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音乐课教学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课教学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音乐课教学方法

篇1

一、边听音乐边作画

音乐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据说有许多画家在作画时喜欢听音乐,一听音乐就缴发了创作灵感,从音乐中得出新的创意。我在教《粉刷匠》这首歌曲时,也让学生进行了边听音乐边作画的尝试。我说:“你们听了这么欢快的曲子,打算怎样作画呢?”一个学生忙说:“我想象的房子应该建在树上,粉刷匠正往上爬呢!”另一个学生说:“我想象粉刷匠右手拿着刷子,左手拎着油漆桶,站在架子上正刷房子,房子应该是粉红色的。”还有一个学生抢着说:“我要画的房子是大蘑菇房,上边还有好多漂亮的花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丰富的想象力好像插上翅膀在翱翔。我这时引导他们说:“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那就动手画吧!”话音刚落,孩子们就高兴地说:“太好了!”大家按分好的小组边讨论边分工:“你画房子,我画粉刷匠,他画梯子。”只短短的几分钟,孩子们就在欢乐的和谐气氛中完成美丽的图画,每个人都沉浸在愉悦之中。通过边听音乐边作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仅得到情感的体验,还培养和增强了实践能力。

二、通过表演和自编舞蹈体会音乐作品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发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怎样让孩子去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不妨寻求一种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将学过的歌曲,通过小组合作自编成舞蹈。这样既缴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使他们进一步感受音乐深刻内涵的魅力。自古以来,歌舞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载歌载舞,更能体现艺术的真谛。我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具有强烈表现自我的心理,按照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音乐教学的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学生边唱歌边表演,或将歌曲集体创编为舞蹈。例如:在学完《快乐的布谷鸟》这首歌之后,我借了一盘录相带,让学生观察小鸟出壳、飞翔、捉虫的声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而将观察听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我说:“小鸟出壳,是一下子就钻出来的吗?你能表演一下吗?”学生们争着说:“小鸟一下一下把蛋壳啄破,才慢慢挣扎出来的。”说完还歪歪扭扭地学起来。我说:“听一段音乐,音乐中有小鸟啄壳的描写,谁听出来了谁就跟着做,看谁表演的最像。”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都尽情地做着动作表演,有的做出壳的动作,有的作飞翔的动作,有的学捉虫的样子。通过听音乐学表演,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更深地体会了音乐作品。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我还指导他们将《粉刷匠》这首歌创编为舞蹈。我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边唱边跳。开始,每组都站成一排,跳同一动作,没有什么创新的队形。后来,我引导他们可以让跳得好的同学担任领舞,队形也进行灵活多样的变化。如:可前面一个人,后面五个人,组成一个三角形;也可围成一个圆圈,还可俩人对跳。我最后说,现在可以比一比,看哪个组编排得最好,老师将有“金五星”奖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大胆地创编动作进行展示。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创造潜能发挥得这样好,有的组排着队挥舞着刷子,按着节拍点得意地走进来,然后又变换成三角形翩翩起舞。还有的组准备了道具,从家里拿来刷子和小塑料桶,头上戴着帽子,四个人搭着肩随着音乐跳进来,那种认真劲和活泼劲可爱极了。每个小组编排的舞蹈都具新意,表演也很到位,老师一一给以肯定和表扬。我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式的创编舞蹈更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练习作曲和创编音乐剧使其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与活动密切相关,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我认为音乐教学的设计应该多以活动为主,把学生组织起来,使其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我重点开展了作曲和创编音乐剧活动。

篇2

二、用精彩的导入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课教学方法固然有它的优势,如能让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的状态,不过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老师也不用为导入费心,直接可以接着上堂课的内容,继续往下进行。但是,在这种直接的,唐突的教学中我们忽略了个关键点:一是学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习的状态还没有被调动起来,不容接受新的东西;二是没有精心设计课题导入,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也很难让他们把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夏天天气热,学生容易犯困,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情况常有发生。在上课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刺激他们的大脑,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就可以播放歌曲《男儿当自强》,使学生精神振奋,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此,不但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了基础,为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做好了准备。

三、在教学中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篇3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记。它将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新”,为学生搭建一座能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创造。

