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决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决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决策论文

篇1

从定义看,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然状态的个数上,确定型决策只存着一种确定的自然状态,而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都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以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而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然状态的概率上,风险型决策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虽然事先不能肯定,但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可以大致估算出来;而非确定型决策,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但不能事先肯定,并且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也无法估算出来。显然三种决策中最难的是非确定型决策,那对非确定型决策问题企业应该如何决策,采用什么方法决策呢,下面通过一个案例详细阐述。

益兴厂生产甲产品,现要确定2012年9月份的生产批量,该厂对甲产品2012年9月份的销售情况没法预测,现只预测出产品在采用大、中、小批量生产时,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详见下表所示,试问甲产品应选择何种批量生产,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分析资料可知,益兴厂是希望通过决策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但其提供的资料只有三点:一是可行方案(3个)、二是自然状态(有4种)、三是不同的可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相应的损益值,但是4种自然状态中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能事先确定,并且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也无法估算出来,显然益兴厂2012年9月份甲产品生产批量的决策是一个标准的非确定型决策问题。对于非确定型决策问题,目前主要有悲观法、乐观法、乐观系数法、后悔值法和等可能法五种。

(1)乐观法:乐观法决策者的主导思想是认为世间的很多事情只是想不到,若想到后通过努力都是有可能实现的,因此决策者总是把客观情况看得很美好,对客观事物总是抱乐观态度,这是一种比较冒险的决策方法,一般只有在风险较小,损失不太大或把握较大的问题时采用。其决策方法是,首先找出各方案的最大损益值,然后选择其中最大者所对应的方案为最优方案。按照乐观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大批量生产(因最大损益值80万元对应的是大批量生产方案)。

(2)悲观法:这种方法的决策思路刚好与乐观法相反,决策者对客观情况总是抱悲观态度,万事总觉得不会如意,决策者缺乏冒险精神,主导思想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总是把事情的结果估计得相当不利,因此,也把这种方法叫做保守法。其决策方法是,首先找出各方案的最小损益值,然后选择其中最大者所对立的方案为最优方案。按照悲观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小批量生产(因最小损益值中的最大者-10万元对应的是小批量生产方案)。

(3)乐观系数法:按照唯物辩证法,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事物的长处,也要看到事物的不足;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乐观,更没有绝对的悲观。乐观系数法的决策思路就是对客观情况估计既不那么乐观,也不那么悲观,主张在两者中平衡一下,用一个系数来表示乐观程度,该系数称为乐观系数,常用α表示,为方便起见,规定α的数字在0—1之间,即0≤α≤1。其决策方法是,首先确定一个乐观系数α,然后计算各方案的折中损益值,选择折中损益值最大者所对应的方案为最优方案。折中损益值=α×最大损益值+(1-α)×最小损益值益兴厂若考虑α=0.7,则各方案折中损益值的计算如下所示:大批量生产的折中损益值=0.7×80+(1-0.3)×(-50)=41(万元)中批量生产的折中损益值=0.7×50+(1-0.3)×(-30)=26(万元)小批量生产的折中损益值=0.7×20+(1-0.3)×(-10)=11(万元)即按照乐观系数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大批量生产(因最大的折中损益值41万元对应的是大批量生产方案)。应该注意的是,采用乐观系数法其决策结果与乐观系数α的大小有很大关系,不同的α,决策的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那如何确定α的大小呢?α是根据乐观情况人为确定的,情况好,α可以取大些,情况最好(α=1)就变成了乐观法;反之,若情况差,α可以取小些,情况最差(α=0)就变成了悲观法。

(4)后悔值法:此方法的决策者是根据预计决策后产生的后悔值来进行决策的一种方法。后悔值是指在某一自然状态下,应该采取而没有采取相应的最优方案,所造成的损失值。某一方案在某一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就等于该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损益值与该方案的损益值之差(益兴厂2012年9月份甲产品的后悔值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篇2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它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所构成的开放性的转换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企业的日常运作及发展,必须以获取所必需的信息为前提,而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充分开发利用,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应该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利用等,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所需信息的可用性。

1.传统手工阶段

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2.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管理信息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此时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II)、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信息集成阶段

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企业兼并、并购非常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无论商务信息如何变化,企业管理层都要能迅速获取关于商务的任何一方面、任何一层次、任何一个角度的信息。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基于企业业务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集成实现企业整体各部的信息共享,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企业的整体商务环境出发来整合业务及相关信息系统,如,BPR、ERP、CIMS等。

二、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及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集成并非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而是要从企业系统出发,保证系统中每个部分、在运行的每个阶段,都能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传送给需要该信息的人。

1.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

信息集成在技术上要实现企业系统各部分:(1)互联性(interconnectivity)就是通过接口技术使各部分单独的设备、各种单元技术连接起来;(2)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通过ETL或元数据等技术使企业系统中各有关应用软件或技术功能,彼此理解对方的操作指令并识出相应功能,能够实现相互操作,从而实现修改或共享数据库;(3)语义一致性(SemanticConsistency)指通过SBV(sharedbusinessvocabulary)和格式的标准化,提供给用户一个企业数据一致和正确的视图;(4)会聚集成(ConvergentIntegration)这是信息集成的最高阶段和最复杂形式,它包含了将技术与流程、知识以及人工效能之间的集成。会聚集成将使组织具有对市场机遇快速应变的能力和对本身重新配置的能力。

信息集成将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技术通过系统设计和分析并加以规范化实施,才能形成一个敏捷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具体的技术有: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Internet技术、电子邮件技术、目录服务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技术、接口技术以及MDM(masterdatamanagement)、BPM(businessmanagement)、EAI(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ESB(enterpriseservicebus)、ETL(extract,transformationandloading)、EII(enterpriseinformationintegration)、ECM(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等。

2.信息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集成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非技术问题,它实质上是管理,“putenterpriseintoenterprisesystem”,即将企业定位到企业系统中。所以仅从技术角度出发,企业在实际开发或应用信息系统时并不会实现所期望的作用。Foxmeyer的系统开发使其破产;MobilEurope在信息系统上投资数亿美元,最后也不得不放弃;Dell为自己投资的系统居然不能满足其新的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当AppliedMaterisls发现与新系统相伴随的还有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时,不得不放弃了系统。一系列的案例使人们开始怀疑在这方面的投资,有的人也把这种失败归咎于技术问题。但Davenport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业务问题。企业在进行信息集成时,往往会把自己对此的理解强加在企业原有的策略、组织结构和文化上,为实现全面集成不惜剥离自己的一些强势业务部门或将原有的定制式的处理过程转向一般性的处理,而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这表明企业进行信息集成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管理水平问题。

三、面向信息集成的信息管理策略

企业信息集成是分层次的,如参考文献中将其分为用户界面、人员、业务过程、应用、数据和元数据五个层次。但对于企业决策层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如何理解信息集成。如今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与它的信息意识和对企业内外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信息集成,企业要成为敏捷性企业,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透明性(visibility)和灵活性(flex-ibility)。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工程思想和系统思想的结合,它不仅是用技术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所以要进行企业信息集成时不仅利用集成技术开发、整合信息系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机构也要做相应调整。

1.企业决策层

企业决策层首先要将信息集成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项目来对待,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每一个人,甚至会涉及权利和责任的再分配,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建立以企业决策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着手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规范相关信息标准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组织上和措施两方面大力度保证信息集成的顺利进行。然后还要认识到集成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会很长,短期内不能有所收益。要保证资金、人力的持续投入。

