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文作者:赵士辉工作单位: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战略研究中心
食品行业道德的主要功能食品行业道德对于食品行业及其从业人员正确处理相关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功能。食品行业中所涉及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必须予以规范才能维护和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各自的正当利益。食品行业道德首先通过道德规范的形式,明确规定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使食品行业中的企业与从业人员处理这种利益关系的思想和行为有章可循。这种规范与法律规范、食品行业的政策规范有某些交叉重合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如前所述,道德与法律及作为法律补充和延伸形式的政策的性质是不同的,食品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广泛,要求的层次多样,它以自己独特的内容规范着食品行业中的企业与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第二,他律功能。食品行业道德对于从业者来说首先是一种“外在”于他的规范性要求,即社会和行业对于其自身的道德要求。这种规范性要求对于他是具有“向善”内容的社会和行业的压力、约束力,制约着他的思想和行为,使其不可轻易逾越这种规范,而并非完全出自本身的自觉自愿,这就是他律功能。他律功能可以表现在若干方面:譬如以食品行业道德的内容形成的行业制度环境对从业者的环境约束;通过行业道德评价对从业者职业行为的精神约束;食品行业道德规范中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操作性规范对于从业者职业行为的制约等。近年来我国某些地区在餐饮业推行的“常分类、常整理、常清洁、常维护、常规范、常教育”的“六常法”管理操作性规范,就是围绕着对现场和环境的管理,通过现场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途径,把员工的职业行为首先以规范的形式加以约束,形成他律要求,从而提高服务效率。第三,引导功能。食品行业中的企业与从业人员如何处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表达着自身内在的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食品行业道德对这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这种引导功能就是通过增强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判断力与道德责任感,来引导人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的选择。食品行业道德规范中包括着评价性规范和操作性规范,其中评价性规范构成关于职业道德行为的认识性、评价性和引导性的基本功能,而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则进一步制约着良好职业行为的养成。食品行业道德的要求还通过进行社会评价、行业评价和个人评价,通过世袭相传、师徒相传等途径和特有方式,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实施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活动既是人生活动的重要领域,也是人生活动时问最长的领域,食品行业道德的引导功能,可以大大提升从业者的道德境界。第四,自律功能。食品行业道德的自律功能体现在行业自律、企业自律与从业者个人自律三个方面。自律功能是在规范功能、他律功能、引导功能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功能,可以促使其从业人员形成职业良心,这是一种履行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其目的是使从业人员发自内心地对食品行业道德遵从,是从业人员的行业道德水平发展的高级阶段。自律并非排斥他律,而是对于他律的升华和内化,已经形成了一种道德需要。自律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当心灵认为必须要有不受外部压力左右的观念的时候,道德自律便出现了。”¹自律也不是神秘的,它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按照行业道德的要求坚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必然结果。孔子曾经总结自己一生在学习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和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在“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和境界,发自内心的想法、愿望和要求也不会超越社会的法度,就是达到了高度的自律状态。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经过食品行业道德的长期教育和训练,在具有了比较深刻的职业道德认识、一定的情绪情感以及一定的道德意志,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觉悟的基础上,必然地会在职业生活中形成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评判和检查的状况,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自律状态。
(一)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区别我国《食品安全法》的第一条中阐述了《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¹。食品安全法因其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和直接强制性的特征,而成为管理和控制食品安全的的重要手段。但是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实行不仅需要食品安全的制度监管作为运行保障,更需要食品行业道德的他律与自律作为有利的支撑。在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食品安全的体系中不仅包含着食品安全法,还包含着食品行业道德及食品安全道德的建设和管理,食品行业道德包括食品安全道德是食品安全社会管理体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在维护食品安全上的区别,表现在它们的作用范围不同、要求层次不同、社会运行方式不同、作用效果不同等几个方面。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关系,充分发挥法与道德各自的功能,才能更好地维护食品安全。第一,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作用范围不同。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与食品链各个环节的法律体系,譬如美国政府自1906年制定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和药品法》以来,先后制定和修订了35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规,对于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安全标准、监管程序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又譬如欧盟国家30年来就陆续地制定了20多部有关食品的法规。但是由于法律的作用范围相对狭窄,而无论法律规定设计的如何完善,也是永远不能将所有食品行业的职业生活内容、行业存在方式覆盖起来的。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则与道德规范有重合部分,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只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护那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这正是法律这种制度性规范的局限性。食品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则广泛得多,这正是世界各国都重视食品道德对于调节食品安全作用的重要原因。第二,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要求层次不同。食品安全法对于食品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只要求其职业行为规范在食品安全允许的范围之内,使其成为守法的企业和守法的从业人员,对其行为的要求具有整齐划一性,而不管其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因此食品安全法表达的是最低限度的食品行业道德要求。食品行业道德则对于从业者内在的职业道德德性和外在的职业道德行为,均具有低、中、高不同层次的要求,还体现着某些超前的内容。这种多层次的要求分别表现为坚决禁止的、要求做到的以及大力提倡的不同的道德层次,不具有整齐划一性。食品行业道德的要求中既有出于履行职业责任的道德要求,也有出于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要求。一般说来,履行职业责任是与获得职业报酬相联系,体现着责、权、利的一致:而履行职业义务则不与获得职业报酬相联系,出于义务是一种奉献的行为,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境界。总之,食品行业道德的要求高于食品安全法的要求。第三,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社会运行方式不同。食品安全法作为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运用国家的强制力来对食品企业与从业人员发挥作用的。这种强制力首先是针对人的外在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教育的。食品行业道德作为职业生活的行为准则,主要依靠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内心信念和良心、行业舆论与社会舆论等道德评价的方式以及职业习惯来发挥作用,调节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作为一种职业道德,食品行业道德虽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但是它仍然属于是将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渗透和体现在行业制度中而形成的强制性,与食品安全法的社会强制性方式具有性质的区别。第四,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作用效果不同。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食品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¹,但是由于食品安全法比食品行业道德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效果快速,因此食品安全的关键首先在于立法,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食品行业道德对于维护食品安全问题的作用效果缓慢,但是道德教化的效果比食品安全法要深刻和持久,能教化人的心灵、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觉悟和形成职业道德良知,从而在维护和保障食品安全中能发挥深刻和长远的作用。
