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和孩子沟通的话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改善不当行为的亲子沟通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某日我搭飞机到外地,旅途上偶尔留意到两种亲子互动的情形,虽不是刻意地挑剔,但却是值得提出来讨论的亲子沟通之道。
当我在候机室候机时,一位妈妈正在梳妆,这时她侧脸瞄见大约四五岁的儿子在座椅间爬钻,立刻脱口而出地骂道:“凯凯,你皮痒啊!”孩子立刻站了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趁妈妈不注意,他又开始在地上爬了,当然又传来一阵“皮痒”的吼骂……
妈妈们常习惯(或喜欢)用“皮痒”之类的话来警告孩子,有些在警告后接着责打,有些则是光说不练。
无论前者或后者都不是有效的教导,妈妈们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像凯凯的行为可能是因为等着上飞机无事可干,太无聊,只好自己去找点新鲜事做。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做的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带着孩子站在落地窗前,指着停在飞机场的飞机或机场的景象做一些亲子沟通;或者,事先为孩子准备一些故事书或玩具,让孩子有事可做。
后来在飞行途中,我又听见右前座有个幼儿在号哭,起先孩子的妈妈弄不清孩子哭的原因,只听到抱着他的母亲低声不断地说:“嘘,不要哭!”“好了,好了,好丢脸哦!”结果孩子的哭声未见停止,直到听清楚孩子说:“怕怕!怕怕!”这位妈妈才知道孩子因飞机前几分钟碰到气流不稳而上下颠簸,以致被吓哭的。
妈妈们碰到孩子在公共场合中哭闹,总会觉得不好意思或丢脸,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大多数为人母者都有相同经验,都能了解其尴尬处境,不但不会嘲笑,而且还很同情你呢!
该怎么化解这个困境?幸而,这位妈妈换了另一种说话口气:“哦,你怕怕啊,别怕,别怕!你看外面好蓝的天空,看那白白的云……”在这种同理了解加上转移注意力的沟通之下,孩子的哭声停了。这才是有智慧的教育,不是吗?
增进亲子关系的亲子沟通术——用“爱”说话
在我带领由一群妈妈组成的自我察觉团体时,我试着请她们在图画纸上画出自己的家庭图,把家人的亲疏关系呈现出来,并且写下家庭成员的每一个人对其他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我从中发现妈妈们最常跟孩子讲的一句话是“到学校要乖一点儿”“有没有用功读书”“还不赶快去念书”之类。当然,不管孩子的反应如何,不少妈妈接下去的不只是一句话而已,而是一连串疲劳轰炸式的教训。
其中,有一位妈妈对孩子要求很多,而且当着团体成员的面,她坦承自己对孩子很霸道,即使孩子表达和行为良好,她仍然会忍不住唠叨说教。之后,我们进行角色扮演,我们发现这位妈妈心中常有两种角色的声音出现,一种是忧虑的母亲的声音:“我的孩子此时如此,那将来怎么办?”另一种是期望的母亲的声音:“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有所成就,出人头地!”这两种声音虽有正反之分,但同样都是和大多数父母那样,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目前的表现。
前者的忧虑固然出自关心,却忘记孩子是从错误中学习的,孩子的行为是逐渐改善的。而后者的期待是为人父母者皆盼望的,但忽略了过度的期望只会造成孩子的压力这一条件,而且对于成就的界定也是因人而异的。我个人以为人最大的成就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之后的成就自然水到渠成,或者套一句热门话题,成就不是基于高IQ(最肤浅的象征是成绩分数),成就乃基于高EQ(最透彻的是为人处世)。
父母不是不重视孩子为人处世的学习,但大多只是在口头上讲道理、训诫、警告等,殊不知孩子们对为人处世的学习更多是源自生活经验。
作为父母,常对孩子说什么话?建议你常说鼓励、肯定孩子优点长处的话,多说让孩子喜欢和亲近你的话,不吝啬说感激和道歉的话,不妄说夸大、不实的话。简单地说,用“爱”说话。“爱”是尊重、包容、同理、接纳、肯定、诚实……它不容易学,但必须要学!
愉快出行的亲子沟通术——“有限度的选择”
篇2
这位妈妈睁大眼睛彷佛我问了个笨问题之后才以一副理所当然的口气说:「这不是当然的吗?我接着问这位妈妈,她在请孩子服从指令之前,有先看看孩子正在做什么吗?这位妈妈不解地看着我说:「为什么要注意孩子之前正在做什么呢?我则反问这位母亲孩子是怎么回答她的,她不开心地说:「就说等一下啊或说我在玩。后来我请这位妈妈回去执行「预告 「口头沟通这样的程序之后,如果孩子说:「等一下就跟孩子讨论还要再玩多久,而因为她的孩子是小学生,所以就请妈妈让孩子选再「5分钟还是「10分钟,之后孩子就愿意在时间到时乖乖去执行,也不会再有妈妈扯破喉咙孩子也不理的状况发生了。
2.不要一直花力气找「问题症结重点而还是还是在「解决
刚刚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我们一直先要找着孩子不去洗澡、不帮忙的「问题症结恐怕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同时也缓不济急,不如强调「解决,看看我们可以怎么做怎么改善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来帮忙解决这些事,这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解决而不是放在找到问题症结上。
3.有用就继续,不破不修;没用就立刻换点儿别的,不执着
4.孩子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父母是领路人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家发生过的例子,这件事情发生在她幼儿园的时候,我家妹妹自小就是ㄧ个很有主见的孩子,小时候的她对于吃饭总是有自己的节奏,但身为ㄧ个职业妇女的妈妈,实在不容许她爱吃到几点就吃到几点,尤其是早餐,常常在「快一点「快一点的声声催促下度过,每每因为这样,我们早餐的情绪都很不好,有一天我忽然惊觉,我一直在做「无效的事,焦点解决法不是说「没有用就换点别的,不执着;有用就继续做,不破不修,于是我开始试图与女儿找寻一起「合作的方式,因为「找对方法就能合作,显然一直催她没有用,那就要试其他方法了。
于是我问女儿:「妳有没有发现妈妈每天都一直叫妳快一点?
女儿点点头同时委屈的说:「对呀!而且妳都好凶,人家就是没办法吗!
于是我问女儿:「那妳知道为什么妈咪会一直跟你说快一点吗?女儿摇摇头。
我说:「因为妈咪希望我们都不要迟到呀!那你想准时上学吗?
