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篇1

主办单位: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成都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4210

国内刊号:51-1592/N

邮发代号:62-17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2

一、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管理现状及问题

1、广西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组织全系统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等部专项以及各地方科技专项项目,在土地、地质、矿产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经过汇交总结,“十一五”期间共计1881项成果,其中,各省(区、市)相关单位汇交成果867项,占46。1%,广西汇交成果95项,占省(区市)汇交成果总数的9。1%,排在各省(区市)汇交成果的第二位,但是广西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率并不高。

从获奖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共评出一等奖37项,二等奖301项。其中,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获奖数为111项,占获奖总数的32。8%;广西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

从申请国家专利情况、科技著作出版情况、核心论文等方面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研发投入情况

2012年,国土资源部门投入科技研发经费38.9亿元,科技研发项目3016项,国土资源项目平均经费129万元。

2012年,广西国土资源部门141个项目中,19个部级项目,经费1153万元,项目平均经费61万元;区级项目56个,经费2420万元,项目平均经费43万元;本单位项目66个,经费9577万元,项目平均经费145万元。从项目数看,主要是本单位项目,区级和本单位项目较多;从项目经费看,以本单位项目经费为主,占总经费的72%。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研发主要以本单位项目为主,其次是区级项目,没有国家级项目。

3、广西国土资源领域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从国土资源部科技管理制度看,在科技规划计划、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推广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国土资源部和广西区委的领导下,在科技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2006―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但尚未形成科技管理的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4、广西国土资源部门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状况

从国土资源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情况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省级科技人才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与其他省区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课题组对广西14个地级市中的9个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了调查统计。从科技管理方面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实际科技管理人员多于所设岗位数,科技管理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高。课题组同时调查了四家相关单位,这4家单位的人员总数为617人,实际科研人员数为327人,占人员总数的53%。其中,本科以上有231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1%。可以看出,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科技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区级国土资源部门所属事业单位。

5、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积极开展野外科学研究,国土资源部门建立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84个,其中,广西地区有4个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占基地总数的4.8%。

按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国土资源部门自2009年以来,已在全国设立了两批共计105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其中,科技场馆类有36个,资源保护类有61个,科研实验类有8个。广西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总计有2个,即广西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岩溶地质馆,均为科技场馆类科普基地。

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及框架

在充分分析广西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及需求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指导,以建立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国土资源日常工作需求为切入点,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及框架。这既是落实“富民兴桂”,“科技兴地”的重大举措,又是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破两难、促转变”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队伍科技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意义十分重大。

1、总体目标

以国土资源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为核心,深化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改革,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体系。全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成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系统工作人员的科技素质全面提升,科技拔尖人才大量涌现。建立与区国土资源工作相适应的科技工作新体制、新机制,促进全区国土资源工作的现代化。

2、科技支撑体系框架

广西国土资源科技支撑体系,包括“一个平台、三个体系、四个领域”。“一个平台”,指广义上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即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科技制度体系、科技人才队伍三个方面。“三个体系”指科技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投入体系。“四个领域”指重大专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见图2)。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根据广西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人才引进机制。大力推进人才、智力与项目相结合的引才方式,建立国土资源重点领域人才特聘专家、访问学者制度,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咨询、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吸纳人才和智力。围绕国土资源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国土资源人才信息平台,急需紧缺人才供需信息。

(3)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积极选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到发达国家培训、培养和国内先进省份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国际合作。鼓励广西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强国际合作,力争境外找矿有大的突破,培养一批国际型创新企业。

【参考文献】

[1] Asheim B.T,Isaksen A.:Regiona l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

[2] Po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2).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2).

[4] 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0-2011)[M].地质出版社,20011.

[5]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十一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汇编[S].2011.

[6] 姜琳、朱欣然:我国矿业权市场化程度评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

[7] 鹿爱莉、谢承祥:我国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工作现状与建议[J].中国矿业,2009(5).

[8] 马晓河:区域经济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J].市场论坛,2012(4).

[9] 田凤鸣: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优质服务[J].南方国土资源,2012(1).

篇3

Key words: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enterprise information;SOA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6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勘测单位在人才、装备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业务范围和来源也大幅增加,单位内部的日常管理也日渐庞杂,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日益频繁,单位领导和各部门的办公以及决策使用的信息需更加丰富、准确、及时。而当前,大多数勘测单位的各类管理办公模式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人工的、高消耗的传统模式,或仅仅实现了部分办公自动化(即OA),普遍存在信息流转高度依靠人力,信息传递介质基本依赖纸张,信息传递速度慢,部门之间联系不紧密等缺点,容易造成以下后果:①管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②信息安全和可追溯性差;③制约管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急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办公管理、业务管理、科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等各种管理类型集成起来,在一个系统中通盘管理。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降低办公成本,规范勘测项目管理,加强信息安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产生经济效益。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是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直属的事业单位,拥有国家地籍测绘等7项甲级资质,2项乙级资质,主要开展了以遥感监测、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的“3S”技术集成服务,以城乡统筹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调查规划创新型服务和以土地勘测、房屋面积测算为重点的便捷化服务。

至2012年8月,全院设有5个职能部门,10个业务部门,11个派出机构,2个科研平台,并下设国有高新技术企业1个。

1 总体思路与框架

1.1 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 深入理解勘测单位的组织架构、业务特点和工作流程,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设备和已有基础,本着急用先行、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逐步完善的原则,以办公管理为首,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最终形成适合本勘测单位特点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1.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系统化、一体化、标准化的思想,首先建设网络支撑平台,以及相应的软硬件设备,为系统提供基础支撑;然后在此环境上搭建工作流引擎、智能表单设计器与报表生成器等通用组件以及与其他应用系统集成的外部接口,最后在此基础上建设办公管理等模块,体现在各自的专题门户中。

2 系统主要功能

综合管理办公平台主要在办公管理、业务管理、科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党团管理、工会管理等8个方面都实现了设计的功能。(图2)

2.1 办公管理 办公管理模块是日常使用的重点,除实现传统的收文和发文等功能外,还包括上级指示(电话)、政务督办、固定资产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办会申请、会议室管理、车辆管理、公共信息管理等功能,实现了办文、办会、办事的网上流转。

2.2 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按照勘测项目管理的全流程进行设计,同时以此为核心,纳入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

主要包括项目立项子模块、项目实施子模块、经费管理子模块、档案调阅子模块和台账管理子模块等。

2.3 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也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业务管理模块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工作的特点进行了设计,也纳入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项目申报子模块、项目实施子模块、经费管理子模块、成果管理子模块、科技论文管理子模块和台账管理子模块等。

2.4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系统运行的基础,实现了人力资源信息的统一监管和实时更新。主要包括职员信息管理子模块、日常事务管理子模块和薪酬管理子模块。

