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教务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培训学校教务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培训学校教务管理

篇1

三、党建工作:我按要求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积极参加党史学习教育,3月20日,我被任命为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成员,我及时做好学校每一阶段的党史学习教育的宣传、组织、协调、总结等工作。

篇2

 

一、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物流教育尚未形成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并存的多层次教育体系

 

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组织的学位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物流教学中没有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水准的教学过程,高职高专、研究性本科和应用性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多重叠部分,跨度也不大,教学方式也没形成差异。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缺少人才培养的合作,没有树立起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二)物流教育能力参差不齐

 

物流管理专业是具有实践性较强的新兴专业,培养物流理论素养高、管理岗位职业素质和技能高的人才是物流人才培养机构应承担的责任。我国高校管理专业由于开设的时间不同,物流教学方面投入不同,教师队伍构成不同,导致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上也存在脱节。

 

(三)物流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较重视课堂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学生对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不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更谈不上创新。高校都缺乏市场需求具备何种素质的物流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这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专业教材建设落后,内容更新慢

 

物流专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因此相关的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而且出版的与物流相关的教材内容和质量也难以保证,更新速度也非常慢。难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教材的缺乏不利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而且也妨碍了教师视野的开阔及知识的更新,不能紧跟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缺乏战略人才培养方面相关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职业资格相关考试内容,培养不同领域最高经营者物流人才教育目的设计的课程。

 

物流专业教材的内容更新慢,没有及时反映出随着物流环境变化而采用的不断涌现的新技术的教学过程,没有明确区分,不同领域物流应用知识、技术、运营、管理、规划、战略等专业性内容。课程设计注重共同课程和盖伦为主,教学中通用的内容较多,缺乏时代性、新颖性,不适合产业不同、业务不同需求不同的专门人才的现实不符。

 

(五)物流教育手段传统、单一

 

传统教学中,基本上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引导和启发。教师单项灌输。基本上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时空,学生缺乏参与,造成学生只会简单的模仿,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传统的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宜。

 

二、建构我国高校物流理论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和谐发展的对策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通过学习借鉴和总结,将其结合到我国物流教育实际中,进一步的促进和提高我国高校物流教学水平,通过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元化和谐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物流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一)建构适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特征日趋明显,其他行业和跨国公司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通晓本行业专业知识,又熟悉物流管理和运作的专业物流人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方面的人才通过目前的高校教育很难以满足需求,只有构建将高效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资格认证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才能提供合格人才。结合我国物流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与高校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二)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层次性的培养目标。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各类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的物流教育重点应放在物流操作技能人才的培训方面。高校的物流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的优质的物流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物流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智能型职业资格,不仅需要娴熟的动作技能,而且需要较为综合、复杂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这类资格的获得不仅需要长期的练习,而且还需要学习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智能型职业资格则比较复杂,既要看实际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看获得能力的过程如何、深层次的专业素养如何。当然重视通识课程的教育传统也不可忽视。在如何处理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关系问题上,我们应充分理解与认识两者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必须根据职业资格的属性特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资格与高校物流教育间的关系,任何不加区分地融合或排斥的做法都不利于职业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应用范围是普通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单位资源整合与和谐发展。

 

(四)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应细分现有的物流师考试制度,比如可以分为企业物流师、物流技术师、国际物流师等,这有利于满足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物流职业层次多样性和物流岗位复合型的人才等物流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特征。我国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虽已起步,但较混乱。现有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合格以后就可以拿到资格证,现行制度是通过考试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者,但实质上他们在物流现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通过后,还应该要求笔试通过者参与一定时间的物流实践学习才能为其颁发资格证,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时,应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五)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

 

篇3

(一)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依据

1.政策的指导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下发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提出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的总要求。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印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师资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项目实施方法》,指出: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为中心,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队伍,2006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同年12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意见》,并于2007年正式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完善自身素质。实施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最终目的是切实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正确处理好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的关系,实现我国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2.教师需求

目前在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据我校对全国22所中等职校调查显示,我国培养的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包括毕业生和在校生)共7801人,并且在校生数量曾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预计近几年内每年约有10%以上学校将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如物业保安、物业维修等),对专业教师需求量也会相应提高。并且,目前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大多数教师为跨专业改行而来,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直接分配的,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他们自身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认识较为模糊,对行业运行机制、规律的把握存在偏差,从而造成在专业建设、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与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存有差距,对人才需求层次和能力要求的定位也显得不够准确。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需求状况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必要性,从而决定了教师培训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和方向性。

3.教师能力标准

教师能力标准是制定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直接依据。教师能力标准可分为理论教学能力标准和实践教学能力标准,对此,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分为教师理论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师理论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操作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能力和校外实习教学能力。每一部分都含有二级相关能力指标,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即以此为依据构建二维评价指标体系。

4.培训方案

培训机构制订的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方案亦是构建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在培训方案中,各培训机构制订出相关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计划,这些都将成为构建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尤其是培训目标。一般而言,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既为培训指明方向,同时又是评价的依据。为此,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围绕各机构制定的培训方案展开进行。

(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体系要体现中职教育教学规律,能对教学质量做客观、准确的评价。构建的评价体系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每项指标力求能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出中职教育的实际水平,这是保证评价结论客观、真实的重要前提。可操作性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合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能在实际环境中具体操作,有明确的指标分类,有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使评价过程能为多元评价主体接受和认可,并正确操作。

2.全面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的是在质量评价中,应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培训质量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具体而言,全面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即在评价中应该考虑到教师教学能力各个方面,包括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其次要评价标准全面,尽可能包括教学目标的各项内容,防止突出一点,不及其余;再次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分析各个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根据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效应,确定指标及其权重。同时,评价指标还应注重实际效果,使被评价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明确优势和不足,确定发展的方向。

3.体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

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培训教师教学质量,因此,在评价中可遵循评价的主体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自评的同时重视他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往往是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缺少教学主体的充分参与。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要求评价主体既有课堂教学之外的人员,如专家和实践基地,也有课堂教学内的被评教师或学生,同时还可以考虑同行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改变原来单纯以他评为主的方式,重视自评和互评。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评价体系各项评价指标有具体数量规定,并分为不同的等级,分别定为不同的数值,因此,对培训教师个人,根据体系要求可以进行量化评价,它在评价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但有些评价内容,如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是不能量化的,则可采取定性评价,如采取观察、成长记录袋、真实性评价等方法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对此,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可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针对教师教学能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教师知识的构成

以往评价受传统观念重理论轻实践影响,注重对培训教师专业理论教学能力的评价,忽视教师实践教学和教学技术能力的评价。我们认为,以能力为本位

的教师知识由三部分构成:实践知识、技术知识、理论知识。(如图1)理论知识是实践的背景,实践内化和提升理论。过去,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能提供全程的监督和指导,难以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常规问题和突况加以即使解决,直接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严重脱节。造成教学质量偏低。同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在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中,挑战中职教师的技术知识。然而,在中职教育课堂上还普遍存在着技术知识薄弱的问题。不少教师忽视甚至放弃对这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导致学生降低学习兴趣,磨损学生应对未来实际工作的能力。特别对于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其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偏高,劳动力市场需求大,更加要求专业教师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术知识。对此,在对物业管理专业培训教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我们要将教师的实践知识、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三种知识成分纳入,分别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及课堂教学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2.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

经过查阅,目前大多数质量评价将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其中未能体现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教学能力和教学技术必备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及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方面的要求。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具体的评价对象和具体的评价内容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构建个性化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对构成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应按照以下内容进行剖析(如图2):

(1)教学素质标准。反映教师基本素质的指标,包括专业素质、师德素质等基本职业素质。如教师的仪表、言行、师德、教风、责任心等。

(2)教学技能标准。反映教师工作状况的指标,包括课堂组织能力、实施能力、研究能力等能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开展方面的相关能力。如教师的教学设计、讲课水平、教态仪态、教学技能、教学设施运用等。

(3)教学效果标准。反映教师工作成效的指标,包括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如教师课堂管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学生状况、科研成果等。

其次,在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完整性、合理性的前提下,对以上三个基本要素进行细化,分解出15―20个二级指标。这就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相互包容,便于确切区分和把握,使结果更客观、公正、真实、有效。

(二)根据评价主体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专家评价

一般而言,专家掌握教学的客观规律和评价理论,了解本类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因此专家评价在整个评价中应占很重要的地位。他们一般接受培训部门的聘请,能较好地掌握评价标准,专家的工作方式比较灵活,有权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不同的群体(如学生、同行教师和管理者)中展开调查。所以,制定客观、科学的专家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指标体系,是科学开展专家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专家评价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比较广泛、深入地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受评教师在讲授内容上是否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本质的内容讲透;是否应用最佳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基本要求、达到教学目标等,专家都一目了然。

2.教师自评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对照评价内容,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表现做出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熟悉所授课程及其教学特点,比较清楚自身的教学状况。组织教师对本人教学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认真研究理解教学目标,严格执行教学任务和要求,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利用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评价本人目标的达到程度、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以及知识的增长程度等,通过自我评价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因此,建立教师自我评价机制,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

