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为主渠道。《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八小时。学校或者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笔者教学时并未使用这些资料,用一个实验班跟踪对比,所得的效果与前者相差无几。看来,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用题海战术练出来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2、课题假设
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出发,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假定课程资源相同的条件下对教师,学生、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
3.1文献法:
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从变量的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或从教学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本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谈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及策略。
3.2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主要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外作业等情况为主,共设计了10道是非选择题,调查范围是港北区具有代表性的3所(一所重点、两所普通)中学。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出的初三年级学生(每校各70名)共210人,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本次调查发出问卷210份,有效问卷201份。被统计的学生中,男生111人占55%,女生90人占45%,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可靠,要求学生实事求是,集中填写,当场收回。
4、结果及原因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造成当前课堂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①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②课堂教学时仍以集中讲授为中心,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几乎没有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的学习时间,教材虽然是新的,课堂教学要求、理念、方法是传统的;③教师靠增加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教师上课之前没有精心准备课堂设计。或是课堂上废话太多,补充内容太多等原因;④课外学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作业负担过重。做题——对照答案——做题成为学习的主要方法,忽视对学习过程、学习质量的反思。
5、措施及策略
5.1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5.2课堂教学中的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活动中人是最重要、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学过程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技术、人与手段的活动。
首先,一个有效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亲和力强,表达流畅清晰,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善于组织协调。教学行为上应该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明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注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勤于动脑,独立思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创新品质。
其次,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
5.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5.4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一、集中备课。①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②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③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④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二、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三、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四、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5.5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5.5.1发现探究式
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5.5.2自主交往式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往式的基本特征。
篇2
一、初中化学复习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题海战术现象严重
做题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主要途径,通过习题不仅可以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对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进行巩固,并且通过一定习题还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中学复习课程中很多教师过于重视习题作业量,在没有保障习题质量的前提下,在每个章节、每个学习内容教师都会给学生安排大量的习题,这种复习方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此外,初中课程很多,大量的化学习题也挤压了其它课堂的复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它课堂的复习质量。
2.缺乏实践
化学即来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这也决定了化学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像生物制药、武器研发、农业生产、日化用品生产都离不开化学的支持,和其它学科注重理论性不同,化学在依据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实践,这也增加了化学学习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化学变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但是由于复习时间相对紧张加之教师教学观念不够完善,很多教师在复习课堂中,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缺乏实践。复习本身就是查漏补缺的过程,缺少实践的复习课堂显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提升。
二、影响初中化学复习课程教学效率的因素
师资力量是教学中的关键,他们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近几年,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很多学校逐渐增加了教学的投入力度。在教师选择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每名教师都经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教师资质。尽管素质教学观念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教学观念依然相对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之中学教师队伍年轻化严重,很多教师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在制定复习目标过程中知识点的梳理不够完善。
三、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也是化学复习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方式的选择对化学复习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学校的教育配套设备比较完善,而且在化学复习课程中也运用了多媒体为学生模拟实验,但是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实验课程以外,课程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学生创造力、自学能力的发展,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气氛怎能活跃?这样使化学复习课程变得更加枯燥无味。
四、实验设施不够完善
时代在发展,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老旧发黄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教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为了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课程改革。针对每个科目教育部每年都会制定出新的课程标准,化学作为中学的重要课堂自然是课堂改革的重点,为了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对于化学教材编写方面,并没有一成不变,而是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新。素质教学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分析能力,化学侧重于实验教学,很多学校尽管采用了新的课程标准,但是由于基础建设相对较差,很多学校没有规范的化学实验室与实验用具,严重影响了化学复习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提高初中化学复习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1.改变复习方法
