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博物馆规划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博物馆规划设计

篇1

创建信息技术博物馆,是信息技术教学组对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一次认真梳理和思考,其实物整理价值及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能让学生亲临整个信息技术发展史,更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及其价值所在;其次,将告诉我们怎样按照正确的技术路线,更有绩效、合乎道德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博物馆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基地,有着很多信息技术实物供教师参考、研究,将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博物馆是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将激发更多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科学、爱技术的情感。建立博物馆可以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它的实物性和直观性优势是课堂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使师生在参观过程中轻松体验信息技术历史的灿烂辉煌、先人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弘扬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在启发心智中充实人生,完善人格,提高文化与道德修养,激励向更高文明发展进取精神。

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核心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普及的技术文化和公民素养被得到充分认可。20世纪90年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的是计算机编程,是基于“计算机文化”为核心的程序教学,即以思维为主,其后发展中教学核心逐渐转向计算机软件工具和因特网应用,直至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弥补技术缺憾、提高技术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和创新意识,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技术整体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具体的应用漠不关心,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是缺乏思考,对计算机硬件也是知之甚少的趋向,这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刻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建立研究、教育、科普平台和实物展示,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技术,唤醒人们对信息素养的重新认识和重视,让学生参与进来,对技术文化有新的感悟,弥补信息文化导向的不足。既建设了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又丰富了信息技术文化。

有了博物馆这个平台,学校可以把它作为传承学校历史文化、教学设施沿伸、促进对外交流的窗口,着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的“名片”和新时期学校的文化殿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展示中,博物馆可以体现学校的文化涵养,以展览和宣传内容为课题,带动教学活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过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文化精神,如校训、各类讲坛、讲座、社团、比赛、校园文化娱乐等等,更注重软实力方面的因素。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使校园文化更有内涵和追求,并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教育精神和科学精神。

2 信息技术博物馆的定位

展示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实体博物馆。以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系统展现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发展。让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不一定指望把陈列展览试图介绍给他们的东西都学到,也不一定按照陈列展览的主题结构所确定的顺序或者设计人员安排组织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新的经验,根据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映射或者联系的程度来进行“意义建构”。

小型博物馆布展面积计划不超过100平方米,主要面向校内,为本校的教育教研服务,适时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不建立历史博物馆,不作为科技历史收藏中心。仅收集、保存、研究并诠释具有历史价值的信息技术产品遗产,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档案、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加强社会认同感与教育精神。

3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阶段规划

理论研究和建设规划阶段 进行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知识收集积累,规划展品目录。主要参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各技术产物的性能技术指标和工作原理、博物馆学及博物馆功能、科普馆学及科普馆功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等相关书籍和期刊文章。根据资料分析出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背景和意义,以及建设博物馆能够实现的教育效果;从整体上认识、观察和思考信息技术及其科技产物的发展;找出具体类别产物的代表和典型意义的型号,据此规划展品目录,为展品的征集提供依据。对展品的征集方法进行调研,以制订合理可行的展品征集方案,实现展品的高质量收藏。

展品征集阶段 以展品目录为主进行广泛的展品征集活动,积极动员学生、老师参与展品征集,向有关单位争取,到废品市场、科技市场中寻找。

展品整理编目阶段 整理征集和购买到的产品,进行核对登记并编目。此阶段需要对登记编目方法进行学习,参观和学型博物馆、科普馆的编目规则。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编目。同时把前几阶段的成果进行整理,形成材料和报告,与专家和相关主管部门联系,力争取得他们帮助,对前期的工作提出意见并对以后的工作给以指导。

布展设计阶段 收集科普馆设计资料,参观部分小型科普馆,与美术教师联系共同完成科普馆内部视觉设计。设计要求简单、安静、平和、有感染力。设计时注意实物的安置与图片文字的结合,保证内容上充实。

后续完善阶段 布展完成后,向文物部门、科协、教育部门上报,同时请专家给予指导。主管部门和专家认可后,制定具体的博物馆管理办法及后续完善工作。

4 信息技术博物馆布展内容设计

信息技术博物馆采取室内物品摆设展示、图文展板及投影显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局。博物馆分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及其周边设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体验四个展区。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展区以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为线索,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文物复制品、视频展示信息的传播、存储等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分别以语言与信号、文字、印刷术、电磁信号设备、计算机与卫星网络五个主题进行布展。语言与信号展区主要展品包括原始人头像、烽火台、旗语、结绳记事、布朗族的数豆记事挂图、岩画挂图等。文字展区主要展品包括甲骨文、墨砚毛笔和竹简、毛公鼎的文字挂图、象形文字挂图、碑拓片、帛书挂图、毛边纸及小楷书法、信件、百事帖等。印刷术展区主要展品有木版印刷挂图、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图、铅活字印刷模具、古线装活字印刷书籍、油印机、1970年代报纸和书籍、现在的报纸和书籍、汉字激光照排创始人王选图片、现代彩印纸张等。电磁信号设备展区主要展品有各时代的电话机、录音机、留声机、电视机、扬声器、描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发明发展的图片等。计算机和卫星网络展区主要展品有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图片、PC机、便携式电脑、通讯卫星图片、世界海底光缆示意图、卫星信号接收器等。

计算机、网络及周边设备展区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内部组件和周边设备、网络设备等。展品有邵雍六十四卦方圆图(最早二进制启蒙示意图)、算筹、算盘、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PC机及其内部结构、计算机的各种组件、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网络设备及组件、网络拓扑挂图等。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部分主要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在通讯、医疗、教育教学、工业、金融、传媒印刷、生活娱乐、图像技术、软件、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每个具体的实物展示都提供相关文字资料,包括其发展史、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分类等。

信息技术体验区是希望通过参观者的具体体验来思考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如通过操作先进的体感游戏机来体悟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表演来理解人工智能;通过用打孔纸带音乐盒播放音乐来思考信息编码技术;通过传统游戏华荣道、孔明锁、汉诺塔、九连环等体验算法的神奇;通过观看“iPanda熊猫频道”的直播体会通讯技术等。

学校建立信息技术博物馆不仅体现了学校文化软实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博物馆展物的不断充实、设计的逐步完善、展览业务的不断开展,其教育职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必将为学校先进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是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项目。我校信息技术博物馆(科普馆)现已建成并有限对外开放。由于在文物部门登记时使用的名称叫博物馆,而市科协要求称科普馆并推为“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篇2

一、博物馆室内设计概述

博物馆作为文物及标本的重要典藏展示机构、科学研究及宣传教育等机构,在我国被普遍的划分成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及综合类博物馆四种。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及精神文明要求的提升,博物馆作为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博物馆施工建设工程发展迅速、建筑数量增加显著、造型规模种类各式,作为博物馆设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的室内设计,以采用新颖独特的设计手段来展现场馆室内的丰富灵活,已成为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博物馆作为进行人类文明展示的窗口,其中所收藏的也多是人类历史及自然文明的精髓,因此,室内设计应当是历史文化、创意主题、哲学理念、空间艺术及美工技巧的完美融合,以博物馆类建筑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营造出和展览主题更为和谐的空间氛围,实现历史文化及自然文化精粹的诠释,让参观者在室内空间设计的高雅艺术的享受中体味历史文化的光辉,也就是说,落实博物馆室内设计已成为博物馆生命力及存在价值体现的根本所在。

二、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研究

1.重视博物馆室内的环境设计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博物馆类建筑建设工程的开展,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个性特征及显著差异中,室内设计便是重要的方面。在博物馆室内设计中要重点突出形式与主题上的协调性,面对文物的展览主题选用最佳的展示手法予以呈现,依据所要设计规划和施工建设的博物馆,是以依次排列铺开展品、利用模型重现场景、通过图形并茂重读历史等,选用适宜的设计规划手段,以展示手段的丰富多样化达成博物馆的展览初衷。

空间与流线的趣味性,博物馆的室内设计要严格的执行参观流线顺畅清晰及空间序列科学合理的重要设计标准,彰显出疏密有致、步移景异的展品陈列方式,使步入该空间进行文物观赏的参观者可体验到起承转合所营造出的趣味感,例如吴忠市民俗博物馆的室内设计中尽量避免迂回及逆行,使身在其中的参观者兴趣盎然。

展现媒体的科技化,博物馆展品的展示手法在传统的声、光、电等普通手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高新技术的设计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利用电脑系统、照明系统等实现强弱变化展现展示效果等,使得建成运行的博物馆可利用声音、照明、视频的强弱变化控制突出设计理念。

图1 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内部

室内设计氛围的大众化,展品并非镁光灯下等待参观者膜拜的公主,这就要求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不可过于拘谨,如2005年设计并于2009年面向公众开放的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便是法国建筑师笔下的彰显大众化的设计典范,参见上图1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设计者以室内空间不规则的形体之间的相互穿插、不同色彩的呼应等,充分的彰显埃尔热风格各异的绘画,使参观者置身于精神的艺术殿堂。

2.强调博物馆室内的元素设计

在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研究中不难发现,较为典型、风格独特、品位非凡的博物馆建筑,多是强调着室内设计元素的杰出作品。首先是色彩的合理选用,色彩带有着感彩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主题思想的彰显,以直接的影响参观者的心理情绪等,充分发挥出深化主题及突出展品的重要作用。在色彩的选择中,纪念性博物馆要以兴奋的色调为主,参见下图2,民族及民俗类的博物馆室内色调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及传统而以传统的色调为主,自然性的博物馆或陈列区域要以更加接近于自然的色调为主,科技性博物馆或陈列区域要以沉着稳重的色调为主。

