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课程资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音乐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也称为教学资源,即一切有利于音乐教学及能够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具体而言,音乐课程资源共有三种类型,一是校内资源,二是校外资源,三是信息化资源。其中,校内资源是教学场所与教学环境两大资源的统称,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以及如何使之为教育所用;相对而言,校外资源的种类更丰富,也更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如民族民间音乐、地方传统音乐、宗教音乐等;信息化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内音乐文献及校外网络资源等。
二、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育的方式也不是仅将教材知识授予学生,新课改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只有教师能够利用多方资源,完善教育程序,并及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才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提升教学质量[1]。
1.校内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而对教学场所与教学环境的充分利用则体现了教师的睿智。
以《堆雪人》一课为例。
没有雪的场景:
师:风在动,枝叶在动,我们听听窗外的风声(沉默),是什么声音?
生:呼呼的声音是风在响,哗哗的声音是树枝在动。
师:我们再听听鸟儿的叫声(沉默)。
生:唧唧喳喳的叫声。
师:三者融合,多像一首大合唱啊,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进行一次大合唱?
全体合唱《小雪花》,并导入课题《堆雪人》。
有雪的场景:
师:下雪了。雪花纷落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是怎样的声音?
生:没有声音。
师:那么同学们听到了咯吱咯吱的脚步声了吗?听到了吱吱呀呀树枝断落的声音了吗?
生:听到了。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生:有想去看看的冲动。
师:好的。老师也很想去看看,我们先来学会一首歌:堆雪人,一会儿我们一边唱歌一边一块儿堆雪人。
如此,笔者充分利用了教学场景与校园环境因素的相互融合,并利用小学生好动的特性,教会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并使他们认识到即便是学习,其实也充满乐趣。最后,笔者向学生们阐明了一个道理:对音乐的反应是人类的本能,但受先天条件限制或许有些学生不适合学习声乐,但一切都不能阻挡爱好,即便不适合学习声乐,但器乐也能使我们享受音乐,并且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大器。
2.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
笔者认为,对于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结合课外练习及课外辅导,而这正是小学音乐教师所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当前有许多小学音乐教师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教师希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认为教育的范围仅限于校园,至于生活中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则是家长的责任,学生将来的失败是受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成材则功劳有教师的一半,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的责任即是负责教育学生,教育的范围包括校内教育及校外教育两项主要内容。对于小学音乐教师而言,开发与利用校外资源的责任甚至大过于开发校内资源,这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以及对学生生活环境的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通过校内学习音乐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社会环境之中,让学生感受课堂之外的知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学生的音乐素质[2]。
3.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如今,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课堂上的重要辅助工具。多媒体以多重功效结合教学教材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对激发学生想象与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仅是小学音乐课程资源中的一个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揭开教育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校内音乐文献,同时运用实用软件如Cool Edit、格式工厂等使其帮助我们更好地改造音乐,帮助学生练习音乐。而最新的音乐作品如年度音乐大事、音乐大赛等资料都能从网络中获取,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事实上,小学音乐的课程资源远远不仅于此,运用方法更能多种多样,如校内的读书声、校外的车水马龙声,等等。能够信手拈来体现了教师的素质,能够将其有效运用,以加强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才是真正的睿智。
小学音乐课程资源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宝贵财富,是小学音乐教师思想与教学素质完美结合的综合体现,开发和利用小学音乐课程资源是21世纪音乐文化和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才能不断充实、完善和调整现有小学音乐课程,使之符合我国先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篇2
一、湘西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
随着2001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关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讨论被不断引向深入。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对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福建省乡土艺术进校园于2001年就已启动;少数民族的侗族地区――贵州榕江县早在1985年就已开始了相关的实验;云南也于2003年开始试点教学;浙江的有些地区也进行了一些探索。而这些大多只局限于理论空间提出合理化构想,从实践的个案上如何去操作的理论成果不多。“从教学的实际收效看,民族传统音乐尚未能真正渗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深层。在全国五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除广西外的其他四个自治区,都缺少具有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特点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材。”
新《课标》认为:“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湘西音乐资源非常丰富。民歌如巫歌、傩歌、梯玛神歌、摆手歌、哭嫁歌、山歌等,器乐主要有唢呐、咚咚喹、长号、芦笙、牛腿琴、牛角胡、鼓、锣等;舞蹈有花灯、龙灯、鼓舞、摆手舞、铜铃舞、茅谷斯围猎舞、九子鞭、跳丧舞、芦笙舞、凋年舞、苗傩舞等。这些乡土音乐资源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异质性、乡土性等明显的特点,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风格也极其多样,这为音乐课程资源的选择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结合课标精神概观湘西乡土音乐,首先,湘西音乐具有丰富优美的样式与内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湘西民歌《马桑树》、《龙船调》、《花大姐》,土家族打流子《八哥洗澡》、《锦鸡出山》等,因其优美与独特而具有世界性影响。同时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积淀着湘西民族的历史记忆,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价值。而湘西地区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又是非常强调集体性的民族,他们的很多艺术形式都具有集体性,如苗鼓、摆手舞、芦笙舞等等,都是集体参与的艺术活动。这都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社会交往价值,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新课标确立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原则,音乐的其他价值、功能应以此为中心,这也是湘西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指导思想。
二、湘西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湘西音乐资源固然丰富多样,然而,按《新课标》的规定,只有近20%的内容可以是地方、校本教材,将这些全部搬进课堂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该如何选择?这些资源是否能以原生态的面貌直接进入课堂教学?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以何种理论支撑?怎样去展开?现在我们讨论其开发的原则与方式问题:
1 以音乐形式优美丰富、简单易学为原则
新课标的一个很大的转向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因此,在选择民间音乐时要特别注意其优美丰富的特征。音乐教学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但是音乐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审美。中小学的音乐课更多的是应体现其美育功能,为孩子们带去美的享受,而非以技能知识、文化传承为其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欢乐重回音乐课堂,使孩子们爱音乐、爱上音乐课,这是中小学音乐课的基本目标。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集体课形式,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有高有低,因之教学内容不能太过复杂难学,要便于师生在教学中展开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所以,简单易学也是筛选时必须考虑的因素。选择简单易学的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从审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亲历获得真知”,才能达到“审美是理解基础上的深刻感觉”。
2 以内容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标准为原则
对于乡土音乐资源进课堂,要求内容上一定要遵守国家相关教育法规,符合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不是所有的优美丰富的乡土音乐都适合走进中小学课堂。民间音乐内容及其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婚丧嫁娶、生产劳动、、郊庙祭祀等。湘西本土音乐中很大一部分是宗教祭祀题术j的,如梯玛神歌、傩舞、傩堂戏、跳丧鼓等,反映了早期人类的蒙昧认识;土家族的茅古斯舞蹈音乐,也遗存着原始的生殖崇拜。这些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价值的艺术形式,作为文化现象值得学者专家去研究,但作为音乐教育资源,其宗教色彩浓郁就不适合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民间歌曲里除了表达美好爱情的,还存在着大量的涉性歌谣,这些都不适合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学习。
三、中西混合音乐思维基础上的乡土音乐教材资源整合方式
1 乡土音乐资源整合的理论前提
所谓“乡土音乐教材资源整合”就是将即兴性很强的民间音乐定量记谱,在此基础上做音乐文本分析、改编、创造,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其学习次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需要。
由于中国目前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基本是以西方音乐教育体制为基础的,钢琴、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等一系列系统课程构成其专业主体知识。我们的师资教育主要是西式的,学习的也主要是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国外教育理论,以及和声复调,师资现状如此,因此对民间音乐资源的整合脱离不了这种师资培养的实际情况。
线性思维,这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湘西音乐也符合这样的特征。而西方音乐具有发达的纵向立体的音乐思维,将中国这种单声性音乐复音化立体化,便是一种中西混合音乐思维的做法。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来看,多元共生是一种存在方式,而多元交融则更是一种发展方式。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民族音乐更好地走向世界。
