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精心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符合自身教学的课堂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果让课堂导入能生活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诸如我给学生在讲附点节奏的时候,我运用了学瘸子走路的方式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附点节奏,“学瘸子走路”把附点节奏生活化了,不但激起a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这种节奏。
通过媒体,导入新课,是教学中直观原则的具体表现,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结合视觉来感受教学内涵。它能使繁琐的东西简单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除了以上的导课设计外,在音乐教学中导课的方法还很多,如故事、舞蹈、配乐朗诵、简笔画、谜语、欣赏、情趣导课等。如前所述,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好的导课,就是聪明教师智慧的体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只有在优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优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拥有了兴趣,即便是最枯燥、最难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被学生轻轻掌握。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要用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不要让学生在教师规定的范围里兜圈子。
例如:在音乐课上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情节的表演活动中但当一个角色,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状态,又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如果把音乐与游戏结合起来,开展游戏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乐感和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做节奏游戏时,教师击掌拍出一段节奏,让学生来模仿,在熟悉游戏后,为加深巩固,可以让一位学生来做小老师,让其他学生来模仿,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出题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加深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唱、奏、舞、戏、竞赛等综合活动,给学生提供多种渠道接触音乐,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得到无穷乐趣。
三、教师只有在正确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怎样使音乐课深受学生喜爱,变“要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发挥出音教的特殊教育功能,这已成为不容推委的重要课题。因而,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的“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天地之间的歌》教学中,教师事先制作太空人的服装,将教室装扮成望角,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设计导言,创造悬念:“同学们有谁去过太空?想不想去?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遨游太空,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伴随着神秘的富有情趣的音乐,徐徐拉开望角的幕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群星闪烁、浩渺无垠、充满奥秘的太空世界。学生兴趣浓厚。教师又设计由学生扮演银光闪闪、栩栩如生的太空人,与学生做游戏,通过太空人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教育,让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教学设计是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具体化为每一节课的高标准、高难度、高效率的教学活动,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灵活而具体地进行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学、好学、会学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及预期的目标,让我们的音乐课变得更加精彩!
四、教学公开课要注重实效性
篇2
我们进行教学研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来找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试问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下,准备一节课,有哪一位教师能够年年如此、月月如此?这样一堂近乎完美的公开课,让其他教师学什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教学的设施设备与教学环境存在差异,以此类“优质课”的标准要求教师们的日常教学,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怎样使课堂教学回归常态,引导教师由对优质课的追求转向富有生活化、个性化与生命力的教学探索?怎样强化优质课的导向功能,促进广大教师卓有实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我认为音乐课堂要返璞归真,让优质课回归常态教学。上好“常态课”,“常态课”是教师基础素质的积累,是上好优质课的前提。
一、何谓常态课
常态课:由学生自身的条件,场地器材的基础条件来决定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最朴素的课堂。尽管简单,但也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状态下的随意课,而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融入智慧,在课堂上显现出创造性、丰富性、灵动性。
优质课:侧重于课程的设计与教师的实践活动的展示,体现在课程设计与实践中是否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一节优质课、示范课往往都有很强的观赏性,往往是通过实验或者经过大家的研讨,相对公认的具有一定理念和实践价值的课,相对接近“标准”,让大家有一个参考的目标。
准备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是衡量常态课与优质课的主要标准。用较少的时间去备课,或者形成思路、简案,然后去上课,可以称之为常态课,经过几天,甚至更多时间的深思熟虑,精心打磨,同事探讨,反复推敲,教研组修改等,我认为这就是优质课。
二、研究思路
常态下的公开课属于研讨性质的课,其目的是以授课人的行为作为平台,把个人对课程理解、思想展现出来,大家讨论,以便把实践中与理论冲突的内容进行改进,共同提高。实践中的思想或问题不仅仅是授课人的,也可能是观摩人也有的和需要解决的。为解决教师个人实践和反思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充分发挥区域内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要建立起有利于“实践反思、合作分享、专业支持”的教学研究制度。
1.常态课研究中,以一个区为基本单位,以本区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教学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2.常态课研究中,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研究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把解决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
3.常态课研究中,重在“研”――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而不是“教”――教大家照搬公开课,教研员怎么说,就怎么做。活动应该是教研员和广大一线教师互动的平台。
4.常态课研究中,克服以往一味追求优质课的倾向,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把工作重点放在规范教师的常态教学上,抓薄弱教师,促进区内各校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
1.转变教师培养思路。由只注重优秀教师的培养变为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培养同步,既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又关注其他教师的成长进步。
2.重心下移。凡获得市以上级别优质课的教师,原则上不再参加区内的公开授课,要把重心下移,重点培养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使教师们齐头并进,不留死角。
3.改变传统公开课模式。常态课是教师就单元教学计划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和学生、场地条件等情况进行短时备课,并对全区进行公开教学,大家就上课情况进行集体诊断与分析,获得的新的意见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属于大家的。
4.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只需要保持本色,以教有所获、生有所得为宗旨。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完全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不作为上公开课的必要条件。一堂课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越少,师生的负担越轻,所取得的成效越大,效率越高,这堂课的价值和效益就大。
5.创新研讨形式,在现场教学观摩、分组讨论、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网上专题研讨,每次教研活动都有专门的人员及时记录活动过程转贴在京口教育网的网上教研栏目,让讨论的话题继续深入。通过网络教研的积极开展,教师能随时审视自身教学行为,随时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加深入扎实有效地落到实处。
四、具体做法
在广泛的逐校调研听课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教师们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们感觉困惑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基地研究员与教研员共同商定研讨专题与授课人员,提前2-3天通知授课教师准备区级常态课,课后进行现场研讨和网上专题研讨。
操作流程:广泛听课――发现问题(或由教师提出问题)――提炼问题――个人针对问题短时备课――区内常态下的公开课――常态课教学研讨――网上专题研讨。
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常态课研讨活动广泛开展
1.互动式。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分析讨论,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许多年轻教师在听了一些精品课、优质课后,提出这样的困惑:在音乐教学中要不要进行识谱教学?怎样的歌曲要进行识谱教学?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就会出现过分迎合学生兴趣,如教唱歌曲时,不管歌曲难易程度,只学词,干脆不学谱,还美其名曰“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淡化识谱”。学生学不到应学的知识与技能,长此以往,学生将更加不识谱。