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实践为主线,探究知识为中心,创造知识为重点,培养能力为宗旨这一教学格局。当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去探究它,于是产生了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中国,中国我爱你》一课,我先谈话导入,自己范唱使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乐理知识激励他们自学歌曲,在自学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可以相互商量、交流、提问,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水平?学生通过实践,寻找知识点,相互讨论。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突破局限的思维定势,提出新问题,有了新见解、新疑惑。待老师讲解时,他们带着一颗好奇和想探究的心去聆听时,表现得那么专心、仔细。这种教学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激发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课教学方法的优化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走到学生中间,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殿堂。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加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去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是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师应当努力完成的教育使命。

三、现代化教学用具的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他通过图象、文字、音响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联想,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它超越于其它一切教学手段。如《到小熊家里去》一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及动听的歌曲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的节奏,我运用了多媒体演示,整个过程把抽象的节奏化为直观的、动态的、形象的演示,音像同步,产生共鸣,让学生一目了然,清晰地领悟节奏。又如:在欣赏《春到沂河》三段体乐曲,引子(散板)和第一段(快板)以山东风味民歌《沂蒙山小调》为素材,通过加工和发展,向人们展示了沂河两岸的大好风光,表现了人们在田间愉快劳动的情景。第二段(慢板)以山东琴书和柳琴戏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在演奏上推、挽、吟、揉技巧的运用,使音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抒情而富有韵味。第三段(快板)是一个变化的再现段落,快速而响亮的演奏及表现出来的强烈气氛,与第二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我把本曲录音与VCD用电脑软件用“暴风影音”,分段录入磁盘,就可以分段重复播放,还可以控制计算机对照播放。

篇4

1.学生实情依据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素养训练,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育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当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造教育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才能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自我的创造力。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尝试用各种方法和不同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科特点依据

音乐学科是以兴趣爱好为学习的动力,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学科特点决定着课堂教学要注重音乐实践和创造,以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活跃学生思维。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是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教学方法多样化、实效化的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热情。

二、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

为了构建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地能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掌握欣赏、唱歌、演奏等基本音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音乐的体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加强课堂常规训练

古代艺人们有这样一句话流传下来:“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任何一项艺术的成功都需要辛勤的汗水,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是一样的。我教的班级里有几个特殊的孩子对音乐较为敏感,称得上比较有天赋,可是大多数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还要靠不断的训练来培养。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对于音乐基础知识采用的是常规训练法,首先教师引领示范要到位,带领学生反复训练、试唱等等,为了避免训练课堂的枯燥和劳累,我平时上课就注意面带微笑、多用鼓励性语言,对于学困生单独辅导,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对同一首歌曲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让孩子快乐歌唱的同时因为个人的一点小创意而有了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

2.创造课堂情境教学

近几年来,各科教学都在倡导情境教学法,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在音乐课堂上更有效果。我主要尝试三种情境设置法:

(1)冥想法

上课时先让学生身体和情绪放松,然后闭上眼睛听乐曲,

边听变用心感乐曲表达的情感或者带给自己的情感变化,如《东海渔歌》中唱歌内容《赶海的小姑娘》,学生从乐曲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方面就很容易感受出小姑娘“赶海”时的愉快心情,从而感染听者的情绪。

(2)用多媒体展现乐曲情境

儿童大多数都喜爱动物,在学习第一册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时,可以利用儿童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讲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制成幻灯片或者直接播放他们喜欢的动画片,激发他们对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热情。

(3)表演情境法

将一些简单的曲目带领孩子学唱之后,引导学生丰富故事情节,编排动作,比方说让学生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大象、狮子、小蜻蜓等等。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同时也在无形中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既做到了对教材内容的情景交融、深化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

3.歌舞穿插教学法

在音乐课堂上,师生尽兴尽情之时,总觉得心中有一种热情无从表达,总有一些孩子忍不住要站起来或者手舞足蹈地诉说心中的感受,这时我就恰当地鼓励学生用简单而有特色的舞蹈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或者对乐曲的理解。在学习第一册第五单元动画城时,根据学生对动画片的兴趣讲他们的注意力引向音乐,带领学生按照音乐节奏走步,鼓励学生模拟不同的动画人物、动作,编排简单的舞蹈,可以采用先歌后舞、先舞后歌或者载歌载舞的不同形式,调动学生欢快活泼的情绪,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加强连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发展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而且通过在舞蹈编排和表演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每位音乐教师对于新教材的内容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怎样做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我们的教育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需要我们全体同仁去竭力探索,用时下一个流行词语形容一下就是“在路上”,但我坚信,只要凭着我们对教育事业的一颗颗热忱的心,我们将会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篇5