2 乡土音乐资源整合的具体做法
对乐谱文本进行专业化的处理。首先规范记谱,使用打谱软件制订统一格式的五线谱文本。其次,我们组织本院作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进行专业的音乐分析,明确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特性节奏及音调旋法等特征。再次是对适合发展多声音乐表演可能的曲目,进行简单的民族和声编配和配器。
对教学资源这样处理的依据有四:其一,课堂教学的可能性是多样化的。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原生态的传承,还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而原生态的表演方式显然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灵活多样的要求。这样多样化的教材处理使得实习教师有了更多组织教学的方式,使得高师教学与中小学音乐教学顺利对接。其二,民歌是专业音乐创作的资源,对民歌的和声化
处理、与器乐合作的编配,使学生明白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是如何转化的。其三,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单一的音乐形态很容易达到审美饱和。改编其文本和改变其表演样式,使得音乐在保持既有风格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面貌,给人以新的美感。其四,这体现了一种音响游戏的思维,符合民间音乐即兴性的特点,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音乐课要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四、湘西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利用实践教学过程效果分析
本次实践教学是配合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音乐教学实习活动完成的。课题组联系吉首市、花垣县、凤凰县、古丈县、永顺县五个地区的文化馆和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请他们本着简单、优美、歌词内容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标准,推荐每地10首共50首民歌,每地2首器乐曲和2套舞蹈。在得到有关资料之后就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展开了数次专题研讨会。结合新课标,本着其研究的标准和原则,对湘西乡土音乐进行筛选整合。根据需要组建了五组专业突出、责任心强的实习团队。请有关民间艺术家到大学校园教习湘西民间音乐舞蹈,对实习教师进行本土民间音乐培训。在州非物质遗产中心的帮助下,得到了相关资源的音响、录像、乐谱和传承人的联系方式,并请到了土家族音乐家田隆信先生到吉首大学为同学们教习土家族音乐,请到了苗族音乐家龙启忠老师为实习生讲授苗族音乐。
音乐教育实习内容分为三方面:课堂音乐教学、课外艺术活动辅导、组织策划校园艺术节。时间是35天。实习队分布在吉首市、花垣县、凤凰县、古丈县、永顺县五地的10所中小学。课题组负责课程资源整合(教材制订与实习生教学指导)、总体工作部署、指导具体实习教学。在具体的实习教学过程中,实习小组取得了原生态音乐教学资源进课堂的宝贵实践经验。
例如,教学土家族乐器“咚咚喹”。咚咚喹这种吹管乐器只能发出四个音,因而旋律简单易学,节奏律动性非常强,同时它又是声乐曲牌,有唱词。有的实习队在基本的音乐技术分析基础上,给它编配和声,采用钢琴或手风琴电子琴伴奏。有的实习队采用沃尔夫配器法进行配器,在演唱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自制打击乐器,使得学生有更大的参与空间。还有的实习队经过反复实验,制作了高低两种咚咚喹,用于重奏合奏。对于较为偏远的山区学校,这种自制乐器取材方便,非常值得推广。多种教学方式的开展,使得小小一根竹管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教学组织既有序又趣味非凡。
保靖土家族民歌《摇篮曲》,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实习小组为其做了简单的三声部合唱编配。该曲调在湘西广泛流传,简单易学的合唱使歌曲发生了质的变化,立体感空间感出来了,旧曲换新颜,一首质朴的民间歌曲会发生多种和声美化效果。
苗歌是非常有特色的湘西民歌种类,是苗族人们悠长的历史时期以来的集体创造,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曲式结构“由帽子、基本乐句、衬腔、变化基本乐句、尾子组成”,“其中帽子、衬腔、尾子起到润腔、色彩连接的作用”。苗歌即使舍弃这些装饰,仅掌握其旋律节奏声情,同样给人很强的美感。
由于湘西地区经济落后,教育投入普遍不足,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切以升学为中心,音乐课的投入更加捉襟见肘,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课程资源限于条件,无法纳入集体教学。如苗鼓、土家族打溜子等器乐舞乐形式,需要大批乐器和专门的音乐教室,这在湘西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无法实现。实习小组将这种艺术形式纳入课外艺术活动,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展开。而集体课教学则将这种艺术形式的核心――节奏――剥离出来,进行节奏教学。既然复杂的节奏变化是其根本特征之所在。那么其附属的音色是否可以加以变化呢?于是实习小组利用湘西广泛生长的竹子制作竹制乐器,以此演奏打溜子的节奏。还有的实习小组将打溜子纳人体态律动教学,发现打溜子这种土家族打击乐四重奏天然的与体态律动相合。这些教学实验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苗鼓是一种乐舞形式,独特多变的鼓点节奏,优美复杂的舞姿,这使得掌握起来尤为复杂。同时它还需要大量乐器和开阔的场地,才能满足集体教学。实习小组将这种民间乐舞资源纳入课外活动的范围,成立苗鼓兴趣小组。对于这样一些需要大批乐器和专门场地的艺术样式,实习小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兴趣小组,如苗歌组、土家山歌组、打溜子组、咚咚喹组等,利用他们自己身边的资源展开活动或组织竞赛。
湘西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至今保留着多种形式的民族民间音乐活动,如苗族的清明歌会、四月八、赶秋节、赶歌节,土家族的社巴节、调年会、龙船节等…。在这些节日里,各地政府经常会组织歌舞表演活动,这是一种先天的音乐课程资源,组织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直接从艺术生活实践中感受湘西本土音乐的神韵。
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器乐、声乐、舞蹈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效果。实习小组发现,器乐由于不存在语言障碍,这种纯粹音乐本体形态的形式,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接受都是最为顺利,最易取得教学成果的。民歌教学方面,律动性很强的劳动号子、咚咚睦歌、摆手歌、小调等学生掌握最快,而一些自由不羁的山歌高腔、苗歌、梯玛调等掌握进度参差不一。经过简化改编的合唱合奏曲在校园艺术节上大受欢迎。
在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多元音乐教育、母语音乐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理论兴起争鸣的大学术环境下,民间音乐资源纳入音乐课程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被赋予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文化位育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民族文化也因此走进校园。湘西多民族的构成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生态圈,符合多元音乐教育的理念。从音乐学科教学价值的纵向维度看,乡土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组织结构到音乐的表演、欣赏、接受,对于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意义重大;从人文价值的横向维度看,民间音乐涉及涵盖的民族性、民俗性、社会性、历史性内容,它的进入课堂使得学科趋向于综合,历史文化与音乐的关系交织在一起,加强了学科的人文内涵,这对于学生的文化教育和民族心理归属都有重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普虹,民族音乐与“双语教学”――关于新时期民族音乐传承的心得[J],中国音乐,1996,(2):70-71
[2]冯国蕊,云南中小学“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实践性思考[J],民族音乐,2009,(4):93-95
[3]钱建良,音乐教学乡土资源的开发[J],中国音乐教育,2007,(3):51-52
[4]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一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J],音乐研究,2006,(3):85-88
[5]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音乐教育,2002,(1):6
[6]宋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4):22-24
篇3
常州;乡土音乐;小学音乐
由于溧阳戴埠镇太平军锣鼓、金坛谈庄秧歌灯等乡土音乐被被评为“国家级”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市顿时掀起了弘扬乡土文化、倡导传统民俗的热潮。过年过节时大街小巷、文化广场,大型文艺表演的演出舞台,经常能够看到常州市传统文艺、音乐的表演,常州市的乡土音乐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重视。
一、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
对常州市溧阳、金坛、天宁、泓口等地20多所小学的走访调查发现,常州地区的多数重点小学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乡土音乐教程。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小学音乐教程只是局限于国家材,乡土音乐的实施大多都是以学校为中心各自开展,没有统一的规划与方案,实施的进程也各自不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乡土音乐在小学范围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献研究
根据《常州传统音乐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策略》《论本土传统音乐课程资源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整合———以江苏常州为例》《江苏常州天宁寺梵呗音乐保护现状调查》《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等文献的记载,常州市的几个重点乡土音乐项目在历史的流传和发展中曾遇到了很多的坎坷和阻碍。如今,国家和省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又为常州市的乡土音乐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乡土音乐又一次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了。
三、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的选择
本文选择国家级非遗项目天宁寺梵呗唱诵、常州唱春、道春以及省级非遗项目茅山乾元观的道教音乐、泓口丝弦、溧阳戴埠镇太平军锣鼓、溧阳社渚“跳幡神”和金坛谈庄秧歌灯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在常州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弘扬与发展。
四、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实施策略
(一),全市小学联合编写“太平军锣鼓”教材
“太平军锣鼓”是常州市乡土音乐中较为容易掌握,也较易传承的一项民俗音乐。全市的各个小学可以联合力量,组织学校精英音乐教师及聘请“太平军锣鼓”方面的专业艺人,共同商讨、研究开发“太平军锣鼓”教材。在教材编写时要注重把“太平军锣鼓”的历史、演变、乐器、技巧方法、动作要领等详细地编入教材,从而充分激发学生演奏“太平军锣鼓”的演奏兴趣。
(二)创编小学“金坛谈庄秧歌灯舞蹈”
常州各个地区的小学可以共同协作,合力创编“金坛谈庄秧歌灯舞蹈”。利用教师周末、课下的时间共同开会研讨,商定“金坛谈庄秧歌灯舞蹈”的创编方案。每个学校的教师再根据“金坛谈庄秧歌灯”的特色舞蹈动作及表达情怀,写出本学校的创编动作。通过多轮商榷、推敲、否定、重编,最终确定适合小学生学习并大范围普及的“金坛谈庄秧歌灯舞蹈”。
(三)组织校园“唱春、道春”合唱团
每个学校可以组织自己的“唱春、道春”合唱团。教师组织对“唱春、道春”有兴趣并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进行排演、训练。通过“唱春、道春”的经典曲目练习增加学生对“唱春、道春”曲艺的了解和掌握。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唱春、道春”艺术专家,定期到学校合唱团进行指导、传教,把教师的唱功和学生的掌握要领提升上去。
(四),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
学校还可以定期聘请市内优秀乡土音乐表演专家到学校进行表演,让乡土音乐的民间艺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学生与传统艺术零距离地接触,更加真实地体验常州乡土音乐的表演与传承。学校还可以聘请个别艺术家到课堂内手把手地教学生的动作要领和情感展现,让学生也可以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表达出热烈的内心情感。
