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技政策与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技政策与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政策与管理

篇1

在中国,非营利科技机构跟它的上层概念“非营利组织”一样,目前还没有相应法律法规来规范、支持它的发展,只是2000年由科技部、中编办、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制定的并由国务院转发的《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有所涉及。根据意见中“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以推进科技进步为宗旨,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社会公益为主的学科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活动”“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自主管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出资者的约定,制定章程,明确机构宗旨、业务领域、组织结构、决策监督程序、内部管理制度”等捕述(不是定义),对这类机构有了一些抽象概念。

1.非营利科技机构的法律定位

在国内,由于非营利科技机构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实际存在形式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非企业法人、有的是实质上的财团法人(我国没有明确提出此概念),形式多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非营利科技机构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与之相适应,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与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科技机构相关的不成体系的“补丁式”文件。但始终没有涉及到法律定位这一根本问题。为达到既要保持稳定又要加快发展的目的,在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对“民法通则”关于法人的章节尽快做出修改,并同时修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相应的条款,存事业单位没有完全退出;我国法律框架之前,新增非营利科技机构法人作为过渡。

从图1可以看出,社团法人可根据科教文卫等不同目标,建立相应的非营利机构。

2.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与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与管理的正式法律。2000年民政部颁布了《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唯一涉及科技类非营利机构认定的部门规章,其中只涉及了民政部登记和科技部负责审查,缺乏实际运行和管理的条款,实际操作较困难。另外,虽然在《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有“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的认定条件、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等,由科技部会同财政部、中编办、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的规定,但到日前为止,这“另行制定”的政策毫无踪影,因此近10年来科技类非营利机构没有得到大的促进和发展。建议我国应尽快制定“科技类非营利机构条例”,指导各地方政府制定非营利科技组织认定与管职实施细则,从而健全非营利科技机构法律体系。

由于非营利科技机构实际仔存形式很多,此建议新制定的条例和符地的实施细则中应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1)财务与会计。

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会汁制度,创建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会汁模式和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构建起我旧政府会计、非营利科技机构会计和业会计大会计体系的新模式。

一是非营利科技机构会汁准则?涉及的内容与事业单位会汁准则基本相同,其日的、意义及作用存此不作阐述,县就具体内容提出建议。①会计基本前提。与事业单位一致,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记帐本位币。但对会计主体再新确定,对于非营利科技组织来说,应引进“项目”概念,进行项只管理,以确立新的会计主体②会计要素、建议增加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现金流人、现金支、现金净流量)。

二是非营利科技机构财务与基金管理。涉及这方面的规定很多,在此只做框架描述①制定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如盈余分配约束、支出比例、行政方而开支比例、财务公开制度等。②制定投资活动有关规定、如投资的基本原则、理事会责任追究制、专业咨询和投资经理制、投资类的限制等。③制定财务督制度。如非营利性的约束、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等。④有关财务控制的舰定如支出权限的流转、预算的调整等.⑤基金管理规定如基金投资原则、基金投资策略与注意事项等。

(2)桶利与保险

结合我同发展现状,就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的编利需求提出建议。

①津贴: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少应留目前事业单位所享有的保健、误餐、交通等各项津贴;津贴汁人员工个人所得;津贴标准的制定及变更由非营利科技机构理事会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标准议定。

②假期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除享受国家法定节假H和其他假期之外,还可享受特别休假(取代公休假),可参照的标准: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自服务于本机构满一年起享受特别休假:服务1年以上3年未满者7日;服务3年以上5年未满者lO日;服务5年以上10年末满者14日;服务10年以上者,每一年加1日,加至30日为止。

③培训。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依照组织规定之程序可享受培训福利;组织为此项福利所列支经费不计人员工个人所得,可按组织运行成本处置;非营利科技机构年度培训经费需由理事会审议批准。

④社会统筹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失业、医疗等各类社会统筹保险。

⑤个人帐户养老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需为其从业人员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帐户,由国家、非营利科技机构、员个人分摊保险费用,且员工个人分摊不超过50%。其中组织承担部分不计人员工个人所得,而是纳入运行成本。

⑥附加体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可为其从业人员投保团体保险,具体险种、范用、保额及保费分摊标准南组织理事会确定。其中组织承担部分计人员工个人所得,可纳入运行成本。

(3)审计。

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汁法实施条例》和有关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办法制汀具体的(可参照行业性)《非营利科技机构负责人离任审计实施细则》《非营利科技组织年度审计实施细则》和《非营利科技机构内部审计实施细则》等法规,从而让非营利科技机构的公益性、道德感和使命感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

3.非营利科技机构的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对非营利机构规定了名日繁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基本上涵盖了向非营利组织征收的各个税种,如所得税、营业税、增值说、消费税、关税、房产税、土地税和车辆购置税等。在此仅讨论所得税、营业税。

篇2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没有将企业管理信息体系理念作为指导

会计信息化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在决策层面有效的会计信息,即内外部的会计报告,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则会充分借助会计报告信息、企业各项业务信息和金融市场信息,借助会计领域的信息工具开展资金方面的管理、资产方面的管理、预算方面的控制以及成本领域的管理,进行财务层面的分析、财务层面的预测与财务层面的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最大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绝对不能和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割裂开而独自存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绝对不能和会计学的教学分开而独自存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虽然已指出企业在财务层面的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可是却十分缺乏企业在管理信息体系的全局理念,没有把握好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的逻辑联系。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进程中通常存在局限性的认识,仅是重视企业在理财领域、估价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创造,却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重要功效。实际上,即使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所能大面积使用的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也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编制成套的预算财务报表的财务预测方法来获取未来现金流量数据。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忽视了借助企业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从而让企业财务管理所制定的决策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没有融入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企业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让财务领域的决策变得十分困难,所以需要运用新型会计信息技术来进行辅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往往忽略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功效,致使会计信息化技术很难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具体而言表现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通常停留于手工层面的计算、运用相关计算器或者借助Excel构建财务模型来处理相关财务问题的阶段,对于ERP、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域所获取的进展往往忽略,最终无法借助信息化的相关工具获取上市企业最新会计领域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利用,更加不能教会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践进程中,面对稍纵即逝的现实与大量的信息时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做出有效的财务决策。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会计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有些老师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有些老师单纯地将财务管理误解为数学方面的计算。对于会计学的不了解、对于会计信息技术的不了解致使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于ERP、远程访问、大数据、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云计算等会计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会计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企业财务管理案例方面的信息,更不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展与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研究,影响了学生系统化地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最终钳制了学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进一步转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教学理念上务必形成以下观点:彻底摒弃割裂认识财务管理学习的思想,必须从管理信息体系的角度来看待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之间的关系,构建起会计是一个提供决策有效会计信息的体系,然而财务管理是充分借助外部的相关金融信息、业务信息与相关决策有效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层面体系化的合理认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必须根据管理信息体系理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业务领域的信息进行与之相关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分析、决策、预测与操控的体系化过程,进而充分认识到会计与财务学基本的原理、方法与技术领域相关的工具,最终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最大化目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要清晰明确,对整个企业价值的评价和价值创造的进程应构建在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进行综合性判断的根基上。清晰地明确此点之后,就完全能够运用高职院校会计学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概念与基本方法,并把它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完成的相关财务报告与相关财务分析作为根基,并在会计提供的决策有功效的信息――会计报告根基上大力开展财务领域的预测与企业领域的价值评估,以此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创造。如此一来不但体现了管理信息体系中会计信息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在信息生产领域、传递领域、利用领域的连续性,更能借助《财务管理》课程对会计信息利用的教学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它推动会计学等先学课程教学的功效。

