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近代经济管理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必要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创伤,大大加深了我国企业对经济管理创新的需求,主要是基于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影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世界范围内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致使众多企业破产倒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迫切的要求我国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资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获得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此外,相较于国外企业而言,我国企业存在众多突出问题,包括对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低、人员素质不高、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管理存在缺陷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催化了我国企业内部矛盾的产生,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首要研究课题。由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新经济管理方法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谋求更大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极速下滑,加剧了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需要。就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而言,可以总结出三个具体表现方面[2]。首先,企业经济管理同其他管理工作联系密切,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企业为了谋求持续发展,内部所有的管理工作均涉及到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调配,经济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的联系性愈加密切。基于此,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下属部门人员的薪酬待遇,同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好坏息息相关,企业只有结合自身发展状况,营造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在工作开展中取得预期成效,确保企业其他管理措施的有序开展。经济管理中财务指标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现状。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高层领导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成效,而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在年度、季度以及月份财务报表直接反映的。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财务报表中所呈现的生产经营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针,调整生产经营方式、营销手段以及工作开展方向,进而确保企业能够在实现既定经济管理目标的同时,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对策
(一)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
无论是任何企业管理活动,与时俱进,观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员领导阶层以及下属员工的观念创新十分有必要的,能够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为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3]。此外,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强化战略危机意识,确保企业领导者在制定相应的方针和管理目标时,能够有效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水平,具备大局观念。由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同其他管理工作联系较为密切,涉及范围广,所以企业在创新经济管理观念时,应注重管理方法以及生产技术的创新。
(二)经营策略的创新
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需要秉着与时俱进的态度,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形成更为虚拟化和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健全相应企业经营组织结构,进而确保后续企业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方式主要有企业间经营联盟以及品牌,企业间经营联盟主要是指同行业发展水平类似的企业之间联合,形成固定的经营联盟,来应对企业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谋求共同发展。品牌的创新是指转变传统代加工的生产模式,创新属于企业自身的品牌,通过这种方法来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
(三)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首先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诸如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的约束制度以及其他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费用的支出明细,做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此外,健全和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进行,一方面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建立部门预算制度,详细记录部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预算明细,进而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
综上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呈现萎靡状态,企业为了谋求持续发展,只有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从经营策略、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着手,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获得长远发展的资本。
作者:苏一丹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
篇2
1.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引起现代企业经营效益低下的因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企业综合竞争力问题,而其中财务管理问题尤其是资金管理问题是影响现代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最根本因素。所以,资金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水平,加强资金管理对企业经济行为的规范和竞争实力的提升意义非凡。
2.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观念中,将资金管理定义为简单的会计工作,资金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形成综合系统的观念。而现代企业资金管理中涉及了筹资、资金调配、资金使用等过程,所以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控制资金的使用与周转,从而促进资金价值增值,这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点部分。
3.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由于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力度不足,管理较为分散,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而通过加强资金管理,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结构,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组织要素正常高效的运行,促进各部门职能作用全面发挥,实现了系统化的内部管理。
二、现代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具体途径及方法
现代企业对资金的管理主要是采用科学完善的手段及方法保证资金在客观规律下正常运行,提高资金流转效率,突出资金的特点如增值性、补偿性。笔者根据现代企业资金管理现状,提出了一些加强资金管理的具体途径及方法:
1.树立规范的财务控制观念,加强资金系统管理
当前,企业应充分认识资金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企业呈现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大部分企业发生了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强销售、存货等环节管理的同时,还必须管理好资金筹措的渠道,明确适当的资金筹措数量,企业一旦发生资金不足将无法正常的经营发展,而资金过剩则会阻碍企业资金作用的发挥,因此对资金的科学筹措至关重要,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2.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资金事后控制及管理
第一,构建一套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将资金的收支纳入规范的预算管理程序中,对事前资金支出、事中资金支出过程严密控制,以确保资金的正常流动。预算编制应以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方式为主,预算一旦明确,没有特殊情况,禁止随意更改,将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
第二,构建规范的信息反馈制度。企业从资金筹集到资金分配全过程中,都要求各部门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计划部门,要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使风险与损失处于可控范围,从而实现科学系统的资金管理目标。
第三,灵活应用存量资金。首先,企业应防范产品积压问题,及时回笼资金,保障资金的有效周转;其次,应充分挖掘现有资金的潜力,灵活应用现有的存量资金,避免原材料与资金的占用等,从而保障资金的有效利用。此外,企业还应制定并落实完善的资金回收责任制,合理节约资金,制定各类规范高效的回收资金的方法及措施,强化产品销售资金的回收管理。
3.注重资金分析,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及时掌握国家颁布实施的财政金融政策,丰富筹资渠道,科学调整主权资金、借入资金的税额比例及长短期资金的比例,加强筹资风险管理。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本结构及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准确估计潜在的支付风险,对规避债务风险进行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提高诚信度,和银行、信用社等部门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选取较低的贷款利率,节约资金成本。适当的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谨慎心,从而规范资金的使用,实现预期的资金效益目标。进一步拓展筹资渠道,明确最优的筹资方式。比如引进外来投资、融资租赁、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
4.设立专门的财务结算中心,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篇3
售房单位将其商品住宅转为租赁、经营或自用的,也应按本通知规定交纳维修基金。
二、商品住宅维修基金由市和区县小区办代收。在区县房屋交易管理部门办理立契过户手续的购房者,其维修基金由各区县小区办代收;在市房屋交易管理部门办理立契过户手续的购房者,其基金由市小区办代收。
市、区县小区办在代收维修基金时,须向购房者开具市财政局统一监制的“北京市住宅维修基金专用收据”,并在收取维修基金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其转入市房地局指定银行的维修基金专用帐户。
三、交易管理部门应在审核查收小区办开具的“北京市住宅维修基金专用收据”后,方可为购房者办理立契过户手续。
篇4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认识
1.经济管理的概念
经济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据既定的发展目标,对生产经营和经济活动有计划地进行协调、组织和监督。也就是说,经济管理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行为的管理过程,是企业获取发展的手段。
2.经济管理的作用
(1)挖掘潜在生产力、合理调整各生产力要素。企业基于经济管理创新,优化企业创造力可以很大程度上促使潜在生产力变为实际生产力,其次通过科学的经济管理,能使企业生产中的各生产力要素得到最佳组合,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率。
(2)经济快速发展的杠杆是有效的经济管理。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力的要素为劳动力、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经济学认识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现在,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有效的经济管理是生产力各要素中更重要的一个要素。如果把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看做是一种存量要素的话,那么科学的经济管理是激发各存量要素为现实生产力的催化剂,并能使各生产力要素的效率得到倍增。