(五)组织学生参观天宁梵呗唱诵、茅山乾元观等道教音乐
及溧阳社渚“跳幡神”等民俗音乐对于天宁梵呗唱诵、茅山乾元观的道教音乐、溧阳社渚“跳幡神”这种与宗教有关的民俗音乐,学校可以利用周末、春游的机会,组织学生去这些寺庙、道观参观乡土音乐的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和文化精华。
总之,将常州市的乡土音乐融入到小学音乐教程,需要各方面协调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只有常州市的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及乡土音乐传承人都致力其中,常州市的乡土音乐才能有更好的推广和发展。
作者:苏畅 单位: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篇4
关于教科书的资源性特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大力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有部分教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视最核心课程资源――教科书资源的开发使用。表现为教师忙于搜集各种教科书外的教学资源而不在教科书的钻研上下工夫,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投学生所好,播放流行音乐,学生根本无心顾及教科书。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背离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全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以“教科书不是唯一课程资源”为由,否定教科书在课程资源中的基础作用。新课改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抛弃教科书,削弱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科书属于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执教《中国功夫》一课时,笔者在认真阅读分析教科书之后,针对《中国功夫》三个子目的特点,笔者以“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形成听《中国功夫》―唱《中国功夫》―评《中国功夫》的主线,加入课程资源,经过笔者精心预设,形成新的三个教学主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围绕三个主题提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歌曲由几大部分组成?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学生为了能够回答好三个问题,就会回归课本。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与学生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有用、有趣的素材重组教材,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取知识与形成技能,经历体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过程。这样,音乐课程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适当选择音乐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接触到的音乐,有音乐教材上学到的,有从电视、广播里听到的,有从网上下载的……获取的渠道很多。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多收集一些优秀的音乐教育资源,挑选一些学生喜爱的素材,这样能极大地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课堂教学过程以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为主,有机融合教学环境、人的情感、人际关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构成的系统工程。系统论开放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作者之间平等的多元对话过程。一个对话主体也不能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影响教科书的最重要两个因素。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老师主导地位不符合系统论整体性原则。
在执教《中国功夫》一课时,笔者发挥自身资源、学生资源、多媒体资源、课桌等资源收到良好效果。在导入环节,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笔者播放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太极拳表演,在幻灯片的背景上,笔者精心选取一幅武僧练武的剧照作为背景,突出了主题。为了给《中国功夫》加入新的表现元素,增强歌曲表现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自身会弹奏古筝的优势,加入古筝伴奏,让古典民乐与中华武术相结合,并请武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上台表演。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弥补了课本教材的局限性,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值得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实践与研究。
三、巧用其他学科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篇5
应当说我们小学音乐课程的教材,全面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纵观每册教材以及全部年级的所有教材,对学生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便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便于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尤其比较深刻体现出人文学科的共性与音乐学科课程教育之个性的和谐而又辩证的统一。平时的教学如果真正重视其学科课程的教学我们还不难发现:每个教学内容都蕴含着诸多引领学生去创新创造教育的因子。如果这样的课程教学的内容,我们不去很好而又充分把握其教材,发挥教材资源的作用,引领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与伙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首先枉费了我们编者的编写意图,同时也对不住我们正在活泼快乐健康成长的孩子,当然也就愧对了我们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所以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前,笔者总是从课程内容中去探究,所呈现给我们的内容对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具有怎样的发展和促进意义甚至作用,具体探究经典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作品是如何贴近我们小学生生活的,而我们的小学生又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具备着怎样的合作学习的生活常识乃至音乐方面的经验感受。具体预估每课教学内容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又具备着哪些方面的促进作用,应当说音乐教学我们也不是去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学生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应当说音乐教材也不是简单的就让学生去学唱几首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去通过合作接受到音乐课程文化的陶冶和启迪。
二、从音乐课程教学的手段去搜寻音乐课堂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途径
我们所使用的每册教材其编写的体例大体相当,框架一致,音乐学科课程之特点明显。尤其是都能突出体验这个重点,十分重视我们小学生的音乐实践,一些内容的涉猎还相当利于我们小学生去进行创新和创造。那么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要求我们紧紧抓住音乐课程教学的特点,紧紧扣住音乐课程内容,把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形式设计得基本完美无缺。音乐教材的内容可以说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有机联系于一体的三个维度的高度体现,因此,这就给我们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学习的实践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将促使我们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做到了有规可循有矩可蹈。所以在于情于理的合作学习的途径设计以及方式方法的确定中,笔者力求做到的是: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譬如让学生去欣赏《茉莉花》时,由于学生已经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初具一定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去交流自己所知晓的茉莉花,小学生虽然阅历还不够丰富,但所交流的内容还真让我们感到瞠目结舌,学生不但知道茉莉花的茶用价值,还知道一些茉莉花的药用价值。为了让学生能够感悟到茉莉花的其他作用,笔者还让学生去搜寻相关茉莉花的故事,学生所搜寻到的故事还真丰富,尤其在我们学生进行交流时,把《茉莉花》这首民歌的历史以及发展轨迹及在战争年代所发挥出的作用说得那样的有声有色。教育教学的实践则让我深深感到:教学《茉莉花》的合作学习,茉莉花不仅仅是一束花,《茉莉花》也不仅仅就是一首歌,它所根扎于我们小学生之心灵的是疗养品、医药物、精神刺激物的集合体。这个时候的学生不仅仅是唱《茉莉花》,更为主要的是在很好地爱茉莉花,在赞茉莉花,将来便准备去很好地做茉莉花。
三、从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去促进音乐课堂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音乐课程的教学其范围比较广,内涵也比较丰富,那么对音乐课程教学的要求应当说也比较高。如果比较简单地应付,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去真正达成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这是因为我们的音乐课程的内容已越来越是丰富起来,它的内容总是以人文内涵为主要依托的,贯彻于整个教材的主线都是审美精神以及音乐文化,也是我们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载体,当然也就不能去低估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了。所以,作为我们音乐课程的教学,作为我们教学音乐课程的教师,需要的是辩证思考音乐课程教学中小学生合作学习之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这里需要我们去建立这样的理念:音乐课程同属于文化课程的范畴,同样具有合作学习的因素和需要。我们也还需要做出这样的思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能仅仅赖于数学等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比较直接或者说效果呈现比较显著的学科。我们更需要站在十分理性的高度去思考,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无论怎样的学科都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都要充分利用本学科课程的育人资源,使得教书和育人成为发挥高效能的统一体。我们还必须去努力做到的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十分普遍的前提下,从教育创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生合作学习的资源整合而且又应当是优化整合科学利用的问题。只有进行资源的开发、整合,那么我们学生的合作学习即会更加富有情景性,更加具有合作性,那么音乐课程的教学便会对所有的学生产生颇具磁性的吸引力。总而言之,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必需的,合作学习的效果也会显而易见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1.1有利于音乐知识的整合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唱歌、欣赏等等教学内容均有着强烈儿童特点,因此通过网络辅助展开音乐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在通过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校园网络提供的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据具体的章节选择性额在网上下载素材,进而选取最优教学素材为音乐课程服务。还可以对网络食材进行整合,增长学生见识。例如在讲授《春天来了》这一章节时,可以提前选取春天美术图案对比,让学生养成对比、重复的思维。而后依据歌曲意境选择小学语文课本中相关图画,配上《春天来了》,可以使得学生想象自身处于春景之中,进而通过音乐来表现春天。教师还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与春天相关的动画、美术作品、作为,小学生在浏览的同时,会将知识进行整合,将各种关于春天的知识相联系,可以让学生准确、快速的掌握春天的艺术形象,进而达到自我教学的目标。