2.企业组织机构

企业信息集成时,也要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各部门,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部门的地位,应在决策层设立专门办公室或工作小组来统筹企业信息集成及集成后的系统日常运作,比如建立直接由企业CIO领导下的信息部,部门主任或称经理负责整个企业的信息集成后日常运行所需的人、财、物管理,管理内容包括:专业信息管理部门与兼职信息部门的分工合作,不同部门信息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责任,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报酬分配以及全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制度(如全企业人员利用信息后的效果报告制度、获取信息后的上报制度、专业或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等。此外,进行部门重组时,要注意保留企业的优势部门,要针对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来进行重组,建立起构架明晰、无生产冗余部分、权责明确的科学的企业系统,只有这样重组后的企业才能具有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篇3

一、引言

企业的战略环境一直是影响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重要因素。Chandler(1962)指出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认为企业战略应当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Ansoff(1965)认为企业的战略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过程。赵锡斌(2004)认为:“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互动的关系。”由此可见,企业战略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复杂的协同演进关系。

二、环境对战略的影响

企业的宏观环境是指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其中政治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尤为重要。彭维刚(2006)在《全球企业战略》中提出,制度比背景条件更为重要,当企业尽力制定和执行战略并创造竞争优势时制度直接决定了企业要做什么样的决策。

企业所处的产业市场环境对企业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Ansoff(1997)指出“战略是对公司实力和机会的匹配。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它所处的环境之中”。Andrews(1971)建立了著名的SWOT战略形成模型,全面分析公司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并要求企业通过这种模式,将企业目标、方针政策、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使公司形成自己的特殊战略属性和竞争优势。

计划学派和设计学派都是将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战略的出发点。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分析具体的变化因素,在企业内外部之间实现良好匹配。这个时期,战略受制于既定的产业结构,战略变革的空间非常小,仅限于企业内部的微观环境变革。环境是决定企业战略的主导力量,环境的特点决定着企业的组织设计以及资源配置,从而最终决定企业战略。上述经典战略理论派系都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的分析与选择,仅从现存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适应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这势必限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导致企业被动地适应环境。

Porter代表的定位学派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Porter(1985)认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而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每个产业的结构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因此影响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因素,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二是在产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企业可以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或目标集聚战略,以增强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这样,分析的重点由一般的框架深入到与企业更加密切的外部产业环境的分析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与Porter强调战略定位及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外部不同,资源基础理论更为强调企业内部特有资源以及核心竞争力。该理论认为,持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内部的资源或者核心竞争力,企业应着手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战略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企业战略能影响环境持肯定态度的是战略选择理论。Child(1972)提出,企业不总是被动的适应环境,组织同时有机会和能力去重新塑造环境以满足其自身的目标。该理论认为组织战略对组织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多种战略,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来为组织谋求最有力的发展空间。Child还指出,权变理论忽略了组织具有对改变或支配组织的人员的选择权。Porter(1985)指出,竞争战略对产业吸引力的增减颇具影响力。与此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战略选择明显增强或削弱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所以,竞争战略不仅对环境做出反应,而且试图根据企业的利润来塑造环境。可见,企业战略对企业环境具有改造作用。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资源学派将战略研究重点放在企业价值链的个别关键优势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Cool和Schendel通过对制药业若干企业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企业的特殊能力是造成它们业绩差异的重要原因。

四、环境与战略协同演进

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的环境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Prahalad&Hamel(1990)在《竞争大未来》中提出了环境的动荡与企业战略的内在关系。其战略逻辑是通过创新未来产业或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来为企业寻求战略发展空间,企业战略可以能动地改造企业环境。先前的一些流派中已经蕴涵了环境与战略和互影响的思想。Kauffman(1993)和Mckelvey(1999)认为应该根据时间条件具体分析环境与组织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协同演进的关系。目前环境与战略关系研究的两个前沿学派是组织理论与复杂理论。它们为环境与战略协同演进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

进入21世纪,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式正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为未来而竞争”的战略观正在形成。这种新的战略观,就是以不断创造与把握不断出现的商机为核心、进而创造光辉未来的战略(Prahalad&Hamel,1994)。总之,以全球化和技术变革为主要特征的环境变化,最终促使战略研究在环境和内容方面更趋向动态化发展,即不仅注重外部环境的不连续变化,而且注重企业远景、战略、组织能力和内部系统与过程等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适应。

篇4

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额/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收益)/(息税前利润变动额/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每股收益变化的百分比/息税前利润变化的百分比。

1.2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权融资而产生的财务杠杆效应,使得在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增加了由权益资本承担的额外风险,使企业的净资产下降。如果企业营业情况良好,投资回报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面临财务杠杆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的高低主要由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决定。一般情况下,如果息税前利润提高,则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提高,企业可以得到财务杠杆的正效应,亦称财务杠杆利益;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下降,那么权益资本利润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风险也增大,会出现财务杠杆的负效应,亦称财务杠杆风险。财务杠杆系数越大,权益资本的收益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

1.3 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企业一定时期筹资组合的结果。合适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财务杠杆利益,使企业的权益资本获得更高的收益率。

1.4 最佳资本结构

最佳资本结构是使公司价值最大或股价最高的资本结构,亦即使公司资金成本最小的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能使企业充分获得财务杠杆利益,降低财务风险和资本成本。因此,要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就要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中负债的比例,对风险和收益进行充分全面的权衡考量。

2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负债结构不合理

负债结构是指上市公司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等。一般来讲,负债期限结构中应根据生产经营中不同的资金需求合理安排短期、中期、长期负债,并保持适当的比例,避免因负债期限不合理而导致的企业资金流动性紧张和缺口。从近期上市公司的负债金额上看,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上流动负债水平偏高,占负债总额的70%以上,极大地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风险。

2.2 资产负债率较高

资产负债率体现在总资产中负债的比例是多少。国内上市公司在筹资方式上,外部筹资的比例很高并且在外部筹资中更倾向于债权融资,股权筹资进程缓慢,导致资产负债率偏高。此外,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融资体制造成了国有企业负债过高的情况,使得企业偿债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加大。国内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优化资本结构的意识,通过提高负债水平的方式盈利,很难利用财务杠杆,获得利益,反而加大了财务风险,使企业缺少盈利的可持续性。

3 从财务杠杆效应视角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为了解决企业较高的资产负债水平以及缺乏经济效率的资本结构问题,要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方法,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利用财务杠杆,提高公司价值,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具体方法如下。

3.1 加大股权融资的比重

对企业而言,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并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价值,提高公司资信,为增加股权融资打下基础。增加股权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比例,能够直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此外,股权融资需要发展更加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彼此形成风险约束和利益制衡机制,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3.2 债权转股权

篇5

为克服这些缺点,可将现代金融学的最新发展-期权原理引入投资决策之中,考虑期权的投资决策模型的出现,是投资决策的又一次革命。在期权法下,管理者拥有的可根据变化了的未来状况而改变其未来行为的灵活性,即管理者决策的价值将被考虑,得到评估。但是,期权思想应用于投资决策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净现值法,而是对其的“扬弃”,将投资机会的价值考虑进去,可称为扩大的净现值法。

一、期权及其定价方法

期权是指对特定对象物的选择权。这种权利只能在某一天或某一天之前行使。任何一种期权都具有如下共同特性:期权所有者具有权利而非责任按预先约定的日期或在约定的日期之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某项资产-期权所对应的原生资产。期权作为一种衍生证券,体现的是一种合同关系,期权购买者即持有者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购买期权,如果期权持有者要求期权出售者履行合同的话,后者必须履行,但如果前者认为履约对已不利的话,却可以单方面撤销合同。期权作为一种金融商品具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期权的交易对象是一种权利,即买进或卖出特定标的物的权利,但并不承担一定要买进或卖出的义务;第二,这种权利具有很强的时间性超过规定的有效期限不行使,期权即自动失效;第三,期权具有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期权合约的买者和卖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称的。这表现在买者拥有履约权利而不负担义务以及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上。对买者来说,他在价格有利的情况下行使期权可能取得无限的收益,而他所承担的最大风险只是为购买期权所支付的期权费,对卖者则相反。这意味着期权投资者能以支付有限的期权费为代价,而购买到可能无限盈利的机会。