(二)食品行业道德对食品安全法的支撑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在适用范围、要求层次、作用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不仅使得食品安全法构成食品行业道德的保障,也使食品行业道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构成食品安全法的基础。第一,食品安全的立法是在某种道德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法律的内容分为价值性内容和技术性内容。其价值性领域是法的内在的精神实质,并可以进行善或恶、应当或不应当的价值评价。法的技术性内容是法的价值性内容的体现,可以进行科学或不科学、适当与不适当的技术性评价。道德精神属于法的价值性内容的范畴,不管人们是否自觉及其自觉的程度怎样,有关食品安全的立法是在某种道德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使得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成为某种特定道德观的化身。道德观念总是先于法律观念产生,任何社会的法律制定者也总是首先从自身的道德观念出发来思考法律。由此形成许多法律规则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如我国现行《宪法》中的“五爱”,《婚姻法》中关于“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等许多条款直接由某些道德规范转化而来。法律在外表上与道德大不相同,但法律体系下蕴涵着道德,比如民商法的大部分条款是自由平等、诚实信用、公平交易、遵守诺言等道德规范的体现。又如刑法中关于犯罪和刑罚的规定是以反面的形式来表达、强化着道德的要求,以间接的形式对道德进行维护。就是法律中大量的技术性规范也具有相应的道德基础,特定的道德是技术性法律规范赖以制定的出发点。食品安全法也是如此。食品安全法中关于要求食品行业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依法生产经营、推进行业诚信建设的规定;关于食品安全风险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的信息公开和免费查询、食品生产和经营的技术操作标准和产品明示的规定;关于食品检验中尊重科学、悟守职业道德、保证检验数据客观、公正的规定;关于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和准确、及时、客观地进行信息规定,也都同样体现着社会道德的精神。当然法律中所体现和反映的是最基础层次的道德要求。第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需要一定道德素质的人。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固然依赖具有一定食品安全道德理念的人来进行设计,我们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构建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为食品安全设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但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运行过程,以及在运行过程中食品安全的法律价值与权威能否得到有效树立,它的具体规范要求能否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得到有效实现,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在社会环境条件的构成要素中道德的状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素。遵守和执行法律,把法律外在于人心的强制性要求转变为人自觉自愿的守法执法行为均需要以道德为基础。食品行业从业者实际的道德状况制约着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状况,他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认真贯彻、遵守和执行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法犯法事件的发生,从反面说明了需要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人来遵守和执行法律。食品行业道德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撑,也为维护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长久的动力。
篇2
中职班主任;职业道德教育;班级环境;道德榜样
个人职业道德素质在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将作为一种能力,划入考核指标。现实中,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的流失率逐年上升,毕业生无法适应环境,缺乏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等职业道德问题成为流失的主要原因。不可否认中职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德育,通过开设类似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德育课程,以及开展各项校园德育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然而,传统意义上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课程内容设置,更多的是基于社会本位的视角,对人的行为进行规定,凸显道德规范的“限制”的功能,情感上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同时,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仅依据期末的卷面成绩,无法体现学生个人行为养成方面的提升情况,因此,德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何能将职业道德教育日常化,作为连接学生与学校,发挥枢纽功能的中职班主任,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起什么作用?又将如何才能最大发挥作用呢?
1中职班主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具体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各行各业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1]普罗塔哥拉曾说过,对美德的学习就如学习母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老师,对德性的教育也可以像技能教授一样,通过榜样示范与实践指导获得。[2]可见,职业道德品质是可教授的。这为班主任利用道德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影响,营造良好班级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树立起未来从事职业的社会服务意识等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提供了可能。“学校道德教育不可能完全囊括亦无法解释个体道德社会进程中的所有道德困惑,还必须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落实在日常的社会道德实践中,进行常规训练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砥砺学生的品行,培育学生和谐而完整的道德人格。”[3]如若只是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寄托于课程教学,还远远不够。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是本班同学和班主任,身处一个班集体中,班级环境对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养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作为职业教育班级的领导者,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主要负有“管理”与“育人”的两大责任,因此,除了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外,营造良好班级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重任落到了中职班主任肩膀上。
2当前中职班主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职业道德培养目标不明确
“就业导向”的理念贯彻于职业教育始终,旨在培养出毕业后能适应社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上的技术性人才。但在中职生培养的过程中,职业学校难免衍生“谋生”教育这样错位的思想,导致了过分重视专业技艺技能的传授,而对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的力度不够。就中职班主任而言,由于自身有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精力有限,面对自制力比较差,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更多地关注如何“管”好班级,不出安全事故,顺利毕业能就业即可。对学生德育目标不明确,导致了用“管”代替了“育”,疏忽了班主任的“育人”职能。有些班主任在“育人”方面没有明确目标,缺乏一个系统的育人计划,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并无清晰概念。有些班主任甚至认为,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该交由专业课或是德育课程教师,自己管辖的德育仅仅指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即可,忽视了自身所面对学生“职业性”的特殊性质,忽略学生所学专业,未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忽略了对学生内在情感的培养,无法将职业道德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需要,自觉做出道德评价并转化为行为;一味地强调各种规范的约束力,也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德育工作过于简单化
