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篇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这就必然有一个科学的体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必须注意其科学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转换关系。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思政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考虑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一致性,而忽略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差异性,从而没能合理有效的构建一个完善实效的教育体系。教材体系是教材的基本呈现形式,而教学体系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由此可见,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载体。在这里存在着一个主要矛盾,即“教材的滞后性与教学的前瞻性”。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知识也是不断更新,教材中的某些理论其自身可能是完善的,但是遇到一些敏感问题或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起来未必会得心应手。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源于教材而超越教材,通过学习与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夯实思政理论,挖掘教材中理论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明确的问题意识,针对当代问题实施教学,从而在正确理解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交集基础上,构建前瞻性教学体系。

二、将高校注入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

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提出要改革“注入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再次强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可见,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一个教师讲授同一个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势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某大学一位理论课教师,讲授中国革命史专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国”,采取的是结论在前,先入为主。学生课堂表现大多为消极、漫不经心。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该教师在另一个课堂上,将标题改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由于题目新鲜,学生们按照该教师构建好的思路,聚精会神的听完了全部内容。不难看出,同一本教材,同一个理论,分别在注入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差异下,所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一次合理的教学不在于教师对学生强行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与学生在沟通,或者互动的过程中,教育者们以何种方式拓宽了学生多少思路。这不仅加强了教师们的应变性与教育针对性,也符合了当代高校学生们的进取性与求知性。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时至今日,这个问题扔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教学体系的研究投入足够的准备与设计,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灵活的结合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有效消除当代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满魅力与渗透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社会实践是一种深化与运用性的教学环节,要求以当代社会为题材,结合自身在社会中的见闻与所思,以学生自觉能动参与为主要途径,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它不仅是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必要补充,更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决定的。使当代高校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运用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且把握与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性的要求,通过紧密联系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自身的、他人的种种实际,实行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

在实践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合理范围内带领组织社区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参观思想教育基地等,深入社会,了解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提高学生逻辑分析与理性鉴别能力,对社会现象以及涉及大学生自身前途、就业等问题能够客观认识,理性面对,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延展上获得思想上的升华。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手段,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民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内容与思维。

四、打造优秀的思政教学团队

造优示范,集中研讨,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范围。清华大学于“05方案”纪念会上正式公开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院领导多次听课,与教师沟通商议,然后选出优秀教师的精彩示范发言,供其他教师品评,互相取长补短,汲取教学经验。这种模式打开了思政教育者们的思维,集思广益,从而为教学体系的改革带来重大影响。

篇2

一、激发学生认同,将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引入思政课教学中

实践证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都有受到尊重、被认同的需求,作为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式,将团队教学、师生合作、生生协作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中,从而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匮乏,而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采用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体精神,注重发扬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成长为集体荣誉感较强的人;其次,教师要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交流的技巧,且乐于、善于分享。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一切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时要以高校的自身条件为依据,选择恰当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不恰当,不能够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喂一口’,学生‘吃一口’”的现象,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不能够完成知识的内化,更不可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调查研究,大多数的高校思政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作为一线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着手,改变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思维。从教学内容来讲,教师要将课堂的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热点或者实际生活,避免将思政知识点孤立展现于学生面前,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了解知识间的衔接点。从教学方法来讲,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将思想训练的内容引入思政课的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联想、批判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跳出知识性的框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地完成认知过程。在高校思政课中,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另外,教师要注重思政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破除思维定势,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目标。在思政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构建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激发成就动机,完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目前,高校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教师要本着满足学生谋生的需要、被社会认同的需要以及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也要立足于这个目标。换言之,在思政课实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技能。由于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产生了焦虑情绪。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将就业指导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式,了解国家关于就业和创业的方针政策,了解改革的方向和步骤,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位置,避免出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现象,促使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假如缺乏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悲观或者妄自菲薄的心理,从而出现动机缺乏,不利于就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另外,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就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从而积极地投身到训练和学习中,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综上所述,学习动机是学生学好思政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激励理论,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目前,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且能够将激励理论运用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构建完善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篇3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我面向本校学生做了一次大范围的问卷调查。从对反馈结果的分析来看,基本上可以把我们的教学设计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课堂教学,二类为课外教学。所谓课外教学即就是课外实践教学。因为平时课堂教学占用时间几乎为全部,所以大多学生都比较倾向于增加课外实践时间。以下我就这两类教学设计分别展开分析。

一、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被认为是纯粹的理论课教学,所以传统的观点自然认为它主要应该是靠课堂的理论讲授和课堂灌输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实施。但是随着很多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我们都知道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入更多的,更加活泼的一些东西。

一是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的教学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绝好补充。由教师针对本堂课内容提前设计好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进行自由回答,教师就像主持人一样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最终学生自己会通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显而易见。在老师的激发之下,每个同学都会积极的参与到思考中来,并且得到发言的机会,不仅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也会变得容易。

二是讨论式教学方法。也可称之为辩论式。可由教师组织或者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只需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情境或者给出问题,让学生提前准备比较好。课堂上,大家可以分组进行自由讨论或是依据各自搜集的资料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我认为这种方法比较适宜。

三是案例式教学方法。现在已经有很多教师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并且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应用都很广泛。我觉得主要原因就在于案例它本身就是给学生展现了一个个非常生动的情景故事,所以更能引人入胜。我们采用的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当然真实的人物事件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可法律基础课上,我们可经常采用此方法教学,用许多历史人物的人生遭遇,成败故事来引导学生反思,从而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是视频教学方法。现在很多高校都配备有非常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使视频教学也成为可能。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视频资料的获取也很便捷。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跟很大的方便。在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一些先进模范人物的视频放给学生看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我们也可以选取相关的历史资料视频,以此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教学条件更好一些的话我认为可以吧自己搜集的视频资料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剪辑,随将随放,这样会更好一些。

五是多媒体教学方法。这个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教学设备的问题了。用多媒体教学对很多学校来说已经是很普遍的了,其优势在于充分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色彩等从而能更加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大大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的就是必须坚持紧密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资料,最好进行一下剪辑,边讲边放。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结合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强化学生道德认知、提高践行能力、知行转化的桥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实践教学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组织:

一是开展多种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 “道德评判庭”、模拟法庭、现身说法、团队训练、知识竞赛、参加外请专家、企业劳动模范、创业成功人士、企业管理者的报告等,并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将本课程中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目标要求,并着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强化教学效果。

二是构建师生网络学习的互动平台。本平台供学生的理论答疑和师生的思想问题的互动平台。即开设理论答疑论坛、时政研讨论坛。申请建立思政课公共答疑的电子信箱,由专任老师负责解答。这样,一方面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也是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尝试。

三是社会调查与实践。配合学校学生处和团委,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的内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形势政策的要求来制定)、参观访问、社会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品德践行能力,做到知行统一。

