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会职业需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划分,应该以社会职业和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基础。高职教育从内分类到专业设置不应按学科分类标准来设置,而应以社会职业需求变化分类为基础。其实质是社会生产与管理第一线专门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与细化为原则。以社会职业需求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其目的是,让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发展相适应,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从粗放型的量的扩张向集约型的质的提高转变。
一,社会职业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
1.社会职业的内涵及特征
社会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社会性工作的类别。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和劳动角色。社会职业是一种模式并与专门工作紧密结合,形成稳固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具有社会性。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职业又具有经济性。职业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它既体现出精神追求。又体现了一种物质追求。 职业发展的过程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个体精神价值、物质利益不断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个体获得更高的价值实现。职业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必须与社会工作岗位对接,使得个体在社会工作岗位上的才能、技艺得到自由充分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被社会职业所接纳,从而不断创造出精神、物质财富。职业的内涵表明:其一;职业体现出专业的严密分工,演绎出现代意义上的职业门类。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追求,使得社会劳动变得专业化,不仅使整个社会被分为多个部门,各部门内多个单位组织也被分为多个职能部门。尽管各个部门组织活动目标与内容千差万别,却都可以将它们的职能标准划分为各种专门职业,从而形成了不同行业部门和不同社会职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其二;职业体现了一种精神与物质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要求个体对它尽职尽责、无比忠诚。职业门类的增添和削弱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出现调整和增设,一些专业随职业岗位的消失而被淘汰,一些传统专业被赋予新的内涵,更有一批新兴专业相继产生。社会职业的变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综上所述,社会职业具有如下特征:
(1)目的性:既职业以获得货币报酬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这是个体生存和谋生手段。(经济利益)。
(2)社会性: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事务,并与其他社会成员结成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而且具有顾客至上,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的性质。(职业素质)。
(3)稳定性:职业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形成的,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及稳定性(职业的稳定性)。
(4)规范性:首先,社会职业的从业者多数受过专门训练或掌握一定的专门技术。其次,社会职业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职业规范)。
(5)群体性:社会职业必须有一定的从业人数,既社会岗位群。(职业岗位群)。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是为了生活而从事的经常性活动,职业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职业的本质属性,其实质是职业的社会需求,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依据是社会职业需求,它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和依据。高职教育是“技术文化类”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分类与变化不仅制约高职教育的专业种类和专业结构,也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口径和专业覆盖面。高职教育从内分类到专业设置,不应按学科分类为标准而设置,而应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客观标准,其本质是根据社会生产管理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化来设置专业。“职业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类努力学习如何劳动的历史”[1]高职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2]。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的,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职业需求为依据,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与特征
高职教育专业的内涵: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整合学科知识、技术专业知识,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分层次、分类别,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与训练,通过职业素质、道德规范的学习与实践,为社会承担人才培养,满足从事某种社会职业需要而设置的。高职教育专业的内涵强调的是,首先,适应社会职业需求,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愿望。其次,根据社会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方向,强调社会职业导向,强化教、学、训、用的实践性,强调职业训练,尽量满足未来社会职业需求。高职院校专业的内涵,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即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文件指出: “高职专业设置要根据地区、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3]专业设置强调了以实际需要为主体,以社会职业为依据来设置专业。(强调高职教育专业的职业化、社会化与专业化)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特征;
(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职业需求性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按社会职业需求(服务对象)和技术领域的社会岗位而设置的,从其课程体系按排就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即以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社会职业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变动,而且社会职业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随社会职业发展变化而进行变更调整。但是,专业不等同于社会职业,却必须与社会职业紧密结合,既符合社会科技发展方向,又要符合社会产业结构变化;既要符合高职院校专业科技发展方向, 又要与社会职业发展同步。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强调社会职业需求。
(2)高职专业设置稳固性与灵活性
首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对专业的形成和发展、完善并逐步形成特色专业非常重要。如果专业设置发展过快,变化过于频繁,缺乏相对稳定性,就不可能逐步发展专业,形成成熟和特色的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社会职业与职业岗位纷繁复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们又都处于不断变化中,高职院校不可能为每一个社会职业岗位或者每一种职业分别设置相对称的专业。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职业岗位覆盖面必须宽泛,考虑社会岗位需求因素,教育市场生源因素,院校教育资源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专业设置的稳定性。
其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保持灵活性的原则,因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和开放性特征。依据高职教育内涵,为适应社会职业需求,为社会培养需要人才,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愿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经济活动方式和手段不断变化,新兴的社会职业岗位,谋生手段层出不穷,社会上的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取决于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所以,除了保持专业的稳定性还应根据动态的社会职业需要及时设置调整专业,保持专业的灵活性。做到专业与社会职业相呼应,专业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专业与职业岗位相挂钩。
(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首先,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它必须针对一定的社会职业范围,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做好原有专业的更新改造和新专业开发两方面工作,确定好专业的主要岗位群,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虽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不可能一一对应,但至少一个专业设置可以覆盖若干性质相近的专业。让专业设置始终和社会职业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就会避免所设专业和社会职业需求脱钩、设置面过于狭窄、囤积毕业生的现象。美国的社区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明确提出以社区经济发展为目标。美国社区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所在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专业设置紧盯社区经济发展这一职业范围。
其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目前,科技进步和社会产业结构变化迅速,社会职业岗位及其内涵变动非常频繁,对高职教育及人才的适应性能力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要注重培养目标的适用性。在进行专业分流时,要使专业具有对社会职业岗位发展适应性,社会职业需求变化的前瞻性,及学生就业的宽口性,使学生有就业弹性,不会因为社会职业的内涵变化失去自身的工作能力,在专业设置时应该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社会职业需求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基础。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具有社会需求性,职业的社会需求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必须协调、适应、互动而共同发展的。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职业为基础,但是高职专业不等同于社会职业却与社会职业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社会职业的专门分工又要依据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一个专业可能是一组相关社会职业的集合,专业的核心要素要与某种社会职业需求相对应,专业的实践教学要与社会职业的劳动过程、社会环境相一致。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教育模式、社会职业三位一体。构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社会职业是专业设置的基础,教育模式是教育的内涵,专业是具体表现形式,三者构成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是为社会职业服务的。高职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职业需求为基础。
