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交通设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交通是地区品味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于近日就我市周边农村地区交通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市周边农村地区交通发展状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同时不忘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按照“东 联、西进、南拓、北移”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地区的交通建设,使我市农村交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品位不断提升。
(一)道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近几年是我市历史上农村道路建设项目最多、速度最快的时期。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 防护栏、路灯、绿色隔离带等基础设施也逐步配套,大大改善了农村道路交通条件,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挠我市农村交通的瓶颈问题。
(二)交通整治成效显著。
近年来,随着我市周边农村地区规模的扩大和村民出行需求的增加,大量农用运输车、摩托车也进入了交通市场。不仅严重破坏了交通秩序,带来了诸多道路交通管理安全隐患,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地区形象。为此,今年对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非法载客营运进行了专项整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农用运输车及摩托车非法载客现象基本得到了有效治理。
二、当前我市农村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市周边农村地区交通状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首先是道路网络不完善,也没有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车辆随处乱停乱放,使本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更为狭窄和拥挤。其次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市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仅为 0.85‰,与全国2-2.5‰的标准相差甚远。除极少道路外,大多数道路的隔离仅用交通标线区分,安全系数不高。分交叉路口未设人行横道线、减速标志,交叉路口或未设信号灯,或信号灯不完善,或信号周期不科学,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公共交通市场管理不规范
由于公交线路设计不科学、公交班次间隔时间过长、公交站点不足、人流高峰期班次频率不高、夜间运营时间短等原因,造成周边农民乘车困难。平时候车时间长,人流高峰期公交紧俏,夜间公交车踪难觅,无形中降低了村民对公交的热情。另外,公交公司行业管理不够规范,司乘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部分公交车的车容车貌不清洁、车内环境脏乱差,少数公交车在营运过程中严重违反交通规则,存在着极大安全隐患。
(三)进一步提高农村交通教育管理水平
实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通畅、有序,关键在于教育和管理。首先,要加强农村交通管理。 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改革交通管理方法和勤务模式,加强对重点复杂路段交通的疏导、控制和整治,严格纠正和处罚各类违章行为,尤其要加强交通高峰期重点路口的控制,确保交通安全通畅有序。要实行大型公共建筑交通影响评价制度,防止乱投乱建,破坏交通环境。其次,要加强道路交通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交通宣传工作,让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社区、进学校、进如每家每户,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村民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可以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车事件进行爆光,开展全民交通安全劝诫教育,增强交通宣传教育的效果。
(四)道路拥堵解决措施
篇2
引言
公路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技术含量高、整体性强的系统工程。公路总体设计作为整个工程设计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到设计的成败与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农村公路也随之迅猛发展。农用车辆和农村驾驶人员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针对陕西省而言,大部分的农村技术等级较低,地质条件复杂,病害危险路段众多;农村公路在安保工程的建设资金匮乏,特别是地方性的自筹配套资金缺口大。除此以外,农村驾驶人员的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农村的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匮乏,甚至无人管理。以上种种因素增加了公路基础设施设计的难度,经常出现局部路段指标满足规范,但是运营后事故率偏高、行车舒适性较差、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农村公路的设计之初就应注重安全设计,运用安全理念从而减少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频率和事故严重程度,建设更具容错性能的公路。本文从道路安全设计的理念出发,介绍道路安全设计理念在农村公路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笔者针对陕西省咸高公路路段所做的实地调研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后,从改善农村公路安全环境和安全设施方面进行探讨,,寻求优化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途径。
1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现状及对策分析
1.1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现状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受到人文素质、当地管理环境、路面状况、路侧绿化等因素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公路的快速修建,机动车在农村得到普及,而发展的背后,随之出现的是环境管理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交通事故逐年增加。根据对咸高公路所作实地调研,堪忧的交通安全环境现状主要体现在:农村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对标志标线含义认识不清,忽视交通规则;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广,而且驾驶人员比较复杂,突发性较强且难以控制,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公路等级低,建设质量不达标(碎石脱落现象严重),路上管养不到位,道路使用不当,不同季节的积水积雪现象严重;路侧绿化无规律,交叉口视距严重受影响;公交车站设置不合理等,以上因素均是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来自环境的威胁。农村公路上行驶车辆车速相比高速公路上低得多,因此线性设计影响不大,而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则亟待解决。
2.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对策
2.1农村公路安全设施
2.1.1安全防护设施
(1)设置位置
农村公路路侧防撞设施在设置时,除了以线形不良、事故多发为依据外,同时还要考虑在车辆越出路外后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路段,如高路堤或沿溪路段。
对于由宽路变窄桥或路面、车道宽度发生变化的路段,根据农村公路的设计车速,在桥头引道或宽度变化处设置20m左右的路侧设施,起到诱导驾驶人视线,提醒驾驶人减速慢行通过的作用。
(2)形式选择
防撞设施按照其形式可分为刚性、半刚性和柔性防撞设施三种,即为混凝土护栏、波形梁护栏、缆索护栏三种形式。对于一般的农村公路来说,工程总投资非常有限,而交通安全设施造价通常被限制在公路总造价的3%之内,由于波形梁护栏和缆索式护栏造价和技术要求均比较高,因此要在农村公路上设置这两种形式的护栏,在经济和技术上都是不可行的。通常采用最多的是示警桩和护墩。