(二)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继承会计类课程在应用会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譬如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问题都能够借助ERP等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然而会计信息化也能够给《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手段与便捷的教学工具。要最大限度借助譬如ERP等企业管理软件、云计算、移动互联、远程访问、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譬如可以在借助EXCEL做NPV方面的计算和EOQ方面的计算,并在构建财务模型的根基上,借助XBRL财务报告工具大力开展对上市企业财报的财务报表分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学生不断展示会计信息化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进程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完成各项常规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让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走出课堂,把《财务管理》教学和企业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尽快使用将来会计信息化情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适合财务管理信息化教学要求的能力

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不管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研究界都不能对此置若罔闻。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己必须在管理信息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开展财务管理的思想,重新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确定新颖独特的教学目的与相关教学内容,运用新颖独特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此适应财务管理日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主动利用XBRL等信息化的财务报告工具,以此解决高职院校会计方面的人才难以去企业实践的困难,进一步指导学生借助XBRL等信息化工具对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做财务层面的分析,真正意义上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开展财务预测工作与财务决策工作,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和实践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密切结合起来,甚至还可借助相关研究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结束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如能根据上述建议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法,定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建春(1971-),男,汉族,湖南衡阳,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育研究。

篇3

附件:土地勘测许可证暂行办法

为了加强土地勘测工作的管理,提高土地勘测成果质量,使之满足土地管理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凡承担土地勘测工作的单位,必须申请取得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部门颁发的土地勘测许可证,方可实施作业。

二、土地勘测许可证的实施,由国家土地管理局统一组织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发证和监督管理。

三、勘测单位向当地省级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勘测许可证时,要提交《土地勘测资格申请审批表》一式三份。

审批单位接到申请审批表后,应在三个月内进行资格审查,凡符合下列条件的,可核发土地勘测许可证。

  1、土地勘测成果达到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分等定级规程》规定的标准。

  2、具备从事土地勘测工作的专业队伍和技术人员。

  3、具备必要的勘测仪器和勘测手段。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部门要不定期地对具有土地勘测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复查,如发现不符合标准的,注销其许可证。

五、审批土地勘测许可证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规定,系统内外,一视同仁,一个标准,实事求是,秉公办事,做好土地勘测许可证的颁发工作。

六、《土地勘测许可证》和《土地勘测资格申请审批表》由国家土地管理局统一印制。

篇4

目前,长庆钻井总公司共有钻机106部,新度系数0.58。近两年,装备工作紧紧围绕总公司业务转型升级总体工作目标,积极落实直线管理责任,突出设备完整性管理,强化设备隐患治理,为总公司全年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装备保障。但钻井现场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方面仍暴露出较多问题,如万向轴断裂事件、盘刹失效事件、高压由壬脱落事件,这些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强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进行有效解决与改进。

二、目前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存在问题

(一)杜邦审核。2013年,杜邦公司HSE体系审核专家对钻井总公司的HSE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共提出8个问题。其中关系到设备安全管理的有3个问题,具体如下:

1、变更管理:各级管理人员已经对变更管理的概念和要求有了基本理解,但在执行中基层存在应付的现象,且上级部门的审核把关不严,对变更风险的识别和控制缺乏充分讨论;年轻管理人员大量充实进井队管理岗位,公司虽然也建立和执行了能力评估矩阵和相应的培训项目,但其管理经验和管理技巧往往还不能满足岗位职责需要。2、机械完整性:关键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已经初步展开,但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对关键设备的预防性维修的具体指标不清楚,公司职能部门的监管缺乏系统和准确的记录;基层井队对关键设备的日常检查的记录没有完全建立起来。3、启动前安全检查:基层井队管理人员对于PSSR的概念还不清晰,往往以“开钻前检查验收书”代替; 职能部门对PSSR检查表如何制定意见还不统一。

(二)安全帮促与现场检查。通过参与2013年四次安全帮促及一次安全综合大检查活动,与基层人员就设备安全管理相关方面进行交流,结合现场设备管理状况,反映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井队对总公司《关键设备管理办法》学习理解不够,部分大班骨干不能完整说出关键设备设施明细及检查内容、报废标准;2、基层对设备变更管理不重视,现场对哪些属于设备变更的范畴及属于设备变更的分级不清楚,以至于实际发生的设备变更未设备变更管理规范履行审批手续;3、设备启动前安全检查,未全面展开,基层不清楚哪些情况下设备启动前必须进行安全检查,现场缺乏检查记录;4、基层执行力不足,从总公司机关―项目部―钻井队呈信息衰减趋势,文件、标准、制度等要求的往往未落实到位;5、设备管理能力有待提升,部分设备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没有清醒认识,开展工作没有效率也没有效果;人员数量不足,需要补充。

三、改进方向及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装备主管部门,如何更好的履行直线管理责任,把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工作做好,提升总公司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的水平,也是我们要思考与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及时召开设备设施完整性与可靠性HSE分委会及推进会

(二)积极组织参与培训工作,加强设备安全管理培训,提高设备安全管理意识

1、首先加强基层管理者设备安全管理培训,提高认识。基层管理者作为设备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对设备安全管理有效开展与实施起着“领头羊”作用。队长、副队长重视,并且对该工作内容、工作管理流程、工作重点清晰明了,设备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就能有效提升。因此,必须加强基层管理者设备安全管理培训,使基层管理者对关键设备管理、设备变更管理、设备启动前的安全检查等相关内容熟知、熟练运用。

2、根据设备类型及管理现状,合理有效安排组织培训。根据钻机类型及井队人员技能评估状况,合理有效安排组织培训,就是要真正实现“缺什么,补什么”,实现培训效益,最终效果要在人身上体现出来反映到具体工作中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培训而培训。目前,装备部与人事劳资部紧密配合,根据管理现状,已有针对性地组织了盘刹、顶驱、CAT发电机、固控设备等多期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待持续巩固。

3、设备管理人员要充分参与培训,编写相关课件,传授管理经验。设备管理人员应当面对责任,用于担当,落实直线责任,积极参与到设备安全培训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结合现场问题,编写相关课件,交流传授相关管理经验,共同提高设备安全管理水平。目前,项目部设备办、装备部都针对设备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积极编写了部分课件,在总公司视频会上进行了交流,起到了分享交流的作用。

(三)强化细节管理,适当补充管理人员,提升现场设备管理执行落实力度,克服执行衰减现象。根据现场情况看,总公司制定的相关措施、标准、制度等能否及时有效在基层落地生根,必须要落实。这依靠的就是执行落实力。落实的好不好,这依靠的是细节管理落实的怎么样。而现场所反映出的文件没有收到、标准不清楚、细节不具体等等,都是执行力衰减的有力佐证。因此,强化执行落实力对于设备安全管理来说,变的尤为重要。因为,设备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落实,需要具体做来完成。