图2 历史博物馆一角

室内灯光照明的设计,灯光设计是博物馆室内设计中带有矛盾性的设计内容,多反映出两种差异较大的设计理念,以自然光的充分利用可实现宏大空间的展现,人工光线设计则将参观者的视角汇集于独立的展品,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将自然光线及人工光线进行平衡处理,在特定的部位重点突出人工光线或自然光线,以戏剧性的灯光效果及灯光色温,实现参观人员基础氛围的调节。照明设计要遵从空间定位,提升博物馆室内空间昏暗适宜度的同时,合理降低展区空间内太过直白的照明,让文物在空间中获取价值品味更大的彰显度。

博物馆的展示环境设计。就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展示设计而言,对周边环境的敏感度逐步提升,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将环境的持续扩充与展示进行完美融合,尤其是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的可持续性的本质,而这种具有永续性的室内设计在民俗性博物馆中的运用更为突出。民俗性的博物馆在进行展示设计中,充分考量环境因素,从当地群众中进行民间艺术的取材,同时兼顾文化的传承延伸及环境氛围营造,缩短着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

篇3

一、工程概况

甘霖镇小黄山文化公园商贸综合体概念性规划设计规划总面积约84公顷,其中河道12公顷。规划博物馆及其周边景观用地约3公顷,入口广场景观9公顷,滨河景观绿化6公顷,住宅及商业用地50公顷,其他用地4公顷。博物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二、规划理念——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个性追求的尊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自然生态的尊重是这个时代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那么作为时代文明指针的文化类项目,毫无疑问,成了这个时代精神的缔造者和倡导者。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历史、传承文脉、富有个性”是当今城市的内涵所在。其外延是由一系列建筑语汇的组合所表达的富有感染力的城市环境空间。由此我们提出本案的规划理念——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

现代骨:规划体现现代社会、现代城市的精神面貌,体现城市经济科技的先进思想。

传统魂:设计体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体现小黄山遗址的历史与文化。

自然衣:设计体现空间与环境的有机关系,体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

三、规划设计原则及出发点

1、生态共享原则:充分考虑城市气候,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项目和区域的和谐共生。2、弹性布局原则:有一个弹性的规划布局,能适应综合的发展,灵活应对项目的发展变化,便于逐步实施。3、历史文化原则: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小黄山历史文化,规划一个有精神气质的大文化公园场所。3、以人为本原则:应探讨高科技从业人员的思维特质,创造适宜工作,生活的环境。4、符合规范原则:既要最大限度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又符合规划要点和消防等规范要求,各项设计指标符合国家强制性规范要求。5、造型设计:充分考虑沿湖景观,注重项目形象的展示。

四、规划布局及景观、建筑设计要点

方案设计力求贯彻规划理念及建筑的个性色彩,遵循“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设计思想,将本公园项目打造成一个“人本”思想浓郁的、舒适健康的、生态而绿意盎然的、良好归属感的、品质优良的城市空间呼吸环境,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展现城市形象,进一步扩大社会知名度。将本地块作为一个由同质人群、绿色环境和建筑组成的生存共同体,既有机结合、共生共荣,具有协调和同质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此来规划构筑本地块的空间结构和建筑布局。突出外部空间及环境的整体设计及安排空间及景观序列,使其丰富生动、错落有致。规划立足于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及城市法规的相关规定,充分体现新世纪现代城市居住与生活休闲的高品味形象。在解决实用问题的同时,发挥设计师的创造才能,面向未来,实现具有健全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环境质量,创造具有优美环境、舒适、功能良好的厂区,具体原则如下:通过该地块的开发,将其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集生活居住、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现代化文化商业综合体。加强住宅区的城市设计,力求塑造一个兼有标准高、功能多、环境美三个特点。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现应付对市场变化的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功能分类、建筑与景观的空间关系,对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等进行统筹设计。

本案设计中,把博物馆用地规划在用地中湖的西南角,与入口景观广场相连,与湖泊取得和谐共生的关系,而通过人流的引导,到博物馆用地也达到了空间的,并且此区域可以作为本项目的画龙点睛之笔成为城市的亮点,代表了城市名片。住宅区域规划高低错落,形成富有变化的天际轮廓线和城市空间景观层次。沿河设计4层住宅,中部以6层为主,后排设计高层,从实现角度可以达到湖泊的最大利用率。中间区域也穿插些许高层,使得建筑具有跳跃性,形成城市良好的氛围。道路交通组织上,只在住宅区内设计机动车道,沿河设置隐形的机动车道,满足消防的同时并不破坏景观。

篇4

“建筑&美术”西安国际美术域系列论坛

论坛邀请到来自瑞士、德国、意大利、美国、中国的12位著名建筑师,以及中国著名美术家、美术评论家范迪安、邵大箴、王西京、程征等10位美术界大师。此外,与会嘉宾还包括陕西省相关领导、空港新城管委会、省文联、省美协等领导,以及200多位陕西省画家、省内文化产业等专业人士、专家学者。这场以“建筑&美术”为题的跨界论坛是全球首创,受到了80家国内知名电视台、国内外建筑专业媒体及大众媒体的关注。

论坛由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美术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小艳女士担任主持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美术家王西京,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贺键等嘉宾分别致辞,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美术城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徐伟介绍了西安国际美术城项目。在圆桌讨论环节之前,来自瑞士马里奥博塔事务所的建筑师马里奥・博塔结合自己的博物馆设计经验为论坛做了精彩的演讲。

圆桌讨论环节,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同济设计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教授,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陕西大美术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霜林担任特邀主持人,12位国际著名建筑师与10位美术界大师就“建筑&美术”为主题,围绕着“时间、空间、艺术、技术”四个维度来进行讨论:

・讨论艺术的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讨论未来的博物馆应具开放性、包容性与国际性。

・讨论西安及长安画派的独特艺术价值及肩负使命,美术城作为一个文化产业整合升级的载体,对城市提升的意义。

・讨论艺术家对美术城的美学诉求,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雕塑小品,应处处体现艺术。

篇5

岳阳位于湖南的东北部,在“3+5城市群“中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座有2500多年的历史名城,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集名山、名水、名楼、名文、名人于一体,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岳阳市现有文化馆机构10个,各类文化艺术馆8个,艺术表演团体392个,公共图书馆7个(其中初馆8个,档案馆1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28.42万卷),体育馆9个(楼区5个)。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水平不断得到完善与提高,但也有着明显的问题与不足:

a、数量与质量岳阳市定位在生态宜居城市,而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同城市发展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其数量相对较少、质量相对较差。不能满足未来城市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变化。岳阳市部分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缺乏维护,文化活动环境较差。运营制度不合理,没有合理的经营。

b、布局与规模现状岳阳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过于集中,整体发展部均衡。并且建设在事先规定好的文化区或者行政中心之内,往往孤立地矗立在城市环境中,优质设施资源集中在部分地区,核心区与组团、新区与旧城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

c、经营与发展虽然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正在大量进行,但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模式仍然以政府投资、单项开发为主。并且其暴露出了许多不尽人意的社会问题和设计弊端。如相关机制的滞后、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不同程度的破坏、艺术设计上的本末倒置、公共艺术的相对欠缺等。

岳阳市生态宜居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特点

所谓生态宜居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环境良好,能够提供适宜的居住条件,人人享有住房保障的城市。也就是说,生态宜居城市必须具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空间环境、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清洁高效的生产工作环境。在这样的前提下,岳阳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a、宜居性—体现宜居城市的特点,关注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强调满足居民在不同层次上对生活环境的各种需求。

b、动态性—是一个动态的目标,这是相对于其他城市或该城市过去而言的相对标准。

c、层次性—表现出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在不同空间层次上的布局要求。

d、沿承性—其建设要按照城市及其发展的历史环境,即传统公共文化设施是基础,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是发展。

e、可达性—以高效、便利作为各项文化设施服务规模及半径的设定条件。

f、公平性—更加注重居民平等享用公共服务设施的权利。

岳阳市生态宜居城市公共文

化设施的规划设计策略根据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岳阳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目标,在对岳阳市生态宜居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中提出以下构思:土地和空间使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设施建设及配套——保证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能够实现的最直接的控制手段;居民使用便捷程度——衡量设施是否宜居;建设开发管理——保证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文化设施的顺利运行于经营。根据岳阳市生态宜居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构思的分析以及岳阳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参考,结合国内外著名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和实践经验,对岳阳市的生态宜居公共文化设施规划设计做出以下策略:

a、设施定量——提高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的规划设计策略经济发展水平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数量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数量不足和现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应该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有序的增加扩建公共文化设施,同时应该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将其使用率开发到最大程度。

1)在全市建成一批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的净胜文化生活,增强文化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在全市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较为完善的“15分钟社区文化圈”。

2)提高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生态宜居社会要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最大程度上的为广大人民所使用,让更多的人都能从中享受到服务。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中未向大众开放的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未能全面利用是设施是一批很大的潜在资源,将他们利用起来能节省建设新设施所需的大笔资金。岳阳市有多所学校,如湖南理工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岳阳市江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岳阳市第一中学等。特别是湖南理工学院分为多个校区,包含两个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总量达到177.79万册(件)。这些学校周围分布多个社区,对周围居民来说,路程不远,活动半径合理。所以,开放这些高校的图书馆、体育馆设施可以为周围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便捷。

