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语文教学效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教学效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文教学效果

篇1

一、教师做好语文教学反思工作,提高“教”的效率

1.备课阶段的反思工作

备课阶段是每一个科目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学习新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也会更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仔细、遗漏知识点的情况,由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按照备课内容进行授课,在按照缺少知识点教案授课的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基于此,语文教师备课阶段的反思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反思自身的备课工作,不仅能够发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及时为学生讲授遗漏的知识点,还能够发现备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备课工作更加完善,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只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语文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更要重视在教学后期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是及时测评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此内容的分析,能够使教师发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二是及时总结自身在使用该教学方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教师将教学方法形式化,从而使教学方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的反思

正确的教学内容是保证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前提,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理解沟通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其反思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根据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反馈情况,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接反映出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内容是否丰富,是否充分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全面分析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知识面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性格特点,是否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补充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进步。

二、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工作,提高“学”的效率

1.培养学生对上课认真度的反思

要想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要想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对上课认真度的反思,语文教师应该以以下几方面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第一,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堂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阐述自身在该节语文课程中是否紧跟教师思路进行了学习,并让学生互评,通过自评和互评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没有认真听讲的行为,从而避免该行为,更准确地掌握语文知识;二是如果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过程中发现某位学生不认真听讲,教师就应该及时提醒学生。例如,教师可以询问该名学生:“你怎么理解老师刚才的话?”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听课,保证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反思

除上述内容外,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反思,通过该反思的引导能够使学生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不足,从而及时向教师询问相关的知识,更深入地学到语文知识。但是在此^程中,教师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的反思,更要结合学生对不了解知识的反思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及时了解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学生学习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语文教师不仅要从自身教学做起,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融入语文教学中,更要在教学后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反思,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更全面、深入地找出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1 老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充分考虑个人专业水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由于每个老师的性格、知识水平及专长都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就不同;加上教学方法和老师的个人特点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对每一个老师都适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去摸索教学方法,切忌死搬硬套或者机械地模仿。

2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此外,老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3 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老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起他们探讨和发现知识的热情。只要老师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为学生服务,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和智慧。

4 经常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积极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让小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老师应该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及时鼓励和表扬。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评价会使小学生信心倍增,使他们更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提高一个层次。因此,我们一定要恰当地表述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既不要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老师的评价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获得老师的鼓励而觉得高兴。而那些虚假的,不真心的评价,不仅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可能挫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

5老师要多给学生沟通交流、体现个性的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几乎占据整个教学时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只是倾听者。我们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小学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还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体现个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6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近些年来,不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大的改变,同时教学手段也逐渐多元化,其中多媒体教学工具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它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有些老师过于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使用课件,课堂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工具,要科学适度,恰到好处。此外,多媒体教学工具也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互相补充。

7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篇3

1 “吃”透教材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是一句空话。假如教师课前没有“吃”透教材,结果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堵滞,思考颇浅,学生仅仅是表面化理解课文。

2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及智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能力,制订有效教学目标,然后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些课文,如《一面五星红旗》,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一面五星红旗》的重点是“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难点有二: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点是相互依存的。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判断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并不是看这个教师有没有教完规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收获不大甚至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3 课堂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一位教师尽管教一门课,面对的也是同一批学生,但是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学生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中,所以教师必须对不断变化的师生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课前气氛的渲染:每堂语文课的预备铃响过之后进行一些小型的全班性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进行词语接龙,背背课文、儿歌,猜谜语等活动。这段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它既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又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上课的准备状态。这些活动开展的同时,教师要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微笑的表情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气氛融洽。往往这样的活动开展完后,整个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气氛,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2 突发问题的机智调控:课堂上究竟会发生些什么情况,这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法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比如,上多媒体课时突然停电,挂着的黑板突然掉了下来,有位同学提出了个怪问题,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等等,诸如此类的可能性不胜枚举。这些活动情境就是在向教师的智慧和应变调控能力提出挑战。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教师应当先衡量一下这是什么类型或什么性质的问题,是否需要花时间去解决,如果需要解决,那么是否可以机智地将其与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步骤相联系、组合,在经过重组后一定要敢于放下自己拟定的计划,把问题解决到位。如果没有在课堂上浪费时间解决的必要,那么可以用比较自然简练的话语一笔带过。例如再讲《影子》这篇课文时,我原本设计了一个在户外“踩影子”的游戏,把课文内容化抽象为直观,让孩子们边玩边观察、思考,边玩边了解课文内容。可讲课时天不作美,太阳公公偏偏躲了起来。怎么办?我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探究的空间呢?灵机一动,我拉上窗帘,打开投影仪,让一个孩子站过去,让转身、移动,其他的孩子则仔细观察影子位子的变化。通过这个活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刚才的问题解释清楚了,并且他们都喜欢到前面来体验。然后我又让他们根据影子画太阳,这个环节就显得简单了。这节语文课虽然打乱了自己的备课计划,但教学效果却没受到丝毫影响。