化学是集理论性、实践性于一身的学科。而且很多知识点概念化、抽象化,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首先,注重实践能力。在理论讲解之后,教师一边讲述化学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化学实验。通过示范,可以向学生直观感受到整个化学变化的过程。第二,教学方式灵活性。为了纠正学生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找出几名典型代表,对典型群体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2.坚持“一本为本”的思想
为了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各个地方都加大了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聘请专业的教师,还购买了很多教学器材与设备。近年来我国对教育进行了深化改革,对素质教育的观念也逐渐重视。并且每年的考试内容,教学目标中都有明确表述。
因此,对于化学复习课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以书本为主,避免陷入研究难题、怪题的复习状态。此外,中学化学课程属于基础课程,在习题强化训练的过程中要将习题精简化,避免出现题海战术情况的出现。
3.运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对学科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是一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考复习中,应充分应用中考复习中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这种优势,把学科方法的培养推向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学科方法:如实验条件控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信息处理方法、各种思维方法等。从教学的本质来讲,学科方法也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具体学科中的体现。化学学科方法是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化学学科实际问题中形成特殊的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问题情境”作为思维的内部条件,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认知发展水平等因素,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化学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方法,也就训练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方法。
总之,总复习作为初中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新课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对新课教学取得的成果的巩固和延伸。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新课教学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复习对课程目标的作用及学生在复习中学习的特点开展更为有效的复习教学,提高实现新课程化学教学目标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2 构建初中化学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2.1 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
在化学世界,有一些抽象的物质,用符号代替,还有一些复杂的计算公式。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热爱学习化学。在学习一些化学现象的时候,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亲自试验,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托盘天平称重量的时候,事先多准备几个天平,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自体验。在讲解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讲解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药品不能直接放到托盘上,要在托盘上放一张纸,再进行称重。放砝码的时候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放。讲解完注意事项以后,不要直接给学生做示范,要让学生自己边思考边做。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很多问题,他们会学习到很多知识,这些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解就可以得到的。
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学习
由于化学本身的性质,只是凭借记忆是不能牢固掌握的。虽然背诵了很多化学符号,虽然记下了很多公式,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却发现这些公式都用不上。这就是因为没有理解这些公式的真正含义,记住的只是公式的形式。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化学世界的奥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不会去思考一些问题。但是如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思索一些问题,不仅能对课本上的知识牢固掌握,还能发现一些课本上没有讲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加热器皿中的物体时,大家都知道一些器皿是可以加热的,一些器皿是不可以加热的。但是实验的目的是看看物体加热后有什么样的反应。在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们就会思索,为什么有些器皿不可以加热?这样的问题就促使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通过实验来解决。这样他们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3 根据教学情境,合作学习
化学实验大多都是比较复杂的,是一个学生不可以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验的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实验。小组合作有很多优势,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也可以尽量让多的同学亲自体验实验。但是分小组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小组内的成员一定要精心分配,不能按照座位或者按照学号简单分配。因为学生的学习程度是不同的,他们的优势也各有不同。在分组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不同优势的学生分成一组。每个小组内都包括一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名口述能力强的学生,还需要一名记录能力强的学生。因为化学实验是一个集准备器材、实验、记录、反思、总结为一体的过程,只有将不同优势的学生分在一起,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也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验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构建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运用教学策略构建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一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不要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讲解知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新的知识。教师要起好引导作用。在鼓励学生进行探索的同时进行引导,避免学生钻牛角尖。二是教师要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为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就要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的特点。熟悉教材,才能合理安排学生的预习。熟悉学生的特点,才能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选择了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化学课的实验比较多,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公式。但是有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不能够满足教学所需的所有实验,这就需要化学教师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韩恩峰.刍议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手段的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2,(11):5.
[2]李铭.初中化学有效课堂的语言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2,(11):12-21.
[3]孙希云.浅议初中化学有效课堂[J].才智,2011,(19):23.
[4]洪月建.初中化学有效课堂建构[J].新课程导学,2012,(8):33-36.