1.2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音乐课程乐曲旋律的生成,既是音符的组合,还是乐曲作者思想的体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其对色彩、声音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小学生可以在动听的音乐氛围中,较为全面的把握艺术形象。通过网络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将声音、画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乐曲创设的意境。在音乐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通过网络辅助设置相关情境,帮助其在身临其境中体会音乐旋律之美,小学生再通过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对乐曲进行加工,使得其受到启发、感染,最后达到激发小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热情。
2、小学音乐课程网络辅助教学设计
2.1音乐氛围设计
小学音乐课程有着一定特殊性与针对性。小学生因为年龄的特点,其理解能力、自制力都相对较差,在小学音乐网络教学中需要对具体乐曲的意境、情感、内如进行引导、铺垫。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小学生更好的感受并领悟音乐魅力,还可以激发其学习音乐课程的热情。在音乐课程进行时,最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音乐环节选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将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灵活的方式加以呈现,为小学音乐网络教学创设优良的氛围,尽可能的将学生兴趣转移到音乐学习之中,进而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提升音乐课程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
2.2教学流程设计
优质的学习氛围是提升音乐课程网络教学的基础,而优化音乐教学流程是确保音乐课程质量的核心。在音乐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环节是“听”,因此教师在课程讲授时应当给学生一定空间,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解、消化音乐内容,便与其感受音乐旋律魅力以及乐曲思想。音乐课程中第二大核心环节是“模仿”。如果出现学生理解、掌握音乐不到位的情况,这时就需要通过原创直观感受展开模仿学习,由技巧与情感这两方面加深小学生对音乐鉴赏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在音乐课程网络教学的设计阶段,教师应当对此部分有着特别的指导与准备。在音乐课程讲授过程中,音乐技能学习也是极为重要的,小学生在娴熟的掌握音乐技巧之后,可以更加准确的通过音乐来表达自身感情,使得音乐课程更加真实。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程网络教学设计阶段,应当注重音乐技巧训练,通过练习和表演总结经验,进而提升音乐技巧。
3、小学音乐课程网络教学的实现
3.1鉴赏能力的实现
在小学音乐讲授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非常重要,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是长期积累、训练的过程。在以往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有着时间、空间差异,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应当在学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范围内,展开灵活多样的鉴赏能力培养。比如在音乐课程网络教学插入与音乐相关的信息、资料,为音乐欣赏提供背景资料,创设优质的授课氛围。于此同时,小学生的音乐兴趣与注意力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照顾、关注,进而确保音乐教学质量。在鉴赏音乐之前,可以提问音乐作品蕴含的内涵与学生感受,使得学生鉴赏能力有计划、有目的的提升,进而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注意力的专注度与集中度。还可以在不同音乐背景和水平的情况下,吧同一鉴赏课划分为不同部分,依据个性和特点安排鉴赏的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鉴赏能力。
3.2音乐技巧的实现
小学音乐教育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之一,良好基础是音乐学习的核心 。在小学音乐课程讲授的过程中,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是教学计划实现的关键,音乐技巧也是音乐课堂需要练习、巩固的部分。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程讲授时,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对音乐技巧有着重要的影响。欢快的课堂氛围与高效的教学方式对音乐技巧、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影响。在音乐课程网络教学时,不可以像面对面教学提问的方式整合、运用教学内容,这就给教师提出了通过引人注目的方式为学生示范的要求,使得学生在音乐课程网络教学保持较高注意力。与此同时,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之余主动的去尝试和提高自身音乐水平与技巧,达到高质量音乐教学的目的。在音乐课程网络教学中,需要激励学生主动练习,增加锻炼自身的机会。
结束语
小学音乐课程教育高效的利用网络辅助展开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网络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音乐课程的讲授有着积极意义。利用网络辅助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小学音乐课程飞速的发展,进而普及网络课程教学,最后提升小学生音乐水平、音乐素养,为社会发展提供综合性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篇7
中小学音乐教学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在中小学“音乐课”中,教师更加注重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辅助音乐课,运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音乐素养,使学生不仅学会唱,更要学会听,还能参加演出、表演等。但当今的中小学音乐课,从表面上来看,课堂教学效果合格,教学目标都很明确[1];且教学设计从音乐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但是,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不仅要通过听觉器官感受音乐情感,还要利用视觉感知音乐变化,由于中小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是很完善,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不强,很难只凭听觉建立音乐形象。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丰富的视觉形象帮助并引导学生,调动学生思维完成对音乐的感知。本文通过对陕西省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全面研究,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策略,从而优化教学,促进音乐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素质。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分别针对陕西省咸阳师范附中、道北中学、育才中学、红花铺小学、凤州中学等24所中小学的32位音乐教师和66名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倾向于教师音乐课堂上对于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与音乐教育网站的使用情况,学生对于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认可情况以及学生对未来音乐课的期许。
1.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1)教师的基本情况
在32位被调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中,有23位在农村学校执教,9位在城市。其中教师的专业:71.2%的教师属于音乐类,15.6%的教师与音乐有关,只有13.2%的教师与音乐无关。从年龄来看,年龄在35岁以上的有6人,35以下的有26人。有3年以上教龄的人数占51.5%,在3年以内的人数占48.5%。音乐教师基本都属于专职教师,调查结果显示,32人中只有3人不是专职教师。
调查结果显示,音乐教师工作量较大,所代班级的数目集中在4~6个。可见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不够,因此他们在利用网络资源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更少。而且,在调查的32位教师中,大多数音乐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即43.7%的教师选择“一般”,50%的教师自我感觉“不好”,只有6.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水平很好。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本论文以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师的基本情况(授课所在学校情况、年龄)做交叉分析得出以下信息。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所在学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关系不大,整体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大多为“一般”,或选择“不好”,但与年龄有较大关系。具体体现在:年轻的教师(35岁以下)信息技术水平为“一般”的较多,占整体78%;年长的教师(35岁以上)信息技术水平“一般”较少,“不好”的较多。
(2)校方对各自音乐教师的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与音乐教学硬件的支持状况
据问卷数据总结,中小学学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高,32份问卷中没有一个选择“非常重视”,78%的学校不重视,只有22%的学校一般重视。虽然不重视,但是大多数音乐教师(90%)都进行过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基本都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音乐教室和多媒体音乐教室,只有两个农村学校不能提供多媒体教室。
(3)教师教授音乐课情况
32位中小学音乐教师中,28位采用传统讲授法有较好效果,22位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法有较好效果;在音乐课中,感受与欣赏和音乐与相关文化属于最容易教授的领域,也是使用网络资源较多的,其中音乐与相关文化占总体的69%,是使用网络资源最多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传统讲授法还是音乐教学的主要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新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也表现出了它的优势。
(4)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32位中小学音乐教师中,56%(18位)的教师使用课件上课,44%(14位)的教师不使用课件。其中使用课件上课的具体情况为:5位教师自己制作,18位教师上网下载,2位教师则是由校方提供。那么会自己制作课件的教师有19位,其中17位用PPT制作课件,2位会使用Authorware,没用人会用使用Dreamweaver软件。由此可见,中小学音乐教师使用课件不够广泛。在课件来源方面,教师主要依靠网络下载,自己制作的情况较少,校方在这方面也不够重视,其中在自己制作的条件下,教师计算机能力欠佳,整体来看,只会使用PPT。
(5)网络资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中小学音乐教师主要从搜素引擎和音乐专题网站上获取资源,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课件的一部分或直接播放。资源的形式比较多样,有图片、视频、图片与文字、音频与图片、视频与文字多种结合方式。
(6)音乐专题网站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数据显示,76%教师知道音乐教育网站,24%不知道音乐音乐教育网站,仅仅2%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使用过网络课程或音乐专题网站。
(7)教师对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和开展基于信息技术或利用网络辅助音乐教学的看法及它们的优势
在调查中,98%的教师支持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仅有2%的个别教师不支持。教师几乎全部认为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很有帮助,认为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习注意力,有助于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可以说,现代化的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从整个调查结果来看,现在的教育趋势是信息技术广泛与中小学中的各个学科课程整合,但具体到学校实际却有些出入。大多数学校不注重音乐课,也不重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另外,教师自身的计算机能力、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因素,也是导致利用信息技术或网络资源辅助音乐教学在课堂中开展不顺利的原因。
