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语文教育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文教育的特点

篇1

二、语文教育具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性

首先,以课堂为切入口进行语文课改的升级与转型,借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中实现课程改革的“空中加油”。语文云课堂应运而生,它是以人机的深度融合的方式来开启语文教育的智慧之门,是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联动课堂,在教学中追求理想状态。叶澜曾经说,智慧不是简单的、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育是一项需要智慧的事业,这种智慧包括教室的智能与师生的智慧,其中,无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它始终脱离不了“人”。语文智慧课堂的智慧本体是人的智慧,主体是师生的思想借助云平台交融的智慧。语文教育的智慧不是只体现在云课堂上,云课堂只是语文教育链条的一条显性环节,是展现教育教学智慧的一个窗口,从整个语文教育的链条上看,这种智慧从纵向上分课前、课上与课后,横向上又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智慧阶段,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在一个孤立的学习场所运行,而是一个比以往更紧密的纵横交错的网状教育结构。语文云课堂只是这个网状结构上的一个节点——目前看是中心节点,但将来是一个去中心的过程节点。因为,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终身学习的思想就是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方向。其次,语文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是止于语文教育的研究探索,而是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加以解决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所说:“互联网对主流教育的改变,既是现实的,也是长远的。”面对“数字一代”学生的诉求,语文教育把信息技术置于云课堂的框架内,激发了语文教育的旺盛生命力,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云课堂将成为新常态,语文教育将进一步迈向信息化。

篇2

有的老师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算少,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你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内容”、“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流用语。试问:不喜欢的内容还要不要读了?不喜欢的阅读形式还要不要学生掌握了?《语文课程标准》列出了“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技能。一段课文只让学生背一两分钟,就指名背,让学生“展示”,显然是不现实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需要在静读中完成。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充分地,或朗读,或轻读、或默读,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

二、课件展示随便滥用

多媒体以其图、文、声、色并茂的优势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应该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特别是参加评优课,课件是不能不用的。于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频频出示课件,以此来体现自己运用了电教手段。整堂课老师想着该什么时候展示精美的课件,而学生则像在看电影一样,殊不知这样的滥用课件,会产生负面的不良影响。例如有的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把电影《》制作成了课件播放,是帮助学生理解了内容,但学习语文的根本丢失了。这部电影可以让学生假日到影剧院看,课件制作只取其中与课文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时间不能过长。课件制作的再精美,也无法替代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会使学生心领深会。板书同样如此,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对话、互动的过程,课件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教师板书的示范、感染、熏陶的作用。最近听了特级教师支玉恒讲的《太阳》一课,整堂课没有使用一次课件,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文语言的把握到位,整个教学设计让人感到亲切而舒服,从中感觉到整节课的简单、清新和流畅。所以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篇3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该通过大量学生自主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能力。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再次、把握母语学习的特点。

1、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从零起点的,特别是口语能力。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限于语文课堂内,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能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吕叔湘先生在拨乱反正之初就第一个站出来说:“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上,强调实践、积累、感悟、熏陶。吸取母语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母语习得论”。学习母语,有两条渠道:一条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模仿和练习,无师自通地掌握母语,学术界称为“母语习得”;另一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课本,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母语,称为“母语学得”。学龄前儿童掌握了口语,就是通过习得这个途径。入学后学习母语书面语,走的是学得之路。不能只重学得,忽略习得。

