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基本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基础研究:
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和发现探索领域的任何创造性活动,而不考虑任何特定的实际目的。
研究内容:
保持人体健康的规律,健康指标的分子基础,人体功能与结构的研究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全过程的规律及分子基础
人体衰老过程的规律及分子基础
人体的生物力学、流体力学、电子学
化学药物的构效关系、植物药的有效成分
2.应用研究:
增加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性的系统活动,但考虑到特定的实际目的。
研究内容:
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治疗及预防效果的机制研究
为实验研究需建立的动物模型、细胞株的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考核防治效果的方法学研究
寻找新药物、新生物制品、新医用材料的方法、有效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医用材料的机体相容性的机制研究
3.实验发展研究:
又称开发性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实验知识,为了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流程、新方法,或为了对现有进行重大改进的创造性活动。
研究内容:
有关疾病的新的诊断、治疗、预防方法及措施的研究
有关新药物、新生物制品、新器械、新试剂、新医用材料、实验室样品研制
有关药物的资源调查、植物药的试验
其它分类方法:
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
按研究目的:
描述性(记述性)研究:客观描述研究对象的某些现象或特征,如个案报道
阐述性研究:阐明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如论着
按研究深度和广度:
基础性研究:如遗传基因的研究
临床应用研究:如新药的临床观察
按学科范围:
专科研究:局限于专科某领域内
多学科研究:涉及多个学科
边缘学科研究:介于两个或多个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处的研究
按研究的主要形式:
分析性研究:将研究对象从总体联系中分解出若干分支,然后同时或逐个进行分析
综合性研究:在逐个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综合认识,揭示整体联系
按研究方法:
Ⅰ型研究:随机、对照研究
Ⅱ型研究:队列(组群)研究
Ⅲ型研究:病例对照和多因素研究
Ⅳ型研究:叙述性研究和专家评论
(三)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研究课题的选定
搜集阅读文献
提出设计与假说
制定科研计划
申报研究课题
进行实验与观察
搜集科学数据与材料
整理加工及统计学处理
形成科学概念和结论
撰写论文并发表
鉴定成果与推广应用
二、医学科研选题
(一)选题在科研工作中的意义
(二)选题的原则(6原则)
1.科学性:必须要有依据,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性
2.创新性:充分了解本课题领域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水平,是选题的首要前提
3.适用性:实际、需要、适当
4.目的性: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
5.可行性:研究课题主要技术指标实现的可能性,包括技术水平、设备条件、科研试剂、经费来源等
6.效益性:基础研究要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应用性研究要有应用前景,具有可开发性和可推广性
(三)选题的思维过程
提出问题和确立选题的过程
(四)选题的方法
1.前瞻性研究: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是严格按实验设计的科学方法获得的,确定选题不受既往积累资料的限制,故选题有极大的活动度和随意性。
(1)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2)在阅读文献资料中选题
(3)重复前人实验研究选题
2.回顾性研究:是对过去某段时间内自己经历的病例资料,或搜集本单位某阶段收治的某种疾病的病例资料作为选题,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1)总结经验选题
(2)发现新问题选题
(3)总结教训选题
(五)选题的途径
社会需要中
事物之间的联系中
原有理论与新事实不符中不同学说的见解中
不同学科交叉的边缘中
不同的信息渠道中
(六)选题的应用
1.病因学研究选题(病因)
病因学研究选题
并存病的因果效应研究选题
致病因素的量与病研究选题
2.诊断性试验研究选题(诊断)
诊断标准选择研究选题
3.疾病治疗性研究选题(治疗)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它治疗、预后治疗
4.药物不良反应研究选题(预后)
剂量-效应关系研究选题
药物不良反应远期效应研究选题
三、医学文献检索
(一)文献的分类 1.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凡以作者本人的工作或科研成果创作的原始论文,不管引用或参考了他人的着作或文献资料,均属一次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
2.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编制而成,以检索工具的形式发表,包括目录、索引、文摘等
3.三次文献:是在广泛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做出系统整理、概括、分析与综合而成,包括综述、述评、进展以及年鉴、手册、教科书、指南、辞典等
4.零次文献:在形成一次文献之前的信息、知识,即尚未形成文字记载或未公开发表的材料,包括书信、手稿、记录或口头交谈等
按出版形式分类:
图书、期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技术档案等
按文献载体分类:
印刷型、微缩型、声像型、机读型、光盘型、电子网络型
(二)检索工具
1.书本型检索工具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
荷兰医学文摘(Excerpta Medica)
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
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
2.光盘型检索工具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
篇2
一、引言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启动与实施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公布为标志,旨在探索以本科学生为对象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并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经过系统而全面的创新训练和培养,达到培育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养的目的,着力培养新时期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本科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就是在此背景下通常以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学生小组形式独立完成某项科研项目的启动、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报告撰写等内容,使学生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然而,也应看到由于大学学科及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学生素质和接受能力的高低以及大学办学条件的差异,使得针对本科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训练模式或方法上存在着不同做法和理念。[1] [2]因此,积极探索操作性强、实用的本科生创新科研及能力的培养、训练模式,对达到培养新时期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多届创新科研训练小组的指导实践体会,认为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以下简称PBL模式)同样适用于大学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训练教学,但为保证和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并使之成为可普适的创新教育方法,尚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的主题确定
众所周知,PBL教学模式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3],其源自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1969年所创立的针对医学院学生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的铺展方式是以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评教为导向而将两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不断应用与演化,PBL教学模式已成为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各学科都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如前所述,目前国家所倡导并推行实施的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这其中既包括实际动手能力,更要求理论分析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研训练。由于大学生创新性项目主要的受众群体侧重于大学本科第二、第三年级学生(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这一阶段的本科生刚刚接受了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专业知识的灌输,且以书本知识的获取为主,习惯了传承性、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对思维性、探究式的科研创新训练基本上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而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期限范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某科研项目的前期调研、方案制订与实施、研究成果(报告)总结撰写等训练内容,使学生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特指人类对自然现象或规律进行的摹写,或者使其抽象化并根据存在于其中的规律性合理地认识其中的规律性[4],这种认识过程显然要依据一定的模式或方式来实现。PBL模式的可取之处也正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因为,科学研究中问题的发现或识别是开启研究的第一步。鉴于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已从传授知识的本身逐步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转换,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一般科学研究活动所要具备的基本功。由于PBL实施模式基本上是依托指导教师从事的相关科研活动进行,对于教师而言,所指导的创新小组要实现的目标相对比较明确。这一环节的任务,是让参与科研活动的创新小组的每一位成员清楚了解他或她受此训练后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否则很有可能出现个个“打酱油”的结果。因此,对于参与者而言,问题一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所做科研活动应该解决的问题;第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掌握从事一般科研活动的基本方法。只有学生明确了创新科研训练要达到的这一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科研训练的开展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的过程细化
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的过程细化,实际上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原因在于本科生创新科研训练实施的对象是低年级学生,虽然这些学生已经具备或掌握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但就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而言,依然处于空白阶段,这就需要指导教师采用“手把手”的方法让学生详细了解并“按部就班”地执行,以便让学生在达到所应该达到的目标之后,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在笔者经历的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实践活动中,就将过程细化为以下几个步骤。
研究目标的确定(问题的提出)>基础资料收集>分析、归纳方式>理论依据>重点关注>结论(报告)
在上述每个步骤中,笔者都为每个学生以“量身定做”的方式列出了详细的“操作”细节,并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质疑过程的细节。因为质疑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有问才有探究,有探究才能解决问题。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两方面取得平衡。
四、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成果的表达
不同于PBL模式下采用的笔试或口试方式来检验学生对某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方法。其检验方式应与其他方式有所区别。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注重“学习”科研,所以,不宜以学术文章的形式来作硬性要求。相反,撰写科研报告不失为检验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完成状况的较为理想形式,也是PBL模式的最后环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注重的是“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其过程和目的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科研报告的编制或撰写对于参与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们而言,也是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这也需要指导教师给出一个一般性的编写原则,从而让学生把通过创新科研训练实践活动中所学到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化、系统化。下列编写大纲可满足要求,即题目>研究现状与意义>基本研究方法>论证>结论>参考文献。
五、结论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下国家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多期创新小组的实践结果表明,PBL模式的采用对创新小组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既定目标的实现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有益的借鉴作用。以笔者指导的两个创新小组为例,第一小组(5人)中除一人因家庭原因参加工作外,其余4人均考取研究生或出国深造,迈出了职业科研生涯的第一步。第二小组(5人)成员均对从事科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备战考研。每个成员所写的创新科研报告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探析[J].高教探索,2014(10):36-37.
