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

篇1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指大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现实情况和具体问题,提出新方法或者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体现了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具有发现的眼光和创新的智慧,能够从已有的领域中发现新的商机,并将新的商机投入运营且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两者相辅相成。[1]

知识产权知识和技能贯穿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始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

(一)创新创业认知阶段

在创新创业认知阶段,大学生首先需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在此过程中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创新创业的相关教育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若是同时能够运用专利检索功能,提前对可能申请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进行检索、,就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研发,真正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二)创新创业筹备阶段

大学生在创业之初进行项目规划与组建团队时,企业或者团队成员往往掌握着对企业或者创业至关重要的一项或多项秘密,比如策划创意、创新技术、独特的生产工艺等。如果不了解如何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没有和相关人员签订商业秘密保护合同,一旦出现知晓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跳槽事件,就可能给刚刚成立的公司带来严重的后果。

(三)公司成立阶段

在公司正式成立之后进行商标注册时,必然用到知识产权法中商标法的有关知识。我国《商标法》第8条规定了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的构成要素,第10条界定了不能作为商标使用注册的标识范围,为大学生申请商标注册提供了明确指南。如何进行商标注册、如何保护自己已经注册的商标,发生商标纠纷时如何处理等等,都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的学习。

(四)公司运营阶段

在公司正常运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盟与合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但是由于创新创业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少有在加盟或者合作合同中明确约定一旦产品或技术做大或者发生利益冲突时应如何保障自身利益。因此,对于发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权属、使用期限等都应该事先达成合意。类似的知识在知识产权教育中都会涉及。

二、目前高校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之处

(一)高校对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自1978年、1980年、1985年商标局、专利局、版权局先后成立后,中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执法体系才渐趋完善;1994年6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发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详细阐述了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立场和态度。1996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庭,负责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指导监督全国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直到最近几年,国务院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并分别在2014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助力创新创业、升级“中国制造”,在2015年9月10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中国政府将尽最大力量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才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4年11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其目的就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但落实到高校层面,教务、学生管理部门、专业院系以及大学生自身普遍认为知识产权属于法学专业教学内容,与非法学专业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在这种意识主导下,知识产权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数高校没有设置相应的知识产权教研机构,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也很粗浅,与外界的知识产权实务部门更缺乏联动,不能及时为大学生提供相关政策和知识及实务咨询,导致大学生对知识产权教育开展的认知度不高,给高校创业型大学生的培养造成不利局面。[2]

(二)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

知识产权教育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既需要大学生熟悉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在实践中如何去运用它们。例如:在研发出一项新技术、新产品后如何判定它们是属于哪种专利,是属于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应该如何进行专利申请,申请的一般过程是什么,提前都需要准备哪些相关资料等;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人侵犯了专利权后,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向哪些部门提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求;如何避免无意识地侵犯他人权利等等。真正将知识产权法带出课堂、带进生活,切实地为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保驾护航,才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教学方式。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知识产权课程主讲教师普遍精通法理,但缺乏实践经验;法学专业背景的老师不懂科技和理工科知识,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教师又不精通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和法律制度。[3]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需要更多跨学科背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三、加强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

(一)加大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资源投入,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实践化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传授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知识外,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论坛、知识产权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文化。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加实训内容,必要时也可带学生旁听知识产权案件的庭审,拓展视野。

(二)提高知识产权教师整体素质

在提高高校知识产权教师整体素质方面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邀请国内外的知识产权教育专家与教师进行交流,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心得,对教师在知识产权教育中产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并向教师介绍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知识产权师资的整体教学水平。其二,鼓励知识产权教师兼任知识产权领域的社会职务,丰富知识产权的实践经验。[4](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Z028):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研究;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xjy1510):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研究――以校选课《知识产权法》教学改革为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钱赵华.大学生创业素养多层次培养体系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

篇2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分析

教师职业适应是教师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与教育教学工作对自己的要求达到多大一致性的体现,也是教师个体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职业适应是青年教师由学生或其他职业到教师角色转换时必然会遇到的一个问题。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并且能够把自己的师爱倾注在教学中。从教学常规到教育机智的形成,他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据有关调查显示,有高达90%以上的教师认为入职培训对自己可以尽快地适应教师这一行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依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Donald E.Super)的职业发展阶段的理论,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们正处在职业理想开始逐渐成型阶段,因此对他们的培训应主要是帮助他们学习职业技能,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协作。但是调查也发现,有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并不满意,时常将不如意归结到客观环境上,埋怨自己选错了行;或是由于职业能力不足,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对于青年教师自身,他们最感困难、也最关注的就是自己职业能力提升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人生进行规划和设计。

然而实际工作中,却远没那么理想。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机构和人力物力,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放任自流,等待其自动适应的传统做饭,甚至还认为青年教师根本不需要培训,所以就使得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经过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提高缓慢。这实际上是学校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也是对学生和教师们不负责任的做法。另一方面,在对青年教师的使用上,高校分配给他们的工作量都较大,许多还是新开设的课程,尤其是一些新设专业,师资力量紧缺,这就造成了本应该在新入职后接受科学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的青年教师,却因承担着艰巨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一直处在疲于应对的状态,从而使得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过程处于一种缓慢甚至是被搁置的状况。教师们没有良好的适应,就不会有满意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产生恶性循环。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指高校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并且能正常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能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而高校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正是这种心理特征的体现,也是教师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智慧的综合表现。院校逐渐意识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评价

重科研、轻教学。高校已经渐渐成为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诸多功能的组织机构。与此同时,全国高校对于教师的量化考核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格。年轻教师们无论是在教学工作量还是质量方面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没有科研,教学走不到前沿;没有社会服务,科研和教学就与现实脱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教书育人是学校和教育的根本任务、本质。在大学本科生招生和就业形势均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归根结底教学质量的高低才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与学生每天直接相关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工作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某种意义上,现如今高校实力和名气的综合排名已演变为科研项目和论文的大比拼,反而教学则沦落到无关紧要,成了科研的附属品的地位。教学型高校,尤其是水平不高的本科高校一味的追求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采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政策,是其本逐末。也将给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把主要精力导向于相对弱势的科研,且由于外部环境、自身局限等因素这一现状短期内很难改变,其结果往往导致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放松,对学生的不重视,极度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教师合作

重形式、轻实质,教学反思:重教师、轻学生。教师的职业是以育人为主的特殊职业,时时刻刻都要与学生打交道。青年教师们在多重复杂角色转换的阶段,自已也在努力适应,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尤其是要面对大四的毕业生。有时不知道是应该做刻板严厉的教化者,还是做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合作者;不知道是应做依据自己经验和愿望引导学生成长的导师,还是应该跟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不知道是应贯彻从领导或者老教师那获取的传统教学理念,还是坚持自己崭新的教学理想。由于对角色定位尚且不确定,往往无法建立稳定的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关系,容易忽略教和学的创造性,更枉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和“教学相长”的意识。

三、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和教学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和教学能力提高是青年教师完善自身素质的首要任务和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可以看出,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已经转向注重教师内在综合素质的增强,而并非单单是对学历的要求,老师不再只是教书匠而应该且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懂得不断自我提升。在教育教学中,青年教师除了所学专业知识应当扎实深刻,相关的科学知识方法、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过程中涉及到的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也应当具备,甚至是一定的文学修养等等。另外,熟练的教学技能和其他业务能力是对教育学科知识的实践和进一步的学习,这也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本条件之一,即解决“传道授业”的问题。

四、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和教学能力提高途径

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主要目的是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且根据新的教学目标、课程和教育研究成果、技术来更新教师的技能和方法。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与探索,教师才能强化专业内涵、提高专业素养,使自己早日成为一个业务熟练精湛的专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性和教学能力提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若是没有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很难将这项工作坚持下去。青年教师的价值认同体系与行为的遵守基于青年教师对自身处境的认知,同时与资源占有密切相联。想要提高教学能力,需依据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形成的机理,采用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以职业规划为先导,通过建立三种机制即由个人的内在驱动机制、团队外在引导协助机制及一种以组织文化为导向的规范机制。具体途径如下:

(一)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是都是十分必要的,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尤其重要,因为评价结果对老师们未来的努力有导向作用,同时有精神鼓舞作用。评价制度要能够考虑到青年教师的特点,使之可以维持青年教师从事教育和科研的热情,令青年教师潜心教学和学术,不必机械的追求各种成果或为过多的压力所迫而被课堂塞满。鉴于目前许多院校采用的对教师评价的办法和系统存在许多错误和漏洞,包括过大比例地倚重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这一办法非常不科学。因此,积极探索实施新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单一标准为多样化标准,即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两种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标准。在年度或任期考核、职称评审时,减低科研比重、增加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考核等教学方面的量化要求;全方位各角度地使青年教师真切地感到教学好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这样他们对自身工作的价值会更加认可,更加尊重和理解学校的本质和意义,不断努力探寻教学能力提升之路。

(二)让青年教师加入团队

老教师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团队往往是以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如果老教师们可以吸纳年轻的新生力量,相信青年、激励青年、欣赏青年,以这样的工作态度和理念来发挥自己的‘传、帮、带’作用,必定会极大地促进青年教师各方面快速的进步;同时,由于团队组成成员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梯队职称年龄结构的互补性以及人格的平等性,从而可以使教师将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地发挥,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最终整个团队得到优化整合及可持续发展,同时创造了环境,使成员间可以相互学习。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对待年轻人,都是从年轻时候走过来的,要换个角度站在年轻人的立场看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理解其工作与生活上的困难。通过让青年教师加入团队,能让其有一种归属感,依靠团队力量能帮则帮。让青年教师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社会。

(三)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无论是办学还是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国际化,对于课程设置和建设、教师素质和学校的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保证与国际上的学术前沿时刻紧密接触。比如学校很少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进行学术访问,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是青年教师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态度开放,且未来发展亟需这样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利用它。多多创造机会鼓励让青年教师走出去,通过学习交流来掌握教育教学行业的最新做法和潮流趋势,更新拓宽所学知识和专业方向。特别是知识爆炸时代,专业知识更新较快,教材、教学内容一旦出版就已经老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落后更加严重,就需要教师们保持对学科和学术最前沿的敏感度,主动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将其及时恰当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和对学生的培育中去。例如,具体的科研项目实施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践过程,但教学要善于从中提炼出适合教学内容和时机的专业知识和科学问题,将其中包含科学思想、工程技术问题等传递给学生。同时要紧跟学科的发展方向,不断转化为适合于授课的内容。

(四)此外还有相互观摩、技能展示、教学咨询、案例分析、教学沙龙和课程开发项目等形式来引导青年教师

通过系统的五步岗前培训,以及利用网络等方式促进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手段来促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束仁龙.新建本科院校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1(3).

