服饰等的制作方法等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智慧和伟大,同时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美术的创造之中。[3]最后,让同学们对自己领略到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自我加工创造,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促进特色课程建设,完善学校课程结构

我们提倡通过开发地方资源来丰富高中美术课堂的内容,通过将地方资源与高中美术课堂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即符合高中美术课堂发展又带有地方传统特色的美术教学道路。我们通过将高中美术课堂与传统的地方文化的发展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设出一门充满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学科先进知识的课程,并且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课程,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使得学校课程从以往的死板、不重视人文知识、不注重传统中解脱出来,开创出一条新的以人为本的教学道路。

三、将地方资源融入到高中美术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原则

1.需要以传统文化为重点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例如在对华山壁画进行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华山壁画背后的故事,创作的难度以及创作的意境。让同学们充分地感受到古人的伟大,并且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传统表达手法的独到之处,使得学生都能够热爱传统文化,自主传播传统文化。

2.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对地方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将其融入到高中美术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资源的纳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推动下完成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手段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升。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方传统文化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通过教师讲解传统文化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识来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最后,通过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作品的制作中来实现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继承和发展。[4]

小结

综上所述,地方资源的开发对于高中美术教学的提升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需要在高中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传统地方资源的开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地方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进去,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后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大幅提高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英] 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篇8

一、合理借鉴各类教学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络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技工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为我们所了解。比如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精讲-问答-点评三环联动教学法、视觉展示-分组讨论-点评三环联动教学法;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多向思考法;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形形的教学法各有所长,我们可以在参考各类教学法的基础上,依据本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探讨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技工教育的有效性。

二、关注学生特点,优化教学方法

1.重视组织教学

笔者认为组织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特点入手,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

具体实施可按如下方法操作: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类,理论理解能力好的学生为一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一类,剩下的学生为一类。把一个班分成若干组,每组都包括以上的三类学生,并任命一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实训课小组组长,由小组长带动各组员共同完成实训任务。理论理解能力好的学生在整个实训中负责电路原理图中元器件的识别、监督接线是否正确、数据读取等。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接线、电路的调试、测试等,而能力稍差的学生则负责记录数据。组内成员还可进行角色互换,均可以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这样的实训是高效率的。我们还可以对小组长进行适当的技能培训,让其在实训课中充当小教师,这样一方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帮助了较差的学生。学生在实训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不得不忙于应付不确定因素造成教学中断,这样教学组织不力,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循序渐进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分类后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课程分类内容图

从图中可见,一学期需要完成的实训内容不会少,如何有效完成实训任务?每次实训课时,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师应利用课前准备的电路示教板进行示范演示,讲解训练步骤,强调观察、测量的重点,并提醒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新的实训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电路示教板可以起到高效、直观的教学作用,无形中提高了实训课的效率。这种在实训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及诱导和鼓励学生不断克服困难的教学理念,能使师生共同顺利完成本学期的实训任务。

3.丰富教学方法

技校学生从一无所知到中级工水平,跳跃较大,对老师从备课到课堂教学及辅导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讲解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过程时,笔者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直流电源?家里墙壁上的插座提供的是直流电源吗?学生们带着这些疑问,对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会产生浓厚兴趣。接着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不可见的电流变为可见,采用动画效果,使电流流动起来,直观、形象地演示出输入是交流电,在负载上得到的是直流电,进一步理解了整流电路的工作过程。接下来的步骤就是用黑板粉笔进一步讲解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通过综合应用的教学手段,使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平时在教学中难以区分的知识点,如在讲授晶闸管电路及应用电路这一章节时,很多学生无法区别单结晶体管和普通三极管。那么如何辨别呢?笔者利用图示法在黑板上画出单结晶体管的B1和B2之间没有PN结的特性,正反向电阻都一样。而发射极E对两个基极B1、B2均呈现PN结的正向特性;而NPN型晶体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是一个正向PN结和一个反向PN结串联,用万用表测试时正反向阻值都很大。这样学生懂得其中的原理,在实验室里就不难区别这两种元件了。

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如黑板粉笔、电子课件、实物投影等,要做到合理有效,具有针对性,而不能一味地跟风,追求流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最佳的表述方式。

