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实用13篇

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

篇1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透过对“初中小班化课堂数学习题教学有效互动的研究”放眼于训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创建和谐、高效的数学习题教学,加快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向:重视课堂教学效果、重视课堂教学设计、重视持续发展、重视课堂教学调控;以“数学习题”的根本为追求,以“数学习题教学有效互动的研究”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作为核心的目标,寻找一条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课题的提出

由于生源逐渐降低、社会对于教育需求的提升,初中小班化课堂逐渐盛行。初中小班化课堂不是指班级学生人数相对减少的课堂,而是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有利的课堂。可是我们透过对初中小班化数学习题教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没有改变,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劳累,学生学得辛苦。这样高耗低效的状态,不但缺乏策略,还构成了教和学之间的阻碍。这一问题的核心就在于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互动性原理,积极构成有效互动教学策略体系,用来指引学生进行合理的互动学习,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初中小班化数学习题教学有效互动的研究策略”这一课题,试图开辟出一条有关教学有效互动的发展道路。

三、注重过程的评价,建立多维的评价方式

学习要重视结果,也要看重过程。在小班化教学里,老师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的过程,老师常常要让学生讲讲是怎样想的、是怎样学的等等,透过评价来指引或改正学习的过程。数学课堂,老师应当加强学生讲解习题的思路,展现出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及时的指导。“小班化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原因在于,可以加快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评价具备诊断、辨别的功效,并且也具备调节、鼓励的作用,老师应当主要关注后者。

1.老师要走进学生,变成学生的学习设计师、合作者以及引路人。要做到同学生平等,首先,就要做到“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学会蹲下来同学生保持一致的高度,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看待世界,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才可以更加用心地去创建更加富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掌握、剖析、关心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在小班化的教学中,老师要真正融入学生当中,时而蹲着,时而坐到学生中,时而半跪着进行指导,创造出一种和学生“等高”的平等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更加直接地表露出他们的所有,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基本。

2.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且自由的学习环境。老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通过各种角度进行提问、假设以及陈述,鼓励学生用独立的角度、建设性的态度,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给出科学的怀疑、评价以及争辩,还要在教学过程里让学生勇于向老师说不,向教材说不,最大程度地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共同分享教学的民主。老师要像阳光一样拥抱学生,给学生带来完全的自由,不是用锤进行打击,而是用水的力量,让鹅卵石更加完美。

3.重视分层评价,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的评价,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层次,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方面的进度有快有慢。对于这一状况,老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运用分层要求来体现分层评价,让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大,让每个学生在各种层次上都可以获取成功的喜悦。

小班采取分组教学尤其要注意的是个体学习、小组学习以及全班学习之间的结合,让这三种方式完全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相互结合,实现1+1+1>3的目的。

综上所述,课堂才是学生成长的源泉,也是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怎样的策略进行指导并推进课堂教学,对于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发展的方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活力充沛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小班化教学是一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小班教学的整体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转化成教学优势,让课堂教学体现最好的效益,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变成学习的主人,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面对“有效学习”现象引起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2006.

篇2

一、小课题研究的含义

小课题研究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研究或者是小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而且进行积极的探索。这里需要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二、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的策略分析

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这里应该指出的就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在概念的形成、数学定理或者是法则的使用中,能够全过程地参与到探讨当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和掌握所有的数学定义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已经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达到探究到相互交流到应用再到延伸和拓展的目的。

其次,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应该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进行,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研究数学学习,同时还需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中,运用数学的理念来分析和调查自己认为有趣的数学问题。

最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进行小课题的研究。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数学概念、定义,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更乐意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3

2、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做好本市小学、初中、高中的暑假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本着把培训工作融入教研工作中的思路将举办一些培训研讨会,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大力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

3、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经验推动高中模块开设工作

认真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的经验,结合本市高中学段进入课程标准实验的情况,重点解决教学评价和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将举办一次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研究的讨论活动;举办一次初中课改课堂评价的研究活动;将于2012年5月下旬在区县举办一次高中课改模块教学研讨活动。协助大港区搞好本学期4月份举办的“大港区小学六年课改总结活动”。本学期计划举办两场市级小学美术学科高效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并做好总结工作。本学期计划举办一次市级小学美术学科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并做好推广工作。

4、加强学科德育的研究与指导

学习研制美术学科德育指导意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推进学科德育。

5、研制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积极进行小学、初中学段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研制工作。修订高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适时下发。

二、课改专题的研究工作

6、作好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专题研究工作,本学期组织两次全市课程资源开发专题研讨交流活动。

7、做好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天津子课题的总结推广工作。

8、作好区县小学、初中学科专题及综合课题的管理、指导工作。

9、作好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与阶段性总结工作和结题准备活动。

三、做好美术学科教研、服务、指导工作

11、继续学习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法规》,推进各区县的学习和贯彻。全面落实我市《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和要求,并将其列入学科日常教研工作。

