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经济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目前我国的公交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而其中经济问题是城市公交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对公交企业市场化进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对指导公交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公交企业的特性
(1)公益性。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任务是:以营运为中心,组织和经营城市公共交通业务,努力为乘客提供安全、方便、迅速、准点、舒适的乘车条件。因此按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城市公交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公交企业承担了政府在城市客运中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城市公交企业是一个公益性企业,公益性是它的根本特性。公交企业必须首先保障社会效益,不能以盈利最大化为企业的目标。
(2)市场性。作为一个营运组织,城市公交企业也有一般企业经营的特点。但由于公交企业具有特殊性,因此企业实际上进行的并非真正的市场竞争,而是非完全的市场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不是要求企业不能追求经济效益,而是要在必须优先保证社会效益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地寻求经济性,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企业必须牺牲经济效益。
(3)垄断性。从城市的总体政府管理角度出发,不可能允许许多的企业进入到公交客运中去,因此就造成了城市公交客运线路面向服务对象具有一定垄断性。这种垄断性主要体现在当政府管理部门批准了某一家公交企业经营管理某一条客运线路时,就不可能再批准其他企业去运营完全同一条线路。
2、我国公交企业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的公交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都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公交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瓶颈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综合发展。
(1)为促进公交的优先发展就必须有大量的投入,但受公共产品特性的约束,这种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票价收入加以弥补,其中所形成的亏损,必须由政府买单。但是目前,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对城市公共交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片面强调推向市场,给予公交企业的补贴较少,很多企业入不敷出,负担较重。
(2)很多公交企业经营资金不足,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比例失调,车辆设施、设备老化,企业更新改造任务艰巨,急需大量资金投入。
(3)公交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跟不上时代经济的发展,公交员工工作辛苦报酬低,已严重阻碍公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多数企业社会负担重,富余人员多,历史包袱沉重。
(4)城市公交价格与成本严重背离,公交票价严重违背市场原则,企业资金和发展后劲不足,使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下经营,企业经营困难。
3、提高公交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公共交通规制体制。作为政府部门,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实现“三种职能”,即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公交企业所有者职能和公交企业经营者职能的分离,政府部门要一方面强化自身的监管职能,完善监管机制,切实维护公共交通市场秩序,保证公共交通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也要调整公交市场结构,促进合理有序竞争,通过实施公交线路的特许专营制度,保障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改革当前的公交价格规制体制,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考虑企业经营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核定公共交通票价,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交价格管理的法律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公交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对基础设施的配制、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2)健全内部资金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公交企业要强化固定资金管理,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和决策,应监督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无损,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正确核定固定资金需要量;加强企业流动资金管理,建立高度集中的资金调控中心,核定流动资金需要量,加强流动资金的预算管理,明确资金责任,加强物资周转,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坚持事前控制,及时调整库存结构,合理使用资金;在加强资金控制和审核的同时,财务部门要尽量减少企业资金的滞留,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使每笔闲置资金都能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减员增效,通过科学的薪酬管理系统强化管理。要一方面以降低管理成本为中心,根据精干、高效、协调,有利于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合理设置企业党政机构及人员。选择以精官简政为切入点,实行竞争上岗、择优上岗,裁减臃肿和不必要的职能部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效精干的职能机构。同时,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和完善薪酬制度,要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激励机制,从而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通过建立现代公司制度,推行员工持股,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调动员工关心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激励员工高效工作,以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从而实现公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运营成本。要通过采取经济、技术等方法,降低公共交通的运营成本,提高车辆利用率。政府可以鼓励公交公司采用新的技术促进公交智能化,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如实施无人售票制电子收费、运行智能运调系统实现公交区域调度、研究试用天然气动力系统、在公交车辆上普遍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等等。
4、结语
城市公交企业进入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公交企业通过进行市场化改革,在保证公益性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经济性,对于公交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综合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Key words: village;public products;supply;difficulties;suggest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51-02
0引言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2008年GDP总量排名第三,但是在中国内部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剪刀差”的发展模式极大的损害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其中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更是存在着众多问题。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从传统的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指满足生活在农村社会成员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事务的公共需要的社会产品,同时也具有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性质。农村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享受到工业反哺农村的好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是农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比较起来,仍有很大差距。然而现行农村的公共产品不足是一大难题,虽然国家在2007年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且刺激内需不足,采取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但是政府以直接方式对购买指定下乡家电进行补贴,相当于一个“公司”而非具有服务性的机构;而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找出一条解决农村的供给产品供给不足的途径。
1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前文中已经指出了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严重不足,其表现在很多方面,下面就分析我国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中存在的问题:
1.1 需求与供给失衡农村对公共产品有着很大的需求,但是其供给却存在严重不足,但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还呈现出局部特征,农村乡镇一级村部的办公大楼很气派,而距离此处不远的校舍等却非常简陋破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更多还是表现出整体的供给不足,一个方面是中央的财政负担过重,不能很好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公共产品下拨的资金被层层截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1.2 公共产品供给结构问题由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存在问题,导致了其配置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度因素。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于我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方案,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制度都是在逐步完善的,在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了很多体制上的问题,使得很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中也同样存在众多问题,在前文中指出政府财政支持负担较重,而农村公共产品的私人投资也存在不足,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筹措成为一大难题,而信息的不对称也加大了资金使用的监督成本,必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层层截留进而被挪用、挥霍,使得原本资金就不足的公共产品资本大量减少。②配置因素。配置因素其最终的归结点还是在于体制上的问题,但是它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单独列了出来。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匮乏,因此主要的供给来源还是来自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现出周期长的特点,而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晋升,会尽可能的搞一些形象工程,周期短而且具有代表性,这样就损害了农村的整体利益;同时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公共产品需求,而政府必然只能先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这样也会造成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提高所有人的福利水平的现状。③管理体制因素。整个农产品的供给机制很多都是计划经济时候的体制,用于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由不同部分进行支配,必然会使得资金利用分散,并且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同样使得挪用、滥用资金的情况出现;同时中央、省、市、县等等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的责任分配上存在很多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规定,使得很多时候出现随意供给、或者供给错位等情况的出现。例如,在河南郑州某村一个例子,一个本应由国家出资进行建设的重点水利项目,但是事实上国家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市一级政府来承担,层层分散责任,必然使得效率低下。同样乡镇政府承担了过多来自上级政府的负担,自身也承受了过多的财政负担,而乡镇政府财政本来就吃紧,也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落不到实处。
2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对策研究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主要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在对策中所遵循的原则,二是制度上的创新。
2.1 原则问题首先来考虑先原则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总体原则。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转型中,很多制度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改进。因此我们需要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虽然现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路径依赖,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被消除,需要逐渐进行解决。②分制原则。这样也就引出了我们所需要遵循的第二个原则即遵循历史机制、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急躁、急功近利,改进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我国正在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从1994年开始),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因此,在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的资金来源方面,可以不单单依靠政府的供给,而可以通过市场来多元化吸入资金,以此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有了资金之后,应该使得资金最大化的被利用,首先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的项目,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法律方面的条文规定,必须有法制化规定。
2.2 解决路径与制度创新我们上个部分已经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解决路径上所遵循的原则,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出几点意见:①资金问题。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存在短缺,所以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来对机制来市场化、多元化吸取公共产品的投入资金;同时虽然政府财政紧张,但是在城乡公共品资金分配上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因此政府需要打破原来城乡二元的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财政投入要逐步加大,2000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投入水平在国家财政总支出有了不少的提高,但是所占的比例却在逐年减少。国家应该逐渐加大比例。②制度问题。前文中也指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下面就简单进行表述:1)建立合理的农村供给产品制度。前文中指出存在农村供给产品供给责任分配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分配责任的制度,这个制度涉及中央、省市、县和乡镇四个等级政府,这个制度应该以中央和省为中心,而县级和乡镇两级主要负责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为了避免责任分配不清情况的出现,需要把农村公共物品进行自治分配,大致可以分为国家级别、省市级别和县乡镇级别的,分别由各自部分进行主要负责,资金共筹。2)效率问题。有了农村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资金后,就需要重点关注效率问题,效率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上的执行效率问题;另一方面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首先来看制度上的效率问题,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传导的机制显得尤为的重要,以往都是“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决策机制,不利于信息的传导,使得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许多问题,而应该建立一个“自下而上”决策机制,与“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共同发挥作用,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中的农民,所以重点也应该关注一下关于农村制度方面的建设,可以从完善村民的自治制度、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另一个方面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资金要用在能够最大发挥效用的项目上,这些项目应该是关系到农民最切身的利益,是农民最需要的公共品。在项目的审批程序,方向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加大对迫切需要公共产品的地区进行政策倾斜,以及资金数额上的扶持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华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3).
