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骨科护理综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骨科护理综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骨科护理综述

篇1

舒适护理是台湾萧丰富先生在1998年提出的,又称萧氏双C模式,舒适护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其不愉快的程度。

我科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15例胸腰段骨折合并气血胸的患者实行舒适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42.9岁,合并单侧气血胸者7例,合并双侧气血胸者8例,其中合并双下肢全瘫者9例,双下肢不全瘫者4例,双下肢肌力正常者2例,合并其他损伤者3例。

1.2 方法 对15例合并气血胸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模式。

1.3 结果 15例患者均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善,满意度调查为99.4%。

2 舒适护理

2.1 环境护理 病室应安静、清洁整齐、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一般室温控制在18℃-20℃,湿度为50%-60%,每日保证通风30min。夜间可采用柔和的灯光使患者感到心理稳定,有利于休息。护士操作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噪音。

2.2 心理舒适护理 患者多由于突然遭受创伤,病情较重、胸腰部疼痛,呼吸困难,担心失去生命,而出现恐惧、焦虑、紧张、急躁情绪,表现出很强的安全需求。在此时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向病人讲解治疗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介绍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精湛的医术,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安抚,如手握病人的手或适当抚摸患者的肌肤,以增强患者的舒适感,并消除其顾虑。注意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以免增加其心理压力。协助家属做好生活护理,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要求,使其更好地接受治疗和护理。针对病人性格、年龄、职业、家庭、经济文化修养、愈后的不同而产生的忧郁、消沉、悲观失望,甚至不配合治疗、绝食等情况,护士针对性的进行宣教,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动,通过谈心、聊天,利用所有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有的放矢的做好疏导,建立,2012年对照组一患者因胸腰段骨折后造成精神分良好的护患关系,注意保护其自尊心,用许多病人重返社会工作的事实,鼓励其面对现实,树立勇气,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早日康复,达到社会舒适的目的。

2.3 的护理 为病人更换卧位前,首先要认真评估病人对卧位改变的认识及合作程度。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在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前提下,可行健侧45°-90°或患侧45°的翻身,翻身时一定要保持脊柱平直,不能扭曲、拖拉病人,胸腰部垫枕,能活动的肢体由病人自主摆放在舒适的功能位,不能活动的肢体由护士协助摆放功能位,两腿中间垫一软枕。局部受压部位,给予红花酒涂擦,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4 生理舒适护理 疼痛是不舒适的最严重形式,缓解疼痛是舒适护理的重要程序。患者入院后给予正确的疼痛评估,分析引起疼痛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时给予镇痛药物应用。术后患者可使用镇痛泵,以减轻伤口疼痛。

2.5 消化道舒适护理 加强口腔护理,提高口腔舒适度。患病后由于的原因给患者刷牙带来了不便,口腔自洁功能降低,易产生口腔异味,造成口腔内感染,病人食欲不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因此一定要做好口腔护理,病情较重者,口腔护理每日2次,病情稳定后,饭前饭后让病人嚼口香糖或金银花水漱口。术后3天内尽量少食产气食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大豆、红薯、牛奶等。术后早期进行穴位按摩或顺时针按摩腹部:如足三里、上脘、中脘、下脘等穴,每日2次,每次15-20min。

3 讨 论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舒适性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人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胸腰段骨折合并气血胸的患者,由于受伤后腰椎骨折对于的要求,合并气血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不能更换,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在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前提下,行健侧45°-90°或患侧45°的翻身,减轻因患者翻身带来的不适感,实时进行心理护理、改善环境、加强口腔的清洁,正确进行穴位按摩,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舒适是一种整体的、个性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它具有易懂、务实、实惠、广泛、迅速等特点,易于广泛应用。舒适护理目前在美国、英国等产科护理、临终病人护理中经常得到使用,在我国临床实践中还是一个初级阶段,在我国台湾已广泛使用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它不仅明确了护理研究方向,提高护理专业地位,而且做为整体护理的过程和追求的结果,使基础护理更能够让病人舒适,体现出舒适护理和整体护理的一致性。骨折病人住院时间长,多为青壮年的男性,由于生理上的变化,愈后的担心,社会活动的暂时或永久的影响,使骨折病人的焦虑等心理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舒适护理的开展,使骨折病人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这种舒适状态,能促进躯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为病人早日康复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我认为,舒适护理的开展对拓展护理学科、充实整体护理内涵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黎呈.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3,17(4):4.

[2] 陆烈红.病人对生理与心理舒适需求的调查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937-938.

篇2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或其他各种意外事故所造成的骨折患者逐年增多[1],疼痛作为创伤性骨折患者的首发症状和特有体征往往伴随着诊疗与康复的全过程,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严重影响其康复进程。因此,在围术期,对创伤性骨折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缓解疼痛,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为探讨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疼痛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及护理效果,笔者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骨伤科诊治的12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患者,男68例,女58例,年龄18~65岁,平均36岁,其中,上肢骨折52例,下肢骨折42例,脊柱骨折14例,多发性骨折18例。

1.2 护理方法

1.2.1 镇痛护理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服用镇痛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使患者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可定时口服扶他林75~100 mg,分2~3次,饭后服用。服药后严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术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2次/d。切口处冰敷24 h,同时也可采用自控镇痛泵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疼痛。

1.2.2 健康宣教 采用床边口头教育、书面手册、视频等方法进行健康宣教。给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的恐惧,介绍手术和麻醉过程,说明术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反复强调治疗配合的注意事项。向患者讲解合理饮食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功能锻炼。

1.2.3 心理干预 创伤性骨折患者往往伴随严重疼痛,且由于意外事故造成活动受限,加之对手术风险及日后恢复情况的担忧,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导致身体受损[3]。因此,护士应关心体贴患者,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进行有效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以缓解紧张情绪;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病例,说明医生的技术水平及其临床经验,以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1.2.4 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应让患者了解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及重大脏器功能检查的目的,并协助做好辅助检查,以对患者的病情及身体耐受状况做出正确评估,检查时应动作轻柔、精准,尽量一步到位。妥善保护骨折处,制动肢体,解除压迫,改善患部组织的缺血状况。术前1 d做好备皮工作,术前6 h用乙醇消毒术区,患者穿无菌衣,减少术后感染。

1.2.5 生活护理 围术期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搞好个人卫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帮助其整理床褥,擦拭身体,以防压疮的发生;患者每次进食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去除口中残留的食物;对于行动不便、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指导其练习床上大小便。

1.2.6功能康复 术后要及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早期可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肌肉舒缩运动,然后逐步过渡到关节功能锻炼,从而改善骨折处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4]。

1.3观察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量表)对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护理后的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等进行评分,评分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护理后所有患者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分,x±s)

与入院时比较,*P

3 讨论

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6],而且常伴有现成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7],是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8]。患者发生疼痛时,不仅会造成身体痛苦,而且还可导致人体自主神经出现严重的功能失调和活动异常,诱发心血管疾病,对人体安全产生潜在威胁,此外还可引起机体分泌大量的炎性介质来对抗疼痛感,从而造成创口延迟愈合,对原发创伤造成威胁。创伤性骨折患者往往疼痛强烈,同时由于意外事故所造成活动受限,加之对手术风险及日后恢复情况的担忧,术后因麻药功效逐步减弱而出现剧烈疼痛,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并出现焦虑、失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从而引起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休克、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采取适当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同患者面对疼痛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感受,有研究显示,年龄、婚姻及教育状况可能对患者的疼痛自觉程度产生影响。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与单纯手术治疗相比,能更加明显改善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状况,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9]。本研究中,笔者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细节护理,真诚热情地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10];通过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积极进行功能康复指导,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并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本研究中,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与综合护理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安颖奇,安玉辉,何荣霞,等.心理治疗对创伤骨折患者心理状况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47-1348.

[2] Pennix BW,Beekman AT,Honig A,et al.Depression and cardiac mortality:results from a community-based longitudinal study[J].Arch Gen Psychiatry,2001,58(3):221-227.

[3] 乔秀梅,张小兵.浅谈骨盆骨折及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6(4):124.