3.3 引入多媒体,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大都借助于课文这一载体。但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时空跨度大,特别是针对聋哑孩子来说,仅凭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几张图片,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把握理解的。而多媒体是一座跨跃时空的桥梁,化无为有—— 拉近作者、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三者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学生情感的自然迸发是学生领悟课文意蕴的完美体现,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再现生动感人的画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带到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领略祖国风光,异域风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课文。

篇4

文本言意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一般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关注言语内容而忽略言语形式,正如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所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许多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准,理解出现偏差,不清楚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凭借文本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提高审美的乐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解读,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从“写什么”“如何写”两个方面,对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作一番细致的解读,不能一味注重内容的理解、人文感悟、思想分析,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如捕捉统领全文的文眼、把握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指向易被忽略的标点符号、对比同一主题不同课文的表达等。尤其要找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切入点,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训练。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9课《秦兵马俑》一课的第8自然段,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先自由读这一段,划出段中的关联词语,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了解兵马俑的神态各异并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之后,引导学生想象兵马俑还有哪些神态,再让他们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句式说一说并写下来。如此教学设计,可谓一举两得,既达到了句式训练的目的,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有机统一。

篇5

苏教版初中语文的教材编排非常适合教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因为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基本都是围绕某一个主题来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话题深入探讨,让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黄纱巾》几篇文章都是围绕着童年趣事来展开的,教师首先就可以让学生主动描述一下自己的童年趣事,然后互相展开讨论,最后再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下文章的主旨大意,这样关于童年趣事的话题学生就能够基本掌握了。

二.把握课堂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呈现方式,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多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努力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基础内容,一些生僻字词学生要主动去查阅词典,课后基础习题学生要能够给出初步的答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先准备好学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据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开展下一步的教学,一方面要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学生不能处理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是比较灵活的,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智慧,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般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课堂教学内容往往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会得到提高。

三.利用多种资源,拓宽初中语文教学空间

篇6

(一)教学模式固定化,机械式的按部就班

上每一节语文课,没有准备不行,不进行预设不行。对于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学生水平、可能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法等等都要进行预设,打有准备之仗,才有可能取胜,才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即使这样,由于语文课的特殊特点,突发事件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丰富的教学智慧,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此,笔者认为: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与教学步骤不能仅仅拘泥于备课笔记,而应依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作适当的调整。课前不仅仅是备教材文本,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多花工夫在教前的准备活动中,搜集资料、破解难点,围绕教学的目标与学生学习的需求而授课,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有机的连接。

(二)学习目标不到位

这里不是说课堂没有目标,目标还是有的,起码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教师心中还是有数的,起码有个大致的想法。这里的目标不是“教”的目标,而是“学”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要有操作意义的,能观察,能测量的;是要精心预设的,甚至需要字斟句酌。因为没有这个操作层面上的目标,有的课就显得有些随意,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灵机一动,那下面就讨论讨论吧,甚至有上到哪算哪的情况。目标意识不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老师知道教什么、怎样教,至于我为什么要这样去教,不清楚,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系列活动,就显得盲目。

(三)语言训练不到位

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嘘!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脱离文本进行教学,漫无边际,随意发挥,用集体讨论取代了学生个人言语实践活动,还美其名曰开拓延伸。有些课,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由于课件使用不能做到适时、适度和有效,虽然一时间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实施策略