3)利用已有城市资源合理改扩建。“改造成公共文化设施,是老建筑最好的命运,也是对历史建筑和城市文化的最有效的保护。”法国的卢浮宫就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改扩建最好的例子。几百年前曾是法王的宫殿,现在却以博物馆而声名渊博,迎来了它枝繁叶茂的“第二春”。

目前,岳阳市是一个拥有诸多历史文化名胜的城市,在发展中也会留下许多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却又能进行新的发展的建筑。如岳阳市旧城的民居,有些没有成片,只是零星分布,这种老房子可以做成小型博物馆、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在怀念历史的同时,又实现其现在的价值。

4)优化公共文化设施设计优秀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是可以作为城市的一件艺术品。形式是它的外在生命,它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是公共文化设施设计的精髓所在。在设计中要明确对象、控制规模、特别是在选址上要慎重考虑。要给之前功能单一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赋予多元化的功能。

b、规划定性——改善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与规模的规划设计策略布局与规模是关系到公共文化设施是否切实面向岳阳市民,服务大多数人的根本前提。根据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要求,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与规模更应当体现出层次性、可达性和公平性。

1)按等级配置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市大剧院、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社区级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在金凤桥地段、各组团及居住中心建设小型综合性文化设施,改建工人文化馆,青少年文化宫选址木鱼山。人均用地面积达到1㎡。

2)注重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可达性。随着距离的增加,市民潜在进入文化设施进行文化活动的可能性和人数会不断减少。因为到达目标地的交通费用和时间在不断增加。在规划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之前要确定其服务半径。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岳阳楼区,并且集中在岳阳大道和巴陵路附近,这样辐射范围就会欠缺。

3)优先发展中小型公共文化设施,并结合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耗资巨大,例如国家大剧院。其建设和维护费用过高,脱离实际消费水平,让许多群众望而却步。所以在岳阳市生态宜居建设的背景下要优化强化中小型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其能深入城市,离居住区较近,可达性好,可以广泛的被市民使用;另一方面其环境适宜,消费相对不高。

c、共享互溶——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经营与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文化设施继承了传统邻里中心土地集约利用和功能适度混合的有点,不赞成某一类或一项设施被孤立的使用,而是要与其它类别的设施混合互溶,通过聚集来发挥更大的效用。

1)结合岳阳市地域文化开发传统文化项目。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岳阳市兼具名城文化、名楼文化和湖文化。这里聚集了历代先贤“上下求索,先忧后乐”的情怀,它概括了中华名族上下几千年的思想精华,融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岳阳文化个性。要加强市民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在文化设施设计的时候,要突出表现这些岳阳市精神文化具有的特点。

岳阳市具有许多传统的文化项目,如赛龙舟、巴陵戏(图3)、花鼓戏等。这些传统的文化项目极具娱乐性和观赏性。多由群众自发组织进行,多利用城市居民区的宅间空地、广场公园、河岸湖边等非设施性场地。如果能把这些项目和文化馆、艺术馆的日常经营相结合,如在文化馆或艺术馆外提供场地,吸引群众进行这些文化活动,并通过岳阳市政府号召。那么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的功效会更大发挥。并且会改善经营,吸引更多的市民来体验。

2)促进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共享与互溶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可以通过居民相互之间的交叉使用,形成一些非物质关系。这种微妙的关系有助于“和谐邻里”的形成。可以说,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让居民区使用,而是通过居民之间的公共活动去形成这种微妙的关系。所以,除了某些需要安度占地的文化设施外其他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必须加强用地兼容性,即结合土地使用的不确定强化文化设施的混合使用。例如,在邻里中心附近最好设置一些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同时规划规模适度的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并要有足够的停车空间,促进丰富的公共活动的形成及增强活动的便捷度。

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保障措施

a、促进科学决策。完善项目储备机制,减少项目实施的盲目与被动,对规划项目提出科学的建设时序及合理化建议,推行项目公示和专家评议制度。

b、科学合理规划。一是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二是要合理布局功能分区中的居民生活设施,三是在城区某些敏感地区,要做“负规划”,即不是规划见什么,而是规划不能建什么。

篇6

关于遗址如何定义,Angkor认为遗址是人类历史上的杰作,在建设发展、艺术和景观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遗迹。Peter Howard认为遗址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筑等物质形体几乎破坏殆尽,且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遗迹。赵宇鸣认为“遗址”是考古学概念,一般而言,“遗址”是指古代人类通过有意识的生产、生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各种建筑活动的基址。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原因,我国古代人们的建筑活动主要是土木建筑结构,经过千百年来的自然变迁,历史上的土木建筑结构只有它的基址部分得以保留下来,考古学的概念中称其为“遗址”,如城市废墟、宫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建筑物基址等。国际上通用的是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遗址的定义,将文化遗产分为三类,遗址是其中之一,是指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二、遗址博物馆的概念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遗址博物馆就是在遗址空间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以它所在的遗址及遗址内的遗物和遗迹作为其藏品结构和陈列展览的核心和基础的博物馆。建造遗址博物馆的目的是保护文化遗产,并向人们展示。梁乔认为遗址距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常常是遥远的、生疏的,需要一定的展示空间和手段使人们对遗址有所认知,博物馆展示空间形象与意境的构建是和遗址的历史环境、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人们通过对特定历史意境的感受而逐步认知遗址。

目前国内已建造了许多遗址博物馆,例如: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北京琉璃河燕都遗址博物馆和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博物馆等。

三、遗址公园的概念

公园,古代是指官家的园林,而现代一般是指政府修建并经营的作为自然观赏区和供公众的休息游玩的公共区域。具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等作用。

遗址公园既是“遗址的”,又是“公园的”,即利用遗址这一珍贵历史文物资源而规划设计的,将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创新等一系列手法,对历史的人文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再生,既充分挖掘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城市文脉的延续性,又满足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体现新时代的景观设计思路。遗址公园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整体遗址保护模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且通过公园的建设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是弘扬古文明、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遗址公园模式是针对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的一种方法。是将遗址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展示等一系列手法,对有效保护下来的遗址进行重新整合、再生,将已发掘或未发掘的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的范围内,是目前国内外对遗址进行保护、发掘、研究、展示的较好模式。遗址公园理念的核心是现场保存展示,即以遗址及其周围环境为保存展示的主要内容,使游客在身临其境时达到有所观,有所感,有所体验,有所领悟,达到重温历史、增长知识、荡涤心灵的目的。

四、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差异

在上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遗址、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的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两种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进行了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差异

五、结束语

遗址博物馆与遗址公园作为两种不同的遗址保护模式,它们修建的目的同样都是为了保护遗址,并向人们展示,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这两种遗址保护模式的选择,应视遗址本身的情况而定,选择合适的模式,或者将两种模式相结合进行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Keywords: historical landscape; Xi Jiachi; scholar culture; planning structure; the whole creation;

清空内容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风景的营建有着自身的理念与方法,这些风景区都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对于传承地区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历史风景区不仅传承着历史文脉,同时也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融贯进去,满足人们对于历史与时代的共同文化追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方对于地区历史风景区的建设尤为重视,探索我国历史风景区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襄阳市习家池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历史风景区在传承人文,服务时代需求的规划设计方法。

1 习家池历史风景区规划概况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地处襄阳市襄阳城南5公里的凤凰山东麓,北负岘山,东临汉水,(图1)是襄阳最早的园林之一,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东晋时期著名史家习凿齿[ 襄阳侯习郁后裔,著《汉晋春秋》。]曾隐居于此,距今已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在我国私家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 《园冶》:“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因其绝佳的自然风景,吸引许多文人在此营建居所、寺庙,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增添了此地浓郁的人文气息。《襄阳县志》中的《重建高阳池馆记》赞誉:“全楚十八九而胜迹,名流都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

历史上多有名士在此活动,并为此地留下浓厚的文化。唐代屡有大诗人造访,如王维、杜审言、李白等均有留韵。其中谷隐寺是东晋佛教古刹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历代有高僧大德主事,仅晚唐、五代而言,就有曹洞宗的智静禅师、知俨禅师,临济宗的蕴聪禅师等等于此,儒、禅文化在此地融合发展。除此之外,凤凰山之南卧龙山之西的凤林关作为襄阳古战场的名迹,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构成了此风景区重要的一大文化特色,为规划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支撑。习家池在其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上,虽屡有损毁,但是历代也均有增修。现尚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历史遗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

2 规划定位与构思

2.1规划定位

习家池不仅风景绝佳,也是文人荟萃的地方,仅是依靠习家池本身的园林和古隐寺等景点不足以满足习家池在襄阳市、全省以及全国的战略发展,因此,在立足于习家池园林的盛名的基础上,进行人文建设,整合现有的人文资源,融入新的文化要素,立体的多层次的呈现给世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巧妙的结合,山水得人文而灵秀,人文借山水而日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原型和精神追求,得以在此地弘扬和宣扬。

第一,从习家池风景区的现状来看,习家池风景区现状可谓历史遗存丰厚、山水环境佳秀,整体历史格局清晰可变;与此同时,开山采石与随意建设破坏了整个景区的风貌,急需保护治理。此外,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必然,恢复襄阳旧名带来文化新机,需要从战略上思考习家池风景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使之成为襄阳市的文化名片。

