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分层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分层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

篇1

一、小学音乐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通常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直接按照中等学生的能力水平来开展教学设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刀切,不论能力强弱都教授相同的知识内容,于是出现了能力强的学生认为知识过于简单,而能力差的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导致整体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两极分化情况严重,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充分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小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的意义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将学生划分层次,按照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适应各类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获得成功经验,优化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效率。分层教学法正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程度并针对学生所处的层次进行量体裁衣,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落到了实处,使学生在老师的分层教学中既能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树立起努力的目标,积极地向更高层次努力。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深入了解学生,科学划分层次在小学音乐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前提是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需要老师在进行分层前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真分析并总结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然后按照学生的音乐乐感、学习能力、音乐基础等方面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层次划分,为实施分层教学奠定基础。通常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音乐基础、音乐乐感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将音乐基础扎实、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乐感好的学生划分为高层次A类学生,将音乐基础较高、学习态度认真、乐感也较好的学生划分为中等层次B类学生,将音乐基础差、乐感不好、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划分为低等层次C类学生。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并非意味着分化学生,而只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而且学生的层次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当学生在因材施教逐渐能力上出现了提高后,所处层次也会相应调整,同时为了避免由于分层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老师可以采用隐性分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融入分层教学中,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音乐素养的逐步提高。[1]

(二)分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学习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角度制定教学目标,而学生由于能力差异进行层次划分后,老师要将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分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向,教学设计需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托,才能确保因材施教的顺利实施。因此在进行设置时老师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学生的个体差异角度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比如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宜设置过于简单的教学目标,很容易使学生认为知识内容过于简单而心生浮躁,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要针对A类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得到能力的长足发展。而对于学习能力差、乐感差、音乐基础差甚至学习态度不端正的C类学生,开展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夯实这部分学生的音乐基础,因此以基础教学目标为主,使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而对于能力较强、基础较好、乐感也一般的B类学生老师可以设置中级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以《小螺号》这首曲目的学习为例,这首曲目节奏欢快,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歌曲中涉及波音、上滑音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歌曲多变的节奏和大跳音程,从而表现出歌曲的欢快活泼的情趣。老师针对这首歌曲设置分层教学目标,针对C类学生老师引导学生以模仿练习为主,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为辅,而A类学生则要求能够找到歌曲中波音和上滑音的位置并能够在歌唱过程中能够大跳音程,处理切分音以及长音,能够在跟琴练唱时掌握歌曲的特点,唱出歌曲的欢快、活泼、甜美。

(三)分层教学内容,增强学习兴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能力、音乐基础、音乐感知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下不同层次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被调动起学习兴趣和热情,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采用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有较大差异,老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对能力强的学生以启发为主,鼓励学生自己去聆听去辨明,而对于能力差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引导+指导的方式,启发学生结合聆听的内容展开联想,为学生指明更加清晰的思考方向,而且也以较为简单的曲目鉴赏为主。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按照难易度划分为不同的知识模块,基础知识让C类学生完成,而难度强的知识模块则主要由AB两类学生来完成,这样既能够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实现课堂互动,同时也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以四年级上册《大海啊,故乡》这首曲目的欣赏课为例,需要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歌曲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情绪拥有深刻的感知,并能够用乐器进行模仿演奏,并在聆听中分析出这首歌是几个拍子的歌。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鼓励学生闭上眼睛结合听到的声音展开丰富的联想,能力差的学生则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将乐曲中的声音与海风、海浪的声音联系起来,进而走进歌曲营造的海边氛围中,为学生欣赏、学习本首曲目做好铺垫。老师可以将本课的学习内容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聆听加感知,找到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并能够轻声哼唱,第二部分结合歌曲内容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情绪,揣摩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是分析歌曲的结构,并用手边的乐器进行模仿演奏。三个不同的学习部分对应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学生所处层次越高,学习的内容也越丰富,难度也相应增加,这样既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完成了基础知识掌握,同时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学习内容展开探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

篇2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在许多音乐课堂教学中,参差不齐的学生生源构成的学生素质现状使得音乐课堂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所以,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就必须改变旧有僵化的教学方式。

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将音乐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及音乐课程内容和学习音乐方式进行重组;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和辅导。学生因材择学,学习音乐能力、积极性、兴趣都得到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一、了解学情

在学期开始时,以调查问卷、听唱、音乐知识问答、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形式进行诊断性评价,进行音乐基本素质测验,建立学生档案。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识别学生发展的差异,适当安置学生,以作为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的依据。

二、课堂教学分层

(一)教学预设 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按照音乐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几个层次,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A、B、C三级指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比如,在学习歌曲《丰收之歌》时,教学目标就可以预设分层要求为:C级指标能够在钢琴或录音的伴奏下,较完整地演唱歌曲《丰收之歌》中的一段,要求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B级指标能够在伴奏下,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较完整地演唱《丰收之歌》,要求75%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A级指标能够在伴奏下,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并富有感情地演唱《丰收之歌》,要求30%左右的学生能够完成。A级指标为最高要求,其要求中包含B和C级指标要求,B级指标包含C级指标要求。

