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德育教育方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教育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德育教育方式

篇1

中职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做到有的放矢,加快推进深入探究有效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在教育改革理念上力倡人本主义教学,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德育工作合力,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服务性和体验性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出学生的活力。

2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

“德为业之先”,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和基础。传统的德育在德育课教学和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中职学校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宣传和教育,影响感化其他的学生,让其他的感同身受,在其中得到鼓舞。尤其是在学校内进行典型教育,能够使那些失落低迷的学生找到目标和动力,迅速的回到正常的学生生活中来,然而,传统的德育教育在其内容完整性方面未尽人意。

3德育教育的方式改革与创新

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除要遵循方向性、知行统一的传统原则外,还必须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要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标,中职德育目标既注重普通的德育目标内容,有突出职业责任及素养等教育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标,是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首要任务。理解、贯彻《2014年中等职业德育大纲》是创新德育方式的前提。合理德育目标的达成要做到德育生活化,而不是单纯记忆一系列的道德标签。传统的中职教育德育教育方式经过人为的包装后,让人对榜样的看法就变得高、大、上,完美了,降低了典型教育中人的可信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怀疑,甚至反感。而身边的创业典型和事业有成的优秀毕业生恰是在校中职里“跳一跳就可摘到的桃子”的职业楷模。

3.1激发学生自觉性

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使教师的德育与学生的品德自我建构相结合。德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辅助者和推动者,德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使学生主动将教师所教授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并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因此正确的德育方法是运用巧妙的方法,合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外界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一种主体精神与自立自主的品格。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必须要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引导,以适时的观点去教育,不能使学生对典型目标只能仰视。

3.2选树典型的关键性

在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典型的真实性也是教育是否可靠的关键。在对典型选树过程中,最好能够从学生身边的人特进行选取,在对典型人物进行宣传过程中不能神圣化以及神秘化,让学生能够看得见,学的到,这样才不会失去选树典型的目的。真正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另外,在现在信息化无比丰富的大环境下,只靠选树的一个两个典型无法让中职的学生们在心中产生向上努力的想法和动力,因此典型教育必须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尊重教育的主体,在学生身边不断进行挖掘,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人,这样的德育教育取得的成果才会最大。

3.3班会活动重要性

班会活动的开展和所发挥的作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占主要角色。而班主任这一角色不仅作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还是班级建设的指导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在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都是骨干力量,是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班会活动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教育手段,也是贯穿和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营造良好德育教育环境的有效途径,因此需要在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人员选拔、培训、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学校德育教育在这一重要途径中的效果保证。

4结论

德育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复杂多变的系统性工程,要想在中职教育中取得更大的成果还应不断的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德育教育在发扬传统工作的基础上,要注重与时代接轨,鼓励中职校的学生主动地去受教,去学习,力求在发展中求创新,探索和完善德育教育的新体系。

篇2

1.1 直观感知,进行爱国教育

在教学歌曲《红旗飘飘》时,我从2008年中国奥运会入手,拿来一面鲜艳的国旗,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介绍它所代表的意义,利用多媒体出示在奥运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图片,让学生从多方面充分认识国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反复练唱歌曲时,让同学们边唱边挥舞小国旗自编动作,有感情地唱着:“红旗飘呀飘,红旗飘呀飘!”他们对国旗有了自己特殊的感受。通过对国旗的亲吻、轻抚等动作,使学生的真切感受得到了升华,这样,使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1.2 利用真实的素材,渗透亲情教育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例如在汶川地震那个特殊的时期中,在初二年级学习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时,我先利用多媒体,配上悠扬的曲调,借助课件出示关于“汶川地震图片”,让学生边听、边观察、边感受,同学们没有一个学生不为之感动哭泣,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升,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感恩自己的父母所给予自己伟大的爱,从而在学习和行为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进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1.3 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中收获德育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应选择学生宜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等。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在感情上有所升华。如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不仅要教同学们会唱,还应介绍国旗的作者,创作经过和时代背景,介绍《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启发同学们思考联想——唱起国歌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教学,要让那

激奋的歌词、庄严的旋律打动同学们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

2 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了真善美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被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感动──真;“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学生体会一种纯朴、善良──善;“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注重情感的体验,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音乐是一种毫不虚伪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质的语言。”