[2] 姜兆华,姚忠平,王志江.依托课程建设 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3] 李天龙.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析[J].教师教育,2011(12).

[4] 夏素荣.浅析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北京:中华职业教育社,2011(18).

[5] 陈方.重科研轻教学,破坏了大学信仰[EB/OL].http:///view/ent/.

篇3

作为一种专业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在近几十年引起了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兴趣(Minami,2002),也受到我国非外语专业高校的普遍关注。用“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教学用语,在完成非语言类学科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创造良好的二语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二语能力,使学生既能读懂本学科的外语资料,又能用二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已成为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通过二语学习学科知识”,对教师而言,则是“通过二语教授学科知识”。显然,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强弱就成为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而教师对双语教学这一模式的认知水平是其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

一、教师认知理论

所谓教师认知,是指教师对教学各元素,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课程、主题、材料、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形成的观点、知识、理论、态度、感受、猜想、概念及认识等(Borg,2003)。概括起来讲,对教师认知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教师对教学认知的内容、认知的发展与形成、认知与教师培训的关系以及认知与教学的互动关系等(Borg,2003)。作为教学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认知是基于对个人的知识体系、实践经历、教学环境等多因素综合而形成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和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对教师职业生涯产生决定性影响。

依据教师认知形成的特点,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其对教学的最初认知,这一认知是其开始教学生涯并进一步接受教师职业培训的认识基础。虽然早期学习经历形成了教师对教学的基本认知,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进一步职业培训后,大多数教师的认知均可发生不同程度或方式的转变,有的表现为认识重组,即对教学中各因素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则表现为对以前认知的彻底改变(CabarogIu and Roberts,2000),因此,教师的职业培训是影响教师认知的第二个因素,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影响教师认知的第三个因素是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师认知与教学对象及环境互动的过程,其中教师认知始终指导着教学实践全过程,而教学实践则通过教师反省和总结而反作用于教师认知。

二、部分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认知状况考察

本研究针对部分高校教师双语教学的认知状况进行了考察,受试是近两年在某外语培训机构接受短期外语强化培训的4个批次共206名高校教师。从年龄上看,有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也有教龄已长达20余年的相关领域专家;从来源上看,涉及计算机、自动化工程、医学、法学、管理学、建筑工程、农林、交通等十余专业;从职称上看,正高职12名,副高职36名,中职125名,初职及初任教师的院校毕业生33名;从学历上看,博士28名,硕士128名,本科40名;从性别上看,男教师114名,女教师92名。在接受了一个学期的外语强化培训之后,这些教师参与了针对双语教学认知有关问题设计的问卷调查,就双语教学的目的、实施现状及模式等问题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自的认知。

(一)对双语教学目的的认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40名教师认为非外语专业高校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已被实践证明较难普遍提升学生的二语水平,教师应当尝试实施双语教学,其中,49名教师认为应彻底改革高校现行的效能较为低下的应试型二语教学模式,坚决主张实施双语教学。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既区别于语言教学又区别于专业教学,是在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外语运用能力,且提升外语能力是专业知识学习中的附带目标。同时,也有66名教师对实施双语教学持怀疑或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由于专业课时量有限,多数教师自身的第二语言水平也存在缺陷,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不大,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提高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目的及效果很难完全达到,起码在现阶段较难以达到,急于推行双语教学,既是强教师所难,也会误导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思维和理解,冲击专业学习。还有个别教师甚至认为目前开展双语教学,只是跟风走形式、好看不中用,客观上还会造成职称门槛的提升。

(二)对双语教学现状的认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6名教师中,已在各自院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展双语教学的有63名,占30%,拟于近两年陆续开展双语教学的88名,占43%,仍在观望或没有心理准备的55名,占27%。在已开展双语教学的63名教师中,45名为非英语专业,有英语专业学历教育背景的教师18名。调查结果还显示,教师对目前在专业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持“满意”态度的占12%,“基本满意”的占29%,持“不满意”态度的占32%,持“不好评价”态度的占27%。总结起来,对双语教学实施现状评价不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首先,教师二语水平普遍难以满足双语教学要求。从教师角度看,精通专业且二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多数教师对双语教学存在畏难情绪,对从事双语教学缺乏自信,认为双语教学课堂上能够给学生的专业信息量明显减少。已开展双语教学的63名专业教师中,有约28%的明确表示,囿于二语水平的原因,双语课堂教学常常存在“硬着头皮说二语”的问题。其次,教学对象二语水平不均衡发展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根据问卷反馈信息,82%的教师认为在课堂双语教学中,面对二语水平不均衡发展的学生,常常面临深浅难以把握的困境。因为对二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阅读篇幅较长、知识面宽的英文原版专业教材和资料较吃力,很难有效地吸收专业知识,听力水平的不均衡发展也局限了部分学生在双语教学课堂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此外,多数学生二语口语表达能力弱,不敢开口讲,课堂上只能做听众,元法参与问题讨论交流,导致课堂缺乏互动,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二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往往会对课堂双语教学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再次,双语教学难以选择较为合适的教材。调查中了解到,为使学生接触到本专业较为地道纯正的英文表达,不少高校在双语教学中引进了原版英文教材,但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一些教材的内容还不能与国内课程标准和课程要求配套,语言难度不能与我国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吻合,某些内容甚至脱离我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此外,绝大多数

国外引进教材价格不菲,给教学保障带来困难。在有的专业,还存在可引进的适宜教材少、选择余地非常小的现实问题。最后,双语教师劳动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一是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交替使用母语和二语进行讲解,费时费力,有限的专业教学时间受到挤占,导致教学对象能够接受到的专业信息明显减少,专业教学受到影响。有的教师明确认为,“专业教学中推行双语教学,是种了外语课的庄稼,荒了专业课的田”;二是高校教师评价并未充分考虑到双语教学所大大增加的备课工作量,教师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有的教师提出,对并不特别精通专业外语的专业课教师而言,双语教学的备课工作量往往数倍于单纯的专业课备课工作量,但受各高校重视程度、评价机制等因素影响,无论在工作量认定上,还是在教师物质或精神回报上,都明显体现不足,出现付出与回报严重不平衡的情形。

(三)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认知。国外双语教学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浸入型双语教学,强调完全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二是保持型双语教学,强调在部分学科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而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三是过渡型双语教学,指由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在对此三种双语教学方式的认知上,75%的教师倾向于选择保持型双语教学,明确认同“国内双语教学并非在全部专业都可以开展”的主张。此外,面对国内双语教学的三种常见典型模式,43%的教师倾向于eoncllrrent approach模式(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母语和二语之间频繁转换,对同一信息用母语和二语分别作以传输),25%的教师倾向于al.temate-language approach模式(即将日常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两种语言按时间、授课内容、科目或授课教师的语言能力区分实施),23%的教师选择preview―review approach模式(即先用二语或母语大致介绍即将讲解的专业知识,之后用二语讲解课程的主体部分,然后用concurrent approach模式对已学内容进行回顾),有9%的教师选择了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多数教师肯定了母语在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中相对于二语的绝对地位,尤其是讲解那些较复杂、逻辑性和推理性强的抽象内容如数学模型等时,更是离不开母语的运用。

三、提升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认知水平及教学能力的着力点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当前各高校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和实施双语教学的能力状况并不乐观。能否尽快提高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水平,提升教师实施双语教学的实际能力,是摆在各高校双语教学改革和实践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依据教师认知理论,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认知水平及教学能力,可以从双语教师职前教育经历、在职培训、实践锻炼和双语教学环境等四个方面着手。

(一)职前教育经历是教师双语认知及双语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这里所说的职前教育经历主要指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前接受的普通高校二语型、专业型或二语加专业型学历教育经历,这一经历构成了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基础能力。二语型教育经历主要指以英语语言作为专业的学历教育经历,专业型教育经历指非英语专业学历教育经历,二语加专业型教育经历指近年兴起的同时注重英语及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经历,如商贸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目前,我国高校双语师资的实际情况是:专业教师驾驭二语能力不足,尤其是口语水平差,而二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又较缺乏,难以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比较而言,二语加专业型教育经历师资是目前最适宜从事双语教学的人选。此外,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日益紧密的国际交往也迫切要求高校毕业生具备二语加专业的学历教育背景。据此可以认为,在普通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大力推广二语加专业型教育模式是迫切需要且具有广阔前景的。就师范类院校本科教育而言,可打造“双学位”模式。