篇5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是一门比较伟大的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规范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而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程度和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规范和准确的教学语言, 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语言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 使得语文教学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宽广和有深度,这样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 就是能渗透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比较有内涵的文章,学生就很难理解[1]。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透彻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使语言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转变,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涵, 使教学效果更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日常口语教学中必须规范运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教学语言,做学生的楷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会导致教学成效低下、阻碍小学生的语言发展[1]。例如,有些小学教师常常念错平舌音和卷舌音,将“老师”读成“老思”;也有教师会将音调读错,把“教室”读成“教驶”;有的教师则直接将口语化读音带进课堂中,把“我说过”说成“我有说过”,把“你吃了吗”说成“吃了吗你”等等。这些表达形式都不规范,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通用普通话,既能够规避自身的语言出现问题,又能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进行正确引导。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育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所以教育本身也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科学准确的语言来充盈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运用词语前,要先弄清词语在情感和语境色彩上的真正含义,深度挖掘、分析和传播知识[2]。有时候,教师会直接根据词语表面上的含义进行教学活动,误导学生产生知识性错误,也有教师在表述上含糊不清,比如“有人并不赞成这位学生的说法,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教师究竟是认同这位学生的说法还是认同并不赞成该学生说法的人呢?实在费解,所以教师一定不能使用带有歧义的句子。此外,口语的科学性也与口语的简洁精炼与否相关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嗦繁重的语言往往会使学生抓不住话语的重点,所以教师应当突出精华部分,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要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语言生动、富有活力就是其具有生动性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同时结合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的文学作品有很多,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中要传递的艺术境界里,使学生完全体验形象生动的意境,不断地解决自身的疑惑进而理解文章,最后使形象思维得到延展。例如,在讲到《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说:“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小草探出了头,树木穿上新装,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温暖的阳光下,终于显现出充满活力的一面。一提到春天,我们总是感到无穷的力量,因此从古至今,很多诗人都会写诗来赞美春天的美景。”这样表述能够使学生想象出春天到了的繁荣景象,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4、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能体现他们的认知过程,还能体现他们协调心理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恰到好处的场所和时机下,着眼于巧妙运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来指引学生,使教学充满张力和感染力[3]。让课堂充满笑声,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智慧,领悟事物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针对学生喜爱流行歌曲的特点,教师可以“投机取巧”,称宋词为宋代的流行歌曲,拉近宋词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欢笑中、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下学到知识。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能够将无聊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感知到语文教学语言的美。

5、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成了一种艺术,而口语的艺术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用富有创造性的美的语言,使学生逐渐感知到语言不论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的魅力,进而对美具有一定的鉴赏、感知和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很高的审美特性:教学时的声音要宏亮有力,语言通常流利,这是语音上的审美;要善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运用词语和各种修辞上凸显具有形式上的艺术美;教学语言要传达出深刻具体的思想意义,这就是内容上的审美;针对语境上的审美,则要求巧妙运用语言,将学生引入情境,有很强的逻辑性;在结构上,要流畅通顺,衔接得恰到好处,语言节奏鲜明,结尾引人入胜;最后是体态语的审美,教师要善用表情和形态,这也是一种教学语言。

总之,语文教学语言富有规范性、趣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等,这表明语文教学语言有很高的境界,这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语言应当具备诗歌语言的简练、散文中语言的优美、形象的小说语言、风趣的相声语言、雄壮的演讲语言等,这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最终追求。语

参考文献:

篇6

一、规范性与科学性的语言

小学生都好奇着周围的事物,他们不仅赋有潜在创造力,还有着探索和尝试的欲望,他们思维灵活而不喜欢受习惯约束。所以小学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展。

在小学语言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语文教师语言的影响效果是最直接的。首先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与生活中使用的普通话要标准、清晰,并多多在语言规范性和准确性上下功夫;其次,要注重流畅的表达语句,不能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再者,准确地把词汇各要素搭配在一起,尽量不犯错。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在孩子面前扮演好语言标准示范的角色。

二、生动性的语言

生动性,具体到小学语文课堂,就是语文教师通过趣味的语言来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而其中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便是体态语言。小学生的世界都是具有灵性的,就像雨儿在哭、太阳在笑一样,每一个童话故事、每一首儿歌也都是有生命力和情感的,所以孩子们会为小蝌蚪找妈妈,也想和蝴蝶一起翩翩起舞。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把握,发挥体态语对学生的强烈感染作用。比如,教师要想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借助微笑来增加亲师感;需要鼓励孩子时,可以通过轻抚头部的方式;面对犯错的学生,可以通过眼神或手势加以暗示。

三、简单直接的语言

直接、简单的语言表达是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更高要求。具体地说,其一,就是尽量把与成人对话的语言方式扔掉,学会用孩子的方式说话;其二,多使用短句和单句,并尽可能采用实词;其三,表达要避免抽象,做到具体和清晰,符合孩子的思维习惯,以学生听课不费力为原则,这样才能顺利开展语言教育。