二.根据社会职业需求变化,调整高职院校专业
1.社会职业分工决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类和专业结构
由于高职教育是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必须依据社会职业的需求来设置,否则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虽然高职专业不可能与社会职业一一对应,但至少是一个专业设置可以覆盖若干性质相近的社会职业。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划分大多是依据职业分类,一个专业包含几个职业岗位。应该针对职业岗位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较大的岗位,可以每个行业岗位设置一个专业,对于变动性大的行业具体岗位,但需求量不大,岗位比较密集的职业岗位群,可以根据岗位群设置专业,有利于毕业生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选择或变更岗位。这样将扩大专业的社会需求面。
2社会职业门类制约高职专业口径的宽窄
社会职业门类和劳动专门化,是专业存在的前提,而专业口径宽与窄又是社会职业劳动的复杂程度所决定。人类社会实践经验证明,越是先进的社会部门和行业,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越是专业化强的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高,不经过系统的专门化职业训练是难以胜任的,面对这样的职业要求,其专业面就不能过宽,专业就应窄些,目前开设的一些专业,不论口径的宽与窄,起决定因素是职业的社会分类及其发展变化程度。
3社会职业门类的变化影响高职专业设置的调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职业岗位发生变动,而且职业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社会职业岗位的演化轨迹显示是第三产业职业门类不断变化更新增加,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在缓慢中有增长,许多传统产业如轻纺、冶炼和保管等行业作用日益减小,而一些新兴行业如电子、材料与能源、旅游、营销等社会职业日趋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旧的职业岗位在消失而新的职业岗位在不断涌现,社会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化,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知识和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高职专业设置来说,也要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更新和调整专业。
结束语:总之,社会职业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社会职业的发展、演化,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为适应社会职业的发展而调整,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相适应。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注释:
篇2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涵盖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它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其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实现“城乡一体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内在要求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有技术的工人,而中等职业教育正是培育产业工人的摇篮。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及原因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有技术的劳动力人数达不到用工单位的需求
1、多种因素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源不足
(1)受观念制约,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次等教育”
①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背景相比普高学生处于弱势
现在的社会风气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盛行,中等教育文凭对用人单位来说也不再具有吸引力,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和家长宁愿花大价钱读普通高中,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未来。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体是农民子女和城镇工人家庭子女。这些家庭一般都是低收入家庭。
②高校扩招引导大部分生源流向普高,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形成冲击
扩招以后,很多成绩差的学生都能读大学,激发了不少人读普高的积极性。“重点高中热门楼,普通高中敞门留,职业高中上门求”的顺口溜可见一斑。
(2)部分农村家庭受经济实力制约,大量未成年人过早流入劳动力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
2、企业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需求大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与社会保障部《2009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图)》报告看,从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要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约占总需求人数的50.5%,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43.5%。从供求状况对比看,企业对于高级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和技师(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处于高位,高技能人才依然炙手可热。
表1.按技术等级分组的供求人数
技术等级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数(人次)
需求比重(%)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求职人数(人次)
求职比重(%)
与上年相比
求职变化(百分点)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与上年相比供求变化
初级工(职业资格五级)
4021149
19.2
+0.1
4352861
19.0
-0.3
1.38
-
中级工(职业资格四级)
1933518
9.2
-0.8
2055427
9.0
-1.0
1.39
-
高级工(职业资格三级)
715456
3.4
-0.3
640746
2.8
-0.1
1.57
-0.11
技师(职业资格二级)
387341
1.9
-0.2
279535
1.2
-0.1
1.84
-0.17
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
155782
0.7
-0.2
110276
0.5
-0.1
1.86
-0.07
技术员(初级职称)
2197664
10.5
-0.3
2267548
9.9
+0.2
1.42
-0.09
工程师(中级职称)
953068
4.6
-0.2
961770
4.2
+0.1
1.44
-0.13
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
198762
0.9
-0.3
137596
0.6
-0.1
1.90
-0.15
无技术等级或职称
/
/
12124897
52.9
+1.4
/
/
无要求
10370561
49.5
+2.1
/
/
/
/
/
合计
20933301
100.0
/
22930656
100.0
篇3
一、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需求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了解社会对人才要求。
(一)现代社会需要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
科学技术活动的日的在于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面对的主要是物质世界,探讨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科技活动的主体是人,在探求未知世界和应客观规律来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服务的活动中都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包含有人文素。人文素质内涵又主要体现在开展科技活动的动力、方法和对科学结果的态度与对科技成果的利用上。因此,高科技为生产力的跃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人类提高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蕴藏着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秩序、使人堕落的危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表明: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
(二)现代社会需要善于终身学习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人才
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圈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指出的:“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的目的。现在的社会需要人才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现代社会总是通过教育的传递和塑造功能,把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生生不息的传递下去,并在这种传递过程中,不断塑造和完善人类自身,不断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之一,人们积极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人们希望终身接受教育,正是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完善,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完善自我的体现。
(三)现代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的不确定性在逐渐增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具有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需要人才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把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
高校学生走出校门,如何尽快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在社会各层次岗位和谐就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和社会人才要求,对高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是高校实施教育活动的最基础的日标和使命。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具不具备社会各层次岗位所需要、成为必求之才,就成为衡量高校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
高校是社会先进知识的聚集地,应紧随社会进步,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使教育成果顺利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高校充分认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可以有助于高校教育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有助于降低人才培养周期、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人才培养效益;有助于为大学生成为“社会准职业人”做好准备。
(二)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校教育管理应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地位,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充实职业素质内涵。