在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班主任过分依赖学生德育量化制度,将班主任德育工作简单化的现象。简单依据学校规章制度的评分标准,将学生的行为与德育分数挂钩,在班主任的主导下,由班干部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扣分,当个人分数达到一定的数额,做出相应的处罚;反之,对遵守规范且表现突出的学生,会得到相应的分数奖励。班主任试图通过制定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强制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出现偏差、不良、不道德的行为进行约束并试图矫正,以达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却忽视了“良好行为”并非“良好品德”。
2.3对学生道德品行未能做出客观评价
班主任对学生的道德品行的评价,绝大多数来源于每个月的德育分数的统计,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化,德育分数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应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不能及时地对学生违纪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办法。
3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探索
“社会本位”的德育理念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班主任往往从社会规范的视角要求学生怎么做,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要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在中职学校,就需要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从日常的学习、生活每个微小细节中,对学生施予职业道德品质的影响,以便学生能快速融入社会且符合工作岗位的道德需求。
3.1转变德育理念,树立职业道德培养目标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需改变“社会本位”的道德教育理念,要从观念上转变成“学生本位”的德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是简单地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或是遵守行为规范,而是让学生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观念,对职业道德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能对不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切实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由社会、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转变成学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班主任是学校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4]可见,班主任工作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更是与学生与企业连接的桥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除了密切联系专业课教师、德育课程教师外,必须深入了解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以岗位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制定培养目标计划,教育活动才能有的放矢。
3.2营造良好班级环境,培养职业道德能力
班主任过分严格的管束,事事插手,会导致学生养成畏缩、胆怯、虚伪的双重人格,使其走向消极的反面。就此,黄炎培主张积极的、自然的、顺乎学生天性的教育,提倡学生自动自治,他说:“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实行学生自治,养成学生自律、自动、合作互助的优良习惯。”[5]因此,要改变原来的班主任要我们做什么的观念,变成我们要怎么做。班主任进行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在自治中,养成职业道德素养。首先,营造轻松的氛围,开展“职业模拟情景”活动。班主任宏观把控并做正确地引导,无需面面俱到,事事干预,提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班干部带头领导,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模拟情景”活动,让学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将班级分成小组,各小组自行推选小组长,且组长的担任为轮换制,保证每位学生都有“领导”的机会,其他成员必须服从组长安排。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统筹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反思能力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最终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及服务他人的品质。其次,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养成学生处理事件的道德思维框架。优秀的班级文化,能让学生在与他人及环境发生道德冲突的时候,形成一个道德认知和解决方式的框架,以提升自己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开展各类集体活动,巧设任务及工作难度,让学生之间团队合作,明确指出职业道德要协调哪些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在碰到突发事件时的思维方式,以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主动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学生“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再次,充分利用道德榜样,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榜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中职生尚处于一个喜欢接受新事物、喜欢跟风、容易崇拜偶像的一个阶段,道德榜样的事迹会在一定时间内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冲击力,班主任要善于利用道德榜样的先进事例,再辅以生活实际的强化作用,让学生由内而外地接受并检验自己的行为,养成学生奉献社会的道德意识。最后,通过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现实中,学生之间会羞于面对面地谈论道德问题,害怕受到同学的取笑与排斥,因此,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参与讨论,班主任无需过多参与,切记以权威的姿态一一纠偏,让学生自行讨论,到无法有结论时,再适当做正确的引导与总结,过后也可以就某个话题,在班上再做进一步讨论或辩论,加以强化。同时在班级群组里,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表扬,对于言论偏激且价值观扭曲的同学,要格外关注并私下观察,且找出原因。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中,学生会进行自我反思,形成一个自己的价值判断。目标的达成,还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旦制定,教师学生必须遵守,这是作为判断个人行为的依据,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
3.3实时跟踪,进行系统、客观评价
学生职业道德品行的养成是一个在心理上接受,进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能矫正自己行为及能用意志力去约束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细心、耐心、用心并持之以恒地去观察每个学生的成长情况,品德优秀的学生予以公开表扬肯定,稍微落后的学生要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再单独找其聊天,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始终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劳动的态度、责任心、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等作为评价学生职业道德评判的依据,评价过程应具体化、系列化、阶段化,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个实时性、综合性、客观性的评价。重视评价结果,公开表扬道德品德高尚学生以树立榜样;对后进学生,在充分了解背后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4结语
中职班主任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同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学效果可以在短期内进行考查,教育效果也不明显,但是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及人生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中职班主任非常有耐心、细心且持之以恒地通过日常各种微小的事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班集体良好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提高,加速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
作者:韦晓华 单位:柳州市交通学校
参考文献
[1]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3-45.
[2]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68.