(3)依托有效的经济管理,可以更大程度的将科学技术作业发挥而出。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无疑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但是其无法自动形成生产力。这样一来,现代企业依托有效的经济管理,是促使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元素。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概述
1.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内涵
经济管理创新是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以企业的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战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为手段,以产业价值增益为目标的创新过程。与此,在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下,力求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创新机制,进而为企业未来发展“谋发展、求共存”,展现出“事事有创新、时时有创新”的发展风貌。
2.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经济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的迫切需求。审视企业发展趋势,经济管理依然成为现代企业谋发展、求生存的迫切需求。目前,经济已全球化,而现代企业的发展肯定离不开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从实际来看,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资源配置不合理,极易导致企业出现生产效率低、竞争力空间缺乏等现实问题。
(2)经济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当前,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良性需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取竞争的主动权,离不开经济管理创新,为企业发展谋求一席之地。
3.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内容
(1)企业管理观念创新。观念认识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决策,是管理行为的先导。管理观念的创新更多地面向于新观念的吸收和创新,进而对传统管理观念进行改革优化。所以,观念创新可以视为经济管理创新的导向,决定了创新的实质性取向,也就是说,经管理创新应从观念创新开始,进而依托观念创新形成带动创新机制。
(2)经济管理组织创新。当前,企业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强调企业在组织上要创新,在不断地调整中促使企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3)战略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完备的战略统筹,进而引导企业发展。也就是说,企业的战略创新,对于开创新的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风起云涌的当今时代,发展战略的导向更多强调创新,在创新中指引企业开创正确的发展之道。
(4)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构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的主体要素,也是主导企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旨在强调“人尽其才”,充分配置好人力资源,调动企业与昂的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制度创新。现代任何企业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依托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可以为序企业稳定的发展。所以,制度创新强调在创新中形成规范的引导力,规范员工的行为、强化岗位责任等,都是制度的力量。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之举
1.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1)结构因素。就企业的组织结构而言,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带来积极的影响。就实际来看,其不仅促进了企业创新信息的顺畅流通,而且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组织的应变能力,并以灵活多变的形式,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这样一来,依托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扫清了障碍,维持正常的企业发展。
(2)文化因素。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文化显得越发重要。特别是经济与文化以形成了相互促进、渗透的情形,也就是说,文化已然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依托企业文化的塑造,可以凝聚企业的人心向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所以,在经济管理创新中,文化因素无法回避,也会避不了,需要紧紧依托文化的深厚内涵,为企业的经济发展而服务。
(3)人力资源因素。前面也提到过,人是管理创新的主体,特别是创新的灵感源于人的思想思维。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的情况,均会对经济管理创新带来直接的影响。对此,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积极跟进的开展职工培训等工作,培养一批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促使企业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这样的良性发展才能持续而稳定。
(4)环境因素。在网络信息时代,创新的灵感源于信息。我们在信息时代,信息源丰富而多元,这就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促使创新不断融入新的思路。所以,企业在经济管理创新中,要考虑网络通信因素,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2.经济管理创新的标准
(1)企业员工满意。企业一切经济效益的创造源于员工,也就是说,企业员工创造了丰富的因素,是企业发展的缔造者。所以,企业在经济管理创新中,员工满意是衡量创新的重要标准。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人工满意与老板满意是对立关系,所以企业经济创新不能损害员工的切实利益,而更多地是为企业和员工谋取更多的福利,争取更多的权益。这样才能为企业与员工创造共同的发展空间,是命运共存的关系。
(2)消费者满意。俗话说,顾客是上帝,是衣食父母。企业在经济管理创新中,要做到消费者满意这是必须的,也是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原因。所以,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面向就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当今这个社会,拥有一定的消费市场,是赢取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法宝。对此,在经济管理创新中,做到让消费者满意,是现代企业长远发展的之举。
(3)投资者满意。从现代企业的实质来看,其多数是投资者出资兴办的,而且投资的目的是盈利。所以,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博取更多投资者青睐。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扩大产业规模,促使企业做大、做强,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空间,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
(4)社会满意。无论企业是以何种方式发展,其都是社会的一部分,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所以,现代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强调能否回报社会,能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经济管理创新才能“顶天立地”,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会反过来促进企业发展。也就是说,经济管理创新与社会是良性的互促关系,强调两者关系的切实构建,这样的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才是和谐而稳定。
3.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措施
(1)创新经营理念,端正管理态度。现代企业的发展强调方向性,特别是依托明确的经营理念,形成企业发展的导向,这点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实施,我国企业数量呈直线上升。但我国企业多半先天不足,存在经验不足、管理理念陈旧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所以,审视企业发展的新元素,创新经营理念,特别是信息化、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并吸纳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而形成具有自身企业特色的经营理念,引导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的发展是长远而具备战略意义的,这就强调企业要放眼发展前景,从社会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寻求科学而有效的经营理念。
(2)加快企业战略转型。当今的市场风云变幻,强调企业要有敏锐的市场察觉。所以,企业加快战略转型,特别是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是企业扩张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举措。企业的战略转型关键在于从扩张规模的同时如何提升质量转型。其实,企业应该从多元化向核化转型,从急促性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当前,诸多企业的转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急促性发展,发展呈现出短促型。这样一来,企业的战略转型无法为企业发展带来切实利益。所以,从急促行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对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非常重要。并且现代企业只有经历有效的战略转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取生存空间,取得长足的健康发展。
(3)强化企业基础管理。企业长足健康发展,离不开基础管理的夯实。一些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问题,忽视了企业基础管理的落实,于是出现了“千里之提,溃于蚁穴”的悲剧。所以,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审视发展大局,夯实基础管理工作,这样才能长足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规章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企业的基础工作应该依托于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的发展转型创造条件。与此,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创造力的力量之源,也是企业为序健康发展氛围的依托。这就强调企业需要强化文化建设,依托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4)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信息科技时代,企业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以促使企业朝着长远发展。企业依托信息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促进企业的战略转型,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改善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为深化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提高经济管理的有效性,进而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的发展创新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强调信息化建设的跟进,并形成促进作用,促使企业的经济管理迈入新台阶,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升到一定空间。这样,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才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谋取切实可行的道路。
四、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企业的发展遇到无限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我国企业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既是需求,也是发展进程中的难题。本文所述的经济管理创新是要通过实践求证,能够有效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创新,所以,企业要务实创新之风,始终保持积极的创新活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和被排斥、风险与世俱来,因此创新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修正、自我革命的过程,这不仅需要我们的勇气、更需要我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赵晓佳:新时期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手段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2(24).
[2]张 武:关于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01).