(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学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具有思想性。它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写照。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在语文学科之中,彼此渗透,有机兼容,密不可分。因而,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学科教学,而是要恰当地通过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把德育教育有机地融于语文教育各个环节之中。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其最大特点在于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使学生通过课文析赏,产生“春风化雨”的效果。

(二)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系统

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环境的创设,一是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智能得到发展。二是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 “最佳发展角度”,设置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三)以思考为线索,阅读与思考结合,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的过程

阅读要靠学生自己去体会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不通过学生研究就把现成的结论或定理告诉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进行研究,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己阅读,不依赖老师讲授,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四)课堂上应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

以前我们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多少时间先介绍什么,然后再讲解什么,接下来如何如何练习,最后再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因而教案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解读。特别在阅读教学中就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良好的课堂管理对学习的效果影响很大。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不仅是课堂中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优秀的管理者。而有的老师教不好语文,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不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而是因为他不重视课堂管理,没有驾驭和控制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为建立积极的语文教学氛围,我摸索出了一些科学、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管理方法,保证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氛围

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的气氛,就不可能无拘无束地讨论,就不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气氛就是民主的气氛,这种气氛产生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我在课堂上总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有独立意识的人来对待、来重视,事事以身作则,时时平易近人,谦虚有礼。这样,就融洽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学《杨修之死》的时候,讲到杨修的死因,到底是因为杨修本人,还是因为曹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我认为本文主要为刻画杨修恃才放旷、粗心大意、喜欢卖弄小聪明的形象,这也是他死的最终原因。而很多学生从小熟读《三国》,对曹操奸诈多疑、阴险狠毒、虚情假意的个性印象深刻,认为杨修之死主要是因为曹操的为人,还举了很多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我民主地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还激发了他们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老师在讲课中,如果学生要插嘴或举手打断我的讲课表达不同意见,即使你讲课很精彩,他也未必能听进去。所以,课堂上要有民主气氛,要及时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反应,讲课中有疑惑不能解时,我总是诚恳地告诉学生,或表示课后共同研讨。在这种民主氛围中,学生不仅敢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教师健全的人格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会更加服从老师的课堂管理。

二、停课教育

课堂中,学生会偶尔出现“犯规”行为,如因为老师讲解课文不精彩,或者因为文章距离现实生活比较久远而没兴趣,课堂中会出现睡觉、看杂书、窃窃私语等现象,有些老师为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或为赶进度,总是置之不理,这是一种冷漠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其实,这些同学起着负面的作用。这些同学会这样想:同学如此违反纪律,老师都不管,我偶尔做点小动作也不要紧,甚至会引起全班的骚动。所以每当此时,我们教师一定要停止教学,哪怕是进行一分钟的思想教育都是很必要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思想工作做好了,大家统一了认识,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也才会取得最佳的效益。

三、视线管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传达教者的神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有时学生思想“走神”或口出怪音,我总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态度迅速传递给学生。严厉地盯一眼,责备地看一眼,使学生知错,立即醒悟;热情地看一看,使学生会意,精神振奋。我上课时总尽可能环视到大多数学生,用期望的目光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注视着“我”,“我”不能有“出格”的行为。有的老师上课时总是弯着腰,撑着讲台,眼睛盯着语文课本,或者拿着课本只看到前面几排同学,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反正老师看不到“我”,偶尔“犯规”也无妨。管理一松懈下来,学习效率肯定会降下来。

四、动作管理

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可以传达管理信息,如在看杂书者的桌上轻轻敲一敲,在默写作弊者周围站一会儿,也可以用点头这个动作表示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许,使学生积极地、精神振奋地继续学习。用手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仔细听老师的意图和分析,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手段。再如,在学生中走动,在座位间巡视,可以引起学生的警戒,随时调整自己的不正当行为,严守课堂纪律。

五、变换语调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高、音长、声调、语音的节奏加以变换,用不同的语气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予以含蓄的暗示,如看到同学看杂书,教者可以突然中断讲课或变换语调,学生感到异常情况或听到老师的言外之意,从而领会到老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积极的反应,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方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篇8