女儿:「我当然想,上学迟到会被小朋友笑!
我:「那你觉得妈咪要提醒你吗?
女儿:「当然要,可是妳不要都只用骂的(方式)!
我点点头,想起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于是我问女儿:「那你想要我怎么提醒你呢?(女儿微微ㄧ笑之后跟我说:「那妳就提醒我快一点嘛!
此时我不能置信的看着我家闺女,心里一阵嘀咕:「我不是就是说快一点吗?这有什么差别?但说也奇怪,当女儿后来吃早餐又晃神的时候,我只要照着她的话学着她的口气说:「淇淇,快一点喔!女儿马上回神乖巧的大口吃起早餐,也不顶嘴并且动作迅速完成该做的事情,此时我在心中不断赞叹焦点解决法带来的正面管教,它真的帮忙了我和孩子相处更顺畅,在教养上更愉快!从刚刚我家妹妹解决早餐的例子发现了吗,找到方法就能合作喔!
5.孩子需要的真诚的关心
此外必须注意的,孩子要的是关心,父母怎么表达关心也非常重要的,表达得当就能给孩子注入「爱的感觉,当孩子感觉被爱,比较容易与父母合作也比较容易沟通。有一个妈妈向我抱怨,孩子都不怎么同她说话,同时叹口气说孩子愈大愈难沟通。我问妈妈:「你都跟孩子聊些什么,她说:「就问孩子学习了什么呀?考试考得怎么样?上课乖不乖?我问她,是否曾和孩子聊过其他话题,例如:今天在学校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和同学说些什么?下课玩了什么?妈妈说这些事情一概不聊,同时还困惑地问我,聊这些有什么用?
我笑着问这位妈妈:「如果你每次来找我,我都只问妳有没有认真煮饭给家人吃啊?一个星期洗几趟衣服?又骂了小孩几次,这样妳感觉如何?妈妈说:「妳如果是这样,我一定不要再来找妳,烦死了一点儿都不关心我说完自己还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接着说:「老师,我现在终于知道为啥我的孩子不喜欢跟我说话了,我要先关心他啊..听完她这样说我对这位妈妈竖起了大拇指,为她点了一个赞!!
6.常保「未知之心而非「全知之姿愿意不预设立场的倾听与了解细节
最后一个概念最重要,父母和孩子在沟通时必须常保「未知之心而非「全知之姿,什么意思呢?就是愿意不预设立场来倾听孩子想表达的,我在工作时经常发现很多沟通失败多在于此,因为父母对孩子所要表达的,常常犯了下面这些错误,像是孩子还没全部说完就被父母插嘴打断、或是不但打断还被批评指责一顿,然后有些父母还加送讲大道理、劝告、建议、分析等等破坏沟通的行为,让孩子以后决定再也不跟父母说自己的事了.
篇3
要想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你,愿意亲近你,向你敞开心怀,除了平时你的一言一行留给学生印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推销自己。特别是接手一个新班,更应该如此。介绍自己时可以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可以谈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也可以谈自己的喜怒哀乐,谈自己的学生时代的故事……学生了解了你,就会欣赏老师的好,即使老师有不是地方,也能谅解,也能找你沟通,也不会小误会积成大疙瘩。
二、沟通从可以从微笑开始
微笑是信任。只要老师张嘴微笑,孩子们就会感到你的亲切,就会喜欢你,听你说的话,就会想和你交谈,就会渐渐的接受你的观点,去反思,去自省,进而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沟通应该从自我批评开始
老师批评学生难免有简单武断的时候,如果让学生受了委屈或者让学生一时想不开,而老师这时置之不理不及时沟通,就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而产生怨气和抵触情绪。老师如果发现自己有误,就应该尽早找学生作自我批评,师生之间就会冰释前嫌,感情递增。
四、沟通从爱学生开始
爱是互相的,没有爱就谈不上沟通。你对学生的关心是出于爱,学生是可以感觉的到的。如果你对学生充满了爱,那么无论你做什么,哪怕你有时做错了,学生都能理解你。师生之间的沟通能让学生更加的相信你,依赖你。
只要老师与学生之间能以心换心,用真诚换真心,那么你的一切沟通行为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如何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呢?
1.给予学生最真诚的爱,尊重并接纳学生
宋代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力量,学生只有感到被信任,才愿意去接纳老师。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
2.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幽默的语言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们就感到快乐,喜欢与幽默的老师交谈。在向学生表达一些否定性的意见时使用委婉的技巧,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愉快地接受。除了幽默的语言外,还可以用“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含蓄手段;或者有意识地适当保持沉默,用不同的眼神传递信息,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3.运用发自内心的动作和表情进行沟通
学生受到挫折时,投以鼓励的目光;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送去赞赏的笑容。对于后进生,则给予更多的亲切和友善的表扬,给予关怀的目光。刘松老师说过他的搭档(女教师)上课前总是擦口红不理解为了弄明白就跟去上课,结果?是给受表扬的学生一个吻,那学生美得不得了
4.及时的表扬与适当的批评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但是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是一种惯用的手段。教师的表扬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的心情,不同的学生而受影响。表扬是一种积极的强化,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勇气、责任感和荣誉。也许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鼓励都会改变学生的一时,甚至是一生。赏识教育家周弘说得好: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批评重要,但批评的方式更重要。批评应重在未来的改进,而不是追究过去的错误。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不要一味地训斥、责怪,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感。教师在批评时,可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错误的地方,用暗示的话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从侧面敲击一下,但不太伤害他们的面子。
5.课余时间多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师在课余时间找机会与学生交流,并参与他们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到老师容易亲近,从而赢得学生的好感。我觉得每一位老师,既要能当“严父”又要能当“慈母”。在学习之余,与学生谈谈生活上的事,谈谈他们的爱好,谈谈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成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去了解他们的感受。老师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工作,对于他们的发问、好奇,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回答。
篇4
1.严禁学生(包括住校生)带手机入校
请家长为孩子们高三的学习负责,开学前进行自查,确保自己的孩子不带手机入校。开学第一天,学校将与全体高三学生及家长签订《严禁学生携带手机入校承诺书》。(如个别学生确有十分特殊的原因需要带手机入校,请家长提前向级部申请,经级部同意后方可允许学生带手机,且要处于学校监督之下)。学生如有急事与家长联系,可以使用校内公用电话,也可让孩子使用级部主任室电话。开学后,高三校区将严查手机,请各位家长配合,一旦发现有带手机入校现象,将严肃处理。
2.严禁学生骑电摩入校
高三阶段,为了孩子的安全,请各位家长有条件的接送孩子;没有条件接送的,让孩子坐校车;坐校车也不方便的,请让孩子骑自行车或者普通电动车。根据高二阶段反馈的信息,目前仍有部分学生骑电摩上学,请各位家长自查自己的孩子到底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上学。
3.严禁学生上学迟到。
迟到看似小事,其实是一个学校校风的最直接体现,也是一个学生自律精神的最直接显现。提倡学生提前5分钟到校,切不可压上课铃到校。请各位接送孩子的家长注意提前5分钟送孩子到校,请提醒骑车的孩子提前5分钟到校。到校时间:早上6:30,中午14:15,晚上18:40.
