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需求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市场需求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市场需求分析

篇1

电影的心理作用

满足情感需求。人是情感的动物。电影就像一所陶冶情感的博物馆,人们在这里浏览、体验他人的情感,重温自己曾有的情感,提升自我的人格层次。电影里的各种元素都具有表达、传递情感的功能。影片中的人物以表情和动作将内心情感呈现给观众,而音乐、蒙太奇、空镜头等各种电影手法,可以模拟情感、延伸情感,引发观众内心共鸣,使观众得到情感的宣泄。人们通过这个过程释放心理能量,使情绪归于平静,从而恢复和保持心理的健康。

事实表明,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常出现“自我认同”的现象:由于摄影机的视点、片中人物的视点和观众的视点三者可以重合,使得观众不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影片中去,以剧中人自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使观众如痴如醉,与剧中人同喜同悲,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

延伸和扩展认知世界。电影是对现实世界的逼真模拟,它把观众的视野扩展到任何领域,使其认知世界得以延伸和扩展。当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巨大的场景、真切的声光效果带着他们回到历史、走进未来,反观自我、了解他人,这种认知范围的扩展带来独特的喜悦,它比阅读所带来的视觉想象更形象具体,又比广播所带来的听觉想象更鲜活直观。人们在观影过程中进行价值判断和思考,暂时远离现实生活中的功利主义,远离社会生活中为达到目的所持的“工具性”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找到超乎“工具理性”之上的“价值理性”,享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体会纯粹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是观众用以避世的“桃花源”。

此外,从观众心理的角度来看,观众通过电影适度地接触到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被禁的、隐秘的东西,了解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领域、生活方式,了解那些自己无缘进入的场所、无缘接触的人群和没有机会去做的事(包括坏事)。这种“窥视欲”的满足,也是人们喜爱电影的重要原因。

“做梦”。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自我意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分别按照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行事。由于原则不同,三个“我”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特别是被现实和道德压抑的“本我”,随时可能带来心理的失调。在这种情况下,人借助做梦来调节心理,悄悄地释放被压抑的“本我”的能量。在这个意义上,看电影和做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梦是一种视觉形象,梦境中的事物都有空间性,电影也一样;而且,电影创造了虚幻的存在,这也是梦的运作方式;同时,做梦的人总是处于梦境的中心,出现在现场。在电影院里,观众取代了做梦者的位置,因为摄影机的镜头就是观众的眼睛。但是电影和梦也不尽相同:主体的感受态度不同,观众知道自己在看电影,梦者却不知自己在做梦;其次,主体的感知形式不同,电影状态是一种知觉状态,梦状态是一种幻觉状态;再次,主体的感知内容不同,电影状态的社会性和逻辑性很高,而梦状态的社会性和逻辑性则很低。

一定程度上,看电影就像在做白日梦,观众处于某种幻觉状态,与做梦的区别仅在于睡眠的深浅程度。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制作者要将观众诱导进入某种“幻觉状态”。当电影开映,灯光熄灭,周围现实环境隐去,观众被带入银幕上那些声、光、色、影组合而成的梦幻世界,进入自我超越的状态,解脱现实生活的纷扰,心灵得到抚慰,情感得到净化,精神得以放松。

金融危机环境下观众需要的电影类型

经济越萧条电影业越繁盛的规律,被称之为“口红效应”,意指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销量反而直线上升。这是因为口红是一种较为廉价的消费品,人们通过购买廉价商品寻求某种程度的心理安慰。同理,看一场不算昂贵的电影可以带来一两个小时的持续满足感,这使得电影业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即使电影所创造的幻想之城与现实世界有着难以跨越的距离,人们仍然心甘情愿地沉醉其中。在金融危机带来巨大压力的情况下,电影更成为了人们心灵避风的港湾。那么,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观众更需要什么样的电影呢?

“逃避现实”、“疗伤”型。当失业率飙升、物价飞涨、人心疲惫,生活重压下的人们走进电影院,逃避令人沮丧的现实,寻求温暖与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的是可以使他们暂时逃避现实、忘却痛苦的电影,而不是在黑暗、孤独的电影院里重新体验压抑和悲伤。电影艺术家们已不断摸索创作出一类适合危机时期观看的“疗伤影片”,例如卓别林的“小人物影片”,20世纪30年代的“微笑天使”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系列影片等。事实证明,每当金融危机降临,人们便尤为喜欢逃脱现实生活的“逃避现实”、“疗伤”型影片,这些影片带着观众短暂地逃离现实、释放压力,帮助人们带着微笑回到现实生活。

“励志”型。金融危机背景下,励志型影片必然受到观众欢迎。这种类型的电影,情节有时十分老套,而且总是不出所料地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人们仍十分喜爱这类影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困难和压力与影片中并不相同,但人们总会从影片里汲取力量。观众看电影的时候自然地联想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承受巨大的压力;有的人甚至觉得,比起电影中那个处处碰壁的人,自己已经足够幸运,没有理由不勇敢面对,坚持到底。这样的电影,能重新燃起人们的热情和信心。

“幽默搞笑”型。如果在看电影的一两个小时里,观众被逗得喜笑颜开,那么这个消费过程所带来的就是一种超值享受。一般来说,喜剧通常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人物性格的刻画,使观众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美好的人生和理想予以肯定。喜剧电影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在喜剧电影中,常常把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们看,引起人们的憎恶和自省,在嘲笑丑恶与落后现象的同时,利用现实中存在的美好事物与之对照,来显示被否定的事物的渺小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比如,以周星驰作品为代表的“无厘头”式喜剧可称得上是近年来喜剧电影的代表。这种电影表面上似乎放弃了传统喜剧对社会的批判性,仅为搏取观众的开心,为搞笑而搞笑,但实际上,它运用巧妙的剧情设计,除了给社会大众提供情绪宣泄的通道外,也建立了自成一格的人生观。虽然“无厘头”常遭到一些影评家的质疑,但实际上,那些电影中的“无厘头”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无厘头”的“夸张”给人们带来淋漓尽致的感觉,把平时生活中不能表现或不想表现的发挥到极致。这样的“无厘头”在带给人们欢笑的同时,实际上也可以让人抛开现实的烦恼。

篇2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34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及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金融学素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金融学相关课程在当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金融知识的市场需求分析

1.1 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兴起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经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此,许多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是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业、证券公司、银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证券投资、会计核算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转变无疑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对学科交叉尤其是金融理财的部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1.2 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各种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事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避免会参与其中。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因此,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要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能够理解我国金融机制及法规。要培养此类人才,在其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金融类课程必不可少。

2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框架多分为五个层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公共课,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因其与专业性质无关,故不必开设金融课程。后四层都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层次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2.1 专业基础课中,几乎没有金融类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各高等院校普遍接受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甚至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无不妥,但对财务活动的生存环境――金融市场,及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未作丝毫介绍,这显现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尚有欠缺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2.2 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有所增加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专才部分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选择的为中级财务会计、投资学、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设置为专业主干课。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除了传统开设的投资学课程外,各高校对专业主干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和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等。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数量。

2.3 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随不同院校的特点而变化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设置的多少和具体的开设种类都有所不同。如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十二门的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如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等占了九个。而中国人民大学在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所以在其二十多门的选修课程中,金融类课程仅仅只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和证券投资学五门。其中证券投资学是必选课,是作为专业主干课中没有开设投资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分析,在当今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已占一席之地。但对比我国庞杂多样的现实市场需求,金融类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不足,为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其中金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优化。

3 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

3.1 增加专业基础课中的初级金融课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英文都是与资金运动有关的“Finance”一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应至少开设一入门级金融课程,如《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这两门课内容相似只是角度不同,都是比较浅显但较为全面的对金融学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货币的产生发展、相关形态制度的演变;可以掌握财务分析中关键因素――利率其作用及运行机制;可以初步认识筹资或投资等财务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将这门课开设到专业主干课中。这实际上是混淆了《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应是并列而应是前者为后者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因此,应将《金融学》调至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果学校较为重视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知识的培养,还可在专业基础课中除《金融学》外,再加设一门金融课程,如《金融市场学》等。

3.2 加强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实践环节

市场迫切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主要看重的是其灵活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财务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的财务活动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仅仅加大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的数量远远不够,还应加强培养财务管理和金融相互交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尽可能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放在全真模拟实验室中,通过采用模拟炒股实验、上市公司融资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甚至沙盘对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的综合能力。即便不具备全真模拟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也可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本方法,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财务金融知识,为其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3.3 设置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

虽然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金融类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并无特别要求,但学校对该专业培养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导向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隶属于会计学院,该专业学生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选择上,必然以财务会计有关课程为核心,多选择公司治理、高级财务会计、企业价值评估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

为了能够培养出既能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同时又能突显学校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在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中设置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例如,若某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限选课一共要求30学分,其中金融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这样,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种类及数量多少,仍由学校根据自身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来设置,只是为了配合市场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而此要求还兼顾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偏好。

总之,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质,提高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对金融知识的要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实现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俊明,马丽君.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业会计,2011,(13).