13、认真研究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校本教研形式,带动美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形成在一定文化基础上的校本教研模式。

四、做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与指导工作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坚持作好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工作。结合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机遇,进一步开展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创新研究活动。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示范性的教学案例,以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努力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2012年4月编写完成高中美术教学案例集。

五、中小学双优课评比工作

认真作好中小学双优课的评比准备工作,作好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的内容。

六、研信息化建设

篇4

一、强化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完善评估方案,引导学校更好执行课程方案。

去年省课程实施评估重点检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情况,威海教研中心对执行课程方案检查评估下发两次通知,有详细评估细则,按照省地评估要求及我市初中学校实际情况,完善评估方案。突出对学校重点工作的检查,以课堂教学和学生素质为检查重点,引导学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素质教育上来;突出检查的真实性,通过听课看学校的教学情况,通过评课看学校的教研情况,通过学生素质测评看课程实施的效果。

2、加强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研究性学习开设指导。

从开设课时、内容、方法等方面对综合课程跟踪指导,发挥教研员和教师骨干引领作用,重过程重实效,落实教研员责任制。

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人生规划这四门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都是体验类课程,避免搞成知识传授课程。不用留作业、不考试,突出学生做中学。

综合课程设置按照省地要求统一课时,地方课程根据内容统一进度,校本课程学期初上报各年级内容和进度,教研室负责整理推荐优秀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开设质量和效益。

3、加强实验教学的评估力度,有效利用实验资源。

与电教处密切配合,通过培训、指导、考核评比等方式提升理化生教师实验技能。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以"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加强对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总结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⑴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通过参加分学科课题研讨会,运用并优化"威海市初中生命化课堂1/3模式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通过组织开展课题视导,检查、指导学校的课题实验。

⑵继续开展并完成小专题研究

在20XX年的基础上,对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讨论等小专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完善"生命化课堂1/3模式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试行)",研究制定生命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生命化课堂行为规则等。

⑶做好课题结题的有关工作

评选推荐优秀成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组织对实验学校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成果;高质量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准备并参加课题结题会议。

⑷组织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实验学校申报。

中学教研室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依据《农安县教育事业“xx”发展规划》,落实县教育局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会议精神,强化教研工作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单项工作突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探索县级教研如何发挥引领、示范、指导、服务的策略,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以提升业务领导、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指导能力为关键,构建“项目驱动、课题带动、典型引领、现场示范、校本实践”的县级教研机制,促进县、区、乡、校四级教研的优质化提升。

二、工作任务

1.规范常规教学管理,推动各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向精细化发展。解决常规教学管理基本环节内涵不清、缺少统一标准的问题。加强课程管理,严格落实课程计划,深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研究。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解决课堂教学缺少规范的问题,年内实现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规范化。加强初中分校常规管理工作,建立中心中学和分校教学管理一体化机制。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创建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解决课堂教学无序低效的问题。县级教研各学科优化细化学科课堂教学主导模式,每所学校每个学科都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年内各学科评选出课堂教学改革“十佳”教师。

3.创新县级教研的运行机制,构建“跟踪教研——教学视导——集中培训——片区指导——网络教研——基地教研”六种形式相结合的县级教研运行机制,体现县级教研指导校本研修破解教学难点的价值,加强县级教研示范性、引领性。每学期每学科解决一个重点教学问题。

4.探索校本研修的高效策略,构建以校本小课题研究为主线的校本研修机制,解决校本研修形式化、效率低的问题。年内每个片区推出一所主题化校本研修示范校。

5.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优化四级教研网络,解决各级教研资源短缺、整合性差的问题。教研员、骨干教师实现经常性交流对话,实现县、区、乡、校教研互动。

6.探索“三生”培养策略,解决教学中的“大锅饭”问题。研究每个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质量检测标准和方法。

7.创新质量检测和评估机制。重点研究课堂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在评价标准、手段、途径、结果运用等方面深化研究。

三、工作措施

1.开展《初中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策略研究》

一是抓教学管理的标准化建设,首先抓好典型示范引领。4月初,召开农安县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龙泉中学现场会。采取经验介绍、课堂教学模式研讨、现场参观等方式,从“课堂教学模式化,校本教研主题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管理精细化”等方面构建标准化样本。在此基础上面上推进。把标准化建设的几项主要指标作为片区教研活动的主题,进行区域推进,强化教研指导。

