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区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老年社区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老年社区设计

篇1

新设计趋势不仅仅支持老年人独立居住的社区,而且还支持老少混合型的社区。大多数人认为住宅选择需要多样化,加上车辆及大型购物中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因此郊区老年住宅不是养老的适合之地。

具有宜居环境的老年社区就是注重老人生理及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同时对体弱和残障老人给予特殊照顾,促进老人参与社交活动,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氛围。宜居环境对于老年社区设计至关重要:便利的交通系统,适合步行的住宅和商业区,适合散步、养老的社区住宅选择。社区必须含有无障碍入口,无障碍浴室和标准的厨房、卧室以及可通过轮椅的门口、走廊。

绿色建筑理念的社区

绿色老年社区不仅仅是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一个接受专业护理服务的地方,它的风格和设计也要经济可行。设计师除了合理的节能设计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到老人的生理特点,在建筑材料选择时,要考虑其安全性、便捷性。同时还要考虑社区的整体运行的高效性,结合社区管理的特点进行设计考虑。

将以人为中心的护理与家庭护理模式相结合

家庭护理模式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间,但因为各种规范的限制,许多护理社区发现这种模式很难将他们想要的社区设计出来。如果将以个人为中心的护理与家庭护理相结合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转变护理站

长期以来,护理站被护理人员认为是不可缺少的,但它却成了员工和老人间的重大障碍。老年社区的房间已经没有了公共机构的感觉,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空间也可以设计成一系列集中的小桌子和壁橱,与房间或者厨房相融合,通常只设置一个独立封闭的办公室或小型会议室用于私人谈话,护理站则转变为可以支持电脑绘图的小办公空间。当老年人的最新数据录入电脑,呼叫系统可以随时通知护理人员,这样不需要将所有人员集中在一个小小的工作室,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替代配药推车

和护理站一样,走廊或餐厅内大的塑料配药推车是一个公共机构护理的标志,该设计不应在老年社区使用。代替它的,如药物储存系统,可以设计成家具的样子,也可以设计成如储存药物的带锁厨柜放在户主房间。

房间面积越小越好

虽然没有专门的权威机构研究老人住房的理想面积,事实上经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房子越小,破坏行为或焦虑的住户越少;住户间的社交程度越大,使用兴奋药物的剂量越少,住户、家庭和员工满意度越高,工作人员压力越小。

优化卫生间

老建筑的浴室通常很小,空间勉强能容纳卫生间和洗手盆,这样就没有空间放置一个辅助移动的装置了,而且通常还是两个住户共享,普遍缺乏充足照明。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将老年人卫生间的面积加大,目的一是确保抓握杆设在使用者可以够到的地方,二是可以容纳一到两个辅助人员。

使用带光抓握杆

带光抓握杆是一种新产品,可以有效防止老人夜间上洗手间跌倒。当电灯被打开,灯光亮度的突然改变会让人感觉不适,同时浴室灯关闭后会造成瞬间性失明。这两种情况都容易造成老人摔倒。一根带光抓握杆可为老人提供足够的光亮找到洗手间,而不用打开其他照明灯,同时也易于引起老人注意,使用更方便、安全。

恰当的转运传输系统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条件的不断完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又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使得老龄化问题严峻程度较其他国家更甚。传统的养老模式已跟不上如此快速的老龄化趋势,这使得老年公寓类建筑建设加快,大片老年公寓类建筑拔地而起,老年社区也逐年增多,家庭养老结合社区照顾的模式也逐步发展起来。

1 现状反思

由于相关理论和研究的不全面与不成熟,使得老年社区以及老年公寓仅从某一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群的居住要求,却并没从更深、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到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人的心理上的,行为上的,情感上的一系列变化,这使得人们对此类建筑的使用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入住率不高,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范围过于小,集中与单一,远离社会中心,交通不便利,情感上的疏失与缺乏沟通等等。以下选取几个国内规模较大,相对成熟的项目加以调研。

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

地理位置:昌平区小汤山镇,西临立汤路、北畔温榆河、东距首都机场17公里、南距亚运村15公里。建筑类型: 板楼 、多层、 小高层。社区配套: 北京太阳城,温泉花园,北亚花园等。整个社区的整体为南北布置,别墅区自由点缀在其中,整体次序井然不失活泼。同时这种不同的设置具有方便老年人识别自己住所的特点,防止因老人记忆力和辨别力下降带来的混淆。

总体上规格较高,配有较齐全的无障碍设施,采用多种楼型,其中包括新近比较流行实用的小高层,社区内有购物中心,大片休闲区,基本保证年长人群足不出户即可安居的生活状态。

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

地理位置:上海市南汇区康桥镇。占地面积:8.4公顷。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居室分为小套、中套、大套三种类型,实用面积由四十五到九十平方米不等,每幢楼层统一设计,统一布局。室内橱柜床椅、家用冰箱和洗衣机,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电话机,冷暖水二十四小时供应。社区建有智能化总控中心,分别为电视监控系统、无线求助定位系统、室内红外线监控系统、紧急呼叫按钮系统、智能“一卡通”系统、周界报警系统、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社区内800多个摄像头和紧急呼叫按钮联网(机), 全方位保障了会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它是以实现健康、快乐的老年新生活为目标,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化为一体的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中、高档的养老社区。

西安市雁塔区老年人活动中心

地理位置:西安区将旅游度假区三兆路中段。基本情况:活动中心占地109亩,分南北二区,地处曲江旅游度假区,交通方便。北区:占地70亩,可入住380名老人,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住户形式分为普通型、家庭型、护理性,以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需求。南区:已建设完成具有欧式风格的公寓楼、会议体育活动厅和餐厅。  

大致形成了及养老托老、保健医疗、水疗理疗、康复养生、临终关怀、温泉游泳、健身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陕西秦宫老年公寓

地理位置:依托阿房宫旅游景区, 陕西省西安市红光路西段44号。基本情况:投资1600万元,占地320余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床位:300张。代养对象:社会孤老、企业孤老、离退休干部、大专院校退休教授、教工及科研人员等。 老人居宅均为三星级酒店设施配置,24小时地热温泉,室内配备有电子呼叫系统、各种康复器械、多功能娱乐中心。

此为陕西省第一家庭院式建筑,酒店式管理的老年公寓,是一所集养、医、护、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福利机构。

以上大部分老年社区的组织类型与老年公寓的结构模式都过于单一。项目的共同特征就是集中式的养老模式,选址都是远离都市与社会的地理位置,加以细节的无障碍设计,从而成为养老社区。但是,过于集中的居住模式,虽然有利于无障碍的设计使用,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可以对老年人进行更全方位的照顾,可它没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过于集中,使他们缺乏与其他人群的接触,如充满活力的中青年人和儿童,再加之老年人行动力有限,活动范围有限,老年人会感觉与社会脱节,无法跟上社会的步伐,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的感觉。集中而分类不明确的居住形式,也没有特别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例如,老年人的学历参差,家庭成员组成不同,收入以及自身喜好各有不同,如果只是简单地以集中的形式居住在一起,不加区别,则很难维持老年人原来的生活习惯。过于偏远的地区位置,虽然环境优雅,但是出行不便,老年人习惯于步行,如果需要出行,则需坐长时间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多次换乘,多有不便,造成老年人的困扰。

2 以老年人心理为导向的设计研究策略

对于老年人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他认为驱使人类各种行为的是若干不变的需求,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求就会变得迫切起来。他在《人的动机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按照先后是生理、安全、交往、自尊、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社区中的混合型居住社区更符合老年人正常的交往模式,正常的接触社会才能维持老年人的自尊。

根据老年人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发挥老年人自身特长,如集中退休教师发回余热——在社区内设置老年学习中心,让常年在外耕种的老年人继续维持一定量的体力劳动——在社区内布置一定的种植园,园艺室等,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社区的组织类型布置成为混合型居住模式,在正常社区的基础上提高老年人的居住比例,独栋老年公寓与正常公寓形成组团,按一定比例布局,做到局部分散,整体集中的布局组织模式。在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提高其规格,力求达到通用性设计的水平。通用性设计将更好的应对加剧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使人们更加自然的过渡到老年生活中去,而不是生硬的转变生活模式与环境。在老年公寓内部设计方面,不单单要考虑到户型的大小与拼接,还要将老年人心理考虑其中,在老年人邻里交往过程中,参杂着很多因素,如家庭类型:孤寡老人的独居形式,老年夫妇的双居形式,与子女同住的合居形式,文化程度等,其分类越精细,结构模式越完整,这样老年公寓发展才会越成熟。

3 展望前景

随着社会对老年人关注度的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会越来越人性化,老年公寓及老年社区会从老年人基本的生理变化所需求的建筑基本功能的要求发展到非常注重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家庭”的氛围,尤其考虑到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感受。在老年公寓的规划和设计方面会更注重老年人之间的交往,在空间上尽量消减老年人的交往隔阂,让老年人得到关怀,排除老年人孤独和寂寞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叶耀先.适应老龄社会的住宅[J].建筑学报,1997,(11):23-25.