2.音乐课上,教师生动地讲故事,更能抓住孩子的童心。在《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将“三只小猪”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很快孩子们就进入故事情景当中,故事情景深深地抓住了孩子们好奇的童心。随后在学习这首歌曲时,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录音,小声跟着唱,启发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体验音乐的特征与风格。并提问:“面对凶狠的大灰狼,三只小猪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在大灰狼粗暴的推搡下,谁的房屋倒塌了?谁的房屋最安全?三只小猪谁真正不怕大灰狼?”最后再学习并演唱歌曲。通过以上的精心安排,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学生也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二、学生的“动”

1.通过课外收集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学生很快就知道谜底是:耳朵。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声音模仿出来,再播放教师收集的声音,启发学生用耳朵仔细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然后再将学生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分类并说说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如此之后,我问道:“孩子们,你们能不能自己创造一些声音呢?”于是,孩子们纷纷举手上台来表演。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素材,在收集中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中得到解决,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

2.让学生创作旋律,倾听自己的内心音乐,从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课堂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创作旋律,再弹奏出来,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会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激发更大的创作热情。每个孩子在创作中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姑且不在意孩子们的创作是否完善、完美,曲式是否正确,旋律的走向是否恰当,只要他们在创作中能够去探索、去理解就足够了。在教学中,我也很注意孩子们的创作,将他们的创作加以修改,配上和弦,附以优美音色和丰富的节奏,再弹奏出来让孩子们聆听,从而使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篇6

儿童的嗓音是十分稚嫩的,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歌唱教学中一定要十分注意保护他们的嗓音,但是这种保护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那就是应当对学生的嗓音给予一定的训练,使之更加健康地发展。关键是教师在歌唱教学的全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不忘用种种巧妙有趣的方法调整学生的声音,不断纠正错误的发声方法,不断强化正确的歌唱方法。因此,教师有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他(她)应当能够敏锐地觉察儿童发声中存在的问题,并能采取针对性很强的、十分有效和十分形象的方法去纠正学生的发声。例如,一位小学音乐特级教师在发现学生歌唱中有“漏气”现象时,立即用因漏气而空虚的声音与正确保持气息所发生的结实声音进行对比,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的声音很快得到改善。当发现学生的声音“往下掉“时,教师拿起一根细长的棒说:“小猫在河边钓鱼,一会儿,大鱼上钩了!怎么办?”学生立即有了反应,知道声音应当“提起来”唱。我们提倡小学生唱歌时应多用“头声区”,因为头声区的声音清纯、最富有童声的特点,但是学生在唱到稍低一些音时,往往会过多地使用“胸声区”,造成在唱同一乐句或同一首歌时声区明显不统一。为此,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多做一些统一声区的练习。例如,可以选择歌曲中某些从高到低的乐句(包括片断)来进行练习,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的“美丽的白塔”,如用1=D的调高来唱,前三个音处在儿童的头声区,而最后一个音则处在儿童的中声区(偏低),儿童在演唱时很可能发生声音不统一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耐心地示范,引导儿童将唱较高音时的感觉平稳地带到唱较低的音中去。

二、新歌学习

新歌教学中,教师的范唱尤为重要,特别是范唱要以清唱为主,教师范唱时要把学生当成亲切的观众,要怀着热情富有感情地唱,贴近学生,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离开琴,走进学生,和学生面对面地唱歌,把歌唱的技巧,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亲切的态度充分表现出来,以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发展其积极丰富的情感。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和教师一起歌唱。范唱并不限于在学习新歌之前进行,而应贯穿在整个学习新歌的过程中,有时作片断示范,有时作正确与错误唱法的对比,有时作感情示范等,以有助于学生正确地感受和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现在很多音乐教师习惯放录音范唱给学生听,采取听唱法让学生学会唱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记忆力有好处。但是,如果只是把听范唱作为一种形式,听完就算,学生对于这首新歌还没有一个清晰、感性的认知,在学唱歌曲时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三、歌曲复习