3.同行评价

同行是本专业、本课程的内行,对专业和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大多与被评教师来自于同一学科,甚至教授同一门课程,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因此,他们在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为了改进教学,同行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谋求共同发展。同行们的客观评价对促使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同行评价活动,教师能增进相互了解,推广教学改革经验及优秀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教师互评教学效果是一种较科学的评价方式,同行评价有利于增加授课教师的压力,迫使授课教师认真备课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同行之间交流、切磋教学方法以及学术见解等问题,进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培训教师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就是通过学生系统地收集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学生自身需要,是否达到教学的计划目标做出判断的过程。学生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学生参加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通过学生评价,建立“教”与“学”信息沟通的桥梁。学生的信息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从而及时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从某个侧面能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其他评教方法相比,学生评教数据采集面较大,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5.实践基地评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物业管理方面人才。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的最终标准,是看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低。而人才质量如何,最具有发言权的不是学校而是用人单位。因此。教学质量评价必须打破学校围墙的界限,变封闭性评价为开放性评价。积极引进教学质量的社会监控、评价主体――实践基地,将更有利于推动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五个方位: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实践基地评价,每个评价主体分别对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评价,这样就形成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见图3)

三、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文论述,我们可构建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不同的主体对于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要素,如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中,有执行大纲和教学文件的要求,而学生评价就没有这个内容。再如实践基地评价中,侧重对培训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而无培训教师理论能力的评价。对此,本文拟构建三种评价体系: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实践基地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培训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评价,以教学素质、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为一级指标,再分解出各个具体的二级指标,见表1:

(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专家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自评指标体系、同行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可在培训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过程末施行,通过培训教师培训考察内容中的“完成教案并试讲”这一环节进行,并可追踪调查培训教师返回工作岗位后的教学能力状况,以形成对培训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培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可在培训教师实习见习阶段由培训基地(或称用人单位)完成,综合评价培训机构的实践教学准备、教学技能及教学效果,评价培训教师经过培训后是否掌握并熟练物业管理相关技能知识和实践知识。

建立一个由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培训基地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避免评价的片面性,使评价达到全面、科学、客观的目的,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性。通过评价,我们可以检查培训教师经过培训是否达到培训目标,是否提高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并及时将评价信息反馈,以形成动态、开放的评价过程,最终促使我国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篇4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在推进素质教育、强化高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高新技术为学校服务,强智人潜心研制开发,隆重推出学校网络办公综合应用平台。该平台以国家教育部正式实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依据,是一套基于校园网的支持各类学校办公应用的服务平台。平台由各学校教务管理系统(SEAS-School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System)和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SOAS-School OfficeAutomatization System)两部分组成。系统根据各种不同学校办公的特点,巧妙地与高校业务系统集成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教师、学生、学校领导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轻松完成日常办公,处理教学、管理等工作,并且可以实现像在本地一样的远程移动办公。这种办公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管理模式。

1 教务管理系统的种类

随着时展、科学的进步,各方管理不断趋于完善,教务管理系统的软件日渐繁多。如:文件格式:DOC/Microsoft Word-HTML版、恩迪For培训学校(sQ]版)、上海安脉中小学教务管理软件、起点教务管理系统5,3网络版、DOC/Microsoft Word-HTML版、南京电大的CPS1.0版等百余种之多。当然运营比较好的、且比较先进的是南京电大的CPS1.0版。教务管理系统是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龙头,其业务性强,教务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将促进学校教务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重要保证。她要求管理者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认真运用科学知识、充分交流,熟练操作,掌握过硬的教务管理软件应用技能。为今后的科学发展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奠定基础。

2 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对象、内容及方法

2.1使用对象:凡加入系统、且存有密码者均可使用该系统

2.2使用的内容:

2.2.1各教学管理环节的系统化管理模块。

2.2.2任课教师所授课程学生成绩的网上录入和提交、有关教学信息的查询。

2.2.3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学生成绩网上查询、各种单学科竞赛、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网上报名等。

2.3使用的方法:教师、教务人员可从学院网页上“教务信息”栏目中查询操作手册。学生从学院网页上”教务信息叫兰目中查询操作手册。

2.4教师的使用安排和要求

2.4.1学期授课教师所授课程学生的成绩必须由授课教师通过网上直接录入和提交,学期成绩网上录入时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提前、或拖后考试成绩录入时间由院、系及学校报相关部门许可后,另行通知),截止时间为考试周最后一门课程考试结束后相应天数内完成,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学生成绩录入系统,否则系统将自动关闭。

2.4.2授课教师应按规定录入平时成绩、期中考核成绩(为期中考试成绩或期中考察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在选择各部分成绩比例后由系统自动生成总评成绩。

2.4.3授课教师录入成绩后,系统自动生成一张成绩登记表,授课教师必须在表中考试后记栏中填入有关内容,打印相应份额签名后交相关系(部)及相关人员,教学秘书归档保存(其中一份交教务部门存档)。

2.4.4授课教师应尽快掌握系统的使用方法,并上网修改个人初始密码并核对本人信息,同时核对授课学生名单,如有问题尽快和各相关部门的教学秘书或教务人员或教务部门联系更正,教师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对应的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统一发放给所在系(部)人员,教师个人密码必须小心保管,如果教师忘记了个人密码,可到相应部门查询。为防他人上网录入成绩或修改成绩,教师在录入成绩时会提示输入该门课的密码,教师可在所在对应的教学秘书处或其管理人员处查询密码。

2.4.5学生使用安排和要求

(1)学生按时注册后,方可进入系统可以正常使用各项功能。不注册的学生不能参加网上报名及各门课程考试,考试成绩不能进入系统的数据库。

(2)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由学生进入本系统在网上完成,评估时间由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另行通知,评估地点为所有能够上网的计算机,学生必须按时间、按要求认真评估。否则学生不能进入系统、不能参加英语等级考试报名、学生本学期成绩不能进入系统的数据库。评估方法以及操作说明届时可在系统网页上查询。

3 教务管理系统操作说明

3.1普通理论课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计划管理一教学任务管理一计划任务安排。进行合班和教师的安排。

3.1.1填写合班要求。

3.1.2填写教师姓名、起止周(相应修改周学时)、教室要求、教学要求等,面向对象等信息。

3.1.3注意修改自己所在校区(或学校)的代码。

3.2公共选修课任务:

3.2.1核实本学期课程,需要停开或增开学科,请上报教务部门,其审批备案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或人员在网上备案后,才可教学。

3.2.2进入教学计划管理一教学任务管理-公共选修课任务。选正确的学年、学期,点击该课程-修改记录,核实起止周,填写教学班容量、上课校区、教师职工编号(选完教师后,出现提示框:要修改选课课号吗?点击是)、教室要求,即任务安排完毕。

3.3实践教学任务安排:

3.3.1进入实践管理-实践管理-实践课程专业分组,进行专业分组。

3.3.2实践管理-实践管理-实践任务安排,选正确学年、学期、年级、课程以及具体的组号,进行教师、时间、上课地点、实习单位等的安排。

(1)安排教师时必须先安排主要教师,选课课号的教师职工号为成绩录入的教师。安排的教师必须为参加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所填写的教师作为以后学评教数据。

(2)起始、结束时间及上课地点必须安排,上课地点不定的输入待定。

(3)短学时间请参照教务部门或教务管理人员短期课程的初步安排的时间。因设备、师资等条件方面的限制,需更改短期时间段的教学,若该专业应修课程中还有其他学科开课,请及时与其他开课部门联系。实践时间起始、结束时间请按课程实际起止时间填写。

结语

篇5

二、生源

1、周边有****家园、*****花园、******小区等大型居民聚居区,满足了必须的生源客户。

2、创办人自有学生若干,保证了一定的生源客户。

三、规模我校拥有10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教室,专业大教室两间,课桌、椅标准化,备有电脑、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全新且舒适的教学设施齐全,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举办者情况创办人 毕业于 ,获得 ,从事专业的教学与教务管理工作多年,对英语培训行业了解较多,所带学员一致好评。

五、师资保证举办者自有专业英语老师五名,加上举办者自身拥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在教学质量上一定是有保证的。我们将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活动参与教学,突出“活泼、有趣、轻松”的特色,我们将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六、学科设置我校拟开设小学生、中学生英语课程同步培训辅导,同时开设适合不同年龄特点的洪恩英语、新概念英语教学教材体系,学校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授课。

七、资金来源学校创办人拟投入10万元作为办学资产,学校经批准设立后,每年追加投入3万元资金,用于继续改善办学条件。

我相信,在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学水平,用我们的爱心、热心、耐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诚信”是我们学校的承诺。

我们的追求: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办让孩子终身难忘的学校。

以上申请恳请领导批准。

篇6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21世纪初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成人教育被确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教的发展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务管理工作与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和管理设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高效地开展成人教育教务管理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即具体细致又繁琐事务性很强的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本校的成人教育在市总工会“资助千人上大学”计划的推动下,招生规模逐年增长、校外开辟的教学站点不断增多,从之前的各地工会培训学校到给企业送教上门,先后在杭汽轮、广汽吉奥、珀莱雅等大型企业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提高企业职工学历水平和素质,本校有校外教学点21个,遍布在全省各地。我校成教教学点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加,若还是利用手工操作方法,不仅容易出错,还增加了人工成本,因此必须依靠现代信息化技术,通过对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的查询,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人为错误以及时间成本。