2.1.2标志
交通标志是通过一定的结构支撑方式、用图形符号和文字向道路使用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以管理交通的安全设施。交通标志是现代公路上最基本的安全设施之一,是无声的“道路语言”。它给予道路使用者以确切的道路交通信息,使交通达到畅通、安全的目的。
随着社会各界尤其是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安全的日益重视,农村公路上的交通标志也在不断的改善。目前四川省农村公路绝大多数或多或少的都设置了一些交通标志,但是与高等级公路相比,农村公路上的交通标志还远远达不到牢固、醒目、完善、齐全的目标,往往在设置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表现为不完善、不规范。另外,有许多农村公路是在原有的四级路和等外路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原有道路上交通标志数量少、结构简陋、设置不规范,但道路改造后,交通标志确仍没有得到相应地更新和提高,这就形成了目前农村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混杂的状况。因此,农村公路的建设,亦应按照GB5768.2-2009《道路交通标志》的要求设置完善的警告、禁令等标志。
2.1.3标线
当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可画两条机动车道时,就应设置道路中心标线,用于指示车辆驾驶人靠右行驶。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上所采用的最小行车道宽度为3m,因此当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在6m以上时(含6m),就应设置道路中心标线。农村公路道路中心标线和边缘线的宽度均为10cm,交通标线实线段长度3m,间隔长度4.5m。
2.1.4其他安全设施
为了改善连续长大下坡、长直线接小半径曲线,陡坡急弯、路侧险要地段等事故多发地段的交通安全状况,除了采取标志、标线等主动引导设施和护栏等适当的常用的安全防护设施外,还可根据不同路段的不同事故特点设置避险车道、停车带、减速带等各种安保工程措施以达到减少事故数量,降低事故危险程度的目的。
(1)避险车道
避险车道是特指在正常行车道以外设置的,专用于道路危险地段供紧急避险,以免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的特殊车道。避险车道的基本形式包括了料坑、端部防撞设施、路侧护栏、排水及其他等
避险车道是特指在正常行车道以外设置的,专用于道路危险地段供紧急避险,以免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的特殊车道。避险车道的基本形式包括了料坑、端部防撞设施、路侧护栏、排水及其他等。
(2)小型停车区
对于山区公路,可结合线形和沿线城镇分布情况,在车辆容易出事故的地段,或距离城镇比较远的路段,考虑交通量和车辆的组成,间隔一定距离,并尽可能地利用路侧的土地,修建小型停车区或可供车辆短时停车休息的路侧休闲区域,以减少驾驶人因疲劳驾驶而引起的交通事故。
(3)减速带
减速带是为保障行人安全设置的一种交通设施,其基本原理是在公路特殊路段的行车道上设置某种凸起设施,当汽车以较高车速通过其上时会产生剧烈的机械振动,使驾驶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另外,驾驶人根据常识认为车辆通过减速带时会剧烈振动,并由此产生可能会对车辆机件造成损坏的疑虑,根据上述生理和心理感觉预见,促使车辆驾驶人自觉、主动地降低车速,以达到提高特殊路段行车安全性的目的。
3.结语
本文结合实地调研, 针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及安全标志标线等设施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并就农村公路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性建议。另外, 除了环境和标志标线等设施的改善可降低事故发生率外, 还应该健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如可以针对不同的路段构建保障体系, 能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得到最合理的救助; 又如可在相应路段安排就近的卫生保障部门, 让事故伤者到就近的医院救治等。再者可以对特殊路段( 学校、幼儿园、弯道等)做安全设置探究分析, 并形成改进标准推广使用。由于笔者水平有限, 本文仅作为抛砖引玉, 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4.参考文献;
[1]过秀成.道路交通安全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任福田.交通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李峻利,过秀成.交通工程设施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汤三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初探[J].交通企业管理,2008(1):95-97
篇3
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有机动车,机动车的增加,将使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农村公路在路线以及路面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给农村公路造成一定地影响。因此,要加以重视并科学地实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规划设计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得以解决,并起到一定地积极性。
1交通标志设计规划
交通标志是通过一定的结构支撑方式、用图形符号和文字向道路使用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以管理交通的安全设施。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公路或多或少的都设置了一些交通标志,但是与其他较高等级的公路相比,农村公路上的交通标志还远远达不到牢固、醒目、完善、齐全的标准,往往在设置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表现为不完善、不规范。因此有必要针对农村公路的状况,对交通标志设置位置、设置形式进行明确的规定。
1.1设置原则
(1)对于陡坡路段,在进入该路段前应设置限速、警示标志。
(2)对长下坡、单车道路段应提前设置相应警告标志,对于有错车道的路段应设置标志提示间隔多少米有错车道。
(3)对于急弯等视距不良路段应设置减速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
(4)学校和村镇附近路段和交叉口均应设置注意行人标志。
1.2设置位置
能提供足够的视认距离,给驾驶员足够的反应时间是道路使用者对交通标志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在确定农村公路交通标志距离危险点的设置位置时,应以农村公路的设计车速和驾驶员在不同车速下的视认距离为主要依据。行驶速度与视认距离有很大的关系,行驶速度大则视认距离小,反之,行驶速度小,则视认距离就会增大。农村公路一般行驶速度下的视认距离见表1。
表1视认距离与行驶速度的关系
在具体设置时要结合地形及道路实际情况将标志设置在醒目、无干扰的地点。
1.3夜间标志
根据调查得到的农村公路一天中各个时段的交通量分布情况,农村公路夜间交通量是占有较大比例的。要使交通标志无论在白天还是夜间都能显示同样清晰的信息,除了要求农村公路交通标志具有足够的版面尺寸与合理的设置位置外,反光膜在夜间的反光效果也应达到农村公路的使用要求。即在农村公路一般的设计车速下,交通标志反光膜的反光效果应能满足驾驶员在识别并掌握交通信息后,在危险点之前安全停车。
2交通标线设计规划
道路交通标线是交通安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标划于路面上的各种线条、箭头、文字、立面标记、突起路标和轮廓标等构成,是引导驾驶员视线,管制驾驶员驾驶行为的重要设施。目前农村公路基本没有交通标线,即使部分道路画了标线也远未达到行车安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在农村公路上设置相应的交通标线是十分必要的。
2.1设置方法
(1)车道中心线。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上所采用的最小行车道宽度为3m,当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在6m或6m以上时,就应设置道路中心标线。道路中心标线的设置不仅可以分离不同的道路使用对象、强化道路规范,还可以起到诱导驾驶员视线的作用。
(2)车道边缘线。对于一些路面宽度在4.5m以下,无法设置道路中心标线的农村公路来说,可在急弯及视距不良的路段两侧设置车道边缘线,用来诱导驾驶员视线,保证行车安全。对于有些农村公路来说,无法在路侧设置交通标线的情况下,可在这些道路危险路段的路面上设置规则性的凹槽,以起到警示作用,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通过。
(3)纵向标线宽度。一般公路纵向标线的宽度为10~15cm,这也是驾驶员视认效果最佳的宽度范围。但是大量研究表明,纵向标线的宽度对交通状况和司机的心理指标不产生影响,所以农村公路在设置交通标线时不宜太宽,否则不但会造成资金浪费,而且会增加车辆打滑的危险。因此农村公路道路中心标线和边缘线的宽度均可以设置为10cm。根据驾驶员心理,交通标线闪现率为2.5~3次/s时效果较好。假设农村公路设计车速为40km/h,在这种情况下,交通标线实线段长度设置为3m,间隔长度根据2∶3的比例取4.5m时,可以保证最佳的闪现率。