篇4

课 题:本文为廊坊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0219。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技术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质。如何发展教师基于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评价学习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建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晰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高职院校毕竟在教学理念、教学对象、教学手段上都和中小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直接套用上述标准。所以,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使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更加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加快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尤为重要。

一、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曾发生过多次变化。过去,教育技术一味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因此为应用技术而应用技术的教学场景时常能看见。如今,教育技术的内涵得到了崭新的演绎,教育技术的范畴扩展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技术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它明确地把教育技术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同时,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和意义也相当明晰,即为了改善学习、促进教学最优化而需具备的各种理论认知和实践运用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除了基础性能力之外,还应具备职业特色,主要包括: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技能,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的意识;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各种专业工具的使用,并能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能融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有提升职业技能的能力,可以进行信息化的专业课教学。因此,在制定相关标准时要特别重视这些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构建

笔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构建出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个标准是开放性的、粗线条的,因此在具体应用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主要从两个层次进行设置,第一层次是基础层次,主要包括必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四个维度;第二层次是提高层次,是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三个维度。具体的内容如下。

1.基础层次

(1)态度和意识。对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有清晰的认识:要积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转化,能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理论;具备主动将教育技术引入教学活动的意识:拥有自行设计、开发教学资源、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意识以及将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传播的意识。

(2)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技术概念、相关的基础理论,明确教育技术面向的应用对象;具备教育技能知识: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知识,了解常见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能明确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3)技术技能操作。能操作不同类型的教育媒体:了解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组成,对各个设备会安装与使用,可以熟练操作相关设备并进行有效教学;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过程:能管理、获取或开发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能将有效的信息资源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效果;能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不同教学环境:快速选择与恰当使用多媒体,能够非常熟悉各种软硬件环境,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环境需求来选择辅助软件,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教学的学习环境。

(4)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中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基于基本理论并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过程,使得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合理转化为信息技术。将信息化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调整角色,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能合理使用相关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引入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对比传统教学并进行反思:明确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评价,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价习惯;及时对信息化技术进行总结与反思;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能正确分析,优化教学方法。

2.提高层次

(1)教师成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展示熟练的技术技能和对新技术学习的主动性;示范利用多样化的媒体,与学生、同事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示范利用信息化工具与学生、同事及其他成员进行协作,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示范和促进已有的和新兴的信息化工具的有效使用,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查找、分析和评价,从而对研究和学习提供支持。

(2)设计、推动信息时代的学习体验和评估。设计或改编融入信息化工具和资源的学习体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新鲜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针对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利用评估结果反馈学习和教学情况。

(3)促进和激发学生以及教师自我的学习和创造。支持、促进并示范有创造性的、创新性的思想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反思,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获得成长;鼓励学生参与探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信息化的工具和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根据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进行科研,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技术进行创新。

四、小结

教育技术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助推器。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分析,不但能更有效地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服务于教育。本文对此标准的研究还十分粗糙,但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的高职院校老师关注此问题,深入进行研究,使得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成为高职教师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郑志平.美国新版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10).

篇5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推进,高校科技战线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抢抓机遇,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同时解决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直接问题,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切入点。关于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各地高校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组织教师定期培训、增加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等,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整体角度上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实践教育缺失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教学现状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授课压力加剧,再加上实践经验匮乏,多缺乏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当然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较快,学历水平和国际化层次也有显著提升,理论教学稳步推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有出色表现;部分教师能够参与科研,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多数科研成果仅停留在学术研究上,多以论文的形式体现,而实际应用较少,理论成果也大多难以解决直观的实际问题。由于高校考核机制、企业创新思维、政府行业导向等因素导致高校教师对自我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引起重视,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从教师组成结构上讲,许多高校都将学历、高水平论文、科研成果等作为师资引进的主要条件,关于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考虑较少,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由于书面展示的学术成果少而被拒之门外。目前各个高校引进师资时大多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学历层次得到明显提高,但大多数博士理论知识扎实却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在企业或研究所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进校后直接接触教学任务,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践能力培训的过程;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但该部分教师的比例较小,且该部分教师在进入高校后,时间和精力也逐步往教学工作上转移,在新技术、新工艺飞速发展的现今,不能及时接触市场前沿的最新成果,原有的实践能力已不能适应新的行业需求,进而无法为学生带来实际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指导。

第二,在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上,从“985工程”、“211工程”到地方本科院校,都对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只是停留在一般的书面文件上,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高校也多以承接项目的级别、获奖多少、作为聘用、晋升、分配的考核标准,而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等工作的教师,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鼓励,激励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导致高校教师无心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三,从教师的授课模式来看,高校教育已经进入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时代,尽管各地高校都在加快深化教学改革,但传统的理论教学对现今的教学模式仍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时只是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或是照本宣科,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从教师的自我意识方面来说,部分教师的实践创新欲望不强,意识多停留在教学任务完成即可,发表学术论文多是为了职称评定、升职加薪,没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想要投入到创新实践的科学研究中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远远不够。

第五,从教师的实践能力来讲,部分教师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没有接触过或者长期脱离科研前沿和生产一线,不了解前沿技术,缺乏广阔的思维和创新实践的方向。等教师依靠论文评上高级职称后,往往由于面子问题不敢也不乐意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工作,从而导致其实践创新能力缺乏。

二、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提高教育质量是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提高上述能力的关键环节。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是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的巨大阻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就高高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但是在“重理论,轻实践”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教学实践的摸索中加强认识,从而从内心接受这种从理论化教学向综合实践型教学的转变。当前一方面要改变高校的传统教育理念,加快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还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使高校教师树立起强烈的实践意识。另一方面各地高校应着手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明确实践教育的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本校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各地高校还应不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以教师实践能力为主要导向的研究和培训。

例如,笔者所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制定2009年教学计划时,优化了大部分课程的理论环节,大幅度提升了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各类实习、电子竞赛等科技活动)的比重。规定教师每年必须进到实验室针对授课内容亲身带教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求教师带队,组织毕业班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现场的理论指导和与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沟通,巩固和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的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近几年,学院先后在“挑战杯”大赛中获得奖励17项,2013年更是获得陕西省“挑战杯”大赛的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科组获奖1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在近年全国自动化协会组织的机器人大赛中获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在RoboCup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电气类学生获得了14项国家级和校级项目支持。这些成绩的获得与学院注重实践环节教学的工作密切相关。

2.教师队伍的组成发生结构化转变,重视多渠道引进教师

目前我国多数地方院校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却缺乏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引进教师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法。我国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小,聘请校外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进校做兼职教师,不仅解决了高校教师实践能力较低、建立校内实践场所的技术指导困难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些校外的兼职教师可以带来本行业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前沿的信息,使得理论教学更好地结合实践,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全校教师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

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从陕西省重机所、电子20所聘请高级工程师6名,参与教学并指导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认识生产实习实践,这些兼职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具有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其在传授实践知识时更生动、更可行,真正提高了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另外,还拓展了学校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渠道,提高了科研团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促使校企合作系统化、规模化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政产学研用”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的有效实现途径,是高校持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保障。当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困扰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难题,许多企业不愿接收在校学生入驻实习。对此,各地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政府干预以及政策扶持来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例如,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践,协助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高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在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固建立,还可以解决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多年来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致力于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整合资源,在校内建设模拟实训教室,既能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又可以让教师在理论授课和实践创新中更加游刃有余。

(1)电子实习基地。占地约300m2,拥有SIM贴片、精密焊机、电路板腐蚀加工等设备,能够面向全校电类和近电类专业开展电子工程训练。

(2)电气工程实训基地。占地约250m2,拥有电气控制柜、PLC控制器、变频器和三相异步电机及触摸屏控制器等设备,能够面向电气类专业开展工业电气实践训练,完成控制接线图、控制程序和系统调试等近工程实践内容。

(3)机器人创新基地。占地约200m2,拥有足球机器人、跳舞机器人等设备,能够面向电气类专业开展机器人控制实践训练,为参加各种机器人比赛进行赛前模拟训练。

(4)课外科技制作基地。占地约100m2,拥有网络计算机、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实验工具,能够为电气类学生进行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自由创新训练活动,配合学院科协完成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校内实习实训场地为基础,有计划、有选择地与相关企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先后签订了实习实训合作培养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实习有了可靠的保证。学院现与三峡水力发电厂、葛洲坝水力发电厂、西玛电机厂、许继电气、西安金源电气、陕西石头河水力发电厂等单位联合建设了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

4.积极推进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教师科研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决定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是评定高校层次的重要指标。一方面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不仅要考虑SCI高水平论文,同时要考虑教师科研成果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新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首先需要在企业或工程技术中心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政府评选各类科技人才时要向服务地方的科技应用性教师做一定倾斜,甚至专门给出一定比例,避免目前针对高校人员多以论文、专利等基础研究成果评定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现象;高校考核往往重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政府部门科技项目,对高校与企业的横向课题认可度不高,为此需要政府针对这类横向课题进行认定并给予其“名份”。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合适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使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能够分享科技成果产业化带来的利润。