4.对家长车辆的管理
送孩子上学的车辆在校门口即停即走;接孩子的车辆尽量停放到学校对过停车场,请不要停放在校门口禁停区域,更不能停放在校车通道,不能阻挡校车通行路线;家长车辆严禁以任何理由进入校园。请各位家长理解。
5.对家长送饭入校的管理
晚饭送饭家长一律走学校北门,大约17:58左右开门;送饭家长车辆不准进入校园。送饭一律送到餐厅二楼,严禁送饭至教室,严禁送饭到餐厅一楼。
6.树立“严管就是厚爱”的观念
好好学习是学生的责任,严格管理孩子是家长的责任,要多教育孩子拥有责任心、爱心、感恩之心,让孩子健康成长。
7.营造更加优良的高三家庭氛围
希望家长们少一些应酬,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唠叨,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指责,多一些理解。关注孩子上学放学时间,多与老师沟通交流。
8.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高三阶段压力巨大,很多孩子容易出现心理疾病,请各位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及时疏导,及时与老师沟通,需要的话与心理医生沟通。
9.确保孩子高三阶段的安全
安全大于天,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运动安全,特别要注意孩子的交往安全。从以往来看,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运动安全和交往安全。
篇5
篇6
“很先进!”、“有创意”、“没见过”……在笔者和朋友们围观时,旁边也来了几位受到从重效应吸引的顾客。
“旁边有边刷,可以刷到边角;还有像吸尘器一样的功能,可以清扫毛发。你看这里有个尘盒”导购接着讲。
笔者:“它靠什么能自动清扫?”
导购:“前面有一个高度感应器和碰撞板,只要高度够,不触碰感应器就会自动向前,如果碰到碰撞板,会自动转向。”
“明白了,清扫机没有眼睛,只能靠身体感触,不撞南墙不回头。”
“没电了,它会自动回去充电。”导购接着说,果然,清扫机自动跑回到了充电架上。
“是个不错的小孩玩具!”同行的朋友感叹。
导购:“它还能预约定时,操作很简单!”
笔者:“充一次电能用多久?能打扫多大面积?”
导购:“充一次电可以用1个小时,一次可以打扫150平米的房间。”
笔者:“灰多灰少是不是一样的扫法?”
导购:“不一样,有不同的模式,它是自动识别判断,灰尘多,螺旋形的清扫;灰尘少时扇形清扫;没有灰尘直线行走。”(设计考虑的很周全,效率高,还节能。)
笔者:“除了扫地板,能不能扫桌子?”
导购:“可以的。”
笔者:“前面没东西挡,那它不会掉下来?你刚才说的那个什么感应器是对高度和前方有判断。”
导购这时不理我了,开始对旁边的一个女顾客说:“您可以了解一下,使用很方便。”
我拿了张单页离开了,接着围观的几个人也散了。
话术分析:
这个产品确实很好,智能,简单、实用,对大多数顾客有吸引力。但这个导购没有充分掌握产品的销售话术,没能把产品的卖点与顾客需求结合达成销售。
一、演示吸引。
决定购买的因素有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例如,料理机的销售就是把握住了顾客的感性因素。
现场演示有:磨冰糖、磨大料、榨果汁,做奶昔、做豆浆等等,好像无所不能,给顾客的第一印象就是多功能实用,加上品尝、体验,活动诱惑,大多顾客脑袋一热,掏钱购买了。我问过很多购买料理机的朋友回去用过多少次,反馈都是回去新鲜了半个月,以后再也没用过。
再回想下料理机的演示过程:先派送果汁、奶昔吸引顾客(味觉吸引),磨冰糖发出巨大的咔咔声吸引顾客(听觉吸引),聚集了人气,开始做各种演示。在演示开始前,会尽力吸引顾客到演示台前。
科沃斯地宝(看了单页才知道的名字)演示,在苏宁的摆放位置是自动扶梯转角处。摆在一个大概50公分左右的玻璃台上。这个高度很难吸引所有顾客的注意,视觉上不能吸引所有人,听觉上要下功夫,演示时配合音乐,通过听觉来吸引顾客。演示时,如果有些纸屑、毛发等做配合,比仅在玻璃台面上空转的吸引效果会更好。
二、开场话术。
智能拖扫机,这个名字把产品的全部功能全部涵盖,但这个词对顾客来说是陌生的,不能马上产生对等联想。开场的第一句话一是要让顾客明白你的产品核心卖点,二是让顾客产生兴趣,激起购买欲望。智能拖扫机的说法有待商榷,下面这几种说辞会不会更好?例如
“这是中国第一款自动吸尘器,还能自动拖地、扫地!”
“看一下最新上市的扫地机器人,省力省事心。”
如果一定要在第一句话中体现智能清扫机这个概念,就需要在产品的上盖贴上“智能清扫机”这行字,在讲第一句话的时候,配合动作,手指智能清扫机,有助于顾客理解。
三、卖点话术。
根据导购的讲解和单页介绍,这款产品的核心在智能,但智能这个概念是模糊的,需要导购员通过话术,将智能进行细化分解给顾客清晰的认知:不用费劲(省力)、不用看管(省事)、不留死角(省心)、不用费劲(省力),例如:
上班已经够累了,下班回家更需要放松,以往打扫房间,费力扫、拿着拖把拖,比上班还累。智能清扫机只需要按一下建,把您的双手就解放出来了!