篇3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不可以用知识去弥补。”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内容。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是我国会计从业队伍的主力,而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提向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会计信息,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公众等多方利益,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做准备。当面临诱惑,经济利益与道德规范发生矛盾时,只有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职业操守,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因此,高校会计教学中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专业基础教学范围,对学生将来能以高尚的品德、积极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专业技能从事会计工作,促进我国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增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将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灌输作为会计教育的首要环节。具体做法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等专业道德教育课程,并作为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最好是学生在校最后一学期开设,因为这期间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马上要到校外实习,对在工作中怎样保持职业操守有较大的兴趣,同时也具有一定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初步辨别会计信息和行为的是与非、真与伪。在向学生讲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对职业风险意识,为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义务同时为保护好学生自身奠定基础。
(二)专业教师应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影响学生,要求专业教师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以高尚的品德给学生树立榜样。另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专业道德教育课程上,应该贯穿整个财会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很多专业教师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该课程老师的责任,而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则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跟道德教育无关,其实不然,在《财务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专业课上,教学内容应结合会计道德教育,在课程讲解中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辨别会计道德,强化会计法规及坚定职业道德观念。
(三)丰富课堂教学,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营造会计文化氛围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应灵活多样,如果专业教师在日常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只停留在说教上,学生则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会计职业操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可采取案例讲解互动教学,也可邀请从事会计及相关领域的本校毕业生或者企业知名专家采用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以真实的正反面案例来宣扬会计诚信理念。同时,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会计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会计文化氛围。
篇4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不可以用知识去弥补。”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内容。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是我国会计从业队伍的主力,而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提向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会计信息,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公众等多方利益,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做准备。当面临诱惑,经济利益与道德规范发生矛盾时,只有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职业操守,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因此,高校会计教学中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专业基础教学范围,对学生将来能以高尚的品德、积极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专业技能从事会计工作,促进我国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5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贯彻着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也是现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虽然没有硬性的技术指标,但是能有效促进各项政策、技术的贯彻落实。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快速增长,人才需求量很大,因此,当下我们思考的不是大学生能否就业,而是如何在就业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大学生要想更好的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大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至关重要,这也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认同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市场的发展,现阶段,对于劳动者的评价标准已由传统的看重资历资质、能力转变为看重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等反应综合素质的因素能充分体现企业、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要想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教育,首先必须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评价和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21世纪的高校毕业生多存在眼高手低、职场适应能力差、团队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职业素养等问题,使得大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就业率。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存在一些缺陷。所以,加强培育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是现阶段各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首要任务。
职业认同,指劳动者从心底肯定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积极、主动的去做好工作,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如果劳动者不认同自己的职业,则会缺乏工作热情、对工作产生厌恶感,工作时敷衍了事。根据笔者的调查得出,不乏存在一些缺乏职业认同的学生,一些学生高考填志愿时,在选择专业时,受家庭的影响或者自己的好奇、对一些专业的不了解,随意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最终降低了自己的职业认同感,随之,降低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认同。另外,我国各行各业发展更新速度快,经济结构调整也非常迅速,可能今天的热门专业到明天就是冷门了,大学生在这种基本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去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职业道德认同方面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职业道德认同培育建议
1.注重德育的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普遍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很多高校没有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且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系统性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职业道德教育仍然抽象化、概念化。第二,很多高校的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要想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必须让学生自己正确领悟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将自己长期工作中所感受的职业道德与学校传授的职业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所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同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设计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能力的教学内容。笔者所理解的认同是,一个人认同一个组织,就必须把组织的规章制度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自觉遵守,以形成优质的品格和良好的组织声誉,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认同现有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学,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能力来开展。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认同能力,必须提高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能明辨是非、善恶,面对道德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现阶段,针对众多高校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现状,笔者认为,可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能力的关键所在,因为职业价值观贯彻学生职业生涯始终,能对人们的职业性质和职业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作为指导,他们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将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师可从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评价和选择能力方面着手,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能力教育里面,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职业的属性、意义和价值,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价值的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和掌握职业评价的方法,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职业,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和判断。另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能力、理想,并将个人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除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严格的职业纪律,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的又一关键因素。职业纪律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首先,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慢慢将这种意识、习惯应用到工作中去。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法制与职业纪律紧密联系起来。传授学生系统的职业纪律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行业规范,在法制教育方面,可重点强调学习《宪法》、《劳动法》等等法律中对于职业纪律的要求,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另外,思想政治教师可将学生的职业纪律教育与学生在校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从培养学生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品行纪律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
3.创新学生职业道德认同培育方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文化的认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与他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产生向心力,方能产生认同。特别是在开展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情感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精神境界,让学生能自主、积极去参与教学。
首先,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灌输理论教学法。只有转变这种单一枯燥的、抽象的、概念性的教学模式,为开放式、课堂以学生为主、加强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其次,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仅靠一门课程的期末成绩是无法真实反应的,必须改革考核机制。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成绩和日常的实际行为联系起来,侧重于日常行为。在考核内容方面,要把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课堂纪律的遵守情况、课后实践道德情况与职业道德规范联系起来综合考评。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班级教师学生的评价、实习单位等给出的综合评价,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成绩。如此一来,有利于让学生正视职业道德培育,明白它不仅理论知识,更是能反映自身行为的追随自己一生的一种修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参与性,防止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认同的培育至关重要,学校应高度重视,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篇6