篇3

扩大社交空间

随着传统观念的转变,社交休闲方式的多样化,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适合老年人需要的保健医疗、文化娱乐、老年大学、商业餐饮等成了老年社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利用这些设施开展各种文艺创作、娱乐健身、联谊、观光等活动,可以扩大老人交往的空间,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

注重通达性和功能性

老年人行动不便,区域、方位识别及反应能力迟钝,在设计老年社区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设置具有功能性强、交通流线相对简单的空间设施和便利的通道,同时设置各种无障碍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消除地面所有的高差。

关注外观

漂亮的建筑外观,能给老年人积极的暗示,同时能使老年人更易于接受周边环境,形成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进而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配备医疗设施

完备的医疗设施是好的老年社区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保障。基本的医疗设施、设备需配备,同时要考虑老年人生理特点,设置人性化的室内设施,消除医疗机构性标志,如护士站、配药车等。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如呼叫报警系统的合理设置,注意各种室内装置的易用性。

给予家庭归属感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所熟悉的环境,不设置空荡、面积较大的空间。同时要让室内空间设置更加温馨,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相对传统的室内空间。

考虑景观建设

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社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室外环境要开阔平坦。小区要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并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景观。同时提供无障碍物的绿地,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场所。

注意隐私性、尊严感及安全性

篇4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用地位于萝岗区中心位置,科学城中心区和萝岗区中心区的连接处,萝岗区暹岗村(原颐年园三期用地内),南临60米的开创大道,东30米的规划道路,北面为15米的罗颐西路,西侧为7米的规划道路,地块东侧和西侧均为医疗卫生用地,地块北侧为二类居住用地。地块功能为医疗用地,定位于服务周边及市区老年人的三级康复医院。总用地面积为3625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6267平方米。

2 建筑设计

2.1 建筑主题。结合康复医疗为主的康复医院的特色,设计“简约、温馨、现代、阳光”的院内空间,以人为本,高效能的营造广州老年病康复医院特色服务及舒适的整体氛围,并在用地效率和规划层次上体现生态的特征。

设计中引用“杏林春暖”的理念,将建筑立面与环境融合,并将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带入其中,采用多层次多方位的色彩变化和机理层叠,以“自然融入建筑,建筑长于自然”的思想将环境设计和建筑主体设计融合考虑。

2.2 建筑立面造型。住院楼主要强调现代医疗建筑的洁净、素雅的形象,塔楼通过白色水平向线条的带形窗体现一种水平界面的机理,水平向线条的凹凸结合局部变化的色系带,给医院一种轻快、活跃的气息,能缓解患者的就医压力;裙楼部分采用较为厚重的体块,利用竖直向的开窗大小变化,形成另一种渐变的立面机理,同时也包含色彩的穿插和虚实的对比。

建筑材料主要为普通铝合金窗和铝板,局部采用LOW-E中空玻璃幕墙和石材。色彩主要为浅灰和浅白两个主色调,局部搭配一些黄绿蓝等医用环境的冷色系,以达到整体、现代且明快的造型特征和色彩效果,符合医院的规划形象要求。

3 人性化设计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具体操作方式

建筑创作的实质就是创造适合人使用的空间。建筑空间既是日常生活所在的实体空间,同时又代表着人们心灵中完美的生活意向;生活在建筑中的人既是空间的创造者,又是最直接的体验者。人们对空间的体验就是对空间环境要素的综合感知和感受。建筑空间是人的心理空间的外化,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创建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这是病人的需要,也是建筑师的职责。

3.1 室内空间的人性化营造。医院应为病人努力营造关怀备至的家庭化病室氛围。在病房设计中,针对病人及家属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创造出最合乎人性的,能感受到医院关怀和温暖,且对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最为便利的硬件和最完善、最亲切的软体服务品质。病房内设置了人情化的家具、地板、窗帘、艺术品,独用的阳台和卫生间等,创造出一种温馨、亲切、类似居家的环境。笔者在该病房楼中的每个病区均设置了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和闭路电视示教系统,由微电脑和双向通话对讲机、背景音乐、床位显示器、复位键盘等组成,护士对本病区的每个病床均可进行监护,保证了病员与护士之间的联系及时、畅通,为抢救、治疗和护理病人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护理效率。整个设计既强调了通风、采光、日照及私密性等因素,更考虑了医疗工艺流程和人员流动的合理性,避免交叉感染,减少护理劳动强度,使整个住院环境充满了家庭气氛。

3.2 室外环境的人性化营造。美好的外部环境同样不可或缺医院的外部环境同建筑主体一起构成和谐的空间形态,外部环境的布置是医院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前庭空间可以设计得较为宽广、开阔,一般医院采用几何划分区域法。这样不仅能够给人以明亮舒畅的感觉,而且方便人们快速找到要去的地方。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疏导人流、避免拥挤,不同于内部设计所要求的多种多样的空间环境在病人大病初愈的时候,希望在洒满阳光的环境中与人交流,如绿色的草坪、盛放的花圃旁、宁静的湖边。而与此同时,还有些病人需要静养,这就要求医院的设计以一些小的庭院为主,营造一种温馨、和睦的环境,同时,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总之,医院的外部的环境应该以病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而创造出优美、温馨、舒适的环境。

3.3 室内与室外沟通的人性化设计。注意将封闭性空间(室内空间)与开放性空间(室外空间)相结合,使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外部空间的引入成为室内空间的延续和补充,既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又使室内外空间有良好的沟通,改善了患者住院治病的环境质量,使病人置身于自然环境中,获得情感上和理性上的和谐与平衡。患者透过窗户来欣赏室外的景色,感觉赏心悦目,室外空间给病人带来归属感、亲切感。护士在任何位置均能看到病人的状况,与患者取得情感上的对话与交流,病人容易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有利于身心康复,应依据病人的心理特点,该病房楼把平面设计成以护士站为中心,南、北面各以一个弧形平面错位组合,使病房与护士站呈放射状布置,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双内走廊通风、采光差的缺点,又解决了单内走廊护理路线长的不足,较好地满足了护理单元的使用要求。满足老年医院室内外环境无障碍化要求。全楼按照无障碍设计要求设计,出入口处均做防滑处理,坡度为1/12 的缓坡找向院区。门诊医技及住院部各设一部符合坐轮椅病人操作的低按纽电梯。主要通道设扶手。各层公用卫生间处,设一间可供残疾人使用的残疾人专用厕所。病区病房卫生间内设无障碍安全抓杆。符合老年医院医疗服务的建筑布局特征。鉴于病患身体机能的衰老,我们向医院方建议在病区设置机械浴室,并相应配备相关水暖电设备接口。此外,从医院现阶段经营现实出发,也考虑到医院原有医务人员安置,原有部分医疗服务内容暂保留,预留发展为政府要求的老年医院。比如首层入口处儿科诊室可改造为管理值班办公室。妇产科计划生育室可改为妇科小手术室。

4 结语

由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社区内部做了相应的分区。按入住老人的健康和生活能力状况分区居住。老年居住设施还有很多形式,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现行的设计规范中,这方面的规定仍不完善,老年人生活的许多具体需求也急待研究,这就对设计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人口老龄化;老年社区;一贯式;交织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the problem of the aged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more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lderly community. According to rehabilitation center in Hebi,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lderly community especially continuing-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Under the guideline of “interweave”, the concrete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had been put forward,Such as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layout, living space division, road traffic organization,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ged, Elderly community, Continuing-care, Interweave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老年社区或称为老龄化社区,主要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别已经超出社区内居民人口规模10%或7%以上的社区②,它是以老年人为主要居住对象, 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社区。根据相关研究,老年社区依据功能形态、年龄结构等特征可划分为两种类型——混合老年社区、独立老年社区。

混合老年社区就是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多层次但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普通社区, 但其居民中的老人比例一般不宜超过社区所在城市区域的老龄化水平太多,其主要的老年住宅形式是普通居家式老年住宅。独立老年社区就是纯老年人社区, 在空间环境与居民行为上与其他社区明确分界[1],它通常由普通居家式老年住宅、公寓式老年住宅或合居式老年住宅三者中的某一(几)种构成。