第二,从陈新建先生主编的《历代诗人咏襄阳》和历代《襄阳府志》中可以看到习家池景区的历史图景。习家池肇始后汉,蓬勃魏晋,丰隆唐宋,盛及明清的文人士大夫栖居地,其间有山水、有美酒、有人物、有佛道、有百药、有园亭、有精神,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文化名人都来过习家池,留下诗篇,丰富了习家池的文化底蕴。习家池融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秀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物胜迹于一体,可谓中国士大夫文化的一处福地。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习家池的历史可以说是一处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史,凝聚了诸多文人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一处士大夫文化盛景,比东晋士大夫文化名胜绍兴兰亭还早300余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发掘习家池在中国士大夫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的习家池虽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作为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展示地尤为重要,这将使襄阳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程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习家池风景区的一定要同襄阳现代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景区仅作游览。

从而对未来襄阳习家池风景名胜区的予以四大定位:

(1)中国士大夫文化综合展示体验区(全国层面定位);

(2)鄂西北现代文化学人艺术交流中心(区域层面定位);

(3)襄阳市青少年国学启蒙与市民国学教育的文化高地(城市层面定位);

(4)习氏宗族文化的保护、纪念与展示地(专题层面定位);

2.2规划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层次——宏观立势

由于习家池风景区的特殊区位,需要从大尺度空间关系上分析景区与城市及周围山水的关系,从的大的空间结构上寻找习家池规划设计的“大势”。具体就是把握风景区内一些关键地段与大尺度空间的视线关系、艺术关系,使景区建构在一个宏阔的结构上,这也是襄阳古城设计及其历史习家池“依然池上水,遥接汉江流”的设计给我们的启示。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习家池风景区与襄阳古城、庞公新区、岘首山、汉江和鹿门山的空间关系。我们探寻了四处重要节点作为景区大环境融合的关键地段,形成整体结构,予以重点处理。(图2)

第二、中观层次——中观立意

中观层面指风景区本身层面,集中展示规划主题。我们以自然山水结构为基础,根据“三个世界”的定位,予以空间立意。我们从分析中国士大夫文化理想与栖居模式入手,结合习家池的山水环境特点,从景区的山水结构,到景区的文化结构,到景区的功能结构,再到景区景象结构,形成一个连续的展示士大夫风景系统。

第三、微观层次——微观立形

微观层面主要是空间赋形及其微观环境的设计,建筑造型、空间尺度、环境营造等等,都要与主题衔接。本次微观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五大区域的处理,最为关键的几处是:东北部开山挖石留下的残迹处理、风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山河一览楼、谷隐寺关键地段及其十八个景点的形式处理,都应与规划主题及其山水尺度相协调。

3 景区概念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的三个境界分区

根据习家池三面环山的特点,从低处平原,到高处山顶,我们根据地势,从下到上,分别安排文人所追求的三个境界:生活境界、精神境界、天地境界区。(图2)

生活境界——文人的情趣

主要生活角度展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特点及其理想环境风貌。主要规划要点:保护现有习家池景区中心地段的习家池文物地段、周围农田、水系、古树名木,规划体现士大夫情趣的药圃、酒坊、竹林茶园、士林宾舍、垂钓、娱乐等功能,其中,竹林茶园和士林宾舍全面反映士大夫的饮食、起居的特点。营造“独以从善之无能得托迹其间,耕田、种药、养亲以自怡。幽暇足以去凡心,鱼虾足以慰饥肠,汲泉漱齿,临溪濯足,天光云影,相与徘徊,则夫洒然而忘世,以自附于古人无求者之列,是诚可乐焉”的生活境界。在竹林茶园北侧规划一处观演场所,精心创作并上演具有士大夫文化内涵的现代歌舞剧——《习家池》,成为习家池景区乃至襄阳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精神境界——文人的心灵

精神境界是士大夫文人的心灵深处的文化世界,也是其艺术世界。这是本次规划表达的一个重点。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主要以儒家为主干,辅以佛、禅、道。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可见其文化精神。为此在规划设计中分为三大文化区,展示士大夫心灵世界与艺术世界。

儒家文化景区:中国士人文化博物馆、凤林书院、名士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士人文化博物馆为我国首个全面展示士人文人的博物馆,以实物、影像展示士人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凤林书院实为国学教育学校,为襄阳少年儿童研习国学经典的课外场所,也是襄阳市民接受国学文化的重要场所。名士碑林主要为展示历代儒家经典文献和中国著名士人名句的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与凤林书院为一个整体,为鄂西北文人艺术家交流文化笔会的场所。此外,还包括一个寅宾厅,作为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禅宗文化景区:本次规划通过对采石场的调查,认为此处地区虽然破败,但其背后有一种空无的禅宗意境。本次方案将之规划成为一处体现禅境的山水园林,体现“空无”、“微妙”、“极则”等禅的理念,其间枯山绝壁、素泉涌流、池水苍茫、遥望汉江。在池的尽头山顶高置一处“山花似锦”亭,作为景区与城区的连接,也是一个景区的转折,通过一个隧洞,进入下一个景区。

佛教文化景区:主要是对谷隐寺的修复,并安排释道安纪念馆,恢复宗教活动,展示释道安在佛教中国化道路上的成就与贡献。谷隐寺右侧规划一个体现佛教文化特点的养生休闲区。

天地境界——文人的理想

天地境界为士大夫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国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主要是想通过整个景区景点的体悟,最后在两处制高点上,一处为铁帽山上的“问道台”,一处为景区中心的“山河一览楼”,登高而望,楼台飞舞,汉江如斯,道生其间,感悟出中国人的宇宙生命大美。

3.2规划设计的结构

(1)大区域空间艺术架构(图3)

在庞公新城区城市设计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以岘首亭、昭明台、新区行政中心三个主要视线控制点的关系,岘首亭与昭明台限定了行政中心的位置,并使其处在一个60°的视觉较佳位置,在本次习家池景区的规划中,山河一览楼、山花似锦亭与岘首亭、行政中心控制于同一视线通廊上,将景区完全融入整个襄阳市的城市空间艺术构架格局中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析景区规划,并确定景区的重要节点的布局。同时,在景区内部,问道台、山河一览楼、观音阁和山花似景亭同岘首亭也相互保持一个良好的视线通廊关系。

本次景观规划,以岘首亭为视线的立足点,环观整个景区。岘首亭与新的行政文化中心庞公新区,景区中的山花似景亭(是整个石刻景区和碑林区的视线控制点,以点控面,点、线、面结合,让两个景区良好过度,并让视线和景区旅游线路延续),山河一览楼(是凤林书院,度假区四周的视线控制点且为景区内最高点,以点来控面,结合四周地形,在山河一览楼上,可以远观汉江,铁冒山和古迹观音阁,凤林古渡)在一条视线轴上,突出与新区在视线上的过度,让新区和整个景区形成一个整体。

(2)规划文化结构

禅文化--《五花会元》卷八记载了大龙智洪禅师回答僧人的一段话,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根据这段禅语所表达的境界,在整个禅文化区,设“极则处”,“微妙”二处,予以点题,结合景区内现有的山、水、江、花共成一景。共同营造出禅文化的精神境界与精致氛围。

儒文化--以“习家池”为中心,结合襄阳历史上的文化大家与隐士高人的众多文化资源,并且在此设凤林书院使之成为襄阳市乃至全国的国学文化教育基地,并且设置中国士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襄阳历史以及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文化。文林华章则以碑林篆刻的方式集中展示儒家文化中的典籍名篇。(图3)

道文化--结合问道台、雅士精舍和水林茶苑来体现隐士文化以及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的追求。

佛教文化--该文化区内有著名的谷隐寺始建于东晋宁康年间,为东晋高僧,佛教学者释道安所建。它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千年不衰。至上个世纪60年代初,谷隐寺大雄宝殿等建筑风貌依然,期内建筑庄重雄伟,坐落之地景色幽美,堪舆风水聚合,加之历代有高僧主事,使谷隐寺一度成为名人骚客游襄阳的一大胜地。故在景区中设佛教文化区,来彰显谷隐寺在该地区佛教文化的地位。

(3)规划功能结构

规划结构为:“一心三轴五区五点十八景”。“一心”是指习家池核心景区;“三轴”是指一条规划主轴和两条规划辅轴;“五区”是指入口服务区、水景区、园景区、雅士区和凤林古镇服务区;“五点”是指文林华章、山花似景亭、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和谷隐寺;“十八景”为岘首亭极则处--摩崖石刻、素流叠泉、微妙--摩崖石刻、山花似景亭、文林华章、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习家池 、凤林桃源、药圃、水竹茶苑、雅士精舍、谷隐寺、问道台、观音阁、凤林故渡。(图4)

4 结论

习家池历史风景地区作为襄阳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名片,对于襄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习家池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习家池所孕育的人文传统,继而在景区规划中实现习家池历史景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设计在以传承地区文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风景园区的需求,从而来创作一种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规划创作中,挖掘习家池地区的历史文化精神,运用中国本土对于空间规划的结构特征,从整体视角来保护与复兴历史景区的文化活力,进而来达到景区与城市风景共同营建的目的,发挥其在现代城市空间当中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清]陈鍔编纂.襄阳府志.乾隆 25 年(1760)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0.