二是抓课程管理,抓好非中考科目的课程落实,开展《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抓好校本课程建设,规范校本教材,促进校本课程与特色校建设的紧密结合,评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校10所。三是抓课堂教学管理。3月份,各学科形成学科教学规范,下发到各学校,在教学视导中重点检查《中小学教学管理办法补充意见》和学科教学规范实施情况。四是抓教学工作的指导、总结环节,在教学视导中进行现场评估。五是抓中心中学对分校的教学管理。在教学进度、教学活动、作业设置、教师评价、质量检测评估五个方面进行统一。采取视导检查评价的形式,促进初中分校的标准化建设

中学教研室工作计划范文

总体工作思路是:以落实课程方案为重点,在课程实施上求实效;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在课堂教学效益求上求提高。教研工作抓大放小,突出重点,给学校自主发展留有空间。

重点工作

一、强化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完善评估方案,引导学校更好执行课程方案。

去年省课程实施评估重点检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情况,威海教研中心对执行课程方案检查评估下发两次通知,有详细评估细则,按照省地评估要求及我市初中学校实际情况,完善评估方案。突出对学校重点工作的检查,以课堂教学和学生素质为检查重点,引导学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素质教育上来;突出检查的真实性,通过听课看学校的教学情况,通过评课看学校的教研情况,通过学生素质测评看课程实施的效果。

2、加强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研究性学习开设指导。

从开设课时、内容、方法等方面对综合课程跟踪指导,发挥教研员和教师骨干引领作用,重过程重实效,落实教研员责任制。

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人生规划这四门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都是体验类课程,避免搞成知识传授课程。不用留作业、不考试,突出学生做中学。

综合课程设置按照省地要求统一课时,地方课程根据内容统一进度,校本课程学期初上报各年级内容和进度,教研室负责整理推荐优秀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开设质量和效益。

3、加强实验教学的评估力度,有效利用实验资源。

与电教处密切配合,通过培训、指导、考核评比等方式提升理化生教师实验技能。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以“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加强对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总结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⑴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通过参加分学科课题研讨会,运用并优化“威海市初中生命化课堂1/3模式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通过组织开展课题视导,检查、指导学校的课题实验。

⑵继续开展并完成小专题研究

在20XX年的基础上,对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讨论等小专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完善“生命化课堂1/3模式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试行)”,研究制定生命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生命化课堂行为规则等。

⑶做好课题结题的有关工作

评选推荐优秀成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组织对实验学校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成果;高质量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准备并参加课题结题会议。

⑷组织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实验学校申报。

2、构建“教研室—中心校—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通过研训一体活动,推广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⑴各学科打造优秀课例,以学科为单位树标,培养典型,推广典型。新学期第一周就以录象课的形式通过教育网发到各单位。

⑵继续开展“同研一节课”活动,打造优秀课例,引领校本教研。各学科以荣成市和威海市优质课评选为契机,把一节课研究透彻。

⑶“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设立精品库,由关注量向关注质转变,鼓励学校积极探索个性化“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加强并重视使用效果,关注全体教师的发展。本学年所有学科教师每人完成两份不同课型优秀设计。

⑷加强命题研究,提高命题能力。学科网站增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库,由下至上逐级上传,引领教师研究教材,学习课标,提高命题能力,达到资源共享。中心校负责与教研员沟通根据进度按章或模块上传检测试题。

⑸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课堂达标评价标准继续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作为重要指标,真正把学习习惯养成看作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措施予以落实,通过课堂明显体现。

篇5

一、中小学生巩固率有较大的提高。

二、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工程初见成效。

三、新课程改革

四、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规范。

五、中小学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市先进水平。

【主要措施】

一、加大义务教育管理力度,巩固和发展义务教育成果

1、协助教育局教育股,做好义务教育教育新形势宣传工作,让新的义务教育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协助教育局教育股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巩固率。

3、根据“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这一课的要求,全面开展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的调查研究工作。

4、加强对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的研究,小学以乡镇为单位、初中以片为单位开展部分学科的研究课。

5、与教育局教育股一起,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调研活动,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课改工作,提高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1、督促学校继续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要求。

2、检查各学校按照中小学教学常规和有关管理制度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3、继续举办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小学以乡镇为单位、初中以片为单位进行。

4、继续举行组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

5、年内举办新教材的小学和初中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

7、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学术竞赛活动(含文体活动);县适当组织开展这方面的活动。

三、启动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出台《*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方案》,全面启动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工作。

2、召开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专长培养工程启动大会。

3、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实验学校。小学每个乡镇定1所学校、初中每片定1所学校、高中全县定1所学校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实验学校。

4、督促实验学校及全县各学校制订教师专业成长培养计划。

5、邀请专家到我县作有关教师专业成长培养的学术报告。

6、年底对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实验学校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评估。

7、年底举办一次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术研讨会(小学以乡镇为单位、初中以片为单位、高中以县为单位进行)。

四、加大教育科研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1、全面检查“*”期间立项课题的研究情况,布置学校做好“*”期间课题研究的总结工作。