篇5
■创新作为一种知识产权,蕴含着巨大商机。一般说来,它应该且必须按照市场方式来运作。但如果因此把创新简化为一种牟取利润和财富的方式,缺少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就难免会降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创新本身所N含的美德伦理意义
■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即在探寻古代科技发达领先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行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追问。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文化中那些不利于创新的守成主义藩篱,将其中的精华转化为有益于现代创新的文化思想资源
推动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已由传统生产力要素转向科学技术
所谓创新经济,是指主要由科学技术变革等内在因素带来整体经济创新进步的发展形态。就创新经济而言,推动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已由传统的生产力要素驱动转向了科学技术,尤其是新型技术的发展驱动。它不仅可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提高,甚至会使经济管理方式、商品营销方式、科技研发转化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
历史地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来都是由创新推动的。只不过以往创新活动的速度比较缓慢,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幅度也比较弱小。现代社会有更多的创新理论、制度提供激励和支持,因而现代经济创新速度更快,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甚至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最根本、最关键、最持久的经济发展动力。
科学技术的变迁不仅推动经济发展,也会带来政治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社会也需要理念观念创新、体机机制创新等,这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比如,如果当时没有大量的新技术发明,没有大量发明性、创新性价值理念的支持,以及从15世纪到17世纪积累起来的较为雄厚的资本条件,近代西欧的工业革命就很难出现,更不可能最终充分实现。
要弄懂创新或者创新型经济,还需关注创新背后更加复杂的方面,尤其是创新的伦理之维。只有更好地理解创新经济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文化后果,才可以更好地驾驭和管理创新型经济,更好地规范创新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不能有效防止创新成果被剽窃,创新经济恐怕终将成为一句空话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概40%的经济发展来自于技术或者体制性的创新。这是过去3年的一个数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到目前为止依然能够保持6.5%以上的GDP增长率。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执行,实际上也一直在激励人们更积极地尝试和追逐自己的梦想。
但即便如此,对创新经济的道德哲学反思仍然是有必要的。比如,创新的目标仅仅是为了GDP的增长吗?或者说得更直接一些,创新经济只是为了保持目前的增速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角度是片面或褊狭的,就难以正确看待创新,甚至可能导致过分依赖GDP来判断创新经济的成效。
实际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对于创新而言或许是更为重要的。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经济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如此一来,我们就不得不对创新作更全面的反思和评估。比如,认真考量在创新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多少代价?这些代价是否被忽视了?创新经济或许会消耗大量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金融资源、科技资源等。但在具体的过程中,这些资源或成本是得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还是被浪费掉了?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形式的创新如果缺失了合适的条件或前提,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也未必一定是值得追求和鼓励的。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人们固然可以尝试各种创新,但前提条件是:创新者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养。例如,科学技术知识准备、科技设备仪器、财务支持、组织激励,等等。审视过去500年的现代化历程,很多例证都说明,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创新通常只会是某种财富奢望和资源奢侈。
第一,任何经济创新都必须具备社会价值的合理性。比方说,不管是否会带来经济上的成功,如果造成污染或者付出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任何所谓创新在社会伦理意义上都可视为恶的。
第二,任何经济创新都必须具备科学的合理性。否则,只会导致过度使用甚至浪费社会资源。而任何形式的浪费,无疑都是不应有的。
第三,创新需要必备的社会体制条件。一些用于刺激、鼓励经济创新的制度安排或多或少会有某种程度的制度偏向,从而引起某种形式的制度偏颇或安排不公。例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说,某些针对创新经济而作出的现时性制度安排(特殊政策或策略)会不会产生制度效应的不公,就值得思考。
第四,创新需要足够的法治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不能有效防止创新成果被剽窃或“被抢劫”,创新经济最终将是一句空话。如果创新者的创造成果不能得到很好保护,人们也就没有高涨的创新热情。
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科技知识的法律保障问题,而且在根本上是对创新者个人和团体基本权利的保护问题。就现实情况而言,保护知识产权可以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第五,要避免过度商业化的炒作和利用。创新作为一种知识产权,蕴含着巨大商机。一般说来,它应该且必须按照市场方式来运作。但如果因此把创新简化为一种牟取利润和财富的方式,缺少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就难免会降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创新本身所蕴含的美德伦理意义。换言之,遵循社会科学的逻辑和道德伦理的考量,创新其实有着真理与道德、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之双重意义。
不敢或不能突破传统陈腐既定,很难创造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展望未来,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的创新经济?我认为,以下三大挑战需要克服:
一是文化的挑战。文化的挑战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如何传承和突破文化传统?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中国社会近代以来仍未真正解决的老问题,却是未来创新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问题。
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文化似乎给人一种创新较弱的印象,在很多方面缺乏首创精神。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即在探寻古代科技发达领先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行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追问。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文化中那些不利于创新的守成主义藩篱,不仅传统文化自身需要与时俱进,而且需要将其中的精华转化为有益于现代创新的文化思想资源。
二是制度的挑战。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现代科技之于经济创新发展所具有的强劲影响,我国创新中最为急需的,与其说是前沿的科技创新,不如说是适应这一科技革命的社会制度创新。没有科技体制和社会制度创新,就无法使创新获得必要的制度保障。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就需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制度改革,尤其是对应试教育的积弊进行改革。
此外,创新绝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本身的内部改革,还要注重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h境。这是因为,后者决定着现代企业的建构和发展。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外部的制度创新要比企业内部的体制创新更为急迫、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和艰难。一套真正有效合理的社会制度,必须是能够较为充分地激励、发挥和保护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企业创新的制度系统。
三是能源与生态环境的挑战。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不仅具有深刻的全球化特征,而且遭遇自然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危机的困局。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既有的增长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人们的生活、消费、生产,不仅要接受经济理性的检验,也要接受生态伦理的审视和评价。
篇6
一、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西北经济落后在全国看来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其落后的原因来看又是复杂的。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内,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个区域,但虽然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中,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区域,但就其内部而言,发展水平是有显著差异的。陕西省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工业水平高于其他省区,新疆农棉等商品又高于其他省区。什肃、青海、宁夏落后的原困更偏重于耕地和工业的欠发达。但就西北五省整体而言,工业的单一和落后又是落后的共同原因。
1、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从自然条件看,大西北占据中国1/6以上的土地面积,其中,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荒山、沙漠、戈壁和雪域高原,缺雨的环境是其发展最大的阻碍,灌溉面积也只是围绕黄河或者祁连山的雪水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在历朝历代的开发中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过度开垦,使得土地、水、林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其主要表现:一是自然界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资源严重匮乏。西北地区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区,但近代以来,干旱却成为开发的大敌,由于古代开发使天然水体遭到破坏,而人工水利工程又年久失修,加之战乱不断,使本已破烂不堪的水利设施更难维护,严重制约了开发的地域。二是土地的利用价值弱化。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加大了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不断,自然灾害的频发,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民进一步过垦过牧,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2、政府对西北地区开发、扶持、创新难度高于南方地区。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依旧是指令性的管理方式,政府机构极为庞大。部门十分雷同,被动性的改革制约着这一地区始终无法主动改革,往往会出现“牵着牛鼻子走”的状况。和我国的南方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经济改革有三点不同。一是政府所承担的责任比东部要大许多,西北地区是“老、少、边”区的政府,必须把解决温饱、稳定边疆,协调民族关系、抓好安定团结做为政府职能改革的基本前提。二是西北的地方经济实力在改革初期就与东部地区处在不同的档次上,加上可开拓的市场空间远远小于内地,交通便利程度也远远小于内地。所以,即便能够在改革进度上与内地同步,也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三是改革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东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都是从市场要素最活跃的领域开始的,如乡镇企业、经济特区、股份制、民营经济、家庭企业等,最后才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造,因此,政府对改革的承受力有一个适应和过渡期,而西北的改革别无选择。
3、管理体制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教育落后。这些是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西北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地方上,依旧满足于低水平的管理方式,不重视管理方式的创新。用人机制多是用行政官员的方式来选拔经理、厂长。这些经理、厂长一般对经营理念、管理理论不关注,过多关注的是职位和金钱。法律意识淡薄也是西北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里的民众也不会自觉地拿起法律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宁肯吃亏也决不打官司告状,对法律机构没有足够的信任。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西北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观念陈旧。近年来,由于地方财政日趋紧张,国家拨付的教育经费连保证教师工资和公用费用都很困难,使得学校无力对教学条件进行改造。一些县乡仅教师的工资就占据了全部教育经费的95%。有的学校的办公费每学期不到10元,教室的危房率高达50%。