篇4
单元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学过,倘若复习方法单一的话,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复习课上,教师往往觉得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复习”的状态,上课按教师要求,背记词语,背诵对话和课文,强记语法规则,由于内容无新意,学生对重复机械记忆感到索然无趣,参与意识不强,下课后又不得不埋在一套接一套的题海中,导致学业负担沉重。
“话题式”教学模式在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将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单元中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知识有机地融入其中,在活动设计中实现听、说、读、写整合,并在活动中加以运用,进行各项语言技能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以技能训练为主,再配合相应的少而精的训练题,适量进行有关的语法知识归纳与点拨,纠正和指导贯穿复习的过程,履行查漏补缺的职责,体现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话题式”英语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学中学习理论知识的有效实践,符合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在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促进语言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时刻产生新鲜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话题式”英语教学模式效果较好,但是毕竟它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一种比较新的尝试,尤其在上单元复习课时难免会碰见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词汇量缺乏,在话题中我们常常需要很多相应的词汇,词汇的贫乏会阻碍学生交谈的顺利进行,使得任务的完成受到挫折;其次是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个人,使得有的学生在话题讨论时不能积极参加,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纠正。
“话题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单元复习课中,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将本节课需要复习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进行听说读写各项基本技能训练。复习模式课归纳如下:
第一步:话题设计。(1)教师要注意宏观备课,根据话题寻找有用的相关单词、词组和表达。对于基础较弱的班级,可将这些表达整理出来,让学生课前背诵;对于能力较强的班级,教师可给学生一个范围,让学生自行总结,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教师在选择话题时应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立足于生活设计话题,同时着眼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着眼于真实的交际沟通,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也会勇敢地参与其中。(3)教师在划分话题讨论小组时,要搭配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数量,让优秀生带动后进生,使得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进步。
第二步:话题引入。(1)教师可以通过演唱英文歌曲、英文诗朗诵、游戏等环节引入与本课有关的话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本节单元复习课。(2)教师可以与学生对话,如谈论某个时下流行的话题,或者自己的情况等,引出本课的话题。
篇5
一、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统计
1.对体育课堂及体育活动喜欢程度
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的3个班级共95名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在初一年级学生心目中,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课都是比较喜欢的,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活动或者体育课,这些学生占到了34.7%。
2.对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原因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还是因为觉得练习很累,这其中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因为标准过高,而要达标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但结果往往是付出了努力也不见得可以达到要求。
(二)分析思考
1.“差异化评价”标准涉及的项目问题
在体育课堂上有哪些项目是需要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的,又有哪些项目是不需要制定的,这些都需要我们体育组的所有体育教师经过探讨才能得出。
2.“差异化评价”标准的内容制定
在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时需要考虑这个标准制定到什么程度才能对这些“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即怎样的标准才能让这些学生既不会像以往那样觉得遥不可及,也不会因为这个标准而轻松地拿到及格或优秀。
二、差异化标准的制定及实施
(一)针对体育考试的标准制定
1.降低标准,让超重的学生也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体重超重的学生最怕的是耐久跑。他们跟普通学生比起来就好比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负重几十斤在跑步一样,所以现在的标准对他们而言的确是有不小的难度,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BMI指数水平对以往的标准作出调整。
2.自我对照,让超轻的学生感受自己的力量
在我所任教的三个班级中,超轻的学生有18个,占总学生数的18.9%。体重偏轻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力量不足。而这方面在力量类项目中尤为明显。一些体重超轻的男生在实心球练习中都只能投到5米左右,这个成绩在中考标准中只能拿到0分。所以,针对体重超轻的学生,笔者首先对力量类项目标准进行了调整。
3.改换项目,让机能缺陷的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身体机能有缺陷的学生在生理或心理上有一定的不足,在体育课堂中则主要表现为无法参加剧烈运动。这部分学生虽然只占到学生总人数的3.2%,但依然不能忽视他们的感受。笔者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变换项目。比如:其他同学进行耐久跑练习时,他们则需完成深蹲起;其他同学在做快速跑练习时,他们则需完成弓箭步走等等。
总之,要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练习中来,不能让他们觉得反正我做不了,反正我不能做然后就不做了,要把他们的这种消极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针对体育课堂练习
1.放宽要求,超重的学生也能“风驰电掣”
超重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课堂练习时,最常表现出来的问题是持久力问题。同样的练习,普通学生做4-5组,而超重的学生要求做到2-3组。另外,对练习的标准要求也应相应放宽,比如:快速跑练习中,50米跑要求普通男生跑进8秒,那么超重学生则放宽到9秒甚至10秒。
2.少量多次,超轻的学生也能变身大力士
体重超轻的学生的身体快速爆发力量和绝对力量都相对较弱,因此在安排力量素质练习时可以仿照饮食的“少吃多餐”,做到少量多次,如此,体重超轻的学生也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全部练习内容,达到练习的目的。