我国目前培养会计人才所制定的教学计划绝大多数是以会计知识和技能操作为主,忽视了对职业的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大多数是依靠社会的道德约束、宏观的道德教育来维持,只是停留在理论和制度层面,没有真正渗透到会计人员的主观意识中,造成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技能和道德意识的脱节。
(二)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给会计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有少数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良知,在个人私欲的驱使下,利用职务之便伪造、销毁会计资料,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有些会计从业人员不但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差,还诱导单位领导违章犯法,毫无原则地给领导出违反行业道德水准的主意,如做账外账,修改数据,虚报会计信息以达到偷逃税款、欺骗国家、维护经营者利益等目的。
(三)部分会计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部分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业务不很广泛的单位,工作比较清闲,安逸的工作环境造成一些会计人员缺乏敬业和钻研精神,业务知识接触的较少,长此以往知识生疏、老化,无法提高技术水平,如果不定期进行学习和培训,将会出现业务水平下降,无法掌握新知识,了解新的政策,严重影响会计的本职工作,没有发挥主动提供有效会计信息的作用,没有发挥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职能作用。
(四)会计规范体系和职业道德检查机制不完善
会计规范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部分从业人员违反道德规范有可乘之机,违法者能用较低的成本带来巨大的不法利益,而且现有的法规对违反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会计、财政、审计等部门各自为政,监督机制没有有效结合,无形中助长了懂法犯法这种不正常现象的蔓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检查机制的不完善,会计人员只要一受到干预和命令,就无视规定和原则,想尽办法在制度中钻空子、找漏洞。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从业人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品质,提高会计专业技能,规范职业行为的素质教育,要求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标准,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自身修养的同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立足本职工作,注重思想品行修养。处理好会计职业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敢于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勇于承担起职业责任。只有深入开展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诚信道德真正转化为其内在的品质和行为规范,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法律法规的互补和结合,真正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树立职业诚信形象。
(二)完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基本能够保证会计工作有法可依。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深入以及整个大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缺陷,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加以健全和完善。现在有的单位在会计工作中出现秩序混乱、信息失真问题,就是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因此,切实履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职责,加大日常会计工作的执法力度,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违规问题,必须依法进行处罚。另外,法律制度对道德建设具有保障作用,道德建设也会对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进行必要的补充,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另外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方面我们可以参考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法律保障体系,例如美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关注的是职业名誉行为、职业胜任力和对他人的责任感,强调正直、客观、遵从和保密等内容。英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强调真实、客观、公正、执业能力和保密性。法国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遵规守法、诚实正直、真实公允、社会责任感。各国虽然在具体道德规范上稍有差异,但都有一个相同的共性即诚信、公正、职业能力和社会责任等,我们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方面可以参考和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
篇7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观
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可以逆溯到先秦时期,不同派别有着不同的观点。
(一)西周时期的道德观
《尚书》中,提出了道德的观念,要老百姓具有善心,对人友善。而恶是要遭人痛恨的,要遭到惩罚的,多次出现“德”、“善”、“恶”具有明确道德含义的文字。《尚书》明确指出德的标准在于“善”“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行善也在适宜,并要坚持不懈,否则就会丧失“善”。《尚书》对“恶”的惩戒,日:“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二)先秦诸家的道德观
人性理论是先秦道德观的理论基础,是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最先提出人性问题的是孔子。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没有建立起人性道德的命题,孔子已将“性”和“习”相对应,把“性”作为人的本性思想成为先秦人性论的基本理念。
战国时代的世硕,开始将道德与人性联系起来,将孔夫子提出人性问题具体化了,认为人的本性有善有恶,提出了道德是人的内在本性所有。
孟子提出性善论,对人性善恶作了比较系统的哲学论证,针对告子的自然人性论,从人性的本质入手,确立了人的本性在于社会性,人的本性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社会伦理规范。
(三)两汉时期的道德观
董仲舒认为,在道德修养上,董仲舒肯定了“教化”的作用,认为善是教训所然也。提倡“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要“制欲”、“防欲”,还要“言不及利”。
二、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是道德的善与恶,正当不正当的价值判断,好的道德行为能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带来幸福,值得人们颂扬。而坏的道德行为,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人们所斥责。道德评价标准的建立,也有一套自己的原则。
(一)科学原则
首先,科学的道德标准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道德准则、价值判断也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的道德评价规则也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
其次,道德评价标准必须符合人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道德评价标准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因为只有个体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主体性原则
人是道德价值存在的目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是一种抽象的命题,人是有生命的,决定了他存在的最高价值。我们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因此我们反对一切战争,反对奴隶社会对生命的摧残,来保护和平,保护生命。
(三)普遍性原则
道德标准的普遍化首先要求道德内容的普遍化。道德标准的制定总是依据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它不是针对统治阶级的某个个体或某个集团制定的,而是依据整个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集团制定的。
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
(一)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今世界人们交往更加紧密,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保证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更加突出。
1、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现代化公民的素质,首先是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把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结合起来,培养合格的公民素质。进行道德建设需要层次性,是指在社会建设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层次,有区别地进行公德教育。
2、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道德建设不具有强制作用,因此对社会不道德的行为仅凭道德是无法制止的。而法制建设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以违法行为给予严厉的制裁,这是道德所无法替代的。加强法制建设,是社会公德的重要保证作用。
(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所有职业人员在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包括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 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
1、加强制度建设。首先,把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化。在职业道德建设中,把行业要求的道德规范形成制度,让同行业的全体职工去遵守。加强监督,一方面是同行业内部职工的监督,另一方面是行业人员的监督。其次,改革行业体制。目前很多行业都不重视伦理道德建设,企业员工的行为就缺乏规范,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就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2、完善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要保障从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要满足职工生存发展的需要。制定职业道德规范不是要压抑个人利益,而是在符合社会公共秩序的条件下,满足职工的需要。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对员工进行道德规范和原则的宣传鼓励和教育,使他们懂得企业所求的行为准则,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培养人们的敬业意识开始,逐步培养他们的乐业意识。
篇8
(一)学生层面第一,轻视职业道德的培养。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就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择业和创业,而对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平时遵纪守法,不出大事就是好学生,对职业道德提升就业竞争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第二,不讲信仰和诚信。由于受西方文化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的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价值观扭曲,没有远大理想抱负和目标追求,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对政治漠不关心,思想上不求进步。有的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缺失,考试抄袭、学历造假、骗取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必然会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就业率。第三,缺乏吃苦和敬业精神。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历层次决定了其就业方向主要是专业技能型岗位,换句话说多数是工人岗位。这就需要有能吃苦、能出力、能坚守,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但我们有的学生还存在着怕苦怕累、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感和实干精神等;宁愿领取在办公室工作的低工资,不愿赚取在施工工地上的高工资,宁愿当白领,不愿当工人,确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学校层面第一,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多数学校还没有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只重视专业课教育,不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据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有的学校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到了政治思想课里,而涉及职业道德的内容很少,构成不了一个体系,也不够专业,更谈不上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结合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和养成。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不专业、课时没保障、设施无投入、教育内容陈旧、方法死板、模式单一等。第二,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据调查了解,只有少数学校专门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多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了职业道德教育部分,有的学校只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的学校只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简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学校只在会计专业开设《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等,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第三,缺乏方法和模式创新。其表现为:课堂教育多,社会实践少;灌输理论多,实践理解少;学校教育多,家庭教育少等。因此造成了学生只是被动在室内听课,不能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了解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只是从理论上认同,很难达到感情上接受和心灵深处的内化;只是得到父母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满足,缺乏最基本的吃苦耐劳品德、坚强意志的磨炼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等。