目前成教学籍管理系统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各类系统,成教学籍管理方面也从单纯的录入、查询、统计发展为有一定综合处理能力的完整管理平台。但是,所有这些引进与建设并没有打破以往的学籍管理模式:各部门之间成绩的传递、教师排课、成绩登分表、学号编排、查阅成绩等依旧还是人工或者QQ完成,所谓用计算机仅仅是利用excel来单机输入记录而已,本校的学籍管理只能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这种半手工操作,电脑单机化的学籍管理系统已经很难适应我校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借助校园网网络环境来构建一个成教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合理地利用因特网的网络资源和跨平台数据访问能力,通过网络进行各种教务、教学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成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不一样,他们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学习时间多为晚上的业余时间,平时跟他们的交流基本通过QQ、电话等通讯方式,十分不便,并且他们的信息素养并不高,因此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管理要求,建立一个界面友好易于学习,能让成教学生经过短期摸索或培训就能上手操作的成教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显得尤其重要。

二、基于信息化的成教学籍管理系统构建

成教学籍管理系统由学生的基本信息管理部分、学期教学计划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注册学籍管理、毕业生报盘管理等几个部分组成,能够完成本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等一系列学籍信息化。

(一)学生学籍信息化

网上招生工作结束以后,招生办便从招录系统中直接导出当年录取的一届新生信息,再进行适当处理,通过字段同名匹配,形成本届新生的基本数据:姓名、性别、考生号、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学习形式、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录取专业、学制等等。教务人员再根据学生的入学年份、所在教学站点、专业等信息来编制学号,建立完整的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方便快捷地根据不同条件查询到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情况,简介明了地对各学生进行退休学、转学、复学、转专业、转学等学籍异动处理。

每年新生入学都要求填写一张学籍大卡,新生报到注册之后,信息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录一些学生信息,直接进入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让学生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陆学籍管理系统,可以查看自己的相关信息,授予一定的权限范围,学生校对补充,确认无误后可以自动提交,完成学生基本信息库的建立。这个部分将原来提取数据并手工编学号、以备注来记录学生的学籍异动等工作分散为由学生操作自己操作补录和电脑数据库记录这样两种方式,在目前只增加学生而不增加管理员的情况下,对本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以后,为学生的学籍注册、教材管理、学费缴纳等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共享,不仅是教务部门,招生处以及财务处也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教学计划排课信息化

成教学生大多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上课,针对他们的社会性和特殊性,教学计划既要有稳定性,又要满足各教务人员对教学计划的调整与变更,本系统能够根据这些特点自动生成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管理要求能够根据定制好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生成一学期的教学计划表单。教务管理员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大纲,分专业分学制录入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师授课时间以及教室的空余情况形成排课表,全面掌握学生攻读时期的教学组织,避免了手工排课时产生授课时间、教室的冲突。

(三)学生成绩管理信息化

成绩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量化体现,是学籍管理中的核心模块,该系统能够达到对学生每一个学期所学的课程成绩进行有效管理,并且直接导出毕业生成绩登分表。原本手工操作的成绩表、补考成绩安排,两者合并为一个统一的web成绩数据库,里面包括了学生的学号、专业、年级、班级等字段。每当学生考试完毕,由任课教师登录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各学生的成绩并进行试卷分析,点击提交,成绩就输送给教务学籍管理处。教务部门可以直接查询某门课程缺考的学生名单,安排补考并打印。任课教师终端能够打印学生成绩,留存备案;各班主任终端也能查看学生成绩并通知学生参加补考;学生本人也只需用各自账户登录系统查看自己的成绩以及补考信息。

通过web录入成绩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异地成绩管理,并且大大减少了教师和成绩管理员的重复劳动,真正实现学生成绩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毕业生电子图像采集信息化

毕业生图像采集工作是毕业生电子注册工作钟的一个重要内容,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和新华社协议,为了保证毕业生图像信息的真实性,由各省新华社图片部负责对本省各高校毕业生图像信息的采集工作。各高校在学生毕业前半年组织好学生,由本省新华社图片采集工作人员采集图像信息,上传到北京新华社总部进行统一冲洗、刻盘,再发送回本校学籍管理处。采集图像后,学生可以在网上校对自己的图片信息,没有参加毕业生电子图像采集的学生不予办理毕业证。

我校成教学生大多都是在业余时间前来学习,有些出差在外地,于是电子图像采集工作的任务完成显得困难重重。要做好电子图像采集工作,学籍管理部门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在下半学期伊始就要积极和本省新华社图片部联系,定好合适的拍照时间,本校成教学生每年3月份入学,2.5年学制毕业时间为6月,退役士兵班学生为2年学制,毕业时间为1月份,因此拍照时间尽量放在十月份完成,在拍照时间选择上尽量关照到每个班的学生,选在毕业班学生都有课程的时候进行拍摄。另一方面,在采集图像之前,做好学生的信息核对审查工作,照片上学信网的关键字段为身份证,从去年开始新增学号代码,因此,在拍摄之前就组织好学生做好关键字段的审核工作,确保网上网下信息一致。本系统增加一个二代身份证刷卡录入终端,学生持本人身份证刷卡以后自动出现学生信息进行拍摄,生成拍摄序号。当所有学生都完成拍摄以后,系统自动生成本次图像采集信息表报新华社,其中包括如下字段:学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专业、学校代码、地区码等等。图像采集信息化既有效地降低了人工校对容易产生的错误率,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毕业生报盘信息化

学籍管理系统的最后一步便是毕业生报盘,即将毕业生在学信网上进行电子注册,保证上报毕业生电子信息的真实性。毕业生电子注册信息以招生录取审批表和省教育厅审批的学籍异动审批表为依据,经过省教育厅毕业生总数据库一对一电脑检索、审核,确保每一份毕业文凭的真实性。上报的毕业生电子注册信息包括:考生号、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校代码、学校名称等关键字段,这些信息都来源于本学籍管理系统,认真做好前面几步学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要关注有些读音相近相同的名字,生僻字,或者出生日期与身份证号码不符合等一些容易犯的错误,确保信息的正确性以便于系统生成正确的毕业生电子注册表,保证毕业生电子注册的顺利进行。

三、小结

成教的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内容,而学籍管理工作又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籍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以人为本”为理念的高效率、低错误的重要措施。在学校推进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同时,学籍管理人员也要不断学习和充实新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管理好全校的成教学籍,提高学籍管理的服务质量,给广大师生带来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傅建生,董文渊.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8):41-43.

[2]李颂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安良.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

篇7

北京市石景山社区学院是依托于区域业余大学建立起来的一所综合性社区高校,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于一身。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逐步形成了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就业创业教育基地、老年教育基地和校外教育基地“四个基地”的办学格局,为区域各年龄段的求学者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等“四个维度”服务区域进行社区教育、终身教育。[1]社会教育培训处作为社区学院的一个分部门,主要承担着“四个基地”的教育培训服务职能。随着学院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教育培训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培训项目和课程不断优化。为了主动适应区域各年龄层次学员学习多样化的特点,契合石景山区经济转型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更好发挥社区学院教育服务作用,提出了增质保量的发展目标。

二、教育培训增质保量的含义

(一)社会教育培训现状

目前,石景山社区学院社会教育培训处年均培训近40000人次,是石景山区较大的社区培训学校。学校常年开设少儿舞蹈、体育、书画、器乐、传统文化等课程50多门;开设书法、钢琴、太极等老年大学课程;开设保育员、茶艺师、养老护理员等职业资格取证类课程;并为区属委办局、企事业单位提供定制培训服务;全面覆盖了学院“四个基地”的教育培训职能。近年来,随着参训社区学员的需求不断增多,社会教育培训职能向四个基地均衡发展迈进,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越来越多,就业创业项目不断开拓,教育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更加贴合了社区教育培训的办学定位。

(二)增质保量对社会教育培训的意义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院如何在继续保证高质量教育培训输出、服务学生的同时,保持培训体量和规模不降低,起到应有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出了增质保量的发展目标。这里的“增质保量”先增的是质,质在量先,是以增质为前提的保量,是以优质质量内涵带来数量的自然稳固和增长,使学院教育培训服务工作能惠及更多的社区市民。具体到落实上,就是如何拓宽发展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和如何稳固发展少儿、老年艺术生活类培训两个方面。

三、拓宽发展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策略

学院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处于爬升阶段,继续拓宽发展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参培单位接洽、培训类型范围、培训服务、培训课程及任课教师聘请都需仔细再摸索,积累经验教训,分析改进策略如下:

(一)建立企事业单位培训动态课程库

针对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不断拓出新领域,涉及的课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建立企事业单位培训动态课程库,解决课程定制的问题。在已经建立的包括党建时政类、经营管理类、法治安全类等7大模块,24个子模块,243门课程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针对不同领域最前沿、最核心、最热点的事件问题,广泛征集、定期更新课程。方法就是要有意识地寻找与定期的迭代课程库,重在“动态”,以适应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专业、实时的特点。还可以针对学院实际,将以往培训中需求多、反响好通用管理类课程再打磨,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牌课程群。

(二)建立企事业单位培训动态师资库

针对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专业性强、对授课内容和形式要求高的特点,建立企事业单位培训动态师资库,解决师资储备问题。一方面,针对校内资源,重点加大融通,将社区志愿者师资队伍、各类外聘专家名单整理汇总,形成基础师资库。另一方面,根据已有课程内容,通过多种渠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寻找知名师资。有意识地涉猎多类别行业专家讲座,根据讲座内容,筛选出适用的师资信息,纳入到动态师资库中。发动身边人脉,收集更多师资信息,打造集学术领域科研专家、管理领域智慧大师、技术领域高端人才的动态师资库。师资与课程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学校鼓励专职教师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研发各类新课程,我们要配合任课教师,基于市场需求,研究受训单位的参训目的,做好课程需求与授课内容的转化匹配工作,为本校教师研发开拓课程提供助力,同时使本校教师成为动态师资库中不可或缺的主力。

(三)提升企事业单位培训管理服务水平

在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中,除了课程本身,更多地还受益于培训服务的加成与增值,这也是确保培训质量,提升口碑的重要一环。1.以需求为导向做好方案策划工作。一般而言,参训单位对于培训目的和所想达成的结果都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对于培训的具体课程和要求往往是模糊的,如何能把单位提升“企业绩效”的这个目标,转化为具体像《执行力》《跨部门沟通》等这些可执行可操作的课程,需要我们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人员构成、问题痛点等信息,再结合需要调查和以往的培训经验,做好这种模糊需求向具体课程的转化工作,最后,通过梳理课程、安排教师、制定计划、反复沟通等工作做好方案策划。一份好的方案是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达到如期效果的保障,也是让参训单位认识学校、了解培训组织能力的敲门砖。2.以流程为基准落实培训实施中的各项服务。合理的工作流程对于培训的顺利进行,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前工作包括:根据甲方需求敲定课程、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和授课地点;课前1~2天进行所有信息确认。课中工作包括:与对方协助管理人员确认各项细节;准备培训用具,调试各项设备,提前做好教室布置;组织学员签到;做好课前教师介绍、课程安排提示等;课中监控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及学员反馈,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采集培训影像、做好资料及课程内容的收集整理。课后工作包括:培训宣传信息的撰写与及时;培训照片及视频的选用及归档;培训效果课后调查,及下次培训沟通。流程化的服务更能体现服务水平的专业,也更能赢得参训单位的认可。3.以细节定成败增加培训附加价值。培训实施过程中,要强调精细化管理,要持续关注课程质量与培训效果,深入研究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更要有意识地设计环节去增加培训的附加价值,“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机构必须及时跟踪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在变化中动态调整创新教育培训组织形式。”[2]这样有利于提升受训单位的满意度。包括课前需求调查及课后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改进提升。组建微信班级管理群,用于通知、学习分享、体会交流,以加强学员的培训获得感。为参训单位制作培训全程影像资料、制作培训合影相框等培训纪念品,撰写培训总结信息等。定期回访参训单位培训效果,接收参训单位新的培训需求。

四、稳固发展文化生活类培训策略

青少年和老年文化生活类的稳固更多的要做好内涵管理,从内部思维的角度加以提升和改进。

(一)优化课程内容,打造系列课程、特色课程

对于文化生活培训来说,核心是课程本身,丰富完备的教学设计是学员选择课程的依据。严格审核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是优质课程的前提。加强教学研究是保持优质课程的方法。坚持教学检查、学员满意度调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3],是监控优质课程的保障。细化课程层次划分,促进课程体系化发展。达到级别层次清晰,衔接顺畅,内容难度由浅入深,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自由选择。如初中高级,铜银金牌,如精品班、精英班、表演班等。紧密对接市场,增设学员需求大的项目,例如传统文化课程、实操体验类课程等。善于研发课程,结合各课程优势,创设综合素养课程,例如成语与绘画的结合,文学与手工的结合,打造校本特色课程。

(二)加强师资管理,打造留得住、干得专的师资队伍

1.完善教师制度管理。规范对新教师的选聘工作,严格审核各类资格证书,聘用之前加强考核和试听,严格审查专业背景,加强初期课程的监管工作。对于决定聘用的教师,做好证件资格存档管理,签订聘任协议,制定教学计划,归纳教学总结,加强对外聘教师的培训,协助教务管理。2.定期开展外聘教师课程研讨会,组织示范课观摩活动。对教学过程中突出问题研讨解决方案并与教师沟通,增加学校与老师之间的黏度。对于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找到教学水平高、学员反映好的教师展示示范课,学校架好教师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外聘老师加强自身教学能力,不断成长提升。3.定期开展外聘教师联谊会,搭建教师与学校沟通的平台,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提升教务管理工作。

(三)加强学员服务,打造培训家文化

做好学员的转化和留存,是保量的重点,根本落脚点在提升服务水平上,让学员更有归属感和认同度,打造培训家文化。1.和谐校园家文化,换位思考细化服务。教学管理人员是标准窗口服务岗位,应该以诚待人、与人为善,给人传递善意的信号。应该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站在学员和家长角度思考问题,避免产生各种误会。应该做好全方位服务,在培训之外,准备好应急物品,布置优化休息区,使学员和家长感受到学校的用心服务。2.安全校园重保障,提高重视加强管理。精准制定完备的安全制度和安全预案,并按照制度严格执行。对于学员中“一老一小”特殊人群,进行校园安全管理规定告知,定期对任课教师及学员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教育工作常抓不懈。教务管理老师要经常在楼内各楼层巡视,发现有安全隐患及时排查,及时修缮。建设安全、和谐、整洁的校园,也是留住生源、稳定生源的有力措施。

五、教育培训增质保量工作任重道远

社区学院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发挥学习型社会培训服务功能,需要持续的改进和完善各项工作,以达到增质保量的目的。

(一)紧跟时代步伐,丰富宣传方法

服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需要让大家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水平和能力,这离不开宣传工作。在做好常规宣传的基础上,应该更注重润物细无声的软性校园布置,例如定期更换学生画展内容,定期更新校园内官方视频宣传片,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等。同时,重视学习活动带来的宣传效果。大的方面,组织各类汇演、作品展、考级考带工作,展示学员的学习成果;小的方面,班级内营造学习氛围,通过节日板报、新年贺卡、优秀作业展示等形式,使学生自觉带入主动学习。借助自媒体平台,宣传学校教育培训形象。重点打造学校微信公众号,构建具有学校统一风格的设计模板,布局公众号常规菜单栏,定期推送各类别文章。做好班级管理微信群成员向公众号粉丝转化工作,利用多渠道推广信息文章,增加可读性的同时增加粉丝关注度;举办基于微信端的各类活动,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与已有微信公众号联动,互相借力推广。也可以利用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等知名自媒体软件,学校的相关信息。渠道的选择可以多样化,加大力度做好内容设计,可以是提前录制好的一节微课,也可以是随堂录制教学片段。定期更新,精琢内容,用好不同渠道的粉丝关注度来宣传学校。

(二)尝试线上教育,实现跨越发展

社区学院教育培训立足区域,全部课程采取面授传统形式,与现在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对比,主攻线下。传统观念认为,以舞蹈、绘画为主的艺术生活类培训,不适合线上课程,但是随着“互联网+”逐渐渗透到教育培训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各类线上课已经成熟,钢琴和绘画等线上课也崭露头角,我们也需要尝试线上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初步尝试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钢琴课每周面授一次,将回琴和答疑搬到线上,两方面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后期在成熟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把一些特色课程完全搬到线上,例如传统文化等课程,逐步打开线上教育模式。除线上课程外,“增质保量”发展也还有其他途径,需要深入研究市场,具备开拓思维,跳出固有框架,创新性地研究教育培训的发展途径和方法。

(三)提高团队成员自身素质

从事培训工作者,要有主动学习精神、涉猎不同的专业领域,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复合型能力。团队更要迎难而上,努力拼搏、甘于奉献、立足岗位工作,发挥社区学院教育培训服务职能。因为,教育培训增质保量的策略不是暂时的,而是需要持续改进提升的,需要时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针对这种不确定性,就要求学校团队成员不断地提升各种素养,来适应千变万化的教育培训工作。

六、结束语

“社区学院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推动社区学院顺应了终身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需要。”[4]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社区学院作为区域终身教育的主阵地,对接区域全年龄段不同层次学员的学习需求,必将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教育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社区学院自身建设,在师资、课程、管理上坚持改进,持续创新,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学院的教育培训职能。社区学院要更多关注“质量”建设,才能在增进质量的基础上保证量的稳定,提升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广.“融合论”视角下区域型社区学院服务终身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天津市河东社区学院创新发展实践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3-4,26.

