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1

Keywords: cultural construction; grassroots masses; meaning; importance; situ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的内涵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一些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认真思考、统筹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工作,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打造别具特色、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群众文化社区。为促进社区与乡村平安和谐发展,就要始终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开展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社区与乡村文化活动,使社区乡村文化具备盈实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丰富我国居民文化生活,将我们的社区、乡村创建成有文明、有道德的地区,就必须将建设文化网络、加强我们的文化设施建设、促进社区与社区、乡村与乡村之间的稳定和谐,所以我国必须开展关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的重要性

(一)为村民群众提供最好的服务。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群众对幸福生活指数的要求,就应对加强群众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基层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大量工作,这样才可以取得了民间实质性的文化效果,近几年来,乡村也兴起了卡拉OK、健身跳舞等非传统的都市文化活动,并逐渐成为时尚的活动。

(二)为乡村文化建设指引方向。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学术界从理论层次和实践层面对中国的民间文化、民间信仰、以乡村庙会为依靠的文化表演形式及其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地田野调查,我们要将民间传统的社戏、龙灯、庙会等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一些娱乐文化活动逐渐复苏并不断发扬光大。根据乡村的文娱文化写成了有关乡村文化活动的第一手材料要素。《乡村文化建设》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些探讨会对于我们审慎地处理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等问题提供一个重要参考,更为重要是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之间交叉交流的产物,学者要从不同学科的视角为我们乡村提供一幅当下中国乡村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画面。这些描述将为中国乡村基层群众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出发点。

(三)为市民群众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更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市民的素质,加强市民队伍的建设,精心打造广大市民人人参加,人人创造,人人享受的基层群众文化舞台,为基层群众文化立市,打造区域基层群众文化高地,建设幸福城市,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文化环境。

(四)为城市文化建设创造财富。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单中心”问题,即一个城市一个市中心,都围绕着一个市的中心“摊大饼”。这个想法的主要弊端是: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大,然后就形成“摊大饼”的模式。使建设布局产生不合理现象,由于市中心建设密度过大,边沿地段继续存在,建设差一些问题;这都影响了市中心地段公园、绿地的建设。造成大量的拆迁、反复的拆迁,这样不仅浪费大量建设资金也浪费大量的时间。城区建设高度化,引起市规划建设的不合理,产生交通拥挤,环境恶化问题。城区过大,城区永无休止的开发、扩展,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人们常常出现走进死胡同的情况。

三、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而我们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及创新,这样能够满足广大群众逐步增长的精神领域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保障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应合理优化群众文化资源配置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虽有所增长,但是在总体财政的支出中仍占的比例较小,文化资源配置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失衡发展现象,所以会导致较多地方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导致我们国家城乡的差距,国家发展不平衡。

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要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健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加强管理,发挥作用,要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文化建设等惠民文化建设,健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升群众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为美好城市建设作出最大贡献。“要壮大文化产业实力,重点是加快地域特色资源文化产业发展,这要求我们挣脱旧体制的束缚,让城市文化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美丽的景象。”

结语: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基层群众文化品位逐步提高。这是加大政府对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应用现代先进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传媒手段,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篇2

二、乡镇文化站要保持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起行政及业务的指导作用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狠抓村落文化建设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篇3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二、乡镇文化站要保持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起行政及业务的指导作用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狠抓村落文化建设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应对企业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乡镇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企业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使有关企业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六、乡镇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

文化站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篇4

那么,担负着群众文化工作任务的乡镇文化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转变工作思路,用创新的方法方式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馆、站应该摆脱“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模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依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思路,充分利用县区文化馆的有利资源,如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力量,支持乡镇文化站;借助文化站熟悉农民文化需求及掌握乡村文化活动特点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破乡镇文化站之间各自为政,馆站工作分割的格局。在文化馆的调度指导下,集结成强有力的群众文化队伍,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研究探索乡村农民文化需求新动态。在宣传、科普教育、职业培训、艺术辅导、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馆站的连线,有利于群众文化“三级网络”的建设,为各级政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基础与平台。馆站联盟,能为农民群众创造较高层次、品位的精神文化作品,以集中体现公益性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篇5

