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行业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村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

篇1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1.1财务监督过于薄弱且信息反馈不够及时

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实施的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所以我国各大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制度。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是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因子。由于财务监督力度过于薄弱,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设备的购买和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在缺乏农村商业银行整体预算基础上,无法使得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极致。除此之外,在日常的运用工作过程中,缺乏对收入和支出的分析,因此常常出现收支不够平衡情况。财务监督过程中,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费管理存在诸多的随意性,很容易出现违法违规等行为,再加上信息渠道反过于单一,所以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进行监督比较困难。

1.2经济成本管理比较随意

现阶段来看,我国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最终使得成本管理比较随意,经济资源此时也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用的整体效益处于低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在没有对市场的前景进行可行性分析,盲目进行规模扩张行为,导致费用支出超标和固定资产闲置等问题的出现。基于此,经济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却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经济水平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1.3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

从我国各大农村商业银行的领导结构层来看,农村商业银行专家和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和教授等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管理岗位。由于上述领导级的人员把精力都放在与经济相关的专业中,难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安排在经济管理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逐渐落后,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缺乏综合素质过硬的经济管理团队,势必难以将更多先进的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应用全面。基于此,农村商业银行将错过良好的发展时机,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工作水平不够高。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

2.1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来充分调动经济管理人员在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工作。基于此,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对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的能力培养,逐步树立起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基础知识,充分调动经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对财会和经济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力量。部分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经济管理人员在一些专业的机构中实地学习,与此同时在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定期培训,及时更新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结构。农村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些表现优良的员工,应该提供物质方面的奖励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基于此,不仅仅能够增强农村商业银行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还能够从社会中吸引更多的专业经济管理人才。

2.2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

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工作起着最为直接的作用,财务监督工作不仅仅是支持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工作基础,与此同时也是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必须具备独立性和专业型,集法规政策和业务等为一体的工作。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来执行,在充分了解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特点之上,考察农村商业银行是否能够进行高效率地组织,正确处理好财务关系。因此,可以说财务监督工作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过程中起着重大的控制作用,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和整体效益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2.3树立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成本管理意识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需要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部门安排相应工作人员来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进行专门的负责。农村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范围内营造出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围,树立起勤俭节约的管理意识,再利用诸多措施来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行成本。首先,贯彻成本管理责任人体制,细化每一个成本管理目标,将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科室之中,使得每一个银行工作人员能够负起责任。在清楚了解到成本管理的重大压力之下,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意识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其次,提高成本效益。在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能够显著发挥经济资源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制定经济方案的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中找到最为合适的成本效益平衡点。

2.4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的营销战略

篇2

2.操作风险。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小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地域性决定了村镇银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因经营市场受限、业务范围小、网点布局单一,部分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非常有限,利润主要来源为存贷款利差。为维持自身生存,这部分村镇银行必须在不断吸收外来存款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放贷款。在合乎贷款条件的客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受绩效压力驱动,村镇银行部分信贷人员就可能会为一些不满足贷款条件的客户擅自放宽贷款条件或帮助其达到贷款条件。这将严重削弱村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为信贷风险蔓延埋下隐患。另外,村镇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村镇银行重制度建设、轻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还有部分村镇银行为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放贷效率,“重发放、轻管理”,对贷后管理重视不够,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对资金流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有限,增加了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道德风险。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新成员,多数员工在入行前没有金融机构从业资质或经验,对信贷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制度缺乏了解。因部分村镇银行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验欠缺,新招录人员的岗前培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些人员对信贷岗位的胜任度不高,从事该岗位工作,只会使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部分有经验的信贷人员,因村镇银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机构小、发展空间有限,很难扎根留住。基于以上情况,村镇银行很可能由于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低,风险防控意识差,对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把握不准确,而产生信贷风险。此外,个别道德素质低下的信贷人员,可能利用我国农村的“熟人文化”,以贷谋私、假冒贷款,甚至串通客户恶意骗取贷款,给村镇银行带来风险损失。

(二)外源性风险

1.信用风险。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户和当地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村镇银行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极易产生信用风险。一是农村与大中城市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有较大差距。村镇银行在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客户信息时,没有相对便捷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容易导致风险控制出现漏洞,无法及时对不良贷款做出判断和处理。二是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三农”,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前期投入大、见效缓慢,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用风险;另外,农村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容易在市场风险侵袭下停业或倒闭,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也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三是农村某些个人诚信意识淡薄,对申请贷款没有清晰的认识,将贷款视同为“政府补助”,主观还款意愿不强,经常逾期拖欠甚至恶意逃债,也会给村镇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2.政策风险。村镇银行的政策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上的不连续性,可能恶化村镇银行生存环境,导致村镇银行不能持续健康经营,从而形成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政策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破产条例的加快酝酿和制定,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在微观层面,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较易受当地政府影响。当地政府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往往是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重点介入的融资项目,在不对等的依附关系下,当地政府若提出不合理要求或进行行政干预,将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

3.法律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强了银行业立法,对包括商业银行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法律依据。但总体而言,村镇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仍需改进,与其经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不配套。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限制,村镇银行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外,因村镇银行规模较小,大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人员,员工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在利用法律武器防控信贷风险方面存在短板。

二、加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加之我国农村信用资本欠发达,村镇银行发生重度信贷风险的机率较大。根据JP摩根等大型商业银行的研究数据:在信贷风险暴露前18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至2%;提前9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3%至6%;提前3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0%至20%;没有采取任何预警措施的,风险损失率达50%以上。因此,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帮助村镇银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使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量化分析,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警,提高贷前分析效率,改善贷中决策质量,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最终减低或规避信贷风险。由于人力、财力资源有限,村镇银行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如与专业机构或大型商业银行合作,由其代为提供信贷风险预警服务,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也可以集中自身力量,在综合分析客户守信状况和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状况和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状况和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归集信贷项目指标、动态环境指标以及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不良贷款比、贷款集中度等内部控制指标,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本征向量法(TE)来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搭建数理框架模型,利用SAS、MATLAB等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进而构建完成整个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强化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以提升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部分村镇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控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所引起的,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完善:一是健全董事会运作架构。2013年7月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董事会应当认真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判断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督促管理层有效应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贷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各委员会间相互独立、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是董事会与管理层各司其职、互相监督。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经营,有否决权。管理层应向董事会报告重大风险事项。行长不得兼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并且银行前台与中后台相互监督制衡。三是不断优化内部决策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决策流程,从根本上降低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

。2.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周密严谨的内控制度是村镇银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先行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完善已有制度。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对操作效果欠佳、不符合当下实际的制度条文予以修订或废止,以构建符合内外部监管需要、操作性强的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灵活的制度更新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或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织开展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以更好地应对信贷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三是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明确风险控制要求和不同岗位职责,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指引和内控管理指引。在指引中细化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将内控制度条文转化为信贷人员的具体行动守则,进一步增强内控制度的明晰性和操作性。

3.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信贷文化是银行在长期的信贷管理工作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相比制度规定,其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助力与支撑,又可以有效防控信贷风险,村镇银行基于自身的高风险特性,应主动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违反信贷工作制度、有损职业形象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二是高度重视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培训。应以打造高素质信贷人员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使信贷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业务理论和工作技能,成长为信贷工作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内、外部监督。构建内外联动无死角的监督机制,推行贷款监督、岗位监督,对违规贷款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监督工作威慑力,消除个别信贷人员的侥幸心理,防止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发生。

(三)完善信贷业务管理体系

1.探索新的信贷抵押担保模式。基于我国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小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抵押”的现实,村镇银行有必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抵押担保模式。一是借鉴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小组”模式。按照生产相关性,将农户分成若干小组,以村民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这种模式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信用关系紧密联接,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户改善经济状况,又有助于农户增强还款自觉性,减少信贷风险。二是采用企业联合农户的信贷模式。将处于同一生产链条上游的企业和下游的农户联合起来,互相为对方担保贷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支持当地某一产业快速发展,增强还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探索新的抵押方式。银监会和林业局已于2013年7月出台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规定银行可以接受借款人以其本人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林权作抵押担保发放贷款。这使得村镇银行在传统方式外,又多了一种新的抵押方式。此外,村镇银行还应积极行动,探索尝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内的其他新方式,在更好满足农户和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规避信贷风险。

2.健全信用等级评价机制。一方面,村镇银行应成立多方参与、公正高效的资信评定小组。该小组应由村镇银行信贷人员以及农户、小企业代表等多方人士组成,有科学、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价程序和量化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高效地对申请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信贷人员应充分搜集农户家庭人员、承包土地面积、产出、年收入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小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收入、利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由此形成真实可靠的调查意见,以便为资信评定小组评定贷款者信用等级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将农村信贷全面纳入国家信贷登记系统,形成城乡统一、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以便村镇银行更好地开展信贷工作。

3.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村镇银行应针对自身信贷客户数量多、分布广、交通通信不便等特点,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实用便捷的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度,通过“谁经手、谁负责”的方式,将贷后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身上,促使其高度重视贷后管理环节,主动加强有关工作,从而减少村镇银行发生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另外,村镇银行还应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信贷人员贷后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的结果直接与信贷人员的考核以及工资奖金发放情况挂钩,确保信贷人员认真履职,在贷后管理工作方面不走过场。

篇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金融风险规避有两种方式,一是事后救火,一是改革,“温州出事,改革变得容易了,因为在危机情况下推进改革,容易形成共识”。

4月1日至3日,在视察福建和广西时国务院总理指出,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中央已经统一了这个思想。

此番温州金融改革的“十二项任务”中,第二项即是“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这表明,决策者在承认民间金融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更为其打开了作为合法金融机构的准入大门。

在实际操作层面,无论是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进军小微企业信贷领域,还是地方监管体系构建,均存在争议与变数,国有银行、民间机构、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各执一词。

据了解,决策层面提出,温州试点措施若半年到一年不成功,可以立刻停止并调整思路,而试点成功之处亦可在其他地区快速复制。

一位熟悉中国金融改革历程的前央行人士表示,温州试验当下并不具有太大的标杆性意义,它只是下一步改革的开始,比如利率市场化等涉及全局的改革并未试点。但它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比如是否能让私营企业或自然人成为贷款公司的股东,其执行的利率是否可以更自由等,均可在下一步改革中尝试推进。而针对中国目前的金融垄断格局,若能培育出更多有竞争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规范民间融资流通渠道

4月5日下午,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下称“服务中心”)二层大厅内,技术人员正在对电子显示屏进行试营业前的最后调试。

这是全国第一家具有官方背景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机构,也是落实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十二项任务”的重要举措。其工商注册主体是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有限公司。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称,此举为“变民间金融的野蛮生长为理性成长”。

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00万元,由14家法人、8个自然人投资设立。

目前,已有六家中介机构与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入驻协议,包括三家融资对接机构人人贷、宜信、速贷邦,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公正机构各一家。

