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学生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不空洞说教 。学生是活生生的情感的人,与学生谈心动真情、讲真话。真情是无价的,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教师应用真情,感染学生,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束关注的目光,往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走出既定的生活圈子,摆脱因烦躁带来的不良情绪。空洞的说教只能学生反感。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小事去理解、学生,学生感情涌动,就会从内心勃发出强劲的驱动力,真心实意地自身的努力教师期待,,教师的教育要求,学生不但易于、而且乐于行动。
(3)不一锤定音 。中学生正心理自我时期,往往总是按自我意识去理解、认识客观世界,,与学生谈心时,一锤定音会使学生萌生逆反心理,耐心地教育、和风细雨地开导,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促成其产生道德的动机,并能使其动机转化为的目的。
(4)不急于求成 。捕捉与学生谈心的时机,既是教师的策略,教师的智慧。有自控能力的学生一旦犯错,常常会引起内心的自责,谈心点破,使其失去自信;性情孤独的学生一旦犯错,总希望他人谅解,教师的严肃批评,往往会伤害其自尊;性格倔强的学生一旦犯错,教师找其谈心,往往总是情绪偏激,强词夺理,或避重求轻,反而会敌对心理。与学生谈心,看其火候 ,不必操之过急,冷或的暗示,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转化。
2. 注重双差生的转化 他们在一个班级中人数不多,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他们的影响往往不可忽视。能否有效地使这一群体受到良好的教育,促其积极向上,不仅对于一个团结、友爱、文明的班集体的形成,对于班级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的建立关系极大,而且对于他们本人的健康成长,整个社会的安定都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正确对待双差生,帮助他们进步,促使他们转化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老师要真心与双差生交朋友,建立一种亲密的友谊,而不要总是居高临下,处处把自已摆在训导者的位置上。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教师若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变课堂上接触学生为平时多主动接触学生,变守住讲坛授课为深入到学生座位中间讲课,缩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的教师一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
(2)要理解、信任、尊重学生。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对于这些学生,必须点燃他们自尊的火种,并从多方面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赞许、表扬、鼓励,给们们以信任和委托。发现他们有了错误,不要轻易去揭短,不是当众批评,而是要耐心倾听他的看法和想法,这样可以使他们认识到错误,激起他们争取和保持荣誉的意志和行为,促进其对过错行为的矫正。
(3)要有耐心,要逐步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确立不同的阶段目标,循序渐进,而不能要求学生一夜之间彻底觉悟,任何急于求成的想法,都是有害的。我们在实施转化工作的过程中,就要依据每一个特殊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制定阶段目标。最初的目标可以制定得很简单,使得他们稍加努力便可完成。
篇2
一、创建积极的研讨性教学环境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赏识教育是观看了“周弘谈赏识教育”的片子。他的语言很朴实,其中的一句话更令我永远难忘,他对自己的女儿说:“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他既然能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了中国的海伦•凯勒。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材。首先,赏识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是一种态度,“赏识教育”是教育者所持有的观念,既然不是方法,也就没有使用的尺度问题。当人们感觉到教育失败时,只能解释为教育方法不当,或者没持有赏识教育的观念。其次,“赏识”不等同于“爱”,有“爱心”并不一定“赏识”,赏识更重要的涵义是一种信任和肯定,赏识本身就体现出平等,不平等就无法赏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另外,赏识也是无私的。有时,我们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并希望得到回报时,往往发现被感动的学生没多久就令我们失望了,因为他觉得为报答你强迫自己做的事情很累人,不如让自己麻木些。而真心的赏识一个人是不需要回报的,初中学生只要觉得自己真正被赏识,他会充满激情,从不断的完善自己中得到乐趣。下面就举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的案例。还记得原来我教的初一一班是特别懒散,成绩特别差,还有个“混小子”总不服老师教育,上课和老师对着干。从来上课他都是我行我素,无论老师怎样说,他总是偏着头不说一句话,可也没把老师一句话听进去。一次数学课“探讨瓷砖的镶嵌问题”,我让同学先自己设计瓷砖样式,所有同学都在练习本上画各式各样的瓷砖。当我走到他的身边时,发现他在练习本上无聊的画起了厨房,他看到我立即把本合起来,把头一偏等待我的训斥,当时我想到了赏识教育,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有的同学不仅已经设计完了瓷砖,而且现在正在设计铺瓷砖的厨房呢!大家想不想一起看看啊?”“想”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下他还有点不好意思了。不过到底是孩子,听到全班的掌声,在我鼓励下终于上黑板画上了一个厨房,“非常漂亮的厨房,而且设计的瓷砖也很简单大方。老师要是装修房子,你愿不愿意帮老师设计呢?”“老师这个瓷砖我设计的太简单了,明天我设计另外几个复杂的瓷砖给你看”。第二天,他果然拿来了自己设计的另外几个瓷砖,很精美。在我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他高兴的看着我,说了一声“谢谢老师”。自从这件事情之后,在数学课上,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主动发言,主动问问题,期中考试他的成绩是87分,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提高了46分。是赏识教育开启了初中学生的心灵。