另外,随着总公司设备安全管理的要求,工作量越来越大,需要补充相关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部设备管理办公室人员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管理的力度与效果。

(四)深化观念,树立设备管理为“全员管理”的概念,全员参与。坚决摒弃设备管理只是装备部门的事情,树立层次全面的全员管理模式,将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工作放到总公司安全管理一个突出工作,持续推进关键设备管理、设备变更管理、设备启动前的安全检查等在井队的有效开展与深入,设备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就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5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0670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A070708007)

引言

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政策宣讲是科技政策落地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科技政策在贯彻宣传过程中存在层级过多、渠道单一、缺乏反馈等问题,从而导致科技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理解不全、执行偏差等情况,影响了科技政策实施效果[2]。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科技单位往往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人员短缺等问题,导致科技政策宣讲实效性差、公众参与度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政策宣讲需要。一些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企业受信息条件制约,在获取政策、解读政策、落实政策等方面往往存在信息瓶颈,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实现政策、解读、分类、反馈和咨询服务的信息平台。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发了一个面向基层科技主管部门和科技企业的政策宣讲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以科技政策文档资源归整为入口,以构建科技政策专题知识库为核心,实现对各类科技政策的科学分类、快速检索和精准解读,为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企业“学好政策、用好政策”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3]。

1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1.1科技政策宣讲内容设计

科技政策涉及到税收优惠、工程研发、项目申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奖励等方方面面,条条块块政策繁多。在科技政策内容体系设计中,本文梳理了国家、省、市各层面的科技政策信息,结合最新的科技管理体系,按照科技计划管理、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科技经费与财务、科技服务与管理、科学技术普及、科研机构改革、企业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条件与标准、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等15个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整理,处理、加工各条科技政策,形成符合知识库要求的文档资源;基于网络抓取和手工录入等方式完成各类科技政策资源入库,建立相应的知识库系统,实现对各类资源的高效检索和便捷利用。在知识库建设基础上,开发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对各类科技政策资源的管理、用户管理、信息定制、移动应用服务等功能。

1.2信息服务平台总体实施方案

科技政策宣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包括资料收集与处理、知识库建设、专题网站建设、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4部分内容,每个部分又具有不同的细化方法与流程。总体技术框架按照资源、知识、平台、服务和管理几部分组成。平台采用基于多层框架结构的平台化策略,广泛使用组件技术,以科技政策宣讲创新服务为目标,以浏览器为操作界面,以政策知识库为核心数据源,全面建立安全、可靠、互动性强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总体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

2相关技术

基于B/S,采用MVC设计模式和ThinkPHP框架,数据库选用MySQL,开发语言为PHP进行系统开发。其中,ThinkPHP框架能够简化企业应用开发,不仅包含了基础架构、类库、缓存机制、数据访问、表单处理等常用组件,而且具备较高的开发效率和扩展性。在科技政策宣讲信息服务系统中应用ThinkPHP框架,开发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处理上,能有效提升开发效率。

3主要功能实现

3.1知识库构建与实现

通过网络抓取和手工录入方式将各类科技政策按目录分类收录,形成相应的政策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关键词和政策文档之间的索引映射关系表,实现科技政策资源的高效精准检索。关键词索引关系如表1所示[4]。表1中数字0代表该关键词没有在文档中出现,大于0的数字表示该关键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值,数值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5]。

考虑到每一条科技政策文档在入库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初步分类,且本文研究的政策资源检索不像网络搜索引擎那样复杂。因此,本文简单使用关键词统计方法来进行搜索结果排序。当然,后期也可考虑对一些重要的科技政策文档在索引时就加入比较大的权重值(如发文时间、发文单位级别等),在用户进行相关检索时可以将较高权重排序在前列。知识库检索功能界面如图2所示。

3.2科技政策解读模块

科技政策解读是对各类科技政策进行宣讲的主要形式之一,每条科技政策落实都首先依赖于政策的精准解读,本平台也开发了相应的科技政策解读模块,主要收录、编制对知识库中各类科技政策的解读文档。解读文档形式包括政策解读文件、宣讲活动、视频、图片等,每条政策解读文档都对应一条或多条科技政策文档。同样,每条科技政策也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政策解读文档。

在辑科技政策解读文档时,首先在科技政策知识库中通过关键字查找到与政策解读文档一致的政策文件,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科技政策文档与政策解读文档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按照政策解读文档内容逐条录入解读信息,编辑完成后存入政策解读文档库,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

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在检索科技政策文档时,不仅能查看所需的政策文件,还能检索到该政策文件的相关权威解读,有助于用户深入了解、体会政策文件精髓。通过检索一个科技政策文档,系统会相应地把涉及到该政策的相关解读文档一并显示出来。

4结语

本文在收集、整理各类科技政策资源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政策知识库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基层科技政策宣讲活动提供了信息化基础支撑,以满足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企业对科技政策的宣讲服务需求。目前,科技政策知识库还不够全面、完善,后续还要开发出更加智能化的政策文档抓取和分析系统,建立更加高效、精准的科技政策信息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项顺伯,徐兵.科技政策宣讲过程及其内容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 (19):7677.

[2]朱丽苹.农村政策宣传渠道与方法研究――以监利县周老嘴镇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篇6

在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各国逐渐认识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各国都将科技人才培养与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并推出各种政策为科技人才管理奠定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关键期,对于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多,但影响科技人才管理的因素也很多,因此,有必要联系影响因素做好科技人才管理促进机制构建工作。

一、科技人才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部因素

第一,激励结构。对于科技人才管理来说,其激励结构由激励水平与激励方式构成,科技人才对激励水平的要求较高,激励水平越好,留住科技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大,人才流失率也越小。一般来讲,可以采用的激励方式有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种,其中精神激励有职位晋升与表彰等,物质激励有奖金、提供住房等。但一些地方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导致科技人才大量流失。

第二,发展前景。科技人才不仅注重眼前利益,更关注未来发展,并认为发展前景对自己的吸引力更大,而这种发展前景既包括组织发展前景,也包括科技人才自身发展。很多科技人才在进入组织前都会对组织与自己发展空间做必要的评估,如果组织与自身发展空间较大,他们就会留下来,如果发展空间受限或不具发展前景则不会选择该组织,这些都是科技人才管理中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三,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对科技人才能力的发挥有很大影响,工作环境越和谐,对科技人才的帮助越大,科技人才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也会受到更多人的认可,相反则会影响科技人才工作信心,科技人才也会流失。

(二)外部因素

第一,经济支持。一般来讲,经济支持对科技人才管理影响很大,其原因在与科技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经济支持,不仅科技活动会受到限制,也会让科技人才失去信心。由于经济支持与地区经济发展有关,只有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才能为科技人才研究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明显强于西部地区,所以,东部地区的科技人才相对于西部地区多很多,这样逐步拉大了东西部差距。