教会学生唱一首新歌,并不等于完成了唱歌教学的全部教学任务,而只能说才完成了一半任务。这是因为唱歌技巧的不断熟练、音乐兴趣的培养和音乐修养的提高以及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的进行,常常不完全在教唱新歌时实现,而主要还在复习旧歌时实现。

篇7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与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农村小学生相对而言缺乏培育音乐素养的良好环境,使得孩子们普遍对于音乐没有太大的兴趣,存在很大的应试教育的痕迹,即不能带来短期的效果,缺乏应试的考核标准,就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当中。也有部分家长缺乏对音乐课堂教育的了解,把孩子们学习音乐看作学业上的“不务正业”,不仅不支持孩子们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音乐教育上,反而极力反对孩子们的音乐学习。还有音乐教师只把音乐作为教育的核心,却忽略了如何更好地促进音乐教育这个中心问题,即使再好的音乐也需要孩子们有兴趣去学习接触,否则就会把音乐课堂变成赏析课,失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

二、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教育

1.在音乐课堂上营造正确的音乐氛围

音乐课堂要有良好的教授内容这是核心要素,音乐活动课有一套适合儿童教育的歌曲内容,但这并不能让课堂教育局限在课本上,这是音乐老师应当反思的。部分音乐老师缺乏责任感,把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放在了不合理的位置,自己也抱有音乐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的想法,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作为。一方面,音乐老师必须端正态度,积极主动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可能会对孩子们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音乐教育内容不能拘泥于课本教学,否则,不仅压抑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学生的热情,但同时又不能把一些通俗的流行音乐作为课堂的主流。

2.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音乐课堂教育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要有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来制订整个学期的目标,根据整体目标制订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以此作为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制订了标准就要严格执行,不能让音乐课堂活动成为一堂没有目标的活动课。在制订了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每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都是经过精细设计的,都是不同教学环节取胜的重要体现。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活动搜素相关资料,用不同的资料把小学生的音乐兴趣提起来。

3.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促进音乐课堂的活力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课堂不是听音乐,需要更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同时用音乐来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在欧洲歌剧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来推动故事情节的演绎发展,在欧洲千年的历史当中一直长盛不衰,广受人们喜爱。同样音乐教育也要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来开展音乐课堂教育,可以把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在帮助农村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通过舞蹈来建立兴趣,实现爱屋及乌。农村学生一个最普遍的问题是羞涩,不善于表现自己,这在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是难以实现突破发展的,通过音乐教育如果能够激发孩子们的自信,敢于并且善于表现自己,这将会对孩子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还可以定期开展音乐比赛活动,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课堂。

4.在音乐课堂上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音乐才能,并将口头音乐变为自创音乐

虽然农村的音乐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但还是有很多在音乐上有潜力的孩子。孩子们平常自己私下里会哼哼出很多美妙的音乐,而这种音乐是经常转瞬即逝的,老师可以帮助孩子记载下这些音乐。每一个孩子都是梦想家,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少了成年人思维的禁锢,这些音乐如果能够记录下来可能是一手美妙的音乐,这样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音乐的自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天才。

农村小学生音乐课堂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天赋,同时音乐老师在课堂上予以配合,解放孩子们在音乐上的天性。但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孩子们在音乐的学习上收获自信。最后要丰富课堂活动的教学形式,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来促进孩子们的音乐课堂学习,多维度地加强农村小学生音乐教学。

篇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03-01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一些小学音乐课,并不象一门艺术课、美育课,而更像一门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把音乐课型尤其是欣赏教学上成语言替代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它应以多样的、科学的教学法施诸于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并要既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随时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面对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大面积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和感受粗略谈一谈浅显的看法。

首先,小学音乐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小学生大多在十二、十三岁以下,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组织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小学低年级儿童易用引导、鼓励、表扬等进行诱导;中、高年级则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

根据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下面是我对部分教学内容,选择相关教学方法的一些体会,与同行们商榷。