篇3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能力;培养方法
Discuss the Training Method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GE MingCUI Guang-Hua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in high school aim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about the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ject, how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through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method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发现及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提高。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指出:“科研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研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为此,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性国家需要的人才[2]。然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很多大学生缺乏洞察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亟待提高。本文根据笔者指导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验,同时结合大学生在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高等学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1科研思维融入课堂,营造浓厚科研氛围
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要求本科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革授课方式,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锻炼本科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将原先只有教师在主动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跟教师共同研讨发现的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大一学生早进实验室进行参观和学习,协助研究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验,使大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执行过程,能够引起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兴趣。
学校层面上要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多途径(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及校园网络等)宣传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对科研成果突出的本科生进行嘉奖,在奖学金评比、免试推荐研究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此外,笔者发现大学生科研立项数目少,经费少,远不能满足大部分本科生从事科研能力训练,因此,学校要一方面加大对创新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使教师们拿出部分自己科研经费用于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成果显著者在职称评定方面进行加分处理,激励教师们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2加大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比例
大学本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及专业课,跟科研训练有关的课程往往学时较短,科研训练程度及效果有限。笔者在指导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时发现,学生连文献调研、数据处理等基本问题都一知半解;此外,虽然大学生在大一时都通过计算机初级考试,但做不到对基本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养。因此,笔者建议,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改革课程设置,适当加大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比例,为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指导。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开设《文献检索》、《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数据统计与分析》等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同时保障科研训练课程学时足够,使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为以后科研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3科研训练过程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以学生为主
相对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费支持少,份量低,往往引不起重视,在创新训练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的情况。然而,研究生本身科研任务重,额外的时间有限,对本科生的指导不能保质保量,不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指导教师需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全程耐心指导课题组学生。本科生刚接触科研创新活动时,往往会存在选题不够新颖的问题,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熟悉的科研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题,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调查研究获取新颖的研究课题,切不可由指导教师代劳,不然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需全程监控创新项目的进程,定期组织小型讨论会及时解决大学生创新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使学生感受到指导老师和他们是一个团队,利于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此外,指导教师需要给予课题组学生一定压力,出现问题时先让学生们自己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动脑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们自己解决,不能大小问题指导教师都给予解决方案,做到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为辅,从而真正达到科研训练目的,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
4层次管理法择优重点培养
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往往由一个研究小组来完成,有些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仅仅是为了获得创新学分,这样他们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往往投入的精力不够,科研热情不高。因此,教师需要有层次性的管理和指导课题组成员。对于研究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择优重点培养,让他们多承担一些项目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要求他们自主撰写、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鼓励他们以后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不可放任自流,让他们游离于创新计划项目之外,应该采取灵活的培养方式,让他们认(下转第24页)(上接第20页)识到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以后自己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引领他们真正投入到创新训练项目中来,完成他们负责的任务。
5学校强化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规范管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后,学校应该强化对创新项目过程的规范管理,从项目开始实施到中期检查,再到经费使用和项目验收,学校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按时按量顺利完成。对于按时按量结题的项目,对指导教师申请以后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予以优先考虑;针对研究进展缓慢、成效差及未按时完成的项目,取消指导教师及项目负责人在以后1年内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格。通过学校的规范管理,一方面增强指导教师及课题组成员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可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结语
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是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过程中,感觉到本科生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及自学能力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项目,有效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需要学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进一步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实验原理:利用物理天平将待测物称衡两次,一次放在左盘,一次放在右盘,由于两臂长度不等,则在两种情况下称得的质量略有差别,以L 、L 分别表示横梁左右臂的长度,M 、M 分别表示两次称衡的质量,设M为称衡物的实际质量,由杠杆原理得:
复称法消除了天平由于两臂不完全相等所带来的系统误差,通过交换称衡的处理方法,绕过天平两臂的实际长度,达到提高实验精确度的测量目的。
注意事项:
(1)按天平的使用规则调节天平至正常工作状态。(2)注意游码的增减总作用在右盘上。
(二)差值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器材:单摆架(附有标尺)单摆球、细线、三角板、秒表。
实验原理:(1)考虑到摆球的球心位置不便确定,可采用确定摆长差的办法。(2)将三角板的一直角边轻贴悬挂的小球下端点,另一直角边靠近标尺,设标尺的读数为l ,测得对应的振动周期为T1。(3)缩短摆线再测量。
设新读数为l ,测得对应的周期为T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得:
T =2π( ) ,T =2π( ) ,式中r为小球半径,
则g= 。
注意事项:
(1)单摆架调整垂直。(2)保持悬点在摆动中位置不变。(3)摆动应在竖直面内并防止小球旋转,摆角不宜过大。
(三)渐近法――测定单摆周期
实验器材:单摆架,小球、细线、秒表。
实验原理:(1)测量单摆30个周期的累计值t。则单摆周期第一个近似值为T = 。(2)估算100个周期的累计值t。(3)使单摆摆动,当摆动沿某个方向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直至计时接近t时,右同方向通过平衡位置的瞬间停止计数,测出t 。(4)根据第一次周期的近似值T ,求出t 对应的振动次数N = 。(5)计算周期的第二次近似值T = 。(6)重复以上步聚,多次测量,结果将逐渐逼近真值。
(四)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
实验器材:光具座、光源、物屏、凸透镜、圆形透光屏、观测屏、参照物、平面镜、刻度尺、手电筒。
实验原理:位于凸透镜焦点上的物体发出的光,经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若用一平面镜M把这一束光反射回来,再经过原透镜必成像于原焦点处,利用调节透镜本身的位置,使其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调焦的目的。
在光具座上布置好光路,移动透镜,当物屏与透镜间距刚好等于透镜焦距时,由平面镜反射回来的光经透镜后在物屏上成一倒立与原物大小相等的实像,这时分别读出物与透镜位置x 及x ,即得焦距f=|x -x |。
注意事项:
(1)在光具座上调节各光学元件之间共轴同高,调节分目测、粗调、细调三步。(2)调节倒立等大实像应成像清晰,以减少误差。(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五)混合法――测定冰的溶解热L
基本方法:把待测系统A和一个已知其热容的系统B混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近似绝热系统,这样A(或B)所放出的热量全部被B(或A)吸收,这时B系统所吸收的热量可由其温度的改变Δt和比热容C计算出来,即Q=CΔtM,故待测系统A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也就是Q,由此可求得待测的物理量。
具体操作如下:
实验器材:物理天平、量热器(含搅拌器C =0.385J/g℃)、温度计、待测物(冰块)、冷水(C=4.186J/g℃)、热水、镊子、毛巾、吸水纸。
实验原理:(1)称出量热器内筒和搅拌器的总质量m 。(2)将热水(较室温高出约5℃)约100g装入量热器,第二次称量热器,确定水的质量m,并记下水的初温t 。(3)将一块冰(约20g)用镊子小心放入水中。(4)小心搅拌,待冰全部溶解后,读出水的质量数据处理:M克的冰溶解后的水由0℃到t℃所吸热量为Q =LM+CMt,m 克的量热器(含搅拌器)和它所装的m克冰,从t ℃到t℃所放热量Q =(m C +mC)(t -t),由热平衡条件得Q =Q ,则L= -Ct。
注意事项:
篇5
1 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简述