2、年初召开“*”规划课题研究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总结推广成功的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和课题研究成果,表彰奖励课题研究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3、研究制订《*县教育科研工作“*”规划》,全面部署*期间的教育科研工作。

4、出台《*县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组织申报上级“*”规划课题,力争年内有部分课题在各级立项。

5、举办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培训班,组织部分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科研有关知识和方法。

6、继续完善“*县教育科研网”建设,成立网站编辑部和新闻报道小组;通过网站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

7、举办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五、加强毕业班教学复习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

1、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出台毕业班教学复习指导意见,印发各有关学校。

2、组织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小学复习研究课,片为单位的初中复习研究课,高中适当举办部分学科的复习研究课。高中要及时组织毕业班教师学习研究各学科的《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要求,提高复习指导的针对性。指导学校开展复习研究课活动。

3、抓好小学、初中、高中的毕业考,抓好中考、高考的统测质量分析。

4、加强中考、高考的信息研究,为学校提供有关的考试命题信息和复习资料。

5、做好中考、高考成绩统计工作。

六、继续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效率

1、进一步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做好协调和统筹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研究和其他工作的效率。

2、组织教研员学习教育理论和方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举办室内学术沙龙,举办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的培训。

篇6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普及。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在2001年被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将整合一词明确地提出来了。这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就像粉笔、黑板一样是一种常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适宜利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呢?因此,“信息化环境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构建”很有研究价值。

二 概念界定

初中化学中实验教学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课题研究不是简单地用一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来替代化学实验教学,而是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的设施、资源来辅助实验教学,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环境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指利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设施、网络资源等手段辅助完成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

三 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途径,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第一,通过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课本中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分类,借助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第二,在信息化环境下有效、合理、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第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研究内容

化学教学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实验教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完成化学实验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好教材中要求的必做实验,重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实验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取教师演示实验或利用替代品进行实验,鼓励开展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等。

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运用实物、模型、标本、图表、幻灯机和投影仪等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有效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不能替代化学实验;用计算机模拟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时应注意避免科学性错误。

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使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以表达出来的抽象概念更易于展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试验,缓解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验经费不足、实验条件欠缺和环境污染等矛盾同时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优势,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运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 研究方法

课题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同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量研究等方法,注重理论研究与个案试验相结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对师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实验教学的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及时总结、发现规律。并以问卷、访谈的形式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科学素养进行个案研究。经过一年的实验及总结再通过一年验证,最后对课题进行总结。

六 研究过程

对信息化环境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实践研究。首先,以本镇初中学校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其所属的信息化环境,适合运用什么样的信息化环境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其次,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有关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哪些实验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研究的实践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理论、实验、小结、验证、总结,不同的阶段有其主导的方法和行动,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划、展开调查、参与互动、收集数据、开展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再对其效果进行新一轮的再实验以进一步检测前期成果,进而得出研究结论,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

准备阶段(2013.5~2013.9):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组建课题组,对课题相关内容进行理论学习,申报课题。

开始阶段(2013.9~2013.11):课题立项后,按照课题组成员分工展开工作,完成开题报告。

初步实践阶段(2013.11~2014.1):根据开题方案,完成初期的调查与实验分类工作。(1)对本镇三所初中的化学实验教学手段以及学校具备的信息化环境进行调查。(2)对课本的实验进行分类,探讨哪些实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实践阶段(2014.2~2014.6):(1)将初步的实验分类结果应用于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检验分类的正确性。(2)完成部分成果的整理。

中期总结阶段(2014.7~2014.9)整理课题资料,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验证完善阶段(2014.9~2015.6):根据开题方案以及前期研究的成果和中期研究报告,对成果进行验证以及完善,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总结阶段(2015.7~2015.9):总结课题。(1)整理所有的课题资料,撰写最终成果论文,做好结题的申请准备工作。(2)申请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的鉴定。

七 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较多的资料,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的分类总结

课题组通过对实验的分类,总结出哪些实验利用信息化环境更有利于教学:

第一,化学微观概念和微观结构。如分子原子的模型介绍、分子运动的学习,这些都是微观的概念,无法形象化。而计算机模拟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第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或者反应速度较快或较慢的实验。如铁生锈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会很耽误时间,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不仅可以将“现象”放大,还可以控制反应速度。

第三,错误的实验操作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氢气的制取与验证是个很危险的实验,如果误将导气管放人集气瓶下面,会导致爆炸。如果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让学生看到这种危险的后果,以说明科学操作的严谨性。

第四,严重污染、较危险或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如具有危险性和污染性而且在一般的实验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浓硫酸、氨气等的生产,这些过程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进行展示。

例如:微粒的运动──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的问题情景?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下述实验。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每个同学都看到溶液是无色的。向烧杯B中加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几分钟后,可以发现烧杯A中的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