造成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和模式单一的原因:一是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提升到以人为本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等高度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二是教育队伍薄弱,确乏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三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和家庭联系较少;四是家庭只重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忽视思想道德培养。第四,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是没有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生产性、职业性、适应性、中介性和产业性”的属性去修正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二是没有从服务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去检验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使职业道德教育存在脱离实际和假大空的现象。第五,确乏科学的评价。目前,在分数决定一切的社会大潮中,在教育教学改革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学校只能凭一张考卷来评价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是:重视知识考查,轻视行为评价;重视教师的评价,轻视学生的评价;重视学校的评价,轻视家庭和社会的评价,不能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维度进行科学评价,导致了学生只追求考试分数,不追求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只重视学校的课堂学习,不重视到社会实践中去培养锻炼,使其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第六,确乏专业化的教师。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多数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其中兼职的居多。兼职教师中大部分是从事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由于兼职教师不是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加之学校对其培养进修不够,使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得不到提高和锻炼,所教的课程满足不了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职业院校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修课。一是要列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二是编写好教材,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其中要涵盖就业创业的内容,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三是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条件保障。四是把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构建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即便有了课程体系也没有把就业创业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去,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开发,构建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创业,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做好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二是课程模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知和行”的关系,不仅注重课堂教育的“知”,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社会实践的“行”。“‘静态认知’课程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动态行为’课程模块设置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行为,帮助学生塑造恰当的‘行’。”[1]“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相匹配,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两个维度出发划分为‘静态认知’和‘动态行为’两类课程模块。”[2]三是在构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的,学校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教师与学生的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在两个主体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让企业员工将自己关于职业道德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同学们,从而达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和专业课程了解职业道德观,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各项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观念;四是与时俱进,开发职业道德教育校本教材。
(三)创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要与时俱进,目前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奉献意识,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诚信意识,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合作意识,学习模范人物、弘扬先进文化的文明意识,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在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上,要改变单一课堂灌输模式,构建“亲情关怀式”人文素质教育模式,[3]注重发挥学生积极性,积极倡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将各学科职业道德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要改变单一的空洞的教育模式,注重案例和模拟教学,如模拟财务室、谈判室、法庭等,使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理论知识、职业技巧、社会经验、职业道德等;要改变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提高学习方法和能力;要改变只有职业道德课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式,其他专业课也要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改变单一的学校教育,注重家庭、企业和社会的教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法,使学生多接触企业和社会,了解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并将责任意识上升到信仰层面,[4]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竞争力的职业道德人才。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做到:一是一定要结合职业教育的属性,要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专业岗位相结合;二是一定要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紧密贴近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目标安排重要调动教育内容;三是一定要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和适应岗位能力为标准,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篇9
1.职业素养的内涵
概括的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是人的内在表现,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行为的规范活动。这三项内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职业技能包括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操作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职业素养,不能简单化的理解成职业礼仪。
2.从有效教学角度看职校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需要以企业主流评价方法为导向,从国家层面引导、学校层面实施、教师层面落实,企业层面反馈,形成闭环控制,才能把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的实施。
2.1 对人才的评价,职业院校的评价方法要以企业的主流评价方法为导向
出现求职与招聘的尴尬现象,正是因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方法存在差异。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中,把学习成绩与品行的比例往往定在8:2,有的学校甚至为9:1,更为甚者就以成绩高低定好坏。学校这种评价,更多的取决于学生的智商高低,较少考虑学生的品行,存在片面性。而在企业的主流评价方法中,衡量一个人时,通常把职业素养的前三项内容归为一大部分,把职业素养的第四项内容职业技能归为另外一部分,两部分内容以6.5:3.5比例进行划分评价。企业评价一个员工的好坏,员工在校的职业技能的高低仅仅是评价标准中的一小部分。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品行,如员工对公司遵守纪律的程度、对工作严谨的程度、操作规范的程度、团队合作的精神、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等。评价方法的差异,正是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需求的人才之间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学校要想把培养出的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首先要把对人才的评价方法上,要以企业的主流评价方法为导向。
2.2 国民职业素养的养成,需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开始
当今的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是国家实施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竞争。当全国大面积出现企业需求的人才与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时,从教育角度讲,这就意味着国家职业教育的人才战略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及时跟上企业的需求。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上从顶层设计,确立出职场的人才观,从而来引导职业院校重新审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国家确立好新的职业人才战略目标后,教育部进行有力的实施与督导,使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迅速的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扭转当前企业求贤若渴、毕业生一职难求的尴尬局势。
2.3 职业院校审定好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职业素养教育有效的实施
当前,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往往是在毕业前安排就业导论,这种短暂性、临时性的举措是不妥的。职业素养教育要建立从早抓起、从长规划的长效机制。
从早抓起,就是职业素养教育从入读职教的第一年就要开始,从长规划就是职业素养教育要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始终。职业素养课程的构建应具有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和系统性,在不同时期,以不同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达到最终的目标。由于职业素养中的职业技能,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教学,比较容易掌握,也是职业院校正在实施的环节。而职业素养的前三项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学校却很少作为。所以另外三项职业素养,需要很好的规划。以五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为例,可分为4个阶段。(1)第一年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让新生进行了解自己的专业今后将从事什么职业,这种职业需要达到什么要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和职业动机,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2)第二年进行“职业意识”教育。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诚实守信的品质等,为学生取得职业成长打下基石。(3)第三、四年,经过前二年的理论知识教学后,逐步进入专业实践操作环节,此时需进行“职业行为习惯”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需要较长实践不断的反复锻炼。通过实践操作,不断反复训练,培养学生实训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精神,养成职业行为的习惯,体现出学生具有专业行为的品质。(4)第五年进行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的教育。第五年是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岗前锻炼的阶段,是学生由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进行角色转变的阶段。通过进入企业锻炼,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得以综合体现,根据企业的实际环境,使自己职业素养融入企业的文化中,发现尚存的不足,及时修补,为正式进入企业做好职业素养的最后储备。
2.4 职业素养教育需要完善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落实
教师是原件,学生是复印件。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要让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我国师资的体系中,绝大部分教师是从一个学校的学生身份迅速转变成另外一个学校的教师身份。期间,尤其是专业教师,缺少企业文化的熏陶,缺少对企业职业素养的认识。因此需要让学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要走出去,让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另一方面要请进来,让企业的优质人员进入校园进行教学交流,协助学校提高师生的职业素养。这样一进一出,让学校更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让企业知道,职业学校是怎样培养人才。这样对人才的培养过程形成闭环控制,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满足企业的需求。
3.结语
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重点是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的教育,要从早抓起,从贯穿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始终。要根据企业的需求,以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观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更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职业素养教育,从国家层面引导、学校层面实施、教师层面落实,企业层面反馈,形成教育教学的闭环控制,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才能得以扎扎实实的做好。
参考文献:
[1]刘永滨.对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157-158.