1.1 概述
优化的教学方法并非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由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优化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全面动态地分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因素,选择某个具体条件下的优化方案进行教学,以达到现有条件的最佳效果的过程。
1.2 设计思路
优化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一系列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要设计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并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优劣,以反馈、修正教学方法,最终建立优化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体系。见图1。
2 设计准备
2.1 分析和分类教学内容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本科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有一定的界定。对于大纲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的分类方法,可将其分解为事实、概念、技能、原理和问题解决5种类型[1-2]。
2.1.1 事实
指一些术语。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名医、名著、重要事件、学说历史沿革等。这些在“绪论”和各节“概述”中多见。
2.1.2 概念
指将具有同样特征的事物进行归类,用来表征这种事物属性的名词。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1.3 技能
指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诊断内容。
2.1.4 原理
指把若干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用来陈述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辨证方法、诊治思路等。
2.1.5 问题解决
指发现问题、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的程序与方法。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内容。
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以上5方面不仅细化了知识点,也有助于捋顺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奠定基础。
2.2 确定教学目标
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级,由于这些词语说明的是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太笼统、太抽象,因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估不能起指导作用。现代教育学认为,采用具体的、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上述缺点。因此,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可以把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每节教学目标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级层次[3-4]。
2.2.1 记忆
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从特殊事实到复杂理论的大范围的材料回忆。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记住一些知识。
2.2.2 理解
指对各项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解释。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某些知识点,并能对其做出合理的归纳和分类。
2.2.3 应用
指在新的具体的情境中使用知识材料的能力,包括对规律、方法、概念及原理的应用。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疾病的诊治问题。
2.2.4 分析
指将知识材料分解成为各个成分,进而理解其组织结构的能力。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
2.2.5 综合和评价
指将各部分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能力,以及按特定目标判断知识材料价值的能力。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对有些观点进行评价并挖掘新知。
2.3 构建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
根据上述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层次高低,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构建两者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见图2。
二维层次模型展示了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上所要达到的认知层次。15个小格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步都不能遗漏,后一步的学习都是以前一步为基础。“事实”的学习处在“记忆”的层次,“概念”的学习需要达到“理解”的层次,“技能”的学习则需要达到“应用”的层次,“原理”的学习应达到“分析”的层次,而“问题解决”的学习则要达到“综合”与“评价”的认知层次[5-6]。
3 设计教学方法
3.1 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3.1.1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对认知、理解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选择教学信息传输量较大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图示讲授法和讲演法等;对于应用、分析中等层次的教学目标,可选择引导式讲解、分析法和应用法等;对于综合评价高级层次的教学目标,通常选择发现式教学法、探究法等。
3.1.2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对于描述性内容,选用直观教学法;对于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内容,采用分析讲解、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对于规律性较强、发展成熟的内容,采用发现式教学法,而对于技能性较强的内容,采用示范模仿法等。
3.1.3 多种方法优化组合
以教材的“节”为单元,细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每个“内容-目标”确定教学方法,注重方法间的衔接,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3.2 具体的教学方法
3.2.1 课堂播放教学法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显示、演示及表演等形式,借助播放媒体教学教材向学生呈现教学信息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师生间能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打破了传统文字教材一统天下的模式。在课堂播放教学中,有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①提示法。教师在演播前和在学生的视听过程中,要告诉学生看什么、听什么,注意什么问题,以达到什么目的,还要及时根据画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观察。②解说法。教师在采用无声媒体进行教学时,应边演示边解说,解说与演示的画面应密切配合。③综合法。教师在教学中,将现代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并加以综合运用,使二者扬长避短,互相配合。④情境法。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再现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⑤示范法。教师利用视听媒体向学生呈现具体、直观、典型的学习范例,提供给学生仿效或学习,以便加速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
3.2.2 程序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由大化小、由浅入深地向学习者清晰地展示,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寻求解答或教师通过媒体给出解释和答案[7]。
3.2.3 启发式教学法
按照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逐步启发学生,引导探究,层层深入,直至学生能动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技能[8]。
3.2.4 发现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出探究目标,即授课的中心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假说和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并大胆地猜想,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验证,检验是否正确。最后,对学生的讨论和发现去粗取精,总结提高[9-10]。
3.2.5 案例教学法
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进行教学。随着中医教育的学院化、扩大化,学生深入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逐渐减少。利用多媒体,采用“虚拟案例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样就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11]。
以上5方面的教学方法,既相互独立,又渗透互补。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过程。
4 进行教学评价
优化的教学方法是否能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目前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评价主要表现为随堂测试(如课堂提问)、阶段测试(如单元考试)和结课测试(如期末考试)3种形式。由于对教学内容分析、分类不够详尽,对学生学习的细节知识点要求不明确,所以,这些测试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系统性,测试的结果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和学的效果,不能作为优化教学方法的评价参考。
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本科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的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详尽、客观、规范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评价指标项目、评价标准、权重系数和评判等级4个要素。其中的评价指标项目就是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要规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权重和量化方法。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结构化的观察表和问卷(用于收集学生学习态度、行为、意见等反馈信息),并形成与评价指标项目严格对应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资料,以此实施教学评价。然后收集这些资料,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挖掘,判断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的效果,以便修改、更新教学方法,最终建立优化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体系[12]。
5 结语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中医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它具有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双重属性。采用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能使抽象、艰深的知识更有效地被学生融会贯通,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这个方法体系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8-256.
[2] 何宏耀.加涅教学设计的原理、模式与方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242-244.
[3] anderson lw,krathwohl dr.taxonomy for learing,teaching,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bridged edition.)[m].new york:longman,2001.38-62,63-92.
[4] krathwohl dr.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an overview [j].theory into practice,2002,(4):212-218.
[5] 王汉松.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评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5-71.
[6] 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90-96.
[7] 张秀芳.程序教学理论的形成及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24(6):51-52.
[8] 第五红艳.启发式教学的优化与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专辑):317-319.