经商议,由提出问题的年轻教师推荐一名代表和经验较为丰富的骨干教师“同上一堂课”,围绕“识谱教学”这一问题,两位教师在短时备课后进行常态下的公开教学,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活泼、生动,教学方式多样,手段新颖,而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虽未用多媒体,但知识讲解准确,技能训练扎实。课后,我们就两位教师在“识谱教学”这一环节采用教法、学法进行讨论,提出若干小话题进行分组讨论,怎样的歌曲需要识谱教学?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识谱教学?在识谱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在识谱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由组长汇报交流。首先,大家觉得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有亲近感、亲切感和真实感,教学的情况和师生的水平能够真实反映,可看、可学、可用。其次,由于是两位教师同一堂课,切入点好,教学内容一样,比较性强,两位教师在识谱教学中采取了不同方式,通过比较,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当然,由于是常态下的课,是最真实的课,因此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常态课教研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在活动中展示自己,提高自己。
2.专题式。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形成专题,进行研讨。在逐校调研听课的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为体现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念,为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有的问题学生马上就可以回答出来的,可教师却刻意安排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后回答,这种合作教学的方法,舍近求远,失去了合作教学原有的教学意义。于是我们就“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常态课教学研讨活动,提前告知授课教师此次研讨的目的,并请她们就合作学习进行简单的教学设计,两位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一位执教的是《忆江南》,一位执教的是《愉快的梦》,在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忆江南》后,教师设计了分组创编歌词的环节,由于旋律掌握准确,再加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激发创作的素材,学生讨论时有话可说,创作热情高涨,参与率高,合作创编效果好。而执教《愉快的梦》的老师,在课堂上我们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分组合作形式,而有的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合作演奏、合作演唱二声部歌曲,学生声音优美、和谐,教学效果好。通过两节常态课展示,教师们感知到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音乐活动,如齐唱、合唱、合奏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不能被模式套牢,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实效性。
篇3
二、教育教学
本学期,我担任三至六年级的音乐课教学任务。教学中不断领悟新课程标准,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常规课。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利用学科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独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欲。课堂上严格要求,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让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每个学生都爱好音乐,喜欢音乐。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实施课前五分钟音乐欣赏,让优美的音乐平抚学生躁动的心。以达到维持课堂纪律的目的。另外,为了让学生听好歌、唱好歌,我特意建立一个公共邮箱,把一些优秀的歌曲放进去,同时把用户名及密码都告诉他们,好让他们下载聆听、学唱。
三、业务提高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我还坚持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xx年8月,我利用假期前往北京参加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这是音乐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此次参会使我大开眼界,同时也坚定要为音乐教育奋斗终身的信念。xx年9月,在古都开封,我很荣幸地成为“国培计划——xx年中小学艺术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的一名旁听学员,接受了诸如:万丽君、周荫昌、赖元奎、赖达富、孟大鹏、李存及陈家海等各级各类专家的指导、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感受到了合唱的魅力,了解了合唱训练的技巧,掌握了指挥挥拍的动作要领。所以我才能在短时期内一边备战省优质课比赛,一边组队参加区首届合唱节的比赛,并取得了区一等奖的好成绩。此外,我认为光有理论是不行的,还要化理论为实践,所以我在大量听课的同时坚持多上课,上公开课、上观摩课。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正因如此,我一直活跃在省市区优质课比赛的舞台上。
四、成绩收获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同事的帮助及本人的努力下,取得了一点成绩。
一、公开课
1、、xx、3执教的《走四方》获市音乐优质课一等奖。
2、xx、10执教的《走四方》获省中小学音乐优质课第7名。
二、教学设计及课件
3、xx、8教学设计《银杯》获省级一等奖。
4、xx、8课件《草原放牧》获省级一等奖。
三、论文、成果
5、xx、9论文《音乐疗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获省级三等奖。
6、xx、9教学成果《浅谈“课前五分钟音乐欣赏”》获市二等奖。
四、辅导
篇4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生本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目的。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中应用是为了激发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智慧与活力。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完成语言文字活动,这与生本教育理念是相互契合的。郭思乐在提出生本教学理念时,也强调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语言文字方面的活动,给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应用能力提供机会。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还有一个主要目的: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语文。让学生的思想水平、语言能力等都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个性语言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让语言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迸发出智慧与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智慧,教师要做有效地引导,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境中自然地迸发出活力与智慧。智慧与活力的迸发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饱含感情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唱一些关于草原的歌曲,带动学生对于草原向往的情感。在导学阶段还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草原,用自己的文字用描述与表达。让学生对草原产生一种向往,对于草原的美有自己的想象,在内心描绘一幅属于自己的草原图画。既然草原这么美丽,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接下来老师和学生一起来领略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景,感受老舍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风光。学生与教师一起品读老舍先生的《草原》,教师可以配好音乐,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品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品读过程中勾勒出老舍笔下草原的画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在文章品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情感去赏析老舍的文章。教师创设的情景,带动学生一起参与其中,沉浸在草原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活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依靠学生,信赖学生。生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根本,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以上次的公开课教学为例。一天,学校通知我举行一堂公开课,由于临时获得通知,对于教学主题以及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都不确定。在犹豫不决时,笔者想到了学生,就与学生一起商量上午最后一节语文公开课学习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语文教学。学生一听,一下炸开了锅,很快就集体决定把《白杨》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内容,学生们都开始自主预习《白杨》这篇课文,借助字典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寻找关于白杨的资料与图片,了解白杨这种植物,为公开课的进行做着各种准备。教师也受到鼓舞,回到办公室,开始教学设计和备课,为公开课做着各种教学准备。结果这次公开课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配合协调,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多语文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肯定。笔者从这次公开课事件中进一步认识了生本理念中强调依靠学生的深刻含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也更加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愈加和谐。
篇5
一、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1、主题性。主题式情境教学以确定主题为先决条件,一切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和操作都是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主题的类型主要具有以下几种:(1)童趣型。这种类型的主题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创编故事等,突出趣味性。如《海娃嬉海》(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陶振华老师执教)、《龟兔赛跑》(温州市城南小学朱莉老师执教)、《可爱的动物园》、《黑猫警长》、《小猴摘桃》等。(2)知识型。这种主题一般选自科技或文学知识性课文、课外读物或某种器材(突出对器材的各种变化用法),突出知识性和对知识的发展性运用。《绳》(温州市建设小学王圆圆老师执教)、《遨游太空》、《陀螺》、《呼啦圈》等。(3)时事、教育性。这类主题选择于时事新闻、思想教育等方面。如《抗洪救灾》(温州市瓦市小学胡华余老师执教)、《手拉手交朋友》(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陈亮老师执教)、《军事演习》(温州市永东路小学陈碎媛老师执教)、《农忙》(温州市西城路小学王良老师执教)等等。其次,内容设计方法先用树形教学结构框架,使各枝杈部分标题设计都与主干紧紧相连,节节递进,教学结构中的各个部分不偏离主题。如城南小学朱莉老师《龟兔赛跑》的设计。