就这样赏识教育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在我的课堂上,杜绝厉声地训斥,消灭唠叨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灿烂的微笑,亲切的叮咛,学生都很阳光,健康,他们的心灵得到触动,自己能主动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我的赏识,我的宽容,我的因人而异,缓和师生之间固有的紧张局面,转变了逆反学生的心理,抵制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做到了融洽的解决了所有问题。然而赏识也要恰到好处,且不能滥用、过度使用。赏识的前提是要正确客观地分析,从学生的身心出发,掌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依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不能为达到某些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学生本人达不到真正效果,还会影响,感染周围的学生,让学生无所畏惧,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否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产生错觉,出现自满自傲的心态,但如果稍遇不顺,便会一蹶不振。还有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适度操作。比如:对内向,不愿说话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表扬;对自律性差、自觉性差的初中学生,要适当采取方式方法,肯定的同时要多提新要求,争取让他克服不良习惯。
二、让学生认同学习的目标
初中学生的点滴进步,如果老师善于发现,并及时、中肯的评价: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惊奇的眼神,一个赞许的手势,都会让他们感到高兴,从而更加有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会继续努力,让赏识教育伴我和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桓铁军 单位:大连市第八十中
篇3
2.教师的美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在相当一些学校中,缺乏专业化的美术教学人才,即便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其相关的业务素质也未必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教师刚刚走出校门不久,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实践经验,因此,往往教学的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中学,相对来说,美术教师的数量是比较少的,彼此之间在美术方面的业务交流也相对较少,这给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业务的提升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种状况的延续,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促进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美术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1.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术学习态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在初中教学中,往往要把美术学科视为学校教学的边缘学科,因为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学校对于美术的教育也自然缺乏应有的重视,受这样观念的影响,初中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认为美术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在思想观念上对美术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的态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
由于一些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其投入的资源也就相对的不足,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无论对教师相关的业务培训还是对基础的设备、资源的投入,以确保初中美术教育的更好开展,促进初中学生美术素质有效提升。
篇4
该如何教导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我认为不妨做出如下探讨。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我国古代就有人本性善之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小开始养成诚信的优良习惯,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育,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 首先,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不同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成人相比较,初中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独特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初中生与成人间的巨大差异,探求符合其特点的教育方式,不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如果每一个教育者都能真真切切的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其设身处地的着想,那么教育将会实现他最根本的价值。
其次,我们应该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是给予学生远航的动力的根本。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必然存在,教育工作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没有“差生”,只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要特别的关心尊重。如果像一块用旧的抹布放在一边,置之不理,那就是用错误对待错误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认知规律,开展分层次的教育。鉴于初中生年纪不大也不小,年龄跨度大,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不一、思维不同、意识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对低年级学生教育以“不说谎话、不随意拿他人东西”为主;在中年级提出“不要不懂装懂、不贪小便宜”的基本口号;而对于高年级同学要力争做到“不弄虚作假、与人相处要讲信用”的美好品质。这样,可以充分引导中学生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诚信教育。
那么,又该如何开展呢?