篇3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业务,一共包括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等九类业务。相对于国际中间业务来说,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仍是处于初级阶段。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国际中间业务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产品开发管理薄弱,营销一体化程度不高

中间业务产品开发自发性不强,对市场需求分析不足。产品的重复性开发造成了研发成本的浪费,再加上产品本身也缺乏亮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中间业务产品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以分散营销的方式为主,缺乏集中营销的方式。多数商业银行以分行自身经营的方式来推广中间业务产品,但是分行的营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中,随着企业经营集团化趋势的加剧,依靠分行进行中间业务的营销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中间业务的发展要求。

2.经营理念存在误区,管理方式粗放分散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还未完全扭转,对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地位认识有偏差,与其相关的核算体系和考核体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有待于提高和完善。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缺少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分头管理中间业务,没有统一明确的目标和规章制度规定如何开发和管理中间业务,在管理方式上呈现粗放和分散的形态。

3.定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混乱,机制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中央银行虽然在2003年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来规范国内中间业务的定价机制,但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定价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性,同一银行的不同支行中间业务收费差别大,全成本核算无法实现,产品的定价缺乏科学依据。

4.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由于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中无法反映但仍然属于产生银行收入的业务范畴,因此中间业务的风险也无法真实的呈现在财务报表上。中间业务的杠杆效应不仅仅表现其收益上,也表现在风险上。当中间业务出现坏账等不良状况,其带来的风险也会被扩大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但我国现在还没有一套完善的中间业务防范机制和配套的应对措施,这将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虽在近些年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与国际市场相比,无论规模还是盈利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1.分业经营模式的限制

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商业银行以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担保类等中间业务为主,证券类、融资类以及衍生金融产品业务的开展更是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发展空间不足。但中间业务大多属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领域范畴,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

2.相关政策与法规不够完善

由于银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再加上行业内部的不正当竞争,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遭到严重干扰。为了夺取大客户资源,不少银行不择手段地参与竞争,从而引发了恶性竞争,助长了腐败行为。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中间业务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中央银行需要制定和颁布相应的法令法规对此类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保证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竞争。

3.金融复合型人才缺乏,技术落后

我国缺乏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制约了我国银行业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品种的开发。不健全的国内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和缺乏先进性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再加上相对比较落后的银行客户服务系统,严重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化进程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兴业务的快速发展。

4.银行经营观念上认识不全面

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自觉性和自主性遭到严重扼杀。较为僵化的银行体制导致了国内商业银行对政府控制的依赖,缺乏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顺应经济形势、基于自身优势制订和实施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的动力和能力。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没有把中间业务看做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通常只是局限于将它视为招揽银行客户、增加银行业务的一种附属手段,从而忽视了中间业务创造效益的功能。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未来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金融市场和国际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中间业务还处于以代收代付为主的阶段,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品种上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我国需要制定与中间业务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健全的内容控制制度,加快金融化电子化建设,提高竞争力,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与其他商品不同,供电公司参与市场竞争是以电力作为竞争对象的,由于电力无法储存,这就导致了电力供求关系与电价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方波动变化都会给另一方造成影响,从而增加供电公司购电风险发生可能性。所以为了减少电价波动,稳定电力供求关系,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必不可少。

1电力市场环境下供电公司购电风险类型

1.1不确定性风险

负荷预测是供电公司购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合理确定购电量多少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电力市场环境中,由负荷预测给供电公司所带来的购电风险主要体现在不确定性方面。电网公司和发电企业是我国电力市场中的两大主体,电网公司是发电企业的主要买家,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客户对象,因为在我国电力市场体制和相关法律要求下,发电企业是不能随意将电力卖给一般用户的,两者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电力交易。这就使得电网公司对电力负荷的预测难度大大增加,因为不同时期电力需求、电力用户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负荷预测具有不确定性风险。

1.2价格波动风险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供电公司购电主要是通过在电力金融市场中交易衍生品来实现的,这样的电力市场,交易环境使得电价的波动,电价的不确定性成为供电公司购电风险主要来源之一。电价的波动,尤其是大幅波动,将会给电力市场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带来巨大影响,增大电力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若在电价波动期间供电公司进行购电交易,由于电价不稳定,将可能会发生购电成本增加、购电购买力不足或供过于求等不良现象,降低电力市场运行健康性。

1.3市场分配风险

供电公司对于电力的购买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购买方式,而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供电公司在购买前往往会制定一定的购电量市场分配策略。但电力市场环境下,激烈竞争的不断进行产生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使得供电公司对于购电量市场分配策略的制定也面临着不确定性风险。若购电量供需不平衡,就会在实时市场与远期市场产生电价差,增加供电公司运营成本。

2加强供电公司购电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2.1提高电力负荷预测准确性

降低负荷预测不确定性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对电力负荷预测的准确性。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供电公司需要做的是重视并加强电力市场需求分析,电力市场环境分析以及未来电力市场环境发展方向与发展态势的预测分析,实时掌握电力市场需求、电力市场环境及其变化,根据变化灵活调整购电方式,购电策略,改革电力负荷预测方法,运用科学、先进预测工具,提高电力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在准确预测电力负荷前提下,合理确定购电量,而后进行购电交易,以尽可能缩小购买电量与实际需求电量之间的差距,保持购电功率平衡。电力负荷预测准确性的提高,不仅可以降低负荷预测不确定性风险,而且对购电量市场分配风险的控制也具有较好的积极效应。

2.2准确分析与评估购电风险

针对电价波动风险,供电公司首先应加强对电力市场的调研,了解电力市场发展动态与总体趋势,掌握电力用户需求变化和用电峰谷时段,适应电力市场环境。然后根据最近几年市场电价波动情况,结合自身购电需求,制定一套购电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对于风险评估体系要合理设定评估指标,结合定性定量评估方法对购电风险进行系统分析与科学预测,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将风险评估结果融入到风险管理体系当中开展风险管控工作,加强对电价波动风险的预防和规避,保障供电公司购电活动正常进行,保障电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此外,为了避免因电价强烈波动而带来电力销售价格波动风险,供电公司还应建立销售价格联动机制,将用户侧电价引入其中,强化对用户用电量、电价的预测和管理。

2.3制定灵活、有效的购电分配策略

根据上文分析了解到供电公司所面临的购电量分配风险主要是由电力市场激烈的竞争及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引起的。基于这一分析,供电公司应在提高电力负荷预测准确性,提升风险分析与评估能力基础上,针对动态变化的电力市场环境,制定灵活有效的购电量市场分配策略,选择恰当合理的购电方式。当电力市场电价出现波动,电力供求关系有所变化时,启动销售价格联动机制,及时调整购电量分配策略与购买方式,以适应电力市场电价的波动、电力需求的变化,降低购电风险发生概率。

3总结

在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下,电力市场环境和电力供求关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力市场逐渐由垄断式转向市场化,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电力竞争愈演愈烈,这样的市场环境要求供电公司必须要全面做好购电风险分析工作,做好风险预防措施,针对不同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推动电力市场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方.电力市场下诸暨市供电公司营销策略及直购电收益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

[2]刘春辉,刘敏.电力市场环境下考虑大用户直购电的电网公司风险管理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12:94-101.

[3]王绵斌.市场环境下供电公司的电价风险控制优化模型[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

篇5

Keywords Financial English; market need; Private-Funded University

0 引言

英语教学分为普通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对一般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只有大一和大二才会开设普通用途英语课程,平均每周4节,一学期16周,而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通常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极少数学生是出于进一步深造的需要。由于没有后续课程,大三时期应该开设的专业用途英语课程的缺失,导致三本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学习目标,导致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本文旨在从市场需求分析,根据金融行业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来探索三本院校开设后续专门用途英语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外国的经济活动与往来日益频繁,经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一般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了,于是金融英语应运而生。市场和企业越来越需要既能熟练运用英语又懂金融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发文明确规定“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要求在国际性较强的六个专业(金融 、国贸、法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率先实行双语教学,这为本科院校开设金融英语指明了道路,也使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1 问卷调查实施情况

本文主要从金融行业市场需求角度,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些金融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进一步探讨三本院校开设金融英语的必要性。

1.1 调查对象

证券、保险、银行的在岗职员。 接受问卷调查的被调查者是从武汉市2家保险公司(1家外企,1家私企),1家证券公司,2家银行(1家外资银行,1家商业银行)中随意抽取的在职人员。年龄最大者46岁,最小者22岁,职位高低分布均匀。

1.2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以定量研究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形式向调查对象发放。

1.3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

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1月 15日,通过笔者所在企业的帮助向被调查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8份,有效问卷87份。

图1

通过图1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行业金融从业人员,对英文的需求水平不同。对英语要求较高的是外资保险公司,负责涉外业务的银行员工。结合访谈了解,在外资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和同事需要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阅读外籍上司的邮件、外文资料等,在接待外国客户时,能用英文开展业务办理也是职务的基本要求。他们普遍认为英语比较重要,特别是在外资企业中,英语水平直接关乎到职员的考核加薪及职务升迁问题。人事部也会定期举行职场英语考试,而在培训系统较完善的企业会定期给员工进行英语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并且问卷访谈也基本印证了2009年台湾语言训练测验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国内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位越高,其英语水平越好,这也充分说明了熟练掌握英语在金融业中的重要性。

图2

图2是金融从业人员认为金融英语应该侧重的学习板块。约有73%的受访者认为金融高频词汇和特有表达方式应当首先纳入课程,并且这是最难的一部分。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同事交流及文件阅读中会出现一些专业的英语词汇,虽然有些单词看起来常用意思简单,但是表达一个特定的金融术语,而没有接触过就感觉看起来一头雾水,如 back office (后勤办公室),bill of exchange(R票)等等,所以这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学习和积累,才能在工作中应对自如,不至于随时需要查阅字典。而积累一定量的词汇才能阅读基本的业务资料或者办公邮件,才能满足工作之外自我充电学习的需要,比如从互联网了解最新国外的金融资讯和动态,或者收集最前沿的金融信息。但是绝大多数人认为阅读能力不重要,由于很多翻译软件的盛行,以及一些银行的涉外业务网站直接翻译成中文网站等便利性的措施,对员工的原版英文阅读和翻译能力要求大大降低,但是对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或者海外业务从业人员来说,英语的要求就另当别论了。约有84%的从业人员认为金融英语情景听说非常有用,包括客户电话接听、客户来访接待、业务介绍、国际会议等实战模拟训练。在课程难度设置上不用太高,将基本知识点涵盖即可。 95%左右的受访者很看重文化的学习,只有懂得文化才会表达尊重。比如餐桌文化、寒暄问候习惯会让他们更加顺畅地和西方同事、客户甚至上司拉近距离,进而提高业务洽谈成功的几率。