要想顺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乡村一定要把功夫花在经常性工作上,督促各文艺活动队利用好劳动的空余时间,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各项活动的吸引力。首先,更新活动内容,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如文艺表演、送图书下乡和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等,这些内容健康、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且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其次,利用各重大节假日积极开展庆祝活动和各种文体比赛。如正月里的舞龙、端午节的包粽子比赛等,这些活动对于人民群众来说难度并不高,并且还能促使人民群众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相互提高,既增进了邻里关系,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多元投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为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必须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训,把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建设与农村的休闲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如每年必须投入一定的经费购置适合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需求的书籍和杂志,以充实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内容,真正发挥乡村文化阵地的作用。除此之外,各级相关部门还要给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提供一定的免息贷款,为赞助、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的企业提供适当的减税优惠,提升赞助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以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举办高水准的文化活动项目,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水平,各级部门应将文化馆、文化站队伍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切实落实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以此调动其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特别要重视培养年轻的专业文化人才,形成农村老、中、轻相结合的良性专业人才队伍梯队,防止出现人才断层和老龄化现象,通过对其实施系统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篇6

1.1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物质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一些富裕的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甚至赶上了城市,与过去相比,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形式越来越多样。

1.2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基层文化力量逐渐消弱。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内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部分村级领导则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与我的关系不大等等。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的乡镇,重文化建设往往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致使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

1.3由于政府投资力度较小,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资金并不多。当前,不少农村缺乏图书馆、阅览室、放映室等公共学习场所,同时也缺少篮球场、健身房、足球场等公共锻炼场所。这就使得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基础文化设施,无法开展相关的学习与锻炼活动,使得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显得单调枯燥,同时也使“黄赌毒”糟粕文化有了滋生的空间。

1.4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乡镇机构改革后,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职不在位,有的兼职过多,有的调走后,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岗人员严重老化,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思想、意识、业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需要。再加之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致使大多数基层文化部门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松散涣散,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

1.5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较为低下,各种不文明、不开化现象仍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也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进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农村地区的先进文化引领作用较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建设的理念对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都十分薄弱。

2.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

2.1加大文化工作创新力度。农村文化创新是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地政府部门应当在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时,重视对于各类活动从创作到组织到演出的创新,以便使农村文艺节目更多地受到农民的喜爱。

2.2完善农村文化活动网络。完善农村乡镇、村文化网络,在乡镇村都O立文化站,要充实稳定乡镇文化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文化干部的待遇,确保乡镇文化干部有足够的精力抓文化工作,村级文化站站长由村民选举产生,文化网络对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八十年代的农村文化俱乐部曾一度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现在也可以在各村建立类似的文化阵地,组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农民可以自编自导自演,既可发挥他们的文艺创造,又极大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3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乡村规划建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

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较为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应该不断加强农业以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有着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影响。在解决农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之上,应该切

实做好乡村规划,使得乡村的建设以及管理可以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

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应该注重改善村容村貌,也应该从当

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且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坚持节约以

及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新农村

建设,才可以在农民拥护的基础之上不断稳步地向前推进。

1111、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

1.1、对乡村规划缺乏充足的重视

乡村规划长期得不到重视,缺少相关规划部门支持和经费投入,乡村规划先

天不足,比较薄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规划法的推动下,乡村规划得

到了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开展乡村规划工作,现在一些地区已经有了乡村规划,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没有进行乡村规划。

1.2、理论同实际脱节

乡村规划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突出问题是照搬城市规划

模式,忽视农村实际,盲目规划和拆建,以致规划和建设工作受挫。部分地区村

庄建设规划标准过高,难以实施,被村民讥称“中看不中用”。

2222、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

2.1、突出规划引领,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

科学规划村庄布点,在现有基础之上与城镇规划相统一,重点发展特色村落,

做到科学取舍、合理布点。精心编制村庄设计,根据村庄特点,在实用、美观、

特色的基础上将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有机统一。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经济型村庄,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建成宜业示范村。

2.2、突出地方特色,在建设实效上下功夫。

规划上体现一村一品,根据地理地貌环境,以及民习民俗,编制具有特色的

村庄、村民住宅方案。建设上以农民自愿为主对破旧单体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和

修缮,避免大拆大建,要围绕村庄文脉传承和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充分利用地形

地貌,尊重当地乡风民俗,保护村庄自然肌理,从村庄路网、空间布局、住宅及

院落组台、绿化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营造浓郁的乡土风情。

2.3、突出村容整治,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环境整治是关键。抓好生活环境的改善,围绕农民群众日常