其余的模块其功能特点相似度较高,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

3 系统主要特色

3.1 SOA框架 系统统一的设计和实现完全基于SOA面向服务构架,将人员机构管理、授权管理、任务管理等各共有的基础组件功能封装成粒度合理的服务,尽可能实现基础功能的复用。

3.2 文档编辑安全控制技术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使用Microsoft Word 作为文件的编辑器,拟稿、审核、修改等工作均可以在线完成,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权限限制用户的编辑行为,同时提供了“修改痕迹”功能,可以随时查阅领导修改和批注的要点,也可以随时恢复公文的修订过程。

3.3 业务流程的构建和优化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依赖计算机程序化的流程,但现实工作中并没有现成的流程图可供使用,因此必须将现有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初步构建起符合单位特点的流程框图,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和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优化,如针对拟稿类型多样的情况,单设了“材料起草”流程,交由办公室来判断文件的类型,从而启动相应的发文流程。

3.4 内部逻辑关系和数据分析的实现 对于勘测单位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管理等都涉及到很多数据,以前依托手工进行处理的情况极易造成前后不一、上下脱节等问题,现在通过加入判断语句,可以迅速实现预警预报。通过数据的集中管理,可以快速实现月度产值分析、质量动态监管等管理功能,可有效地进行决策支持。

4 结束语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勘测单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于提高办公效率、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执行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能够全面梳理各个管理环节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促进管理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二是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文件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促进事件的高效运转。三是能保障院内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协同办公。四是基本上实现了管理的无纸化运转,节约了办公经费,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顾炳中.国土资源部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3):3-6.

[2]周琦.建立北京矿治研究总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点思考[J].矿冶,2008,17(2):117-119.

篇4

0 引言

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其置于核心地位。在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将科技作为其宏观调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构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必要性

1.1 我国当前国情的要求

现如今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而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国土资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多地少是我国现在发展的现状,人均矿产资源更是不足,资源浪费严重,也写现象的存在就更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紧张。

1.2 有利于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

我国的科技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还无法满足国土资源的发展现状。国土资源方面科学技术应用不高的表现如下: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强,地质科学仍然处于过渡阶段;第二,本领域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以及精密仪器需要进口;第三,相关的科技创新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1.3 有利于创新源动力的激发

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必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就是国土资源创新的原动力。当前国土资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需要面临供应紧张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比较激烈的矛盾,是国家的国土资源得到安全保障。

2 构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途径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科技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技需求,才可以针对需求开展各种研究,得到需要的成果;科技创新则可以把相关的成果直接进行转化,进而为国土资源事业服务;科技创新支撑机制则是通过信息共享和服务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2.1 科技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

国土资源科技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划分为社会需求、管理需求和国家需求三个方面[2]。社会方面的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主体进行构建,比如矿产开发的企业需要的是矿产资源开发的科技方法,而 地质勘探企业则是需要更加先进的成矿理论。管理层面的需求,主要研究的是怎样发挥国土资源管理中科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家层面的需求则是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协调发展。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中需要注意对科技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从而为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提供获取和捕捉信息的渠道。

2.2 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

构建科技创新动力机制需要构建起相应的平台、充足的资金以及相关的制度作为保障。具体构建的过程如下:第一,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积极的建设一些重要的科技示范工程、产业化基地等,建立起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使各种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实现有效的对接。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科技研究项目,比如地质或者地质等,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起可操作性。另外也要建立水平更高的研发中心或者是科技创新孵化器,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第二,科研主体创新制度的建立。此种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相关的科研主体进行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最需要进行科技创新了,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多种类型的创新协会。而公益性的视野单位则可以探究现代化的科研所制度,在人事制度管理和经费制度方面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高校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理论的主要研究基地,所以要加强对新理论的研究,加快技术转化应用。

2.3 科技创新支撑机制的构建

第一,需要完善科技创新合作制度。为了实现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可以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可以将地质学会、土地学会等相关单位作为纽带,加强和国内外科技组织之间的联系,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上的重要科研计划中,建立跨部门的科技立项以及攻关制度。第二,服务和信息平台的完善。为了建立起更加强大的咨询服务系统,使大型的仪器设备实现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建立起国土资源相关的服务和数据共享中心,使一些基础的数据资料可以快速的和实现网络共享,使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成果可以进一步的扩展和使用。第三,科技创新评估制度建立。通过对科技政策和专项工程中的科技创新进行评估,提高科技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而科技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在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机制,推动国土资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篇5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视,相关的体制也在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已可以确定的是使用垂直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且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法律,我国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国当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基层国土资源的管理方式实际上是双重管理,上级国土管理部门要求下级国土管理部门保护一定辖区,主要为国土资源的矛盾纠纷以及农田、地质灾害.矿产等方面。如此一来,基层的国土管理部门不但要对自己辖区进行保护,还要对政府规划地区进行保护,因此,一部分的管理人员还需要兼任村支书、.驻村.招商等工作。

(二)执法不够严格

基层的国土管理部门执法不严格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的工作上。一般情况下,基层的管理人员按照政策法律要求违法人员停止违法活动时,都会有一部分人出面说情,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无法有序开展。另外,基层管理部门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住行方面,都非常依赖当地政府,因此基层的国土管理部门非常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很难保持独立与公正。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政府出面建造的国土资源项目,难以正常使用职权,工作非常难进行。

(三)管里人员不够完善

目前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体系结构非常混乱,不但有退役后的安置人员,还有一些非专业人员,这些人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程度较低,专业的技能也较为缺乏,难以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种情况也导致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

二、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一)明确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责任

若要使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各个部门之间就必须要有明确的责任,来保证可以完美地执行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目前,笔者认为可以先做好三个工作:

1、要重视国土资源的保护,管理目标的责任要明确,对管辖区域的规划工作要先完成,保证基本农田的面积,对公然违法的行为要明确制止并且进行惩罚。另外,可以将辖区的保护结果纳入个人工作绩效中,根据工作绩效的好坏决定奖惩。

2、树立节约集约观念,对国土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要认真贯彻,处理好村庄整理与集镇之间的关系,积极统计区域内的存量土地,处置好住房建设问题,保证基础房屋建设的合理。

3、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工作,使新的有效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集成土地整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基层土地管理和控制的认识水平,进步减小土地资源管理的阻力。

(二)做好与上级相关机构的沟通工作

目前,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最难的一个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国土所,国土所的任何政策都会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分就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汇报,在迎合政府政策的同时,也要活得上级国土管理部门的支持,做到信息的正常沟通。另外,上级的国土管理部门在对基层的国土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时,应当征集当地的意见,为后续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三)处理好国土资源发展与基层民众利益之间的关系

社会若要发展,就免不了需要征地。而征地则恰恰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个项目,因为征地会出现很多纠纷,如补偿、土地上的矛盾,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斗殴事件导致出现伤亡,这将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使政府形象大打折扣的同时还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定。对于这种情况,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进行高度重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保证了政府政策与制度正常实施的同时也要保证民众的赔偿合理,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正常地进行。