[9] 冯德福,张会明.浅谈研究性学习与发现式教学法[j].数学教学通讯, 2003,29(9):27-28.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52-03
[作者简介]崔建峰 1978― ,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测试与软件评价。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在这种转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完成学院内专业转型,培养具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是所有从事地方高等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推动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1]本文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分析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计算机相关专业转型发展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该专业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一、存在问题
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对于应用型转型的若干问题都无法很好地突破。[2]
一 人才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服务地方主要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性、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3]目前,地方高校的学生知识面偏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弱;教师自主意识不足,对各自专业建设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缺乏长远规划;部分管理者仅专注于专业内部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调研行业发展现状、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积极性不高,仅仅停留在讲座、互访等形式层面的了解上,缺乏持续性的跟进,尚未形成良性循环反馈机制。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特别是独立实践教学内容没有跟上其发展,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部分专业对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也考虑甚少,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因人设课现象还比较突出,并未把行业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 各专业间交叉融合有待提升
受单一专业培养模式的局限,专业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专业间交叉融合有待提升。以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目前共有5个专业,10个专业方向。由于专业、方向数量较多,且专业间相互比较独立,每个专业都在打造“小而全”的模式,相互间缺乏交叉融合,力量分散,削弱了发展优势,特色不够鲜明。例如,目前学院各专业已经建成的实习实训基地,规模都比较小、比较封闭,适用专业单一,资源难以共享,造成了管理负担加大、重复性投入成本偏高、效果偏差等问题,其后果是难以形成大团队,不能承担大课题,不能解决大问题,不能做出大成果,不能实现大发展。人才培养也仅仅停留在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过窄、技能训练为主的阶段。
三 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力量有待加强
工程教育脱离工程实际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专业教师队伍中虽然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然而现有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课程组建设出现“扎堆”现象,有的课程组只有一位教师,而有的课程组教师过多,以致出现“抢课”的现象,不利于课程的多样化发展。专业课程设置要求教师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然而现有师资中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比例较少。新进教师大多具有高学历,他们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基础,但绝大多数缺乏实践能力,无法很好地担负起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考核体制有待完善
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质量,学院已经建立的校外教学基地为学院各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学习场所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广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利益与公益事业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与学校原有的业务关系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与学校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管理难度加大,实习质量不尽如人意。学校和一些企业联合建立的校企合作基地比较松散,更多的是建立在临时的、现实的利益需求上。虽然采用校企指导教师共管共导,但是效果并不好。学生在企业实践随意性太大,实践目标模糊,考核没有统一标准。
二、发展对策
一 修订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制定明确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是地方高校转型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根据院内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和闽合办学的经验,以2012级培养方案为基础,启动了2014级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培养方案修订强调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多方位、多渠道的调研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各专业严格遵循“三三三制”,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并对这些院校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成立了由企业专家参与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调研、毕业生调查,与企业互聘专家,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进行广泛调研,并通过专家的论证。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特色进一步凸显。新培养方案综合考虑了课程设置问题,如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比例恰当,注重专业知识的拓展,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独立实践课程环节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适应就业要求;同时强调学生对于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的全员参与,将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创新学分的重要条件。
二 改善创新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需要继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兼顾自由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综合练习等功能,构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力度。急需建立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保障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拓展渠道,为学生提供毕设优秀作品展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场地,并搭建软硬件平台。
其次,创建互惠互利型校外实习基地,努力探索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结合之路。学院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力度赴省内外大型企业宣传介绍学院各专业特色及学生培养规格;请企业领导到学校向学生全面介绍企业性质、发展现状及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等。同时,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将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规模和效益突出的企业对学生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将有就业意向的学生选派到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提高学生搞好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力度,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三 完善应用技术型师资结构
以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为契机,尽快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中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全方位、多层次高素质人才梯队,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推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跨越发展。
首先,加大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发挥引领辐射效应。高层次人才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和核心,是学院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人才队伍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引领和辐射作用。其次,严格把关新进教师引进机制,多吸纳一些知识结构新颖、能够与时俱进的年轻教师,为现有教师队伍注入多样化的新鲜血液,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实时关注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方法动态并派送相关教师进行学习;设置二级学院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项目,为教师提供充足的资金资助,不断试验和修正最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4-5]继续坚持“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致力建设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从相关企事业单位引进一批既有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改善应用技术型师资结构。
四 着力打造品牌课程和品牌专业
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科建设的带动。学院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理念,将课程和课程群的建设为重要载体,促进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有机融合。同时,整合地方产业企业资源,在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领域积累优势,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环节教学。
学院将积极推动二级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邀请校内外教育教学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完善并落实二级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经费划拨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与评估验收等具体办法,激励各系部自发开展具体建设工作。并积极筹备新一轮的校内专业评估以及为各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陈琼英,曾波.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天中学刊,2014 6 :123-127.
[2] 赵帅,杨增俊,刘建华.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分析[J].管理观察,2014 19 :153-154.
篇7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致使房地产业火热发展,自2007年房地产业就达到发展的最高点,从2008年开始房地产的楼市逐步进入调整阶段,无论从成交价格来看,还是成交量来看都或多或少的萎缩。然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拉动国家GDP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1],更是成为政府和金融部门关注的重点,因此近两年政府不断出台各式各样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从房地产的萎靡开始,各大省市逐步从原来的房屋限购到现在的取消限购,贷款利率的降低等等方面来刺激房地产市场,但这些举动都没怎么影响市场的回暖。做好房地产本身的评价及控制对于目前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房地产企业想要度过这几年的萎靡市场,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就只能从自身出发,在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把控自己的成本关,将成本降至最低,并时时对成本进行评价分析,找出一个状态点影响成本加大的因素,及时调整成本管理力度,本文就是在房地产项目开发基础上,分析影响房地产成本加大的主要因素,旨为给房地产企业一个指引,使得其能够在这如此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更好的发展。
2房地产项目成本评价指标的建立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为了建立一套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房地产项目成本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总结以往影响房地产成本的特点,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展开分析,并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科学性原则。影响房地产项目成本增大的因素很多,只有建立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正确、客观的评价房地产项目成本的现状,找到减少成本的控制措施。
(2)差异性原则。我国土地区域面积广泛,不同的地方,经济发展不一样,房地产项目所产生的成本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要能根据不同地方的不能的成本差异灵活设置分析指标。
(3)层次性原则[2]。房地产项目的成本评价类似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可以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有利于房地产企业能够直观的对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调控。
(4)动态性原则。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要能够综合反映房地产项目成本的时时变化,便于房地产企业能够时时进行预测和管理。