不用看管(省事):启动后,它会自己判断灰尘多少,灰尘多,螺旋形的清扫;灰尘少时扇形清扫;没有灰尘直线行走,我演示给您看看……
不留死角(省心):桌底、床底这些地方,用拖把或吸尘器都很难清扫到,智能清扫机会自己钻进去打扫,一点卫生死角不留!
用通俗的语言,把智能带给顾客的好处表述清楚。也可以辅助一些故事,比如哪位顾客买了智能拖扫机以后,家里的小孩子特别喜欢,现在家里的卫生都是小孩子用清扫机打扫,也培养了孩子打扫卫生的好习惯等。
四、销售技巧话术。
一个标新立异的产品,顾客虽然会很有兴趣,但戒心会很重。导购需要和顾客进行彻底沟通,获得共鸣与认可,产生联想与信任,最后才能购买。产品是核心,但围绕产品之外的话术更能决定销售成败。
开场的话术,了解顾客需求的话术、产品异议处理的话术、价格异议处理的话术,品牌异议处理的话术、催单的话术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固化训练。在正佳苏宁的导购,仅是对产品比较了解,但销售技巧话术的掌握确实空白。最起码的了解顾客需求都没做,比如顾客房屋面积大小,地面构造等。
五、协调话术。
小家电冲动性购买的消费特性决定了在销售终端必须通过演示将产品的功能,核心技术,操作方式,优异品质等产品利益点直接的操作展示给消费者,在一刹那时间调动起消费者的购买欲。
篇7
全身麻醉(全麻)是手术中病人完全失去意识和痛觉,全身肌肉松弛,手术结束后意识会慢慢恢复知觉。全身麻醉又分为三种:静脉麻醉、吸入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和适应症,医生会根据病情作出恰当的选择。
局部麻醉,顾名思义只是在手术切口部位注射局麻药,用于小手术。
区域(神经)阻滞是在支配手术部位的神经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断神经的痛觉传导,如四肢的阻断麻醉。
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俗称“腰麻”)及二者的联合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椎管内不同的层面,使麻醉区域失去感觉而术中病人意识清楚,俗称“半身麻醉”。
小儿麻醉应该根据其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及手术要求,选择毒性低、效果好、安全的麻醉方法。当然,如果孩子手术中能配合,能不全身麻醉当然还是尽量不全身麻醉的好,这样安全系数会相对提高。
Q2全身麻醉会损害孩子智力吗?
A小儿麻醉最基本的概念是:睡眠+止痛=麻醉。正常麻醉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如果没发生意外,这些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
是对人体影响极小、作用是可逆的,术后麻药经人体代谢完全排出,不会对智力有任何的影响。况且,在手术前麻醉医生都会到病儿床边了解小儿的病情、身体状况,然后制定适合孩子的麻醉方案,并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各种应急准备。手术时,专职麻醉师会一直守候在旁,通过仪器随时监护观察小儿的心、肺、血气等指标,一旦手术中出现问题,会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保证手术的最大安全。
人的聪明和愚笨与大脑脑细胞的功能有关。脑细胞的活动依赖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糖元),如脑供氧中断5~8分钟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只有在麻醉或手术过程中,由于病人呕吐、舌后坠堵塞呼吸道、喉痉挛发生窒息、术中心跳骤停、大出血、中毒性休克等才可能发生脑缺氧,若抢救不及时可损伤脑细胞。
Q3麻醉医生为什么要询问许多问题?
A麻醉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手术和病人的安全,为保证手术安全,术前麻醉医生除了审查病例外,还要和病人及家属沟通、交谈了解与手术有关的问题,包括以往疾病史、近期用药史、过敏史、以往麻醉史等,以便在手术过程中提供最好的麻醉治疗。因此,在麻醉医生术前访视病人时,家长应把宝宝的有关情况如实告知医生。
Q4为什么病人在手术前要禁食?
A禁食的目的是保持胃空虚,以预防麻醉手术中病人呕吐、反流而误吸。因为麻醉后,病人正常的保护性反射消失了,一旦胃内的食物反流可吸入气管阻塞气道引起窒息,甚至导致呼吸衰竭或吸入肺内引发吸入性肺炎,所以术前应禁食。半身麻醉者手术中可能因为手术的需要或因半身麻醉的止痛程度或麻醉平面高度不够等原因,随时可能改为全身麻醉。为了避免上述情形发生,半身麻醉的病人同样也要禁食。
禁食时间是:6月以内婴儿麻醉前6小时停止进牛奶及食物;6~36月小儿麻醉前6小时、36月以上小儿麻醉前8小时停止进牛奶或食物;麻醉前3小时均可进少量糖水或果汁。
Q5手术前为什么要特别注意患儿有无上呼吸道感染?
A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话,麻醉时,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及低氧血症的发生概率增高,增加了手术意外的风险;气管分泌物过多或过敏诱发的咳嗽可引起胃内容物的反液而误吸;通常对有发热、咳嗽、脓性鼻涕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推迟手术。
Q6在手术前病人应作哪些准备?
A孩子充分休息,有助于身体对手术的耐受,睡眠不好可使术中血压波动影响手术;“半麻”和“全麻”的病人需灌肠以清洁肠道;按医嘱进行准备,如吃了东西、发热都应告诉医生,必要时考虑是否暂停手术;进手术室前6~8小时内禁食,术前要排空大小便。
Q7为什么要签麻醉同意书?
