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博物馆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博物馆发展现状

篇1

近来年,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博物馆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烟台作为经济强市、文化大市,博物馆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一、烟台博物馆业的发展现状

(一)现状概况

2011年末烟台市拥有博物馆数十所,其中,文物行政部门所属博物馆11所,其余为非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行业性博物馆以及民办博物馆。众多博物馆中,既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文物行政部门所属博物馆,如烟台市博物馆;又有近年来新建的行业性博物馆,如烟台自然博物馆、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更有众多企业及个人举办的新兴民办博物馆,如烟台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招远黄金博物馆。

(二)存在不足

1、数量较少、级别较低

据国家文物局的《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3415所。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83所,二级博物馆171所,三级博物馆288所。烟台拥有入录博物馆13所,其中,国家二级博物馆2所,三级博物馆2所。众多行业性博物馆及民办博物馆因各种原因,未能进入“名录”。

烟台博物馆数量及规模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在入名录的博物馆中,烟台13所(国家二级博物馆2所、三级博物馆2所)、青岛17所(国家一级博物馆2所、二级博物馆2所、三级博物馆2所)、济南12所(国家二级博物馆2所,三级博物馆1所),但与国内级别相当的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昆明市进入“名录”的博物馆有20家;成都市进入“名录”的博物馆有69家,其中大学博物馆4所,民办博物馆37所。

2、展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烟台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博物馆中,除近年来新建、改建的博物馆外,大多采取经典的橱窗式陈列法、静态陈列法等展陈形式,藏品更新速度慢,互动项目少,缺乏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吸引力。众多企业、私人运营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因技术、人员原因,处于较低的水平。对藏品的研究不足、保存条件差,缺乏对破损藏品的修复手段。

3、经营、开发性活动匮乏

虽然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但可以从事合法的经营活动,从事与自身性质、职能和社会形象相符的经营活动,通过提供社会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获得超出成本的合理限度的收益。与国内其他博物馆相比,除少数企业运营的民办博物馆外,烟台大多数博物馆的经营开发处于较低水平:宣传力度不足;临时展览较少;与旅游产业的衔接不足;经营产品缺少自身特色和地域特色,局限于书籍、小纪念品等,销售量有限;书店、快餐店等延伸产品不足。

二、烟台博物馆业的前景展望

(一)发展需求

烟台市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20位、人口约651万,拥有发展博物馆得天独厚的人力、物质基础。2011年烟台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42元,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3000美元结构变化临界点,群众对社会公共服务,特别是文化服务的需求将出现极大的增长[1];烟台旅游资源丰富,海光山色秀丽,每年有大量的游客来烟旅游,为博物馆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需求牵引。

(二)发展方式

1、发挥协会作用、促进博物馆间交流合作

烟台市博物馆协会的成立,为烟台市博物馆业的发展拉开了崭新的一幕。对整合各博物馆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队伍,对烟台博物馆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博物馆间开展广泛的藏品交流活动,进行藏品的鉴定、保存、修复工作,将极大的提升烟台博物馆业的整体水平。

2、发挥比较优势,新建专业类博物馆

烟台拥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葡萄酒、水果、海产、餐饮、黄金产业在全国都拥有重要地位,作为产业链延伸的重要组成,相关产业和特色性博物馆的发展大有前途,可鼓励、促进企业及个人投资兴建相关类型博物馆。烟台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0所,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图书、档案、自然类标本资源,国内外的经验证明,采取校史馆、档案馆、实验室改扩建工程,发动校友捐赠,可建设小而精的专业性高校博物馆。

3、开发内涵优势,构建新型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三大基本职能之一“教育职能”,已深化为“社会服务职能” [2]。这就要求将市场营销的科学理念、策略和技术方法等,适当引入博物馆的服务实践当中,吸引更多的观众真正来使用博物馆,从中获得有助于个人发展和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各博物馆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和内涵优势,对接旅游产业,进行特色商品的开发,加强博物馆的附属商店、书店、咖啡馆和快餐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延伸产品,适当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效益,进而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促进博物馆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促进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实现[3]。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业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关心、支持烟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篇2

中医药博物馆是通过收藏、保存、展览中医药文物,进行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教育传播的行业博物馆。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外延和内涵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博物馆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设。

一、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

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是:发展快、数量多、规模大、影响广。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陕西、南京等地纷纷建立医史陈列室及博物馆。据有关专家粗略统计,国内中医药博物馆已有近五十 家。这些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方式主要依托中医药院校、企业、医院、地方政府及研究单位。其中院校博物馆在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中居主体地位,北京、上海、成都、广东、南京、天津等省市中医药院校已建设或筹备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包括医史博物馆、医史陈列室)。随着建设规模的增强及品牌宣传,一些企业也纷纷投资,建设了一批中医药博物馆。如成都迪康药业的成都中药博物馆、山东东阿阿胶博物馆、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的“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天津中新药业自然人文陈列馆等。其他由医院、政府、民间力量创办的博物馆有常熟中医药博物馆、河北安国药文化博物馆、重庆民间医药博物馆等。而关于建筑面积,少的有几千平方米,多的有几万平方米。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建筑面积有4500平方米,广州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则有2万多平方米。依托建筑和文物,中医药博物馆不断扩大影响,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窗口和基地,有些还将视野扩大至国际范围。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在意大利热那亚中国展中举办了中医展,详细介绍了有关脉象、穴位、针灸、推拿的历史和知识,把中医药文化推向世界。

我国中医药博物馆建设规模、数量、速度如此壮大,有着一定的发展条件:第一,政治条件。当今社会,文化是国家竞争的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并首次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中华文化等政治举措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使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国民的热切愿望。这样的环境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二,社会条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渐富裕,精神风貌日趋高涨,健康观念日益增强,尤其是在崇尚自然的观念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国内外对中医药文化愈加推崇。在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呼声下,中医药博物馆的大发展势在必行。

二、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及作用

1.收藏、保管、研究中医药文物

藏品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收藏、保管文物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博物馆水平、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该博物馆所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中医药用具、中医药文献古籍、中药材标本、古代名医画像雕塑等文物体现了中医药博物馆的行业特色及实物优势。

研究是博物馆的功能之一,因此博物馆也是一个拥有科研人员、资料及设备的科研机构。中医药博物馆的藏品经过专业研究、与文字图示解说及陈列展览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使大众对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史有种直观立体的认识。

2.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物馆通过实物资料所展现的是一部部关于文化、民族、地方及时代的断代史或通史。中医药博物馆无疑就是体现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殿堂,通过馆内多方面不同角度的展览,通过人与物、人与人(观众与解说员等博物馆工作者)近距离的接触,引导观众系统而全面的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增强观众的自豪感,增加人们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加深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刻认识,继而促进现代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3.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基地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文化越来越不陌生,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触中医药文化和进行继续教育的平台。尤其是国内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大部分以高校为依托,这样能够使高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和博物馆的展示优势相结合,对当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促进中医院校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通过历代名医事迹的展示,将医者严谨认真、医道正派、作风端正、求实创新等医德医风介绍给学生们,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再次,不同于死气沉沉、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实物展览,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三、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方向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说,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隶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范畴的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离不开人们这一建设主体。通过意见反馈、志愿者服务等使人们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