2、创意性。体育教学主题式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意设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突破、创新,融综合性知识与体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编成紧扣主题的情境教学内容,赋予体育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胡老师上面的这节课就是在浙江省编教材《体育与保健》一年级室内理论教材“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这一素材基础上进行创编设计的,她把室内理论课内容移植到室外进行教学,捕捉住学生对解放军的敬仰心理,以教学小椅子为道具设计出一个个脉络清晰,流畅贯通的学做解放军的情境练习和游戏。又如我区城南小学的朱莉老师在2000年浙江省中小学说课上课评比中推出的《龟兔赛跑》,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学与老师一同进行创编《龟兔赛跑》的故事,将小学二年级原地摆臂技术的学习、接力跑、拼图游戏等结合编入情境。
3、激“情”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儿童的情绪领域。情境教学法正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意“境”用背景音乐、生动语言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等的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
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激“情”作用的过程:
语言
(主题) 激发、创设情境 - 引发师生共鸣 - 产生互动 - 形成共振 - 和谐实现目标
情景
4、主动性。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在设计和教学操作过程中充分要求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中情境发展方向的引导、启发、把握和调控以及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充分拓展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和积极练习,努力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周全,而且在操作中要审时度势、灵活把握。
5、实效性。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是以少年儿童为中心,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情境教学心理情感特性、日常生活知识和体育教学技术技能个性教学特点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在设计中,有两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注意,一是注意对单实用的场地、器材布置的高效利用和生动简练的语言组织,及背景音乐来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由于教师在场地、器材的布置和运用中,过于追求架势,以至于公开课教学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使听课教师反感,失去公开教学的实际意义。《龟兔赛跑》教学设计中,针对山区小学借班上全市公开课,所以仅在8米X20米的长方形场地内,画上四条跑道、一条半圆形弧线、配上8个可口可乐瓶作标志物和由城南小学学生亲手做的40个头饰。二是注重知识的迁移作用。《海娃嬉海》设计中将仰卧起坐教学用模仿划船的夸张动作作迁移练习,这样既不脱离教材,又使学生明白了练好体育技能可以为工作、生活服务的道理。
二、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步骤:
(1)确立主题。创设符合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要求和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特点的主题。
(2)筛选教材内容。在多个教材内容中选出符合教学主题、体育教学规律、大纲要求以及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教学素材,分析其与主题的关系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并用树型设计图排列。
(3)教学顺序:
教学顺序分成三段式:情境导入、情境展开和情境结束。(借鉴交响乐的基本曲式)
(4)教案格式:
第
课次 教学内容 (主题)
(教学结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顺序 教学内容和分目标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组织要求 媒体 情感 次数 时间
注:A、分目标是指每一个练习或游戏部分所要求达到的小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生活实践练习目标等等)
B、教师主导部分主要设计教师调控教学的主导过程,包括教师启发、激情性语言的设计;
C、学生主体部分主要设计学生学习、练习过程。
D、媒体部分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媒体器材(电脑多媒体、录音机、幻灯、模拟教具等)、方式、方法及选用的背景音乐题材等情况。
E、情感部分主要是设计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感受,也就是教师对各项练习情感目标的估计。
三、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设计运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厚实的文化知识底蕴。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而且还要具备厚实的文化知识、艺术素养和丰富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将其他学科知识、日常生活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体育教学中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通过教师教学艺术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自主学习的科学学习能力。
篇6
4.让思维之花绽放——次"意料"之外的探究引发的思考 卞少云
5.例析数学教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 程华
6.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殷伟康
7.背景资料:让阅读教学厚实起来 仇定荣
8.语文课堂"有效话题资源"的确立 范洪冰
9.英语阅读课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尝试 黄晓珑
10.思政课教学中巧用数学方法摭谈 黄发明
11."数"说历史 许德煌
12.借鉴农耕方式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系统 邵迎春
13.语文阅读教学切莫"得意忘言" 赵红
14.汤姆孙电子比荷测定的几种方法 方颖
15.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美学 陆国民
16.一问问出几多"意外" 叶国芳
17.外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及教学对策 曹冬月
18."走进教材"与"跳出教材"——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说起 徐美玲
19.借助微软Excel,动态分析物理过程——道物理经典难题的数值解 沈富根
20.学会分类理解本质——谈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曹坤
21.例谈隐性"不变"条件的解题功能 李顺友
22.测定"非正弦交流电有效值"的实验探究 吴良娟
23.源于新教材的化学实验题的设计 肖中荣
1.十年来我国教育惩戒研究述评 刘媚
2.教育惩罚运作对象的转向 刘德林
3.非生态:当前高中学校管理的实然形态分析 王梁,王焕轶
4.试论新教师的教育初思维 阮周微
5.论备课组长的角色定位 林红霞
6.课堂教学的易发缺损及其矫治 蒋超英
7.教师讲课神态与教学效率 鞠党生
8.任务型教学中的英语小组活动探析 陆正荣
9.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实践探讨 应崇恩,孔琴飞
10.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课教学 潘俊英
11.向《美国语文》学习"读者意识" 黄可心
12.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执行力 朱益群
13.因果思维:让作文充满理性魅力 庞君芳
14.巧用"镜子哲学",闪现写作文采 黄宁昕
15.让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书活动 沈建平
16.用最激情的方式亲近语文——中学生创作演出儒学校园剧随想 毛繁荣,王燕滨
17.有意记忆词块:英语学习的高效策略 吕吉尔
18.初中科学优秀试题例说——以浙江省的初中学业考试科学试题为例 王文军
19.高中生物教学行为的重新建构 孟宪文
20.信息动态
21.批评与表扬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及其运用 李高辉
22.学生成就感的培养——以高中信息学奥赛教学为例 巫雪琴
23.关注细节滋润心灵 孙书国
24.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联系会 周惠,丁新松
1."技能训练是机械操练":一个需要终结的命题 曾洁,宋初健
2.在物理教学中追求显化的科学方法教育 姚天勇
3.数学教学设计与数学备课之差异 张彦春
4.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徐骏
5.区间套定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陈凌
6.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档案袋评价 吴建华
7.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能力的培养 周小伟
8.隐性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陈燕芳
9.在不确定中创生智慧 具春林
10.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审视中品历史——浅谈细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阮亚芬
11.情真意切式活致用——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体验 谌凤山
12.历史教学思维方法的转变策略——以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 袁悦蓉
13.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张明声
14.新课程视角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 项新华
15.有效生成:探究式教学的强大动力——基于历史课堂"突发事件"的思考 贺建华
16.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从一节市级公开课说起 王同亮
17.从一个课例看生命课堂的构建 周智
18.别出心裁的高中英语第一堂课 肖梅
19.开拓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新思路 陈文
20.数学开放式复习教学的思考 郑晴怡
21."自创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徐祥宝
22.用"泡腾片"做化学实验 张凤,陈凯,王路路,费飞
23.浅谈高中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策略 肖永强,徐兴花
1.督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米坤生,武恒
2.中英教育督导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芦雷,徐鹏
3.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行为的变化——江浙沪三地的调查比较 林静
4.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沈坤华
5.刍议绩效工资背景下的"学生评教" 陈耀平
6.教师叙事研究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谌凤山
7.教师集体设计作业的实践研究 王剑波
8.思维导图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沈建强
9.基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校本教研活动 吴良根
10.发挥教研组核心作用,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东恩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11.品味专题导语,妙用含意文辞 钱国庆
12.初中散文诗教学"三部曲" 何航芳
13.立足文本找准切入口——试论多元解读的界限与方法 张丽琼
14.阅读实践生活——浅谈中学生写作心理背景的建构 褚学会
15.浅议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途径 周丽娟
16.让学生热爱语文 周菊芳
17.把学生引入《红楼梦》艺术宝库的大门——《林黛玉进贾府》教法探讨 相明祥
18.让学生主动学习——谈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桂波敏