[2]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J].财贸经济,2001,(10).
[3]曾小龙. 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分析―――以服务制度创新为视角[J].改革与战略,2008, (8).
[4]李莉.以人为本: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7,(6).
[5]施从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创新[J].财经论坛, 2008,(3).
[6]聂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及其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05,(5).
[7]姜丕军,王代敬.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5, (12) .
篇3
1.1企业领导对公路工程关注度不够
在近些年来,国家许多公路工程的施工企业领导们在思想觉悟上不达标,也不是特别重视公路工程的发展,普遍的观念认为只要保证了公路工程质量的合格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就算是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观念往往忽视了经济管理在工程项目中发挥出来的作用,一个好的公路工程项目的完成不仅应该达到质量达标、高效的完成施工任务,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运用好的方案来降低成本,使得利用最少的经济费用来做更多有利于公路工程进展的事情。在开展道路工程项目之前,应该运用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来得出整个公路工程之中所用到的费用支出情况,相应财政管理部门应该严格对每一笔预算进行把控,在众多环节之中对一些不足的地方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优化改进,从而可以降低经济损失。如果相关部门领导忽略了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这会使得公路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经济费用会超出合理的标准,这不仅会在质量方面带来不利的影响,也会造成施工单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2财政部门对工程经济管理的强度不够
依照国家的相关施工项目规定,施工单位或施工企业中的财务部门主要的工作,是对工程项目中需要用到的费用支出进行管理和控制。一些施工单位往往忽视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做得不够。这些情况一般都和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关联,普遍的施工单位领导都只是在执行责任式工作,仅仅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能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完工进行验收,这些标准都符合之后就不再额外去关注其它的方面,而对经济管理方面的意识更是显得欠缺。这些工程隐患可能使得行政人员对公路工程建设中的资金进行干涉,这就无法使得施工单位中,相关经济管理部门顺利的执行对一些具体项目环节的资金进行预算,从而降低了经济管理的效果和进度,在之后的工程项目中也会随之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管理问题,甚至会使一些不法分子趁虚而入,虚报工程项目的支出费用,造成施工企业资源浪费的局面。如果财政部门领导不能强化对经济管理方面的思想意识,这就使得经济管理任务在工程项目中无法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2强化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方法
2.1建立正确的经济管理思维
现在国家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相关财政管理人员,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方面的关注度较低,欠缺正确的经济管理意识和方法,使得经济管理在整个项目工程中无法充分的发挥出良好的作用。如果要对经济管理在公路工程中的价值进行提升,就应该提高相关领导们经济管理的意识和思维。具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说,首先,可以通过一些培训机构来传播相关经济管理的思维,通过讲座可以仔细讲解经济管理在整个工程项目中发挥出的作用。并且如何高效的进行经济管理,在经济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隐患,结合以往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从而选择出一个最适合的方案来实施。其次,可以强化管理部门领导的成本控制思维,了解经济管理工作不合格会对施工企业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另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教育课堂对所有相关的人员进行素质培训,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讲解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使企业员工们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的价值,从而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更好的对经济进行控制,更加合理化的运用资金并且在公路工程上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最后,施工单位可以将经济管理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标准,并严明赏罚的做出相应的措施,使得员工们可以深入的领会经济管理的作用。
2.2优化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任务
在工程任务中应该全方位对成本预算管理任务进行改进优化,最开始的经济管理工作就是成本的计算,计算成本在整体的经济管理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公路工程的成本计算任务包含了公路工程的施工情况及施工质量,还有工作中应该花费的所有经济费用。预算工作的合理有效性,也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的工作。在公路工程施工中,需要严格履行预算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算成本和实际所需成本不会出现较大的出入。这样也起到了对实际施工成本的管控作用,施工单位领导在材料管理上应该严格的把控。在公路工程施工时所需的原材料的采购、检验等工作管理不到位,存在一些采购人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行为,购买一些质量不达标的材料。
篇4
(一)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呈现二元结构
京津冀处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然而内部经济仍有两元化问题。北京、天津两地发展迅速。2015年北京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68.6亿元,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万元。天津市2015年生产总值16538.19亿,人均生产总值12万元。然而河北省2015年GDP为29806.1亿元,人均GDP只有4万元。河北省经济以基础工业和低附加值服务为主,京津地区经济以现代化工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为主,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
京津冀二元经济结构会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的二元结构,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科教文卫建设,北京天津和河北都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使河北地区人才的流失加剧、经济发展缓慢,影响财政收入和支出,导致基本公共服务资金不足,无法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当地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二)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资源存在悬殊差距
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延伸在公共服务领域,差距依然明显。从人均支出来看,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支出,河北仅为京津的1/2和8/1。从公共储备来看,每百万人口拥有的三级医院数量,北京为3.2所,天津为2.9家,河北仅为0.9家。再如211高校的拥有两,北京与24所,天津市有3所,而河北省唯一一所河北工业大学还位于天津境内。三地在公共服务资源上差异明显。
(三)以交通建设为典型的基础设施问题显著
京津冀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快,大部分城市的投资增长率都在15%以上,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由干没有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京津冀地区的基础设施津设环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交通设施建设显得尤为突出。交通网络不完善,断头路多,高速公路收费混乱情况严重。
二、制约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症结障碍
(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差距过大