[2]宋宇红.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品牌化发展与定位策略[J].科技视界,2021(32):193-194.

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30-03

北京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成人教育办学的多元化,开放教育生源基数增长趋势放缓,如何稳定开放教育生源是电大必须面对的现实和今后建设并办好开放大学面临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满足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更好地适应社区、基层、企业和农村学习者的需求,推进开放教育的科学发展和适度延伸,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办好开放大学”的精神,本文以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为视角,对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实践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更好地落实“办好开放大学”的精神,夯实开放大学建设的基础。

一、开放教育学习点的特征分析

开放教育学习点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北京电大“水往低处流”的办学理念,而通过学习点的设立也使得北京电大把开放教育送到了学习者的身边。通过北京电大学习点的实践有助于对举办学习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更好地实现“水往低处流”的办学理念。

1.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习点建设基本状况

电大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成人高校,电大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律。北京电大是北京市最大的大学,是方便、灵活的大学,是最有效益的大学,是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处境不利群体,都“学得起、放得下、捡得回、用得着、见效快”的新型开放大学。为了实现“学得起、放得下、捡得回、用得着、见效快”这个目标,北京电大基于2006年中央电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建设与管理办法》,允许部分中心城市电大直属教学点、县级电大教学点及合作办学单位教学点可试行下设学习点的规定,开展开放教育学习点建设与实践。截至2010年,北京电大依托行业、系统、教育机构共计设立了8个学习点,其中直属开放教育学院设置6个。

2.开放教育学习点的主要优势

第一,稳定办学规模。从开放教育学院招生规模来看,学院本部2008年招生712人,2009年909人,2010年1063人,四个学习点2008年招生430人,2009年2641人,2010年1023人,三年相加学院本部共计招生2694人,学习点4094人,学习点超出学院本部1400人。从学院办学来看,学习点共开设18个专业,112门课程。对学院办学规模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第二,发挥开放教育的优势。北京电大8个学习点大多设在边远山区、行业、系统领域,如延庆、大兴,物资系统、建筑系统、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北京电大通过学习点的建设把大学办在了企业、行业、系统需要的地方,真正实现了“水往低处流”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优势。

第三,有效的支持服务。北京电大通过学习点使学生近距离享受便捷的服务,使得教和学的支持服务就发生在身边,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实现了有支持的学习。

二、开放教育学习点建设的时代背景

“办好开放大学”是国家对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的时代要求。“办好开放大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断提升开放教育的品质,而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关系着开放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开放大学建设。

1.办好开放大学的时展趋势

面对国家“办好开放大学”的历史任务,提高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开放大学建设的关键,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用北京电大校长胡晓松的话可以这样去理解:一是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社会化、国际化的要求建设专业和课程的能力;二是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工商业交流合作的能力;三是建设并开发一流的课程和资源的能力;四是对大规模、多样化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服务和支持的能力;五是进行大规模、分布式办学的能力。其中“大规模、多样化学习者”、“大规模、分布式办学”对开放大学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开放大学独特品格的体现,如何在具体的办学中探索并实现这个目标成为开放教育发展的时代课题。

2.不断提升开放教育品质的时代要求

随着招生规模持续稳定的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工作的侧重点逐步过渡到提升开放教育品质上,具体表现就是对学习点指导、帮助、监督、检查上。学院不仅肩负着本部的办学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学习点的办学责任。要使学习点实现有效地规范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转变、适应的过程。因此,提高学院服务和支持学习者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提升开放教育品质的过程。提升开放教育品质关系着电大是否有进行大规模、分布式办学的能力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开放大学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的核心能力。学院经过几年的实践,本着“以服务为本”的精神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在提升开放教育品质上有了初步成效。

3.回应社会对开放教育质量保障的时代关切

随着近几年远程教育的持续发展,社会对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有所质疑,作为远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开放教育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质疑。学院学习点学生规模的发展对学习点的教学控制成为学院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学习点教学管理人员因为职业背景的原因对开放教育不熟悉,开放教育理念不高。多数学习点依托培训学校、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等,教学设施不到位、网上教学组织不力、对学生学习过程监督不力等,使得学习点质量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学习点这个基本状态逼迫学院必须加强对学习点质量管理,切实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动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探索

1.规范管理是学习点质量监控的基础

第一,制作铜牌。2010年开放学院为5个学习点制作了铜牌,举行学习点授牌仪式,起到了凝聚学习点人心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点是开放教育办学的延伸,是为学生全方位提供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的场所。第二,完善制度。学院建立并完善学习点规章制度,如《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学习点联络员管理规定》、《开放教育学院学习点检查评价表》等学习点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流程。第三,强化信息沟通机制。2010年学院每月更新各学习点联络电话,随时提交各种qq群共享资源;将每位教师以实名命名,并添加每个人至少一个联系电话至群组中;各专业责任教师对各学习点授课教师经常进行远程培训和指导。第四,形成学习点建设研讨机制。2010年学院共组织学习点期末总结会2次,召开了2010年秋学习点教学工作会。在这些专门的座谈中,学习点与学院就联合办学进行了积极沟通,就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发现共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个性问题。第五,实施证书管理制度。2010年学院为了规范学习点兼职教师管理,保证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对学习点教师采取申报、审核、颁发聘书的管理方式,共颁发聘书108份。为了规范教务管理,提高导学教师及学习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提升教务管理服务质量。学院对学习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采取持证上岗制度。第六,落实考试质量监控责任制。学院建立了学习点考试负责人制度,学习点考试负责人负责考试的组织工作、管理工作,并组织人员参与学院的考试工作。学院主考与各学习点负责人签订考试质量监控书,落实责任到位。

2.切实支持服务是学习点质量监控的关键

第一,加强入学教育的实地培训。2010年学院对学习点进行了入学教育的实地培训,参加入学教育学生2633人。为了配合《开放教育学习指南》的网上形考,学院还制作了《新生登录形考测评系统步骤说明》的PPT文件,提供给学习点,并电话辅导学习点管理人员具体操作方法。第二,有效地教学指导。2010年学院全年组织两次对学习点教学服务和教学指导工作,学院分3个督导组,到学习点进行教学服务和教学指导。注重对学习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如入学教育、《开放教育学习指南》网上形成性考核、教务管理软件使用、期末复习组织、实践教学等。还对各学习点授课教师随时进行培训,并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电话沟通,双向视频交流,现场辅导等形式。针对部分学习点地处远郊,面授教师往来不便的特点,学院进行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操作培训。第三,贴近实际的人性化服务。在2011年学院毕业生的图像信息采集工作中,因毕业人数较多,学生距离学院较远,学院特别为北科、金融学院学习点协调安排了单独采集图像。考试成绩单整理下发工作中,为让导学教师和学习点拿到完整的成绩单,全部进行了复印。第四,配备学习点联络员,提供一对一的支持服务。学院选派优秀导学教师担任学习点联络员,通过联络员定期深入学习点和学生之间,建立与学生的电话联系,及时掌握学习点在办学和教学中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帮助学习点和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多样化的手段是学习点质量监控的核心

第一,建立远程视频系统。开放教育学院学习点大多数远离市区,因为种种原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很到位,这给学习点的教学质量带来了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院建立了远程视频系统,助力学习点服务。2010年学院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向学习点详细介绍了学校教学平台的使用、网考改革课程的实施过程以及相关管理经验。帮助学习点了解电大网络资源,促进教学策略应用。第二,现场指导与远程督导相结合。学院分为3个教学督导组,到6个学习点进行教学检查。采取现场指导与远程督导相结合。与学生及面授教师进行交流,听取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实际困难以及建议。与此同时,学院本部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向学习点详细介绍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操作。在此基础上更为直观地演示电大双向视频教学过程。通过这种检查指导,学习点更加了解了开放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

四、开放教育学习点发展路径的现实选择

在对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学习点质量管理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开放教育学习点发展路径进行共性与个性的分析,这是开放教育学习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选择,符合开放教育持续科学的发展。

1.是与学习点共同发展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发展是共同的目标,实现双赢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追求。开放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如何实现与其他办学机构的双赢,使得开放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开放教育面临的现实选择。“同”是目标,“异”是特点,同其所同,异其所异。同其所同就是说实现教育的社会效益是开放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参与开放教育办学社会机构的追求,这是开放教育的本质所决定。异其所异就是不同教育类型、办学机构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其之所以立足社会的最主要现实基础。因此,只有同其所同,异其所异,才能更有力地显现出各自的优势。不抓住特点,不从其特别处锲入就会停留在现有状态,而不去求发展。认真抓住特点,不是人为地营造特点,不是坚持自己“异”,必须尊重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开放教育当前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开放教育面临的状态,无论是规模上、质量上、效益上都想发展,都想实现发展的目标。所以要同中有异,不是异而不同,要做到同曲同奏,而不是同曲异奏。

2.稳定办学规模是与学习点共同发展的重点

没有规模就没有发展,规模是发展的基础,这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基础。开放教育面临着稳定规模,甚至发展规模的现实需要,就是说还要追求规模,或者说稳定规模,就是说开放教育必须保持适度规模的稳步增长。合理的规模才能使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保障开放教育的质量,离开规模就是奢谈质量,没有质量,规模就是无源之水。因此,稳定规模是开放教育学习点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合作的基础,是发展的基础,是质量的基础,是提升开放教育办学品质的关键。

3.教学质量是与学习点共同发展的关键

不管是稳定规模、发展规模都不能忽视教学质量,这是开放教育事业发展存量,是必须要做好的。教学质量是教和学出来的,不是考试考出来的,不是生产出来的,是通过不折不扣落实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锻造出来的。只有做好了存量的部分才有增量的部分,目前开放学院所做的都是做强存量,不管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还是支持服务都是在做强存量,存量做强了增量自然而然就有了。开放教育通过学习点实现了“水往低处流”,举办开放教育行业、系统等办学机构也获得了事业发展的基础,实现了双赢。

总之,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管理与建设要从师资管理、教学流程、专业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学习支持服务等各个方面去下功夫。学生对学习点办学条件、管理模式、支持服务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才率。要使学习点在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中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总结经验,为电大的办学提供各种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建立学习点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充分发挥开放教育与学习点各自的特色,找到共赢的点,同其所同,异其所异,才能更有力地显现出开放教育办学的优势,夯实“办好开放大学”的基础,落实好国家对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教高厅[2002])1号).