2 调查结论

综上所述,一定的金融英语能力对于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对外资企业的员工来说必不可少。其中,金融英语的词汇、业务情景听说和西方国家金融文化礼仪的学习非常重要,而阅读和翻译的能力要求次之。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可以引起我们三本院校在金融课程设置问题上的反思。

3 关于金融英语教学的思考

3.1 三本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现状

我校学生普遍反映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相比,在内容上有所重复,大学英语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新生而言没有太大挑战,对于通过四级水平考试的大二学生,课堂教学内容更是缺乏吸引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普通基础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其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关系不密切,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金融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是三本院校鲜有这门课程,可能是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很难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是在就业市场上,我们三本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处于劣势,如果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上增加新技能的学习,应该会提高其竞争力,所以基于三本学生英语水平现状,开设金融英语课程势在必行。

3.2 金融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金融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在特定语境和行业中使用。它是把英语作为媒介,用英语表现出金融活动的特征。金融英语主要涉及国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运作,以及金融函电三部分。通过对金融英语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金融知识,掌握基本的业务原理和一般的业务程序,并能用英语撰写银行业务函电和业务文件,同时还会用英语来交流金融专业的话题。

首先,可以先小范围开设金融英语选修课程,鼓励英语基础好(比如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金融专业学生选修。教授该专业的基础入门知识、高频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在进行金融场景的课堂实战模拟时,学生能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内容难度不宜过高,要比较贴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又紧扣市场需要。比如可以开设初级金融实用课堂,就是用英文介绍国内外各名牌大学的经济学科的发展现状和需求等。

其次,可以在听说方面有所侧重。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把听说教学简单化、专业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真实的教学任务与情景,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模拟职业从业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应用的平台,比如设计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办理业务情景。另外通过听说教学认知习得专业词汇的成效明显优于阅读记忆。

再次,在英语课堂中经常引入一些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最新金融资讯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英文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

4 结论

如今的金融就业市场要求三本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主动掌握并运用金融英语,也要求三本院校根据自身院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开设金融英语课程,并且将重点从四六级通过率,转移到英语后续教学的衔接问题上来,以便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相信有了后续专业英语课程的接轨,也会充分调动大一大二的学生学习基础英语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基A英语、金融英语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玲,胡金环.高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现状调查[J].外语界,2001(6).

篇6

(三)未来电力市场环境发展分析由于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未来社会用电增速将会提高,那么电力工业规模投资也会加大,在电源投资、电网投资等方面,都会考虑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如电源投资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电网投资向主网架和配电网倾斜等。未来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电力体制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如电价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开展竞价上网和输电配电价格改革、完善水电、核电及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定价机制、促进节能减排项目发展、发展清洁能源发电技术、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这些都是未来电力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

二、电力市场环境下供电公司的购电风险分析

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垂直垄断被彻底打破,供电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参与到电力市场的竞争中来,面临的风险也是很多的。电力系统中,由于自身的特点,各部分的相互影响非常复杂,存在不可避免的网络制约和输电损耗,其面临的风险也具有特殊性。做好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减少风险给供电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使供电公司和发电企业成为利益协作共赢的局面,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电力价格波动给供电公司带来的购电风险供电公司购电是基于电力金融市场中的衍生品交易,对于供电公司来说,购电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由于购电电价的波动,即不确定性。电价波动给电力市场的安全和稳定运营带来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对电力市场的风险进行正确的度量和评估,使供电公司的购电风险建立在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之中,以确保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当购买电力的方式和电力价格的波动剧烈,销售价格联动机制没有建立相应的用户侧电价,那么供电公司就会承担相应的风险。当上网电价上升,销售电价下降时,购电公司的利润就会减少,上网电价同时也受到燃料价格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购电企业有一定的交易策略,以此来应对市场风险。

(二)购电量的市场分配风险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供电公司可以在市场上通过不同的方式购买电力,同时,公司制订一定的购电分配策略,以实现利润最大的预期。然而,市场竞争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的风险,供电公司如果对购电量的购买计划预测失误,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供电公司在市场购买所需电量,一个是实时市场,一个是远期市场,两个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不一样的,由于市场中多方参与电力买卖,那么公司的购电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风险我国的电力市场中,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是市场购电的两个主体,各个发电公司只能将电力卖给电网公司,一般用户是不能与发电企业直接进行电力交易的。因此电网公司必须对电力负荷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然后再跟发电企业购买电力,这样才能保持电网供需功率的平衡。如果负荷预测不准,就会出现差额电量,那么差额电量无法储存,必须在实时市场进行交易,而实时市场的电价比远期合同市场电价要高,这样供电公司就会付出更高的成本,产生一定的购电风险。

篇7

从投融资双方来看,资产证券化过程实质上是对被证券化资产的特性(期限、流动性、收益和风险)进行重新分割和组合的过程,也是金融工具由初级向高级进行深加工的过程。一方面各种资产通过采取证券资产的价值形态,使得其期限、流动性、收益和风险的重新分割和组合变得更为容易;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为筹资者和投资者提供大量不同期限,不同流动性、不同风险收益率并且可分性强的金融产品和组合,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偏好和需求;从资产选择集角度来看,通过资产证券化,使得本来不可能或很难进行的资产收益、风险空间的细分成为可能,使原来间断的收益风险分布逐渐连续起来,筹资者和投资者在投资空间中所能选择的资产组合点或集合大大增加,从而提高投融资双方的效用。

二、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2003年4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新的资本协议已基本定型,其中最根本的变化体现在要求各成员国银行配置最低资本金时能更加全面、敏感地反映其资产的风险程度,要求在原先仅反映银行资产信用风险的基础上扩展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领域,风险度的衡量除了原先的标准法外鼓励各成员国银行使用更为贴切的内部评级法,这就必然对资产质量欠佳的中国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资本金要求。高盛公司2002年的对于中国银行业补充资本金的可能成本列出了三个方案,其结论如下表所示:

                 

表1

 

项目

乐观方案

中等方案

悲观方案

重组对象

四大行

银行业

四大行

银行业

四大行

银行业

银行重组成本(亿元)

7770

14800

21150

35560

34940

57150

相当于gdp的比重

8%

14%

21%

35%

34%

56%

amc的重组成本(亿元)

6970

9760

12550

相当于gdp的比重

7%

10%

12%

重组总成本(亿元)

14740

21770

30910

45420

47490

69690

相当于gdp的比重

14%

21%

30%

44%

46%

68%

数据来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

如前所述,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比率按照新资本协议的风险衡量标准会明显提高,假设维持当前的资本金水平不做大规模的补充,那么就必须显著降低现有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也就需要对银行体系现存的不良资产进行大规模的处置和清理,由此也必然需要注入大量新的外部资金。此外从中国不良资产产生的机理来看,绝大部分不良资产属于体制改革的沉没成本,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不良资产仍将不断产生,银监会贷款五级分类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第一季度,境内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6.61%,其中四大国有银行为19.1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7.12%,均比年初下降,但仍高于国际水平,且不良贷款额绝对值巨大,对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形成较大地威胁,国家和银行都急于为解决不良资产谋求出路,因此中国金融系统不良资产的处置将是一个长期地系统工程,必须找到—个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二、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资产证券化现在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种金融产品,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应该是中国目前商业银行满足监管要求,防范和分散风险的有效工具和现实选择。然而一种新的金融创新工具能否顺利推出关键要看需求,追溯国外资产证券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程度对于证券化的成败关系重大。

1.证券投资基金应该成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最大需求者。证券投资基金以其稳定的资金来源、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理性地投资方式,更能抵御市场的风险,从而成为各国证券市场中重要的稳定力量。然而中国证券市场由于规模小,可供投资的品种单一,制约了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空间,一定程度上已丧失了其稳定市场的重要功能,这从中国基金首发规模平均只有50亿元左右可见一斑。首发规模超百亿的目前只有海富通收益和中信经典配置,而规模最小的巨田基础行业只有10多亿元。

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安全性高、盈利性好的特点,尤其是采用信用分档技術的证券化产品,能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不同期限、风险和收益特征的品种,大大丰富了基金的可投资对象,中国目前巨大的居民储蓄以及企业投资多元化的需要为基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基础。随着《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实施,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中国目前最典型的机构投资者应该而且最有可能通过发展和完善自己,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最大需求者。

表2

中国历年来基金发行规模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4.30

发行规模(亿元)

100

399

31

211

568

678

750

 

数据来源:和讯网

2.其他机构投资者也必然成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积极参与者。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一直是工业国家金融市场的传统机构投资者,根据中国社保基金2002年度报告,截止2002年末,全国社保基金权益总额为1241.86亿元,社保基金2001年实现收益率为2.25%,仅比同期银行储蓄利率稍高一点,2002年底社保基金证券资产的浮动亏损为3.54亿元,虽然浮动盈亏属于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不应该作为当期损益确认,但它表明中国目前社保基金证券资产的应用质量较差,投资收益低下。近年来,随着下岗职工人数的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保障支出日益增加,低的投资回报率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保开支需要,社保基金正面临着越来越迫切的增值压力。可见,为社保基金开辟新的投资渠道,提高其投资收益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此时为其提供可供选择的资产证券化品种应该是最好的时机。