2.中小学生对音乐课的期许
整理回收来的66份学生调查问卷,得出如下结果:全部学生对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这样的现代教学手段十分感兴趣,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被挖掘了出来,注意力被多媒体里的图片、视频所吸引。
在问卷调查中,还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对音乐教学的期许:
(1)希望上没有负担的音乐课,平时的文化课就已经很死板、抽象了。
(2)希望上五彩缤纷的音乐课,老师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3)希望老师上课能活泼,不要只局限于课本、教学生几首简单的歌曲、讲讲音乐相关的知识文化,墨守成规。
(4)希望老师带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可以看到很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图片、视频等。
(5)希望老师能联系课外知识,多些教材外的知识。
(6)希望老师能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在课堂上熟练操作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节省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1.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是顺利开展基于网络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的必要先决条件。首先,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和落实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为教师实施教学过程提供设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而且配备专业的检修人员,定期检查更新设备。其次,学校还要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保证硬件设施完全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为更快、更好地实施基于网络的音乐教学提供硬件设施。
2.提高音乐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在此次调查的24所中小学中,音乐教师普遍信息技术能力不够,而且学校也不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这就导致即使有完好的多媒体设备,教师也不会很好使用。在这方面,学校需要给音乐教师提供条件和时间,培训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教学资料,使用PPT、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课件,熟练操作计算机、视频展台等多媒体设备。教师自身也要与时俱进,在业余时间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使用能力,在课堂上可以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
3.更新学校师生教学理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音乐课不重要,在学校里要么被其他课程代替,要么上成简单的唱歌课,教师只是口头讲授,学生死板地接受,还有就是学生专注于文化课,很少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中。在此,必须更新学校师生教学理念,明确音乐在素质教学中的重要性,发挥基于网络的音乐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育人效果[2]。学会用拿惯了粉笔的手点鼠标,用写惯了教案的手制课件,把多年习惯的一支粉笔写古今、一块黑板种春秋的传统做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使用现代化的智能工具,例如在视频展台连接投影仪展示课件,利用网络课程、网站教学,用超前的行动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时代的脚步。
4.运用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教育以鉴赏为基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鼓励学生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是一切教学设计的落脚点[3]。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喜欢丰富多彩的课堂,所以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或者网络资源为学生建构一种或多种音乐情境,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融入其中。例如增添各种有吸引力的图片、视频或游戏与知识结合的网络课程于课件或课程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音乐,建构出自己的音乐知识、技能系统。
5.利用网络平台优化、整合、使用各种信息资源
教学设计在真正的教师实施教学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方向引导作用。要从整体出发,兼顾教学需要,对教授的对象做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设计和使用网络资源的方式和方法,做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说兴趣是翅膀,那么想象力就是使翅膀扇动的动力[4]。在音乐教学任务中,讲授音乐知识,教学生唱歌,这已经是音乐教学的过去式了。在资源广泛的网络平台支持下,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网络课程、在音乐专题网站的辅助中创设音乐舞台剧式课堂环境等,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愉快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进行自己的音乐创作。
6.合理利用课件、网络课程、音乐专题网站
音乐课作为国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它要求中小学生学会欣赏音乐,能感知音乐,可以鉴赏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音乐课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学会创造并制作音乐。因此,在音乐创作课中,要用各种资源手段做引导,给学生播放有启发引导作用的音乐作品或网络课程,或让学生通过音乐专题网站自主选择所需要的资源,激发创作欲望,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有所建树。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如何上好音乐课,让学生既能感受到音乐的精髓,又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将音乐的知识、理念与唱法传授给学生,是一名音乐老师当前最大的挑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学会使用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更需要学校与音乐教师切实采取策略,创建优良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更新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伟平.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新策略[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篇8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断的深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简称《 新课标》)的修订后,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效果提高了,构建了课堂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教与学的关系。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能力、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音乐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探讨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一、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音乐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 是学生进行 “美的体验、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成长”乐园。以黑板、钢琴、录音机和书本为主要工具的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死板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差。传统的教学内容局限、更新慢、知识老化。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也在音乐课堂中大大得到运用,使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得以改革成功,信息技术提供了大量最新的音乐资源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首先表现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形象而生动的音乐教学,情景而又直观地教学法,融视听、示范教学为一体,形象化了音乐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信息技术提供与音乐相关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引擎、相关网址等,扩大了视野。充分启动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求知欲望,感受体验音乐,这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符合音乐素质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其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如在欣赏《民歌拾萃》 这一单元时, 教师把知识设计成一个个有难有易的小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回答问题,让孩子们弥补在其他课堂中的遗憾[1]。
二、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利作用
传统音乐教学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需求。现代教学媒体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非常重要的工具,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学中,有多媒体投影仪、数字化教学、互动式个体化音乐软件、现代远程教学等。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新的教材都配备了精美的教学电脑光碟,为中小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形相互结合的教学途径。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段查找感兴趣的相关资料, 使学生学习音乐由被动变主动,人机交互方式,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培养其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认识音乐的美,使抽象的音乐概念直观化, 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如在学习《 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这首歌时,描绘小芹以洗衣服为由背着母亲到村口河边等小二黑归来的纯朴可爱的形象。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使学生感知小芹在村外河边抒发的对二黑的痴情的场面,仿佛进入山清水秀的山乡村落, 其次是思念的回忆,使抽象的音乐作品形象化。创设具体的场景时,可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如歌曲《木兰从军》,该曲的故事创设的情景中身临其境的背景、独特的音乐风格,充分体验木兰从军的内心情感。信息技术能能展示和播放各种图像、声音,清晰地展示各种抽象的、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 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准确把握歌曲形象的同时,深化对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
三、信息技术对音乐教学提出的要求