三、研究成效分析
在差异化评价标准制定出来以后,笔者在平时上课过程中也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很多欣喜的情况发生。
(一)量力而为,鼓励特殊学生积极完成体育课堂练习
通过对差异化标准的实施,笔者发现在所教的初一年级三个班上原来那些特殊学生都发生了很多欣喜的变化,学生都可以按照笔者的要求积极完成布置的练习内容。
(二)勇于拼搏,激励特殊学生努力争取体育考试高分
通过研究,特殊学生对体育考试的高分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同过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一个目标,不再是以前的遥不可及,而是现在的伸手可触,所以这些特殊学生都积极投入到了体育课堂中来,让体育课堂氛围更好。
(三)努力探索,勉励教师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气氛
通过研究,让特殊学生回归课堂,不再让他们成为体育课堂的看客,而是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投身到体育课堂中来,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气氛。
差异化评价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以及水平的一种手段,摒弃了以往评价方法太过统一,简单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复杂性。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身体机能状态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还是运用一套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显然已经与实际相脱离。所以,差异化评价对每个学生个体追求公平的评价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篇6
从哪些方面去搞好课堂情境创设呢?
本文就将自己与同事在微型课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情境创设实践研究》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初中化学课堂 情境创设的策略途径
1.通过实验演示,创设问题情境
在最初接触化学知识时,学生往往会带着望而生畏的不良心理,因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化学教师可以多设计趣味性的实验。
比如“空瓶生烟”、“点不燃的手帕”等情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化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愉悦性。
再如在对“水的组成”这个课题:化学教师在向学生们演示电解水的实验,在验证水电解所生成的产物是氧气及氢气以后,学生便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奇特,并且将化学变化的实质领悟,对由水获得氢气的理想能源获得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此外,初中化学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其他相应的演示实验,通过与问题情境的结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目的。
2.通过家庭小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家庭小实验是一种辅助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较为青睐的一种探究形式。借助于家庭小实验,能够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加以培养,能够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加以培养,最终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的得以加强。
比如讲解“碳酸钙的性质”时,化学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观察:
①将洗净的鸡蛋浸泡在醋酸当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②将浸泡在醋酸中的鸡蛋放置三天以后,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束实验以后,让学生们分别谈谈鸡蛋壳的性质,学生便能够发现周围的鸡蛋壳产生气泡,然后鸡蛋壳会逐渐的变软直至消失,这种意外的发现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情趣,产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自主地在网上查找或者查阅课外书,不断的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不但了解到了鸡蛋壳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对碳酸钙的性质进行了自主的学习,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加坚定了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和兴趣。
3.通过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应当对生活实际紧密的加以结合。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应当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事例及物质,引入课题,对问题情境进行合理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切身的感到生活与化学的联系,让学生们知道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比如,在对“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进行学习时,化学教师可以将校园中盛开的花朵拿入课堂中,学生在对花香进行分享时,教师可以随即将问题提出“是否闻到了花香?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然后教师将几滴红墨水滴入到半杯水中,接着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这样便能够使学生带着较强的疑惑,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课题引入,使枯燥乏味的“原子及分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于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将学生放置于实际的问题情境中,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探究欲望,同时从诸多的问题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借助实验 创设情境 解答问题
例如:在实验中创设情境探究“金属钠及过氧化钠的性质”。 虽然这些知识在高一课本中也会学的,但现在的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中时常出现,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看看实验图片,干巴巴地介绍几个化学方程式,就要求学生得出金属钠及过氧化钠的性质,那很难凑效。
于是,我把钠与水的反应设计成以下三个实验情境:①钠与小烧杯中的水(预先滴有酚酞)反应,②钠与试管中的cuso4溶液反应,③钠投入盛有水和煤油混合液的试管中。
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很自然地认识了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熔点低、硬度小、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在化学性质方面,钠的性质很活泼,与水反应很剧烈,可以置换水中的氢,当钠投入盐溶液中,钠只能置换水中的氢,而不能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生成的氢氧化钠可能与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
进而启发学生思考;钠分别与三氯化铁溶液、氯化镁溶液、饱和石灰水如何反应?