西安工程大学鼓励教师进入生产一线,电子信息学院多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学院设置专项科研实践经费,让教师在科研创新实践中无资金周转的后顾之忧;建立教学改革的课题立项制度,鼓励教师承接政企事业单位的纵向课题,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又为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增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要求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承接一定的实用型项目等;设立科研实践奖励制度,以创新性实践教学成果为基点,奖励实践教学团队和教师,对优秀实践课程、创新型实验课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奖励,对体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学生实践成果,如各类学科竞赛、优秀社会实践、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等,在奖励学生的同时,也对相应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5.鼓励教师结合最新技术和实际教学,撰写高校实践教学类教材

高校实践教材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工具之一,是体现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开展专业实践教材撰写工作,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有助于教师把握课程整体教学架构,还可以增强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水平。科学组织教材撰写队伍,合理吸纳青年教师参与编写工作,在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1)实践教材编写的理念。现有的高校教材多为传统的教学理念,理论知识分量过重,应用实践的内容较少,创新实践特点不突出,已经无法顺应时代潮流,切合当前的教育模式。编写实践教材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校方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实践教材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培养。在当前“宽口径、通识性”的教育模式下,如果没有一本指导性强的实践教材,教与学双方都很难真正实现“按需教学,按需发展”的教学目的。

首先,应当统一实践教材编写人员对实践教学及其教材编写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讨论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明确各学科的实践教学应当从何着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从而为编写实践性教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校方也可以适当的在经费上予以资助,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调整教师科研比重,提高教师参与编写实践教材的主动性。

其次,实践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必须基于服务课程教学的总目的。很多时候,实践教学都不是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是很多课程紧密联系,还有可能跨专业跨学科,因此,实践教材的编写不宜独立开展,而是要系统性、多元化的共同开发实践性系列教材,将相近专业和学科的课程统筹考虑,融会贯通。要根据教学目标,细化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应具备理论掌握、实践技能、综合巩固、课后提高等具体要求,这样一来,从教师到学生都能把理论内容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

最后,实践教材应当充分整合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职能,教师在承接了纵向课题和横向项目之后,要及时总结反馈项目的最新进展,在教材中整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师来说,授课变得得心应手;对于学生来说,结合实例的理论知识在学习中也不是那么枯燥。

实践性教材的编写应具有以下特点:科学性、实用性、完整性、适应性、实践性、可行性。科学性是指实践教材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构完整,内容有条理;实用性是指教材编写的目的应是面向应用型教学的培养;完整性是指教材应当全面反应本学科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和方法;适应性是指教材需要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实践性是指教材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理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行性是指在实践项目方面,时间、目的、内容、准备方法、步骤以及预期效果方面是不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随着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实践教材还会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实践教材的编写还应建立合理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调查问卷形式,评价实践教材的满意度和缺陷在哪里,以不断改进和升华,紧跟时代,同步更新实践教材的最近知识点和技术方法。另外,实践教学类教材必须把握现状,紧密结合区域性经济发展,构建适合自己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编写出切合本校实际、特色鲜明的实践教材,以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只有这种高质量的有实践特色的教材,才能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

(2)学院实践教材的编写成果。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师积极编写教材和专著,先后出版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智能变电站原理与应用》等10余部教材和专著。结合教改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在《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中国教育教学杂志》、《西安工程科技学报》、《中国电力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探索”、“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电类专业实践环节”、“‘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等教学论文,为创新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基础。

三、结语

总之,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服务市场为导向,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各地高校今后仍要继续坚持和发展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顺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整体环境,二者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36-38.

[2]王永利.工科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4):55-57.

篇6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公共课主要设置在“大学音乐”这一总课题之下,绝大多数是以乐理与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欣赏课类型。这种情况造成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随意性大、因人设课等情况。

同时,普通高校音乐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是有特殊技能的教师。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师似乎应该称为艺术教师。这是对其知识结构的一种要求,而不是把艺术这个概念作为音乐的统称。艺术教师应该比一般教师拥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更加深厚的文化修养。

因此,对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来说,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教育观念的变革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能力,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时代赋予音乐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和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和比较宽泛的人文学科知识,有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培养思想敏锐、知识广博、能力全面、敢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的高校,教师不仅要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各个方面来理解,还要能够将新型学科、分支学科、边缘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艺术与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这样音乐教师的作用已经超出音乐教学本身的意义,而处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是直接决定教育发展的关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树立终身学习和研究的意识。首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立身之本,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很难想象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次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整合多种学科与音乐本身的知识和能力,具备多元化的音乐知识结构、研究整合音乐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创新理念与意识

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音乐教育只要能适应大学生的水平和要求,因材施教,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普通高校公选课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实际上就是要使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审美意识得到全面提高。

但是,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非审美化的误区。所谓非审美化,指的是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把音乐作为技术、职业去训练,片面地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音乐审美本身。许多学校还选拔有音乐才能的尖子生,对他们进行特殊的训练和培养。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音乐教育的方针,实际上这种教育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功能,使之过于专业化,在实质上延续了专业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培养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歌唱家及音乐教师。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培养和提高,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欣赏品位,从而使之具备更全面的文化素养。可见,音乐修养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片面追求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和智力开发功能。道德教化和智力开发功能的作用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即在认识、理解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不能离开音乐教育本身的目的去片面要求音乐教育担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或者过分追求音乐开发智力的作用,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不但削弱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音乐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同样难以实现。

我国最新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课题,要求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使学生树立平等的音乐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我国有56个民族,学习和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对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闭关自守”,盲目地排斥国外的音乐文化。我们应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大胆兼容、吸收、消化外来的优秀音乐和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

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重点在于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加深他们的社会体验,使他们尊重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形形的人。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渐频繁,多元文化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音乐,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无疑应该走到这股潮流的最前端。音乐教育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我们在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用宽容且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这样才能做到与世界接轨。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全面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带领学生欣赏那些能够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让学生从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也会以发展、和谐、合作的态度去对待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

普通高校必须设立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并不是要另外设立一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或者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更不是将所有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纳入现有课程,而主要是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以反映音乐文化整体的多元性,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能力与态度。同时在世界民族音乐经典作品的内容中,增加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习俗和文化传统的章节,使得学生通过音乐这个窗口能够欣赏和关注到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异同。课程的开发以音乐为主线,以文化为核心,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和宗教习惯等。在注重整体课程规划中,要强调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的布局,形成全民立体化的教学气氛,而不是单一的课堂与教材模式。

在普通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因素。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理念,还要有相应的能力和高标准的要求,即教师要具备前沿的学术意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科专家,还应该是学科教育专家。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只有具备创造精神,才能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构建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相一致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系统;才能探索课程改革,吸收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养分,使得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符合世界多元文化教育观念,同时也具备音乐教育的中国特色。

三、形成全方位多系统的培养机制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和审美这些领域。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主导者,为了实现这些领域的目的和任务,具备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时代赋予音乐教育更多和更丰富的内涵和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宽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和比较宽泛的人文学科知识,有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培养思想敏锐、知识广博、能力全面、敢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的高校,教师不仅要能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各个方面来理解,还要能够将新型学科、分支学科、边缘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艺术与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这样音乐教师的作用已经超出音乐教学本身的意义,而处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师资是保证。建立一支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的关键,因此设立一种专门培养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课程体系,全面加强和完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师资势在必行。

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培养系统。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目前基本来源于高师和音乐学院这些专业院校,如果按照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育目标要求,无疑是不符合其基本教学和素质要求的。因为当前的音乐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按照“音乐工艺模式”培养的,单一的知识结构将无法胜任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师资是倾向于“音乐文化模式”的能力构成。

在这方面国家和部分学校已经采取一些方法和措施。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开设了培养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值得我们借鉴。很多学生刚刚入学时特长很单一,毕业时则成为综合艺术特长的通才,不仅具备多样的知识能力,而且同时成为能传授美的教育的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开设了音乐副修专业,使那些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的同时,也能够副修音乐的本科学分,获得音乐副修的学历。这种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不仅适应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为将来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师资提供一种良好的培养模式。

更值得欣慰的是,教育部于2003年在全国六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设立“公共艺术教育”硕士点,进行专门针对高校的公关艺术教师的硕士培养,这是国家对高校艺术师资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美国在这一专业已发展到博士层次,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达到这一层次。

对大多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来说,关键的还是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意识,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得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教研活动交流非常关键,尤其是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处在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为音乐教育学科增添了一个新的研究内容和课题。因此,不仅要加强学校间的教学教研活动,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性质、内涵和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大学生的素质与音乐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包括教材和学生评价的措施,还要定期在全国或部分地区举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交流和论坛,推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发展,使之纳入规范的教学体系。同时应该创办以大学生公共音乐教育为主体的报刊,及时反馈和交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教师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操、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语言能力、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教师自主发展能力都是制约教学进步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吴寒,2011:71)。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之一,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技能和策略的主要来源之一(文旭,莫启扬,2013:97)。由此可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在教材方面的自主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教师自主性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的厘定、自主学习与自主教学的关系、教师自主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Little将教师自主解释为自主的职业行为能力,体现在他们对于自己教学工作的个人责任感,他们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分析,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和认知,并善于利用课堂的自主空间。学习者的自主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职业的自主性发展。Benson将教师自主看做是“摆脱束缚的自由”;Aoki则强调教师的自主性在于其作教学决策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自由和责任三个方面的特点等。安琪认为,教师自主教学应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应对各种限制的灵活应变的教学能力;②具有最大限度发挥其个人潜能的职业发展雄心;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学者从教师的个人情感和角色定位上对教师自主的概念进行界定。