4.培养学生实训技能

(1)重点培养识图和画图能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识图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各种电气设备虽然工作过程不同,但却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由简单的基本控制环节组成。所以,通过识图训练使学生们弄清其信号通道、元件作用、电路功用及一些特殊环节的工作原理,进而根据电路原理图,画出电路装配图。通过这样的能力培养,笔者要求学生每次实训前根据电路原理图画出装配图,带到实训室,从而可以使实训内容顺利进行。实践证明:识图和画图训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2)培养学生电路简单故障排除的能力。教会学生故障排除的一般步骤:观察故障现象判断故障范围查找故障点排除故障检查电路功能。让学生学会使用万用表检测电路各点的工作电压,从而发现故障。在随后的实训中强化训练这几种常用故障排除方法:如直接观察法、电阻测量法、电压测量法等。

5.善于总结,巩固实训内容

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应保证在2/3以上,余下的1/3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实训中存在的问题。随机抽取让几位学生进行小结,再由教师对学生的实训过程及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与教师的总结进行比较,明确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掌握实训技能,并提高电路分析能力。

三、关注学科特点,提高知识技能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原理很抽象,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要搞好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相关的技能。当然,电子专业教师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9

在电子技术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是教授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而忽视其他课程的教学。固然学习电子技术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教师也要教授学生其他的有关知识,学校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像电子技术这种课程,更加需要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独立的应变能力,学会对于所学知识的组织和运用。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他们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向前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强自立。教师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教会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逐渐获取新的知识。要做到的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树立好的榜样,要不断探求新知识。

2.教师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要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不能只靠单一的教师讲解,只有让学生多动手,才能使他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要注意发掘学生的自身潜能,可以利用以下渠道:

(1)结合实际。电子产品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也都比较简单。教师可以寻找一些比较常见的电子产品,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实际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另一方面,也比较贴近生活。

篇10

一、 从自身出发,提高专业能力,与时俱进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教师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专业学习、深造,多掌握新知识,新理念,适时提高动手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的内容应从职业来,教育的成果要到职业中去并直接接受实践检验。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应具备普通教师的职业素质,而且需要具备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一部分职业素质,主要是相关行业(职业)基本知识的了解和相关行业(职业)基本能力的掌握。所以,作为电子专业教师不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专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实践的引导者。如今电子行业发展迅速,新型电子设备不断的更新,电子技术也不断向深层次、高技术含量领域发展。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电子专业教师应积极投身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多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方面要经常阅读专业杂志,了解一些最新电子技术动态;另一方面,要寻找机会主动参加一些相关的业务培训,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理论与实践技术,才能更好地组织专业课的教学,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教学相长。

二、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景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材,适当增减、调整教学内容,注意去繁化简,深入浅出。例如在进行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应用的教学时,可以用一个二极管接入白炽灯调光电路,效果非常明显而且生动有趣,因这个电路非常简单实用学生观察后可主动动手制作,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所阐述的电路理论都是建立在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很少涉及实际问题。这就使学生难以将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也不清楚所学的各部分内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各种工程实际或生活用电方面的电路问题,穿插到各章相应的内容中去讲解,使学生感受到电路理论的重要实用价值。如在讲基本放大电路可让学生观察电视机,音响功放等学生熟悉的家用电器对这些电路的应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同时,我们要注意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要明确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如在讲完二极管及整流滤波电路时,没有接着讲三极管及放大电路知识,而是把后面的直流稳压电源这一课程调过来讲解,紧接着做实验,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这样就避免了过多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就知道并掌握了我们身边的随身听电源是有哪些电路组成的,并知道是怎么做成的,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上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先通过启发引导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与教师一起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提高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解桥式整流电路时,可以从一个全波整流电路入手,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形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使一个原本简单、熟悉的电路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新功能和新特点的新电路。授课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在以后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声、像、动画等效果,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的感知。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元器件结构和电子设备操作原理直观的展示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形象。例如在模拟电子中讲到杂质半导体的形成时,只是单纯的讲述形成过程及载流子的运动学生们很难理解,如果老师能够将我们看不到的这些组成半导体的原子做成简单的幻灯片,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一目了然,轻松掌握学习内容。

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电路、新器件不断涌现,EWB是一种优秀的计算机仿真设计软件,被誉为“计算机里的电子实验室”。 EwB采用仿真方法在计算机上虚拟出一个测试仪器先进、元器件品种齐全的电子工作平台。例如单管放大电路的放大原理,就可以利用该软件做一个放大电路,让同学们能够真正看到信号的放大过程。学生一旦掌握了EwB的基本操作,便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自学,做开放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完成课外作业。EwB对元器件既提供了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又可以对它设置不同的故障。这种“以虚代实”、“以软代硬”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一,它在大幅提高实验效率的同时,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排除故障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术性人才,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相关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简单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能够一看就懂、一想就通、一做就会,利用他们好奇心把电子技术一般基础知识介绍给他们,把他们领到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新的学习领域。