(四)普及基层机构,健全基层人员

目前,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机构较少,很多地区甚至都没有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另外,基层的人员素质也良莠不齐。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队伍建设方面,应该成立一乡一镇一所,既每个乡每个镇都有一个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如此一来就可以更加有效的对辖区进行管理,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另外,对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及时进行调整,首先要从根源解决人员的素质问题,就是要在人员聘用的时候就把好关,拒绝专业素质不强的人员加入;其次,要对当前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提升,从而实现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将工作的效果加入到绩效考核,以工作效率决定惩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使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焕发生机,使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能够紧随社会发展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上级领导在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关心外,还需要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难题进行帮助。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生活上帮助管理人员可以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这对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建设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另外,上级要帮助基层实现队伍整理有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越,将队伍稳定下来,并且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洋.基层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2]王岚.对完善省级以下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

[3]孙华荣.滨海经济开发区国土资源局矿产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0.

篇6

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为了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开展地基测绘工作,确保国土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和有效的管理。

1地籍测绘及其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关系

地籍指的是对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面积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资源进行反应,地籍测绘指的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进行测绘,从而建立起地籍测绘图、表、册及地基数据库。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测量,由于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性质的测绘工作。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①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②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③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④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⑤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⑥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和前期性的工作,必须充分的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做好地籍测绘工作,充分和全面的利用现代地籍测绘技术和成果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服务和保障。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地籍测绘成为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工作。

2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土地利用调查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就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地籍测绘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土地利用调查是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应用表现,利用GPS定位、遥感数据等方面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由数据、图件和影像等方式完成土地分析工作,对土地调查工作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结合相关管理标准,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方式处理,进而制定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数据记录,及时更新和替换土地利用信息,这也是测绘技术最根本的优势所在,对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2土地规划设计

地籍测绘技术还被应用在土地规划设计中,通过地理位置、价值成分、分布情况对其开展土地规划工作,将土地信息、数据图件、基本资料等方面完成呈现在设计内容中,让调查者能够一目了然的掌握土地信息。对于土地规划设计,[2]在土地性质、数量、质量等方面,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布局方法,秉持“清晰直观”的建设理念,将土地信息准确度延展至最大化,实现土地规划更具价值效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明确表示,土地规划设计的制图绘制工作需要秉持“合理、长远”的观念,通过量化数据和信息模拟分析,可适当建立土地资源分布模型,为土地实际利用情况进行优化整合处理,保障土地规划设计科学化和价值化发展。

2.3土地勘测定界

土地勘测定界就是将土地征收、划拨、转用、开发和整理等相关作为基础,对规定范围中的土地实现实地界定,同时对界址位置和用地面积等进行确定。我国目前的土地勘测定界以“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汇、归档阶段”为主,利用GPS和PTK对其进行详细定位工作,利用流动站的实时监测系统对其实行分析对比,为土地勘测定界提供精度保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勘测定界是以土地划分范围为关键性依据的,依据《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对用地审批、土地测绘、权籍调查等工作进行实时管理,为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程序提供中间环节支撑服务体系。

2.4土地执法巡查

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的应用中土地执法巡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土地使用动态直接挂钩。在土地执法巡查汇总,利用测绘技术的优越性,结合RS技术的遥感影像作用,对土地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土地矿产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制止,保障土地执法巡查工作的全面性。将GPS定位系统和PDA技术有机结合,全面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形成“精准定位、高校服务、层次管理”综合管理手段,为现代化测绘基准提供体系保障。

3地籍测绘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合称“3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针对当前土地变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土地变更调查与“3S”技术之间进行衔接分析,提出了面向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系统构建方法,介绍了依据文中所提集成模式研制开发的土地变更调查应用原型系统及其应用效果,最后展望了该系统在新一轮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3.1“3S”技术与土地变更调查衔接分析

通常将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分成下面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变更证据收集,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工作底图、表格和测量工具的准备;第二阶段为外业调查阶段,应用测量技术和调查基础资料,将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和变更图斑补测到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上,并加以图斑属性注记,同时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记录表;第三阶段是成果整理阶段,即内业进行图斑变更、面积量算、统计汇总和编绘成图。从目前技术发展看,3S技术可以为土地变更调查提供技术基础。

3.2“3S”集成系统体系结构

面向土地变更调查的“3S”集成系统(简称“3S”集成系统)指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开发与传统土地变更调查业务流程相衔接的实用化软、硬件系统,建立适合不同区域和不同调查比例尺的应用模型,实现变更调查全流程或关键环节作业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据传输网络化的一种技术系统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该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技术十分复杂且跨度很大的系统,从理论和技术方面来看,包括技术系统、集成模式和组织模式等。

3.3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

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是在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专项计划《土地变更调查现代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资助下完成,系统研发以图形图像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理论方法为基础,跟踪“3S”技术、空间数据引擎技术(SDE)、数据压缩技术及元数据等技术发展前沿。系统由基于GP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基于RS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获取及处理软件系统和基于GI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间通过数据流实现协同工作,即系统采取松散型耦合。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的工作,地籍数据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数据,国土资源管理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地籍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地籍测绘基础性工作。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得到了非广泛的应用,主要以“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勘测定界”和“土地执法巡查”为典型代表。结合当前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特点,在保障现代测试技术可靠性前提下,不断引进新型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实质性帮助,也能不断改进测试技术对其管理的实际举措。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土地资源格局的全面发展具备实际作用,在未来的改革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测绘技术,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雨.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籍测绘的作用分析[J].神州,2016(12):97.

篇7

国土资源各级管理部门在长期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关于测绘、土地、矿产、地质、环境等规模庞大、形式多样的国土资源数据。大量的国土资源数据是国土资源信息的载体,这些数据在源于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又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和宏观决策,并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但由于管理制度和体质变化、历史变迁等原因,国土资源数据曾经存在数据分散、“垄断”,标准化程度低,管理多样和质量普遍不高等情况。随着国家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土资源各级管理部门逐渐建立了相当数量的国土资源专题和业务数据库,慢慢向数据资源共建、共享过渡。然而,正是因为大量的数据库承载了庞大的信息,在国土资源各项管理工作中起着核心支撑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找到和访问需要数据的困难以及相似数据库重复建设的风险。因此,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增加关于国土资源数据描述信息的数据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是关于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的描述信息。它通过对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的内容、质量、条件、位置和其他特征进行描述与说明,帮助和促进人们有效的定位、评价、比较和获取和使用国土资源相关数据。随着网络的发展,元数据已经由一种数据描述与索引的方法扩展到包括数据发展、数据转换、数据管理和数据使用的整个网络信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方法之一[1]国土资源元数据能组织和维护对国土资源信息数据的投资、为国土资源信息数据的发现和获取提供信息、为数据的使用提供信息、为数据的管理提供帮助等,是实现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使用和共享的重要途径。

