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方式实用13篇

安全教育方式

篇1

长期以来,学生安全意识培养与防范能力提升一直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尽管学校通过组织讲座、播放教育片、开展征文演讲及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但是,学生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给学生本人、家庭及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党委、校长室高度重视,由分管副校长牵头于2014年成立以学生工作处和各专业部分管同志为主的问题研究小组,在充分研究分析传统安全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尝试并提炼出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该方法实施两年来,学校安全教育成效显著、社会声誉明显提高。

二、认识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

(一)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概念

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是在安全教育内容项目化基础上,围绕不同项目设计活动方案并组织学生实施,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的一种体验式教育方法。

(二)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特征

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与学校传统安全教育方法比较,具有显著特征:1.安全教育内容项目化学校根据日常学生安全教育的具体要求,将教育内容划分为一个个不同项目,例如:交通安全项目、消防安全项目、网络安全项目、防溺水安全项目、预防安全项目和食品安全项目等,每一个项目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时间节点和项目负责人,形成校本特色的学校安全教育项目目录。2.安全教育项目活动化学校组织专人并借助社会资源对每一个安全教育项目设计对应的教育活动方案,努力做到活动内容紧扣项目要求、活动形式学生喜闻乐见、活动组织易于操作。3.教育活动学生主体化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状态,让学生成为安全教育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活动体验中提升安全教育成效。

三、运用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

(一)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实施原则

为确保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取得实效,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原则:1.针对性原则中职学生能够意识到安全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日常学习、生活中却又因为防范意识淡薄、防范能力匮乏等原因导致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学校应当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按发生频率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结果就发生频率高的安全问题优先设定教育项目,突出中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2.开放性原则学校根据安全教育项目目录分别设计各项目教育活动方案时,不仅要充分挖掘本校教育资源,更要面向社会,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走进安全现场,如交警队、消防队、戒毒所等部门,尽量避免关起门来进行书本式安全教育。3.科学性原则要对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充分论证,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活动兴趣与能力强弱,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为目的,提高活动影响力;另一方面,要考虑活动内容是否科学、流程是否合理,要多听一线管理人员意见、多听专家建议,努力优化活动方案,确保科学性与易操作性相结合。

(二)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实施过程

经过两年的探索,我校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取得了阶段性实践成果,其主要分以下四个步骤予以实施:1.确定安全教育项目学校对照校本安全教育项目目录,根据中职学生安全认知实际并结合不同时间段特点,确定学年拟开展的安全教育项目与实施时间。例如:三月食品安全项目、五月防灾减灾安全项目、六月防溺水安全项目、九月交通与疏散安全项目、十一月消防安全项目等等。2.制定项目活动方案根据确定的安全教育项目制定对应活动方案,方案要突出学生亲自体验与动手实践,以“身教”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危险并增强避险能力。方案具体包括: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校内或校外安全现场)、活动流程、人员分工(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社会人员角色)、活动要求等。3.组织活动方案实施活动前,学校必须将方案文本印发至班级并利用校会进行详细解读,让每一位学生清楚活动的安全教育目标、活动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活动指导者(教师、社会人员)必须充分明晰自己的具体职责。活动中,指导者要及时帮助并督促学生完成安全教育各项任务,注意消除学生的畏难或轻视情绪,要规范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动作要领,确保活动安全有序。4.落实教育效果评价活动结束后,学校要及时组织安全教育效果评价,要让感性的活动过程迅速内化为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能力。一方面,通过校会就活动整体情况进行点评;另一方面,通过班会由学生自己谈活动的感受、讲活动的得失。学校应当在上述评价结束后,围绕安全教育的活动主题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征文、演讲等比赛,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提高安全教育实效。

四、反思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

我校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但是,回顾既往,我们发现该方法在安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一是学校设计并实施的安全教育项目难以覆盖安全教育全部内容;二是很多安全教育项目难以通过活动方式予以实施;三是活动体验方式教育方法实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四是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沟通协调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满足安全教育活动实施需要;五是学生在参与活动体验时可能存在各种安全风险等等。

(二)后期思路

一是要进一步充实安全教育研究与实践人员队伍,切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逐步完善前期已经开发的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形成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安全教育项目系列活动案例集;三是加大社会资源开发力度,将更多的社会资源融入学校安全教育活动之中;四是强化活动后安全内化功能,及时将学生获得的安全活动体验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避险能力。

参考文献:

[1]蒋乃平.中职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概述

(一)基本概念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观点,生理与安全的需要是人的低层次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大学生安全教育,即是指把国家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通过安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以维护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全知识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之一,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没有安全,谈何和谐。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的安全教育主要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开展。首先是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讲座,之后按照江西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新生参加全省的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期间,偶尔有防地震演习或者小范围的消防演习(教部分学生如何使用灭火器)。整体而言,当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一)形式主义严重

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的安全知识讲座,参与的学生人数众多,基本上是一个学院的新生在一起听,老师单一的灌输一些基本知识,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效果差强人意。江西省每年组织的大学生安全知识大赛都是开卷,由大一新生参加。这样的安全教育模式,形式大于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中,学校则强调由辅导员自行召开主题班会,强调安全问题。

(二)师资力量薄弱

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我的平安我做主》,主要由学校保卫处牵头,临时组织相关师资力量给大一新生安排了9课时的课程,其中涉及法制、公共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其课任教师既有保卫处工作人员和其他非教学部门的教职工,也有专职辅导员和专任教师,也没有规定统一的师资资格要求,似乎谁都可以给大学生上安全知识的课。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安全教育课仅仅是满足了形式上的教学要求,教学效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三)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落后

在教学方法上,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课主要是通过讲座的形式,而宣讲式的教育手段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普遍把安全教育课当作任务去完成。实践中,很少有学校通过邀请专家或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指导,演示安全技能,学生难以掌握实用的安全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围绕宣传治安、交通、防盗等传统安全问题展开,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社交安全、文化安全教育和信息安全教育内容很少涉及。另外,开课单位没有提前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没有安排统一备课,备课由教师自行完成,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四)教学经费不足,缺少模拟环节

在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中,教师使用与学生相同的书本作为教材,没有额外的参考资料,没有正规的教研室。而且,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部分章节必须采用模拟教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才真实可信。但由于教学经费不足,教师无法开展模拟教育,只能在教室里单一的灌输安全知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高校领导层重视

众所周知,大学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安全与稳定。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件,既影响学生个人及家庭幸福,也影响整个学校的安全与稳定,严重的安全事件甚至会对社会安全产生冲击。因此,高校领导层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安全教育不是学校单个部门的责任和职责,高校应切实落实安全教育的相应责任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只有制度和机制上的完善,才能防患于未然,真正落实和保证校园安全。

2、相关部门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

与安全教育有关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如教务部门,要组织好师资力量,做好课程的安排工作、备课工作、教学资料的购买等,充分保障教学质量。保卫部门,要加强校园内的安全巡逻,完善防盗的技术手段,提高破案工作能力与手段,做好消防的演习工作等。学工部门,应利用已有的学工队伍,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宣传部门,利用校内多渠道的宣传平台,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增设安全教育的版块,特别是安全教育日活动,或安全教育周活动等。网管部门,应对那些不适宜大学生观看的暴力网站、进行相应的干预,加强对学生网络信息的监管。后勤部门,加强对校内食堂、超市、摊点的监督管理,对违规使用或销售不合格肉产品、蔬菜、食品等的,一经发现进行严肃处理,切实保障学生的食品安全。

(二)多层次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安全教育应该走上专业化道路,像其他专业课一样,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潜心钻研与自己学校匹配的安全教育模式,并根据时代变化适时调整教育内容,以达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受众应该是所有在校的大学生,而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仅靠专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一定的选拔机制,组建一支由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乃至校外安全教育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他们有着丰富的安全教育经验,对于充实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夯实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物质基础

高校应保障充足的经费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教材的使用、教学手段的提高和相关教学场地的建设方面。目前,市面上有种类繁多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有些内容已经过时,有些内容讲授的并不全面。从本校安全教育的实际出发,确定教材,有条件的可以组织教师自行编写教材,从而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可建设安全教育专用模拟教学场地,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火灾逃生模拟教学,模拟车祸现场进行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参考文献:

[1]唐荣宁,吴胜利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2期.