例如:依托各学院的地区资源优势,建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如参观调研新农村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型国有企业。建议将全院1-2年级的各班级增加为期一周社会实践教学,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的教师负责指导;搞好暑期社会实践论文的评比交流与奖励。通过撰写实践论文或感想征文活动来巩固实践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的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贴近时展,贴近学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J].职业圈,2008,(18)

2、于云荣,宋振全.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的艺术[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9)

篇4

Key words: current policy education;integrate int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278-02

0 引言

时事政策是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政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引入时事政策教育是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时事政策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同时通过引入时事政策还可以弥补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滞后性问题,因此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下的必然选择,而促进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主要手段就是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对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1 时事政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1.1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社会联系较强的学科,因此思政课程改革要体现社会时效性,时事政策是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集中反映,时事政策将社会最新的新闻传播给学生,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中引入时事政策内容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提高思政课程与社会热点的结合,而通过思政课程与时事政策的结合可以提高对时事政策内容的认同感。

1.2 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充满朝气的年龄,他们思想活跃,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开始关注国内外发生的最新时事,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由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还不成熟,对社会中发生的最新新闻还没有全面的分析能力,而将时事政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是培养学生对当前社会形势以及政策的认识,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经济发展制度,通过对时事政策的了解与讨论,增强学生对于时事的认知。再者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有些学生是在高考中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他们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对于学习和生活失去激情,对于社会中发生的事情表现淡薄,因此通过时事政策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1.3 高职院校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时事政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内容要根据社会需求而制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重点培养学生的时事政治意识,养成他们了解时事政策,及时掌握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也需要加强对于时事政策的宣传与讲解,通过时事政策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的贡献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总之通过将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而且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中都引入了时事政策,但是由于时事政策具有新颖性以及速变性,同时又具有广泛性,每个行业领域出现的时事政策因为行业不同,学生对于它的了解意愿不同,但是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在引入时事政策时没有特定的选择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不同行业的学生由于需求不同,他们对于时事政策的了解种类不同,根据我们在几所院校的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并没有真正按专业选择时事内容,而是通常采取较多的国际和国内政治内容及发生的大事,更多地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 由于时事政策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对于时事政策的教学主要依据的就是教师对于时事政策的理解,教师教学的依据主要是依靠多媒体讲授,尤其在高职院校,由于时事政策属于思政方面,其教学手段单一现象比较明显,教师在讲解时事政策时主要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的形式,好像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一样,播报时事,没有更多的讲解与评论,更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而且教师在引入时事政策时通常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老师录好的或者下载的影像、图文形式在学生中展示,教师对于时事政策的教学侧重于对时事政策的认识,往往忽视其内在本质的分析;时事政策的及时性要求高职院校要投入广泛的网络信息工具,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他们不能更好地借助网络工具,使得时事政策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

2.3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缺失实践环节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环节,因为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结合时事政策促进学生的社会分析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在思政课中对于时事政策的教学一般只在教室内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学习,而对于时事政策的社会实践性锻炼方面的能力缺失。实践环节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相关问题的认同,不利于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整合。

3 完善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

方法

3.1 运用情境教学法,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结合的切入点 “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刺激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时事政治内容和重大热点问题,创设材料情境和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共同关注时事,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以开启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唤起认知冲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创新动机。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不断挖掘教材,进行导学、导疑,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这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有利于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达到学生求知的教学目标。

3.2 运用自主探究法,探求时事政策与思政教材结合的切入点 自主探究法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式学习,通过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并且将时事政策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运用自主探究法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课前集中学习。高职院校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开始就讲解的习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时间集中学习与观看最新时事政策内容及社会热点问题。首先教师要确定具体的学生负责收集最新的有助于学生思想进步的时事政策及相关热点问题,尤其是充分利用好国家党政部门的报刊、电视等;其次建立日常坚持制度,联合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在思政课教学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时事政策等内容。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评价制度。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因此通过学生对于时事政策的学习与讨论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时事政策的认知程度,促进他们对时事政策本质的了解,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并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经过试行之后,逐步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并辅助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3 积极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集文字与音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用更直观、更鲜活的形象感染学生,使时事政策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逐渐能做到多听、多看、多读、多记、多想、多练。“多听”与“多看”,每天晚上7点按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多读”,要求学生多读《半月谈》、《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等报刊杂志;“多记”,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把时事政治材料分成国内和国际两部分记下来,国内又分为政治、经济、科学、外交、教育、文化、体育等;“多练”,就是利用好学生会等组织开展相应的演讲及辩论等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大家对我国时事政策的深入理解。

3.4 专题式教学 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根据最新的时事政策,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目的的专题讲座,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可以多元化采取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讨论、专题研探的方式,以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凸显教学焦点,在强化自身政治素质,增强理论认知的同时,又可以深入浅出,将正确的理解和学生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5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教师在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利用思政课理论加大对时事政策的理解与认知,需要教师加强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所以,教师应该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进行教学导入,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教材的知识就是源于生活,与他们的成长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规划实践教学,并争取学院的支持,设立校内及校外两类实践基地,并应有具体的时事政策内容引导下的实践课题,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有利于将“平面”的教材立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富有活力,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时事政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已有很多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经常运用,但教学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教学的方法也必须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必须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加以调整改善创新,多关注社会变化及学生的想法,注意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效果,有力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中成长、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走入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境地,切实达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冰.时事政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维探析[J].科教导刊,2013(4).

[2]管剑,徐建南,蔡潇.改进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法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5).

[3]蔡建红,何静丽,胡文敏.高职形势与政策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方式[J].职教论坛,2011(05).

篇5

关键词 ]贝尔宾团队 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与式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邓莹(1982-),女,河南洛阳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疆库尔勒8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科司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拟培育项目之一“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思政课中的综合运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教社科司函[2 014]21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115-03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存在着不接收、不理解、不接受、不行为的现状,即知而不行,言行不一。2013年8月19日,中央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重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理论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生命力的坚实基础。研究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增强教学效果,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一、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参与式教学方法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体,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合作、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其核心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自身内在素质的不断生成。参与式教学法有助于发挥双主体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觉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领悟升华,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学生的知识和认知结构进行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的同行者、课堂的参与者.协助者、评价者,不仅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职业幸福感、成就感的提升。

二、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优势

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是剑桥产业培训研究部前主任贝尔宾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在澳洲和英国的研究与实践提出的,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该理论指出:“一支结构合理的团队应该由九种人组成,这九种团队角色分别为:鞭策者、执行者、完成者、外交家、协调者、凝聚者、智多星、审议员、专业师。”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理念上如出一辙,强调主体参与性。将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中,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对自身职业发展有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平等关系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师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需要指出的是,贝尔宾团队和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是完全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传统教学中的小组,其组长是固定的人,在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时,常常会出现工作责任个人化,任务主要由其中l~2名学生完成,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工作成果。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性弱,其他成员常常坐享其成,不能很好地达成分组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目标,学习效果也很难有效评价。而贝尔宾团队的建设则不同,团队成员共同确定团队管理者,在接到学习任务时,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成果,团队成员发挥个人优势,积极互补地协作,共同讨论、决策和工作,承担着个人和相互的工作责任,最终达到统一目标、各负其责、各展其才、共同成果的目的。正如海上航行的船,目标和路线明确,船不会超载,船员的膳食供给得到保证,每一个船员明确自己的任务,谁是船长是非常清楚的,团队对恶劣的天气有所准备、熟悉触礁与搁浅、有能力并且能够圆满完成航行任务。