第二,政策导向。国家政策对科技人才管理的影响也很大,通常受国家政策影响越大的地区,往往越能成为科技人才聚集地。如美国在二战后推出了很多与科技人才相关的优惠政策,使得世界各地科技人才大量涌入美国,促进了美国经济与科技发展。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我国,经济越发达地区,科技人才就越多,而科技人才越多的地区,政策也越好,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三,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对科技人才的影响较大,文化氛围越浓重的地方,越能成为科技人才聚集地。如北京中关村、中科院、清华大学等,这些都是科技人才集中场所。文化氛围越好,科技人才留下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科技人才管理促进机制构建

要做好科技人才管理,就要联系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促进机制,也就是做好内部促进机制与外部促进机制,如下图1所示:

图1 科技人才内外部促进机制构建示意图

(一)内部机制

首先,激励机制。要留住科技人才,做好科技人才管理,就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联系科技人才实际情况建设,注重公平性与公正性的融入,减少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第三方评价机构应用到科技人才评定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信心[3]。同时,及时更新评价标准与体系,应用多种激励方式,不仅要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还要注意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应用。

其次,发展机制。科技人才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管理,由于科技人才十分关注未来发展,这就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做好科技人才未来发展规划,组织应帮助科技人才完成评估,同时构建合适的发展机制。如经常为科技人才组织培训活动,增强组织科技人才与外部的交流,优化科技资源,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发展空间,促进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最后,工作机制。要做好科技人才管理,还要有良好的工作机制为基础。为科技人才打造高素质科研团队,做好科研分工与规划,增强科研团队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同时,注重文化机制创设,坚持人本理念,给予科技人才足够多的认可,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

(二)外部机制

首先,引进机制。科技人才管理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人才引进机制,这就需要组织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保证组织科技人才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符,避免形象化的存在,同时,不仅要引进国内各地人才,还要加大对国外科技人才的吸引,逐步增强我国科技与经济实力。

其次,投入机制。科研既不能缺少人才也不能缺少资金投入,所以,在科技人才促进机制构建中还要注重投入机制,采用多元化手段,逐步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多元化投资渠道,注意与社会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外部机制构建工作[4]。同时,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从政府获得一定的科研资金,如果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质,就要完全由政府控制,尽量减少商业化因素的融入,保护研究成果不外泄。

最后,政策机制。政策要以协调为主,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科技人才分布严重不均,这就需要国家出台援助西部科技的政策,让更多科技人才深入到西部地区,做好西部人才教育工作[5]。同时,注重制度化的融入,政府要做好科技人才管理,提出一系列留住科技人才的政策,如必要的社会保障政策、人才培养与奖励政策等,并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让科技人才看到国家对他们的重视。

三、结语

科技人才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这就要求组织做好科技人才的管理,推出合适的政策留住人才,增强人才工作的信心,让科技人才感受到国家重视,这样不仅有利于早日实现“中国梦”,还能吸引各国科技人才进入我国,使我国始终占据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柳冰.影响高校科技人才流动的因素与激励机制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

[2] 杜文岭,齐钦,仇琛.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22.

篇7

1我国基层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科技管理机构体系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存在重叠与缺失问题。其中机构重叠主要主要体现在个别政府部门之间。例如部分县市的科技局主管全县的科技工作,而其他局也设有涉及科技的股室。这种现象不仅会造成资源和人才浪费,还容易诱发推诿扯皮现象。第二,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职能交叉和定位不准。这种交叉主要体现在基层县市的科技局与其他局有关科技的部门之间。例如,例如部分县的科技局农村股与农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之间就存在职能交叉,并诱发多头管理问题,需要进行整合。第三,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改革不到位,市场化程度较低。在我国基层县市区,只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构建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中介机构,大多数地区的科技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仍然由政府作为主要的管理和经费来源,专业化程度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1.2科技管理运行制度方面的问题

第一,基层政府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我国地方政府在基层科技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思想上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存在认识不足和认识不全面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根本不重视,没有科技管理概念。例如部分县市的科技局已经取消,或挂靠发改委、经济局,不利于基层科技管理的开展。第二,我国基层科技机构人员数量配备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我国基层县市区的科技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差别极为显著,多的可达二三十人甚至更多,少的则只有两三人,显然不能承受愈加繁重的基层科技管理工作任务。此外,基层科技机构的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工作人员的专业与岗位不一致,人员年龄偏大,创新意识不足等。第三,科技政策不完善,执行能力略显不足。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的基层科技机构往往构建起自己的科技发展政策体系,但是往往不够完善和系统化。在科技政策的实施方面往往力度不足,操作性不强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2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改革的建议

2.1科技管理机构体系的改革建议

第一,健全科技管理机构。针对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的重叠问题,建议由基层县市区政府政府作为指导,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机构的合并和重组,以节省科技资源,提高科技管理的工作效率。此外,建议我国基层县市区政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科技咨询机构,为当地的科技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第二,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机构职能。本文认为,我国基层科技机构的智能建设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科技发展要使用市场变化,科技机构对域内科技工作的指导不仅限于宏观指导,还要放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二是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域内产业科技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第三,要改革科技中介机构。面对我国基层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完善相关科技政策,使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运作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健全各个中介机构的运行机制,使科技服务更为合理高效。

2.2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改革的建议

第一,地方政府要转变科技管理的观念,提高对基层科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国家的长远发展的视角认识和重视基层科技管理工作。基层县市政府必须要成立一科技局为核心的基层科技工作管理机构,并将基层科技管理工作水平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基层政府对科技管理的重视程度。第二,变革基层科技人员的任用和培养制度。面对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实际问题,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优化科技人员配备,增加工作人员数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科技管理队伍。二是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第三,进一步优化基层科技管理政策。针对我国基层科技政策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积极采纳他们的有益建议;二是积极拓展科技政策的视野,政策的指定要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改;三是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使科技政策向地区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第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面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建立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的奖励制度;二是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保证科技技术供需双方的正常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第五,基层县市政府要要从大局出发,不断加大对科技管理和科技发展领域的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投入增速高于当地的财政收入增速。另一方面,要以政府牵头,形成一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后盾、民间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3结语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基层作为科技应用的主阵地,在地区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基层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通力合作,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篇8

一、影响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分析

1、政策法规因素

我国科技档案法规从结构上来说,并未形成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的政策体系结构,仍呈分散状态;从内容上来说,比较狭窄,表现在针对特别领域的具体科技档案法规比较少,宏观方面比较多,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政策也迟迟没有出台;从实效性上来说,科技档案政策法规建设总是滞后经济技术发展,缺乏先见性,发现问题后才制定相关的政策解决问题的情况居多;从保密方面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对于科技档案保密方面欠缺法律规定,计算机的管理规定也落后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从政策手段上来说,以指导性的行政手段为主,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调控明显弱些,降低了科技档案政策法规的宏观调控能力。

2、档案意识因素

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在意识和观念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对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重视不够,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科技档案保存的分散与混乱,损坏和丢失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社会上对科技档案价值认识不足,致使科技档案需求未能充分挖掘。这就影响了科技档案价值的发挥,阻碍了科技档案取得发展与进步。

3、人员素质因素

目前我国,从事科技档案研究的专业人员虽然已有规模,但与已建立的科技档案主体比较,还是杯水车薪。这就造就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专业人员的缺乏导致编制、管理科技档案从业整体水平的降低,从而使科技档案本身的质量和价值降低;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素质的降低也影响了科技档案的研究工作,使科技档案的收集、管理、研究、创新越来越困难。这对于科技档案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都产生极大影响。