篇8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让孩子感受到爱便是最好的沟通方法
在小区里曾经看到这样一幕:那是个清晨,看样子母子俩是急着要赶去幼儿园,可儿子却犯了错。妈妈索性不走了,蹲在院子里开始大声“教育”儿子:“你说,你哪里错了?”儿子只是低着脑袋,并没有言语。妈妈继续说:“你说,你以后还这样吗?”儿子继续无语。妈妈几乎咆哮:“你咋不说话,以后还这样吗?”儿子依然低着头,弱弱地说了声:“不了。” 妈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虽然不知道这个小家伙到底犯了什么错,却感觉妈妈这样的沟通方式是于事无补的。因为从我的角度去看,小家伙一脸迷茫,压根儿不知道做错了什么,或者压根儿就认为自己刚才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错。小孩子,尤其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做事常常是跟着感觉走,很多时候是因为好奇或者不由自主而做的,并不知道那事情该不该做。孩子对事物没有太多认识,家长如果觉得有些事情做不得,要明确告诉孩子,让孩子在认识上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但要在表达关爱的情况下,告诉孩子。如果孩子所做的事情对妈妈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只需告诉孩子他刚才的做法妈妈的感觉如何,妈妈希望他如何做便是了。
假设场景是妈妈着急出门,儿子却因为玩不肯出门,妈妈可以如此说:“儿子,妈妈知道你特别想玩,可妈妈把你送到幼儿园之后,还要去单位。你这样很耽误时间,妈妈怕迟到了,所以好着急。妈妈希望你下午回来再玩。”这样就算儿子看到妈妈着急的样子,也知道是为什么,妈妈这样说他也清楚自己下次该如何做了。这沟通才是有效的。
对于更小一点的孩子,有些事情虽有不好的后果但对孩子的人身是安全的,就不妨给予允许。比如,有的小孩对辣椒非常好奇,拿起来就咬,这时候家长便不必阻止。当一个孩子领教了辣椒的味道,下一次就不会再尝试了。这个时候,家长只需要告诉孩子,他拿的东西是辣椒,尝到的味道是辣味就可以了。如此,孩子便学习到辣椒是辣的,辣味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吃的这样的知识。一个小孩子不断地把拿到手里的东西扔到地上,也是在学习中,家长只需要告诉孩子他,刚才拿的是塑料,发出的声音比较大,现在拿的是布娃娃,发出的声音比较小。小孩子就是通过不断地感受来学习的。家长和他的沟通就是在他感受某个东西的时候,告诉他,给他建立概念。 “让孩子感受到爱”可以作为沟通的宗旨
无论我们要孩子做什么或者不让孩子做什么,都是因为我们爱孩子,沟通的目的也是为孩子考虑的。既然是出于爱,那么“让孩子感受到爱”便可以作为沟通的宗旨。
我有一次去3岁的雯雯小朋友家去做客,雯雯玩着玩着就闹开了脾气,谁也不知道她是为什么闹脾气。雯雯的爸爸妈妈用家里新买的洗衣机的包装箱做了一个小屋子,雯雯常在里面玩。这次,雯雯闹脾气钻进小屋子不出来了。雯雯的妈妈叫了几次,雯雯就是不出来,躲在小屋里哭。雯雯的妈妈就搬了个小凳子坐在小屋子的外面,跟雯雯说:“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妈妈就在外面陪着你,等一会儿你想找妈妈的时候就出来哦。”雯雯听了妈妈的话,哼哼唧唧了一小会儿就爬出来,抱着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我很欣赏雯雯妈妈的做法,她没有强行拉孩子,也没有给孩子讲道理,就是带着她的关爱陪伴在孩子身边。雯雯感受到妈妈是关照她的,于是便慢慢安静下来了。 在无条件爱的沟通下,孩子能够感受到
5岁的小英子在幼儿园弹钢琴,妈妈去看她汇报演出的时候特意为她录了像。回家后爸爸要看妈妈录的像,小英子却不让,原因是她觉得弹错了一个音,不好意思让爸爸看。爸爸说:“爸爸不是想听你弹得多好多棒的,网上有的是好的,重要的是这次是我女儿弹的,错音也没有关系。爸爸就是想看看我女儿表演时的样子。”听了这话,小英子马上吩咐妈妈把手机打开让爸爸看录像,并问爸爸:“你听出来哪里弹错了吗?”丝毫都不觉得自己弹得不好有什么羞愧了。这位爸爸就非常有智慧,他所表示的就是女儿比什么都重要,自己就是喜欢女儿的样子,钢琴弹成什么样爸爸都无所谓。当然,这一定是建立在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上才能说出来,也只有爸爸是真心说出来的,孩子才能感受到。
本来孩子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弹错是再正常不过的,父母的接纳和欣赏会让孩子轻松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不断进步。相反,如果看到孩子一点点错误就挑剔指责,则会让孩子时时处在恐惧和焦虑中,学习的效果反而容易不好,更关键的是,在父母指责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变成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有人说“沟通对于关系,好比呼吸对于生命”,可见沟通的重要性。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不限于语言,家长的一言一行其实都是在和孩子沟通。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家长要带着爱与孩子相处,重言传也要重身教哦。 沟通,从接纳孩子的情绪开始
在公共场合,我见过很多孩子已经很伤心难过,父母再劈头盖脸加上一顿指责的情况。看着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反抗越来越强烈,父母的怒气也越烧越旺,最后孩子被吓得慢慢地哭到没了声音,内心的情绪被压抑下去。长此以往,他真的就成为一个不懂道理的孩子。因为他很正常、很自然的情绪和想法被父母的责骂扼杀了,就像一颗要发芽的种子,被无情的石头阻挡,很难再顺顺利利地发芽。 承认与接受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打开心扉
豆豆4岁多时练了一段时间跆拳道。一天,换了一个带班的教练,那个教练整堂课都特别兴奋,看到练得不好的孩子,就抓出来单独教。那并不是惩罚,却是豆豆最害怕的事情。他有很强的本领混在一大堆人里自娱自乐,但一旦成为焦点,就会不知所措。教练没发现这一点,她把豆豆当成重点扶持对象,每个动作都特别关注他。我看得出来,尽管豆豆没有排斥,但他不喜欢。
下课后,我明显地感觉到他没有以往那样兴奋,他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我蹲下来说:“我感觉你有点不开心。”他点点头。我说:“是不是你不喜欢老师单独教你?”他抬起头,有些惊讶:“妈妈,你怎么知道的?”我神秘地一笑,说:“因为我是你的妈妈啊,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想法,当妈妈的一般都知道。”他笑了一下,赖在我的怀里,说:“妈妈,我都快要哭出来了,可是我忍住了。”我说:“嗯,我知道你做了很大的努力。妈妈也看到了,尽管你不喜欢,不愿意教练让你单独练,但是你还是在努力地做好,谢谢你告诉妈妈你心里的想法。”他说:“因为我是你的儿子呀,儿子有什么事情,会第一个告诉妈妈。”
一场“肉麻”的对话结束后,豆豆也忘记了之前的不愉快,和我手拉着手,跳着跑着回家了。“因为我是你的妈妈”“因为我是你的儿子”,这是我们之间常常说的话。没有特别的场景,总是很自然地就说出来了。一直以来,我们之间从来都不吝啬爱的表达。除了“我爱你”和随时随地的亲亲和抱抱,那些母子之间可以互相给予的默契、信赖、依靠、鼓励、帮助等,都通过“我是你的妈妈”“我是你的儿子”这样两句简单的话,很温暖地表达出来。那个时候,豆豆总是很激动地钻进我的怀里,那时的幸福,似乎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面对孩子的情绪,没有指责,没有惩罚
豆豆在4岁左右时,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尊与好强。在家里玩游戏的时候,他一次也不愿意输,这和他之前不温不火、与世无争的性格截然不同。我们总是有意识地让着他,有时也跟他讲“输了并不代表全部,玩得开心最重要”的道理。可是,他输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无法预测的,有时会无所谓,有时我等他稍微安静下来,走过去说:“输了的感觉确实不好受,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跟你一样。”他停下来,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接着说:“妈妈也会经常失败,有时尽管很努力了,但还是会失败,因为有时别人确实比我厉害一点,有时可能别人运气好一点。刚刚你和爸爸玩的时候,我觉得爸爸今天的运气好像要好些,老是抓到大牌。”他的表情平静下来,说:“是啊!他的牌总是比我大!”我说:“所以你觉得很懊恼,对不对?觉得‘为什么他已经是大人了,还要抓到比我好的牌’?”他点头:“是的。”我接着说:“确实有些不公平,不过打牌就是这样,两个人玩,有一个人赢,就会有一个人输,要不就是打成平手。上一次你赢的时候,爸爸也有点不好受,但是他觉得就算输一次也没什么,因为玩得很开心啊。你觉得你玩得开心吗?”他说:“我觉得开心。”我说:“那你想不想继续开心呢?”他想了想:“好吧,那我们再来玩吧。”
面对豆豆莫名其妙的突然哭闹,我没有指责,没有惩罚,没有问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说教,而是很平静地跟他聊天,让他说出心里的感觉。他突然就感觉轻松了,长吁一口气。孩子是很讲道理的,他们的“无理取闹”,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想得到理解却没有得到。而大人总是自以为是地想当然,怎么也猜不透孩子的心思,孩子就会越来越着急,行为就越发不受控制。