三、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思考

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关键环节是师生转变理念,主动成为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选取适当教学形式,确定师生角色;有效搭建贝尔宾团队;以团队为平台,促进师生能力共同提升。

1.师生转变观念,主动成为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在将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引入参与式教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整个教学过程必须由“客观的教导性学习”转变为“主观的获知性学习”,教师不仅仅是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在学生“能力的构建”过程中是学习的帮助者,是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起着监督、促进的作用,不仅要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要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通过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交流与互动环节,逐步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师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相应的任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作为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任务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是由传统教学中的显性变为隐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组织、被设计、被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也不仅仅是参与者,他们是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不同的作用,最终和参与者——教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在学生眼里,教师虽然是教师,但更是团队中的一员。

2.选取适当教学形式,确定师生角色。贝尔宾团队中分为九种团队角色,分别是“鞭策者、执行者、完成者、外交家、协调者、凝聚者、智多星、审议员、专业师”。在这些角色中又大体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行动导向角色(鞭策者、执行者、完成者)、人本导向角色(协调者、凝聚者、外交家)、思维导向角色(智多星、审议员、专业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参与式教学形式。

参与式教学方法虽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参与式教学法适合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参与状态来选择不同的参与形式。参与式教学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案例型参与式教学、体验型参与式教学。

案例型参与式教学方法,着眼于通过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前选取、设计能使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过程监控,使学生由“学会”变为“自学”。根据问题的难度确定教师在整个环节当中的作用,对于简单的一般的问题,由学生自学自答自点评;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则要启发、引导加点评。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体现了以疑导读、自学解疑、自主质疑的参与形式。

体验性参与式教学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能力。在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研究专题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通过自主的探究、学习、实践等方式,提高综合能力。

体验型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再现、还原教学内容和情景现场,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理解并构建知识。在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在前期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预设体验内容,并将体验主题告诉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收集资料、分解任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和构建适合于教学手段的情景。

3.有效搭建贝尔宾团队。贝尔宾团队的组建,一般意义上应按照贝尔宾团队理论中九种角色来确定,一个团队大体8~9人(包含教师)。但在具体操作中,团队中1个人可以同时承担2~3种角色,1个角色也可以由l~2个人同时承担,有时9个角色也不必同时出现。

篇6

归纳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提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改革重视减轻学生的负担,要用一学期的时间完成以前两学期的教学任务,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另一方面,提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是学校客观实际的需求。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农村学校,现有生源在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缺乏,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面对这样的教学实际,要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加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恰当运用教学手段

充分展示人格魅力一堂课只有有了明确合理的目标,师生才有正确的活动方向,教学效果就有了检验的标尺,制定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合理呢?一是要研究学生的学情,看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那些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恰当地降低目标,或分步达成目标。对于那些内容简单的知识,就可以恰当地提高或增加目标。在运用教学手段时要和教学目标相符合,避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相互脱节。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手段的灵魂,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的支撑。教师必须把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统一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要使课堂成为有效课堂,与老师的学术水平、精神状态以及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下工夫,还要在自己身上下工夫,提高自身素养和品位,增强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2)师生互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面对蓬勃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和渴求新知识新思维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提倡有激情、有微笑的政治课教学,即快乐教学。政治课课堂教学尤其要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政治课课堂教学常用的情境包括认知情境、情感情境、问题情境,这里简单谈谈问题情境的创设。所谓问题情境,即以质疑的方式而创设的教学情境。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前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善于设问,经常设问,可以使学生异常兴奋,议论纷纷。政治课教师要做到:以问题切入,以问题引导,以问题过渡,以问题深化;在设问质疑,答疑解惑,师生互问互答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3)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

篇7

从哲学视野思考问题,注重对问题的前提性思考,即考察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价值是什么等问题。本文从哲学的视野出发,本着思考问题前提性的角度,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本质、价值以及建构进行了反思,以求有益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本质

谈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本质,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规定。

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教育目的下,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中应用的互动性和联系性的步骤、技巧和手段的总称。17世纪夸美纽斯的5大教学论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我国影响比较大的是上个世纪中叶前苏联凯洛夫教学法。作为教学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以整个教学过程的内部逻辑为依据,联结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效果的等诸多要素,动态的渗透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兼具工具理性和人文色彩的和谐发展态势,人文色彩的培养和传承很大部分上在于思想政治课的宣传和教育,因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在服务于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其基本规定是高职院校的师生在一定的教育目的下,为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在思想政治课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适应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思想性高的互动性的手段、媒介和技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制约着教学实践效果的高低和教学实践的成败。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倾向于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这些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传承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营造和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和色彩。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发扬发展这些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理念,开拓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新的境地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研究问题注重考察其前提性,反思问题的前提,这是哲学视角考察问题的立场,也是我们考察传统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新途径的突破点。审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本质是我们研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的第一个前提性问题,虽不尽完美,力求通过分析能够接近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本质,以求有益于对其本质的认识。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的价值

我们探讨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本质,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本身的价值。从哲学上来讲,所谓价值,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作用。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价值,就是要研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对它所服务的对象学生和它所指向的领域高职院校发展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对高职生发展的价值

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由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进一步突出了学生自我参与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本着此原则,进一步克服了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前提性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对于身处工具色彩浓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是保证高职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前提,一方面是协调高职生专业课学习的剂,能够使学生在较强的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合理的感受到社会科学文化气息,培养一定的政治修养;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一定的政治基础,能够使学生毕业后正确面对现实,调整自我,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促进自我人生的不断发展。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发展的价值

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机遇期,能否得到进一步的更好更快的发展取决于高职院校各方面的协调共进。在现实的高职院校中,工具理性日益凸显,而人文色彩却趋于弱化,这样的现状不利于高职院校健康发展。“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所以,只要这个木桶壁上有一块木板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因而,在高职院校中,我们必须重视承载人文色彩阵地建设的思想政治课的发展,以思想政治课的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形成渗透在高职院校角角落落的人文气息,构建和谐的高职教育态势。在具体操作中,应采取更科学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思想政治课的发展,保证和开拓高职院校的人文色彩才有保障,由此也才能更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建构

我们从哲学的角度研究问题,不仅要研究问题的基本规定和价值,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对问题解决的建构,在于对问题的尝试性解决,当然这种尝试性的建构只是探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达到对问题的最完美解决,只是通过研究,不断接近这种完美,以求能够对问题的解决找到更合理的方法。