受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制约,公共服务的供给多是由地方财政资源的投入和分配决定的,京津冀三地财政能力差距大,而且三地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差异很大,从数据上分析,河北在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上支出比例很大,但受财政总支出限制,总量低于北京天津,这加剧了三地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二)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在我国,中央与地方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比例失衡明显,中央拥有大部分的财权而对基本公共服务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相反,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财权却承担大部分的基本公共服务责任,造成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这种财政分权体制,不仅影响政府支出结构,也会造成区域内公共服务供给不均。
(三)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单一市场化不足
目前,京津冀公共服务供给仍旧比较单一,市场化水平不足,而区域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公共服务需求层次和公众偏好差异,加剧了均等化需求整合的难度,这也对政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强有力的协调组织机构
基干我国国情,综合考虑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差异和公共服务不均等等因素,借鉴伦敦城市群和东京都城市群为代表的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协调模式,可以将现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升为中央政府主导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委员会”,从而破京津冀之间的行政壁垒,推动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实施区域税收协调制度
运用区域协调税收政策,通讨对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京津冀地区之间的有序发展。加快建立税收利益协调制度,京津冀三地在保证避免重复征税、防逃避税收和税收竞争的基础上,协商制定统一的税收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给区域内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的税收环境。
(三)完善区域转移支付体系
篇5
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生长到10~15年生时,上层林木已经郁闭,下层红松及萌生阔叶幼树被压。这种林分,一般可采取上层抚育法(群众称之揭盖采伐),首先对上层大阔叶树本着“留优去劣”的原则进行择伐,伐除胸径20cm以上阔叶树及全部病腐、枯死及非目的树种,保留胸径8~18cm,有培育前途的优良中小径木,伐前还要全面清场,清场时适当保留部分有培育前途的优良阔叶幼树及全部红松幼树,伐后仍为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分。在当前生产作业中对上述类型林分,以解放红松为由,采伐时一次性把上层大阔叶树,不分大小、好坏全部伐掉。而且伐前清场时,只保留红松幼树,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光。伐后对采伐剩余物枝丫梢头顺山摆放堆积,林地上形成了疏密不均、高低不齐的红松幼林地。
1.2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
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生长到10年生以上,开始郁闭,一般进行第一次抚育采伐(即透光抚育采伐),首先伐除红松Ⅳ、Ⅴ级木,部分非优良目的阔叶幼树及全部劣质、病腐及非目的树种,保留Ⅰ、Ⅱ、Ⅲ级红松幼树及部分有培育前途的优良阔叶幼树,伐后针阔比调整到6红4阔、5红5阔或7红3阔为宜,仍为同龄阔叶红松林。实际上,在抚育采伐作业中偏重红松,否认阔叶树,因此,在实际作业中,不分好坏把红松幼树全部保留,阔叶幼树全部伐掉,为了补充位置,在没有红松幼树的空地上,才适当保留一些阔叶树,伐后基本上形成了红松纯林。
1.3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
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多为株混、带混和小块状混交林。由于各混交树种生长速度及树高生长速生期到来时间各异,种间竞争十分激烈,造林后10年左右时间,总有一个优势树种生长迅速而占据上层空间,其他树种被压;又由于主栽树种红松,幼年生长缓慢,往往处于被压状态。因此,在第一次抚育采伐时,为了保留红松,把阔叶树全部伐掉。可是,由于阔叶树萌生力很强,生长迅速,当林分生长到20年生时,后萌芽起来的10年生阔叶幼树高生长又很快超过红松幼树,而红松幼树二次被压,为了保存红松,生产中又将萌起来的阔叶幼树全部伐掉,解放红松。但是,当红松生长到15~20年生时,树高速生期已经到来,生长到30年左右时红松已占据上层空间,再萌生起来的10年左右阔叶幼树完全处于被压状态,加之萌生的阔叶幼树多为阳性树种,不耐阴,很快被红松压死,最后也变成了红松纯林。
综上所述,几十年来,通过各种方法,人工培育起来的阔叶红松林,经过几次抚育采伐后,最后都变成了红松纯林而告终,这就是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生产经营中的现实情况。
2存在问题
2.1重视红松,轻视阔叶树
有些生产单位只看重红松树种重要,轻视阔叶树。认为红松是主栽树种,目的树种,种、材优良,经济价值高;阔叶树是伴生树种,可有可无,而且阔叶树萌生力强,砍不败,伐不光,因此,在生产中不按规程规定作业:见红松就留,见阔叶树就砍。这样经过几次反复作业后,把许多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逐渐伐光。
在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作业中,由于原保留的大阔叶树处于上层,影响红松生长,因此,必须揭盖采伐,在采伐中又不能按照规程操作,本应择伐而改为皆伐,一次性把上层大阔叶树全部伐光,同时在伐前清场作业中,又不分大小、好坏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掉,只保留红松幼树。
在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中,当进行透光抚育时,对红松与阔叶树也不能一视同仁,凡是有影响红松生长的阔叶树或阔叶树与红松处于同等生长位置的,只保留红松,把所有萌生阔叶幼树全部伐光,只有在没有红松幼树生长的空地上,为了补充位置,才保留少数阔叶树。
在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中进行幼树抚育或透光抚育采伐过程中,对红松与阔叶树也不同等对待:偏重保护红松,尽量采伐阔叶树。
综上所述,由于偏重红松,轻视阔叶树,经过几次采伐作业后,把原有的阔叶红松林都变成了红松纯林。
2.2不按规程办事,有单纯取材观点
“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规定择伐改造林冠下更新红松,人工诱导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揭盖采伐时,必须进行择伐作业,本着留优去劣原则,伐除部分大阔叶树,保留部分优良阔叶幼树及全部红松幼树,伐后仍为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分。但是,有些生产单位,不按规程操作,只图方便、简单,为了多取材,揭盖时,对上层木不分好坏、大小一律伐除,同时在揭盖采伐前林下清场时,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掉,伐后只留下大小不等,高低不齐的红松幼树。这样既破坏了原有林分结构,也破坏了森林环境。
2.3林业经营单一,缺乏综合经营、生态经营观点
森林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把现有森林“越经营越多,越经营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复合经营、立体经营。但是,在当前生产中,只顾木材生产,单纯培育林木,忽视综合经营,不能充分利用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木材资源是森林资源中的一小部分,仅占森林资源总价值中15%左右,而大部分是林副产品资源、生态资源,占85%以上。如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林下种植种植人参、细辛、五味子、食用菌类、山野菜等;养殖林蛙、食草动物,采集山货野果等生产,其收益极高。当前林业经营中恰恰忽视了这方面,浪费极大。更为重要的是,辽东山区的森林是辽宁省城乡的绿色屏障,水源基地。
它担负着沈阳、本溪、抚顺、鞍山、辽阳、盘锦等地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这里有大小水库30多座,辽宁省的四大水库都在这里,同时也是辽、浑、太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这里的森林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经营管理好这里的森林极为重要。
3对策
3.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技术规程办事
加强各级领导及全体林业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辽东林区是保证辽宁省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绿色屏障,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在维护生态平衡、防灾、增产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培育人工阔叶红松林是迅速恢复顶级森林群落和良好森林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大力提倡择伐作业,严禁对天然次生林进行皆伐改造,林冠下更新红松,幼林抚育时适当保留一些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是恢复人工阔叶红松林的有效措施。《森林经营技术规程》是经过多次反复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执行。
3.2加强林政管理,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提高林业队伍建设
加强林政管理,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健全林管机制,加强资源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和按“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要求设计和审批,并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制度。同时加强林业护林人员、林业公安人员及技术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护森林资源,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