[2]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管理暂行办法(教高厅[2003]2号).

[3]中央电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建设和管理办法(电校教[2004]74号).

[4]胡晓松.有教无类五十载 科学发展上水平[J].北京教育(高教),

2010,(3).

[5]王锋.系统建设:电大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6]蔡晓东.国际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J].成人高教学刊,2009,(1).

[7]张永清,黄志坚.电大基层教学点构建教学平台的探索与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8]蔡晓东.关于远程教育分类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篇9

1.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中国的外资投入引发了对外语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技能型外语人才持续走俏,特别是小语种人才就业前景普遍看好。据国内的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的小语种专业就业率几乎是100%,小语种受到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报考小语种的升温开始打破英语一统天下的局面。2008年全国有25所院校具有单独招收小语种考生的资格,比2007年增加了6所,然而这些都是重点院校,因而也只有少数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才可能被录取,其人数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

尽管语言学习的过程十分枯燥和艰辛,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练习,需要大量的记忆,还会受到学习者本人是否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的制约,但并不能因此剥夺大多数有学习小语种专业的志向者的学习机会。他们中很多人会选择报考更低层次的普通院校小语种专业。现在,一般院校的小语种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锁定在纯语言的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加上数年来小语种专业的急速膨胀,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随着就业大趋势的变化开始恶化。

以日语专业为例,2004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加上日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和加工整体规模越来越大。近年来日语人才需求量节节攀升,对高层次日语专业人才的聘用岗位数的比例保持在1∶5至1∶8之间,上海地区新开办日资企业接近每天1家。但是,他们往往要求“复合型”人才[1],对单一的低层次的日语翻译人才需求渐趋疲软,因此,日语也开始进入了高职高专的公共外语课堂,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2]。有专家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转变是因为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单纯的外语人才,即只具有单一的外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外语专业开始经历由“热”至“冷”的转变,市场经济呼唤口径宽、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3]。

2.外语技能的工具意识

然而,多年的改革开放,整个社会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语已经成为一种技能工具,越来越多的非外语专业出身的人也能够自如运用。这也促使很多人开始冷静思考,重新对语言的工具性进行反思,也使得很多应届高考考生开始放弃选择进入大学主攻外语专业的想法。

其实,语言也是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无论该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是简单还是复杂,在母语的语言环境下,世界各地所有儿童在相同时期的阶段,其达到的语言水平都是同等的。一种语言,无论我们觉得多么难说,即使未受过教育的本族人都会说。例如拉丁语,对于学习现代拉丁语的人来说都不那么容易,然而最初使用这种语言的却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奴隶,当时的拉丁语和现代拉丁语一样复杂,但是,未受过教育的农夫和罗马宫廷里的3岁小孩都能使用。所以,有很多考生开始意识到寒窗十二年,进入大学,特别到一所非名牌大学去学一个3岁小孩都会使用的工具是否值得。当然,肩负高等教育任务的大学也没有忽视这个动向,许多本科院校早就在外语专业中附加了职业方向性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课程。

除了进行语言研究,外语仅仅是一个技能工具的意识更体现在理工科的部分学生当中。他们强烈意识到外语是今后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具有足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也相对较高。我校的日本教师曾经在日本国内接触过很多能够使用日语进行流畅交流的理工类的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尽管他们文学功底不及在日本主攻日语语言的外国学生,但是在流畅程度,以及对日语的运用熟练程度上往往都超过主攻日语语言的留学生。这也应了我国的一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匠不一定会关注工具的制造,但是他们一定关心如何巧妙地对工具进行有效的利用。

3.自觉学习的前提

我国个别高校在学生入学时立即进行外语能力摸底考试,然后按照学生现有的外语水平把他们编入快、中、慢班,分别按不同的授课速度、不同的授课难度教授外语[4]。但是,对于非外语专业大学新生来说,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有积极的学习英语的动机。例如,由于他们中很多人从幼年开始受到日本的动画片的影响,填志愿时虽然没有选择日语专业,但很多学生具有强烈的日语学习动机,对于英语学习却持有一定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妨碍了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实现自觉学习的必备条件。可是,在大学之前的教学阶段,除部分地区因历史原因外,一般都把英语定为必修科目,尽管不排除众多的对英语真正有兴趣者,但是,不可避免存在引导方式的不妥和少年儿童本身逆反心理的作用,实际上存在着更多无奈的、被动的学习者。日本动画片对我国的少年儿童的影响极大,后来韩剧又以其特有的魅力卷起韩流,这些都导致众多高考考生对日语和韩语的学习欲望,与此前的强迫学习英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上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沿海地区外资企业的多样化带来的小语种就业

优势等影响,使小语种具有了很大的魅力,已经形成了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对学校整体发展的影响

1.公外教学的发展

一般高职公共外语教学,往往只有英语一个语种。不可否认,英语的使用范围、使用人数等具有绝对优势。但是,随着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各国的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其他民间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需求,社会对其他一些语种的需求也具有了很大的规模。比如,对于日语的人才需求就经过了一个迅速膨胀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日语语言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趋于饱和,但是对于同时具有专业知识的日语人才的需求愈趋旺盛。考虑到未来就业的问题,很多新生试图放弃英语,转而学习其他外语语种,可是,目前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选修,毕业条件中对英语的要求也并没有因选择学习第二外语而得到放宽,学生也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自己所喜爱的外语语种的学习。

外语专业之外的其他理工科专业已经呈现出对英语之外的外语教学需求,公共外语如果除了英语之外开设其他有利于就业的相关语种比如韩语和日语等的条件已经成熟,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自己选定的外语知识,给教学双方都能带来新的活力。目前,我校已经具备日语和韩语教学力量,通过公共外语自选体系,不仅可以发展我校的外语教育,还能增强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和能力,成为吸引考生的一个亮点。

2.有利于学校整体的发展

报考非外语专业者进入大学后,一般都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学习英语,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公外。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其自己的特色,在南通的日资大型企业也比较多,其中包括富士通、川崎造船、三菱重工、三菱化学等大企业,世界造纸第三大企业王子造纸,纤维巨人东丽、帝人,上海周边的苏州、无锡、嘉兴等地的日资企业更加密集,涵盖了机电、化工、纺织等多个行业,这都为我校的部分热门专业开设日语公外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所以,我校可以以日语公外为突破口,根据社会行业的需求调整公共外语教学,增加对考生的吸引力,促进全校其他各个专业的横向发展。事实上,大学生都应该接受通识教育,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外语技能本身并不具有学术性[5]的观念必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深入人心。

三、实施的方法措施

1.必要性与可行性

目前国内有不少大学在英语公外实施分层教学,给教学双方都带来了活力,但是,进入大学就立即可以自由选择第一外语语种的学校,除东北地区中学开始到大学都有将日语作为第一外语授课的情况外,还没有在其他地区实施的公开报道。

在全校推行公共外语语种自选有可能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但是目前还是应该探讨在调查研究的前提下在部分系科有目的地试验性展开。

比如,目前在南通地区的日资造船、造纸、纺织、化工企业规模较大,特别是王子造纸几年后将会投入生产,潜在着巨大的知识型劳动力的消化能力,能够运用日语进行日常工作生活交流的相关专业的高职毕业学生可能会受到欢迎。学校可以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调研小组,对南通的大型日资企业进行走访,以便准确地掌握他们所需要的。

所以在我校的一些系科进行日语选课调查就可能收到较好的预计效果。

从招生也能预计到外语选课的部分结果。比如,观察2008年应用日语商务方向的招生就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招生名额是40人,可是第一志愿却超过了80人,一半以上的考生必须服从调济而进入非外语类的系科。当然这是高考管理体制上造成的无奈,如果公共外语选课能够实施,就可能会再次焕发他们学习日语的热情,获得意外的教学效果。