我想,应该以课堂为渠道,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各个学科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舞台,而这一舞台,对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在校生活尤以课堂为先导,因此,我们更应该发挥课堂教育这一渠道,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作为各学科的教师 ,应该充分挖掘、寻找教材内容中诚信教育的渗透点,加强学科诚信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育中渗透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而具体。从而实现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
由于初中生好动,喜欢新鲜,好奇心强。因此,在开展诚信教育时,可以采取动态的教育形式,寓诚信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明白什么是诚信,领悟诚信的真谛。
那么,光有学校的动力是否可以真正的让初中生诚信教育的目标彻底实现呢?我认为家庭和社会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篇5
1授课时偏向高、深、难
教师讲课,讲一些理论性强、答案随意性较大的内容;只注重了部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的发展。其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痕迹太重,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误区。采取的措施是教师应该讲授的重点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高、深、难,而是要引起学生对课本的高度重视,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对于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读懂,就是对课本中段与段、节浅议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几个问题谭建军(重庆市石柱县民族中学校)与节、章与章、图与文之中一些内在联系要让学生读明白,要挖掘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寻找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外因与内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对一些注释内容也要领会。读精,就是要善于归纳总结。读深,就是要深读课本,这实际上是要挖掘课本里的一些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兴趣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苦役。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己,以自己的才华、热情及治学的严谨态度去吸引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以此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上课就上课,只教书不育人
其原因在于,没有认识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采取的措施是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矛盾。教书育人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历史教材中就有大量思想教育的范例,历史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历史中的优秀人物事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间隙和学生多交流谈心,多交流思想观点,增进师生感情,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教师要爱护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爱护学生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严格要求学生,通过严格要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要言传更要身教,须知学生具有天然“向师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严格自律,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标准就是坚持原则、作风正派;思维敏捷、品德高尚;治学严谨,谦虚好学;待人和气、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朴素大方;严于律已,有错必纠。在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需要克服,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需要每一个教师沉心静气,既坐下来研究,又走上讲台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新的佳绩,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作者:谭建军 单位:重庆市石柱县民族中学校
篇6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以示范引导孩子的成长。
二、学校方面
1.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外,各级学校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各种督导和考核机制。比如:各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每学年结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对品德优秀学生颁发单项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级要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指标和录取依据;对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必须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列为重点考察。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具体到人。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优秀学校领导的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当前,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可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可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三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3.环境熏陶,实践感悟。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
三、社会方面
篇7
初中数学是一门学生思维逐渐形成,并散发出个性魅力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下,构建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工程,打破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简要阐述对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理解
1.1 数学思维的能力理解
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等都是数学素质教育的实在内容,是思维培养的过程。把数学知识看成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促使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的数学创新的形象思维、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语言解决能力都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理解。