3.3克服单纯取材,只注重红松,轻视阔叶树思想
森林经营单位培育森林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单纯取材是粗放的、掠夺式的经营,这样会破坏森林,耗竭森林,必须彻底克服。要想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必须应用种间生态位原理,以多树种并存,针阔并重来调整林分结构,建立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并举的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实现森林多效益的充分发挥。用任何一种单一树种培育起来的森林都是暂时的、脆弱的,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因此,必须克服重红松,轻视阔叶树的观点。
3.4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3.4.1建立木材综合利用企业森林采伐后,对原木要进行深加工,根据市场需求加工成各种板方材。
将加工剩余物如板皮子、锯末子等再加工成木炭。同时锯末子还是发展食用菌、木耳、蘑菇的必需原料;森林采伐剩余物如枝丫梢头,应全部下山,作为发展食用菌、木炭、烧柴的好原料,建立木材生产,加工一条龙的林业企业。
篇6
1 机械加工精度概述
1.1 机械加工精度概念
所谓机械加工精度指的是经过加工后的零件在各表面、几何形状及尺寸上同理想值和实际值参数相符的程度,而他们间所产生的误差被称作加工误差。且在数值上,加工精度是通过加工误差大小的形式来加以表示。
1.2 机械加工精度内容
零件的几何参数主要包括相互位置、尺寸和几何形状三个方面,因此,其加工精度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尺寸精度。这一精度是用来对加工表面同基准间产生的尺寸误差进行限制的,从而使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第二是几何形状精度。这一精度是用来对加工表面宏观几何形状所产生的误差进行限制的,例如直线度、平面度、圆柱度、圆度等;第三是相互位置精度。这一精度是用来对加工表面同基准间产生的位置误差进行限制的,例如用加工零件的位置度、同轴度、垂直度、平行度来对其要求和允许范围进行表示。
2 机械加工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2.1 工艺系统几何精度的影响分析
工艺系统几何精度的影响包括加工原料误差、机床误差、刀具几何误差、调整误差四个方面。加工原理误差指的是采用近似的切削刃轮廓或近似的成形运动进行加工时所形成的误差。此种误差只要控制在精度的范围之内,仍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机床误差总体来讲可以归纳为机床转动链误差、机床主动回转误差、机床导轨导向误差;刀具几何误差包括刀具安装误差、刀具装夹部制造误差和刀具切削部误差,可以表述为:刀具的尺寸精度会对工件尺寸的精度产生直接影响,刀具的形状精度会对工件形状的精度产生直接影响,刀刃的形状精度会对元件加工的精度产生直接影响,刀具的制造精度不会直接作用于工件的加工精度;在调整供工序的工作当中,加工的批量决定了每次加工的零件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调整而形成的为偶然性的误差。
2.2 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影响分析
在工艺系统的加工过程当中,会受到重力、夹紧力、惯性力、传动力、切削力等一些力,而在这些力的作用下,工艺系统也将随之发生相应的形变。形变的产生破坏了工件同切削刃间已经调整好的正确位置关系,进而形成加工误差。工艺系统刚度在影响加工精度方面可以归结为以下形式:因受力点的位置改变而形成的工件形状误差;不均匀的毛坯材料硬度使切削力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工艺系统受力形变而发生加工误差;工艺系统当中,某些环节因受其他作用力而发生形变所导致的加工误差。
2.3 工艺系统热变形的影响分析
在各种热源的影响之下,工艺系统会发生复杂的形变,从而导致工件加工误差的产生。工艺系统热变形对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要分为三种。第一是机床热变所导致的加工误差。由于受热源的影响,机床的各部分温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机床结构复杂性和热源分布不均匀性的存在,而使得机床各个部件产生一定程度的热形变,从而降低了机床的几何精度和加工精度;第二是由工件热变形所导致的加工误差;第三是道具热形变导致的加工误差,由于刀具本身热容量小、体积小且热量集中于切削部分,故在其切削部分存在着很高的升温。
3 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有效措施分析
3.1 原始误差减少措施
直接减少原始误差的方式包括提供工具、量具及夹具本身的梢度,控制工艺系统内应力、刀具磨损、受热变形、受力等引起的测量误差、形变,提高零件加工机床的几何精度。为了使得机械加工精度得到提高,应首先对加工误差中各项原始的误差进行分析,依据不同情况所导致的加工误差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对于零件的精度加工应尽量提供机床的刚度、几何精度和对加工热形变加以控制。对于表面成形的加工零件,主要采取减少刀具安装误差和成形刀具形状误差来实现。
3.2 对误差进行补偿
当无法适当减少工艺系统原始误差时,可采用补偿法和抵消法来对误差进行补偿。补偿法是以人为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原始误差,来对工艺系统中所固有的原始误差进行抵消和补偿,从而减少加工误差,促进加工精度的提高。抵消法是通过一种原有的原始误差对李毅中原始误差进行全部或部分抵消,亦同样达到较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效果。
3.3 对误差进行分化和均化
为进一步提升机械加工精度,可采用分化法和均化法来实现。分化法是依据误差所反映的规律,将上道或毛坯工序尺寸进行分类,随后进行误差范围的准确定位,从而使得工件尺寸的误差范围整体上大大缩小。均化法是通过加工的方式,来使得工件表面原有误差不断平均化和缩小的过程,通过对联系密切的工具或工件表面进行检查和比较,找到其间的差异所在,随后在进行基准加工或相互修正加工。
3.4 对误差进行转移
对误差的转移,可以将其转移到非敏感的方向或对加工精度没有影响的方面。
机械加工的误差程度同其在敏感方向上的误差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加工的过程当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加工误差转移到非敏感的方向,即加工表面切线方向,便可使得加工精度大大提升。在大型机床中,因横梁较差,在重力作用下易发生变形和扭曲,进而形成加工误差。为了消除这一误差,可在机床的结构基础上再添加一根用于承受重力的附加梁,以承受来自横梁自身重力的作用,达到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目的。
4 结束语
在机械加工过程当中,一定误差的产生是难以避免的,只有以具体的情况为依据,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细致的解剖,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机械加工的精度,从而确保将零件加工误差控制在许可范围内,使零件加工质量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篇7
现阶段,铁路运力尚不能完全满足货物运输的需要。在客货运输高峰时段,以及边远地区和内陆口岸省区,运输矛盾比较突出。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与加工行业生产需求矛盾。今年以来,石油、化工产品、钢材、焦炭、棉花、羊毛等部分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一季度,生产资料平均价格同比上涨6.6%,其中石油及制品价格上涨了29.5%,化工产品价格上涨了8.4%,钢材价格上涨10.8%。
部分钢材品种价格涨幅过高,对下游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由于棉花产量下降,国际国内棉花供求趋紧,棉花价格上涨,给纺织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困难。
扩大产品出口与三大压力之间的矛盾。去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出口成效超过预期。今年,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出口形势“喜中有忧”。
一是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和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可能会影响我国扩大出口;三是非典型肺炎疫情对我国今后出口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发展仍不平衡
局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目前的缺电现象,更多地表现为区域性时段性紧张。通过积极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减少缺电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是加强对电力运行的监测分析和调度安排,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电力供应中的突出问题。在用电紧张地区,优先保证重点用户和居民生活用电,安排好高峰负荷向低谷转移。
二是加强电力管理,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优化用电方式,同时充分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
三是密切关注违反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高耗能产业的重复建设问题,通过有效措施制约其盲目扩张。
四是加快在建电厂建设进度,抓紧现有骨干电厂的技术改造。输配电系统薄弱地区,要加快配套建设。
五是制定修改高耗能产品的技术标准,积极推广节能、节电技术。
钢铁行业结构不合理。2002年,全国钢和钢材的产量高达1.82亿吨和1.92亿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9.7%和19.6%;同时,净进口钢材1904万吨,国内钢材表观消费量高达2.11亿吨,比上年净增3800万吨。部分省区钢铁低水平产能扩张迅速、产量增长过猛。