近几年中国保险业发展十分迅猛,保险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从保险公司的资产构成来看,其持有的企业债券占企业债券总量的50%左右,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占所有封闭式基金总份额的26.3%,这一方面说明了保险公司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已经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瓶颈,2003年6月出台的《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将保险公司可以购买的债券品种由以前的四种中央企业债券扩展到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发行且经监管机构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债,投资比例也由原来的10%增加到20%。为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推出提供了又一契机。

3.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引入必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证券化产品的需求。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金融和服务项目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已是大势所趋。市场期待已久的qfii制度随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已从2002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了分散风险、扩大资产组合选择的范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必然扩大对中国资本市场证券化产品的需求。2003年1月23日,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德意志银行签署了资产证券化和分包一揽于协议,迈出了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第一步。另据了解,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1年、2003年两次大规模国际招标的成功运作以及国内不良资产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进一步激发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不良资产市场更加强烈的投资兴趣和热情。

三、运作模式建议

资产证券化是以被证券化资产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证券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被证券化资产未来现金流的分割和重组过程。因此资产的现金流分析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任何一项成功的资产证券化必须要对基础资产进行成功的重组以组成资产池,并实现资产池和其他资产的风险隔离,同时还必须对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所以资产重组、风险隔离、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的三大基本原理。为此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1.资产池的构造。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以其账面价值真实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amc),从而使得不良资产与商业银行的其他资产风险隔离。amc对所购买不良资产现值进行估算,据以确定资产处理底价,在基础资产选择上,应尽量选择有抵押担保的同质贷款,在地区、行业分布上应尽可能地分散,另外由于不良资产潜在的违约风险比较大,amc可以购入其他优质资产组合与不良贷款搭配组建资产池。

2.spv的设立。资产证券化成功与否取决于高效低成本的交易机构,而交易机构的关键环节是特殊目的载体(spv)的设立与运作。amc作为不良资产的所有者,与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国外专业公司共同设立spv,不同金融中介的参与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证券的定价、设计更加合理,从而有利于市场投资者接受和证券化的成功。

3.证券产品的设计。不良资产的主要风险是违约风险,所以设计债券时应确保投资者在购买债券后本息偿付的安全性和及时性,为此可利用信用分档技术在不同债券之间分配信用风险,其运作原理是:如果发行人拥有一个基础资产池,那么以该资产池为支撑发行的所有债券都要获得aaa级的信用评级是不太可能的,但发行人通过信用分档技术可以创造出信用等级为aaa、aa、a的多档债券,信用等级较高的债权是优先档债券,并将优先档债券可能造成的损失转移给次级档投资者。优先档债券由于受到次级债券的保护,因此风险较低,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公开发售,而次级债券则可以由资产管理公司、国家财政部或商业银行等机构持有。由于不良资产的潜在损失由财政部和银行共同承担,从而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可以确保不良资产证券化成功,从而对未来中国资产证券化过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与其他资产相比,不良资产证券化对信用增级的要求更高,可由amc提供一定的赎回担保,由财政部为优先档债券提供一定比例的还款准备,由第三方出具担保债券还本付息的担保等。信用增级后spv应该邀请国内外比较权威的机构进行评级,债券发行后对其还本付息情况进行跟踪,经过一定时间对信用级别的调整,逐步建立不良资产证券的评级系统,使投资者真正接受这一债券品种。

运用证券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不仅能够有效地化解中国金融系统的风险,而且能够提升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层次和处置速度,更有助于丰富中国金融机构的投资银行运作实践。同时,经过信用增级和评级并严格按照证券化规范运作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是具有较高收益和较低风险的证券投资工具,将其作为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选择将会丰富广大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叶雄,徐坚.资产支持证券风险和流动性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02(3).

[2]彭丹,王道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6).

[3]刘大赵.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市场需求分析[j].投资研究,2002(7).

篇8

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整个国民经济贡献是相当大的。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相关行业的制约,如金融领域和国家税收政策,同时,它也深刻影响着这些领域的发展前景。所以,对房产行业目前的不良发展态势进行归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该行业之内,而是要结合整个社会经济的大背景进行综合考量。为了及时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引导和调控,最大程度的改善行业现状,就必须在国家调控的背景下,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促使房地产行业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

一、房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进步

1.房地产行业的进步有效拉动了整个纵向产业链行业的发展。上至建筑材料领域,下至室内装潢和家电家具销售市场,无一不受其正面影响。不仅为各行业带来巨额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增收。

2.大规模的拉动国内内需是房产行业发展的又一直接结果。百姓热衷于房产消费的同时,其周边的消费领域也势必随之增长。例如居住房屋的配套措施建设,周边零售业和餐饮业的配备,都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消费增长。

3.就业压力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重大课题。房地产行业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市场,大量就业人员投身到了房地产开发领域,无论是房屋建筑,销售还是二手房中介行业,这都有效缓解了目前的就业压力。此外,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1.宏观调控给房地产经济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为了控制房地产产业过快的发展,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这种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并没有发挥其作用。房地产开发投资从最开始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慢慢遍及全国,尤其是风景秀丽的偏远的地区,刺激了当地经济,带动了地方旅游行业的发展,使得房地产价格超过了其他城市的房价。在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据了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现像,因此,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国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对其进行控制,国家实行了紧缩的信贷政策,这样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供给较少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降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但是,这种情况下,却给人们提供了错误的信息,很多的人认为房地产价格会出现降低的情况,因此,一直持有观望的态度,在国家出台政策以后,其会认为价格会出现很大的变动,因此,通常在价格逐渐降低的过程中又会出现价格上涨的情况。

2.金融基础系统不完善

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制定了相关的建设制度,但是依旧不够完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解决,避免产生负面影响。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促使银行的信贷结构进行调整,要求信贷结构由偏重开发贷款到重视消费贷款的转移。银行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以往对开发贷款比较重视,对住房消费贷款的重视程度比较差,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对贷款的结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提高银行的资产安全,同时也能解决人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住房的问题。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扩大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比例,这样能够在宏观环境的发展影响下,对原有的运营模式进行调整。

3.房地产最终产品未能被有效利用,具有较高空置率

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行业发展受阻的重要因素,很多的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构建超过地区人口规模的房屋,同时,很多的开发商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对利润的追求超过了对市场需求,这样就导致了房地产出现了滞销的情况。

三、房地产经济管理中问题的表现形式

1.经济管理上缺乏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使房地产的市场管理更加的规范化,更加的有效率,保障房地产行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管理方面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往往都流于形势,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来保证这些政策的落实。房地产处于当今形势下,自从2007年以后,我们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受到土地的价格不断上涨、建筑材料的供不应求、建筑工人老龄化、人工费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商品房的价格开始不断的飙升,使得广大的消费者根本就没办法购买到自己所能承受的价格的房子。而且,随着商品房价格的不断上升,很多的房地产商和投资者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然后,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量不断的增加。而且,中国民间大量存在着的购房投机者,使得居民的购买商品房的价格进一步的拉高,房屋的价格已经超过了房屋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2.目标模糊,没有一个长期性的政策

在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政策中,一直没有一个连续性的政策扶持,造成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首先,我们国家的政府把抑制房地产的市场需求当做市场管理的目标。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政府对房地产市场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还不能够从本质上认识清楚。所以在出台一些政策的时候就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当然无法对房地产的管理产生一定的效果。而且,政府出台的长期政策和一些短期的政策还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造成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管理的效果大大的降低了。而且房地产行业政策的不合理性以及不连续性使得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秩序变得非常的混乱,这就为一些不法的投机分子提供了很多方便,造成我国房地产行业不健康的发展现象。

3.缺乏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国外一些比较健康的房地产行业,它们都有着一套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证在房地产行业中经济管理政策能够有效的落实下来。从目前来讲,我们国家的房地产行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行为。房地产经济管理非常的重要,可以说贯穿于房地产的建设、开发、交易以及房地产的后期管理各个的阶段,但是我国还没有一个经济管理法来统领房地产经济活动的整个阶段。

四、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

1.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

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人,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人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现象,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比如公园、旅游景点、综合性大学、大型集市、金融市场等。

2.健全金融系统

加强房地产经济和金融的配合度。要想更好的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快速、稳步和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对金融系统的完善,保证金融系统的平稳运行也是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同时在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中一定要将贷款结构的调整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证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金的问题,同时对房地产抵押贷款也要不断的改进和加强,使得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的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还要减小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和昌盛。

3.加大资源的有效配置力度,平衡好各产业间的发展

首先要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浪费,使其由粗放型向经济型行业转变。其次,加强房地产行业同其他相关产业的互利协作,进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同时也不忽视相关产业对房地产行业的辅助作用,尽量避免不良经济行为的产生。

4.适时补充和完善房地产行业相关法规和政策

制定政策时尤其要遵循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房地产投资规模和投资所占比例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进行。第二,开发和投资房产要做好准备工作,市场需求分析要明确,目标市场定位要准确,投资结构要合理,做到以需求拉动投资。