随着新课标的颁发和实施,新课标中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思想已被老师所接受和应用,在教学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这几年努力践行新课标中,特别是语文教学,所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弯路走过,汗水流过,但令人欣慰的效果也是明显的,最后迎来了站在领奖台上的喜悦。我们学校语文教学成绩连续五年在全县中学排名第一,取得五连冠的好成绩。在此把我这些年积累的践行新课标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展示给大家,和大家共勉。

一、继续延续有生命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我国教育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不断进步的,是不断改革向前的,但在改革的大潮到来的时候,对过去延续了几代人的好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完全抛弃,比如,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沿用的“三为主”教学原则,到现在也很有现实意义;还比如大教育家孔子的很多教学思想,一直是我们现在教学上不可多得的瑰宝。所以,在改革面前要有冷静的头脑,对过去不是一棍子打死和全盘否定,对那些有生命力和增长点的教学思想要传承下来,而对那些具有束缚性和禁锢思想的、对教学无助的教学方法,也绝不姑息迁就,该砍的就要砍掉。要做到“用”则留下,“废”则丢弃。

二、学习新思想,深刻领会新课标内涵

对于一种新思想的到来,应该说我们是有准备的。既然来了,我们就应该积极地努力地有意识的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一,外派年轻的有素质的老师观摩学习。年轻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思想超前,接受新鲜事物快,接受新思想的能力也快,所以呢,就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改革和践行新课标的改革中去,并把他们学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起到带头和示范的作用。

第二,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我们知道,学会一个方法比较容易,但要想接受一种思想或许很难。在教改背景下的教学中这种体会是很深刻的。我们的骨干老师传授新思想,积极做示范课,手把手地教,而有一些老师就是不学,还有一些老教师认为自己老了,也教不了几年了,就自动靠边站,情愿落在改革之外。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应积极做老教师的思想工作,并且做到先行于老师。领导带头学课标,带头听课,甚至做教改示范课。

第三,反复深入,埋头学习,深刻领会。对于一个新思想来说,不是单纯的去外地开几次会、听几节课那么简单的就能学到手的;也不是在学校拿着新课标给大家念念读读,大家就能信服你,认为你就是一个能驾驭和实施新课标的老师了。我们语文教研组,首先制定教研计划,首先从学习新课标的理念入手,把自己在外地学到东西一股脑儿倒出来,结合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新理念,大家讨论,可能老师的基础和地域以及综合能力是有差别的;但我们确定从基础学起,稳扎稳打,因师而宜。鼓励老师敢于踊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说错了也要说,敢说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突破。我首先做了一堂语文教改尝试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谁都知道这是艾青的诗歌,第二课时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但不要干巴巴地把答案告诉大家,而是让大家去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大家反复朗诵,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或者一句读出来,大家哗哗举手,积极热情,气氛活跃,课堂沸腾,读到“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时学生泪流满面,老师眼里也噙满了泪水,此时让大家讨论,诗人对大堰河母亲的那种挚爱,并得到升华,联想到自己母亲对你的爱,许多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学生说,大堰河的笑是一种凄美的笑,是一种释然的笑,是一种满足的笑——等等。课后我虚心听取每一位老师的点评,校长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鼓励大家,我们的教学改革已经起航,但改革的路还很长;改革并不可怕,我们自己的意识要到位,行动要到位,学习要到位。大家通过听课点评交流学习,一致认为收获很大,似乎摸到了改革大门的钥匙了。

三、提高学生能力,把握学生课后

反应

教改的目的,不是搞搞花样,简单的顺应潮流,而应是扎扎实实,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来,让学生在的轻松的氛围和环境中学到知识。八年级初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歌讲完之后,口语交际一课,首先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或者歌词读给大家,并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个代表在班内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将同学们介绍的诗歌汇编成册,并注明推荐者和推荐理由。这样一是激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二是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非常好,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搜集整理能力以及评议能力,同时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课后反应一直很轻松很愉悦。同时我也建立和家长沟通的联系卡,把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相互了解,特别关心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精神、孝敬父母、做家务等等表现,也能反映出教改上的失误和不足,以便及时改进,为教改铺平道路。