2.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标准现状

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全世界许多国家、国际学术团体和公司都在研究和制定与其密切相关的元数据内容和标准。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地理联邦委员会制定的FGDC的元数据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TC211的元数据标准体系。我国在参考世界元数据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由国家测绘局于2001年制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于2003年制定了《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国家地质调查局于2006年制定了《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如表1-1。三个标准分别描述了基础地理、矿产资源、地质和环境资源空间与非空间信息的数字数据集或数据集系列的元素据元素的集合。

虽然,国家已制定了部分的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标准,但并不完全,还没有制定涉及土地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同时,相关的标准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的国土资源信息情况。

3.宁夏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标准与元数据库建设

3.1 宁夏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标准建设

参考《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指南》等标准,结合宁夏国土资源数据现状,根据各类数据的不同侧重点,制定宁夏国土资源元数据标准。

3.2 宁夏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宁夏国土资源数据进行梳理,按照以上元数据建设标准,就各国土资源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进行制作、整理、入库,在数据中心建立各国土资源数据库对应的元数据库,使用户通过利用元数据,可以迅速了解已经建库的各类国土资源数据的名称、质量、比例尺、组织、获取方式等描述信息。元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包括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

3.2.1 概念模型设计

元数据库概念模型采用实体—关系(E-R)模型图,包括实体集、属性和联系集。

(1)实体集

元数据实体集由元数据信息、标识信息、数据质量信息、内容信息、空间参照信息、分发信息以及引用和负责单位联系信息组成。

(2)属性

元数据实体通过属性来表示,通过属性字段对实体进行具体的描述。例如负责单位联系信息由负责单位名称、负责单位地址、负责单位电话等属性信息组成。

(3)联系集

由图上图可见,元数据库实体集之间的联系集的映射是一对多的关系。

3.2.2 逻辑模型设计

元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采用关系数据模型。元数据关系数据模型采用表结构设计,每一个表都有唯一的名字。表中的一行代表的是以一个实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表可以进行查询,可以进行插入、删除以及更新操作。

元数据所涉及到的内容项,在逻辑上设计为在数据库中分别存储的不同的表,具体表的核心结构设计如下:

(1)元数据信息

该实体包括两个必选的元素,即概述和数据志。

概述是对数据集质量的定性和定量信息的概括描述,根据数据集设计和专业特点,参考以下可选的五个方面内容进行综述,并说明数据质量的保证措施。

完整性:数据集内容是否完全(相对于设计或规范是否多余或缺少);

逻辑一致性:数据集在概念、值域、格式和拓扑关系等方面的一致性程度;

位置精度:数据集空间位置的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

时间精度:时间表示的精确程度、现势性或有效性;

属性精度:数据集属性分类正确性、属性值的精度和正确性。

数据志是从数据源到数据集当前状态的演变过程说明。包括数据源的信息和数据源到数据集当前状态所经过的处理步骤、方法、重要处理事件(如转换、维护)等信息以及数据集的更新频率。

(2)空间参照系统信息

空间参照系统信息是数据集使用的空间参照系统的说明。用RS_参照系实体表示,RS_参照系统是两个可选的SC_基于坐标的空间参照系统(SC_CRS)和SI_基于地理标识的空间,参照系统的泛化超类。在描述空间数据集时,二者必选其一,也可全选。

(3)内容信息

内容信息描述数据集的内容,用MD_内容描述(MD_ContentDescription))实体表示。

3.3 建库流程设计

搜集已建设的数据库,在遵循相应的国家、行业元数据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宁夏国土资源数据的特点,扩展相应的元数据库标准,在初步数据质量检查、修正后按照元数据库标准、元数据库设计进行元数据信息采集或填写、入库、质检。

(1)数据搜集是为元数据标准设计、数据库设计及数据采集入库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根据元数据类型、数据质量的特点区别使用三种采集方法和流程。

(2)元数据入库,进行数据库环境配置、服务器连接配置、数据装载和数据库验证。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标准的意义和现状的分析,以宁夏为例,针对宁夏国土资源数据制定了各类元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元数据库与数据中心的集成建设,实践了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库能够通过数据中心更好地管理国土资源数据,更有效地控制信息系统的安全,促进国土资源内部信息充分共享、实现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郭斌等.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及系统[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5:85-90

[2]TD/T 1016-2003《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3]CH/T 1007-201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3]GB/T19710-2005《地理信息元数据》

[4]DD 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篇8

[9]王权典.生态农业发展法律调控保障体系之探讨[J].生态经济,2011(6):115121.

[10]桑东莉.论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保障[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4):5457.

[11]于华江,侯静.农地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6):3536.

[12]严厚福.再也不能重蹈覆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问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38.

[13]宋才发,向叶生.我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3033.

[14]任洁,王文美,黄智明.加快实施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的若干浅见[J].福建农业科技,2003(6):3133.

[15]张昕,杨芳.产业承接地农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根源及因应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628.

[16]罗吉.我国土壤污染发展立法研究[J].现代法学,2013(11):6869.

[17]汪再祥.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述评[J].法学评论,2008(3):3839.

[18]蔡守秋,李建勋.土壤污染防治法论纲[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283.

[19]郭巍.环境立法将有较大的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71030(4).

[20]李建勋.论土壤污染防治法[C]//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36238.

篇9

1 前言

我国科技信息事业走过了50多年的光辉历程,由全国部委、行业和省地市县等各级政府预算支持的科技信息机构有近400个,从业人员近5万人。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并具中国特色的科技信息行业体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技信息事业为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信息机构正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科技信息行业为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以及知识信息时代的背景,科技信息行业一直没有停止对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深入探索。

科技部前部长徐冠华在“庆祝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创立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创建五十周年座谈会”上,对中国科技信息事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就是要加速科技信息服务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共享,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从中可以看出科学数据理应是科技信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科学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是否应该成为科技信息机构长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科技信息领域一直没有定论,本文将在对科技信息行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2 国内外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的趋势分析

2.1 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基础性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今后将支持世界数据中心(WDC)系统发展成为数据者的网络和科学数据开放获取的图书馆。国际科技信息联委会(ICSTI)正考虑与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进行合作的可能性,2009年ICSTI大会的主题是“数据集中式的科学”,关注的焦点集中在e―science的建设以及高效的科学研究中数据的管理和获取问题,它将围绕数据生命周期展开讨论,议题包括已的科研成果集成、审核、整合、存档和保存等。ICSU、ICSTI、CO―DATA和WDC 4个在国际科学界有影响力的组织正在走向联合,由此带来了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信息资源的融合。