5.积极地对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给予建设和完善

我们要想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健康的秩序,需要我们的政府积极地建立和完善具有我们国家特色的房地产企业法律法规体系,保证我们的房地产市场运作步入到规范化的道路上来,即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合法化和合理化。我们的政府应该在法律规范中,积极地实施其经济管理行为,最大可能地避免行政在干预中的过度行为导致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利局面出现。与此同时,多层次、全方位的房地产积极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实施中有可行的法律保证。

综上所述,进行房地产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管理目标的明确,制度完善的管理机制,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房地产事业更好的发展,对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秩序进行维护,促进其不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我国保险业现状

1.发展概况

2005年,我国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 927.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3.28亿元,同比增长13.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67个百分点。我国保险公司赔款累计支出1 129.67亿元,同比增长11.89%,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671.75亿元,同比增长17.56%;寿险给付金额306.5亿元,同比增长-0.8%;健康险赔款与给付支出107.92亿元,同比增长18.89%;意外险赔款支出43.5亿元,同比增长13.05%。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补偿作用日益明显。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看,2000年,世界平均的保险密度为385.4美元/人,保险深度为7.84%,而2000年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仅为15.2美元/人和1.80%。2003年,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为2 000美元/人和10%,而我国的仅为20美元/人和2.2%。可见,中国保险业要走的路还很长,同时,也能说明中国保险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存在的问题

(1)展业方式单一,市场营销观念淡薄。我国保险业现处于“重展业、轻理赔,重保费、轻效益,重规模、轻管理,重形式、轻服务”的不正常状态。在展业方式上仍是以保险公司自身人员直接展业为主,而保险和经济人为重点的市场中介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和完善;此外,国内保险公司实施的营销策略,大多是为了全面扩充业务规模和应付市场不规范竞争的需要进行的,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使得业务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受到极大限制。

(2)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国内保险资金的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项目,利用率偏低,削弱了其自行增值能力,降低了抗风险能力。这将直接导致低保费率水平,抑制保险需求的增长。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市场国家保险公司资产分布,或者以企业债券为主,或者以股票为主,与中国的状况有显著区别。

此外,在加入WTO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保险公司将面临着国外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保险公司的严峻挑战。由于我国现有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对外资保险公司没有吸引力,外资保险公司会以吸取保费的方式聚集资金,然后将这部分资金转移到国外市场,以获得高收益。这样一来,自然会有一部分保险资金流向国外(即“逆流”),从而造成国内保费的流失。

(3)高级保险人才相对匮乏。一方面,我国保险业起步晚,缺乏高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许多保险公司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外资保险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先进的管理水平、优厚的工作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会吸引国内一批优秀的员工,从而造成中资保险公司人才的流失。

(4)其他。如保险品种在传统上仍以财产险业务和寿险业务为主,其他业务诸如责任险、信用险、健康险等涉及不多;保险市场结构不合理,个别公司集中度过高,使保险市场结构性失调十分严重等。

二、中国保险市场需求分析

保险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保费率水平下,投保人对保险公司提供的经济保障的需求量。

1.影响中国保险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保险需求除了受其本身的价格(即保费率)的影响外,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加了对安全即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风险,风险的增大刺激了保险需求的增加。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对保险的需求也就越高。

中国人均GDP在2003年首次超过1 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处于1 000美元~3 000美元的特定时期,人们的消费将超越基本生活需求,并向长期消费品转移,同时,将有一部分家庭开始负债消费。在资产负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中国居民户的收入和支出将越来越多地暴露在风险之下,保险的作用将会日益突出。然而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消费观念、对保险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对保险的认知程度上也具有很大差别,因此,对保险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

(2)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些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诸如退休、失业、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转向由企业和个人承担,这就促进了企业和个人对商业保险的需求。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市场化程度。市场化是指经济资源由计划配置为主体向由市场配置为主体的根本转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企业行为、政府职能等一系列经济关系与上述转变相适应的过程。金融市场的整体发育水平直接影响着保险市场的发展。

(4)人口因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不仅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保险市场的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和教育结构也是影响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处于年轻态时,应该尽可能增加对定期保险的供给;当社会进入老龄化时,应增加丰富多彩的储蓄类保险产品以符合社会需要。此外,高的学历教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更好的理解现代金融技术、风险管理手段以及运用保险的风险分散功能进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它增加了人力资本,提高了风险厌恶程度,使人们更倾向于回避风险。因此,人口教育结构的改善、风险意识的提高可以使人们由潜在的保险需求能力转化为现实的保险需求。人口教育结构的提高对保险需求持久的积极影响已经被Truett,D.B.and Truett,Lila J.(1990)及Browne,Kim(1993)所证实。

(5)通货膨胀率。由于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因此,人们通过购买保险所能得到的实际补偿会减少,这会抑制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林宝清等(2003)指出通货膨胀对人身险保费收入的影响大于对财产险保费收入的影响。本文以1980年为基期的消费价格指数代表通货膨胀率,用P表示。

(6)公众的风险意识以及对保险知识的了解程度。中国数千年自给自足的经济以及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公众对风险的意识极为淡薄。再加上对保险知识的匮乏,使有些人认为保险是不必要的,甚至对保险这种服务并不信任,这些都会降低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此外,于殿江(2003)指出,我国城镇居民的保险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障性储蓄动机,是作为一种对传统银行存款的替代,只要银行的利率提高,保险需求就会减少。

(7)其他因素。如保险产品的种类以及承包和理赔的服务质量、责任范围;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财政制度、银行利率等都会对保险需求产生影响。

2.基于中国市场对保险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保费收入y作为被解释变量,居民收入CR和RR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保费收入受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其中数据为1980年到2005年数据。

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和各变量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首先定义三个变量如下:

LnY=log(y/p)(自然对数的保费收入,固定价格1980=1)

lnCR=log(cr/p)(自然对数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固定价格1980=1)

lnRR=log(rr/p)(自然对数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固定价格1980=1)

我们对以上三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其中,检验形式(C,T,K)中C表示截距项,T表示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

从上表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LnY、LnCR、LnRR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通过对LnY、LnCR、LnRR建立的回归式中的非均衡误差进行EG检验,得到上述三个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最终建立一阶误差修正模型:

ΔLnYt=-1.2525+0.5628ΔLnCRt-0.1440(ΔLnYt-12.1271ΔLnCRt-1)

其中,该模型的R2=0.36,DW=1.31,这可能是由于模型中缺少一些变量引起的,如市场化程度、保费率等。

从该模型中可以看出,这些年来,我国的保费收入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都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农村收入太低导致的。

三、结论和建议

1.增强自身经营意识。影响商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品的质量与服务,在保险市场上则表现为理赔等客户服务的质量。保险公司应该提高自身保险资金的运用水平,提高保费的收益率以避免违约,从而提高顾客的信任度和忠诚度,这是面临国外保险公司强有力的竞争的基石,也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

2.积极创新险种。保险公司应该根据客户的不同特点,细分市场,设计多层次、多品种的险种,同时,要通过个性化的产品和营销方式等渠道挖掘市场的隐性需求。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96%,到2010年,这一比重将上升到7.96%,加上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老人的赡养问题将会成为独生子女很大的经济压力,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将会显著提高,这在城市尤为突出。因此,针对城镇居民挖掘其保险需求时,应该注重储蓄型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对于农村居民,虽然在现阶段其收入不高,对保险的需求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时刻具有自然灾害损失风险,而农民本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这些年来,农民保险意识在逐步增强,购买保险的积极性(尤其是在财产险方面)增加,这点熊军红(2005)已经验证。因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保险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农业保险将会成为新的增长点。针对农村居民,保险公司应重点设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保险产品,让农民有效地转移和分散在农业生产中的风险。

3.改变传统营销方式。应该早日建立具有高业务素质和保险知识队伍的保险经纪人与人的制度,并在公司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避免“委托―”问题。同时,通过知识营销的方式扩大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的认知空间,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杨.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4-116.

[2] 罗永泰.对传统寿险营销模式的反思[J].现代财经,2005,(5):8-10.

[3] 齐红明,陈立新.保险有效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372-373.

[4] 吴江鸣,林宝清.我国保险需求模型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0):26-30.

[5] 汪先英.我国保险营销渠道的现状和培育[J].财贸研究,2003,(3):31-32.

[6] 于殿江,郭楠.我国城镇居民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2-136.