其次,从新博物馆学的角度出发,中医药博物馆不能仅仅是中医药文物的收藏室,而应是一座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殿堂。因此改变传统博物馆以“物”为导向的观念,树立以“人”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把观众当作顾客、朋友,努力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周到、热情、舒适的环境。

2.以优势为动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体系

中医药博物馆作为行业博物馆,首先需要突出中医药这一行业的特色,以弘扬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为主题,把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融入陈列和展览中,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让参观者在进行中医药文物视觉享受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保健养生知识,从而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和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认可度。

3.建立结构全面的人才队伍、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第一,文物的收集、鉴定、保护、管理,藏品的展览陈列等需要文博系统专业人才。第二,为了能够深入地、全方位地研究中医药文物及中医药文化,充分实现中医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医药专业人才必不可缺。第三,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壮大需要管理人才。第四,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负责中医药博物馆展览高新技术及数字化建设等。第五,安保等其他人员。通过组织人员参加文物、博物馆、高校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去其他博物馆学习工作经验、邀请专家讲授文博知识等方式积极培养人才,不断优化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

4.展览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展示手段,一成不变的陈列方式只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中医药博物馆的持续发展需要生动丰富的展览方法。

第一,大部分博物馆因为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使馆内的陈列固定化,虽然保持了自身特色,但却流失了大批观众。为了避免此种现象,需要定期改变陈列格局、展示内容,使博物馆常展常新,实现观众循环参观。第二,将展品陈列动起来。哲学上讲物质是运动的,有些事物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是以明确的运动状态存在的,而博物馆一般将藏品陈列在展览柜里,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而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使展品动起来,增强陈列展览的趣味性,拉近展品与参观者的距离。第三,将新技术运用到博物馆的展览之中,使观众感受到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比如利用针灸智能人、按摩点穴智能人、中草药鉴定等使观众享受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不同的感官刺激。通过观众与模拟展品的交互体验,增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第四,加强中医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网站,便于观众与博物馆、观众与观众、观众与研究人员的交流沟通,实现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信息化、数字化。

5.加强宣传及文化交流

主动走近观众、走进社会,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媒方式,广泛地宣传自己,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四川省博物院通过文物大篷车的方式使文物走向乡镇,改变了观赏文物需要到博物馆、需要到城市的局面,迈出了主动接近观众的一步,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

加强中医药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通过馆与馆之间藏品的交换与调拨使其互通有无;通过馆际间的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等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将部分展品适当地出借给学校、医院、社区等团体组织,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能提高藏品的利用率及博物馆的影响力。

6.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经费短缺是所有博物馆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瓶颈。我国的传统博物馆主要依靠政府进行投资经营,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种方式越来越适合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依托中医药企业创办的博物馆,因为经费来源与企业利益及效益挂钩,因此发展的经济基础尚可。但其他的中医药博物馆就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因此他们应该解放思想,树立经营理念,除了自身经营、政府拨款之外,通过自身努力、政府倡导,积极主动地寻求企业及社会团体的参与和资助。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对进行赞助的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宣传,实现双赢。

总之,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医药博物馆应立足自身特色及发展目标,把握观众需要,通过建立结构全面的人才队伍,利用现代新技术丰富展览陈列方法,加强文化交流,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收藏、展览、研究、教育功能,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和中浚.中医高校博物馆及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喜与忧[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篇3

拓宽了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宣传展示渠道。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办馆主体单一,多为国家兴办;涉及门类较少,大多属于历史文化类;数量不多,质量偏低,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博物馆国办、行业博物馆的建立,使博物馆举办运营模式多样;特别是行业博物馆的建立更加丰富了文化、自然、科技展示内容,具有较大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承载能力,扩大了民族区域特色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实用科学技术的传播途径。

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实物资料。收藏、保护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在推进博物馆基础建设的同时,各博物馆重视各类文物和实物资料的收集、征集。目前各类博物馆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新增各类藏品万余件,使一些珍贵的和濒危的文物和实物资料得到妥善保护。

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是群众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休闲体验、愉悦身心的场所。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已建成的博物馆,不但数量增加为群众提供了更多求知、休闲的场所,而且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展陈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改进,部分博物馆以其浓郁的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为群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群众走进了博物馆。

促进了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本身就具有吸引群众、聚集人气的功能,可以带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着间接的经济效益。有部分展馆,博物馆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的名片,为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审视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工作,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和条件制约,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和发展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部分行业专题博物馆由于受经费和人员条件的限制,在免费开放过程中出现诸如随意闭馆、缩短开放时间、不能按时开放,一些博物馆参观需要提前预约,影响到博物馆免费开放效果和服务质量。一是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资金有限,绝大多数博物馆没有正常运行经费,对外开放受到影响,部分博物馆只能实行预约参观制度。各行业博物馆运行经费由行业系统及博物馆建设方自行解决,实际也只解决了人员经费和少量的电费,文物修复和保护经费极为有限。部分博物馆为节省日常开支直接就缩短了正常开放的时间。

无专设机构和专职人员,专业人才匮乏。目前西部地区部分博物馆无专设机构,从业人员多从行业内部抽调人员兼职管理,各类博物馆专业人才匮乏,在博物馆藏品研究、文物修复和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十分紧缺。由于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各博物馆引进专业人才重视不足。导致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藏品管理、文物保护、展览交流等各项业务工作不能有序开展,也影响博物馆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管理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博物馆管理人员对博物馆管理、布展设计、藏品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专业素质不高,导致部分博物馆管理制度缺乏,藏品管理混乱。同时由于部分博物馆出于展示自己行业发展成就和收藏的目的,并不重视博物馆管理和运行的规范化水平,致使部分行业博物馆在展陈、管理和运行方面较为混乱,影响到博物馆规范化建设,也影响到博物馆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博物馆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管理和展陈手段不能满足现代博物馆发展需要。部分馆陈列布展方式整体上表现出手段单一、陈旧,部分博物馆在展陈手段方面出现重复,不能很好好的表现出自身特色;在布展内容方面,部分博物馆布展的实质性内容较少且较为老套,内容更换缓慢,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强,从而使得现有的部分博物馆参观者不多。

总体上讲,西部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运行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建设水平和层次不高,数量较多,质量比较低,远远落后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规范管理,促进博物馆有序发展。为全面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巩固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成果,强化博物馆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博物馆管理办法》要求,对申请建立博物馆的各项指标严格审查,确保博物馆质量。加强博物馆监督检查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博物馆的年检工作。积极开展对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按照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逐步开展对行业和民办博物馆的运行评估,把开放时间和参观人数作为最重要的指标考核,探索建立全区行业民办博物馆评级制度。

加大投入,促进博物馆持续发展。各级财政对博物馆的投入是博物馆运行发展的基础,发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些投入已经不能满足博物馆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博物馆方面投入,切实帮助解决博物馆经费保障问题,建立政府对博物馆单位的资助机制。