我国钢材消费量约占全球的1/4,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总和,生产、消费、进口的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投资又增长153.7%,部分地区钢材过快增长的势头不减。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方面,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等品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大量进口解决。另一方面,以生产螺纹钢、线材等一般长线品种为主的企业仍在扩能增产。一批新上的百万吨级项目,违反项目建设审批程序,既不考虑外部生产条件,也不采取必要的环保和节能措施,单纯追求产量扩张,影响了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钢铁产量过快增长不仅直接带动焦炭、废钢等原燃料大幅涨价,损害全行业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一些地区电力紧张、运输困难。更严重的是影响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
从目前市场情况看,部分品种钢材的社会库存量较大,对市场形成压力。华东等地价格已经出现明显回落。冶金企业一定要紧盯市场,根据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在当前产能已经很大的情况下,再盲目投资有较大风险。
篇8
(1)设计与施工脱节。
景观设计质量控制和施工现场设计指导与服务是景观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设计方实践经验不足,在设计与实际施工技术的结合上做得不够,或未能很好地熟悉现场情况,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与设计方沟通不够,施工方对图纸理解不足,设计方缺少现场指导与服务,无法实现优秀设计的设计意图。这势必造成设计与施工的脱节,影响到景观效果的实现。
(2)景观施工重视程度不高,随意性大。
建筑工程由于规范限制和监督严格,基本是严格按图施工,但景观工程规范限制较少,结构危险性较低,景观效果与意境的表达,更多与审美主观相关联,而且二维的施工图纸已经很难全面反映设计景观的实景效果。由于景观评价的主观性使得施工单位往往不太重视项目品质的提升,加之我们国家施工单位的整体水平本身不高,造成景观施工的随意性较大,质量控制不到位。
(3)施工过程中衔接协调不到位。
景观施工通常是在建筑、市政道路、管线等收尾时进行,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以便与其他施工项目有效衔接,在这方面,景观施工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此外,景观项目本身涉及的地域范围大、工种多,内部协调与质量、工期、效益控制也很繁杂,如果在设计和施工中,各类因素未能在现场妥善协调,而是施工单位机械的按图施工,最终的景观效果常会偏离设计师和甲方的预期,而不尽如人意。
2. 改进措施
为保证景观工程的效果符合预期,实现塑造优美的景观环境,针对景观施工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施工水准,提升景观环境品质,实现景观空间的设计意图,为城乡景观特色的构建做出贡献。
(1)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
选择具有良好资质、经验以及服务的设计单位是保障实现构建优美景观环境的前提。景观工程往往涉及的地域范围大、专业多、工种杂,如绿化种植、土建建筑、小品设施、水景雕塑、景观照明、给水排水、指示系统、户外家具、灯光音响等。因此设计单位应具有优秀的设计创意能力、丰富的景观设计经验和现场处理能力,以保证具有良好的对景观整体效果的把控能力和对局部及细部设计的控制能力,并能做到对相关专业的整合与控制。
(2)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
选择具有良好资质与丰富经验的优秀的施工单位是构建优美景观环境的重要保证。合格的景观施工单位应具有较强的读图和理解能力,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严格的管理控制能力,以及现场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景观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素养。 因此,选择合格的、优秀的景观施工单位,依靠其类似的经验、施工的技术力量、设计力量、管理理念及措施是施工品质的可靠保证。
(3)加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沟通合作与现场服务。
①加强沟通合作,设置施工指导。加强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沟通合作,形成稳定的协商机制,有助于保证设计意图的施工实现。在大型项目中,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施工指导,作为设计与施工的纽带,以有效防止设计与施工脱节。借鉴其他行业及国外工程建设经验,设置施工指导能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的问题。通常施工指导由设计与施工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在充分理解、消化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参与景观工程建设整个过程,对设计变更、现场调整和施工效果进行控制,保障景观施工实现最佳的设计效果。
②施工指导现场任务。
A:与施工单位沟通,准确传达设计意图。通常,设计单位与甲方的沟通、联系、汇报比较多,甲方对设计意图、设计效果了解较为全面。而设计单位仅仅通过设计交底与施工单位接触,把设计意图告知,这必然造成施工单位无法全面获得完整的设计信息,从而导致施工与设计脱节。而施工指导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施工前,把设计思想、设计目标、实际景观效果等信息,准确全面的传达给施工单位,成为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桥梁。
B: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指导应根据项目的基地情况、实际要求、项目特点,以及工作经验等,来调整和完善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以更客观的立场,保证其切合实际、符合要求、迎合效果,并具有可操作性。
C:各项工种建设效果的控制。在现场对景观工程各项工种的效果控制,远比在图纸上来得直观与可靠,特别是地形的塑造、山石的堆叠、绿化的种植等,更是需要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微调,以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如地形在竖向设计图纸的控制下,施工指导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从多角度进行现场把控与微调,使其达到设计预期,构建具有丰富意境与层次的景观空间。绿化种植的控制则更为复杂与重要。在景观空间里绿化的比例通常最大,品种最多,加上植物是有生命的,每一株植物都不会一模一样,并随时间流逝不断生长变化。同时绿化种植还是一个重要的景观元素,参与到几乎所有的空间环境塑造中。因此,施工指导必须参与到植物的选定与质量的把控中,特别是对重要植物的选用,如树形、规格、分枝点、健康状况等,以保证植物造景的景观效果。
D:对整体及细节的效果控制。整体构成印象,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成功的景观工程来说,既需要整体效果的把握,也应该对每一个细节都仔细推敲。在现场,能对现实维度空间的感知和认识,较之计算机模拟出的三维效果要真实与敏感,从而实现现场调整带来的效果提升。对细节的把控还涉及到对材料样品品种、质感、颜色、大小等的确认,以及施工样板的审核,从而保证景观工程的品质。
(4)提升施工单位素质与管理控制水平。
好的景观的实现,设计好是前提,沟通好是途径,施工好是根本。而好的施工则需要好的施工单位,好的施工管理。提升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景观工程建设有品质的保证,也是施工单位效益有保障的途径。
①景观施工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编制工程进度计划,二是根据条件变化适时合理调整进度。在项目施工之前,须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进度计划,包括工程总进度、月进度、周进度,以及每道工序的进度等,而且,编制工程进度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并留有一定余地,以保证遇到突况不至于被动。此外,还一旦遇到情况变化,须立即有能力适时调整进度,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按时完成。
②景观施工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控制是施工单位的管理核心,也是保证景观效果的根本。质量控制要做到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核心是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确保质量方针、目标的实施和实现,例如企业通过ISO 质量体系的认证,可以较好的保障质量管理的实施。此外,做到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景观项目的理想实现。提高施工质量,需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敬业精神;严格执行自检和抽检制度,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中。此外,还应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应用到工程中来,以提升景观工程的品质。
③景观施工成本控制。
在景观施工过程中,既要保证工程质量,符合工期要求,又要讲究成本控制。景观工程施工管理中要有成本意识,加强预算管理,进行施工项目成本预测,制定施工成本计划,做好经济技术分析,严格施工成本控制,对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机械等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节约环保、节能减排、回收利用等是控制成本重要的手段,也是社会提倡和鼓励的。
④景观施工安全控制。
篇9
2、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有限