一贯式老年社区( Continuing-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也称一贯养老社区,属于独立老年社区的范畴。它集多种老年住宅之大成,把从独立性最强的普通居家式老年住宅到公寓式老年住宅,再到依赖性最强的合居式老年住宅都集中在一个多种年龄段老人共同生活的大社区中,体现出规模化、综合化的特征。一贯式老年社区中的老年人一般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入住适宜的住宅,随着身体条件的变化,老年人可在不同性质的老年邻里单位之间搬迁而不必脱离生活已经习惯的社区。一贯式老年社区在欧美国家建设较多,如美国ASBURY卫理公会老年人社区(Asbury Methodist Village)、美国拉尼尔村持续关爱老年人社区(Lanier village Estates)等。而在国内一贯式老年社区也发展很快,近年来尤其是在一些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开始先后出现,并得到社会的积极关注,如北京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大连旅顺夕阳红工程老年社区等等。

2 规划背景及概况

2.1 规划背景

(1)人口老龄化态势日趋明显

根据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及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2011年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第12个年头,老龄化开始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已经全面进入“老年型”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应对当前社会老龄化的态势,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科学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在城市建设中积极构建完善的老年居住生活场所势在必行。

(2)城市养老模式逐步转变

传统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2种养老模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顺应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养老观念,深入人心,比较适合年龄相对较小、与子女有密切生活交往的基本自理老人。社会机构养老模式主要指老人在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社会机构安享晚年,老人在这里可以享受基本的生活料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比较适合收入较高、丧偶、与子女交往较少或内心寂寞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老人。

但是,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已实行30余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已进入退休年龄,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四、二、一” 家庭结构模式越来越普遍,家庭内老、中、青三代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由于子女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的增大,无法有更多精力照顾多位老人,整个家庭的赡养功能要么超负荷运转,要么不断减弱,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迅速增多,老年人心理问题和安全问题也愈发显现。因此,仅仅靠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一种结合传统家庭养老与社会机构养老的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正悄然兴起。社区养老模式把老年住宅、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相关设施整体考虑,依托社区服务机构,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沟通手段,将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深入到老年人家庭,使老年人既能感受美满家庭的天伦之乐,又能享有专业贴心的养老服务。

2.2 现状概况

(1)项目区位优势突出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市康复养老中心项目地处鹤壁市新城区南部,南临淇河,东依京广高速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距京广高速铁路鹤壁站3.5公里,距鹤壁新城区城市中心(鹤壁市政府区域)7公里,距鹤壁老城区25公里,总用地面积46.4公顷。基地地处鹤壁新城区南部的门户和咽喉地带,同时位于鹤壁市未来发展的主方向上,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景观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2)现状养老设施匮乏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鹤壁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占6.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1个百分点,鹤壁市马上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鹤壁主城区范围内现状养老设施相对匮乏,仅有4处公办养老设施和10处民办养老设施,且绝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和新城区北部,新城区南部仅有1处,成规模上档次的社区式养老设施还是空白,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强的养老需求。

(3)基地现状条件良好

基地形状规整,地势平坦,现状土地利用较为单一,东北侧以唐庄村村民住宅用地为主,约占基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西侧、南侧为农田及少量空地,有部分农作物生长。基地内现状建筑物均为3层及以下低层民用建筑,整体建筑质量状况一般,从开发角度考虑拆迁量相对较少且成本较低。

3 发展定位

服务鹤壁全市及豫北地区,功能齐备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形象鲜明独特、运作有序高效的集康复保健、养老居住、文娱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性的一贯式老年人康复养老社区。

4 设计概念

选取“交织(Interweave)”作为该项目的核心设计概念,此概念贯穿于“人——功能——空间”3个环节。

4.1 概念衍生1:人的交织

满足多样性的人的要求,适应不同使用人群的具体需要,将各种人群对公共服务、居住场所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在基地内交织安排加以应对,形成联系紧密,互相渗透的交织体系。

4.2 概念衍生2:功能的交织

注重多种功能的混合分布与组织。诸如康体养生功能、居住生活功能、配套服务功能、景观游憩功能、交通组织功能等等一系列多种必要功能有序合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使用方便、协调共生的交织系统。

4.3 概念衍生3:空间的交织

如同织布机织出的美丽锦缎,设计尝试通过横向与纵向不断交织的形体要素与空间脉络,经过偏移、旋转、变形等形态处理手法,形成纵横捭阖、交错生长的空间交织网络,捆绑与串联不同的精神需求、功能场所和使用空间。

5 城市设计

5.1中心辐射、组团共生、绿网交织的整体结构布局

(1)中心辐射:在基地内部中心位置安排管理服务中心、超市、宾馆、老年大学、医院及康复中心、休闲健身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完善的配套公共设施,形成“T字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其服务半径控制在400米以内,辐射周边老年居住生活空间。

(2)组团共生:在由规划城市道路划分的4个街坊里安排不同功能、形式的老年居住空间,形成4个各具特色的老年生活组团,共生共荣。每个特色组团内部居中位置安排组团生态绿核和组团服务中心以方便使用。

(3)绿网交织:设计纵横交织、相互渗透的步行绿色生态网络,串联各中心、组团,形成各区域之间的内部“神经脉络”体系。

5.2 适合不同需求的多元化老年居住场所

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及经济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安排租售结合的居家型老年住宅、自理型老年公寓、辅助型老年公寓、护理型老年公寓(护理院)等4种多元化的居住形态。居家型老年住宅针对那些富有活力的即将退休或退休不久的健康老人,他们有很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独立生活在自己家中;自理型老年公寓针对那些年龄稍大但富有活力,生活基本自理,仅需非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基本生活服务的老人;辅助型老年公寓针对那些体力或智力相对衰退,可能需要较多生活辅助和其他照料的全天候监护服务的老人;护理型老年公寓也可理解为医疗保健护理院,其专门针对那些智力与体力均明显衰退,患有各种老年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且需要注册医疗机构全天候多方位监护的老人。

5.3 人车分行、步行优先的道路交通体系

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基地道路交通系统组织遵循步行优先、人车分行的理念,积极打造便捷、安全、宜人的出行环境。首先,机动车交通通过在每个街坊内部设置的环形机动车辅道解决,保证人车彻底分离,机动车出入口均安排在城市支路上。其次,步行交通依托基地内纵横交织的绿色生态空间网络进行组织并联系各个功能组团。在步行系统与城市道路交汇处设置13处缓坡式人行过街天桥,局部设老年人专用电梯,保证老年人出行安全。同时在每组围合式建筑庭院内部设置环状步行院落道路,平时限制机动车出入,紧急情况时允许消防车或救护车通行。此外,为了减少人工设施对生活环境的影响,机动车停车位均结合街坊内部环形机动车辅道设置,且通过绿化造景、植被种植等手段形成带状绿地式机动车停车设施。

5.4 丰富多样的绿地公共开放空间

绿地公共开放空间应体现整体性和使用的高效率,发挥绿地开放空间体系的总体效益。绿地开放空间的塑造应整合多样的空间资源,强调混合性和多样性,并强化其所依托的空间环境的混合,同时依据人的使用要求、绿化景观要素特点,强化绿色空间体系的活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样化城市绿地空间系统。方案在基地中部安排了3处块状城市街头绿地,沿城市道路设置带状绿化隔离空间,在每个街坊居中位置安排组团集中绿地,结合建筑布局形成若干处点状院落绿地,同时打造3纵4横7条绿色生态主廊道和5条绿色生态次廊道,并结合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公共建筑布置广场空间,形成丰富多彩的绿地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6 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社区建设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之一。成市老年社区特别是一贯式老年社区的积极规划和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居住与养老问题,但老年社区的规划及建设还需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深入探索。针对鹤壁市康复养老中心项目这个特定的对象,本文旨在通过对其设计方案的介绍和分析,探讨合理有效的一贯式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理念、方法及途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本方案为2011年7月进行的“河南省鹤壁市康复养老中心城市设计”国内方案征集的中标方案。

②参考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对老年型国家(或地区)的定义。

参考文献:

[1]马晖,赵光宇.独立老年住区的建设与思考.城市规划,2002,26(3):56-59.

[2]杨静, 赵家辉.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养老. 城市规划, 2000,(2):42.

[3]王庆.老年社区设计探讨—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设计.建筑学报,2005,(4):68-72.

[4] 蔡红. 中国城市老年社区的空间与环境. 建筑师,2003,(4):21-27.