篇9

自信是一种品质,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基本品质之一,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抬起头走路,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求学道路充满信心。所以,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以自己为骄傲,这样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首先,我们要以鼓励评价为主,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总结一下胡屠户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同学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胡屠户嫌贫爱富、爱财如命、趋炎附势,但有一位同学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其实胡屠户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话音刚落,反对之音变此起彼伏,然后笔者却向这位同学投来鼓励的目光,鼓励这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拿出有利的证据。起初这位同学还欲言又止,但随着笔者的鼓励便鼓起勇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胡屠户这乃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无可厚非。随着自信心的建立,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也被打开,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向更高处发展。四、挖掘人文因素以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更是人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媒介和工具,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归宿,在文章的深处往往包含了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往往这些真情能触动学生纯洁稚嫩的心灵之弦,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文章语言委婉清新,重复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但每次都能从中感受到父亲那犹如“大山”一般伟岸深沉的爱,也透露出作者对父亲无限的思念和真挚的爱,用心品味,不禁让人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这一课深深的感染了学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让心灵得到升华,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人文因素,进行情感的渗透,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接受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以及人文精神的熏染,引导学生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热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

篇10

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体验

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共鸣,使之自觉地随同作者进行对人、事、物的体验、思索和感悟。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讲台上端放着两盆碧绿的万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的遗像,遗像上披着黑纱;学生的课桌上放着每人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考虑到课文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单凭教师讲述很难唤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了首都人民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将课文内容用字幕显示在录像下面,再配上哀乐,先让学生边看边听教师范读,使他们沉浸在对总理的沉痛缅怀追忆中。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心灵受到难以言状的震颤,从而被悲痛欲绝的送别场面所深深吸引与感动。

这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 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声情兼备,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语言的发展,思维的训练,还是热爱、怀念的情感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立足教学实际、发挥多媒体优势

根据教学内容择优选择。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效率优先为原则,以学生为本位,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为前提。传统板书与多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其作用是一样的,若能把课堂教学内容在黑板上完全而完美地展现,我们也没有利用多媒体的必要,否则就是一种浪费。在需要应用多媒体的地方,也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板书,如我们在进行叶圣陶《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的教学时,在讲到苏州园林的精致布局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对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板书,梳理文章层次,加深学生印象。又如,在上诗歌赏析课时,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正音,让学生感受和模仿专家朗诵,并把握的情感和节奏。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语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的训练不能凭教师的三言两语,而是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篇11

课程教学范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根据现代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围绕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怎样提供这样的课程教学?

一、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高职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他们虽然此类学生圆了大学梦,但进校后,由于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差,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没有组织观念、没有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无故旷课,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对学习、集体活动缺少热情,过分地强调自我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没有时代紧迫感。他们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这一条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比别的同学要慢一些,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或者说有的同学是害怕考虑,在回避或者在逃避这个问题,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选择、不挑剔学生,让人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以此来坚定师生的信心,鼓舞师生的士气。平时,又通过班会,校内传媒与相关活动,树立和宣传典型事例。

二、从上课抓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会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也很难真正到位,真正落实。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会学、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教”和“学”的中心任务不是例行公事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尽快地学会提出疑问。学会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消除教师的话语霸权,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学生拥有充分的表达权。在平等的氛围中,在协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形成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

三、要敢于弃旧图新

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26-02

[作者简介]黄宪芳,柳州市城中区教研室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行为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也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节点。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儿童未来发展的重担,不仅要为小学生打牢基础,更要为学生在未来更高层次教育中有所发展做铺垫。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的成长,这是当前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值得深思。

一、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应具备的几大理念

(一)教学效益理念

教学效益指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与素养方面的收益。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首先要树立教学效益的理念。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取的,也是违背教师道德的。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教学的效果,无论是对小学生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修养,都应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效益不是以教学内容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的,而是强调对单位时间内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所达到的效果的综合考量。

(二)教学发展理念

教学发展理念,指的是小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中,自身能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对小学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可操作理念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可操作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语文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二是教学目标考评的量化,以便更好地衡量教师的工作和不断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在目标的制订中,要切实将定性和定量、过程与结果科学地结合起来,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所学与教师的所教。