[4] 陈新春,李秘.浅谈颈椎骨折的诊治与护理[J].当代医学,2009,12(28):104.

[5] 王江,左俊英,程茂金.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肓[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1,10(5):519-520.

[6] 史妙,王宁,王锦琰,等.疼痛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574-576.

[7] 余红春,陈玉娣.癌症疼痛病人止痛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15-17.

[8] 郭文琴,李会川.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干预及疼痛干预[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89-90.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11月入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骨科临床手术治疗》[1]中的手术界定标准。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为19~42周岁,平均年龄为(32.4±6.4)周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为27~43周岁,平均年龄为(31.6±7.2)周岁。两组患者均采用骨科麻醉手术,手术采用常规骨外科手术类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观察患者术后围期的疼痛反应并做好相应记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

1.2.1心理干预引导 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前主动与患者及其陪同家属见面,并做自我介绍,使患者及家属能够认识自己,之后需要向患者讲解骨科手术的基本原理以及注意事项,部分患者在面对手术时会表现出恐慌、疑虑、畏惧等状态,护理人员需要以此为介入点,主动开导患者,使患者正确理解骨科手术的意义。

1.2.2环境护理 患者来到医院这样的陌生环境,会对陌生环境感到迷惘甚至畏惧,特别是医院属于特殊环境,会对患者造成心理暗示,因此对于患者住院环境需要特别整理,如病房内的设施、病床用具等摆放整齐,保持整洁,室内无异味,通风、采光正常,有条件患者可以让家属陪同。

1.2.3镇痛药物护理 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若患者疼痛难忍,则需要服用镇痛药物,为患者准备曲马多等药物,非异常疼痛采用安慰剂代替其他镇痛药物服用。

1.2.4综合性护理 综合性护理结合人性化护理规范,注意患者护理细节:①触觉护理,对患者创口附近皮肤进行按摩,以按摩感受转移患者创口疼痛;②播放影音,通过电视节目、音乐等分散患者注意力;③日常护理中结合冷敷、热敷、按摩等方法对患者创口附近进行护理,逐渐增强患者的体感。

1.3评价指标 根据《骨科术后围期护理评定标准》[2]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等级进行评分(0~10分),0分代表无痛;1~3分代表轻微疼痛感受(可以忍受);4~6分代表中度疼痛(需要借助镇痛药物);7~10分代表重度疼痛(疼痛难忍)。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接受护理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记录,并进行对比,观察组30例患者中,0分疼痛者0例,轻微疼痛8例,中度疼痛18例,重度疼痛4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0分疼痛0例,轻微疼痛4例,中度疼痛20例,重度疼痛6例。两组患者在各级别评分中,除0分疼痛均为0例外,其余对比次序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术前术后疼痛评估 综合性护理干预需要结合患者骨科手术的特点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进行预期考虑,一般涉及因素有患者手术位置、创口大小、患者心理水平等,护理人员在术前应当对护理对象有全面的了解,从而确定实施护理方案。

3.2综合性护理干预的特点 所谓综合性护理干预是从两方面解释,首先是综合性护理方面,要考虑到护理的综合性,不仅涵盖了常规护理中的日常监护、换药、避免感染等,同时还要从人性化角度多方位考虑患者的感受,术前了解患者,术后预先做好镇痛准备等[3];干预主要是从患者心理护理入手,疼痛除了神经疼痛信号传导之外,还是大脑对于外界事物的应激性反映,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实际疼痛等级并不高,但由于对于创口的恐惧,从心理上导致“疼痛”,这类“疼痛”就需要护理人员采用心理干预手段,如引导患者正确面对,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等。

本文针对综合性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对比,对比差异明显,可以确定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围期护理中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患者术后康复速度以及患者满意度都有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骨科高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因为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并且多伴有其他脏器的疾病,对麻醉以及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差[1]。老年患者接受骨科治疗,其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要显著高于中青年的患者。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相关并发症有下降趋势,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仍然较高,而且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老年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概况

1.1 深静脉血栓(DVT)的概念 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受伤后需要较长时间卧床,因高龄和吸烟等不良习惯及内科疾病,常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术后早期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疼痛压痛、浅静脉扩张,呈进行性加重,皮肤颜色变紫色,皮肤温度升高。一般认为,DVT的三大致病原因主要为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内膜损伤3种因素[2]。

1.2.1 血流缓慢 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靠胸腔负压、小腿肌肉的收缩及静脉瓣的功能防止血液倒流来维持。造成血流缓慢的原因常见于:手术时间过长、术后切口处加压包扎、长时间卧床,术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等,均能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下肢血流缓慢。

1.2.2 血液高凝状态 术前较长时间的肢体制动和疼痛可能是血液凝固状态增高的原因,同时也加重血液瘀滞,手术创伤本身可致血小板凝聚力增强,且术后凝血酶原释放,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

1.3 老年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高龄、股骨颈骨折和手术是DVT的主要高危因素[3]。

1.3.1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患者遭受创伤和手术的双重打击,同时要经历术前一段时间的制动,可造成静脉壁损伤和静脉血流瘀滞。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液凝固状态。因此,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就存在DVT的三大基本因素:静脉壁损伤、静脉回流瘀滞和血液高凝状态。

1.3.2 手术因素 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及术后应用镇痛泵,均可导致周围静脉扩张,特别是全身麻醉,下肢肌肉暂时性完全失去收缩功能,导致血流缓慢、静脉淤血,促使血栓形成。

2 老年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

2.1 术前预防

2.1.1 术前宣教 入院后责任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基础疾病情况,老年患者应进行综合性评估检查,以评估其身体状态,对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治疗前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及应用调脂治疗,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4]。

2.1.2 心理护理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及术后的预防宣传,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向患者解释疾病形成的原因,治疗和护理,使患者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护理 术后卧床休息,麻醉清醒后6h,可指导患者抬高上身15°,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可屈曲5°,促进静脉回流,缓解患肢的肿胀和疼痛,减轻血液瘀滞。

2.3 物理预防

2.3.1 间隙充气压力泵 应用间隙压力充气泵分别对踝部,小腿和大腿产生45mmhg,30mmhg和20mmhg的压力,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增加240%,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此方法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中应用起来很方便,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2.3.2 足踝环转运动 足踝环转运动可有效预防老年髋部术后DVT形成。相关资料表明强化足踝环转运动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DVT的发生,又不导致手术关节的直接活动,不会增加关节脱位的风险,方法简便易行,经济,不需要辅助器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3.3 弹力绷带 弹力绷带在改变具有血栓形成条件的患者凝血反应平衡方面获得了理想效果,尤其是仰卧位的患者使用弹力绷带效果更明显。使用弹力绷带时注意观察患肢骨突部位皮肤受压情况,协助患者进行下肢的向心性按摩,抬高患肢,可加速肢体静脉回流,是预防DVT很好的辅助方法。

2.4 药物预防

2.4.1 低剂量肝素 低剂量肝素可抑制各种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活性,高危人群经低剂量肝素治疗后DVT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预防性低剂量肝素治疗时,凝血时间无明显改变,因此并不增加全身出血倾向及术中术后出血,低剂量肝素皮下注射用药(5000IU,1/12h,共5天)对预防血栓十分有效。

2.4.2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其抗凝作用优于普通肝素。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同时对已发生DVT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3 小 结

综上诉述,高龄、股骨颈骨折、手术是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为了有效预防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面综合地评估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和指导工作,采用物理性、药物性和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老年骨科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老年骨科病人的临床治愈率和生活满意率。

参考文献

[1] 朱格化,张洪.老年骨科病人手术风险因素评估[J].现代医药卫生,2010,(14):2175-2177.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44-01