4、资金投入因素

资金的匮乏始终是制约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瓶颈”。现代社会网络环境下的科技档案开发利用,需要足够先进的软件、硬件的支撑,才能形成完备的数据库,才能采用网络化的开发方法和多样性的服务手段,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支持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但由于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视性不够,投入的资金不够,科技档案不得不与许多现代化信息技术脱节,造成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严重滞后。

二、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策

(一)完善科技档案政策法规

首先需要在制定一个总体协调和管理科技档案的总体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多层次、系统化的具体的科技档案政策法规指导科技档案工作,以保证科技部门各项工作有章可依、协调发展;其次,需不断完善科技档案政策法规内容,以及对政策盲点内容加以补充,保证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再次,需要建立科技档案政策法规制定机构,重视与横向信息机构的沟通和协调,以协调各个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科技信息活动,促进科技档案机构的融合、交流和发展;最后,需丰富科技档案政策法规手段,在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调控和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的保障。通过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使科技档案由分散保管向集中存储转变,确保科技档案完整齐全与及时归档,由科技档案部门统一进行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提高档案人员综合素质

科技档案工作人员是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关键要素,因此科技档案工作人员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和丰富的与本行业相关的科技知识,才能具有流利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辨识科技信息妥善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此外,法律知识和一定的外语也是现代社会科技工作人员所需要的,如专利法、广告法、技术合同法、商标法、版权法、 产权法等相应知识,以及相关产品的性能、用途、价格和一些专业术语。其次,科技档案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工作,对科技课题或项目的技术方案、技术路线有详细的了解,并了解各种技术文件的内在联系与因果关系,并能够指导科研人员科学合理归档。最后,科技档案工作人员应及早对新技术、新应用进行学习和吸收。只有具备科技管理系统的开发与使用、科技档案网站的设计与维护、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平台构建等能力,才能对科技档案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实现科技档案价值。

(三)普及档案意识、增加资金投入

篇9

引言

股权激励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话题,通过使管理者拥有一定的股份,能够参与分红或通过出售股份获利,使其与企业的股东利益保持一致,从而解决委托理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2006年正式颁布了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境内)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境外) 股权激励试行办法》,我国的各类上市公司就开始了积极进行股权激励探索活动。 特别是在我国的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及上海张江高新区,都开始积极进行股权激励试点。在它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下,各地政府、各类企业也对股权激励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试点。而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激励机制,对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如2012年初,南京人民政府《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 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简称“南京九条”),明确指出“在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企业股权(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激励以及分红激励试点”。可见,研究对科技人员实行股权激励的问题,排除科技企业中股权激励的障碍,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股权激励理论概述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办法(试行) 》对股权激励作了明确界定: “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 监事、 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企业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股权激励,就是企业为了使经营者与股东的价值目标一致,有条件的给予管理者或技术骨干等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或以优惠价格购买公司股份的权利,共同承担风险分享利润,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与工资、奖金、提成等传统的激励措施相比,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可以使优秀的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能够在较长的期限内在企业中尽心尽力的工作,创造更多的股东财富。

由委托理论可知,企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受董事会委托,股东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企业的技术骨干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为使经营管理团队更好地完成委托,留住管理和技术精英,在支付薪酬的同时,可以对他们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股权激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股权激励的实施使一些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成为了公司的股东,而且享受公司的部分股权,将公司的利益与其个人的利益直接挂钩。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管理人员的股权激励已经被广泛的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肯定,日渐成熟和完善。但是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制度,除在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鼓励高科技企业广泛开展对科技骨干进行股权激励的探索和试点外,国内其他地区和企业在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也在不断摸索,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需深入研究探讨和解决。

二、对科技人员实施股权激励的障碍分析

2012年8~9月,我们对南京市的科技企业关于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实施现状、效果及对企业创新动力影响,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通过南京市财政局企业处共向南京各类科技企业科技人员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对科技人员实施股权激励在企业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一)对科技人员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范围有限

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有67%的企业未制定或刚刚开始制定股权激励政策, 52%的企业未对科技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政策。技术人员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主要为岗位技能工资,占比67%。可见,在南京市的科技企业中,股权激励已经开始成为大家都比较接受的一种激励手段,但是各科技企业在实施时还是比较谨慎,只有小部分企业对科技人员采取了股权激励的政策,大多数企业对于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机制还未实施或正在制定中。大多数科技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工资性质的收入,只有31%的人员选择有技术入股的收益。针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政策在企业中实施的范围十分有限。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鼓励科技企业充分使用各种激励手段,包括股权激励措施,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使得科技人才能够安心、尽心的长期在企业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二)激励幅度较小,且激励内容不确定

我们所调查的科技企业均非上市公司,规模不大。企业在制定股权激励政策时可以直接依据的法律文件不多,实施激励的企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股权激励制度。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持股的技术人员中,只有23%的人员持股比例在10%以上,科技人员持股比例主要集中在5%以下,激励幅度较小。科技人员对于股权激励的政策满意度也不高,在“股权激励政策实施是否满意”的问题上,仅有13%的人员表示非常满意。在原因的追查中,激励的内容难以确定成为选择比例最高的选项,达到38%,是排名第二的“缺乏结构合理的资本市场”比例(13%)的几乎三倍。可见,科技企业在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的政策制定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激励内容,如指标的设计、价格的设定、行权时间的限制等,需要结合科技人员的特点与管理人员的股权激励政策应有所区别,更具有针对性,才能更好的刺激和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监督约束缺乏,会产生一定风险

调查结果中,54%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当对股权激励政策进行法律监督约束,同时48%的调查对象认为还应当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约束。但是可以看到,股权激励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事物,有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非常的健全,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而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都是理论和实务界诟病的焦点,所以从这两个方面对股权激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风险和无效。调查中,有56%的调查对象认为股权激励会拉大了科技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造成对立情绪,影响工作,48%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业利润可能被高估,25%的调查对象认为股票期权有奖无罚,可能导致科技人员向企业股东转移风险。而以上的风险,均是股权激励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和约束造成的后果。可见,对科技企业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的研究和实践还应加强,特别是政府在相关法律的制定上应加快步伐,紧密结合现实,能对股权激励的实施发挥有效的法律监督作用。各科技企业也应加强内部管理建设,理清产权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避免在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中缺乏内部的有效控制和监督。

(四)政府科技政策落实困难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特意设计了有关南京市相关科技政策和科技激励政策的问题。从整理的结果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希望得到政府对科技人员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比例都在75%以上。但是科技人员对南京市有关科技激励扶持政策的了解却很欠缺,在我们所列示的南京市近期的8项有关科技激励扶持文件里,请调查对象对其所知晓的政策进行选择。除“南京创业人才321计划”外(达到69%),其他政策没有一项有超过40%的人选择,就连南京市在今年初大力宣传的”南京九条”也只有37%的对象选择,甚至还有4%的对象对所列8项政策都一无所知,没有勾选任何一项。这一方面可能是和科技人员一心只埋头做研发,两耳不闻窗外事有一定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的有关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向企业进行宣传落实。在宣传落实中还需要进一步做细工作,在调查对象中有21%的人知道政策却不够了解,不知道是否能够享受政策,还有27%的调查对象认为符合条件但操作困难,有45%的对象认为政府政策无明显作用或无作用。可见,我们政府出台了许多科技鼓励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但落实到企业中,让科技人员享受到政策的优惠还需要做更多更细的工作,才能达到政策目标。

三、结语

稳定核心技术骨干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的技术发明都在科技人员的脑子里,一旦他们离开,连人带项目就都没有了。但是很多科研人员在研发时激情不断,一旦研发成功之后,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仍存有一段距离,但科研人员对此积极性明显减弱,所以在科技企业中对科技人事实施长期的股权激励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欧美等国家实施中长期的股权激励是多数高薪技术企业的必然选择,在人才流动如此频繁的今天,设计出合适的股权激励方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抓住政府目前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契机,加快企业的发展,是每个科技企业都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华、郑军.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7):96-101.