音乐欣赏内容努力采用发现式教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比如通过讲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作品创作动机等问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进而理解作品,达到与作者的心理共鸣。我在讲解[苏]普洛克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德与狼》时,除了介绍作品用不同乐器描绘刻画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外,努力引导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体会作品的特点和作者当时的心境。通过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除了一些共性的体会外,感受作品明显与学生个性有关。有些同学虽然对乐器特点与人物、动物特征把握不准,但对作品的整体美体会很深。学习史真荣的童话故事音乐作品《龟兔赛跑》时,也有类似情况,所以发现式教学法对音乐欣赏课程来说,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更明显的效果。通过口诀强化练习对某些内容来说也是不错的教学法。例如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如果死记硬背,会为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如:青蛙跳(咚嗒塔);钟摆摇(的嗒的嗒);打机枪(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喇叭响(笛笛,笛笛);知了叫(知了,知了);小鼓敲(咚哒哒,咚哒哒);母鸡叫(咯咯嗒,咯咯嗒);齐步走(跨跨跨跨)。这不但对视唱有所帮助,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讲授法仍是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是在音乐教学中趣味性比科学性更重要,因此要避免严肃刻板地讲述,要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了。再如把顿音号比喻成指啄食的鸡嘴:“顿音号、象鸡嘴,应该唱得短又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象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加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把渐强号比喻成喇叭,左边小来右边大;把渐弱号比喻成宝剑,右边小来左边大;把休止符比作“某某同学没赶上车”,要给他留座位(即空出与音符相应的时值)。通过上述方法,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篇9

一、注重有效聆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课堂只有通过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歌曲,才能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唱歌教学中的“听”包括学唱前的聆听、听教师的范唱、听同学的演唱等多个方面,每一次的聆听都有着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学唱前的聆听能让学生对整首歌曲的节奏、节拍、速度、情绪有了大概的了解。范唱可以随时诱发学生的歌唱热情,激发起他们通过唱歌表现情感的欲望。听同学的演唱则可以让学生从中分析、比较中得出演唱的好坏,提高学生演唱技巧、演唱水平及准确把握歌唱情感。例如,在教学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时,要求学生把握歌曲中温柔、甜美的感情。于是,范唱时用轻声,并配上摇宝宝的律动。这时,有的学生的头就微微地晃动,眼睛注视着教师。通过这种范唱的引导,学生都掌握了轻声演唱歌曲,并把握了此曲温柔、甜美的感情,甚至还想象宝宝在妈妈怀中睡着了的甜美画面。这种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并运用各种不同的聆听方法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方法,是最简单、最真实、最有效的唱歌教学方法。当然,这里的聆听也必须是高质量、高水平的歌唱。因此,音乐课堂中要尽量使用音响效果较好的多媒体设施,教师也要将自己的演唱水平、伴奏和指挥提高到一定专业水平,才能真正达到聆听的有效性。

二、创新多种形式,凸现主体地位

做游戏是最能体现寓教于乐原则的一种教学形式。例如学习音符“1234567”,教师可将七个音符写在卡片上,老师弹出某个音,让同学听后代表这个音符的卡片举起来,并唱出来听一听。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音名,音的高低,也使单调的练习变为有趣的游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开展“开火车“游戏,让学生分组抢答:火车进、出站时音的强弱,音色的变化和速度的快慢等。知识竞赛既检查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寓教于美则是将无形的音乐转化成舞蹈、表演等,使之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小学生自己的行为参与,让他们可听、可视、可感,不再拘束于课堂板凳的禁锢,而是以一颗童心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有些教学题材可以改变成小小的音乐剧,在教授《小动物走路》一节课时,我以一段视频先让学生看到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在日常生活的特性,之后让学生先就自己熟悉的这几个小动物说说它们的声音、外形、走路特点和如何爱护它们。随后,我问到“你愿意扮演哪一种呢?”,许多学生纷纷举手。于是一场别开生面、又充满人文气息和童趣的音乐剧开演了,模仿小鸭走路时,有一个小孩抬起屁股,左右扭动,双手还放在嘴边“嘎嘎嘎”叫,他的这一举动,引来全班的开心大笑。在学习小花猫轻轻走路的动作时,一个孩子猫着腰,脚步很轻巧地走着,并别出心裁地模仿《小猫钓鱼》中捉蝴蝶的场面。这时,我及时配上一点诙谐、灵动的音乐,演的人积极投入,看的人津津有味,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图画展现出来,而音乐的美也静静的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三、多一些赞赏,少一些不屑