[2]华小丽,孙侃等.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文汇,2013,(3)下.

[3]容岚.关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8).

[4]朱兴华.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篇3

二是答题式。经常以小测验的形式,把安全管理规定、操作规程、应知应会等内容,以填空、选择、简答、判断等题型的方式发给职工,让他们答卷,这样能提高大家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并起到相互督促的作用。

三是竞赛式。通过个人赛、师徒结伴赛、班组团体赛等多种形式,可以增强教育培训的趣味性,调动职工的学习进取心。

四是问答式。在班组生产报表中,开设学习问答专栏,上一班人员提出问题,下一班人员进行解答,再下一班人员进行评判,即每个班次的人员都要承担出题、解题、判题的任务,如此循环,使学习培训与生产工作紧密结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4

1课堂中需要讲解必要的安全知识实行安全的启蒙教育

针对于幼儿园来说,教师首先是需要不断的对教育理念进行更新,同时也需要做到学前安全知识的启蒙教育,可以通过文字以及影响等方式来学习一些较为先进的安全教育理念以及知识,同时也需要学习一些卫生保健、突发事故的处理以及疾病护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全面的提高安全防范的意识。然而教师人员也是可以结合幼儿对于安全知识缺乏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差等方面的特点,从而科学的编制出安全知识方面的教材,需要循循渐进的进行,通过开展一些讲故事以及唱儿歌和集体讨论等,让幼儿更加容易理解以及感兴趣的方向去不断的讲解安全交通、消防安全以及用水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对幼儿的兴趣进行激发,能够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更好的帮助幼儿能够对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以及初步的防护常识给与掌握,全面的提高幼儿自身的保护意识以及保护能力得到提高。

2必须要结合日常生活以及渗透安全教育

针对于日常的生活来说,主要是一种“养成性”方面的教育,在日常进行生活的过程中,能够让幼儿掌握一些最为基本的生活技巧,不仅仅能够更好的对幼儿培养出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也能够全面的提高幼儿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在一日进行生活过程中,其每一个环节,吃饭、喝水以及上厕所等等都可以说成为是一个良好的安全教育时机。因此针对于教师人员来说,必须要对幼儿的一举一动进行密切的观察,从而能够及时的对幼儿在生活以及活动过程中瞬间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掌握,及时的和幼儿探讨生活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人员也需要时刻的关注以及提醒幼儿能够注意安全,同时也需要对其给与必要以及适时的安全教育,保证幼儿能够学会到自我保护的能力。比如在开展一些户外运动的过程中,这个时候幼儿将会容易出现摔伤以及磕伤等情况,因此教师人员在对活动开展中前,必须要对幼儿讲解一些活动中所需要自我保护的内容,例如在对滑梯进行玩耍的时候,需要能够从滑梯的下部向着上部去爬,然而在玩球的过程中,不可以扔的太高,以免砸伤其他人。再例如,对于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教育能够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并且在进行过马路的时候,必须要对交通信号灯进行查看,需要能够做到实时的提醒幼儿以及关注幼儿的安全等,从而能够全面的提高幼儿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比如在幼儿餐点焊接中,教师可以为幼儿进餐营造出一个愉快的环境,并且需要组织幼儿能够按时进餐,两餐所间隔的时间需要大于三个半小时。在餐前和餐后不可以做剧烈运动,在进餐十五分钟内需要安静的活动。在进餐中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并且可以允许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进餐。鼓励幼儿可以独立进餐以及不催促进餐,在进餐中也需要指导幼儿正确进餐,对餐具正确使用避免弄伤幼儿,对于一些特殊的幼儿需要给与个别照顾,如果存在着安全异常需要及时处理。再例如幼儿睡眠环节中,教师也需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并且需要根据室内的温度来增加或减少幼儿的被褥,将环境之中所存在着危险的因素进行排除,保证幼儿的睡眠安全。同时也需要指导幼儿能够有序的进行脱衣、鞋和袜等,教师需要对幼儿午睡的情况进行观察,对于一些不正确的睡姿给与纠正,如果幼儿体弱,需要给与及时照顾,避免幼儿受到伤害,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同时也能够交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幼儿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3需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提高自护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其最为喜欢过的一种活动,同时也是最具有着教育的方式,能够满足幼儿的心里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教师人员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从而开展一些丰富的游戏活动,并且在活动当中将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到其中,使让幼儿亲身体验整个过程,在游戏之中不断的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思考着如何脱险自救,能够更加轻松以及愉快的对自救技能进行训练,全面的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4需要进行安全演习获得自我保护的经验

篇5

伴随着教育国际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中小学生“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交流日趋频繁,如何对新形势下的中小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使其在国际交往中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将热爱祖国的情感转变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确保我们伟大祖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改善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外部环境,建立更广范围内牢不可破的人民防线,也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要义

及国际比较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没有安全就不会有真正的生存权,没有安全也谈不上稳定和发展,谋求国家安全应该是一个国家追求的永恒目标。从广义上说,安全在客观上指不存在担心外来威胁的现实,在主观上指不存在当心外来威胁的恐惧感。而国家安全,就是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生存、、领土、社会制度、社会准则、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利益不受威胁。当前,国家安全是“综合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也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尽管全球化时代赋予了国家安全丰富的内涵,然而国家安全实质上是对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生存保障和发展利益保障的总和。其最根本的内涵在于一个国家相对的稳定、完整,没有威胁、恐惧的状态,以及维持这种状态的能力。

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和要求,以一定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知识,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由此可见,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就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方向性教育,使公民在成长中逐渐具备国家安全意识;通过国情教育、国防知识教育等认知性教育,使公民获得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知识、信息、基本经验;通过社会责任感教育、国家安全法教育等规范性教育,使公民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心理教育、危机应对教育等实践性教育,使公民在面对各种正在或可能给国家重大利益造成影响的威胁时,具有维护和获取国家重大利益的行为能力。

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功能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它是指党和国家社会对青少年面对国内外安全形势而表现在政治思想素质、法纪心理素质方面应达到的规格要求。在青少年中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应重点抓好学生的系统教育,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分阶段进行。所以,初级阶段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目标应体现知、情、意、行的规定,针对小、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总体应该是:使中小学生能够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对中华民族历史及当前的时代特征、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学生对国家安全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初步树立其国家观念、安全观念、法制观念、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对各种国家安全教育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具有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品质,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忍耐力、耐挫力,不轻易被威胁和挫折吓倒;培养学生在危急时刻或遇到突发事件学会独立思考,不轻信盲从,让学生筑起安全心理防火墙,对危害国家安全或颠覆社会主义的精神产品和不良信息有一定的鉴别和抵御能力。

尽管世界各国实施国家安全教育的情况各异,但都十分重视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战略地位。一些发达国家,譬如美国,国家安全和教育在美国是两项最受重视且开支最为庞大的事业,历届美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利用教育来增进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把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知识溶入教育内容之中,并成为美国的国家传统。再比如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两国政府也是历来对国民从小就开始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尤其是法国,早在戴高乐时代,法国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就为振奋民族精神和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做出过艰苦的努力,并取得过较好的社会效果。这种热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日俱增,时至今日已成体系,实行政府领导下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不仅西方国家重视国家安全教育,东方国家也是如此。和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一样,东盟各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莱)在历史上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虽然当今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局部武装冲突不断发生,促使东盟各国不得不反思历史,把国家安全有关的重大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确实给牵系国家安危的国家安全教育以高度重视,始终用历史和现实这两面镜子来刺激人民对国家安全的关心。

二、我国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存在的问题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起步较晚,不过在探索与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效果相当显著,绝大多数学校对新时期的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均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研究,积累了一定经验。然而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位置未被摆正