(4)渐变标线。农村公路普遍存在道路宽度突变的现象。当车道数减少,道路变窄时,应设置相应的渐变标线引导两个方向的交通流顺利通过这个变化区域,渐变标线长度按式(1)计算。如果实际观测运行车速大于设计车速,可按运行车速进行计算,采用更长的过渡标线。
L=0.625Wv(1)
式中:L为过渡段水平长度,m;W为车道宽度变化的偏移量,m;v为设计车速,km/h。
3视线诱导设施设计规划
视线诱导设施是指在道路两侧设置的,用以指示道路方向、行车道边界以及危险路段位置的设施总称。常用的视线诱导设施有轮廓标、线形诱导标和标柱,其中轮廓标和标柱适用于农村公路。
3.1设置原则
(1)在视线不良、急弯、车道数或车道宽度有变化及连续急弯陡坡等路段应设置轮廓标。
(2)在气候条件恶劣,线形条件差和事故多发路段应设置反光性能高的轮廓标或采用尺寸较大的反射器。
(3)轮廓标通常设置在公路的土路肩上或附着在路侧护栏上。轮廓标的形式可根据农村公路是否设置护栏以及所设护栏的形式,选用附着式或柱式轮廓标。且应为双向反光。
(4)轮廓标在公路前进方向左、右侧对称设置。双车道公路,按行车方向左右两侧的轮廓标都是白色。
(5)轮廓标的标准设置高度70m,最小设置高度60m。设置于混凝土基础中的轮廓标其设置高度应与附着式轮廓标的高度大致相同。
(6)轮廓标反射器的安装角度无论在直线段或在曲线段,应尽可能与驾驶负视线方向垂直。
(7)受山体、树木或房屋等阻挡,线形走向不明的小半径弯道外侧可视具体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线形诱导标。
(8)在公路沿线接入道路两侧应设置道口标柱,提醒主线车辆提高警觉,防止支路车辆突然出现造成意外。
3.2设置形式
(1)轮廓标。轮廓标分为反光类和不反光类,反光类按材料分为反光膜和反光片2种形式;不反光类主要包括警示桩和警示墩。由于不反光类的视线诱导设施造价较高,可用于三级农村公路。对于四级农村公路上选择反光类轮廓标。对于单车道设计水平较低的公路也可将反光膜附着于两侧警示桩之上代替轮廓标来诱导驾驶员视线。根据农村公路车型大小、警示桩高度以及轮廓标的标准设置高度,将反光膜贴于距地面70cm处。设置间距可根据轮廓标在不同曲线半径下的间距选取。
(2)线形诱导标。线形诱导标的设置应根据曲线半径、曲线长度、偏角大小确定。偏角较小的曲线路段,可在曲线中点设一块诱导标;偏角较大,曲线较长的弯道,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块诱导标,应保证驾驶员在曲线范围内连续看到不少于3块诱导标。
(3)道口标柱。道口标柱一般在沿主线方向,路宽≤5m的支路两侧各设l根道口标柱,5m<路宽≤7m路口两侧各设2根标柱。已经设置指路标志或平面交叉警告标志的路口不再设置标柱。个别路宽>7m而未设置指路标志或平面交叉标志的路口在两侧各设2根标柱。
4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善农村的交通道路条件、建设新型农村公路是我国三农问题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对标志、标线、视线诱导等交通安全设施的分析,得出其设置原则与适用的农村公路类型,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4
三、主要措施
(一)认真编制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市交通局要根据全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总体目标,尽快编制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村镇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区域干线公路网相衔接。各县(区)要做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工作,县(区)到乡(镇)、乡(镇)到行政村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工作由各县(区)负责。市交通局和各县(区)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分层次推进,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建设计划。
(二)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由省、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共同筹集。县(区)到乡(镇)公路每公里补助45万元,乡(镇)到乡(镇)、乡(镇)到行政村公路每公里补助10-15万元,其余部分由各级政府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各县(区)和市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规定,不得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不得违反规定强行要求农民出工出物出钱,不得增加农民负担。
篇5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辨证发展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在农村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一、分析农村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现状
1、农村部分家长不够重视家庭教育
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学生的问题非常突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带孩子的最大弊端就是溺爱孩子,在衣食住行得到了照顾,但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学生进入高中,由于住校,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2、农村学校在家长沟通中存在不足
家长会常常在期中考试后召开,家长会上常常把学生成绩公布于众,使得成绩不好的家长不愿开家长会;学生犯错了,教师才家访,家访被学生误看成老师的“告状”,导致学生怨恨老师;部分教师讲话欠艺术性,不利于家校合作。
3、农村高中生与家庭隔离
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导致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家庭、社会是学生成长环境中不可替代的因素。高中时期是学生逆反心理易发期,需要及时与家庭有效沟通。寄宿制封闭式管理使学生只能在周末有限的时间与家长沟通,直接阻碍了子女与家长的交流,造成长期的家庭教育困难。
二、架设农村教师与家长沟通桥梁的途径
1、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在人格上师生完全平等,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更要尊重“学困生”的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更要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其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指责、侮辱家长,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会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果。正如常言:“敬人者,人恒敬之”。
2、把握合适的时机沟通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是成功沟通的开始,沟通要及时,就事论事。学校每年召开一到两次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改革等情况,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提出建议,使学校和家庭走入同一轨道,有利学生成长。建立学生家长电话通讯录,随时联系家长,方便教师与家长沟通,把学生的近况与家长交流,有利于学生改正不良习惯。
3、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
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只诉说罪状,老师要多肯定孩子的优点。例如:“ 这孩子挺聪明的”等,家长听后,自然听得进老师诉说孩子的缺点,以及需要家长配合教育。打电话,要注意电话中的语辞和声调。因为电话中看不到对方的表情,所有的感觉、印象来自电话中的声音,不论家长的语气、语言如何,老师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称赞肯定时,语气要坚定;诉说孩子问题时,语气要婉转。电话是个很好的沟通媒介,会让老师的工作更轻松。
4、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