2.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房地产项目成本评价的载体,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成本控制,涉及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因此,必须依靠上述原则,通过对待评房地产项目认真研究,客观而公正选择评价指标,本文通过对西安曲江某房地产公司商品住宅项目进行成本研究,得出下列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 可拓物元模型的构建
3.1可拓评价方法的原理[4]
可拓学理论是蔡文于1983年提出的新理论方法,该理论定量地描述了事物特征的变换,以关联函数值表示事物之间所具有得某种特征程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研究和解决不相容问题,能摆脱因主观因素而产生的不必要麻烦,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3.2可拓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5]
可拓评价方法是根据事物关于特征值来判断其属于某一集合的程度,通过可拓关联函数的计算使评价结果定量化、精确化。
3.2.1确定经典域。
设房地产项目成本评价的影响因素有m个评价等级Nj=(j=1,2,…,m),则经典域就定义为各个影响因素Ci关于各个等级Nj的各个特征值Xji的取值范围,则经典域物元矩阵表示为:
其中,Rj为经典域物元矩阵,Nj=(1,2,…m)为第j个等级,Xji为Nj关于事物特征Ci的量值范围,即各个等级关于对应事物特征Ci的量值为(aji,bji)。
3.2.2确定节域
节域为Cp的各个特征关于全部等级的值域,则节域物元矩阵表示为:
其中Rp为节域物元矩阵,Np为事物等级的全体,Cp为全体特征因素,Xpi为Np关于事物特征Cp的节域,且有Xji∈Xpi(i=1,2,…m)。
3.2.3确定待评物元
将影响房地产项目成本评价的等级因子作为参数用物元来表示,称为房地产项目成本评价的待评物元,则待评物元矩阵表示为:
其中Roj为待评物元矩阵,P0j表示待评房地产项目成本评价等级,Ci为P0j的事物特征参数,Xi=(i=1,2,…n)表示事物特征参数Ci具体的取值,它的取值是通过专家调查及计算房地产项目成本指标而来。
3.2.4确定权系数
确定事物特征Ci的权系数αi且 。每个事物特征因素的权重,一般都是由专家打分并结合以往类似研究案例,运用属性层次模型求得。
3.2.5确定待评事物关于各等级的关联度
根据可拓学理论的关联函数定义,关联函数表示为物元的量取值为实轴上一点,符合要求的范围程度。即表示待评物元P0j关于事物特征参数具体值Xi属于房地产项目成本评价等级Nj的程度。令有界区间Xji=[aji,bji]的模定义为 ,根据上述的可拓物元理论,可以得出关联函数如下所示:
其中 表示待评物元P0关于事物特征参数的具体值Xi的房地产项目成本评价等级Nj的关联程度, 为点xi在区间Xji上的距离,同理可得 , 。 的计算公式如下:
3.2.6计算待评事物P关于等级j的关联度
3.2.7等级评定
,从而确定房地产项目成本评价结果,其中Kj为综合关联度。
4房地产项目成本评价的实例研究
以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某商品住宅项目为例研究。
4.1指标等级的选取
就本文而言,选取成本控制优,成本控制较优,成本控制一般,成本无控制四个评价等级,通过专家调查及走访多个房地产项目,比较得出评价指标等级区间及指标参数值如表2所示。
4.2 参数指标量纲化
为了使各个指标具有可比性,方便分析计算,必须把有量纲的指标进行量纲化处理,统一化为无量纲,处理方法如下[5]:
其中:(1)为越大越好的因素;(2)为越小越好的因素。qti为t类别第i因素的评价标准值; 为量纲化后的t类别第i因素的评价标准值; 为第i因素的最大评价标准值; 为第 因素的最小评价标准值。对表2 中量纲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结果如下表所示:
4.3确定物元经典域、节域以及待评物元矩阵
根据表3,取各参评指标取值范围作为经典域。节域由参评指标等级的取值范围而定,一般是优劣等级的全体,待评物元为参数指标值。结果如下:
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资料、走访各个房地产项目成本和咨询相关专家,选择房地产项目评价指标权重为规划选址、市场定位、砌体类型、钢筋含量、混凝土含量、设计变更、施工单位选择、报价水平、合同管理、项目部人员管理水平、不可避免的现场签证、设备及材料采购控制、造价人员水平分别为:0.05、0.1、0.1、0.22、0.17、0.08、0.05、0.05、0.05、0.05、0.01、0.02、0.05。
4.4计算房地产项目成本评价因子的关联度[5]
根据关联度公式,具体结果详见表4。
4.5 计算待评物元综合关联度及评定等级
根据上述各个指标权重系数结合评价因子关联度表计算房地产项目成本评价等级的综合关联度,计算结果如下:
由上述计算分析可知,房地产项目成本的评价结果属于成本控制一般的状态。说明房地产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状态没有达到最优,还需要很大的力度去控制。
5控制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可知,影响成本优劣的重要指标是设计阶段及招标及合约阶段、施工阶段。
(1)设计阶段
在设计单位选择上加大力度,从优选择;严格执行限额设计标准,对于本项目而言,没有过多的重视限额设计,导致一部分成本加大;重视施工图纸审查。
(2)招标及合约阶段
选择有经验的施工单位以合理低价的选择原则,可以大大减少我们的成本和后期的施工管理。推行集中采购招标的方式,降低采购价格。注重合约规划及管理,严密制定合同条款,谨防后期变更与签证索赔。
(3)施工阶段
项目部应该时时编制调整动态的资金需求计价,与成本部的目标动态成本控制相结合,做到一月一检查,一季一分析,半年一总结。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现场签证。
6结论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项目成本研究,以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及合约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来选择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可拓方法论对房地产项目成本进行评价,得出目前成本可控的状态,更深一步的找出影响成本增大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提出一定解决方案的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廖文贤.论房地产开发中的成本控制[J].广东建材,2009,(6):327-329.
[2]李馨,石培基.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天水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3):33-36.
篇8
1.忽略专业差异性和教学受众的特殊性。教学内容雷同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普遍,教师往往会忽略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努力追求全面讲授课程,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与对本专业的学习之间出现断层,对于各专业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一带而过,无法深入讲解。正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专业针对性,无论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还是从课程安排时间上,都存在“全面性”特点,把相同的案例和教学内容当成包治百病的“万能膏药”。对于学生们而言,由于这种案例分析与本专业联系不大,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便会《经济法》课程失去兴趣,教学效果欠佳。
2.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断层。《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涉及日常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现实中的经济法教学却常常偏离上述基本原则。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理论教学方面,忽视实践教学环节,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由于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诸如《法律基础》等法律类课程,仅仅依靠每周3个学时学习理论内容涵盖广泛的经济法课程,给他们学习带来不少困难,同时也让教师完成教学计划方面压力倍增。
3.基础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比重不均。如何合理分配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之间的比重,这是教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公认的教学方式,但问题在于如果理论讲解不够透彻,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够清晰,案例分析根本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案例讨论只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讨论过程中会出现冷场或者偏离案件主体的情况,而且由于教师个人分析案件的时间过多,学生同样还是缺少自由分析的机会。
4.案例单一陈旧。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存在着案例单一陈旧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资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信息量不够丰富,不够贴近现实生活,很难引起学生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思索,并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案例资料是否属于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也是选择案例资料时应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5.考核方法单一。由于《经济法》课程的考核不受重视,因此考核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教师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但案例的选择往往过于简单,只要得出结论即可。这些考核方法无法达到全面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目的,也无法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改革建议:
1.应区分不同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相同教材,也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换而言之,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因专业不同而异。在教学内容和教案设计方面,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法学类经济法教材的体系进行安排。而教材的内容往往过于广泛,如高晋康主编的《经济法律通论》分为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和、物权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侵权行为法、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现代竞争法、税法、银行法等,内容多为对法律规定的简单概述,内容虽然广泛,但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自学的难度,学生单纯依赖课本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法律制度的原理和内涵。笔者在教学中通常都会增加很多书本外的内容,同时着重讲解各部门法的重点部分,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吃透基本法律原理。
2.对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断层以及基础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比重不均的问题,笔者主要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经济法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法律原理多,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思维和主动分析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案例深化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应用层面,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和分析能力。但案例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取案例。如果直接将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学生很难找到分析的切入点,无法将整个案例进行全面剖析,同时教师也很难把握课堂教学。因此适当精简案例内容,并且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紧密结合,教学效果更好。
3.对于案例单一陈旧的问题,关键在于能否适时引入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遇到学生较熟悉的经济生活问题时,直接给出经济法案例,由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随后再将法律条文解释放在其后。如此一来,案例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理论知识。若遇到学生不熟悉的经济生活问题,则需要事先讲解法律条文,随后引入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案例都不宜过长,避免将过多时间放在案例介绍上,而使得分析环节过于薄弱。
4.对于考核方法单一的问题,除了通过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还应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纳入考量范畴,即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9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观学习感受,增强阅读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通过学习产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升华。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强调以学生为主,倡导精神文化的相互渗透。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在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下,新课程的教学应该把握基本方向,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教学方案和思路。
一、明确文言文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虽然文言文占有的比例不多,但是其内容非常重要。而以当前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生涩难懂的文言文都是一知半解,再加上教师采取的讲解方式僵化死板,打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兴趣,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的。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不只是应对高考,最重要的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以及丰富的文学想象力。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向学生推荐白话小说以及半文言文小说,通过熟悉文言文形式能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现在的高中生兴趣都非常的广泛,对阅读的兴趣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自我阅读带给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学生能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以及不同的见解,有老师的推荐作为指导既符合了学生的阅读要求,也能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这样的课外学习模式符合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可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二、加深讲解,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在高中教材中,很多的文言文、诗经以及古诗词韵律都非常的优美,文言文讲解采用逐字讲解、熟读硬背的方式,学生根本学不到文言文的精华部分。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在古今当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在讲解《滕王阁序》的时候,如果采用逐字注解、背诵的方式,就完全品味不出这篇骈体文的句式对仗、韵脚优美、气势磅薄的特点。因此,对文言文的讲解要带有意境的想象,只有通过意境的想象才能感受到古代文人通过文字描绘在我们眼前的景象。隔着时光的流动以及时代的变迁,没有减少它的光华反而增添了历史的魅力。