作者简介:

[1]史晓华(1978-):硕士,注册规划师,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城市设计方向的研究。

篇6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本保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本着就近、就便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其中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 重点建设任务。到2015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

(2)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仍存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总量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优惠政策落实难、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据北京市老龄办统计,北京市城乡已先后建设社区托老(残)所4397个。但目前,部分托老所闲置,多数托老所混同于社区活动站,为老服务功能尚未完善。

(3)各地方积极推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并提出“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m2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要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各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来促进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以北京为例,北京民政部门将通过租金补贴等多种形式,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老旧小区“找地儿”,普建社会托老所,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全面落实《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规定,新建小区配置的养老服务设施,采取无偿使用或通过建设支持、租金补贴等方式,统一移交到民政部门,用于社区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按照规定,将改造中扩建、腾退的设施改建成社区托老所。

2图集的编制原则

(1)统筹性原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应遵循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相关指标要求,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2)经济性原则――图集应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保持一致,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整合或共享。

(3)适用性原则――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及空间设计应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满足日托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房功能及面积,保障使用。

(4)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日间照料中心建筑结构选型、空间布局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今后功能变更或改造做出预留。

3技术考察及调研情况

(1)收集技术资料情况

本图集主要参照的技术资料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下简称《建设标准》)。其重点针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面积指标等制定了全国统一标准,是确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本图集的编制主要以《建设标准》为基准,对相应的功能空间提出设计要求,并给出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计方案。

本图集收集的其他技术资料包括:

国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相关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图纸、实景照片等。主要通过调研的途径获得。

国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相关设施的设计标准、设计图纸等。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获得。

(2)调研情况总览

编制组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赴上海、北京、大连、长沙、兰州5地开展了实地调研,共考察了14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访谈了多位地方民政局相关领导。调研信息汇总如表1。

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日间照料中心的普遍规模偏小,面积范围通常在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一般不超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中的三类建设指标(750m2),远小于二类(1085m2)、一类指标(1600m2)。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人数通常不超过30人。多为旧建筑(如空置的公共建筑、居委会、住宅等)改建而成,或是与社区或街道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多与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合建。相关数据情况见表2。

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多为健康、自理的老人,主要解决其就餐和白天活动问题。以上海为例,设施无车接送,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或由其家庭成员接送)日间照料中心。以兰州为例,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由于缺乏专业的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设施和人员,暂时不能针对半失能、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提供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常会出现一室多用的情况,例如活动室兼做餐厅、休息室(图1)。南方地区(如上海、长沙)的休息室通常不设床,而是采用躺椅、折叠椅、休息沙发,供老人午睡休息(图2)。北方地区(如大连)单独设置的休息室虽然布置了床,但利用率并不高(图3)。

沐浴间、公共卫生间设备条件较为简陋,无障碍设计不到位(图4~6)。

由于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较小,因此通常不会单独设置厨房。以上海外滩社区为例,是几家日间照料中心或社区助餐点共用一个社区厨房,每天午餐、晚餐由厨房统一配送(图7)。

日间照料中心的室外空间普遍有限,活动场地狭小、局促,部分无停车场地。

(3) 典型调研案例分析――上海咏年楼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设施基本信息:

上海市外滩社区咏年楼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一家公办公营的养老服务机构。这家机构是由非政府组织(NGO)上海新途健康促进社和上海外滩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创办的服务于失智、失能老人及家庭照料者的项目。由政府出资和协调,新途健康促进社组织策划,利用外滩社区的街道居委会旧楼进行改建而成。日间照料中心位于建筑的首层,面积约150多m2,能容纳20位老人在此活动。目前实际使用人数为16人。具体信息见表3。

该设施主要服务对象为本社区内生活较为困难的老人,比如家里住房紧张、经济收入不高或者独居生活有困难的人,也接收失智和半护理老人,但由于设施无车接送,街道环境也无法做到完全无障碍,所以老人(或其家庭成员能够协助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日间照料中心。

服务内容:

早上9:30左右,老人陆续到达设施后,工作人员开始为老人读报,讲新闻,并组织老人集体做操;中午11:00前后,由附近的助餐点(集中厨房)送来午餐,工作人员分餐后并安排老人吃午餐;就餐后至下午2:00为午休时间,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在休息室或多功能厅进行休息。下午2:00~4:00为自由活动时间,老人们可以进行看电视、聊天、打牌等娱乐活动。在告知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老人可以自由使用设施内的洗浴设备。下午4:00以后,安排老人吃晚餐,其后老人就可以自行回家。

建筑空间及使用现状分析:

日间照料中心共一层,面积约150m2,包含活动室(兼餐厅),开敞式厨房,卫生间(含洗浴功能),休息室,及办公室(图8)。

篇7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住区规划及老年住宅设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老年住区及老年住宅现状

我国老年住宅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二代居老年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老年住区(公寓或别墅等)。

1.1二代居老年住宅是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可分为合居和邻居二种。合居即为子女与老人同居在一套住宅内,有共同的出入口。邻居即为子女与老人分别居住在各自住宅内,两套住宅临近,或为一栋楼或同为一个住宅小区。按照我国目前实行的住宅建设标准,住宅小区内宜建设一定比例的无障碍住房,实施下来,真正建设的数量不多。由此可见,二代居老年住宅大部分为普通住宅,存在着较大缺陷。具体有:

·公共走廊宽度未达到1.2m即轮椅与一行人的通行宽度,入户门口净空未预留轮椅回旋空间。

·门厅面积不足,不能满足轮椅回旋空间所需面积。鞋柜旁未设座椅,给老人换鞋带来不便。

·厨房面积不足,不能满足轮椅回旋所需空间。操作台面不连续,使老人制作饮食时需要来回移动,非常不便。厨房远离餐桌,使老人在拿物品时行动十分不便,容易跌倒或产生烫伤。

·卫生间面积不足,不能满足轮椅移动所需空间,或提供未来改造扩大的可能。卫生间远离卧室,老人容易起夜,晚间使用非常不便。

·卧室面积不足,不能满足轮椅回旋所需空间。卧室内通行宽度无法满足900~850mm的轮椅通过宽度。

·套内平开门开启侧墙面未预留400mm净空或未改为推拉门,使使用轮椅的老人开门不便。

·在一些节点空间处,如入户门口、走道尽头、多房间门交汇处未预留轮椅回旋空间,使使用轮椅的老人行动十分不便。

·必要空间未预留设置扶手的位置,如卫生间。

·未预留充足的储存空间。

·不能满足不同老人不同的作息时间要求,未分床或分卧室安排老人就寝。

·无南向卧室,使长期卧床老人无法接受阳光照射,影响健康。

·设计布局不够灵活,不能在未来为老人不同的身体需求做相应改造。

1.2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多为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服务,老人需要护理要求的比例较高,医疗设施和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较高。仅能适应一部分老年人使用。

1.3老人住区是老年人的一种集合住宅,它适合活动能力较强,生活完全能自理的老人,群居的生活有利于老人间的联系和交往,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目前,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在我国也逐渐出现一些老年社区,如上海康桥亲和源-老年公寓。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项目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康桥镇,投资近6亿元,社区占地面积8.4公顷,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绿化率51%,容积率1.2,土地年限为50年;装修为宜老式精装全配。亲和源老年公寓由12幢多层电梯住宅楼组成,共设838套居室,可供1600位左右的老人居住,全部采用无障碍化设计,以老年公寓、健康会所、老年护理院、公共服务大楼、配餐中心、景观花园等完备的设施。

老年社区作为一种住宅市场细分的产物,已经逐渐进入了开发商的视野,保利、首创、万科、绿地、华润等大型开发商纷纷进军养老地产,风头一时无二。

老年住区规划及老年住宅设计探讨

2.1总平面布置

老年社区应位于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临近医疗设施的地段。大型、特大型老年社区应独立建设并配套相应设施。老年人居住用房应布置在采光通风好的地段,应保证主要居室有良好的朝向和日照。道路系统应简洁通畅,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和可识别性,人车分行。道路应设明显的交通标志及夜间照明设施,在台阶处宜设置双向照明并设扶手。道路、停车场及建筑出入口要考虑救护车通行及停靠,并进行无障碍设计。应为老年人提供一定规模的绿地及休闲场地,场地布局宜动静分区,供老年人散步和休憩的场地设置健身器材、花架、座椅、阅报栏等设施,并避免烈日暴晒和寒风侵袭。

2.2建筑设计

功能性要求

老年人由于行动迟缓,因此在居住空间的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要合理布置室内每一件家具设备,其尺寸要方便老人使用。要适当减少家具的数量,最大限度的减小老年人房间的面积,从而降低老年人行动的能耗。一些具有连带功能的房间,如厨房与餐厅、卧室与卫生间,应当尽量靠近,以方便老人使用。并且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

安全性要求

老年人住宅设计要从老人的安全、舒适、方便的角度出发。老年人由于生理老化,腿、脚等肢体动作变得不灵活,从户型平面设计上来说,一方面房间之间距离应尽量缩小,以减少老年人移动距离,另一方面各个房间应当具有一定的“回游性”—即两种途径到达,以保证老人在房间内突遇意外时看护人员能够及时到达给予救助。在厕所和浴室应设置必要的辅助设施,门最好是推拉式。