篇4

博物馆需要有着大量的图书资料,各科专家、学者们者可以掌握各个领域的信息以及研究成果,也才可以与自身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灵活使用这部分资料实现分析、研究与探索,进而才可以有新的发展,得到新的结论,获取新的科研成果,为国家与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博物馆资料工作的建设与进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各种专业技能学习与研究保障,对于博物馆自身的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知识时代已经到来,在知识资本地位不断建立与肯定的时代,大众的求知需求欲望不断提高,而这些便为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因而,现在的博物馆资料工作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适应博书馆自身的发展需求,共同努力让博物馆日渐变成公民关注、热捧的场地。博物馆正向着更深层资,更广阔的领域进步与发展,而博物馆的资料工作肯定需要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与长处,展现它的学术地位与价值,而这些均需要改变过去不适应时展需求的情况,让博物馆资料工作抛弃传统的不适应的工作现状,寻找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之时,真正做到高质、高效,满足大众不断攀升的各种需求。

2.博物馆资料工作的现状

2.1博物馆资料工作应该适应时展

在传统观念里面,对于博物馆的资料工作,常常定位于以藏书量作为评价基础。然而,随着现阶段博物馆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化的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同样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增强科学管理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质量,以适应图书资料工作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便需要将转变博物馆“藏”的现状,实现以“用”作为中心。

2.2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需要变被动为主动

博物馆于现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图书资料室必须要改被动为主动。需要做到经常性地知道博物馆的科研情况与各个部门所需要的资料情况,对于新的资料,需要根据不同的部门或者是研究内容,编制数目索引等,以方便不同部门工作人员的学习与参考。同时,图书资料室必须可以更丰富地、及时地反映出各个不同领域的学术动态与科研前沿、发展形势等。

2.3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需要实现图书的多样性

随着现时博物馆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博物馆的专业经已拓展至多个不同领域,不断拓展藏书的数量、领域与种类。因而,图书资料必须要向着多样性与自主性发展,让这些专业的丰富的图书资料可以为更多的人作出各种不同的服务,这同样是现今时展对资料工作提出的专业化的要求。

2.4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需要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今计算机的普及,博物馆资料工作传统手工操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使用数字化的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可以做到更快、更便利的进行管理与为大众服务,不单可以实现快捷无误,提升工作效率,更能够实现海量存储、更快更方便的进行资料整理与检索。因而,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3.博物馆资料工作的发展

3.1进一步健全资料的索引工作

索引工作为资料工作的提高效率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为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进步进行垫铺的前提工程。博物馆资料的工作重点表现于索引的编制与和运用上面,为专业人员进行探索与研究,社会大众读者提供了更便利的服务。因而,我们必须结合信息化以及知识时代大众对于书籍搜索的特点,要进一步健全资料索引工作向着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3.2积极收藏、积累地方文献资料

博物馆应该广泛地对图书资料进行收集与收藏,专业设立地方文献专藏,充分发挥地方博物馆的优势,积极收藏和积累地方的文献资料,不单有利于对当地文献书籍进行妥善的保管与收藏,同时对于博物馆的文献资源以及资料的补充与完善工作均是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博物馆图书资料的地方性特色,让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文献、资料得到保存与延续。

3.3对非物质遗产和工业遗产的采集与分类整理

博物馆对于非物质遗产以及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延续均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因而,地方博物馆应该积极地对附近的工业遗产以及自然历史资源做实地调查与探索,及时而快速地掌握当地最快最及时的信息与资料,对地方的非物质遗产以及工业遗产进行采集,再进行分类和整理。针对博特馆图书资料室可以构建出一个专门的资料库,对这些遗产实行分类、编辑与管理,进而让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同时还可以利用陈展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宣扬中国文化遗产。

4.结束语

博物馆资料工作,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坚持着围绕为博物馆的研究工作服务作为重点而进行,其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着科学化、标准化作为本质,让资料室的工作更为标准与健全,从而实现向专业人士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的目的,这便需要我们的博物馆资料室需要进一步引入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时展给资料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篇5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很多民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篇6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一般概念

博物馆主要是依托其中藏品与主要设备的特定性条件,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其教育性特点,而从灵魂深处触动人的心灵。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是依托于文物标本基础之上的,依照一定形式的表现主题与艺术表达方式,实现二者的有序融合。博物馆除了陈列保存展品之外,便是让受众可以从中学习知识,因为博物馆展示的物品特点鲜明,这些学习素材是书本学习素材难以比拟的。

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是参照博物馆所牵涉到的各种学科研究成果,把博物馆当中的各项文物依照科学具体的方式排布在展厅之中,结合展厅中的其他资源将其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文化传播结构。博物馆各种馆藏文物之间的排列组合,以及博物馆解说人员的阐述,让观众从中了解到藏品之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博物馆展览属于博物馆开展社会化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

二、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

当下很多的县级博物馆缺乏高度的文化思想认知,这对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例如文化经济分离、文化建设无关紧要等等。另外,县级博物馆的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理念,博物馆在基层设立犹如一个摆设,没有发挥到陶冶群众情操的作用,其思想观念还是停留在博物馆只是保存文物的场合,缺乏宣传创新,群众也不会主动到博物馆参观。

三、提升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措施

(一)立足本县,找准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县级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层馆,在展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家大型博物馆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县级博物馆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发挥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上,要立足博物馆所在县市的实际,探索适合本县博物馆管理的发展方向。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县级博物馆可以从此处着手,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地方志博物馆一方面为群众全面的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提供了场所,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立足本县,找准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县级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层馆,在展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家大型博物馆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县级博物馆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发挥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上,要立足博物馆所在县市的实际,探索适合本县博物馆管理的发展方向。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县级博物馆可以从此处着手,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地方志博物馆一方面为群众全面的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提供了场所,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三)加强合作,拓展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渠道。只立足于本地历史文化和特色环境开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会造成固步自封和文化的缺失。因此,县级博物馆要认清形势,加强与大型博物馆以及县级兄弟馆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积极的宣传活动,号召社会力量加入博物馆事业。通过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开辟出一条共同宣传历史文化、传播科学文化的渠道。加强与学校、机关的协同联系,建立博物馆教育基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广大群众都能参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事业之中。

(四)广开门路,开拓多元化的教育传播渠道

1、博物馆同各类学校联系,一起组织活动,来丰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例如举办:“六一”儿童智力竞赛、“参观博物馆有奖知识征文比赛”“我爱家乡――博物馆演讲比赛”“暑期中学生智力竞赛”等。这些活动以竞赛的形式,使孩子们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从而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2、出门搞展览。一些学者认为,出门搞展览有两条途径:一是把某些有中国特色的展览到外国展出,这样既能增加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学术、文化交流,又能增加外汇收入。二是将观众爱看的一些小型展览到全国各地进行流动展出,以此来普及科学、文化和历史知识。笔者认为这两种途径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因为只有把展品带到观众面前,才能使观众从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