1.大学生应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刻苦钻研,为科学献身的人格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运用科学精神掌握前人积累的科技成果,运用创新能力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转化成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我们的国家在才会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2.大学生应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完成学业步人社会,无论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岗位,首先都是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基层劳动者。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和对集体、个人的责任感,可以让社会放心大胆的使用和依靠大学生,增强他们的可信度,获取社会各个用人单位良好的信任,在岗位上担当重责。
3.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成为有人格魅力的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发挥聪明才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合理的面对人生的挫折、困难,增强自信和面对一切的勇气;有助于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对社会需求之人。
4.大学生应具有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校是培养学生团队的最佳场所,良好的团队意识是任何一个集体、组织都必需具有的意识。而任何一个行业和职业工作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团队的协调运作。同时,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是每一个从业者都要面临的现实。
5.大学生应具有服务意识和服从意识
篇4
(二)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于2007年2月开始分批进行,调查截止时间为2007年11月30日。考虑到问卷回收的困难,主要采用问卷集中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390份,回收率78%,其中有效问卷360份。问卷调查范围涉及15个省市,但主要集中在湖北(占38.9%)、河南(占12.6%)、深圳(占8.45%)、北京(占15.3%)、上海(占11.2%)等省市;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性质主要是国有企业(占24%)、会计师事务所(占16%)、国家管理机构(占15%)、外资企业(占20%),也包括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教育部门;调查行业主要包括电信业、化工业、冶金业、服装业等制造业;既有内贸企业,也有外贸企业。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本次被调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55岁,占被调查者人数的88%以上;明确从事财务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75%以上;被调查者中从事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占60.79%,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占13.51%,从事非财务会计工作的占15.8%,其他占9.9%;被调查者学历明确在本科以上的占78%;职级为单位中层管理者的占58.6%;职称在中级以上的占72.6%。表明被调查者工作经验尤其是财务会计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阅历较深、思想较成熟,对实际工作中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具有切身体会和认识,能够通过实际工作的感受来反思当前的大学会计教育,对会计后续教育需求分析也比较准确,从而保证了本次问卷调查的效度(调查质量)。
(二)会计人员需求调查分析笔者设计了6个小题调查社会对会计人员需求,具体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所在单位会计机构人员设置比较健全,有7人以上会计人员的单位占60.65%。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其业务素质状况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调查显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会计人员占81.94%,但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会计人员仅占36.14%,这显然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此外,调查也显示,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仍有很大空间:急需增加和计划增加的需求达64.57%,但需求的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财务人员。可见,在会计人才市场出现财会人才“过剩”多指普通会计人才,高级会计人才则严重短缺。
(三)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评价及要求调查分析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会计从业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传统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基本上可以分为博士、硕士、学士以及专科、中专及职业技术教育五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会计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均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依据国家会计学院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认定标准并作必要的补充后,笔者设计了3个调查题,具体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会计人员应具备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和税务职业知识;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会计职业知识应包括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审计;认为会计人员应拥有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与金融知识的占比重较小,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这些知识在执业过程中不太重要,但也可能是被调查者职务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遇到类似的知识应用。所有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是人际关系,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但对项目管理能力、参与决策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却只有少数被调查者认可。所有被受调查者选择诚实可靠作为会计人员必备的职业品德,另外对优秀卓越、团队协作、奉献精神选择也占很高的比例,表明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团队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加重。但对作为会计人员应关注公众,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仍有待加强。
(四)现代大学会计教育评价的调查分析对该项的调查设计了6个小题,具体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有66.11%被调查者认为现代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中所开设的课程能满足会计职业能力的要求,但有少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会计教育开设的课程比较陈旧,难以满足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21.67%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性教学应占总教学量的50%,45.83%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性教学应占总教学量的30%,可见,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重要,学校应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同时被调查者认为最佳的实习方式仍是校外实习,并且希望由学校来安排实习。此外,社会对新进财会人员实际动手能力基本满意度仅占42.98%,特别是社会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欠缺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专业技能、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这也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现代会计教育改革。
(五)会计职业后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会计后续教育关系到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生命力的延续和会计从业人员的持续合格与否,会计人员在其职业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不断地接受持续教育。有关社会对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需求情况设计了9个调查题,具体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大多数(73%)会计人员认为后续教育重要,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需求也较高(76%),但普遍认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机会不多,且高质量、高水平的后续教育机会更少。年轻的会计人员普遍认为,单位很少给予其后续教育的机会,即使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参加。大多数会计人员获取新财会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职称考试(58.89%),自学、学历进修占34.36%,而社会提供的培训仅占11.72%。对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审计准则,有48.4%的人听说过,有19.7%的人还不知道,而认真学习过的仅占5%,可见对新准则的培训和执行还任重而道远。对会计后续教育的期望,主要是给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与时间,要求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切实加强对后续教育的管理。大多数(63.6%)会计人员认为后续教育的内容应有针对性,主要是最新的会计法规与其他会计知识,也有相当数量的会计人员要求对热点案例进行剖析。对后续教育的教学方法仍认为课堂的理论学习很重要(43.6%),选择对热点问题的交流与案例互动各占24.3%与12.4%,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会计人员对后续教育的内在需求较强烈。
三、调查后的思考
篇5
职业技术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专业技术,德育工作也应该创新培养。在客观环境的改变下,学生德育方面如果没有创新培养,德育课程将无从发展,学生将无法应对现代社会所提出的挑战。
一、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思想问题分析
1.学生过于自我,不习惯封闭式管理
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争强好胜,自尊心较强,喜欢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如今“90后”居多,加之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个性,团队意识较差,缺乏生活锻炼。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经不住考验和打击。
这类学生虽然思考能力及敏锐性强,但是自我约束力差。而初来学校不习惯学校严格的封闭式管理,甚至产生抵触和厌倦的心理。
2.学生家庭普遍条件差、心理障碍多