有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自身不重视、不支持,对加强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必要性缺乏认识,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平时很少过问,未列入对学校、校长考核指标中,贯彻执行力度不够;有的学校国安任课教师具有随意性,极不稳定,本学期安排某数学老师兼课,下学期可能就换成了另外的物理老师或者化学老师等;学校落实国安意识教育的各种保障机制欠缺。这种状况与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地位是不相称的。

(二)少数教育工作者对国家安全意识的认识有失偏颇

有的学校把“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看成是传统文化及其道德观念的延续和保留,认为学生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就无须再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联系、相似、交叉之处,二者在教育功能上都具备强大的社会动员作用。确保国家基本制度、核心价值观不受侵犯,培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公民责任感,巩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安全的不可动摇的底线。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开展,现在的青少年爱国意识较强,可以毫不犹豫地判断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也可以清楚地肯定维护国家安全很重要,但这代替不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实质上,国家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有区别的,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上不尽相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也包括了国家安全教育的部分内容,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不仅要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还必须包括许多其他的相关教育;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凝聚起来的对祖国的最深厚的一种情感,往往在国家和民族最危难的时期具有特殊的魅力,相对国家安全教育更倾向是一种情感教育,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长期的理论及实践过程中将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倾向于理论教育、行为教育和心理教育。如果不能区分二者、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将会造成国家安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

(三)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途径单一

中小学的国家安全教育不能很好地与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国家安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力量之间的配合相对被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安全事关全社会,所以国家安全教育也应注入全社会的力量。许多学校忽视了这个问题,未重视起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这不仅削弱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力量,而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教育还会被家庭或社会上一些消极影响所抵消。

今天的中小学生是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关键对象与承载者,对其教育要做到常抓不懈,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传统的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

(四)尚未建全“国家安全教育”法规,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我们过去制定的有关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有些已不适应当今世界新形势和现代社会的新情况,不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需要修订、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应尽快出台一些有利中小学生认识国家安全及国防建设工作、有效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所急需的教育法律法规。对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形式和要求有更加具体的规定,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保障和法律责任有更明确的要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将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篇6

下面我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煤矿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目前煤矿安全教育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强制性要求,可以看成是一个“外因”。受教育培训的煤矿员工发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上的改变,可以看作为“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二者结合越好,则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就越好。

1.1 “外因”方面 表现在部分企业管理人员重视短期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看不到安全教育培训对企业发展产生的长期效果;不重视安全教育培训迎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队伍建设、培训管理机构的建设、管理人员的配备、培训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以及企业培训责任制的建设和落实等,使得安全培训教育成为一种可有可无或应付上级检查的状态。

1.2 “内因”方面 主要是指煤矿职工整体素质偏低、工学矛盾、安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不当等。

1.2.1 煤矿工人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安全意识淡薄,整体呈现“一高两低一乱”的局面,即年龄偏高、文化水平低、业务技能低、思想行为较乱。煤矿工人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况组成:一是在煤矿工作的老工人,有一定的井下工作经验,但容易将多年形成的不好的工作习惯、弊病带到岗位上。另一些是农民工,随着煤炭行业升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在煤矿找工作,成为“煤矿工人”的一部分。他们没有井下工作经验,思想行为松散,安全意识淡薄,不懂得煤矿安全法律法规;还有一些为刚离开校园的大中专毕业生,接受能力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矿井作业的安全意识。煤矿工人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为煤矿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带来困难。

1.2.2 工学矛盾和工教矛盾突出。煤矿职工生产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加上针对职工安全培训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合理,在上班之余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即使学了效果也不好,再加上多学多干也得不到好处,使得员工对安全教育培训有一种抵抗心理。工教矛盾是指很多培训教师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一线骨干,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井下一线,其进行教育培训的时间和精力同样不能得到保障,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1.2.3 在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一些企业的培训管理者分不清“教育”与“培训”的含义。“教育”是指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是思想意识,态度问题;而“培训”则是操作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技能问题。混淆教育与培训的概念,不因人施教,不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就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的特点就是要明确利害关系,解决对错是非的思想观念问题;培训是以掌握技能,增加知识为目的,须采用专题或重点讲授,使学员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 新形势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2.1 转变思想,提高对安全教育培训的认识高度 安全教育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是实现本质安全型矿井的一个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做得好的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就低。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要象国家对基础学科高度重视一样重视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当成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安全培训责任制建设、培训网络的建设以及安全教育培训考核机制的建设。领导与员工都要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大教育培训资金的投入,重视安全生产知识的提高和更新;紧抓教学流程管理和重点环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2.2 严把四道关口,提高入矿工人的综合素质 首先,把好新工人进矿这一关。以顺和矿为例:人劳科在新工人招聘时要进行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情况的审查,培训办对新工人的综合素质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最后凡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准录用。这样既解决了职工综合素质低的问题,又体现了顺和矿招收员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以后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被录用的新员工要进行严格的脱产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办统一组织考试,考试不及格者一律退回。培训时间井下工种不少于72学时,地面工种不得少于24学时。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具体内容包括:顺和煤矿的基本概况以及采、掘、机、运、通等基本知识;矿井五大自然灾害的概况及其防治措施、应急救援预案、自救互救、急救方法和避灾路线;本工种岗位职责和操作技能,井下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所从事工种可能造成的职业健康伤害和伤亡事故;拒绝违章指挥和冒险作业,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和撤离现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自救器等逃生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身边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再次,把好进区队关,新工人进入区队时要对其进行面试和岗位应知应会考试,考试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退回人劳科。

最后,师徒合同关,新工人必须由队级组织签订师徒合同。因为基层区队既了解职工基本情况,对其考核也有一定的力度,导师带徒时间不得少于4个月,期满后必须经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考试,成绩合格方可独立上岗作业。

顺和矿通过严把四道“关口”,加大对新入矿员工的培训教育力度,提高了新工人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安全生产工作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局面。

2.3 解决工学矛盾和工教矛盾 工学矛盾是安全教育培训质量得不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完善煤矿职工安全培训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多采用正向激励激发职工的内在驱动力,使得员工自愿接受培训。目前一些煤矿的安全教育培训采用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效果很好,值得推广。要解决工教矛盾,要求企业领导要有前瞻性。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兼职教师以鼓励,给予教师一定时间保证用于教育培训工作。

2.4 安全培训教育应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为主 有研究表明,煤矿事故的发生90%是由于工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薄引起的;而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低下而造成的煤矿事故仅占很小的一部分。目前,大多数煤矿企业培训重点仍放在岗位操作技能上,当然,对于技术含量高的特殊岗位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于占井下作业人数70%的一般工种而言,安全意识培训应放在重要位置。

通过采取措施加强安全教育,营造安全氛围。利用宣传教育活动,让职工群众树立安全意识,认清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安全与家庭幸福的关系。开展警示教育,经常运用历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教育职工,通过那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在员工心灵上产生震撼,组织职工家属、新工人、受伤人员、“三违”人员进行观看,接受教育。职工违章后,管理人员要查明职工违章的思想根源,有针对性地给职工提出帮教意见,帮助其树立安全意识,也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让职工家属利用“枕边风”、“父母情”以及“子女愿”等形式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

2.5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因人施教,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提高职工素质,教育培训是关键,根据职工实际情况分层次、分工种、分级别的进行培训:分层次要注意结合职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知识掌握程度,区别对待,层次高的职工多讲理论,差的多讲操作;分工种培训就是对各工种做到培训了就能用;分级别培训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的高低进行针对性培训。

总之,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培训,使职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升,安全操作得到规范。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拓宽各式各样的安全教育培训路径,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受教者的内在共鸣,才能达到教育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⒉人际关系较差,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弱。

⒊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社会的接触较少。

⒋耐受性较差。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不能把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由于心理安全感不强,西部城区高中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患有以下一些心理疾病。