舒适护理是通过对护理活动的舒适干预,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社会交往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骨科患者术后普遍存在疼痛,术后疼痛与焦虑水平呈正相关,疼痛、焦虑等身体、心理不适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舒适护理,对减轻患者焦虑、控制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增加患者术后舒适感,降低手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病人对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高,住院病人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技术服务,而舒适护理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心灵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也就是说,护理人员能给予一个最舒适的护理[1],找出解决舒适问题的方法,达到缩短、减轻、自在、超越的舒适状态。根据骨科病人病程长,需手术、长期卧床、牵引、石膏固定,生活难以自理的特点,我院自2006年7月以来,向创伤骨科患者开展舒适护理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护理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信息:患者共计168例,男127例,女41例,年龄17~76岁,平均(25.68±7.96)岁。均无高血压、感染性疾病及神经精神疾病史。其中手挤压伤并尺、桡骨骨折并肌腱或血管损伤34例,肱骨骨折13例,锁骨骨折6例,胫骨骨折28例,胫、腓骨骨折31例,股骨骨折37例,股骨骨折合并上肢骨折11例,胫腓骨骨折合并上肢骨折8例。

全部患者均在臂丛麻醉或连硬外麻或全麻下行清创或断肢(指)再植或皮肤缺损植皮或残端修整、或肌腱、血管吻合、或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术、或石膏、夹板外固定术。手术顺利,伤后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术后使用抗生素、止血药物等支持对症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84例。

在针对性护理前,对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病情严重程度、麻醉方式、手术方式进行了比较,并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两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综述

1.2.1 常规护理方法:①环境:保持环境安静、整洁,尽可能降低一切噪音;白天避免强光照射,夜晚开地灯,帮助患者入睡。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热情和霭、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耐心听取患者的不适主诉;理解患者对疼痛的悲伤反应。③创造良好的病室氛围:请性格开朗、豁达乐观的同室病友交流手术感受和经验,帮助和鼓励其他患者消除对受伤和手术的疑虑与恐惧心理。④保持舒适的: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予舒适卧位,用软枕垫高患肢并置功能位;上肢骨折患者起床活动时用前臂吊带屈肘位吊起患肢,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⑤稳定情绪:鼓励亲人陪伴和探视;主动与患者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解除患者的困扰;讲解疾病康复知识,指导患肢功能锻炼方法;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坚定信心,避免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而加重疼痛。

1.2.2 舒适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患者主诉疼痛时或评估疼痛后,并在不影响其他患者休息的情况下实施舒适护理。实施舒适护理方法前向患者说明此类方法的作用和目的,使其能够积极配合,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具体方法:①分散或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可用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读小说;听力分散法如听音乐、听故事;触觉分散法如轻轻按摩伤口周围的皮肤。②引入幽默以期能引起患者发笑的事情,如我们与患者讲笑话,或让患者看幽默杂志、电视相声、小品或吹肥皂泡。③放松:通过各种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慢节律呼吸并辅以听音乐。④皮肤刺激法:冷敷、热敷、按摩,以及皮肤搽剂的应用如活络油。冷敷可以减轻炎性水肿,但注意在不影响患肢血运的情况下使用;热敷可减轻肌肉痉挛,增加局部的血供;伤肢按摩和局部涂擦活络油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增加血液循环、舒筋活血而减轻疼痛。

1.3 效果评判方法:①对能合作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2]或文字描述式评分法[3]测量疼痛。②将疼痛测量结果量化为无、轻、中、重、极度疼痛5个等级,用0~4分来表示,并交叉量化。③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回病室1h内开始测量,以后定时(每4h)或疼痛时随时测量,疼痛时实施舒适护理15~30min后再测量并记录,如果疼痛不缓解或疼痛在中度以上联合药物止痛,将疼痛结果记录在疼痛量化记录表上。

2 结果

2.1 所有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篇6

1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在2007.10—2012.08共收治病人2280人,接收压疮患者20例,其中Ⅰ度压疮50%,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压疮80%。压疮按部位分布,骶尾部压疮50%,足跟部压疮30%,其它部位压疮20%。

2成因分析

2.1骶尾部压疮 骶尾部压疮位列骨科压疮首位。骨科病人多需卧硬板床休息,如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下肢牵引固定及手术后病人。骶尾部成为病员身体主要的支撑点,压疮成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2.1.1骶尾部的生理结构是导致压疮发生的直接原因。骶尾部无肌肉附着,缺乏脂肪保护,紧贴床铺,长期受压或受摩擦力剪切力的作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容易发生压疮。另一方面,骶尾部属视野不易察觉处,如果不能做到及时翻身抬臀减压,病员陪护对压疮防护知识不了解,骶尾部极易发生压疮,压疮极易发展下去。

2.1.2病员自身条件导致压疮的客观原因。患者高龄,瘦弱,肥胖,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术后害怕疼痛不敢翻身等都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

2.1.3高温与潮湿是造成压疮的环境因素。研究表明: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10%,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血时,温度升高将增加压疮的易发性[1]。过度潮湿引起皮肤软化及抵抗力降低;潮湿会浸润皮肤组织,削弱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造成局部皮肤水肿;有害物质易于通过且利于细菌繁殖,使得上皮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起压疮。潮湿皮肤较干燥皮肤发生压疮的几率高出5倍。我院临床资料压疮70%发生在夏季高温期也证实这一点。

2.2足跟部压疮

足跟压疮多由牵引石膏固定所致,体质瘦弱,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等患者是好发人群。足跟部处肢体的远端,血运不良,肌肉脂肪附着少,是压疮发生的内在因素,牵引固定则是压疮发生的外在因素。皮肤牵引时小腿上皮套因牵引锤的牵拉,使皮套下滑,牵引重力集结作用在足跟,造成足跟直接受压;骨牵引病员的患足会不自觉呈外旋下垂状,足跟承受患足重力卡压在帆布垫上;下肢石膏固定患者则由于石膏直接卡压足跟,石膏包裹患肢,造成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足跟部压疮发生。足跟部压疮在骨科压疮中排第二位。 2.3其它部位压疮 枕颌带持续牵引容易致下颌部压疮;骨牵引患者由于不正确的,大腿根部两侧易卡压在勃朗氏架上;皮肤牵引带膝部两侧锁扣易卡压膝部两侧;锁骨固定带的锁扣及铁环易卡压肩背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压疮,在骨科临床护理中不容忽视。

3护理对策

3.1护理人员加强责任意识,提高护理技能;病员及陪护增强主观能动性 按照(医院护理管理学)中压疮发生率为0的标准,组织全科护士学习预防压疮的重要性,相关知识与专科护理技能;对夜间压疮的高发期强调责任意识,采取有力的奖惩措施。针对病员与陪护对压疮防护知识的缺乏与思想的麻痹,应落实宣教,讲明利害关系,做到主动配合护理。

3.2加强基础护理,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加强卫生护理,保持床整,清洁,干燥,保持病员皮肤清洁,做到勤擦洗,勤更换,勤翻身,勤按摩,勤检查。夏季,应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18~24℃,避免患者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可在患者背部加放一条吸汗的棉质毛巾,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擦洗更衣,更换床单被套等,避免患者处于潮湿环境中。使用便盆时,避免生拉硬拽,可指导病员正确抬臀,必要时在便盆边缘垫布垫,以免擦伤皮肤;对长期卧床病员可指导抬臀运动,每天练习16-20次,每次持续2-3分钟;对行牵引固定患者,经常巡视病房,及时调整牵引,保持正确有效,可协助与指导患者穿衣裤,避免皮肤牵引带或固定带与皮肤直接接触,或在易卡压处放置海绵垫或纱布,减轻局部组织受到的压力。

3.3高危人群,好发部位,重点观察,重点监督,严格交接班。

对高龄,瘦弱,营养不良,肥胖,术后使用镇痛泵者及合并糖尿病等患者,应重点观察与监督,严格交接班,使用气垫床,或在病员骶尾置放海绵薄垫,棉圈体积小,可置于足跟;建立翻身卡,1-2小时巡视,重点查看骶尾部,足跟部皮肤受压情况,协助病员更换,或适时松解牵引,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3.4根据压疮分期,采取针对性治疗护理措施

3.4.1度压疮:局部红斑,皮肤完整。对已发生一度压疮建议不要按摩,应持续减压使用气垫床,可局部冰敷获涂擦局部涂擦2%碘酊。2%碘酊可使局部皮肤老化,有能有效杀菌,临床使用能起到遏制压疮发展。我院临床资料20例压疮,有50%为Ⅰ度压疮,均得到有效治愈。