选择学习技术的学生多数学历只有初中程度,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甚至有些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这些因素往往导致学生的性格孤僻和自卑,并极易走向极端。
这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差;与同学老师相处时受到排斥;在情感方面自卑,得不到及时的开导。他们选择学习技术,主要是认为在职业技术院校中只学习技术而不用学习理论知识。
3.生活懒散,缺乏勤奋刻苦精神
由于文化基础差,在职业技术院校学习专业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导致学生常常困惑、不知所措。他们很少去想今后会去做什么,也不清楚一技之长意味着什么。所以没有目标的他们在生活学习上懒散,没有主动的学习意识。不勤奋是因为他们认为是为父母而学习,不刻苦是因为他们没有责任心与责任感。
二、企业反馈毕业生入职后的不良表现
1.毕业生个性强,不服企业管理状况多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入职后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表现在不穿统一的工作服;不负责自己工作区的清洁;懒散不能保证待工状态;对设备不进行检查调试;没有很好的工作精神面貌。在两人或两人以上工作时不能合理的分工,并且在工作中常常发生分歧。在遇到不清楚的任务时没有及时报告组长或技师。认为自己的技术很强不需要按照制作手册的流程正规操作等不良现象。
上述状况会或多或少的在毕业生入职后表现出来,为了改变不良行为,职业技术院校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技术,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德育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生活追求安逸,工作不思进取
企业在录用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前,会对毕业生进行培训。 但是多数毕业生自视清高,认为自己的技术很强不需要再经过培训,不承认自己技术不足,导致眼高手低。他们也不愿在实际工作中吸取经验。
毕业生工作后认为自己终于摆脱学校及家庭的束缚,可以自由的生活。找到工作后认为只要能安稳的过完一生就可以了,或者认为生活将就着能过就行不必追求过高的要求。然而他们不知道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对所从事的工作存在偏见
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的工作寄予过高的希望,要求薪水不能太低,工作不能太累并且收入要稳定。多数不愿在小企业工作,但恰恰需要最多的技术人员是这些中小企业。经调查,大多数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希望工资不能低于2000元,必须双休,还要求公司提供食宿等福利。这也是他们经常换工作的主要原因。
三、职业技术院校德育教育改进方向
1.根据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到:“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年龄偏小,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不够成熟,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此时的可塑性强,但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和思想稳定性较差。职业技术院校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第一:可以在德育课上进行正面思想的灌输,学习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将我国的荣辱观和学校的荣耻条列张贴在宣传栏或寝室里。
第二:学校可设置班级管理制度,例如《班级个人考核制》、《班级奖励制》等,让学生转客为主,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第三:开展班级干部选举活动,组建作风正派的班级管理队伍。每天对学生的上课及早晚自习进行督察,对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及宣传。对学校的各方面管理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以主场形式在管理中成长。
2.丰富职业技术院校德育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环境
为了彻底并全面创新发展职业技术院校德育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工作方式开展,建立全方位的德育教育领导机制。学校的负责人员从校长到老师都应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责任,大到设立规章,小到老师和学生沟通。都应做到以德管理,用心关怀每一位学生。
学校不可只有技术考评,也需设立德育考评、师德师风考评、学生行为测评等制度。并不断的完善德育教育体制。通过对学校教师的道德培养、加强德育培训工作,并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等方式,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德育建设打造良好并结实的基础。
在教育方式改变的同时,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也应重新规划。学校环境应是干净、绿色、美观。学校可开设有趣有益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活动及兴趣小组等。利用节假日或纪念日多多宣传青少年所需的思想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积极开展。
这些不但能建立学校的良好校风,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健康全面地成长。
3.提前预防教育,避免学生就业后出现不良行为
针对文章中提到毕业生在企业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学校应为学生做好进入社会前的准备。
第一:邀请自主择业成功的毕业生回学校进行演讲,用成功的经验告诫即将踏上社会的学弟学妹们。让他们相信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综合能力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消除毕业生的迷惘与不自信。
第二:学校和各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和学生双向交流选择,在毕业生进入公司前,侧重学习公司所需的技能和规章制度,以防进入公司后不能适应。
第三: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让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并享受辛勤工作的愉快,预防学生工作后安逸生活,不思进取。
参考文献:
1. 刘兴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21(1)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为了进一步了解省内用人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我院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项目,对长沙地区商务英语人员的存在状况和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单位涉及湖南省450家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政府机关,调查主题是”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共发出l147份问卷,回收问卷996份,有效问卷978份。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由调查分析表我们可以分析出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认为学历在本科和本科以上的占52.4%,高职的占41.6%,不重要的占6%。这说明在高职院校办商务英语专业具有优势。另外,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上注重于英语和商务知识比重占61.4%,用人单位在能力素质方面喜欢商务英语人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比例达60.8%。
然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际教学效果却是差强人意,远未达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日标的要求,据《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对策研究问卷抽样调查报告》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
以上调查显示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在单位里的缺陷在于缺乏商务环境下的应变能力;语言应用能力不够好;缺乏专业术语。在商务环境下的口语交际技能、商务函电写作能力、外贸流程及信用证流程知识技能比较薄弱。用人单位要求商务英语毕业生必须在熟悉掌握了英语通用词汇、语法知识与常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扩展语言应用技能、加强语言知识与相关对外贸易知识的结合,熟练掌握对外贸易的基本流程,掌握基本的贸易理论、基本的国际贸易法规及相关的商务知识,了解相关的对外贸易的政策和技巧,基本的理论与实务。具备商务英语和汉语的双语运用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及商务英语写作与英汉互译等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有创意,有想法,热情、大方,沟通协调能力较强,服务意识强。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熟练运用现代化通讯工具,目前各种外贸企业要求员工能在对外贸易活动的各个环节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在现阶段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应该侧重知识技能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现状
自2000年来,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都争相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为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专业英语人才。但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该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足以应对日益频繁变化的国际商务活动的要求。此外,由于受传统的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活动从人才培养理念,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设置,到教学方法的应用及英语教学水平的测试等都不够健全、不够系统,培养的商务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实操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标准不相适应,这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及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都是十分不利的。在新经济时代,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应用,是创造。
以上表格显示商务英语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与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就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用人单位凭借各种证书来权衡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可是学生毕业时获得证书的比例却是不如人意。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语言能力;有利于智力智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终生学习的需要。对商务英语的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和界定,以期将学生培养成…匿商务、能操作”的高等应用性英语人才。所培养的应用性高职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有较强的时间应用能力,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