音乐教师 的素质和能力对青少年音乐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有不够的现象,信息技术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2]。在音乐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及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实现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信息技术的知识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所含知识联系、沟通。使歌曲、教学、文字说明、解说、背景、其它音乐作品等组合,音像同步、情景交融。机器、学生、教师很好地沟通。通过网络、实物投影仪,将教学歌曲、乐谱自如放大、形象展现在课堂中。信息技术让学生深切感受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新信息文化生活,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在音乐课堂中, 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充实音乐教学内容, 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音乐教学情境, 以便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等[3],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信息技术运用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整合,在有利于教学的同时,应注意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全过程,可适时应用。要和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根据音乐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并突破教学难点。创设教学情景,重点突出。音乐教师应在中小学《 音乐课程标准》 指引下, 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勇敢大胆地去探索、创新、实践、 要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去追求,去不断完善,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五、结语
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形式和主要阵地,创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推动素质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中小学音乐教师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进行音乐教学,从一些电视节目中得到最新的音乐信息和知识,获得音乐灵感。
【参考文献】
篇9
一、音乐不被重视的原因
1.音乐不是考试学科
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决定了考试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一门学科的发展。小学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想通过小学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考试奠定基础,这就决定了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文化课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2.在学校的教学理念中没有突出小学音乐的地位
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音乐在教师和家长心中的地位无疑是比较低的。尽管存在一些家长为孩子报音乐特长班的现象,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旦他们认为音乐的学习影响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就会毫不犹豫地停止学生的音乐学习。这种现象在学校教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当考试来临的时候,或者是要占用课堂学习时间进行某一项活动的时候,体育、音乐和美术的课堂往往成为被占用的对象。
3.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存着课程资源不合理和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作为基础。尽管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其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课程的选择和方法的使用是一个长期摸索和探索的过程,绝不会因为一两个文件的出台就能一蹴而就。
二、小学音乐课改当中应采取的措施
1.把握音乐课改的理论依据
我们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两个文件是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法律支撑,也是小学音乐课程深入进行的依据。通过这两个文件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基石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充分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教育要体现满足需要、普遍适应情意统一、综合渗透和协调发展的原则。
2.改变传统的理念
在教学中,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小学音乐教学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学校和教师还要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要完善学校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是更好地实施音乐教学的关键,也是更好地进行小学音乐课改的保障。
3.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新教学方法的使用
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有能力制定小学音乐教材,也为了更好地统一小学音乐教育,教育部制定了统一的音乐教材。教育部制定的音乐教材具有普适性,但是对于某些地区来说,这些教材可能或多或少地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实施教育部制定的课程任务的同时,还要主动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教学资源,拓宽自己的课程资源。
教无定法,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我们一定要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大多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强、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我们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为其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施小学音乐课改势在必行,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才能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10
二、调整农村小学课程安排,将音乐教育提上日程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让小学生对其感兴趣,就要切实培养农村小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真正懂得音乐所包含的相关意义,培养音乐技能和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课程的落后和滞后,其原因就是因为农村小学对其的认知度不够,因此,加强农村小学对音乐相关内容的认识,适当的改革和应用,可以使音乐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得到真正贯彻。
例如,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向农村学生讲解音乐的形成发展和成长,其表现形式及艺术形态,让学生每周都接触音乐内容,让他们了解音乐,激发对音乐的热情,推动教育新体制的完善。
篇11
一、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兼顾
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切实体现学校办学的哲学思想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改变了过去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时代,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利。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从学生培养的层面来说是为了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发展。由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必须基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切实遵循发展性教育教学理念,在最近发展区内多元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潜力。因而首要遵循的是《课标》,以作为小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准绳。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属于课程管理三级体系的落脚点,其目的是实现从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材观到课程观的转变,实现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有效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实现综合发展。这里所要把握的是教师的课程标准依据,改变只有教学大纲,只有教材现实中语言学意义上的不同文本解读式教学,而走向培养核心准则的多样化选材。因而,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的需要。从当前的发展现实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其体现的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现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从分散教育实践到课程化
事实上,学校教育教学中一直都很重视音乐对学生的教育性作用,除了国家规定的音乐课程之外,还有其他的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电台、广播、文艺活动等,形成现实性的音乐教学现实,一种更多指向政治权力活动化的音乐教育作用,虽然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作用,但实质上是背离音乐教育教学的本真目的,培养学生的基础音乐素养――音乐审美感或者说音乐律动感。反思这样一种现实,就是没有将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形成体系。其中,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进一步可以明确认为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对学校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进行选择、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过程。”由此,为了推动音乐教育的最大育人目的,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首先实现将分散的教育实践活动做系统性的课程化体系构建,围绕着核心教育目标建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不仅仅将其停留在实践活动层面或者是音乐课程资源选择层面,而应确实按照课程的开发程序实现规范化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中学校在评估学生需求、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地方资源等方面也尤为重要。
三、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也是人具有的社会属性,人总是历史地存在的,传统的文化衍生过程是人的复杂性所在。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其中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持续发展创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为传统中具有丰富的营养,能促使我们更好地发展,正如“读史使人明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涵盖内容繁杂,无法做到一一兼顾,而音乐校本课程正起到了补充作用,将其中的部分内容实现课程化体系的开发,从而促使有效学习。传统音乐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流行音乐中有一股中国风的潮流,正是在现代音乐中加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从而使音乐呈现出新的文化取向。同时,传统音乐要想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存在的土壤,与现代音乐进行有效融合,互相汲取营养,方能找到新的市场环境。因而,在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和关怀传统音乐、民族历史音乐的传承过程中,探讨其与现代音乐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