依据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分层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完成B级指标,同时兼顾C级指标和A级指标。力争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C级指标,75%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B级指标,对能够完成A级指标的30%左右的学生可以额外提高要求,布置加强任务。课堂教学进度以学生完成B级指标包含C级指标要求为准。

教师教学目标分层后,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中选择自己实际可行的歌曲、音乐欣赏、器乐、舞蹈、活动创作、戏曲等学习目标。这种突破了 “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全班”的传统教学的做法,体现了音乐教学的 “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的教育理念。

(二)平等参与 小组分层

音乐课堂分层教学首先是分组,往往有的分层教学教师会把学生直接分成ABCD优良中差几个层次,这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分层教学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中万万不可取。老师课堂分层教学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层教学的时候尽量做到隐形分层,就是不直接按等级分层分组,保护学生心理的一种分层组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个性特长、兴趣和音乐知识水平现有状况,采取抽签、随机、按座位、自由组合等方式,学生自由选择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推举出1名有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拟定为小老师)。他们可以是音乐不同方面特长的互补组合,也可以是相同爱好的共同组合。

比如,学生选择“歌唱组”时,有一两人歌唱的很好,其他可以是喜欢唱或喜爱聆听歌曲的同学,没有特长;“舞蹈组”组合中一两个人有舞蹈学习基础的,其他可以是舞蹈爱好者或是好朋友,并无特长;选择“器乐组”的有吹竖笛特长的学生,有电子琴特长的学生,有小提琴特长的学生,其他几个学生可以什么特长都没有,但是他们特别喜爱乐器的演奏。还有的小组是为自由组,音乐学习以及音乐欣赏都是随机性,无定性的组合。如此,等等不同的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小组就产生了。

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学生的不同水平,而学生之间、小组之间是自由的、和谐的、平等的、无等级之分,使各个层次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交流合作 互动分层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选择以主题为主的本组学习合作分层,也可以选择以形式划分的跨组学习合作分层。如:学唱《丰收之歌》这一节课时,“歌唱组”中一人歌唱的很好的同学能够完成最高A级指标,他可以帮助本组其他同学完成B级指标和C级指标要求。完成本组内的合理的帮扶分工第一层任务后,还可以跨组向“舞蹈组”同学学会一个相关的新疆舞的动作,“舞蹈组”的同学完成本组内的第一层指标任务后,也可以跨组向“歌唱组”同学学会一个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怎样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同小组内或自由选择跨组与其他小组组间的学生通过各种“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切磋、讨论,相互启发,诱导表现手法,探索音乐表现技能的深度及艺术审美的答案。引发学习的问题,在各小组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学习,根据内容,音乐表现形式,完成较有一定难度的多层次音乐表现方式,并相互传递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而教师则要提供必要的音乐表现实验设施,创设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一个“动而不乱”的课堂,小组讨论到什么时候为止,以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C级指标为终止;教师及时展示与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使小组成员获得成功、获得自信,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合作热情。

小组自由合作分层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多方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发展,张扬个性。同时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以及师生间互动关系也得到了增强和增加。

(四)适当引导 辅导分层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个别辅导。对能够完成A级指标的班级30%左右的学生和少数音乐特长学生要重在指导自学提高,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密切关注,尽可能的给予相应的指导,并鼓励和引导他们以自身特长切实帮助其他同学的音乐学习。对一些音乐学习能力较低,甚至音乐能力有某些缺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厚此薄彼,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应看到学生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

三、教学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是考查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渠道,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监督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新课程评价改革更加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对于音乐课程而言,尤其要着眼于音乐的“人性化”而非“标准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程度,制定分层评价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行“同分不同值”,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多层评价。

(一)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音乐课堂分层教学中,要有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教师要使教学评价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回答、交流、唱、奏、舞、创”等学习行为,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客观的评价,可以多采用“支持性”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对于能够完成B级指标包含C级指标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对能够完成A级指标的班级30%左右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鼓励,可以适当额外提高要求,布置课外加强任务。

(二)开放阶段性评价

在学期中期末进行阶段性评价,举办一次“音乐沙龙”活动,以自然小组为单位,个人参赛或集体合作参赛。让同学们在演唱、演奏、舞蹈、知识抢答、作品听辨等方面自由选择找到一个“最近发展区”,选择自己能够做到的项目,展示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效果。

(三)综合终结性评价

学期末分别以“班级音乐会”和“音乐评价测试”(卷面涵盖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听辨、音乐评论等)两种终结性评价。“班级音乐会”是音乐课程特有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这是一种定性述评。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特点和课程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学生的演唱、演奏、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达到相互交流和相互激励的目的。“音乐评价测试” 是一种定量述评,教师ABC三级指标的不同要求将试卷难度比例确定为6:3:1(60%为C级指标内容,30%为B级指标内容,10%为A级指标内容)。