孩子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小情绪,他们有时把情绪装在心里,有时把情绪表达出来。但无一例外,他们最需要的往往不是你的鼓励与安慰,而是你的理解和认可。失败的时候,难受的时候,被人误会的时候,做错事的时候,告诉他,爸爸妈妈也曾失败过,也常常有难受的时候,也会有被人误会和犯错的时候。让他明白,你能理解他的情绪,能接受他的缺点,能等待他的成长。然后你会发现,他突然对你打开了心扉,他很相信你,愿意把心事说给你听,也愿意听从你的建议。 从 "讲道理 "中感受到妈妈的接纳
3岁的奇奇,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说了算,比如全家看电视到晚上9点,准备关电视,奇奇不肯:“不嘛!不关!”
妈妈洗衣服,打开洗衣机,奇奇就搬个凳子凑过去:“我来开!”
妈妈在厨房做饭,奇奇也会很热心地跑到厨房:“我来帮妈妈洗菜!”
不过,奇奇这横插一杠,哪里是帮忙呀,简直就是越帮越乱嘛!
奇奇妈经常禁不住制止:“不可以,这个不是你动的!”“你快出去,这个你弄不了!”
但是奇奇不甘示弱,妈妈越制止,他越较劲,实在不被允许,他就会大哭大闹。
后来,妈妈发现了奇奇的特点,那就是爱听道理:“宝贝,咱们再看10分钟电视就关好吗?电视也累了,它要睡觉了!”
“宝贝,洗衣机转动时是很危险的,你要离远一点好吗?”
“宝贝,你洗菜容易把衣服弄湿,我们穿上小围裙吧!”
这些道理,奇奇都可以听进耳朵了,显得就乖顺多了。
不过,奇奇妈有所担心:“这孩子这么要求讲道理,不讲道理就不听话。这么执拗的性格,出去与小伙伴打交道怎么办?小伙伴哪里有那么多耐心与他讲道理呀!” 认知孩子“执拗”的行为特点
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经常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呢!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做过一个儿童实验,结果发现儿童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这里的“自我中心”是指幼儿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
所以,奇奇是没有办法站在妈妈的角度上感受到妈妈的想法的,他会认为自己的需要就是妈妈的需要。所以,他经常会表现出“理所应当”的执拗感。
而如果妈妈这个时候很严厉地反对他,他会觉得非常委屈,他的思维无法从“应该”迅速地转换到“不应该”状态。
但是妈妈讲道理,却让孩子的思维能够慢下来,完成一个认识的转换。妈妈讲道理时的语言,相当于在教孩子一个知识,他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掌握生活规则。
所以孩子很多看似捣乱的行为,初衷并非为了捣乱,而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家长只要肯耐心引导,孩子是可以听进去的。但前提是,家长需要用儿童听得懂的道理,尽可能地说出真实的情况,而避免用恐吓、威胁的手段。 妈妈制止说“不可以”的后遗症
对于没有危险,或者在家长控制下,能够避免危险的事物,还是要允许孩子积极尝试。3岁左右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时期,他们在语言学习“你我他”的时候,也在不断地去分清“你我他”,这个过程伴随着他们不断地确定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
而积极地尝试以及父母的允许和肯定,会让孩子产生价值感和自信心:“我可以做到,我能做到!”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1岁半到3岁左右的儿童会努力地完成一项活动,这样做源于内心的一种需求。当孩子的行为被打断,他们的性格就会因此发生变化,做起事情来也会失去目的性和积极性。
同时,蒙台梭利还发现,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在其儿童阶段,很少受到干扰。持之以恒的态度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准备。
经常剥夺孩子的尝试机会,危害远远不止剥夺他们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成人经常担心孩子会累着,进而在孩子不需要帮助时去帮他们的话,是会打扰孩子正常心理发展的。很多有精神问题的儿童,都曾受过这样的打扰。
如此看,孩子有时候要执意去做一件事情,常常是生命发展的召唤,家长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去达成,而不是因为缺少耐心去等待孩子完成一件事,干脆自己帮着干了更省劲;或者为了安全而过度保护。
篇9
我和许多教师一样,总认为,学生尊重老师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与孩子们相处了几个寒暑后,我深为我的“理所当然”感到羞愧。走进孩子,走进他们的童心世界后,我才发现一个道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
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最起码要做到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所以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尊重学生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然而师生关系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对学生有教育的责任,保护的责任,也就是说对学生既要严厉,又要平等。要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活泼成长。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如何做而不懂得尊重学生,那么,他对学生的一切要求都会落空。
教师与学生之间虽然有年龄之分,长幼之分,知识之别,但人格上的尊严却是一样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忽视孩子的心灵,忽视孩子的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几年的实践告诉我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又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2.沟通:教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1 沟通误区: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
2.1.1 误区一:多说教,少倾听。许多老师家长和孩子交谈时,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时间一长,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会被压抑住。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教师都应让他讲话,决不能堵学生的嘴。我认为师生所受的教育不同,认识能力也不一样,对于某个错误的认识,教师已洞察昭然,学生尚朦胧昏然。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一见教师就遭训斥,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酿成抗教情绪,有时会出现“随你批,听你骂,大小错误不认帐”的现象。这样,他们的错误思想或行为非但得不到及时纠正,反而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负效应。
2.1.2 误区二:喜欢使用强硬的措辞。许多老师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至于和孩子沟通时总是难以保持平静,“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常常挂在嘴边,结果是老师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老师交流的愿望。而教育实践证明,给点时间让学生回回嘴,顶顶牛,多少有点益处,至少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顶撞的“力点”,有利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各个侧面,体察学生“委屈”的真情,从而揣摩学生的错误思想,透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有利于教师对教育方法的反思和改进。