对于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是所有财务部门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一项责任,这一点在我国《会计法》中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由于我国许多行政管理者的责任制基本上都是任期内的责任制,他们对经济管理活动的干预,会使得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无法公正、有效的发挥,使得许多公路工程中形成的费用无法客观真实的计入到工程成本中去,不真实、不客观的费用使得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无法发挥。
二、应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应用重视公路工程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控制工作、做好公路工程预算和决算综合分析工作以及加大财务监视和核算力度的措施加以应对,以期为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以保证公路工程事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1、重视公路工程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管理及控制工作
重视公路工程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管理及控制工作既是对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重视力度不够的改善,同时又是对成本预算脱离实际问题的应对。具体来讲,重视公路工程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管理及控制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应提高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认识。公路管理部门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公路工程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相关的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将财务管理工作和成本核算工作也列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执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应与相关人员的利益紧密相连。第二,加强对公路工程材料的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材料出库和入库的管理制度,采购是禁止超定额采购,严格遵照采购计划进行采购,把好施工材料的质量关。不仅要对价值较高的工程材料监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一些价格便宜的易耗品,也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真正的做好材料管理工作的进料有验收、消耗无浪费、采购有定额以及领料有限额。第三,应当做好对公路工程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消耗的管理。预算成本实际上就是公路工程的产品价格,它也是施工单位统计项目进度以及结算工程价款的重要依据,因此预算成本的编制必须是科学合理的,施工单位应依据工程预算的项目分别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这样工程施工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就能够及时的与工程的预算成本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真正的发挥财务管理部门对工程成本的监督和管控的作用
2、做好公路工程项目的决算的综合分析工作
工程决算是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工作,当一项公路工程竣工时,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实际发生的工程资金支出汇同技术本门、设计部门共同作出工程成本决算,同时对工程施工成本消耗情况作出综合分析和成本控制评价。依据前期工程各项预算情况对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控制活动进行检查,寻找工程施工过程中节约和超支的原因,从而为工程决算控制提供合理控制指导。
篇10
首先,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水平提升,进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变化下对公路建设的新要求,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公路工程的建设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引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配置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下,才会推动经济管理的有关概念和内容产生,因此,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促进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水平提升下,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次,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基础下的经济管理水平提升,在维护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与提升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公路工程的建设开展是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实现的,公路工程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公路工程的建设发展及其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必然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起到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通过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与发展,对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此外,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开展,在促进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满足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需求,从而推动我国公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公路工程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其本身具有较为显著的公益性特征,是以为社会提供服务作为公路工程建设的核心,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交通出行状况,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交通需求,因此,开展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在促进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水平提升同时,也能够实现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需求满足,进而促进公路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作用充分发挥。
二、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对成本核算的覆盖面较为狭窄。成本核算作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工程资金链管理的重要内容,成本核算工作开展中,其首要前提是从真实、客观的角度对工程成本进行计算和控制,以避免有关成本核算问题发生,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产生影响。根据我国公路工程成本核算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其中就明确提出要求施工单位在正确的成本核算基础上,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开展的具体情况,对其预算进行合理调整和控制,以确保公路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公路工程建设发展。但是,结合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开展的实际情况,由于一些施工单位并未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进行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成本核算,导致施工管理也不能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对成本进行合理调整,不仅对公路工程施工建设成本的独立核算完成存在不利影响,也会导致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较大差异存在,从而对成本核算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功能与作用发挥产生影响。其次,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还缺乏较为科学合理的工程建设成本造价管理模式,导致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作用和效果受到较大的影响。成本造价管理作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成本造价贯穿于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全部阶段,对成本造价的控制也要从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各环节,针对其具体内容,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在确保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成本控制质量和效果同时,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保障。