3 讲述音乐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古今中外,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因此,适当地讲述一些音乐家的爱国事迹,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谢绝了法国音乐界殷勤的挽留和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为民族呐喊,为抗战怒吼,并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去听觉的情况下,面对命运的不公毅然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同学们被这些生动的故事所感动,深切感到这些音乐家的伟大,热爱祖国,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同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利用这些人物和自身做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差距,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又该如何去做,使德育渗透触及到学生的各个方面。

4 介绍民族民间音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当今社会一段时期西洋音乐倍受青睐,而民族民间音乐颇遭冷遇。这种现象也影响到我们的学生。那么,该如何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呢?我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

4.1 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优秀传统(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音乐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古琴曲《流水》已随宇宙飞船飞上太空,担负起星际交流的使命;例如利用古筝独奏“渔舟唱晚”来介绍“春江花月夜”,来介绍唐代诗人张若虚以及他的唐诗,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作品了解,使学生感叹民族音乐的源远流长,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民族教育,捍卫了我国的民族音乐。

4.2. 给学生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欣赏各地各类的民族音乐作品,要让那丰富多彩、优美动听的旋律打动学生,通过这一支支动听的乐曲,爱国之情已悄悄渗入同学们的心田。例如在初二年级音乐“民族奇葩”单元中,利用各民族传统的乐器来讲述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欣赏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篇3

一、关于目前初中生德育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德育模式产生的撞击自然会越发强烈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阵阵冲击,势必促使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更为突出。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在这一片天地之间,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获得网络技术的公平支撑。这对于缺失自由而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和强烈的满足。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2.努力转变德育观念,全面拓展教化时空。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轨道,虽然它也稍带了一些有悖德育意愿的元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就此强行禁止初中生从此远离或脱离网络技术,这不仅是筑堤堵洪的愚蠢做法,也是绝对不现实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对而言空洞、刻板和教条,老师作为道德圣人高高在上,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的顶礼膜拜。即使有时有所谓的交流,也是在有限的框框内。如果运用网络技术,时间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选用德育教化方式也会丰富多彩。让学生荡涤自身污垢,弘扬自身美得,真正做到完善其身。

3.规范网络资源环境,着力构建支持系统。开展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化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它必须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全面重视、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往往各行其是,相互协作的机会不多、力度不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和抵触消除的现象。笔者认为,社会层面上,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加大对一些提供不健康和低级趣味内容网站打击力度,建立一些适合于青少年上网查询的绿色网站。学校和班级层面,可以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网站,内容丰富多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力求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采用BBS、贴吧等多种形式把家庭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便捷地与学校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也反过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监督管理好孩子在校外的学习。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

总之,网络是一个敞开的德育大课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要增强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善用网络,把网络这门现代技术变成他们自身成长过程中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

篇4

新学期开始,均要向学生说明体育课的课堂常规,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集体感、体育的参与意识、陶冶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等。

2.游戏比赛时

体育运动一般具有集体性和教育性。不论是集体性项目还是个人项目,都是代表集体。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要及时给予纠正,而对表现勇敢、顽强、坚持拼搏的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的学生要加以表扬。这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时机。

3.技术动作教学时

如在体操技术动作教学中,保护帮助是一项重要内容,稍一疏忽,也许就会发生伤害事故。此时,教师可通过彼此间的保护帮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吃苦耐劳和忘我的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互相帮助的良好作风。

4.成功失败时

胜利是人人向往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而每个人对待成功和失败却持有不同的态度。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待不同情况,教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心理素质,使他们清楚,失败也是成功,从而塑造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

5.借、还体育器材时

保护公共财物是大家的义务,却总有些同学的意识很差,此时教师即可正面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劳动,爱护公物。

6.体育考核时

体育考核时,涉及学生的成绩、评优等。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公平竞争,反对弄虚作假,坚决打消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进而发展学生高尚的体育道德。

7.和学生聊天时

体育教师与学生是容易谈到一起的。对于那些对生活有消极态度的同学要及时加以引导,把学生认为是“好”的行为、语言,加以纠正。

实施渗透的方法

1.以身立教

所谓“以身立教”是指学校体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尤其是体育工作者。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

2.启迪共鸣

作为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其中的方法除了要以身立教之外,说理启发并开导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启迪共鸣就是教师通过说理、教育、启发、开导,使人在情感上,心灵上引起感动,受到触及产生效果。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正确的道理和人格的力量,启发教育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学生主动接受德行教育的培养。有效的方法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学生能将心比心,开启心扉。