3.4.2度压疮:皮肤紫红,水泡形成,局部减压:小水泡:用厚滑石粉包扎减少摩擦,让其自行吸收,局部悬空待干。大水泡:消毒皮肤-抽水泡内渗液—涂0.1%洗必泰或0.02%呋喃西林—无菌纱布覆盖。

3.4.3度压疮:水泡破裂,局部浅层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创面有黄色水样渗出物或脓液,疼痛加重。局部减压,清创,治疗感染,防止创面污染,促进压疮愈合。

3.4.4度压疮:坏死组织发黑,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深达骨骼。Ⅳ度压疮需要医护人员共同严肃对待,局部减压,局部清创换药,抗生素点滴或皮瓣移植等。

4小结

了解骨科病人压疮的成因,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骨科压疮的认识;介绍骨科压疮的护理对策,有助于护理工作者采取或借鉴有效护理手段,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篇7

骨科手术是临床手术常见术式,就诊患者多是外伤或年老体弱人群,且有的开放伤口污染较重,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中相关检查较多,术后部分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影响骨组织血液循环,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延迟切口愈合,甚至造成肢体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由此可见,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对术后康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对基层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防控措施综述如下。

1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

1.1患者自身原因。有研究表明,高龄、营养不良、吸烟、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严重肝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疾病,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关系较为密切[2]。另外,若患者并发湿疹、感冒、肠道有危险细菌等疾病,也是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

1.2手术室空气质量不达标。基层医院硬件不足,手术室环境管理不善,进入术室人员较杂,术中X线等相关检查等因素均会造成手术室空气质量不达标,难以保证无菌手术室的要求[3]。

1.3手术器材消毒质量不达标。骨科手术器械及设备多为专科器材,且一般只有一套,若骨科手术较多时,常对手术器材进行加班消毒,消毒时间和条件难以保障手术器材消毒质量。

1.4术中管理不当。术中,因手术器械掉落至无菌操作台外,且基层医院中一般只有一套手术器械,没有备用器械,只能等待手术器械再次消毒后继续手术,使切口及创面长时间在空气中暴露,影响切口愈合[4]。

1.5术者操作粗暴。术中,术者操作粗暴、不规范,牵拉及固定时用力过大过猛,而造成周围组织挫伤,影响术后血运,致使影响术后切口愈合,并增加骨组织再生时诱发感染的风险;术毕,清洗切口创面时不彻底,在组织内有异物残留,进而影响切口愈合。

1.6术前准备不足。骨科手术患者多为急诊,通常为了及早开展手术,而未待相关检查结果出来就开展手术,致使术前准备不足,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影响切口愈合。

1.7术后管理不当。术后,医务人员对患者切口观察不及时,换药时未无菌操作,且未经药敏而滥用抗生素,另外,恢复期内过早出院、活动等也可能造成切口感染。

2骨科手术切口感染防控措施

2.1强化医务人员预防感染意识。加强对医务人员感染防控的教育培训,规范医护人员骨科手术操作、无菌技术、消毒隔离技术等,总结并分析发生感染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及控制感染的措施。院办及医护主任根据骨科手术特点,编制骨科手术操作流程手册,定期开班培训及考核,提高基层医院医护人员防控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意识和能力[5]。

2.2加强手术室环境管理。加强对手术室环境质量管理,净化空气,每日早晚均用三氧机进行消毒,且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确保手术室内空气质量达标;控制进出手术室人员;每日手术结束后均对手术间进行一次大扫除,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定期对C臂手术器材、无影灯等仪器及相关物品表面进行清洗、消毒[6]。

2.3加强手术器械管理。所有手术器械均应经严格消毒,并必须经多酶洗剂浸泡清洗,同时做好无菌保存,保障手术器械消毒灭菌效果,以此降低因手术器械消毒不达标诱发切口感染的风险。与此同时,院内应再购买一套骨科手术器械作为备用,一旦术中手术器械受污染,可采用备用器械及时更换,降低切口及创面长时间在空气中暴露[7]。

2.4加强术中管理。规范手术过程管理,严格按手术流程操作,手术区域严格消毒,且常规铺巾;术者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因术中操作动作不当,而把手术器械丢落在无菌操作台之外,致使等待手术器械消毒而延长手术时间的情况发生;护理人员也应在术中注重无菌技术的操作,严格确保术野无菌,随时提醒术者不规范行为;术者手术操作手法应规范柔和,避免操作不当致使损伤切口周围组织;切口冲洗时,建议高压冲洗,必要时采用聚维酮碘冲洗;若术中需要输血,应尽可能选择自体输血,减少异体输血,减少异体输血降低机体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控制手术时间,避免切口长期暴露于空气中,若手术时间超过4h,应加用抗生素一次,并且更换一次无菌手套;术毕,对表浅手术或出血量较少者采用橡皮片引流,对深部位或出血量较多者采用负压吸引引流,术后48h内拔除引流管[8]。

2.5加强术前管理。术前对非急诊手术患者,应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及时处理感染灶,白细胞计数稳定在正常范围内,且对有感冒、湿疹等疾病患者应在完全治愈后再开展骨科手术治疗;加强患者术前护理,如备皮、皮肤护理等,并及时更换洁净床单备品,以此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术前1h前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支持;加强术前各项相关检查和准备,检查结果出来前,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的突况,严格手术指征,为患者制定科学的手术方案[9]。

2.6加强术后管理。术后6h内,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每隔30min观察切口情况及肢体末端血运情况,询问患者自身感觉,及时发生异常情况,给予早期处理;对需要长期卧床患者应每隔30min翻身叩背一次,并早期开展床上被动活动肢体;换药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且在换药期间观察伤口创面有无感染迹象;对发生感染的切口及皮肤感染患者,应在隔离室内换药,不可在普通换药室内换药,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术后根据药检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诱;避免污染物接触切口[10]。

2.7加强其他相关管理。骨科术者及护理人员应树立感染预防观念,严格按照外科洗手方法洗手,在治疗、换药前后应及时洗手消毒,不可持续检查患者,预防交叉感染;院感控制科应对手术室进行洗手采样,认真落实消毒管理;根据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制定骨科感染防控方案,注重手术围术期各操作流程的监控;按时通风消毒,加强病房清洁,同时限制陪伴人员,预防交叉感染。

3小结

手术切口感染是骨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感染因素较复杂,与患者自身及围术期感染控制密切相关。术后一旦发生切口感染,不但延长康复进程,而且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若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畸形,影响术后生活质量[11]。为此,加强基础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管理工作,针对不同感染危险因素,转变医护人员的防控观念,采取有效防控对策,并加强科学管理,注重围术期感染控制的监控,以此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许晓秋,张栋.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的回顾性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0,02(12):158-160

[2]耿泰山,杜育芳,郭丽珍,等.骨科手术部位的医院感染控制[J].中国医院,2008,03(05):264-266

[3]朱国庆,王磊.2004~2008年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6(11):105-107

[4]谢张黄.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04(12):218-220

[5]郭水英,周萍.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2,11(15):142-144

[6]段万礼,吴力军,许汉荣,等.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措施[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05(04):113-115