三、多途径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一)”以证定课”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产生的时间不太长,国家教育部对于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没有明确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开课条件、课程设置、教学目的、教学大纲、考察要求等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就使得设置该学科的各家院校各行其政,分别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学校的办学条件去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商务英语在教学上,处处可见基础英语的影子。商务英语课程除了包括必要的英语课程如:语音、听力.口语、基础英语等语言类基础课程外,还包括经济贸易类课程如:宏观、微观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金融学、保险学甚至国际法等学科。本课程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掌握较广泛的商贸运作知识、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能够胜任外事、外贸及其他涉外商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加强校内实训
商务英语专业要以人为本,从社会需求出发,坚持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及商务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为主旨构建商务英语课程和内容,以双语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与学相结合道路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坚持”以岗位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理论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本着为社会培养熟悉涉外商务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动手+动口优势和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商务英语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厚英语基础、通商贸理论、重实践操作”的专业教学思路,全过程开展”双语、双师、双证、多元通道”的专业教学活动,多方位利用校园网络虚拟课堂和虚拟实验室加强学生动口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三)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实习基地
篇7
(2)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现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教育高中的计算机类专业仍采取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模式,虽然相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进步,能够将实验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中,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仍然存在难以找到工作,无法胜任普通企业岗位等问题,这就充分说明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模式方案还存在很大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
2计算机类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方案与改革思路
2.1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和学生听的呆板方式,取而代之采用引导式教学、项目教学等类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教师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以及开办空中课堂等,同样教师也可大胆地把授课课堂设在实验室或者机房,让学生边练、边学、边动手,做到教学训练两不误。总之,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的方案都能拿到课堂上尝试着应用。
2.2根据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和社会需要更新教材
在教材编著和更新的同时存在以下几点注意事项:第一,教材的编著和更新应该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可把全部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编入教材。编者要联系社会和教学实际需要,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地将计算机专业内容与技术编写入教材,同时也要尽量把本专业当前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编入其中,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教师也不要只求新却忽视那些基础性计算机知识如C语言等,这些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新知识与基础知识完美结合起来才可以称为好教材。第二,教材的编著与更新并不是一蹴而就,原因就在于本专业发展过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建议大约要每隔两、三年或者每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次修订,以获得教材上的与时俱进。其实,在校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教材,没有好的教材,教师培养优秀的学生无从谈起。所以,教材的修订和更新需要频繁地进行。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材的修订工作还是比较难进行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同时要注意职业教育毕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教材的编纂与修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3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
各个职业高中院校的毕业生都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实习、实践的课时较多,但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是很严重。为解决这个普遍问题,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动手,另一方面可以多举办一些创新大赛,增加参观考察基地和企业培训,并可以创建开放试验室和机房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尽快接触社会,接触岗位,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2.4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加课改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那么,要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就要提高原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例如可以增加教师的进修和学习机会,加大师资素质培训过等。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服务。对于新上任的教师的则要严格把关,不能盲目、随意地聘任无教学经验教师,聘任时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是关键。
2.5多方面改革考试制度,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
当前,大部分职教学生在思想上认为,上课学习的目的就是最终考试。换句话说,学校考试对教学质量将会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只有把考试的内容形式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普遍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考试的方式来讲也可大胆进行改革,比如,可以把某些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考核的内容,达到标准,完成任务则通过,否则需要重新进行学习,这样不但督促了学生要重视实际,而且还能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开阔思路的目的。
3教改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策略
(1)教师一味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某些老教师在思想上一直认为只有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对传统教学的方式完全否定,但我们也应着力促进教师认识传统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使其明确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更好的课堂教学作用。
(2)学生不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而且职业教育的生源普遍质量差,所以,必然存在部分同学不适应新教学方式而造成学习效率降低的状况。对于这些状况辅导员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认清自我,明确学习目的以适应新方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篇8
to Adapt Society's Development Needs
TAN Weixin
(Electromechanical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Kaiping, Guangdong 529381)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formulates relevant curriculum reform pla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current computer professional career education teaching process, it also consider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when formulate the plan, in oder to to solv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students. And only connectting with the reality in the actual application and operation process can they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programming teaching; course reform; student employment
1 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与现状
(1)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计算机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差,课堂教授内容陈旧枯燥,大部分专业课内容授课方式单一且重复性较大,课堂实习实践内容少等。多数教学问题在全国各个普通职业高中中均存在,而且大都是很长时间未得到解决的共性问题。
(2)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现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教育高中的计算机类专业仍采取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模式,虽然相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进步,能够将实验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中,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仍然存在难以找到工作,无法胜任普通企业岗位等问题,这就充分说明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模式方案还存在很大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
2 计算机类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方案与改革思路
2.1 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和学生听的呆板方式,取而代之采用引导式教学、项目教学等类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教师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以及开办空中课堂等,同样教师也可大胆地把授课课堂设在实验室或者机房,让学生边练、边学、边动手,做到教学训练两不误。总之,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的方案都能拿到课堂上尝试着应用。
2.2 根据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和社会需要更新教材