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组织的“世界科学网”是由美国科技情报办公室开发和维护的,该网提供分布、纵深的网络数据库搜索服务。创建该网站的意图在于使其成为世界级的网络工具,让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位科学家或任何人都能轻松地获得任一种语言或任一国家的搜索结果。该网站将依赖于每个参与国所出版的科学资源,科学数据资源也在该网站并提供服务。

2.2 图书馆、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多种信息资源集成服务

当前,图书馆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正在面向服务对象,拓展传统的文献服务领域,广泛集成各种数据资源,同时收集科学数据、文献和网络信息等资源,并探索建立各类资源间的关联;部分科技信息机构还在尝试采用E―science的架构进行科技信息资源、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

德国国家科技图书馆(TIB)是德国科技信息的重要保藏和服务机构,提供了科学数据资源的目录服务,截止到2007年10月份,TIB已经通过DOI注册了475 276个数据集,12 546个科学电影剪辑,6 302个医学案例,342个技术报告和112个学习对象等,并部分实现了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的引用关联。韩国科学技术情报所(KISTI)在E―science框架下开展了科学数据资源的研究和建设工作。KISTI的E-science项目由韩国科技部资助,建设大型超级计算中心,集成高性能计算设备、大容量科学数据、人力资源来提高科学研究的生产力和效率。KISTI还与韩国生物多样性机构(KBIF)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信息的共享实践。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除了传统的科技文献服务功能外,其提供的跨界检索服务系统是由国家科学图书馆自主开发的、面向非文献型信息资源的集成检索服务平台。它通过集成第三方组织机构的开放科技信息资源,包括8类科学数据资源、62个数据库,为科研用户提供对科学数据、仪器设备、学术会议、科研机构、科学家等非文献型资源的集成检索服务。同时该馆还积极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建设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服务平台。“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知识积累平台”是由该馆兰州分馆与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合作共同建立的一个领域知识平台,提供文献资源与数据资源的统一检索服务。

地方情报(信息)研究所是地方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主力军。地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主要由地方情报所牵头承担,如广东、湖北、四川、陕西等省。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主要提供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各种信息资源,由省科技信息所牵头,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省微生物所共同承担。该平台包括一个门户网站(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门户网站),两个科学数据中心(陕西省科技管理数据中心和陕西省地质与矿产资源科学数据中心),三个专业数据库(金相图谱数据库、XRD衍射实验数据指标数据库和陕西省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

2.3 科研院所在E―science的概念下进行文献、数据、工具方法、网络资源的集成和整合

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是欧洲分子生物学网的一个特别节点,开展了多方面的生物信息服务和研究,将电子文献资源与生物数据库、信息工具结合,不仅加强内部数据的保存过程管理,也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建立的信息服务平台中实现了数据与文献的关联.基因数据库与文献数据库通过唯一标识符建立链接,使得检索基因序列时能够查找到相关的文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直在进行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科学数据的整合共享研究和平台建设,该所在E―science的概念下即将组建的地球系统信息共享中心由孙九林院士牵头,依托“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网络运行环境,在此基础上整合地学领域的文献资源、科学数据资源、地学模型资源,在地学领域开展远程科学研究。

2.4 资源环境类行业部委情报所成功转型为数据资源保障中心和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ICMLR)是国土资源部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土地、矿产、海洋资源基础信息和资

源利用情况、变化趋势动态数据的收集、技术处理及预测分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支持。改革开放以前,地矿行业对国外技术信息的需求主要由Ic―MLR来满足,改革开放后ICMLR及时放弃了作为主业的微观技术情报业务,转向为部领导提供国外战略情报,为地矿行业战略规划提供重要依据。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ICMLR又承担起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金土工程)的相关工作,投入十几亿经费,起到改变政府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的作用;在数据保障方面,国土资源数据(数据实体)全部汇交到信息中心。除了数据工作以外,国土资源部战略研究、规划、科技成果管理、综合统计、行政复议功能全部设在信息中心。至此,ICMLR已经从传统的技术情报服务机构成功转型为战略服务的数据保障机构和情报研究机构。

2.5 基本结论

因此,国内外的科技信息机构甚至包括一些专业的科研机构,都在进行科技信息的整合服务平台建设。图书馆、部分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在数字图书馆的框架下进行资源整合,专业的科研机构和部分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在E-science框架下进行整合。总之,科技信息机构都是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工具方法的整合。

3 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信息机构对从事科学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科技信息机构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绝大部分局限在文献资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使服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网络使信息资源的服务融合成为可能。从科技信息资源的用户角度看,他们有获得一站式的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的需求,科技信息机构作为科技信息研究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应该解放思想,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图书文献资源的研究和服务,应着眼于更广泛的科技信息资源领域,树立大资源的概念,从而满足日益发展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

3.2 科学数据资源比较分散,难于管理

数据同样需要长期保存和长期对外服务,需要有一个集中式的服务中心来整理、归档并对外服务,从而不断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科学数据资源分散在各数据中心,尚没有建立类似文献信息的汇集和服务中心,长期以来并没有从整体上进行数据的整合与服务工作,科技信息机构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比较困难。

3.3 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的融合力度不够

科技文献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信息资源和唯一成果产出,例如许多学科在科研过程中均会使用和产出海量的科学数据,网络信息资源也是经常使用的。目前两种资源的保存、流转和传播往往是独立运行的,如何将这些信息资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如何使其共同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 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活动的建议

4.1 在科技信息机构未来发展计划中纳入科学数据等非文献资源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国际科技信息组织,还是国内外从事信息服务的机构,如专业图书馆、情报(信息)所和科研院所的信息机构,都应具有为科技信息集成提供服务的功能,单一类型的科技信息服务已经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例如图书馆在传统的文献服务之外增加了数据服务,数据(信息)中心在传统的数据服务之外增加文献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信息支撑的各类科技信息已经密不可分。

因此在科技信息机构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应该将非文献型资源纳入到规划中来,在已有的文献资源之外,为科技界提供科学数据、网络信息等资源,更长远的可以考虑提供计算资源等,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信息决策与服务机构”。

4.2 利用科技信息机构的自身优势开展科学数据研究工作

4.2.1 科技信息机构可以提供专业、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部门、地方都对科技信息机构网络环境、基建环境、计算环境等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在网络服务能力方面,多数单位都拥有了百兆以上的Inter―net出口带宽,一些单位甚至有千兆带宽。在数据存储、灾备、检索等方面,都建有规模庞大的数据存储系统、灾备安全系统、强大的资源搜索系统,这些基础设施对于从事科学数据研究也是必须的。

4.2.2 科技信息机构的人才资源是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力量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尤其是科学数据共享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的人员共同参与实现,除了产生科学数据的科研人员外,科技信息研究人员也是一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科技信息机构是面向整个科研领域的服务机构,拥有一批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外语基础,熟悉图书情报工作并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能够开展特色服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科技信息机构的人力资源能在科学数据共享中起到桥梁作用,是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一支生力军,同时,由于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人员的参与,能够从科技事业全局的视角来参与系统的设计,强化了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服务意识。