音乐教学评价还要利用各种评价源,展开学生之间的自评,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家长和社会之间的他评,这些都是分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各种层次的评价,教师都应该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要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改进方法,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最后的分数,而是看重学生学习过程、主观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后应归纳入各自层次学生的群体中去比较,进行动态分析,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他们自己设计的发展蓝图下都能发展进步。

经过音乐课堂分层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舞台,成功源于对教材的理解,基于对学生的设计,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在音乐教学互动中提升质量”是关键,“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音乐潜能”是音乐课堂分层教学目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的差异,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所有学生都能因材择学,积极主动地性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一、综合性评价方法

综合性评价方法是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所做的全面评价与总结,实现了考核内容从单纯的知识技能到兴趣、素质、能力和个性等的转变。它主要包括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三个方面。其中行为评价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课堂纪律、音乐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成绩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特长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演唱、演奏、欣赏、表演形式的评价。综合性评价的目的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乐趣,进而提高音乐的欣赏水平。进行音乐综合性评价考核时,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和目标两种等级分类。

学生分类就是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进行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即对学生年龄的分层,分为高、中、低三个年龄段,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个性制定学生考核的目标。隐性分层,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分为四个层次,供教师在制定分层目标时做参考。

目标分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大纲的要求,制定分层次的考核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的学生做出具有激励和导向的评价,并为学生的逐层上升设立阶梯,使学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立足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动态行为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课堂评价主要分为课前检查和课堂抽查。

课前检查。上课前,教师对学生携带上课用具和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种也是对学生音乐学习态度的检查。

课堂抽查,就是教师通过采用提问、讨论、抽查演奏等形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制作表格,在表格上写上每班学生的姓名和八种不同的项目,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的回答情况记入抽查成绩;定期抽查学生乐器的吹奏情况,让学生根据学习的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表演,同样记入抽查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方法

终结性评价方法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在评价中,要坚持学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形成性评价为辅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班级音乐会”是终结性评价主要的考核方式。

“班级音乐会”就是班级学生把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汇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音乐汇演的主要内容包括歌唱、器乐演奏、听乐舞蹈表演、配乐朗诵、音乐剧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乐理知识、欣赏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等。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项目强弱作出合理的评价。如有的学生擅长器乐表演,有的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则是唱歌条件比较好,还有的学生是乐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根据条件强项评价,表扬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特长。

这项活动一般在学期结束之前举行,次数控制在一学期一次,以保持学生对“音乐会”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评价的质量。

四、其他方法的应用

音乐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把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评价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才能,挖掘音乐潜力。教师根据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期末的综合评价中。可以在班内设立优秀特长生、展示课外成绩和评价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进行音乐的考核时,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目标,注意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学生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进而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篇4

形成性评价立足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动态行为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课堂评价主要分为课前检查和课堂抽查。课前检查。上课前,教师对学生携带上课用具和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种也是对学生音乐学习态度的检查。课堂抽查,就是教师通过采用提问、讨论、抽查演奏等形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制作表格,在表格上写上每班学生的姓名和八种不同的项目,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的回答情况记入抽查成绩;定期抽查学生乐器的吹奏情况,让学生根据学习的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表演,同样记入抽查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方法

终结性评价方法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在评价中,要坚持学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形成性评价为辅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班级音乐会”是终结性评价主要的考核方式。“班级音乐会”就是班级学生把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汇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音乐汇演的主要内容包括歌唱、器乐演奏、听乐舞蹈表演、配乐朗诵、音乐剧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乐理知识、欣赏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等。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项目强弱作出合理的评价。如有的学生擅长器乐表演,有的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则是唱歌条件比较好,还有的学生是乐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根据条件强项评价,表扬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特长。这项活动一般在学期结束之前举行,次数控制在一学期一次,以保持学生对“音乐会”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评价的质量。

四、其他方法的应用

音乐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把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评价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才能,挖掘音乐潜力。教师根据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期末的综合评价中。可以在班内设立优秀特长生、展示课外成绩和评价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篇5

一、高师钢琴教学的现状

高师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模式,而音乐学院的教学目标与高师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近年高师在教学上也做了不少改革和尝试,但远跟不上中小学课程的改革。

(一)学生钢琴水平整体质量下降

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考生看到音乐专业高考的便捷,使得不少专业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混入高等音乐专业的队伍中。特别是钢琴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为了应付高考而硬弹得一首曲目根本不能说明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给高师的钢琴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高师钢琴教学观念的改变比较滞后

近年来我国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改革比较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所实施的种种教育教学改革层出不穷,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却远远跟不上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与基础音乐教育出现了较大的脱节,这给高师的钢琴教学也带来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三)钢琴教学模式的单一问题

钢琴教学一直以来就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虽然近年来,各个院校的音乐专业增加数码钢琴的教学模式,但如何发挥好数码钢琴的优势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很多院校的数码钢琴教学,仅仅只是改变了教学形式,而教学的方法还是以前的。