四、情感性的语言

首先,情感是小学生行为和思想的内部因素,它直接对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教师自身带着情绪为学生上课,用有色眼镜看待蓄水,就不易与学生亲近,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愉悦的学习情绪和积极的学习情感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精神振奋,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反之,则容易引起否定的学习态度,并产生消极心理,如不满、厌恶、轻蔑以及烦闷等,最终造成学生反感语文的学习。

其次,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地位和作用都比较重要的因素,它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手段,直接对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智力发展产生目的。因此,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于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情感教学合理利用,在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也就是把偏爱转向博爱,耐心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做到对学生用心的爱、用心地教。学生们在情感的作用下会对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并在语文教师爱的影响下越来越喜爱英语,这种正能量会帮助学生慢慢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最后,和谐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外部环境。小学语文教学是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情感以及认知过程的就是师生关系。监督、权威的教师形象无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将尊重、亲切、信任、鼓励、的情感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教师用良好的形象把信息通过表情、言行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创造和谐的语言学习气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多媒体语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语言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教学手段之一,成为帮助渲染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借用教学媒体设备,比如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再加上利用简单的手势语言和语言口语表达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在一个有利于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中,把枯燥、单调的课程内容与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使得语文的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总之,语言作为一门艺术,它的魅力是无穷的。要想使语言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对规范化语言加以掌握,还要注重教学的激励性和趣味性。最终帮助孩子们在语言教育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 淄博师专学报,2011,02

篇7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面范围也更加广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因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语言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正确的语文教学语言来表达出文章中的艺术情感,在阅读赏析中,诗歌朗诵中,故事讲解中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人生的道理,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三观,用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来探索语文学习的奥妙之处,增强小学语文的教学美感,活跃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当具备的特点

(一)规范性

小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于很多小学语文课本中比较深奥的内容还是很难理解的,特别是在语言的理解上面,存在着很大的模仿性,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影响到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因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必须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不要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说地方的方言,教师要注意练好自身的普通话,千万不要平翘舌不分,不能使用口语化教学,一定要严格按照科学的语言表达顺序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一个规范性的语言教学环境中成长,这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正确表达自己,学会理解他人,这就要求从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职业的教师资格证和二级甲等以上水平的普通话资格证书,才可以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不能在小学生面前口吐脏字,不可以骂人,不能让小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科学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不可以信口开河地欺骗小学生,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教育学习环境,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艺术素养水平,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对夹竹桃外貌描写的分析,教师还要透过表面的描写去探索作家季羡林老师内心的情感,探究作者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思,教师在为学生朗读散文的过程中,需要注入自身的情感,通过动听的朗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夹竹桃那种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出学生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当是乏味空洞的,而应该充满着许多丰富的感彩,教师在语言表达时,应该将这种正确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要保证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做到正确地表达自己,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给学生造成误解。这也从侧面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要尽量简洁、科学、正确,不要有太多嗦的语言习惯,要用直白、干练的语言来解答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语文教学中心思想的提炼。因为嗦的语言是无法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教师也会混淆遗忘真正的教学重点,不能够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使用可接受性的教学语言特点主要指的是,要用小学生能够听懂的语言去进行教学,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书面化深奥的语言方式他们肯定是听不懂的,因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要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方式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听懂、接受语文教师的语言教学方式。运用可接受性较高的生活语言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情景当中去,比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时,很多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去过桂林,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欣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就需要教师运用生活性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桂林山水的情境当中去,将“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三句中的“真静、真清、真绿”作为教学的重点,为学生构造出一幅幅形象的“桂林山水”景色画面,通过语言形象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脑海中的桂林山水形象画下来并且在大家面前进行展示。

篇8

一、语文教学的改革成果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扎实的基本功,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成为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新思维、新教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钱梦龙的“三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学思想,于漪的“三观”(学生观、兴趣观、整体观)教学思想,魏书生的“三系统”(计划系统、检查系统、反馈系统)教学思想及“知识树”教学法等,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某些范围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还是很难摆脱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的瓶颈。

语文教学的整体状况虽不能说完全是多少年一个样,但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的重大的突破,难教、难学、难考、难提高已经成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制约因素。古人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就是说要打开制约的瓶颈就必须深入了解语文教学的特点才能掌握其发展趋势,才能作用于语文教学。