19.例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张岚雅
20.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杨拉洁
21.随机作文课教学案例及分析 戴杨钒
22.阅读,是一种唤醒——《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苗文娟
23.一个数学定理的活力呈现——关于"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 来江飞
24.论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 吴锡改,林芸
1.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评判标准 屠锦红
2.在习题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探讨 傅雪平
3.践行新理念笑弹"琵琶行"——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实践为例 张治升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化学——以"JCE Classroom Activity"栏目中蓝色消失活动为例 段中东
5.课堂导入多样化,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王灵滨
6.英语课外阅读的检验方法 卢卫国
7.撷百花之露创灵动课堂 崔维云
8."文"与"言"的教学取向与策略 施茂枝
9.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唐琴
10.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谈通过解题指导,激活学生思维 陈斌
11.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赵绪昌
12.物理语言应指向物理知识的本质内涵——从教材中有关"断电自感实验现象的观察"的叙还说起 王再华
13.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孙维刚的一节公开课谈起 王光明,严家丽
14.数学课堂的三重境界探幽 仲广群
15.语文学习:精神气象之涵养——从《鸿门宴》说开去 王建
16.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的教学初探 俞丽萍
篇7
一、思想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我能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做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作为一名党员,在思想政治上,时刻能以一个优秀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关心集体,以校为家。并践行自己在争先创优活动中的承诺。
二、教育教学
本学期,我担任三至六年级的音乐课教学任务。教学中不断领悟新课程标准,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常规课。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利用学科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独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欲。课堂上严格要求,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让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每个学生都爱好音乐,喜欢音乐。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实施课前五分钟音乐欣赏,让优美的音乐平抚学生躁动的心。以达到维持课堂纪律的目的。另外,为了让学生听好歌、唱好歌,我特意建立一个公共邮箱,把一些优秀的歌曲放进去,同时把用户名及密码都告诉他们,好让他们下载聆听、学唱。
三、业务提高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我还坚持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20xx年8月,我利用假期前往北京参加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这是音乐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此次参会使我大开眼界,同时也坚定要为音乐教育奋斗终身的信念。20xx年9月,在古都开封,我很荣幸地成为“国培计划——20xx年中小学艺术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的一名旁听学员,接受了诸如:万丽君、周荫昌、赖元奎、富、孟大鹏、李存及陈家海等各级各类专家的指导、培训。
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感受到了合唱的魅力,了解了合唱训练的技巧,掌握了指挥挥拍的动作要领。所以我才能在短时期内一边备战省优质课比赛,一边组队参加区首届合唱节的比赛,并取得了区一等奖的好成绩。此外,我认为光有理论是不行的,还要化理论为实践,所以我在大量听课的同时坚持多上课,上公开课、上观摩课。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正因如此,我一直活跃在省市区优质课比赛的舞台上。
四、成绩收获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同事的帮助及本人的努力下,取得了一点成绩。
公开课
1、20xx年3执教的《走四方》获市音乐优质课一等奖。
2、20xx年10执教的《走四方》获省中小学音乐优质课第7名。
教学设计及课件
3、20xx年8教学设计《银杯》获省级一等奖。
4、20xx年8课件《草原放牧》获省级一等奖。
论文、成果
5、20xx年9论文《音乐疗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获省级三等奖。
6、20xx年9教学成果《浅谈“课前五分钟音乐欣赏”》获市二等奖。
辅导
7、20xx年辅导的学生获市游戏节二等奖。
8、20xx获辅导的学生获区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9、20xx年辅导的合唱获区首届合唱节一等奖。
最新教师年度述职报告
20xx年我担任初一的英语教学工作。作为一直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我,虽了解到了一些教学教法,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深深感觉到教中学英语之难之累,真是苦在其身,乐在其心!为使今后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大进步,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一总结。
一、学习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使我的英语教学适应新时期英语教学要求,树立起新的育人理念,我们英语组集体抽休息时间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读,了解了目前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掌握了目前英语改革的重点,明确了英语课程各级的总目标和各内容的分级目标,理解了英语教学原则,学会了一些科学评价原则等,从而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奠定了的扎实的基础,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扎实备课,理清教学思路。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在备课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课前备课,做到有备而来。我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书,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既要考虑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考虑新知的横向衔接;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既要体现出完整的教学过程,又要注意好各环节的过渡自然。并制作了各种有趣的教具,如:单词卡片,实物(图片),头饰等教具为课堂教学做好服务。
2、课中备课,灵活安排简单易操作的游戏活动。我通过游戏引入新课教学时,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在实施教学的时候,总是尽量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游戏及活动,将教学内容层层铺开,把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生动有趣快乐堡,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玩中获得新知,通过反复的趣味操练(如:唱,演,玩,画,涂色,做手工等形式)来巩固所学新知。在活动中学生们都乐于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情感态度和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效果良好。
3、课后备课,总结教学经验。每上完一单元,我都及时对该单元作出总结和反思,写出教学后记,肯定本节课成功的地方,探讨该单元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认真上课,体现以人为本。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便要求,英语课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词汇,句型的听说认读和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为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
1、巧设导入,培养兴趣。每节的教学我首先通过做游戏,唱英语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洽在学习英语的氛围内。
2、图文结合,掌握新知。根据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运用单词卡片,实物教具,简笔画及肢体语言来启发学生,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并借助图片,动作,表情等手段掌握其义,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获取新知过程,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遇到难读的单词或句子时,我不厌其烦,耐心教导学生认读,力争让他们学了就懂,懂了会用,培养他们认读的能力。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还适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3、游戏活动,巩固新知。在完成了每节课的新授任务后,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层层铺开;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以简单易操作的趣味性,多样化游戏为主来实施教学,让学生进行反复模仿,认读,玩演,视听,从而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他们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通过听录音,复习新知。我常在每节课结束的前5分钟,让学生听有关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录音磁带。第一遍先认真听,第二遍边听边跟读。在学生能听读后并要求学生用相应的肢体语言或动作入情入境的来模仿,表演对话。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表演时及时给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这样既复习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又提高了同学们的听说能力和读音的准确性,,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四、加强自学,不断积累知识。
由于本人在英语教学方面经验不足,自己的知识又有限,在教学的同时,时时虚心向资历深的教师请教,和我们英语组的同事一起学习有关英语方面的教学教法,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扩大视野;用心收集有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各种游戏资料,时常听录音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自己付出了很多,收到的回报也不少:领导的信任,使我精力充沛;同事的帮助,使劲十足;学生的渴求,使我信心倍增。我会努力填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游戏来辅助课堂教学,激活课堂。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更好的为英语教学服务,力争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最新教师年度述职报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学期的工作又要结束了,在假期即将来临之际,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工作,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