3、专题讲座。博物馆可根据馆藏特色,把一些历史事件、先贤英烈等编写成专题报告,组织馆内专家或馆外相关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部队、工厂、机关等单位作专题报告或讲座,直接深入这些单位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4、教育普及性出版物。一方面博物馆可以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文物方面的图册、挂历以及相关方面的科普刊物等;另一方面,为了方便观众的参观,博物馆可以编写各专馆和重点特展的基础知识简介,放在各专馆入口处,免费供观众抽取使用。这种书面材料应小型而简洁,且生动多彩,既可以帮助观众参观及理解陈列展览的内涵,又可以作为一种纪念物被带出博物馆,使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得以有效地向社会延伸。

(五)强化队伍,保证县级博物馆发展的人才。博物馆是文化事业单位,县级博物馆与大型博物馆的区别还在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上。因此,提升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要选用一批具有专业知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能够以专业的眼光体察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还能以专业的知识开展博物馆展览活动来满足群众的需求。文物自身的特殊内涵决定了博物馆是专业性很强的部门,要求有专门技术人员对文物进行维护、研究与开发。因而县级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完美发挥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四、结语

综上,县级博物馆需要强化其社会责任感意识,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催化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调和剂。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紧绷状态,精神熏陶已经成为人们极度匮乏的一方面内容,因此县级博物馆需要有效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确立自身的社会职能,并找寻全新的管理模式,用全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为基层大众奉献一笔丰富的精神食粮。

篇7

博物馆旅游是一种逐步兴起的高层次的旅游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博物馆旅游必将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旅游方式。2010年3月31日,西安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力争3年内把西安市建成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城”。而另一方面,西安博物馆旅游仍然面临着意识落后、宣传与促销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从数量上的“博物馆城”实现质量上的“博物馆城”,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问题所在,以期为西安博物馆旅游业乃至其他省市博物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起步早,数量多,优势明显

西安博物馆事业始于上世纪40年代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前身)的建立。目前,西安市已有博物馆(纪念馆)47座,约每18.5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堪称博物馆大市。

西安具有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巨大潜力。西安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物资源丰富。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基地,西安也形成了一大批重要的近现代文化遗产。西安市目前已有非物质类文化遗产9大类33项,民间收藏量大概在200万件左右。这些都是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强大资源优势。

2.类型多样,特色鲜明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造就了层次门类齐备的博物馆体系。目前,西安博物馆分布于文博历史、革命旧址、故居民宅、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能源生产、工业制造等领域。根据博物馆的定义和范围,根据博物馆的性质,专家们一般认为博物馆的类型可划分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综合类等。西安市博物馆类型多样,且特色鲜明,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详见表1。

3.精品突出,藏品丰富

西安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博物馆,如 1958年建成开放的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1979年建成开放的以“世界第奇迹”享誉全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1991年6月建成的被誉为我国现代化博物馆发展里程碑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83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等位列其中。西安现有各类文物点1535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0处,可移动文物(馆库藏)69.1万件,藏品十分丰富。

4.展示手段比较多样,解说方式丰富

西安博物馆展示手段比较多样,注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语音导览、电脑展示系统等广泛运用。除了常设展览外,也非常注重专题展览。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推出了“陕西青铜器珍品展”和“陕西历代陶俑精华展”专题展览。

三、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西安博物馆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发展状况并不能满足当前旅游消费需求。

1.意识落后

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工作中“靠政府”的思想比较明显。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依赖政府,博物馆没钱了也找政府,“等、靠、要”观念严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对前来参观的旅游者态度不够热情,认为博物馆开展旅游活动会影响其非营利性机构的性质与形象。

2.部分博物馆展览手段落后,缺乏吸引力

目前,部分博物馆仍然以传统的展示方式为主,文物与图片说明的静态展示较多,展示说明往往过于专业化,缺乏富有吸引力的陈列与展览方式。这种以静态为主的展览方式会使旅游者产生审美疲劳,不能引发旅游者的参观游览兴趣。

3.部分博物馆导游人员素质参差不起,服务质量差强人意

博物馆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场所,博物馆导游人员的素质以及讲解质量的高低就直接影响了旅游者满意度的高低。但是,许多博物馆在提供讲解服务时,不能根据旅游者接受能力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服务,讲解服务差强人意。

4.宣传和促销的力度不够

国内外旅游者选择的旅游线路中主要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碑林博物馆与半坡博物馆等,其他博物馆则鲜有问津,原因之一就是博物馆宣传促销薄弱。

5.资金短缺,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缺乏保障

许多西安市博物馆都面临着一定的甚至是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博物馆要维持自身的生存,要不断提高自身以适应时代要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目前,国家对于博物馆的财政投入还比较有限,社会资助体系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众多博物馆免票的情况下,门票经济已经远离博物馆旅游,博物馆的经济补偿问题更是提高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思路分析

1.转变观念,重视博物馆的旅游开发

当前,博物馆市场竞争意识和公众服务意识普遍缺乏,这就出现了许多博物馆门庭冷落的现象。只有转变观念,重视博物馆旅游开发,才有利于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

2.创新展览方式,开发综合产品,增强博物馆的旅游吸引力

应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丰富创新文物的展览方式。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体验性强项目,增加旅游者参与体验机会,引发旅游者的兴趣。媒体的广泛运用和展示手段创新会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旅游吸引力。

此外,应注重博物馆旅游核心和扩展产品的综合开发工作。满足旅游者对于博物馆核心产品的需求,也要满足旅游者休闲、购物等多方需求。此外,在对博物馆旅游者需求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诸如“国家一级博物馆魅力之旅”等特色专题旅游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3.树立品牌,加强营销

为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就必须积极开展树立品牌、加强营销等工作。应积极分析自身优劣势,准确定位,针对不同的旅游者类型,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将自身的宣传工作纳入到旅行社的宣传促销体系中,并充分利用学术研讨会、“国际博物馆日”等契机,大力开展营销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博物馆自身网站的建设,注重网站的宣传作用。

4.积极开展合作,加强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目前,西安市有许多高校开设了与博物馆旅游相关的专业。博物馆旅游开发中应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同时加强在职培训,解决博物馆导游人员素质参差不起的问题,高旅游者对博物馆旅游的满意程度。

5.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只有资金得到保证,文物保护工作才得以保障。只有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博物馆旅游业才能实现快速、健康地发展。博物馆业一定程度上依赖国家财政的同时,也应通过接受捐助者的资助等获取营利,还可以通过场地出租和承包、设计出售特色纪念品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另外,还应重点扶持民营博物馆的发展。

6.积极引导旅游者,提高公众博物馆意识

虽然博物馆旅游者的受教育层次普遍较高,但部分旅游者文化修养有所欠缺,大声喧闹,对严禁拍照的文物闪光拍照,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可见,只有积极引导旅游者,加强教育,才能激发旅游者对博物馆旅游的兴趣,促进博物馆肩负起社会责任,实现博物馆业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博物馆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实现博物馆功能、增加博物馆经营收入、促进西安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抓住建设“博物馆城”这一契机,促进西安市博物馆旅游的转型,也就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分析西安博物馆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开发思路对于西安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江: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旅游学刊,2003 , (6):12-20