二、解决西北经济落后的对策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西北经济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民族的原因,使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依旧还没有完成,路途依旧任重道远。十年来,在兴修水利、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上取得了好的成绩。但在一系列基础措施逐渐完善时,合理利用这些措施才是最关键的致富办法。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会关系的干预日益广泛,其干涉的手段也呈多样化的趋势,其中行政合同作为一种较为新颖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已为现代国家所普遍采用。行政合同也可以称之为行政契约,就是指“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发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合意”它在我国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也有所体现,如在实践中出现的国有土地转让合同、计划生育合同、国有公路经营权转让合同、粮食棉花订购合同等等。但由于我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轨过程中,涉及行政合同的相关社会事实尚未定型,有关行政合同的理论也在逐步的完善之中,一些理论问题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论。在这其中,有关行政合同的性质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许多理论上的含混之处,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行政合同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行政权力因素和民事契约精神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作为签约一方的行政主体具有公权力的身份,运用行政权力保证了行政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与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一般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行政主体与相对人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沟通而成的协议,留出了公民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余地。在这里,原本看来似乎“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概念“行政”与“合同”被奇妙的融合在一起,从此处也可以看出行政合同的性质必会具备行政与合同两种行为的某些特征。概括说来,行政合同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个:一是行政性;一是合同性。
二、行政合同的行政性
当社会发展的历程步入现代,近代国家“守夜人”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现代国家的通过各种手段介入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的程度日益深化、范围也日益扩大,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经济关系包括合同关系被纳入公法的调整范围,政府的意志也深入了合同的领域,传统的唯当事人意志的合同关系也出现了特殊的表现形式,既行政合同。政府的主要职能在现代社会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行政合同则是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而干预社会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其目的不可避免的要将自己的权力意志渗入其中,因此行政合同的性质之一就首先表现为行政性。具体说来,行政合同的行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合同的主体特征表明了它强烈的行政性。行政合同的主体与民事合同的主体不同。行政合同的主体一般都有行政主体作为至少一方的当事人。行政主体包括了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它是作为一种优势地位的当事人签定行政合同的,而不是以机关法人既平等民事主体的身份成为合同当事人的。而行政主体的优势地位就表现在它是拥有行政职权的的当事人,这也表明了行政合同始终是与行政职权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来,行政合同存在着以下几种主体的情形:
1.主体与普通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合同。这是最常见,最广泛的行政合同的形式。最典型莫过于政府采购合同。
2.行政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合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行政主体之间可以签定行政合同。但也有学者认为治在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之间存在缔结行政契约的可能性,从而将行政机关之间签定的合同排斥在行政契约之外,另称之为行政协议,其理由是行政机关间的合同不适用“行政优益权”原则,且不宜优法院主管。笔者以为,行政合同的是在行政领域形成的发生行政法律效力的双方合意,这种合意自然可以在行政主体间存在,这一点也被西方国家行政法理论与实践所肯定。如德国行政法理论上就肯定行政机关之间可以订立合同,日本公共团体间以行政合同的方式达成行政目标的事例也很多,因此应该承认此种合同的存在。此外,还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类型的行政合同。如有学者认为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签定的招收、聘用合同也可以称之为行政合同。
第二,行政主体一方享有“行政优益权”。行政机关对其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签定的合同,可以根据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单方依法加以变更或解除,但作为当事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享有单方面的变更合解除权。这就是所谓的“行政优益权”,它也体现了行政合同强烈的行政性。行政机关之所以享有行政优益权,主要是因为行政合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国家为了保障行政机关有效的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往往赋予行政机关许多职务上的优益条件,以保证行政合同制度的正确执行。这在国外也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在德国的《行政手续法》,澳门的《行政程序法典》及台湾地区的法律都有累似行政优益权的规定。当然,这种行政优益权也受到严格的限制。首先,这种权力的行使必须是于法有据,不能违法越权行使此种权力。其次是必须有合乎合同原则的理由、情况出现,使履行合同需要被变更或被解除,而且应当给予合理的赔偿,此项权力不应当使行政机关随心所欲的行使。
第三,行政合同是以业已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为基础建立的,并且它就是实现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形式。行政合同订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之需要,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订立行政合同围绕的目的始终是如何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履行行政机关的职责。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的行政法律关系他们订立行政合同的基础,只有在行政法律关系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行政机关具有相应的职责权限,相对人也具有相应的行政法义务的前提下,行政合同才有可能订立,没有在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合同永远也无法实现。并且,行政合同所确立的双方之间的特定的法律关系要受到当事人之间已经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性质的决定与制约,有什么样的行政法律关系,就会有什么性质的行政合同。如政府与相对人之间才有可能签定政府采购方面的的行政合同,私人之间就不可能签定。又如只有计划生育部门才有可能签定有关计划生育方面的行政合同,而不是税务部门,并且它也不能签定另外性质的行政合同,如军事采购合同等。行政合同的行政属性不仅仅表现在合同与赖以建立的行政法律关系上,还表现在行政合同的是将这种行政法律关系通过合同的形式具体化、特定化,使双方当事人之间在合同所涉及的特定事项、范围内,建立起一种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最终实现行政目的。所以行政合同条款所规定的事项总是特定的行政事物,其中的权利、义务、手段、目标和责任,无一不是具有行政特色。
第四,行政合同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它本身就是执行公务或履行行政职责的手段。行政合同总是与它在整个执行公务或履行行政职责的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目标相适应的,它必须按照行政法的规定和行政法律规则签定和履行。行政合同的兴起是政府管理方式从“硬性行政”到“柔性行政”转变的重要标志,但是不论其外在的形式如何的变化,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行政合同是一种具体的行政管理行为,是一个特定的法律行为,而不是泛泛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它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能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消灭。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合同成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法律手段,必须是直接意义上的,而不是间接意义上的。
所谓“直接”就是指行政合同不需要凭借其他的法律行为与法律关系,而直接与行政机关履行或执行公务相联系,它本身就构成执行公务、履行在职责的法律行为。如公安机关为了治安管理的需要,要求辖区内单位的住户必须安装防盗门,而后各单位与生产安装防盗门的厂商订立了定货、安装合同,这个合同就不是行政合同,因为在这里合同不是作为直接执行公务的手段,而只是间接的与公务目标相联系。
三、行政合同的合同性
行政合同的另一个重要的性质表现在它所具有的合同性之上,这也是行政合同同其他行政行为的主要区别。这一性质主要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执行公务时需要与相对人相互协商,经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后才能实施。这一性质使得行政合同主要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将国家所要达到的目标固定化、法律化,并用合同规范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也因此使行政合同比较单方面的行政行为来说更能充分发挥相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行政合同制度就其本源上来说是民事契约制度在行政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其带有明显的合同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行政合同以合同的形式确立确立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由于行政机关与相对人选择了合同的形式来确立彼此之间的法律关系,那么合同就应当成为规定双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框架,对于合同双方的当事人来说就应该按照合同来行事,处于优势地位的行政主体虽然享有“行政优益权”,但这项权力并不能被滥用,受到严格的限制,在一般情况下,行政主体也应该和相对人一样受到合同条款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约束,不能随意的违反合同,应该格守行政的诚信原则。
第二,行政合同的订立也需要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中的经典原则之一,也是合同法的重要原则。它是指“当事人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去设计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事物。意思自治的真谛是尊崇选择,而其基本点则是自主参与和自己责任。”同样,在行政合同签定的过程中,合同的条款、内容要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达成,原则上不能由一方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对方当事人。行政合同的内容涉及个人利益和与行政职权相关的利益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当事人当然可以自主选择,问题主要在于对后者来说,与行政职权有关的权益可否进行协商。笔者认为这需要具体的分析,就其中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部分来说,在职权的行使方式、手段、期限、具体目标等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就给双方当事人自主协商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可见,从行政合同所涉及的内容上来看,虽然有些条款会受到法律规定与行政机关行政优益权的限制,但仍然可以有双方当事人协商的余地。
当然,行政合同虽然具有与民事合同相似的合同性,但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总体来说两种契约的差异主要在于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不同。行政合同中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是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民事合同中形成的则是民事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对两种契约的理论基础、法律调整方式以及救济的不同。前者优先考虑公共利益,通过行政法来调整,以行政诉讼的方式来解决设诉问题。后者则以意思自治原则为基础,由民法来调整,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在进一步具体说来,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行政合同中,对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的设置是为了达成特定的行政目的之需要,这种权利义务的设置常常相行政主体一方倾斜,主要表现为行政主体居于优势地位为特征的双方地位不平等。而民事合同中双方地位平等是最重要的原则,这种平等原则在行政合同中是不适用的。
第二,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的权力和义务是相一致的,或者说具有相对性。这种权力与义务在法律上是不能放弃的,也不能随意的转移给他人的。而民事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则不同。由于民事合同是由平等地位的双方当事人订立的,因此里面的权利主要是为了权利者本身的利益而设的,即使该权利消灭,也不会对公共利益产生影响。因此,权利人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而义务人则可以根据权利人免除其义务的意思表示而免除义务。