本学期我担任杨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数学教学工作,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同时负责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工作。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远程教育工作要求,本学期我做了如下工作:
一、教学工作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要备好课,上好课,做好作业批改等工作。因此,拿到教材后,我认真研读教学参考,利用晚上时间,把教材中配有的光盘认真学习,做好笔记,使自己能够很好地把握方向,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以及教学策略。在读了《名师备课经验》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把课备好上好,教师首先要自己把教材读明白,掌握教材的编写主旨,然后再认真阅读教学参考,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本学期,每备一节课,我都按照这种方法,实践发现:这种备课方式能够使自己更好地把握教材,一段时间自我锻炼之后,我的备课能力有所提高,有时自己的想法与教参不尽相同,这种备课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在听了胡光锑教授的单元备课的讲座之后,我更加坚信这种备课方式的益处,而且要做好单元备课,这样在教学中就不会手忙脚乱。
课堂上,我认真上课。记得北京光明小学校长李永胜说过:一名年轻教师怎样自我提高,你要把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不断反思、总结、提升,你就会进步得更快。我把李校长的话铭记于心,每堂课都像公开课一样来上,课后及时反思,有时得心应手,有时却不尽如意,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课堂节奏有些慢(为了个别后进生重复讲解),致使有的学生有机可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改改自己的教学策略,让会的同学帮助不太明白的同学,这样他们就有活可干了。
课后我及时批改反馈。当学生第一次口算测试结束时,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全班所有同学口算都为d。我让学生各自买来口算练习本,每天早晨利用5分钟时间集中练习,然后批改,接着查看错题的原因。如果不是计算方法的问题,我就让他们重新计算;如果是计算方法的问题,我就把他们集中起来再讲,直到他们知道该怎样算了,再自行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学期的练习,期末单项口算测试我们班有23名同学获得a等。但还有6名同学是d等,需要再接再厉。
本学期在语文教学上,我继续进行语文的实践性探索。同学们把《武松打虎》、《草船借剑》等内容搬上课堂,体验到其中的情趣。学了人物描写一组之后,同学们在课堂上讲起了红楼梦、水浒传等,这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激发孩子要多读书。
篇8
一、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内功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要教好学生,让学生喜欢首先要自己会,自己喜欢。大多数初中老师对京剧都不是太专业,对我来说也一样。要想掌握更多京剧知识就只有学习,为此我拜访请教了本地戏剧协会的京剧演员,还利用网络视频自学了几个京剧选段。当然有条件的老师最好能跟专业老师学上几段,这也是一个专业音乐老师的基本素质。
二、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
现在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上课看电脑视频了,那就利用视频手段。如果把京剧视频用到这节课的教学上,那就是用京剧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吧,比自己唱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教学效果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何可能让京剧本身去感染学生呢?我想关键还是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看的视频。于是我又在网络上搜索大量京剧的相关视频,终于决定选择以中央台少儿京剧表演的节目视频。因为这些小孩子有些是他们的同龄人,还有些比他们的年龄还要小得多,但表演都很精彩,又很可爱,这样不但能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还能从年龄上给他们产生自叹不如的感觉,当然也得好好学习学习了。从而能从视觉、听觉甚至心理上去震撼他们、感染他们、陶醉他们。把课堂营造成少儿京剧艺术才艺表演欣赏会,给他们营造一个浓厚的艺术气氛,让他们在这样的气氛中去体验京剧的魅力。设想已定,于是,我花了不少时间专门搜索了下载了很多个以少儿为主的京剧表演视频,以及一些现代气息和表演性比较浓的京剧节目。
三、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是属于欣赏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艺术知识,并能初步地分辨京剧的行当、角色,知道京剧音乐中的文场戏、脸谱、服饰等京剧文化知识,加深对京剧的兴趣、提高鉴赏京剧的能力,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其重难点也是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和兴趣 ,初步了解和分辨京剧的行当、角色、脸谱等文化知识,而不是要求学生学唱京剧,所以教师千万不要把目标的重难点放在教唱京剧上。
四、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意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创意,音乐课教学更是如此,更需要创意。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较难吸引学生,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往往来自于教师富有创意的教学构思。还有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融入到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这节课,对学生学习来说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那就更需要老师的创意设计了。我就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及少儿京剧演唱表演等穿京剧课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京剧不只是大人们或老人们看的,京剧也有那么多的同龄人在学唱。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在欣赏中自己去感受京剧的真正魅力,从而能喜欢京剧课,喜欢京剧。
篇9
1.2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现状与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具体阐述如下:第一,教学理念陈旧、模式单调。一些音乐教师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手段单一、理念陈旧。第二,教学设计不当。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欠妥,导致学生上课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第三,教学手段不恰当。部分音乐教师片面依赖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单纯依靠现成的教学课件,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上三方面问题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笔者认为,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更好地推动新课改发展,关键在于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
1.3现行中学音乐教材现状
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存在如下不足:第一,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编排呆板。教材内容以单元为目标来选择,封闭单一、呆板不灵活,与音乐学科本身的创造性严重相悖。再加上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的积累,学生通常是学习了下册就忘了上册。第二,教材内容枯燥、单调,缺乏地方性内容。福州初中部的教材经过了人教版、人音版,近年来又改用新版人教版教材。在教材里,民族的东西太少,国外作品太多,课本上的歌曲过时且难学,使得学生提不起兴趣。同时,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光盘)配套较少。高中部使用的是人音版的教材,教材内容过深。教师若坚持按教材教学,学生则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
2中学音乐学科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笔者从如下三个方面,谈一些对我市中学音乐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的个人认识。
2.1注重音乐课程的人文内涵,提高审美教育功能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强调音乐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忽视了音乐教学的审美愉悦性。当前实施的新课程已经注意到了这点,但缺乏对课程内容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所以教材对此的改变不大。
2.2搭建音乐资源的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中学音乐课程,必须要重视各种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各学校要积极拓展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搭建平台,实现音乐教学资源的共享。例如微课、晒课、网络课程和网络学习等模式可以作为音乐教学的有效补充。
2.3打造高素质的音乐师资团队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音乐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条件。针对新课程的要求,应设计好有效的培训活动,通过开展名师示范课、专家点评、论坛主题报告等多个角度的活动,引领一线教师的教研方向,打造高素质的音乐师资团队。
3现行初中音乐学科教育改进的措施及方法探讨
3.1优化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载体。目前中学音乐教学仍主要沿用“我教你唱,我说你听,我动你跟”的传统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能动性。而优化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如下:第一,主体性:让学生参加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二,综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如:眼、耳、口、手、足、脑、身等,把听、说、唱、弹、演、赏等多种活动综合起来。第三,过程性:注重师生的参与和教学的双向互动,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第四,文化性:突出民族音乐的文化性、世界音乐的经典性。在优化的音乐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师可经常抛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去自主收集素材,做成课件,上课时也可由学生主讲。教师还可以开展诸如音乐交流、音乐日记、给世界名曲贴标签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2优化音乐教学素材资源,建设共享的音乐教育资源库