(1)、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的时间和次数,家长会通常是期中考试后召开的,一年两次。农村学校,应该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多数家长是农民,家长会的时间要灵活安排,选取“农闲”时间,让家长有时间和精力,积极、主动参加家长会。家长会的内容①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对于在校表现的汇报,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汇报学生的优点为主,客观评价学生,不要只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单一、片面的总结发言。对进步较大的学生应当场表扬,鼓励其家长讲述教育心得,让其他家长得到启发和帮助。②与个别表现不好的学生家长进行个别谈话学生家长都急于了解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退步的原因、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谈话中,应该理解家长的心理,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方式、讲述什么内容来应对家长的提问。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对家长提出不同的建议,帮助、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家访
家访最好与家长约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家访要围绕确定的目的进行,请科任老师陪同。一方面显得较有诚意与重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家访中要有诚心、爱心,讲话要注意方法,多表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如果教师对家长抱有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家长必然会成为教师的朋友
(3)、电话和短信沟通
在外务工的家长,要定期与他们进行电话和短信沟通,告知家长学生近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等,特别是发现学生进步和退步的苗头,要及时告知家长,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篇6
2.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儿童自觉学习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培养被搁置一旁,在思想上,他们会有“无人管教自我放弃”,“学习无用打工挣钱”等观念,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在校期间有学习成绩下降直至较差的现象。
3.价值观念扭曲。
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隔代抚养偏重物质生活,会较多的给予物质和生活上的宽容与放任,而第一责任人的父母会产生负疚感,存在补偿心理,在金钱上进行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较少,极易使子女养成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想及好逸恶劳、浪费显摆、自由放任等不良习惯,既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也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扭曲。
二、教师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众多原因,理清主要问题与次要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凸显主要矛盾,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无疑有助于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以集体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留守儿童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如班级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上门补习和分担家务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其次,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加班集体开展的项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收看自强、自立为主题的电视节目,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儿童感受关爱、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第三,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学生,教师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让班级的同学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从自卑、孤僻、任性中走出来,融入班级的正常学习生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篇7
一、家庭文化氛围缺失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里别的可以少一点,但不能没有书。”可在不少农村弱势教育对象家里,只有一些教科书、习题集,很少有课外读物;有些虽有孩子读的书,却没有父母读的书。家长在家庭里,首先是学习者,然后才是教育者,家长离开了学习,就不可能成为称职的教育者,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如果我们的家长每天腾出一点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心得体会,对孩子来说,这是无声的教育,比唠叨有效得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时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和成熟: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而要丰富成熟这三个世界离不开广泛而有意义的阅读和学习。课外阅读看上去是读“闲书”,确如同杂粮一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育和营养平衡。如果家长陪伴孩子多读一点有益的课外书,不仅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给家庭构建健康的精神世界,还能够为父母与弱势教育群体的沟通、引导、教育搭建平台,使父母开阔视野,使孩子吸收精神食粮,产生进步的动力。
二、家庭榜样的缺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应该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作为家长,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怎样教他独立、坚强和善良? 怎样给子女示范正直、良心、崇高、诚信?当家长在麻将桌上唏里哗啦时,考虑过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的感受吗?当我们违反交通规则、乱扔垃圾时,是不是注意到旁边那清亮的眸子正映着我们的形象?纵观农村弱势教育群体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沟通较少,家长多忙于生计,业余时间沉醉于成人的生活世界,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了学校的事情,游离于家庭之外,造成孩子教育的严重缺失,给孩子留下了阴影,造成了弱势教育群体中一些问题学生的出现。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行为的不注重,身教言教不一致,将导致孩子心灵的迷惘、行为的缺失。家庭榜样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亲情氛围缺失
当前,家庭面临最大的威胁是家庭的稳定性愈来愈受到挑战,离婚率逐年上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夫妻之间争吵的原因20年前大多数是“经济生活”,20年后的今天,夫妻争吵原因中近一半的导火线是为“子女教育”。“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家庭教育的这种功利传统古已有之,直到现在,许多家庭教育的亲情氛围不足,功利倾向过甚,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有一个五年级学生曾经对我说:我第一次考到第一名,父母很高兴,给了我十元零花钱。后来我做了班干部,成绩一直很好,我发现成绩能带给父母最大的满足。一次,我考砸了,拿着一张“惨不忍睹”的卷子回到家,父母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原来,“分数”才是父母最疼爱的孩子……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功利性过甚,情感氛围不足,则极易造成孩子的精神营养不良。多给孩子一点自信和勇气,多给孩子一点支持和鼓励,这是孩子精神力量之所在,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之所在。从我校近年开展的农村弱势儿童的教育研究看,青少年时期,孩子特别需要父母心灵上的关爱、感情上的呵护。情感支持是家庭稳固的基础,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源泉,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想要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先有健康的心态。