按照其合同规定的是购买原生资产还是出售原生资产的权利,期权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按照期权行使的方式,可分为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美式期权可在期权到期日之前的任何一天行使;而欧式期权只能在到期日当天行使。期权合同的购买方取得了一种权利,是要付出价值的,这种价值就是期权的价格。

BLACK-SCHOLES对期权定价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出了著名的用于不付红利股票的欧式买方期权定价的BLACK-SCHOLES定价模型。即:

C=SN(d1)-Xe-rtN(d2)

C:看涨期权的价格

t:期权距到期日的时间(年)

S:股票现价

X:期权行使价格

e:自然对数的底

r:(连续计利的)无风险利率

此外期权定价的方法还有二项式方法,它把一年划分为N期,假定对象物价格在每期只发生一次变化,而且变化只有两种可能:上升某个百分比,或下降某个百分比。如果适当选取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数,一年后则可能有N+1个不同的结果,正如二项式方法一样。对于每个后果计算出相应期权的价值,然后由后向前逐期推算,像决策树一样,最后求出期权现在的价值。二项式方法是一种近似方法,当期数N相当大时,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它可以处理十分复杂的问题,例如有红利发放的美式期权的定价问题。

期权是一种十分广义的概念,可以说只要有选择权存在的地方就有期权,企业的许多经营管理活动隐含着期权,例如投资、担保、发行复合证券等。以下对投资活动中的隐含期权及其决策价值的应用做一探讨。

二、投资中的隐含期权及其应用

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未来的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投资的过程中隐含着许多机会,企业往往有选择的余地,这种选择权就是一个期权。为了获得选择的机会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它是企业为获得期权所付出的费用。投资决策中若考虑期权的价值,则在计算净现值,应对净现值公式做一修正,即:

净现值=现金总流入的现值-现金总流出的现值+期权价值

(一)分阶段投资中的期权价值其应用

企业往往面临一些投资机会,这些投资机会并不要求企业一次性投入,而是要求分阶段投入,前一阶段投资是后一阶段投资的基础。通过前一阶段投资,企业获得了是否进行后续投资的选择机会,若前一阶段投资表明后续投资有利可图,则进h后续投资,否则,企业可不进行后续投资,损失的只是前一阶段投资的成本,这样的情况企业会经常碰到。若按照净现值法进行判断,前期投资的净现值为负,则企业不应进行前期投资,但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伴随着前期投资而来的不只是前期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入,还有一个继续选择的权力。所以在进行投资方案的评价时,不应忽略前期投资所带来的期权的价值,否则就做出错误的决策。当我们考虑期权的价值以后,决策结果往往会发生变化,例如,某企业为7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需要进行前期的研发活动,而研发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耗费不一定给企业带来利润,从直观上看不应进行研发活动的投资,但若研发活动成功,开发出新产品,企业就会在市场上领先一步,取得竞争优势,将取得丰厚的回报;研发活动失败,损失的只是先期投入的资金。当研发活动所创造的期权的价值和研发活动本身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研发活动的投入时,企业应进行研发活动。

又例如某自然资源现在开采其净现值为负,那么是否说开采权没有价值呢,不尽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开采权的价值不限于现在评估出的开采矿山的净现值,还应包括与矿山开采权持续时间相联系的延迟期权的价值。企业购得开采权后,若自然资源价格上涨,进行开采具有净现值,企业有权立即开采;若价格下降,对公司没有任何损害,因为公司没义务进行开采。

实际上,分期投资的情况下,在任何一个投资阶段,当出现不利的情况时,投资者都有放弃继续投资的权利,在期初评估时,投资者应考虑这种在投资的任何阶段上不追加投资的权利的价值。

(二)进行投资方案选择时的期权的价值的应用

企业在确定投资项目后,需要从各种投资方案中进行选择,特别是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生产一种新产品时,企业可能选择期初投资较小而维持成本高的方案,而不愿选择期初投资大而维持成本低的方案,即使按传统的净现值方法计算出的前者的净现值小于后者。因为期初的投资是不可逆转的,而维持成本却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当市场状况恶化时,前者具有的缩小生产规模、削减维持成本的期权的价值大于后者。对于新的投资项目企业进行设备采购时,为使建成的项目具有在市场需求扩大时能扩大生产规模的灵活性,可能宁愿选择较昂贵的设备,因为这种设备带来的扩大再生产规模的期权的价值能弥补设备的价差。

(三)一次性投资项目决策时退出期权的价值的应用

篇6

融资成本既有资金的利息成本,还有可能是昂贵的融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因此,只有确信利用筹集的资金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的总成本时,才有必要考虑。这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

企业融资规模要量力而行

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首先要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筹资过多,或者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又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它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量力而行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选择企业最佳融资机会

一般来说,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融资决策要有超前预见性,企业要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宏观经济形势、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可能的各种变化趋势,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果断决策。

第二,考虑具体的融资方式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制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

尽可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企业融资成本是决定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那种融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另外,在选择银行融资时,要充分注意各银行间不同的信贷政策,选择对中小企业最为有利、最为优惠的银行。例如,以四大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为例,该银行近年来特别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对扶持行业、利率、风险控制方面都有十分详细具体的规定。

寻求最佳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融资时,必须要高度重视融资风险的控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融资方式。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当在控制融资风险与谋求最大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即寻求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融资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其一,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务必计算好贷款额,确定贷款用途,准备好整套的真实资料,直接与银行的客户部门联系,配合银行的调查评估。

篇7

实际现金流量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分别为费用和效益,应依据收付实现制,按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记入其实际发生的年份,也就是说,项目费用和效益的计量不受权责发生制的影响;二是指如果在预计项目寿命期中,与项目有关的价格和成本将发生持续上涨的情况,估算未来现金流量时就应考虑通货膨胀对费用和效益的影响。

增量原则又称相关原则、边际原则或有无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与投资决策相关的现金流量(决策中应考虑的费用和效益)应是增量或边际现金流量,即仅仅因投资项目而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或者说,是没有该投资项目就不会发生的费用和效益。因此:

项目的CFt=企业的增量CFt=企业有项目的CFt-企业无项目的CFt

式中CFt表示项目t年的现金流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项目的实施,企业现有经营活动的费用和效益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需仔细加以分析鉴别。下面,我们根据这些原则,通过案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需考虑的问题。

东风电子公司过去几年的效益一直很好,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销售和利润,公司的计划和销售两部门共同提出了利用目前拟出租的一间闲置仓库,批量生产已投资150000元研制的一种换代产品的设想。为此,公司花费50000元聘请了一家咨询公司帮助调查新产品的市场前景,结果表明市场前景良好。目前,公司领导层正在考虑是否值得投资,正式推出该种新产品。

与销售和生产技术部门研究协商后,公司的财务部门估计,生产设备(包括设备购置、运费和安装工程)投资需2635000元,使用寿命5年,其间每年的维修费用为300090元,寿命结束时残值为165000元。新产品的单位外购原材料投入为80元,外购燃料动力成本为25元,销售单价为150元,第1年至第5年的销售量分别为41000单位、43000单位、43000单位、43000单位和40000单位。此外,新设备的运转需操作工15人,其中5人需新聘,职工的工资及福利为每人1200元/月。

据市场预测,新产品投产上市后,现有的一种同类产品的销量将受到影响,估计销售额(减去经营费用中变动成本节约额后的销售额)将下降800000元。因此,财务部建议公司部分停止该种产品的生产,变卖这部分生产设备可获得现金收入650000元,但这些设备的账面价值为900000元。