篇8

巧器——中国古代的文创产品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几点思考

多元的文博创意产品及市场

文创热潮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塑造

试论博物馆文创商店的陈列设计

文化资源保护是文创产业的基石

博物馆文创产品架起传播的桥梁

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浅谈对博物馆文化产业的认识

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新思路

关于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从博物馆建设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维

国内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考

博物馆文化产品评价体系设计研究

解构与重组——文创设计方法漫谈

浅议云南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优劣态

内乡县衙文化产品开发研究

浅谈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简论文化创意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

解读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五种关系”

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新营销

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略研究

参与博物馆文创发展,思考博物馆文创未来

让文创产品点亮博物馆最后的展厅

话说中山舰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

武汉市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思考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之我见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考

对博物馆文创授权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文化创意与博物馆藏品融合发展研究

浅谈遗址博物馆的原位文化与衍生品开发

运用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研究文化类公共组织

以新馆建设为契机推动军博文化产业新发展

浅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衍生商品的开发与经营

博物馆文创实践——南京博物院文创开发与思考

方寸之地,彰显文化内涵——抗战纪念馆邮局概述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以广西博物馆为例

浅谈博物馆文创商品的开发——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为例

摸索和实践博物馆文创的新路子——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中心

与“历史”为伴——一种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思路的讨论

基于观众心理需求分析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与服务拓展思考

博物馆举办文创设计大赛大有可为——从河南博物院的做法谈起

突出文化特质兼顾公益特性——湖北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思考

篇9

1、发展与建设县级博物馆的重要性

1.1县级博物馆的精神意义

博物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建筑,尤其是县级博物馆,其代表着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当地地方风味的所在。在县级博物馆里,不同的收藏理念和展品来源会赋予博物馆完全不同的风貌。同时县级博物馆也能在无形中折射出一个县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厚度。

1.2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意义

县级博物馆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县区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为县区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随着县级博物馆展览业务的不断开展,其公众教育职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必将为县区的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1.3县级博物馆的历史意义

县级博物馆是加固该地区历史保留文化,更好的保存文物展示文物的场所。其为该县区的发展提供文化,是公众开放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地的场所。同时也是居民和游客认识城市历史、感悟城市辉煌的窗口。

2、发展与建设县级博物馆的具体措施

2.1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为促进县区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县区地方财政部门应当主动积极的承担相应的职责,尽量加大资金投入,从而保障当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或是或优惠开放。以此更好地保证设备的及时更新和展示,要统筹的使用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资金,确实的落实配套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经费;落实人员培训经费以及增加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时间和业务强度的训练,及其必要补助,从而促进县级博物馆正常、高效运转。

2.2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宣传并发扬县级博物馆的精神意义,应当更好地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宣传文化遗产工作的成就,采用多种形式去宣传广大文物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宣传文化遗产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经验,同时也要积极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思想意识,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比如演讲和征文比赛等。并结合县级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开展起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并采用多层次的讲解方法,对一般的观众人群按陈列体系通讲,对团体观众则要按对方要求专题讲,专业观众用交谈方式陪讲,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当中。

2.3加强对博物馆建设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加强对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吸引和培养人才,应当选择通过高等院校的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人员,以保证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博物馆要给这些专业人才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以保证他们安心的工作,潜心的做学问,更尽职的建设博物馆。其次,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提高,由于体制的相对制约,目前博物馆人才的培养工作停留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在职业务人员进行基础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或者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进行继续再教育,通过脱产培训、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的专业知识学习,让他们不同程度地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工作热情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退休老学者和老专家的余热,对文博工作者采取“师承制”的办法做好传帮带。以此加强对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

3、结论

博物馆作为一个充分展示地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场所,对展示一个地区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一个县区的历史缩影和风貌展示。县级博物馆是一个县区从古至今建设成就的缩影和窗口,是宣传该地区教育风貌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同时也介意启迪参观者的智慧和思考。县级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也是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性的服务机构,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更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场所和重要窗口。县级博物馆则是一个地方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县级博物馆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的博物馆,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随着现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向往,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便也在日益凸显。本文从当前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入手,研究并讨论如何建设和发展好县级博物馆,从而更加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0

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国家和地区之间交流日渐深化,代表着国家历史的博物馆藏品成为重要交流载体,但由于藏品具有极高的价值,不法分子利用智能犯罪手段,试图盗取博物馆藏品。传统时代下,对于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多以人为主体,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而技术防范能够整合各项技术优势,将入侵报警图像复核、电视监控系统作为核心,形成联动防范系统,及时发现不法分子犯罪行为,避免对博物馆构成损失,从而保证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1 博物馆技术防范发展现状

在我国,技术防范在实践中的应用,开始于第一台声控报警系统,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正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博物馆安全防范的空白。随后,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安装了防盗器,但当时报警器主机报警功能单一,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整体防范效果有待提升。[1]

20世纪80年代,安全技术防范进入普及阶段,且发展速度飞快。国外报警技术和产品逐渐渗透至我国,且安防设备功能日渐丰富,增加了巡检、记录及录像等功能,技术防范在博物馆安全防范中发挥的性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时至今日,对于博物馆的技术防范已经出台了具体的标准,正式进入到规范化、制度化阶段,不仅如此,计算机、通讯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由此,我国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沈阳故宫等多家单位都已经引入了技术防范手段,可见技术防范的重要性。

2 技术防范在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中的运用

当前,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中已经融合了多项防范技术,为博物馆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具体来说:

2.1 综合控制技术的运用

综合控制技术,是整个安全防范控制的核心,集合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信等技术,能够为各个子系统之间大量数据传输提供支持,从而实现对各环节的监督、控制及管理。如在与入侵报警系统联动时,能够对报警现场进行图像、声音复核,将现场图像自动切换到指定的屏幕上进行自动录像。不仅如此,还能够与公安系统连接,及时申请公安人员的帮助和支持。[2]一般来说,根据各个系统延迟时间来看,多在20min之内,报警相应时间仅为2s。

2.2 入侵报警技术的运用

入侵报警系统建立在传感器、探测等技术基础之上,由各类探测器构成,能够对设防区域等非法入侵进行实时、准确的报警,从而形成横向与纵向全方位防护。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周界报警。周界报警是入侵报警系统的一线环节,多设置在博物馆建筑外部,如院落、通道及围墙等位置,以第一道防线。由于博物馆周围环境较为复杂,人防、物防难度相对较大,势必会存在漏洞,将周界报警引入到系统当中,能够提高防范效果。此外,还有磁开关探测器等设备,具有防盗和防破坏等功能,在系统运行中,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能够及时发现入侵行为。

(2)通道报警。主要位于博物馆防范范围内的门、窗及走廊等位置,每个防区的门、窗都可以安装门磁开关等装置,通过多元探测,能够避免非法入侵,且能够对工作人员身份进行识别,以此来提高控制水平。[3]

(3)空间报警。博物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物,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在重要房间等空间内,运用微波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等多元化探测手段,形成交叉性、互动性入侵系统,能够实现对罪犯凿墙、入侵等行为的控制。除此之外,还有展柜报警系统,通过层层防范,能够最大限度上发挥技术在防范层面的积极作用,减少外界对博物馆内部展品的破坏等。