"称赞如阳光",渴望赞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一种最基本的愿望。在课堂上,赞美是一种教学艺术,真诚的赞赏会使我们的教学生活拥有更多的乐趣,学生也会因为有了教师的赞美与尊重而更加奋发向上。

篇10

一、课堂设计要“实”而不要“俏”

课堂设计要“实”而不要“俏”,指的是对于课堂内容的设计要实在一点,而不要太过于花俏。作为音乐老师平常也听了不少的音乐课,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在一堂四十分钟的音乐课中,学生不仅要听不同的音乐感受,还要学唱一首歌曲,再要模仿各种声音,更有甚者还要用各种乐器伴奏,结果一堂课下来,不但老师忙得要死,而且学生也忙得满头大汗,到最后还是出现歌曲唱得不好,节奏也打得不好,伴奏也落实不了,教学目标难以达到。为此,笔者认为与其为了让课堂显得花俏,倒不如让课堂变得实在一点,紧紧地抓住一个教学目标,让这一堂课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为教学目标而活动。

例如,笔者在去年县里音乐教学竞赛中,上的是唱歌课《不再麻烦好妈妈》。我给自己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妈妈的爱,去爱妈妈。在第一次试教结束后,我就在想这一设计对于歌曲的教学似乎没有什么用处,除了让听课者看到学生的动作,好象对整体教学也没有什么帮助,于是我立即更改了教学设计。首先,我在请学生看妈妈照顾宝宝的图片时,添加了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在一瞬间就激发起孩子们对妈妈的爱,再请一个学生上来跟老师演一幕情景剧,由学生扮演一个事事都要妈妈帮他做的孩子,再老师扮演妈妈并一边说:“丽丽,自己 穿衣 服 呀”,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并且在此过程中熟悉了歌曲中的四句歌词,此时,我趁热打铁,就出示了这4句歌词(自己 穿衣 服 呀;自己 穿鞋 袜 呀;自己 叠被 子 呀;自己 梳头发呀),并让学生跟着我边念边做动作,接下来再范听歌曲,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跟着老师做起了动作,在学唱过程中也不用再去按节奏念歌词。所以,我觉得唱歌课还是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实实在在地设计,为实现学唱这首歌曲这一教学目标而服务。

二、知识技能要“实”而不要“虚”

知识技能要“实”而不要“虚”,指的是在音乐教学中要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一个基本功,扎扎实实地去教,而不要尽做虚功,敷衍了事。如果在音乐课上,过于强调参与活动、情感体验,忽视了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将使音乐课显得过于空洞、肤浅,从而导致将音乐课上成了影视欣赏课,而学生可能通过这节课满足了一时的兴趣,记住了音乐课的大体的印象,但并没有真正了解音乐的特色、结构和内涵之所在。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贯彻新课程标准时要对新的教学理念有全面的认识。在平常的教学中,笔者也曾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淡化了一些音乐知识技能,但发现越是淡化,教学效果越差。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导致“不识谱”,从而使一堂原来可以成功上好的音乐课在似是而非中结束了。为此,笔者觉得碰到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时,作为音乐老师就应该扎扎实实地去解决它,直至让学生彻底弄懂,如此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不再麻烦好妈妈》这首歌曲中就有一个难点,那就是半拍休止符。我让同学们在聆听歌曲范唱后,就把休止符单独出示,问同学们是否认识,并讲解它就好比是红绿灯中的红灯,遇到它要立刻停。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我把有休止符的乐句分两种方式进行了范唱,一种是用有休止符的正确唱法,另一种是用无休止符的错误唱法,让学生们去听哪一遍是对的,哪一遍是错的,为什么?然后再跟着老师学一学,唱一唱。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有了明显的针对性,让错误唱法有了对比性和趣味性,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唱的积极性。同时,正是由于这样把音乐知识技能扎扎实实去教,才让学生真正掌握了休止符的唱法。最后,当大家一起跟我学唱时,同学们已经能够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了。

三、教学气氛要“激”而不要“冷”