3.暗示同化

体育课中,往往会有突发事件产生,为不影响教学过程,教师用赠言暗示等方法,让学生心领神会,并欣然接受,这样会让学生心悦诚服,通情舒心,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来说,采用迂回暗示,启发同化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4.规范行为

规范行为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达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效果。制度和规则是教学的保证,没有制度和规则,体育教学是无法进行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这些制度和规则体现在体育教学的从始至终。有了明确的制度和规则,就能对学生进行行为控制,利于贯彻教学,同时强化学生纪律性,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主义精神及高度的精神文明。实践证明,规范行为对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并适时地加以奖励和惩罚,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上升为道德意识,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

篇5

三、教师以身作则,让幼儿在模仿中进步

篇6

一、家校合作教育和全媒体概述

1.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的概念来源于生活服务领域,最终应用于大众传媒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全媒体时代的形成是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很多现代通讯手段得到普遍应用[1]。比如手机、电脑、平板终端等等让每一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实现新的传播。全媒体尤其是当前QQ、微信、微博等等很多通讯交流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一些消极、低俗的信息就是左右学生的思想,让的德育价值观念得到正确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良好的发展。

2.家校合作。所谓的家校合作就是学校和家庭组织成一张教育网,两者之间相互沟通,实现信息的对称,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从而把握学生的动态,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中,学校和家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教师并不能清楚地指导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因此开展的德育教育不够全面;而家长也不知道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够很好地辅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在全媒体背景下,全媒体为家校开展德育教育合作教学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生也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利用全媒体的优势不断为学生构建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重视家校合作的德育教育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家庭是最完备的教育模式,将家庭和学校形成一对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进行无缝接入,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优化。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基于全媒体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优化了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1.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决策,实现家庭和学校德育优势的互补。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两者对学生的把握不全面,因此开展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很多因素,使得家校合作教育效率不高,效果不好[2]。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校和家长之间可以建立的共同渠道和交流途径也就越来越丰富,比如可以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QQ群、微信群,在进行德育教育决策讨论的时候,家长可以充分参与到其中,根据自己在家庭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发表意见,这样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建设性,从而实现双方的信息对称,让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所开展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利用全媒体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在全面背景下,学生也必然生活在全媒体的环境中。特别是当前我国手机普及、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全媒体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学生会受到来自于一些不良网站以及不良言论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思想健康受到影响,阻碍了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3]。基于这种状况。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全媒体之便,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多角度、多侧面渗透,让学校和家长之间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比如在一些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本身的素质较低,意识不到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教育途径,给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通过全媒体构建联系平台之后,学校就应该定期地这一部分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家长及时地反应自己学生的德育状况,并且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方式。再如家长发现学生在家庭中出现一些失范行为,就可以及时地向学校反应,学校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教育措施,实现教学的时效性,将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德育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3.利用全媒体吸纳家长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家长也是一中重要的教育资源,不管是高素质的家长还是素质较低的家长,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能够找到学生德育问题的原因,进而通过对着中问题的分析,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4]。在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让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并且发挥重要作用。明确该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就是征询教师的教学意见以及明确学校的教学资源,从而从多个方面构建好的教学资源,比如教育场地,教育者等满足中职德育教育的需要,优化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

结语

总的来说,全媒体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就要充分联合家庭,充分运用家庭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在全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增强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红.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J/OL].学周刊,2016(25).

[2].专题策划夯实德育基础促进职教腾飞[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9:5.

篇7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篇8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篇9

中途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02-02

高等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手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应试教育主导着教育市场,致使知识传授过程中德育方面所占比重相当小,因而难以实现教育目的。这种忽视德育教育的做法已经造成人才培养的偏失,例如,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黄洋,被同寝室某同学在寝室饮水机投毒而中毒身亡。案件的出现让我们再一次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新的忧虑。让人痛心的是,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德育的教育不够,甚至严重缺乏。相比知识的教育,社会适应教育更加重要,我们应该做到以德为先,全面培养适合社会发展要求、利于国家建设的合格人才。

一、任课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的德育教育不应该只是班主任的职责,必须由各个任课教师共同协作。课堂的德育是素质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是部分任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上还存在一些观念的误区,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的教学,德育仅仅是校方和班主任的事情,超出了他们的职责范围。

早在1806年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指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说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任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都应该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真正担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任课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