把过氧化钠与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设计成以下三个实验:①向放在试管中的过氧化钠固体加水,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产生的气体,②在石棉网上放置棉花包裹着的过氧化钠固体,然后用胶头滴管向棉花上加几滴水③在石棉网上放置棉花包裹着的过氧化钠固体,然后用导管向棉花上吹气。
把问题抛给学生:
【问题1】 向包裹着的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上加几滴水或吹气,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发生了哪些反应?方程式如何写?
【问题2】 请设计一个装置,验证过氧化钠固体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其产物是氢氧化钠和氧气。
通过观察直观的实验现象后,学生的学习不在变得枯燥乏味,而是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思考,提高了能力,解答有关探究题就迎刃而解了。
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情境则是将思维放飞的舞台。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思维的碰撞能够产生创造性的火花。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化学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特点将问题情境加以创设,把学生领入精彩十足的问题空间,使学生尽情的在问题情境中想象,从而提升化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
[2]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徐伟.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7(03)
篇7
【Key words】Scientific inquiry; new curriculum; chemistr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0)12-0023-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汇总理论依据,对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究。
一、研究方法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我们一方面要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作为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把生活世界当作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二、研究内容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应该拥有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认识活动、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1)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
(2)新教材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4)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通过化学与生活探究得到以下结论: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5)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的教学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综合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论
两年来的教改初探实验实践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重视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我们的教学思路清晰了,视野开阔了,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篇8
在初中化学学科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教师对教学要点的把握虽然比较到位,但是传统的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十分必要。
一、中学化学教学创新的意义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奠基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生活殊现象的原理。初中化学教育可谓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对以后学生科学创新、文化修养都有很深的影响。
初中学生的年纪有着特殊的性质,他们年龄小好奇心也比较强,学生们不懂得科学知识对他们的含义,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满足好奇心。化学教学的创新可以建立全面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一直保持下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化学传统教学中,实验活动、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等环节是理论知识的附属环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教师吩咐,按部就班,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限制之下,很难有学习中的再创新,这与新课程改革下提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针大相径庭。因此,在化学教学创新中,教师要努力深化学方法改革,提倡科学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改进教学模式的创新措施
在化学课题的改进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符的创新举措,具体情况如下:
(一)加强教学方法和学生的配合。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要注意学生感受和反馈。当学生在某一种教学模式中,表现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甚至提出了新颖的验证方案时,那么教学模式和学生接受能力便得到了契合。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学生乐在其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和学习热情。化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趋势,更是一种必然。
(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化学课堂上,学生们无论在理论学习还是实验过程中,均扮演了旁听者的角色。顾名思义,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在中学化学教学新模式中,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比如在化学教学案例氧气的鉴别中,教师可以先不讲述课本上的知识,而是直接进入实验环节。将两根带有火星的木条标号,分别装进含有氧气和空气的两个集气瓶子中,让学生观察到鉴别氧气的办法。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注意力全面集中,参与到化学知识的汲取之中。
又如:在学习氢气的提取办法时,教材中已经有所表示:实验常常用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来制取,为什么不用镁、铝、铁、铜等金属及浓盐酸、浓硫酸作原料呢?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鼓励他们调动主观能动性,充分设计实验步骤,最终达到实验目的和学习效果。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准备、认真记录,这样一来,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创新不过是步骤上的设计,却增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了化学教学效果。
(三)将化学知识引入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化学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课本上的说明和教师的讲解,生活中的化学并不常见,或者说见到了学生也不能进行专业的分析。但是,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化学的实践意义,以一些家庭常见的工具来做安全的小实验。
比如,在教学案例铁钉生锈的实验中,布置家庭任务,将铁钉泡在带水的容器中,在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周之后,给学生讲解形成的现象和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学生提出了很多实验的创新设计,比如铁钉浸泡在糖水中、醋、酱油、盐水等多种情况的生锈事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由铁钉生锈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潜力就能得到极大提高。