温州市政府希望在正式开业前,能引入更多融资对接类撮合机构,目前该服务中心正在全力推进第二批中介机构引驻工作。

在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总体框架下,这一重要的制度突破,使得一直以来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借贷撮合机构,如人人贷、宜信的业务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官方认可。这些机构进而在温州注册子公司,经营范围也由此前遮遮掩掩的信息咨询变更为正大光明的融资对接。

但是,一个最大的疑问尚未解决,那就是如何吸引资金借出方有动力前往此平台登记备案。

几位温州当地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也担心,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恐怕很难完全杜绝违规行为,例如“委托贷款”,此委托贷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委托贷款,而是出借人出于信任,将资金有偿地交给第三方(借贷撮合机构)自行支配。温州当地人已经非常习惯于这类借贷。

近日,服务中心筹备组的一位负责人,就曾收到来自资金借贷方的询问,如“钱存在你那里几分”、“从你那儿贷款几分”。由此可见,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的推进,还需打破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依赖于地缘、亲缘、人缘关系的传统民间借贷文化。

但无论如何,组建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推出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是形成层次分明、风险可控的民间资金流通渠道的有益尝试。

金融准入有限松绑

近几年来,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系统快速发展,占据了绝大多数信贷市场份额。温州试点的未来前景,就是要让多种形式的贷款公司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从而相对降低银行信贷的占比,这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健康地发展。一位熟悉中国金融改革历程的前央行人士表示,若从温州开始的这些试点,可以培育出更多有竞争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目前,温州市正在起草放宽民间资金金融准入的实施细则。其中包含启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引入民间资本参股,对辖区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股本扩充,优化股权结构。

2011年11月,按照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思路,温州市政府出台了“1+8”金融改革创新行动方案,此方案与试验区即将出台的实施细则一脉相承。

上述金融改革创新方案明确提出优化股权结构的具体安排,对市区三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引入省级、市级、县级国有企业各占总股本9.9%的股份,其他八家县域机构实行市、县两级国有企业参股各占总股本9.9%的股份。原本并无引入民间资本入股的制度安排。

近日,张震宇公开表示,上半年必须完成两家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革,“要把民资引进来,进行公司化治理,把机构下沉,开到中心镇去。”由此可见,民营资本有望直接参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但具体参股比例、股东资格仍在讨论中。

与民间资金有限参与农村合作银行股份改造相比,成立新型金融组织,是近几年民间资本流入金融领域的主流渠道,例如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张震宇称,“未来将允许优质民营企业发起或者参与组建村镇银行。”这将打破过去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的制度,董事长由发起行任命的形式。此外,张震宇亦透露另一个突破是,在小额贷款公司转型村镇银行的规定中,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将享受同等待遇。

据记者了解,目前温州市更倾向于先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的方式,实现民间资金的金融准入。2012年,温州市转为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公司有望达到三家到五家。

村镇银行是由银监会于2006年底推出的新兴金融机构,目的在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准入,要求股东至少有一家为持股比例不低于20%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且主要发起人为出资额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而小额贷款公司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推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是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两者设立标准有较大差异。在制度设计初期,银监会提出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转制为村镇银行,但银监会牢牢把握村镇银行的审批权。

“村镇银行合法化三年来,还没有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成功转制为村镇银行。”巴曙松表示,“转机取决于落实。”究其原因,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发起人的苛刻条件,堵死了小额贷款公司转制的大门。

据了解,温州金融办正在跟银监部门沟通协调,未来将出台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村镇银行的具体细则,转制门槛有望降低。

温州市金融办一直在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考核,已出台详细的考核细则,根据评分高低,将小额贷款公司分为标兵、先进、合格、不合格四档。

温州金融办的考核指标有贷款利率、大小额贷款占比、贷款期限、不良贷款率等。如每笔贷款利率需在法定利率以内,即不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4倍,其中包括借贷利率、咨询费、手续费、承诺费等所有费用;10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占所有贷款总额的70%;两个月期限以上的贷款,占所有贷款总额的70%;贷款不良率低于1%(今年这一指标可能略有放松)。

满足以上指标,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才能达到合格,这一考核标准将有望成为转制村镇银行的参照指标。

随着温州试验区对民间资金金融准入的开启,似乎也意味着中国金融改革方向的明确。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国务院参事夏斌表示,国有大企业、国有资本控股各类金融机构,并不是金融改革的方向。在未来不同时期,国有资本对各类金融机构保持绝对或相对控股比例即可,多余的股份可以向民间资本出售。

主流金融业务再下探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试点方案一方面采取措施引导民间资金有序进入金融领域;另一方面,鼓励银行机构发展小微企业信贷。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十二项任务”中称,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温州当地的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国有大行已经在考虑适度收缩小微企业业务,将客户逐渐转移到相对优质的中小业主。虽然银监部门要求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平均贷款增速,但银行往往只是形式上满足监管要求。

原因在于,作为信贷资金主要提供者的银行,在经历了去年民间借贷危机后,资产质量有所下滑。温州当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1.74%,比去年8月末上升1.37%。

与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良率迅速上升相比,温州当地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控制远远好于银行。究其原因,上述温州捷信小额贷款公司高管认为,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带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基于熟人基础上的资金交易行为,参与方知根知底。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非常灵活,恰恰能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周转快、频率高顺利对接。

由此可见,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新型金融组织,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不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绝对离不开主流金融的融资渠道支撑。

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自身的商业模式有关。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受人力成本约束,不可能依靠“人海战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王叶毅认为,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过程中,处在控制成本和追求赢利的两难境地。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生银行早已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只重资产负债表和抵押品的限制,而辅以熟人社会游戏规则的多重考核标准。

事实上,间接融资仅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一种渠道,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是解决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甚至是主流渠道。而长期以来,温州中小企业过度依赖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腿太短了”,上述温州金融办副主任表示。

2011年,温州市银行业各类贷款余额6000多亿元,直接融资额仅为100多亿元。今年以来,温州市已经上报企业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材料4家,这相当于2011年以前温州当地上市公司总和。

此外,温州市金融办已与部分重点中小企业沟通,希望企业关注中国证监会即将推出的高收益债券,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丰富融资手段。

4月5日,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称,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制度框架基本已建立,正在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制定完毕即有望试点推出,浙江省将成为率先启动试点的省份之一。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多层次融资市场的搭建,在于市场的开放,各显其能,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

探路地方金融监管

除了市场准入和向小微企业倾斜,地方监管体系的补缺亦是温州此番金融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一次的改革,主要侧重于地方金融体系、监管体系、防范机制等。”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周松山说。总计十二项金融改革任务中,有四项为强化地方监管。除了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民间融资监测体系的建立,还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和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方案机制。

无论是张震宇还是周松山等地方金融官员,还是包括巴曙松的学界,均认为地方监管体系的构建是难题。周松山透露,央行一度期许温州中心支行接过监管权,但考虑到与市政府的协调,温州中心支行认为还是由市金融办接手较为合适。

一直以来,地方金融办职能是金融服务、协调利益,并无地方金融监管职能。在突破现有金融监管总体框架后,温州市政府于2011年11月,成立温州市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下称“监管中心”)。

监管中心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编制15人,规格为正县级,归口温州市金融办管理。监管中心计划设立监管服务一处、监管服务二处、综合统计处三个职能处室,来承担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和检查工作。

在此基础上,温州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监管中心,把银监局、人民银行、保监局、证监局这些中央监管部门不管的,在温州进行资本运作的公司,统一监管,逐步进行实时监控。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保育钧认为,此举将“一行三会”的垂直监管和地方监管结合起来了,赋予地方政府许多金融管理权力,也解决了“一行三会”怕风险、怕出事的问题。

而巴曙松的担心则是:杭州市金融办只有二十几条“枪”,温州市金融办多一点,也只有40多人,监管缺位很难避免。

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由此确立“一行三会”为主的垂直的金融监管体系,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最低延伸到县级,证监部门只到省级(计划单列市除外)。业界普遍认为,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极易引发地方和中央监管的利益博弈。

巴曙松建议,考虑到县一级央行在最近十年问仅以清算业务为主,而机构仍然不小,可以考虑将部分民间金融机构监管权力交由县一级央行行使。

今后随着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政策的逐步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步伐加快,小微金融机构数量将呈激增之势,加之其涉及客户众多,业务类型多样,与地方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仅依靠“一行三会”监管体系,显然难以满足监管需求,而中央将民间金融监管权限下放地方,亦将给温州金融监管部门带来沉重的压力。

张震宇表示,自己有两点担心,一是如何防范风险,二是推出的制度设计能否和现实对接,老百姓、民间资本是否买账。

利率市场化暂缓

尽管半年前的民间借贷风波,凸显了利率管制背景下的金融风险,但在温州金融改革的“十二项任务”中,众所瞩目的“利率市场化”并未写入。

3月29日,回到温州的张震宇公开表示,方案中没有提及利率市场化,是从全局考虑。若在温州启动,全国的钱会不会涌到温州来?其他地方的人,会不会涌到温州来投资?

和实体经济的先行先试不同,金融资本如水般无孔不入的特性,在信息化社会的今日,使资本自由化试点难以单点突破,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均已有过先例。

利率市场化制度性突破的付之阙如,令业界对温州金融综合试验的前景心存疑虑,担心民间金融被正规金融“招安”后会因为受到存贷款利率限制,而不再热衷于小微企业贷款。

“那不见得。”美银美林董事总经理、中国区行政总裁刘二飞认为,中国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民间资金投资设立小型金融机构后,基准贷款利率的4倍依然是合法的。以当前贷款基准利率6%来估算,最高贷款利率可达24%,那么从银行拆借资金的利率假设是8%,借出去的利率是20%或者15%,仍有可观的收益空间。而以往商业银行不愿借钱给小微企业,是因为缺乏风险防控机制,而这正是民间金融的优势。

国务院参事夏斌也表示,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30年来从未停止,目前仅剩存贷款利率未市场化,即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仍受管制。由于全国金融市场的组织架构体系、法律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加上现代信息技术,只要在某地就某一重大制度进行变革,在全国统一市场下,就是全国性的变革。现在已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很难在某一地就重大的金融制度做试点。

而在本轮宏观调控期间,长达21个月之久的负利率(直到2012年2月,一年期存款利率方才跑赢CPI)催肥了理财市场。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理财利率几乎等同于市场化的存款利率,债券利率几乎等同于市场化的贷款利率,两相夹攻,利率管制的空间已大为收窄。

但其中的难题是,中国尚无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业破产条例,使利率市场化改革难以开花结果。夏斌说,利率彻底市场化意味着银行成本提高,利差缩小,竞争加剧,难免会出现银行倒闭、破产。

最新一期《中国金融》杂志刊登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文章称,目前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