当前的音乐教育实质是以精英化发展为主流,很多课程设置特别是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不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而是为少部分学生服务的,或者是为了音乐而音乐,或者是为了某种活动的需要,抑或是为了显示某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质上,任何课程的开设都有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作用,其成效的关键在于是否让人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基础,而非是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软性冲突焦虑。在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应是在弥补国家音乐课程上的不足,过于偏重课程的学科性意味和强烈的音乐知识渗透,忽略了音乐作为人生活需要本能性对美追求的自觉性,从而失去了音乐该有的创造性培养功能。同时,各种为了完成学校或社会赋予的表演性群体练习或组织参与给音乐课程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技能训练的意味,而失去了本身的音乐味。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更致使形成了虚假繁荣下的伪精英化发展路线,而作为培养具有普遍音乐律动感的课程窄化了,非主动功能性需求的精英化发展在音乐的创新发展上也差强人意。所以,从课程管理角度出发,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调节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之间的协调。其一,国家课程也需要在发展目标上趋向不同天赋需求的学生提供基础音乐平台,由此,在具体的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国家音乐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提出了要求;其二,正因为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能力也不同,所以丰富的音乐课程领域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够对培养相同能力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架构,从而为学生基础音乐素养培养提供可能;其三,对于音乐天赋出众的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选修,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从而实现音乐精英人才的发展。
五、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文化、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需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卡西尔也说人是符号化的动物,而符号的体现就是文化。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融合、相互尊重的社会,各种文化都应受到应有的适应社会的尊重和有效的传承。音乐作为传承久远的历史文化之一,也是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中要体现“理解多元文化”。在现代音乐教育中也较为重视多种音乐文化的融合,强调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国外音乐文化等等。甚至从当前的现实来看,我们的音乐教育体系几乎是以西方音乐为主导的,如,钢琴、五线谱、小提琴、吉他等等,而作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在聚变的社会中越发失去生存的土壤,更别说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和“冷”音乐了。可喜的是,在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逐渐重视起民族音乐和地方特色音乐传承,如厦门地区就有学校将闽南地区的童谣、南音等开发为校本课程。然而,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其成长经验中的地方音乐文化显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也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交融的可能。因此,如何基于多元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发掘多样性的音乐校本课程资源,从而为学生的经验性成长提供可能。
六、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模式
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是当前关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理念。《课标》中提出学校音乐课程要“重视音乐实践”“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鼓励音乐创造”。不管是音乐审美、唱歌、演奏还是其他形式的音乐课程,都强调音乐课程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在活动化课程中让学生培养兴趣、体验音乐情感、掌握音乐感知能力等,同时在活动化的探索中有助于学生培养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具有较大的自,因此课程灵活性较强,从本质上也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活动中学习或者游戏中学习无疑是愉快的,将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要实现活动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可首先根据学生需要和课程标准设计活动式音乐实践活动,目前的各种学生音乐社团、合唱队、管弦乐队等都是基础形式;进而发展到主题式音乐教学活动,有效地初步整理形成主题式课程资源包,为教学提供辅支持;最后再过渡到音乐校本课程化过程中。从综合影响或综合音乐素养培养和多元的学生个性化需求角度来实现逐步音乐课程体系。综合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加深对音乐的认识,也有助于将音乐情感、知识、技能等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
音乐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仅仅以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课时安排来进行音乐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下,满足学生个性化音乐学习的需要,不断探索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0-42.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32.
篇12
二、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策略校本音乐课程开发,归根结底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资源利用意识,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过程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有效开发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凸显地方音乐教育特色。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文化传承”,并将“弘扬民族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课程理念。地方乡土音乐与地方民族大众的生活、劳动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品味、欣赏和再现地方乡土音乐艺术,就是引导孩子们向民族家园深处凝望,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与本民族内在律动对接。从这个角度看,热爱民族音乐必然要以热爱地方乡土音乐为出发点,有效开发地方音乐课程资源,以凸显地方音乐教育特色,为学生建立独特、丰厚的精神文化家园,实现音乐课程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优质高效。
如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东北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可开发《东北风》校本课程,通过二人转、大秧歌、东北民歌小调等多种音乐艺术形式引起学生兴趣,帮助他们从多角度感知东北音乐特有的风格。课堂上,孩子们可感受到东北音乐喜庆、热烈的情绪特征;了解东北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扭一扭东北大秧歌、唱一唱东北民歌小调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东北音乐带来的愉快精神享受,增加了孩子们对家乡东北音乐的了解,为东北的孩子在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乡土文化烙痕,培养了孩子们对东北家乡的深厚情感。
充分利用校园音乐课程资源,放大校本音乐教育优势。
学校是音乐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环境中分享课程。教师应该将学校独有的教育资源视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彰显校本教育的独特性,放大校本音乐教育的优势。例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谱写的校园歌曲《毕业歌》和干学子八于朵花》都生动地反映了校园生活,是学校特有的音乐文化资源。让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学会这两首歌曲,将孩子们六年的生活和情感用音乐的方式留存在记忆深处,将是他们一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此外,音乐教师还应该紧紧抓住社会发展时代脉搏,紧扣社会音乐教育潮流,弘扬国家发展主旋律,引导音乐审美方向。上面列举的《鼓动奥运》一课,就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奥运的期待和祝福,使情感得到抒发,情绪得到振奋,效果非同寻常。再例如,在国庆六十周年之际,让学生学唱成龙演唱的歌曲《国家》,有助于抒发对祖国六十华诞的拳拳爱国之心,顺应了时代的主旋律,必定获得教学上的优质高效。
发挥教师自身音乐教育优势,形成校本音乐开发特色。
音乐教师大都多才多艺,有的能歌,有的菩舞,有的钢琴演奏能力强,有的掌握一种或几种特色乐器??而这正是音乐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充分利用和发挥音乐教师的优势,努力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校本音乐课程特色,一定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实现理想的音乐教育目标。例如,我校的一位老师就充分利用自己舞蹈编导专业的优势,开发了《跳起来》校本音乐课程内容,用优美动人的蒙古族舞蹈带领学生深入音乐体验,学习和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艺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音乐教师要具有资源意识,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和合理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必定能够以对音乐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点,构建优质高效的校本音乐课程。
三、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规模作为国家音乐课程必要的补充,笔者认为校本音乐课程的内容占用的课程比例以不超过国家音乐课程四分之一的规模为宜。这样既能保证完成国家音乐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又能够给校本课程的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
校本音乐课程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规模和形式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灵活处理和把握,应以主题单元开发为主要形式,如果同一个主题下的内容较多,可以考虑采用主题单元式校本音乐课程开发。即以一个统一的主题统揽校本音乐课程开发,在这个主题下,又划分为若干个更为具体的开发主题,从这些具体的主题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实现统一的主题开发目标。例如,我校青年基金科研项目乡音乡情”东北乡土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中,又细分为若干个具体的研究主题,“东北二人转板块研究”、“东北大秧歌板块研究”、“东北民歌板块研究”“东北方言歌板块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民歌板块研究”等,从这些具体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东北乡土音乐文化,体味东北音乐中的“乡音乡情”。再例如,我校校本课程《鼓的文化艺术》中,既包含鼓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又包含音乐中的鼓、鼓的演奏、鼓的形制、鼓的绘画等等诸多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单元式的校本课程,从多角度、全方位了解鼓的文化艺术。