(四)钢琴教学内容的不全面

高师钢琴教学应该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师,按国家教委的相关要求,不仅具备能唱、能跳、能弹、能演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能讲、能编、能写的能力。在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音乐活动的编排、指导能力和一定得理论研究能力。而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还不够全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师钢琴教学观念上的改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高师音乐学本科专业钢琴教学应突出师范性,切实为中小学音乐课师资服务;了解钢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钢琴艺术发展简史以及钢琴演奏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巧;通过学习能演奏中等程度的乐曲及伴奏曲,突出为歌曲配弹伴奏能力的培养并与声乐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具备理解、分析、鉴赏钢琴音乐作品及演奏风格特点的能力,准确表现钢琴音乐作品;掌握钢琴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胜任基础钢琴教学,能辅导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因此,在高师钢琴教学的观念上,我们应在立足于高师音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重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高师钢琴教学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熟练运用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手段。

(二)高师教学形式的改变

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目前高校的师生比也在拉大,高师钢琴教学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应改变为“一对一”和“一对几”以及分层次教学等教育形式。各高师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而有各自的教学形式,将高师钢琴教学“一对一”和“一对几”以及分层次教学的形式合理安排使用,如:分层次教学可以贯穿大学四年,在入校时通过钢琴考核,具有比较好的钢琴基础的学生,可以进入分层次教学,进行重点培养。“一对几”的教学形式可在大一、大二中进行,培养学生的钢琴基础。“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可在大三、大四中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对于教师来讲,应当合理利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做到扬长避短,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促使我们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还有数码钢琴集课的形式,数码钢琴集课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数人进行集体上课,它不是个别课的集体化,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集体化。 因此,教学方法应以特殊的教学模式相吻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即兴的表现法和引入、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比较演奏方法和模仿表现法等,都可以融入到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来。

(三)高师钢琴教学的内容改革

1.加强钢琴即兴伴奏的培养。钢琴即兴伴奏具有极强的的实用性。应该从一开始的钢琴教学上, 就要明确钢琴弹奏技巧和歌曲伴奏之间的关系,将弹奏技巧转化为熟练伴奏的相关材料,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提高。在实用性教学中浸透技术性训练伴奏是一种最常用, 最实用的演奏技能。我们的教师就应将这些演奏中所遇到的伴奏音型向伴奏技能上引导, 让学生理解不同风格的歌曲应该与哪些伴奏音型相匹配。 并且和学生共同分析和声的运用, 试着让学生把中外的优秀作品变换伴奏音型按照原有的和声进行演奏,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由学习到分析、借鉴和再创造的能力。1另外,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中有自弹自唱的能力,通过对即兴伴奏的培养的同时也可加强对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

2.加强民族音乐作品的培养。《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强调在众多教学内容中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这就要求高师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钢琴音乐教学中,通过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技法、表现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钢琴音乐文化。

3.加强钢琴教学法的培养。钢琴教学法有别于其他普通理论课,可以通过理论课、讲座课与演奏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从满堂灌的形式转变为让学生参与的示范教学。学生如何把学到的理论概念及时转化于实践中,这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教师在教学法课上应从以往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向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静态的钢琴音乐文化赏析向钢琴教学动态的能力结构拓展转移,这也是钢琴教学法课程的一种重要授课方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钢琴教学法知识、钢琴民族音乐知识、钢琴即兴伴奏能力、钢琴自弹自唱能力等,对于他们开展课外活动的辅导工作以及钢琴的普及教育有深远意义。通过以上对高师钢琴教学的一些建议和改革,有利于提高钢琴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一定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备 注:

1 胡泽丹.高师钢琴教学中渗透即兴伴奏能力培养之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年9月.

2 马维纳.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探讨[J].才智,2010年13期.

参考文献:

[1]陈蕾.《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及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08.

[2]孙鸣.《高师钢琴教学改革只我见》[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06.

[3]周晓梅.《谈高师钢琴教学改革》[J],中国音乐教育,2006.07.

[4]应诗真著.《钢琴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1.

篇6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根据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等方面,按学生音乐技能、舞蹈技巧的掌握程度和歌曲演唱综合能力由高到低依次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是指进行过音乐系统学习过,且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或是没有受过单独音乐学习,但音乐感觉非常好、喜欢展示、嗓音和音准突出的学生,在平日的课堂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带头、引领,带动其他孩子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学生。B层略低于A层,是指嗓音和音准一般,由于胆小导致唱歌声音小、不自信老师平时容易忽略的学生,C层是指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少,音准差且学习态度、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极差的学生。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3-4位学生构成,并任命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调整一次。然后根据每组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分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教学目标分层,使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果子”

以苏少版第九册为例: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乐理知识多等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对三组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和达到的要求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制定难易适中的目标,使这些目标恰好落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们都“跳起来摘果子”。教学目标大致分为以下三层:

这样的分层,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学习,尽可能的发挥出最好的学习水平。当然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当学生能够完成“简单识读乐谱,学习一些简单乐理知识”后,可让他尝试达成下一个目标“能够唱简单乐谱,能够表现自己,了解一些乐理知识”……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时内容适当调整。

二、根据课内训练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层次较好的学生,适当加大音乐知识的技巧训练的难度、深度、而对层次较差的学生,教学进度就要放慢,难度也要降低一些,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

1.歌曲教学

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工具,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熟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如在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时,在学生都唱会了之后,我出示了《七子之歌》的简谱旋律,并分成了几部分,先请A层的个别同学完整的演唱歌谱,然后请B层的同学跟着琴声完整唱谱,最后再请C层的个别学生跟琴唱上一两句歌谱。这对于A和B层的同学来说肯定没问题,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难度也大大降低了,因为歌曲已经唱会,对音高有概念了,而且A和B层的学生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所以这些孩子唱得都很好,让他们感到视唱并不是一件难事,这在无形中树立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歌曲教学中就同一学习内容,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样利于调控其情绪,因为过高的要求会使一部分学生为难,过低的要求又会使优等生觉得无味,他们可能缺乏激情而敷衍了事。比如在歌曲《白兰鸽》的教学中,我分层提出了下面的要求:

2.音乐创造

在学生音乐创造方面也要注重各个层次之间的差距,定好各层的要求:如在《红河谷》一课中,我请学生进行歌词创编,主题是漂泊在外的中国人思念自己的祖国,这部分A、B层的学生还是占主导,然后请歌唱水平欠佳,也就是C层的学生改用朗读的形式声情并茂地倾诉着思乡之情……最后师生一起在钢琴的伴奏中哼唱改写的歌词。

三、根据层次拟定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音乐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评价的作用,提出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了全面考察孩子们的学唱情况,尝试用分层评价,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测试要求:

A:除了要求能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外,还要会演唱一两首歌曲旋律。

B:要求能熟练演唱歌曲,还能用肢体语言和拍手等形式来掌握好歌曲的节奏。

篇7

1.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上主张实行分层教学,层层深入 在欣赏教学中,分层教学就是把对作品解析从表到里,由浅入深,然后再引领学生把音乐的语言变为自身的内心语言。分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从听开始,打开欣赏之门。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要想了解它,就要用耳朵去听、去感受音响、感知旋律、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初步感受作品的美,了解作品风格特点。在这一阶段 ,老师要设定相关情境、设计相关问题,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听,比如听情绪(欢快、悲伤、抒情等)、听速度(快、慢等)等,带着任务去欣赏,学生就有路可循,不再盲目的听,而老师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觉得能够做到、实际,不要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在这一阶段,可以利用人的“闻乐起舞”这种天性,使听者随着音乐做自然的身体律动。既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又体会了音乐的节奏情绪等特点。

(2)用心想象,走进欣赏之门。想象力与联想力既是音乐课堂培养能力之一,同时也是顺利进行音乐欣赏活动有力的助手,当想象的翅膀张开时,同学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能从音乐作品中听出“弦外之音”,从美术作品中看到“画外之景”,而且可能产生跨门类的跳跃联想,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鉴于此,提示学生倾听美妙的旋律的同时,凭借想象构建与音乐特质相通的图画,对调动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是非常有效的。

(3)唱一唱,深入欣赏作品。 在很多欣赏课上,老师都会让学生唱一唱音乐主题,有的老师是用母音模唱法,有的是识谱唱,不管用什么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解音乐内涵,一段主题音乐是整个作品的灵魂,它对于表现、塑造作品的主导情绪有着独特功能。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了音乐主题基本就能够把握整个作品,从深层次、理性的感受和认识作品。为参与后面的教学设计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视唱音乐主题既可以模唱,也可以唱谱,这是一个重在练习、通过练习以形成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要有大量的活动去参与,如感受音高、打击节奏、配合主题音乐的律动表演等,通过这些艺术实践,使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如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含音乐知觉能力),如对调式、调性、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等的感知能力,还有音乐注意力、音乐记忆力、音乐联想能力和音乐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是为全面提升审美素养服务的一种手段,它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教育向纵深发展。

(4)表现、创造音乐,融入欣赏之中。 表现环节是提升课堂效率,检验学习成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满足学生表现欲、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表现音乐的设计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智慧,适合大多数学生,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集体参与,全员表演。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曾经听过一节关于欣赏课的讲座,那位聪明的老师在进行表现乐器演奏时,学生只带了一根绳子就模仿演奏了数种乐器,真是惊叹那位老师的智慧,原来演奏乐器可以变得如此简单美妙。