[2]杨金梅,胡冬梅,张楠.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5(27):70-73.
[3]吴微.就业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4-17.
[4]杨永娟.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8):41-43.
[5]张翔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高职教育,2010(1):42-43.
篇10
师德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教师道德修养与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师德既是对在职教师的从业要求,也是对未来教师,特别是师范教育类在校生的从业准则。高师教育是产出教师的行业,高师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各级各类教师,高师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职业选择是教师,而终身职业绝大多数还是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先进文化的载体,是弘扬道义的主体,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我国有3.87亿未成年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国家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的人格品质除了要终身进行不断引导、培养、提升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小学阶段孕育和养成,有的道德习惯甚至在中小学阶段形成后终身难以改变。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尤为重要,作为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高师学生的职业信念如何,从业品质怎样,不仅影响着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广大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影响着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师学生师德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的高师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生理心理发展处于迅速成长而又未真正成熟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社会思潮繁多、社会秩序多样、价值观念多元的影响下,其思想道德观的确立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困难,加之常规师德教育多注重在岗教师的规范教育,很少考虑在校师范生的从业需求。因此,高师学生的师德培育更应从长计议,从源头抓起。
1.将规范教育贯穿于高师生学业教育的全过程
高师教育是产出教师的行业,是未来教师的摇篮,高师学生能否在以后的从教生涯中承担起育人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时所受的熏陶。《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第一条义务就是“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所以,高师生的师德素质应从高师院校抓起,及早培养,系统培养,将规范教育贯穿于学业教育的全过程。
2.将品行评价作为高师生从教择业的首要标准
《学记》曰:“亲其师,信其道,无德无以为师。”高师学生的品行修养应为其从教择业的首要标准,博学德优者优先从教,优先为师,校方与用人方应认识一致,统一标准,全社会应规范教师资格品行评定的量化考核指标,优胜劣汰,严把从教品德关。
3.将职业认同转化为高师生勤业乐教的原动力
过去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一部分是出于喜爱,一部分是出于无奈 ,在教育优先发展的今天,职业的安定、收入的稳定、社会地位的提升,使教师职业更具吸引力。全社会应大力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使高师学生自觉认同角色价值,积极孕育从业修养,主动坚守从业信念,在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自愿选择有德行为,珍惜教师岗位,强化责任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不断增强道德自律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高师学生师德培育的关键点
1.尽快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高师院校曾普遍开设了《教师职业道德》课,对提升广大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90年代初,随着教学大纲的调整,《教师职业道德》被合并到其他课程中,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不妥的,由于高师生没有受到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基本的师德认知,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和从业品德,造成目前我国高师学生的师德意识相当薄弱。通过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能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主动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转化为职业道德信念,才能在高师生正式从教后,在教育实践中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坚守教职,为人师表。
2.赋予师德新的时代内涵
一是突出教师的角色道德,讲良知,重亲情,以德修已,以身立教,模范践行社会公德,诚意恪守家庭美德,塑造自己德高者形象。二是强化教师的从业技能,敬业精业,探求真知,弘扬道义,珍重合力,懂得自我调适,保持乐观心态,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三是注重教师的仪表风度,仪表美和风度美是师德表里如一的体现,俗话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教师健康的体魄,优雅的举止,得体的服饰,都会对学生心理及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而,教师应强健体质,检点言行,注重着装,以完美的形象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展示出新世纪教师德高、博学、仪美的风采。
3.注重培养高师生成为道德生活主体
高师学生作为未来弘扬道义和修身示范的主体,在其大学教育中,应突出培养其成为道德生活主体,培养其自省自律的责任意识,关爱他人的主体精神,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言行做起,加强自我约束,养成诚实品格,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而成大德,首先成为道德生活的主体,然后成为修身示范的主体。
篇11
要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达到思想上、业务能力上不断升华、提高,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要不断地学习,就要有永不满足的上进心,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掌握职业道德实现的本领。青年档案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学识、能力与事业发展需要的距离,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和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弥补自身知识技能结构的缺憾,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并使自身的价值不断升值。学习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持续的学习带来持续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才能变得深刻,我们的心境也会变得明亮,我们的视野也会变得广阔。只有学习,才有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三、准确定位、自我教育是提高青年档案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基本方法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先决条件。自我认识,就是档案工作者对自身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人际协调能力的认识。只有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客观、全面的估价,才能热爱本职、干好本职。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追求不切实际的职业目标,结果只能成为幻想,一事无成;过低评价自己的实际水平,也容易造成畏首畏尾,不见成效。角色定位是档案工作者根据自己的职业要求塑造自己形象的过程。准确定位可以限制和引导青年档案人不越轨行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职业素养,自我教育、自我批评是重要的方法。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内省”、“自讼”。就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青年档案工作者应当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反省、检查,严于解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将不符合档案职业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言行,消灭在萌芽状态,决不放纵自己。
篇12