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时,针对有些主题单一并且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成的内容,可根据需要开发单课时校本音乐课程。而对于有些涉及内容较广泛、无法在一个有效的单元框架内完成的,且对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内容,则可以考虑扩大其校本课程的规模。
四、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途径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可根据情况确定学科开发的基本途径,即学科课程开发或活动课程开发。我校的竖笛单元就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途径同时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学科课程方面,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每学期用音乐课总课时的/4学时来学习竖笛,通过循序渐进的常规教学,使学生掌握竖笛的基本吹奏技巧,到小学毕业时,绝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演奏包含一个升号调和一个降号调的简单乐曲,进行集体齐奏和合奏,有效提高学生的竖笛演奏实践能力。从活动课程方面,利用每周三下午(两课时)学校兴趣活动小组的时间,对各年级音乐基础较好,对竖笛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套笛合奏”的学习和训练。从演奏技能技巧、不同竖笛的演奏方法、表演曲目的选择、多声部合奏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迁移与提升。
篇13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在某地区部分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地区辖区内的7所中小学的音乐老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代表,其中学生代表抽样包含了小学1年级到初中3年级的各个年级学生。(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1:调查对象是学校音乐老师,调查内容包含音乐老师的学历职称、工作满意度、对教材及课程改革的认知等方面。问卷2:调查对象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调查内容包含学校音乐教学设备配备情况、各年级音乐课时设计及教学管理者对音乐教学的态度等。问卷3:调查对象为学生,调查内容包含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音乐素质、音乐课与其他文化课的联系、家长对音乐课的态度等。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不重视音乐教学
目前,中小学音乐课还不属于高考范围,除了一些学校招收特长生或高校自主招生中涉及音乐知识外,音乐教学对高考基本没什么影响。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所谓“主科”冲击下,中小学音乐课可谓是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虽然国家对中小学每周音乐课设置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但部分学校为了增加主科复习时间,在学期快结束时就会结束音乐课。在日常教学中,音乐课教学时间也会经常被其他主科占用。学校内部自上而下不重视音乐教学,这对师生教学、学习心态有非常大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就会出现老师敷衍了事、学生不在乎等情况,音乐教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二)音乐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虽然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地域上来讲,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变革与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地区,音乐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小学音乐师资配备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客观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音乐师资紧缺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所以,为了有效提升中小学音乐老师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积极拓宽资源渠道,创新教学形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三)音乐教学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往往是音乐老师教唱一首歌,或乏味的乐理知识,教学形式单一,且教学是以老师说唱为核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不能正确了解音乐课的丰富内容与知识,使得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学习兴趣。此外,随着新课标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国内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学理念、课堂设置结构、教学内容及方法都比较落后,仍以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广度轻深度、重传统轻创新,使得音乐教学不够系统、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知识及技能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四)师生认知差异
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文化传播速度非常快,流行音乐备受青少年学生欣赏与热爱,远远超过学校音乐教学范围。在判断不同音乐价值过程中,师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对立。备受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在一些老师眼中就会成为没有内涵的粗俗音乐,难以引入音乐教学;老师提出的内涵音乐,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无趣与死板。
(五)音乐师资队伍水平较低
对于教学质量而言,加强师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来源以高师及中师音乐专业毕业生为主。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高师与中师毕业生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需求。此外,大部分中小学音乐老师都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这些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与训练,音乐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低,直接影响了学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我国中小学完善音乐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认识
在我国,音乐教育是由学堂乐歌演变而来,在当时,受教学环境影响,口传心授是学歌的唯一形式。目前,随着现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音乐老师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首先,必须要了解音乐是什么样的艺术。音乐属于一种听觉艺术,根据一定的规律将不同的音组合起来,为听者带来美感;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因此欣赏是主角。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欣赏为主。学校开设音乐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首先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再到师范学校逐步改变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的感受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听听民族乐曲,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情与爱好。
(二)建立健全音乐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当前,缺乏完善的音乐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音乐老师教学效果缺乏科学评价,劳动成果得不到肯定,一定程度上使得音乐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此外,在考核中,学生音乐课成绩比较随意与边缘化,无法体现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效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其标准严格执行并落实,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从分布上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三)加大中小学音乐教育投入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学缺乏相配套的设施设备,而完善的教学设施则是音乐课程建设的基础,为了顺利开展音乐教学,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与学校要加大音乐教育投入,特别是硬件投入,确保教学器材充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小学还可配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常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等担当乐器与教具,为学生音乐教育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四)引入健康流行元素,丰富校园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与流行通俗音乐相关的内容学生都喜欢,这可能是音乐老师都具有的教学体验,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与当下流行的超女、快男及我型我秀等内容相联系,就会引起学生共鸣,而且学生也能够积极地与老师互动,如果有可以亲自体验的内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中小学音乐教学逐步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但客观上来讲,结合度还不够深。在西方国家,与国内超女、快男相类似的青少年演唱盛典节目,不但没有遭到音乐老师反对,反而将其作为典范,鼓励学生积极钻研音乐,成为音乐鉴赏教学的新思路。所以,应该重视在教学中引入优秀的流行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五)提升中小学音乐老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重视培养中小学音乐老师,塑造优秀的音乐师资队伍,通过与高校联合或定向等培养途径,加强音乐师资储备。其次,合理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中小学音乐老师合理流动。一方面采取返聘退休老师、校际合作与跨校兼课等模式,同时在重点与普通学校间实施音乐老师双向流动,在此基础上确保教育资源平均分配,还能够为普通中小学音乐老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自身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加强并重视中小学音乐老师培训,尽可能创造学习与深造的机会,从而有效提升音乐老师综合素养。
(六)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体现教学效果。所以现代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填鸭式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老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将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有活力的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综上所述,中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启蒙时期,所学知识对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音乐又属于重要的素质功能价值资源,其教学是中小学开展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学改革任务艰巨。但是我们要积极改善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刚.中小学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戏剧之家,2016(11):200—201.
[2]黄琼瑶,陆珮君.江苏省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昆山一所实验学校为例[J].音乐时空,2016(10):113—116.
[3]黄琼莉.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大众文艺,2016(10):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