1.2 解答数学的能力体现
初中数学几乎覆盖了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及其图像、三角形、圆、解三角形的主要知识点,是形成数学观念、理解能力、知识层次、全方位的素质形成过程。譬如在对教材中许多公式、定理等的发现,采取“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通过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1]。
1.3 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
对于初中数学中涉及的各方面的知识点,无论是形象再现还是抽象理解,都需要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譬如函数方程、数学公式、数形结合等一些基本的知识要求,都需要初中学生在有一定的理解力的基础上,通过对数学的整体感知,从宏观解答和类比分析等方式中进行归纳、总结、演绎等,形成知识点的全盘运用,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性。
2 深入剖析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的误区
2.1 训练模式单一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主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时常会想起思维训练的运用,就会出现随意性很强、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状况。尤其是在合作上片面追求形式,引导性不强,让学生被动接受等很严重的现象。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
2.2 思维主体缺陷
在初中数学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是第一的,教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者。当前许多初中生,学习上只是单纯的吸收,数学学习活动仅局限于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数学教学效率不高,尤其是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表现的很机械、麻木,缺乏自我求知、自我解剖、自我运用的思维循环过程,造成主体上的严重缺陷[2]。
3 全面探讨初中数学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途径
3.1 营造浓厚数学氛围
兴趣是培养初中生的关键,敢于让学生去探索和讨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去探索并解决这些实际中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跳跃性。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底边长为a,则其腰上的高是?这一个题目时,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建立等腰三角形的模型,教师进行连带讲解,并对边、角、高等概念进行形象说明,让学生形成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构建整体概念,根据图形的特征,把等腰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类作高CD,可得腰上的高,或从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的位置进行分类,从多方面引导学生主体思维[3]。
3.2 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4]。譬如,在讲解这样一个题目:甲、乙两工人合作加工一种零件个,甲每小时加工2个,乙每小时加工3个。两人合作一起加工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完成?若乙先加工2分钟,然后甲加入一起加工这批零件,甲加工多少小时可把这批零件加工完成?解答此题时,可以通过创设解题的情景,让学生模拟训练,形成:工作车间“,这样在情景的运用中学到知识,掌握解题技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3.3 鼓励自主探索合作
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把学生推到活动主体地位上,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不少学生找到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5]。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4 总结
初中数学是一种培育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整体素质的全过程,是创新的核心所在,通过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出学生积极的求异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解题能力,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运用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中。
参考文献
[1] 宋兴举;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课程辅导;2009年第13期.
篇8
1.1 自尊心增强 :中学生由于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德育观念较之前几年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追求有浓厚个性色彩的人生观和幸福观,主观意识较浓,自尊心极强。他们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希望老师做自己的知心人。他们害怕教师指责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冲动,反感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与批评。
1.2 成人化: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继续发展,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还不具有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3 初步独立:他们增强了跟同伴的关系,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日益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削弱。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增加了保留和批评、怀疑的成分。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后,他们就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1.4 认识问题片面: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对于发生的误解和不愉快,由于认知不全,容易对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继而引发孤独、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1.5 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学生进入初中后逐渐摆脱父母、老师等成人评价的影响,产生了独立评价的倾向。他们独立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随年级的增高呈递增的趋势,到初中三年级时才能达到较稳定的水平。主要表现为:他们非常重视同伴的看法和评价,认为同伴评价最现实。也能把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纳入自我评价之中,并注意把自身行为后果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之一。