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自主教学的关系研究方面,Smith发展了教师自主教学概念,提出了教师-学习者自主,认为教师要具备作为学生所应有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陈颖的调查发现,教师自主教学对学习者自主学习产生全面、积极的影响,与学习者进行情感交流的自主教学能力对发展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影响最大。安琪、裴希山分别从教师自主和学习者自主的地位和相互作用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认为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双方都在重新建构各自的认知方法、知识结构,以及对各种事物和观点的理解,同时双方在不断地重建对彼此的看法。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自主能力的提高,教师也面临着对自我发展要求的挑战,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必然是教师自主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主能力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但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师自主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少,鲜有关注教学过程,如教材选取、教学方法的使用和课堂决策方面对教师自主影响的研究。国红延、战春燕分析了大学英语教材对教师英语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及反思、科研等职业发展能力的影响。章木林、宋红波发现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教师教材自缺失、对教材配套资源过度依赖及在内容创生和教材立体化方面自主性不高等问题,提出教材自主的关键不在于对外赋权,而在于教师对内增能,但并没有对影响教师教材自主的因素进行分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调查和探讨。

3.调查研究与讨论

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笔者编写教师自主能力的调查问卷,并于2015年6月对广西区内高校15所高校120名英语教师发放调查问卷,收回问卷118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问卷的内容涵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主能力的体现程度,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数据处理使用SPSS19.0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选取六名青年英语教师进行结构化访谈。本文着重考察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取和使用方面的自主性程度,以及影响因素。

根据程晓堂、孙晓慧提出的教材取舍和调整的原则和方法(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materials adaptation)并综合章木林编制的《大学英语教师教材自主情况调查问卷》中的问题,笔者将该部分问卷问题设置为12个部分,详见下表:

英语教师教材自主能力调查数据(N=115)

根据上表内容,可将英语教师在教材方面的自主能力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总体把握:1-2题。第二个部分为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整合:3-9题。第三个部分10-12题为教师实现教材自主的主要途径。

3.1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总体把握

根据上表内容可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方面能够拥有较高的自觉性,我们一般说的教学大纲(syllabus)指外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根据一定的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所研制的某种语言教学模式,它通常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和实施要求(程晓堂,孙晓慧,2011:14)。但在选择和决定教材方面,教师拥有的自主性较低(M=2.63),在访谈中也有教师反映这一现象,在问到是否对现在使用的教材满意时,某位老师表示不是特别满意:“首先学生的基础比较差,难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大,但是教材选择是由学校决定的,像现在使用的精读教材课文偏长,单词量过多,课后的语法练习设置得过多……”也有老师表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于英语专业或者非英语专业的ESP课程,教师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权利还是很大的,但是对于大学外语来说,由于学生的数量庞大,影响范围广,教材的选取和使用通常是由教研室或者系部的领导决定的,在这个方面,普通教师没有多大的话语权。当然并非所有的学校都是“一言堂”,在访谈中也有个别学校的老师表示教材的选用会通过开会讨论、教师推荐等方式确定教材。

3.2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整合

程晓堂、孙晓慧指出,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某一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通常情况下,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和学习者真正所需要的内容之间可能会存在不完全匹配的情况。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根据上表3-9题可知,大部分教师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整合方面具有一定的意识和自主性。其中,数据显示自主性最高的项目为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M=4.30),以及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M=3.74)。对于该问题,笔者也在访谈中得到了肯定和积极的回答:

问:您对现在使用的英语教材满意吗?您如何处理认为不合适的地方?

答:总的来说还算满意,但是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听力部分设置得太难,课后练习的形式也不利于学生为今后参加等级考试进行训练。对于这些问题,我通常会适当地做一些增删,比如删去我认为不太合适的内容然后相应增加一些在网络上或者其他教科书上找到的资料。我认为教师不应该单就一本书讲课,而是要主动地搜集适合自己学生使用材料,然后整合成一本更好的教材。

可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整合和利用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删减和调整通常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和个人色彩。程晓堂、孙晓慧指出,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应以教材评价的结果为依据,应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的需要,而不能盲目地根据个人喜好来进行。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Grant提出的四个原则:交际性原则、相关性和目的性原则、满足学习者需求原则及语言材料真实性原则。此外,教师在教材方面的发挥的自主性对学习者自主是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得到了改善,二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3.3教师实现教材自主的主要途径

调查问卷的10-12题是对教师实现教材自主具体途径的反映。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整合和调整教学内容时更倾向于选择网络资源进行参考(M=4.07),自主性较高,但是自主反思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的能力较低(M=2.89)。与同事讨论教学内容及效果(M=3.48)方面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从侧面也反映出教师在教材自主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人色彩、依赖个人经验等特点,教师在行使教材自主的权利时忽视学生的反馈也体现了教材立体化自主欠缺高度。章木林的调查研究发现,部分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应该是学生的独立学习,从而疏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管理、监控、指导和反馈。学生的自主学习多流于形式,而自主学习中心成了学生按照学习进度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练习中心,导致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4.相关教师知识理论与教师教材自主

吴一安等指出,教师知识/观念研究是教师决策研究的必然延伸,因为它对于理解后者十分重要。就内容而言,教师实践知识包括关于自己、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五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知识对教师教材自主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韩刚根据英语教师知识的范畴和性质将教师知识分为学科知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知识四个模块。其中实践知识可具体细分为英语教学法知识、教学设计技能、课堂管理技能和课堂决策技能。从知识的性质来看,教学设计技能和课堂管理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具体说来,程序性教师知识应涵盖六个方面的技能:教学内容和主题的开发、教学目标的选择和监控、教学结构的设计、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策略的引导和训练,以及教材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笔者认为,针对本调查研究凸显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外语教师教材自主的实现和提升应当以教师知识的发展为依托。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教材的整合方面体现的自主性是对教师知识的具体体现和延伸。因此,促进教师知识的发展是提升教师教材自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关于如何有效地发展教师的教师知识,韩刚认为,除了通过个人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师还应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往获得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相互激励或思想碰撞更能有效地发展教师的个人知识。邹为诚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指出,经验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生成场所,经验还可以重组、分化教师的理论知识。外语教师教育要充分重视职前教育的干预手段研究,这是保证外语教师专业性的重要措施。

5.结语

外语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材选用方面能发挥的自主性较低,对教师的赋权增能是提升教师教材自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次,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对教材的整合方面所体现的自主性是对教师知识的具体体现和延伸,发展和提升教师知识是增强教师教材自主的基本保障。发展教师知识除了依靠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还应充分考虑借鉴他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获得对教学的理解及学生的反馈,提升教师自主的同时促进学习者自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Aoki,N.Aspects of teacher autonomy:Capacity[A].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2000.110-124.

[2]Benson,P.Autonomy as a learners’and teachers’right[A].Longman,2000.

[3]Little,D.Leaning as dialogue:The dependence of learner autonomy on teacher autonomy[J].System,1995,23(2).

[4]Smith,R.C.Starting with ourselves:Teacher-learner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A].Longman,2000.

[5]安琪.教师自主教学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140):49-54.

[6]陈颖.教师自主与学习者自主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140):55-60.

[7]程晓堂,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8]国红延,战春燕.一项关于大学英语教材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11(4):67-74.

[9]韩刚.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10]裴希山.外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和教师自主[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45-148.

[11]文旭,莫启扬.大学英语教材:问题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6):97-101.

[12]吴寒.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2011(4):71-75.

[13]吴一安等.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4]章木林,宋红波.教师自主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教材自主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4(10):43-48.

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08-02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入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新兴产业呼之欲出,创业机会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及失业下岗人数在增加,加上进城务工农业人口,中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仍是巨大的。大学生作为就业大军,其就业情况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社会稳定。为此,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引导及鼓励大学生以创业促进就业。因此,大学生创业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大学生的使命,大学生应该勇于面对和接受,并通过适当的培训及实践,增强创业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众多大学教育就开始强调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注重培养创业能力,不少优秀大学生首选就业目标就是自主创业。由此在美国等众多发达国家涌现出如比尔・盖茨、乔布斯等高科技的创业精英。而在1999年4月的教科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突出强调了“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后,不少大学开展了多种实践和探索研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我国在21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知识经济发展迅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体趋势,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教育如何跟上时展的步伐,如何把大学生锻造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我国适应知识经济和参与全球化,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大学生创业构建了良好的平台,而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市场空间,为新时代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当代社会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多元的。创业多磨难,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突破自我,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通过反复的锤炼与摸索,可在社会这所大学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加自己的阅历,丰富人生,因此不管成败与否,必定都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自主创业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促使年青人走向成熟。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成功创业,实现报效国家和社会的理想。

二、大学生创业需要的能力和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一般来说它指的是“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创业实践活动的成效受创业者创业能力影响较大,因而创业能力成为创业者基本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的基本能力

实践经验证明,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拥有的核心要素包括自主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八个方面。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

实践表明,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创业优惠政策,高校的创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具体,很多大学生也具有创业的热情,但真正在就业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毕竟有限,这从近年来的“考公务员热”和“考研热”可见一斑。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还有待提高。那么,当前大学生欠缺哪些方面的创业能力呢?