又如,在蜡烛燃烧耗氧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实验,观察蜡烛的状态、燃烧等现象,并试图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的含氧量。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视野,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创新能力,并对知识的巩固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创新精神的培养包含了创新意识的养成。意识支配行动,行动加上能力才可能产生良好的结果。在加强创新意识的同时,开展课外活动是很好的途径。实践证明,在强化化学创新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活动“水”的组织中,可以关注当下的“水质量和水安全”的问题,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寻找研究对象。对如公园里的湖水、瓶装的纯净水、工厂的污染水等等,通过对水质的采样、观察、研究,得出最终的实验结果。这个过程比较自由,学生们可以在玩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在中学化学新模式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PPT演示将乏味的数据演示转变成有趣的动画演示,使学生感到新奇。
综上所述,化学这门学科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悟自然科学。积极探究这门学科的化学意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新型化学教学工作是广大教师应该着重研究的工作任务。知识的形成、联系需要学生具有端正的态度,并形成系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日常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使中学化学教学的新型模式展现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9
1、传统化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1)作业以教师师统一布置为主,学生选择很少。
(2)作业布置以书面为主,学生缺少实践。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课程理念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化学教学中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通过课堂训练、课外家庭作业、化学小论文等方式,使化学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并积极主动地去做作业并完成作业。作业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作业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大体将化学作业的设计原则分为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来阐述:
(一)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作业的有效设计是落实多元化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应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理解课堂教学和课外初中化学作业的关系;
2、正确把握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中的角色和作用;
3、把握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合适的目标任务;
4、把握新课与复习课、章节复习与综合复习的关系。
因此,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不仅要体现分层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复习性,立体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兴趣、培养能力、开拓视野,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为更好的发挥化学作业的重要作用,作业的布置可采用多种形式:
1、阅读型作业---新教材中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例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绿色化学”、“水资源紧缺指标”、“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等等。
2、记忆型作业---例如:初中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还有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现象等,检查这些作业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问题的能力。
3、实践型作业---以教材上课后的“活动与研究性学习”为主,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收集实例资料;调查当地河水水质情况、土壤的酸碱度等。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4、探究型作业---以课本中的“家庭小实验”、“小制作”为主。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叶脉书签”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必会思考制作的原理、所用材料药品、操作步骤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
5、方案设计型作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方案的宏观设计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资料的能力,继而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始终重视实验方案的设计。
(二)、高中化学教学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之上,学科难度逐步加深,教学主要目的在于继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掌握了学生对现行高中化学作业的看法和不同学生对化学作业的要求,据此提出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强化化学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有效的特征:目的明确、题量适当、自由灵活、效果优良。
① 目的明确:
每一次有效的作业都应该是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每一次作业能解决一类或两类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方法。有效作业的目的要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
②题量适当:
化学课时是有限的,一份作业是否有效,关键是看一次作业能不能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并且对以后的学习有启示作用。有效的作业题量必定要适当,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把握。
(2)提高作业有效的实施原则:
①开放性原则
在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首先了解研究学生,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别,然后分层次进行作业设计和布置,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作业内容要面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习内容的延伸的;学生的作业不仅要关注结果,更重要的要关注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
②合作性原则
在作业布置中,要重视学生的相互协作,鼓励学生开展经常性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一法、交流作业体验和感想、倾听他人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丰富自己的解题思路和作业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篇10
1进行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意义
1.1 可以促使传统教学模式改变
应试教育盘踞多年,致使化学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呈现两个明显的缺点:(1)教师为主体,教师主宰课堂。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2)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表现出以教材书本为中心的状态,忽略学生对直接经验的获取。
1.2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教学改革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两种状态,即积极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学习。多年来的人才培养实践证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不符合教育规律,它是厌学情绪的产生和学习困难情况出现的根源,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无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探究性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策略