1.6 性心理的产生并发展: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逐渐有了意识,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容易出现幼稚型的情感冲动,如他们对自己年龄相当的异性产生兴趣,并希望有机会接触异性,或在各种场合想办法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2 初中学生教育方法探讨
要克服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
2.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
在制定目标时,要提醒学生正确地评估自己,要实事求是,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目标可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就是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中考时想考什么样的学校。近期强标就是在每次考试中你要达到怎样一个水平。这其中,我们尤其要鼓励后进生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要使后进生看到希望,增强努力的决心。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求学生敢于公丌,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自己可以给自己增加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督促。
2.2 尊重学生个性并热爱学生
尊重热爱学生是班主任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师爱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班主任爱生爱班,首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生活、健康情况、家庭情况等,与他们多交流,沟通。班上有个学生常违反纪律,加上脾气暴躁,令不少老师厌恶,有一次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不是很差,无药可救了?在学校,同学们和一些老师对我有偏见,觉得我很坏,不愿接近我,我感到很郁闷……”。我看后,马上给他的日记答复,我发现他有变化,便在班上表扬了他。肯定他,说不清有多少次与他促膝而谈,最终我的关怀融化了他倔强的心,他变得懂事了,劳动积极了,学习也用功多了,并且和我亲近了许多。这证明尽可能多和学生沟通,给他们真诚关爱,才能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2.3 教育学生处理好几个关系
2.3.1 与家长的关系。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各有不同:有的放在面上,有的放在心上,有的喜欢唠叨,有的不大过问。有的学生嫌家长罗嗦,有的学生怨家长关心不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突发事件等等,也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协调好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2.3.2 与老师的关系。在教育与被教育豹过程中,师生之问往往会产生不协调的情况。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心比心,站在他们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想,让他们明白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应如何改正,这样他们便会心服口服,乐于接受教育,不会产生逆反心理。班上有位学生,脾气倔强,任性霸道,常在班上欺负同学,还多次在课堂上顶撞老师。我深知他的脾气,如果一味地批评、处罚,他会更加逆反,反而让自己下不了台,我决定以朋友的身份找他谈心,并笑容满面地说他的优点,接着说他父母的艰辛和良苦用心。不知不觉中,他感到惭愧了,最后他主动写了一份认识书交给我,并承认了错误,我也松了一口气。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尊重老师,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因为老师的批评严了点、过火了点,就想不开,就赌气,就丧失信心。班里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是从实验学校转过来的。一次在回办公室的楼梯口我碰巧遇见了他,当时他的举动让我记忆犹新:看到我很迅速地敬了个礼还鞠着躬喊了声:老师好!记得当时弄得我接连答应了好几声。后来我在班会课上专门以这个事情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后来听老师们的反映感觉这还挺有效的。虽然没有“点头哈腰”但心诚意也诚啊,就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帮家伙热情了许多有时候随着他们的叫声还都答应不过来了呢。
2.3.3 与同学的关系。学生的性格、习惯、爱好、志趣各异,长时问相处在一起,难免会有隔阂、磨擦,我们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思想。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讲爱国就要先从爱家长、爱集体、尊敬老师、热爱同学做起。同学问要团结互助,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遇到矛盾要讲风格。有什么委屈,可以向老师、家长提出,决不能把同学问的矛盾交给社会上的“朋友”来解决,这样做只会扩大事态,有害无益。
2.4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初中生自我评价过高是他们不正确自我认识的一种表现。这种自我认识的错误在于夸大了自己的能力,结果达不到目标,使自己陷于痛苦之中。自我评价过低是初中生不正确自我评价的另一种表现,这是他们贬低自己能力的反映,同样会给自己带来困扰。教师要教育初中生正确对待自我评价,告诉他们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都是在自我评价能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教育他们要在实践中大胆地对自己进行评价要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评价能力。
2.5 重视并引导好青春期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促进青少年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作为班主任,我适时、适度、有分寸地对学生进行疏导,以满足他们对性知识的正常合理需要,净化其心灵,教给他们必要的道德规范和礼仪方式,培养彼此关心、尊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作风。对有“早恋”现象的学生,让他们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等到将来更加成熟,具备了条件时,再让爱的种子萌芽、开花、结果。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的真诚、关心和爱护,自觉打开心灵之窗,主动接受老师指导。
总之,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注意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要注意调动学生、学生干部、家长的积极性,大家一起来做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在实践中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努力创建一个好的班集体,从而很好地完成初中年级的工作任务。
篇9
从客观因素讲,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课程难度、深度的加大,造成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加。如果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适应,都可使心理矛盾加剧。表现出学业分化的特征是:
(1)学业分化前有个分化准备期。即学生六年级时,在升学因素作用下,有种紧张感;升入中学后,在赞扬声中又产生了优越感,于是学业和品德上的缺陷被掩盖了。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的变换、师友同学的更新,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会引起复杂的心理矛盾。