二、语文教学的特点

1.语文学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仅“语文”一词的概念,就争论了几十年,究竟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语言文化”,或是“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定论,因而直到目前,《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语文”的解释还是多义项的。《辞海》竟然没有这个词。由于这个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就给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范围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学科的对象不确定,学科的学习教学乃至考核当然也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实问题还不在于对中学语文教学要求的界定,而在于语文教学必须瞄准高考、中考,因为招生考试带有选拔性,容不得你仅仅停留在水平合格的基点上。既是选拔,就须高要求,要求一提高就没有个准了。在这种情形下,教与学可以说就是无止境的,师生一门心思都用在应付考试上,欲速不达、煮夹生饭的情况就势所难免,语文的学和教也就愈显得难乎其难。

2.语文学习具有很长的周期性,因而语文教学难有短期效应

数理化等学科体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纵向性,即它们总是具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下而上的鱼贯性、递进性,好像链条似的一环套住一环地向高深发展,缺少其中的一环,往往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学习这些学科基本上是采取纵向切割的步骤进行的。语文学科的体系则是属于交叉并列型的,具有密切难分的横向性、平面性,它没有明显的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因而语文学习很难采取纵向切割的办法,而只能采取螺旋式,需要有一个相对循环、“潜滋暗长”的进程。语文学习必须靠勤奋、靠积累、靠多读多写,靠“铁杵磨成针”的功夫,才能有所建设。

三、语文教学发展趋势

教学改革作为教育实践的运动形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过程。根据上文的分析,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教学改革。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来说,还是从人的发展要求来看,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之一的中学语文教育,必须适应21世纪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服务。那么,面向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发展趋势之一: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教育”转轨。

在巩固“普九”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全面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解决推行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困惑,即“语文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界定、语文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以及课型结构的矛盾、语文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意向的确定性和教学操作的可调控性的矛盾、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效果量化测定间的矛盾”四大困惑;二是确立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原则,即“面向全体与重视个性发展并重、促进学生全面整体发展、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会学习和语文教育活动应具开放性”五大原则;三是改革现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发展趋势之二: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当代意识。

这里所说的当代是指以来的历史新时期,从发展趋势看,应是世纪之交的新时代,它具有立足当代不同于前代的新质,理由有四:第一,原有的语文教学中不科学的内容,有待用当代意识重新加以辨识。比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人物形象分析采用公式化、简单化、标签化的方法及传统语文教育模式采用“一律化”、“齐步走”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等。第二,新的科学理论研究成果需要引进到语文教学领域。我们可以引进“接受美学”来研究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欣赏,借以强化教学中的美学意识。第三,新生代的当代意识要加以建塑。教育面临世纪之交,要培养具有独立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中华一代新人,必须以建塑他们的当代意识为前提。诸如培养科学意识、民主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等等。

发展趋势之三:语文教学结构的各要素得到科学优化。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的系统,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多种要素的组合。语文教学改革结构的科学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大多侧重于教学方法的修改,基本属于形式的范畴,观念和教学内容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今后语文教学改革将会突破以往的惯性,实现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系统优化,研究出新的教学结构模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发展趋势之四: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会更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记述教师队伍建设时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这里指出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具备教师共性素质之外,还应具有语文学科教师特殊的素质,那就是高超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及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练就一手漂亮的文章和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以此熏陶、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语文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要素,集中具体地体现了一定的语文教育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反过来,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发展,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必须通过相关部门领导、广大师生、众多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谈语文新课标的创新与突破.语文建设,2003,(4).

[2]张伟忠.自主、合作、探索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语文建设,2003,(3).

篇9

一、教师语言的规范性

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语言种类也很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语言习惯受父母及生活环境影响重大,所以在他们内心深处,已经在上学之前有一种语言的定式和习惯,这种定式和习惯也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规范学生说普通话、语言规范化的需要。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文学修养、个人魅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敬佩之情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化,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说普通话,用

自己规范化的语言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语言表现更要规范化。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刻,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教学规范化的语言至关重要。