根据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由于当前多数企业对公路工程的成本造价控制仍以静态控制为主,主要集中在施工材料与人员预算的控制和管理上,对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控制以及公路建设完成后养护成本等控制不理想,从而导致其对公路工程整体成本控制中的不利作用产生,最终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产生影响。最后,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财务监管的力度不足问题,财务监管作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财务部位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其重要的职能责任体现,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在进行不真实、不合理、不合法的开支与不能计入工程成本费用的支出项目监管中,受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较小,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产生一定限制性影响,导致其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无法通过有效的工作开展,实现自身的重要职能作用发挥,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水平提升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结合上述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首先,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成本核算工作开展中,一方面应不断提高有关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加强其对成本核算工作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将成本核算工作开展与执行情况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相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对成本核算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促进其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对工程材料成本核算的控制和管理,进行健全完善的工程材料成本核算鼓励制度建设,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对工程材料的采购与施工进行管理,以避免材料成本核算对整个公路工程成本核算的不利影响;此外,还应加强对公路工程的预算管理,结合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合理的工程预算成本费用编制,与工程施工中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有效对比,并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提升,以促进成本核算管理提升基础上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提升。其次,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以促进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提升基础上的经济管理水平提升。其中,在进行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模式创新中,应积极采用全过程动态造价管理模式进行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实施,以确保公路工程施工建设全部过程中各环节与内容的造价管理提升,进而对其整体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效果进行保障。此外,还应注意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积极u进行多项目管理模式的不断引进与应用,通过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与管理资源信息之间的共享性,促进不同工程类型管理中的有关项目资源数据充分,为有关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及其造价管理提供充分支持,从而促进其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最后,还应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监管力度,通过对公路工程财务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并注意结合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规模、工程进度、施工难度等情况,对工程资金进行合理配合,以在科学合理的资金监管与使用管理下,确保各项资金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从而促进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有利于促进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满足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需求等基础上,促进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
篇11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
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至今学术界尚存在争议,我国学者给出的定义,可谓见仁见智。有的解释为,突发事件是社会生活中一类事前难以预测,作用范围广泛且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的公共事件,而笔者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从公共行政管理角度研究危机的专用术语,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能引发社会连锁反应和严重后果的突如其来的危险事件。
(二)政府预警机制的定义
现代社会中,预警主要靠政府来完成,即突发公共事件职能部门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事先的预报以提请相关当事人的注意。预警机制则是指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建的预警系统,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二、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政府预警机制存在的缺陷
(一)缺乏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专业监控机构和有效的预警综合协调部门
在我国,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各级政府虽然都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起到了一定协同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通常需要依赖其他部门或机构,这种在事前各自为政、彼此封闭的部门模式,使政府难以形成预警综合协调机制,也很难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决策。
(二)预警机制的法制化程度不高
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中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的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治,而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突发事件的预防等方面研究还不够,大多数法律法规制定的补救性大于预警性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基本是单一性的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缺乏法律的长效支持。
(三)预警信息系统尚不完善
计算机技术、网络化设备的运用,给管理工作增添了新的手段。我国各级政府也逐渐重视社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级政府在技术上还没有建立起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处理、反馈的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各级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危机信息收集机构,也没有规定明确的报告方式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
三、完善我国政府预警机制的对策
(一)构建系统有效的预警组织体系
首先,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常设性的设置政府预警综合协调部门,并在此基础上,由党政职能部门直接负责公共事件的监测、预防,如公安局、国安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
其次,积极发挥社会其他组织的参与作用,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在预防体系中主要起到缓冲的作用,他们是联结民众和政府管理者的纽带。在应急预警中,正确引导、发挥和利用社会其他组织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对危机信息的准确识别或判断,提高政府预警的反应速度,减小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
(二)强化预警监控,完善预警信息收集机制
首先,建立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不同地域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有所差异,但最重要的是选择敏感指标和主要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反映不同地域所面临风险的实际情况。通过这套指标,可以对社会和自然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和预警,判断社会和自然发展运行的趋势。