篇4

外延并购成功 机构看好前景

公司此次收购的威锐达,是国内领先的风电机组监测解决方案提供商,具有专业化的风电机组监测及故障诊断能力。安信证券研报显示,威锐达的在线监测系统累计装机已经超过1200台,与风电运营商共同完成了3000余台不同类型风电机组的振动测试和故障分析,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光大证券表示,近年来由于威锐达所提品的经济价值已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因此其风电机组振动监测诊断系统的安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威锐达已经与华锐风电、东方汽轮机等大中型风机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业务呈现快速爆发趋势。

多家券商机构一致看好此次收购前景。券商认为,一方面能够增厚业绩,另一方面将帮助东华软件实现下游客户的拓展, 完善行业布局。此外,近年来公司采取的内生式和外延式双重发展举措,营收和净利润持续保持在30%以上。本次收购,除增强公司在电力行业的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将共享彼此客户资源,实现技术融合和协同,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扩大。

从财报可看出,威锐达2012年营业收入为1159.66万元,2013年1—6月营业收入达到2825.07万元。2012年净利润为89.63万元,2013年1—6月净利润为1477.10万元。东华软件在此前的公告中亦承诺,威锐达2013年盈利达到5300万元的基础上,其后两年的净利有望分别同比增长20%。

行业高速增长 业绩稳如磐石

目前,软件行业多数系统集成商的业务局限于单一行业或地区,成长存在局限性,相比之下,东华软件的业务范围已经突破行业和地域的限制,具有较大的伸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较早进入金融 IT领域,并通过收购银联通和神州新桥等不断强化在银行信息化领域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公司的银行信息化产品包括核心业务类软件、中间业务类软件、管理类软件等软件和完整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解决方案;客户包括四大国有银行、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大量城商行。近年来,公司还通过金融云的形式将业务向中低端市场延伸,现已成功签约近六十家村镇银行。从收入占比来看,银行业已经成为公司收入的最大来源。

财报显示,东华软件2013 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7.77亿元,同比增长36.60%。201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综合毛利率 35.5%,较去年同期上升2.9%,净利率达到 18.1%,创历史新高。

同时,2013年公司签订的项目合同总额为48.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67%。软件行业从2000年以来持续高速发展,东华软件自2006年登陆资本市场后,年营业收入保持34.3%的增长速度,净利润保持43.1%的年均复合增速,成为行业内业绩增长最稳健的企业。

推出微信银行平台 布局新兴领域

篇5

如一枚重磅炸弹被投进中国银行业市场,迅速搅动国内金融市场。2014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该项《决定》有两大亮点:一是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设立分行,不再规定其总行无偿拨给营运资金不少于1亿元的最低限额,可根据业务需要自行有效配置营运资金。二是删除了此前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2年连续盈利”的要求,并把“应在境内开业3年以上”缩短至1年以上。

对此,中国银行广州凯旋新世界支行行长韩迅迅深为认同业内普遍观点:一方面,这提高了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的自由度,有利于外资银行机构的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提高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灵活度,为有效开展人民币存贷款业务提供了便捷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相互交流与合作。

韩迅迅进一步分析指出,在中国已加入了WTO多年的背景之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将日益显现,“外资银行很多客户是外商,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国外的平台融资,再转投到中国来,这样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国外的利率比较低,融资容易获批通过。如果同时再与中资银行方面相结合,将会大大充实他们的资金实力。”

这为国内资本市场带来利好的同时,也给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业带来了积极意义与压力。

“外资银行的管理理念更先进,管理系统更完善,注重产品创新,服务体系更优化……这些给国内的银行业的管理与完善带来了借鉴,不断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韩迅迅说,“外资银行的存在是资源再分配的结果。但是,随着外资银行更加放开,获得更加强有力的资本支持,这也会对国内银行业造成较大冲击。”

民营银行首开业 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

既逢外资银行的外部竞争,又迎国内民营银行的破冰之势,加上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国金融行业市场在2014年热闹非凡。

早在2014年初,银监会在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民营银行将获准试点先行,首批试点3至5家,实行有限牌照;7月,银监会同意批复首批5家民营银行筹建;12月12日,国内首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式获得开业批复。

从一纸文件到正式获批设立,这是民营银行试点的一小步,更是打开金融业,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新局面的一大步。

未来随着民营银行试点的扩大,将会如何影响传统银行格局?

“银行本身的模式决定客户群,民营银行是针对小微企业的客户,它与传统的股份制银行还是有所差别,它的出现是金融市场不断创新的体现,它给予了民间资本机会,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因而,民营银行实质上与我们传统的国有银行是相互补充而非竞争的关系。”韩迅迅分析认为。

微众银行由腾讯发起,腾讯持股30%,深圳市百业源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立业集团分别持股20%,其它共持股30%。

腾讯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微众银行将针对目标客户群的需求,通过充分发挥股东优势,提供差异化、有特色、优质便捷的存款、理财投资、贷款等服务,全力打造‘个存小贷’特色品牌。”

从国内银行业目前的趋势看,由于小微企业贷款金额不大,对于主流商业银行而言项目业务经营成本较高,且办理贷款的手续繁琐,主流商业银行并不太愿意深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这反而给专注于小微企业及个体的互联网金融业预留了大片空白的疆域。

时下火热的“余额宝”、“支付宝”、“财付通”等都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它是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

反观,目前传统银行业的金融理财产品的竞争激烈。“就中国传统银行业而言,没有绝对产品化的竞争,抗模仿的能力也很差,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打个比方,金融产品都是在一棵大树下,你有我也有,只是你快我慢,你强我弱而已,只是你想不想开展、推广这个业务,想不想把这个业务当成业务的龙头而已。例如像免填单业务、预约服务,中国银行第一个开始做,后来短时间内,其它银行业全都有了。” 韩迅迅对时下的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前景表示担忧。

“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这句两年前马云的豪言壮语,也预示着对国内地银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银行带来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2015年或将是银行业转型元年

面对着2014年各股新生力量风起云涌,中国金融业发展路在何方?

篇6

2008年4月29日,邮储银行合肥分行正式成立,由于在产品上着力填补市场空白,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各项业务也由此蒸蒸日上。

虽然邮政储蓄在我国已是历史悠久,但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邮政储蓄的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银行业监管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2007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运而生。次年4月29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肥分行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合肥邮政金融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台肥分行的成立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很快就将触角伸向了整个合肥,从城区的各个街道办到三县的各个村镇,凭借着原邮政储蓄的庞大网络,迅速地站稳了脚跟,发展势如破竹。目前,在合肥全辖区已有网点111个。

在业务上,该行专挑别的商业银行不愿意做的事来做,切实为微小企业、商户、农户排忧解难;在竞争上,该行实行差异化的竞争,独创出一套自身发展的道路,令其在省城合肥的金融市场异军突起。

“及时解困”赢得市场

回顾一年来的合肥金融业大事,怎么也少不了邮储银行合肥分行刮起的“小额贷款之风”。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下,不少银行紧缩银根,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合肥分行短短一年间,却向近千位商户、农户发放了近1.3亿元的小额贷款,缓解了他们燃眉之急,而小额贷款业也因此被评价为“小贷款解决大问题”。

据该行行长杨佳琴介绍,小额贷款业务对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微小企业以及现金流比较通畅、资金周转比较灵活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商品批发户、种植户等予以重点关注和支持,积极解决他们的贷款难问题,彻底改变过去邮政储蓄“只储不贷”的历史,积极引导资金回流地方,回流农村服务“三农”。

邮储银行合肥分行的上上下下认为,目前银行的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要做大做活企业,必须要在在金融创新上有特色。“作为业界‘新兵’,我们深知服务的重要。分析自己的客户群体,我们把服务定位为‘解及时之需’。为此,合肥分行在服务‘及时’上下足功夫。小额信用贷款不需抵押、门槛低、手续简便、方便快捷,凡是符合贷款发放条件的客户,从贷前调查到贷款发放不超过3个工作日。应该说,‘及时解困’,成为了工作人员的行动准则。真正把最优的服务提供给‘急需’的客户,真正做到‘解燃眉之急’。一年来,我们用服务赢得了信任,用‘及时’赢得了市场。”杨佳琴行长这样说道。

打造“百姓银行”

篇7

中小银行走特色化、差异化的科学发展之路,既是监管部门对于中小银行的战略指导,更是中小银行实现股东利益,履行社会责任和体现员工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国内银行业在业务经营上都存在同质化现象。作为中小银行,如果与大型银行进行同质化竞争,只能分一杯羹,无法做大做强,而且始终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如果走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模式,则有可能做精做强。以美国银行业为例,美国前100家银行中,综合性银行只占20%,更多的是专业性银行,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和比较优势。可以说,国内现在缺少的不是大银行,缺少的是特色化、差异化的,专门为中小企业、社区、“三农”等细分市场服务的特色银行。

中小银行走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之路,要加强市场和客户细分,坚持自身市场定位。徽商银行的市场定位就是“立足地方,支持中小,服务市民”。近年来,主要从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等三方面进行了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探索和努力。专业化就是设立专营机构,有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比如,在小企业业务方面,加快设立小企业经营中心和建设特色支行。精细化主要是指服务模式和营销服务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营销服务模式。品牌化就是在产品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比如,在小企业业务方面,自成立以来就在着力打造“小巨人”和“雏鹰”服务品牌。仅2012年一年,就培育“小巨人”企业893户、“雏鹰”企业3326户。

需要指出的是,中小银行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打造特色银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对中小银行实施更具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有效指导,为中小银行推进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使其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探索综合经营,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从国际银行业发展历史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大多经历了分业和混业经营的数次变迁和反复。总体上,国际金融业正在走向综合化经营。从国内金融发展历史看,1993年之后,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即银行不得从事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务。近年来,不少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纷纷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涉足信托、证券、保险、基金、融资租赁等经营领域,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已经呼之欲出。比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平安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拥有了金融全牌照。一些城商行也在逐步探索和涉足综合化经营,比如北京银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和保险公司,南京银行参股异地城商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徽商银行来讲,近年来在综合化经营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奇瑞汽车公司共同组建了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了无为徽银村镇银行,目前也在积极推进发起设立金寨徽银村镇银行,筹建金融租赁公司的工作。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就国内金融业发展趋势而言,未来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肯定会继续演进,经营方式、经营内容也将不断变化。首先,从宏观上来讲,国内经济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体,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难以满足各类直接融资需求,而提供直接融资的各类市场主体还缺乏强大的资源支持和服务能力;从微观上来讲,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加个性化、全面化和综合化,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要求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其次,中国银行业高度依赖信贷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信贷扩张-资本补充-信贷扩张”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特别是在监管趋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的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经营转型的迫切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银行依托自身雄厚的客户基础和业务渠道,积极探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在内的综合化、混合化经营,充分发挥业务协同、联动,综合服务的优势,开拓非利息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也是银行转变盈利模式,加快自身经营转型的必然选择。