在建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时候,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从科学性原则出发,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教育对象的规模,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授课的实际,在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教学对象的规模是不统一的,上课时学生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本着科学性原则,我们发现,教学对象的规模不同,所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应是不同的,当我们的教育对象规模在20人以内时,在思想道德课的教育教学方法上可以选择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教学法、模仿教学法等;当我们的教育对象规模在45人以内时,在思想道德课的教育教学方法上可选择讲授、演示等方法;当我们的教育对象规模在100人以内时,在思想道德课的教育教学方法上可选择讲授、多媒体展示等方法;而当我们的教育对象规模超过100人以上,可以选择有辅助的教学工作人员参与课堂管理,在思想道德课的教育教学方法上可选择讲授、视频展示等。

(二)最优化原则

所谓最优化原则就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可以凭借一般的途径达到最好的、最优的效果。在思想道德课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遵循最优化原则,一方面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具体操作中,教育教学方法必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心理学、哲学理论,立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框架之中,凭借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依据最优化原则,笔者对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建构的建议有:

1.理论联系实践。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实践性,可通过互动性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 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

2.寓教于乐。思想政治课的抽象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感枯燥和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通过户外活动教学法、参观式教学法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寓教于情。思想政治课关注学生的意识成长,注重学生主观世界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引导,可通过角色扮演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法等方法来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世界,真正使学生的灵魂在思想政治课的世界中滋养。

参考文献:

[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0.4.

篇8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目前由于教学方法陈旧老化,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从而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 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不够。现在都认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那么,创新意识从哪里来?首先从问题中来。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新,但是没有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新。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于教师。

(3)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现在我们的教学中过多地存在着一本教材,一份讲稿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局限教材过多,训练思维过少,大量查阅、广泛涉猎过少。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加强和改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移动地球。”这个“支点”,就是一种“方法”。有了切实可行并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结合。既然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那么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更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情况。应灵活采用互动式、演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方法即变原来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其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我说你听”,喜欢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因此,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应实行教学互动,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即我―你关系。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体验中掌握知识。实际上这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否定,对“学生主体性”的肯定。所以,我一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有疑问随时可以提问,从而形成了一种轻松活跃的上课氛围,使得教学过程不断优化,获得了最佳教学效果。

(二)演示式教学方法

演示式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表现主要是改变单一的口传手写为多媒体展现。多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包含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件、有针对性的电影录像等资料的综合使用。加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许多理论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只凭教师讲解即只凭听觉通道,学生很难掌握。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我就善于利用学校的先进教学设备,精心选材,自制课件,穿插影像,从而提高了视觉效果,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研究式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会辩证地、理解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在介绍了相关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着把一些具有探究性、综合性的专题交给学生自己讲。也许一开始学生不会考虑得很全面或者很到位,更有甚者会没有什么收获,但是由于学生参与组织了教学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成为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是学会了思考,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进而培养了他们自学的能力,久而久之一种创新型思维就在头脑中形成了。

三、对新、旧教学方法的认识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过去的教学方法是保守的、落后的,应同诛共讨,与其分道扬镳,而代之以新方法。这种裁决实际是不公正的。站在形势发展需要的角度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弊端:它一般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于讲授教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可是它也必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经过实践的筛选淘汰,长时间被人们验证了的东西。到如今仍有它的合理性、继承性的一面,有的仍是教师教学中离不开、不可缺少的方法,所以不能一概否定。新的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变革产生的,是积极的,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但它的出现和发展,也不可能是从零开始的,它和传统的旧方法仍有互相渗透、互相溶化的一面。因此,我们对每种教学方法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做全面、客观的分析,深入研究,总结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1 提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观的新视角

系统科学的首要贡献在于它以复杂的开放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揭示复杂系统的结构、特征。

内部运作机制,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其在不同状态下的特征,系统的演变与发展等一系列以往未被重视和深入研究过的重要问题,为人类的认识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于复杂事物,系统科学在方法论上对“原子论”和“还原论”突破,使其冲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框架,形成了以“整体”为研究对象与广阔的研究领域。这一突破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方法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心理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素质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的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教育工作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并行系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存在,又服从和服务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功能,而且贯穿在其他系统之中,从而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关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不同层次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广泛的系统。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我们知道系统是一个整体功能和属性大于局部功能和属性之和的有机动作集合体,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它本身的研究,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子系统的母系统,全面的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相关性,最终把研究对象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就如同系统科学的新思路一样,使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重新确定和拓展研究域的新问题,对于新的问题域,我们应该在整体的关联中重新认识它。

2 提供从整体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结构的新思维原则

系统科学没有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现成的新结论,但确实提供了从整体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新思维原则。“整体性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出发点,它为人们从整体上研究客观事物提供了有效方法。他们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过程不是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整体的性质与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因此,以“三论”为基础的系统科学方法论所提供的方法突破了以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它要求人们如实地把对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系统内部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传统科学思维的局限性。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对整体性原则的把握上。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曾经过于强调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把大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其主体地位,以致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我们在道理上是能够接受整体性原则的,但是已成为潜意识的习惯思维方法,依然会不自然的遵循“还原论”的方法。

3 提供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关系的“结构与功能”新思维模式

复杂开放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必须与环境进行信息、能量与物质交流,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并发挥功能。系统科学中“结构――功能”的关系就成为一组新的范畴进入到人类的思维空间,成为人们研究、认识事物的一种工具。有关“黑箱”与“白箱”研究,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新的间接研究教育影响在学生内部发生变化过程和机制的手段,也提供了同一教育影响可能产生不同效果的模拟研究手段,这对在微观层次上研究教育活动承担者双方的互动机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人为系统的发展中,新的目的和功能要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和推动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行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样一个人为的系统,从社会和学生的角度看,都以未来作为时间维度,以发展作为目标,任何一个既成的教育事实都不可避免地与价值追求和选择相关。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经济主体多元化、主体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环境,能够坚持自己应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我们应该根据目标的实现状况对于施教方法进行修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更关注整体的协调性,以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展。此外,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通过系统对社会提供的物质、能量、信息做出合目的的选择,再内化为自身的结构,及通过结构的改变,进而实现。

4 提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变革过程的新思维

系统科学把系统存在状态分为“平衡态”――“非平衡态”――“远离平衡态”三大类。分类的标准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现有结构的稳定性。普里戈金关于远离平衡态系统发生、演变的耗散理论具有突出的方法论价值。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复杂系统,非平衡态是常态,演化是绝对的,稳定却是相对的,要全面认识教育系统及其发展,就一定要研究它的非平衡态与远离平衡态。