篇12
1.1沉井下沉困难(沉井被搁置或悬挂,下沉极慢或不下沉)。
1.2沉井下沉过快(沉井下沉速度超过挖土速度,出现异常情况)。
1.3沉井倾斜(沉井垂直度出现歪斜超过允许限度)。
1.4沉井偏移(沉井轴线产生位移现象)。
1.5遇障碍物。
1.6遇硬质土层。
1.7遇倾斜岩石(沉井下沉到设计深度后遇倾斜岩层,造成封底困难)。
1.8遇到流沙(井外土、砂涌入井内现象)。
1.9井内渗水过多。
2.沉井下沉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所遇问题,逐个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2.1下沉困难主要由于井壁与土壁的摩阻力过大;沉井自重不够,下沉系数过小;遇有障碍物。
2.2下沉过快主要由于遇到软弱土层,土的耐压强度小,使下沉速度超过挖土速度;长期抽水或因砂的流动,使井壁与土间摩擦力减小;沉井外部土液化。
2.3沉井倾斜主要由于沉井刃脚下的土软硬不均;没有对称地抽除垫木或没有及时回填夯实,井外四周的回填土夯实不均;没有均匀堤挖土使井内土面高差悬殊;刃脚下掏空过多,沉井突然下沉,易于产生倾斜;刃脚一侧被障碍物搁住,未及时发现和处理;排水开挖时井内涌砂;井外弃土或堆物,井上附加荷重分布不均或对井壁偏压。
2.4沉井偏移主要由于倾斜引起的,当发生倾斜和纠正倾斜式,井身常向倾斜一侧下部产生一个较大压力,因而伴随产生一定位移,位移大小随土质情况及向一侧倾斜次数而定;测量定位差错。
2.5对于遇到障碍物时,主要是沉井下沉局部遇到孤石、大块卵石、地下管道、管线钢筋、树根等,造成沉井搁置、悬挂。
2.6遇到硬质土层时,主要是遇到厚薄不等的黄砂胶结层,质地坚硬,开挖困难。
2.7遇到倾斜岩层时,地质构造不均,沉井刃脚部分落在岩石上,部分落在较软土层上,封底后易造成沉井下沉不均,产生倾斜。
2.8遇到流沙时,井内锅底开挖过深,井外松散土涌入井内;井内表面排水后井外地下水冻水压力巴图把土压入井内;爆理障碍物,井外土受震进入井内。
2.9井内渗水多,主要由于地下水丰富;沉井壁上的进水孔未封堵;水泵投入少。
3.沉井下沉处理对策
3.1沉井下沉困难的处理措施有继续浇筑钢筋砼增加重量,在井顶均匀加铁块或其他荷重;挖除刃脚下的土或井内继续进行第二层碗型破土,用消型药包爆破震动,但刃脚下挖空宜小,药量大于0.1kg,刃脚应用草垫等防护;不排水下沉改为排水下沉,以减少浮力;在井外壁装置射水管冲刷井周围土,减少摩阻力,射水管亦可埋于井壁砼内,此法只适用于砂或砂类土;在井壁与土间灌入触变泥浆或黄土,降低摩阻力,泥浆槽距刃脚高度不宜小于3米;清楚障碍物。
3.2沉井下沉多块的处理,可用木垛在定位垫架处给以支撑,并重新调整挖土,在刃脚下不挖或部分不挖土;将排水法下沉改为不排水法下沉,增加浮力;在沉井外壁间填粗材料,或将井筒外的土夯实,加大摩阻力,如沉井外部的土液化发生虚坑时,可填碎石处理;减少每一节筒身高度,减轻沉井重量。
3.3沉井倾斜的处理措施,加强沉井下沉过程中的观测和资料分析,发现倾斜及时纠正;分区、依次、对称、同步地抽除垫木,及时用砂或砂砾回填夯实;在刃脚高的一侧加强取土,低的一侧少挖土或不挖土,待正位后再均匀分层取土。在刃脚较低的一侧适当回填砂石或石块,延缓下沉速度;不排水下沉,在靠近刃脚低的一侧适当回填砂石,在井外射水或开挖、增加偏心压载以及施加水平外力等措施。
3.4沉井偏移的处理措施,控制沉井不在向偏移方向倾斜;有意使沉井向偏位的相反方向倾斜,当几次倾斜纠正后,即可恢复到正确位置或有意使沉井向偏位的一方倾斜,然后沿倾斜方向下沉,直至刃脚处中心线与设计中线位置相吻合或接近时,再将倾斜纠正;加强测量的检查复核工作。
3.5遇到障碍物是的处理,对于较小孤石,可将四周土掏空后取出,较大孤石或大块石、地下沟道等,可用风动工具或松动爆破方法破碎成小块取出,炮孔距刃脚不小于50厘米,其方向须与刃脚斜面平行,药量不超过200 克,并设钢板保护,不得用爆破,钢管、钢筋、树根等可用氧化烧断后取出;不排水下沉,爆破孤石,除打眼爆破外,亦可用射水管在孤石下面掏空洞,装药破碎吊出。
3.6遇硬质土时的处理措施,排水下沉时,以人力用铁钎打入土中向上撬动、取出,或用铁镐、锄开挖,必要时打炮孔爆破成碎块;不排水下沉时,用重型抓斗、射水管和水中爆破联合作业。先在井内用抓斗挖2 米深锅底坑,由潜水工用射水管在坑底向四角方向距刃脚边2米冲4 个400厘米深的 炮孔,各放200克炸药进行爆破,余留部分用射水管冲掉,再用抓斗抓出。
3.7遇倾斜岩层的处理,应使沉井大部分落在岩层上,其余未到岩层部分,如土层稳定不向内崩塌,可进行封底工作,若井外土易向内塌,则可不排水,由潜水工一面挖土,一面以装有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的麻袋堵塞缺口,堵完后再清除浮渣,进行封底。井底岩石的倾斜面应适当作成台阶。
3.8遇到流沙时的处理,采用排水法下沉,水头宜控制在1.5-2.0米;挖土避免在刃脚下掏挖,以防流砂大量涌入,中间挖土也不宜挖成锅底形;穿过流砂层应快速,最好加荷,使沉井刃脚切入土层;采用土井或井点降低地下水位,防止井内流淤,土井宜安置在井外,井点则可设置在井内或井外;采用不排水法下沉沉井,保持井内水位高于井外水位,以避免流砂涌入。
3.9沉井内渗水过多,可以事先对井壁上的透水孔进行临时封堵,待沉井沉入到设计高程,浇筑完底板砼后,再打开透水孔;可以采用大功率水泵抽水拍到沉井外排水沟里。
4.结束语
沉井设计的位置主要是做好地质勘探工作选好位置,一般布置在地质条件优越的地方,尤其是地势较低,地下土质为沙土或沙壤土的地方,最不适宜就是地下含岩石、卵石和砾石的地方,在适宜的地方最好修建蓄水池或水窖减小施工难度,降低工程投资。 [科]
篇13
(二)缺乏土建设计
众所周知,风景园林的施工与土壤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施工技术的选择和施工的实际内容上都需要结合土建的实际情况。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来讲,很多风景园林在施工的过程中都没有与土建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最终产生冲突。例如,由于在施工的技术选择时没有对当地的土壤环境,水质环境,土壤结构等问题进行详细的了解就盲目的施工,最终导致植物出现病害或枯萎等问题,这就是因为所选择的植物没有符合当地的土壤条件所造成的,从而为造成恶性的影响。
(三)施工人员缺乏全面性的技术
施工人员是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的主体,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较快,风景园林的修建数量不断加大,从而对施工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从实际的情况上看,我国的高等院校目前还没有广泛的开设相关的课程,而传统有限的具备高技术、高素质的施工人员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就导致了现代施工人员的技术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全面性的技术。表现出技术差,技术帝等问题。又或者某些施工人员掌握了栽培技术,但却缺少必要的审美眼观或土建知识,这种缺乏全面性的技术直接就导致了风景园林施工的技术含量低,艺术内涵低等等问题,影响了风景园林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二、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问题解决策略
风景园林工程对现代城市发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其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格调,更能够在为居民提供方便至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则有必要对其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策略,以促进现代风景园林的稳步发展。
(一)合理选择选择技术
1.定点放线技术
定点放线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结合现代风景园林的实际情况,定点放线技术主要可以选择两种:方格网法和平板仪联合法。首先方格网法,虽然这种方法并不能再真正意义上的达到精确,但是这种方法对设备的要求较低,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设备不齐全或不够的情况,可以用方格网法进行。其次是平板仪联合法,这种方法与方格网法相比具有更好的精度,主要是通过平板仪完成目标的确定,然后通过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同时在复杂的地形上也难以实施。
2.苗木的时间技术
风景园林的施工需要大量的苗木,这就导致了必须要对苗木的栽植时间进行科学的控制,从而确保风景园林的质量,对苗木的栽植时间要充分的按照不同苗木的不同生长规律,结合苗木的品种,选择最恰当的时间。
3.绿化材料质量技术
这种绿化材料质量技术是对绿化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因为风景园林工程需要大量的施工工艺,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因材料质量而产生问题,那么将会对工程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在例如苗土、设备、辅助材料等等相关内容上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二)科学处理施工和土建的关系
在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技术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学的处理好施工和土建的关系,首先,要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了解各种植物的习性,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的性质等等,并且还能够在养护的过程中根据植物的习性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让风景植物能够健康的生长。其次,要对土壤进行科学的了解,按照成本优化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提高施工人员技术
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是确保风景园林工程质量的前提,同时也是整体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其技术上,我认为,首先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主要结构为施工的内容及必要的理论知识等,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次,要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进行定期的检查,建立技术测评等机制,以促进施工人员自觉提升技术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