四、结语
可见,行政合同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新型合同,它兼具行政性和合同性两方面的性质。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简单的命令性行政已经不够用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家管理的高效率不仅象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来自于权力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公众的认同”。而行政合同顺乎了上述观念的变化,成为国家乐于接受的行政管理方式,使“硬性行政”走向“柔性行政”,可以想见在今后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凌云·行政契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8
[中图分类号]G11: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146-03
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是时代的大趋势,2001年初,美国福氏咨询公司在对《财富》500强评选的总结中指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文化。”可以说,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致胜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凸显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根本变革。
一、企业管理文化的发展演变
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经营实施组织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实施前提是“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泰罗制的实施,推动了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渡。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同时也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中期,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着重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作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则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这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管理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进行控制监督,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看做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素。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特征
企业文化往往表现为一种现象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象、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
新认识。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主动负责。企业培养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薰陶、习惯养成,即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培育。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置身于其中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一,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信仰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第二,企业文化是创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每个企业,客观上均具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衰败。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第三,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放大管理效能。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
篇9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在当今社会企业规模日趋庞大、业务结构日趋繁杂的情况下,将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管理职责提升到新的高度,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需要大大提高,以满足网络时代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需求。
1 财务管理定义及解释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对于资金筹集及投资,资产购置,单位业务现金运营,以及利润分配等涉及到的一切财务事项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国家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2 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进程,财务管理大体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私人作坊时期的财务管理。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的经济实体多是私人业主为主的作坊实体,这时的财务管理是记账,财务人员是账本先生,职能仅仅是记账、算账。这是纯粹的会计支付和账薄登记工作。这个时期的财务管理是最基本的原始形式,只体现了会计核算的功能。
(2)近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时期。自16世纪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的近代史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50年内,交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规模迅速庞大起来,产生了大量跨地区、跨国企业。企业管理架构庞大繁杂,层次多分工明细,组织管理环节多,规模跨地区、跨越国家,办公流程流转主要以纸质文件传阅为主。办公流程受到办公地点的限制,办公方式不够灵活。此时期财务管理得到了发展,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更多作用,这段时期财务管理包括两种职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增加了财务管理功能,主要是财务计划预算、财务资金支付中监控、事后根据财务部门掌握的会计核算资料,总结分析企业财务事项及整体效益,提出建议及对策。此期的财务管理多通过纸质文档传阅审核审批为主。
(3)网络时代财务信息化管理时期。网络技术创新发展,网络技术已运用到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现代网络创新带来了企业管理模式巨大变革,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的网络管理包括:设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合约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办公管理等等企业一切管理中,网络是这个时期企业管理的基本支撑。虽然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在现有企业中应用较少,但这是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未来10年中,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主流模式。
财务信息化管理特点:
(1)网络办公流转程序大大减少纸张的使用量。
(2)工作效率高,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办公。
(3)管理更加严格及严密。财务管理网络流程设计缜密,管理监控执行更加严密,环环相扣,设计好的流程必须经过才能推进到下一步,杜绝了纸质审核审批方式存在的疏漏事件发生。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财务管理方式。
(4)办公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离开办公室出差出国照样可以批阅文件;
(5)办公流程不再是面对面方式,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电子审核审批程序;
(6)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密切结合,利用网络技术对财务和业务一体化进行管理,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和高效率。
3 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财务管理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两部分职能。会计核算利用网络技术化发展方面较早,目前国内会计核算使用的软件主要有用友、金蝶等等许多品牌,有单机版和网络版,会计核算电子化已有20多年历史,会计核算软件经过20多年的研发、实践及完善已比较成熟,比较完善,从单机版发展到集团网络版,完成了集团内会计核算的集成统一管理。但在财务管理利用网络技术方面比较滞后,财务管理网络利用方面仍处于初期,而且应用也比较少。按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划分,将国内企业分为以下三类:
(1)财务管理没有使用网络技术
大多数企业仍然习惯于纸质文件审核审批方式,计划编制及预算编制纸质,资金支付流程审核审批纸质,工作效率低下,预算控制管理滞后,数据信息反馈滞后,从而导致纠正计划偏差实施滞后。
(2)财务管理部分应用网络技术
主要是电子审核审批方面应用网络技术,提高了审批环节工作效率。但业务计划、预算编制、控制执行、预算执行分析方面仍然采用纸质办公形式,这类企业完成了财务管理部分职能的信息化应用技术。
(3)财务管理全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管理
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趋势,是企业高效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势及其非凡功能,将网络技术的瞬时反应功能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将财务管理推进到高效率、高效果运作的新时代。
4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是企业高效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势、新功能,将财务管理提高到高效率高效果运作的新水平。
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网络技术将会全面运用于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中。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应用需求越来越强烈,将会出现许多更为综合性进行财务管理的办公软件。网络信息化财务管理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财务管理全面应用信息化技术
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是,不仅会计核算方面应用网络技术,财务管理方面也全面应用信息化网络创新技术。
实现财务管理全部事项的联合管理。采用一个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统一管理,或者应用相互连接可转化多个软件完成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功能。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将财务管理的所有内容纳入网络信息化一体化管理体系之中,优化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和管理功效,改变目前企业仅是财务管理中部分职能应用网络技术的管理模式。
(2)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一体化
将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将财务管理资金支付程序转化为会计核算工作内容,减少重复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一些企业实现了将电子审批单据转化为财务核算软件的会计凭证,已经可行,但仅此而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更进一步,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其他方面,不单单是资金支付电子审批,还要应用于预算管理、制度管理、业绩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有效发挥利用网络技术实时反应的迅捷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效果。
(3)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一体化
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财务和业务管理密切结合,实时反应业务计划实施进度结果,使业务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化、共享性,按级别按照权限使用财务管理信息,强化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在预算执行程序阶段完成预算执行偏差的矫正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实施能力。企业管理财务信息有限制共享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压缩了管理层次、缩短了管理链条,使得管理目标清晰可见,管理制度全员掌握,管理程序规范调理,总结分析更加及时,管理决策更加正确可行,更易更快实现企业愿景。
(4)全面预算管理-资金支付管理一体化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是预算管理控制执行紧密结合。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控制、资金支付、管理监督、预算分析、纠正预算执行偏差等财务管理的各个管理程序均应用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完成预算执行和监督管理的一体化。财务管理信息化摒弃了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的传统预算管理方式的预算管理与资金支付管理相脱节、预算执行财务数据反应滞后、预算分析总结滞后、纠正偏差不及时、预算执行效果较差等缺陷。