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形象的德育功能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的形象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和具有渊博学识的形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形象,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教师以身示范,学生将以师为范”,师德优良也将会造就学生完美的人格、健全的个性、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2.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本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教师应善于并勇于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在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基础上,从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地进行德育渗透,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科课堂。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教师必须找准“德育”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灵活地把握教学环节和学习方式,巧妙挖掘德育素材,适时渗透德育因素,实施德育的育人功能。

在有些学科教材中,德育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点,把德育教育和智力教育有机地结合。例如笔者在讲解“电工技术”课程中分析电路的两大依据(元件约束和结构约束)时,做了以下德育教育:先讲理论概念,并通过举例分析知识点。元件约束指电路元件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元件约束只与元件的特性有关,而与元件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无关。结构约束指电路由电路元件连接而成,电路中同一结点上的支路电流要受到相互约束,同一回路上的支路电压也要受到相互约束。结构约束只与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有关,而与元件特性无关。然后由理论知识引申德育教育: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就好比是班上的每个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独特的个性,只与其本身有关,而与其他同学无关,学生的个性就相当于电路的元件约束。班级就好比一个电路,每个同学聚在同一个班级,行为就不能随意发挥,而要受到班级的规章制度的制约,班级的班规就相当于电路的结构约束。通过这种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方式,不仅教育了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和班规的重要性,而且也能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2)根据讲授的教学内容,补充和完善教学的德育内容。任何一门课程,都包含着德育教育的素材。任课教师如果能将课程中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就不仅更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和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电工技术”课程中,欧姆定律看似简单,却耗尽了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十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欧姆顶着被蔑视和不认可的压力,一边教书,一边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各种仪器设备,执着地探索着。直到1841年,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科普利奖时,德国科学界对他的研究成果才给予承认。任课教师讲解欧姆定律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坚持不懈、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只要做到理论性与政治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就可以将教学中的德育很好地体现出来。

(3)利用实践教学环节,渗透德育教育。有些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实践教学也是实施学科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为实施学科德育提供了特有的环境和难得的条件。

在实践课上,学生的自由度更大些,在纪律上更难管理与把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制定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帮助学生养成爱护实验设备、遵守实验纪律的好习惯。在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多种多样,如自制力不强的学生玩手机,看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书,学习偷懒的学生复制抄袭作业等。教师应当针对每一个发生了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把握德育契机,充分发挥教育机智,适时地进行引导,实施德育,力求实现最好的德育功效。同时在学生的动手实验过程中,善于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一丝不苟、办事严谨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

3.注重情感交流,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教学决不是单纯地把教师头脑中的思想、技能搬到学生头脑中去的机械过程,而是师生情感和思想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只有对学生投入具有“爱心、关心、诚心、细心、耐心和信心”的情感,学生才会对教师回报情感,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良好的智育和德育的双丰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乏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对老师所教的这门课发生兴趣的例子。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又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只要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认识到自己是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的引导者,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就必定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苑.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正在进行时[J].中国科技创新,2008,

篇10

一、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所以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从整体来看,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仍然不够,甚至很多小学不注重德育工作,具体表现在: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不重视德育,更不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作用;由于部分老师对教材内容的中德育挖掘不够,所以让小学语文德育作用大受影响,在主观上不注重德育对校师生的思想人格的作用。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必须不断渗透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让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展现。

二、提升小学语文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2.1为学生树立榜样,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极为重要,其榜样也是学生进步的标杆,小学生在校园的每一分钟,,班主任以及老师的自身行为及素质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因此,小学班主任日常应该以身作,树立良好榜样带领新一代。另外,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时俱进,教学和育人两不误,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掌握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用正确的方式以合理的途径在保护他们幼小心灵的前提下传播前卫的德育知识,在教育的过程中以身作则,展现自身积极健康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塑造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并积极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利用小学生的模仿心理以自身的行为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

2.2增加和学生的感情交流。每个人孩子都是人间的精灵,都需要用心去呵护,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对待每个学生的方式都应该和他们的性格相符合,正确的引导他们,另外需要加强沟通,多关心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有利于多了解学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是指单纯的思想建设工作,更是要对学生的心理方面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方面做正确的引导。小学班主任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后,对于每个学生在照顾的时候应当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应当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殊心理,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万不可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做学生的好朋友。