学生对上述现象提出几种假设。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假设分别进行下列实验活动。

……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获得结论:(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B烧杯的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粒逸出,一些微粒进入烧杯A的溶液中,溶液成分发生改变,无色溶液变红。

对此内容的教学,光靠老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操作,无法感受到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印象还是不很深刻,所以借助信息化手段模拟演示分子运动,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构建一整套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资源

第一,依托“班班通”、网络互动课堂等基础设施,开展课题研究。我校于2012年开始逐步配备“班班通”设备,2014年所有班级配备“电子白板”。网络互动课堂于2014年7月完成安装调试,预计同年10月交付使用。为了更好地利用此类设施,课题组采取多种形式,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其熟练操作设施的技能。发挥校外专家、校内骨干、微机教师等作用,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切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再者利用这些设施积极完成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论文、录像课等。

第二,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资源整合与。课题组成员积极利用校园网、安徽基础教育应用平台、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个人空间等进行资源的整合与。

第三,积极引导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类信息化教育评比。为了检验课题组研究成果,课题组积极引导组员将部分研究成果参加各类信息化评比,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课题组研究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课件、论文被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推荐。积极参加本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学术作品评比活动,课题组成员均获一、二、三等奖。同时建立个人空间,及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此空间还荣获合肥市个人空间评比三等奖。总之,课题组成员都在不懈的努力,力争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八 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本课题研究借助的教育设施主要是“班班通”、电子白板等,后期又加入了网络互动课题这样的形式,所以课题组要与时俱进,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设施与化学中实验教育的有效整合。但是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课题组成员开始研究课题时积极性很高,能按时参加课题的研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极性开始减弱,有时不能参加课题研讨;(2)由于我们课题组成员大多数都是毕业班教师,毕业班时间紧、任务重,教师精力有限、课题研究时间紧等问题较为突出。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会积极面对,我们也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会尽力处理好生活、教学、课题研究的关系,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小叶.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中学时代(理论),2012(1)

篇7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

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篇8

一、初中化学课题教学中的一般原则

选择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而不同的课题又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课题选择的合理性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探究过程,甚至会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课题选择原则。

(一)科学性

课题的选择不仅要满足初中化学教材中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多种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课题对化学知识进行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和应用。化学教师只有选择更多具备科学性的学习课题,才能让学生从更多不同角度和更多层面去思考现实世界中的化学问题和化学现象。

(二)可行性

学习课题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实施,由于经常会受到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课题的可行性,紧密结合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以及课堂内外教学资源的配备等情况,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寻找课题教学的切入点,尽量立足初中化学学科内以及相关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好地开展探究式学习,增强课题学习的针对性。

(三)问题性

化学课题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调进行选择。对此,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或者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设置不同的课题,要确保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并设置明确的研究目标。同时,问题的选择和设置要尽量具备开放性和吸引力,能够为学生的个性才能及思考提供足够的空间,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校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要求教师不仅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具备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更高的信息素质和责任感,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控制能力,这是教师提高初中化学课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课题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有效实施,并保证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通常情况下,会针对不同课题将教学过程分为课题选择、相关知识讲解、问题分析、方案探究、总结与评价等五个步骤。

(一)课题选择

教师在进行教学课题的选择时,一定要贴合初中生的现实生活,根据初中化学课程的重点内容、难点或者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精心选择,特殊情况下可以选择跨学科、综合性或者学科前沿课题,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后最终确定课题。

(二)相关知识讲解

选择课题后,教师要根据课题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例如,教师在课题设计为“空气污染”时,不仅要涉及到教材中空气污染的种类、来源、防治等内容,还应当扩充空气污染的危害、化学分析方法、化学检测仪器等教学内容。教师要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接下来的问题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问题分析与讨论

问题分析属于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接下来,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互联网、图书馆等信息检索工具,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对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指导学生就课题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更充分讨论。

(四)方案探讨

每个小组根据在问题分析与讨论环节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和学习体会,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接下来,教师应当针对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让学生在大胆假设、认真合作以及积极参与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寻找化学课题的最佳答案。例如,针对“空气污染”这一课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寻求空气污染的治理措施,制定科学的空气污染治理方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总结与评价

针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个体表现和探究结果,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总结与评价,对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教师应当对每个小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就每个学生以及小组的成绩给予最合理的评定。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要想针对不同课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对学习课题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初中化学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准确把握初中化学学科的特性,准确寻找课题式教学的切入点,丰富课题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才能使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初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早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减负不是单纯的减轻书包重量、减少作业量,而是要顺着学生的心理,培养、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各种适合的技能,锻炼他们的意志,磨练他们的性格,为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教育形成决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本着在微课资源的支持下提高课堂效率,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家庭作业效率的思想,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策论,为地理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对于加深教师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严峻性的认识,促进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推动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或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湖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Penrose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罗列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写出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最终的节目长度为1-3分钟;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究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于2011年正式提出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也在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如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景探究教学”等专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利用微课资源减轻学生初中地理课业负担的研究,从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微课程资源”减轻学生初中地理课业负担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1)掌握初中生地理课业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普通中学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差异和课业负担,以供参考借鉴。