在新课程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降低课堂教学的作用力,改为引导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感受空间。除了对文言文内容的了解外,成文背景、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特点等,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加强这些方面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三、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课程教育中落实新课程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作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正确的把握新课程的精髓,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思想意识。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方式,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保护学生的个人思想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分别请学生谈谈个人对刘邦和项羽的看法。这两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评定中并没有谁对谁错,根据每个学生性格特点的不同,会出现不一样的评判。只要有理有据,学生的看法都可以得到认同,这样集体讨论发言产生的思想交流以及形成的课堂气氛,对文言文的学习有较好的效果。在学习诗经这样优美淡雅的文言文时,需要学生多一点情景和心境的想象。《涉江采芙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学生可以采用想象阅读的方式表达诗中的情感。
实际上,文言文的阅读非常考究情感交流,学生自己在品读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情景想象的美妙。在讲解文言文时,可以多带入历史事实和野史的涉及,提升趣味性以及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结合现代学生特点加强讲解
现代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较强,对于教师的僵化讲解提不起兴致。出于对学生自主性的考虑,可以多给学生展示的空间。最近,有报道在武汉一中学,学生通过拍摄微电影的方式,重新演绎了《孔雀东南飞》这一文言文片段。通过自己的演绎对人物的性格以及事件情境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达到深化学习的效果。现在学生有很多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因此教师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支持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弱化教师传教的作用,发挥引导、指引的作用,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模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加深文化知识的积累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强化文言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为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做出更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 力.古代汉语文化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篇10
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一是经济类专业的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均有部分重复,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把握不好课程的侧重点,往往忽视了应该因材施教,照本宣科,重复的内容不同课程都讲。二是考核方式和成绩考查办法不合理。目前,高校的经济类课程在经管学院大都是以最为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为基本的。因此都是成绩再加上高校教学工作中学生卷面成绩来评估的,一般卷面成绩比例都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学生们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只有认真背书。有些学生甚至能够一字不差地将经济类课程中的考试内容背下来,有些学生图一时省事采用作弊的办法来应付考试,无论是以上的任何一类学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而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的具体应用全然不知,他们关心的只是成绩而非应用。结果导致了学科考试的高成绩而实际应用中的无知者。国内高校也鼓励教师们采用论文(或实践)形式考核,然而学生可能拖很久也不上交论文(或实践报告),不能按时完成考核。如果学生逾期不交,给不及格,学生会诬告老师说教师扔掉了他的论文;而且学生可能敷衍了事,随便网上下载粘贴点东西就交了,如果大面积的学生论文质量不合格,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不能按时找到工作,而学生的就业率影响学校未来招生从而形成倒逼机制。所以,教师们几乎是求学生按时交论文、求他们修改完善论文,久而久之,教师们就宁可选择卷面考试了,因为卷面考试容易控制学生作答和完成考核的时间。三是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运用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任教师课们进行了不断探索,将各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但这些方法并非与经济类课程的特点完全锲合,其适用性和实效性有待检验。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办法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可以增添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浓厚兴趣,还可以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切合实际的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应用知识。而目前,我们的教学工作很难把握住这一特点,很少有课堂教学能将案例恰到好处地纳入进去,即使应用案例教学的办法,也是浮皮潦草没有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学生们很难理解,结果学习一般是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真正地学会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胡弗汉顿大学教学理念与特点
本文选择教育发达国家英国的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该校商学院与我国特别是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方法。之所以选择该校,一方面是因为胡弗汉顿大学(胡校)是英国第五大公立大学,是一所教学型大学也是中国与英国政府首批公布互认学历的英国院校之一。胡弗汉顿大学设有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科技学院、法律、社科及传媒学院、体育、表演艺术和休闲学院学院,共开设有280多个本科专业课程以及90多个硕士和博士专业课程,学科门类广泛。学校目前拥有23000多名在读学生,其中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数约2500名,中国学生有200多名。另一方面,本文作者先后于2009、2010年先后到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访问,对该校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地实地调研。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胡校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素质和能力,能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因而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教务管理方面都围绕着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来设计。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无论是课件内容还是案例选择方面都非常注重实践性。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融合了企业家潜能、技能方面以及创造力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从这个教学模块中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如何培养自己的企业家技能,并要求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胡校教师广泛查阅了英、美、欧洲的教材,认为没有最理想的教材,因而实行模块化教学,每个教学模块参阅了众多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来确定,避免了各教学模块在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重视教学模块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胡校商学院一年制的无文凭,两年制专科,三年制本科,研究生一年制,每一学年学六个教学模块,各学年教学模块内容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如一年级时学了Managing Individuals at work,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性的团队管理实践案例,二年级时学习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The Key Issues,内容主要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一学年的六个教学模块,其中两个模块是一学期学完,每个模块周学时4学时,另外两个模块是要学一年的,每个模块周学时2个学时,也就是说每学期学生同时只学四个教学模块,每周仅12个学时。胡校大学生没有我们国内学生要学的语言课(如英语)、公共课(如马史哲、体育等),12个学时之外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学的时间。胡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所有课件上网,应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大量资料,特别跨学科的拓展知识技能的学习资料;网络教育平台上还有很多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甚至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是要求要求学生在线撰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3.教学手段多样化。一个教学模块由一个教学团队而不是一位教师任教。通常一个教学模块是一位领导教师(Module Leader)领导制作课件,其他教师参与教学。首先,以讲座(Lectures)方式讲述相关理论一个课时,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的总体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详细具体的事实。通常班容量较大,达到近45人,教师会跟据班容量的大小和教学内容的难易调整讲授的速度。其次,由三位辅导教师(Tutor)进行一个课时的课堂辅导(Tutorials)。一般通过网络由学生自由选择辅导教师(Tutor)分成10~15人的小班进行,辅导内容可以是统计学(Analytical Skills for Business)的计算练习、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的案例讨论等。第三是实践性教学。有些课程有实践活动,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这个教学模块,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第四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如前所述,网络教育平台提供胡校所有课件和大量学习资料以及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学术博客。
4.考核方式多样化、科学化。胡校课程考核方式多种多样,有考勤、听试、案例研究、医科临床实践、卷面考试、小组工作、口试、实习、工作计划、组合、实践、口头报告(演讲)、职业行为、项目、建议、报告、研究、随堂测试、口试(Attendance、Aural、Case Study、Clinical Practice、Coursework、Examination、Groupwork、Oral、Placement、Workplan、Portfolio、Practical、Presentation、Professional Conduct、Project、Proposal、Report、Research、In-class test、Viva Voce)等。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以开放式的考核方式为主,如商学院的课程多以案例研究、报告、研究、口头报告(演讲)、小组工作、实习、实践等这样一些开放性的方式进行。考察知识记忆的封闭式考核(如卷面考试、随堂测试)较少。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如Learning for Business Success这个教学模块就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5.教务管理先进科学。胡校的每个教学模块的考核说明包括考核方式、考核要求、考核提交方式、提交结束时间、考核评分标准、学术不端的界定和处罚等,都非常清楚、完整、规范,都和课件一起挂到校园网上了。胡校为杜绝学生拖延考核的情形,规定学生的考核论文、作业、实践报告等不能直接提交给教师,都要交到教务管理办公室,由教学秘书开具收据,学生以收据证明自己有按时交,如果学生逾期去交,教学秘书将不接受学生的考核材料。而上文提到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或者要求在线提交论文,如学生未按期提交,逾期想提交时,网络已经关闭,就无法提交了。教师可以给未按时交考核的学生不及格,如果学生论的不合格,那教师就给学生不及格,即使全体学生都不及格教师也没有责任,只要教师是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的。如果学生论文涉嫌抄袭,胡校有先进的软件可以复率,而且有严格的处罚机制,绝不姑息。正是有了这样先进科学的教务管理手段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胡校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得以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才得以保证,从而又保证了胡校的声誉。
三、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
了解了胡校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并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改变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胡校,在教务管理、考核方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姣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索[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6).