在教材编著和更新的同时存在以下几点注意事项:第一,教材的编著和更新应该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可把全部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编入教材。编者要联系社会和教学实际需要,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地将计算机专业内容与技术编写入教材,同时也要尽量把本专业当前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编入其中,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教师也不要只求新却忽视那些基础性计算机知识如C语言等,这些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新知识与基础知识完美结合起来才可以称为好教材。第二,教材的编著与更新并不是一蹴而就,原因就在于本专业发展过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建议大约要每隔两、三年或者每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次修订,以获得教材上的与时俱进。其实,在校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教材,没有好的教材,教师培养优秀的学生无从谈起。所以,教材的修订和更新需要频繁地进行。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材的修订工作还是比较难进行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同时要注意职业教育毕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教材的编纂与修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3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
各个职业高中院校的毕业生都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实习、实践的课时较多,但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是很严重。为解决这个普遍问题,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动手,另一方面可以多举办一些创新大赛,增加参观考察基地和企业培训,并可以创建开放试验室和机房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尽快接触社会,接触岗位,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2.4 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建设一支(下转第41页)(上接第32页)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加课改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那么,要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就要提高原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例如可以增加教师的进修和学习机会,加大师资素质培训过等。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服务。对于新上任的教师的则要严格把关,不能盲目、随意地聘任无教学经验教师,聘任时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是关键。
2.5 多方面改革考试制度,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
当前,大部分职教学生在思想上认为,上课学习的目的就是最终考试。换句话说,学校考试对教学质量将会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只有把考试的内容形式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普遍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考试的方式来讲也可大胆进行改革,比如,可以把某些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考核的内容,达到标准,完成任务则通过,否则需要重新进行学习,这样不但督促了学生要重视实际,而且还能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开阔思路的目的。
3 教改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策略
(1)教师一味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某些老教师在思想上一直认为只有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对传统教学的方式完全否定,但我们也应着力促进教师认识传统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使其明确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更好的课堂教学作用。
(2)学生不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而且职业教育的生源普遍质量差,所以,必然存在部分同学不适应新教学方式而造成学习效率降低的状况。对于这些状况辅导员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认清自我,明确学习目的以适应新方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4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能输送良好的职教毕业生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但企业的需要就是要拿来就用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毕业生刚进入企业就需要二次甚至多次的岗位培训,那么企业的压力也会加大,学校的教育也没有发挥作用,这当然也是学生难找工作,社会企业需求和职业教育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
所以,教师要进行课程的相应改革,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充分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既解决了学生难就业问题,也为企业减轻负担,是学校和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惠琴,王惠姣,刘玉群.创新教育与教学管理创新[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2]张惠娟,王艳廷,吕殿利,王志华,李玲玲,杨文荣.以科研促教学,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
篇9
一、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现状
2012年,山东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近600所,本次调研随机抽取其中68所,包括了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职教中心)等多种类型。本省大部分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过程中,为了扩大覆盖面、争取生源都在追逐热点,尽可能多设置专业,忽视了专业设置的原则和内涵,视专业设置同儿戏,在不具备任何条件的情况下随意设置专业,所设专业根本无法承载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毕业的学生两手空空,没有任何专长,严重影响了本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甚至引起社会对同类学校相同专业的质疑,把原本发展空间广阔,前景可观的优秀专业推向被大家抛弃的边缘。
(一)专业设置的恶性竞争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总会有不同的职业岗位被人们推崇和追逐,因而造成了不同的专业热点,并且在不同的区域,大家的认识不相一致,南方发达地区与西北的差异就很大,现阶段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呈现出财经类学校热,而西北财经类学校的专业往往不被人们认可。近年来某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拉动及卫生服务领域的扩展,呈现出的是石油化工类专业和卫生服务类专业倍受欢迎。由于这些原因的影响,许多职业学校纷纷放弃了自己若干年的历史积淀和办学特点,在专业设置上你追我赶,忙于设立专业而忽视了建设,带来的后果肯定是恶性竞争,不利于一个优秀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二)专业设置的重复
其实就是专业设置的恶性竞争带来的结果,在同一地区一个专业被多个同类职业学校重复设置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当然专业的重复设置利于学校之间的竞争,提高教育质量,但试想一下,在一个地区有若干个职业学校办同一专业,会出现什么局面?以职业学校的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在山东至少有十几所学校在办,而山东选择工程造价专业的生源又有多少呢?结果是大家同时办了很多相近的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都严重不足,我们在专业教学及专业建设中精力分散,顾此失彼,疲于应付,每个专业都不能办好,很难办成精品专业。
(三)在不具备条件的基础上设置专业
调查发现某些职业学校,校园面积不足三十亩,观其基础设施不过三栋五层楼房,问其师资说有几十号人,可是看其专业不禁哑然失色,专业设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达十几个之多,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十多个专业不知道靠什么来支撑?能给学生教会专业技能吗?有些地方职教中心有漂亮的校舍,政府投入资金购进大批先进的实训设施,但为数不多的教师都是从中学调入,经过短期培训成为众多专业的核心教师,自己本身的专业能力就不强,实训设备不能精通使用,如何教化学生。这一点已经在全省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上得到充分的证明,大部分地方职教中心培养的学生基本不具备专业技能。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1.专业设置要立足当地,面向全国。
专业设置首先要考虑如何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应在充分调查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职业与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根据学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比如有些地区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可以考虑在物流、电子商务等方向设置专业,有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导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发展。
2.专业设置要紧贴市场需求,以经济发展为坐标,以职业分析为导向。专业设置应考虑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订单教育,以企业的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形成学生入学即等于就业的教育方向。
3.专业设置要突出自身特色。中职学校各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办学特色。因此,增设专业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与本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其他中职学校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应充分利用中职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师资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力创特色,形成局部优势和“名牌”效应。
总的来说,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过程中,以经济发展为坐标,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动态,遵循“经济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的原则,为经济建设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实用型人才。必须把握全局、认准形势,给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提供合理、科学的理论依据,让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人才的培养紧扣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决策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考虑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形成合理的专业格局。
参考文献
[1]刘德思.职业教育的模式选择――资源交换的观点.