尽管经济社会发展为银行业开展综合化经营带来了机遇,但是我国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比如,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跟不上综合化经营的发展步伐,无法保证金融监管合理、规范、有效地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建立等等。

从银行自身来讲,商业银行,特别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开展综合经营,会受到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制约。一是缺乏足够的客户识别和交叉营销能力,难以在附属公司之间实现客户资源的细分和共享,无法发挥综合化经营的潜在优势。二是缺乏跨领域经营管理能力,导致经营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脱节,难以处理综合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三是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综合经营可能放大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交易等其他类型的风险。四是跨业务领域经营的人才储备不足,缺乏跨市场、跨业务、综合经营的人才队伍。

中小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要充分考虑监管政策以及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不能超越自身的特定发展阶段。一方面,中小银行可以在监管政策和自身能力允许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和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发起自身具有控股能力的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另一方面,在自身能力和水平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积极与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互补性业务协作,借船出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与同业开展业务合作,既可以整合外部资源、拓展业务范围、提升自身能力,也可以为开展综合化经营储备经验和人才。

加快经营转型,提升经营发展水平

近年来,迫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国内银行业都在着力推进经营转型。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等先进同业已经在经营转型方面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小银行的主要业务还是在传统市场,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在传统业务。如果不发展新兴业务,中小银行的生存发展空间将会非常狭窄,而且经济结构调整、居民财富的日益增长,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也给银行发展新兴业务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新兴业务,开拓新兴市场方面,与大中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还存在不少诸如监管政策、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在监管政策支持和允许的同时,城商行还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推进经营转型,首先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经营转型的关系,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之间的关系。传统业务是基础,新兴业务是方向。业务发展是经营转型的基础,经营转型是业务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经营转型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业务发展,是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是相互协调的。我们不能放弃优势找优势,不能脱离发展空谈转型,发展和转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在发展中转型,通过发展为转型创造资源和条件,通过转型塑造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城商行推进经营转型,要更加注重特色化、差异化,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色,又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之路。要加快业务发展,在坚持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业务,逐步形成传统业务、中间业务、新兴业务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做精做强传统业务,巩固传统竞争优势,为业务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大做优中间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理清新兴业务发展方向和主攻点,重点拓展风险可控、效益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业务,做稳做好新兴业务。

近年来,徽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和加快经营转型。主要目标和方向是由资金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由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向传统业务和投行等新兴业务并重转变;由表内业务为主转向表内外业务并重为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由收入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向多元化转变。具体做法归纳起来是三个多元化,一是负债来源多元化,二是资产应用多元化,三是收入来源多元化。

一是以稳定负债成本为核心,实现负债来源多元化。银行负债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理财化、多样化的趋势,发行金融债、同业存款等多种形式的主动负债,将逐步成为银行增加负债、增强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坚持一手抓低成本负债业务,另一手抓主动负债业务。

篇8

二、民营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矛盾性问题

(一)内部原因制约了金融支持力度从毕节地区民营企业的整体情况来看,起点低,规模小,实力不强,自身素质不高,短期化经营行为较为凸出。

1.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自身条件不足,以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生产经营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几乎是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公司企业经营意识,经营发展机制弱化,高、精、尖的企业和国内知名品牌企业为零,特别是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大部分限于代加工和传统产业,易受市场、政策等因素影响。

2.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财务制度不全。多数企业未建立帐簿、报表,不从事经营成本核算、效益分析,没有形成规范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甚至部分民营企业为故意“逃避税”,使用“两本账”,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运作透明度不高。

3.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对银行融资方式缺乏了解,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有的用流动资金贷款来扩大固定资产规模,造成不能按期偿还贷款,短期贷款长期占用的做法影响了银行对企业进一步支持的积极性。

(二)社会及政策因素导致金融支持弱化

1.担保机制不健全。一是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担保方式单一,多以房产、设备等不动产抵押为主,信用担保尤其是第三方担保较少。2011年9月末辖内通过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担保贷款余额仅为3.6亿元,且多数为区外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二是担保公司在办理担保过程中担保费用较高、手续繁琐,担保费用多数为2~3%,最高担保费高达5%,此外还要经工商、评估、公证等部门收费办理。三是担保公司规模小,难以满足业务需求。目前毕节地区虽成立了14家担保公司,但注册资金仅为5.05亿元,担保放大比例多数为5倍,2011年9月末辖内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贷款余额为1.6亿元,仅占贷款总额的6%。三是担保补偿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担保机构补贴、税收减免等较为完备的风险补偿机制。四是国有商业银行对担保机构缺乏认同。由于担保机构规模小,尚未达到国有商业银行门槛要求,导致全区目前尚无一家担保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合作记录。

2.银企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对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还贷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不了解,企业的有关信息散布在各个金融机构和政府各职能部门,银行难以全面收集信息,很难确定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贷前调查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企业不熟悉国家的金融政策、银行的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难以创造符合信贷的条件,一些拥有偿债能力的企业,实质条件已具备,形式条件仍不具备,房产证、土地证等产权证不齐全等,造成“贷款难、难贷款”的尴尬局面。

3.地方政府政策目标与信贷政策目标相悖,信贷政策缺乏差异化区别性对待政策。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行政干预银行内部动作,促成金融机构加大对某个行业或产业信贷投放,影响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正常有效合作,不利于银行市场化运作和风险控制。与此同时,信贷政策“一刀切”模式忽略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欠发达地区由于金融资源占有较少,资金聚集能力较弱,信贷总量单一调控将导致银行在信贷资金配给上优先选择大型项目和优质企业,民营企业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甚至陷入资金短缺恶性循环。

(三)金融服务缺陷导致民营企业金融资源的稀缺金融服务的缺陷集中体现信贷投放的市场导向机制致使银行资金过分向大型企业集中,民营企业金融资源的稀缺。

1.信贷主体缺位与资金需求刚性增长不相适应。在民营企业迅速扩张,资金需求量日趋增大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一般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农业发展银行逐渐退出民营企业发展市场。在此情况下,民营企业的信贷需求大都寄希望于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而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受市场定位等因素影响,更倾向于组建大项目社团贷款,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作用明显弱化。村镇银行受自有资金制约,支持民营企业作用较弱。小额贷款公司虽以其灵活、方便、快捷的贷款模式解决了部分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但由于“只贷不存”,自有资金趋紧,利率定价偏高。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有力无心”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有心无力”,使得县域金融对民营企业总体信贷投入明显不足,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对称。

2.现行信贷管理体制与民营企业融资特点不相适应。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高度集中的贷款管理模式,全面上收基层行的信贷权限。县支行除小额抵押贷款及消费贷款外,其他贷款必须实行单笔报批,这种严格的权限分配,不仅对县级银行的贷款发放形成了刚性制约,也无法满足民营企业“急、频、快”的资金需求特点。二是对具备了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均符合要求的民营企业,各金融机构争相放贷,较易获得银行贷款。而大多是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具有强烈的信贷资金需求,但因其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状况,即使符合贷款条件,也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3.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信贷管理制度,信贷决策权集中,同时贷款审批、发放各个环节的责任相应强化,尤其是加强了对信贷人员的贷款风险约束,对信贷责任人实行终身追究制度,在强化风险责任约束的同时,却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项目准、效益大的没有相应奖励。这种普遍存在的贷款发放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信贷资金错配问题制约了民营企业的金融满足。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要核实民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贷前成本高,贷后管理难。同时,中小民营企业一次性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信贷管理成本大大高于大型国有企业和大项目贷款。这使得银行宁愿选择上存资金获取稳定收益,而不愿选择风险大收益低的中小企业贷款。

三、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固本强体,积极加强自身建设

1.不断充实扩大自有资金。民营企业在实现利润后应首先补充资本金,通过加强自身积累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偿债能力,努力创造获得贷款的条件,减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2.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财务管理,并按照银行贷款的程序要求,及时、如实地提供财务各项报表和资料,使银行全面准确地监控企业整体经营状况。3.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合理确定投资方向,瞄准市场定位,减少盲目投资、低层次重复建设带来的风险,通过加快改制、管理创新、技术改造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积极打造结构完善、产权明晰、经营合法、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企业主体,以增强对银行放贷的吸引力。

(二)打造平台,极力优化外部环境

1.严格执行行政审批简化流程,积极发展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引导其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严格执行好对民营企业税费减免政策,降低民营企业信贷成本。同时,要选择性地培育部分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积极推进民营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权等融资工具融资。要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以此带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2.建立民营企业激励长效机制,搭建金融与民营企业信息沟通平台。由地方地方政府牵头,民营企业主管部门、工商、税务、商业银行等单位参与,一方面每两年开展优秀民营企业评选活动,银行对获评企业推行信用贷款和贷款绿色通道,放大抵押担保比例,更好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民营企业网站,搭建民营企业与银行信息沟通平台,提供民营企业产业发展、财务指标等相关信息,介绍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和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信贷政策等内容,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3.加快推进民营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在担保体系建设上: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有政府出资或参与出资的担保公司,规范其经营行为,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推进担保机构向集团化发展,壮大资金实力,达到大型商业银行担保条件要求。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互助型担保机构。由财政出资为主,民营企业出资入会,专门为民营企业会员承担贷款担保。三是引进和推动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地方政府出台财税政策鼓励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发展较为规范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入驻,降低民营企业担保成本。四是,积极组建辖区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发挥其行业组织协调作用,将零散的担保公司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提高担保贷款额度,实施联合担保、再担保等业务,解决个别担保机构因资金实力不足而难以跨越银行门槛问题。在信贷政策满足上,改革全国单一总量调控模式,将信贷总量向欠发达地区倾斜,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拓宽渠道,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篇9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以目前国内把控严格的金融环境而言,即使在民营银行这一问题上放开,金融改革的进程仍将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新启程的民营银行没有已经建立起“游戏规则”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过去几十年来的积累,亦不能完全照搬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可以想见民营银行将走上“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

于是,如何找市场,抓市场,站稳脚跟,寻求自身价值,这一系列经营活动中最根本的问题将拷问未来的每一个新进场者。

银行高利润难以持续

“现阶段而言,在国内做银行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东亚银行杭州分行行长聂铭廷如是说。以去年为例,上市公司中银行利润占了半壁江山,“比较起国际上的同行们,国内银行业竞争并不充分,老百姓心中的银行都是安全可靠不会倒闭的,因此对各大银行都很信赖。然而,这样的高利润未来或难以持续。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这种‘幸福’也会慢慢地削减。民营银行的入场亦是对目前封闭保守的金融业态的一次冲击。”

近日,A股部分银行了三季报数据,验证了此前市场对银行业绩增长的担忧。数据显示,银行业业绩增速整体萎缩,不少净利润同比增幅为最近三年最低值。信贷质量虽然暂时无伤大雅,但有逐步恶化的趋势。