另外,公司财务部门还提出:①提取项目销售收入的1%来负担整个公司的管理费用;②项目融资成本为10%;③固定资产按直线法折旧;④厂房出租每年可获租金收入(市场价格)预计200000元;⑤项目流动资金投资为年销售额的8%。假设该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

案例中列出了涉及东风公司项目的各项收支,其中有些不属于增量费用和效益,在判断和识别时,应对以下问题进行详尽分析。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在正式投资决策作出之前,已经发生而又没有其它用途的成本。我们知道,企业在实施具体的项目前,总是要发生一些涉及拟投资项目的费用,如本例中的50000元咨询费(包括为可行研究和其它项目前期工作支付的费用)和150000元研究与开发费用。这些费用的特点是,它们在投资决策完成之前已经发生,而在项目遭到否决的情况下一般又没有其它用途。按照增量原则,沉没成本不是相关成本,不应记入项目未来的现金支出,因为无论有无项目,它们都已发生。

机会成本

如果某些资源在不搞项目的情况下能为企业创造现金收入,当项目使用这些资源时,必然要放弃这些收入,这些放弃或损失的收入就是项目的机会成本。有时,企业的投资项目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厂房、仓库、土地等。在此种情况下,应考虑这些资源是否有明确的其它用途,如有它用,就应计算因此而放弃的现金收入。机会成本是相关成本,但并不涉及企业目前的现金收支,尽管如此,我们不应因其不作为交易事项在企业入账而将其忽略。本例中,对于项目计划利用的拟出租闲置仓库,应把预计放弃或损失的200000元租金收入视为机会成本,记入项目未来现金流量中的现金流出,例如记入项目的增量经营费用。

分摊费用

像许多企业一样,东风电子公司也是把公司的管理费用分摊到各个生产和业务部门,包括拟实施的项目将要分摊的份额(项目销售额的1%)。但是,整个公司的管理费用并没有因项目而增加,实际上,无论有无项目,公司均需负担同样数额的管理费用。因此,根据增量原则,这部分分摊到项目的管理费用不属于相关成本,不应记入项目的现金流出。

经营费用

就工业企业而言,经营费用是指不包括折旧费、摊销费和利息支出的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其中主要是原材料、燃料动力、人工成本和维修费用。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如果分析的是扩建项目,项目投产后可能会利用企业一部分现有的富余职工(如本案例中的情况)或闲置的公用设施;如果是技术改造项目,则可能会降低现有生产活动的原材料或燃料动力消耗,或者,提高现有职工的工资。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经营费用发生增减变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认真进行有项目和无项目的对比分析,判断企业经营费用的增量变化,准确识别项目的增量经营费用。

销售收入

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或性能而推出换代产品时,或者为了增加花色品种而增加同类产品的产量时,由于市场的总容量有限,企业现有产品的销售收入可能会受影响而下降。因此,增量销售收入(项目效益)应是项目本身产品的销售收入(第1年为5150000,2-4年为6450000涕5年为6000000)减去企业现有产品销售收入的损失。在本案例中,预计销售收入应是项目产品每年的销售额减去现有生产活动损失的销售额(80万元)。此时,这种损失类似于机会成本。但是,销售收入下降的情况往往较复杂,应谨慎对待,因为下降可能是由于市场竞争因素造成的。企业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在同一市场上推出新产品,新的生产者也可能会加入竞争行列,其结果可能是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下降。此时,损失的销售收入类似于沉没成本,不属于相关成本。为了便于区分上述两种情况,在分析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无项目的情况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预计企业的销售收入将会下降,损失的收入就是无关成本。

折旧费用

折旧费用不是现金费用,不涉及任何现金支出,因而不属于投资项目的相关费用。然而,折旧费用虽然与项目的税前现金流量无关,但却会对项目的税后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在计算项目应支付的所得税时,折旧费用可以从应税收入中扣除。

税金

项目本身需要支付的税金包括销售税金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金是项目的相关费用,应记入项目的现金流出。在预测项目的现金流出时,可根据现行财务和税收制度,分别估算上述税金。但是,由于项目而使企业现有经营活动增加或减少的税负,应当予以特别的关注。比如,本案例中在处置现有生产设备时,将会发生650000元的现金收入,而这些设备的账面价值却是900000元,两者相抵有250000元的账面亏损。这样,如果企业的边际所得税率是33%,当年就会少交82500元(250000×0.33=82500)的所得税。企业节约的这部分所得税现金支出是增量现金流入,属于项目获得的效益,因为在没有项目的情况下,就不会发生这部分节约额。同样,如果企业因项目而处置现有资产时发生账面盈利,也将相应地增加所得税支出。在实际计算项目现金流出时,可用这部分节约额抵减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融资成本

篇8

一、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

(一)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指企业在取得资金来源时,通过不同渠道筹措的资金的有机搭配以及各种资金所占的比例。具体地说,是指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即自有资金(权益资金)及借入资金(负债)的构成态势,它是资产负债表的右方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揭示了企业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债务保证程度,而且反映了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即流动性大的负债所占比重越大,其偿债风险越大,反之则偿债风险越小。从本质上说,融资结构是企业融资行为的结果。企业融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形成不同的融资结构。企业融资行为的合理与否必然通过融资结构反映出来。合理的融资行为必然形成优化的融资结构,融资行为的扭曲必然导致融资结构的失衡。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阶段不同,对资金的数量需求和属性要求也就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融资组合。对融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进一步的划分:按资金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按资金属性不同可分为债务融资和权益资本融资;按占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

(二)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指企业取得的长期资金的各项来源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一般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因此,资本结构主要是指这两者的组合和相互关系。对于资本结构的定义在西方财务金融界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资本结构就是融资结构,如(香港)巨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汉英会计词典》中,将资本结构定义为“公司权益的成分,即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及业益的相对比例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与融资结构之间,虽然有许多共同点,但却是两个不同的财务金融范畴。融资结构与资本结构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是各有侧重的。在现代企业融资活动中,为了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一般把资本结构作为研究的重点,探讨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的价值及总资本成本率的影响,相应形成了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这样,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结合运用,有助于识别举债来源的变化、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为科学地进行融资决策提供依据。

二、衡量资本结构的标准

企业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都是围绕企业目标进行的。因此,衡量企业资本结构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目标在于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价值组成的,其大小受预期收益及投资者的要求收益率的影响。预期收益率通常与公司的息税前盈利有密切的关系。息税前盈利是由资产的组合、管理、生产、销售、经济状况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增减企业的债务不会影响息税前盈利。这就是说,如果改变资本结构能够使企业的价值发生变化,其影响不在企业的息税前盈利方面,而在企业的资本成本方面。

三、企业资本结构决策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平衡节税利益和陷入财务亏空的概率上升而导致的各种成本的结果。企业因陷入财务亏空而产生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因亏空而导致破产的破产成本,其中又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分。二是破产可能性增大使代表股票所有者利益的经理采取次优或非优决策,牺牲债券持有人利益,扩大股东收益,这类由于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成本称为成本,成本会引起社会效益的绝对损失。此外,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也会对企业资本结构产生影响。

(一)破产成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企业破产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是财务亏空成本中最直接的部分。破产过程实质上是股票持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再分配。破产使股票收益为零,代表所有者利益的企业经营者为防止破产发生而减少负债额,尽管这样会减少因节税优惠带来的好处。这是抑制企业追求节税而扩大债务———权益资本比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破产发生后尽管重组成本比清算要小,债权人往往倾向将企业推向清算。这是因为他们的优先权可以在清算过程中实现,企业重组则使旧债券大幅度贬值,这种利益冲突产生了另一种成本———成本。