⒈抑郁症:孤独、自卑、自责、悲伤甚至绝望。

⒉疑病症: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上的任何轻微变化。

⒊考试综合症:考试前心慌意乱、烦躁不安等。

⒋神经衰弱:头疼、心悸乏力,睡眠不深或失眠,情绪易激动。

⒌人格障碍:敏感多疑,孤独,淡漠,缺乏爱心。

一、形成原因

那些父母外出的学生,监护人往往是临时的或者是隔代的,重养不重教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留守学生要经常或者不时地照顾祖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逆向监护的现象。当他们面临外在危险或困难时,他们多是独自面对,来自父母或长辈的帮助相对少了许多,因此造成留守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不强。在2009年我当高一班主任期间,我班上的一位学生告诉我一件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在她初三时,有一天晚上,家里来了盗贼,当时只有她和卧病在床的奶奶在家,父母外出到广东打工,为了保护奶奶,她紧紧靠在奶奶身边,任凭盗贼在家里翻箱倒柜,当时她心理异常害怕。此后每到晚上她心理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由班上的第3名下滑到班上的36名。上了高中以后,这种一到晚上就莫名恐惧的心理仍然存在,只是由于住进了学生集体宿舍,加之一些专业的心理疏导,到了高二终于消除了这种晚上的心理恐惧感。

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社会支持,缺乏基本的心理安全,造成了西部高中留守学生心理失衡,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等。在雅安地震捐款中,我当班主任的班共61人,捐款人数43人,全班城区留守学生17人,未捐款人数14人。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在父母、自己、曾关心过自己的人三类人中选择自己最关心的人,结果全班44人选择的是父母,2人选择的是曾关心自己的人,15人选择的是自己,而这15人全部是城区留守学生。可见与父母隔离留守在家是造成情感冷漠、心理不安全的重要原因。

城区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父母隔离因素结合,更加剧了城区留守学生心理不安全感。城区中汇聚了犯罪、暴力等大量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理构成威胁的因素远远高于农村,学生如缺乏父母必要的保护就非常容易造成心理不安全,时常感到孤独无助。一但这种心理不安全感日久存在,就会成为一种心理特质,内心深藏恐惧,外在充满攻击。加之父母分离,缺乏必要的约束,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惯,城区高中留守学生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西部城区高中留守学生的家庭大多经济收入不高,有些甚至无力承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大部分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父母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心理状况。部分寄养在亲戚家的学生更容易形成孤僻的心理。

学校教育的影响。经过调查,大多数学校并不重视高中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教育,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中留守学生适时进行心理教育。

二、应对策略

⒈大力发展西部经济,使城区外出务工人员在本地就业。

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城区高中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首先。教师要关爱留守学生,其次,学校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第三,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8

0 引言

自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把安全逃生纳入课堂教学以来,安全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逐渐得到落实;2010年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广泛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在政府引导下,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在安全教育逐步开展的这十年中,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成为在校大学生的新的学习交流平台,在展开本文的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应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做一个简单描述。

1)高校安全教育现状描述。总体来看,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大多数高校面对安全问题,处于“出了问题,后解决”的尴尬境地,并未充分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例如王能武(2008)[1]认为“部分高校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也没有这方面的完整的教材,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资金投入, 大学师生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钟玉坤(2010)[2]认为“学生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学校各级学生安全管理机构未建立或不健全。”相关的安全教育政策没有切实有效的落实到学生个体上,同时,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也是近二十年起步,研究资料较少,研究周期较短。对于发现高校安全教育问题与提出解决措施的研究,还需进一步补充与实时更新。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形式主要集中为安全教育讲座、消防演习、寝室安全检查等传统教育方式,学生普遍表示形式过于单一、老套。而高校负责安全教育工作的队伍主要由学校保卫处人员与辅导员组成,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面临覆盖性、持续性、有效性方面的问题。

2)新媒体方式对当前安全教育工作带来变化。新媒体传播方式在近十年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催生了众多新媒体形态,诸如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视频、博客、播客和时下火热的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其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丰富的传播内容,得到在校大学生的接受并影响到其日常生活。

但是由于新媒体方式是近几年新兴产生,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应用并不广泛,它对于高校安全教育信息传播有一定帮助,但是目前对于新媒体的功能与应用挖掘并不充分,其进一步的功能还有待探索,因此本文将着重发掘新媒体在高校安全教育中所可能发挥的功能并对其应用提出建议。

1 新媒体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发挥作用

如前面所述,新媒体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可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是由其传播特点决定。在探索新媒体在安全教育中可能发挥的功能前,首先需要了解其特点。

1.1 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

在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上,学者有不同看法,如王婉妮(2014)[3]认为“新媒体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数字化的传播方式。”邢长敏(2009)[4]认为“集成性性充分体现了新媒体传播形态的多样性特点。它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于一体。”

总结几家学者意见,新媒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即时性。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对于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2)互动性。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3)多样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将普通文字转化为多感官信息传播方式,更容易激发受众接收讯息兴趣。同时新媒体提供的内容又可以被选择,很好的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4)开放性。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新媒体的传播成非线性的网状。受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跨越时空与网络上任何人交流,信息的传播覆盖面也被无限放大,实现信息24小时,这也使受众能够有渠道的参与信息的传播当中,提高信息传播有效性。

1.2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在覆盖面、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新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弥补传统安全教育方式的问题。

在人人拥有移动终端的时代,新媒体可以确保将安全教育知识传达到每一个学生,打破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保证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同时新媒体将传统说教的安全教育知识转化为大学生更愿意接收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校安全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新媒体的即时性,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安全知识,如网络诈骗、人身防卫手段,紧跟社会热点,保证安全教育教学的持续性。

1.3 当前新媒体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应用

目前,部分高校开始将新媒体方式运用到安全教育当中,例如开设“平安校园”微信账号、微博账号,在公众平台安全教育知识,急救知识宣传视频;利用LED大屏幕在校园滚动最新校园安全信息;在节假日前向学生发送节日安全注意事项短信等。

这些应用结合了新媒体的特点,创新了安全教育的方式,用新颖的表现形式代替了传统说教式的安全教育方法,让学生更愿意接受。同时新媒体的即时性也能在校园安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将最新信息传递到校园每个角落。

但是在目前形式下,新媒体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并未充分发挥功能,在信息的传播中依然是学校-学生接收的单向传播,缺乏互动性;并且新媒体传播方式并未在各高校进行运用,使用范围较狭窄;同时安全知识的表现形式单一,信息平台匮乏,在实际安全教育工作中,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2 新时期新媒体在高校安全教育中有效应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在新时期对于新媒体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应不断开发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进行以下应用。

2.1 利用即时性特点,开发新媒体技术校园安全教育平台

目前,小部分高校开始着手在微信微博上开设校园安全给公众平台,应当推广这一举措,在各高校都建立相应的新媒体平台,定时更新安全教育知识讲解,根据社会热点以及时节调整安全教育内容。

2.2 利用互动性特点,开发校园安全APP,增强与学生互动性

将现有的微信微博平台资源,整合成为系统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APP),在应用程序中包含最新实用性安全教育知识教学,如心肺复苏、火灾逃生、防身术等,并配以视频、动画等形式。另外开辟学生论坛板块,让学生能够与其他在校学生一起参与到安全教育知识学习的讨论当中,并发表自己看法,高校可以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安全教育工作内容与方式。

在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时,第一时间在APP上,可以即时传递到学生个体,有助于学生及时应对。

2.3 挖掘新型安全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1)开发安全知识小游戏,提高学生参与兴趣。高校可以将安全教育知识融入到益智游戏中,通过一个又一个情景设置,让学生模拟紧急情况应对方法,在闯关中得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也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可以定期举行线上PK赛,评选出安全知识“百事通”,给予一定奖励,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安全知识的学习当中。

2)举办安全教育主题微电影大赛,提升学生参与度。高校安全教育在新时期需要继续创新形式。通过拍摄微电影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到安全知识,并转化到拍摄作品中,加深自身对于安全事件印象。微电影的方式,更贴近学生需求,可以将获奖作品在校园平台播出,起到进一步宣传作用。

2.4 将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紧密

结合

1)在新媒体平台上,对已有的教科书式安全教育知识进行推广。我国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已开展近二十年,相关经验丰富,知识内容广泛,我们需要在新时期将丰富的知识到新兴媒体平台上,用新颖的表现形式将实用知识生动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易接受与提高学习兴趣。打破传统教科书式教育模式的呆板老套印象,提高安全教育知识接受度。

2)名人安全知识广告投放,吸引学生关注。高校安全教育需要吸引学生关注度。建议高校可以借鉴韩国教育部的做法,请明星拍摄相关安全知识公益广告,并进行校园投放,利用明星效应,吸引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兴趣,以及提高自身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

3 结论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进入了新的阶段,新媒体的功能能够弥补传统安全教育方式的一些不足,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导,在新时期,需要进一步开发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继续推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施与持续性,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得到安全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能武.高校安全教育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钟玉坤.当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王婉妮.网络新媒体特点及其现状分析[J].今传媒,2014(12).