“未来,银行肯定不像今天这么好做了,民营企业家要对此有所认识。”聂铭廷称,国际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而过去国内的银行在隔离带之内,现在国家也有意识地加强银行之间公平公正的竞争趋势。

事实上,近年来,银行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市场份额越来越集中的态势,行业垄断性正在加剧。以美国为例,近年来,超大型银行在各方面的份额都在上升,而中小型银行尤其是小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则逐年被压缩;在“银行多过米铺”的中国香港,汇丰和渣打长期垄断当地金融市场,近日,香港仅剩的四家家族银行中又有两家欲挂牌出售,原因是面临增长前景方面的不确定性。

招商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陈申生称:“未来,银行业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现在我们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市场化、金融突围两大问题,民营银行一出生就得面对。”

“民营银行就像一张白纸。白纸的好处是任人描绘蓝图,新成立的银行肯定不像老银行那样有种种包袱。现在老银行一些软件要升级换代都很难,因为牵涉到大量以往数据和材料,新银行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尽管新银行在创新上有优势,但是没有既往供人参考,储户是不是愿意相信你?想要招聘的高端人才是不是愿意加盟?这些都会导致新银行经营的成本可能较老银行要高。”陈申生说。

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博导汪炜亦称:“民营银行成立后,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金融结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以国有银行、大型的股份制银行为主体。民营很难直接和他们竞争,民营银行也好,其他民营金融机构也好,选择的市场肯定要与他们不一样。”

作为首家非国有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具有标杆意义。然而,民生银行的样本或许难以复制:全国工商联主导了其“诞生”的过程,使其拥有了未来的民营银行难以企及的先天资源;而在“诞生”后,其高增长仍建立在“利差垄断”的基础上,这些都并非新创办的民营银行所能拥有。如利率市场化真正推行,呱呱坠地的“婴儿”将与已经在市场打拼多年的各大金融巨头作战,民营银行的前景可谓艰难。

什么样的民营银行才有作为

差异化、专业细分领域或许是一个出路。“美国有一家单体的小型银行,因为‘出生’在一个港口城市,当地的对外贸易非常发达,这家银行就专为这些外贸企业服务。通过概率测算、风险控制之后,也渐渐地能在保本的基础上实现盈利。这样的银行是个很好的榜样。”陈申生说。

“每个国家的金融环境都有其独特个性,但是也有一些共性。目前来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正在随着各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而不断调整。”陈申生介绍。

以美国为例,从经营区域来看,分成全国性银行和区域型银行,两者都依靠其目标客户群体开展其所需求的业务为生。“美国的银行一般以综合性业务为主,间接融资占其业务比例一般在30%到40%之间。而在目前的中国,大部分业务都是间接融资。未来,我们的银行肯定也会向综合化经营迈进。”陈申生称。

汪炜则为民营银行这样出谋划策:“现有的金融结构决定了我国面向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是不足的。这里为民营银行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民营企业来办银行,服务于民营小微企业,这样的结构是相匹配的。民营银行应该发挥它在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社区服务方面的优势。”

初成立的民营银行如何建立起信用?聂铭廷称,目前国内银行信用由国家“埋单”的情况也将惠及民营银行:“在国际上,老百姓都知道银行经营得不好要倒闭,而在国内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老百姓对于银行先天有很大的信赖感。”

陈申生则表示,若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推出,将是对民营银行的巨大利好:“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把银行的损失与存款人的损失隔离开,对于储户而言,存款的安全性有了保障,也为中小银行吸储创造了条件。储户自然而然会选择对他而言更便利、服务更好的银行。”

而民营银行出生于民营经济,或许是其最大的优势。汪炜称:“民营银行更知道民营小微企业的情况,他们能更好地互动,也更有能力处理所得到的信息。这是其他银行难以学到的。”

按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的想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参照美国市场的经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态势可能出现“兵分两路”的情况:“一路将沿着高端化的方向进发,做大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品做投行,同时搞国际化,类似美国的花旗银行等;另一路将深挖小微业务,深耕本土市场,挖掘中小客户,类似美国的富国银行等。”

郭田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解释:“其一是依靠大型银行,依靠全国性的网点来批量化地开展小微贷款;利用综合性业务优势,开展产品的交叉销售,提高客户接受金融产品的集中度;同时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包括以建立模型的方式对客户进行筛选,有效降低成本。其二是发展中小银行,包括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走一种社区化的道路。”

篇10

一、面向三农推进农业银行改革

如何面向三农推进农行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农行内部也进行了大讨论,并将县域支行分为粮棉大县支行、贫困县支行、青海地区支行、经济强县和大中城市郊区支行,实行差别定位,确定相应的重点服务领域,争取发挥县域金融主渠道作用。

在改革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细节问题能否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行改革的成效。也正是这些看似细微的不同之处,才是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差别所在。

细节一:农行的贷款手续比较繁琐。

例如,一位农行的客户是农村的城镇居民,他向某农行支行申请贷款40万元,抵押品是自家的一座建筑面积520平方米的房屋,和11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为了拿到这笔贷款,他需要支付的费用有:一是评估费用,房产评估40万,评估费按评估值的0.4%收费,共计1600元;二是登记费用,房产抵押登记费130元,查档费400元,土地登记费100元,共计630元;三是保险费,按房地产评估额每年0.06%收,共计240元。以上费用总计约2470元,占贷款成本1.235%;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47%,如银行上浮40%,则利率达10.458%,借款人实际支出成本约11.7%。农行针对个人的贷款利率和农信社差不多,比民间利率也低不了多少。一些农行的贷款不管额度大小,大部分要上报市分行审批,有的甚至省分行审批,并且在审批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补充有关材料,不少贷款等审批下来,已经误了农时和生产旺季。农行要发挥县域金融主渠道的作用,还需要简化县域贷款的手续,否则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细节二:惜贷问题还有待解决。

近年来农行实行了较严的贷款问责制,导致部分县级以下分支机构和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方面存在这样的思想,那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一些支行行长为避免贷款损失,年终被通报和扣奖金,不是看准了,有十分把握,宁愿不做贷款业务。

细节三:系统内上存问题。

农行存款的平均综合实际付息率约为1.27%,而系统内上存的平均利率为2.5%左右,能赚一个点以上的利差,并且几乎不用承担风险。我们都知道,涉农贷款风险一般较大,信用等级普遍较低,贷款风险系数较高,贷款利息收入扣除贷款营销费用以后,与系统内上存资金利息收入差距较小,而且还要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一些基层支行不想也不敢发放涉农贷款,宁愿将资金转入系统内上存获取利息收入,而不愿主动营销贷款,去获取风险不确定的贷款利息收入。调研中了解到,某省农行存款相当于农信社的1.6倍,但支农贷款只有农信社的44%。农行改革的定位是“县域金融的主渠道”,但如不解决系统内上存等细节问题,农行要想恢复在农村金融的龙头老大地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细节四:农行对县域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较高。

某县农行支行对有信贷关系的251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被评为A至AAA级的中小企业占37.45%,B级的占5.98%,C级以下的占55.38%。按照农行的有关制度规定,B级及以下的企业属于信用不佳、限期退出的企业,按照这个口径,该县60%以上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偏低,很难从农行得到贷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除了严格的贷款问责制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县域担保机制不健全,银监会规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的贷款担保机构的注册资金应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且必须是实缴资本,这对从事县域信贷担保的公司造成了冲击,一些资金实力较弱、贷款困难、真正需要担保的县域中小企业,往往无法进入担保公司的视野。如果不健全县域担保机制,就很难解决县域支行“惜贷”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是农行自身能解决了的。

二、拓宽政策性金融的服务领域

2004年之后,农发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开发性金融的新路子,服务领域逐步从产后的粮棉油收购等产后业务,扩展到产前和产中。

从2004年起,农发行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逐步摆脱了对央行再贷款的依赖。三年来已累计发债筹资4410亿元,累计归还再贷款2637亿元。另外,还通过开办同业拆借、组织企业贷款、与邮储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降低了资金成本,改善了负债结构。

三、促使邮储资金回流农村

邮储银行已于2007年3月20日成立,作为一家长期承担普遍服务职能的新企业,其优势十分明显:一是网点多,3.6万个网点,遍布全国2800多个县市;二是网络大,拥有全国一体化的电子网络,能够实现资金实时到帐;三是资金实力雄厚,存款余额1.6万亿,仅次于四大银行;四是客户群体广泛,绿卡近2亿;五是历史包袱轻,不良资产几乎为零等。

当然,邮储开展存单质押贷款业务,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人才储备不足,风险控制能力弱;邮政的全资子公司,来自股东的支持不够等。另外,邮储银行是一级法人体制,这种体制能否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还有待研究。

在农村,邮储和农行、农信社系统有许多重合之处,都有大量网点,重点业务特别是零售业务基本上以吸收存款为主,客户以中低端客户为主,网络、客户和业务重合,如何在竞争中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也需要引起注意。

四、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

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等8省市,启动农信社改革试点,2004年8月在全国铺开。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末,已组建银行类金融机构93家。资本充足率从-8.45%提高到5.89%;不良贷款率从36.93%降至17.54%,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从2005年开始,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开始营利,结束了从1994年以来连续10年的亏损。

农信社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各个地区要有所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信社改革,可继续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在经济发达地区,美欧等国社区银行的做法,可能更有借鉴意义。在美国的农村,社区银行的数量很多,其营业机构数量占农村社区所有银行营业机构的58%,存款份额占49%。美国还专门成立了《社区再投资法》,鼓励社区银行的发展,美国还规定社区银行免征各种税赋,不用交存款准备金,可参照市场利率,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在我国,如何建立一套适用社区银行发展的规章制度、监管机制和可供推广的操作性经验,对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很重要。另外,还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像一些国家硬性规定:社区银行要有一个较大比例的储蓄资金,用在本地,同时社区要定义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否则将很难保证社区银行的资金不会流向工商业,不流向城市。对老少边穷、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农村山区的农信社改革,要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造,不能简单套用现代银行制度模式。

要尽快理顺省联社同县联社、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确保基层农信社的独立性,严禁上级联社指定下级联社负责人。省联社不能办成行政性管理机构,要在尊重法人经营权的前提下,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人才、信息、管理上的优势,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开发适应农村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的系列金融产品;要重点发展金融咨询、、保管、担保和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加快银行卡联网,实现联合经营。

五、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2006年底,银监会放宽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截至今年2月末,已在6个省、区试点三类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开业了34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一步将在全国各省、市积极稳步地推进试点,正在筹建当中的还有62家机构。

应该说,这是个好办法,但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东必须是金融机构、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不包括社团法人。一些NGO(即非政府组织)人士感到很遗憾,由此引发了一些争论,比如NGO的小额信贷是否应该向银行类金融机构过渡?如果能过渡将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