(2)把握普通中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出现的原因,对调查的资料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初步了解普通中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可行性依据。

(3)掌握我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通过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教师教学现状及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为制定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4)探索微课资源应用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对策与方案。通过对前期获取的资料整合,地理老师集体研究探索借助微课资源如何优化课堂和课后教学,为学校的地理教学提供决策性的指导依据和对策方案。

2、研究内容:

(1)分析学生地理课业中负担问题出现的成因。

按本校初中二个年级(初一、初二)、外校初中二个年级(初一、初二各两个班)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了解初中生地理课业学习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

(2)了解我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在观察了解本校初中地理老师的教学现状,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的同时发现问题。

(3)提出具体的探索微课资源应用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对策与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制定构建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3、研究对象: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选定的实验班级(初一2班)和教师(罗志欣)M行实验验证,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状况,比对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成绩等的转变,再进一步构建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篇10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是研究的关键,所选的课题是否合适,对研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秧好一半谷,文好一半题。”我们鼓励和帮扶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生活中的独特科学做法或遇到的困难,选择研究课题。

一、激发兴趣,消除学生“小课题研究”的神秘感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宣传栏展示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要求、方法和意义,通过获奖者现场答辩、分发研究成果集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小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揭开“小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比如,研究小组以村里房前屋后比比皆是的棕榈叶为例开展小课题研究,最后撰写的研究成果《棕榈叶编制菜篮子的实践研究》取得浙江省第五届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三等奖、温州市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温州市首届初中科学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组员被授予温州市“小科学家”提名奖的好成绩。继而,同样采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包装袋,深入研究经纬法编织技能,设计编制许多生活用品,突出废物利用、节能减排的时代主旨,研究成果《包装袋编制生活用具的实践研究》有很大突破,最终获得浙江省第六届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学生了解到这些成果获奖之后,兴趣盎然,顿时间申报小课题的激情高涨。

二、阐述要求,明确学生“小课题研究”选择的方向性

学生申报的科学小课题往往是残章断简、夸夸其谈。我们可以通过实例说明小课题研究选题的方向性、操作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介绍不宜选择的题材,比如不宜选择难以观察、测量、比较的课题,不宜选择药物、药理、药效等题材,以及需要研究时间较长、不具备实验条件或者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题材等,保证选题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为了增强学生选题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给出选题方向的一些建议。

1.创新实验类:实验的改进,探究实验的开发。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科学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科学实验的取材问题、实验的仪器、实验的现象等。如学生确立的《新型自动浇花机系统》《探究硫酸铜晶体的种养》、《神奇的魔水——探究植物中的酸碱指示剂》等,都是对教材实验的再开发。

2.实践探索类:低碳理念的实践应用、调查。如本地区污染的调查,动、植物资源的调查,营养与健康的调查,疾病与防治的调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学生确立的《澄田村果树发展现状及限制因素的调查》、《关于市场上各种纸巾安全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等是代表。

3.小发明、小制作类:学习用具的改进或发明,生活用品的改进或发明等。如学生确立的《八棱瓜鞋垫与普通鞋垫的比较研究》、《竹炭净化器的制作研究》等。

三、引导学生,增进学生“小课题研究”的亲切度。

杜威认为:唯一正确的教育来自对学生能力的刺激,这种刺激是由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处社会情境引起的。①研究小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完成研究的强烈兴趣。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我指导学生选题的要求和原则是:面向初中,立足农村,服务农村,选择身边熟悉并感兴趣的题材。

为了保证选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我们首先放手让学生选择生产生活中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独立完成的好题材。如科学小课题《八棱瓜鞋垫与普通鞋垫的比较研究》的研究缘起,学生在申报小课题时知道家乡的八棱瓜是主要的食用蔬菜之一。他们还发现,每当过了金秋季节,农民伯伯会把成熟的八棱瓜经太阳暴晒取出种子,留下很强韧的八棱瓜纤维。我们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一信号,进而引导他们对此进行再利用研究,交流中学生联想到洗碗的抹布、鞋子的鞋垫等,接着组建小组开展完整的研究,所撰写的研究成果再次取得温州市第三届科学小课题研究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制度激励,增加学生“小课题研究”的产出量