篇11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乡土资源。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指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村镇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等。这样看来,尽管农村的孩子没有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但由于乡土资源便于就地取材,他们还是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

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学质量,仅仅依靠课本是不够的,因此要挖掘乡土资源,使其成为美术课程的资源。那么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资源呢?我在这里就先列举一二。

1.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资源。正所谓“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学校的教室里都有后黑板,但是有的老师总是让这个空间一片空白,我们老师可以把一些好的美术作品贴在黑板上,供学生欣赏,或者让班里的学生轮流在这个小空间里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课外活动时组织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了,也让他们下课后的时间不再是漫无目的的玩了。

2.让学生回归自然怀抱。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大自然能给学生提供许多审美对象,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孩子们的思想不会受到任何拘束,能尽情的展现自己在美术方面的天赋,灵感自然源源不绝。春天带学生去野外写生,结果每个学生的画笔下的对象不尽相同,刚刚冒出头的小草,地上的小昆虫,从南方飞回的雁群……在孩子们的画中,仿佛就是整个儿春天的景象尽展眼前,而不是书本里临摹的枯燥的线条。

3.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新课程改革这样给美术课程下定义:美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设计、手工制作、绘画、欣赏等。农村的果蔬大棚基地是学生实践的最好场所,通过观察,学生了解果蔬的实物,利用果蔬固有的色彩和外形,通过探究,体验来自不同素材尝试的写生、造型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提高创作能力,感受到创作的乐趣,于是各种以果蔬为表现题材的艺术作品就诞生了:南瓜脸、长茄子企鹅,扁豆皮和豆粒做成的蜻蜓等,这次出外教学给我带来了意外收获。

4.增强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现在社会提倡环保意识,有许多在人们看来已经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其实还可以充分发挥余热。比如易拉罐,人们总会捡来卖废品,其实它还可以做笔筒、相框、浮雕挂画等。美术是一项实践活动,只有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创作美的。深入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感受,孩子们才能对身边的材料有更多的想法和更深的体会,才能激励他们不断地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

5.对家乡建筑的较长时间的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课堂教学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观察所进行的欣赏教学。我们不妨利用这种欣赏形式,将学生带到他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建筑周围去学习和参观。例如:我们农村总会有一些古庙古寺,我就以“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四大块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学文字、图片,通过交流、分析、师生与生生互动式的对话、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

篇12

一、联系、联想记忆法

电子技术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例如:电场、电力线,磁场、磁力线。电场、磁场看不到但却实存在(可以利用实验证明),而电力线和磁力线不存在为了分析问题方便而画出来的(可以看到)。利用电力线或磁力线的方向表示电场或磁场的方向,利用电力线或磁力线的疏密来表示电场或磁场的强弱。

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运动也是如此:一般我们看不到,为了分析方便往往把空穴和自由电子画出来。空穴带正电荷,自由电子带负电荷,主要靠空穴导电的半导体称为空穴型半导体或P型半导体;主要靠自由电子导电的半导体称为电子型半导体或称为N型半导体。空穴通常用圆圈O表示,P去掉尾巴就是O;电子带负电N就可以想成三个负号。通过总结空穴、电子,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就比较容易记了。

二、教学实验演示法

电子技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演示实验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演示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电子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如“整流”概念的教学,用直流电源和单向半波整流电路演示,让学生体会到外加电源的正极接二极管的正极,电源的负极接二极管的负极,二极管受正电压,二极管导通,电路中通过大的电流IF;反之外加电源的正极接二极管的负极,电源负极接二极管的正极,电路中几乎无电流通过。从而揭示了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三、电教图像剖析法

有些高中电子技术概念,无法实验演示也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如PN结的形成,空穴和电子的扩散运动、漂移运动等。可以用图像、电教手段(如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观看。电子技术图像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立起电子技术概念的情景;电教手段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电子技术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就会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立电子技术概念的情景。这种方法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现代教学中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兴趣引导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生活,生产实践及现代高科技中一些有趣的电子技术现象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如对放大概念的认识,以门铃的工作过程为例。可以先不加放大三极管时接好电源和音乐片,门铃发声,声音很小只能在耳边才能听到;接着接好电源、音乐片,门铃发声,声音比较大,整个班都可以听到。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门铃发出声响的明显变化的现象。说明和分析什么是放大的概念,通过学生对“放大”现象切身的体会来理解掌握这一概念。利用振荡电路组成的闪光灯电路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电路的分析对知识的掌握。