2.1.3 误区三: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许多老师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观点往往与大人是不同的”这个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往往在未听完孩子的话就发火,或者把孩子对某事的态度或看法说成是小题大做,这样,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难对老师的苦心加以理解。有些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由于自我意识较强,对教师的教育常常是貌恭而心不服,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反思。在反思中,跟他们谈心,沟通情感,增加共识。通过一段时间,他们是能够认识问题,服从真理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思想工作过于急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2.1.4 误区四:不懂把握时机。许多老师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谈的时机,例如,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的时候,老师就去打开话匣子,或者孩子刚受了批评,心情还未平静,老师和家长就想“趁热打铁”去与孩子沟通等,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满。
2.1.5 误区五:漠视孩子的自尊。老师在某些问题和决定上有自己的原则,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这并非意味着要忽视孩子的意见。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让他发表出来起码有两大好处:①孩子至少被征求过意见,他会更易于接受最后的决定;②这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关键”问题上总喜欢“封杀”孩子的意见,这就抑制了孩子与老师和家长进行交流的欲望。
2.2 蹲下来看孩子,亲近的师生关系。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能够更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与学生交流时蹲下来与他们平视,消除了老师身高带来的压迫感;在学校里,面对学生真挚的问候,要给予热情的回应;在课堂上,用“微笑”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老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老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身正为范”,“让学生向我看齐”,这是每个教师要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2.3 谈话的原则:理解和共鸣。
篇10
4、奇迹这东西,并不是免费的,祈求希望的话就会散布同样分量的绝望。——《魔法少女小园》
5、人类全都是无可救药的低俗的笨蛋。当然也包括我。——《游戏人生》
6、把依赖和天真都舍弃吧,那只不过是外套翻覆时的尘埃罢了!——《黑执事》
7、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以后进去下一个世界,完成另一个任务。这也许就是生命之所以周而复始。——《追逐繁星的孩子》
8、剑是杀人凶器,剑术是杀人术,无论用多么美好的词汇来掩饰,事实总归是事实。——《浪客剑心》
篇11
家长会在幼儿园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了,它即可以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又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在家的情况和性格特点。成功的家长会有助于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理解、信任、目标一致”的合作关系。但是,如何开好家长会呢?如何让家长在家长会上能信服老师、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忠告、并且毫无怨言的配合老师的工作,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这还需要教师掌握许多的技巧。下面就如何开好家长会,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教师要重视家长会,摆正态度
在开家长会之前,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把要给家长介绍或者说明的事项列出详细的提纲来,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如欢迎词、会议内容、教学回顾、班级情况介绍、新保教计划和保教思路、班级和幼儿的问题点评、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等。
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出详细的过程来,这样,教师就不会由于其他原因而丢掉某些重要事项而耽误正常工作。
2 教师要有自信
教师的每一个动作、表情、体态,都会极大的影响家长的对教师的看法。如果教师在家长面前表现出紧张、犹豫、说话吞吞吐吐、手指发抖等现象,首先家长就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产生怀疑。当然,要站在那么多家长面前说话,谁都会紧张,这就需要教师有处理的小技巧了,可以在开家长会之前和家长随便聊一些题外的话,拉拉家常、开开玩笑等,或者可以直接告诉家长自己的紧张心理,这样,即便在开会中间出现什么,家长也不会对你产生别的想法,会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所讲的事情上。
3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仪表和说话的语气
(1)家长对教师的第一印像是建立在外形上的,所以端庄大方的着装会让家长产生信任感。
(2)语言要亲切、幽默,有趣,有活力切赋予变化。话语亲切,表现出你和他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这样就可以缩短你和家长的心理距离;语言要有活力,即表现出你的信心和热情、以及对自己责任的自豪。因为你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这可以让家长知道他们的孩子是在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的班级里。
(3)幽默可以让你和家长都轻松一点,活跃气氛,但开玩笑要适度,讲话时还要注意不时变化语调、语速、音高,停顿和频率,还要注意千万不要照本宣读,这样会使家长感到你的真诚不够,信心不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你还可以把称呼家长的名字穿插于谈话之中,尽量先记住他们的名字,先喊一部分家长的名字,再逐渐扩展开,使家长感到你对他们很熟悉。
(4)语言是心灵的窗户,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反映。我们身为人民教师,在与家长谈话时也应该为人师表,得体的称呼、随和的语气、真诚的态度、诚恳的语言,就会使对方有一种亲切感、相知感,这样不但会缩短双方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还会建立起感情,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敬,形成和谐的沟通氛围。
4 教师要注意交流技巧
在多次的家长会中,我发现,家长最感兴趣的话题还是听见教师评价自己的孩子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讲究策略,不能直接说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我们一定要把孩子介绍得详细,并加以分析。比如,要细致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说明我们教师以后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怎样的教育,同时还要帮家长想办法、出注意、怎样与教师配合、怎样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而且对孩子的缺点不要讲的太多,应该给家长一种感觉:孩子每天在进步。只有这样家长才会欢迎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愉快的与老师合作,对孩子的优缺点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同时我们还要把握好时机,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用变换语言或者变换角度的方法来叙述幼儿的优缺点,因为同一件事,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为了使家长乐意接受,我们就可以尽量从人们易于接受的角度来描述,尽量避免那种容易引起人们反感的角度。
篇12
在现在的这个社会,许多家长不会教育孩子,也许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入校园就完成了这第一步吗?家长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从而导致很多孩子在学校不学无术,无理取闹的严重现象。在我看来,家长们往往不从根源处去着手,而是从表面来看待问题的。当你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回到家里,家长问道:“在学校里表现好吗,考试考得多少分。”当你的孩子回答你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对你撒谎了呢,没有告诉你真实的成绩。家长往往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而不进一步去挖掘!