生活起居,深入开展“二修”“三清”“五化”,即:修整危旧房屋、院墙,清垃

圾、清污泥、清杂物,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

施配套化,建立“户集、村收、镇街运输、区处理”城乡垃圾一体化模式,健全

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2.4、突出兴业富民,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安居

富民工程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策,巩固和

扩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农业种植、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乡村建设

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2.5、突出管理创新,在乡村文明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人民生活富足、村庄环境整洁、乡村环境优美,更

重要的是乡村文明,是群众素质的提高。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民代表会议、

村务公开、村民理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

员会等组织建设。

2.6、突出规划原则,在编制标准上下工夫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的农村建设规划标准

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又不能按照城市

规划生搬硬套,为提高村镇规划编制质量和标准,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

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正确处理村庄现状、近期规划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关

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建设规模、速度,使其与人口和

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二是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对村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区域特色、

经济条件、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充

分把握社情民意,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

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势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村庄。四是

建设节约型村庄,坚持立足实际,适当超前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保护耕地和

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加强村民精神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

3333、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指

数的有力抓手,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更是展示新农村形象的有

效载体,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建设之中应该坚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城乡一体、整体谋划的原则。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

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尊重农民的意愿,开展整村推

进,逐步配套完善,既坚持了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便于农民生产

生活和体现地方特色。

4444、结语、结语、结语、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以乡村规划作为重点,做好资金筹措,通过村民参

与决定、设计以及监督实施,如此才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才可

以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蓝燕.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

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2-13.

[2]吴小伟.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J].安徽农业科

篇8

一、现阶段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现实困境。

(一)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性和认识不清是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根源

一是传统的农业文化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思想意识具有保守的特点。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二是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农村,经济上的脱贫致富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参考,而文化建设尚未纳入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基层领导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二)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使文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甚至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使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使农村文化出现盲目的仿效,势必造成农村文化与地方特色相脱节,出现“亮点不亮,特色不明”的混合局面。二是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三)文化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据统计,我国个别乡镇存在图书馆、文化站,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而难以开展有效的文化活动。有些地方的图书馆常年不能保障购书经费,多年无新书入库;文化馆常年无业务经费,很难开展有效活动;一些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名存实亡,很多只有一块牌子,一间办公用房,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成为“空壳文化站”。

(四)新农村文化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主体单一。当前,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投资者,而文化建设既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涵盖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形成多种主体共同投资的局面。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专门文化管理人才。据了解,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只有1名专职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能挑大梁独当一面的业务人员少,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的掌握比较欠缺。由于文化工作缺少人手,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①。三是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在当前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中,村民被放到了从属地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被很好的激发出来。四是在全社会没有形成一套包括文化产业运营机制、文化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和文化建设效果评估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和体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也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②五是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农科村和战旗村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但用途单一、使用率低。

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思路③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一)坚持正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

一是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

(二)加大对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

一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④。二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一是开展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二是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和社区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四)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探索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详实完善、切实可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二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着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实现向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模式转换,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三是呼唤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发挥主体积极性。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唤醒村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激发村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文化建设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使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进行、长期收效。四是完善新农村文化制度建设。要规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探索“三下乡”支农活动等一些村外支农项目的运营机制;要完善农村文化骨干培养、培训机制,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工作;要建立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估考核机制,将农村文化建设效果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官员将注意力投向农村文化建设。

注释:

①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②王国敏.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R]2007.2.

③王艳梅.浅谈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上旬).

④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N]. 光明日报,2006-2-1.

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6.2.16.

[2]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上)[J].求是.

[4]鲍伯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热点分析,2007.