目前,音乐教学素材资源包括:学生合唱作品;以中国民间打击乐曲为摹本的多声部节奏组合;音乐欣赏教学资料等。有效的教学素材资源,应具有如下五个特点:第一,科学性:要保证教学素材资源所涉及内容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第二,导向性:确保材料的励志性,素材内容应积极、健康向上,同时符合德育的渗透要求。第三,适应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经验,符合艺术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要求。第四,直观性:学生能通过感官获得直接的体验。第五,思辨性:能引发学生对于材料相关问题的探究。由于音视频教育资源文件大,应组织专家根据上述原则筛选出一批有价值的音频教育资源,建设可共享的音乐教学素材库。素材库的类型主要有小型课件库、图片素材库、动画素材库、音效素材库、教案库、试题库、教研论文库、百科知识库等。共享的音乐教学资源库的建立,能大幅度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
3.3通过有效的岗位继续教育,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学科素养
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音乐学科的专业技能。学科技能是从事音乐教师这一职业的基础。但教师拥有这类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就越好。第二,教育理论及能力。主要指音乐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力。第三,文化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吸取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借鉴和学习他人的成果为我所用。有效的岗位继续教育,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别人的优秀教学案例,用别人的经验丰富自己,使自己的专业成长更加有效。
3.4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弥补现行中学音乐教材的不足
按照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自主管理的体制。除国家课程以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地方和学校可以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根据《标准》编定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可见,根据学校自身需求,编写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是弥补现有教材不足的一个良好办法。下面就以福州铜盘中学为例,说明校本音乐教材资源开发的思路。福州铜盘中学是福建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学校有三十年“双拥共建”的优良传统,“双拥共建”是学校的办学特色。近年来,铜盘中学从自身情况出发,承担了福建省基础教育改革——“国防特色教育”项目的试点工作,开发出了“国防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铜盘中学音乐教师结合实践中的发现和一些时代性的知识,自编了一套国防校本音乐教材——《军歌嘹亮》。它展现的是我国各个时期的军歌,以及军歌发展的历程。介绍了战争时期的军歌、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的军歌、改革开放后的军歌。整套校本教材的特点如下:第一,教材体系与结构较为科学,设计新颖,图文并茂。第二,评价意识强。教学内容中充分呈现学生自我评价、过程评价、互相评价及教师与家长评价相结合。第三,强调审美体验意识,关注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篇10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丢失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时确定的该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对课堂一切教学活动起到宏观的调控作用,也是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材重、难点是教师认为教学中需要着力讲解或讨论的部分。只有准确地把握了重难点,才能避免平均使用力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受硬、软件条件的限制,需由老师们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应地制宜、因人制宜来制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有较大的弹性。然而,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恰恰忽略了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分析与确定。即使有,也把它看作是教学设计流程中不能丢弃的附属物,照抄乱搬,没有从纲要要求及教学环境、学生实际来确定。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把他认为有意义、有必要、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全盘托出,造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过泛,无重点,无主次。一节课下来,看似内容丰富,热热闹闹,但一问学生,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以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第《艺术字标题》为例,本课主要内容是为书签添加艺术字标题,并对标题进行位置,大小及色彩的调整,制作与书签主题风格相适合的标题。一些老师在讲到利用艺术字工具栏对艺术字进行色彩修饰时,不忍心放过别的精彩按钮,一股脑地倾倒给学生。结果是学生忘记了原有的任务,纷纷驻足于对艺术字进行千奇百怪的修饰上,整个课堂教学也似一只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航船。
二、学生语言思维培养的缺乏
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老师们都非常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但在学生操作时,我们总能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学生手上进行的是娴熟的操作,口中却说出了“点开始”(单击“开始”按钮)、“按那个小叉叉”(单击“关闭”按钮)等蹩脚的方言;有很多老师在请学生上台演示操作过程时,往往是任学生只做不说,或者说得不准确也不加以指导纠正;学生们在展示自己作品时,经常不知如何说清其创作意图、创作方法……其实这些现象与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用语的不规范是不无关系的,与老师中存在的重操作、轻讲解、重结果、轻过程的认识不无关系。只重视动作思维的培养,却忽视了语言思维的训练,从而形成学生语言思维的障碍。学生们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下渐渐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表达方式。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专业用语的规范表述。信息技术学科中“菜单”、“选项”、“命令”、“按钮”等都是不同的对象,不能加以混淆。有时候,老师是出于怕学生听不懂专业用语而采取一些学生能明白的方言来表述,但最终不能用这些方言来代替专业用语,而应加以结合运用,既方便理解又灌输了专业用语,时间一长,学生们会自然明白。同时,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埋头做,还要鼓励学生抬头讲;不仅要讲具体的操作内容,更要讲操作思路、操作步骤、操作术语、操作要点、操作问题等等。
三、课堂组织教学环节的混乱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我们的教学一般都是在电脑房内完成,学生们面对着鼠标、键盘的诱惑,注意力更容易分散。瞧瞧这,摸摸那,叽叽喳喳说说话。趁着老师不注意,偷偷玩起游戏来。在很多信息技术公开课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热闹”场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闹得很快乐,一不留神谁的键盘、鼠标掉地,全班哗然而立,乱哄哄的一片。很多老师都感慨怕上信息技术课,更怕上信息技术公开课。其实这与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只重视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而忽略组织教学环节是有很大关系的。面对信息技术这门特殊的学科,在备课过程中,教学组织这一环节更要充分地、细致地考虑,并根据课堂教学灵活处理。在一次公开课上,课前我通过一则小故事,“润物细无声”地提醒学生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中以“游一游”为主线将学习任务串成一串,逐层递进,展开教学;每一任务的开始以汽车喇叭声来召集学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争做“文明小游客”来维持纪律;课后回到故事,提醒学生整理好机房离开教室。整个教学活动新颖有趣,转换井然有序,学生们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筋去思考,寻找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有效、有序的课堂教学。
四、教学板书的应用与设计的零点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没有书写板书的教学习惯,认为只需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再加上学生的操作练习就行了,甚至有些学校的电脑机房根本就没有可供板书的地方。其实,好的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准确说明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开拓思维,启迪智慧。比如,教师讲后,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时,若对有的环节没有及时掌握,他可根据板书上的提示来完成任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偏重形象思维,板书应力求做到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小学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因此板书应明晰简练、提纲挈领、启迪思维。《复制图形》是小学电脑绘画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一次教学中,我尝试设计了图形化的板书,利用“聚宝盆”的故事,巧妙地将知识点蕴于简单的图画中,边演示边画,边讲解边画,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五、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的苍白
教师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语言对于我们的教学,如同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如同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如同动作和姿态对于舞蹈一样,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艺术。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武器。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老师一步步专业的演示讲解,听到的是大量的专业操作用语,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更多的是“不错”、“真美”、“很漂亮”之类单调乏味的话。其实,信息技术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只要设计恰当,也会和语文课一样充满诗情,与美术课一样充满画意,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感受到美,愉悦心情,启迪思维。面对小学生,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表达方式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通俗易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授课内容是利用画图软件为图画填上美丽色彩,编织彩色天地。课上,老师播放了一段视频文件,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并配上老师精彩动人的解说。孩子们被美丽的画面吸引住了,更被老师优美的语言打动了,感受了色彩的美,激发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课上每一个任务的导入,老师都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创作情境。课后,很多听课老师纷纷感叹道:“信息技术课也能上得这么美!”