四、家庭民主氛围缺失
篇8
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而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其成长状态直接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发展,而生活和教育资源的缺乏,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与其监护方式有着直接关联,同监护方式相对应,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1.单亲教育家庭
出于对儿童生活照顾等方面的考虑,在家里需有人外出务工时,往往会考虑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外出务工,从而形成了隐性的单亲家庭。并且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影响,女性户主隐性单亲家庭所占比例更大。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一,留守一方要承担所有繁重的家务和农耕劳动,致使她们身心疲惫,导致在孩子教育方面缺乏耐心,不能很好地和子女沟通与交流,这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第二,单亲监护人文化素质往往偏低,使得他们不能恰当地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不能理解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使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更多的障碍。
2.隔代教育家庭
这种情况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由祖辈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这种教育模式在祖辈具有养育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泛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隔代监护的祖辈既要受田间地里的劳作之苦,又要照顾孩子的穿衣吃饭,体力和精力消耗过度,同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所以在孩子的学习辅导上显得力不从心。第二,由于代沟现象的存在,祖辈与孙辈之间对角色的期望与领悟存在重大差异,彼此之间互不理解,以至于在留守儿童出现性格变化或者心理问题时,祖辈们难以及时察觉。第三,溺爱心理使得老年人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甚至袒护孩子的错误。这种管教方式,造成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交往中缺乏沟通能力,在举止上缺乏文明和礼貌。
3.上代教育家庭
这种模式是指由外出父母信任的近亲、邻居或朋友来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孩子得到的生活照顾同隐性单亲家庭差别不大,但其得到的家庭教育却更加糟糕。表现在:第一,亲戚朋友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分寸难以把握,过分严厉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造成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又容易放任自流,达不到教育效果。第二,从留守儿童个体来讲,内心情感容易处于压抑状态,不利于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
4.寄宿教育
这是农村地区针对留守儿童现实,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以弥补和缓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问题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孩子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却不利于孩子个性的成长,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家庭亲情的缺乏。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农村留守儿童却处于“家庭教育真空”的状态,这对其社会化进程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
1.影响留守儿童生活生存技能的养成
第一,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将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不愿(也不敢)让其从事必要的生产劳动,甚至是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劳动。这就直接妨碍了留守儿童劳动习惯的养成,导致了他们生活技能的缺乏。第二,父母双方长期缺位,监护人往往精力和能力又有限,很难帮助留守儿童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学习计划,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减弱。第三,农村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往往产生孤独、失落、胆小和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这将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同时,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与老师和邻居的接触减少,使其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正确的指导,不利于交往能力的培养。
2.妨碍留守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进程
作为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实际上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一个社会人所需掌握的大部分社会规范都要通过家庭的传授和影响才能知晓。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了留守儿童不能顺利地实现规范的社会化,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失范现象。如:第一,由于外出父母想管没法管,临时监护人又不敢管,使得留守儿童在几乎毫无限制的状态下生活,这就助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思想上自以为是和自私自利,行为上蛮横霸道及我行我素,传统美德严重缺失。第二,监管的不力和引导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漠视法律法规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比较多见,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二元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比例在40%以上。
3.导致留守儿童价值体系的扭曲
第一,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加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各种价值观念对农村居民冲击越来越大,传统乡风民俗的影响力减弱。同时,一些打工父母将新的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带回家乡,混淆了孩子的是非标准,妨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打工经济的繁荣使得一些父母急于通过务工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他们忙于打工挣钱,忽视对儿童的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同时出于负疚感,他们往往采取增加零花钱等物质补偿的方式去“赎罪”,这就更助长了留守儿童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养成,形成好逸恶劳及奢侈浪费等恶习。
4.造成留守儿童角色行为的偏差与冲突