科学小课题的研究,不仅要在数量上有充分积累,更要在质量有所突破。我们的做法是“广泛(海选)征集寻找闪光点,确立载体确立切入点,以小见大突出创新点,化有为优”。如农村的学生对房前屋后的棕榈树和棕榈叶再熟悉不过,在儿时的他们都有着帮爷爷奶奶“蒲扇纳凉”的体验,更有部分学生留下了玩弄棕榈叶编制小玩意儿的深刻印象。经过他们的小课题研究,居然萌发了用棕榈叶编制菜篮子创意,造就了表现自我才华的机会。

要顺利开展学生科学小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制度、资金的保障。我们通过努力形成《学校科学小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学校小课题研究操作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还专门出台《学校科学小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制度激励主要包括展示性激励和评价性激励。展示性激励,即通过“现场答辩会”和“经验交流会”两种形式推广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让学生体验研究的收获和乐趣。评价性激励制度,则渗透各个层次的评优领域: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把科学小课题研究作为对等级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

万丈高楼平地起。鼓励和指导学生努力将生活、学习的小问题转化为研究的科学小课题的过程,是师生一同聚焦某一个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是开展小课题研究最为关键的一步。学生一旦入了门有了一个好选题,便游刃有余地开展后续研究,逐渐形成驾驭科学小课题的本领和科学再创造的才华。

注释:

①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转自George W.Gagnon,Jr.& Michelle Collay.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7.

参考文献:

篇11

二、课题研究的三对关键词与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对关键词是:梳理与总结。与之对应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跃在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与内容,思想与流派,为宏观上把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二对关键词是:研究与推广。相应的方向是选择写作学界、作文教学界前沿的理论与体系,研发先进理论与教学一线实践对接,推广可行方法与途径,实现科研理论向教学实践的产业化转变。第三对关键词是:创新与发展。与之对应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齐放,催生更为新鲜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1.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动力学原则、先放后收原则、自悟原则、大量读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等。从这些原则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适的规律,并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

2.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训练与方法研究,作文过程中思维外化与内化对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骤研究,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课堂实施过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

4.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各类(含社会培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

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各类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6.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家长、学校教学资源,作家、教研机构等社会智力资源,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8.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题型写作理论与实践推广。

9.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梁启超、朱自清、张中行等作文教学理论研究

10.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写作思维学研究。

11.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作文报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12.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13.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培训的规模,教材,方法,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14.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建国以来形成的各种作文教学与实验研究。

15.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作文研究。

16.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17.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其他学科对作文的影响与借鉴研究,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18.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写作动力内在的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条件

1.本着双向选择、自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申报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子课题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作文教育教学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级、中教高级、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科研组织指导能力。子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子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实验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3.子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有完成子课题组研究任务的相应专业力量。

4.具备相对稳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队伍和组织机构,并设置固定专员和总课题组定期联络、沟通、汇报工作。

5.除执行本方案的各项规定之外,还要遵照总课题组的相关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五、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培训

1.各学校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一)

2.填写《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一式四份加盖公章后交总课题组秘书处。子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至2012年12月底(子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二)

3.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完成对参加子课题学校的资格立项审定。

4.陆续审定合格的学校统一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会议(时间及地点另外通知),届时统一颁发“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证书及课题学习资料。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认真抓好课题研究,落实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秘书处《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负责对子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组织对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培训、评估、检查;由总课题组秘书处承办课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等活动。

本课题管理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课题组依据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相关的研讨、培训、交流、考察;各地区的子课题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活动,邀请总课题组给予指导与支持。

总课题采用公开申报、审批、分子课题研究方式,鼓励各子课题承担学校和个人以校为本,切实优化研究过程。希望研究者树立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承担子课题研究时间为2~4年。

希望参与单位自愿给予总课题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额度由双方协商决定。

七、《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曹 韧: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聂艳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晓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张东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附件二略,该表可登陆新作文网站省略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附件一: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

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申报指南

一、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1.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2.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3.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学原则研究。

二、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5.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等作文内容分类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中学)

6.学生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三、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9.作文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10.社会作文培训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2.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3.语文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6.小学、初中、高中各类作文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18.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小学、中学)

19.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小学、中学)

20.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研究。(小学、中学)

六、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21.家长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学校非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团体、教研机构等社会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辅图书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26.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八、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28.言语生命动力学作文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29.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0.题型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1.――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九、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32.叶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3.张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4.吕淑湘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5.梁启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7.张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8.――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十、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39.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40.现代脑图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

42.写作思维学研究。

十一、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4.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

45.各类作文报刊的优势、特点以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十二、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46.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十三、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50.小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51.中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52.――作文(法)专题研究。

十五、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53.美国作文教学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学研究。

55.韩国作文教学研究。

56.英国作文教学研究。

57.台湾作文教学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学研究。

十六、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59.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

60.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61.学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十八、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63.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与作文关系的研究。

64.学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

65.写作动力、动机内在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申报者可以以某一地区教科研部门为单位申报区域性课题;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学校课题;还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个人课题。

上述课题供申报者参考,申报者可以结合本单位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总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申报。

篇12

所谓的要“小”化不要笼统,就是常说的选择课题宜小不宜大。这个道理谁都懂,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小”和“大”是相对的。比如,“教学”相对于“教育”来说,其范围就小些;“课堂教学”相对于“教学”来说,其范围又小了;“政治课堂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其范围就更小了;而“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相对于“政治课堂教学”来讲,就更小了;而“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相对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不就更小了吗?