篇10

(一)金融改革深入化

一是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研究结果表明,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对此反应可能会较为剧烈,大银行的净利差将会减少0.25%-0.5%,中小银行的净利差会减少1%-1.5%,于此同时,利润也会大大减少,四大国有银行利润 预计会缩减10%,中小银行预计缩减30%左右。二是民营银行设立开始破冰。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措施,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可在中国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民资进入金融业被业界视为打破金融垄断、引导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措施。

(二)技术发展成熟化

这阶段技术发展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爆发式的增长,这也引发客户消费习惯的变革,传统行业的竞争格局被打破,互联网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正在加速。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在加速成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崛起。创新的支付模式层出不穷,像手机支付、移动支付、线上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模式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

(三)客户需求多样化

金融需求的变化趋势对银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个性化趋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挑剔,更多的人需要高端理财服务,定制化一对一服务。二是多样化趋势。企业面临的形势日趋多样化,经营与国际接轨,管理呈现集团化、业务呈现综合化,对融资需求自然需要更多复杂多样、能够满足不同需要的服务。三是电子化趋势。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希望得到安全、快捷、操作简便的网上银行业务。

(四)竞争环境复杂化

一是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互联网金融业正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款、跨境结算、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信用卡还款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渗透。二是金融脱媒日益深化。银行存款将会受到直接融资的巨大冲击,居民存款加速向股票、债券、保险、基金、外汇、黄金等市场分散。

二、未来银行商业模式展望

(一)渠道电子化

未来,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将是无时无处、不分时间和地点的全天候、实时的业务需求,任何客户都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和渠道发起任何交易。银行间的竞争优势将不再取决于分支机构及网点等物理渠道的数量,甚至物理网点将成为个别银行的负担。商业银行会延伸出电子化的虚拟“网点”和“柜台”,以金融互联网、社区智能银行、移动支付为载体,为客户提供全天候金融服务。

(二)产品个性化

未来银行竞争的焦点是对客户的竞争,这种竞争不是传统的“关系”竞争,而是如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竞争。彻底摒弃以银行自身为出发点和中心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模式,转变成先充分了解每一类客户甚至每一个客户(主要是集团客户、大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特殊化需求,再设计出与其特殊需求相适应的人性化产品,并反馈和提供给客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客户对银行产品的粘性,提高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依赖性,建立银企长期合作共赢的关系。

(三)功能平台化

银行业与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相关金融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甚至银行与其他非金融业的合作和渗透的深度也将无限扩大。因此,未来的商业银行功能将是一个综合化的大平台,不仅是传统银行充当的资金融通中介,还要为客户提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电商、商超、物业、商品交易等其他行业之间进行资金、信息、物流交换的平台,也就是既要销售金融产品,还要提供交易及物流通道。

(四)服务人性化

一方面是以信息化为手段,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以秒时计算的线上标准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咨询,为客户量身设计个性化产品,并且为客户提供多渠道、跨行业的综合信息等线下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服务渠道、业务流程、品牌标识、价值追求、企业文化、行为礼仪、营销推动等方面需要体现服务的人性化。

(五)业务边界无限化

传统型银行业务模式中,对公业务方向是要积极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业崛起、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对公业务机会,重点发展投资银行、资产托管、金融市场、跨境融资结算、供应链金融等金融业务。零售业务重点发展消费信贷、个人经营贷、理财、私人银行、移动支付等业务。除了中高端个人客户以外,女性客户、老龄客户、跨境客户和年轻消费型客户都是未来零售业务的目标群体。

(六)盈利模式精细化

未来,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低资本消耗、低成本扩张、高风险溢价、高综合收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强调的是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要求银行加强业务协同和交叉销售,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来提高客户综合回报。

三、商业银行应对未来商业模式的策略

(一)紧盯客户需求

1.加强产品创新,提高服务针对性

在个人、公司、机构、金融资产服务、渠道等主要业务领域,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提高产品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如推出多币种信用卡、账户管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存管、增利型理财产品、安卓网上银行等产品。

2.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全面推行差别化服务策略,建立个人客户星级分层服务体系。在统一客户评价、对客户进行星级评定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星级客户,在服务品牌、服务内容、服务渠道、服务费率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策略,建立层次清晰、协同一致的星级服务体系。

3.拓展服务渠道,改变客户体验

完善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手机钱包等服务方式和渠道。筹建“体验式银行”、“电子银行体验专区”,以重塑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尝试改变客户体验以及传统银行服务方式。

(二)拓展移动金融服务

1.加快移动金融产品创新

移动金融的深入发展依赖于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丰富手机银行的金融功能。扩展手机银行理财功能,尽可能移植传统理财业务,如贵金属、基金、国债买卖等,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投资理财的需求,应对移动证券等业务的竞争。

2.开发移动平台中介功能

面对P2P等新兴融资方式的竞争,可以将手机银行作为自身中介平台,提供传统银行服务范围以外的金融功能。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消费导航服务,使用户享受更加优惠的商品价格,增强客户的粘性,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商户入驻手机银行,促进银企合作。扩展手机银行融资功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新兴P2P的融资中介模式,借助手机银行平台,为用户提供传统银行信贷之外的融资选择,拓展自身融资中介功能。

3.改进客户金融服务体验

开展对客户的精准营销。借助大数据仓库和信息挖掘技术,商业银行将更加了解个人客户及其金融需求,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差异化、定制化服务。增强与客户的交互功能。探索开展便民服务功能。GPS定位、NFC、生物识别等手机硬件功能的扩展,丰富了商业银行提升客户体验的手段,如通过应用GPS定位服务导航功能,为客户提供附近网点位置的自助导航等,将充分使客户感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三)实行大数据战略

1.建设“数据仓库”

着眼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对海量数据的持续实时处理,建设数据仓库项目,为服务质量改善、经营效率提升、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支撑,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成本绩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实现多系统数据的业务逻辑整合,形成全行级客户、产品、协议等主题数据。

2.建设“大数据平台”

积极推动传统业务渠道与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兴业态纵向整合、横向渗透,促进信息集中、整合、共享、挖掘。一方面,要“走出去”,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大数据平台”完美融合,开展“大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开放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要“请进来”,与数据分析专业厂商合作,对数据存量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

3.建设“智慧银行”

打破传统物理网点的地域限制,提供“银行始终在客户身边”的全场景金融服务。改变传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服务限制,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整合柜员、客户经理、自助设备、网银、手机或移动终端等各类渠道,彻底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提供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智能化渠道服务,为客户创造最佳服务体验。

(四)创新业务模式

1.围绕结算平台服务的创新

适应电子支付结算技术的发展,不断跟进和创新相应产品,比如代收付、POS、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服务效率;不断完善现金管理产品,加强同各种交易所平台的对接,锁定公司业务客户资金。

2.围绕“O2O”的创新

一是主动用“O2O”思路优化银行自身的服务内容。将电子商务和传统的实体店铺结合,使线上与线下资源全面整合。二是以“O2O”闭环中的关键环节为着重点抓好基础性建设。现在银行大多数有自己的支付平台,但支付平台上的直连商户并不是很多,更多商户可能需要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商户来接入,所以银行要善于发掘合适的行业,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填充起行业的闭环,培养自己的忠实商户和客户,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

3.围绕交易环节的金融创新

密切抓住国际贸易、商圈、产业链等开展贸易金融、交易融资业务创新,加强电子商务开发,实现资金流稳定,甚至封闭式运转等目标。交易业务不仅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增收的重要途径。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将促进利率相关衍生产品的创新和交易,比如利率上限、下限、掉期等。同时,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将提高。根据美、日等国经验,中国债券市场仍有35倍的增长空间。商业银行利用这些利率衍生工具、债券工具既可以为企业、个人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用来规避自身的风险,增加收入。

(五)网点模式多元化

1.建设专业零售网点

建设功能分区明晰、人员配置合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新型特色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零售银行网点,诸如小型县域支行、大型贵宾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私人银行中心网点等等。力争将传统落后的银行网点模式改造成应对不同客户群体,不同客户需求的专业性零售网点。

2.建设社区银行网点

社区客户数量多,特点各异,有效的客户信息是社区金融服务营销的基础。准确掌握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高效率的营销,并提供个性化服务。认真做好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市场和产品定位,组织开发和营销适合社区客户使用的产品和服务。尤其加快个人类产品和小微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如推出集生活便利、商户优惠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专属联名卡,增强社区身份认同,又带来诸多服务。

3.建设小微网点

随着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不断深入,以及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扩大,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支行网点进行改造,并不断地以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中心,根据小微企业行业属性、客户群体、供应链条的不同,创造性地打造了一种以行业企业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的新型物理网点。

(六)力求合作共赢

1.深入开展银行同业合作

除了原来常有的同业拆借、银团贷款等等合作外,现在商业银行开始在支付结算、科技服务、财富管理等方面加强业务合作。

2.蓬勃发展金融同业合作

面对企业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辖内商业银行加强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将银行业务与信托、证券、保险公司等业务相互渗透与整合,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创新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

3.不断跟进跨业合作

篇11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1.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对核心能力的促进机制分析战略规划是实施CRM的先导,战略规划的水平决定着CRM的成败。CRM系统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系统,CRM是以职能管理为导向的信息管理,而战略规划是信息系统设计的基础性要求。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对CRM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规划,以及对CRM扩展的规划。商业银行CRM的实施是逐步升级的,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短时间进入成熟状态,因此,在实施CRM之前,需要基于现有的资源平台对未来的扩展环节进行详细的预测,并制定可行的方案(Prahalad&Hamel,1990)。事实上,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实施CRM之前,均进行了翔实的规划,积累了丰富的规划经验,值得城市商业银行的借鉴。根据信息系统的特征来分析,CRM对各项核心能力要素的促进效应在规划阶段已经存在。规划决定未来,如果规划失败,无论后期的运作耗费多大的物力财力,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以上的分析,可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a: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成长。H1b: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内部控制能力的成长。H1c: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产品开发能力的成长。H1d: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市场营销能力的成长。2.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对核心能力的促进机制分析CRM实施行为的具体化是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的前提,因为任何一种有效的管理战略,如果不进行有目标的实践,就失去了应用价值。CRM的实施行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城市商业银行应制定详细的行为方案、计划与反馈改进措施,逐步促进各种实施行为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与转化。实施行为在银行管理中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或孤立的行为,而是与银行的战略管理、操作管理与协调管理融于一体的,与各种职能管理与作业管理融于一体。广义的实施行为包括一切管理环节,即“怎样做?”、“做什么?”与“如何做?”的问题,而狭义的实施行为仅是指“如何做?”的问题。实施行为是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中的核心内容,确保了CRM战略的实践性展开,对各项核心能力要素成长的促进最为直接。根据以上的分析,可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2a: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成长。H2b: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内部控制能力的成长。H2c: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产品开发能力的成长。H2d: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市场营销能力的成长。3.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对核心能力的促进机制分析资源配置是城市商业银行实施CRM的基础。一般而言,CRM的实施需要占据银行的大量资源,而资源的短期配置及长期配置就成为决策层不可回避的问题。资源配置不能仅体现在战略规划中,要在具体实施中得到落实。资源配置不仅要求投资到位,而且需要在CRM体系的内部各要素之间进行合理分配(Barton,1992)。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由于CRM实施经验的缺乏,信息化人才不足,资源配置技能较弱,可以采取资源配置外包的战略,这种方法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功。银行业在本质上是知识型行业,知识资本的功能逐渐增强,在CRM资源分配中,要注重对CRM知识资本的开发性配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CRM资源配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银行运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从而对核心能力要素的成长存在着持续性的激励。根据以上的分析,可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3a: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成长。H3b: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内部控制能力的成长。H3c: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产品开发能力的成长。H3d: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市场营销能力的成长。