1.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欠缺首要表现为就业中敢于选择新领域、新地区、新行业开拓事业的人不多。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毕业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人数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及旧的就业观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大学毕业后的期待仍然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如不少高校在对大学生做的创业调查中,当问到“毕业时有一份好的工作选择是否还会选择创业”时,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会选择参加工作。而对创业领域当问到“如果是一些与专业不对口、层次较低的行业创业是否会选择”时,不少大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他们觉得这样选择会低人一等,害怕别人问起时不好回答。

2.创新能力欠缺。大学生创业能力欠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创新能力欠缺。由于中国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缺陷和大学生对创业理解的偏差,使得不少大学生认为只有拥有大笔资金、开大厂、大店才是创业,过分强调创业所需要的硬件,忽视从身边的社会需要、自身具备条件的角度来考虑创业的可能性,创业缺乏点子,从而造成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3.缺乏实践经验,抗挫能力较差。在校大学生缺少实战经验,不少创业实践活动或是规划,或是在模拟环境下进行,然而真实社会创业环境与模拟环境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在模拟环境中尝试过创业成功的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未必就会成功。此外,大学生缺少社会阅历和从业经验,在资金和技术上并未具备特别优势,缺少创业可能失败的心理准备,一旦创业受挫,不少人难免萌生退意,认为还是老老实实找一份工作好,进而激流勇退。

诚然,大学生创业能力欠缺并非大学生主观意愿造成,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因此如何创新开展创业教育需要高校各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寻找对策。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协同教育,通过有效开展教育工作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广。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改革思政课教学,促进学生观念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包括思想认识和实际能力两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教学改革发挥出应有作用,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具体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具有实效性就要在课程教学中适当打破教材体系的框架,把课程内容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善于汲取涉猎新的学科知识,整合精选教学内容,反映时展需要开展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本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目标,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反映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观念的内容,增加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和内容。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六章教学中,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可运用当代中国创业者创业的典型案例,或自己所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和学生探讨大学生创业的意义,创业者创业成功必备的素质、能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选择及如何提高自身能力,以创业促进就业等问题。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最基本认识,为以后创业做好心理准备。又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部分的教学中,可通过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经验及典型案例使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源于当代中国社会有一批敢于挑战、敢于突破的创业勇士,正是他们的创业活动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长足进步。再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可以开设就业专题,给大学生解读国家最新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把握时机,勇于创业。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还可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不是说学生只有开公司办企业才是创业实践,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来看,大学生除专业实训活动外,还可以在很多课程学习实践中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如组织设计一次社会调查活动、策划一次公益活动等,并把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课堂展示;开展校园范围内的竞赛,并把这些活动的成果纳入到对学生的学业能力考核中。此外,学生在校内外参加的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实践活动可纳入到学生能力考核的范围中去。这样的教学改革能使学生摒弃试卷考核等于学习能力的惯常模式,开始转变观念,逐步认识到创新重要性,并通过活动加强与人合作、沟通、组织、协调、表达等多种能力,长远来看为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真实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打破学科界限,开设选修课程,拓宽思政教育范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破除学科课程之间的封闭隔绝状况,开设一些跨学科、综合性选修课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这类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主要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涵盖了创业知识教育、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创业能力教育。课程开设中应该围绕我国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师资及教学实践条件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要求,就大学生创业的方向、创业的条件准备、创业的步骤、市场调查、工商注册、创业风险应对等多方面开展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精神,从而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创新精神

高校学生工作处和团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特殊的作用。当前,不少高校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和校园展会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水平。创业大赛能够锻炼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决策思考能力,要求参赛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它也使部分参赛选手获得一笔创业资金,从而使大学生的创业构想演变为现实。校园展会门槛较低,机会多,对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来说也是锻炼的良好机会。今后,该类活动如何持久举办下去,并不断创新形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更综合全面地考核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还必须依托当前高校的创业社团、心理健康中心等组织机构。创业社团是高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基地之一。高校必须保证创业社团有足够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能委派有创业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活动指导。而社团也应制订活动计划和方案,定期展示成果。同时,社团还可以邀请校外创业研究专家学者、社会创业成功人士到校园讲学、作报告,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而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机构,可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开设创业心理素质养成的讲座,给大学生开展创业素质能力测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创业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表达、协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实际能力。

(三)鼓励创业实践,提高抗挫能力及创业实操水平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生要提高创业能力还需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在这一层面发挥出重大作用。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可分为校内及校外两个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这一能力在其他教育中难以落实。高校可在学校建立创业园,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鼓励学生寻找项目及合作伙伴,进行自主管理、自主经营。创业园有利于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尝试,能快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的校外创业实践多可从学生实践实习阶段进行。高校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应充分利用学校所有资源,争取获得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的支持,设立创业基金,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一定非要学生到大公司、大企业,也可以去一些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中小型企业。结合学生专业和未来发展,考虑到未来学生创业领域的可能性,寻找一些在学生实习阶段也能进行技术培训的企业,通过一定时期的技术培训,学生在实习结束后,高校启动部分创业基金,鼓励扶持学生自主创业,这也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实际能力的方式。总之,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一项长远系统的工作,需要高校各部门协同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时展的脉搏,创新与时展需要相符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激发大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凯.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7).

[2]大学生创业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报告[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

[3]方世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何应林.基于创业失败案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篇9

一、学校青年教师自然现状分析

1.青年教师成长路径分析。结合青年教师的成长情况,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将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①新手和实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始于教师独立地承担备课和教学任务,直到教师可以将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融为一体,并在教学中表现出一定的自信。这个阶段通常在入职后的两三年内。学校处于新手和实习阶段的青年专任教师的来源有几方面,包括刚刚毕业的师范生、来自企业的青年专家、来自学校内部各行政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来自辅导员系列的在岗人员。青年教师的来源的途径较多,各类人员的特点和特长有所区别,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和能力方面参差不齐。②专业阶段:教学方面更为自信,学生的反馈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在这个时期建立得非常牢固。③专家阶段:能满足国家对教师各项要求的高标准,也是所有教师想要达到的目标要求。④杰出阶段:他们的教学已经超出了现行的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已经成为专业的领导者。他们能影响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教育相关政策。⑤荣誉退休阶段:一辈子从事教学,退休后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许。他们通常还会以导师、教师和指导者等身份继续服务于教育。本文主要针对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前期所要加强和巩固的核心素质与能力进行分析和给出建议。

2.学校青年教师数量和年度增长情况分析。①青年教师数量统计。据学校相关部门给出的截至2013年9月份的专任教师数量统计情况,学校在岗的专任教师的数量为354人,其中青年教师131人,青年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量的37%。各个学院青年教师数量如表1所示。②青年教师数量年度增长情况分析。通过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增长情况分年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几个结论:青年教师的增长趋势呈现总体递增态势;青年教师的增长量在某几年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部分二级学院青年教师增长量非常大,新兴的、热门的专业青年教师增长较快。学校青年教师的增长呈现以上态势。

3.青年教师专业及学历情况分析。①青年教师专业增长情况由上述的表1中可以体现。②青年教师学历情况:选聘青年教师学历要求。学校在公开选聘专任教师岗位时,选聘的条件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到2012年,学院选聘专任教师的具体学历要求是全日制研究生及以上;30周岁及以下;专业对口。特殊说明: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年龄为35周岁及以下;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年龄为35周岁及以下。转岗青年教师学历要求在学校辅导员系列工作满5年者;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对口且所转专业面临教师缺口,可转岗为专任教师。在学校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5年,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证书、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具有转岗为专任教师的资格。

二、学校青年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的调查和分析

教师的核心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教学组织、专业基础、职业态度和个人修养。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是蕴涵于教师能力内质中、在教师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教师持续发展并在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的专业能力。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对于青年教师的核心素质与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定量调查和分析。①课时量。理论知识积累较多,实践经验缺乏。学校大部分青年教师的学历都在硕士以上,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专业基础扎实。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课堂讲课内容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宽度,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教师的课时增多,在课时津贴等项目的驱使下,部分青年教师承担过重的教学任务,容易忽视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接收的知识含金量降低。②科研工作量。学校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的热情和投入方面呈现增长的趋势,就申报学校内部课题举例,青年教师课题总量占全部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现实情况是,媒体就曾报道过关于高校教师存在剽窃、抄袭、照搬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个别青年教师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求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③社会实践。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规定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也鼓励40岁以上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校规定,每个青年教师一年累计要安排不得少于1个月的时间参加实践锻炼。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具体时间,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各学期教学工作安排情况、结合专业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的要求,分阶段完成。经过调查学校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情况,发现有一半以上教师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少数教师社会实践不足的情况。

2.定性调查和分析:教学组织、专业基础、职业态度和个人修养。本部分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途径包括三方面:在校学生,其中学生分年级、分专业分别调查;青年教师所在二级学院,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学校的督导室,采用座谈的形式了解青年教师授课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①教学组织。从调查来看大部分青年教师能较好地组织教学过程,具有课堂驾驭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学生角度和从督导角度反馈问题比较典型,主要问题有:部分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禁锢了部分学生的兴趣点,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缺乏师生互动,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式教学还客观存在,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缺乏案例,教学组织过程乏味、无新意。②专业基础。从调查来看各个口径结果趋于一致。青年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知识结构新,专业基础好,思想活跃,创新思维强,接受新事物快,富有朝气,精力充沛,但教育教学经验少,教学技能不高。③职业态度。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对学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进行了调查后,分析结果表明: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健康、乐观进取的。④个人修养。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五个方面,青年教师的思想修养、理论修养、能力修养、方法修养和品行修养。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青年教师大多数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养,但也有修养较差的人。青年教师距离他们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较为高大的形象、具有一种旗帜性的作用而被师生视为学习的榜样、仿效的楷模、崇拜的偶像的程度还有一定距离。