第一,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比较中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所以他们总是希望其后代超过自己,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往往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而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又往往偏低,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缺乏科学方式,这就造成了两辈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得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较严重。第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管教,再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差,使一些留守儿童理不清学习和玩耍的关系,一味贪玩;把不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胡乱模仿;把握不好有效的角色调适,导致部分孩子角色扮演的失败。
三、破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1.前提――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使其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亲情的关爱胜于经济上的补偿,这就要求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增进情感,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偏差。其次,父母外出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父母。所以要加强宣传,强化监护人的教育责任感,促使其转变“重养轻教”的传统观念,让他们真正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养责任,做到在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心其学习和心理健康。
2.途径――加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
儿童必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才能完成其社会化。所以,当家庭教育缺失时,就要通过加强与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来弥补留守儿童社会化之不足。
篇9
交通安全设施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图形、颜色、形状大小、符号文字等要满足规范要求。农村公路的安全设施主要包括标志、标线、护栏及其他安全设施等。
1.标志
标志设置时交通管理的设施,是交通法规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也能为道路使用者提供确切的交通情报,保证车辆安全、顺畅、有序的运行。
2.标线
标线是用以管制和引导交通的设施,是引导驾驶员视线、管制驾驶员驾驶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确保车流分道行驶、指示交通行驶方向、指引车辆在汇合和分流前进入合适的车道,加快车辆行驶纪律和秩序,使交通得到更好的组织。
3.护栏
护栏是用于防止车辆行驶出道路的交通安全设施.其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对行车具有保护、隔离、缓冲和导向的功能。
4.其他交通安全设施
警示墩(桩)只能起警示作用不能制止车辆驶出公路,轮廓标用以指导道路线形轮廓的安全设施,主要用于农村公路中较高等级的公路上,分隔桩用以避免对向车相互碰撞,强行将双向车道分隔开的安全设施,是道路标线的强化和补充:路障设施用于阻止超重或某些干扰大的车辆进入某一路段或村庄,破坏路面,干扰村民,减速带主要用于避免车辆在急弯及长(陡)下坡路段因超速失控而发生事故,反光镜能够使驾驶员通过反光镜的折射观察到隐蔽路段对向来车的情况,以改善驾驶员的通视条件。
二、交通安全设施成本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交通安全设施的成本是指为了预防和控制农村公路交通事故发生,投资在交通安全设施上的费用总和。按照计入成本的方法,可以将交通安全设施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主要是指购买、设置交通安全设施所需要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是除直接成本以外用于交通安全设施的所有费用,包括了设置前或设置后为提高安全设施使用效果所需的所有费用。
根据各类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成本 可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的总成本进行预测。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的成本预测与其他专项成本的预测一样,具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基本程序和步骤如图1所示。
建立合理可用的数学模型是交通安全设施成本预测的重要步骤。根据交通安全设施成本构成.可将预测成本抽象为:
C=C1+C2=,I=1-8-C1j+,j=1-28-C2j.. (1)
式中:
C1――交通安全设施的直接成本;
C2――交通安全设施的间接成本;
C11――勘察设计费;
C12――各种材料费用。包括了木材、钢材、水泥和外购材料等;
C13――材料运输费用;
C16――人工费用;
C17――机械台班费用;
C18――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费;
C19――土地、青苗等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C20――建设单位管理费。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费、工程监理费、定额站管理费、设计文件检查费等;
C21――维修检验费用;
C22――管理养护费用。
根据式(1)就可以大致预测出各种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的成本,以此成本为依据,结合设置方案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可以判断出设置方案在农村公路上的经济适用性,为方案的最终确定提供决策依据。
三、交通安全设施的角度进行整治
对于可导致死亡事故的长下坡路段,拆除坡底弯道右侧的示警桩,设置避险车道 避险车道料坑、端部处理等均采用简化后的形式,达到保证驾驶员生命安全的使用效果即可。并在下坡途中设置3处路面减速带,减速带采用水泥混凝土形式。
道路靠池塘一侧增设示警桩防止车辆越出路外, 示警桩间隔为两米,并在示警桩上贴反光膜作为轮廓标诱导视线。
全段布设道路中心标线,急弯路段两侧以及道路靠池塘一侧设置路侧标线。标线采用常温型,宽度为10厘米。
完善全段的交通标志,交通标志全部采用单立柱式,三角形与圆形交通标志的外径尺寸分别取O.7与O.6米。
根据各种交通安全设施的成本构成即可计算出设置方案的总成本,应用实施效果分析中的统计结果。在经济效益计算时 以10年作为该条道路的使用期,而该道路已使用了3年,故表中的经济效益为未来7年内降低的事故损失值。因此,所选用的交通安全设施在经济上适用于农村公路。
四、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管理的对策
农村公路面对的毕竟大多是广大的农民兄弟,枯燥乏味的政治说教显然是行不通的。做好农民的工作,一要靠乡镇配合;二要靠反复宣传教育;三是靠会做农民工作的宣传队伍;四要靠农民易于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
篇10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多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问卷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有心事一般跟谁说的时候,选择“不说”的儿童占25%,其次分别是兄弟姐妹(占21%)、同学(占17%)、老师(占17%)、爷爷奶奶(占13%),然后才是父母(占7%)。从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沟通方面存在着问题,需要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另外,仅有7%的儿童会选择跟父母说,表明他们与身在外地的父母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距离。如任其发展,缺乏关爱的儿童会出现性格内向、自卑、早恋、情感冷淡以及心理逆反等问题。
2.学习问题
与城市和其他教育发达地方相比,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很薄弱,教育质量也较低。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儿童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和学习压力。而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难以得到及时的帮助和疏导;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监管,有的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也存在着偏差,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严重的厌学和弃学现象。