·洗澡时卫生间内应该有方便老人坐下的地方,或可以放置小凳子的空间。

·卫生间内的坐便器相邻墙面、贴墙浴盆的墙面以及入盆一侧墙面均应预留扶手位置。

·卫生间内如有暖气,其位置需要精心设计,做好防护,且不能影响通行,如放在门后、墙壁上等较为隐蔽、安全的地方,防止老人被烫伤或碰伤。

·扫帚、拖把等清洁用具需要设置专门的挂置空间,做到分门别类、洁污分开。

手纸盒的位置应便于老人在如厕时拿取,一般距离地面750mm,距离恭桶前方250mm。手纸也要有充足的预备空间,且应保证手纸在储存的过程中不会受潮。

·因为老人平时喜欢用脸盆,需要从龙头接水,所以洗手池的形状及龙头高度应便于放置脸盆。

·洗浴最好能分离出一个单独的场所,而且空间不必过大,以便在冬季使热气集中,保证温度恒定及便于干湿分离。另外,洗浴空间尺度应方便老人动作的伸展,并预留护理人员的操作空间,及扶手等的位置。

·卫生间的门应向外开或可从外部解锁打开,防止老人在卫生间内倒下后挡住门,外部人员无法进入救护。

·卫生间与卧室的分隔墙以轻质隔墙为宜,以易于改造以增大和缩小空间。

e起居室

·老人一天中呆在起居室的时间最长,除去睡觉几乎都在起居室内度过。老人需要晒太阳,并且不喜欢空调,所以保证起居室内的自然采光与通风非常重要。起居室内窗的采光面积要大,开启扇应保证一定的数量和面积,且布置位置应使气流均匀。

·老年住宅起居室使用而积不宜小于14平方米,矩形居室的短边净尺度不宜小于3.0m.

·起居室轴线宽度以3.6m为宜,这样保证使用轮椅的老人可以更为自由的活动。即要合理有效的摆放电视柜等家具,同时尽量使得居住者在就餐和坐在沙发上休息时都可以看电视而无视线遮挡。

f卧室

·老人卧室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0平方米。卧室轴线尺寸以3.5~ 3.7x4.7m为宜,保证轮椅使用者的通行宽度。

·卧室门内外部需预留1.5×1.5m的轮椅回旋净空。

·床边缘距外墙内墙面保持0. 9m宽度。

·卧室中的床可放置在靠近窗户的地方,白天可以接受阳光照射,但要防止冷风吹到床头。

·床头应该放置较高的家具,便于老人从床上站立时撑扶,最好有较宽的桌面与足够的抽屉,便于放置水杯、电话、照片、药品等物品

篇8

U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这使得在老年人居住与养老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传统观念的消解、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问题愈发突出。2011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战略高度部署了“十二五”区间的老龄工作,报告中结合我国当下国情和老龄化状况提出了“居家养老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基本政策方针。”从总体上看,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需要多层次、系统化的方式,多方协作、共同努力。老年住区作为一种重要的老年人居住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住区建设

根据我国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201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3.26%预计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2.8亿。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

与此同时,一些社会力量如房地产开发企业,保险、投资公司,酒店管理及相关服务管理企业等都看到养老地产的商机,谨慎而积极地投身于老年住区的开发与建设,并逐步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一方面,老年住区作为三种主要养老形式的粘合剂发挥系统效应;同时,老年住区不是单一的地产开发,而是涉及了医疗保健、照护服务等相关产业。

2.老年住区的开发模式

老年住区的开发模式涉及了开发方式、规划与产品设计要点、运营管理等方面,是老年住区开发前期定位研究的主要问题。譬如美国的“太阳城模式”与“CCRC”模式,是被认为较为成功的模式,并被争相效仿。合理选择开发模式是各种类型老年住区设计与建设的前提。

篇9

1.问题提出

焦虑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症状之一(Nordhus&Pallesen,2003),焦虑障碍在患病的老年人身上更为常见,而且往往与抑郁障碍同时发生(Beekman etal,2000;Lenze et al,2001;严丹君,2011)。相对于其它的老年期心理障碍,有关焦虑症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关注度也较低。但实际上,焦虑症状的发生率可能比其它的老年期心理障碍更高,而且更容易与躯体症状相混淆,当老年人出现焦虑症状时,往往作为躯体疾病进行治疗,导致治疗无效,加重病情。

国内对老年人焦虑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老年期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特定疾病患者的焦虑症状的报告。也有研究者使用一般焦虑量表(如SAS,SCL-90,STAI等)对上海、绍兴等地区的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进行过测量(邱扶东,2001;饶顺曾等,2002)。而对8项研究的元分析发现,中国老年人的焦虑症患病率约为6.79%,焦虑症状的患病率为22.11%(苏亮,蔡亦蕴,施慎逊,王立伟,2011)。可见,焦虑症和焦虑症状在中国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较高,是常见的心理障碍。

目前国内对老年人焦虑的研究都采用成年人通用的焦虑量表,但直接使用一般成年人通用量表对老年人进行测量可能存在问题。老年人对量表中项目的表述可能会产生有别于其它年龄段人群的理解,导致结果出现偏差(申继亮,唐丹,2004)。国外研究者发现,对老年人焦虑症状进行测量要比对其他年龄段个体进行测量要相对困难,包括对老年期特定焦虑症状的识别、老年人对症状报告的特殊性、老年期躯体症状与焦虑症状的叠加等等,已有的工具和诊断标准并不适用于老年人(Jorm,2000;Pachana,et al,2007)。针对这些问题,澳大利亚学者Pachana与合作者编制了一个专门用于老年人的《老年焦虑量表(Geriatric Anxiety Inventory,GAI)》,在语言表述上考虑到各类认知水平老年人的适用性,并将躯体症状排除在外。研究已证实该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能将准确的识别出老年焦虑症患者,准确率达84%(Pachana et al.,2007)。该量表在设计过程别重视国际通用性,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翻译成超过20个语言版本,各版本均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Pachana&Byme,2012)。

综上,本研究将对英文GAI进行修订,以期将GAI引入中国,一方面便于国内老年焦虑水平的测量,另一方面为老年焦虑的跨文化研究提供工具支持。此外,使用GAI对社区老年人进行测量,了解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现状,比较不同特点老年人群焦虑水平差异,探索老年人弥患焦虑症风险的预测因素,从而为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提出建议。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被试来自北京朝阳区和海淀区,调查总体为两区行政区域内60周岁以上的户籍人口。以典型抽样方式在两区共选取45个村/居委会,社区类型包括新建社区、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大院型社区和村。在社区内以系统抽样方式选取个人调查对象,每个社区选取30名,实际调查人数为1350人,删除部分不完整数据后,本研究实际分析人数为1292人。

被试平均年龄为70.74±7.035岁,65岁以下占22.8%,65-69岁占22.2%,70-74岁占25.2%,75-79岁占17.4%,80岁及以上占12.4%;男性39.9%,女性60.1%;已婚占77.1%,丧偶占21.8%,离异或未婚占1.1%;不识字占11.0%,小学或私塾占19.3%,初中占24.5%,高中占19.0%,大专及以上占26.2%;非农业户口占81.7%,农业户口占18.3%。

2.2工具

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户口性质、婚姻状态、患病数、家庭结构等。

老年焦虑量表(GAI),包括20个项目,请被试根据自己一周以来的感受以“是”或“否”作答,“是”计1分,“否”计0分,总分为0-20分,分数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对完成16项日常生活项目的困难程度进行测量,“没困难”计1分,“有些困难”计2分,“完全做不了”计3分,总分为16-48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越低,健康状况越差。

社会交往量表,分为亲戚交往和朋友交往两个维度,在两维度中分别询问被试每个月能见面、说心里话和能帮上忙的亲戚/朋友分别有几人。0人计1分,1-3人计2分,4-6个计3分,7人及以上计4分,维度总分为3-12,分数越高,说明与此类人群的交往越多。

2.3研究程序

量表翻译,首先由老年心理学专家和中英文精通者对Pachana编制的老年焦虑量表(GAI)进行中英文互译,先请老年心理学研究者将GAI译成中文,再请非心理学专业的中英文精通者将中文翻译为英文,对差异进行对比并修改,确保中英文版本的一致性。翻译完成后,请十余名老年人对项目进行试答,在不改变项目原意的前提下,对项目表述进行调整,以期符合老年人语言习惯。

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向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主试读出项目,老年人根据要求作答。

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3.结果

3.1老年焦虑量表测量学指标

项目区分度。分别计算每一个项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界于0.474-0.753,每一个项目与量表总分之间都显著相关,说明项目均有较好的区分度。

使用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法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纳入标准,采用斜交旋转法,析出3个公共因子。除了第12和第18个项目外,其余项目都在第一个因子上拥有最大载荷。3个公共因子的特征根分别为9.275、1.413、1.189。3个公共因子解释的方差变异占总方差的比例依次为46.375%、7.066%和5.943%。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超过20%,而且第一因子解释的方差与第二因子解释的方差之比等于6.56,根据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如果第一个公因子解释总变异的百分比超过20%,或者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与第二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之比大于3.5,则可以认为该量表为单一维度量表(许祖蔚,1992)。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的发现与英文版量表设计初衷一致,即用量表总分作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指标,中文版GAI作为单一维度量表,可沿用英文版计分方法。