(二)成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成本是由利益冲突引起的额外费用。与企业融资有关的成本有两类。一是由权益资本融资产生的成本。二是由债务融资产生的成本。

1.权益资本的成本。权益资本的成本是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一般来说,权益资本的成本跟权益资本拥有量是成反比例关系的,如果一个人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则企业的利益就是他本人的利益,这时他会采取一切手段使其财富最大化,此时的成本将会减少到最小值,因为由于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成本将完全由从事该行为的人自己负担。但只要经理(人)持有的所有权少于100%,股东与经理之间就会存在利益冲突。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经理作为人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经济人”,他的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欲望而不是无条件地为他人服务。二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来源于委托人对人的行为和禀赋观察的不可能性。上述情况导致了经理可以从企业攫取财富而不付出应有的努力去经营企业。此外,权益资本的成本中还包括由于制本身所引的机会成本,例如,制不允许公司经理同时以经营者和所有者的身份作出决策,由于决策过程过长而丧失良机的机会成本。

2.债务的成本。债务的成本是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当债权人贷款给企业时,贷款利率大致上是根据以下四项来确定:一是企业现有资产的风险大小。二是对企业即将新增资产风险大小的评估。三是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债务所占的比例。四是对公司未来资本结构变化的预测。但是如果贷款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借款人存在着利用各种方式从贷款人身上获利的可能性。当然,债券持有者也不是被动的。一旦债券持有者意识到企业经理人员会牺牲他们的利益而最大化股东的利益,便会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例如在贷款合同中设置若干保护性条款,以防止企业通过股息或其它手段把财富转移到股票所有者手里。这样做是有代价的,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使企业的经营效率低;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这些契约得到遵守,必须监督企业的活动,监督费用也以额外成本的形式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债务成本包括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以及额外的监督费用。这种成本会提高负债成本,从而降低负债对企业市场价值的有利作用。

(三)最佳资本结构决策

综上所述,企业债务———权益资本比例上升增加了企业陷入财务亏空的概率,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破产本身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因此抑制了企业无穷借贷的冲动。破产可能性的存在,即企业陷入财务亏空概率的上升,也会给企业带来额外成本———成本,这也是制约企业借贷冲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于债权人而言,破产对股票持有者特别不利,因为债务持有人在企业破产后还能利用优先权从企业实物资产清算中获得一些补偿,股票持有者的投资则会丧失殆尽。因此,当破产危机增加时,代表股东利益的企业经营者会通过次优决策,选择股票融资,这样做固然会减少企业可能获得的节税利益,使企业的市场价值下降,但同时也降低了股票持有者的风险系数。成本不仅使财富在股票持有人和债务人之间再分配,也带来了社会净收益损失。因此,破产成本和成本的存在,一方面使企业市场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当债权人把这些成本打入债务的预期收入后,发行负债的成本也增加了,这就增加了企业负债融资的困难。超级秘书网

(四)我国融资方式与资本结构的相互关系

因为我国银行及金融机构一般都由政府控制,纯粹商业性的机构很少,而且对金融市场有着严格的管制,所以非金融性公司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并不紧密,在业务往来中必然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这也就造成了公司长期负债特别是债券的发行困难。因此,一般来讲,负债构成中短期债务高于长期债务;因而筹资方式也就较多的依赖于新股发行。就我国目前的增量调整渠道来看,资金不外乎自有资金、债务性资金和性资金三类。我国企业筹资有着与西方企业截然不同的次序,即按股票———债券———自有资金的次序来安排,这是因为:一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效率普遍低下,靠自有资金来筹资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我国企业债务本已处于高风险区,如再通过此渠道筹资,会使资本结构更加恶化。加之我国金融体制的限制,即使资本结构合理的企业,也难以做到采取债券集资。而银行本已处于高不良债权的风险区,对企业的贷款也会十分谨慎。三是只有性资本筹资方式最适合我国“优化资本结构”的现状。

资本经营的最终目的在于企业的财务目标,从资本结构角度来看企业的融资决策,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因而更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破产成本、成本的提出,使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充分运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作出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发展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贝多广.中国资金流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篇9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在风险评价时只局限于项目本身的风险分析,而忽视了企业同时投资的多项目之间,甚至是项目和企业自身所从事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的估算,以准确的分析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要对各项目之间以及与企业已有业务之间的风险相关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项目能力分析

项目能力分析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包括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实际可行性研究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分析,因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无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

的。

管理能力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能力本身就无法准确的度量。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上的难度使得企业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考量,或者倾向于过度自信地评价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对某些项目而言,管理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决定着技术成果能否成功的实现商品化。

我们在进行资金能力分析时,注重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这决定着企业能够向项目投入的资金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同时还需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同时,企业自身不同的状况也制约着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力。对于自身业务现金流不充分的企业,如果新增投资项目有着同样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现金流动性。而对于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不适合投资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项目。

3、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经济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这方面有着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现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够反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作为判别项目取舍的依据。

净现值法的特点是强调对投资运转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风险的考虑。其最常用同时也最完善的做法莫过于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率计算净现值。然而,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能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的收益(资产)。因此,作为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纠正,实物期权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项目的每一步投资看作一个期权,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包括对进一步投资或在新的领域发展的期权。例如,对一项新技术的投资,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佳,但如果不投资,企业或许就永远失去了在这一技术路线上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味着企业购买了一份未来继续投资的机会和权利。

四、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对单个项目的取舍和多个项目投资额度的确定和优先次序的选择。

对于单个项目,企业需要考察的是项目内部收益率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相对于企业筹资成本,能否取得正的净现金值,项目投资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以及项目投资所带来的项目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多个项目的决策,企业往往会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对项目进行排序,以此确定项目的投资次序。这种决策方法的问题在于忽略了项目之间风险的相关性,无法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均衡。因此,我们在多项目决策,即决定资源如何在项目间分配时,不仅仅需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风险特征,还需要衡量各个项目以及新项目和企业现有业务之间风险的相关性,在确保投资效益的同时实现投资风险最小化。

鉴于项目投资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决策时一定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坚决杜绝决策程序的随意化和形式化,要深入的考察和权衡项目的方方面面,并将项目纳入到企业整体中加以系统的考量。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对项目投资的选择和决策做了简要的思考,并对企业实际操作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备注】

【1】许世刚,茅宁.不确定环境下项目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方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1:65-69

【2】陈海芳,宋平.管理期权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20

【3】郭百钢,韩玉启.基于实物期权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科学管理研究.2004.2:73-76

【4】李向红.内含报酬率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不足与完善[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32-33

【5】李晶莹,刘金兰.投资组合理论在实体项目投资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3.13:26-27

篇10

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制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变局中,正处于“十二五”的攻坚阶段。此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中小企业在深化体制改革以及建设新型国家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就目前而言,中小企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尤其是融资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中小型企业融资路径的外部障碍分析

按照融资来源的不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内部融资,二是外部融资。如留存收益、应收欠款转让、商业信用、闲置资产转为现金等等,都属于内部融资的范畴;而商业贷款、融资性租赁、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民间融资等等,则属于外部融资的范畴。长期以来,受制于自身的生产和经营能力,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方式中的商业贷款、民间融资、融资性租赁。然而,在外部融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横越的障碍,这种外部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贷款