4.2.3 科技信息机构可以提供中立的公共信息服务

科技信息机构是我国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信息服务。在信息资源的产权方面,科技信息机构对本机构提供的信息资源只拥有分发权,与信息生产者无著作权和版权方面的冲突。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服务,将突出公益的特色,不会损害各数据机构的利益关系,从而为在整个科学数据领域建立统一的服务体系提供了可能性。

4.2.4 科技信息机构可以提供基于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的增值服务科技信息机构一般收藏有国内外期刊论文数据库、国内外会议论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等资源,纳入科学数据资源将进一步丰富其资源类型,在科学数据领域的论文会使用多种科学数据集作为研究支撑,而分析方法的文章又能对科学数据资源更深入、更广泛的使用提出应用方向,数据资源与文献资源的有效集成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将为在数字图书馆体系下建立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的联合查询提供依据,也必将成为科技信息机构新的信息服务增值业务。

4.2.5 科技文献中的成熟理论和建设经验可以应用在科学数据领域中 科技文献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无论从文献的、载体、机构、知识产权等方面都已经很成熟,而科学数据作为科研产出的重要内容,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且科学数据引用问题也是目前科学数据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科学数据被用在科研以及文献中,但是并没有对其引用状况进行标识和应用,导致科学数据的价值并没有有效体现出来。科技文献领域建立了成熟的引文统计方法和服务系统,这些经验都值得在科学数据领域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4.3 突出重点,体现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活动的特色

篇10

土地整理是指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改造,并重新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我国土地整理要求各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意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做到3点:首先要实现数量的平衡,即“占一补一”;其次是要注意质量的平衡,通过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不能只看面积和数量上的平衡,也要考虑其地力水平是否平衡,而且在耕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补充耕地的地力水平应有所提高,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耕地产品数量的需要;最后是要做到耕地环境的平衡,要防止污染,如果补充耕地的数量和地力或耕地的总生产能力都达到了要求,可是耕地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那么还是会威胁到粮食生产的安全,看似补充合理的耕地事实上仍有一定改进空间的。

二、土地整理现状

我国自200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了首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开始,截至2005年底,累计安排8批国家投资项目,共计2259个,总投资近290亿元,累计已下达资金250亿元。土地整理工作大范围开展的同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一)已经取得的成就

1、投资方面。在经济发达的重点地区,加大了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因为粮食主产区一直是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安全的命脉,保住了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就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从2001年至今,已下达预算的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有超过2/3安排在国家粮食主产区内。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自治区)共计安排项目1537个,占下达预算项目总数的68%。同时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确保共同、平衡、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合理的土地整理。

2、制度方面。措施的具体推行离不开制度的可靠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土地整理卓有成效。从2004年下发的《关于改进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入库管理的通知》,标志着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程序的改革,到《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进一步下发项目管理权限,促进合理确定项目管理权责,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水平”。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制度正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3、专业队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是国土资源部负责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体现在国土资源部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1998年成立时的十几个人,到现在成为国土资源部的大部门,并成为举足轻重的部分。而且专业人员除了数量上的进步还有质量上的提高,国土资源部积极从各高校引进优秀人才,扩充土地整理的专业精干力量。从最开始的试探性摸索到现在有完整制度和配备的体系。土地整理所依靠的专业队伍力量正一步步发展壮大。

4、民众支持。民众的支持是土地整理工作有效开展的群众基础。自土地整理开始,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投入到土地整理的潮流中。土地整理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土地整理目标单一,重“量”轻“质”,没有注意生态保护。土地整理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体现在保护耕地数量上,更体现在提高耕地质量及其利用环境上。在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严重的重“量”轻“质”的现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如在土地整理项目立项过程中,仍然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往往只作形式上要求。尤其是在当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促使下,许多土地整理项目都把能否增加耕地数量作为项目能否立项的主要指标,这是导致土地整理过分注重数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地整理应该考虑总体平衡,即数量和质量应该同时跟进。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耕地及粮食的需求。

2、规划未考虑因地制宜,盲目开发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最近的几年中,因各个省在“占一补一”以及各项建设发展占地的压力下,处于生态脆弱区的草地、未利用地的开发整理又形成“热潮”。这些地区未利用地地处气候干旱地区和西南部的高山、高原地带及东北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开发这些未利用地为耕地,一方面往往存在干旱缺水、低温严寒、渍涝、盐碱、风沙、水土流失等多种限制性因素,土地的地力水平低;另一方面是一旦开发方法或开发后利用不当,易产生极为严重的耕地地力退化问题。这样的盲目开发不仅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导致我国的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在此情况下,如何合理规划土地整理用地,防止盲目开发的现象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3、制度建设欠完善。截至2006年我国虽然已出台了全国性的《土地复垦规定》、《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和一些地方性的法规,但是还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土地整理的全程贯彻实施。所以我国土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完善还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三、土地整理的发展策略

在肯定我国土地整理取得成就,并分析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应该取长补短。确定未来几年土地整理的发展策略,保证我国土地整理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继续协调完善法律

我国虽然已经存在了土地整理相关方面的规定,但是还没有土地整理方面的相关法律。因此,在当前条件下,要加大立法进程,立足现实,在充分总结全国和地方性土地整理规定、意见的前提下,尽快制定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方面的法律,为未来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二)加强土地整理规划

缺乏统一规划的土地整理是一盘散沙。只有加强规划,合理推动各地区的土地整理,才能统筹兼顾,实现土地整理全国范围内的全面进步。而建立科学的土地整理规划又要求我们做到:实现地区局部的合理规划和全国范围内的总体规划。只有把这两个规划有机结合,全国的土地整理工作才能有理有条,大踏步向前进。

(三)将科技应用于土地整理

高水平的科技支撑是土地整理高效运行的可靠保障。首先要加大投入,促进科技创新,既加强国外先进的土地整理案例的研究,又加强国内土地整理典型的剖析,创新土地整理的理论、方法、模式和手段,更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然后是要加强科技的转化力,使科学技术的力量切切实实地运用到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来。

(四)争取更大范围内的群众支持

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可直接了解项目各方面的情况,提出意见,起到弥补单纯技术研究的不足,使规划方案更加可行,设计更加科学,实施更为顺利。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是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上的,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中应引进公众参与方式,让农民加入到土地整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区选择及规划确定以后要及时公示,当土地整理工作触及农民利益时,要给予农民适当的补助。

(五)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质”和“量”两架马车并驾齐驱

我国在今后进一步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要注意确保利用耕地生产的农产品安全,切实做到土地开发整理等方式补充的耕地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对开发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地力鉴定。其次应加强对开发整理区内耕地的环境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土地整理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樊闽.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6(10).