总之,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我们应该关注其作为教学本身所必须的要素。首先要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待他,再从其本身的特点来分析、设计,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成功地开展,展现其特有的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
[2]陈龙.创设交流型的课堂文化,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中学.
篇11
一、丰富学生音乐知识,开拓学生音乐视野
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教师整节课就是播放乐曲,偶尔简单讲解。这就使得每到上音乐课,学生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就想到音乐课就是听听乐曲而已,简直就是催眠曲。对于乐曲表达的情感、乐器种类与配合等等,学生不甚了了。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效果则不一样,不仅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能很快就调动起来,而且教师的劳动量减轻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辅助,再现乐队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服装道具、演员的动作表情等,有了音乐再现,视听俱佳,一切都变得通俗易懂,学生自然能够静下心来,投入到课堂氛围中去。此时此刻,学生会对乐曲每一乐段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容有较深的理解,真正实现“心赏”,用心来体会。
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论文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三、让音乐美熏陶学生,让德育潜移默化
音乐教学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音乐课上教师不仅要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还要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1.设身处地,以情感人。
2.身临其境,感悟哲理。如欣赏《茉莉花》,教师可以演示茉莉花的背景,播放作品,设计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在此氛围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激发并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强烈情怀。
3.寻找美感,净化心灵。如欣赏冼星海《保卫黄河》,播放相关资料片,再现作品宏阔的场面,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全方位感受乐曲磅礴的气势,感受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让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震撼心灵,热爱美、追求美,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油然迸发。
因此,小学音乐课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在反复欣赏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把美传递给学生,树立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美的信心。
实践证明,适当地、合理地使用音乐课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抽象的音乐变得直观,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以及智力上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然而,很多教师却走入了现代高科技的误区。在《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课标解读中也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了重大变革,大大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与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而且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丰富、拓宽了学生音乐生活的范围和音乐视野。这些都明确了音乐课程对多媒体技术的要求。确立了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地位。但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大量运用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误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就如在上述镜头中,好象音乐教学就离不开多媒体了,只有用多媒体的课才是好课,才能上出新颖、出彩的课。有很多老师甚至是在看“菜”下“饭”——找到一个好的课件后以此设计教学过程,把所有情感、教学活力都押注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上了。
我们说,多媒体在我们今天和明天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发挥的作用及显露出来的优越性、不可替代性、发展性和普及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不用课件能否上好音乐课,表露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理现状。要解决这一矛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走出误区
在承认多媒体用于音乐教学有其优越性,我们需要争取利用、会用、多用的同时,也需要对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解决一些观念上的问题,纠正一些观念上的误区。例如:只有用多媒体课件的课才是好课。这里就涉及到活动组织者和教学设计者两方面的问题。就组织者而言,不能以有无多媒体作为评价课的优劣的依据。现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评优课都出现了这种倾向,一定要用多媒体。首先是对那些没用多媒体的课在意识中拒绝认可,再是在评比的操作过程中,倾向于那些“热闹”、“花哨”的带多媒体的课,而冷落那些没有多媒体的相对平淡的课。因此,作为组织者,应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不用多媒体的音乐展示课。
对教学设计者而言,不要把是否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来关注。我们的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不是先对教材进行思考,而是先找课件,如果找到现成的,那就会根据课件来进行构思,如果没有现成的,那就会花很大的精力去制作课件,而实际用于认真研读教材、构思教学思路上的力气却花得很少,这种教学是有悖于教学原则的,它颠倒了教学中的主次关系,把一堂课的成败全押注在了课件上。
二、修炼素质,提升品位
要走出多媒体误区首先要从教师本身入手。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自身专业上存在不足,于是就尽量使用花俏的课件来弥补缺点,歌唱得不好,就播电脑光盘,琴弹得不好,就事先录进电脑,不会跳舞,也请电脑示范,字不好看,那更靠电脑,那电脑里出来的字可是一抹齐的。这样的做法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我们也知道,人无完人,要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教学全才,那也是不现实的,但社会在进步,也不断对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如果不及时提高自身素质,那就会很快被社会所淘汰。如果你的专业素质非常过硬的话,那没有多媒体,也照样能上出精彩的课。
一些优秀老师在上课前一定是用心揣摩过学生的需要的,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手段去进行适当的教学,而我们现在似乎是本末倒置了。
三、改善环境,设备到位
就我周边学校而言,日常能配备多媒体的音乐教室还是比较少的,多数情况是平时上课就用传统媒体,而一到公开教学,就大大小小的机器一样不缺的配全到位了,又或者是换到其他多媒体教室上课。老师、学生真正能用到多媒体的日子也就那几天而已。但是,如果说教室的设备是齐全的,那么我想我们老师就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了,也能真正享受到高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久而久之,为了开课才用多媒体的局面就能得到改变。
四、提高认识,合理运用
篇12
(1)与传统教学手段脱离。完全抛弃了粉笔和黑板,不管课程内容如何,一律采用无板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
(2)重形式,轻内容。多媒体运用过滥或演示不当,弄得学生眼花缭乱,成为“机灌”课,其效果可想而知。
(3)重演示操作,轻推理分析。手忙脚乱的操作使教师成了放映员,使学生觉得“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图形不见文”、“只有播音员音响而不闻教师之声音”,也就是说教师的言传身教等于零。
(4)多媒体显示取代了动手实践。其实动手实践对学生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及学生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形成是其他手段无法实现的。因此,单凭视觉感知是达不到良好教学效果的。
(5)为了运用而运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而为了所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去生搬硬套多媒体课件来上课,不但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
当然,只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一定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 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 它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使多媒体课件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
(3) 它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4) 它可免除教师上课时板书的劳累,使教师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上。
尽管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很多优势,但它有时也无法达到某些传统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信息量与教学效果相背
如果采用板书教学,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教师往往采用先念一遍,在黑板上写一遍,再强调一遍的方法。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听,一边记,印象深刻,教学效果也明显。但是,教学时间会加长,信息量自然下降。
在多媒体教学中,屏幕切换速度快,教师无需手写,每节课教学信息量很大。因此,以往教学中在较少课时数的情况下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的困难似乎得到了解决。但是,教师快速讲解使得学生往往接受不了,甚至连笔记都记不下来,更谈不上什么复习了。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就象“压缩饼干”,很难让学生完全消化吸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教学情境与学生的阅读、钻研能力培养脱钩
板书教学时,教师常鼓励学生一起翻阅教科书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化解难题。学生在课后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乐意翻书查找或查阅相关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课件的渲染作用,一节课下来,师生完全沉浸在悠扬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之中,虽减缓了学生学习压力,却淡化了学生学习意识,分散了学习注意力,学生记住了那些美妙的画面,却忘记了该掌握哪些教学重点。
(3)教师与学生教学主次颠倒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提问、表扬、鼓励等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应,得到许多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而很多时候,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的关系,也没有处理好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教师成了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成了观众。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要求
(一)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制作适用的多媒体课件