确定课题还应该注意横向的“小化”。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由很多因素或很多方面构成的。由于教学研究工作的特点和研究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对构成课堂教学的所有因素和所有方面都进行研究,因此,就要进行横向选择。选择时,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条件和兴趣做出取舍,如可就政治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教学方式、评价、语言等方面选择一个进行研究。而这几个方面都还可以再“小”化,课题经过这样纵横两个方面的“小化”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具体完整的课题就产生了。

2 明确关键词的内涵,不要模糊不清

所谓的关键词就是课题名称中的主题词,这个主题词不但划定了研究课题的具体范围,还能明确研究课题的具体主体。不少的教师在选择课题时,往往忽略了对课题主题词内涵的分析,从而导致定题后研究的主题混乱,内容宽泛,使研究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甚至走不少的弯路。而对初定课题的主题词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从研究内容确定角度,反思初选研究课题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当,研究的范围是否太广,从而实现对初选课题的再“小”化。

3 综合考虑选题的“五性”,不要被研究的神秘性所迷惑

很多中学教师由于没有研究过课题,往往把选题、研究看得很神秘,影响了选题的准确性。研究者在选择课题时,除了考虑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可行性、展示性等因素外,还要充分考虑研究者是否适合于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课题所需要的信息是否好找,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否便利;研究的内容与所确定的研究周期是否合理等等。一句话,就是要提高选题的准确性。只有这样,选出来的课题才便于研究。

4 初中政治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事实上,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新时期,政治学科一直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政治教研组建设的上述种种现状自然有观念尚待转变、思想态度不够端正、局限于当前利益、把教研成果功利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政治学科作为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这种新形势下,更应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真正发挥学科特点与学科本色,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健全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规范教研组建设,正基于此,加强对当前政治教研组的建设研究就尤为重要,同时还需要付出更多的热情和承担更多的压力。

篇13

一、初中化学课外小实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

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和条件,尤其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正是思维活跃,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会表现出极大的探究热情,有趣的事物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如果他们觉得所学的东西没有什么吸引力,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一落千丈,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初中课外小实验,就恰恰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这些课外小实验往往是一些非常有趣的实验,比如,二氧化碳新的性质实验、除水垢的实验等等都是非常有趣的,这些实验与课堂实验比起来对初中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学生看到这些奇妙的而神奇的实验现象,会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纷繁复杂的实验过程与奇幻的现象中,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研究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因此,以兴趣为引导开展初中化学课外小学实验会收到意象不到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化学课外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

能力

门捷列夫曾经指出:“科学的发现首先取决于良好的观察,只有对研究的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将科学的研究不断地推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观察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现象、总结化学的规律、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学习途径,没有对化学现象的深入的观察就没有有效的化学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也很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适当布置课外小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课外小实验的开展需要学生要制订出周密的实验计划,制订翔实的实验方案,而且课外实验不仅仅局限于四十五分钟,这些都为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能够发现许多在课堂实验中难以发现的现象,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观察课外小实验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了观察的实效性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观察效果。在初中化学课外小实验的活动中,学生除了能够有效地培养其观察的能力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以前没有看到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的出现,学生提出了许多的假设原因,对相关现象形成的奥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与资料的查询探寻问题的解决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初中化学课外小实验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巩固和补充的作用

应该指出的是课外小实验并不是独立于课堂教学以外的另一套实验内容,它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紧密的联系,虽说是课外小实验,学生通过对课外小实验的计划制定,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资料的收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认真思考,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对发现问题的实效性的探究等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使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内容通过课外小实验的开展,进行了及时的补救与巩固,这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四、初中化学课外小实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在初中化学课外小实验的实施中,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课外化学小实验,发现许多从未发现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地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更具挑战性与创新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又为学生进一步地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独有的创新观点,在不断地思考与大胆质疑中,学生对初中化学课外小实验的研究有了许多新发现,得到了许多创新性的结论。课外实验开展与课堂分组实验的实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课外实验没有固定的分组实验器材,其实验的设计与实验的开展,具有非常大的创新性与灵活性,学生通过实验诸多环节自主地创新与实践,其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培养的同时,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