篇9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的农村文化建设而言,是满足广大农民朋友全方位、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民生、社会管理进程来说意义重大。

1.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民的先进知识和道德素质对于实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利用先进知识来影响、陶冶农民朋友们,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能够促进农民朋友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动力。

2.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还存在些许农村,其生活水平还只限于温饱线上,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利用科学的种养殖方式来进行农业作业,同时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城镇建设,通过再就业培训增强农民们的在就业机会,这有利于农民们增加收入,从而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方针。

3.可以加快民生、社会管理的进程

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提高农村的整体管理水平,加强农村的社会化管理,而这就要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来实现。通过进行适当的民主宣传活动、基层教育活动、科技普及活动、文艺演出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农民朋友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技术技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激发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农民在宣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又能够从侧面了解到农民朋友的困惑与矛盾,有利于及时解决,对于加强农村的民生、社会管理进程,维护农村正常的社会秩序来说意义非凡。

二、汇集各方力量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

农业人口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头绪多、任务重是肯定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将各方面的工作完整有序的串联在一起,相互衔接,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协调各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建设?笔者这里列出几点意见。

1.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文化职能作为政府公共职能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部门应在其上投入相应的精力进行建设,保证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担负起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责,切实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可以将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考核范围,从而促进文化建设。其次,要加大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再次,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强化政府文化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2.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部分,若能够调动农民朋友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那么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来说将不再是难事。农村不是沙漠,很多人认为这里的文化比较单一,殊不知,其实很多农民朋友也都是身怀绝技,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让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同时积极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使文化向农民组织以及个体的每个角落蔓延,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快捷的文化需求,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助推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更要有社会上的力量去支持、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农村的推动作用。第一,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第二,应坚持实施文化扶贫工程,不断地给农民朋友输血不如让其造血,坚持文化扶贫将从根源上解决文化建设的瓶颈。第三,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赞助农村文化事业。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新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合理科学的使用资源、促进基层组织的管理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部分地方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是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点,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够对读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冲,李新中.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

个问题 [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9.02.

篇10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特征、功能的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苏益南等学者把新农村文化界定为:“基于乡村区域共同体的长期传承积累而形成、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并为特定区域的农民群众共同享有的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5]根据这一定义,并参考组织文化的层次划分,将新农村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新农村物质文化主要通过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等体现出来,反映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主要体现为与农村文化发展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精神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理论经验和思想升华,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吴迪认为“新农村文化指的是一种既有别于城市文化又有别于以往的传统农村文化的一种全新型的农村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在于推进亿万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和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6]张硕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法制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八个方面的内容。[7]王家新等学者认为新农村文化包含五大基本要素:作为文化参与者和承载者的农民群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的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农村社区与外界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渠道;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和制度;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8]徐学庆在博士论文中概括了新农村文化的八项特征: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内聚性、多样性、群众性、实用性,并认为农村文化具有十大功能:继承、导向、娱乐、认识、教育、沟通、规范、服务、媒介、经济。[9]“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我国乡村文化又呈现出时代性、开放性、群众性等新的特征。目前,乡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乡村、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共存。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乡村文化强调一种公共性和人伦性;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乡村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顺应性、和谐性。我国乡村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蕴涵着自然、淳朴、厚道的文化品格。”

(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剖析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阐述大同小异,取得了以下的共识: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整合价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化解各种思想疙瘩和矛盾,架起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逐步形成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11]桂玉认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性工作,为和谐农村构建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12]2.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任务。从我国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成果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我国广大农村由于信息、交通比较闭塞,传统落后文化根深蒂固,农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从这个角度讲,农村是制约我国社会实行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远翠平认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13]3.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王海通认为,加强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转变生产观念,为生产发展提供知识支撑。生活富裕不仅是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上的追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需要用文化建设来转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管理民主,更需要用先进文化的建设来改变封建专制独断的管理方式,用民主法治的手段确保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高效化。[14]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建设富庶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而农业的深层次发展、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化农村的建设,都必须依托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人才培养、信息传递、科技普及、市场开拓、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环境、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桂玉用“助推器”“导航灯”“粘合剂”来形象地比喻在整个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实践总结

很多学者对本省、本市、本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作了实地调查,总结了不少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滞后现象。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绩

各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目前,大部分农村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地纷纷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业余生活。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各级文化专业队伍的指导与培训下,农村涌现出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形成了一大批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花会、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和民间工艺家队伍,民间文艺形式得到恢复与发展。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