2.3加强与家长及同事之间交流,实行全方位合作教学。每个小学生对每个人展现的一面可能不同的,同时在进入校园后,不管是父母还是任课老师、班主任与其的接触时间都是有限的,在不同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他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因此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家长、班主任、任课老师的通力合作,而小学班主任则是他们的重要纽带。

2.4加强与其他班主任进行交流,学习经验。每个班主任在管理班级都有自己的的心得体会,遇到棘手的小学生加强与其他班主任的交流,交流经验,找出合理的处理办法,不能用自己的一种教育方法对一个班级进行教育。班主任之间加强交流,分享各自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分享各自的班级管理方式和教育技巧,对德育工作会有实质的促进作用。

2.5利用个别谈话,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小学班主任,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用心去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用心去做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并且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当孩子发生一些错误时不能当众批评,为照顾孩子的心理,个别谈话时必须的,同时,谈话技巧也是必须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直接的方式。小学班主任可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运用合理的谈话技巧,促进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班主任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为小学生的错误改正指引正确的方向。

三、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德育管理

3.1优化课堂组织方式。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可以让德育工作顺利渗透进去,平时认真分析小学班级管理目标,站在班级总体管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管理优化。让学生处于和谐的学习状态,相互尊重、合作互助。同时还要优化课堂组织方式,以科学的组织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领悟自律管理的重要性,感受规则意识、道德规范对于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并贯彻在具体的生活与学习中。优化课堂的组织方式,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一是实施合作学习。因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贵生课堂”的核心内容。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借助合作探究模式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相互配合、共同探讨,以提升其交流能力与处事能力。二是运用课堂小故事融入班级管理思想。

3.2发挥语文课程优势,强化学生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包括语文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两个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当前,背诵三字经在小学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这也落实了语文教育中思想教育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时可以发挥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势,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以此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发挥语文课程教育的优势,教师则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朗读的课文中,让学生在朗读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熏陶。借助文字练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素质。选取班级管理中的核心思想与素材作为作文的主题,如关爱他人、尊敬师长和铭记责任等。

3.3注重有效言传身教,全面融入爱心教育。教师以身作则,注重有效的言传身教,全面融入爱心教育。以关爱之心关心学生,以仁爱之心引导学生,以大爱之心规范学生,以友爱之心融入学生。教师言传身教,将语文教学与小学班主任管理结合起来,运用语文教学的便利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和规则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解读、模仿。学习方面,教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和自身学习计划,并制作计划监督表,由班级小组长监督完成。德行方面,谦虚谨慎,不贪图利益,不损人利己,不。生活方面,勤俭节约,保护环境,尊老爱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教师以身作则,规范言行、德行与品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言传身教,做好学生榜样。

3.4营造班级良好班风,鼓励学生自律。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个性差异较大,且面临着儿童到少年的成长变化,这让处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小学生一时难以有效、合理地面对,同时也会引起小学生学习、生活与性格的很大改变。基于此,为有效实施小学班级管理,教师需要践行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实施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一方面,由“心”和“爱”出发,通过营造良好班风,鼓励学生自律、自强与自爱。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心灵,与学生对话,将班级管理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潜力,实现全面化、差异化学生自律管理。

结束语:小学生班主任德育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每个班主任用心去呵护、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以身作则引导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沟通,培养师生间感情,因材施教,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篇11

1 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2 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3 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4 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篇12

从现实情况来看,尽管它伴随新课程改革过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普及力度和范围仍然存在限制。从教学过程上来看,交还给学生的课堂往往导致效率低下,达不到教学目标,最终所有的结果仍旧停留在了形式上。从执行效果上看,学校与教育者存在完成任务交差的心态,从而使体验式教育并未得到真正施行。[1]

一、体验式教育在德育教育的应用困境

1.教育環境的结构性矛盾

(1)当前教育体制的固化。当下教育目标的制定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是相符合的,教育为了培养人才,对于我国“中国梦”的实现来说是巨大的助力。整体上来看,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打破常规的新式教育,在时间和理念上都面临着固化的教育体制这座难以移开的“大山”。[2]

(2)教育培养机制的不完善。当下中国人才培育机制尚不完善,而留学归国人数虽然相较往年有所增长,但大批的人才流失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这种人才流失的现象也反映出了国内教育培养机制相较于国外顶尖大学来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差距。