[3]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1930年,美术史学家约翰・鲁瓦德与梵高的侄子,长大后的小文森特见面,他曾描述:“文森特一点架子都没有,根本看不出是有钱人,他的习惯与生活形态简朴至极,但是家中到处堆满伯父的油画与素描,要是把他所拥有的全部作品堆在家中,恐怕也没办法容纳得下。” 文森特将大部分作品以长期签约借出方式,在阿姆斯特丹的市立现代美术馆展览多年,供世人观赏。直至1973年6月2日,梵高美术馆正式开放。文森特以博物馆奠基人和创始人的身份目睹了美术馆的设计和落成。

1999年,文森特的孙子威廉・梵高加入梵高博物馆。威廉・梵高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律师,他最初负责博物馆商店的工作,在加入梵高博物馆的第十年,威廉・梵高担任梵高博物馆董事会顾问。目前,作为梵高博物馆的大使,威廉的主要工作是增强博物馆社交网络的宣传。有时他也会带领一些代表团在博物馆参观,对于博物馆的梵高迷来说,在梵高后代的讲解中瞻仰梵高真迹,是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难忘体验。

梵高的一生创作了850幅油画作品和1500幅素描作品,其中,作为世界上梵高藏品数目最多的博物馆,梵高博物馆收藏了超过200幅油画作品,580余幅素描,7个速写本以及大约750封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这里收藏的油画占梵高所有油画作品的1/4。

《盛开的杏树》是梵高博物馆中最受访客喜爱的作品之一。在威廉・梵高的心中,这幅梵高送给祖父的画作也承载着浓厚的家族亲情。威廉的家族成员分布在不同行业,其中不乏工程师、律师,威廉说,他算是梵高家族中惟一与艺术沾边的成员。

“梵高去世不久,他的作品马上就获得了大家的关注,这其中他的弟妹付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营销’这个词还不存在,但是当时她为梵高做了很多营销。”梵高博物馆执行馆长阿德里安・多兹尔曼说,“梵高和弟弟弟妹一家的亲情故事,一直延伸到梵高博物馆的建成。”

“我曾经在土耳其看过《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与之不同的是,我们的展览更关注的梵高的人生和他的作品。”阿德里安说。“2016年的‘邂逅文森特・梵高――全球首演中国巡回展’将以电子影像的方式呈现梵高复制作品、书信,真实还原梵高创作的环境及生活的时代。”

在欣赏梵高的作品、创作手稿及日常信件的同时,观众还将对话梵高的家人: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乔安娜,以及其他一些对他影响至深的人,以这种方式走入梵高的精神世界。

路上地标:梵高博物馆

篇9

(二)园中各单体建筑,依其在景区中的功能,在形体构造和内外装饰上,都选取伊斯兰建筑的优秀造型风范和装饰图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采用不同的设计施工手段进行创建,使得主体大门楼、回族博物馆、礼仪大殿、民俗村、演艺大厅、餐饮中心,各单体建筑的体量造型和装饰各具特色,而整体色调又相协调一致,高低错落、奇伟雄浑、纯洁庄重,饱含着伊斯兰风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彰显当代中国回族开放的胸怀,充分满足了做为回族伊斯兰文化旅游景区的景观艺术需求。

(三)园区各项特色建筑,运用系统详实的回族伊斯兰历史文化资料、民俗和传奇历史人物史迹资料,进行系统陈列展示展演,充分发挥了单体建筑的实用功能,对回族文化进行收藏集成、弘扬传承。在创办开拓文化产业,将回族文化推向市场的同时,普及了回族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知识,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了民族团结。

中华回乡文化园最引人瞩目的,是回族博物馆和金色礼仪大殿。回族博物馆是一座借鉴伊斯兰建筑的优美造型与回族文化传统的特色建筑,是文化办园的支撑和艺术精髓所在。该馆平面呈“回”字形布局,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内置六厅四室:五个陈列展示厅、一个演播厅和保管室、办公室、接待室、研究室。具备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展演、研究交流、接待参观四大功能,为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和景点建设,增添了一道瑰丽的风采。

篇10

本设计方案为榆林吕二师下巷四号吕氏宅院,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同时进行。主要包括:水电改造、墙体固化、消防体系的建立、植被分析、道路优化、空间规划、空间装饰、空间改造等方面。现在快节奏的状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假期出游成为人们放松与消遣的一大方式,旅游体验空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本着继承榆林四合院的传统文化,弘扬榆林四合院的民族精神为出发点,同时推动榆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空间总体规划

吕氏宅院的空间规划方案设计的灵感来自于榆林民俗博物馆,通过实地测量和与宅院户主的沟通交流,最终将吕氏宅院被破坏的部分建筑进行还原并进行可持续改造。设计通过对该院的墙体改造、空间区域划分、家具材料分析、色调分析、墙体表面维护、软包设计等一系列改造,将其打造为可产生经济作用的“一站式旅游体验空间”。

二、空间改造设计

吕二师巷4号吕家大院为二进式四合院,原榆林总兵吕氏宅院。规模宏大,形制独特,大门建造及其精美讲究。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四合院的大门是主人身份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四合院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门空间入口处主要以恢复原貌为主,官绅富豪府邸的广亮大门高大而宽敞,门洞两侧坐落着石狮石鼓,大门上悬挂着御赐的牌匾。油漆净亮的门扇上镶嵌着金钉,大门外笔挺高耸的旗杆展示着院落主人曾经的身世显赫,威严和神秘。空间上将原有倒座房改造为吕氏博物馆,地面设计将钢架结构以及钢化玻璃进行完美结合,在地面的间隙加入一些古董,柔和的灯光投射到锈迹斑斑的古董上给人一种淡雅的美。整个博物馆的空间围绕着吕氏丰勋的历史为背景进行设计布局。

方案中“|西厢房旧址”和“学堂”主要作为参观体验空间。室内布局采用轴线对称形式,色彩尺度、装饰,都依次分出高低、大小、明暗、繁简,以表现出主次以及秩序。厢房为三间,色彩装饰以明清家具为主、装饰色彩以黑、红为主。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其中包括:竹编、花被、陶壶破旧实木人字顶,以显古朴之风格。

因吕氏家族清康熙乾隆年间出现过榜眼,因此固增加了学堂的设计。现在书房位置已是现代建筑,因此将原来书房的位置恢复旧时学堂的样貌。室内家具的摆放采用成组或成套的对称布局形式,配以成组的橱、柜、椅,成对摆放,力求严谨。白天采光充足,晚上灯光柔和舒服,射灯、灯筒也是由实木制作暗藏到顶内,毫不影响顶部结构与视觉效果,地灯灯架采用弯曲树干制作,自然、有趣味,打破了直楞直角桌椅造成的古板的氛围。中央挂有孔子画像,墙壁上挂饰古老字画,增添了儒风韵味。一部分设计为了使其产生经济作用更加强调功能,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完整,更追求材料,技术、空间的表现深度与精确。

主题体验房在设计中没有改变空间结构,符合了保护古建的要求。利用现代技术、材料、将其设计打造,正堂两边椅子摆放依然比较对称但是装饰了抱枕靠枕的软装部件,靠枕、坐垫的布纹采用了红花绿叶式陕北特有的图案,和卧室被子统一了风格。灯光较为柔和没有了浓墨重彩的红光与黄光。对于现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生活来说,清清淡淡统一柔和的环境更适合他们。墙上装饰采用了,明清时期名人字画、保留了人字顶结构,采用仿古吊灯,但新加入了现代地毯、书架和射钉,使其符合现代大众的居住条件与审美。

中国有很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品茶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享受,茶文化的渊博精深就要求对茶馆的设计、茶馆的装修要讲究内涵,这样才能与中国的茶文化相迎合。此餐厅座位搭台是4人方台或者是6至8人的圆台或长台,同时加入2人台。散座设在一个特别宽敞的空间,视觉空间的大小放置了合乎比例的桌椅,每一桌有四到六张椅子。之间的距离为两张椅子的宽度,以方便顾客出入自由。餐厅内全部由单扇或者多扇中式屏风隔成的一个个小包间,古色古香的环境,淡黄色的灯光,在灯笼内散发温和不刺眼,安逸的氛围适合旅途劳累的游客,使人用餐舒心。包间与包间中间的两扇屏风中间填充了隔音材料,保证包间的隐秘性。半开的大窗使阳光充分照射进室内,加上屏风隔断形成的阴影,给人一种温馨感。

三、总结

设计采用中国北方传统民居风格,以陕北传统四合院为主要依据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榆林民俗博物馆空间结构的内部装饰与家居风格,保留其独特的民俗、民风、民情,以及以旧补旧的方法与手段达到充分展示,还原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独特风貌的目的,同时达到推广一站式民俗旅游体验的效果。为了使其四合院具有时代性、实用性,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设计改造实现四合院的有效转型。

参考文献:

篇11

1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运用节能环保理念的必要性

在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博物馆建筑设计普遍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人们对建筑外观存在强烈的求美心理,不够重视设计格局的整体性,忽略了环保与节能等方面的设计要求,盲目追求内部环境的舒适与外形的精美,引发生态环境问题。此外,有些建筑建设者、使用者、设计者自身不具备良好的节能环保意识,设计构思不缜密,导致建筑的节能环保之路愈加坎坷,在此形势下亟待采取有效策略融入节能环保理念,改变建筑工程资源浪费现状[1]。