现在全国各地的小额信贷形式很多,差异很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第一,银监会合作部将各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纳入监管范围之内。发展小额信贷需要有个总体的规范。建议银监会制定一个“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指引”,并在实践中逐步规范。各种形式的小额信贷在成立之初,要到银监会的县监管办备案,这样也便于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各地小额信贷的发展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4702

1引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民营银行发展是深化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的重大举措。2013年11月14日,中国银监会修订《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领域的准入条件得到正式确立,各地申办民营银行的踊跃程度有增无减。2014年3月25日,江西省也了《关于加快全省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组建民营银行。可是,江西省经济增速近年来虽在国内名列前茅,但经济总量、金融水平、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等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可观的落后,尚难以为民营金融――尤其是层次较高的民营银行业机构的发展创造优越的金融生态环境;在第一波民营银行申报热潮中,江西省民营企业协作申报的“赣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商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裕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民营银行也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名称预核准,但最终均无缘进入2014年3月11日银监会公布的首批民营银行批准名单。通过分析以上现状、参考现有成果,本文结合江西省经济、金融的实际发展环境,将当前金融生态环境下江西省民营银行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问题导向的思路,深入、系统地调查分析影响江西省民营银行发展的各类战略因素,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契合实际,提高研究成果的决策参考价值,促使江西省民营资本更好地把握上述政策机遇、尽早实现民营银行申办的历史性突破。

2江西省民营银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简析

“金融生态”是将自然生态理论借鉴到金融领域的仿生概念,在国内系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博士(2004)最早提出、阐释。参考生态学的视角来看,金融企业也可视作一种生命系统,它与周边的金融生态环境间存在着不间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过“适应、利用、改善”的过程,实现自身的生存、成长,达到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继而获得回报、实现再发展的目的。以民营银行为代表的高层次、高水平民营金融机构的孵化、生存和长远发展是难以脱离其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的,而且可能因其更高的市场化水平而产生更独特、密切的环境依赖――卢福财等(2014)学者曾指出,相比传统国有银行体系,民营银行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按市场机制自主运作,受政府干预程度大为减小,但这一优势的发挥是以发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信用环境和有效的监管体系为前提的,因而应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兼顾,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环境。目前,大多数国内学者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的认识可谓大同小异,均认为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应包括经济因素、金融发展水平、社会信用及法制因素、政策因素等。部分学者还进一步运用数学工具,从定量角度对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比较,建立了各有特色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例如邓淇中(2012)的研究内容最具有代表性,他采用Cronbach’s系数法、KMO和方差累积贡献率计算法等对涉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指标体系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测,确定了经济基础、金融诚信、政府服务、人文环境等七个因素大类,建立了国内各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定量评测指标体系;邓淇中的评测结果显示,国首批获准成立的五家民营银行中有四家位于广东、上海、北京这三个得分最高(得分8.0以上)、拥有成熟型金融生态环境的省市,而相形见绌的是,江西省的评价得分(1.0)在各省市中仅列倒数第七。此外,陈雁云、刘晔等(2013)曾采用因子分析和AHP方法,从经济基础、金融稳定与发展、市场中介与信用、企业状况、法治环境、政府治理、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水平等八个大的层面筛选出具体指标,针对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量化研究,指出了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构建的滞后性和省内各地市环境指标的不平衡性。借鉴上述研究,结合统计数据、课题组调查反馈信息等,可以认为,与民营银行孵化、发展的客观需求相比,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的确有限,其问题主要可以归纳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是区域经济基础差,缺少发展民营银行所需的社会资源,尤其是一些新型民营银行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要素的积累严重不足(例如互联网银行所需要的互联网产业资源)。第二,是金融业现有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信贷规模小、信贷结构不尽合理,银行业领域的资源供给和业务需求均显著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程度差。第三,是诚信意识薄弱,信用体系与法制建设仍有待加强,公众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信用环境的缺失加上金融法治环境不健全、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较小,使得债权人和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不良贷款率较高,金融资产质量普遍较差。第四,是法治环境不理想,政府服务有待改善,司法受行政干预较严重,权高于法、有法不依、地域保护等情况时有发生,解决金融纠纷的成本很高;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效率提高的水平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划分与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较东部地区更为严重,与金融业发展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设计也存在较多空白。

3江西省发展民营银行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

2015年6月,在既有政策文件的基础上,银监会又了《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资本标准、股东标准等四项民营银行准入标准,意味着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将从前期试点走向“以点带面”的常态化发展阶段。为了减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短板”对民营银行培育与发展的制约,更好地把握当前政策条件下发展民营银行的大好机遇,我们首先需要通过运用管路学、经济学中的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合理的战略选择确定江西省民营银行的目标定位、选择可行的发展路径和配套的实施策略。

SWOT分析法是战略分析工具中最常用的一种。借助前文所述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与当前民营银行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简要地对江西省民营银行的未来发展进行SWOT分析:

(1)优势与劣势(SW)分析。

经济基础差、金融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构成了江西省民营银行发展的主要劣势,反映出了江西省与首批设立民营银行的省份间的主要差距,而且江西省所在的中部地区也并不是我国金融资源和金融供需最为集中的地区。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快、产业结构转型进程加速等条件也能够为江西省带来一定的优势――江西省是欠发达省份中少有的一个拥有相当完备的产业体系的省份,省内既拥有煤炭、有色金属等规模可观的资源产业,又拥有陶瓷等比较优势显著的传统特色产业,甚至还拥有航空、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附加值高、体系齐全的现代高技术产业,这是促进江西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与金融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从民营金融的现有发展状况来看,省内民营资本参与银行业经营、股份制或地区性银行机构探索类似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的先例已为数不少,能够为未来江西省民营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基础;更进一步来说,2013年正邦集团等省内企业联合申报民营银行的尝试也说明江西省同样拥有足以越过民营银行申报门槛、争取获批机会的民间资本力量。

(2)机会与威胁(OT)分析。

从2015年6月的《指导意见》的内容中不难看出,江西省已经获得了发展民营银行的难得机遇,完全有可能在近年获得民营银行申报组建工作的突破;首先,《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的准入政策,并将申报审批时限缩短至4个月以内,标志着新创民营银行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地域不平衡现状将被打破,对有意在江西省设立民营银行的民间资本无疑会产生显著的激励效应;其次,经济基础薄弱、金融业发展滞后虽然是阻碍江西省民营银行培育的“短板”,但从长远来看,这也为民营银行在江西的发展带来了机会――有限的经济总量使得江西省更需要民营银行为经济主体带来的更灵活、普惠的金融服务,为省内经济增长进一步注入活力,而《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民营银行要“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三农’和社区,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对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并且正面临国民经济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江西省来说,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人员、“三农”等在其经济结构中恰好占到了最大的数量比例,无疑进一步为本省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正规银行业务发展滞后与民间金融快速发展这两种现象的共存,则意味着民营银行在省内同样具有日益增长的市场空间和生存基础,江西省也的确需要通过民营银行的培育与发展,来规避浙江等沿海先发省份民间金融缺乏规范性、加剧金融风险等前车之鉴,满足现有金融体系所无法满足的社会金融需求。以上分析表明,虽然江西省难以凭借当下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民营银行的率先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江西民营银行的培育与发展是缺乏机会、没有前景的。但无法回避的是,信用环境差、法治环境不理想、政府服务不到位等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短板”同样会给民营银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威胁,加剧其面对的风险。

综上分析,江西省民营银行的发展面对的战略选择因素可以概括为:优势有限而劣势明显,机遇充沛但威胁不容忽视。这意味着,未来江西省民营银行必须将差异化、特色化作为基本战略,以错位竞争作为竞争策略。银行间的错位竞争是防止其营销手段和理财产品种类同质化现象的有效手段,错位竞争能够使银行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创造出更多效益,发展新业务、提升银行间竞争的动力。民营银行只有选择符合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特点的发展路径,深入基层市场,坚持区域化、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经营模式,形成与其它商业银行的互相弥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银行界做到扬长避短、站稳脚跟,更好地融入今后全省乃至全国的金融生态环境之中。

在发展民营银行的具体目标定位上,我国民营银行目前主要将自身构建目标定位于两类模式:其一是“互联网银行”,以腾讯等企业申办的前海微众银行为典型,其二是“供应链银行”,以美特斯邦威等企业组建的上海华瑞银行为代表。此外,还有一种可能为国内企业选择的定位是专为“三农”领域、中小微企业和社区服务的“草根银行”,其性质大体相当于美国的中小社区银行。结合前述江西省民营银行的战略选择分析来看,为了更好地回避劣势、应对威胁,江西省民营银行可以以“供应链银行”和“草根银行”作为发展定位,其具体原因有三:首先,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资源集中在浙江、广东等少数省份,而如前所述,江西省互联网产业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尚不拥有业务范围广、技术基础强的优势互联网企业,所以无法直接利用此类企业的网络平台和用户数据资源来开展银行业务。其次,江西省的产业结构中拥有航空这样的高技术产业和诸如陶瓷之类的传统特色产业,而且此类产业在省内拥有相当完整的链条结构,可以利用链条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链关系搭建金融平台、实现“供应链银行”创建――例如,江西省航空产业内已经开始组建的投融资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此外,如果“供应链银行”能够与省内传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那么产业特色无疑可以转化为银行业务特色,使民营银行能够在特定的产业组织范围内具备独特的业务优势。再者,如前所述,江西省拥有比例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人员、“三农”等金融用户群,而国内尚未出现专为此类用户群发起的民营银行(但江西省已组建了由国有银行或股份制银行发起、民间资本参与的村镇银行),如果江西省能够另辟蹊径,发展属于本省的纯民营“草根银行”,无疑将能够走上一条更有利于发扬优势、把握机遇的发展道路,使差异化、特色化战略得以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枝煌.构建科学的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金融生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92100.

[2]卢福财,张荣鑫.中国银行业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5):59.

[3]邓淇中.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及竞争力评价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7580.