[2]陈艳艳.股权激励的研究评述与未来展望[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3):102-108.

[3]马施、李娜、于雳.管理层持股激励效应研究[J].财会月刊,2010,(7下旬):14-15.

篇10

(二)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

科技园采取“以大学城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化运作”的方式,科技园设立大学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大学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是管理科技园的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解读国家对科技园的相关政策法规,负责园区的规划,落实政府与学校给园区的优惠政策,制订科技园的管理办法,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与园区公司及园区企业之间的关系,拟定大学科技园入园条件,负责入园项目的审批、考核、种子资金发放等各项管理工作。管委会下设的科技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管委会的具体事务工作。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在管委会的指导下,负责科技园的具体管理和运营等业务,主要承担园区建设、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招商引资、技术转让等项职能,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法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为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

二、贵州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的配套政策设计

(一)资助类政策

一是设立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基金。由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设立“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基金”,该项资金由省政府、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与大学城科技园管委会共同出资组建,作为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人才开发。二是设立大学技园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发展资金从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专项、以及重点产业联盟专项等方面。三是实施大学城开放实验室工程,并设立专项支持资金。这里,开放实验室工程是指,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转制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建立的,以行业应用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对大学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开放、资源共享的实验室,为科技园区内企业提供各种有效服务。而对大学城开放实验室为园区企业提供的服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四是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主要用于大学科技园区一般创新项目支持资金、重点创新项目支持资金和股权投资项目支持资金。五是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园区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市财政配套资金和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资金。

(二)投融资类政策

一是支持大学科技园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每年在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具有良好信用的企业可以申请大学科技园区产业发展资金、企业担保贷款补贴资金等公共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可以申请小企业扶持资金、留学人员扶持资金等公共财政资金支持。二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大学科技园区信用贷款扶持资金从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并按照年度预算进行安排。科技园区企业的信用贷款服务业务,应当由与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合作的银行和在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备案的信用评级机构共同实施。三是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大学科技园区设立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大学科技园区内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支行、信贷中心等信贷服务专营机构,通过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支持各专营机构在大学科技园区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科技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四是扶持科技园区企业担保融资。鼓励担保机构在大学城的设立和发展。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各商业银行在大学科技园区设立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的信贷专营机构,给予信贷专营机构一定的购(租)房补贴和业务风险补贴。合作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票据担保、合同履约担保等统一纳入政策支持的范围。五是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金融支持。建立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金融综合服务机制,推动科技园区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于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

(三)人才类政策

一是支持人才特区建设的政策。为加快大学城人才特区的建设,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布局、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人才培养、资助(如为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优先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贵州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高层次人才,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住房与配偶安置。采取建设“人才公寓”等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定向租赁住房。二是支持高端领军人才聚集的政策。为实现大学科技园区的战略目标,持续培育和发展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需聚集和培育一大批海内外高端领军人才,包括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未来之星、风险投资家和科技中介人才。三是建立科技园区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绿色通道。建立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审在园区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和其他急需紧缺人才。对园区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可按照特殊岗位招聘办法,实行专项招聘或聘任。

(四)创新类政策

一是支持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对于纳入统计范围的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一定增长比例的,通过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支持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平台建设、技术改造、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专利标准创制、品牌管理、投融资等试点工作,对完成试点任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二是支持大学科技园区中小科技型企业投标承接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政策。为帮扶园区企业开拓市场,支持科技园区内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应用于重大建设工程,帮助企业解决在投标承接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面临的突出困难。鼓励银行根据企业签订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加快放款时间,为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按照基准利率给予贷款企业一定的利息补贴支持;给予银行一定的风险补贴。对于在贵州地区实施、全部或部分由贵州省、地州市政府资金投资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对园区企业技术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三是支持在大学科技园区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工作的政策。对政府投资项目所需的产品或设备,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园区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对采用园区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投资项目,优先安排环保、交通、能源评估,加快审批,优先安排财政预算,确保资金额度;对科技园区企业研发的重大创新药物等,优先进入医保目录或纳入政府储备;政府有关部门在预算中要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支持力度,对提供自主创新产品的科技园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优先给予资金支持,用于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研发和推广。

篇11

2.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国内企业在科技上的创新,同时也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直到2010年我国政府据传的财政科技支持资金就达3250.18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3.6%。虽然支出比例在逐年上长,但支出的效益并不尽如人意,严重的资金浪费,体现了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将享受到的财政科技拨款用到了企业科技活动上,使得逐年增长的财政科技支出得到应有的回报,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使用效率,也没有将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入作用发挥出来。

3.财政科技支出管理的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在财政科技支出方面的管理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财政科技支出仍然实施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我国政府普遍实施多头分散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各管理机构之间呈现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管理现象,一些管理内容又重复交叉,同时掌管资金的财政部门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在项目申报、审批、财政资金投入等各个环节出现脱节现象;第二,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科技经费的监督力度普遍松懈,相应的科技经费考核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例如科研经费使用未按预算执行,随意使用发票冲抵科研活动,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第三,我国政府虽然出台了多种各类科技计划支持方式,例如无偿拨款,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但总体上还是无偿拨款的比例较大,这不但适应不了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国家整体的竞争能力。

4.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现状

自我国开如重视财政科技支持以来,先后推出了不少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税种、政策以及对象也逐步完善起来。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等一些优惠政策。虽然所涵盖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广范,但其在法律、制度以及执行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税收法律级次低下,税收制度负担繁重,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片面等一系列问题。

二、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1.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与支出管理体制

财政科技投入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应该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政府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根据企业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财政拨款,杜绝越俎代庖的财政拨付,对重点产业实施调整振兴的规划,进一步创新财政科技的支付方式,将投入绩效考核作为拨付财政科技资金审核的重点。除此之外,我国政府部门还应该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创新支持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强财政科技创新拨款的使用效率。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申报也要进行全程的监管,完善企业科技经费的问责机制。

2.完善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企业的科技创新存在很大的风险,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尽可以能延长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保证企业获得的研发支持持续稳定,使不同规模和性的企业都能够在研发中受益。利用完善的风险投资鼓励税收政策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更长期限的免税优惠。