五、循序渐进法

篇13

一、理清章节之间的联系,打下扎实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是属于高校电子电力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承接在学生大一学习的《电路与系统》课程后面的,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电路基础,同时这门课还有若干相关的后续课程,如《高频电子线路》等,所以学生务必须学好这门课。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帮助引导学生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宏观整门课,理清课程脉络,这门课本身在内容上有些章节是环环相扣的,比如如果开始的基本放大器方面的基础打得不牢,对后面学习更复杂的多级、差分放大器必然造成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在重要的地方打好基础,多做相关练习,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为后续章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轻重注意取舍,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虽然如前所说大部分章节环环相扣,但也有例外,例如最开始的器件原理介绍部分,很多学生学了以后表示,这些内容复杂难懂,从而认定这是一门很难的课,就放弃后面的学习,认为“模电”即“魔电”,如魔鬼般让人害怕。实则不然,“模电”这门课的难度是随着教学进度越来越简单明朗,所以如果器件基本原理学得不好,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要太过于纠结,教师不能因学生不懂而浪费大量时间在器件上,从而忽视后面的重点章节,教师在这期间应当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理清课程重点,给学生更多的信心和勇气,提醒学生学不明白也可暂且放下,待后面如果用到这章的知识,再回头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这就好比一座山,如果翻越太难,千万不可望而却步、停滞不前,无法翻山那就从山脚下绕过,也许后面就是一马平川,“魔鬼”也许就变得“魔力四射”,等到精力足够时再回头征服大山,切不可中途放弃。

三、注意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模电”虽然是作为各类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的必修课,但是不同的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各不相同,对于偏重科研类的高校,更注重理论的研究和方法的创新,而对于专科及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更关键。目前我校对于“模电课程”有配套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对理论课上的电路加深认识,从搭建电路到调试电路,最后再让学生设计电路,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务必让学生掌握“四会”:会看、会算、会设计和会调试。

对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一定要做到与理论课内容相配套,千万不能让学生觉得理论和实验是两套东西,学生学习这些新课都是从零开始,接受一套东西,再给一套相关却又有出入的理论,往往会产生困惑,所以既然实验是这门课的一部分,就要做到与理论相吻合,让学生一上完理论课就迫不及待地想实践一下,做到水到渠成。

四、增加实物展示,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理论教学时如果一味枯燥地解题、公式推导、知识点讲解,必然让学生觉得无味;实验课程内容设计得再好,还需要学生的配合。所以不仅老师要提高教学水平,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思想态度问题,让学生首先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课程、对实验产生兴趣,从中找到乐趣。所以笔者建议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实物展示环节,器件展示是必需的,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更贴近生活的。比如放大器在各类电器中都有应用,那么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在某一具体电器里的哪一部分有这样的放大器,具体在什么位置,没有它会使电器变得怎么样,这样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做出来的电路的重要性。再比如对于反馈电路亦可这样,让学生试试如果某个电器里引入反馈的那个小电路断开,电器是否还能正常工作。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的东西举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兴趣。

另外,可以在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小的课外知识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对于集成电路来说有重要的“摩尔定律”,这个定律与课程有关联,在网络上也有相关讨论,可以让学生了解这类知识,拓展知识面,增强课程乐趣。

五、增加平时测试,减少期末考试比重

随着时代的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弊端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大学也不例外,最后的期终考试由于时间和篇幅的有限,并不能完全展示学生的真实水平,要知道学生的真实水平,我们必须另辟蹊径,既不增加学校负担,又可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这里我们可以逐步改变,从增加平时测试减少期末考试比重着手。在每个重要的内容学完以后让学生以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随堂小测,每组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课堂作业,完成后让教师从每个小组中抽学生出来演示,该同学的成绩即代表本组的测验成绩,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学好每一部分的内容,还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团体互助能力,组内的人谁也不愿被抽中的那人拖小组后腿,所以必然共同答题,相互讲解讨论,从而实现整组水平的提高。另外,实验成绩也可采用这样的方式给出。

“模电”是高校电类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模电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教学中要多方面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曹卫峰,王延峰,谢泽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