篇12

“希望能培养出一批小额信贷专家,带出一个团队,把这家银行当成事业来做,做好、做出规模、做出影响。”

郭志文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目光越过摄影师的镜头,正落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班同学送给他的那艘“哈尔滨银行号”军舰模型上。

此时,始发于2007年年底的这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未结束,很多大金融机构都受到冲击,但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受到的影响却非常小,哈尔滨银行不仅因此而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且实现了快速发展,小额贷款创造的利润占到其收益的50%以上。

登陆哈尔滨银行官网,其首页最显著广告位上,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小额信贷银行“的广告语赫然入目。而“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小额信贷银行”正是哈尔滨银行董事会最新确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时间表则是,3-5年内,成为国内一流小额信贷银行;5-10年内,成为国际知名小额信贷银行。

情系普惠金融

见到郭志文,是在他的办公室,房间摆设简洁,利落、严谨、低调,亦如他的个人风格。

郭志文递出的名片上,除了机构标识、姓名、职务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右上角的“普惠金融,和谐共富”字样。更为与众不同的是,名片的另一面印着这一理念的释义:“金融雨露,当惠及民众;共同富裕,乃和谐之本。怀平等之心,以惟惠之怀,承社会之责,用至诚之心,创至信之行。”

走到哪里就把理念带到哪里。我们试图找寻郭志文这份执着的由来,一个城市商业银行董事长的执着轨迹。

作为一个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人,一个有着15年银行工作背景的人,郭志文对中国的金融服务有着自己的体会。翻开他的工作履历,参加工作20年,从黑龙江团省委到城市信用社,再到哈尔滨银行,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子到一家银行的行长助理、副行长、行长,董事长,他深谙一个亟待发展、亟待改变生存现状的弱势群体对于金融支持如饥似渴的那份期待。

他已经习惯于给自己和行里更年轻的同事们算一笔账

一家银行,如果将一亿元人民币贷款给一个大企业,当然对社会,对企业发展会有很大贡献的。那么,如果将这一亿元贷给5000个正在创业或亟待再就业的人,每人2万元,则可谓雪中送炭;而5000人就是5000个家庭,按每个家庭为3口之家计,就是1.5万人,可想而知,这一亿元解决了多少个家庭的温饱、多少人的发展和稳定问题,这样的收益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将是社会效益。这,就是小银行的金融服务所带来的本身的社会价值。

就是这样一份社会价值带来的成就感,令郭志上了普惠金融,对和谐共富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和责任。郭志文一直相信,通过自己,通过哈尔滨银行通过那些志同道合的中国乃至国外同行的共同探索和努力,一定会构建出一个中国的普惠制金融体系,“通过我们的资金支持,让所有需要金融服务的个人和企业,包括那些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惠顾的更贫困和更偏远的群体,都能得到应有的银行贷款支持,使他们实现创业,扩大再生产,创造积累财富,改变其自身的命运。”

2008年5月,时任哈尔滨银行行长的郭志文第一次走到顶级国际专业论坛上,第一次用英文向世界介绍哈尔滨银行的时候,他形象地将自己所供职的这家银行比作100多年前的花旗银行。

他告诉那些国际银行界的精英们,“这是一家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中国哈尔滨市的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就是在这样一家银行,从2001年开始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到2005年开始在中国东北农村开展农户贷款业务,再到2006年开始创新开展城市微小企业贷款业务……郭志文和他的同事们一道,已经在中小企业贷款、农贷,城市微贷等小额信贷领域探索了近8年。这些年来,他们支持了57万户农民,1万多户微小企业获得贷款,同时直接支持了1.3万个下岗职工家庭的5万余名下岗职工就业、再就业和创业。

一个叫张德喜的个体户曾说:“是哈尔滨银行小额信贷让我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在2004年从哈尔滨银行取得下岗再就业贷款2万元,2006年还清后又在这里贷款5万元,2007年到期后还清。目前,他的企业年销售额达到了200万元左右,拥有两种独家销售权品牌。张德喜不但实现了扩大经营,而且带动其他下岗职工走上了创业道路。

张德喜的故事是郭志文心里那笔账的例题。“有需要为何不做?当然应该做,也有责任做,这就是你的事。”话虽不多,却实实在在。

小额信贷的诱惑

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人,是浓厚的理想主义和自我价值色彩交织的一代人,他们对于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对人生价值实现的追求,是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日渐清晰的。如果说普惠是这一代人共有的理想,那么哈尔滨银行则成为郭志文实现这一理想和追求的最佳平台。

在小额信贷道路上探索实践的郭志文越来越发现,从2004年起,农村金融开始在中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2005-2006年间,甚至一度出现了竞争局面。城商行中,立足中小、服务市民的理念正在成为行业的新理念。只是,要发展到真正将小额信贷作为银行赖以生存领域的局面,尚需时日。

他深深地感到,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其实并不缺少为大中型企业提供支持的金融服务,恰恰是那些城市失业人员、个体经营者、微小企业,以及农村的农户等,无一不因传统银行对其认识上的偏见和制度上的障碍,难以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看着每年全国“两会”上,专家、企业都在呼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郭志文顿感哈尔滨银行作为中小银行的市场发展空间。仅以哈尔滨市为例,该市拥有20多万户中小企业,500多万农民,每年仅农民信贷资金缺口就高达近300亿元。而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类似的小额信贷客户,其中,仅农民就有8个多亿,还有为数众多的个体业者和中小企业,因此,中国的小额信贷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哈尔滨银行自2005年开始的中国东北农村农户开贷款业务,对城商行来说是一项重大突破。每笔贷款额度从1000元到100万元不等,较好地满足了农民需求,业务开展仅4年,累计投放57万户,发放贷款金额147亿元,累计收息10多亿元,贷款回收率达到99%。

――自2006年开始,开展以城市个体经营者为主要客户群的城市微小企业贷款业务,每笔贷款平均额度11.6万元,利率上浮300%,填补了市场空白。到2008年末,累计发放1.6万笔,超过16亿元,贷款回收率达到95%。

――截至2008年底,尽管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动荡加剧,但是哈尔滨银行的小额信贷余额仍然达到

了104.52亿元,小额信贷占据全部信贷资产总额的44.36%。

多年的经营数据告诉郭志文和他的同事们,小额信贷盈利空间大,风险可控,符合风险分散原则,收益能够完全覆盖风险,非常适合中小银行。

“你喜欢哈尔滨银行这几个字吗?你看我们这个行微怎么样?”郭志文有时候会话锋突转,出其不意地问别人。那个由两个变形的英文字母“B”组成的图案,在他的眼里不仅仅是“HARBlN BANK(哈尔滨银行)”的缩写,还是一只展翅飞翔的财富之鸟和跃动的精灵,在财富的广阔天空里永远展翅翱翔,前景无限。

“虽生于城信社,先天不足,但志向高远,卓尔不群。”这正是郭志文着力培养的哈尔滨银行的气质。由此,你可以体会郭志文的内心追求,也便不难理解哈尔滨银行在小额信贷领域独到的领先探索的意义。

把发展小额信贷作为市场定位,确立“从做小入手,实现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由一个城市扩展到多个城市,由城市市场扩展到农村市场。小额信贷业务正在成为哈尔滨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秘笈。“小额信贷已经成为哈尔滨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前景。到2010年,我行小额信贷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将达到70%。”在2008年10月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小额信贷论坛”上,郭志文作为大会唯一受邀发表演讲的中国城商行代表,向世界同行展示了哈尔滨银行的高远志向和卓尔不群的选择。

尝试“拿来主义”

“弱势群体同样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实践证明,银行不嫌贫爱富,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业也能够获得可观利润。金融服务业发达到一定程度,各家银行一定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市场空间,不一定非得做同一件事情。”

逐步厘清自己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的认识,对小额信贷发展空间的认识后,一个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架构一度活跃在郭志文的脑子里:既然大银行有为大企业服务的优势和模式,中小银行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优势和先进模式,那么可不可以各自发挥优势,相互推荐适合的服务客户,而不是混乱、无序竞争呢?遗憾的是至少在目前,这还仅仅是个理想。

初尝小额信贷市场甜头的郭志文感到,这个领域现有的发展技术和管理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在探索,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开始将目光转向研究国际趋势。他注意到,法国沛丰协会、美国行动国际、国际金融公司、孟加拉的经济学家尤努斯等等,都是这一领域的领导者,甚至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在内的世界著名大金融机构也都是小额信贷的拥趸。

“拿来主义”终成必然之选择。

2007年6月11日,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前身)与国际著名的小额信贷组织――法国沛丰协会,在北京举行小额信贷合作项目签约仪式。这是我国地方性股份制银行中首次独立引进国际先进小额信贷合作的银行,也是继国家开发银行后,我国第一家引进国际先进小额信贷技术的商业银行。当时,哈尔滨银行已经先后开展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小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等特色小额信贷业务。

这是一份为期三年的小额信贷合作协议。“人人都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就看银行在制度上如何设计”。郭志文非常喜欢尤努斯的一句话,这也是哈尔滨银行引进国际先进小额信贷合作的初衷――制度设计。到2010年,协助哈尔滨银行建立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一流的小额信贷技术,从而大大提高其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是这次合作的目标。

法国沛丰协会是国际著名非营利性小额信贷组织,成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在为全球各地的小额信贷机构和商业银行提供小额金融服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是国际顶级的小额信贷组织之一。协议签订后,法国沛丰协会派出了两名专家到哈尔滨商业银行工作3年,同时派两名资深专家在后台做技术指导,并可为该行提供资金援助,在各种国际会议上推荐该行微贷经验,为该行创造更多参加国际交流的机会。提高哈尔滨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通过合作,法国沛丰协会将为哈尔滨商业银行提供包括小额信贷政策咨询,人员培训,信贷技术支持、信贷系统建设等多个领域的世界顶尖技术。

2008年10月28日,应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2008年度“沛丰全球优秀微型企业家奖”评选活动中,哈尔滨银行大直支行微贷客户鲁朝双与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组织推荐的100多名优秀小额信贷客户竞争,最终成为获奖的全球8名微型企业家之一。

这是哈尔滨银行微贷客户首次登上国际领奖台。这一天的到来,初步印证了哈尔滨银行微贷业务在技术,产品、风控、管理、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实力。

“做这事儿太有意义了。”每一次成功的探索,都令郭志文更加笃信自己的追求。

国际视野下的输出主义

如今,郭志文带领下的哈尔滨银行,已经创造性地探索出“本土化加国际化”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和商业可持续的小额信贷发展之路,培养了一支本土化的小额信贷专家队伍,创立了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小额信贷操作流程,成功地将小额信贷业务模式推广到大连,天津等地区,并形成逐步拓展到全国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国内外微型金融领域树起了自己的小额信贷品牌,打造了崭新的专业化小额信贷银行形象,受到世界的瞩目。

可是对于郭志文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要与国际机构共同探讨设立中国小额信贷行业标准,设立中国小额信贷研发中心,以期带动整个领域的发展。

从拿来主义到输出主义。郭志文至今难以忘怀自己第一次出席“全球微型金融投资会议”所感受到的震撼。

在2008年5月由渣打银行赞助的全球规格最高的小额信贷专业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地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最有影响力的银行家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小额信贷在全球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在中国的发展。

当时的哈尔滨银行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过程中,已经在城市微贷领域与法国沛丰开展合作,并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农户贷款和村镇银行领域与国际金融公司和美国行动国际开展合作,并正在共同筹备组建黑龙江省首家村镇银行。这些国际先进的小额信贷技术和理念的引进,不仅提高了哈尔滨银行的小额信贷管理水平,而且推动了中国小额信贷事业的发展。