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还普遍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基层文化队伍匮乏、村民的文化生活单调、赌博迷信现象普遍存在、传统文化形式日渐衰退的问题。黄欣认为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三是文化生活品味不高。[15]唐金培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以下的问题或偏差:重“硬”轻“软”,以中心代替全局;重“点”轻“面”,以个别代替整体;重“建”轻“管”,以形式代替内容;重“乐”轻“教”,以利益代替责任;重“送”轻“种”,以城市文化代替乡土文化。[11]陈运贵则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硬指标与软任务之间三大矛盾的现实困境。[16]也有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总结了政府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在农村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衰退;当前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农民的需求错位;政府多头行政造成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17]还有学者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整体实力不够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创意的文化名家及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文化消费总量偏低。

(三)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主要是由思想上重视不够、经济上投入不足以及农村文化体制还不健全造成的。梁捍东、王晓瑞认为,基层部门认识不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思想原因;社会转型和对农村文化建设规律研究不够是弱化的社会原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经济原因;一些落后文化影响仍在加深,一些封建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自身原因;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动力原因;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市场原因。

三、对策建议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研究思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破解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和方案。

(一)强化思想认识

学者们一致认为,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宣传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切实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的局面,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热在县市、重在乡镇、冷在村庄”的状况,树立“大文化”建设的观念。做到“四个纳入”,即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通过这“四个纳入”使农村文化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徐学庆提出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主体的职责。加强党委部门的导向监督作用,保证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政府部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促进新农村文化整体发展。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宣传、发动和示范功能,推动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发挥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牢固的群众基础。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运行机制

吴迪认为,首先,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的专项扶贫投入、专项补贴的力度。地方政府可以要求村级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营利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其次,扩大公益性筹资。可利用福利彩票、党费基金、社会捐赠、村社集资等多方渠道筹资。再次,多种方式并举,走多业助文的道路。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现有文化队伍的水平,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的培训。其次,在农村吸收“文化精英”充实文化队伍。可以通过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另外,国家还要制定引进各类人才到农村的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扎根创业,为农村文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19]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篇11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在物质文生活水平上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和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对于生活和劳作在希望田野上的广大农民来说,希望和向往中有了更多更深的对于文化的期待。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民群众文化需要的总量在不断增大,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的比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二是随着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内容不断更新,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越来越高。三是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的经济成份、农民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需要有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势在必行。要在大力规范,提高基础文化教育素质的基础上,着力于群众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并不断深化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村屯文化建设。从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具的广泛性,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成为基础文化教育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成为农村实用科技推广的重要渠道,更重要的是要以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具体的工作上主要抓好三项。

一要创新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跳出旧有的模式,积极开展工作,多方面发挥文化的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功能,共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广大农民文化需求的实际,牢固树立大文化观。应当趋看到,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着良好的愿望,“求富、求知、求乐”是广大农民的普遍心态,农民的文化意识、科技意识商场意识都在增强。种地多打粮,养殖增效益,丰富信息北闯市场;生产致富有项目,子女上学有前途;减轻过重负担,建美好家园……都成为广大农民的现实追求。脱离这些农民的利益所在,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应有的依托,就不会受群众欢迎。要在发挥文化的娱乐功能的同时,立足于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推广,帮助和带领农民探索发家致富的途径,以此丰富农村文化工作之内涵,带动农村文化大发展。要充分发掘二人转这一艺术形式的资源优势,利用其在广大农村的广泛影响,融入现代生活内容,使其富于时代气息,成为承载、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广泛组织开展农民读书活动,这一活动在不少地方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读一本科技书,找一条致富路”,把学文化与学实用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从中接受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知识的熏陶,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转变了思想观念,眼界开阔了,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增加了。实践证明,这一形式的文化活动值得广泛推广。

二要开拓社会投资渠道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拓宽投资渠道,打破由履家统包统管,单一投入办文化的旧模式,真正做到社会文化社会办。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举足轻重。它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是实现农民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既要重视政府投入又要注重社会融资;既要重视政府组织,又注重市场运行,通过农民自发集资,个体户赞助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文化活动市场,开展文化活动,较好地解决农村文化设施,经费等问题。

篇12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作用

1.促进乡村文明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能够快速在不同层次群体间构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关注弱势群体,及时给予人文关怀,有效传递正能量,缓解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农村群众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促使不同层次农民群众不断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娱乐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群众文化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以及服务,正确认识封建迷信,和不良风俗划清界线,借助名村群众力量,有效抑制各类歪风邪气,促使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比如,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促进乡村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多样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利于满足农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个体化需求,开阔农民群众视野的基础上,使其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不断提高综合素养,积极、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为其出谋划策。同时,群众文化利于农村群众全面、深入把握当下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路线、政策等,正确理解对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加快农村法制建设步伐。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利于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使其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中不断受到政策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知识层次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此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农民群众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显现,而这也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方面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任务之一。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型农民培养速度,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等,将新农村建设理念落到实处。