二、教师语言要具备科学性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活动首先是一门科学,其次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储备、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传情达意的能力,所以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科学性的突出标志就是语言的准确、情感色彩体现强烈。语言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教师高度的文学修养基础上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用语言去阐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述要科学而准确,易于被学生理解。科学的教学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也能传递出教师要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性还要求教师不能说废话、病句,提出问题要准确,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对学生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要简约精练,不能冗长,更不能让人感到费解和模糊,这样的语言对教学是无益的。如果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说出的语言很难让学生理解,那么他说得越多可能对教学影响越坏。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在多,而在精,简洁明了的语言也是教师智慧的象征。

三、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感染性

语文学习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作者为我们描述和叙述的故事场景、人物命运都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借助教材内容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用教材内容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进行一次有目的的情感旅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助力,提高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常用绘声绘色来形容,这是对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褒奖。而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更要具有这样的功力,让学生喜欢听老师的讲解,喜欢教师的语言。学生在老师富有情感色彩的讲述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品的内涵,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工具之一,富有感染性的教学语言是有力的教学武器,可以吸引学生不断地思考,跟进教师的讲解进度,和老师的思维同步进行。

四、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学生天性喜欢有趣的事物,他们的兴奋点和笑点都非常低,

一句有趣的语言,就可以逗得他们大笑,而在笑声中,学生得到了快乐,身心得到了放松。趣味性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点,没有趣味的教学活动便无法保证教学效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保证教学效率就要让自己的语言富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用有声的语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教师要具有幽默感,善于将乏味的事物用有趣的语言表述出来。因此,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用儿童的思维和视角去看待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这样的心态下,老师的教学语言才会富有童趣。趣味性是小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趣味可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克服他们这个年龄段有意注意时间短的心理特点,保持一个比较长久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以便提高教学

效率。

篇10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最终使命――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二者统一。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成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但是语文课程的改革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因为它们又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学改革不是课程改革的附属品,课程教材改变了,并不等于教学也随之自然而然地就能改变,它们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但是没有教学的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限于教科书的更替,所以,语文课程的改革需要语文教学改革的积极呼应,只有这样,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才能通过语文教学得以体现,从而达到语文教学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统一的目的。

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特别是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下,课堂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标志性体现。但是无论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去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二者统一。使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能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接受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万不可借更新观念,转变方式为由,使语文教学背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只能是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的,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统一起来,把语文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处。

首先,教师对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有明确的认识,接受新的理念,懂得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的设置及教材、教学的改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一切着眼于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懂得我们培养的是人,是生命全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生理、认知、情感等整体发展的人,是10年20年后在社会中立足的人,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每一个教育的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健康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既有知识,会学习的孩子,又有一定的思想会做人的孩子,在语文的学习中能够掌握语文学科这门工具,同时又能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陶冶。懂得语文教学就是要想办法通过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达到人文性,即通过对语文学习中的字、词、句、篇的分析、赏析,使学生感悟到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美,从而达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情感受到了熏陶,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使命,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懂得工具性不是传统,人文性不是时尚,新课程应该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二者统一,关键在“统一”上,我们要在“统一”二字上下功夫,这样“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才能得以体现。

其次,要正确把握教材。从两个方面去把握教材;一是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二是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

深入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就是要把课标的理念、课程的实施、教材的运用及教学设计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教材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改革必然导致教材的变革,现行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确实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例如师大版语文教材很好地把握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这一基本特点,符合《课标》,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语文教材更准确地突出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遵循了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总之,这套教材是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我们在使用这套教材时,一定要深入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教学中也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把这套教材中的新的理念突出出来。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深入了解,不是听听教材辅导或培训,抑或看看教师参考用书的说明就能替代的,而是应该在你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醒自己去“认识――实践――反思”,再次“认识――实践――反思”,这里的认识应该是对《课标》理念的提升,实践应该是在课堂教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过程;反思则是针对课标、教材、教学、学生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达到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深入了解,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篇11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代替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体,以知识传递者的身份自居,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一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新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做课堂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第一探究者。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出“寻找课文中描述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一边寻找一边总结,在头脑中逐渐联想出紫藤萝瀑布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参与与探究中解决教学重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的合作学习阻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能够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视环境轻松性

学习环境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是突出初中语文教学新特点的必然举措。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途径去改善教学环境,给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当代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重视师生互动。在课下,就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分享个人趣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能够促进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人文性环境的打造,会让语文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能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以激发。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小,能够更加自如地实施学习行为。