(三)研究模型的确立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要素分为合理性、科学性和动态性3个指标,CRM实施行为要素分为制度与执行、监督与激励、反馈与改进3个指标,CRM资源配置要素分为硬件配置、软件配置和人员配置3个指标(刘良灿、张同建,2010;李明星,2010)。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要素分为市场风险控制能力、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和操作风险控制能力3个指标,内部控制能力要素分为风险评估能力、制度执行能力和信息沟通能力3个指标,产品开发能力要素分为产品设计能力、产品升级能力和产品测试能力3个指标,市场营销能力分为市场需求分析能力、营销渠道优化能力和市场定位能力3个指标(刘良灿,2010;曹利莎,2010)。本研究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设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为ξ1、CRM实施行为为ξ2、CRM资源配置为ξ3,设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为η1、内部控制能力为η2、产品开发能力为η3、市场营销能力为η4,从而得到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实证检验

(一)数据收集本研究以城市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市级分行)为样本进行数据调查,如江苏银行的苏州分行、无锡分行与常州分行,中原银行的郑州分行、开封分行与洛阳分行等。本次数据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实现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现状的数据调查,以甄别银行是否实施了CRM行为;第二阶段实现城市商业银行CRM行为的数据调查,以获取本研究所需的调查数据。第一阶段数据调查的题项为:①贵单位是否对CRM战略的重要性存在着深刻的认识?②贵单位是否实施了CRM战略?③贵单位CRM行为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④贵单位的CRM战略是否具有持续性与连贯性?第二阶段数据调查的题项可借用本课题组的前期成果(严明燕、张同建,2010)。数据值的获取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第一阶段数据调查自2013年3月1日起,至2013年5月1日止,历时60天,发放调查问卷122份,收回问卷122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在回收的122份问卷中,选择具有显著CRM行为的银行样本105份,以作为下一阶段的数据调查。第二阶段数据调查自2013年6月1日起,至2013年7月1日止,历时30天,发放问卷105份,回收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是100%。样本数与指标数之比为5:1,满足结构方程检验的基本要求。

(二)样本特征分析在最后确定的105份样本中,样本区域分布和样本CRM实施年限分布特征如图2和图3所示,因此,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特征。

(三)信度检验基于样本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对CRM战略的3个要素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4个要素进行信度检验,得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根据表1和表2的信度检验结果可知,CRM战略要素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要素的信度较好,可以作为测度体系用于各类模型的检验。

(四)效度检验基于样本数据,运用LISREL8.7软件,分别对CRM战略的3个要素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4个要素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效度检验列表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根据表3和表4的效度检验结果可知,CRM战略要素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要素的效度较好,可以作为测度指标用于各类模型的检验。

(五)模型检验以研究假设为导向,以研究模型为基础,基于105份样本数据,本研究采用LIS-REL8.7进行全模型检验(固定方差法),得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г)如表5所示。没有通过检验。在全模型检验过程中,同时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6所示:由拟合指数列表可知,各项指标现值符合最优值趋向,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三、研究结论

篇12

1.1.1自然资源优势

农村休闲产业发展的类型、方向和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地区的资源条件。农村休闲产业发展所依托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环境与旅游资源等。农村休闲产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结合旅游资源的产业,是一种十分依赖资源的产业,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农业资源是其发展的必备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大庆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段。东与省城哈尔滨市相连,南与吉林省隔江相望西部和齐齐哈尔市接壤。滨洲铁路穿越城市中心,公路交通在省内首屈一指。大庆地处松嫩平原,总面积21219km2的土地“一马平川”,视野宽阔,其中有耕地45万hm2,粮豆总产量达到223.7亿kg,果蔬50多个品种年产约10亿kg;近年来特色种植和养殖发展迅速,如大同区八井子乡瓜果规模种植和林源镇的观光养殖、种植和葡萄酒加工,肇源县和让胡路区的花卉种养业,肇州县的红高粱种植和杏山农产品加工园区,杜尔伯特县的蒙古马和猎犬养殖、比赛,林甸县的北国温泉、鹤鸣湖、当奈湿地,龙凤区的湿地、“坑烤”风味等,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休闲农业产业资源。

(2)淡水资源充足,温泉丰富。

大庆市淡水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别具特色,表现在两方面:①江流湖泊多,地表水资源充足。市区内遍布天然湖泊、沼泽、池塘,有“百湖之城”美誉。境内有松花江(肇源段)和嫩江(杜尔伯特段)两条主要河流,流经长度390km,年径流量为5700多亿m3,面积达到10hm2以上的湖泊有284个,总面积近3000万km2,为发展农村休闲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②温泉储量充足。大庆温泉广泛地分布在大庆市区和杜尔伯特、林甸等地,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北国温泉之乡”美誉,鹤鸣湖、当奈湿地闻名遐迩,数据分析,井深1500~2000m达到泉水穿孔间隔,水温60~80℃,流量25m3•h-1,热水溢流可用于“43类型”温室或棚室的地面或空间温室浇灌效应。温泉开发为大庆发展“棚室经济”提供了生命保障,也是发展农村休闲产业的最宝贵资源。

(3)湿地久负盛名。

大庆地处松嫩平原地势低洼,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盆地”,降水年久积存而形成了大量自然湿地。目前大庆土地总面积的六成是湿地、沼泽、池塘,总面积达到120多万hm2,接近全国湿地总量的1/20和世界总量的1/30;湿地芦苇自然生长面积6000hm2以上,是上等的造纸材料,而且过去在战争大片中反映鬼子在芦苇塘中扫荡的场景,如今可在大庆亲身体现那种雄伟壮观景象。

1.1.2地理区位优越

区位条件是大多数旅游者所需要考虑的首要条件,旅游者选择区位与其喜好、假期的长短、交通运输等直接相关。对农村休闲产业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客源、客流量及便利的交通。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周围分别与省城哈尔滨、省内第二大工业城市齐齐哈尔市贯通,南与吉林省一江(松花江)之隔,地理区位十分优越;大庆的民航、高速公路、高铁迅速发展与扩张,交织成立体的交通网络,哈齐、哈大齐、大广等高速公路以及即将通车的哈大特等战级高铁,使大庆的区位优势越来越突出,五湖四海的朋友均可以在最短时间和最快捷的交通渠道来大庆观光旅游和度假。

1.1.3经济基础雄厚

自从“十一五”以来,大庆市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整体跨越。原油持续稳产40000kt,以1200kt乙烯改扩建的石化产业战略升级和“沃尔沃”汽车行业进驻投产为标志的接续产业日益攀升,以“新华08”和国际石油信息中心投入建设运营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升级,一浪高过一浪;现代农业初见端倪,现代化大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逐步兴起,商品流通业日益繁荣,全市消费市场异常活跃。“十一五”期间,大庆市GDP、经济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粮食总产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都成倍甚至两倍以上增长;进入“十二五”以来,大庆经济稳步改善,内调结构,外展范围,创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区,“庆南新城”和让胡路经开区建设如火如荼,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方兴未艾,农村休闲产业建设的经济基础越来越雄厚。

1.1.4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消费观念转变

由于农村休闲产业以本地就近客源为主体,所以其发展立足需要具备当地消费人口数目、消费时间、消费追求三大要素。

(1)消费人口。

人口是乡村旅游产业客源的保障。目前,大庆人口总数为29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数为154.5万人,农业人口数为139.1万人。从人口数目来看,大庆发展农村休闲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2)消费时间。

统计显示,大庆的“白领”和“蓝领”周平均工作时间为35.8h,相当于每天工作429min,相对于十年前的周47h明显节约了672min工作时间;从家务消耗时间看,每个家庭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111min,同十年前的日148min相比明显减少了37min,换算成一周的家务劳动时间就减少了258min。将节约的工作或劳动时间与家务时间合计,每周较十年前省出930min;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和庞大的油田企业体系都实行员工带薪休假制度,员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充裕,为发展农村休闲产业提供了时间保障。

(3)消费追求。

大庆是国际国内著名的高消费城市,市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由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和心理调节消费的根本转变;加之近些年来城市旅游强制购物欺诈等恶性案件频频发生的不良影响,以购物为目的的旅游积极性受挫。相反,不需要疯狂购物只需饱尝当地特色风味即可享尽个性化、风尚化旅游兴致的山野度假、下乡探亲、河溪漂流等田园生活和原野风情越来越受欢迎,成为大庆人旅游追逐的新热点。