2.3 视频监控技术运用

博物馆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是视频技术探测,能够将探测器录取的画面记录在系统当中,实现远程监控。该系统由前端摄像机、视频报警器等设备构成,能够实现对博物馆各个角落进行监控。[4]在遇到突况时,报警系统会启动报警,提醒安防人员采取行印I音复核作为安全防范的一部分,能够配合其他探测器共同使用。随着互联网和视频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原先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也将逐被数字智能高清监控系统所取代。

2.4 门禁技术的运用

门禁技术是安全防范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能够通过非接触智能IC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对博物馆出入口对象进行识别、控制,当发现进入对象身份不符,或者携带危险物品时,不会启动门禁,避免与藏品接触。现代安防系统中,还有电子门锁启闭装置、信息传输等技术,各项技术在系统中既能够独立运行,还能够与入侵报警系统等形成联动,实现自动化管理与控制。

2.5 电子巡更与通信技术的运用

博物馆安防系统为24小时不间断进行,对于夜间防范,可以运用电子巡更技术,对夜间保安人员的巡检路线、方式及执行等进行管理。在具体实践中,预设已经编制好的巡更软件,并应用读卡器将保安的巡检状态输入到控制中心,进行记录备案,实现对博物馆各个角落的监督,形成24小时不间断防护。[5]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非常必要,因此运用无线通信技术,通过程控交换机这一载体,能够确保处于不同空间中的人员进行联络,同时,将其与公安机关系统联系到一起,能够及时处置报警情况,争取更多时间保护博物馆内部的展品。随着博物馆不断发展,会对安全防护系统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重视对技术的研究,丰富系统功能的同时,提高系统运行智能化水平,从根本上防范入侵行为。

3 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现代技术的出现及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安防模式的缺陷和弊端。尤其是在博物馆安全防护系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博物馆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物防为主,技防为先导,人防为保障,将各个环节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体化防范体系。同时,还应重视对安防人员队伍建设,从思想和技术等层面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并适当增加资金、人力投入,不断提高技术防范水平,从而实现对博物馆的有效防护。

参考文献:

[1] 侯爱芹.技术防范在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中的应用[J].福建文博,2014(03):91-93.

[2] 朱云斌.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以林则徐纪念馆为例[J].福建文博,2014(04):94-96.

篇11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博物馆约有7000多个,并且每年有100个左右的博物馆建成并且对外开放。但从客观上讲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并且我国的博物馆70%为历史类借综合类博物馆,然而具有特色的,专题性质的博物馆数量非常少。

位于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址上的上海电影博物馆向参观者展现了百年上海电影的魅力,将电影人、电影事和电影的背后故事生动鲜活的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上海电影博物馆总体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一座将展示与活动、参观与体验融为,涵盖了文物收藏、学术研究、社会教育、陈列展示等功能的行业博物馆。对向大家展示上海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围绕主题,突出体现

行业博物馆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就是具有专业独特性,而这个“行业”就是博物馆的主题。尊重事实是所有博物馆的基石,而展示不是单单去介绍文物的固有价值,而是将这些文物放到行业发展的整个大背景下,展示行业的历史,进步和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探索这个行业的丰富文化内涵,来诠释这个行业所走过的历史路程。

上海电影博物馆作为行业博物馆它的主题就是上海电影,展陈设计就需要围绕电影来展开,包括三千多件有关电影的历史文物展品来呈现电影行业发展的历史,展陈百名具有代表性的上海电影人物,同时通过时事现场工作室来向观众展示电影的制作过程,这也是电影这个行业独特的地方。

二、光影空间氛围的塑造

只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会产生丰富的艺术氛围,所以博物馆的陈列形式、材料、表现手段就需要符合博物馆的主题内容。只有在恰当的氛围中,观众才能在大量的史实背景下融入其中,身临其境,去与文物对话,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从而得到精神的满足。

上海电影博物馆的总设计师胡晓云谈到设计理念“上海电影博物馆反映的是上海电影一百年,我们从它的内容来看有人物、实物、照片及有关文字。展示是视觉艺术,采用电影语言;光与影、黑与白电影元素来展示,反映上海电影一百年,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这是上海电影博物馆需要达到的目标,整体设计上要有内容的反映。”。

黑白光影所塑造的整体氛围很容易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世界,上海电影博物馆不只是干巴巴的去展示实质性的文物,百名代表性电影明星的照片,利用黑白光影的形式呈现,观众在这个大的空间氛围中似乎真的置身于电影的世界中。

三、行业个性特点的体现

行业博物馆可以发挥行业优势,把传统与现实结合,专业与社会结合、科普与传媒结合。与传统的博物馆的“厚古薄今”相比,行业博物馆更加注重“古今并举”,不仅仅关注历史的展示,宣传,文化教育,同时向观众展示本行业的当下发展现状和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上海电影博物馆展示了上海电影的历史发展,从一代代的演员到科技设备的变更,向观众展示了上海电影从无到有到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时让观众看到了电影行业中的现代技术,充分展示了行业的特点。

四、创新互动体验

传统博物馆往往都只是展示一些具有历史的文物,参观者只能通过视觉来感受,整个受教育的过程比较乏味,同时也缺少氛围,参观者不能真正参与其中。

上海电影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参观者可以通过互动体验来真切的感受中国电影和上海电影的历史脉络和最新发展。大幅的互动屏,多样的互动装置,拟音工作室等,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体验,比起单纯的走走看看,上海电影博物馆更增添趣味性。参观者不再是被动的去接受教育,而是主动的去学习体验。博物馆调动起参观者的多个感官,带给参观者不同的体验。

五、结语

上海电影博物馆作为一个典型的行业博物馆,运用了现代的展陈设计理念,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数媒手段,营造了一个具有浓郁氛围的电影空间,创造了一个具有震撼力和极富感染力的行业博物馆,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特征的行业博物馆。

参考文献:

篇12

博物馆代表着当地历史文化风味,其塑造的地域文化舞台为各城市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随着博物馆不断发展以及各方面的职能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的运营模式,维持自身持续良好的发展循环、平衡文化本质与商业营销之间的天平是博物馆发展需要深入探讨的。因为博物馆无法忽视市场经济作用,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潜在条件建立造血机制,而造血机制的建立不是简单的把博物馆与商业摆放在一起,而是应该选择适宜业态与博物馆结合。

2 博物馆建筑发展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博物馆建筑有将近2300个比起1989年翻了将近3倍。但是博物馆还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保守模式导致其运营能力和自身独立性差,多数博物馆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调查显示除了一些知名博物馆如故宫、上海博物馆等运营较好,其他博物馆均走下坡路;2009年,南方日报报导广州市博物馆这座曾经号称“华南第一”的博物馆居然发展停滞、逐渐没落,2012年华商网记者实地走访西安半坡博物馆,发现该博物馆游人稀少、无人问津。这与笔者调研也高度吻合,笔者调研的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但根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天只有100~200人来参观。博物馆整体上呈现出衰败的迹象。