(2)学业分化出现于初二下学期。这时学生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发展,独立意向明显,家庭、学校的影响在减弱。
因此,自主性发展要求同自我调控能力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结果使学业波动现象大量出现。调查结果学业波动型学生占92%,稳定型学生只占8%。
2、问题行为的出现是品德分化的重要标志
所谓问题行为,是由于心理因素作用而形成的说谎、厌学、逃学、作弊、早恋、出走、侵犯、不良结交等行为。其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过失型。由好奇、好动、试探、模仿、畏惧等心理状态和不良需要引起,以违反纪律的行为方式,如骂人、打架、损坏物品、逃学等,带有偶发性、情境性、盲目性等特征。
(2)侵犯型。受挫折后引起的不良情绪。为消除由愤怒造成的内心紧张,采取发泄的方式,以特定的对象为目标进行发泄、报复,带有公开性、突发性特点。
(3)离轨型。由于不良的需要,以违反道德规范的方式,如偷窃、欺骗、斗殴、游荡、破坏公物等,带有经常性、有意性特征。以上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二)、初中生学业和品德分化现象的成因
篇10
七年级下期,学生的心理又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们渴望独立,而又不能实行自我控制,加之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够强,班主任在常规管理中对班集体的学习、纪律、卫生及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实行严格的量化评比,以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通过强化管理和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的意识经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从而逐步增强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二阶段:防止分化潜伏、缩小两极分化期
八年级是整个初中教育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学生各方面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学生的成人感日渐增强,但他们那依然比较幼稚的、不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又往往易于导致其行为出现偏差。他们常常听不进老师的劝告与教育,而一意孤行,且无论正确与错误都可能坚持到底……在这一时期,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控能力,使他们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各种途径给每位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增强其自尊、自强、自信的心理,避免因轻微受挫或受外界消极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求上进和学习下滑。同时,还要经常了解学生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把不良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八年级第二学期,两极分化问题日渐暴露出来。通过一年半的学习,由于智能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及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学习成绩等方面已出现差距,有的成了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学生,有的则感到学习吃力,应接不了,有的还可能成为“双差生”。这时班主任的重点工作应是尽量缩小两极分化。在管理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中心,突出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管理工作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管理措施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对好学生不偏爱,不溺爱;对后进生要多给一些理解,一点温暖,对他们的要求坚持“低起点,小步走,勤反馈”方针,对他们的教育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三阶段:引导成熟与冲刺教育
九年级是教育管理最关键的一年,也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重头戏。初三上期,学生的幼稚性、盲目性和依赖性迅速下降,而自觉性则有较大提高。面对毕业、升学和就业考试,学生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与此同时,教材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也达到了初中阶段的最高程度。因此,班主任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圆满完成学业,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初三将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尽力学好最后一段课程,以积极的心态,渐渐步入圆满完成学业的最后冲刺阶段。
篇11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行为习惯制度,高效构成德育服务机制
初中教育正处于学生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通常情况下初中生的成长特点是可塑性与叛逆性共同存在的。由于学生家长忙于工作,大部分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大部分长辈都比较溺爱孩子,对学生学习方面没有过多的帮助。行为习惯的培养一般都是保证学生的温饱即可,并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学生的学习。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必须构建与之对应的发展机制,高效构成德育服务机制。只有在构建行为机制时尽可能多告诉学生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才可以避免激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如:在发展过程中初中学校可以构建《阳光少年行为管理机制》《中学生一日常规》《流动红旗评分标准》《初中生文明行为要求》等机制,并从间操、卫生、值日、教育、安全消防、文明礼仪等方面制定要求,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将开学初期将周一定于常规教育日,周一下午各个班级需要召开常规教育会,将班级内各项教育抓早、抓真、抓深。需要注意的是,现今德育教育并不是单一的管理学生,而是站在学生学习发展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管理,使学生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对象。因此,初中学校方面需要自主构建“七位一体”德育服务体系,简单地说就是以德育校长为首,以政教处、校团委为辅导,联合学生会、班主任、教师等群体构建上下结构的德育体系。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树立学生行为意识