[7]邓文涛.骨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19(12):136-138

[8]朱艳萍.3例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37(01):189-191

篇8

1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手术环境管理

1.1降低手术室细菌指数,优化空气质量

手术中空气污染的外源性细菌是所有细菌的主体部分。对于手术中的空气细菌含量而言,它与手术时间长短、手术间内人员多少密不可分。相关数据调查表明,在手术中没有参观人员的时候,它的手术感染率是相对较低的[3]。依据有关报道,手术室内如果出现细菌数量在手术过程中有显著变化的情况,那么在手术初期阶段细菌降落数量最大[4]。在手术结束以后,细菌指数会出现另一个高峰期。由此可见,人员流动是影响手术室内细菌指数增减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应切实规划好手术室环境的管理模式,在每次进行手术之前,应提前对手术设备进行消毒处理,而手术器械的清理,应尽量放在手术完成以后[5]。相关研究表明,手术接台场次越多,空气中细菌数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长[6]。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手术台数的多少合理地安排手术室的使用情况,避免同一手术间短期进行多台手术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1.2加强手术室温度管理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2~25℃。由于在手术中患者体温一旦出现明显下降情况,常常会直接导致其免疫功能下降,妨碍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还会导致其血管收缩,从而降低患者身体局部组织氧分压,最终致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所以,在患者手术中后期,应尽量为其采取保温举措,尽可能减少手术所耗时间,保持患者正常体温。特殊情况下,可以用恒温箱内的温热盐水(37~38℃)对患者伤口进行冲洗,或者是采用保温垫为其保暖[7]。

1.3加强手术周边以及手术室内环境管理

手术中,应尽可能避免患者发生交叉性感染的机会。医院内的手术室一般很多,接待的科室以及患者也相对较多,手术室内外空气的对接流通,会直接导致空气中悬浮细菌的增加。所以针对手术室内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的卫生管理显得极其重要[8]。对此,最好的方法是对无菌手术患者和有伤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分开管理,禁止手术医生从感染手术间走进无菌手术间。参观人员应与手术人员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最好维持在30cm以上[9]。

2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手术人员管理

2.1加强患者管理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引起其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控制。为患者做好手术区域内准备,重视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的护理。在手术前,应对患者手术区域内的皮肤进行清理工作,减少患者皮肤表面细菌数量。据有关报道得出,清理皮肤的时间和手术时间的距离应最大程度缩减,并避免损伤皮肤,因此,去除毛发、清洁皮肤是预防切口感染必不可少的举措[10]。对于急诊手术而言,特别是开放性伤口来说,手术前应提前对患者的创口进行处理,尽可能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概率。重视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的保护,在手术视野皮肤粘贴无菌保护薄膜,可以预防细菌在术中进入伤口或者是附近毛发污垢、皮脂腺分泌物的污染而引发的伤口感染。为有效降低感染几率,手术巾使用时间超过4h后,应进行更换或加盖干燥的无菌巾[11]。而对于骨科伤口的清洗,倡导高压、变压冲洗,并应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冲洗液,采用0.5%碘伏较生理盐水清洁患者伤口效果更佳,必要时用聚维酮碘冲洗。

2.2加强医护人员管理

手术前,巡回护士应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安慰及鼓励患者,对其给出适当性指导意见,尽量减少患者手术期间的恐惧和不安。另外,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手术健康教育,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避免患者在手术期间,由于恐惧等延长手术时间,或致使手术失误的情况发生。针对不同外科医生手术习性应建立相关档案咨询库,依据不同外科手术医师的手术习惯,增设医疗器械设备等,可以增进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医师配合的默契性,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完成手术[12]。

2.3加强消毒管理

医院感染是当今世界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医护人员正确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传播的保护措施,也是避免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据报道[13]医护人员通过手传播细菌造成的感染占所有原因的30%。护士的各项工作中,手的清洁是预防和控制获得性感染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环节。加强手卫生的管理、提高手卫生质量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尤其对卫生情况相对较差的城镇医院更为重要。

3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手术器械管理

3.1加强手术器械实行规范化管理

假如器械设备的管理没有达到指定标准,消毒供应室没有实行严格的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步骤,则无法确保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运用科学的检测模式,最大程度地确保防止切口感染的灭菌效果。在手术器械中,耐热、耐湿以及耐高温的应该采取压力蒸汽灭菌的方式,严格遵守一次性用品要一次性使用的准则规范[14]。所以在骨科手术开始之前,医护人员应切实检查好手术器械的包装是否有破损或者潮湿等,判断灭菌效果。尤其是相对贵重的手术器械设备,在实行手术前护士应再次认真核对器械设备型号[15-16]。

3.2仪器无菌防护措施

对于骨科手术中X光摄片时,应切实采取正确的无菌防护措施,C型臂X光机球管应用无菌防护套套好,防止仪器上残留的细菌落入伤口而引发术后切口感染[17-18]。

3.3建立并完善外来器械、设备管理制度

制定严格规范的外来器械设备管理制度,严防外来物品的带入,例如器械商带来的器械设备外包装等,尽量减少手术中的空气细菌污染。严格检查外来器械、设备的质量问题,术前由手术医师或器械护士认真检查器械、设备的性能,并应增强消毒供应室对手术器械、设备包装灭菌的规范化管理[19]。对每一件器械、设备在包装前进行清洁质量检验;对于经过高温灭菌后的外来器械应该进行生物监测,以保障清洁质量以及灭菌质量[20]。

4结语

为了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手术前应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医务人员应在接到手术通知的第一时间内,对患者身体机能、营养状况进行相关评估。仔细察看患者身体状况,引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患者要进行手术的部位以及手术方式等,积极配备好相关设备以及手术物品,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同时,医院相关部门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加强手术器械实行规范化管理、仪器无菌防护、建立并完善外来器械及设备管理制度,做好手术人员管理,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作者:韦远华 李水莲 单位:广西南宁市横县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郑玲娣,许瑛,宋柏杉.96例骨科术后伤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547-2549.

[2]涂国霞,郑凤环,吴艳媛.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4(12):410-411.

[3]杨久顺.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119.

[4]李忠菊.术前术中预防骨科感染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19-20.

[5]周瑜.手术前皮肤准备的改进与切口感染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8):1792-1793.

[6]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92.

[7]林野,熊辉,王小啓,等.心脏外科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14,52(8):589-592.

[8]胡琼梅.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4,3(2):38.

[9]宋昭君,张为华,倪卫东.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对策[J].重庆医学,2012,40(35):3636-3637.

[10]蔡建芬,李晓丽.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70-73.

[11]杨久顺.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119.

[12]许艾珍,谭爱平,陈秋辉.骨科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6-97.

[13]王惠.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研究及手术室护理对策[J].中国校医,2013,27(9):688-690.

[14]刘颖,张艳萍,李淑婷.手术室护理在骨科无菌手术的应用分析及对切口感染的影响[J].现代养生,2014,16(4):242-243.

[15]任华.骨科手术清创冲洗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22-524.

[16]张芬菊.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4):634-635.

[17]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91-92.

篇9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是骨科病人的常见问题。1996―2002年,中国人骨科术后DVT的发生率为10%―63%,而近年发表的AIDA研究更进一步明确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病人DVT发生率与西方国家接近[1]。有研究表明[2]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针对DVT致病因素在术前及术后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生率。笔者现将DVT的发生相关危险因素,术前、术后的预防性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危险分级

1.1 危险因素:静脉血流减慢或淤滞、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是DVT形成的主要原因[3]。任何外界的危险因素最终都是通过这3个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引发血栓形成。

1.1.1 年龄: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DVT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80岁病人DVT的发病率可以增加30倍[4]。

1.1.2 制动:长时间的卧床,固定姿势状态下均可因血流缓慢淤滞使DVT的发病率增高,连续卧床7天,血流速度减慢到最低点[5]。

1.1.3 手术: 手术持续时间越长,DVT发生率越高。手术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引起较多生理反应,如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易形成血栓;术中长时间静脉牵拉可导致不同程度血管内皮损伤;物应用可使肌肉松弛,导致血液流速减慢;术后使用止血剂使血液凝固性增加等均可使DVT发生[5]。

1.1.4 既往有血栓病史 大约有23%―26%的DVT病人既往有血栓病史。因纤溶系统受损造成纤维蛋白沉积是血栓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原发性高凝状态起着重要作用[6]。

1.1.5 原发性高凝状态:在健康成人中约0.5%因遗传因素造成的有关凝血因子如凝血酶蛋白C、蛋白S的缺乏及血小板增多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在下肢DVT的病人中,约42%―46%可存在上述高凝状态[4]。

1.1.6 其他 女性、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A型血、SLE、口服避孕药与雌激素治疗都是DVT发生的高危因素[7]。