2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具体体现

(1)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上的体现。材料是一座建筑是否具有节能环保设计优势的最直观体现,其选择与应用情况直接决定着建筑质量和使用效果。从现阶段来看,大部分博物馆建筑还存在尚未普及应用节能环保型材料的问题,需提高节能环保型材料的设计与实践运用率,发挥其具有的经济优势、降耗优势。现在建筑材料市场中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愈加多样化,可将其作为常规施工材料的替代品,在设计阶段综合分析材料运用全过程,避免材料运输、贮存、使用等环节发生不必要损耗,尽可能将塑料材料回收品有效运用到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2]。(2)在清洁型能源上的体现。虽然风能与太阳能这两种清洁性能源近年来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已经渗透到房屋建筑设计中,然而要想提高清洁性能源利用率,还需要加强对清洁型能源的多方开发与综合利用,使其充分体现在博物馆建筑工程中,使建筑附近太阳能发电系统更加完善,有效降低电能损耗,提高电力储存能力,为博物馆晚间用电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3)在初始设计中的体现。建筑工程中的初始设计十分重要,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将节能环保理念体现在初始设计中能够从建筑现场气候、地质、水资源的考察入手,了解自然情况,做好设计规划,防止发生建筑重建现象。设计人员需要分析能否将附近自然资源融入博物馆建筑建设中,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合理开发和利用周边清洁型能源,加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保护,最大限度地避免环境污染,切实降低建筑建设所产生的资源压力[4]。(4)在施工过程中的体现。博物馆建筑施工作业以节能环保理念为指导思想,将其视为基本施工原则,采取符合环保型材料使用需求的施工工艺,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施工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及时清扫建筑垃圾,制定可体现出节能环保理念的施工方法,综合工程成本低、耗能少的施工目标,给社会建设出满意的低碳博物馆。

3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融入路径

3.1在照明系统中的融入路径

博物馆建设中照明系统设计必不可少,照明对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照明系统,可引入BAS照明设计方案,合理运用照明装置,为建筑使用提供更舒适的照明体验,让室内场景得以与照明系统协调统一[6-7]。

3.2在门窗设计中的融入路径

门窗虽然在博物馆建筑整个工程中的比重不大,但门窗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忽视。设计人员将环保节能理念融入门窗设计,可通过扩大门窗开阔建筑使用者的视野,强化采光效果,打造明亮宽敞的房屋[8]。为了避免由于扩大门窗给房屋保温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应严格控制门窗扩大的面积,同时选择具有保温节能优势的新型门窗材料,保证门窗的密封性,增强门窗保温性能。

3.3在屋面设计中的融入路径

进行博物馆屋面设计时,选择吸水率低、强度高、导热系数小且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屋面绝缘材料,在屋顶瓦片和防水层内放置这些材料。使用聚苯乙烯和轻质混凝土板材时,保证水泥黏合剂与散装材料应用过程科学合理,注意材料防潮与不透水问题,严格控制材料混合比例,获取最佳隔热效果[9]。

3.4在绿化的融入路径

纵观我国城市化建设现状不难发现,高层博物馆建筑逐渐增多。由于底层与高层存在明显的温度差异,高层容易在炎热夏季出现房屋内部温度过高的情况,影响使用者舒适感与身体健康,甚至存在晒伤使用者的风险隐患。对此,可将环保节能理念融入博物馆建筑绿化设计中,应用爬山虎等植物对房屋内部温度起到灵活调节的作用,既能达到保护的效果,又能改善室内条件,建筑整体环境得到了美观美化,人们在使用建筑时也减少了粉尘、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吸入,空气净化率明显提高,这是行之有效的建筑节能环保设计措施[10-11]。

4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体现与融入现状

整体来看,国内博物馆建筑设计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为节能环保理念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与融入创造了便利条件,促进了低碳型博物馆建筑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增大。但是,不可否认现阶段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体现与融入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4.1环保设计水平较低

尽管近年来节能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各领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节能环保意识,但博物馆建筑工程设计与节能环保之间的结合还不够密切,实践起来面临诸多难题,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国内博物馆建筑工程节能环保设计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无法真正体现节能环保理念的应用意义。

4.2进展速度慢

节能环保理念在我国建筑领域设计工作中的引入时间较晚,很多人对此认知不足,难以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设计博物馆建筑时盲目重视短期经济效益,缺少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责任心,限制了节能环保政策在博物馆建筑领域的实施推广。

4.3协调发展困难

很多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流于形式,施工中在落实节能环保措施时没有把控整体,难以协调发展,导致建筑只在某一工程上表现出极高的节能环保强度,其他工程施工中则基本没有体现。

4.4人才匮乏

人才是研究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工作并将其推广应用到实际项目的实践者,而当前国内此方面人才明显不足,许多博物馆建筑设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难以顺应时代进步趋势、掌握节能环保设计手段,工作中设计理念滞后、设计方法单一、设计模式固定,严重影响了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

5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体现与融入建议

首先,加强法律约束。法治社会以法律依据为规范标准,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也不例外。为了规范节能环保设计,保证建筑具备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应通过节能建筑材料标准化立法等工作,为建筑绿色能源进程提供最大助力,壮大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产业,全面发展。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政府有关单位及博物馆建筑项目负责人应加大建筑节能环保设计的宣传力度,将门窗节能、屋面节能等设计内容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宣传册等宣传到位,让更多人关注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促进该项工作的飞跃式发展。地方政府应响应国家号召,出台超低能耗建筑的扶持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与公共建筑中率先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为低能耗保温材料、门窗建筑设计方案提供一次性资金补贴或贷款资金等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影响性,促使更多博物馆建筑项目主动参与到低能耗建筑体系中。最后,重视人才培养。高校与博物馆建筑设计院应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出符合低能耗建筑建设需求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节能环保设计人才。

6结束语

总之,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可以最大程度上节材、节水、节地、节能,避免污染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给人们创造高效、舒适、健康的博物馆使用空间,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博物馆建筑。在建筑设计中要坚持建筑、人、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避免破坏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鹏,张群,魏友漫.高大空间类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20(S1):12-16.

[2]施勇.房屋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8):196-197.

[3]魏大生.环境保护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推广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20,38(9):281.

[4]李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筑设计分析[J].工业建筑,2021,51(6):236.

[5]司秉卉.建筑节能优化设计中优化算法的效能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6]李怀,徐伟,于震,等.某超低能耗办公建筑照明能耗分析[J].建筑科学,2017,33(12):51-56.

[7]任红.绿色照明与建筑照明节能设计[J].电气应用,2009,28(7):22-25.

[8]臧胜,张小朋.论博物馆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要点[J].东南文化,2018(4):112-116.

[9]石彦明.光伏技术在公共建筑屋面中的实践与应用[J].新型建筑材料,2020,47(7):139-142.

篇12

因此,长沙市人民政府及芙蓉区人民政府组织了马王堆汉墓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并邀请许多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论证,本文为笔者主持马王堆汉墓遗址公园概念规划设计的经验和感想。

1 马王堆汉墓遗址保护范围划定

马王堆汉墓遗址1976年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但其法律地位从未落实,造成墓堆山麓多处剥土造房,堆体受到蚕食,堆体西南侧距田家炳实验中学围墙直线距离仅56m,突破了核心区60m保护范围。汉墓周边地区建筑繁多,形式多样,建筑密度大,拥挤杂乱,视觉效果差,遗址景观受到严重影响,高层建筑的连片发展,遮挡了墓堆的空间视线。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扩展,汉墓遗址的保护范围又历经多次变更,《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长沙市远大路以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长沙市绿地系统规划》等,都对马王堆遗址保护范围有明确规定,规划文本中保护本体对象名称各异,诸如“马王堆古墓”、“汉墓公园”、“马王堆汉墓”等称呼,给人感觉含混不清。划定的保护范围从5.33hm2到7.23hm2不等,与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有关条款不符。

当务之急应划定遗址保护范围,根据马王堆汉墓遗址保护规划设计条件和有关会议要求、省内知名文物、考古、建筑、规划、旅游、经济和社会学等学科专家组的意见,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求,湖南省对省级文物单位保护区划定的操作性法规条文的详细规定,将汉墓遗址保护范围划定为:①重点保护区,以3号墓坑四周3m为起点至东60m,南25m,西70m,北70m,保护面积1.94hm2;②一般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外延100m,保护区面积为9.60hm2;③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区范围外距离按空间围合度D:H≥2计取。拟定马王堆汉墓遗址公园规划用地范围,东临万家丽路,南接公园路,西抵田家炳实验中学、湖南省军区南湖老干所,北靠展览馆路,规划用地面积为20hm2(合300亩)。

新增保护用地属计划搬迁的马王堆疗养院,基地内植被良好,绿化覆盖率较高,区内树种多样,主要树种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有樟树、银杏、桂花、雪松、杜英、玉兰、马尾松、罗汉松等,树影婆娑、郁郁葱葱。用地权属关系单一,为遗址保护规划提供方便。

2 规划目标及定位

2.1设计的主要思路和目标

根据对现有矛盾分析,以“尊重历史、保护遗产、延续文化、保护生态”为设计理念,规划采用大遗址的保护形式,建设遗址公园来实现“物址合一”,以汉墓文化为主题进行多方案综合比较,形成最后结论。本次设计目标可归结为4个方面的内容:对公园进行扩建,扩大公园功能,实现“物址合一”;对汉墓遗址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原则和措施;延续历史文化,挖掘西汉“文景之治”时长沙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建设主题文化公园,确保文化遗产在体现历史延续和变迁的真实“原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基地内现有生态植被,为城市增添活力。