平衡状态打破、熵的持续增加,使原有系统的一体化能力逐渐削弱,个体呈现越来越大的自由态,进入非平衡态,再向前发

展,就达到远离平衡态。对于原系统而言,系统不再存在回复到原有状态的可能,那么这一阶段研究的要点就是新系统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演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非平衡态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种方法论,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种无序的,把这样一种无序当作一种常态,在动态中把握对它的研究,从有序到无序然后再到更高一级的有序,呈现螺旋上升这样一种形式,在大系统中使它能够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新时期的,充斥着多元的价值观,多元的利益观等等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在这样一个时期,更要坚决避免使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灵活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外部因素的变化,及时控制干扰因素,促进新的、积极的因素的发展,最终使得新系统形成。5提供多学科综合研究复杂对象的方法范式

系统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不仅决定了要有思维方式、理论工具的变化,而且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此外,还决定了要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这些研究方法在服从于对象特征和研究任务的需要中实现综合。

哲学与科学的统一是系统科学研究体系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系统科学方法论处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应该属于第二层次的地位、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功能。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是沟通哲学与系统科学的桥梁,它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以从具体科学中提炼出一般科学方法,又可以为丰富、发展哲学方法提供素材,但它本身并不是哲学方法。我们既不能用系统科学方法论代替哲学方法论,也不能用哲学方法论代替系统科学方法论,从而抹杀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方法论中应有地位。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系统理论的出现为实现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精确化创造了条件。系统概念与一切哲学范畴一样具有最广泛、最深刻、最高度的概括性。

篇10

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有六条规则:1.粗略了解教材体系内容,发现难点问题,准备提问提纲。教师在组织每一章教学之前,必须全面掌握这一章的内容及其与各章之间的联系。依据该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简明扼要地阐释本章的基本问题和逻辑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学生对本章内容现有的认识程度,确定疑点、难点。对集中上来的问题加以整理,有选择地按其内在联系排序,回到课堂,以自荐的方式由学生分别认取一题,独立思考,质疑问题。2.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自己规划出论理要点。要求W生以所选的问题作为书面作业,在教师统一组织下,调查搜集选材,观看有关教学片等,写出发言提要,初评分档,再由教师做统筹安排,对每个选题进行典型讲述,展开交流。3.学生自己根据思考发言的习惯,选择陈诉自己观点的方式。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事先设计好阐述自己观点的方式。可以一人演讲,也可多人配合;可在学生座位上直抒己见,也可登上讲台具体演示;可以单凭口述,也可借助教具。教师则要做好主持协调的工作。4.学生自己谋求解疑答惑的腹案。这是本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课堂上每一个提纲发表习作的学生都要有所准备,对同学即兴提出的各种置疑进行说理的解释和答辩,最后由教师接着作答。鼓励勤于思考,敢于说话的学生,借助课堂教学条件,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发挥,经受锻炼。5.小结、要求学生讲完自己的论题后,一定要认真听取同学和教师的讲评,做好小结工作。明确自己所阐述的道理,哪些是应当肯定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或更正的,写出心得体会。6.以提高能力为导向完成素质置换。本教学法面对全体学生。已完成了从认题到小结各环节工作的学生,仅仅是开了一个头。这部分学生还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继续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协助其他同学研究和探讨问题的同时,使自己得到再提高通过这一过程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和印象进行加工制作,形成思想,提出问题,阐明观点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高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归纳起来是以下六条:1.客观看待时下高职学生的生源实际。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实际决定了,相当部分的学生不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多下功夫。这是给教师们提出的一道难题,这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不能回避的问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应用的观点讲清实际问题,学生们就欢迎,反之,就听不进去。他们的知识面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决定了他们需要的是必须切合实际讲授政治理论课而不是空谈。3.正面积极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影响因子。同一课堂的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中,从他们对理论课学习的态度和表现看,总可以分出哪些是积极的、居中的和较差的几种情况。两个少数,一个多数。积极的这个少数是学生中在本教学法的引导下最先进人角色的部分。由于他们的默契配合,课堂上很快就会活跃起来。教师要通过对他们的充分肯定,去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一个很中重要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不断扩大课堂教学的中坚力量。对经常游离于教学以外的少数学生,尤须倾注更多的关怀,以诚相待,找准切人点,促使他们同大家一道活动,提高素质,增长才干。4.答疑解惑,课后随访要及时适时。在课堂上,学生能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和耐力是有限的。从教师方面说,一味地只顾自己讲,不给学生施展能力的机会,无异于把学生推出教学过程。这样做,教师以为自己是尽心尽力了,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此,教师在每讲新课时,都应围绕所讲内容的主题,帮助学生扫清思想上的障碍,鼓励学生,讲清道理,明辨是非。5.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这种教学法丝毫不忽视理论的灌输工作及其作用。它所强调的是这种灌输必须以悉心疏导为先,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条件下进行。而决不是从上课铃响开始一直“灌”到听见下课铃声为止。他们有能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正常进行工作。抓住一切时机,理直气壮地不屈不挠地传播。6.注意发挥示范作用,人格引领。理论课教师区别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于他们所教给学生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鲜明地表现出来。学生要通过教师的行为,看讲马克思主的人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要求学生的,自己首先就要努力去做。而且要做到做好。否则,课上讲一套 ,课下做一套 ,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信任,甚而产生或加深对马思主义的误解 ,以至败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声誉 。

篇11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机制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积极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内容的实现,使其内在要素自身及与外在社会、环境和技术等要素相协调,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效运行,达到促进教育内容的接受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接受机制作为隐藏于各种教育现象之后的运行机理和内在逻辑,本身是抽象的,但因教育的实践性,其表现却是实在的。决定高校思政课效果最根本的、最基本的两种机制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笔者将从教学环境、教学主体、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五个方面探讨高校思政课的动力、平衡和评价机理,以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教学环境与教学主体:高校思政课接受的动力源

高校思政课接受需要动力,而动力最重要的表现是活力,其活力的衡量尺度是效果或发展。所谓高校思政课的动力机制是指高校思政课赖以运动、发展和变化的不同层级的推动力量,以及它们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社会发展加速与个体素质提升困难之间的矛盾是高校思政课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其发展的契机和动力。这一矛盾既是高校思政课的源泉与动力,又规定着高校思政课的性质与方向。以下将从多样化教学环境与多元性教学主体两个维度,建构知情互补的高校思政课动力系统,实施多种教学变量的整合,以提高教育内容的接受度。

(一)以教学环境的多样化强化高校思政课的主导性

教学环境的多样性特征,源于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教育现代化促进了文化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时代性的课题。在这种特定境遇下,主体接受各种现代化的价值与观念,产生了特殊的心理期待与困扰,对高校思政课环境提出新的要求,急需强化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由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本质特征,如果能积极地发挥人类的意识性、自觉性、可选择性的能力,顺应教育的社会性、物质性和对话性的特性,那么就可以从环境中获取高校思政课的动力,增加接受的可能性。