1.2 危险分级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提出DVT危险等级①极高危极:≥40岁的病人行大手术,同时伴有已知的DVT病史,癌症或血液高凝状态,膝关节或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骨折术后、较大的创伤、脊髓束的损伤。②高危组:≥60岁的病人行中型手术,伴或不伴有临床危险因素;③中危组:40岁―60岁的病人行非复杂性手术,没有临床危险因素;<40岁的病人行大手术,没有临床危险因素。④低危组:<40岁的病人行非复杂性手术,没有临床危险因素[8]。由此可见,骨科下肢骨折的手术患者属于DVT发生的高危险人群。

2 术前预防

2.1 一般护理:术前与患者做好交流,评估患者的危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做好卫生宣教及凝血时间、下肢血管彩超等检查。鼓励患者多饮水,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戒烟禁酒,预防便秘[9],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2.2 治疗性预防:方秀统[9]等人研究主张全髋置换前1天即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吲哚美辛可明显降低DVT的发生。李承罡[10]等人研究发现术前1天输注同型浓缩红细胞2―4U或血浆可以对术中出血进行有效补充,减少出血量和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率。

2.3 主动性活动:Wilson等[11]研究结果显示股骨颈骨折48小时后血液凝固状态显著增高,大部分患者在2―7天后进行手术,正在血液凝固状态高峰期,增加了术后中DVT发生率。因此,早期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趾和足踝关节背曲和旋转活动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是预防DVT的关键之一[10]。

3 术后预防

3.1 机械性预防(1)术后使用弹力绷带,方法为术后即开始,从肢体远端向近心端缠绕,压力一般为15―20mmHg左右,绑30分钟左右放松,下地活动期间绑于患肢上,休息时放松[12]。(2)下肢弹力袜,具有独特的最适合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压力模式,能有效加速下肢血液流动达138%,还能对静脉给予有效的压力支持,减少静脉淤滞和增加回流,降低末端腓肠静脉血栓[13]。白燕[14]等观察应用压力梯度长袜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显示术后使用压力梯度长袜的DVT发生率为4.88%,而未使用的对照组DVT发生率为33.33%。(3)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可使血流增加200%[15]。它是从足、小腿及大腿序贯加压,临床多为足底、小腿联合气囊加压泵,足底气囊膨胀的频率为3次/分,小腿为1次/分,合适的压力为足底160mmHg,小腿50mmHg[16]。机械性预防方法,使用简便、安全,临床上常与药物预防结合以加强预防效果。

3.2 药物预防: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预防DVT的药物是低分子肝素。很早就有研究表明[17]低分子肝素可使术后DVT发生率减少25%―30%,并且能显著降低PET的发生率。马卫华等[18]研究显示,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可增加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低分子肝素使用时机对术后DVT发生率无影响,术后使用更安全。但Gallay等[19]研究表明髋关节置换术后第12天开始使用肝素,共注射5天,可以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形成,并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这一点与国内李军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刘军等[21]用参麦加丹参注射液每天静脉滴注法与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相比,两组术后DVT发生率相当,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顾广飞、王家琪[22]通过比较低分子肝素和一种新型防血栓药物利伐沙班在髋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发现利伐沙班作为一种凝血因子Xa直接抑制剂,具有口服方便、剂量固定、起效快速、生物利用度高、治疗窗宽、无需监测、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小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3 运动预防:几乎所有的文献中都强调在DVT预防中活动的重要性,并指出术后早期活动越早越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运动方法有足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伸膝以收缩股四头肌、伸髋屈膝、被动按摩等[23]。王华等[24]在康复训练对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的研究中发现不同方式的主、被动足踝运动及深呼吸训练可提高健康志愿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尤其以足踝主动运动的作用最强。并且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足踝主动运动并不会增加术后出血的危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DVT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过针对性的综合预防措施可以大幅降低DVT的发生率及其所带来的危害,但更好的预防方法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邱责兴,戴魁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5,636-639

[2] 王玉静,陈明芬.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2008,40(2):145

[3] Aqulia AM. Deep venous thrombosis.[J]Cardiovasc Nurs,2001;15(4):25-44

[4]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7

[5] 郑光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7):558-559

[6] 张柏根,薛冠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197-200

[7] 王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07,12(6):58

[8] 陈悦,李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护理[J].全科护理2010,8(8):2169

[9] 方统秀,丁立群,陈迎春等.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3):8484

[10] 李承罡,贺曼,罗华云.38例老年人髋部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治疗体会[J].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8,7(17):521

[11] Wilson D,Cooke E A,McNally M A,et al.Changes in coagulability as measured by thrombelastography following surgry for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J].Injury,2001,32:765-770

[12] 文芳.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J].当代护士,2006,(1):18-19

[13] 袁训芝,吴新民,袁家颖等.压力梯度长袜和间歇充气装置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2):103-106

[14] 白燕,杨雪华.压力梯度长袜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8(10):877-890

[15] 吴远美,刘英,余喜亚.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治疗及护理[J].护理杂志.2004,21(5):55-56

[16] 李弘.弹力袜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6):963

[17] Nurmohamed M T,Rosendal F R,Bullet H R,et al.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versus standad haperin in general and orthopaedic surgery:a metaanalysis[J].Lancet,1992,340:152

[18] 马卫华,张树栋,慕宏杰,等.低分子肝素使用时机对关节置换手术失血量和DVT发生率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0):833-837

[19] Gallay S,W addell JP,Cardella P, et al.A short course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to prevent deep venous throm bosis after elective totalhip replacement[J].CJS,1997,2:119-123

[20] 李军,朱天岳,马忠泰,等.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性[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6:1223-1225

[21] 刘军,万豫尧,许树柴,等.益气活血法预防老年患者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J].中国骨伤,2006,19(6):344-347

篇10

2药物预防

合理应用药物是预防DVT的重要手段。常用药物有:华法令、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磺达肝素、利伐沙班等[1]。利伐沙班是2008年在加拿大和欧盟获得上市批准的Xa因子抑制剂,其药动学、药效学参数受性别、年龄或体质量的影响较少,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每天固定1次剂量,不需监测特殊血液指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口服抗凝血药,已完成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利伐沙班对预防骨科术后DVT和主要心血管事件效益好,且出血风险小[3]。田华等[8]研究发现,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机械性预防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机械性预防相比,无论总DVT发生率、近端DVT发生率还是肺栓塞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但在减少出血性并发症和心脑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王少山等[9]应用奥扎格雷注射液预防骨科术后DVT,初步证明奥扎格雷可特异性地预防骨科患者DVT。对于选择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预防血栓的疗效显著优于伊诺肝素,两种药物的安全性相似[10]。邢庆胜[11]在下肢内固定术后6~12h采用低分子肝素3000U,第2天3000U,2次/d皮下注射或1次/d皮下注射60000U,应用10d后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说明低分子肝素下肢内固定方面的应用也是安全有效的。杨佐明等[12]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DVT,证实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适当提高剂量,效果更佳。

3中药预防

方涛[13]选择16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中西药两种方法进行预防治疗,发现单独应用脉络宁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与低分子肝素钠的疗效近似。杨子函等[14]选择符合极高危标准骨科大手术后患者,自拟“通络散(黄芪、当归尾、地龙、厚朴、酒大黄、红花、桃仁、三七、公英、丹参、泽漆、丹皮等)”防治术后DVT,总有效率为89.1%。

篇11

1 护理方法

1.1 疼痛知识宣教

疼痛已经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广泛被人们所熟知。刘林等[2]指出重视疼痛教育的作用,可以通过在病室内张贴有关疼痛的宣传海报、介绍科室开展的多模式超前镇痛、介绍专科疼痛护理水平新进展、责任护士的个体化疼痛知识的讲解,将“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3]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告知患者,让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均能正视疼痛、改变陈旧观念,例如:“手术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4],从而消除疼痛。理解膝关节置换术不同于其他骨科手术,其术后疼痛反应强烈这一病理过程[5]。郭莹莹[6]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中指出:术前的心理干预对患者术后的疼痛控制有效,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减少镇痛药的使用量。配合“无痛病房”的建立,利用“评估-干预-效果评价”的护理工作程序进行管理。程凌燕[7]在建立“无痛病房”提高专科疼痛护理水平的做法及效果中总结出:“无痛病房”的建立有助于护士对疼痛管理技能、知识的提高,并且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可以让患者积极配合术后功能锻炼,达到早日康复。