[4]邢长敏.论新媒体定义的重构[J].新闻爱好者,2009(20).

[5]蒋娜红.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

[6]刘皓,樊强.新媒体技术在公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7).

篇9

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从封闭化教育逐渐变化为开放式的小社会[1],高等院校的人员数量、结构和素质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校园内外的环境也在日益复杂化,从而增加了校园的不安全因素。尽管较多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将安全教育视为重要教育点,但安全教育中师资队伍短缺、没有专门负责的安全教育教师等问题使得安全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一、国内安全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内安全教育教学现状。我国目前的安全教育模式多是采用课堂教学或者专题讲座的模式来实现的[2]。也就是说主要是采用课堂上以老师的活动作为主导,向学生灌输安全教育的方式。根据调查,大部分国内的高等学府,安全教育课程都是没有正式被采纳入为教学计划之中,而这所谓的安全教育单单是指一个学期以年级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大会,请学校保卫处负责人员或者其他专家进行安全知识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使一些学生知道安全常识,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国内安全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1)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积极性较低。目前的安全教育方式缺少创新,大部分采用简单的课堂传授方法,学生在极为被动的环境下接受安全教育,导致高校谈及安全教育就普遍反映教学效果不显著。相反,在其他的专业课程讲授中,教授老师都会采取先进的适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而安全教育课堂则没有,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是很难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的。(2)教学方式的普及力度不强。高等院校的安全教育方式普及力度不强。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安全教育教学主要是采用课堂教学,但是大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固定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以致大部分学生不可能接触到安全教育课。据调查,在国内高校中,没有开设任何安全按教育课程的就占到31%。每个学期只有一次安全教育课程的占40%,每学期开设3次以上安全教育课程的仅有12%。学生中,36%是通过课堂教学接受到安全教育的,而80%的学生没有经过网络安全教学模式接受安全教育,4%的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过任何一种安全教育方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虽然目前的国内和国际形式总体是和平稳定的,我国正面对着健康向上的发展好时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国内外依然存在的各种敌对势力。他们对我国和平稳定的破坏、分裂、渗透和颠覆从来没有停止过。

2.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不间断地完善自我,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需要。大学时期是人格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3]。大学作为教育机构,负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引。

3.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改善校园安全状况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全方位加强校园安全保护,更要切实强调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们的安全免疫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意识,维护校园安全人人有责,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感,为改善校园安全一起努力。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

1.设《大学生安全教育》为必修课。各学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并且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样,大一新生可以接受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用最快的效率增强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次数,以致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入学后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选择合适的教材。市面上目前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参考书非常多,像由赵升文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这些参考书有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知识性读本,也有是普通高等教育公共课系列规划教材,由此可见,不是每一类教材都适合用在课堂教学中。由此,安全教育教师在挑选教材的时候需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出版年月:通常来说要选择最新出版的读本。举例来说,在财产安全教育中如何预防诈骗和防止抢劫这一部分,新版教材往往会举出当代最新的诈骗和抢劫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新兴的诈骗和抢劫方法相应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2)教材的层次:不同的书本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举例来说,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可能倾向实践,而理论内容可能偏简单,从而不太适应本科生使用。此外,读本类的安全教育书籍不宜当成大学本科生的教材。(3)教材的内容:应该选择内容丰富,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教材中需要出现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案例,便于吸引学生注意。本文推荐由郭凤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生的安全教育课教材。

3.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会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部分重叠。授课时,为了提高效率,在讲解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部分与社会实践安全时,我们可以简要概括,而要着重强调交通安全、财产安全、自护自救与网络安全等内容。举例来说,比如某地的抢劫和盗窃现象很多,很多外来学生是不了解当地的治安现状的,那么财产安全则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4.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1)案例教学法: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关系,在讲课中要随时结合当地或者学校的现状,引用发生在学校内外的典型案例,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来开展安全教育,在学习中让学生分析、评价、总结,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的目的。(2)互动式教学法:在安全教育课堂上,强调师生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安全案例的看法。而在这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要化被动为主动,作为参与者来参与教学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融合,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不断得到提升。(3)多媒体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黑板板书组成的,虽然多媒体教学不断进入课堂,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板书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工具观看安全知识的视频,让学生可以得到更直观的体会。但此时应该主要播放内容不能偏离安全教育的主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聘请专家讲解等方式,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让学生迈出课堂,参观消防局、警察局、戒毒所等等。

参考文献:

[1]杨红.行为注意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68-71.

篇10

当前,高校面临多校区办学、管理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等现实情况,校园安全形势愈加复杂,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高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能够有效预防校园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发生。

高校应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有安全行为习惯、有益于社会安全稳定的公民。从全国范围看,高校安全教育发展情况受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影响而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高校将安全教育列入保卫工作范畴,由保卫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零散的和辅的工作,使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受到很大局限。

高校安全教育需要突破的主要问题

结合目前高校安全教育水平较低的客观实际,运用“Why+What+How”的方案解决思路,提出以下问题寻求安全教育的突破。

(一)高校、学生为何忽视安全教育?

在大众教育阶段,高校将全部资源投入到校舍建设、设备购置、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高校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往往采用“亡羊补牢”的做法,学校并没有对安全教育予以更多的投入。这种做法进一步促使高校教育者、管理者把安全教育看作辅助教育或可有可无,主观地认为学生只要保证在校期间不违法、不出事就行。这种意识进一步导致高校忽视安全教育工作。

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忽视了从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这种安全意识的滞后性和固守性成为学生轻视安全教育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家长习惯性地给孩子安排好一切,避免孩子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危机事件,让孩子不自觉地感到身边很安全,安全防范意识很弱。此外,社会转型变革、市场经济发展导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以追求金钱为目标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专业课学习尚不能按要求完成,更何谈安全教育。

(二)安全教育的内容、方式有哪些

安全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七大类,安全教育的方式可分为两种。见表1。

(三)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安全教育工作

第一,通过环境熏陶,从校园环境、宣传媒体和校园文化三个方面开展。校园配置完好的安全设施、有针对性的各类安全提示;设立安全教育宣传栏,用时下流行的语体宣传安全知识。设立校园安全微薄、微信账号;在校园内开展各类以安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现场。

第二,设立学生治安保卫组织,参与校园安全管理、义务巡逻、处理矛盾纠纷等工作。通过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第三,武警、公安、消防机关进校园开展安全教育。大多数学生对于身着制服的武警、公安、消防人员持有一定的敬畏心和崇拜感,对于进入校园的军车、警车、消防车保持一定的关注。利用这个特点,通过安全机关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到安全教育工作中。

高校安全教育机制创新

(一)思路创新——转变安全教育“无用论”观念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教育目标更加功利化,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也趋向实用化。一些领导者、管理者普遍简单地认为抓好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即可。即使学校再重视安全教育,安全问题、安全事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安全教育“无用论”的观点现在有一定的市场,造成一些高校不重视安全教育工作。而实际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安全工作虽不是中心工作,却能影响中心工作”的道理,彻底改变安全教育“无用论”的观念,加大安全教育人、财、物投入,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预防功能。