首先,要整合高校思政课的技术环境,促使学生接受特定的思想观念,增强国家认同感,维护国家的同一性,维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虚拟技术负荷着人文价值,支撑着人文维度[2]。技术变迁中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与运用,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对现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具体表现为主体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趋于多样化。虽然教育教学环境的新特性挑战了国家的主导性与统一性,但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意精神环境的创设,创设精神环境,需要依据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促发积极心理,避免消极精神,积极开发高校思政课的激励与引导功能,解决大学生的理性图景化生活与现实判断中建构理想信念的思想冲突。关于利益环境的设计,需要从利益诉求出发,高校思政课教学部门要联合学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部门多方协作,满足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人格完善的利益,这种需求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发展的持续力。因为利益需求是社会的唯一推动力。

(二)以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体验性

人作为最有灵性的生命体,既是主体性的存在,又是价值性的存在。从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身来理解,其由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若干因素构成。其中,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主体平等对话是其相互关系的核心。高校思政课是双边主体的互动式教学,体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要从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心理层面着手,旨在体现教育的体验性,开展有效的符合大学生实践的针对性的教学。

1.主体认知对高校思政课接受的促进作用。虚拟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主体的感知能力,高校思政课主体认知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3]。教学中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科情况,甄别和筛选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学目标。在这个设计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教育对象的认知研究,可以理解为在外在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特征相结合情况下进行渐进性和累积性的自我建构过程,认知过程的表征有同化、顺化和调节几个重要环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认知图式是一种知识的组织体,它能控制感知思维与行动策略,并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中。要根据学生认知状况的阶段性、层次性、个体性地确定知识框架,确认教学重点,建构系统化的整合知识块,形成体系化的教学结构。在教学流程上,通过概念和现实图式,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在教学目标上,从认知的个体性出发,满足个性发展,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模块化及自主选课。

2.主体情感对有效传递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观的持续作用。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情感。教师用情感共鸣和互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设立情感教育课程,建立情感教育导师制,拓展尽可能的校园内的情感教育途径[4]。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时正是成就成熟公民,强化对社会的责任的过程。因爱国除了源于认知外,还有情感因素的作用。不管是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还是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归因,都与学生情感的作用分不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能关注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并对其进行启发与引导,那么将会形成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增强其政治认知学习的效果。双边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都有各自的信念形成路径。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的确认,他们的信念对教师的知识及判断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学的对话交流中,逐渐产生了对真、善、美的确信与追求,这种信念有助于增强对理论与观念的接受度。

二、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接受的平衡源

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所谓高校思政课的平衡机制是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其相互之间多个要素的协调而保持和谐有序稳定状态的运行机理与方式。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对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效果起着平衡作用。课程本身是一个关注实践的领域,包括课程编制、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环节。高校思政课课程目的在于将社会主义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被社会教育体制所认可的思想体系,上升为集体意识。高校思政课课程设计要将设计好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之一是整合不同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把握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效率与效益的平衡。

(一)中华文化对高校思政课课程设计的预制性

中国思想文化从以德性自觉的人性论为侧重点到的社会性自觉的人性假设,都对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取向产生根本影响。

1.中华文化传统对高校思政课内容的接受提供了内在依据。当下科学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个人解放思潮都对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文化之根产生冲击。在文化传统因素的作用下,高校思政课经历了圣化、去圣化到再圣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受到了,以追求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教育为旨趣的思想文化的直接影响。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提出了人都是生活在传统的掌心中的观点。《论语·述而》中提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圣人型的德性传统具有社会感召力,现代的社会性传统具有社会民主性,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在课程设计上认为,传统圣贤特质并不是神授的,而是文化传承的结果,体现在传统道德教化中树立典型和权威。西方学者也认为,“不仅权威及其血统,而且社会中的一系列行动模式、角色、制度、象征符号、思想观念和客观物质能够产生神圣的感召力。” [5]

2.中国化为高校思政课的持续存在提供了现实经验。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并中国化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增强,社会与国家的同质性增强,从而使教育的社会性自觉和德性自觉走向规范和整合。高校思政课的社会性人格形成有特殊文化传统和制度的渊源。因而,中国文化的预制性对高校思政课课程设计提供了内在依据与现实路径。网络社会的发展下,高校思政课接受度提高要通过网络参与方式使学生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获得利益表达渠道。现代型人格的形成因条件的特殊性,只能通过一定的契约关系使新社会实现有机整合。价值教育国际化是一种传统,高校思政课课程设计不仅关注大学生德性自觉精神的培养,大学生社会性自觉素养的提升,更关注其理性自觉意识的培养,这是对人类对文明与秩序的一种尊重。大学生中不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和冲突,需要依赖于法治化的教育制度安排,即高校思政课要依赖于大学生的自觉协商意识,形成和平解决争端的利益协调机制。

(二)价值观教育特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综合诉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接受度受到传统文化、制度安排和现实环境的制约外,根本上受制于价值教育的价值判断的主体性与历时性。

1.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智力教学多为掌握知识,以目标实现与内容传递为旨趣,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教学目的。运用智力学习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的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服务,确实可发挥教学方法和知识传输的效率上的优势。但这只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却不能代表学生的自主性能自然生成,个人素质会自觉产生与发展。价值学习具有事实知识学习的特征,更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主体体验性、效果长期性、信念持久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法依托于课程的规划、实施和评价。大学生知行能否统一,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进的重要任务。从学生视角来看,价值教育的效果与其生活经历、学习环境、生活情境和自我启蒙意识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考虑网络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着眼于大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养成主体的习惯,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2.价值观教育与智育的共同性。教学论认为从教学目标出发,学习是事实、技能和规范的传授与习得的过程。高校思政课工作者应掌握知识学习的直接作用方式,平衡操作性与监控性,发挥外显性与内隐性,挖掘普遍性与迁移性。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高校思政课学习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趋向目的性、生活性和实用性[6]。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得当,有效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针对性。而针对性则在于能否解决问题。高校思政课采用问题式教学时要充分把握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历的起始、中间和目标三个状态,将任务领域转化为人的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如果一个问题得到了正确表征,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7]。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心理机制、策略选择和技能形成等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上,克服教学方法的单一认知取向,完成教学的整合。在个人品行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上,要用整合模式培养一贯性的品质。教学方法也需要整合,即从主导到主体,从单一到多元,从灌输到渗透,从环境到情境的转变。

三、教学评价:高校思政课接受的动力平衡源

高校思政课评价作为对教育教学绩效考评的重要方面,主要对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进行测量,使得教学系统趋于合理,并用于修正下次教学行为。高校思政课评价是以人的素质为对象的一种观察、测量活动,应遵守未来导向原则、整体推进原则、渐进累积原则、持续发展原则和多元化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学测评的蓬勃发展,促进教育教学研究科学水平的提高。新时期的评价理念与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高校思政课评价在目的上从分类功能发展到培养功能,在内容上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机构上从管理本位转向服务本位转向。评价具有引导和整合的作用和功效。社会评价趋于多样化,使得高校思政课评价也需建立自己的多元评价机制。