2.尝试外语专业招收理科生

近年来,本科院校的外语专业也开始重视语言的职业运用能力培养,特别是非重点院校在逐步放弃纯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向,加上高考本身的缺陷,使得社会上的外语培训学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壮大,比如在南通市内,社会办学的日语学校规模较大的就有明正、朝日、新世界等,这些都给高职院校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不过,他们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只有单一的语言培养,不具备多专业整合利用的教学基础条件。

所以,我校的外语专业为了抗衡就业形势的恶化,除了开设小语种公共外语外,可以利用外语之外的强势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外语语种组合,同时还可以考虑在今后的外语专业中招收理科高中毕业生,开拓发展外语教学的理工科方向,从根本上改变外语的学习氛围,使实用型外语教学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3.公外教学体制政策

有些学校在新生入学后,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公共外语的语种,已经将日语作为第一外语提供给学生选择[6]。如果学生选择日语作为必修外语,其外语技能目标就可以确定为相应的日语能力级别,不再对英语作出强制性要求。

例如,日语能力考试改革[7]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就可以达到日语N4级或日语实用能力鉴定JTEST-F级,具备日常简单会话的能力和继续自主学习所必须的基础,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资料等就专业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公共外语课程,包括英语都可以同时开设基础班、目标班、提高班三个层次,由教务管理部门安排在统一的时间内授课,在学生未达成目标时,即使是高年级学生也要允许其在基础班或目标班学习,以保证目标的达成率。对于提前达标者,比如日语如果目标确定为N4级或JTEST-F级,合格的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政策奖励,让他们腾出更多的精力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或提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条件。

公共外语如果采用分级教学,在这一个教学时间内虽然行政班级的结构被打乱,给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外语学习时间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分级教学的实施和目标的明确性,使学生的外语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发挥,从而有望改善整个学校的学习风貌。

四、结论

尝试公共外语语种自选应该成为今后我校教学的一个特色和亮点,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更能贴近外向型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只要教学目标明确、措施得力,预计就会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师资力量的配置、教学部门间的协调、教务教学管理必然会面临新的课题,需要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点及面逐步试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月枝.我国高校日语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7,(04).

[2]羊昭红.试论建立职业大学公共日语教学模式.广州大学学报,2000,(02).

[3]陈静.关于普通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冷思考.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第26卷,(2).

[4]郑慧文.以学生为主体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4)(总第134期).

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01-02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能够确保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还保持在较为传统的模仿沿用阶段,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无法保持高度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有所突破,必须对管理工作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使高职院校保持高效发展力和持续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一、我国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现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教育体制改革。自此,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职业化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办高等职业院校,大量的传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被模仿和沿用,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并输送职业化匹配度更高的人才。时至今日,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显现出与现代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组织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一般以教学和后勤两部分来确定相关的组织机构。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将所有的组织机构按照行政规划的统一部署来管理,不同部门之间并没有过多的联系,这样的组织机构管理使得处于教学、科研等不同岗位的师生不能通过增进交流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

(二)教务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仍然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制约。各种教学行为的实践具有明显的守旧性。在强调人本主义的今天,教务管理依然重管制轻服务,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积极调动师生的学术创造性。课程管理方面,没有立足于自身院校的特点展开科学化的课程设计,专业设置、教学教材及教学内容等缺乏特色。

(三)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考核等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高职院校有些专业的开设虽然全面,但在科研深度上并没有科学规划。而且在很多学科教学中,往往关注理论研究,忽视对实操能力的培养和强化,不能与社会实践相挂钩来完成教学。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和考核缺乏相关的制度,在教学的层次化设计方面缺乏适度性。

二、我国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迎合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规模化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则代表着国内高职院校紧跟国家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做出的努力。近十年来,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大大提升。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较高的招生率、就业率,必须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创新出更为高效、系统的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模式,高职院校必然在高职学生的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科研水平的增强、教育管理的改善等方面有更突出的贡献,不断满足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现实需求。

(二)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高职院校加大了与国际院校之间的友好联系。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创新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体制改革和规范化管理方面不断创新突破,缩小了同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差距,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因此,整合优质资源,探索教学及其他方面的管理经验,改善教学环境和质量,可以确保院校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健康发展。

(三)促进高职学生的自我发展。在市场化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不同行业对人才的定义已不再按单项技能来衡量,而往往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后,能够积极针对社会需求对学生开展必要的教育培训,使得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严谨、放松的教育管理氛围中,能够更多地感悟学习所得,从而积极根据所学解决问题,不断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

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管理典型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在德国,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地位。当地人民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最佳补充和延续。德国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往往采用“校企合作、工作过程项目化”的模式,同时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说,德国的高职教育离不开政府和企I的认可和支持,他们积极建立各种人才教育与实践平台,帮助高职院校培养素质出众、技能娴熟的综合人才。

(二)法国――“交叉学习”。法国的职业教育坚持从小学抓起,学生从小就能学习到很多生产实践类知识。在法国,高职教育特别重视专业相关的基础教育和技术学习,对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也不放松,几方面学习的齐头并进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职业素养。法国的高职院校提倡“交叉学习、独立考核”,力求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在同一课堂上完成对理论和实践的交叉教学,但阶段性考核又必须分离独立进行。

(三)日本――“多层开放”。在日本,高职教育坚持“多层开放”的教育管理模式。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开放式国民教育管理体系,体系中的主体是不同层次的院校,包含正规学制的高等学校、短期培训学校等。高职学生完全根据个人需求,按层次、类别的不同选择院校就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院校层次和教学内容不同,但都严格秉承同一个教学理念,即全力培养具备高胜任力的人才。

四、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扩大行政职能效力,强化管理制度改革。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认知差异性。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在声誉和口碑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每年的招生工作,大批量的优秀学生被普通高校录取,而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成绩相对要低很多。同时,每年的就业工作,高职学生往往面临很多歧视和误解。这些现象反映出当前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等级认知差异性。要解决这一难题,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全面重视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积极通过宣传等措施改变人们对职业高校和普通高校的社会地位的错误认识,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信心,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创造条件。

2.改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质量。由于传统的观念认知、生源素质较低、师资水平不平衡等原因,我国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教学质量较低。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日本等国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在校内积极开设不同等级教学,既可以特别开设精英式专业技术人才班开展精英教育,也可以积极构建富含自身特点的特色专业,集中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进行精心培育,从而拉动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3.追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发展。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管理模式,将职业教育直接与学生的未来就业相联系,保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统筹协调发展,以获得更好的促进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适用性。一方面,重视知识积累,培养学识和才干;另一方面,重视技能加身,巩固操作与技巧。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坚持人本教育理念,塑造特色院校形象。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课程设计。高职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较差,理论和实践水平一般。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深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让学生不会感到受歧视,给予学生公平待遇。在课程设计方面,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高教学预期,降低考评标准,灵活采用更易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适当控制课题的难易程度,把握所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地完成组织优化,帮助学生按自身的能力跟进学习进度。

2.优化地区特长,创建特色职校。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往往大同小异,没有形成特色学科、特色专业与特有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域特点、风俗传统等,挖掘自身的优势,发挥院校地^特长,创建其他院校无法复制的特色专业或课程。例如,高职院校所在地矿藏丰富,且资源独有,可以打造以研究当地矿藏开发、能源利用等为特色的专业或课程,从而使得自身成为独一无二的特色院校。

(三)健全职校招生机制,多种渠道保持生源。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1.全国统考招生。高考是中国学子进入普通大学或职业院校的统一考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根据自身的校舍资源、师资力量控制生源缺口,设立分数线,尽可能地择优录取参加高考的考生。当然,高考成绩只是一个学生一段时间的评价标准,高职院校在全国统考招生环节,可以适当参考与院校有关联的单科成绩、艺术分值加分等情况,综合考虑招生。

2.院校领导亲自招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院校的校长都会走出学校,积极宣传学校特色,还有的院校领导亲自组织考生面试。这样的招生方式在国内仍属于空白。其实,校长作为院校的决策者参与到招生中,无疑能够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为学院打造良好的正面形象,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四)丰富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1.整合资源,建立模拟厂区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在加强校企合作方面应该积极创新发展,积极整合自身的场地、器材、师资等资源,按照社会标准企业框架打造模拟厂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习环境。在集中优势办学力量下,实训基地积极开展教学、培训、学习等不同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邀请专家进校园,营造交流氛围。为了让学生时刻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了解外界行业信息与发展趋势等内容,高职院校可以积极邀请相关行业的企业工程师、学术专家等走进校园,以知识讲座或科普座谈会等形式促进专家、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推进教学创新改革。

3.校企双向合作,重视学生实践。为了早日让学生就业成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高职院校要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校企之间的合作,既可以让学生直接到企业实习,毕业后原岗位就业,也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为课程教学增加实践指导。有了校企之间的互动合作,学生的实践机会大大增多,综合能力得到较快增长。

总之,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创新应该根据院校自身状况,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为导向来进行改革。同时,高职院校应强化管理制度改革,坚持人本教育理念,塑造特色院校形象,健全职校招生机制,多种渠道保持生源,丰富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辽宁经济, 2016(1)