三、分析制约学校青年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提升的因素

1.教学组织方面的制约因素。①非专业或非师范类教师在教学组织环节存在不足。学校的青年教师的来源途径决定了部分青年教师不是师范专业毕业,虽然在专业知识方面毫不逊色,但是在教学组织环节略显薄弱,表现在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方法选择的能力、教学的机智及教学后的自我反思等方面,少数非专业或非师范类青年教师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系统系的操控。②授课人数或班型制约着青年教师的预测能力和评价能力。授课人数较多或班型较大,影响着青年教师对学生授课情况的预测和评价。再者,长期的教学效能感的低下,将会使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感加重,尤其是在中青年教师中体现得最明显。

2.专业基础方面的制约因素。①跨学科授课,影响着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一个教师的学科专业功底对其教学能力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第一性的。少数二级学院由于师资紧张,一名教师一个学期要上三四门课,这样做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所授课程是否精通,是否影响着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效果,是否影响着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论证。②专业前沿知识涉猎不足,知识储备缺乏“时效性”。青年教师通过在大学里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因此,自身可能存在一定的优越感。可是踏上工作岗位,在实践层面上发现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新的课程理论。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新事物、新理论层出不穷,抱着固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也不能满足育人的需要。

3.职业态度方面的制约因素。①教师责任感、使命感模糊,职业态度有待端正。从教师的职业态度来讲,一个年轻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少数教师对于教育事业没有上升到教书育人的高度,敷衍、混世的态度还是存在的。②缺乏自我效能感,处事不能以身作则。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教育,培养青年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强调教师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要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个别青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还需加强。

4.个人修养方面的制约因素。①人格力量尚待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往往能够表现出比较强的人格魅力。他们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具有较为高大的形象,被师生视为学习的榜样,仿效的楷模,崇拜的偶像。这些都为青年教师人格力量提高指明了方向。②理论修养尚待补充。理论是思想的先导。理论上的明白才有思想上的清醒,理论上的提高才有认识上的深化,理论上的坚定才有行动上的果断。因此,加强理论修养是人民教师自我修养的重要课题。理论修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教育理论修养、道德理论修养和专业理论修养等等。这些也是青年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提升所必须跨越的“门槛”。

四、提出符合我校青年教师特点的核心素质与能力提升对策

结合本次研究对象――青年教师的特点,针对调查问卷反映出的现象以及制约青年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的因素分析,给出如下提升对策。

1.建立常规培训机制,齐抓共管促提高。建立常规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培训的内容表现为三个方面:基本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基本能力包括文化程度、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等;科研能力包括参与科研项目、(著作)、发明专利等;专业能力包括参加技术技能培训、参与企业现场实践调研、下企业实践、专业技术资格提升等。培训的途径或实施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走出去,参加有关的专业培训,尤其是针对青年教师的国家级培训或实践,机会难得;二是请进来,定期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内训,有条件的学院也可聘请相关的咨询机构帮助组织或现场指导。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要多部门齐抓共管促提高。培训的质量主要包含教师培训的考核成绩、内部教学督导和外部满意度测评等三项内容。可以拟定人事部门、科研部分、教务部门负责教师培训的组织和成绩考核;各二级学院负责督导和执行;督导、学生部门负责培训的参评和考核。

2.定期开展听课观摩,取长补短打基础。公开观摩课能够让青年教师吸取他人所长,避己之短,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形式。定期组织公开课对青年教师具有积极的意义。怎样才能更好地从公开课里吸取营养,避免公开课徒有形式而少有成效?观摩公开课听些什么?不是“听热闹”,不是“听精彩”,而是要“听学生”。教育界认为,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因此,青年教师核心能力的内涵在于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就要求观摩公开课时注意师生互促,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去实施教学。当然,现代教学辅助技术的多样性对教学的实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是观摩的全部。各二级学院可以单独组织公开课,青年教师多听取本专业专任教师的授课,即使不是公开课,观摩资深教师的授课也会有收获。听完公开课,要组织研讨,学了什么,受益了哪些,需要总结。专业带头人要给与青年教师以指导。另外,建议学校组织的定期公开课要按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安排,不能如八股文一般死板,怎样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是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的重点。

3.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充电站。学生的自主发展与自主学习必须以教师的正确引导为前提。这种平等对话的过程,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全面要求。观察、分析、比较和评估自我,从而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自我革新的能力,更是一种可以促进教师核心能力得到提升的专业思辨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较多,校企合作的积极开展会是一条捷径,可以提升专业水准、获得持续发展,解决了青年教师知识存在的“时效性”的问题。加大校企合作的途径,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对教学模式、实训等环节进行指导;也可以实行青年教师在职的企业挂职锻炼,有目的的学习,了解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理念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效;还可以实行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双证书制度,即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方向,以便保持职业学校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在行业中保持领先。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可以主动联系职教集团,及时请教智囊团专家,集思广益,共同努力,克服教学中专业知识方面的障碍。为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建议由学校牵头,积极争取校企合作的机会,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搭建平台。

4.合理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拓宽师生交流渠道。青年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内涵包括职业态度的养成、个人修养的提升。怎样能让青年教师增加责任感、使命感,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加大师生的交流,认真听取学生反映的问题,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激发责任感、使命感。具体可以校内搭建交流平台,依托青年教师班导师制度,通过平台,加大师生间的交流,也是师生融合的有效方法。网络平台的搭建,还有其他的作用,包括教师间的交流、公开课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的讨论、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等,总而言之,此平台为了教学,联系了学生、提高了教师,保证了教学。

5.推行合理的约束机制,多方监督保质量。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处在一个无规则、无纪律、无秩序的社会环境中,看似最自由,实际是最没有自由保障的地方,也就是最没有自由的地方。无论前面讲到的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还是定期进行公开课的观摩,还是校企合作的推进,还是师生交流平台的搭建,所有这些都需要对青年教师参与的结果进行考核和约束,可以是规章制度的约束,也可以是绩效的考核,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想要青年教师的核心素质与能力得以提升,需要学校统一牵头,多部门通力合作,实行监管、约束,并把它作为一项常规的、长期的工作去做好。

篇10

(一)公安高校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教师的知识包括普通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公安高校教师是要以自身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作资本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师的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才能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渊博的学识是公安教师素质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新形势下的公安教育,有些公安高校教师存在浮躁情绪,不能潜心钻研所教专业的知识,对专业知识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容上,不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及其目前发展的情况,更不能很好的把握发展方向,因此制约了公安高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所以只有掌握广博又精深的知识才有可能灵活高效的传播知识。

公安教师只有懂得并掌握公安业务知识,才能将所教专业理论与公安业务工作联系起来,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我国公安教师的现状是教师中本科毕业较多,硕士,博士相对较少。

(二)教学工作经验不够丰富

公安高校教育的职业性要求教师本身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公安工作实践能力。公安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长期摸索、不断地积累、借鉴、总结而形成经验,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理论联系实践,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本职工作。公安院校教师不仅给学员传播知识,同时也能解决在公安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公安教师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才能解决公安实践中面临的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公安高校的教师,尤其是有些年轻教师相当闭塞,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太少,参加公安业务讨论的机会就更少。

(三)创新能力不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安高校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也在不断更新,而有些教师的教学能力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升,仍停留在已有的旧知识和旧方法上,有些人不务正业,对教学科研应付了事。有些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到了实践单位不是收集资料、虚心学习,而是去拉关系、沾便宜、讲排场,而令公务繁重的公安机关很抵触而疲于应付,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公安院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进步,也不利于院校与机关的沟通。

(四)评价机制不健全

对于教师能力的评价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活力,由于没有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良莠不分,则易使教师陷入平庸、懈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主动追求专业卓越发展的动力。进而影响了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提升。

二、如何加强公安高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建设

经常性的组织学术研讨会、邀请优秀教师和机关优秀公安民警作报告、鼓励教师进修学习、组织教师到外校或外地考察等,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提高教学水平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实践锻炼

如果没有公安实践,单就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理论,抽象地进行素质教育,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面对每年、每月都有的培训任务,要求公安高校教师要不断参加公安实践锻炼,丰富自身专业素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同时也应聘请公安一线的优秀警官做兼职教师,这也是国内外警察教育的经验。从实践部门中选出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公安业务骨干、破案能手和英雄模范,经常来学校传授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公安教育工作的需要,提高公安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组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教师队伍

(三)加强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由注重全体学生向注重个体学生转变。同时,要改革以往旧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引进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学习的课程做出有关安排,实行柔性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探索新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增强教育感染力,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艺术不断得以深化和升华。

(四)建立合理可行的能力评价与激励机制

鉴于对制约公安高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原因分析,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根据公安高校教师能力构成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能力考查措施、评价标准,使之成为教育评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各类公安院校还应当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应当建立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在公安院校,应采纳竞争上岗,使教师获得平等的教学与科研机会,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加速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公安高校有必要通过宣传教育让所有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将那些拒绝转变教育观念、极度缺乏知识和更新能力的人,从公安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淘汰出去,促进这支队伍的良性循环,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公安教育的要求,用实力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篇1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高等学校要面向现代化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鼓励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