二、制约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剖析

(一)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制约其有效发展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发展中停滞不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很多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弱,学习语文的兴趣消退。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后期的发展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仍然是教师说得多,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被动的听课方式使得小学生较少思考或回答教师的提问。在小学生关键的学习发展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他们思维拓展,甚至会产生制约作用,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低效,难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师忽略了对小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学生的兴趣培养关注度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受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关注知识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二是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的应试化教学目的倾向较为严重,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使教师忽略学生兴趣培养的问题更加严重。

(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不当

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日益盛行,这就导致了许多语文教师讲课不离多媒体,甚至出现以多媒体替代板书和语言表达的趋势。在此,我们难免会担心,在黑板前奋笔疾书的背影将会消失,留给小学生的是冷冰冰的多媒体设备。我们知道,好的板书同样能够有效地开展教学,甚至有时候更为直观。教师不能完全摈弃板书教学,如何根据学科性质,将多媒体与板书科学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语文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三、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一)依照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大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材的改版力度也日益加深。当前小学语文的教材已经比较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也丰富多样化了。例如《蒲公英》《雨后》等课文,是小学生在生活中都能够遇到的。城市里的小学生很少接触到大自然的这些事物,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组织野外活动,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的美,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这样也能够使语文教学更为生动和直观。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分成各类兴趣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发相关的语文课程学习资源,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应积极创设相关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的教学和实践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学习情境,能够把学生带入模拟情境中,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优化师生关系,培养师生情谊。我们知道,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水平,也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营造这一积极、宽松氛围的主导者就是授课教师。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个人的看法。教师应在一个师生平等的环境中展开教学,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多媒体教学要与板书教学合理地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如蓝天、白云、阳光、沙滩……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与此同时,也不能丢掉板书教学,在适当的情境下,也要通过板书向学生有效传达知识。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拓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理清精读和泛读的内容,积极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引导,还要引导学生对相关重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读或拓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授《三打白骨精》后,可以通过组织“读名著、说故事”的活动,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又如在学习了《自相矛盾》后,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小学生从身边找到“矛盾”,并以故事的形式与大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小学生的自身特征出发,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要积极组织语文阅读的相关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特有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艺术,以达到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子荣.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J].课外语文:初中,2012(10).

篇13

1 老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充分考虑个人专业水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由于每个老师的性格、知识水平及专长都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就不同;加上教学方法和老师的个人特点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对每一个老师都适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去摸索教学方法,切忌死搬硬套或者机械地模仿。

2 重视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点、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欣赏课文的风景,进而不断产生对语文的兴趣,老师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喜欢语文的兴趣。恰当的阅读情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引起学习兴趣,激发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情景的创设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的自然奥秘,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通过创设愉悦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刺激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动性。其次,针对小学生自尊心和上进心强的心理特点,采取激励办法是培育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对小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多用激励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初练口语表达时,学生往往显得语无伦次。这时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教师都应多加鼓励,激发其上进心和自尊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3 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合作交流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优化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一颗童心接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没有压力。跟学生多进行语言交流沟通,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多一些鼓励性评价。教师只有想学生所想,才能做到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实现与学生心灵上沟通,情感上的交流;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新课标倡导共享式师生民主关系,就是要重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感受。课堂上出现的一个个精彩故事,应该是师生一起创造,共同分享的结果。在分享的过程中,可能教师在以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但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师生各自获得需要的营养,分别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学生才能以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教学质量才得以充分提高。

4 经常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积极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让小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老师应该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及时鼓励和表扬。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评价会使小学生信心倍增,使他们更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提高一个层次。因此,我们一定要恰当地表述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既不要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老师的评价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获得老师的鼓励而觉得高兴。而那些虚假的,不真心的评价,不仅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可能挫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

5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近些年来,不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大的改变,同时教学手段也逐渐多元化,其中多媒体教学工具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它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有些老师过于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使用课件,课堂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工具,要科学适度,恰到好处。此外,多媒体教学工具也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互相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