篇11
一、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国内知名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均以培养科学理论基础扎实、环境科学研究与管理技能熟练,能解决环境科学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均开设诸如科学创新方法、环境科技自助实验等科研创新类课程或实践环节,注重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也十分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分别设置了Theory & Practice in Science、Analysis of Scientific Data课程和Science & the Environment项目实践环节,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欲望和能力。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成熟[3],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的教学指导积极性和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科研兴趣未能有效激发;2.科研创新培养的教学方法还略显僵硬,当前许多高校以单一讲解的理论知识传授方法不能适应该专业科研的特点;3.开设科研创新实践培训的系统性与针对性不强;4.对学生创造性实验和数值模拟能力的培训偏弱。
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体系与教改实践
按照2008版和2012版教学大纲要求,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高年级开设了16学时的专业必修课科研创新,这属于重要的科研实践环节。笔者结合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科研创新课程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在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以及强化科研能力培训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改研究和实践。
(一)启发式科研创新培训模式与训练方法
启发式科研创新的培训贯穿于科研实践的全过程。首先是启发式选题。在课程中利用2学时开展科研小组头脑风暴式研讨,通过布置3分钟图片立意论文及其宣讲活动,锻炼学生创新选题的能力。其次,启发式学习,提出“边学习、边思考、再学习、求创新”的思想,启发学生针对选题,带着问题开展创造性学习,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阅读不同类别科研文献和开展文摘的能力,对学习心得的研讨。再次是启发式方案选择研讨,根据典型案例,开展研究方法与具体方案选择研讨,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方法措施的讲解与培训。最后是启发式成果表达训练。模拟在线成果发表和学术会议,对小组科研创新成果进行展示,课程指导教师充当专业评审员角色,点评成果并对学生的改进内容进行启发。
(二)模块式案例题库建设
开展面向特定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块式教学案例题库。案例库兼顾本校专业特色,重点制定了矿区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污染控制与工艺优化等方向的案例题库。例如《大屯矿区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评价》锻炼学生对现场环境地质灾害调查、收据整理和分析评价的能力,《贾汪废弃矿区地下水污染模拟》和《二氧化碳注入煤层模拟研究》锻炼学生地下水污染模拟和多重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的能力,《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模拟实验研究》锻炼学生对采样、土柱模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成果的表达能力等,每个案例制定相关的科研训练重点说明、学习指导及作业考核与评价方法,教师也在课程作业中帮助学生组建科研小组,并跟踪指导,进行创新培训。
(三)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强化训练
结合我校环境科学科研的特色,基于实验科学的方法理论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科研创新开设了8学时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的强化训练。其中包括:地下水污染的土柱模拟实验、地下水污染与运移模拟软件FEFLOW方法原理和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方法原理和应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在地下水科研中运用等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作业研讨和答疑环节,加强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数值模拟综合能力的培训。
三、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探索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环保工作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环保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对高层次科研创新型环保专门人才的需求力度也逐步增加。因此,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一门课程的内容。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实际,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全面构建科研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由学院教学、科研主管领导协同学校教务部门分管专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具体指导、审查、监督和宣传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教学培训活动。其次,构建一套“宽厚基础、突出特色、贴近实际,追踪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群体系,重点完善专业基础、专业特色以及专业前沿课程群的建设。再者,组建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实现创新团队动态管理,将一部分学生吸收到导师的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对考核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进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最后,从学院层面加大资金投入,增设有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科研开放基金项目。
(二)综合利用多层次科研实践平台
以环境科学与工程“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为契机,利用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校“现代分析与计算中心”的培训课程和进入导师科研实验室,认识并学会本专业相关的高尖端测试仪器测试与分析方法;利用基于本专业成立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实践中心等实习实践单位,提供本科生认识现场问题、转化与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并结合科研项目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现场的科研工作中。
(三)充分发挥科研创新活动导师制的作用
自2010年以来,学院已经为环境科学专业大三、大四的本科生配备了专业导师。导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引导、专业理论学习指导、生活教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以外,更多会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和经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已经深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分入学新生导师制和高年级专业导师制。要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加强学生与导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吸纳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以研促学,进一步激发和培养本科生的科学探究热情与实际工作能力。
(四)科学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
为了解决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精力不集中的问题,要完善教师激励措施,改革工作量和成果评价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参与本科生科研活动;在学院层面设立特定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励,以促进配套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的建设。针对近几年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开展热情不足、技术含量不高、思路新颖欠缺、持久性不长、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我们在科研活动成绩评价、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进行激励,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开展更多、更新、更深的科研活动。
四、总结
篇12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定位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翻天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抓住这一机遇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国际经贸方面的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国际商务知识,其中《国际金融》课程尤其重要。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及财政学等课程后,再深入学习《国际金融》,该课程就不会显得深奥难懂。然而,国贸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有些先修课程并未开设,或同期开设,理论衔接不上,学生感到乏味,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并学好它,《国际金融》课程如何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
在大多数教学环节中,教师讲解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严谨性和授课的规范性,但教师依然是满堂灌,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然而《国际金融》中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货币危机理论等相对难理解,教师以带领学生啃书本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另外教师本身对理论研究不透,课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给出满意的回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之所以采用平铺直叙讲解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没有认清教育的主要目的。它应是为社会培养既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作为教师,深入浅出地介绍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让学生由浅及深,由易到难,使自身逐步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就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对未来《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授课前,教师首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向学生阐明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从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入,另一方面,需要经过教师的阐述,将艰涩深奥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显而易见和通俗易懂的现实感知。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应是片面的强制,而是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不断尝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原先的授课是嗓子加粉笔,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和需要。随着各大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及,很多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仅是将书本上死板的知识复制粘贴到课件上,课上独自诵读而已。教师应将教学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插入或链接到PPT中,增加感性认识。教师在讲授货币危机部分时,可以播放凤凰卫视栏目《世界大讲堂》中宋鸿兵的专辑――货币战争等核心视频,使学生真正了解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索罗斯如何操控亚洲外汇市场的全过程。在讲授热钱冲击我国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套取利差时,教师可以将郎咸平的《说出欧美股市的秘密》视频进行播放,直接将学生引入1929年后美国的证券交易制度立法过程进行讲授。另外,为避免多媒体教学走马观花看电影的现象,教师应课前将PPT电子版发给学生,课堂上学生带着打印好的课件,边听课边在课件上有重点地做标示,节约抄笔记的时间。遇到PPT中陈述性文字时,大容量的多媒体是有必要的,但在课堂上应注意中间的停顿,给学生留出理解和思考的时间。
2.案例教学法。国际金融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案例选择。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进度,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的案例不在多,而在新,在精,最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案例引入。教师将筛选出的金融案例通过口述、文字、图片、图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形式完整地向学生阐述,使学生对该案例有一个粗略的、总体上的了解。第三个环节是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在独立完成相关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得出结论之后,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第四个环节是评价总结。教师在对问题整体把握的原则下,鼓励学生大胆去思考,积极进行讨论和争辩,及时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和创新处,重要的不在于寻找统一答案,而是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外汇交易实务部分可以举国内外外汇汇率风险管理的影响较大的事件,如“国储铜事件”、“中航油事件”、“巴林银行破产”来讲授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使学生通过这些重大国际金融案例体会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欲望,扩展教学内容。
3.模拟仿真教学法。从教学角度出发,情景理论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系统,关注系统体系中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学习环境的氛围。学生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更好地体会金融的意义以及领悟教师的用心。在讲授外汇交易知识时,涉及国际金融模拟实验的操作可在金融实验室完成,实验室中需要配置相应的业务软件,比如智盛系统、世华财讯交易系统、汇势通模拟交易、APFX雅浦等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商业软件和在线模拟系统,使实际金融市场的交易环境在金融实验室得以再现。这种现场教授的方法,既克服了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的困难,又拓展了实习领域,还能降低实习成本,使学生能够轻松快捷地掌握最新的外汇交易工具,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掌握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必备金融产品,从而将国际金融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理论转化为实际专业操作能力,可以改变以往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局面。
4.实训教学法。通过校企合作的办法,建立银行、证券公司、外贸企业等实训基地,以便作为校内模拟仿真教学的拓展。例如让学生进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单位的部门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为将来成功地步入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积极聘请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校讲座以及担任客座教授,直接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加强学院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还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省市和全国各类相关业务技能大赛,学以致用,拓展学生对于国际金融业务的实用操作技能。除了加强学生实训外,高校还应该加强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推动高校教师利用假期或中短期挂职,采取社会兼职、业务合作以及长期深入的咨询服务等形式。通过开展这一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篇13