其次,政府应该灵活运用多种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前扶持为主,结合事后鼓励为辅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的创新。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逐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本税前扣除政策,加大企业员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的比例,促进企业加大员工培训支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政府财政科技拨款管理,引导政府构建风险投资体系

篇12

这三大战略任务抓住了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键,明确了2007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和要求。充分认识这三大战略任务的重大意义,是做好2007年工作的重要前提。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局部的突破和跃升实现国家目标,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今年必须尽快确定各专项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实施,通过创新管理,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政府、企业、优势科技力量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实施重大专项的协作机制,确保各个专项的顺利实施。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它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的有机结合。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真正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抓住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确保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体制机制和政策是关键。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就无法形成对科技资源流动的正确导向,就无法形成对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因此,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已经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2007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经济政策协调、科技宏观管理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5个重要方面取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进展,为完成“十一五”任务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有新突破。当前关键是要着力抓好《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细则的落实,要在改革体制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营造环境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围绕国家目标,以大企业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带动,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打造高水平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集成各种资源,加强企业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二是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推进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在一些具体政策协调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特别是力争在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投资和消费等政策的协调上有实质性突破。

三是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已经颁布,加强宏观统筹协调问题就更为突出。因此,今年要积极探索建立协调有力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协调,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协调制度,建立科技部门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机制等。

提升五方面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工作要在推进三大战略任务、实现体制机制三个突破的基础上,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力争使五个重点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要显著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卫生健康和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能源、资源和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显著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为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2007年科技工作亮点频闪

徐冠华在工作报告中部署了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许多新办法和新举措,令人耳目一新。

启动若干重大专项

实施16个重大专项是《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今年要抓紧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全面启动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综合论证,力争年底前完成全部重大专项的论证工作,在年内正式启动实施若干项重大专项。

据悉,为启动实施重大专项,将建立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论证专家委员会,通过科学论证促进重大专项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此外,还将建立重大专项的定期汇报和沟通制度,实行节点控制,确保各个重大专项工作进展顺利。

实施一批重点专项

为更好地解决涉及国家进一步发展合安全的全局性、前瞻性、紧迫性问题,科技部将在确保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

据悉,这批重点科技专项涉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清洁汽车、高效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大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重点专项将集成科技计划经费,联合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筹建国家实验室

国家科技计划中仍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性研究作为支持的重点。今年将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实施纳米、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重点在海洋、航空、重大疾病、磁约束核聚变、洁净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交通、量子调控、蛋白质科学等领域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在若干重要基础学科领域、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新建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国家野外台站的支持力度,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同时,积极探索国家实验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此外,在前沿技术领域,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能源、信息、材料、先进制造、交通和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开展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信息化、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等前沿技术探索,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

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2007年将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1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60个示范乡镇,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重点解决粮食丰产技术、生物质技术开发综合利用、重大动物疾病防治、农业生态治理、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同时,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一批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星火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农业科技基地。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示范,制定和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和完善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节能降耗技术开发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要突出节能、降耗主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推进工业领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依靠科技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工作。完成“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修订和,制定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技术政策。

同时,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工作,加强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社区医疗、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领域科技工作,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继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测等社会发展科技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

2007年,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据悉,今年将完善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改革验收评估工作,制定公益类院所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工作。

继续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依托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3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科研事业单位设置和调整的管理办法,制订深化地方院所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协调和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召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开展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机制和政策,在若干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区域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

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是2007年科技管理改革的重点之一。据悉,今年在进一步落实分类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减少基础研究、前沿科学探索中过于频繁的量化评价活动,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数量,并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促进鼓励科学家潜心研究机制和对“非共识”项目进行资助的办法。继续完善科技计划专家库制度,扩大青年专家、海外专家的入选。

开展科技经费使用监督检查

全社会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科技经费监管力度也要相应加大。2007年,要全面推行和规范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继续强化科技计划和专项项目经费预算的评审评估工作,建立预算评审复议制度。推进科技预算管理专家库和全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建设。完善科技经费监管的制度和机制,规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运行,制定和《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暂行办法》。会同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工作,跟踪计划项目资金运行情况。

建立落实配套政策的联动协调机制

《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和政策问题,还要加强有关部门间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

为进一步落实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科技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就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和问题沟通协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此外,建立中央与地方联动机制,使地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政策精神;开展政策实施细则实施情况调研,对政策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国家计划向地方和行业延伸

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以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等为抓手,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将承载更多“使命”。

为加强国家计划与地方计划的衔接,今后支撑计划由地方牵头组织的项目经费比例要到1/3;安排由地方组织牵头的项目资金不少于10亿元。一些体现国家目标的重点任务可交给基础较好的地方牵头组织实施。从今年起,科技部将会同地方组织实施一批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将其列入省部会商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

为加强行业科技工作,今后科技部将以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集成能力、工程配套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基本着眼点,通过科技规划和计划,建立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要依靠部门、行业牵头组织实施。建立完善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项目库,解决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问题,解决部门、行业间的项目重复问题。

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产业化发展将成为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点。据悉,今年进一步实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制定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型园区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试点方案,实施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引导国家高新区转变增长方式,高效集约化地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型产业。

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修订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管理办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备案制度,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系统,加强技术经纪人体系建设;建设创业投融资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培育和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各类创新联盟组织,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

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行动

篇13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又对管理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主要关注于研究产出指标,而忽略了对科技创新过程效率的评价。所以,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一套针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标准化的管理规则,并进行政策设计,对科技创新运行全过程进行评价,以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1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概念界定

标准化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化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领先企业的重视。为清楚阐述本文观点,现把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加以界定。

科技创新。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标准化的原理实现管理的标准化。主要指制定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持续提高管理绩效。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本文指的是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通过制定规范,形成标准,引导企业对自身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通过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的评审进行监督。是一种新的科技管理方法。

2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政策设计

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积极发挥经济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标准化必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但均未有针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政策性指导方案推出。

本文提出的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系列政策,采用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的标准模式,从组织建设、制度建立、投入管理、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研发成果、技术改造效果、创新培训活动、运行绩效考核、企业自评、专家评审、标准化级别认定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它以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有关政策和要求为指导,采用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在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实现企业自主管理、第三方评审评价和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并可持续改进和提高管理绩效。

该系列政策,通过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简称《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简称《考评细则》),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及其运行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和考评定级;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简称《评审办法》),指导评审工作和评审专家管理。评审时,评审人员据此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进行指导和量化考评,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

2.1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

科技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应联合国家层面的推广标准《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政策,促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起自身知识产权体系,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标准《规范》应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制定,由科技部提出并归口。建议由科技部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组织标准化管理、科技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共同起草制定,并请尽快、试点示范、推广。《规范》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管理要素:

2.1.1 创新组织

企业应建立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负责人职责、组织机构建立、研发机构建设。

(1)负责人:企业中主管研发的负责人是本企业科技创新运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落实研发的各项工作和基层科技创新责任制。

(2)组织机构:企业应设置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负责国家法律法规(如科技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企业所得税法、合同法等)、科技政策(如技术创新、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等)、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的收集、识别和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研发、工艺方案制定,创新方法培训、创新技能培训、操作规程培训、生产技术培训,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主要指专利、商标、版权)等的建档,科技信息搜集,科技情报分析、科技报告备案、科技档案建立等与企业科技创新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应定期召开以企业研发、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工作会议,形成会议纪要,负责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直接管辖企业的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