即使重在表现,也要围绕音乐本体展开,以重在体会、表现音乐诸种要素为活动中心,不能为了表现而表现。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个教学事例:课题是听赏管弦乐小品《森林中的铁匠》,在欣赏、感受作品之后,老师设计的表现环节是将学生分为五组,将课前准备好的大小气锤分发给学生,每组两把大锤,多把小锤,将座凳当道具模仿录像中的铁匠打铁动作。教师一声“开打”,“小铁匠”们便忙碌起来,气锤敲打座凳的声音充斥教室,学生们显得十分开心,但场面一片混乱。看过后就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缺少音乐元素的介入。如果能有机地融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接受的音乐元素及活动方式,比如在打铁过程中,结合四二拍子的强弱规律,为大锤和小锤设计简单的节奏,可以限定用四分和八分音符,再加入力度和速度的变化。相信孩子们是可以做到的,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参与欲望,又从音乐本体出发,体会了音乐要素对于音乐表现力的作用。

表现的过程往往体现着创造,很多孩子随着音乐就做出了出乎意料的音乐行为,说是音乐行为,是因为他们所有的表情、动作、语言源于他们欣赏的音乐的作品,与那段音乐结合的如此巧妙、完美。而创造在实践中产生,源于自身对音乐的领悟和把握,没有人去教,课本上也没有,是他们心灵的语言的再现。

(5)有效拓展、走出欣赏之门,提升欣赏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一,是通过音乐课程要完成的审美、道德教育的归宿。这个目标的完成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但更集中在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这是大多数老师惯用的方法。那么有效的拓展会为整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起到点睛、升华之功。

在一次歌唱欣赏综合课上,欣赏的作品是《绿色的小兵》,我设计了一个种植小树的拓展活动,学生手拿剪好的小树,随着音乐的节奏踏步向前,将手中的小树贴在黑板上做的荒山、沙漠、小河边上,同学们非常高兴、积极,做的井然有序又情绪饱满,音乐结束后,同学们发言说的很好:感受了小树去绿化祖国的坚定信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多种植植物、保护小树、绿化环境。然后我又乘势深入挖掘,问:还能做什么来保护环境、绿化我们美丽的家园呢?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路开阔、涉猎广泛。在课堂的结尾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观念植根于在每一位孩子心中。

有效的拓展要可以从以下要点出发:一是立足于课本,拓展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与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二是要走出课堂的局限,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三是让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拓宽学生视野。还有很多措施和方法,有待在工作实践中提炼,检验。

篇8

关键字 新课标 小学音乐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小学音乐有效教学逐渐成为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充分的课前准备成为有效教学的基础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提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而教材是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音乐课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研究文本并充分理解,整合教学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确定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哪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会构成挑战, 并针对性地设计策略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将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遵循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进行备课。真正吃透教材,充分掌握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学生需要掌握,才能更好地将教材内容完整地诠释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内容有个全面的掌握并很好地吸收,所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让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有效教学的前提现代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格局,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与教师的单向活动方式,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变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摘 要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如何使小学音乐的教学更高效是达到新课改教育目标的热门课题。作为一名当代的音乐教育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笔者总结了几点体会。

关键字 新课标 小学音乐 有效教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生主动的“学”的目标,让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有效教学的前提。

三、让恰当的教学方法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当教师在课堂上拥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时,学生也会被深深感染,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多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如利用VCD 片、讲故事、游戏等多种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如在五线谱识谱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在地板上画上五条线代表五线谱,让学生像跳格子一样,在上面边唱边跳,这样识谱既好玩又有趣,学生易于接受,识谱能力在玩中得到了提高。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方法中的重点,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运用灵活的课堂语言

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羞于表现却又渴望个性的特点,语言中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和挑战。这样在整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课堂评价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篇9

一、充分利用班级音乐骨干,和学困生结对子,组成“一帮一、一对一、共进步”的帮扶小组

我在音乐教学中,把班级的音乐骨干和班级的学困生组成小组,共同合作,实现小组目标。每个组的成员不但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这样,每个组的音乐骨干必须要为自己组的差生进行帮扶,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一种氛围。

二、为学困生提供表演展示才能的机会

我曾经安排过一些学困生在课堂上唱他们喜欢的歌,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形式,他们课前就找了自己喜欢的歌,上课的时候为全班的同学演唱。抓住他们喜爱演唱流行音乐这一特点为突破口,让他们在多次的表演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自身价值所在。同时引导他们正视音乐课,知道在音乐课上既能学到许多知识,同时又能帮助自己唱好歌。

三、分类分层,因材施教

对于大部分的学困生进行欣赏教学。欣赏课的内容学困生容易接受,在教学中加大听的力度,给学困生介绍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讲一些音乐家的故事,开阔学困生视野。

对于音准差、嗓音不好而又活泼好动学生,注重表演。鼓励他们参与律动、歌表演或音乐游戏。通过表演提高音乐感受能力、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