信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 a系数等于0.937。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系数)为0.907。对其中30名老人时隔一周的重测信度为0.607。

效标效度,对其中30名老年人同时施测贝克抑郁量表(BAS),GAI与BAS总分的Pearson相关为0.600(p

3.2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

对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焦虑水平进行分析。总体上,社区老年人的焦虑水平不高,总分平均仅为2.27,即每个老年上周只有不到三种焦虑症状,而且有57.1%的老年人报告在最近一周内完全没有过量表中所提及的症状。

由于本量表未在中国进行临床施测,因此暂时缺乏严格的诊断标准,借用澳大利亚标准(10/11)作为标准区分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Pachana et al,2007),将总分高于10分的老年人归为焦虑症风险人群。虽然社区老年人整体焦虑水平不高,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在社区中有7.4%的老年人得分高于10,即有弥患焦虑症的风险。

对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户籍类型老年人焦虑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女性老年人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更多感觉到紧张不安,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女性平均得分为2.74,焦虑症风险人数比例为9.4%;而男性平均得分为1.55,焦虑症风险比例仅为4.5%,该结果与临床发现一致。不同婚姻状态和不同户籍类型的老年人焦虑水平并无显著差异。

对年龄组、受教育水平和居住类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龄组主效应显著,低龄老年人的焦虑水平高于高龄老年人;居住类型主效应显著,仅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与子女同住及独居老人,而独居老人和与子女同住老年人的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受教育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但从数据上看,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焦虑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而不识字的老年人焦虑水平高于其他组。

3.3焦虑症风险回归分析

以是否有弥患焦虑症的风险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户口性质、受教育水平)、家庭情况(婚姻状况和居住类型)、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作为自变量,进行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弥患焦虑症风险预测因素。第一层放人人口学变量,第二层放入家庭状况,第三层放入健康指标,第四层放入社会交往。人口学变量、家庭情况和居住类型均为分类变量,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为连续变量。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如表2所示。

回归分析可见,低龄、低受教育程度、较差的健康状况及有限的朋友交往圈对老年焦虑症有显著预测作用。60-64岁和65-69岁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分别为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3.693倍和5.142倍;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为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老年人的2.702倍;以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健康水平的指标,在量表上得分每增加一分,个人患老年焦虑症的风险将增加0.053倍;在朋友交往量表上每增加一分,个人患老年焦虑症将降低为原来0.906倍。此外,虽然差异检验发现焦虑水平的性别主效应显著,但性别并不能有效预测弥患焦虑症的风险。

4.讨论

4.1GAI在中国老年人中的使用情况

经过多次反复的中英文互译和试测,中文版GAI忠实地反映了英文GAI的含义和测量内容,同时适用中国大陆老年人的语义理解。通过严格的修订过程,中文版GAI在项目区分度、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信度(内部一致性及重测信度)等所有测量学指标上表良好。可适用于中国大陆城镇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测量。

除了量表的测量学指标外,在修订国外量表时必须考虑量表的文化适应性。首先,GAI的项目较少涉及社会生活事件,更多的关注个体的焦虑体验(如:我觉得要做出一个决定很困难;我觉得很难放松下来),并不存在明显的文化特异性,而且在施测过程中大部分老年人可理解项目表述。其次,Pachana等人设计GAI的初衷之一是使量表成为可用于跨文化比较的工具,而且目前已翻译超过20个语言版本(其中包括新加坡的中文版),各版本在所在国都得到使用,并被证明有良好的跨文化适应性(Pachana,et al,2012)。再次,通过与各国使用GAI进行的研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与其他国家的相似,如:女性高于男性,与配偶同住的高于独居等(Byrne,et al,2010)。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为中文版GAI有较好的文化适应性。

但到目前为止,中文版GAI尚未进行临床施测,未能确定量表作为诊断工具的表现及诊断标准。量表设计者在编制GAI的过程中力求使量表在适用于一般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测量,同时希望可用于对老年精神科患者焦虑症状的测量,并且在澳大利亚该量表已经成功实现这一目标(Pachana,et at,2007)。基于中文版GAI在测量学指标上的良好表现,该量表已具有达到有效临床诊断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应尝试在老年精神科患者中进行施测,以建立GAI的诊断标准。

4.2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基本情况

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不高,说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结果只针对愿意参加本调查的老年人群而言,参加本调查的老年人身体基本健康,且较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虽然调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抽样,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被访者拒访而调换被试的情况,而拒访本身就是一个筛选过程,有可能使对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测量结果好于实际情况。

在基本良好的大背景上,需要特别关注高风险人群。在社区中有7.4%的老年人得分高于10分,根据英文版的诊断标准,这些老年人已经弥患焦虑症。焦虑症与老年人身体健康关系密切,及时发现对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焦虑情绪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4.3老年焦虑症的预测因素

高龄组老年人GAI得分较低龄组老年人低,logistic回归分析也发现70岁以下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显著高于80岁及以上老年人。该结果与老年期情绪发展研究发现基本一致,一般认为个体的情绪体验受年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情绪体验趋于平稳,表现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都会减少(Carstensen,et al,2000;Gross,1997)。对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测量也基本符合这一特征,年龄大的老年人消极情绪体验减少,对人或事都不如年轻时在乎,因而也不容易出现紧张、担忧等一些焦虑反应。

受教育水平也影响着老年人的焦虑水平,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焦虑水平及焦虑风险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其它组,说明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更好。但受教育水平并不是影响焦虑水平的直接因素,受作为社会经济变量,教育水平包含丰富的社会资本意义,如职业、收入、社会网络等,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可以更灵活和有效的应对生活事件,因此其焦虑感会相对较低。

在控制了一般的人口学变量、家庭情况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朋友交往情况仍可有效预测老年人弥患焦虑症的风险,该结果给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者两个提示。其一,健康是老年人焦虑症风险的预测因素,对于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老年人,特别要注意其焦虑症状的出现,并且要与躯体症状相区分。其二,通过增加老年人的朋友交往,可有效降低老年人弥患焦虑症的机率。积极的人际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显而异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在不断萎缩,根据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老年会选择保留对自己最有积极意义的关系(Carstensen,et al,2000)。因此,相对于天然无可选择的亲戚交往而言,朋友交往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积极意义,所以在现存的人际网络中,朋友交往比亲戚交往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更大(Adams,1986;Allan,2010),可更有效地降低老年人弥患焦虑症的风险。

篇10

我国是世界上总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4年,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将突破2亿,“银发潮”将对我国的住宅建筑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世纪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越来越少,而且对养老院感到排斥,专门的老年人住区越来越受欢迎。

对于老年人来说,其由于生理特点影响而造成其身体机能退化,身体变得虚弱等,这些都引起老年人行动缓慢、体力下降。因此在设计老年人住宅方面应当重点考虑从方便性出发,而且设计住房时应当考虑到其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使其能长时间维持独立生活能力。笔者总结了欧美几十年以来对老年人住区舒适、安全以及适应性的研究报告,并结合工程实践,将从住区规划、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老人社交和心理需求、场地设施等细部设计方面,针对老年人住区提出可行的设计手法。

1 老年人住区规划及环境设计

对于老年人住区规划和户外环境设计上,应当重点针对老年人特点,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加强住宅区的活动场所、交通辨识、户外照明等方面的细节设计。

(1)在室外规划上应当具备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保证老人户外活动的需要;可以在住区内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建筑小品。在庭院或绿地的局部设立自然的屏障或遮挡视线的树木,配以桌椅、灯具等,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具有私密、隐蔽、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交谈的安静场所。在具体设计中,要考虑室外环境的开阔平坦。

(2)交通辨识。为帮助老人在户外明确方位和寻找路线而适当地设计和安排户外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安全、易识别和通达性是最基本的考虑因素。随着人的衰老,感官机能也逐步受到破坏,老人依赖越来越有限的感知信息,在这方面主要的设计注意点就是导向、感官刺激和环境感知。

①用特殊的标志指示经常行动的路线,或在重要地点提供详细的感官指示,来帮助居民对这个场所进行认知。

②区域之间应视线通畅,标志明显,并能提供让人找到相对位置的指示牌。

③建设一个封闭的户外空间或是一条可绕回到住宅入口的步行道。

④使环境更容易被感知是弥补老人感官机能受损是一种方法。提供触觉辨识物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视觉和听觉通常是随年龄最先衰退的。