1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1.1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理解模糊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方略和教学模式也相对陈旧,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课堂授课制仍然是当前的主流教学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观念意识薄弱。在各校开展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很多人对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没兴趣,教师只知道要学习掌握某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能,却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懂得如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1_2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高校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由于一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整体能力有限,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时更多的是将传统教学作简单的数字化处理后,在网上展示教学内容,缺乏互动性和及时性,学生很难接受。尽管有些学校开展了一些教育技术培训,但由于受训者认识不足,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1.3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评价指标缺失在我们国内,从国家到地方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发展高校教师现代化、网络化教学,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评价学生学习能力,构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其专业,是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我国只有《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和《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规范》,对于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没有合理的标准设立,培训的组织者无章可循,使培训工作处于一种较为杂乱的状态,给培训与衡量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2绩效管理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1培训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内容相近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和诊断,绩效改进四个阶段。而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分为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要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就要做到培训的计划、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价以及培训结果诊断。因此,从内容上看,培训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内容上较为相近,绩效管理完全可以用于教师培训后管理。

2.2培训管理与绩效管理同样注重结果的运用绩效管理以结果为导向,注重对绩效考核及考核结果的运用。目前,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很多培训机构或教师所在学校并没有对培训后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后评价,也没有对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进行跟踪调查或给予指导,使得培训后教师的教学一切照旧。可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结果的运用与否及如何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师培训的效果。因此,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行绩效管理,可有效的避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流于形式。

3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3.1影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绩效因素美国学者将影响绩效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的内部因素又分为知识、技能和内存能力、具体如下①知识和技能。这些影响因素是可以在短期的培训中通过集中学习一些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课程来实现的。②内存能力。可以是指个人具有的智力、体质、动机和期望等。现实中,参训教师认为外界因素(环境和组织)是其参加培训的动机。因此培训难以影响参训教师的动机和期望,相反参训教师的动机和期望会反过来影响培训的效果。③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参训教师所在组织的环境和资源,这些因素都受参训教师所在组织的影响和控制,培训显得力不从心。

篇12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简称PRETCO)是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设计、供高职高专院校和成人高专院校学生自愿参加的标准化考试。本门考试主要考核考生实际应用英语进行日常和业务涉外交际的能力,旨在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向培养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方向进行改革;同时为用人单位提供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评价标准,以提高其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共分为五部分: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

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写作部分占总分值的15%,通常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从近年的题型分析来看,主要涉及商务信函(邀请函、感谢信等)、电子邮件、通知、留言、请假条等的写作。测试的内容一般为应用文体,最常见的是书信体,有简历、申请书、邀请函、证明、介绍信、通知、招聘广告等。

近几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在注重阅读能力的同时逐渐地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写作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综合性实用能力的发展。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近几年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为例,我院学生写作部分平均得分率仅为7.8分,得分率还不到总分的60%。很多学生写的文章词不达意、语言支离破碎,甚至直接放弃,导致失分过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写作是综合应用能力,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紧教学任务重,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教学方法单一,不够重视。

二、从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看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英语基本功不扎实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层次不齐,英语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语法体系和词汇量的匮乏。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入学时一般应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认知英语单词1000个(较低要求)-1600个(标准要求)。但是实际上多数进入高职的学生的词汇量连基本要求都达不到,这就造成学生在写作时,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有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利用电子词典等工具粗略查找单词,造成在写作是使用大词或者生僻词。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即便是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由于缺乏语法系统知识,写出来的句子不符合词法、句法。还有些只是将单词生搬硬套串在一起,词不达意。

2、缺乏写作技巧

由于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章写作能力,不懂得论文框架结构,甚至认为框架结构就是段落的组拼,致使 一些学生不能科学合理地组织论文结构,加上任意使用标题,出现了论文结构错位、杂乱无 序的现象。俗话说:“文以意为金,意高而文胜”,写作历来强调“意在笔先”。学生写作出现 的问题症结就在这一点,没有学会构思,遇见选择的论文题目,思考简单、肤浅,理不出环环相扣的文章思路,形不成顺理成章的结构框架,杂乱无章,不知道要表述什么问题。

3、汉语基本功欠缺

2012年6月 27日 《中国青年报》 刊发 《“高考体”显示中学生不良文风和写作弊端亟待扭转―专访2012 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一文报道:“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母语能力严重不足。一个人母语表达与写作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其语文修养和语言能力,也是其综合人文素质、文学修养与品格涵养的最基本体现。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而言,怎么强调母语都不过分。” 有些学生作文写不好,更不用说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了。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母语写作与表达能力,是高职教学中应该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是高职教学特点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应用能力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在课程安排上,增设写作课,加强文秘写作教学,侧重对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例如:如何起草一个通知,如何写一个请示,如何起草一个报告,如何写商务信函等等。

三、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反拨效应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既考查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突出了语言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同时,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教师可从学生考试中各项目的分值来发现问题与不足,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点,并制定一套整体的教学思路, 这样一来,教师也知道教什么,怎样教,应在什么阶段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教师在课堂讲解时,着重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写作能力,包括提纲、文章摘要、短文及简单的应用文,进一步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及其篇章结构,如描写文、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的写作规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正确的表达。在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写作格式和要求后,能按要求进行各种题材的写作;还要掌握一些应用文写作的格式,并能正确按照格式进行一些应用文写作。

在教学中进行下列实践教学环节:

(一)词句阶段:熟练掌握英语常用句型的运用。

(二)段落阶段:熟练掌握由主题句发展段落的常用技巧。

(三)缩写阶段:掌握原文整体归纳基本方法,了解谋篇布局技巧。

(四)篇章阶段:基本掌握英语常见文章类型特点,初步形成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实战阶段:大学英语四、六级历年考试常见作文题型的讲解和训练。

其次,写作教学应融合传统的语言点、语法精讲及交际教学法的游戏活动,从英语基础语言点训练入手,经过句、段、篇几个阶段,使学生逐步具备一定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教学形式力求打破“理论讲解+书面练习+作业书面评改”的旧模式,而采取“趣味口头作文+书面习作”的新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具体活动包括改错、造句、看图写段落、句子接龙游戏等。教师在评改学生习作时应注意改错、标注、提示和鼓励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并可适当安排学生相互评改习作,以取长补短,交流心得。

参考文献:

[1]高静.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马健. 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任荣君. 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写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篇13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已经具备信息化的意识,对于信息资源也在进行积极的储备。但是,对信息资源的创新利用、整合处理等还是有较多的不足的地方。教师普遍对信息化教育了解的较少,不大懂得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中面临的最大的难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与现代化职业教育信息化所提出的要求还相差一段距离。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分析

(一)职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教学能力偏弱

目前,职业教师主要是毕业于一些普通的高校,没有受到过较为专业的培训,在企业中的工作经验也不足。如今的培训机构和对口单位都不大适合教师的培训,因此对于教师的自身培训比较缺乏。相关教师的入职考核,招聘单位也比较看重学业成绩,而不是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实际教学技能来判断。

(二)相关部门对职业教师的培训不到位

尽管现在一些相关部门针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而启动一些培训计划,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1.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与职业教师的实际需求不大相符,而且培训内容单一,很难让教师有一定的探究兴趣。2.培训过程中,教师本来就没有过多热情,在后续培训中,也没有强化培训。3.培训中缺乏好的方法,没有让教师很好的参与进来,应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教师的信息技能的学习热情。把学习、操作、运用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教师对自身的应用能力信心不足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使很多教师信心不足。短期性无严格考核的培训让教师松散,没有过多激情。计算机的操作是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基础。但是部分教师的应用能力不足,导致整体教师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也没有合格的考核制度。在教学中,教师对自身的应用能力没有足够的把握和自信。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探究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主要以如何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对于教师的培养方面,要以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为基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培养教师信息化能力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讲授合理的内容。以提高和创新为目的,力求将传统的培养方式改良,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来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实际问题。

(一)培训内容要改革,以全面实现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要求

针对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高的培训,需要从教师的不足进行分析,再实行相关的强化培训。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从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出发,注重对相关操作技术的传授,教会教师学习动画、网页、软件的应用等。所讲授的技术必须要和教学的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要注重培训的方法和形式,要重新对教学设计、信息整合等方面入手,从内容到形式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对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要从教师的信息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来融入培养。在培训的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应用,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从而创造出更符合教学实际的信息应用。

接下来,笔者将以如何提高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为例进行具体论述。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门重难点学科。因此,教师的英语教学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信息化能力对英语教学意义重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树立信息化教学的意识,要明白教学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要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其次,要将信息化理念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线观看英文视频、收听英文广播,TED视频、BBC、VOA都是十分珍贵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学。

(二)培训形式要改革,注重增强培训效果

好的培训形式能够带来好的效果。在形式改革中要多采用交流互动的方式,摒弃传统的专家讲座被动接受培训的方式,要化被动为主动,确保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相信会使培训效果增强。如果采用一般的培训方法,在培训的过程中比较放松,没有任何压力,但是整个培训的效果并不好。因此,在培训前可让教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培训过后,也可布置一定的任务给教师,让教师将相关的思路和信息化能力相结合,自行回家后研究,让教师有更多的实践经历。

(三)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体系,保证教师信息化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一直缺少一个健全的体系作为支撑。教师的能力要顺应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体系,要注重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增强。有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考核制度,能够促进教师自主研究信息,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三、结束语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进行研究和分析,不难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的培训形式和内容还有待提升。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是一种考验。教师需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

注:本论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以泰州市为例》(课题批准号:201312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霞林.浅析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1:107-110

[2]薛继成.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研究[J].科教导刊,2013,(31):83,85

[3]朱明苑.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探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