1.制作内容的要求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优化教学的多媒体内容。 例如:课堂教学开始时,问题情景的引入。可以将生活中的某些情景制作成图片或一小段视频,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进行思考,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动力,由此达到新课引入的教学目标。比如说,在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举了一个例子:有A小区和大润发C,草坪四周有宽畅的马路,在绿油油的草坪中央出现一条人踩过的小路,小草很疑惑:为什么人们有现成的大路不走,而偏要从我们身上走过去呢?我把这一情景制作成图片,让学生很容易进入小草角色,从而主动地思考问题。
(2)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选择恰当的切入时机,播放恰当的内容,以优化教学。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显示一些几何图片,或者蕴藏着几何图形的实物图片,学生们将很容易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再如:在讲解某些实际问题时,适时配合插入一些图片,可以让学生们更清楚了解问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题意。
(3)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例如:在几何教学中的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的变换,必须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才能讲解的游刃有余,学生们也更能体会与接受。
(4)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我制作了一段视频:在一架天平的两端分步进行加减砝码的试验。结合视频播放的同时,我黑板上演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学生们很容易理解并记住了等式性质,为方程的解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制作“工艺”的要求
(1)制作的课件在操作方面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可以方便地前翻、后翻、跳跃;对于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的课件,要对正确的输入作即时应答,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训练难度;对于演示课件,最好要可以根据现场教学情况改变演示进程。
(2)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阅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
(3)课件信息量不宜太大。信息量太大容易使学生囫囵吞枣,这就是“机灌效应”,要避免教师和学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我们只需要让课件参与进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配合课件,显示有效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能让教师自主地教学。
(二)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地位
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教师“教”,课件在教学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再好的课件若不能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融为一体,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只能当作给学生播放一个教学影片,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明确其地位是“助教”,而不是“代教”。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音频、影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紧密配合,教学效果肯定会比单纯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好得多。
(2)加强课程整体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其一,教师应对整个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精心设计。哪些内容用传统教学难理解或者哪些地方要扩充大量的背景资料,就用多媒体,用动画、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把主要精力用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而不要为了赶时髦而将“节节课、“门门课”都做成多媒体课件。
其二,在同一堂课中,哪些内容需要用多媒体呈现,何时呈现,分量多少等,都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安排。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以改善教学效果为目的,不能一味追求“新”、“奇”,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应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当然,板书与课件的切换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学生将无所适从,课堂效果也不理想。
(3)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
在运用多媒体这种先进教学手段讲课时,应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度及其表现形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为达此目的,教师应避免始终坐在显示器前讲授,教室内闭着灯,窗户挂上窗帘,学生看不见教师的表情和动作,看不清教材,写不了笔记,只能像看电影那样,看着屏幕听课的现象。这种现象阻碍了师生间沟通交流,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学习方法仍然是被动接受与死记硬背,其教学效果还不如一般传统方法。
篇13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误区
1.从整合课件的内容和制作水平来看,变过去的“人灌”为现在的“机灌”
针对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很多教师总想把静态的物体音像化,把抽象的概念、定理形象化,把微观的事物宏观到人,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很多教师只是把一大堆文字从黑板上搬到屏幕上,用鼠标代替粉笔,认为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殊不知这种无意义的“整合”根本不是整合,而是混合。
2.从整合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情况来看,教师是整合课教学的“导演”和“主角”,成了课堂上的“表演者”
学生与计算机或多媒体双向交流与沟通,具有许多优点,比如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定步骤,学习内容丰富多样等。然而,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计算机所无法代替的。在这一方面,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视。而且从心理学角度讲,如果只注重学生与机器的交流,缺乏社会交往和师生交流,学生的性格会逐渐走向冷漠、孤僻甚至自闭,不利于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
3.从整合课课后效果来看,信息技术往往只是流于形式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评价一节课往往只是看教师是否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而且评价者往往特别关注的只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数量,而非质量,因而也就有了部分教师把整合当作公开课、参赛课取胜的“法宝”。课堂上,为了展示整合的成果,每个组派两三个学生代表用演示作汇报,这个组上去,那个组下去,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真正引起学生思考的没有多少。孰知最后的结果是整堂课的连番轰炸和学生的表演只能让整合流于形式。
由于上述整合过程中客观存在这些因素,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积极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生对整合课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品德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对策略
1.注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辅
这是对“课程整合”教学的定位。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呈现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八年级上册《男生・女生》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展示一系列男生女生交往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交往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辩论――“男生女生交往好不好?”通过辩论活动的展开,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需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辨明是非对错,认识到“男生女生需要交往,但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显而易见,此节课并不是多媒体图片和声音的简单堆砌,而是根据需要正确发挥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2.注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实效性
有的学生对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教学不感兴趣,认为不能有效解决学习重难点问题。这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全面考虑、规划,或是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导致的结果。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搞好教学设计,制定出最佳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考、讨论教学问题,以获得新的学习认识和学习成果,对将原来的“人灌”在信息技术手段下演变成另一种“机灌”。
例如,在设计《诚信伴我行》(初二思想品德)时,我了解到学生身边与诚信相违背的事例大有存在,课堂上如果再用司空见惯的事例和名人名言来导出生活需要诚信的重要性,则显得苍白乏力。于是我改编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故事《神雕侠侣》的一个片断,故事的大意是:杨过到商场买了一把假冒伪劣的“绝世好剑”到绝情谷营救小龙女,结果打斗中剑断了,营救失败。杨过很气愤,拨通了12315消费者热线电话。我把故事制作成flash,讲授时请同学上台配音,整堂课从内容到表现方式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生活需要诚信”“社会呼唤诚信”,当然也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注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互动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实现互动的纽带是双方的情感,互动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教师要把抽象、枯燥的政治概念、原理生动化,将繁琐的例证情景化,切实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准备《让生命更精彩》(初一思想品德)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感悟”。“悟”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怎样的情境能让学生去悟?考虑再三,我设置了一个空难模拟情景。模拟情景中,首先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飞机的图片,接着请同学们闭上眼。这时,这幅图片就映在了同学的脑中,“机舱”里传来乘务员柔和的声音和美妙的音乐,同学们享受着这一切……突然,音乐声止住,“机长”宣布“由于机械故障,飞机无法回避空难,将于4分钟后坠落,现在您的手边有一张纸和一支笔,您可以写下生命的留言”。学生们睁开眼睛,紧张的相互看一眼,就埋头奋笔疾书……整个情境只用了一幅图片和三段录音,却让学生亲临其境,似乎真的到了生命的“最后4分钟”,同学们百感交集:父母的爱、亲友的情、未完的学业,一桩桩、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这次“经历”让他们难以忘记,他们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在他们看来,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如此的可爱……
总之,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去,它不仅能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极大的帮助,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更重要的是它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崭新的学习情境,这一切都将会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