1.2 术后疼痛一般护理干预

钟丽红[8]总结了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主要有功能锻炼引发的疼痛、神经性疼痛、炎症引发的疼痛、创伤刺激引发的疼痛等。膝关节置换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性质、引流量及颜色;及早发现出血征兆,及时处理,可以术后早期临时夹闭术区引流管,使切口内的渗血积存于切口内,增加了关节腔的压力,达到压迫止血的作用[8],可减轻患者的恐惧感,从而减轻疼痛刺激;严密监测患者肢体温度、感觉、是否肿胀等,可将患肢抬高15-30度,保持膝关节近伸直位,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患肢疼痛和肿胀。适时观察并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完善疼痛评估,建立《骨科病人疼痛评估表》,以专科护理表格的形式记录并指引疼痛护理[10]。告知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患肢功能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最大程度上避免废用综合征和严重疼痛的发生。术后早期进行活动和预防性使用镇痛药,告诉患者麻醉性镇痛所致患者成隐发生率小于0.1%[11],以解除其思想顾虑。术后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情况,观察术区切口愈合情况,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加强术后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术后两月内避免坐矮椅,避免跑、跳、负重等,避免膝关节假体承受过度应力,防止假体松动导致的疼痛。

1.3 冰袋冷敷

张国妹等[12]采用冰袋冷敷对27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疼痛干预,对照组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传统术后护理。观察组的术后出血量为(266.3±100.0)ml,明显小于对照组(470.0±148.7)m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的肿胀消退时间为(5.50±1.77)天,显著少于对照组(7.19±2.01)天,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止疼满意度分析发现,观察组的止疼满意度为92.6%,远高于对照组65.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文中提示冰敷疗法通过应用低于人体正常温度的物理因子对机体刺激来进行降温、控制血液流动、缓解炎性水肿以及减轻术后渗血。并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低、是简便经济的缓解疼痛的方法。

1.4 注意力转移法

刑小利等[1]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对5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疼痛干预,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关节屈曲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14天中观察组强痛定平均肌肉注射量是3.4支,明显小于对照组6.3支,使用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注意力转移法主要包括术前谈话、术后音乐干预。让兴趣或相近的患者住在同一个病房,术后依据患者具体爱好播放愉悦的音乐,电视节目和电影,放松患者紧张的情绪。分散患者对患肢疼痛的注意力,达到有效缓解肌肉张力,减轻患肢术后疼痛。

1.5 腕踝针治疗法

陈巧玲等[13]在腕踝针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疗效观察中对22例术后未行镇痛泵治疗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疼痛干预。治疗组采用腕踝针刺,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组术后NIV评分、评价起效时间及持续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腕踝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患者取卧位,采用0.25mm×25mm毫针在局部以30°角斜刺入皮下(刺入区为术侧下肢外踝隆起最高点以上三横指,胫骨前缘向内一厘米,胫骨前嵴和胫骨前缘的中点),再使针体与皮肤平行,顺直线沿皮下缓慢进针约一寸,必须针体末端恰在皮下,此时患者肢体不感到酸、胀、麻、痛等不适。进针完毕用胶布固定,留针时间一般2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使用此法时尽量避开血管和伤口,以免造成出血和感染。

1.6 术后心理护理

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通常对突如其来的肢体活动受限以及突然的疼痛缺乏心理准备,此时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为其制定系统的心理护理方案。疼痛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14]。告知患者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只有积极面对问题同时妥善处理膝损伤,热情对待患者,进而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诊断及治疗[15]。术后尽早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康复护理。防止肌肉萎缩、抗炎消肿以及主动、被动关节活动等是膝关节功能锻炼的重要手段。可在手术后的第一天开始进行,不仅可以减缓患者的疼痛感,而且还可以改善受损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促进滑膜、软骨和肌腱的修复愈合,缩短术后受损膝关节治愈时间[16]。在全部护理过程中应帮助患者做足、做好康复心理准备,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与患者积极交流,充分调动患者在治疗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7 康复期疼痛干预

大量实例显示患者在住院期间通过整体化、科学化的疼痛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但出院后患肢的疼痛往往不可避免,导致患者出院后不愿主动的康复锻炼。医生根据患者的门诊复查指导患者按时服用止痛药物,护士电话随访将TKA术后的延伸护理做细、做专,尽量减轻患者疼痛感。做到术后康复训练遵循个体差异原则、全面训练以及循序渐进原则,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适度的训练,训练中兼顾身体各个部位。训练活动度要适当把握,不要进行爬山、快跑等剧烈的体育活动,所有康复训练以不过度疲劳为度。任何时候患肢发生剧烈疼痛或者异常响声,均应立即停止康复练习,并及时来医院进行检查。术后避免过度下蹲,不做扭转性动作,防止膝关节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疼痛。康复期护理过程中也应遵循循序渐进,并保持中小强度相结合的原则,这对于提高手术治疗质量和效果,促进受损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患肢的日常活动能力十分重要。术后训练主要包括踝泵练习[18],膝关节伸直并尽可能地主动进行踝关节和趾间关节伸屈,进行股四头肌伸缩练习。进行压腿练习,每次坚持5分钟左右,到患者可以忍受的疼痛为止。术后两周的康复期训练以增强肌力为主,扩大患肢关节活动范围,增大活动量,可在他人搀扶下站立。步行训练在站立训练基础上以患者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扶拐逐渐行走。

1.8 药物治疗的疼痛干预

1.8.1 口服镇痛药物

在药物治疗疼痛方面最经典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镇痛药“三阶梯止痛疗法”即一级为非阿片类镇痛药;二级为弱阿片类药;三级为强阿片类药。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因人而异,定时服用的原则。

1.8.2 局部注射止痛药物

潘孝云[19]在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药物进行疼痛干预的实验中得出:使用玻璃酸钠加吗啡及布比卡因加吗啡都能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止痛效果。此方法可以减少术后全身使用止痛药的并发症。

2 讨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疼痛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疼痛由于具有病因多样,病情变化复杂,对患者影响大等特点,治疗较为困难。对患者进行妥善处理、充分的诊断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疼痛干预护理是临床上医务人员处理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主要责任。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等,并行抗菌治疗,及尽早进行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术后康复护理。对进行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加强管理和定期随访。临床上应对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与患病严重程度进行谨慎的、合理的、系统的评价,确保病情诊断确切,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全程疼痛干预护理方案。大量研究表明规范化的疼痛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强度[2],正确合理的疼痛干预护理方案对于促进受损组织的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质量,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缩短病愈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邢小利,杨胜武,吴文栩等.注意力转移法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25例临床护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41(5)

[2]刘林、许勤、刘梅.规范化疼痛干预对骨科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12,12(27)

[3]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

[4]宋俊歌.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

[5]陈捷,衣丰.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改善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

[6]郭莹莹,游淑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4)

[7]程凌燕.建立“无痛病房”提高专科疼痛护理水平的做法及效果[J].护理杂志,2012,29(9A)

[8]钟丽红.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

[9]胥明梅,赵德伟、曲桂荣等.术后早期暂时夹管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引流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

[10]顾天姣.骨科病人疼痛护理评估表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6)

[11]刘秋燕.综合护理干预对普通外科手术后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

[12]张国姝、姚建英.生物冰袋冷敷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1,32(19)

[13]陈巧玲,黄双英.腕踝针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Shanghai JAcu-mox.May2012.Vol31.No5

[14]杨京春,高小燕.膝关节松解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

[15]李燕飞.术后病人疼痛评估及镇痛的护理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3)

[16]朱建英,杨滢,张玲玲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11,14(5)

篇12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3岁。随访6个月至2年,共有3例患者发生DVT,其中病变位于右下肢2例,左下肢1例,表现为下肢肢体肿胀、皮温升高,发生时间为术后5d~12d。