⑤在需要有色彩变化的地方采用黄色、橙色和红色。因为这些颜色是最容易被察觉到的。

⑥明确标志和界定行人和车辆过往繁忙的地段。

(3)户外照明。总的来说,老年人的眼睛需要更高亮度的照明。

①居住区入口、建筑物入口和停车场内应采用高亮度的照明,以保证安全。庭院和其他活动区的照明应有特殊效果。

②常有人使用的区域附近应设置照明,以界定铺地边界,避免浓重阴影。

③相互重叠的照明区可有效避免过亮的眩光点。

④使用光线向下的照明设施,而不是光线向上或向外的照明设施以避免眩光。

2 建筑设计

对于老年人住区来说,其住区建筑及室内空间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其直接影响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

(1)每栋建筑外立面以及每栋楼室内每户外墙宜使用不同颜色以便方便记忆和视觉能力下降的老人能找到自己的房间。宜采用黄色、橙色和红色等,因为这些颜色是最容易被察觉到。

(2)主入口除了是进出建筑物的必经之路外,还是受人欢迎的休息、等候、交流的场所。(图3)

①在建筑的入口处,设置遮阳蓬或棚架,以减少眩光问题。

②在棚架上种植落叶藤类植物,这样可在夏天遮蔽烈日,在冬天透进温暖的阳光。

③使用深色无反光的面砖,以减少眩光。

④要清楚地标识和照亮台阶与坡道,特别是台阶的第一个踏步。

⑤各处都有扶手。

⑥天棚要能覆盖整个用来上下车的车道,为那些上下车比较慢的老人提供庇护。

⑦天棚应有足够宽度以在刮风时遮挡雨雪。

⑧在主入口处设置了一个大门厅,并提供了轻便、可移动并且有不同高度的座椅和桌子供老人们社交之用。

(3)从空间(消除室内高差)、装置(设置扶手、地面防滑)、设备(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管理员或护理人员等方面对应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做到紧急时刻可立即采取措施。并住宅内提供能让人找到相对位置的带有盲文的指示牌,在楼道中设置有导向性的铺地和指示牌。

(4)可设计全封闭的走廊用以连接住区,使老年人在恶劣天气也能进行散步锻炼;将走廊局部放大,提供空间和设施供老人社交之用。(图4)

(5)从生理学角度来分析,对于老年人来说,其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造成其行动缓慢,因此在设计老年人居住空间时,应当从经济以及方便角度出发,尽量占地较小,而且室内空间布置应该紧凑,有效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方便性;同时鉴于老年人行动不便,因此做好防火设计同样是最大考虑要素之一。另外,鉴于老年人喜欢宁静环境,害怕小孩吵闹,因此室内环境应当要做到高度宁静。

(6)考虑到老年人比较惧怕孤独、喜欢阳光,因此房间面宽应较宽,建筑应南向布置,满开的落地窗以保证充足的阳光。

(7)将户外活动区和园艺区安排在楼前,使老人能看到别人的活动,产生参与感。阳台使用栏杆以不遮挡人坐在座位上时的视线。并且窗台做450mm高,使老人在室内也能看到阳台外的景色。这样能吸引更多的老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也能使那些高龄或者身体有残疾的老人能在室内观赏户外丰富多样的空间和其中活动的事物(后者通常是最受他们喜欢的)。

(8)在电梯能到达的屋顶上为喜欢种花的老人设置一个植物温室,使他们在冬天也有一个舒适的种植区,在室内就可享受到户外的乐趣。

3 结 语

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重点关注问题之一,其直接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建设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居住环境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在开始的设计规划的开始阶段就需要注意种种细节,并深入到设计、建设及物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满足老人现实、多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Clare Cooper & Carolyn Francis.《 People Place: 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 》. John Wiley & Sons,Inc.1998.

篇11

实现积极老龄化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它的三个前提条件是:健康、参与和保障,是老年人能够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设计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合理的饮食起居、专业的医疗护理、便捷的交通、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享受终身教育和继续工作所带来的生活乐趣,保障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使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推迟由生产人口转变为受赡养的消费人口,使老年人的生活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人文主义关怀,具体的说就是通过为老年人规划设计完善健康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使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空间得以延续和保留,最大限度地让老年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使他们的晚年过得丰富、充实和积极,杜绝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维护人生的尊严和对生命的尊重,构建晚年美好和理想的精神乐土。

二、“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是产业化的公益性事业

由于老年公寓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虽然从主观上来说能为投资方带来投资回报,在客观上却是为老年人和整个社会服务,为缓解社会老龄化的压力做出了贡献,这表明了它的公益性特征。而经营模式的产业化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国家倡导的多种经济模式并存的发展方针同样适用于老年公寓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资本有了相当的积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多渠道资本投资老年公寓具有现实可能性;再则,国际通行的老年公寓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属于国家或集体创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它的开发是属于商业范畴的,它是老年人社会化养老、社会化投资和企业化经营的混合体,开发模式完全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的(如立项、审批、资金筹措等问题)。因此,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走的是“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属于产业化的公益性事业。

既然它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就要求有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其中,一则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倾斜,二则能够保证其经营过程中赢利性和公益性并重,收益的分配和使用更加公平公正,三则对老年公寓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调控作用。而产业化经营模式保证了其操作更规范,软硬件设施更到位,运营更灵活方便;同时,有利于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老龄产业实行商业化管理,有利于老年公寓运营效率的提高。

三、“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

做好“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要立足于上海,根据上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市民的经济基础和受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结合上海的城市发展规划,努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处理好老年人的大众群体利益与重点群体利益的关系,做到重点与普及、高档化与大众化相结合。在“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中,这种利益关系的平衡表现在能给老年人提供不同的养老环境(如市区的和郊区的)、不同形式的住宅形式(有别墅和公寓、有独居和合居)、不同档次的配套服务设施(有高、中、低档三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群体)等方面。2.处理好老年公寓的国际传统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的关系。如:“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设计的住宅形式多样化,其中之一,是在原有的居民社区,利用普通社区住宅改建老年公寓,维护传统邻里和人际关系,使居家养老与机构集中养老相结合。3.处理好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继续学习、工作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实现积极老龄化,保证老年人的人生尊严,演绎完美人生。4.处理好老年公寓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与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老龄化问题将长期伴随在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作为缓解社会老龄化压力措施之一的老年公寓的建设也将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可持续的发展观是老年公寓的设计规划中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图示:⑴市区老年公寓(包括新建和旧建筑改造两部分); ⑵郊区田园式老年

公寓;⑶老年活动站;⑷老年公寓交通专线。

图示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系统规划设计图示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是通过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全面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积极老龄化这一目标的,四大部分的系统构成是人性化、科学化和时代化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企业运营模式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组合。例如老年公寓的选址更加科学,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老年公寓应该建在环境安静的地方,但我们通过对老年朋友的调查发现,这只是老年人对睡眠环境的要求,在日常活动时间,老年人最怕孤独和寂寞,在选址时如果能与幼儿园、文艺体育团体相邻而建,利用其白天热闹,晚上安静的工作特点,营造的生活环境氛围则更受老年人的欢迎;对旧建筑的改造利用,尤其是在旧居住区的老年公寓改建,使老年人与其家人“分而不离”,这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同时降低了成本,满足大众消费水平,更符合生态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和住宅形式的多样化,为老年人的居住形式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更改的可能,老年人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生理需要和自身意愿来调换居住环境,管理方式更灵活、更人性化;老年活动站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比较大胆的创意――我们计划在市区的黄金地段(如在外滩、陆家嘴中心绿地、徐家汇、人民广场等地区),结合周边环境,建造一批新颖时尚的老年活动站,这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象征意义,它既是老年人交往、学习和娱乐的场所,更是“新概念老年公寓”的宣传站,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和政府对老龄化问题重视的体现;而老年公寓交通专线(包括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的设计,不仅为老年人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更是连接整个老年公寓系统的纽带。

四、结语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各地的老年公寓建设必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而逐渐增多。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的城市老龄化进程尤为迅猛,加强对老年公寓的研究,是确保城市的繁荣和稳定重要举措。“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是建立在现有的养老模式和养老住宅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地区人文地理、文化民俗、经济基础、教育水平,以及上海城市发展规划而进行的一次老年公寓建设的新探索,其内容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文中的不足和缺陷难以避免,如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实是笔者成文之初衷。

[本文系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系列成果之一,编号:ssy05010。]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老年学会:《2007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省略.cn,2008.6。

[2]刘 颂:《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社会参与的难点及对策》,《人口研究》,2006.10。

篇12

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家庭小型化和消费多元化的趋势日增,老年人在物质生活需求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安全需求急剧增长,给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老年人安全需求进行深入了解。本文着重探索老年人在安全方面的需求,我们以问答的方式,让老年人回想他们活动范围内受到的威。争取在访谈过程中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建议,并为进一步制定安全防范措施,提高社区、社会服务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入住北京某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

对象纳入标准;被调查对象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1953年以前出生者)。被调查的老年人全部神志清楚,有认知判断能力。