篇10
(2)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现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教育高中的计算机类专业仍采取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模式,虽然相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进步,能够将实验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中,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仍然存在难以找到工作,无法胜任普通企业岗位等问题,这就充分说明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模式方案还存在很大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
2 计算机类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方案与改革思路
2.1 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和学生听的呆板方式,取而代之采用引导式教学、项目教学等类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教师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以及开办空中课堂等,同样教师也可大胆地把授课课堂设在实验室或者机房,让学生边练、边学、边动手,做到教学训练两不误。总之,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的方案都能拿到课堂上尝试着应用。
2.2 根据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和社会需要更新教材
在教材编著和更新的同时存在以下几点注意事项:第一,教材的编著和更新应该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可把全部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编入教材。编者要联系社会和教学实际需要,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地将计算机专业内容与技术编写入教材,同时也要尽量把本专业当前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编入其中,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教师也不要只求新却忽视那些基础性计算机知识如C语言等,这些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新知识与基础知识完美结合起来才可以称为好教材。第二,教材的编著与更新并不是一蹴而就,原因就在于本专业发展过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建议大约要每隔两、三年或者每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次修订,以获得教材上的与时俱进。其实,在校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教材,没有好的教材,教师培养优秀的学生无从谈起。所以,教材的修订和更新需要频繁地进行。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材的修订工作还是比较难进行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同时要注意职业教育毕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教材的编纂与修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3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
各个职业高中院校的毕业生都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实习、实践的课时较多,但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是很严重。为解决这个普遍问题,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动手,另一方面可以多举办一些创新大赛,增加参观考察基地和企业培训,并可以创建开放试验室和机房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尽快接触社会,接触岗位,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2.4 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建设一支(下转第41页)(上接第32页)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加课改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那么,要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就要提高原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例如可以增加教师的进修和学习机会,加大师资素质培训过等。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服务。对于新上任的教师的则要严格把关,不能盲目、随意地聘任无教学经验教师,聘任时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是关键。
2.5 多方面改革考试制度,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
当前,大部分职教学生在思想上认为,上课学习的目的就是最终考试。换句话说,学校考试对教学质量将会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只有把考试的内容形式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普遍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考试的方式来讲也可大胆进行改革,比如,可以把某些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考核的内容,达到标准,完成任务则通过,否则需要重新进行学习,这样不但督促了学生要重视实际,而且还能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开阔思路的目的。
3 教改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策略
(1)教师一味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某些老教师在思想上一直认为只有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对传统教学的方式完全否定,但我们也应着力促进教师认识传统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使其明确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更好的课堂教学作用。
(2)学生不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而且职业教育的生源普遍质量差,所以,必然存在部分同学不适应新教学方式而造成学习效率降低的状况。对于这些状况辅导员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认清自我,明确学习目的以适应新方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4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能输送良好的职教毕业生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但企业的需要就是要拿来就用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毕业生刚进入企业就需要二次甚至多次的岗位培训,那么企业的压力也会加大,学校的教育也没有发挥作用,这当然也是学生难找工作,社会企业需求和职业教育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
所以,教师要进行课程的相应改革,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充分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既解决了学生难就业问题,也为企业减轻负担,是学校和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惠琴,王惠姣,刘玉群.创新教育与教学管理创新[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2]张惠娟,王艳廷,吕殿利,王志华,李玲玲,杨文荣.以科研促教学,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
篇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TAFE模式‘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编号:2010ZCG35;主持人:李建国)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07-03
专业的设置,对于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能否快速的适应企业的要求、快速的走上岗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得不说,社会需求下的专业设置,应该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灵活的掌握社会对专人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为学生今后在社会行的生产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要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
(一)以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动。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则要求我们的专业设置必须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必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是其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需求反应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核心内容在于提升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2.获得社会效应的必然选择。社会效应是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对社会的发展带来相应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活动才有继续下去的必要。这一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大发展要求的技术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也就是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硬件、软件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应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于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性人才,获得相应的社会效应,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进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提供丰富而多样的人才支持,而不是为了盈利。
(二)具体专业设计过程中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的实现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必须从社会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进行专业设置,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必要的专业型人才。
1.从人力资源分析来说,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劳动力所具有的素质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最基本前提。学校应该通过对本校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改善来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市场需求信息,通过对学生的信息支持来为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这也是由于社会对人力资源所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决定的。社会声场过程中,作为为复杂的整体结构,各种各样的人才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到相应的作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趋势,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特点,是教学自身能够成功的必然条件,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在学校的阶段就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其以后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工作提供合格的综合性人才[1],为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选择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把握,因材施教的同时,注重整体的提升。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专业的细化和内部劳动组织的变化是其主要特征,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有必要根据这些变化的产生和发展趋势对专业的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来说,下列几点社会经济因素对专业设置的变化起到了主要的影响作用: (1)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高等教育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性符合人才,是其基本要求,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存在的基本要求,所以,高等教育事业中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严格按照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动,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2)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正如上文中所论述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我国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出发,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工作提供一个必要的支持;(3)从社会职业划分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所面向的市场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情况下,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则显得尤为必要。
3.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求角度来说。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发展情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重点关注方向,这就要求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角度进行专业设置改革。为学生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树立一切为学生的教学宗旨,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的具体需求在没一个专业上予以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将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生如何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来保证今后的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得以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来不断的提升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才能够保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4.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调控规律角度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根据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实际情况而展开的,这就要求专业实际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相适应,并以此为基础,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笔者通过多年的亲身教学实践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应该对社会随机多变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长周期性的矛盾加以考虑,社会需求的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2],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科技成功和创新型技术的大量涌现,对原有的技能和技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传统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需求。可以说,今年的热门专业,明年可能遭冷遇,目前遭冷眼的专业人才,明天可能会变得抢手。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深入的把握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二、专业改革项目必须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相适应