篇11

篇12

二、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视唱练耳创造思维

视唱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唱出每一首练习曲,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把视唱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则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视唱的兴趣。在视唱训练时,学生一般对视唱的旋律不熟悉,音高音准都很难把握,这时,我们能给他们一个固定的音高,他们就会觉得视唱不是很难了。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自己演奏视唱谱,再进行视唱教学。例如,《平安夜》这首歌曲的曲调为3/8拍,5 - 6 5 |3 -- | 5 -6 5|3 --|2 - 2|7--|1 -1 |5 - -|6- 6|1・76|5・65|3--|2-2|4・27|1--|3--1・53|5・42|1--|1--。节奏上学生不易把握准。教师在视唱之前可让学生用口琴吹奏一遍,使学生对音高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最后再视唱就能较快地把握音准。这样唱奏结合,学生兴趣盎然,避免了刻板枯燥。

三、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欣赏创造思维

欣赏教学是一种不易被学生理解的课程,因为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觉来理解音乐作品,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较难理解的,如果通过乐器与之相结合,就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旋律的情感,使他们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意境产生共鸣。例如:在欣赏第二册《快乐的嗦》时,让学生演奏作品第一部分的主题,这样学生不仅是一名音乐欣赏者,同时也是一名演员直接参与作品的演奏。这也使学生感觉到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乐曲,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由此可见,器乐教学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从听觉到情感感受的桥梁作用。

四、器乐教学与节奏的练习结合

节奏训练是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和听觉的一种方法。我们都知道将节奏比喻成人身体的一部分的话,那么节奏就是人的骨骼,人没有骨骼是不能站立和行走的,可见节奏是音乐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在节奏训练时,利用一些打击乐器来进行训练,如锣、鼓、镲等,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一些常见的节奏型的音响效果,如xxxx xxx节奏时,先由学生口读和手拍节奏,再让学生掌握这种节奏型,吹奏同一个音,如6666 666 这样就使学生既进行了听觉训练,又增强了内心的节奏感。

要使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前提条件应是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老师应予以解决,这还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专业技能。

当然,在器乐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必须注重趣味性,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贯穿审美教育,进而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2)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培养从小规范的演奏和爱护乐器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齐奏、伴奏及合奏的能力,注意增强其器乐演奏的表现力。

篇13

一、寓教于乐,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寓教于乐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中学生在娱乐中产生积极情绪,受到美的感染。乐理知识表面看来比较乏味,可通过有趣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ruimisola”五个唱名的音高时,在课前用不同颜色的纸做出五组头饰,分别写上唱名。游戏时,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每组队随便站在一起。教师弹一遍c大调音阶,然后改变顺序弹奏五个音,各组学生听到后边唱边迅速排列,展开比赛。这样趣味的游戏,使学生在玩中通过听、唱形成准确的音高概念,并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听辨能力。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鉴别能力,使他们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情境,使他们在美的旋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譬如,在欣赏童话故事音乐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陶醉在欢快、活泼、优美、动听、有趣的音乐声中,情不自禁地舞了起来。学生兴趣盎然,自然表演得非常精彩。通过欣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辨别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

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巩固与提高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扩大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经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下面主要谈谈以大型团体表演为例的课外音乐活动的点滴体会:

1.课外音乐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大型团体表演的排练当中先让学生听唱,理解歌曲,逐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诸方面表现要素,使学生在美的素质、美的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例如,可以在排练器乐合奏《黄河大合唱》和有关电影歌曲时,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快乐和幸福,由音乐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队歌的磅礴气势,提出表现这段音乐的情绪应加大动作幅度和力度,更改后,经学生一表演,确实达到了比较完美的效果。这样一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发展了艺术素质,提高了艺术能力。

2.课外音乐活动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充分表现。学生的表演才能得到施展,潜能得以挖掘,找回了自信,“我能行”成了学习生活的动力。在鼓励学生个性表现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和谐美,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学生参加音乐活动之后,往日的“娇骄”二气没有了,不但能吃苦耐劳,而且为集体争光,以集体利益为重。遵守纪律,团结协作思想不只是口头上的慷慨激昂,而是闪烁着行动的光芒,尤其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的一言一行中,这让所有关心爱护他们的人感到了无限的欣慰。通过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换来的不仅是全体学生音乐知识的丰富,更主要的是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用优秀的作品激励学生

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课本中的欣赏课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还需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还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师通过各种演出或个人表演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崇拜,而且也会树立教师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