以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例,其十分关注在实践中学习,学生自主形成良好习惯,简单地说就是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2]。在实践活动中,教师群体需要正视学生的地位,其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借助活动实践形成的习惯是具备长远性,只有要与之对应的情况就会展现出来,如徒步、游泳。因此,在培养初中生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结合天时地利,积极开展本校特色校园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阶段划分为三层:初期养成;信心教育;实践感知教育,结合三个阶段开展与之对应的实践活动。如:军训、节假日庆祝活动、拔河比赛、父亲节母亲节感恩回报活动、演讲、辩论赛等。尤其是我校开展的读书会友活动,对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带来诸多帮助。具体操作如下:其一,保证初中生阅读时间。每周的周三下午利用下午时间组织全校学生一同阅读,并为学生统一颁发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其二,教师与学生一同品读书籍,传承文学经典。要求各个班级班主任自主选取一本适宜本班学生阅读的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文学涵养,并懂得了为人处世的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抓好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发展初中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初中学校方面需要积极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整体上提升初中生核心素养。
作者:孙永前 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第十一中学
篇12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玩手机,上网",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而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就破罐子破甩。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学校中略占比例还是较高的,"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针对以上中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正确认识中学生的独立意向,加强适应性教育。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不希望父母或老师对自己干涉过多。作为父母或老师,首先应针对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逐步给他们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其次,创造一个民主、愉快、和谐的家庭和班级环境,使他们愿意与父母或老师讲心里话,帮助他们处理好生活学习中的矛盾。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一旦家庭、社会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可能形成狭隘、自私、冷漠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
篇13
一、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成因
第一,学生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相适应的特征,主要反映在:学生有明显的向师性、对初中生活充满了向往、具有比较广泛兴趣爱好、小学的学习生活是愉快的等。这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教育教学要求适合小学生发展的特。这样就让小学生认为小学生海堤愉快的,和老师的关心也是融洽的。即使进入初一的同学还经常留恋小学生活。
第二,中小学教育要求的转变跨度较大,造成一部分学生不适应。从而使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一开始就跟不上要求,出现了掉队的现象,逐步形成厌学情绪,并发展为个别学生的流失现象。
第三,初一年级学习科目增多、学习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同时学习的压力随之增大。造成一部分同学不适应,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出现了学习信心不足。
第四、中小学教育侧重点不同,中小学评价方式及重点差异,导致中小学教育的不一致性,学生的个好特征得不到有效发挥。引起学生学习压力突然增大,使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成绩下滑。
二、中小学教育衔接主要问题对策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教育。这是国家要求公民必须完成的教育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最基本接受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就是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的需要,更是一个成长和继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注重初一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
为了更好地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准确了解,做有备无患,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加强对初一新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研究工作。每一届初一新生入学后,我们要对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做到有备无患。只有准确把握了本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后,我们就能充分调节我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计划,从而保证学生顺利过渡。特别是我们初中教师对学生不能简单的把学生看成进入初中阶段就是初中学生。因为初一学生正是从儿童到少年的转折点,他们具有两个年龄阶段学生特点,为此,我们教师把握好学生这个转型阶段特征,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要求就不要随意拔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顺利过渡。
其次,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初中学校教育在一个时期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任意删减非编者科目的课程及要求,是重视统考学科,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导致教师压力大,学生课业多。随着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得到遏制。但是在我们一些管理者和教师心目中的质量观点仍然没有变。仍然单纯的智育水平,以考试成绩证人学生的好坏。随着我们初中升学要求的进一步改革,我们初中教师必须寸步转变观念,增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增强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自觉性。我们必须把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都学有所获。
再次,加强班主任工作
我们经常把班主任比作母亲,从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班主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这也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向师性特征非常明显。初一学生在年龄特征方面和小学六年级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也有对班主任的依赖性和信任感,他们的向师性特征也很明显。所以,初一学生正是人生成长关键的转型时期。班主任的工作尤为重要,班主任要加强对初一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人生观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促成初一新生逐步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实现从儿童到少年的过渡。需要初一班主任有耐心、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要对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