2.2规划定位

规划充分呈现马王堆汉墓遗址公园的“肃穆”、“古朴”、“清幽”、“神秘”感,保护规划结合旅游形象策划,以“汉墓”与“绿园”为两大主题,显现遗址公园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特色的交融与契合。在突出公园历史文化厚重感与沧桑感的同时,注重绿化景观的亲和性,以保护遗址和展示文物为主题,规划定位为湖南省大遗址保护公园,全国汉文化博览基地,千年古尸为标志的世界文化遗产。

3 设计中的讨论:方案比较与方案选择

设计初期,对规划中“物址合一”存在的矛盾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综合形成了两个设计方案。

方案一避开西北角4幢已建高层居住建筑,遵循我国墓葬制度,借鉴墓葬布局中尽端式,中间式和十字式等特点,为减小拆迁难度,以“取其形,而显其神”为布局原则,将陵墓建筑群中轴对称的格局稍加调整。贯穿两条南北向轴线:一为若隐若现的西轴线,顺着山势蜿蜒,设有御碑亭、墓庐屋、牌坊、神道、石像生、拜台及墓等,灵活运用山地独特风貌,使建筑与场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纪念性环境;另一为沿博物馆的东轴线,博物馆为地下建筑,此轴线实为景观轴,突出汉文化特点,是马王堆汉墓文化的扩展。

方案二采取中国传统陵寝的布局方式,南北正轴,中轴对称。体现“居中为贵”的传统思想。将汉阙(大门),博物馆(地下)、墓表、墓道、石像、墓堆、朱雀池布置在主轴线上,形成庄严肃穆的渐进式空间序列,主轴凸现了中国传统布局中的“紫薇”思想,符合汉朝礼制,突出“汉陵神韵”的主题。主要分为两大功能区,以遗址保护展示为主的遗址保护区和以文化体验休闲为主的文化区。采用宏整、对称、严谨的设计风格,体现中国数千年来“礼制为先”的思想和传统文化中堆墓葬“哀生庄侍”的处理方法。并对传统的陵寝风水布局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拟恢复马王堆陵址的原生态环境景观,将“风水吉位”的地形原形进行修复,恢复左、右护山及南向“朱雀池”,意在将传统的陵寝景观序列进行有机重组。

基于对公园建设过程中拆迁难度的考虑,特别是对基地西北角4栋高层建筑的考虑,经过政府相关人员和专家的决策,决定选用方案一,以下将对方案一的设计做详细的分析。

4 讨论后的设计:马王堆汉墓遗址公园总体布局

4.1主题突出的功能分区

考虑到汉墓遗址公园功能相对复杂,各功能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设计按主题分为

三大功能区。

4.1.1以遗址保护为主的遗址保护区。遗址保护是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结合现有遗址划定保护区,分级进行保护,采取“十”字式突出遗址的中心地位。墓堆位于基地内制高点,为公园的重要景点,规划将延续马王堆“马鞍”外形,恢复人们的形象记忆,从形态上突出公园主题。同时加强对墓坑的保护,恢复1、2号墓坑,并对墓坑进行展示。

4.1.2以陈列、展示为主的文物展示区。实现“物址合一”为设计的另一目标,需搬回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的汉墓出土文物,在公园内部进行陈列展示。展示区位于公园东部,以地下博物馆展示汉墓出土文物、地面重现汉代生活文化景观,形成一一对应的参观序列,使得地下展览与地面展示相互结合展现汉文化特色。

4.1.3以研究为主的文物研究区。为了便于研究,公园西北角设置研究区,研究马王堆出土文物,其相对独立和隐蔽,减少外界的干扰。

4.2多样灵活的交通游线

游线设计中,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①有序组织,合理分配,做到有入景、展景,有、结尾,让人感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②考虑游人心理特点,景点之间不仅具有时空连续性,且具动观效果。采用“蒙太奇”的设计手法,通过观赏角度的变化来获得不同的观赏效果,形成近景、远景、特景的组合,做到有扬有抑,高低起伏,步移景异,如同“曲曲山回转,峰峰水回流”。

基于基地周边城市道路的考虑,公园在南北各设置一个出入口,园内人车分流,游人从主入口广场经过牌坊,进入神道,参观遗址保护区;之后,下到地下博物馆,进入汉文化展示区,地下参观1―3号厅陈列的汉墓出土文物,其间也可以上到地面参观与相对应的汉代生活场景,最后进入4号厅参观辛追遗体,达到参观,完成园内游览过程,并可根据需要反向参观。

4.3特色鲜明的景观设计

4.3.1体现遗址公园主题的整体景观设计

遗址公园历史文化主题明确,景观设计应紧紧围绕其主题展开。设计并非以规模宏伟,均齐对称的景观来营造陵墓建筑庄重、肃穆的纪念性气氛,而是与山形水势相融,将一系列有所区分的空间互相贯通,每一空间又以碑亭、牌坊及高高在上的墓所环绕和规限,在要点上收紧加高,顺应地势布局,在墓塬遗址南向设一水景,以顺应原风水特点,公园处处反应汉文化主题。

在景观视线上注重突出遗址景观,缩小园内建筑物体量。在距周边居住区和城市干道较近区域种植高大古柏,既阻挡周边嘈杂环境,又寄寓无限哀思。公园四周设置高大的城墙式围墙,阻隔外界喧哗,同时增添马王堆汉墓的神秘感。

4.3.2多样而不失庄严的景观节点设计

4.3.2.1出人口大门设计

北大门为主要人口,左右对称布置汉阙,汉阙是汉代建筑遗留至今仅余的地面实物遗存,其造型仿木构建筑,有台基、墙柱、屋顶三部分。檐部夸张加大,安排多种形式的斗,间插高、低浮雕,形成阙的主要造型部位,上有重檐屋顶、脊饰,下有两间式墙柱。设计中分析了国内现存汉阙的特征,结合长沙本地所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以稳重宏伟为特征,体现马王堆汉墓主人的身份与历史地位。

南大门为次人口,左右两部分一主一辅,墙面采用湖南地区本山石砌筑,屋面以汉代建筑出檐深远、坡度平缓为特点,展现汉代遗风。利用木质构架丰富外轮廓层次,增添近人感。设小型入口广场以突出主题,设置天然巨石,篆刻西汉文字,使游人时时刻刻都置身于楚汉文化的环境熏陶中。

4.3.2.2博物馆建筑设计

基于汉代建筑布局特点,为了突出对遗址的保护,博物馆的主要功能空间设于地下,其平面布局以合院式空间组织其展示空间,形成下沉式天井,并与半地下式景观廊结合,使景观廊的一侧为下沉式天井,另一侧为汉代建筑中常用的高台,并在高台上展示与博物馆对应的汉代生活,两者交替进行,节点处形成具有汉阙造型特色的景观屋顶。同时,在北端博物馆四号厅,为加强对负二层辛追遗体的保护,地面设一层。在四号厅入口处设有两排并列的台阶,一侧可直接进入四号厅,另一侧可进入景观廊,既满足了游线的分流,又表现汉代等级制度的建筑文化。

4.3.2.3小品与雕塑

小品与雕塑可组织富有感染力的空间序列,对于创造“圣地感”有重要的意义。其造型表现力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雕塑题材内容确定时,既要尊重科学考古的发现和汉代的史籍记载,也要重视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前历史的关系。设计中运用小品与雕塑“语言”渲染和烘托“古墓”的精神情感氛围。以“少而精”为设计原则,“少”不仅是以少胜多,更重要的是“留有余地”;“精”则是要求能对马王堆的历史风神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整体布局、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进行认真研究,严格选择,立足于高起点、高水准,要能经得起后世千秋万代的评说。设计的主要小品与雕塑有御碑亭、墓庐屋、牌坊、神道、石像生、拜台等。

4.4相关问题的思考――墓坑的保护措施

根据《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及《威尼斯》中对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精神,规划对墓坑提供两种设计思路。

4.4.1思路一:采用现代技术的膜结构作为三个墓坑的维护体,形式极具现代感,能最大程度避免风吹日晒对墓坑结构的影响。其特点是:帐篷状的“屋顶”与墓坑具有完全不同的时代特征,体现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延续历史;采用膜结构、中空玻璃做维护体系,采用钢结构做支撑体系,自重轻,对墓坑周边土壤影响小;拆除方便。

4.4.2思路二:在墓坑上方用混凝土浇注一个与原来的封土外形相似的穹顶,在穹顶上覆土种植绿色植被,恢复其墓冢,保留“马鞍”外形,其特点是:能完整的恢复1、2号墓冢外形,从而恢复马鞍堆的外形特征,延续“马王堆”闻名遐迩的形象记忆;恢复原墓道进入墓室,形成一种神秘、幽深的环境,形成原墓址融洽的氛围;混凝土穹顶的自重大。