商业贷款是中小型企业目前最为常用的外部融资方式。据统计数据显示,近80%的中小企业需要商业银行贷款。这说明,中小企业对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各个商业银行的信贷条件对中小企业来说要求太高,如财务指标、抵押担保条件,中小企业很难符合要求。各商业银行只愿向大型企业放贷,而不愿向中小企业放贷。这种求贷和放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无形中加剧了中小企业商业贷款难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贷款抵押物,一般会寻求专业担保公司保证担保,而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同时也要收取巨额担保费用,笔者调查江苏苏北某县级商业银行,截止2014年4月末,中小企业信贷客户70户,贷款总额36330万,最低一户贷款额50万元,最高一户贷款额1500万元,平均每户贷款额519万元,担保费率最高6%,保证金比例最高为担保额的30%,按敞口额度计算(可用额度)综合担保费用率最高的为7.5%。同时中小企业在取得银行贷款时,正常情况下还得支付商业银行贷款年利息率7.8%(即基准利息率年息6%上浮30%),银行还要求有的企业将贷款全额转为保证金,开全额保证金的银行承兑汇票,因此大大的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由于银行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普遍加大,经办人员从自我保护角度出发,也不愿主动放贷给中小企业。

2.民间融资

民间融资又称地下金融(或叫社会吸储),是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必要补充。它主要针对一些非官方的、未纳入国家常规管理的单位和个人而言。但目前,民间借贷还无法很好地融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很多的负面影响。1、由于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得不到承认,再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时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2、民间借贷没有合法付息凭证,企业不能在成本中列支,不能抵扣企业所得税,且资金成本很高,无形加大企业负担,超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国家宏观上资金监管。3、民间借贷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催收贷款时会雇佣社会闲杂人员,有时侯甚至涉黑,对企业和社会稳定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3.融资性租赁

融资性租赁是一种传统的金融产品。因为其对担保及资信的要求远低于其它金融产品,所以备受中小企业的青睐。从某种程度上讲,融资性租赁的推出,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值得大力推广。然而,这种金融产品也存在一些固定缺陷,如主要用于固定资投资,租金拖欠现象严重,较大的经营风险遏制了业务推广的热情;对租赁公司要求特别高,符合条件的租赁公司数量十分有限等等。受此影响,当期,我国的融资性租赁整体上还处于一种发展低谷期。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又一大障碍。

二、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内在原因分析

哲学观点指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除了诸多外部障碍以外,还应归因于一些内在因素。就目前而言,这种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规模小,经营风险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整体偏低,这与其科技水平低以及产品单一的现状密切有关。而且,劳动力资本的不断增加,更是无形中加剧了经营风险系数。针对这种情况,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过于谨慎的心态。

2.会计核算财务不规范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仍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现状。受制于此,财务信息也不够准确,企业信息与银行信息在通常情况下根本无法匹配。作为一种高风险企业,各商业银行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作支撑,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以此来有效地抵御风险。然而,中小企业一般情况下很难达到这种要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商业不愿承担盲人摸象风险责任。造成上述现象原因:1、我国企业所得税是实行比例税率,基本税率25%太高。2、中小企业一般情况下为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家族式的管理,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整体落后,

3.抵押物较少,抵押能力较低。

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款普遍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中小企业只有真正提供有效的抵押物,才有可能获得理想中的贷款。然而,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厂房和土地使用权是租赁的,甚至设备也是租赁的,这样抵押条件很难实现。为此,商业银行往往会望而却步,不愿给中小企业放贷。再者,如果抵押条件能够满足银行的要求,但是对房地产的评估和土地使用权的评估和登记都要花巨大成本,(这些中介机构目前实质上都没有完全和政府职能机构脱离,对政府的职能机构产生很大的依赖性,费用收取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我国的融资担保体系还不够健全,在该体系当中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的地位不对等,使得贷款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降低企业税负。

建议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提高免征额。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如瑞士联邦所得税、美国所得税。我国小型微利企业,一般情况下,应纳税所得额在30万元以下,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高税负导致企业偷税是根本原因。这样才能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偷税,漏税现象,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尊守税法和财务制度,逐步地增加企业的原始积累,全面地提高报表质量,如资产负债率、销售收入等指标,同时也减少企业资金的体外循环,真实反应企业的资金流,进一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提高报表质量。

篇11

1.“多级法人”的存在是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

(1)效益良好的孙公司没有向子公司分配股权收益或者分配比例非常少。有9家孙公司由于市场需求大、产品科技含量高,2001年市场销售额平均比上年增长了29%,税后利润达5500万元。然而,2001年的股权收益只有705万元。

(2)子公司对外股权投资情况因地域不同而产生了明显不同的经济效益。在121家孙企业中,企业经营场所在本地的有56家,2001年有利润的有15家,破产的0家,撤消和注销的16家,停业的25家;企业经营场所在外地的有65家,2001年有利润的有6家,破产的3家,停业的20家,处于亏损状态的36家。

(3)子公司对经营效益不好的孙公司资产处理持消极态度。45家停业公司中,只有5家通过撤销或破产解决了资产债务问题。其中18家自停业以来就一直搁置着,原先还有价值的设备、原料都因久拖不办而失去了价值,时间拖延最长的已达6年,最短的也有1年多。

2.子公司为孙公司和其它公司的乱担保行为严重,使相当部分子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在统计中的34家子公司中,没有对外担保的债务只有3家,有过担保行为但债务已经不存在的有5家,其余26家累积对外担保债务已达7567万元,超过全部注册资本(6500万元)。还债相当困难,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究其原因,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一是企业负责人,为与企业毫不相关的债务作担保;二是我国公司法规定的漏洞导致无法约束这种严重危及企业生存行为的出现。我国《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但没有限制董事、经理为其他公司及其法人股东作担保,也没有限制公司本身的担保行为能力。另外,我国《新的担保法司法解释》还在第27条作出如下规定:“保证人对债务人的注册资金提供保证的,债务人的实际投资与注册资金不符,或者抽逃转移注册资金的,保证人在注册资金不足或者抽逃转移注册资金的范围内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这种现象在实践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事后惩罚措施不力或者法规没有明确也是重要的因素。《新的担保法司法解释》第四条规定:“董事、经理违反《公司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除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债务人、担保人应当对债权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对董事、经理越权或擅自对其它公司担保产生的消极影响如何处罚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从实际上看,某公司某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指使本公司或者控股公司为另一家民营公司做担保,这实际上已违反了《担保法》第60条规定,但因法律没有明确,在现实就无法对如何规避法律行为进行惩罚。

3.子公司转投资活跃,导致资本大量虚增,削弱了母公司对其的控制。这种经济假象,理论上可以无限膨胀。反映到集团母公司财务数据上,就会使得管理层的决策失误且对子公司的资产难以控制。

另外,董事还会利用转投资来控制本公司股东会,对抗母公司的控制。如甲公司中母公司占45%股份比例,乙公司中母公司占60%股份比例。甲、乙两子公司为逃脱母公司的控制,就相互进行转投资。甲公司通过对乙公司投资,股份比例为15%,则两者股份比例达55%,而母公司则下降到45%.名义上母公司还是第一大股东,然而由于甲、乙公司的董事已经相互约定,在乙公司进行重大人事选举或表决其它重要议案时,甲公司所持有的表决权,依据乙公司董事的意愿行使。反之亦然。这样,董事就架空了母公司对其的实际控制,使股东会功能丧失了应有的权力,这就导致了董事、操纵公司事务的局面出现。

4.子公司以捐赠名义谋私利。从宏观角度看,国有公司把钱捐赠给公益事业是国有资产用在了有意义的事上,但在管理机制明显落后和对资金管理缺乏公正的监督制度下,很难说这些钱会给社会带来相等的好处。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分离的,经营者很有可能拿国家的资产来为自己作社会关系投资。这些捐赠行为名义上看,似乎都是热心公益事业,为政府、社会做贡献,然而,略微分析,就会发现大都具有为公司负责人自己谋利之嫌,而对公司形象的推广作用甚微。如从更深一步上分析,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

三、若干思路与对策

企业集团内部的子公司是独立法人,理论上具有一般公司的权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集团内部,子公司与母公司是被领导与领导关系。作为子公司的股东,母公司既要保持有效的产权约束,又要尊重子公司的相对独立性。从国外控股公司的母子关系公司中看,母公司对子公司往往有一系列的控制制度,包括资产、人事、财务、统一投资权和采购与销售控股等。我们参考国外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提出如下对策:

1.应尽快屏蔽掉政府、事业单位对企业集团的行政干预和行政思维的影响。客观地说,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集团都或多或少是在政府行政命令干预或行政手段推动下组建起来的,集团成立后也主要依赖行政隶属关系作为成员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习惯思维的存在使得政府在赋予企业自利的同时免不了附带对企业集团的事务进行行政性干预,这常常会使企业集团政企、事企不分。因此,规范产权关系,促使集团从行政捏合到资产关系上的一体化,是企业集团规范化管理的首要条件。政企、事企完全分开,不仅可以排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对企业集团的直接干预,而且有助于改进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方式,使得重大项目投资决策权、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和资产收益分配权都能按照产权的治理方式来行使。

2.要尽快改造现行的“多级法人制”式模式,严格控制子公司再投资行为。国有企业在当前所有权约束和监督弱化的同时,假如又形成资产运营链过长,则产权一体化造成的道德风险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的企业集团发展就不存在这种“子子孙孙无穷尽”的现象。以拥有201家子公司和参股公司的日本电气股份公司为例,其对子公司的资产经营活动方面实行严格的产权控制,规定各子公司在进行下述经营决策时,必须事前向母公司报告并求得批准:1)有关公司资本的增加和减少;2)设立子公司和向其他公司投资;3)新的事业计划和设备投资;4)年度预算和决算;5)公司章程变更;6)重大合同签订、重大担保等;6)董事的变动等。而德国的奔驰公司更是明确规定,子公司无权向银行贷款,更不能自行决定发行股票和债券,一切筹资和重大投资活动都由母公司负责。

可见,西方国家集团公司对其子公司的投资行为有着严格的控制和审查制度,而有些集团公司其实禁止了子公司的再投资权,把投资权直接收回到企业集团最高层,专门成立了一个投资战略部,统一对投资项目进行调研、分析、论证并提出完整的投资报告书供决策层参考再实施。

国外的先进、科学的投资管理体制值得我们借鉴,但是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我们的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管理理念、行政思维的习惯、过分强调服从需要及缺乏民主的思维等方面,这些软因素是和外国迥然不同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且是不可以照搬替代的。因此,我们以为禁止子公司对外投资组建孙公司应该是当前杜绝国有资产流失的最好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对于国有独资的大中型集团公司,要利用深化企业改革、股权多元化、走向公众公司过程中的企业重组,坚决取消现行的“多级法人”制度。即使由于历史原因不能立即取消下属子公司法人资格的,也要用建立结算中心一类的办法首先将投资权集中到公司总部,并由公司总部统一行使投资权,然后再逐渐加以完善。

3.要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董事委派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及薪酬制度,并予以严格实施。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是通过其向子公司董事会派出的董事、高层管理人员来实现的。母公司在子公司具体的经营活动中不能进行直接的干预,但作为一个对子公司的全资拥有者或控股公司的大股东,母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对子公司经营业绩的判断及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提出建议,由股东大会通过后,以董事会决议的形式由子公司具体执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的股东实际上就是委派的董事。但是,实际上许多集团公司的高层往往把公司的权力倾向于公司的总经理,委派董事只不过是在履行一道法律程序以使公司运行机制合法化而已。这种观念和现象必须尽快纠正过来。

建立严密并能真正执行的董事奖罚制度也是当前制约董事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比如,董事做出违反法令或是公司章程的行为,或因赞成董事会或符合其他董事做出违法分派盈余或金钱、对其它董事贷款、对外投资、为自己和第三人从事与公司业务相同的交易,而使公司遭受损失时,对公司该负怎样的责任?没有严密的制度来约束董事行为,没有把董事行为与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联接在一起,对董事的行为进行约束势必会是纸上谈兵的空话。当前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条文实在太有限太过于笼统,也不可能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做出惩罚性条款。这使得董事在履行职务过程中的大多数行为处于无序状态,在出现需要承担责任时找不到明确的责任承担者。为此,企业集团内部在章程中应明确董事应有的权利和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且应将其细分化,这是制约董事不良行为的最迅速有效的措施之一。

对委派的董事、高层管理人员的奖酬标准也应该企业化、市场化,不能因为委派的人员是机关事业的编制而依然实行老的薪酬制度和僵化的考核制度。

篇12

一、电子商务特点

1.网上交易

企业与个人之间(PtoB)。作为普通的个人消费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找竞争商品的网址,通过网上冲浪比较商品包括价格在内的各种特性,然后将选中的商品放人“购物车”,用信用卡、电子货币等手段支付货款,最后通过互联网接收电子化商品,或在家等着送货

上门(非电子化商品),极大地方便了顾客购物,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今社会,网上购物前景美好。

企业与企业之间((BtoB)。企业通过互联网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供应商进行交易。以纺织企业为例,在过去,制造商对原料采购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如今纺织企业可以通过访问得到已登记在线的全球的38000多家企业的产品情况介绍而无须付费,买主可以在网上通过e-mail和BBS直接与供应商互通供求信息并进一步协商交易事宜,可见互联网为企业间实现交易提供了一个快捷的通道。

2.“成本透明”

互联网使交易过程更加流畅,也带来深层次的问题,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叫做“成本透明”(CostTransparency)}}}}"0''''}。精明的买主会通过互联网与不同的在线供应商在不同的产品阶段上讨价还价,进而推算出生产厂家生产流程中各阶段的成本及产品的完全制造成本,再通过其售价推算出卖方赚取了多少利润,“成本透明”不仅威胁零售商也威胁生产商。互联网使厂商本来对外模糊的成本透明化,暴露了商品的价格底线,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定价决策。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定价决策的影响

互联网使交易变得方便快捷,降低了双方的交易成本,同时“成本透明”也威胁着企业的定价决策,其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自身:进一步限一制了企业自主定价的空间

企业为其产品或服务定价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在网络条件下,互联网使价格比较更加便利,精明的买方很容易在同质产品中找到价格最低的卖方,因此,“成本透明”在一定程度进一步限制了企业自主定价的空间,损害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以本量利分析法为例:在影响企业利润的各因素中,价格是诸因素中最敏感的因素,降低产品售价不仅使保本点的销售量上升,使安全边际率降低,使产品的盈利空间大大缩小,在产品销量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将会严重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如何给产品定价便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2.同行:拓宽了同业竞争的思路

互联网的存在为同业竞争者彼此了解提供了便利,从而使竞争更加激烈。一般来说,同行在竟争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在业内的位置。一个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可能和你拥有相似的技术、相近的市场份额,它会首先引起同业的注意。AksltayR.Rao2}}''''""''''》等研究发现:除了直接竞争对手以外.,企业间接的竞争对手可能正在用不同的技术和完全不同的成本结

构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正在侵蚀你的固有市场,也许这才是最危险的对手。比如:大英百科全书发现其主要对手不是同业的格洛利尔(Grolier)百科全书,而是微软企业,大英百科全书在近几年内似乎忘记了这个非常重要的竞争对手,直到他们发现大英百科全书的市场销售逐渐萎缩,才意识到,他们原来忠实的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况且他们的百料全书动辄要花费几千美元。大英百科全书现在为顾客免费提供进人其在网上数据库的服务,而通过其页面广告获取收益,而不是从读者那里。