(5)推行信息化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全面应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全面管理企业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
②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③目前国内缺少财务信息化管理软件;
④财务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障碍重重。
一种新管理模式的推行,是管理程序乃至部分管理办法的更新变革,需要全员培训学习,需要改变思维方式,给原有的管理方式及思维方式带来冲击,需要管理链条的每位员工付出时间、付出辛苦来适应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因此总会引起一些人员的不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层全力支持和坚决推行,雨过天晴,人们发现,走过适应期,步入正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程序,给企业的管理及运营效果带来无限的利益。
(6)关于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目前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①企业领导重视及全力支持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需要财务人员付出时间和辛苦,大力宣传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种种优点及给企业将会到来的利益。让领导层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是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高效管理方式。
②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流程设计工作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到财务管理事项的方方面面,即涉及到会计核算工作,也涉及到财务管理工作,是财务方面的综合管理体系,而且还涉及到业务管理工作。因此,需要财务人员充分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众多流程的设计策划工作,流程设计切实可行,不仅要取代纸质办公流程没有问题,而且要体现网络化技术的高效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
③选择合适的软件公司完成财务信息化体系建设工作
目前国内市场上,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成熟软件领域仍是空白。企业要想建立起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企业根据业务需要自己设计并指导软件公司编程实现,也就是根据企业的业务需要进行定制。
所以,企业选择合适的软件公司尤为重要,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涉及到的程序、环节非常多,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不仅涉及到财务,还涉及到业务板块,选择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经验的优质软件公司来定制完成信息化财务管理平台体系。
④做好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全员培训工作
篇10
(一)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
个人诚信缺失大量地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等 ; 企业不讲诚信的主要表现为:不守信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不讲信誉,相互之间拖欠货款,合同违约严重,利用合同进行欺诈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假冒伪劣盛行,制假贩假猖獗;政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
(二)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
诚信缺失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诚信缺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 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损害国家声誉。
(三)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建国后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和“”及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是造成诚信缺失的重要背景原因,市场经济秩序的不完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落后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缺陷,是企业间交易行为呈现严重信用失控混乱局面的体制和制度性原因,信用记录不全,信用查询不便,使得中国信用体系的建立缺乏基础平台,是造成我国诚信缺失的技术性原因,道德教育虚化,个人主义膨胀, 对市场经济的模糊认识。
二、诚信在公益广告中的体现
公益广告的灵魂就是诚信,它的道义就是担起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公益广告的生命在于诚信,一旦广告失去了诚信,便会被社会所唾弃,那时广告业就形成生存危机,对整个广告业就是灭顶之灾。
目前,市场经济还没有被规范化,又缺乏信用制度制约,就使得各种非法活动滋生成长,其种种不诚信行为一时非常猖獗。当三聚氰胺、苏丹红等有害食品进入我们的餐桌,“欣弗”等假药剥夺人们生命的时候,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失信”给社会造成的恐慌,“失信”的巨大社会危害又是离我们如此之近,对诚信的倡导已不仅是个人而应是整个社会。
三、创作有效的公益广告,形成良好诚信影响的对策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公益公告对诚信建设影响,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公益广告对诚信建设的积极作用呢?
(一)加强对社会现象的准确把握
诚信这一传统美德之所以被那么多的人所信奉与实践,就在于它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紧密的联系。各种社会现象又是相互较之穿插在一起的,想要准确的把握社会现象就得熟悉生活,了解生活,这就要求广告人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和判断这些事情出现的诚信意义及诚信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有价值的社会现象,从而才能提炼出有深刻意义的主题,为制作出有效的公益广告做好准备与铺垫。
(二)加强道德主题的选择与提炼,产生良好的道德影响
一则公益广告的容量是有限的,以电视广告为例一般只有十几秒的甚至几秒,限定了广告人的发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针对社会现状加以提炼,进行艺术再创造我们一定要抓典型,不能含混不清主题不明。我们可以选择没有表现过的道德主题或者是表现得并不是很好的作品,从最佳的角度进行解剖分析选择突出的重点配上血肉丰满的情节对受众进行情感说服,在过程中利用广告本身的特点特性如强度,颜色,大小等制定广告策略突出主要和重要信息,对受众进行道德说服。
四、公益广告对社会道德文化具有促进作用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缩影和象征、一种社会良知与责任的表现和实践,在为社会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为自己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和营造着一种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从而有力、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公众对该组织的态度、评价与倾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益广告除了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教育功能之外,在客观现实上,它还具有能为社会组织营造良好社会形象和信誉的特殊功能。
五、有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公德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但由于近代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外的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使一部分人的公德意识下降,自私自利、损人利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损害了国家、个人的利益和形象。针对这种情况,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公德比赛从今天开始”的广告,主要是采用身边常常发生的事情。如:让座和捡垃圾,表现形式或庄或谐,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建设诚信社会、发展市场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结语
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随之而产生激荡的是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尺度也越来越模糊,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因此,需要大量的包括“公益广告”在内的道德舆论力量来引导公众的行为,使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发展。其实我们真正的来看待公益广告时,就会发现的确有一种独特魅力暗含其中。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教育片,一个故事片,一个情景剧,或者一个标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如今的社会和人们对于公益广告的需要应当是超越了任何时候,因为我们的道德和良知已不能再度沦陷了。
参考文献:
篇11
人类社会从出现开始就存在管理,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16世纪开始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才开始出现。文章从技术和经济这两个方面对各个时代的管理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主要研究在经济和技术这两因素的作用下,随着时代的变化,管理特征的变迁状况。而管理特征,主要根据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变化情况进行总结,加深对管理历程变迁的理解。
1 现代管理的萌芽期
16世纪到17世纪这段时间内,经济上主要特点由原来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向更为复杂的经济体转变。个人活动受到的束缚渐渐减少,为市场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变得越来越重要,此时土地、劳动、资本开始在市场被购买和销售。在技术上,随着农业革命的兴起,风车和水磨的大规模应用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既是生产力的变革,也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次革命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此时现代生产和管理初现端倪。
进入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19世纪以后,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的发明成果,特别是采用和推广机器零件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大大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器的普及,生产力技术得到了飞速的提升。此时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出现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国民消费水平的规模巨大,企业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用大量比较便宜且没有区别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初始时期的企业,组织人员与规模都较小,出资人直接参与组织运营且组织产品单一。相应产生了直线制组织结构,这是最早的集权式结构。它是由等级制度衍化而来的,资本家、企业家、管理者是三位一体的。此种组织具有管理结构简单、消息传递快,决策迅速,省费用以及效用高的优点。对应的管理主要特征是控制与命令,控制是指基层工作者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指定的操作。命令是指员工没有自主性,严格按照规定工作,这种强制规定,造成劳资关系比较紧张。
19世纪20年代后,随着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人员的复杂程度都在不断增加,直线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相应产生了职能制结构。职能制是指除了直线人员外,企业还需要职能参谋人员提供服务――他们与直线人员共同工作。此结构快速、灵活、维持成本低且责任清晰。主要的特点是将出资人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主导管理与决策,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这一阶段管理特征主要是专业化、分离化、大规模和高效率。专业化在于分化出了不同的部门,专职于一项任务;分离化在于由整体分化成了各个部门;大规模可以从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看出;高效率是指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追求产量的提升。
美国福特公司――典型成功案例,它以装配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为核心的福特制,为后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建立了楷模,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历史性进步的“大批量生产”的产业革命。实现了汽车的连续化、专业化、连续高效的生产。这种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大量生产的产业革命。大规模生产引进机械设备,用机器代替工人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劳动分工来提升生产效率。此时出现了现代管理与生产的分离,由此管理成为了一门专业的学科。