篇11

1 地籍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城镇地籍管理是以宗地为基础的二维平面地籍管理方式,主要记载国土资源在二维平面空间的信息。二维基础数据已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而且在应用上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以地表权利为核心的地籍,其理论基础是同一宗地在垂直方向上的权籍一致性。在二维平面空间,通常采用投影方式或根据建筑面积分摊方式,将三维权利实体投影到二维平面上,以投影或分摊的方式来代表其权益范围进行登记。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和人口的不断集聚,城镇人地矛盾日趋紧张,为集约用地,土地利用的立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地表为核心的国土权利法规和地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三维空间的占用与使用,特别是当与同一土地表面、地下相关的空间归属权不同时,基于二维地表的传统土地登记和地籍系统将无法清晰的界定土地的权利空间。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块地并且相互之间界线难以划清的情况定为一宗地,称为共用宗地。大多数的共用宗地只是在水平面上无法划清界线(如地下管线、高层建筑),比如在对城市中林立的高层建筑进行内部权利划分和管理时,利用二维空间数据难以满足应用需求。一方面国土主管部门无法对其权属进行清晰管理,另一方面权属界定由于没有明确的保障,引发了很多权属争议事件。

3 地籍管理新要求

国土资源是一个多维度、多空间的概念,包括了土地、矿产、地质风貌及其所承载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还有其他很多领域,涉及到地表、地上及地下,如城市土地立体利用、立体地价评估、空间权、地下空间权的使用等,都必然会涉及到土地的三维特性,也有必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反映。从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现代地籍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国土资源利用模式变迁的轨迹,但这个变迁过程仅停留在国土资源平面利用的范畴。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国土资源利用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这个变化也必然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体现,而直接体现这一变化的方式就是建立三维国土资源模型。

4 三维技术

目前三维市场主要有三种主流三维构建模式:传统建模、三维实景(街景)、全景真三维建模。

全景真三建模通过航空摄影的方式获取多角度倾斜影像和激光点云数据,快速自动化的建立地面三维模型,真实反映城市三维影像,作为近几年快速成熟的新技术,其真实、完整、高精度三维数据受到越来越多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单位的追捧。在全景真三维影像建模生产工艺中机载激光雷达技术(Lidar)技术该技术保证数据精度的关键。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是集成激光测距技术、计算机技术、惯性测量单元 (IMU) /DGPS差分定位技术于一体,该技术在三维空间信息的实时获取方面产生了重大突破,素有“精度之王”的美誉,作为近几年在测绘领域快速获取空间数据的新型技术,成为三维城市建设的一把利器。激光扫描对天气情况要求低,雾霾天也可以进行作业,这在国内当前天气环境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高精度的特点也保证了三维数据精度的可靠性,长久以来三维建设因为没有测绘精度保证,三维应用都停留在展览、显示等层面,没有深度的行业应用。全景真三维技术也真正解决了长久以来三维数字城市建设“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基于三种主流的三维技术本身特点,针对大量国土资源土地登记、征收、出让、开发等管理要求,全景真三维建模无论在是数据的精度上保障地籍权属清晰界定、土地登记管理,还是在为其它各部门数据共享、构建国土管理”一张图”,都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5 真三维国土资源管理

5.1 二三维地籍管理

随着城市聚集效应加强,土地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城市空间向立体化利用延伸,各综合性大楼、建筑综合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通信设施等遍布地上、地表、地下空间,由于分层开发利用,造成分层属性不同的权利人,给当前基于二维宗地的地籍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采用二维地籍与三维地籍的混合管理模式,二维地籍登记中不能解决的复杂权属情况则能够通过三维系统进行登记,形成二维宗地平面与三维体宗地的混合管理方案。

5.2 不动产登记

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是由土地、房屋、水利、海域、林业及农村承包土地。组成的。目前土地登记制度中存在着大量的土地利用状况登记缺失状况。诸如商业高层建筑内部权属信息复杂、建筑顶部建造的通信设备、日益增多的电缆设施等。

建立基于倾斜影像和Lidar的真三维模型,lidar直接获取模型三维坐标,三维登记地籍图通过界址点、界址线、界址面描述宗地的立体几何特征,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三维宗地以体宗地为基本单元,用体积度量,精确描述立体空间中的三维产权体。按照不同楼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籍登记。通过这种方式将建立三维地籍库,反映三维产权体的基本情况,相比传统二维地籍库的信息要丰富许多,能够清晰的界定地表、地面、地下立体空间的权利。如图1所示。

图1数据库连接

5.3 三维地籍综合管理

利用三维地籍库,系统能够进行综合查询,实时准确的掌握任意体宗地的平面和空间土地登记情况,当输入土地使用者名称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到需要查询的宗地,用三维立体图像展现积宗地土地利用情况,并采用列表方式显示土地使用者名称、土地坐落、宗地面、土地证号等信息。同时,该功能还能显示共用宗地中土地使用者的基本用地信息,如宗地分割登记情况,当鼠标指向小区内某栋建筑物的任意区域时,系统就会自动告知该土地使用者的名称、分摊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期限等主要信息。该功能将实现空间产权的清晰化管理,能够真实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

5.4 地籍动态监管

通过实时动态监控系统,能够自动跟踪和监控新增建设用地审批项目,审批地块颜色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清晰地显示建设项目获批后,宗地空间内部建筑物及权籍信息的变更过程,在建设方案的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指标与登记信息发生出入后,系统将自动报警,真正有效地实现了对土地利用审批项目的全周期、立体化监管。

6 结语

全景真三维地籍管理作为国土行业最新的信息化手段,按照地理三维坐标组织管理空间信息,将地下、地表、地上等要素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准确划分界定,生成真实的三维场景,为建立城市空间信息与国土资源管理登记提供了高效的三维模拟平台。基于三维可视化环境的土籍登记、信息查询统计分析,为业务部门和各级领导提供精细化的工作平台和科学的决策支持,极大提高了国土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2

一、前言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及负面作用。受到土地资源察赋的制约,一种精细的、合理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对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来说是必需的。然而,现阶段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除了出现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同时能够造成城市无序发展等现象,另外由于土地利用法存在明显的问题,给营造和谐社会造成明显的阻碍。所以分析城郊结合部土地管理机制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如何优化城郊结合部土地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城郊结合部土地管理的策略建议

(一)强化对于土地的改革制度

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一定要根据相关要求承担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首先用地单位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减少费用开支;其次,能够给土地开发利用筹集相应的资金,推动城郊结合部用地计划及土地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二)构建城郊结合部土地审批体系

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土地用途、规模等上严格控制。结合部土地利用方案能够在当前现有土地资源开展合理的调派,呈现了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应当借助实际的微观管理贯彻落实,因此规定结合部土地控制机构不断健全土地审批步骤,制定相应的标准。在建设项目立项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供应量;在用地选址时,考虑土地用途管制的限制;在审批用地项目时,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和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