(一)设置多重性评价指标,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综观泰勒、斯塔弗尔比姆再到斯坦克等美国学者提出的教学评价模式的特点,高校思政课评价要明确教学目的与任务,关注接受效果,关注学习活动中相关人员的多种意见,关注教育效果的长远性,重视师生的应答情况以及量表的科学性。高校思政课评价在取向上要树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态度,给学生创设自主的思考空间,教学决策人性化。评价者应考虑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应考虑教师、家长和相关人员对教学的参与能力。高校思政课评价的科学化要充分整合与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高校思政课评价的内容要与政治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相适应。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效果的时代性使得高校思政课评价的标准与指标应向多样化转变。高校思政课评价机制应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应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公平和权威的评价要给人选择权、机会均等和程序正义,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转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对个体的全面评价。高质量的教育观推进高校思政课的评价标准由单一性转向多样化、个性化和社会化。因此,高校思政课评价应从目标导向发展为人本导向,从把学生作为传承工具到强调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从社会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向,引导其逐步得到全面发展。

(二)以多样化的教学反馈手段巩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教学反馈起着调节器的作用,为高校思政课评价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空间,所谓反馈即将系统输出量的全部或一部分,经过一定的转换,再送回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与再输出施加影响。教学评价作为对高校思政课各种功能的平衡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权力制衡和诊断性作用,其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对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可以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教育创新及其可持续发展。多样化反馈形式,多样性的反馈工具与手段,快速和及时的反馈可发挥多元性评价的积极功能。结合控制论、系统论和多元智能理论,高校思政课评价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使其更加专业化、系统化。事实上,任何一种评价机制,失去反馈都是大打折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借鉴国外教育评估经验,“加强单位评估和学程评估”[8]。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应高度关注的现实课题。高校思政课大系统中动力—平衡—评价机理三个维度反思高校思政课的接受机制,对于解决教育质量困境,探索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效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政课体系具有深层次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慧,黄红生.虚拟技术的人学审视[J].求索,2010(10):7578.

[2]胡小安,童鹰.虚拟技术与主体认知能力的提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6265.

[3]褚惠萍.大学生情感教育研究[J].江苏高教,2012(1):119120.

[4]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篇12

On the Causes of "Marginal Man"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EN Dongxi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24)

Abstract "Marginal ma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appears a special group, an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is group, especially large.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at textbooks, teachers,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arginal ma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For the "marginal man" return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number of potentially effective respons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lassroom "marginal man"; causes; coping strategies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以沉默的姿态倾听课堂,以近乎“局外者”的身份观望课堂。在课堂活动中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更难以见到他们活动的身影,他们似乎并不存在,这就形成了高校思政课的边缘人现象。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课堂“边缘人”的研究比较多见,但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相对欠缺,本文基于这一研究现状,试图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抛砖引玉,推进相关领域的深度研究。

1 高校思政课“边缘人”的形成原因

1.1 教材原因

课程性质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增加了课堂教与学的难度。在学界看来,思政课的课程性质主要是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难度与挑战性。

课程设置衔接不当,忽视高中文理分科。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有如下几点弊端:一是课程设置没有处理好大学与中学衔接问题,公民道德常识和法律常识教育是所有个体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应该在高等教育之前普遍实施。但在高中阶段这些课程则作为选修课来开设,文理分科的现实情况表明,理科生对于此类常识的学习是不到位的,理科生在学习思政课时经常提到:“老师,我是理科生,学习思政课我一点自信都没有”。二是大学思政课忽视了高中文理分科的现实,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因此与中学内容存在较大幅度的重复,例如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就出现了中学讲爱国主义,大学讲爱国主义的重复现象,这不仅没能有效利用资源,也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都有所下降或消减。

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与语言的无趣性。高校思政教材为追求各自体系的完备性和内容的系统性,各门必修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横向交叉与重复,此外,由于思政课课程的特点,语言理论性较强,不够生动,缺乏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基于此类课程教材的原因,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没有很好地借助教材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思政理论课上自身的学习动力、兴趣、努力程度等都会受到不良影响。

1.2 教师原因

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以学生为本”相矛盾。受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传统的“填鸭式”、“满灌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多表现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与学生沟通交流得知,学生更加青睐于“侃侃而谈”、“生动活泼”的教师教学风格,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对教师的个人偏见和对课程的倦怠,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有序地参与教学活动与互动。

教师专业素质的滞后性与学生需求的前瞻性相矛盾。高校思政课部分教师因为其自身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不足,其思想更新具有滞后性,一些学生对相关思政课问题满腹热情,在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疑难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回复或得不到有效回复,其学习积极性受挫,在日后的思政课学习中,其参与度明显下降,甚至直接缺勤此类课程。

思政教师的态度、人格魅力、能力都是影响学生的课堂融入度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态度、人格魅力、教学能力与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在课堂中的归属感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同样具有确定的方向,即老师的态度越认真,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越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归属感越强,相反,老师的态度越差,教学能力越差,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的归属感越弱。这说明,思政课老师态度的欠佳、人格魅力不够,教学能力不强是课堂“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课堂上,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老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向学生传授的能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不能将思政课理论分析得透彻的老师容易使学生成为课堂“边缘人”,这点需要引起教师们的关注。

1.3 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认知结构。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衔接,但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小学阶段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与不当,使学生对于思政课有某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如“凡思政课均枯燥、深奥、难懂、无用、空洞、无聊”,这种错误的认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思政课课堂的学习。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认识与课堂中“边缘人”形成有较大的相关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越好,就越不容易形成“边缘人”,反之,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越不好,就越容易形成“边缘人”。所以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认识不好是课堂中“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

学生学习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脱节或断层现象,认知结构存在严重误区,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能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同趋,具有与其他“中心地带”的学生截然相反的课堂表现。

学生性格及兴趣。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性格孤僻、内向、胆小的学生在选择座位时多选择靠后或角落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和主动向教师提问的频率很低,甚至为零。此外,兴趣程度也是“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对于思政课不感兴趣或完全无兴趣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实用性很低,学习枯燥,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努力程度。综合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中成就感不足,导致其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最终在课堂上散漫、懈怠。教师的提问不能够自主思考,缺乏问题意识等导致学生沦为思政课课堂中的“边缘人”。

1.4 社会环境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抬头向钱看,低头向钱看,一切向钱看”;“前途、前途,有利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等等已成为许多人内心默许的信条。这些市场趋利性的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思维,导致他们将一些务实求真的理论拒之门外,形成了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