安全教育“无用论”的观念极易导致安全教育形式化的做法。一些高校仅仅在形式上、口号上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却没有设置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学生基本接受不到安全教育。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应树立大安全观,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筑好安全防火墙,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倡导全体师生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养成良好安全习惯,形成安全观念,建立“以人为本、预防在先”的安全思想,使安全准则深入人心。

(二)制度创新——推进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从严管理,落实责任,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领导、组织协调安全教育工作。要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的人、谁教育”的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安全教育工作责任到人,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关心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引入社会保险机制,强调学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主体性和自律性,减少学校、学生的后顾之忧。尝试建立学生自律协议,在自律协议中写清学生不能参与或涉及的风险项目,告之可能发生的后果。建立安全教育教研机构,制定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将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实施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与其他公共学科同安排、同布置、同考核、同评比。建立安全教育效果评价机制,纳入部门工作考核目标。

(三)内容创新——不断开拓安全教育新内容

高校具有广泛的开放式和社会性的特征,使得来自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信息、心理、财产、自然、国防等方面的原因都能给大学生带来安全事件。近年来,非法组织渗透、网络交友伤害、电信诈骗、心理疾病杀人、就业伤害等事件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在设置安全教育内容时,必须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考虑,教育内容既要专又要广。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在传授传统安全知识的同时,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与要求,不断拓展和延伸学生安全教育新内容。当前,以网络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为主要发案点的安全问题是安全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沟通的便捷性使得利用网络空间表达诉求,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犯罪的事件将愈加突出。

(四)方式创新——构建立体安全教育模式

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 (1)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依托消防、公安部门训练营地建立学生安全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安全预案实战演练,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2)加强校内实战演练。学校定期举办疏散演习、灭火演练等单项或综合应急演练活动,提升学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建立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团队 学生组织是带动学生自发参与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应组建以维护校园安全、人身财产安全防范为主要宗旨的学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安全教育与管理实务。通过参加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了解安全工作的性质,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责任感。同时,通过他们带动宿舍成员、班级成员,营造出群体学生关心安全、时刻警惕的安全防范特质。

有针对性的重点教育 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教育,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要节点前后的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毕业前夕、开学或放假前后、小长假、社会重大安全事件时期等时间段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二是重点部位的教育。教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及大型活动场所人员密集,易发事故和各类案件。三是重点人员的教育。对有身体疾病、心理障碍、性格孤僻、纪律观念差的学生,教育他们调整心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防止因心理问题造成伤害。

阶段性的侧重教育 为弥补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淡薄的缺陷,高校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每一阶段的安全教育工作。大一阶段时,重点在于法律常识及安全知识的学习掌握,要对新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安全知识培训,逐步增加大学新生的安全知识面,减少因无知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大二、大三阶段时,重点在于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安全知识的运用能力。大四毕业阶段,重点在于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引导毕业生以健康良好的心态步入社会。

(五)平台创新——创造安全教育新平台

有数据显示,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比例已达99.8%。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把网络建设成安全教育的新阵地、新平台。

网络教育课程 高校可将安全教育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传至校园网,学生可根据个人时间安排随时学习,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有选择地学习。这种图文并茂的教育方式将会明显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以网络为载体的其他沟通方式 目前,QQ、微信、微博、校讯通、移动飞信等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备受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利用这些沟通工具,可以及时给学生传授安全知识、通报安全信息。作为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传输方式,以网络为载体的通讯方式将会成为有效的安全教育途径。

(六)文化创新——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高校在制定安全教育规划时,要从制度、硬件、软件等多层面考虑安全文化的顶层设计,把安全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中,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营造全校性的安全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安全文化的宣传,把各种安全知识、规章制度转化为每个师生员工头脑中的安全观念,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能重视安全、关心安全、践行安全。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以特殊意义的节日为契机,组织发动全校师生,举办以安全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创造出重视安全、宣传安全、保障安全的浓厚氛围。同时,引导学生把安全教育与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安全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七)模式创新——建立安全教育良性运转模型

为理顺安全教育工作思路,增强师生参与安全教育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预防作用和社会传递功能,实现安全教育的良性运转,提出安全教育良性运转模型,见图1。

参考文献:

[1]黄胜泉.大学生安全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谷月娟.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08.

[3]张海清.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探微[J].高校教育研究,2008(17).

[4]张继延,潘道广.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篇11

1实验室安全内涵及安全教育的要素

安全从最开始的应对危险环境的经验之举到现在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安全科学创始人之一张潜提出安全的科学概念是: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安全人体、安全设备和安全社会构成了安全3因素,加上安全的整体性因素——安全系统,构成安全的4因素。虽然研究者不断对安全要素进行修正,但其构成基础都是基于人、物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这几个基本要素[3]。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事故,研究目的是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发生后的损失[4]。实验室安全也是一门科学,它重点研究在实验室环境下,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保障师生员工的实验安全技术,以及研究教学科研中实验风险所导致的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止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所需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方法[5]。高校实验室药品种类多、设备复杂、参与人员范围广、层次不同且流动性大,人

员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防护重视不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6-7]。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从事故的成因入手。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和物2方面原因引起的[8]。博德认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9]。根据高校的特征,可以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教育对人产生直接影响,从最根本的人的要素出发,使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指导安全学习和安全行为。实验室安全教育要明确安全教育的内容,并利用合适的教育方式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与安全意识的传播[10]。安全教育不仅要着眼于物,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实验室试剂、仪器、设备、机电、环境等,也要着眼于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员的安全理念、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11]。通过将安全理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师生员工的理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使之树立牢固的安全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良好的安全技术和安全行为方式。

2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比较

2.1国外实验室安全教育

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开展较早也相对成熟。现从国外一流大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制度和管理、师资力量、课程内容、教育形式、效果评价等方面,总结其安全教育特点。

2.1.1重视程度高,法律法规相对完善

欧美高校不仅在法律法规方面有明确与具体的要求,还建立许多规范的安全培训机构,对安全培训严格监管。20世纪5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家普遍在大学工科教育中开设安全类工程专业。1938年纽约大学成立了安全教育中心,率先创立了高等院校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英国是推行国家职业安全健康考试制度较早并较为系统和先进的国家,安全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也十分完善[10]。

2.1.2具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在欧美高校中一般安排具有安全专业知识或者经验的人承担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教育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教授直接负责本课题组实验室的安全,定期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并承担主要责任。

2.1.3安全教育培训课程种类多

欧美一流大学教育培训课程资源丰富。对每个师生员工进行实验室准入培训,并设计不同组别或者主题的培训内容,准入培训课程资源丰富、信息公开、自主选择性强。例如哈佛大学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激光安全、辐射安全、危险品运输、机器工具使用培训等。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发了74项安全培训课程,也分为化学、生物等不同的主题。

2.1.4教育形式多样

欧美一流大学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广泛,普遍建立网络教育培训平台,线下和线上教育相结合。麻省理工学院准入教育形式有网络培训、课堂培训和实验室现场培训,剑桥大学安全管理部门职业健康安全服务一年拟提供26次培训,包括2次网络自学,24次面授。

2.1.5安全教育管理比较严格

欧美高校不仅实行了严格的培训和准入制度,还非常重视在学生的培养环节加入实验室安全的教育,例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将安全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2],而在剑桥大学的学生手册中,有专门关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介绍。

2.2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

19世纪60年代,西安矿业学院和首都经贸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安全相关专业,但此后,安全专业的教育规模一直未能扩大,直到1983年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仍只有4所[10]。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13]。

2.2.1教育和管理重视程度低

我国很少有高校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并且大多数安全教育课程也仅仅是在院系层面较分散的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和完善的体系。学校对安全教育缺少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教育缺乏全过程的跟进和管理[14-15]。

2.2.2师资和教材资源不足

我国很多高校没有安全课程的主讲教师,而开设安全课的高校,师资队伍也多以兼职为主,学生对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师资的评价远低于其他课程[18]。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的内容覆盖面及深度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16]。