《C语言程序设计》是针对我校理工类专业大一新生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目前高校最流行和实用的一种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是进行程序设计教学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理工类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一座重要桥梁,因此,该门课程一直是高校所开设的高级语言课程之一。
1 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目前我校教师在《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教学方面的现状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总结了师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教、难学的原因,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我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处于比较低层次
大多数学生是少数民族,入校时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对中文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弱,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差,对学习的自信心不太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所欠缺,大部分同学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偏差,总的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处于较低层次,学习方法比较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对中文的理解能力欠佳,大多同学,不理解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只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被动地记忆教师讲授的基本概念、语法知识等,上机也只会调试程序,根本设计不出程序,对上机实践操作兴趣不高,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会举一反三,给自己增大了莫名的学习负担,编程上遇到一些困难就容易退缩。尤其是在大一第二学期阶段,有不少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操作还不太熟悉,程序设计课程对初学计算机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显得更加抽象、一些程序设计的流难以理解,这往往是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产生畏难、甚至恐惧情绪的原因,最终导致厌学的后果。
1.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不太合理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一般都是在大一阶段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工作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方面的内容,了解的甚少。因此,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特点,现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内容进行提炼,减少传统的C语言教材较为复杂语法知识、算法等知识,传统教材一开始上来的几节课便是介绍和计算机硬件结合紧密术语、数据类型、语法规则,算法流程等基本概念,学习内容显得相当的抽象、繁杂、枯燥,新概念名词和规则如排山倒海般涌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学习的内容相当多,而且比较枯燥乏味、跟实际生活毫无关联,顿感学习压力很大,对程序设计的好奇心和期待随着前几节课云山雾罩般语法知识和规则的涌来消失殆尽,一开始满怀的学习热情受到压抑,因而失去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动力,甚至有极少学生因而产生畏惧情绪选择放弃,不利于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1.3 上机实践存在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对这门课程来讲,非常重要,很多理论知识必须要通过上机动手调试才能够加深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目前,许多高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考试形式基本上是采用笔试,考试的主要内容仅仅是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这种考试形式使得学生在平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太重视实验实践的环节,另外,也有因为硬件环境或课时原因而造成学生上机实践课时不足,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环节脱节,反过来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重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C语言基础,第二阶段是程序设计。制定的新课程教学大纲“本着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降低程序设计的难易程度,加强程序设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增加新知识、新理论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的介绍,补充教材难以编入的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充分体现该课程教学大纲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科学性、先进性。
该门课程的开设64课时,其中理论32课时,实践32课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通过修订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相关教学文件,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并对实践过程进行单独考核。另外,为了弥补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知识的需求情况,将实验项目计划增设了选做内容和必做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做相应的项目,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驱动、小组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选择趣味性强且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项目作为教学主线,合理布局第一个项目,将每个实践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体现相关的知识点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子项目,对应理论教学的各个教学知识点,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项目中的问题的深化和知识点的补充,来拓宽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实现独立完成项目的目的,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尤其是介绍新内容时,避免选取复杂程序或学生不熟悉的数学、物理等问题作为案例,尽量选择学生平常比较熟悉的问题来进行分析讲解程序设计。在学生了解了新的知识点及新的编程方法后,再扩展介绍新方法的应用和一些常见的技巧,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但常用的一些编程技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程序设计思想为教学内容的主线,围绕着一个学生熟悉项目,努力让学生能主动而非被动接受新教学内容。用教学项目把整个课程诸多关联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着一个案例,如学生进行计算器的设计,从这个主题出发,循序渐进,逐渐延伸、拓展,随着带领学生不断提出新的用户需求并主动设法解决,引出能满足新要求的方法和相关知识点。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按照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按“够用、实用”为原则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合理取舍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舍弃了一些不常用的语法和章节,注重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兼顾教学和自学两方面的适用性。例如:可以先带领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项目――设计一个简单“加减乘除”的计算器程序,做简单的输入二个数据、然后计算结果和输出计算结果的工作,而后再给学生进一步讲解完成每一步工作所用的相关语法知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学生对两个数据的“加减乘除”的处理方法很熟悉,学生通过把平常熟悉的工作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得到所需的工作结果,让学生体会到C语言程序的神奇而不神秘,有趣而不难学,体会到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步骤的条理性、逻辑性和掌握相关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减少、消除学生初学程序设计语言时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形成“三结合一补充”的教学方法,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开放考试相结合,模拟项目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包括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课堂、数字图书馆等。
3.1 采用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法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抛弃传统的从介绍基本概念、语法知识和规则再到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全程贯穿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思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接受任务到如何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思考、学习和掌握编程知识和编程方法,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2 采取有效的讲课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讲课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采用师生互动法,避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免学生因被动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加强师生互动,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主动提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利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适时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进一步的要求,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如何编出程序能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如何把问题解决的巧妙些、任务完成的更好些、程序的质量更高些,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编程及创新能力。
图1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图
对于重点、难点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讲课方式和思路进行讲解,如启发式、循序渐进式、师生互动式、实例法、类比法等方法,可以有效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如帮助学生对循环控制变量作用的理解,可以类比环形跑道上的长跑裁判员统计运动员所跑的圈数并给出最终判断。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借助动画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如讲解数据冒泡排序时,我们老师做了教学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组数据排序的过程及最后最终结果,这样学生对抽象的一组数据的排序就容易理解了。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的优势互补,在碰到难点内容时,我们制作微课,帮助同学们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和微课相结合的方式,演示程序设计中的难点部分,提高教师、学生的教、学效率,利用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结合传统板书来讲课,写出重点难点,画龙点睛,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的印象,理清程序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变化情况。尤其在初期讲解程序设计时,利用板书逐步写出程序的效果更好些,这样在整个板书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要讲解的内容,思考、提问、修改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思路能与教师的讲解保持同步。
3.3 实验教学的改革
让学生明确编程理论知识必须要通过上机动手调试才能加深理解和掌握,思维能力、编程能力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的新理念,主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将实验内容设为基本篇和提高篇,基本篇用以锻炼学生应用基本知识编程解决简单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设为提高篇用以锻炼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编程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保证实验的效果,要求学生必须做好上机前准备,设计源程序和调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实验结束上交源程序,课后上交实验报告。
3.4 建设多元的立体化教材
积极进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和实践。其中包括教材、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教案、电子多媒体课件、微课堂、教学网站、题库、习题集等。 出版1部教材。由笔者参编的《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教程》是以项目教学为编写思想,在该教材中融入大量最新的以同学们生活非常贴近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案例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实例,力求提高教材的通读性和实用性,强化学习实践操作能力,做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技能实用”。
教案中除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等内容外,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课程特点,编写了课后的作业题、思考题等内容,电子教案内容非常充实,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多媒体课件内容的设计上,尽量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只要有用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思路清晰,既包括了教材的所有内容,在又能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电子课件、作业、课后思考题、教学大纲等均通过网络以精品课程的形式对全校所有同学开放,另外有充足的网络教育资源加上对于该门课程的难点内容利用微课来展现,这些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积极作用。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改变以往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为全面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考核学生上机动手实践能力。为了更加公平、公正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教学改革的效果,《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方式,过程考核是以上机操作为主,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完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就进行相应的考核,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差距,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学习计划;期末考试,以试卷考核为主,主要考查同学对所学理论知论的综合应用能力。
5 评价方式的改革
在《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对考核的评价方式作了大量的修改,制定了符合我校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考核方式。在该门课程的考试中,除了期末的考试由教师来评价之外,对学生的实践操作采取了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其中过程性的考核采用了“学生评价、学生互评、教学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总结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我校实施一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改成果与国家精品课程标准有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我们将继续加大《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国度,加强教学研究,发表高水平教学论文,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加强课程在线学习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