2.1 前提条件要创设合理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可以从学生了解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实施探究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设计实验、小问题、小故事、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用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即“愤悱状态”,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渴望揭示本质、试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理态势,往往能使学生投入知识的学习,进行科学探究。
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可以采用:①设计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②创设化学环境,让学生亲临其中,主动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景;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模拟化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④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制造思维冲突和悬念,创设问题情景。
2.2 基础步骤要注重引导探究
2.2.1利用能够“举一反三”的问题。最好的合作探究是利用能够“举一反三”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积极地去考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交流、辩论,学生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形成科学的态度。
2.2.2遵循适度的、可操作的、 趣味性的原则。遵循适度的、可操作的、 趣味性的原则。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前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中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并逐一列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可实验室实现不了,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相比之下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比较方便。接着,让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完后,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那么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呢?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学中可补充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进行讨论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2.3关键环节要注重评价反思
“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实施过程中的评价非常重视。优秀的教师应该注意及时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出来的结果,并且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运用激励手段适度地评价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只有当人真正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人才获得真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实践之中,使学生动手做实验,尽量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进行仪器的改进,到社会中调查研究,选择切合实验的小课题研究。
这篇文章通过对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的探究教学的介绍和对合作探究教学的环节的阐述,从而说明合作探究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 验证事实规律、 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从这些方面来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教学活动做合理地调整,使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能够真正达到,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的作用。
篇11
优质高效课堂的创建是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而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和有效学习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学生对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课程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ax课堂的活跃场面,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表面上轰轰烈烈,却难以取得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弱,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此,我们运用“预习――读书――议论――讲解――练习”的十字教学模式,促进了优质高效课堂的打造。
一、设计说明
“运用十字教学法创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是我县初中化学课题研究的核心。经过十年努力,从实践和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十字教学法在化学学科的实验与研究,到运用十字教学法设计教案,再到近三年来深入研究十字教学法设计导学案,每一次都有进步和提高。
“十字”教学法导学案设计
二、十字教学法导学案示例――溶解度(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会药品取用、液体加热以及玻璃棒等仪器使用的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体会探究的过程。
2.通过交流展示,初步形成观察、记录、分析等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2.逐步树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学习重点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与转化。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在一定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____的饱和溶液;在一定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____的不饱和溶液。
2.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二】读书
你的饭量有多大?一次能无限制的吃饭吗?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小槐一尝还是说淡,再要妈妈加 ……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1.物质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通过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和猜想。
2.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能够转化吗?
3.从海水中如何提取食盐?
【三】议论
1.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吗?
3.你知道用海水晒盐吗?
【四】讲解
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里”、“ 某种溶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只有在温度和溶剂量确定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温馨提示: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与什么因素有关;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3.结晶: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结晶的主要方法有:①蒸发溶剂;②冷却溶液。
【五】练习
1.随堂演练
(1)实验9-5
课本P33,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实验9-6
课本P33,温度改变,杯底还没有溶解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3)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5)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该溶质的固体,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减少 B.溶液质量增大
C.固体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增加
(6)为什么汗水带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为什么常出现白色的斑痕?
(7)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可以从盐碱湖中捞出纯碱晶体(碳酸钠晶体)?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9)想想你有哪些疑惑?还有什么知识想进一步探究?