2.2.3安全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很少在人才培养的层面对安全教育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能力的阐述。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理解大都还停留在掌握消防知识等显而易见的安全知识上,没有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义产生深刻的认识。

2.2.4课程内容不成体系

现有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不全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缺乏融合,课程结构不清晰[17]。同时,我国安全教育课程中工程技术方面课程较多,各行业通用知识较少,课程方案在不同院校间差异较大[18-19]。

2.2.5教学方式不灵活

绝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主要以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学习兴趣不足[20]。同时大多数安全教育以理念灌输为主,学生对未知危险和隐患缺乏实际体验。

2.2.6对教育效果评价不够

随着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安全管理和教育,实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但是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安全教育进行跟进和效果评价。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项全程化的教育,需要长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制定改进措施。

3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通过国内外安全教育对比,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基础薄弱,还不成体系,在众多方面都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对实验室安全教育水平进行整体提升,构建起系统、全面的教育体系。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需要从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原则,并从各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3.1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结合安全的本质和要素,以及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功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3.1.1人本理念

安全的主体是人,安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人的思想意识直接相关。因为界定安全与否的条件是人的身心状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因此安全教育需要从人的思想观念出发,使之有明确的安全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安全教育需要在课程目标中着重强调培养人的安全素养,以此为基础指导其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3.1.2学科交叉

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具有综合交叉特点。由于安全的研究对象是事故,事故的发生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人文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事故的安全科学具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方面属性[4]。安全教育涉及工程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因此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时候,需要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注意安全通用性知识的提取。

3.1.3信息量大

安全教育涉及到的理论繁多零散,信息量大,因此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安全知识有清晰的脉络,更好地理解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同时由于安全知识的属性不同,对于理论性的和实践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一定要采取差异化教学,利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1.4全程化

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安全教育不是一次性教育培训就能达到教学目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跟进和教育,因为每一种设备或者环境的变化都会带来安全隐患,都需要重新学习。因此,对于教学过程的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搭建起安全教育的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管理和评价。

3.2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安全教育体系是指将保障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相关要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1]。但是对于体系的组成要素,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并没有清晰的阐述。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包括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想、内容、保障、运作和评价5要素[22],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领导、制度、内容和环境4要素组成[23],也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教育目标、课程、管理、保障和评估5要素组成[21]。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看法,以目标、内容、方式、师资、评价与管理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6要素,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效果评价和组织管理这6个方面融合起来,提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3.2.1教育目标立体化

造成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员安全意识和素养的缺乏。鉴于安全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安全教育不仅是传授基本的安全知识,更是培养和塑造安全意识和安全价值观,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实验室安全怀有敬畏之心,有意识地提高安全素养。因此,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将安全知识、安全操作与防护技能、安全意识与价值观3方面进行立体化设计,培养出集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安全技能、较高的安全素养于一体,具有完整安全人格的人。

3.2.2教学内容结构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教育知识交叉性强的特点,安全教育应该设计系统的课程结构,使其便于教学和管理。安全知识体系的构建既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设计成通识类与专业类,还可以根据安全的要素对安全知识进行主题或者模块分类。无论哪种分类,都需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课程内容单元短小精悍,便于自由组合。同时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给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

3.2.3教学手段信息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知识种类多、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学方式应该保证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将MOOC等在线教育方式[24]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引入虚拟现实技术[25],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设计成虚拟现实,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和探索,强化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的掌控能力。

3.2.4教学资源多元化

由于大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资源还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将校内具有安全经验的教师集合起来,开发适合本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资料,形成设计型资源。同时充分结合社会力量,聘请具有安全经验的专家,引入成熟的教学资源,比如中国大学MOOC网、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等MOOC网站,形成应用型资源,构成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同时集中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3.2.5教学效果可视化

因为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受教育者范围广且层次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开发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既可以跟踪学生学习的进度,又可以直接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跟进与管理,将教学效果可视化,为教学评价改进提供依据。

3.2.6教育系统平台化

针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构建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效果评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且通过建立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服务和管理,打造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将教育涉及的人、事、物都进行有机的管理,才能够实现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保证教育体系的有效性。

4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探究

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是教育的核心,没有课程就谈不上教育。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具体设计和推动,带动安全教育整体发展。

4.1课程内容设置

4.1.1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结合安全教育体系的设计理念,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在设计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可以从安全要素中人的要素出发,设计不分专业、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通识类课程。这类课程可以从学校层面整体设计,包括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危险源识别、技术安防、安全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普遍性。同时从安全要素中物的角度出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过程接触的危险物质不同,因此安全教育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各个专业,形成专业类课程,比如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其次,安全课程又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课程又可以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知识类侧重理念的学习,技能类侧重实操教学,素养类侧重安全价值观的塑造。素养类课程可以有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安全产业与经济等。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可以按照这3个层次进行分类,这种课程结构的划分不仅有利于构建起全面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还能够判断每门课程的性质,方便结合相应的教学方式。

4.1.2学习方案

将安全课程内容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针对每个学习者制订教学方案、计划学习内容和学时要求,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和课程方案,进行个性化学习。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整体,每个学习者都学习一定的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同时鉴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复杂性,为了使学生的安全素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一定要保证充足的学时,明确必修的课程数量和类别。比如通识类的可以在知识类、技能类和素养类至少各选择1门,至少选够4个学时。专业类的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重点选择技能类的课程,也至少选够4个学时。除此之外,由于每个学生所做的科研实验都具有特殊性,因此,每个实验室也应该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设计4个学时。这样可以从学校、院系、实验室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而课程时长也保证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除此之外,在规定选课要求的时候,需要因受教育者的层次不同而有所差异。安全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以及工作人员。比如对教师来讲,不仅需要学习安全知识,还需要学习安全管理,对于在实验室进行较多操作的工程师来说,其实践性更强,需要学习更多的实践类课程。

4.2教学模式的设计

较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方式进行输出。在安全教育的每个过程环节都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平台与线下教育的优势,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分别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同时满足学习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对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学习过程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4.2.1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混合

可以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原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线上课堂传播。线上课堂可观看视频、PPT课件、论坛信息、线上测试、线上实时视频会议、线上提问、线上教师答疑等。线下课堂教师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传递安全的价值观,同时开展实操性强的培训课程。线上教育方便知识的学习,线下学习方便技能的训练和素养的培养。融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又可以增进交流,从知识、技能和素养多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4.2.2虚拟现实与真实场景教学相混合

虚拟现实的课程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实验和操作环境,增加安全技能,增强安全素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可以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成虚拟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学习。适用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课程可以有:危险源识别、安全事故的教学、危险设备操作、消防应急演练、急救与应急处理。但是也需要注意利用虚拟现实时,学习者在对同一方案进行操作时,每一次出现的现象都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定式思维,面对其他复杂环境判断力降低,因此需要将真实场景的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结合起来,对操作简单的实验可以采用真实场景的教学。

4.2.3网络平台管理与教师监管相混合

篇12

(一)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多数高校都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很重视,有专门分管安全教育工作的学院领导,也设立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安全教育工作,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积极的探索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安全教育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媒体报道的高校安全事故只是偶然才发生,少之又少,离自己很远,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仍然抱有侥幸的心理,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高校传统的安全教育主要通过讲座、主题班会,面谈、安全读本、海报宣传、安全教育网站等方式进行。这样的教育方式针对性强,但是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被阻碍,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比较枯燥、形式化,不符合当今“95后”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往往也使得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陷入“一头热。冷”的尴尬境地,老师热心组织,学生却消极应付,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安全教育工作受时空的局限较大

高校传统的安全教育通常在固定的场所进行,比如教室、报告厅、学生宿舍、办公室等,但是这样的方式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不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受教育的需求,无法做到信息的准确推送和受众最大化。