5 结语

篇13

1.2现状分析

工业博物馆项目用地呈不规则四边形,其中建有若干大小不一的车间、办公楼、宿舍楼和一些临建的厂房和景观构筑物,大致按两个方向进行排列。整个用地的建筑规划较为随机和零散,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取舍和组织。地块内建筑虽经历长时间洗礼,但均保存较为完好,多为框架结构,砖砌外墙,极具年代感。尤其其中两座较大的厂房有锯齿形的屋顶,造型别致,颇具特色,内部空间开阔,适当改造后非常适用于作为展示空间。首先对地块内所有的建筑进行编号,对其结构体系、建筑面积、外墙材质等进行调研登记,并根据改造需要进行评估,划分为三类。对结构牢固、立面具有一定艺术价值、能代表柳州工业建筑特色的划为I类建筑,采取尽可能恢复建筑历史原貌,着重保护和修缮建筑外立面,已损毁部分按原貌恢复,修旧如旧的方法;对结构基本牢固、建筑局部(立面、结构、室内墙面)有值得保留的工业建筑痕迹的划为II类建筑,采取部分拆除,部分保留的改造办法;对主要是后期临建、没有整体规划、立面陈旧、结构不牢固、无利用价值的划为III类建筑,采取整体拆除的方法。

2改造规划

2.1功能分区

规划综合考虑项目背景、地块位置以及博物馆未来的发展需求,并不过度追求商业效益最大化以及盲目模仿发达城市的文化创意园模式,结合二三线工业城市的地方特色,将本项目分为展区、服务区以及办公区三个功能区块。展区承担博物馆的主题功能;服务区主要为相关产业配套,为博物馆的日常运营提供经济支撑;办公区承担为展区配套的储藏、管理等功能。

2.1.1展区

根据现有建筑结构形式、跨度、层高等方面的特点,厂区中部现存的五个大车间无论是在体量、造型、内部空间尺度以及采光通风方面都比较合适改造成展览空间,可以考虑改造成工业博物馆的展区,分别布置主展区、企业展区、世界工业科技成果展区、互动展区以及机动展区。通过加建联系厅将各展览功能区串联起来,每个联系厅是下一个展览功能区的入口,也是上个展览功能区的出口。联系厅前配有独立的集散广场,展陈流线可分可合。

2.1.2服务区

服务区包含两个部分,休闲服务区和室外配套场地,它既是博物馆的配套功能,也是博物馆主要的经营、创收部分,以达到“以馆养馆”的目的。休闲服务区包含电影院、企业家会所、服务中心、接待中心等。基于有利经营的考虑,将其布置于地块西边紧邻的东堤路地段,与窑埠古镇商业街首尾呼应,形成商业集聚效应。室外配套场地则包括停车场、室外活动场等功能。

2.1.3办公区

博物馆必备的功能配套部分,由技术办公和藏品库房两部分组成。将其布置于场地的中南部,由原有的厂区办公楼、仓库改建而成。此处紧邻展区,又相对僻静,可开辟专用通道与外部联系。

2.2景观规划

采用与生态景观融合、与历史文脉融合的策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以植物造景作为主要策略,按植物多样性因地制宜进行种植,注重不同植物的季节适宜性,营造一年四季都可观、可赏的生态景观系统。将地块内的工业构筑物———高炉作为景观及视觉中心,大型工业部件如火车头集中摆放设计成室外展场,烘托主题。收集工业零件,经二次加工设计成景观小品。提升“追忆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的设计主题,在参观流线上加入“循迹”的概念。

3主要建筑单体改造

3.1主展馆改造

主展馆由原1.5万锭纺纱综合车间改造而成。旧厂房外立面材料主要为红砖。其建筑体量大,开窗规律,北侧为两层厂房,南侧为三层宿舍,东侧为两层生产用房。天窗为锯齿形,北向采光富有韵律感。建筑立面上采用维修翻新的改造手法,尊重原厂房建筑立面,仅对门窗进行维修替换,最大程度地呈现其历史面貌、保留工业记忆。在保留原有结构体系的基础上,仅用水平分隔的手法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了重新划分,营造顺畅、实用、光影斑驳的展示空间。在建筑体量改造方面,采用外部穿插加建的手法,在厂房西北角插入一个方形体量作为入口门厅,采用玻璃和钢材,营造简洁而又富有工业美感的入口空间。

3.2企业展馆改造

企业展馆作为整个博物馆最重要的展示区之一,需要有类似主展馆的大型建筑空间。考虑到企业展馆结合主展馆进行更大规模展示活动的可能性,将主展馆西侧的原气流纺纱车间改造成企业展馆。原有建筑为单层厂房,体量大,屋顶也有锯齿形天窗,特色明显。其改造手法与主展馆的改造手法相似。基本尊重原有建筑立面造型,重点对内部空间进行了水平分隔,中心作为大的展览场馆,四周则作为企业单独展馆。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展馆通过主展馆穿插加建的门厅体量与主展馆相联系,使得两个展馆成为一个空间整体。从改造手法上看,属于空间改造中的空间整合手法。

3.3世界工业科技成果展区改造

世界科技成果展区由原脱胶车间改造而成,原厂房外立面材料主要为浅黄色石米,开窗规律,单层大空间,层高较高。在建筑立面改造中,仍然采用维修翻新的改造手法,尽可能保留原建筑立面,局部进行维修,对门窗进行维修替换。空间改造方面,为了充分利用原本较为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采用了竖向分隔的手法,利用轻钢结构搭建出二层展陈空间,丰富了空间层次。内部通过大坡道与二层串联,使游客在空间变化中有多样的感受。同时,采用外部水平加建的手法,在旧厂房北侧加建了五个方形体量的小型体验空间,增强游客与展品的互动性,使整个展馆成为集展览与体验于一身,既能与工业记忆产生对话又能体现时代特色的全新空间。

3.4互动展区、临时展区改造

互动展区由原长麻纺车间改造而成,临时展区由原短麻纺车间改造而成。两栋厂房位置相邻,原厂房外立面材料主要均为浅黄色石米,二层,局部四层,立面风格简约,平面近似正方形和长方形。二者在建筑立面、内部空间、建筑体量上都采用了相同的改造手法。在建筑立面改造中,采用了新旧对比的手法,大部分的建筑立面被保留,只在西侧服务区介入了由新材料、新色彩组成的新立面。改造中使用的红色金属板既紧扣“追忆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的主题,也营造出活跃的气氛,新旧交融的场景中仍强烈地传达出浓厚的工业气息。建筑内部空间则进行了空间整合,灵活利用上下层空间,并改造出多个通高空间,使上下层的空间、视线进行更好的互动和交流。建筑体量改造上则在南侧水平加建了方形体量的门厅和休息厅。

3.5服务区改造

根据服务区在整个厂区内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所承担的功能职责,在进行改造设计后,它应当与展区的建筑风格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整体上应该是造型新颖、极具时代感的建筑。整个服务区可以看成是整个具有工业历史气息的片区中介入的活力元素,在与片区内保留至今记录柳州工业历史的旧厂房形成新旧对比的同时,又与片区以西的窑埠古镇在建筑风格上迥然不同,丰富城市形象。在此改造思路下,我们对原汽车修理厂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造,只保留必要的结构、侧墙、垂直交通,而将东西立面完全置换,使其焕然一新,成为企业家会所。同时在其南北侧进行新建筑体量的水平加建,形成条状体量,与其东侧的机动展馆围合出丰富有趣的街巷空间,供游客在其中驻足流连。服务区再次呼应“火红年代”的设计主题,在外墙材料的选择上大量采用红色金属板,醒目并具有时代感。临街一侧的墙面肌理以螺帽的六角形为母题,隐喻“工业”,使得整个建筑形象极具工业美感,体现出柳州这个工业城市的特色。功能布置上,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接待中心、休闲娱乐、服务中心、4D影院,意在向中外游客宣扬柳州的工业历史及企业文化。

4结语

旧工业建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次将柳州三棉厂旧址改造成柳州工业博物馆的设计实践中,由于建筑师的早期介入,从项目背景研究、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到现场调研考察,经过多轮次的与项目业主、政府部门、施工企业等的沟通,最后完成整个片区的改造设计。由于项目定位准确、改造手法运用恰当,建成开馆后,很快就成为市民进行集会、观展、休闲、娱乐等城市活动的新场所和柳州市的重要接待单位,从而实现了旧厂房“蝶变”为城市新地标。当地人认为,工业是柳州的标志和名片,而柳州工业博物馆有助于让人们了解柳州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柳州人曾经的光荣和梦想。2013年以来,柳州工业博物馆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柳州新八景之首、广西绿色环保教育基地和广西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且于2013年8月获得广东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总结改造实践,笔者认为,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应符合以下特点和条件:

(1)良好的城市区位:工业城市以工业生产为核心,工业建筑区占据着城市的关键位置。这类旧工业建筑地段优良,交通方便,不仅能集中展示城市门户形象,而且优越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也成为吸引公众的因素,因此也与城市博物馆的选址特点相似;另一类旧工业建筑则位于城市远郊,自然环境优美,由于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其同时具备了便利的交通与远离喧闹城市的环境,这类建筑也可改造为主题型博物馆。

(2)历史文化价值的载体:旧工业建筑尤其是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体现出城市发展历程,它们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建筑空间、建筑色彩等各方面承载了城市文明和技术发展的历史印迹,体现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时代的社会、文化、经济特色,本身就是一座反映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而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成就的场所,是城市历史文化成就的载体。相比博物馆这个历史文化价值的载体,旧工业建筑不仅能改造成收藏、展示城市文化成就的容器,它本身也是城市文化成就的展示品,是城市工业历史、工业技术、建筑技术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