3.安全问题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受不法侵害的新闻屡见报端。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年长的爷爷奶奶缺乏防范能力,被侵害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及心理尚不成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难以有效应对。此外,家庭和学校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在安全衔接上存在着“真空地带”,儿童面临的安全隐患较多,导致安全事故层出不穷。
二、构建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家庭的作用,形成合力,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助力。政府应积极转变服务职能,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学校也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家长则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现以学校管理为重点进行详细探讨。
1.学校要成立专为留守儿童服务的教育管理小组
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成立相关的教育管理小组,积极调查和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努力规范留守儿童的行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在学校学习期间,管理小组成员和老师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和学习的快乐,促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
学校要与社会、家庭一道为留守儿童建立完善的教育网络,要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及心理健康问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学校要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儿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摆脱不良心理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要安排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进行开导,及时缓解和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
3.学校要与留守儿童的家庭相配合,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学校要加强教育指导,使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促使家长和监护人积极行动起来,在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同时多鼓励和关心孩子,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生活当中。
综上所述,受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社会、家庭应多多关心和关爱他们,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作为网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学校要努力提升管理水平,针对留守儿童制订详细的管理措施和方案,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与留守儿童的家庭配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篇11
要积极推进县乡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对已有县乡公路的急弯、陡坡、险要路段及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逐步进行整治,提高县乡公路的行车安全性。
要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做到路通车通,路、站、运同步发展,加快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合理安排线路,推广安全、经济、适用车型。同时,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让农民群众出行更安全、更便捷。
要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提高全国“五纵两横”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运行效率,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确保鲜活农产品高效、低成本流通,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篇12
Key words: countryside compulsory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survey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59-02
0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从教人数和教师的学历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就城乡相比农村教育远远不及城镇教育。据统计,2005年全国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有906.43万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有17079万人,其中,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有5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13000万人,由此可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承担了我国义务教育的重担,他们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脊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更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关键。
1潼关县实际情况及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现状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经济上以矿业和农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多。受教育程度以2000年为例,在全县约15万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2958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6088人,接受初中教育的56130人,接受小学教育的56562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07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569.5万元。投资1331万元,新建校舍19180平方米,消除危房6808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到2008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76所,在校学生人数22524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9950人,小学生在校学生数12574人。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8.3%,专任教师总数2045人,其中,男教师756人,占总数36.9%,女教师1289人,占总数63..1%;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635人,占总人数的31.1%,大专学历的1001人,占总人数的48.9%,中师(专)学历的394人,占总人数的19.3%,初中以下学历的15人,占总人数的0.7%;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118人,占总人数的6%,中级教师598人,占总人数的29.2%,初级教师996人,占总人数的48.7%。