2.达标训练
(1)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4g氯化钠晶体,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晶体未溶,再加10mL水,固体全部消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一般有两种方法:
①观察溶液底部有无________的溶质;
②溶液底部若无固体溶质,可向该溶液中再加入_____,若______则溶液饱和。
(3)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_______为________溶液,把该溶液升高温度到100℃,则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________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配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增加硝酸钾 ④减少硝酸钾 ⑤增加溶剂 ⑥减少溶剂,其中正确的方法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5)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不变,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不变
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
C.20°C时,向50g Na2CO3的溶液中加入5g Na2CO3粉末,溶液的质量是55g
D.20°C时,从50g Na2CO3的饱和溶液中取出5g溶液,剩下的45g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3.布置作业:课本第40至41页1、6、8题。
三、实施要求
(一)认真备课
认真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吃透化学教材是搞好学案设计的前提;了解学生思想、能力、水平,从实际出发,是搞好学案设计的关键;掌握十字教学法的实质,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要潜心研究教材,细心了解学生,认真研究教法,切实备好课。
(二)精心设计学案
篇12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作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要十分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的教学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综合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化学实验操作教学
1、提出问题。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先导,是指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创新贵在自己能发现问题,凡事能想到为什么?科学家爱迪生说过:“一个人不下决心独立思考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创造”教师根据大纲,结合教材,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密切联系、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或将课本上一些验证性实验设置为问题提出进行探究
2、进行合理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可假设可能是氨分子、水分子、OH-、NH4+三种粒子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运动到放酚酞试液试液的烧杯中使酚酞试液变红。因此,除了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外还须按照假设的情况添加实验,在第一个烧杯中分别放入NH4+Cl溶液、NaOH溶液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可排除水分子、OH-、NH4+三种粒子的干扰。
3、导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可否定水分子、OH-、NH4+三种粒子运动到放酚酞试液的烧杯中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假设,从而得出只能是氨分子运动到放酚酞试液的烧杯中使酚酞试液变红,也证实了分子的运动论。
四、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本模式体现了知识的传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在活动中学习、观察、体验,使学习活动本身能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兴趣而不至于泯灭探索的好奇心;由思维五步法(暗示、问题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尝试
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法现代科学正在逐步揭示记忆功能的秘密。人们一致认为,干扰是造成遗忘、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排除干扰,减少遗忘,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篇13
在《初中化学课外小实验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对初中化学课外小实验全方位开发研究,发现课外小实验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通过家庭小实验或趣味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活跃性
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是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如果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但多数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而课后完成往往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如:“热得快快餐”的制作、“摇摇冰”饮料的制作、“利用发酵粉制作的糕点为什么松软可口?”、“白纸显字”、“酸雨的危害”等,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道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交流,从而设计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
二、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不受教材中的实验原理、仪器设备的限制,运用已学的实验方法及知识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如: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方法后,进行师生评价。教师要求学生会小组讨论并列举生活这些金属都有哪些用途?分别利用了金属的哪些特性?使学生学会将生活现象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学生们在实验中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生活中的糖果纸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暖汽片上的银白色物质是不是金属?春节写的对联所有的银粉和金粉成份是什么?学生的问题多的令老师们赞叹。
三、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如在探究固体物质溶于水吸热放热情况时,学生会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多数同学根据气体受热膨胀,将试管塞上带有气球的单孔塞,氢氧化钠、氧化钙溶于水放热,气球就会膨胀,而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气球就会浔瘢氯化钠等却没有明显变化而有的同学取五个一样的装有少量水的烧杯,向其中的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氧化钙、硝酸铵、氯化钠,同时尽快同时向五个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观察品红的扩散速度,来判断固体溶于水时的吸热放热情况;有的同学将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等量各种固体,观察试管中剩余固体的多少来判断固体的溶解时的热量变化,还有的同学将溶解固体时的试管口塞上带有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然后将导管浸如水中,观察导管口的现象来判断热量的变化,还有的同学将溶解固体的烧杯底部放少量石蜡,观察是否融化来判断热量的变化,见到学生有这么多的可行性方法,真令课题组老师惊叹。
四、通过改进书本上的演示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但是,教材中有几个实验因为由于资源或其它因素的影响,演示起来效果不明显或者很难成功,这就需要把一些演示性实验改为开放性实验。
例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指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的关键要控制变量。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我们老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而实现不了的。
五、通过化学课外小实验中的反常现象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揭示内因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似乎与课本不符的“反常”实验现象,作为教师应教育学生首先要尊重实验事实,然后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索,揭示出这“反常”现象后面所隐藏着的新东西,使学生通过实验找到一块知识的新天地。
六、通过课外小实验中定量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通过对事物相同及不同方面的比较,有助于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如在测定溶液酸碱性时,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五色酚酞试液应该变成红色,可我们增加氢氧化钠的浓度,让学生观察得到浓度大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五色酚酞也变红色,但一会红色会消失。学生们肯定会迷惑,然后会提出疑问,查找资料给已解决:浓的氢氧化钠溶液会破坏酚酞的结构,所以红色消失。从而使学生在对书本知识了解之外又有了求真的欲望。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而我们的大多数同学则认为化学实验只是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实验室的分组实验。但我们只注重这些实验还不够,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课外时间还很充足,而能力的培养需要靠大量的实践训练,所以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化学课外小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科学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