比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云彩图片,让学生对其对应的天气进行识别或者猜测。在形象化的图形支持下,初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也会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扩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育力量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课堂师生交流活动的开展。像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就“皇帝到底有没有穿衣服”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肯定,给学生参与的力量,让氛围更加轻松,更加和谐。

三、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活动开放性

提高课堂活动的开放性,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突出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使学生的许多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课外活动,是对课内活动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的个人经历更加充实,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教师可以利用比赛活动或者参观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比如在讲解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内容时,只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翻译与死板的背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年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场古诗词背诵大赛,能够给学生提供古诗词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古诗词背诵中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视传统语文课堂不足,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开放性与轻松性,让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得以显现,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篇12

所谓探究性教学,又被称作发现法、研究法,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一些概念和原理时,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把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学习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以现行的教材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讨论,让学生以周边的世界为学习的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见解和质疑的机会。探究性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分享和交流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是把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讨,把知识的灌输变为思想的沟通,把学生单向的吸收转化为多方面交流的教学活动。

二、中职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1.人文性

它是以教化学生为目的,涵盖了素质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性、审美性”等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为目标。

近年来,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极不乐观: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差、课堂秩序混乱,一线教师对此感触颇深。这些学生在初中甚至在小学时就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差生”,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自控能力也较差,对学习几乎没有兴趣,上中职学校是父母的选择,他们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来到学校的。他们没有长远的目标,学习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将来都不会成为栋梁之才。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紧密联系“人文性”,体现其人文优势,弥补人文关怀的匮乏。

(1)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由语文课程的“导演”变成“群众”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学习方法得到了赏识,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2)用心挖掘文本魅力,使语文课的人文性得到充分体现

自传散文《再塑生命的人》,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不畏艰险,永不放弃的毅力,让学生感悟“关爱充满感激的思想感情”。现代散文《洛阳诗韵》中对洛阳古、美、绝、奇的描述,无一不彰显出语文的魅力。挖掘文本魅力充分运用教育功效,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把学生带进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宫殿中去,用精美的语言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勤奋拼搏,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充分体现中职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学生的需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教师的主导者地位和引导者的作用,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而并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营造出和谐、民主、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

2.实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中职语文教学应体现出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首先,教师在考查学生知识技能上要注重他们的运用,而并非考查学生掌握数量多少,关键是要看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能解决多少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实际,要让学生看到语文学习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将来事业发展中的实际价值。其次,语文课程的开设也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服务的。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让学生读到很多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还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最后,要明确语文课程的开设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化学习服务的。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词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为今后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步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课程的开设要紧密联系学生所学专业,做到“松弛有度”。加强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进而使中职语文课的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能够更好地突出职业学生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方法把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

3.审美性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性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以追求真、善、美为最终的目标。当前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研究热点,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健康、审美和身体都要全面的发展。所以,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要以探究性教学为平台,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文学作为传播思想的载体,人们欣赏它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学生乐于在和谐、轻松、美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情感互动。中职语文课程理应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教育,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语言交际的工具后,才能很自然地过渡到对真、善、美的认识层面,才能为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其次,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帮助学生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修养。作为“美”的传播者――语文教师要彻底转变思想,要树立大语文观,重视其审美性,加强教师的高度责任感,改革教学模式,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修养,为社会培养出品质高尚、理想远大、有高雅情趣的人才,保证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

篇13

一、教学目的方面

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来看,白鹿洞书院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而是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来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借鉴白鹿洞书院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师生关系方面

白鹿洞书院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在选择教师时通常都是仰慕而来,并且教师和学生都是品德高尚、互相尊重的。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值得当今高中语文教学借鉴的,语文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并且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豁达的胸襟来感染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进而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方面,白鹿洞书院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精研、体察的思想和能力,而精研和体察正是对高中生语文能力的重点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对白鹿洞书院中的教学方法加以借鉴,以更好地提高高中生朗读、钻研、实践等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课堂氛围方面

白鹿洞书院的课堂氛围是相当自由宽松的,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见解,与教师进行交流,扩大思维的开放性。而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形成。借鉴白鹿洞书院中的课堂氛围特点,使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宽松和活跃,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白鹿洞书院独特的教育特点对于当今社会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对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提炼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