[2]罗梦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

篇1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现今大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或者计算机相关的信息类专业。然而,尽管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众多,但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口却难以填补。而且据统计,目前很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待业比例在各专业中是占得最多的。此种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少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及实效性有待增进。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新方法、新手段,与时俱进地做出一些改革,在努力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1加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关注,而不只以科研成果衡量教师的价值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科学考评机制,而多用学生对教师的测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授课质量,以至于不少教师往往缺乏主观动力去花心思研究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而是着力于让学生在期末时对自己的测评打高分。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以放松对课堂纪律的管理为代价,为讨好学生而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期末考试前通过划重点、出复习题等变相的漏题迎合学生,用“不为难学生”作为学生给自己测评打高分的交换筹码;更有甚者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的学术权威形象不愿意将课堂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法诠释,有意地把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将自己掌握的内容装扮得深不可测,以求学生的崇拜和敬仰。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改革制度,除了学生对教师的测评以外,对教学效果采取灵活的多种考核方式,比如可采取期末试题不由授课教师制定,而由统一的题库随机出题,或由其他教师出题的方法,杜绝期末考试“走过场”现象,以学生的真实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

另外,教学和科研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似乎能引起广泛持久的争论,然而在现实中却是早有定论。由于我国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或者职务晋级大多取决于其科研成果,不少的教师只愿意做科学研究,不愿意在教学上改进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水平,一门心思只放在科研上。因为就算通过努力让学生真正在自己的课堂上获益良多,顶多只能换来学生的不错口碑,对自己在单位中的切身利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促进作用,还不如科研成果更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且就算学生在毕业之时学有所成,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也因为学生的综合水平并不能由自己讲授的1~2门课程就能决定,无法用以证明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价值。为了解决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可以引入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加大对高质量教学的奖励力度,将这些奖励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等教师最关注的内容挂钩。

有的教师认为“教书匠”三字带有贬义,科研更能体现“象牙塔”工作的超凡脱俗,不屑于做一名教学能手;还有的教师由于个人性格等因素,长于科研,但在与学生交流,语言表达等方面却有待提高,反正一个教书匠的地位又不如科研人员,于是干脆选择放弃教学方面的努力。其实“教书匠”并不一定是个贬义的词汇。匠人如果能精于自己的专业,成为能工巧匠,完成巧夺天工的作品,就算在古时都可以得到人们的尊敬,更何况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的高校教师能够多花些心思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上,精于教学,能让自己讲授的知识通俗易懂,让学生们兴致盎然,收获颇丰,为学生的成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就算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出众,同样值得尊敬。比如说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是全国最著名的计算机专业教授之一,而他的闻名并不由高尖端科研成果造就,而是因为他的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教育通俗易懂,将计算机技术带进了千家万户。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可以不时组织教师补充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开展教学方法的研讨会,将做好教书匠作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2正确地把握好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双刃性

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很多心理学理论都为之做出了理论支持。比如心理学家佩维奥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强调在信息的贮存、加工与提取中,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同样重要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体作为信息载体来表现课堂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相关课程中,程序算法的执行流程,程序执行过程中内存数据的变化,以及数据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相比较等内容在动画、图形的帮助下,定能为学生轻松接受,起到教学过程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其弊端通常表现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过多的信息量隐蔽了重点内容,使学生想全盘记住不可能,想抓住最主干内容却又无所适从;课件内容演示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板书,学生往往难于跟上;还有的教师由于缺乏对教学的热爱或者缺乏责任心甚至职业道德,反而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当作其不认真备课的遮羞布,课堂上照着和书本文字相差无几的幻灯片勾画朗读,仿佛自己并非授业解惑的教师而是个照本宣科的播音员。为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使课件更加科学有效以外,还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促使教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计算机专业课程由于其与生俱来的优势,与计算机相关,所以很多老师都要求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讲授普遍使用多媒体方式的现象非常普遍。然而,多媒体教学对于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的重要性并不比其他专业的课程对多媒体的需求显得突出,计算机专业课堂对计算机的需求一般表现在演示和讲解相关专业知识方面,比如说软件应用课程或者程序设计课程,必须要计算机的支持,才能做好实例讲解。而对于其他一些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如软件工程,离散数学等课程而言,多媒体技术并非是不可或缺的。如果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做好严格的把关工作,对多媒体课件照搬书本文字内容,质量不过关,无法体现多媒体教学优越性的课程不安排多媒体教室,不为教师的懒惰和不负责提供滋生和发展的温床。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地安排好教学计划

计算机专业学科内容广泛,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知识不断细化,整个学科的内容复杂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以及培养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很多高校常常参照一些名校的做法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没有更多的考虑自身的特点;还有的高校为了彰显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大量的课程,不管是研究型课程还是实用型课程,不管课程在对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结构的建立过程中作用如何,不管这些课程是否为达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实际意义,一股脑地大量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在疲于奔命忙于学习不同课程的同时还混淆了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被计划培养为科研人员还是技术人员。这样的教育看上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才教育,然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好像什么都会一些,但又什么都不精,毕业后在自己的求职路上饱受挫折。面对这种问题,应该采取用一些重点学科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支撑,在抓好为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而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专业课求精而不求广,将为增加专业知识广度的学习留给学生结合自己特点和水平自主把握,

与少数著名的研究型高校主要办学目的为培养科研型人才不同,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应与市场的需求及认可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时往往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应聘者在学校里的期末考试成绩单上的分数都不低,完全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但是现场考察其动手操作能力时,科班出生的大学生有时甚至还比不过一些电脑培训学校的学员。一些毕业生甚至连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都不会,要解决一些电脑的常见的软硬件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种现象与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培训的力度不够是分不开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都侧重于理论的讲授,但就业率以及社会认可程度带来的压力,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生产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的花瓶。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除了加大实验课程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通过实验课中的训练强化理论课中讲授内容的实际应用以外,还可以由学校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参观以及生产方面的实习,接触到工作的第一线,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并达到促进其动手操作的主观意愿的效果。

4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教材过时陈旧,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业界技术发展已是不争事实。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候发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软硬件知识早已过时,有的甚至早被淘汰。虽说可以凭借在学校里学习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来学习实际中使用的新技术,但那也必定影响到自己的熟练程度、工作上手所需要花费的准备时间,以及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初始印象。要解决这个突出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候不能只遵照所谓“经典教材”,还需要结合市场的人才需求,以及业界的最新发展动向不断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所以,加强对教师不断主动更新专业知识的要求,使其加大科研力度,使其专业水平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科研成果与教师的切身物质利益、社会地位密切相关,教师一般都对科研充满积极性。然而毋须讳言,很多教师都是为了科研而科研,缺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联系起来的主观意愿与积极性。有的教师的科研成果非常丰富,但是讲课的内容,准备的教学资料却几年都没有更新。可以在肯定教师大力开展科研活动的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充实课堂内容,以达到拓宽学生眼界,接触和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的目的。比如不少以软件理论为研究方向的教师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多与软件开发有关,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解决遇到的问题设计出某些新算法,或者能在实践中以实际效果评估各种算法的优劣,这些科研过程中的发现以及心得体会如果能引入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必定对吸引学生注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较大帮助。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经验丰富、科研成效卓著的老教师对年青教师进行的学科研究加以指导,以及开展一些报告活动,做好最新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示范。甚至还可以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程度以及实际效果纳入教师考评机制中去。

5加强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尽早对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了解

现在很多高校提倡素质教育,给大一甚至大二学生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校级公共基础课,而不开设或者极少开设专业相关课程,笔者对此有所保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校之时对自己的专业课程虽然不甚了解,但普遍都跃跃欲试,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兴趣如果得不到正向强化,只怕在经历了多门枯燥无味、暂时难于学以致用的基础课的轮番轰炸后,学习的积极性将会丧失。高校在制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之时,不妨考虑在大一便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理论性相对较弱的技术课程,比如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动画设计软件的使用课程,既让学生找到专业归属感,也同样培养了专业兴趣。这样,利用实用型技术课程为学术类课程夯实主观学习意愿的基础。除了借助这些实用课程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还可以协助组织一些学生社团,或者举办各种学生电脑知识活动,肯定和嘉奖计算机基本操作娴熟的学生,增强其学习积极性。

另外,很多高中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由于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对计算机专业要学习的内容认识比较肤浅,认定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知识不过就是操作电脑,必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然而真正接触到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时才发现原来发现计算机科学也有很多艰深枯燥的理论,需要很强的数学、物理特别是电磁学部分等高中学科知识支持,并且在大学里的计算机课程还有更高的数学、物理的要求。如果对数学和物理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在大学里是很难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其实随着学习不断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很多问题都归结到了数学的问题,需要很多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所以有必要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就尽快做好专业思想教育,重点安排好“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讲授,并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工学等专业课老师加大配合力度,建议他们在授课时适当补充一些彰显这些基础课程与计算机科学联系的内容,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这些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将来后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高等院校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沿阵地,不断探索出科学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以上便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提出的一些意见,希望能与同行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