3 博物馆建筑困境的原因

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博物馆发展停滞的原因是:①博物馆为非营利性的,从而博物馆在经济上受到极大限制;②博物馆一般把选址定在城市近郊区或远郊区;③博物馆缺乏先进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这些方面都阻碍博物馆的发展。

3.1 经济方面的制约

博物馆过于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导致其社会化运营程度低,运营管理受政府控制。而政府对博物馆拨款仅考虑其正常维持,多数博物馆也是政府给多少钱,做多少事。经费有限导致馆舍修缮、设备更新、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运营和发展必要的环节都受到限制。如笔者调研的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主要展出全省26个民族的各类文物。然而博物馆无法做到经济上自给自足,加上年代久远、设施老化、管理方式滞后等原因,博物馆的访客逐年减少。

3.2 建筑选址与到访率

传统的博物馆发展模式是独立建筑用地、独立建筑体,低层建筑。但是在现代城市中都以商业、办公、居住、娱乐为主导,这些占据了城市中心。在符合市场经济前提下,博物馆只能建在一些偏远地区。然而这些地区交通不便利性、周边人流量少导致博物馆使用率低。除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博物馆,普遍地呈现出门庭冷落的景象。截至2009年北京博物馆分布统计,其中位于城区的约占总数的41.9%,近郊区约占总数的37.2%,远郊区约占总数的20.8%。位于市区内的占总数四成的比例,因此市民想参观更多博物馆就不得不长途跋涉地前往。

3.3 管理体系与服务意识

现代多数博物馆由政府包办管理,盈亏也由政府承担,导致博物馆管理团队很难实施合理的资金运营,以妥善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同时管理团队没有考虑博物馆特殊性,很难制定有效措施管理博物馆,导致博物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低下。

总之,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博物馆要摆脱困境就必须从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上找出路,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同时重视博物馆优化改造和造血机制的建设。

4 业态延续博物的意义

博物馆使命是为公众提供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然而生存还是发展博物馆都需要资金,经费不足阻碍博物馆的发展。自从国家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一政策,为博物馆带来人气。因此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珍贵的馆藏资源,挖掘市场潜力;把一系列与博物馆紧密相关的业态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增加外延和补充性商业,建立造血机制形成一条文化产业链――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4.1 业态延续博物的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开发能促进博物馆的发展,但是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资源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链。对此先要有整体观,掌握本馆的资源优势。通过对文化的集聚和培植,然后进行文化的释放。文化产业具有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的特征,所以不可能齐头并进,而需采取重点突破战略。按照市场要求,结合博物馆本身的优势,开发与博物馆结合比较好的商业。其次在向纵深化、立体化发展,形成一个“微型产业链”,以此来扩大博物馆的整体效益。

4.2 博物功能与业态结合

大唐西市建立在西安市,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型商贸、文化主题区。大唐西市分为九坊,第一坊为商贸大观、第二坊为金市广场、第四坊为文博天地,设有大唐西市博物馆;第三、六、九坊为丝绸之路风情街区,第七、八坊为国际古玩城。博物馆是展现盛唐商业文化、丝路文化的主题博物馆,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起点、盛唐文化等元素。而第三、六、九坊的商业街区则是结合博物馆里面展现的丝路文化历程,使市民和游客在购物、旅游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唐文化气息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同时延续了博物馆的博物文化。由于商业的带动、交通的便利、人气的聚集,博物馆影响力提升也体现了其商业价值,达到了“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局面。此外笔者曾参与的实际项目昆明市前兴路商业文化中心――玉石综合商业与玉石博物馆设计。初次与甲方接触时,我们就提出博物馆应该寻求与商业之间平衡发展的观点――业态延续博物功能,这一观点打动了甲方,改变甲方想把博物馆作为商业噱头的初衷。在这过程中,笔者领会到博物馆应该根据展品差异,寻找本身特点,结合适宜业态,形成串联的文化产业链。

5 总结与展望

考虑周边环境,将一定规模、业态丰富的商业融入博物馆中――适宜业态延续博物功能,商业反哺博物馆的模式是市场经济形势下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商业的融入,给博物馆带来先进的商业化运营和管理模式,提升博物馆建筑整体竞争力。多元化商业拉近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博物馆与商业的结合,适宜业态延续博物的同时其他补充性的业态――餐饮、影视等也为建筑群带来人气,丰富博物馆的功能,形成文化产业链为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支持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13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及目的

本文选择游客(含潜在游客)和民办博物馆从业人员两类人群作为调查的对象,旨在从供需两个方面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

(二)调查方法及样本选择

本文主要选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针对游客样本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在成都市范围内选择了5家民办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以及部分高校博物馆作为样本采集地点,采取随机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问卷284份,有效率94.7%。

针对民办博物馆从业人员使用了访谈法,通过实地和电话采访的方式,对成都市7家民办博物馆的从业人员进行了采访,采访对象包括博物馆馆长、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二.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针对游客的问卷调查和对从业人员的访谈两个方面。对游客问卷调查的分析体现在游客的市场感知情况和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评价。

(一)游客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感知的分析

1、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接近一半的人对其完全不了解,而对于占样本54%的对民办博物馆有所了解的人群中,也仅有11%的潜在游客是比较了解。可见,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游客感知度很低,在普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比较缺失。形象宣传和知名度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方面,较低的感知度必定会影响到游客选择参观游览的意愿。

2、了解渠道。“新闻媒体”是目前游客最为主要的了解民办博物馆的渠道,占据了50%比例,而旅游业中的旅行社业对民办博物馆的信息传递和推广作用是很弱的,仅占5%。而“他人推荐”、“报纸杂志”、“互联网”和“其它”等渠道的比例较为均衡,都在10%左右。可见民办博物馆的信息传递或形象宣传在多种渠道都是可以有效感知的,只是目前游客获得民办博物馆的旅游信息显得被动,博物馆应重视自身的宣传,扩大市场认知度。

3、参观意愿。调查显示83%的对象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感兴趣并愿意参观,说明了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潜在游客的参观意愿较强,市场空间较大。实际调查过程中对不愿意前去参观的被调查者进行了问询,原因集中在不了解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感兴趣和感觉博物馆是高深的文化,担心看不懂。由此可以看出民办博物馆不仅对自身宣传不够,而且在部分公众心中形成了距离感,这与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博物馆意识有关。

4、参观目的。在愿意去民办博物馆参观的被调查者中,最主要的是出于增长知识的目的,占有70.3%的高比例,其次是占37.8%的满足好奇心。随组织或团队安排只占据了2.7%的比例,与了解渠道中旅行社的低比例一起说明了旅行社在民办博物馆旅游中所起的作用较小。子女教育目的和使用博物馆休闲功能设施目的都只占据了较低比例,分别是2.7%和5.4%,说明了目前成都市民办博物馆不仅没有很好的发挥博物馆传统的教育功能,同时休闲功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游客对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尚缺少认同。