2 现代管理的过渡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在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此时西方国家开始了经济恢复。人民在生活基本保障的同时渴求进一步地改善自身的地位。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各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型企业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复杂,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将企业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或产品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进行管理,自负盈亏。此时的管理特征表现为复杂化、独立性以及分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国家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残酷,多元化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经济上,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主要突出在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上,所以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企业开始关注于如何转型来获取利润。通过自身的转变,提高技术,进行精益化生产来获得市场份额,此时的管理特征主要为――精益化、人机结合、质量管理以及不确定性。精益化是指对产品的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人机结合是指工厂引入大型机器代替人工作业,人机结合来提升效率;质量管理是指根据顾客的要求不断改进产品;不确定性是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复杂化,企业面对的环境、风险及需求等不确定较大。
以这一时期丰田的成功为例,由于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美国的不相同产生精益生产方式,这是战后日本汽车工业遭到的“资源稀缺”和“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制约的产物。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消除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公司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强调客户对时间和价值的要求,以科学合理的制造体系来组织为客户带来增值的生产活动,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显著提高公司适应市场万变的能力。因对零部件和在制品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此管理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以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全部活动。实现了更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通过人机的有机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根据终身雇佣制来获取雇员最大限度的忠诚度以及承诺。
3 现代管理的成熟期
新技术革命是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科技革命,典型代表是原子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等。20世纪70年代之后,基因技术、个人电光导纤维以及卫星通信等方面得到了巨大发展。90年代以后,计算机互连网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在经济上,随着技术的提高,供求平衡向需求供方倾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拥有了充分选择的自由。市场状况已经由卖方为主导的经济转变为买方为主导的经济,即供应商占主导地位让位于消费者,客户经济时代到来。
这使得管理学在管理思想、方法、手段和组织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发展,此时流程型组织结构进入了历史舞台,大型企业为了能够适应变化快、竞争激烈的环境以系统、整合理论为指导,按照业务流程为主、职能服务为辅,以顾客为出发点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同样时期,也出现了网络型结构,小型企业为了提高效率,将相互独立的业务流程或企业伙伴以信息为基础,依靠高度发达的网络将利益相关者组成短暂性联盟,利用不同的核心能力快速把握市场机遇。此时的管理特征主要是复合型、个性化、多功能化、模糊化。
(1)复合型:复合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例如汽车生产企业不仅仅会生产汽车,还提供有关汽车的衍生服务。
(2)个性化;每个顾客的需求都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针对个性化的商品或服务,更好地发展企业。
(3)多功能化:产品的界定在消除,不单是仅满足一方面,同时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求,例如手机兼顾了拍照、通信、视频等功能。
(4)模糊化:指各个企业的边界都在不断地削减,双方可以相互合作,学习创造新的产品。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隔阂也在消失,顾客也可以成为企业的一分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4 现代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以来,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企业每天都要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经济问题,传统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早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竞争,未来的管理发展趋势为:
(1)未来管理日趋人本化:中西方的文化相融合,借鉴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圆满。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增强工作积极性。使得不同部门、级别的员工可以相互交流,吸取经验,更好地为企业做出贡献。
(2)管理更加融合与集成:生产的技术变革,以3D为代表的打印生产。利用世界的先进技术,与全球化的资源相结合,进行更加精益的商品生产,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
(3)管理更具有柔性化:创造性活动环境往往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通过柔性管理,以顾客需求和员工满意为指导,在努力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诱导、感化、启发等非强制方式,使员工个人的需要与企业的意志相协调,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能够最大地增加企业效益。
(4)创新成为管理的中心:面对日益变化的经济技术形势,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快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提高管理的创新,在战略、组织、制度、观念等方面进行转化,是企业保持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米旭明,黄黎明.企业组织变革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5(2).
[3]张雪江.技术变迁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5).
篇12
智慧管理;幼儿园;教育管理
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大部分家长都更愿意让孩子到幼儿园里去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应围绕高质量的教学来展开。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设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融合科学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本文以幼儿园教育管理概述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1幼儿园教育管理概述
幼儿园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并且,幼儿园教育管理已经成为现在教育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其内容就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管理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现已成为幼儿园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关系的协调,保证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水平和目标。在我们理解幼儿园教育管理时,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宏观层面来看,幼儿园教育管理应放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把它当成教育体系的组成内容,并且要密切关注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从国家层面来说,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受到政策的制定以及法规的影响,从社会层面来说,主要和幼儿园所出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发展情况,民风民俗等等。从微观角度来讲,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工作目标、制度以及师资力量、设备完善情况等等,都对幼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应积极开展好管理教育工作,用智慧的管理方法来切实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保证幼儿园教育成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幼儿园教育管理采取智慧管理的有效路径
与其说管理是一门学科,不如说它是一门艺术。时代的发展进步,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近些年来,国家也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3-6岁儿童语发展指南》的实施都验证了智慧管理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幼儿园应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水平。智慧管理应用在幼儿教育管理中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情绪管理;实现规范化管理;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具体内容如下:
2.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幼儿园管理者来说,我们应做到真正关心、爱护幼儿,其管理应是充满爱的教育,教师应将爱融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说,无论是哪种教育,其工作都是围绕人来展开,因此,在开展幼儿园管理工作时,还是要以人为本为主,把幼儿作为各项工作的切入点,这是提高幼儿管理水平,保障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强化理论知识学习水平,积极投身到专业培训当中,并对管理思路进行拓展,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视野。同时,教师应对自身的教育管理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对自己的管理方式逐渐完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教育管理体系能够符合幼儿园教育的实际需求,让素质教育理念能够真正融合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2强化情绪管理:众所周知,情绪是会传染的,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管理,不能把不良情绪传染给别人,避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自己的情绪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首先应树立情绪管理意识,在面对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能够正面、积极地解决,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师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才能将这种幸福传递给幼儿,教师应做好幼儿的表率,帮助他们养成优秀的个人品质,传递正能量。
2.3实现规范化管理: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管理应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其自身的规范化管理。虽然,幼儿都年龄较小,但是,需要做的事却不少,比如,教育、教学、安全、饮食、卫生等都需要规范、高效的管理。除了对幼儿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也是幼儿园重要的管理内容,在日常的教学中,幼儿园管理者应让教师了解到制度的重要性,实现管理模式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高幼儿园的管理质量,为幼儿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2.4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幼儿园各项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是,要符合国家政策,保证其合法性。幼儿园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将依法办园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将各类法规真正落到实处,比如:《幼儿园工作流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师法》等等。同时,对于教师应进行培训,提高应聘要求,只有具有幼师教师资格证者才能上岗,保证保教工作能够双管齐下。对于政府下达的文件应认真贯彻其精神,将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促进幼儿园运营管可行性的提升。结束语总而言之,通过深入分析智慧管理对幼儿园教育管理来提高其教育质量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幼儿园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园领导者应与时俱进,正确面对时展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在幼儿教育中运用智慧管理的有效路径,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红.知识管理理念对幼儿园管理的启示与借鉴[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45-46.