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也会有改变的。有些家长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导致他从来没有自己动手干过一件事情,从而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把你的孩子包裹在一个糖果纸中,永远也不看看外面,将来如何面对这个社会,你的孩子能否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时间是把双刃剑,当你们吵架了,时间会帮你们和解。但是当你远在他乡,时间只会把你们的感情拉的越来越远。当你在要离开家很长时间,去外奔波时,你留下你的孩子独自在家里,刚开始,你感觉不到什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你有一天回到家中,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他长大了。当你想与他热情的交谈时,而他却在敷衍你罢了。当你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充满爱的拥抱时,你的孩子却躲开了。只说了一句: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生活。“
篇13
总之,所有已经在培养的独立能力,都被毁了。
当我们生了孩子、当了妈妈之后,必须做下面这个选择题:
选项一,自己当全职妈妈。
这意味着妈妈不再有经济收入,而且爸爸的赚钱能力也得有一定水平。全职妈妈其实更考验人,它的难度和付出不亚于管理一个团队。此外,大多数女性还担心因此跟社会脱节。更可怕的结果是,依赖了丈夫的经济收入,在家里越来越没有地位,从而破坏了夫妻间的平衡。
所以,全职妈妈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并能做得好的。
选项二,把孩子送托儿机构
可惜的是,我们父母辈那种单位办的、福利性质的托儿所早已踪迹全无,目前能够依靠的托儿机构都是商业化的,收费都不便宜;而且园所还不多,想要都没有。
选项三,请个保姆带孩子
带孩子的保姆月工资三千到八千,当妈的如果没把握赚回这笔钱,不如回家自己带。让保姆带小孩,你还可能为保姆素质不高而烦恼、担忧,如果保姆再有一些为了自己方便省事不给孩子换尿布换裤子之类的行径,就更让坐在办公室的你烦恼不已了。
选项四,让老人家带孩子。
两大好处显而易见――第一,贴心贴肠,忠心耿耿,对孙辈比对自己的儿女还好,这份血缘情感,估计保姆和托儿机构都没有办法PK;第二,省钱。在中国老人家带小孩大多数不仅不收钱,还会倒贴钱。就算收的也就收个实际支出的成本价。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钱其实蛮重要,你可以好好计算一下老人家帮咱们省下来的钱。
四个选项一分析,你会发现:对于一个事业有点小追求,经济实力不那么强大,又想把孩子带得好一些的妈妈来说,选项四实在是最现实最理想、最实惠也最放心的选择。
当然了,我们也不该回避问题。
父母一辈,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原因,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生活理念,和我们都有着巨大的鸿沟和差异。我们怎样面对这个差异?是一定要去按照某一方的观念纠正,还是双方逐渐地、体谅式地去填补、修补,效果上其实有很大差别。
毕竟,老人家省下的花销,是你本该支出的;老人家付出的劳动,是你本该亲力亲为的――不管老人家的做法多么落伍,你在跟老人家沟通之前,都要记得心存感激。
是否心存感激,沟通效果完全不一样。
每次你要跟老人家提意见、谈看法,给老人家用新育儿知识洗脑之前,都可以设身处地想想老人家的想法,这样你说出来的话会大不一样,达到的效果也会满意很多。
很多亲子沟通太强调“术”,比如第一步说什么,第二步说什么……我经常记不住。比起那些“术”,我倒觉得最重要的是“情”,尤其是对我们的亲人――情到了,意就能到。
几千年来,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从卢梭到杜威,每个时期都有对孩子到底该严厉还是该宠爱的争论。就像父母是我们无法去选择的一样,在孩子长大的年代里,我们也必然会和孩子有观念的冲突。
既然如此,我很想斗胆说一句:教育,以及养育,其实是没有谁对谁错这些绝对标准的。我觉得,首先要营造的,是家庭温馨和睦的氛围;然后,充分地运用我们的智慧,尽量化解其中的矛盾;只要不是原则性的,标准不妨宽松一些。
另外,我也想作为一个过来人,谈谈我的真实感受。
在我看来,婴幼儿阶段的孩子,要怎么吃饭,要怎么睡觉,要怎么如厕训练――没有完全正确的做法。
我们发现,小孩终究是要学会吃饭、睡觉、上厕所的――无论奶奶是不是追着喂饭,无论孩子是不是午睡,无论我们把尿还是不把尿――正常的孩子,没有长大了不会吃饭、睡觉和上厕所的,他们也不会因此产生很大能力差别,无论那些专家如何危言耸听。
新手妈妈认为天大的事情,在我们这些孩子已经大了的妈妈看来,其实并没有那么重大――孩子,终究都会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蓬蓬勃勃长大的。
所以,我们应该选择的,其实是一种让我们自己舒服,因此孩子也会觉得舒服的方式。
我们要给我们自己这个自由,也应该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的自由。
我跟很多老人家交谈过,他们的很多过度保护,过度穿衣服,过度在乎孩子吃饭,其实来源于一种压力,只有责任而没有自由的压力――
我要是带不好这孙子,我怎么对得起你们啊!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育儿风格,奶奶的做法跟妈妈的就是不一样,就像一个游戏有两种玩法。毕竟每个孩子都擅长根据不同家长的方式,从中逐渐适应,并找到自己处理的方法。就像在严厉的爸爸面前,孩子会老实很多;在慈爱的妈妈面前,孩子会娇嗲很多。
而且,只有老人跟孩子之间,才有真正意义的天伦之乐。日本的藤幼儿园曾经邀请一批已经老得要坐轮椅的老人到幼儿园来,让孩子们跟他们相处,结果老人们度过了他们最愉快的一段时光,孩子们也感受到浓郁的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