3.客户:“成本透明”弱化了客户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通过互联网供需信息的增多,使买方对各种商品有了全面而充分的认识,对卖方的“公正而合理”的价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很容易损害企业的价格公道的形象,弱化了客户对产品的忠诚度。随着成本的透明化,客户对他们原先钟爱的商品的销售商有了距离感,甚至导致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许多企业也发现,他们很难把以前的顾客拉回自己身边。在20世纪70年代,当高质量、低价格的日本汽车风靡美国汽车市场的时候,美国许多的汽车客户相信,他们为美国的低质量汽车支付了超额的货款,甚至到了今天,还有些人拒绝使用美国汽车。

三、电子商务企业的定价决策

在互联网条件下,给产品定价至少要考虑以下几点:

1.根据产品自身的成本结构灵活定价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上交易愈加频繁,也使同类产品的价格比较更加方便,企业可根据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结合自身的成本结构、生产能力、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等因素给产品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成本结构决定了企业产品定价的弹性区间:将实际售价定在基础价格和最高价格之间,即在以变动成本为下限、目标售价为上限的弹性范围内,由企业管理当局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斟酌制定。比如:企业有剩余生产能力,而且短期内又无法移作它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价格高于单位变动成本都可以接受新的加工定货,在扩大销售的同时也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这样至少可以增加贡献毛益总额或减少亏损。

2.按需求的价格弹性合理定价

给产品定价必须考虑商品的价格弹性。需求曲线决定了价格变化所带来的需求量的变化。需求弹性的获得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运用历史上实际发生的在不同价格下需求

量的数据,这种方法是基于客户的真实的行为,比较客观可靠;二是采用实验的方法,即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设置不同的价格来试探市场的反映,这主要是针对新品上市采用的定价方法,由于每一个客户对价格变化的反映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求企业对整个市场价格变化的反映作出评估,进而为产品定价提供参考。若弹性较小且替代产品少},为产品定高价;若弹性较高,则通过制定低价以扩大市场占有率3.价格管理创新

在互联网侵蚀厂商的价格底线的背景下,价格管理创新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求企业重新审查其产品的价格体系和价格政策。

捆绑价格。针对产品的“成本透明”,企业可采用将相关产品打包销售,其价格称之为“捆绑价格”,可有效地将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隐藏在其中而避免“成本透明”。捆绑销售使买主很难看透其单个产品和服务的真正成本。现在有些电脑制造商将网络服务和电脑产品打包向消费者兜售,而上网是许多人购买电脑的一个基本动因,这种销售形式既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电脑价格一路下滑的趋势,而且能避免产品“成本透明”。

“阶梯式”价格。成本透明化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企业必须努力抵消由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可采用一种叫做“阶梯式”定价策略,面对不同的客户,在不同的价格层次上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在具体操作上,可用低质量的产品以低价吸引客户进人他们的网站,再说服他们增加支付购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网上拍卖。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价值理解差别是很大的,他们对同一商品的价格的接受程度差异也很大,利用这一点,在线供应商可采用拍卖的形式销售商品,争取最大程度地赚取更多的利润。

4.产品忠诚计划

面对产品极大丰富的市场,企业必须拥有一批长期而稳定的客户,应该拿出具体措施来落实产品忠诚计戈J。利用网络对有购买记录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按不同的价格销售。确认客户对其产品的忠诚度的常用的方法就是按客户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购买的频率和购买了多少产品将客户分类,这种方法被称之为RFM(recency,frequency,andm()net娜vflllje}i,u}.}uumonetaryvalue,用KFM来评价客户对产品的忠诚度尽管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它仍能为我们提供评价客户忠诚度的基本思路。产品忠诚计划在短期内不一定能使企业利润有明显的增加,但对企业的长远利益肯定是有益的。

5产品质量建设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质量总是一个影响产品销售的重要因素。消费者总是希望得到有差别的产品以提高其生活质量,质量的差异是无法替代的。知名品牌通常是高质量的代名词,即使是在‘城本透明”的网络时代品牌产品同样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市场研究发现,不同的人对价格和质量的选择是有区别的,有些客户对质量的重视程度超过价格,在商品零售市场,顾客消费向知名品牌集中就是例证;在各种材料市场,制造企业在特殊情况下宁愿为准时到货或稳定的质量标准而多付费,这样能使其生产活动更加流畅而有效;在制药行业,各种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产品的质量,药品质量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对质量要求高于价格要求。

6.价格竞争的定价策略

在争夺市场的战斗中,企业运用各种策略以击败竞争对手。价格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

武器也可以被用到竞争当中。

篇13

一、大数据对企业决策数据的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能有效并掌握准确性数据,同时对数据的质量及其内容进行管理,是目前企业管理决策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及信息爆炸,数据及信息的结构、种类以及规律等均十分复杂,传统的数据管理手段以及处理方式现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实时数据处理目前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关键需求。对海量数据及信息进行及时且有效获取,以便更深层次对其进行挖掘和探索,有利于获得更多有效的实时讯息。通过将这些数据信息转化为经济利益以及社会利益是企业发展的紧迫需求,企业决策管理层借助此能更加深入了解到行业发展走向以及市场发展趋势,以便及时获得有效的数据决策。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是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因素。而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管理的结构多样化合理化、大规模及多类型的优点更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大数据时代下的能更加深度挖掘出数据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企业管理决策层可有效利用大数据,将主观决策与客观的数据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企业提供正确有效的决策。如果仅仅依赖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很难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二、大数据对决策参与人员的影响

1.数据分析师

数据分析师是在数据的支持下利用数学统计分析、分布式处理等一些数据分析处理手段,整合企业业务和生产管理中涉及的内容,并通过提炼用简单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决策者,有利于企业制定人员的工作。

2.管理决策参与者职能的变化

企业以往的大数据内容基本依靠经验判断、相关人员的自身学识等较为冒险的决策方式,在大数据背景下,科学且精准的数据分析处理方式将会逐渐替代传统的决策方式,这一转变使得企业管理决策主体在生产经营中职能发生了改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管理者的经验进行思考,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大数据能使企业管理者及员工更加便捷获取决策信息内容,从而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以及决策水平。现代企业很多管理决策内容倾向企业员工。当前电子科技和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各行业各领域中所涉及的许多内容发生了融合,使不同行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了起来,同时也使企业管理决策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社会多元化内容越来越明显,企业管理决策来源也越来与丰富,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倾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决策参与主体及职能有了变化,企业全员参与管理决策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并正在逐步普及当中。

三、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组织的影响

1.企业管理决策的文化

通过大数据来制定决策,必须转变传统管理决策的思维模式,当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先要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然后进行决策。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逐渐转变思维模式,对大数据进行合理运用,进一步提高执行能力。同时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是一个十分漫长且较复杂的工作过程,而企业员工对一线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的科学合理应用,推翻企业管理决策层的直觉判断,这使得企业发展中决策文化有了重大改变。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决策的过程中,会使管理文化发生根本性变革。

2.企业管理决策的组织结构

在大数据背景下,全体员工参与到管理决策中来,参与人员有了重大的改变,决策制定权也被重新分配了。企业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中关键的两个问题是:集中组织决策的选择权分配与分散组织决策的选择权分配问题。运用这两种结构有效分析企业的相关问题,并选择合理的方式预测出对企业影响较小的环境,之后组织构建集中分层管理决策结构。而对一些很难或无法预知的环境,采用分散组织决策更为有效。如果是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企业选用分散组织管理决策结构比较好。目前,通过it这一合理技术手段,能提高企业分析处理数据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知识转移和分布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管理决出的组织结构。比如说,如果企业知识的分布是集中式,那么应选用集中组织决策;如果知识的分布为分散式,则选用分散组织决策,有效合理的选择企业管理决策的组织结构能加快企业的发展脚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企业对大数据的运用,使得企业的决策变成了客观事实及主观判断相结合的一种决策模式。而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体现在对决策数据的影响、对决策参与人员的影响、对企业管理决策组织的影响。大数据的有效运用,提高了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及效率,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