篇13
市场在变,客户在变,竞争对手在变,竞争方式在变,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从自身生存、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出发,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其中,产品创新是提高其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创新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它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也包括肯定之否定与否定之肯定。前者是从认同到批判的暂时过程,而后者是一种自我批判的永恒阶段。
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将技术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即新的生产功能的建立。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在熊彼特之后,中外学者从不同领域对创新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我国80年代以来开展了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以傅家骥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创新是企业的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或技术的潜在商业价值,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生产经营体系,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结合以上理论,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就是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下,针对市场需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策略,通过各部门的协同合作,重新组合产品要素,形成新的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的实践过程。
产品创新活动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人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拥有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创新人才的特点是:思维开拓,不局限于定式;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有激情,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敢担当,努力控制失败风险和勇于承担失败后果。因此,培养创新人才和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非常重要。
2.产品创新的起点和终点是市场需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是一种商业活动,其创新的目的是通过推出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从而赢得客户和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创新利润,最终形成竞争优势。因此,推进产品创新必须构建以客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双螺旋结构的呼应与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打造以人为本的创新模式。
3.完整的产品创新是从创意到成功推广的动态的全流程过程。产品创新不是设计出一个新产品这么一个简单的环节,它发端于特定需求、特定市场的创意,进而通过一系列的研发设计、评估、试点、营销推广、持续改进,直至形成品牌优势。
4.产品创新需要生产要素、产品要素和信息在组织内进行良好的横向互动和交流。新产品在形式上体现为产品要素的新的排列组合。传统的单向作用联系构成的集中化组织系统(科层系统、官僚系统或A系统,图例1)不利于产品创新,而由相互作用联系构成的有机系统结构(如矩阵型组织,图例2)更有利于产品创新。
5.产品创新具有时效性和风险性。创新是个动态的过程,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创新过程拖沓,贻误时机,直接会导致创新失败。产品创新是实践的过程,产品是否成功,最终要看市场表现,然而市场因素又是复杂多变的,这就使得创新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对创新风险的控制能力和承受能力,是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创新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体制机制还很不到位,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产品内部打架、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普遍存在。
1.创新的管理体制还不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大多归口条线部门管理,产品线和产品的责任边界不清晰,产品的研发缺乏统一明确的方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缺乏规范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组织方式,导致产品创新与管理的责任体系无法落实,部门间、上下级间、行际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各条线的产品既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也存在对需求覆盖不足的问题,产品创新的效率和效果难以保证,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
2.产品创新的主体缺位。银行的基层经营机构最贴近市场,对客户的需求,市场的变化了解最及时,体会最深刻,但由于忙于日常的经营任务,难以拿出有效时间集中进行产品创新;由于级别较低,在传统的行政层级管理体制下,当产品创新涉及多条线时,没有协调力;基层机构对创新成本、创新风险的承受力不足,在产品创新活动中有心无力。目前,总行和一级分行是产品创新的主力,但由于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直接压力,产品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偏低,与市场的契合度不高。
3.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淡薄。创新是人的实践活动,只有思想解放,鼓励创新的氛围才能激发各级员工的聪明才智。但在当前强调科层制,强调执行的组织文化氛围内,创新氛围不足,产品创新更多的是少数部门和少部分人的任务。另一方面,现有的人力资源部门各项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对人力资源的运用观念淡薄。人力资源管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创新的发展。
4.创新的产品经理队伍缺乏。金融产品研发、交易和风险管理是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有精通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金融复合型人才作为坚实的后盾。例如,银行业务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的沟通合作是需要依靠既精通信息技术,又要懂得银行业务的人才,为客户提供个,量身定制理财产品需要有专业的个人理财师。当前,部分商业银行建立了产品经理队伍,但其职责主要是解读产品和产品的营销推广,而研究市场、研究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组合与创新的产品经理少之又少,从而导致产品创新的专业化水平低。
5.产品创新的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信息系统对产品创新和营销的支持力度不够,尚未建立面向一线的快速的支持产品创新的信息技术体系架构,新产品的数据无法取得、相互矛盾和不准确的问题,导致无法准确计算新产品的资源消耗;对客户信息发掘不足的问题,影响了研发的效率和科学性。缺乏有效的新产品效益评估机制和模型,难以满足对产品的日常分析、监测、评估和考核管理的需要,影响产品效益评价、定价和客户价值评估,导致新产品创新和管理的粗放。缺乏有效的产品后期管理机制,跟踪反馈不到位,后评价不到位,影响了新产品的改进和完善。同时,新产品的培训、营销、宣传和推广工作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和效应。
四、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几点构想
通过对产品创新规律的研究,针对当前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本文提出以下构想。
1.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
产品创新始于客户、终于客户,只有以客户为中心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只有以客户为中心才能把握产品创新的方向,只有以客户为中心才能提高产品创新的效率。因此,要打破“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创新模式,在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管理体制等各方面进行变革,充分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停留在理念上。
2.推进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创新业务横向的流程化,决策反馈机制的有机化
一是,压缩管理层级,扩充一线职能,变单点为较大规模的团组,提升一线经营层级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强大一线经营团队,提升市场反应能力和竞争力。
二是,在产品创新方面,形成需求反馈――需求提炼――产品研发――产品决策――产品试点――完善推广――持续改进等环节在同一组织层面上的横向协作的流程化运作方式,改变自下而上条线分割的状态,提升创新的效率和质量。(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强调企业组织为流程而定,突破部门职能分工界限,按照企业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把全部业务流程当作整体,将有关部门管理职能进行集成和组合,强调全流程绩效表现取代个别部门或个别活动的绩效,实现全过程、连续性的管理和服务。这种管理方式弱化中间主管层次的领导作用,缩短过长的管理路线,建立管理中心下移的体制;实行业务流程的“顺序服从”关系,讲求的是流程上下环节的服从,流程内的成员互相合作和配合,流程各环节从对上级负责转换为追求下一流程环节的满意,组织单元之间的绝大多数工作衔接将按照确定的顺序及规则进行,不需要一个专门的控制、协调机构;注重流程过程时间的短和快,对流程内的各项活动进行合理、优化的定义和筛选,增强增值性活动设置,消除流程瓶颈)。
三是,要在市场、创新层和决策层之间建立有机的反馈机制,决策层要贴近创新层,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创新产品评价体系,及时改进和推进产品创新,完成创新从产品创造的量变到品牌确立的质变。
图例3
3.以人为本,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
创新要有人才基础,通过创新人才的开拓精神、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创造和设计新的产品,形成新的竞争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企业内营造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勇于担责的创新氛围。要强化员工创造意识,要培养学习型组织,注重实践和经验总结。要有容忍创新失败的宽容环境,要建立健全面向创新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激励创新者,来培育企业的创新文化。
4.适当下移创新层级,实施分层创新
充分利用基层机构了解市场、了解客户的优势,改变目前产品创新90%以上来自总行的现状,适当下放创新权,下移创新层级,同时实行分层创新,以提高创新效率,及时把握商机,形成竞争优势。对标准化程度高,适合在全局全行范围内推广的产品,由总行层面负责创新,对适合特定地区的产品由一级分行或二级分(支)行负责创新,对适合小范围特定客户的产品创新,由二级分(支)行负责创新。
5.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
一是要确立清晰的创新战略,以统一思想,指导全行;二是要建立专业化团队,提高创新运作的专业化水平;三是要建立产品创新任务型团队的常态化机制;四是,要建立对市场调研、研发、决策、试点、营销推广、后评价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全流程监督管理和评价体系,促使产品创新持续改进;五是,要推进营销创新,使产品成功从行内走向市场;六是,要建立支持创新的信息技术、人力、财务等的保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