篇1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已越来越受重视,其中音乐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既能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也为学生开辟了自我表现欲自我创新的新天地,这是素质教育有效性的真正体现。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引入也给当前的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才能给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转变教学重心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为我们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广大音乐教师应深刻认识到音乐有别于其他学科。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多的进行乐谱、音符等机械、枯燥的训练,而偏离了音乐审美这一音乐教学的基本目的,这违背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旨。因此,我们应转变这种传统观念,要努力使学生从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调动起学生识谱的积极性,并通过这些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简单的识谱、唱歌,即“上课-复习-再上课”的机械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从侧重课堂音乐赏析、音乐表现、音乐游戏以及音乐感受交流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帮助学生拓展音乐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体验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设计音乐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创办校合唱团或乐队,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音乐体验与实践的机会。

2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基础教育对每一门学科的共同要求,也是音乐教育发展性评价方案中的重要指标。中小学音乐教学是基于音乐与生活,以及音乐审美的大众教育,是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每一位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关注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课堂学习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以自我为主的教学方式。

其次,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设计教学方案。从教学策略上讲,就是要做到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的分层递进。每堂课至少应设计出两个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实践的教学重点。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探索、多表现、多提问、多质疑,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师生间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音乐,作为一门体验性学科,它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与个性的张扬,只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流露。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努力创造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从而为学生打造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空间。

3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三结合”教育的实施

针对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等特点,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它会像磁铁一样,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他们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或感受。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们应当明白音乐它是生活,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让音乐充满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笔者在进行音乐节奏训练的教学中,利用了动物声音的表现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节奏感。笔者先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成节奏型,然后想学生展示一种动物,就让他们模仿其叫声,并可以辅助相应的动作表演,最主要是要求其节奏正确。同学们对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感到非常新鲜,同时也很渴望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的快乐,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忽略了社会音乐与家庭音乐的重要性,其实学校与社会及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忽视任一方面,都将破坏其整体性与逻辑性。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结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组织的音乐活动或比赛,学校还可以利用特殊节日,如“六·一”儿童节组织一些适合家长与孩子一同参与的音乐活动,从而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加强家长的音乐教育观念。

4 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针对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总之,我们要以“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努力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上转变教师角色,从而尽快适应新课标教学。

参考文献:

篇11

此类层次的学生钢琴弹奏能力相对较弱,和声知识贫乏。对于此类班级,要求不能太高,应先讲授西洋大小调音阶、琶音的构成及转换,清晰调式的构成,明了指法规律;再将正三和弦的常用组织形态以和弦弹奏方式做练习,了解ⅠⅣⅤ以及属七和弦的和声功能进行;最后在简易节奏型(根音加和弦)的基础上,使用无旋律伴奏的方式,在学生在弹奏基本和声的同时,唱出与和声相对应的旋律,使学生感觉钢琴即兴伴奏是一件简单有趣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水平。初级程度班在调的掌握上以“三升三降”以内的调为主;在选曲上应以简单的儿童歌曲、进行式歌曲为主,尽量选择中小学课本上的一些常用歌曲伴奏,以满足今后的工作需求。对该层次学生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肯定学生的获得的每一点成绩,尽快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2、中级班

该层次班级已经能够熟练的在钢琴上进行24个大小调转调,和声知识应已掌握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及重属和弦的书面写作能力。对此类班级,应使其尽快学会在键盘上熟练应用和声知识的能力;在理论上加之曲式分析,掌握乐曲旋律的构成及基本和声在旋律中的应用,学习前奏、间奏及尾声的处理手法,熟知同主音大小调和平行大小调的交替构成,加强段落间对比;了解旋律伴奏和无旋律伴奏的伴奏特点与类型,并在24个大小调上灵活运用;乐曲类型及伴奏织体的选择上要多样化,在正、副三和弦功能性的基础上多感受副属和弦的离调音响效果;增加中国民族调式伴奏的学习内容,合理运用民族化和声语汇;在旋律休止音、长音的处理上,应掌握音阶式、音程式、和弦式填充及“加花”等各种装饰手法。这一程度的学生在授课时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分析已有经典伴奏曲目,使学生在聆听到好的声音效果后会主动吸收并融入到自己的伴奏中,进一步加强听觉方面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

篇12

一、创设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环境

教育的生态环境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与调控作用,音乐教师民族音乐素质的提升依赖于社会各界合力创设健康的民族音乐教育环境。政府应当颁布相关的政策,实施各种扶持激励措施、开展相关的比赛活动等推动教师的民族音乐素质不断提升;社会各种媒体机构应当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构建一个相对稳定与独立的传播渠道与环境;音乐研究机构可将最新民族音乐研究成果与教师教育共享,使教师们能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学校还应支持教师们开展相关的研究与活动,鼓励教师进行田野调查、采风学习,将民间艺人请进课堂近距离传承教学;社会机构应当重视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保留原生的适合乡土音乐的成长的民俗活动以及活动场所。只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使广大教师进行民族传统音乐学习和教育拥有一个健康的、富有生机的活态传承环境。