3.传承发展农村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和群众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群众文化建设利于科学整合农村地区已有的文化资源,使其和地区教育、旅游多方面资源巧妙融合,形成系统化的文化产业。群众文化建设利于农村群众在实践中全方位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中,有效保护地区已有的特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彰显地区特色。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优化途径

1.优化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农村群众文化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多样化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上,是一系列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要根据地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已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加以优化完善,合理扩大公共设施规模,将检修维护工作落到实处,使其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多样化作用。我国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比如,文化馆、广播站、图书馆,优化完善其基础设备设施,软硬件齐全,科学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2.高度重视,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分析群众文化内涵、特点以及重要性,科学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使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多样化作用。我国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根据地区建设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问题,适当增加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等,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这是因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部门要客观分析该地区农村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客观需求,优化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据地区已有的各类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三下乡”活动,及时向农村地区送达文化新产品以及服务,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内涵,不断吸引农村群众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建设步伐,使其发挥多样化作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此外,文化部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地区各方面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风尚,构建农村群众文化新格局,不断发挥群众文化多样化优势,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养。

3.注重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我国要将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对高校提出文化人才培养提出针对性要求,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文化专业人才,多鼓励他们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文化部门要注重对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对其进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实践培训,培养他们综合素养,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文化队伍。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要准确把握群众文化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多层次大力建设农村群众文化,优化农村文化基础实施,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以此,不断加快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国宏.谈繁荣新农村群众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J].人文天下,2016,10:103-104.

[2]薛明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机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92-397.

篇13

2、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现状

农民自办文化属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当前**区的农村文化活动基本是在政府及相关部门援助和扶持下开展的,有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氛围。各乡镇文化站充分利用有限的设施,积极开展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室不定期对农民群众开放,适时举行读书、象棋比赛等活动,另有一部分文艺爱好者也常在文化活动室互相交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相对较好的乡镇有曲濑乡等。曲濑乡共有12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有一支舞龙队和一支民间乐队。已有图书阅览室的村1个,文化休闲广场2个,娱乐休闲场所1个,筹建中的篮球场4个。长塘镇有龙灯队20人,狮灯队6人,唢呐队8人。还有禾埠乡、兴桥乡的民间舞龙队活跃在本乡各村,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大部分乡镇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未开展起来,缺乏浓郁的文化氛围、农民自身的素质和审美观亟待提高。部分村委会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情况不太乐观,大部分仅有场所,没有书籍和娱乐器材,有些村委会甚至农民活动场所都没有,使得有些农民活动难以开展。这与各乡镇文化站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乡镇文化站基本上是“空壳”,有些乡镇文化站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设施等,有些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务正业”,被分配做其他部门的事情。从调研中了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是非常渴望的,随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目前文化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文化需求的情况下,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问题

1、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还不够。一些干部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有偏差,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造成农村文化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也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了乡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发展。

2、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场所阵地。**区大部分村缺乏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部分行政村办公地点小,要挤出一部分专门搞文化场所,实属不易。演艺队平时训练主要在简易的晒谷场上,雨雪天则挤在队员的客厅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同时,在文化设施上,设备陈旧,同时由于缺少经费投入,日常管理问题较大,存在设备散失或损坏的情况。20*年上级部门在我区设立农家书屋共有21个点,将对缓解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

3、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开展农民自*办文化的资金主要靠村级经济挤点投入和农民自筹,可谓杯水车薪,仅够维持开展简单的文化活动所需,无法满足扩大规模和更新内容的资金需求。如:西村村委会一农民自办演艺队,表演用的“狮”“龙”“蚌”等道具损坏多年,因村级经济薄弱,无法修复器材,导致几十号人的演艺队在家“休业”。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所以,农民普遍反映:“文化我们很需要,就是没有钱去享受,希望政府在文化服务时,尽量使农民少花钱,最好是不花钱。”

4、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而这些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在家看看电视,农民剧团缺少新鲜血液,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不高。

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出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组织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开展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