1.2护理方法 68例患者经过围手术期间的预防性护理。

1.2.1 术前宣传教育

1.2.1.1 术前心理干预

术前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加强与患者沟通,采用安慰性语言鼓励患者,消除其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并向患者充分术后DVT发生的原因、危害及相关预防措施,鼓励患者术后积极配合相关治疗。术前指导患者练习适应床上大小便,避免术后长期卧床不适应导致的尿潴留或便秘。鼓励患者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1.2.1.2 术前饮食指导

建议患者围手术期进食高纤维、富含维生素食物,多饮水,减少进食高胆固醇、高糖及高蛋白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3]。禁止吸烟。

1.2.2 术后护理

1.2.2.1 密切观察

倾听患者主诉,评估术后肢体的末梢血运情况,注意观察患肢皮肤色泽、皮温、肿胀程度,了解患肢有无感觉异常及胀痛,触及足背动脉搏动评估强弱,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1.2.2.2 指导早期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为预防DVT的根本措施,根据患者实际的身体情况,积极鼓励其进行适当的早期功能锻炼。可按摩腿部肌肉,采取主动、被动相结合的方法,如足趾的主动、被动活动及踝关节屈伸、内外旋转运动等,并可辅助加用下肢高弹力袜或装下肢气压治疗等措施,促进静脉回流。并循序渐进的进行下床活动。

1.2.2.3 保护下肢静脉

静脉血管壁的损伤也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4],输液操作时尽量选择上肢,避开患肢,并要避免同一部位、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必要时可选择重建静脉通路[5]。

1.2.2.4 预防性抗凝治疗

对于高龄、肥胖、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吸烟、血液高凝状态及严重外伤的患者,为术后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应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2结果

68例患者中,发生DVT3例,经过1~2个周期的治疗后好转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恢复好,未见患者肢体功能残疾及其他并发症。

3讨论

DVT是下肢骨折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而血流缓慢、静脉血管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为DVT的三大高危因素[4]。

本研究针对DVT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行预防性护理,指导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保护下肢静脉及预防性抗凝治疗,旨在降低下肢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而相关的多次研究亦表明,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DVT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下肢骨科术后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桂娟.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7-8.

篇13

1手术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开放式和微创两大类,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影响程度不同。针对不同手术方式,恰当选择功能锻炼时期及训练强度,更有助于帮助患儿恢复关节功能。

1.1开放式手术治疗 开放式手术治疗就是传统的手术切开皮肤的治疗方式。在患肢皮肤做一切口,切开皮下达深筋膜,见白色硬性纤维条索,用剥离器沿其表面剥离,充分暴露挛缩范围,松解、切断挛缩的臀肌及筋膜组织,彻底止血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加压包扎。手术切口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弧形切口、斜切口、直切口等。徐峰[4]、陈焕诗[5]、李瑛[6]等人对不同手术切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比,认为臀肌挛缩症的治疗不必过分拘泥于何种手术方式,治疗关键在与彻底松解、切断挛缩的臀肌及筋膜组织。但开放式手术切口相对较大,术后容易遗留疤痕,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1.2 关节镜手术治疗 在很小的皮肤切口下,置入关节镜系统,使视野清晰,显示挛缩带轮廓,以射频汽化仪切割臀肌挛缩带,充分止血后,放置引流管,加压包扎伤口。该方法创伤小,无需广泛肌肉分离,出血较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张玉明、徐涛的研究认为此种微创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治疗具有安全、美观、创伤小、恢复快、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良好等优点。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已逐渐成为主流,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臀肌挛缩将有更广阔的治疗前景。

2 术后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骨科所有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功能锻炼能极大地减少和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压疮等。臀肌挛缩手术松解能起到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如果术后不进行康复训练,会造成瘢痕重新粘连,易导致挛缩复发,影响手术效果。金薇、黄建莲、周志宏、魏红虹等大量的论述证明了臀肌挛缩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

2.1功能锻炼的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根据临床工作经验,对患儿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功能锻炼的内容主要包括主动肌肉收缩运动;关节屈曲训练;步态训练;翘二郎腿。根据这几方面的内容,临床上形成了多种进行训练的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罗凯燕的5S训练法和朱浩明的三步康复训练法。他们是从两个不同侧面来描述训练方法的。5S法是从锻炼的方式来解析功能锻炼步骤,而三步训练法则是从恢复髋关节相应功能来说明锻炼方法。

罗凯燕等人应用5S法研究分析了对臀肌挛缩术后的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的效果,结果证实该方法不仅能明显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正确性,促进患者康复,而且能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以及对自我护理的关注。5S法就是五个"Step"。S1:床上翘二郎腿--双膝交替进行;S2:并膝下蹲--面向床尾站立,双手握住床栏,双膝并拢,腰背部挺直,足跟不离地进行深蹲;S3:交叉步--双上肢向前平伸,挺胸抬头,双下肢呈"交叉步"直线行走;S4:强化翘二郎腿--端坐于靠背椅上,背部紧贴椅背,一腿过膝,交叉架于另一腿,左右腿轮换进行,必要时用约束带固定一侧脚踝在椅脚以加强力度;S5:直线上下楼梯--手握住栏杆,呈直线上下楼梯;出院指导(术后1个月~1年):跑步、跳绳、原地跳跃。

三步训练法的第一步是患者通过髋、膝关节的屈曲恢复髋关节被动屈伸功能(同5S法的S1);第二步是恢复患儿髋关节主动屈伸功能,如下床站立行走、下蹲(同5S法的S2);第三步是训练患儿的髋关节内收功能,如一字步,翘二郎腿等(同5S法的S3、S4、S5)。

大多数学者的临床研究资料所提出的臀肌挛缩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基本与5S法的步骤类似,即使是关节镜治疗的微创手术后,功能锻炼也遵循针对性的解决髋关节功能受限的原则。当然,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锻炼的具体实施方法必须视患者的耐受力及伤口情况而定。而臀肌挛缩症患者因其重心晃动大于正常人,行走时稳定性比正常人差,更易摔倒,因此,一切锻炼都应以患者的安全为出发点。

2.2 功能锻炼的影响因素 早期的功能锻炼是为了防止伤口粘连,引起挛缩复发,但疼痛、伤口出血、伤口延迟愈合等因素可影响患儿的早期功能锻炼。可见,对疼痛、伤口出血和对伤口本身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2.2.1疼痛的护理 切口疼痛是术后常见的问题,由于患儿年纪较小,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加强术后疼痛的护理影响着患儿的舒适度,对患儿采取舒适护理,可有效减少患儿术后的疼痛。儿童常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缓解疼痛感受,如看电视、听音乐、讲故事、玩游戏等。在非药物治疗无显著效果的情况下,可遵医嘱给以止痛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2.2.2 伤口的护理 伤口出血除与手术本身有关,术后的护理也影响着出血的多少。术后的疼痛引起患儿烦躁不安,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动作过大都可能造成伤口裂开出血。因此,缓解患儿术后疼痛及功能锻炼时机及方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妥善固定好伤口包扎敷料及引流管,根据患儿的耐受情况选择适宜的锻炼强度,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追求早期功能锻炼。伤口敷料应保持清洁干燥,以免造成伤口感染;保证抗生素正确及时有效的运用;监测患儿体温,注意有无发热现象;观察伤口周围有无红肿,换药时保证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引流不畅造成血液淤积影响伤口愈合。

3结论

臀肌挛缩症常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肌筋膜挛缩使挛缩带张力增加,使髋关节的屈曲、内收、内旋受限,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临床上通常采取手术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患儿就能跟正常人一样,必须配合术后的功能锻炼才可能使患儿完全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而在康复锻炼的过程中,在不影响患儿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配合早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有效锻炼方式,患儿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双下肢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卢浩浩.臀肌挛缩症病因及诊断的研究发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3):207-209.

[2]余晓杰,康彦文,李莉.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7):525-526.

[3]俞辉国,童学波,刘红兵,等.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6):37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