(一) 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对在市场中需求较强的专业进行大力投入,同时按照上文中的要求,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的规律性进行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势专业培养,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才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把握。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进行专业划分的时候,如何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就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3]。
(二)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提升专业在市场中的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专业的对口程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专业涵盖的面比较广,那么该专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势必下降,而如果过分的追求专业的专一性,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的适应性将会大幅度下降,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情况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笔者认为,如果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该专业的市场适应性,那么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来说将会是非常有利的。让人才市场需求较大的专业招生。这样既可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又可避免过多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4]。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最大限度的调研,对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就业率从而带动招生率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学校管理者应对这一问题给予更生层次的关注。
(三) 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的进步导致社会分工的不断细致,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总量上升到同时,对人才的专业性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行业诞生,每年也有大量的老行业衰落,这种变化,要求高校不能简单的进行专业的调整,而是应该重点对社会需求进行预测性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自身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来实现对整体专业的改革和完善。同时,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对所在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给予充足的信心,为学生整体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给予相应的关注和努力。
三、加强管理体制建设,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水平
(一)强化行业的主导作用,创新专业设置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如何,就看其对企业、行业所需人才规格、能力的适应性,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专业能力标准由行业、企业协会来制定。
应该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地方教育的行政部门会那句当地经济发展和我国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给予高等职业教育宏观上的监督和指导,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具体的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方面的选择,重点根据自身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来制定新的专业,送交上级部门审批之后实施。
(二)以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切入点,突出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针对性
必须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对专业的选择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对相关教育人员的把握,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角度,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通过委员会的调查和研究,进行专业方面的设置。不得不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展开,应该根据相关需求,由在本专业和行业较有影响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学院的专业教师、负责人组成。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区域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实际需要以及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来设置专业,特别要注重设置一些符合本地区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性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
(三)专业设置的操作程序
笔者认为,应该重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所需要的人才品种进行合理的选择,从岗位的实际需求情况的不同来设计具体的岗位内容,同时,应该对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分类会中,对其中包括行业规模、专业技术状况、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范围与工作范围等信息进行有机的分析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的专业设置实践。再次分析岗位或岗位群能力结构、能力要素,确定该岗位或岗位群必须具备的所有上岗证书;然后根据职业能力的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专业设置的建设意见,包括对原有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调整意见,以及建议新开设的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和办学规模;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上述调查报告和专业设置的建设意见。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改革和引导,使之能够符合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所作出的具体要求。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断提升,应该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当地政府如何合理的利用当地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7(2).
[2]李永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管理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3(5).
篇12
为中职教育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我们于2010年9月随机抽取市内外50家医疗单位,对我校中职毕业生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50家市内外医疗单位。
2.方法: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后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问卷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名称及所在地的基本信息,单位性质,单位现有规模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情况等。利用Microsoft Excel对所得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结果。①单位名称及所在地。共47家单位,外市13家,占27.7%;本市34家,占72.3%。②单位性质。国有企业10家,占21.28%;民营企业37家,占78.72%。乡镇级37家,占78.72%;县级及以上10家,占21.28%。③单位现有规模。50人以下的2家,占4.26%;50~200人的35家,占74.47%;200~350人的8家,占17.02%;350人以上的2家,占4.26%。
④单位用人计划确定时间。
⑤单位一般采取的招聘方式。
⑥单位需求毕业生专业。
⑦单位目前需要的人才类型。
⑧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重视因素。
篇13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选择电子商务的某一方向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和提供能满足电子商务相关行业实际需求,既掌握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理论基础知识和多个学科知识,又具备电子商务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一)以社会需求的职业岗位设定培养目标
大多电子商务技术、电子支付、电子政务、计算机、财务、营销和物流配送等行业都存在对电子商务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与电子商务专业对接的岗位,如电子商务公司、银行、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及传统企业等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维护员、网络营销员、网络信息员、电子交易员及电子商务物流员等岗位。因此,应根据目前社会急需的技术型、营销型、交易型和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设定培养目标。
(二)以职业岗位需求设计知识结构
受管理成本等多种因素限制,很多企业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岗位与岗位间重叠。因此,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专业技术,还涉及经济、贸易、管理等多领域知识,以完成岗位重叠环节操作。
(三)以社会需求发展需要培养综合能力
社会需求发展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潜力的人才。因此,需在培养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职场应变能力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以适应专业发展为导向设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
技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赖于适应专业发展的课程设置,赖于根据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方向,确定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可靠的就业途径。因此,应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方向,立足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及专长设置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并了解及掌握专业和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更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统一专业教学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确保教学实时适应专业发展。
(一)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1.侧重计算机课程
计算机应用是电子商务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需保证教学课时、上机时间和教学内容更新,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训练。
2.突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是学生的主修课程,必须保证电子商务专业课的课时、课量和学习周期,使学生扎实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
3.增设第二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
针对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增设与专业相近的第二专业课程,或与专业相关的第二、第三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与专业相近、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能力。
4.增加综合素质培养课程
增加并确保一定课时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以保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5.增加实践课程占比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性,增加实践课程占比和课时,以强化技能实践训练,增强学生操作和应用能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术相关的操作应用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发展适应力,确保教学适应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
1.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
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真切、生动地学习和体验本专业课程;通过灵活多样的职场氛围的情境模拟教学,培养学生交际、案例分析和实例操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使学生所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和市场,培养职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开展“我的网店”专业比赛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中,不断开阔视野、深入思考,进而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为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双证融通教学
将电子商务师等级的相关课程融入教学计划中,创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相结合的“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融通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双证毕业,以增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的竞争力。
3.订单教学
尝试“订单式”教学,开创学生“零距离”和“零适应”就业途径。安排毕业实习生到有人才需求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过后,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就可直接在实习企业就业。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实习和对口就业问题,而且缓解了学校与毕业生本人的就业压力,更增进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企业用人得当,不再为二次选人烦恼,学生选择无误,不再为二次就业困扰。
(三)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通过构建和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辅助教学、教学评估和就业指导相融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制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计划,建立实践教学组织网络及信息反馈网络,实现计划管理、网络化管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估管理和就业支持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总之,基于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技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社会需求和适应专业发展为导向设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多学科复合型的技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使之胜任各行业、企业电子商务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并能适应和促进电子商务专业发展,以解决好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的矛盾,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