企业应建立法律法规、地方要求和标准的清单台账,使企业依法经营,并及时识别、更新与企业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政策,按照政策完善修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通过利用和执行有关政策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

(3)研发机构:企业应建立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应具备足够的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企业还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和开发企业关键技术、核心专利和主导产品。

(4)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和研发管理人员的配备,应与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工作的有关政策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企业应按一定的比例配备创新工程师,有条件的可以配备创新培训师。还应对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进行卡尔通(Kirton)创新--适应性人格测评,组成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团队。

2.1.2 创新职责

企业应实施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技术研发管理和创新活动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1)目标与方针:企业应制定以“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造就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内容的科技创新方针,制定与科技创新各要素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综合目标和年度目标,并保证目标的按时、有效完成,目标宜量化,通俗易懂,便于全员理解执行,并可考核评审。

(2)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企业应制定所有部门和人员以科技创新为职责的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将创新活动的开展目标化、量化、职责化,并可进行考核;创新责任制应文件化、可考核。

(3)科技创新规划和计划:各级组织应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规划或计划,分解企业的总目标,保证科技创新方针和目标的落实及按时、有效完成。

2.1.3 创新活动

企业应树立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战略:企业应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按其指导方向制定各级(集团公司―企业―车间―班组)年度创新活动计划,全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科技知识普及、创新因素识别、研发讨论会、技术攻关方案研讨、科研项目研究进展报告会、项目验收会、专利申请、创新培训活动等。

(2)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地方要求、企业标准和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科技创新管理系列制度,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如研发经费计提和使用管理制度,确定研发费用提取标准,自行提取,专项用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保证研发投入按制度的规定支出,促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纳入单位整体财务控制体系,杜绝各类违法违规使用经费行为,保证研发和创新资源(人员、资金、设备、场所、技术、方法等)对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制定产学研用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相结合,为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助力。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技术需求、技术转让、科技成果、科研项目、技改项目等各类清单。

(3)科技创新活动台账和费用台账:企业应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创新因素识别、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研发项目)等各类台账及费用明细账(如研发费用、科研项目费用、人员培训等与科技创新活动有关费用等明细账)。企业的决策机构、科技创新机构负责人应按科技创新管理制度规定的支出类目建立台账,便于考核评审,并保证研发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和经费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

2.1.4 创新培训

企业应针对自身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员工技能水平的要求,健全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等管理措施,为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开展全员创新能力培训(创新培训)。创新培训应有制度,有计划,有目的,有记录,有总结,有提高,全面提高全员的科技创新素质,并将创新培训纳入企业的培训计划。创新培训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1)管理层:培训领导层和管理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创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宣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监督,创新文化的建设等。

(2)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创新方法”(如TRIZ理论)等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熟练运用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能力及自觉性,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

(3)员工:员工岗位技术培训,包括操作规程、工艺技术原理、创新思维等培训,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积累,使员工能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可创新性的识别(创新因素识别),找出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小改小革;或将识别出的创新因素进行登记上报,便于研发部门随时组织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难题,提高创新实效。建立员工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和优秀创新成果评选表彰等激励机制。企业应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和目标,建立员工培训档案,一人一档记录员工参加职业培训和创新培训情况。

2.2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

为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的运行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应按照《规范》,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考评细则》是根据《规范》制定的量化的用于打分、评审的细化的规则。

《考评细则》应由科技部,提出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评审工作要求和企业申请评审达标的条件,科技管理部门可据此对申请达标企业进行标准化等级认证。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等级可由高到低划分三个级别,首要条件是取得《生产许可证》,依等级的不同还可以规定标准化运行时间的长短,自评得分的多少,以及取得知识产权的数量或运行期间推向市场新产品的数量等,对企业提出申请认证的等级加以限定。《考评细则》核心内容是“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表”,该表应按照《规范》要求的各类要素、企业达标内容、评审方法、评审得分(扣分)等列表,必要的话还可列出否决项,便于评审人员据此评审。

《考评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主要针对创新组织建设、创新制度建设、全员研发职责、研发投入和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创新工程师比例、研发成果数量、知识产权数量、技术改造或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盈利情况、产学研合作情况、科技型企业类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情况、创新培训等几个方面,考察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创新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创新责任制制定与执行情况、科技创新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竞争情报中心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品牌塑造、创新文化建设、获得有关科技奖励、研发成果记录册、科技报告档案、知识产权登记册、创新因素识别档案等,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进行考核打分。

2.3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

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指导评审工作,应由科技部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并负责监督指导全国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省级、设区的市级(以下简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本辖区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一般应明确以下几点: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等级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企业由科技部公告,证书、牌匾由其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发放。二级、三级企业的公告和证书、牌匾的发放,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

科技部确定一级企业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并公告二级、三级企业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一般来讲,三级企业的评审在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指导下,由市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组织实施。评审组织单位可以是科技管理部门,也可以是其确定的单位。企业在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中可聘请专家进行咨询、诊断,完善各要素及运行绩效,提高考评得分,但所聘专家不得在专家评审时出任评审专家,以保证专家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市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专家库,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标准化提供专家支持。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评审工作按照自评、申请、受理、评审、审核、公告、发证的程序进行。

另外,还应对评审组织单位、评审单位、评审人员、评审专家的工作职责、权限范围和要求,企业自评的管理、申请流程,评审时间节点及安排,评审计分规则,审核发证、监督管理等工作进行说明。

2.4 创新绩效

按照《评审办法》要求,企业应由创新机构负责人牵头组成自评小组,或外聘有评审资质的专家对企业科技创新运行绩效进行咨询、诊断、评审,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改进、逐步完善运行绩效。

2.5 定级认证

依据《评审办法》,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企业的定级认证,包括企业自评和专家评审(即第三方评审)两个阶段,首先由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企业自评, 企业的自评人员(或外聘评审专家)应依据《规范》的具体要求,按照《考评细则》列明的评审标准,进行各要素自评打分,然后参照《评审办法》中规定的得分计算公式,进行自评得分,达到《考评细则》中要求的相应等级最低得分后,可向科技管理部门提交自评报告,并提出考核评审申请。

科技管理部门收到企业提交的评审申请后,即可委托评审组织单位(如创新方法研究会)进行评审组织和授匾管理工作;评审组织单位可以授权获得评审资质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及其评审专家对企业进行运行绩效评审,经评审、总结,找出问题,提请整改,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水平;考评得分用以确定考核企业的科技创新标准化等级,考评通过者给予一级、二级、三级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企业称号,授匾挂牌。

3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政策的推广

为增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自觉性,本文设计提出的这一整套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的政策,包括《规范》、《考评细则》和《评审办法》等系列文件,可用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管理、考核和评审。为推动该政策的实施,建议应先行试点并制定配套政策,如加强对企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表彰和奖励力度,使达标企业所获“科技创新标准化”级别高低与科技项目经费的支持挂钩,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等的认定挂钩,推动该标准化管理方式在企业的运行,以促进达标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标准化的运行绩效,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