2潼关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2.1.1 教师队伍起点偏低大多数教师的第一学历为中师或高中以下,其结构中占50%的属于民办转公办,占30%是由职教中心培养的,仅有20%是由正规的中师培养。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与要求,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滞后,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
2.1.2 教师培训形式化,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反差较大近年来,潼关县经过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师范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总人数的79%。潼关县没有系统的培训中心,教研、科研、电教、信息中心等资源整合度不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和高师院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存在师资不足、培训手段单一的缺陷,而高师院校的培训更多注重理论的学习,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均达不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并且多数教师在进修的过程中都选择了容易通过的中文、政治等文科专业,学非所教问题十分突出,使得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2 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2.2.1 学科结构不平衡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只有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和化学被认为是“主科”,其他如音乐、体育、美术和计算机等则被认为是“副科”,并且在有些学校,所谓的“副科”往往是“名存实亡”。其原因首先在于学校设施的不足。在潼关县许多农村学校开设电脑课,但学校机房的电脑不仅配制低,且经常是不能正常使用。学生的每次电脑课都是对着书本看“天书”。其次,缺少艺体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由于相关教师的缺少,学校开设的相应课程要么没法落实,要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从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2.2.2 性别结构不合理潼关县农村教师队伍中,男教师756人,占总数36.9%,女教师1289人,占总数63.1%。在调查的有些学校中,班主任和所谓“主科”的代课教师几乎都由女教师担任,只有计算机、体育等所谓的“副科”由男教师担任。这种情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男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也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篇13
一、政府措施
(一)国家加大政策倾斜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国家也在不断探索一些可行的办法,如“免费午餐”的推广,寄宿制学校的完善,这些都为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发展以及朋辈情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于解决留守儿童,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许多地方对于留守儿童的政策机制或民工返乡就业工作,力度不大,关键是一些关于就业机会的拓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家乡工作,才是最主要的。
(二)当地政府积极挖掘本地资源
我们在安徽滁州市来安县新安镇新安小学了解到,尽管他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但我们发现工作中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我们也发现,他们当前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吸引外资以及本地筹措资金有限,同时由于农业经济带来的农民收入非常有限,而工业经济在山区难以发展,出现发展的瓶颈,如何做出精品农产品,做出广西特色乃至全国特色,形成亮点经济,可能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三)政府相关机构通力合作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或某一个部门能做好全盘工作的。因此除了政府行政机关外,一些相关机构需要通力合作。
1. 教育局做好各项教育落实工作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学龄儿童,因此,如“免费午餐”和“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的落实与探索都是通过教育部门来进行的,教育局要分配资源到各学校,对当地的留守儿童有一定的数据,然后根据比例高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帮扶活动。从河海大学文天学院2013年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调研发现,示范点与整体经济与人力投入不足,只是处于初步探索时期,推广性工作仍然艰巨。
2. 县妇联做好关爱活动的主力军
关爱儿童是各地县妇联工作的重点之一,留守儿童比例高的地方,应该将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放在优先解决的问题。从我们社会实践团队调研发现,当地的县妇联也在探索诸如“家长学校”等模式,但存在经济投入不足,专业人员缺乏,因此结合外部支援,内部培养相关专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3. 县团委做好社会组织中介力量的角色
团委具有行政与社会组织的双重性质,因此团委应该发挥其与社会各界的优势,做好中介力量,推动政府方针政策的制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县团委的主要抓住西部志愿者活动,以及与社会大学生实践团队进行合作,形成结对子活动,推动留守儿童工作进一步完善。
二、家庭教育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留守儿童主要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此要多向他们普及尽可能多的教育方法,以及让他们了解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避免溺爱教育和任期发展。对于常年在外地的父母,应该常常与小孩进行沟通和交流,多问他们自己的想法与对某件事情的态度,这样可以指导他们自己如何去做,也可以让小孩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是如此的关心,而不是离开家就不管他们。
三、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推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建设
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2004年以来,理论研究已经非常丰富,现在主要是推动留守儿童机制建设。因此各级社会组织都应该为此做出应有的努力,为人力资源大国做出自己的努力。作为大学生,应当积极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投入各项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自己的意志,从实践中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用自己的心理世界了解另外一个心理世界,达到互助与成长。
四、结语
留守儿童机制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国家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异问题;当地政府应该挖掘本地优势资源,以国家“三农”优惠政策为契机,为富裕当地为己任,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与就业工作;教育局、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社会组织应该落实相关政策、推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试点与推广,为留守儿童创造美好未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心理学界召开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Z].2007,39.
[2]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