(四)对安全教育新阵地的建设力度不够

以微信、微博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近年来发展迅猛,新媒体也成为了高校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可忽略的新阵地。新媒体交互性强和去中心化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越来越广泛且深刻。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新媒体的建设仍然重视不够,缺乏专项的资金及专门的管理人员,在信息的传递上也呈现泛娱乐化倾向,主题不突出;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安全教育的微信平台,但是推送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甚至有些还混杂着消极、庸俗的信息,这些“信息垃圾”会弱化和冲击大学生已有的意识形态。

(五)安全教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相较之下高校安全教育队伍的人员就显得明显不足,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其次,安全教育专职队伍中辅导员居多,年轻人居多,缺乏既有思想理论功底,安全教育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第三,安全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适应新媒体时代安全教育工作的专业型、专家型的人才仍然很欠缺。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增强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放性和建设性

首先,微信公众平台采用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受众面广,而且通过网络,信息可以直接传递到用户手机上,实现用户对信息的强制阅读。其次,微信公众平台有较强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平时人际交往距离感,减少了心理防范,学生敢于反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采用这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更能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安全教育的意识。

(二)增强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首先,微信公众平台的“去中心化”、“交互性”的特点,弱化了教育者的中心地位,改变了原有单向被动的教育方式,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加强了沟通的力度和针对性,从而增强了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资讯、传递消息,生活中很多碎片化的时间能够得以利用;第三,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载体形式多样,新颖、生动有趣,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向学生传递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各种直观、形象、生动的信息,用轻松、愉快的教育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安全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拓宽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渠道和空间

高校传统的安全教育工作受到时间空间的诸多限制,而且教学方式方法都比较单一,这样也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微信公众平台是开放式的,平台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进行信息的推送,受众群体在接受信息时也不受时空的限制。所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传输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微信平台等,一方面可以共享高校安全稳定的政策信息和前沿的动态等,也可以组织学生的网上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安全教育的空间,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教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三、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新举措

(一)构建高校安全教育微信平台

高校要重视微信安全教育平台的建设,可以利用微信覆盖率高、传播快捷、学生乐于接受的特点,搭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开辟高校安全教育的新阵地,首先,微信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式的平台,师生都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进行交流研讨的案例。其次,在微信平台中,学生也可以从传统安全教育中纯粹被动的角色转换为主动的角色,学生也可以成为安全教育信息传播的“中心”,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了安全教育的方式,提升了安全教育的效果。第三,高校可以通过对微信平台上信息的关注、收集、梳理,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利用微信平台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以控制事态发展,尽可能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安全教育工作队伍,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首先,高校可以对校内的安全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或者有计划的安排进修提升,提高安全教育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其次,高校可以从校外引进一些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到队伍中来,或者聘请一些校外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优化安全教育队伍的结构。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作用,结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新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我国高校目前的网络安全教育还比较滞后,很多学生,甚至一些老师都认为网络媒体的使用只是技术上的问题,不会涉及到安全、法律等等问题。所以高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其安全法制意识。一方面,可以把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融入到《网络技术》、《大学生安全教育》等课程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安全讲座、模拟案例实践、网络安全小品、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四)提高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

一方面,要提高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安全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另外安全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与时俱进,熟悉新媒体时代的一些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方法,安全教育工作才能更加“接地气”,学生更为乐于接受,才能保证安全教育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时代,信息量的繁杂和传播的快捷,对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主动的对繁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中汲取有营养的信息,提高高校安全教育的效果。

(五)丰富微信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一方面,高校在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安全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其他新媒体资源以及传统安全教育方式的整合与利用,通过这种相互的融合与渗透,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综合体系,做到安全信息相互转载,相互影响,扩大安全教育的有效覆盖面。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涉及面比较广,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等,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安全教育应该注意高校自身的实际,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理论结合实践,将案例分析、理论灌输、活动体验结合起来多渠道开展安全教育,通过这些活动,进而形成从点到面、全方位、多渠道的安全教育模式。

(六)引导大学生参与安全教育微信平台建设

高校应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学生参与到安全教育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大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优势,让大学生也成为安全教育的主角。让大学生共同参与安全教育微信平台的建设,构建安全教育的新阵地。高校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骨干参与到安全教育微信平台的建设,由学生主动去收集安全教育的信息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推送;也可以组织一些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比如公寓安全宣传周、安全教育你我他、公寓消防演练等等,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发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营造一个重视安全、学习安全、宣传安全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扩大安全教育的影响力,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张丽莉. 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以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为例[J]. 新西部(理论版),2013,Z2:54+46.

[2]王瑞成. 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J]. 镇江高专学报,2015(01):82-84.

[3]麻天骁.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 经营管理者,2014(36):287.

[4]李雯静.大学生微信安全教育探析[J]. 中外企业家,2015(02):184.

篇13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形形的信息下,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安全威胁,因此其对高校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当前,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对网络时代的相关认识不足、高校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课程、难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及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教育、缺乏必要的模拟实战教学等。这都是当前网络时代下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其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提升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整体质量。

2 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网络时代的相关认识不足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悄然来临,并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深入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对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因此其在面临各种诱惑时,难以增强抵御能力。当前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就是对网络时代的认识不足,使其安全教育模式和理念难以得到有效的更新,依旧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主,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及网络时代和教育改革等发展的需要。

2.2 高校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课程

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校能够对学生进行专门化的安全教育,一般都是由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嘱咐,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意个人安全,而没有得到高校教育教学部门的重视。其在课程设置方面,难以进行专业化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一方面,大部分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般不会涉及到安全教育问题,学生也难以从课堂中学习安全教育相关方法。另一方面,在仅有的安全教育课程中,其教育的内容存在滞后性,网络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不断增多,传统的安全教育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需求。

2.3 难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及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教育

在网络时代,高校的教育教学必须要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步伐,而当前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其还没有完全跟得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一方面,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图文并茂的学习到安全常识和方法。另一方面,高校也难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移动客户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难以时刻进行相关的学习,因此其在网络时代的安全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4 缺乏必要的模拟实战教学

网络时代所带来的诱惑较多,使得很多大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抵制安全风险的能力。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还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模拟实战教学,比如在网络诈骗等方面的教育上,大部分高校只是进行理论层面的教育,而学生只能了解到关于网络诈骗的相关理论知识,难以全面掌握应对技巧。所以,一旦真正发生安全隐患,将使得大学生出现手足无措,对其自身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在网络时代,要想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模拟实战教学。

3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对网络时代的认识

一方面,高校要在现有的安全教育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的影响,在日常的工作安排和教育教学中充分融入网络时代的相关思想,增强对网络时展对大学生安全隐患的防御意识。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以网络时展为导向,更新其安全教育模式,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安全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并根据网络时代的相关特征随时对其安全教育模式进行修正和完善,建立安全教育规划,明确安全教育职责,加强各部门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协作能力。

3.2 适度增加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

其一,要促使各高校在日常的安全教育过程中,根据其现有的安全教育规定,增加相应的课程设置,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的安全教育。其二,要对现有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坚持以网络时代的发展为导向,搜集最新的安全教育方法和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最新的安全教育,使其增强抵御安全风险隐患因素的能力,提升对大学生自身安全的保护能力。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教育

在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课堂中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现网络时代大学生可能面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提升在网络时代不断发展背景下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率,增强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相关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于移动客户端,比如微信公号、微博、QQ群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安全常识的宣传,使其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随时能够接触到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而提升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

3.4 加强模拟实战教学

随着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影响的不断加深,要想提升对其进行教育的效果,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一方面,要通过理论层面,使得学生初步认识到形形的网络安全隐患对其自身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增强其心理防备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模拟实战教学,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使得学生加强对网络时代安全隐患事件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对其应对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实战指导,增强学生抵御安全风险隐患的能力,确保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身安全。因此,全面提升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整体质量。

4 总结

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出的要求不断提升,鉴于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从加强对网络时代的认识、适度增加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教育、加强模拟实战教学等方面出发,充分结合网络时代的特征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调查以及策略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1)

[2]皇甫毅.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模式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06)

友情链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