尽管如此,面对国际同行,郭志文仍然震撼于中国在小额信贷领域差得太多――世界小额信贷领域正从最初的扶贫性质贷款向商业可持续发展性质转变,并成为世界上大的金融机构如渣打,摩根士丹利等的业务重点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正引起全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兴趣,一些新技术手段如手机银行正应用到这一领域;印尼人民银行、墨西哥compartmos银行、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银行等已成功实现IPO……而中国,发展小额信贷还需快马加鞭。

“好几百人在研究全球的问题、亚洲的问题,其中却没有中国人的影子,可见在小额信贷领域中国的地位和影响之低、之小。真是当时就下了决心,哈尔滨银行能不能成为这个领域,至少在中国是一个有影响力的银行,将来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银行?实际上,在小额信贷领域,如果在中国有影响力了,在国际上就一定有影响力。”

郭志文几乎能触摸到自己内心的那份震撼,一个中国银行家,一个中国东北汉子的豪情。

从纽约回来,他和同事,同行谈体会,感慨很多,感触也很深。曾经在业内创造了很多“第一”的郭志文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再干一番,10年,20年?能不能成为一个事业?中国太需要小额信贷了!真正需要发展小额信贷的是中国。国外的机构能做好,我们为什么做不好呢?我们也可以武装成专家,以自己的实力去研究别人的问题。”

他常常带着急切的心情鼓励那些年轻的信贷员们:“咱们要加把劲儿啊,不用多,5年,5年后你们就是中国的小额信贷专家。”

半年后,当他在日内瓦第二次与世界同行交流自己的思考时,小额信贷正逐渐成为中国一些金融机构的主要资产业务,并呈现多样化发展格局。除了传统的农信社以外,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都开始把业务重点转向小额信贷业务。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外资银行,也正积极进入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在日益多样化的小额信贷格局中,城市商业银行以其决策链短、机制灵活、信贷队伍经验丰富、风险管理能力强等优势逐渐成为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主导力量。

目前,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还只有哈尔滨银行明确提出建设小额信贷银行的发展目标。这是郭志文自豪的一点,也是他深感遗憾的一点。他愿意递出更多印着“普惠金融,和谐共富”字样的名片,愿意为小额信贷这个事业奔波,因为――

他期待小额信贷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他希望哈尔滨银行成为中国小额信贷专家的摇篮;

他需要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共同探索;

篇13

[作者简介] 黄火生,中国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宏观调控理论;

刘春华,中国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

周水根,中国农业银行新余市分行办公室副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理论。(江西 新余 338000)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事实上,央行在2007年就开始实施逐步“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13次上调,由年初的9%上升至16%,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央行加息的频率明显加快,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为全面掌握和深入分析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新余市经济金融的影响,近日,人行新余中支与农行新余分行联合组成调查组,深入各银行机构及相关企业进行专题调查,共同探讨问题,共商应对之策。

一、微观效应: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一)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金融总量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新余金融信用总量呈现跳跃式增长,全市各项贷款从2004年起连续四年增速均居全省第一。2008年,由于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用总量的快速增长。一是因为新钢三期技改、赛维LDK硅片二期、江锂新材料等工业项目都是全省重点支持、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已经得到各商业银行省分行乃至总行的信贷支持承诺,预计2008年这些项目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将会得到满足。二是因为各商业银行积极争取上级行的信贷政策,及时储备信贷增长点,如对分宜电厂、海螺水泥、新余高专搬迁等项目的授信已在2007年底前向上级行进行上报并得到批准,预计2008年这些项目也是信贷增长点。三是因为各商业银行2007年已对全市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等进行了授信,而且比2006年增加了额度。四是因为各商业银行通过贸易融资、商票贴现、保理业务等信贷产品创新,相应增加了信用总量。因此,预计2008年新余市信用总量仍然是一个快速增长年,但2008年这些项目竣工以后,信贷总量的增长将可能受到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金融结构影响

1.信贷投向将凸现“好中选优”。在从紧货币政策下,新余市各商业银行对2008年的信贷投入取向是:一是突出重点。都把新钢三期技改、赛维LDK硅片二期、江锂新材料等大项目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二是突出效益。对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将给予信贷支持,对一般性中小企业将增加贷款难度。这样,就容易导致贷款“垒大户”,以及形成“想贷款银行不给贷,不想贷银行追着贷”的怪现象。

2.对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对“三农”、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以“民生”为主的信贷支持将是重点。据调查,2008年新余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业务经营方向都是以支持农业、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信贷支持和优化金融服务,以此来保障农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更进一步明确了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并且加强了县支行的业务经营转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3.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将较为突出。从对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的影响上看,新余市银行机构的信贷政策有以下三点变化:准入门槛会更高;审批程序会更严;贷款规模会更紧。

4.对房地产金融服务的影响。据调查分析,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新余市房地产的影响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信贷供给方面看,对开发商获得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准入门槛提高,将促使房地产开发商重新“洗牌”,房地产投资将会有所“降温”。二是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来看,由于明确了“两个严禁”,即严禁发放“转按揭”贷款、严禁发放“加按揭”贷款,且对个人购买“第二套住房”申请贷款有了明确规定,包括对“第二套住房”的界定标准,购买“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同时2007年央行连续六次提高贷款利率,提高了购房者的月供负担。这些信贷政策的变化,将抑制个人投资性购房需求。

(三)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信贷政策变化

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各商业银行有针对性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详见表格)。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有以下变化:

1.严格信贷准入标准,优选信贷对象。针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采取系列措施抑制信贷过快增长。一是限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投入,对高能耗、高污染、耗资源的“二高一资”产业限制投放,逐步减少至退出。二是提升对房地产业的信贷投放标准。三是进一步压缩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其向建筑业、批发零售行业的贷款。

2.严格项目审批事项,提升审批标准。一是上收审批权限,分类别、按信贷金额大小分级审批。二是严格授信评级。三是提高门槛,特别是针对限制类行业,采取“门票制”、“名单制”、“核准制”等确保资金投放在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3.实行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优化信贷资源和结构。各商业银行上级行完善细化产业和行业标准,对禁止类行业加大退出力度,对支持类行业实行重点支持。各商业银行注重依据自身特色,优化信贷产业结构,使信贷资金流向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

4.优化资产组合,增强抗风险能力。针对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各商业银行开展了信贷投放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多种经营方式,加强资产组合,增强抗风险能力。一是当好金融决策的参谋。针对招商引资企业,商业银行采取主动出击,上门服务,为其提供专业的发展规划、投资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好企业的重要金融决策参谋。二是推出多项金融服务产品,如贸易融资、信用证业务、商票贴现、外汇投资理财等业务,大力发展理财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

5.转变监控方式,防范金融风险。一是转变监控方式。对贷款额由年度监控转变为按季或按月监督,确保贷款的均衡投放;二是完善监督程序。由以前的注重贷前审批转移到贷后监督,注重对项目和企业贷款的跟踪调查和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三是由“备”到“审”的转换。把部分信贷报备事项改为审批事项,将风险前移动。

二、磁场效应:从紧的货币政策应采取的对策

(一)地方党政:运用综合手段,实现经济金融双赢

1.进一步增强金融资源吸引力。一是鼓励各家银行积极运作,增加信贷有效供给,增强金融政策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二是加大投融资力度,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通过产业投资,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加大异地引进力度,创造条件吸引异地金融机构对新余企业贷款,形成资金“洼地”现象。

2.进一步学会利用资本市场。一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抓住上市公司门槛降低的有利机遇,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推动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实现优质企业上市梯次化发展。二是学会吸纳国际资本。借赛维LDK上市东风,推动企业到国外上市,引进更多的风险投资。

3.进一步做好项目管理。政府应积极规划好项目,将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早亮相,将拟投资项目、推荐产业先动手。积极推介好项目,精选优质企业、精挑优质发展项目,及时向银行推介,拟定“菜单”,从而满足“银行点菜”需求。积极包装好项目,要科学分类、规范分类,重点做好项目的“穿衣戴帽”工作,即对符合国家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重点推荐,对已开始建设且目前还没有达到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要以支持企业节能减排为切入点进行推荐,为实现“绿色信贷”打好基础,消除银行信贷疑虑。

4.进一步壮大中小企业担保规模。目前,很多中小企业能够筹集初期开办资金,但后续资金难以跟上,因此,要壮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逐年增加财政资金拨付,建立担保基金增长长效机制,加快成立民营担保机构,激活融通民间资金,使民间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补充。

5.进一步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支持农村合作银行加快业务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同时,积极创办农村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机构,鼓励企业和自然人发起组建村镇银行,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资金互助、自担风险、自己出资、自我管理的合作金融组织。

6.进一步加大引进金融机构的力度,增加资金供应主体。力争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继续引进尚未进入我市的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银行进驻新余,增加金融机构的种类;对已经引进的信托业、期货业,应给予政策上和税收上的优惠,鼓励其做强做大。

(二)人民银行、银行监管机构: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增强金融体系效率与活力,助推新余经济发展

1.着力提高贯彻货币政策水平,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人民银行应不断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金融发展能力、金融稳定能力和金融服务能力,着力运用金融手段,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态势,跟踪资金供求和市场物价的变化,通过对宏观、全局形势的正确把握,准确分析判断区域经济、金融形势和企业景气状况。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当地政府当好参谋,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努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2.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金融服务。一是提高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水平。用活用足现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做到有保有压、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弱势群体、中小企业、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增强金融宏观调控效能。二是要帮忙嫁接异地贷款。为异地资金、企业与我市的嫁接,当好向导和使者,拓展视野,将金融资源拓展到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

3.着力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繁荣金融市场。新余市金融机构改造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攻坚阶段,要积极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造进程,尽快解决目前在治理结构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加快新余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步伐;着力发展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非银行金融结构,满足新余经济的多样化金融需要,促进市场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4.增强金融体系效率与活力,壮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量。一是辅助新设金融机构,壮大金融体系队伍。充分发挥新挂牌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对中小企业、农村信贷等贷款投放的特点,使其成为新的信贷投放、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市政府可新设专项担保基金或组织新设企业联合担保基金组织,拓展保证和担保渠道,增强资金的流动性。二是优化金融机构布局,增强辐射力。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对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完善农村金融分支机构、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建立政策性金融的风险补偿机制、理顺邮政储蓄存款机制、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等。

(三)商业银行: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支持新余经济发展

1.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根据企业对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展金融咨询、信用证汇兑等业务,使优质企业走出去,新型环保企业和项目引进来,充分利用好省内省外、国际国内市场;二是根据客户对象创新金融产品,如投资银行业务、外汇理财业务、房贷和车贷综合业务、林权抵押、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等,使客户资产受益最大化、资金流通最优化;三是根据流转渠道特色发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如商业承兑汇票、电子银行业务、票据贴现和质押业务、商标等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等,服务客户的同时提升银行自身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