(三)规范对于城郊结合部土地的管理

制定城郊结合部土地流转的地方法规,在法律上对土地流转的形成和程序、土地评等定级、地籍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出让人和受让人双方的责、权、利以及纠纷、仲裁处理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实际流转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相应的步骤开展。应当营造产生结合部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度,推动流转活动标准化水平持续提高。在土地流转形式方面,应当贯彻落实多样化原则,不过要特别关注租赁制。土地租赁制从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普及,能够和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土地流转应当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避免耽误时间,给结合部群众正当权益造成明显的破坏。

(四)合理对城郊结合部土地的评级

要科学地评估与定级结合部土地,就要求把结合部(包括结合部城镇)的土地级别纳入全市统一的土地分级体系,按全市土地差异,以统一标准划分级别,使定级因素体系、定级方法与中心区基本一致,不能因为结合部的规模小,集聚效益低,重要程度小,内部土地利用结构简单,而人为地区分中心区与结合部的土地定级与评估方法。正像之前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关键通过工业企业级差效益测算法开展,但是结合部工业用地往往通过联营入股价推算法进行评估。未来应当调整此类测算法,从城郊结合部实际评估环节之内,应当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手段进行评估,同时应当特别强调保护用地范围。同时,因为土地有偿使用时间比较短,造成了这一领域工作人员非常的匮乏,但是当前工作人员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无法保持一致,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及经验,无法和市场自身标准保持一致,因此,一定要最大限度培育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给开展城市土地评估储备相应的专业人员。

(五)完善土地储备与信息制度

通过土地统一收购、统一储备、统一出让的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建立,促使政府垄断结合部土地一级市场,有效地控制结合部土地供应总量,达到以土地供应引到土地需求的目的。在结合部土地收购储备中,把存量划拨土地的入市总量纳入政府的土地供应总量。政府应当把结合部土地科学合理的流入到土地市场之内开展合理的管理。在交易价格存在明显问题的土地资源中,政府应当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控,避免各种违规操作活动出现。

另外,将结合部土地出让、转让信息、地价信息、土地交易信息等等,借助不同的媒体进行公示,推动开发商可以清楚的了解特定阶段土地交易相关资料。

(六)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用地属于非农业用途的土地,主要是城市、村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地,城市村镇是由工业、商业、城市生态等多个经济系统组成的多层次的经济大系统。所以结合部建设用地应当科学合理的调配,推动其能够和当前实际用地标准保持一致,另外能够和城镇未来的发展目标及要求保持一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能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同时,土地能够影响城市、村镇布局等等,通过土地自身功能及影响能够了解到,土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既能确保当代人能享受良好生活、生产空间带来的舒适,也能为后代人的生存生活空间不受破坏而打下基础。

三、结论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生态要素,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城郊结合部特殊区位,应积极发展城市型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发展集休闲、观光、旅游、生态为一体的综合都市化农业。

参考文献

[1]张晓军.国外城市边缘区研究发展的回顾及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5,(04).

[2]钱紫华,陈晓键.西安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03).

[3]殷洁,张京祥,罗小龙.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J].人文地理,2009,(03).

篇13

(2)有很好的发展环境。因为它就是承上启下的经济发展的区域。因为我们要发展农村,农村所依赖的不管城镇化,农村的资源,农村的市场都要依靠城乡,我们又为大城市提业链下转移,转移发展空间。所以说第二点是发展潜力,刚才我讲第一个就是城乡需要发展,这里讲的是城乡能够发展。

2.城乡建设用地的自身特征

城乡土地利用是一个关系到各方利益的复杂问题,而且由于城乡一般历史悠久,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长期缓慢。具体说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城乡里包括了一大部分的农业用地,城乡结合部包括了很大一部分工业用地,例如乡镇企业以及各种形式的私营企业办公用地以及厂房用地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于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即使土地资源闲置也很难有效利用,这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顽疾;2)很大一部分农业用地可以有效转化为建筑用地。当前由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国家对农政策的调整,农田集体承包情况很普遍,大部分农民采取将口粮田集中起来交由部分承包者经营,而自己更多的从事三产经营或者去大城市打工等,因此大量农用地资源可以更有效分配,如果条件合适,完全可以转化成建筑用地。

3.城乡建设用地的存在问题

(1)目前少数开发商大量开发商囤积土地,出于自身经营步调考虑,致使土地长期闲置,从而形成征而不建、征而不管、征而不拆。这对土地规划管理部门的统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城乡在道路建设、相关停车场建设以及其它配套建筑方面跟不上。由于有些新建住宅位于偏远地区,距离市区或商业区较远,故建筑开发商在建筑前期规划上做好统筹,在道路建设方面考虑充分,另外,应在每个小区设置充足的停车位以及其它相关公共配套建筑,保证其建筑的有效性。

(3)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有些城乡小镇具备悠久的历史,地方特色很浓厚。故在进行建筑开发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保留和沿袭地方特色,禁止盲目追求所谓城市现代化,杜绝所谓豪华、新潮建筑形式,减少所谓华而不实的“街心花园”,合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

(4)城乡土地征用规划混乱,农用地、工业用地、建筑用地等分配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园林、城市规划部门等协调不够,对新建住宅存在仓促上马的问题。另外,由于部分农村宅基地分布散乱,山区或半山区单家独户现象普遍存在,而平原地区则是建筑密度过高,交通问题一直是老大难。除此以外,城乡工业企业由于规模有限,数量有限,其规模效益以及产业集聚效果达不到,反而盲目扩建厂房,与地方政府协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却长期不出效益,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

4.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对策措施

(1)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完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机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督促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单位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制订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制度。建立耕地征用高税制度,提高耕地征用补偿标准,大力推行“先补后占”制度。

(2)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带来城市用地需求的增长,必须正确把握城镇化发展形势,适度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在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有保有压”和“非均衡发展”原则,优先保证重大工程及重点区域的用地需求。引导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村镇体系。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区内整合,在空间上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减少相挂钩。

(3)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和标本兼治的原则,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逐步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针对全省土地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局面,根据不同的承载力提出不同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

(4)强化区域土地利用调控。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全省经济社会整体结构为目标,以发挥地区优势、推进产业梯次为重点,制定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加强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优势与较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吸引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区内的转移,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双赢。

(5)完善规划实施体制机制。加强规划和管理立法工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条例,建设土地利用规划法规体系,严格执行规划管理法规法律,健全土地执法体制。建立衔接统一、逐级控制的规划体系,加强横向协调和纵向协调。

参考文献

[1] 许坚,包纪祥. 当前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1(12).

[2] 陈晓炜,赵世强. 土地利用规划的风险管理[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