1.2 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了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北京市XX社区老年人安全需求调查”。访谈主要内容包括:老人的一般资料,老年人居家环境当中在安全方面的需求(如产品、服务、教育、信息等方面),老年人出行时在安全方面的需求(如产品、服务、教育、信息等方面),老年人出入公共场所在安全方面的需求(如产品、服务、教育、信息等方面)。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情况

60名老年人男22人(36.7%),女38人(63.3%);年龄60-64岁19人(31.6%),65-69岁16人(26.7%),70-74岁15人(25.0%),75-79岁7人(11.7%)80及以上3人(5%)如图1所示;文化程度:文盲或半文盲3人(5%),小学8人(13.3%),初中17人(28.3%),高中/中专13人(21.7%),大专及以上19人(31.7%),如图2所示;居住状况:独居5人(8.3%),与配偶或子女一起居住55人(91.7%)。

2.2 老年人居家环境中面临的不安全因素

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居民居家环境中,受到威胁的方面主要集中在用火、用电、防滑、防盗方面。此外,还有光线、楼上住户乱抛东西、通讯信号差等。

2.3 老年人出行时面临的不安全因素

住区环境的营造旨在为使用者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不利于老年人的生活细节。首先是车辆增加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停车时,随意乱放;行车过程中,不按交通规则行驶等。其次,道路不平整容易造成老年人磕绊,此外在雨雪天气时,地砖不防滑。还有路边树枝有断裂或电线垂到地上、公共卫生间标志设置不够显眼等问题。

2.4 老年人出入公共场所面临的不安全因素

本次调查老年人反映的公共场所不安全因素主要集中在:有些地方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地面湿滑;有些门店安装玻璃门却没有明显标识,以至于老年人害怕撞到门上或撞到门上;有些区域垃圾桶数量不足,一些人随手乱扔杂物甚至是果皮之类的东西,使老年人不方便丢弃杂物或害怕踩在果皮上滑到。

3 改进措施

3.1 装修公司加强专业技能

作为装修公司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不仅从专业的设计和可实现性的角度上考虑,还应该考虑到业主的安全及需求,为业主营造更温馨、舒适、安全的家园。因此,装修公司应该加强团队的专业技能,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出不同的装修方案。尤其是家中有小孩和老人的家庭,更应考虑到他们的安全,争取在其服务范围内实现本质安全。

由于老年人视力下降,应注意室内采光,装修人员尤其要注意到老年人的暗适应力低下,有必要建议老年人加强走廊和厕所的灯光,且不妨碍睡眠的情况下安装地灯。此外,还应考虑以下问题:地面是否平坦且防滑,出入卫生间有无台阶,安装坐式便器旁边有无扶手,有无安装燃气报警器、漏电保护器等。

3.2 物业加强社区安保建设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需要良好的外环境配合,以延长其自理自立的年龄[2]。物业公司应加强小区健身器材、绿化环境、卫生、交通、治安等的管理,尤其是宅旁停车[3]这种现象。宅旁停车占用了道路以及公共环境空间,并且人车混杂,不仅会对小区居民产生比较大的噪音,尤其还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出行和安全。此外,该小区内部还设立一个会所,物业应加强非本小区内居住人员的登记工作。平时还应该加强巡视工作,将隐患尽早的消除或将伤害降低。

3.3 政府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度

和其他人群一样,老年人需求也是多方位的,有物质、精神、心理等方面。但和其他人群不同的是,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照。国家和政府因为掌握着较多的社会资源,所以就应起到主导作用,当涉及到全社会的事项时就应该由政府来解决[4]。 此外,政府应当把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和积极养老的道德规范落到实处,使养老成为全社会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3.4 老年人自身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老年人本身而言,居室里的陈设不要太多,地面不堆杂物,家具的转角处尽量选用弧形,以免碰伤。外出时,尽量避开上下班高峰期,过马路时,注意来往车辆,尽量避开人多拥挤的场所。平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社区开展的安全教育、讲座等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妥善解决好养老问题、老年人居住问题,实际上是为我们将来自身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所有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讲,完善优越的居住环境和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都是十分必要的。老年人所处环境的安全,不仅仅是子女的责任,更是社会、公众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伟.社区安全诊断与干预及其实现途径[J].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2012,12.

篇1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乐山中心城区六大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的样本。共发出调查表500份,收回477份,有效455份,有效率95.4%。男性240例(52.7% )、女性215 例(47.3%)。

1.2 方法及内容 选取10个老年人主要活动的地点,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老年人合理用药调查表随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用药情况及用药知识、用药安全三部分。发放调查表前向老年人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对不能自行填写的老人由调查者协助完成调查内容。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 SPSS 13. 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个人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60-69岁194例(42.6%),70-79岁189例(41.5%),80-89岁68例(14.9%),90岁以上4例(0.9%);初等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261例(57.4%)、中等教育水平(初、高中及中专)164例(36.0%)、高等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30例(6.6%);独住55例(12.1%)、与子女同住201例(44.2%)、老两口住189(41.5%)。

2.2 疾病情况

调查对象453例患病,患病率99.6%,其中高血压、糖尿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比例分别为22.6%、22.9%、18.7%、8.4%。还有部分老年人多种疾病集于一身。

2.3 用药情况 ①使用药物情况 用药者99.3%,使用3种药物及以上的56、6%。平均用药2.81种。见表1。②用药年限3年及以上42.7%。见表2。③药品的来源61.5%来自医师处方、24.0%来自药店推荐、11.0%来自亲朋推荐、来自广告与推销均为0.2%。 ④自行用药的频度高,经常使用药物54.9%。

3 讨论

3.1 老年人病多,用药品种多,用药时间长 老年人由于组织器官老化和生理功能减退,患病率增高,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老年人患病率99.6%,且多为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尤其居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这两种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或终身用药。老年人患病具有症状多变,多种疾病集于一身,并发症多等特点,所以用药品种多。鉴于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注意监护,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减少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对机体的损害。

3.2 用药知识缺乏和依从性差 用药知识缺乏和依从性差将会影响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调查发现,90%不知道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别,70%以上不知道同一种疾病的用药和剂量要因人而异,60%不知道剂型的正确使用方法、药品正确的保管与储藏方法、药品有不良反应,50%不知道药品的有效期,知道老年人用药的特点只占17.8%。用药知识缺乏可能与此次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关,小学及以下占57.4%,还有与社会对药物知识的宣讲和普及不够有关。依从性差主要体现在使用药物之前不阅读说明书,忽略了饮食和运动对促进疾病转归的作用,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缺乏医药学和健康知识,视力、记忆力减退,行动不便,药物标示不清等有关。

3.3 用药存在安全隐患

调查显示,60%以上有自行到药店或市场购买药品,50%以上存在漏服药物,40%以上有自行购买、使用处方药的行为。随意增减药物种类和剂量,滥用维生素、滋补药或抗衰老药,服用变质、过期的药物,错服药物等行为也存在,给老年人使用药物带来安全隐患。可能与老年患者安全用药知识相对缺乏,自我风险管理能力较差,而且求医心切有关。老年人治病心切,出现随意增减药物种类和剂量,视力、听力和记忆力下降,导致漏服、错服药物,轻信广告宣传,滥用保健品,用药过程中自认为病情已经好转轻易中断用药,久病成医或根据别人的用药经验自行购买、使用处方药等。

4 对策

4.1 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及机制 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养老机制,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调查显示独居和老两口住占53.6%,许多老年人有到养老机构生活的愿望,为适应养老市场需要建立足够的养老机构,这样也便于专业人士集中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疾病预防、用药指导及监护。

4.2 加强药品管理 加强药品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药品的分类管理、特殊药品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各项管理制度,发挥执业药师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针对老年人的虚假医药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3 加强用药指导 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在老年人就医过程中重视老年人的用药指导。医疗机构建立健全老年患者的病历和药历,以利于医务人员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用药史,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同时,利用咨询窗口开展药物咨询服务,加强用药指导,向老年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老年人用药原则、用药注意事项、安全用药的重要性等。社区医院对所辖区域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病情,为用药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或电话服务指导他们合理使用药物,尤其加强对长期使用多种药物的慢性病人进行合理用药的指导,定期对老年人的服药行为进行评估,以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4 普及用药知识和健康知识 利用宣传手册、咨询、讲座、媒体以及社区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药物知识、疾病的防治知识,指导老年人正确选用保健品,合理使用药品。通过用药知识和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让家属、子女以及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老年人,督促和协助老年人正确使用药物,纠正不良的用药行为。告诉老年人关注膳食平衡和多样化,规律生活,适当运动,定期体检,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减少老年性疾病发生。

4.5 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简化用药方案,减少老年人用药的次数和数量。如高血压病人采用每天一次的长效制剂或缓释、控释剂。改进药品的包装,可采用单剂量的普通包装以及1天量的特殊包装,减少用药差错。

参考资料:

[1]《乐山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