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中,教师们在呕心沥血的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学生们读史明志,深切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并且身体力行,争当一名光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要盲目崇拜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随时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无私精神。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让他们有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但是它们的影响是潜在性和滞后性的。所以当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这些“高大上”的理论学说的时候,学生却完全感受不到它们的优越性,觉得它们太空洞,太虚幻,太说教,感受不到学习它们对自己目前的境遇有何种改善作用。所以在心理上,学生在“利”与“理”的选择上毫无疑问地更愿意倒向“利”的怀抱,注重实的东西,觉得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2 促使高校思政课“边缘人”回归课堂的应对策略

2.1 自觉矫正大学生自我边缘化的状态

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无吸引力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课程本身、教师或环境影响等外部原因,内因的决定性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学生自身对于思政课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努力程度的提高。为此,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来自我应对。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思政课。通过与学生交流得知,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主观臆断性,在没有真正了解思政课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先入为主地给它冠以“乏味、单调、说教、无用……”等标签,然后放弃去了解它的机会。这种封闭的、保守的心态使学生无法开启学习思政课的大门,更无法切身去体悟思政课的真谛,因此,学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认识思政课,杜绝对思政课的个人偏见与成见,以科学的方法学习思政课,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总结出高效学习思政课的方法,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所在,将思政课的学习融入生活,爱上课堂学习。

提高努力程度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在正确认识思政课的实用性后,培养了学习兴趣后还要为思政课的课堂学习付出自身努力。在课堂学习之前,能够做到自主预习,具有问题意识,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与思政课相关的新问题,做到“课前心中有数,课中应对自如,课后继续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思政课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回答、讨论问题。

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课前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课后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并做出适时的调整计划,对学生的后续课堂学习也很重要。课堂学习效果使学生的成就感增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习难度和自身能力适度调整学习计划,树立新的长短期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思政课课堂学习中更有信心和效果。

2.2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素质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的完备与学科视野的扩大。专业知识储备与相关学科领域的涉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优秀的令学生爱戴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学科视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能应对自如、自圆其说,让学生在感受思政课的无限魅力中积极与教师互动,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时代化。思政课教师应改变其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新的学生群体与时展背景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的切入点,将课堂落入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中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等特殊学情,采用因材施教、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与扩展课堂学习。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拥有清醒的哲学头脑、炽热的教育情感、高明的教育思维、艺术的教育智慧。我们往往拥有这样潜在意识的观念:“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合乎资格的法官,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智慧和他在科学上的优越地位深信不疑,即使他只读过一本概论”。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哲学尤其哲学,以使自己摆脱狭隘偏见与打碎精神枷锁。教育情感是教育中的情感,“作为教育者(教师),我们的情感既不能顺从了本能原则,也不能满足于顺从成人社会的道德原则,必须让自己的情感体现教育的一般原则。”教育思维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素质。“作为教育专业能力,教育思维根本上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路线;从过程机制角度看,教育思维是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思维的产品是教育实践策略和教育理性知识。”教育智慧是思政课教师成为教育家应具备的素养。“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应该有敏锐而准确的感觉、敏捷而深刻的思维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2.3 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

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相长,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的、相互信赖、相互提高的师生关系提升了双方的价值需求,从而加大其对思政课教学的投入。

思政课教师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机智,善于提问、擅长提问,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及时与知识点结合,增加学习内容的有趣性与灵活性。此外,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动态变化,从学生中获取教学资源,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与指导。

学生主动与思政课教师沟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主动营造一个思想开放、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主动与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动,对于课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主动向思政课教师请教,对于自身在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向思政课教师咨询,为教师教学的课堂课外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3 结语

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现象已成为社会现实,其造成的后果已经威胁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边缘人”的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于思政理论课课程在其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学生自身、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相关的机构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而道远,望此次研究能够对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学琦,樊宏法,江士方,朱忠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衔接与整合研究――基于中学和大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实证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2(2).

[2] 胡建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及其地位的再认识[J].考试周刊,2008(25).

篇13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现状与存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通过对宜昌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具体现状和问题如下。

首先,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不浓,课堂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宜昌某高职院校2000名学生调查发现60%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课上没有认真听讲,思想政治课上参与程度较低,还有不少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

其次,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通过访谈发现不少思政教师反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投入课堂的时间较少,参与度低,教师讲起课来很吃力,教学效果不佳。

第三,思政课在高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高校而言,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地位不对等,专业教师更受到学校的重视,一方面,思政课作为人文社会科类学科不像其它工科类专业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思政课的硬性指标要求不高,容易给人造成谁都可以担任思政教师的误解,因此,思政教师的地位、经济收入、待遇在高校中不能得到重视,造成思政课师资不充足,思政课得不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差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思政教师作为思政课教授的主体,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上好思政课程的核心因素。第一,教学方法单一,思政课教师课堂一般主要采用讲授法,与其它教学方式的结合较少,与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和互动,因而教育效果难以得到提高。第二、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思政课教师大多常年教授同一门课程,十年如一日,缺乏新鲜感,难以维持较高的教学热情和激情。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设计和组织创新的较少,大多都以传统的模式为主,难以吸引学生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其次,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是无法上好思政课的根本原因。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思政课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因而缺乏有效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度不高,思政课投入不够,从而导致思政课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思政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安排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教师无法上好思政政治课的客观原因。思政教材本身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很多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内容前后重复较多,无法吸引学生。

最后,高校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是教师无法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原因。思政课地位不高已经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对于高校而言,较为重视专业课程、重点课程的建设和投入而忽视了对思政课程的关注。久而久之,思政师资力量不足,思政教学投入不高,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缺失,教学效果下降等现象日益凸显,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

三、上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对策建议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在课堂中主要充当的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要将传授知识变成对学生的指导学习,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把课堂变成一个平等的、讨论式的交流学习场所,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2、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讲座、演讲、课题、辩论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打造一个“立体”的课堂,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3、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认真备课。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较为贴切的知识点,制作精美课件,收索最新素材,丰富课堂;在课堂组织上,要精心策划和安排,从课程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精心琢磨,让学生充分全面的参与到课堂,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是当代大学教育所提倡的热门方式,尤其是对于思政教育意义和作用更加突出,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可以通过“日行一善”的实践活动将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新闻每日一播”的实践活动将时事政治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其次,对于学生来说,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对学生来说是必须完成的一门学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摒弃重专业课而轻公共课的思想,与此同时,在课堂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课堂。

再者,要加强思政课教材的改进。教材的编排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差的教材往往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难题,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上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接近校园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与时俱进,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分析为主,图文相结合,更能吸引学生。

最后,对于学校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进,从而促进思政课程的教学。

1、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首先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课纳入学生考核的重要课程指标之一,以此提高思政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引起学生重视。其次,学校要大力宣传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科建设,引起学生和教师对思政课程的高度重视。

2、大力加强思政师资建设。教师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关系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是一门涉及法律、思想政治、哲学、历史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型课程,对教师综合知识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单一的学科背景难以满足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政师资的建设,才能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3、学校要多开展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关的竞赛活动也是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全面的了解自己对思政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此外,通过竞赛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的研究和探索,提高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洪泽.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