1.1.5外部环境充分,发展时机成熟

国家旅游局为促进观光农业进一步“产业化”,于1998、1999和2006年这三年,先后推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为指导思想的“华夏城乡游”主题、“生态旅游环境年”和“中国农业旅游年”,掀起了全国农村休闲产业发展的热潮。2010年7月,财政部、农业部和中国旅游局等三部门共同携手,将原“华夏城乡游”主题升级拓展,联合制定推出了“全国欢乐乡村游”主题,在三部委直属系统进行动员,并向全社会扩展宣传和交流,从而为大庆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创造了政策机遇。

1.2劣势分析

1.2.1基础设施尚不健全

近年来,大庆市对农村旅游景点的建设、农业旅游的开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农村休闲产业中的农村道路交通和通讯、网络、供水供热、给排水等公共建设都与发展休闲旅游产业需求不相适应。从交通结构来看,虽然大庆市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设施齐备,但公交车、出租车仍是城市与农村之间主要的枢纽,而且大庆公交车“早六晚七”的时间限制较重,出租车又会增加旅游成本,会影响农村休闲产业的客流量。

1.2.2农村休闲产品特色不突出及细分市场供给不足

大庆虽然有着独特的湿地、雪地温泉、棚室采摘等休闲资源,但由于对农村休闲产业的开发比较晚,开发初期比较盲目,未对农村休闲产业从全局进行战略思考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并缺乏与文化产业完美融合,导致大庆缺乏具有特色的农业旅游链,农业、农村的乡土气息淡化,体现农村乡风民俗和特色文化内涵和把农民、农村、农业等三元素融合度不足,农村休闲产业中“城市影子”过重,农村休闲产品中乡村味道不纯、不浓烈,各个农村旅游景点出现相互模仿、对其本区域的特色忽视等现象。同时对市场需求分析不透彻,对人群划分不明显,休闲产品单一,对于老年人休闲、会展休闲、针对节假日的主题休闲供给不足。

1.2.3文化定位不清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也是农村旅游发展根基。从某种程度讲,旅游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视对文化的挖掘。对乡村文化的深度挖掘,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城市居民受到另一种文化的熏陶,从精神层面影响其生活方式,例如懂得了种植业的种植过程,可以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从而会更加珍惜粮食,看到生态业的美好与稀缺,懂得了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减少污染、破坏。大庆市农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定位不清,领导思想观念中锈住了厚重的“石油色”,盲目模仿城市或名胜古迹的人文景观,人为对自然环境进行深度改造而导致天然的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1.2.4农村休闲产业社会支持配套系统发展滞后

农村休闲产业是一个由上下游产业彼此链接、多部门多行业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大庆的城市基本建设和基础建设位居全国先列,但农村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仍比较滞后,比如农村道路,除了近年国家“新农村”建设中兴建的“通村路”(很多权宜之计的红砖路完全属于“面子工程”,质量堪忧),还有部分油田临时公路外,纵横交织的都是泥土路;农村自来水工程很多都是深井水没有经过任何消毒甚至未经过过滤,农户干脆放弃花钱买水而依然选择使用自家水井供水,沼气仅有部分乡村实现了棚室生产和居民生活使用,其余绝大部分农村依然靠烧柴草度日。此外,农村金融市场萧条,农村休闲活动刷卡消费未全面普及,银行业休闲项目建设缺乏专项贷款;对休闲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精通休闲项目规划、业务拓展、市场营销等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等。

1.3机会分析

1.3.1大庆市经济转型的契机

作为全国著名油城的大庆,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比例失调等突出问题。第三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随着石油的开发能力逐步下降,大庆逐步重视“资源型”经济转型,着眼改变多年来“以厂建区,围矿而居”的城市格局,努力转向“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城建规划,本着“滨水城建”思想,依傍红旗湖、东湖、万宝湖、三永湖、黎明湖等五湖创建新区,统称为“五湖新区”,备受百姓推崇;从“十一五”末期着手规划创建两个以工业生产为龙头的“庆南新城”和“庆北新城”,不仅使大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产业框架撑起,还提升了整个大庆制造业层级;进入“十二五”后,大庆市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战略,实施城区和产业发展的“东移北扩、南进西拓”。从而,为农村休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3.2休闲时代的来临

随着城市空气和噪音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雾霾不断笼罩城市天空,城镇居民逐步退化了城市观光猎奇的激情,追求乡村休闲,呼吸自然清新的农村空气,欣赏淳朴简单的农村文化和民族风情,成为新时期大庆人的旅游审美追求;随着国家近年来对法定节假日调整,使全年节假日相对比较集中,并且多数节假日都分布在适合户外郊游的暖季,城镇职工“带薪休假”也大都选择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可以说,国家“假日政策”创造了国民的“休闲时代”。周末休息解疲劳顾家务,法定假日出去游玩散心解压力,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新时尚。

1.3.3政策的大力扶持、投资商的热情加盟

大庆市发展农村休闲产业的政策支持条件是充分的。在投资环境打造方面,从大庆市产业经济发展位居全省前列并跻身全国纳税500强的经济地位,充分证明大庆有着土地资源优势助推的招商引资优惠和优越的地方产业扶持引导政策,足以吸引各地有志于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大投资商进驻,也有利于寻求国际投资支援。从已经落成并投入运营的休闲产业投资项目看,林甸“北国温泉”和“鹤鸣湖旅游风景区”,就是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同时,大庆正着手大力打造上景花园湿地温泉项目、阿木塔蒙古风情城项目、温泉新城项目、长龙湖生态游项目、大东北部落文明旅游区项目、白金宝国家遗址公园项目等重大项目,已经吸引大量的投资商热情加盟。

1.4威胁分析

1.4.1现实威胁

现实威胁是周围城际竞争。各大城市对农村休闲产业的发展日趋重视,休闲农业景点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品质也逐步提高。哈尔滨北方现代都市农业旅游示范园、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齐齐哈尔甘南县兴十四村、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哈拉新村、齐齐哈尔铁农园艺园、宁安渤海农业旅游示范园、牡丹江黑宝熊乐园、牡丹江春城园艺科技旅游示范园、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渔猎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已成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使得消费者选择余地越来越多,给大庆农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的压力。

1.4.2潜在威胁

潜在威胁就是同业竞争。当政策环境放开,四面八方的投资商会接踵而至纷纭踏进这片热土大显身手。从理论角度看虽说对于同一休闲园区范围内的不同经营者来说,能促进产业园区整体管理水平和制度建设水平提升,但重复投资和盲目效仿必然对该产业整体运营和发展带来隐忧,对有限的乡村资源也会造成破坏隐患。同时,周边毗邻县市如肇东、安达等投资商在利益驱动下,也会复制大庆模式而在接壤边界地带“大兴土木”来发展,这种源自外部“后来居上”的冲击力将对本土农村休闲产业构成巨大威胁。

2大庆市发展休闲产业的SWTO分析矩阵

依据对大庆市农村休闲产业的SWOT分析,说明大庆市已具备发展农村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并通过对影响大庆市发展农村休闲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相关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形成了多组“战略组合”。

3大庆市发展农村休闲产业战略模式构建

通过SWOT分析得出的矩阵模型,说明大庆发展农村休闲产业优劣势同在,威胁与机会并存,只要恰当地选择发展战略模式,即可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准机遇,消除威胁,努力将该产业发展成振兴大庆地方经济的优秀产业。根据大庆市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并结合其发展趋势,总结出适合大庆发展的各大战略模式包括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四种。

3.1SO战略—品牌发展战略

大庆,依靠石油培育了发展品牌,依托温泉沐浴了城市魅力,“绿色油化之城,天然百湖之城”已成为这个城市耀眼的名片。要抓住机遇将农村休闲产业品牌嵌入到大庆“城市名片”建设中,大打“读湿地文化,品农村风情”招牌,做好“感受油城震撼魅力,体验农村休闲风光”宣传,并结合SO战略特征的客观需求和大庆品牌资源环境,将“品牌发展战略”运用于大庆市“五区”周边和各油田矿区周围,让大庆特有的野外“坑烤”、湖边“铁锅炖”风味,少数民族激情歌舞、献哈达民俗、赛狗赛马等别具匠心的活动,遍布休闲产业区内,依靠特色创品牌,依靠品牌创效益。3.2WO战略—市场渗透战略任何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都将孕育竞争甚至垄断。大庆应透彻分析投资和消费局势需求,在做好整体规划、开发战略基础上,科学细分农村休闲产业市场,并紧密结合“WO战略”内涵,选择在“城乡接合部”和城矿郊区如红岗区与采油五厂之间的“杏树岗”等地带发展农村休闲产业,较适合实施“市场渗透战略”。

3.3ST战略—差异化发展战略

面对着来自同城或异城相关行业竞争的压力,大庆应深入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依据农村发展特色、优势,从观光农业、民族风情、文化亮点、建筑风格、休闲产品、形象服务等方面来发展农村休闲产业,力求百花齐放,特色鲜明,全面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异等心理,选择在其所辖“四县”特别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古老文化特征的肇源县,以及享有“金代古城”、“辽代出河店”美誉的肇州县和具有“中国温泉之乡”的林甸县等,用好、用足、用实大庆的“磕头机”、温泉、湿地等独有资源和少数民族地区奇特的风俗活动吸引游客,便能取得“差异化发展战略”效果。

3.4WT战略—人才发展战略

人才发展战略是每一个休闲会所经营管理战略的“必选项”。不论任何区域、任何形式、任何规模和任何特征的农村休闲服务企业,都务须将“WT战略”作为其运营和管理的核心战略,各类企业要打破固有观念和陈旧思想,立足广大农村和城镇并着眼国外,“不拘一格降人才”,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能,依靠人才智慧和先进管理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