(3)传统教育理念的排斥。“知识改变命运”本是一句极具振奋性的名言,但经济社会注重开放下的环境,原本的励志名言也变成了“知识就是金钱”的功利化宣言。体验式教育打破了单向传导的通道,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双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这对于传统教育理念从根本上的观念排斥是无法缓和的。[3]

2.教育主体的客观限制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师、家庭自身的观念固存则会阻碍新兴教育理念的施行,甚至最终成为难解之题。

首先,家庭教育作为教育行为中的奠基阶段。部分家庭出现单向的溺爱性的方式,并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体验式教育对于强调孩子主动性的特点而言,自然便与这种家庭教育难以调和。

其次,学校教育的环境固化使得学校教育以完成教学指标和科研指标为主,忽视了学生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首要地位。这种问题下的学校教育无法接受体验式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的普及。

最后,与受教育主体接触最多的教师而言,教育体制的固化导致的无可奈何。对于体验式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方式,教师只能选择被迫放弃。

显然,教育主体的本身因其面临的客观条件的作用与自身观念的约束无法接纳体验式教育的进入,这种内在性的冲突亟待解决。

3.受教育主体自身的内部矛盾

大学生的年龄层也决定了这是一群还在摸索自我成长模式,成熟解决问题方式的群体,在处理一些问题上面难免会出现不成熟的表现。

同时,青年自身的内部矛盾还体现在现实过严峻,而理想不切实际的差异化。教育本身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时,对其素质培育的缺乏在大学生毕业求职这一时刻便得到了最大的实践证明。

体验式教育旨在发挥大学生的勇于探索的长处,让其在实践时间中,挑战自我,探索未知,从而不断成长,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成长模式。

二、体验式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应用困境的对策

1.实行教育试点,为体验式教育提供事实辩护

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提高对于体验式教育的接纳度,可以首先在相关区域开展试点。通过对试点结果的分析,形成事实依据,为体验式教育在德育教育的应用上提供事实性辩护。试点的成功也会为体验式教育的普及提供有力的佐证。

2.通过将体验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程

中国人讲:“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在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体验方案,并放手让其自主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突发状况,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一个体验式教育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案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实践体验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和实践中有无形的进步。[4]

3.有专人对体验式课程进行指导和监督

在体验教育这门课程中设立辅导教师一职。部分体验式课程会借助一定的活动甚至仪器来进行,部分体验会让学生转变身份,比如蒙上双眼造成看不见,戴上耳塞造成听不见,这样的感官体验,除了学生要小心配合体验步骤以外,辅导老师也要提高警惕,随时注意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动态。有专人进行指导和监督,大大提高了这门课的质量。

4.扩大体验课程的范围

将体验的范围扩大,不局限于支教等广为人知的扶贫帮困项目,鼓励开展生命体验、生涯体验、亲情、友情体验、痛苦体验等。通过实践范围的扩大,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现实经验和感悟,对学生自身全方位的成长和自我评估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从当下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体验式教育的相关问题仍会是学界探讨的重要领域。从宏观上看,体验式教育作为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方面的分析将更好促进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构建。从中观上看,发现并解决体验式教育困境对于其自身更好地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上有重要作用。从微观上看,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与体验式教育自身特质相结合,能帮助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当然,完善教育体系任重而道远,只有从多个角度,多个学科领域出发,才能探寻出真正走出教育困境的根本途径,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靳江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李丽.体验式德育的现实问题与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5月. 

篇13

2、小学德育教育的调整

针对网络带来的一些问题,小学德育教育要进行及时的调整,以解决好这些问题。

2.1、设立班级教育网页

为了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班主任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班级德育教育网页,通过网页的建立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科学上网,在网页上班主任可以上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进行正确的浏览,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2.2、设立信箱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在网络背景下,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应该更加的多元、方式更加的灵活。邮箱的使用就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在网络背景下,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可以使用邮箱,因为邮箱的使用,避免了班主任和学生直接接触,这样不少学生就会放下心里的界限,主动和班主任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一些困难,也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心理方面的问题等。班主任可以通过邮箱给学生发送邮件,推送一些更加正能量的内容,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真正的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2.3、注意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

德育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要求教师必须要给予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建立联系教师和家长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教师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和帮助作用。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情感学习。在家里面的时候,家长可以监督和帮助学生避免其受到网络消极思想的影响,同时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的进行互动,这样教师和家长就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最准确的掌握。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方式进行联系。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通话进行快速简單的家访,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

2.4、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