二、开展分层次的民族音乐培训

继续教育是提升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的最直接途径。当前负责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各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继续教育部、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教科所应当共同配合、相互支持,从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分层次的培训,为音乐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和基地。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人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教学的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包括被教材选用的各民族优秀的传统经典作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中国音乐作品以及地方与学校自行开发的本地区的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各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可将课程内容以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层次进行分类,根据教师们的需求分层次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培训学习内容应包括技能与理论知识两方面。技能类学习内容主要指的是对所要教授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在唱、奏、演等基本技能方面的体验和学习。对于教师的民族音乐继续教育而言,并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够有高超的表演水平,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了解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的演唱、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段,深人体验其风格、神韵及其所体现的美学观念与文化内涵。技能类培训还可以包括简单创作能力与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教师们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应用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课堂改编作曲创造等,使古老的音乐焕发时代生机。而理论类的培训主要应当学习的是这些传统音乐形态的相关知识与美学基础等知识。

三、强化民族音乐教学法研究

篇13

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已经摆脱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采用趣味教学法、互动式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整体可以说得到了切实的提升。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部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和因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分析、解决。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整体概况。

在我国小学教育现有的课程体系当中,音乐课堂教学是学生参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师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传导、试唱及练耳等方式将声乐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其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培养其自身的乐理应用能力。而从教学的基本模式上来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依然采用教师讲授的知识单向传播的传统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从教材的选择上来看,人教社与音乐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应用较多;而从教学手段上来看,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引入多媒体的音乐教学方式。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的角度上来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点有待改善的不足之处:

1.堂教学的方式相对单一。

以上已经提及,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然采用单向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中将授课的歌曲进行相应的分解,依照分解之后的段落进行分段弹奏,进而配合歌词进行歌曲的传授,或者是直接通过授课的方式对相应的乐谱和乐理知识进行讲授。除此之外,多数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都很少会顾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忽略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在缺乏心理学知识运用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对于兴趣教学法与激励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相对不足,这也直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手段不科学。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学校对学生音乐知识以及乐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考核的时候,考核的方式通常都比较单一。考核方式基本采用学生选唱歌曲的方式,让学生从学习过的歌曲中选唱一段或者是一首,通过学生现场演唱的水平来检验其音乐水平以音乐能力。但这种考核方式中人为性因素的影响较大,无法全面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能力进行检验,考核的结果自然也不能作为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授课能力的有力参考。

3.课堂教学的硬件设施相对陈旧

部分小学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音乐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设备通常都比较陈旧,乐理知识的讲授基本还都是采用纸质教学挂图进行辅助讲解,直观性相对较差。结合声乐学的基本原理来看,歌曲的演唱呼吸与共鸣可以说是最难把握的技巧,而这也往往是音乐教师难以通过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展示的一项教学内容。在我国部分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硬件设施的现有配置条件下,如何利用先进的硬件设备将音乐教学的难点进行更直观的展示,这不仅仅是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工作中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然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二、加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及策略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部分亟待改善的不足之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针对以上分析来看,该改变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现状,我们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以及教学硬件设备等方面进行调整。但从教师的角度上来看,作为音乐教师,其只能通过对教学方式的调整与转变来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章主要从音乐教师的角度上对加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进行简单探析。

(一)通过兴趣教学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对任何学科的教学工作而言,兴趣都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就像莎士比亚所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基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以技巧和知识为核心的枯燥且乏味的授课方式,学生往往无法对音乐学习提起兴趣,所以小学音乐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摆脱传统音乐知识灌输和音乐技巧训练的教学方式,采用兴趣教学的方式,将各种富有乐趣的有序贯穿并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来感知音乐,进而在提升情趣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具体来看,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传递音的游戏训练学生分声部以及合唱的基础能力;或者是可以通过即兴创编音乐的游戏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这些游戏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并通过对不同游戏的参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资金的音乐感知能力、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

(二)在归还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

不管是哪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其主体对象都应该是学生。因此,小学应约教学要切实在实践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规划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归还学生的自。在音乐教学中,情境是教学活动情感化的基础条件,教师应设置利于教学的情境,并提供一些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音乐材料,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基础上,完成角色的转换,将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第二,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条件,以此为基础激发其积极探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可让血色好难过根据相应的图片来进行音乐节奏的创编,通过类似的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积极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的音乐能力。

(三)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分层教学方式的应用要求音乐教师应当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在参加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利用所学音乐知识进行再创造。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应进一步强化与学生之间在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以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对班级中缺乏自信、畏惧胆怯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的帮助与鼓励;而对于想象力丰富、敢于大胆创新的学生,则应给予适当的赞许与激励,以便于使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进行自我展现和自我评价,使其可以在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音乐创新和音乐创造。

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表演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对各种学校或者是社会的文艺演出的参与,提升自己的表现能力,并通过音乐实践加深对音乐知识和音乐底蕴的感知,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自己的创造能力。

三、结论

总之,要在实践中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切实推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并不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学校、音乐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有效配合。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角度上探讨了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还必须从教学设施建设、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对音乐课堂教学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