(二)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影响因素重要度及满意度评价

对吸引力因素和中介因素的调查采取五分量表,5分代表最重要和最满意。调查过程中,游客对各要素的重要度和满意度分别打分评价。

1.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的吸引力因素评价

从调查结果来看,游客认为开展博物馆旅游,陈列展览和文化吸引力是最为重要的,而对价格也表示出了较大的关注度。而对于目前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展的吸引力因素满意度评价方面,五项因素的得分均没有达到相应的重要度水平,且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大多属于满意度较低的范围。(详见图1)

“文化吸引力”因素在重要度和满意度评价里都取得了最高的分值,这与成都市民办博物馆发展现状有关,成都市民办博物馆近年来建馆速度不断加快,主题各异且新颖有趣,说明了差异化和富含知识性的主题选择这不仅是成都市民办博物馆吸引参观者的重要亮点,也是目前该行业所发挥出来的优势。而对于“参与性活动”的统计结果来看,其满意度和重要度都较低,这与成都休闲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有关,成都作为休闲城市,休闲场所和设施较多,互动的参与性活动很多,民办博物馆在这方面处于竞争的劣势。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说明目前的建设存在重大缺失。

2、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的中介系统因素评价

“媒体信息”和“个人信息”两个因素在重要度和满意度评价中差距最大,一方面说明成都市民办博物馆首先在形象宣传上严重不足,造成了游客对民办博物馆认知的障碍,另一方面说明信息系统对于民办博物馆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成都市民办博物馆应当在此方面加大力度完善和推进。

在调查中“社会组织”和“自我组织”这两个部分被解释为包含旅游主管部门对博物馆旅游线路的规划及宣传、博物馆与景区的合作以及博物馆馆际合作等方面。这两个方面满意度最弱的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博物馆与旅游业的联系尚不紧密。导致的原因可能是成都市与景区相结合的民办博物馆很少,独立存在的民办博物馆占大多数,所以配套缺乏、接待能力不足、区域内景点数量难以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

(三)对民办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访谈结果分析

对从业人员的采访内容主要涉及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目前开发状况的评价以及对发展障碍的分析:

1、博物馆旅游开发不均衡。目前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绝大部分仅处于初级开发阶段,除建川博物馆以外,绝大部分与旅游结合的程度和渠道非常局限。

2、经营压力巨大,资金来源有限。目前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无论是免费开放还是付费开放,博物馆因为游客数量非常有限,都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免费开放的民办博物馆多由建馆企业支撑日常运营成本,付费开放的民办博物馆门票收入远远不足支撑运营,虽有如川菜博物馆开发品尝项目并兼做餐饮,鹿野苑私立石刻艺术博物馆成立会所、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开设咖啡厅和餐厅等,但这些经营性项目基本也未达到盈利的程度。

3、市场冷淡,不成规模。总体来说目前的参观人数非常有限或没有达到预期,且多为企业客户团队、政府考察团队、学校组织的学生团队,散客量相对较少,且散客中多见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和有特殊兴趣者。参观游客对民办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评价较高,大多表示出兴趣,但对其他设施设备和活动的评价存在不明确和偏低两种态度。

5、建馆目的多样,角色定位模糊。企业兴办的民办博物馆目前大多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管理制度都跟随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独立的发展规划,缺乏一定的自主性,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民办博物馆周末和节假日闭馆的原因;个人兴办的民办博物馆和艺术馆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运营团队,受建馆者个人想法对博物馆整体发展的影响很大。部分博物馆表示受博物馆成立者初衷的考虑,不会扩大宣传和进行大众市场的经营性项目的开发,这也是除少数民办博物馆全年开放或在非节假日短期闭馆以外,大部分民办博物馆周末和节假日闭馆的原因。

6、行业管理缺乏。成都民办博物馆文化旅游市场目前不规范,行业内缺乏交流合作,对博物馆缺乏专业系统的科学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均有待提高。

三.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综合评价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目前仍处于一种自主生存、自我完善的状态中:民办博物馆“重建设、轻功能”,缺乏长远的科学发展规划,设施设备简陋,展陈方式趋于老化,接待能力不足,缺乏经营性项目,服务不够人性化,市场宣传严重不足,潜在市场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的认知模糊,对游览者吸引力较弱。内部缺乏专业科学的管理,因为建馆目的和主体的多样性导致民办博物馆定位多元,功能单一,资金来源有限,运营状况不佳。

总体来看,成都的民办博物馆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资源具备但市场开发滞后,没有在实现民办博物馆综合功能的基础上达到“以客养馆”的程度,所形成的也是简单的旅游产品,博物馆的旅游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释放。

四.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一)细分市场,扩大市场认知度

成都市民办博物馆类型多样,特色分明,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寻找各自的目标市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在达到控制宣传成本的目的基础上,有利于快速在目标市场获得知名度。同时民办博物馆的宣传应当重视多种方式,形成宣传体系,除了利用传统宣传手段以外,还应当重视利用重要节事和进行社区服务扩大影响。

(二)多要素整合,创新开发模式

民办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应该突破限制,进行创新开发:如博物馆+古镇、博物馆+景区、博物馆+公园、博物馆+酒店等多种方式。将博物馆与其他旅游要素进行整合之后,两者可以在市场营销、形象宣传、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形成共享,2010年安仁古镇挂牌“中国博物馆小镇”就是建川博物聚落馆与安仁古镇结合的有力证明。

(三)强化服务理念,加强旅游服务

为参观者提供良好的参观环境、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应当成为民办博物馆对客服务的建设重点,如设置前台导览咨询、小件寄存、多语讲解、休息座椅饮水提供等,参观线路没有交叉重复且能保证参观完整,展馆高度和灯光、展品数量和分类让游客感觉舒适得当,讲解方式新颖且信息量不过分超出接受范围,设计残疾人及儿童专用设施等。从业人员应当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了解馆藏文物的相关知识和专业的服务技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游览服务。

(四)重视旅游产品开发,扩展经营渠道,实现功能多元化

成都市民办博物馆主题新颖多样,应当立足于自身特色,开发具有独特价值的旅游产品体系。重视提供参与体验式旅游产品,如川菜博物馆的川菜制作和品尝。重视提供文化休闲型旅游产品,如:创意旅游纪念品商店、咖啡厅、书吧、茶吧、会所、电影院等,还可以创办特色沙龙,举行专业讲座,开办培训项目,为不同文化需求的人提供特别的交流平台,延长游客在博物馆的逗留时间。民办博物馆应当通过多元渠道,减轻经营压力,实现综合功能。

(五)政府引导建设,规范行业管理

政府应致力于进行行业规范,进一步出台切实可行的帮扶性政策,在帮助民办博物馆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民办博物馆与旅游业的结合。旅游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博物馆类旅游资源,运用行业平台为其进行宣传和纳入旅游产品规划。此外,政府还应积极推动和支持建立行业协会,引导行业自主管理,建设和提供行业交流学习的平台,并且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提高民办博物馆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泽慧.美国博物馆的公众定位与筹资模式.美术馆经营与管理,2006(10):113-117

[2] 赵飞,廖冬连,冯威娜.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实证研究[J].旅游市场,2010(3):83-85

[3] 窦引娣,李伯华.中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与构想[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 (5):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