近些年来,药品行业频发的重大药害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医药行业职业道德观一次又一次的大讨论。尽管这些事件暴露出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乏力,然而更重要的是对部分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拷问。大中专医药院校的学生是药品生产和药品经营管理的后备军,毕业后将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如何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重要工作之一。
1药学职业道德培养现状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药学职业道德教育具体体现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中的一个章节,理论性强,但比较枯燥。但实际上药学职业道德培养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一课程中,而是贯穿于整个药学专业的教育中,覆盖于所有课程,由不同学科的老师从多方面多角度的阐述,加深学生对药学职业道德的理解。以往任课老师关注专业讲解而忽略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学生由于一直生活在象牙塔内,接触社会少,而且很少亲身经历药害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没有共鸣,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就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死记硬背一些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应付考试。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如何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笔者以所在院校为例,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进行专业授课的同时对药学专业职业道德培养中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及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在1918年首创,是围绕一定的培养目标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作为药学专业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是要注意一下几点:1. 案例的选择要典型,紧密贴近现实生活且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教学知识点和职业道德之间的联系点,同时也找到学生关注的“兴奋点”,由“兴奋点”切入教学内容,提出讨论焦点,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2. 教师要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扩大知识面,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结合同学们的知识背景,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的提示和正确的引导。3. 让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讨论,焦点不在是仅仅放在知识点,而且要深入到人性,对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从业人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进行多方位的深入探讨。4.老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要从积极的方面予以必要的肯定,不急于表明自己的立场。
5.在分组讨论之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上学生去思考和归纳,并且采用书面的方式现场进行发表,最后要对学生分析结果进行适当的认可和评价。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总结教学目标中需掌握的知识点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案例教学法在对药学专业职业道德培养应用
笔者在讲解专业课《药物分析》中药物杂质检查一章内容时,以轰动一时的“毒胶囊”事件作为案例,开展教学。上课前一周,安排同学通过网络了解“毒胶囊”事件全过程,重点关注:1、“毒胶囊”的“毒”是什么?2、“毒胶囊”的“毒”标准是什么?3、“毒胶囊”的“毒”是从哪里来?4、“毒胶囊”的“毒”如何检查?5、“毒胶囊”的“毒”如何避免?在课堂讲解中,同学们在回答前3个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杂质的种类、杂质的来源、杂质检查的一般方法等相关教学内容,而在回答第5个问题时,同学们展开的积极的讨论。先总结如下:1、药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应牢记药品是关系到民生的特殊商品,以人为本,决不能把经济利益作为目标。2、在以保证公众健康作为价值取向的同时,在药品生产、流通等环节重点把关,确定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具体体现为:在药品企业原料购买环节,从业人员必须以安全、经济、合理有效的原则,从源头把关,保证采购原料的质量;在药品生产环节,从业人员必须认真、自觉、严格地用GMP条款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在药品检测环节,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质量规定的标准检验,保证药品质量达到和符合最优标准;在药品监督环节,药品监督部门应该建立怎样的监督机制来保证有效监督;最后对于出现不良药害问题时,国家的法律法规如何定义,如何避免已发药害的继续蔓延和同类案例再发。课后,笔者与同学沟通发现,这种教课方式使得同学能够主动查找资料,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扩展了视野,不但对教学内容接受的比较容易而且印象深刻,使得教学效果非常好。同时,同学们对职业道德的感触明显加深,更能体会到自己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4结 语
故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先”,药品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把好药品质量关的前提,是把好“人品”关。“教书育人”,作为药学专业教师不仅要以教书为重,更要时时刻刻以育人为本,培养“精于业、德于心、诚于人”的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素香, 魏颖慧. 案例教学法在中药新产品开发教学中的应用[J]. 药学教育, 2013, 29(3): 53-55.
篇13
1.1 内部原因
1.1.1 单位负责人的不良影响。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领导者,拥有绝对的权力。会计人员只是一个打工者,单位领导直接掌握会计人员的薪金待遇、工作事宜以及职务任免。有些单位领导为了保持自身的形象,获得政治上的利益。还有的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在这些利益的驱使下,会计人员就被要求做假帐,会计人员因为忌惮领导的权力,为了保住工作,往往就屈服于领导,假帐就此产生。
1.1.2 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现阶段的企业内部控制在很多企业都呈现制度不健全或是根本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的现象。对于违法违纪的行为,相关领导和内部审计部门没有进行有利的监督和管理,很多时候都是草草了事,处罚不严的事件屡见不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会计行业中假账的职业风气。
1.1.3 会计人员自律性不高。改革开放,社会进行了大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会计人员思想中泛滥成灾,有的会计利用职务之便,铤而走险,恣意挪用和贪污公款,在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葬送了自己的前途,职业道德也被抛之九霄云外。
1.1.4 会计人员失职。有些会计学历不高,会计专业的理论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也比较差,又加之对自身的要求不高,责任心不强,爱岗敬业的精神比较缺乏,钻研业务的求知欲也不强,所以导致了工作失误的现象层出不穷。
1.1.5 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因为比较淡薄的法制观念,会计没有按着有关制度规定核算、监督经营活动,私自设立帐外帐,截留或隐瞒收入,乱挤乱摊成本、费用,使用虚假发票,编造和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等,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1.6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薄弱。因为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容易“自乱阵脚”,特别是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经常出现原则失守、个人主义的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情况。
1.2 外部原因
1.2.1 职能部门对财会工作监督不力。由于不能坚持原则,外部监督机构包括税务机关、工商管理、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等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手段和措施,个人利益混杂在执法过程中,职业准则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没有体现,没有及时通报和处理错误和故意造假行为,甚至还有意造假,企图蒙混过关,监督不力,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作假行为。
1.2.2 会计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我国在现阶段的会计制度法规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对会计行为缺乏明确的定义,责任主体不明确或责任主体过多的规定不在少数,这样很容易出现责任人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为责任追究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不法分子趁机钻空子带来了便利条件。
1.2.3 道德环境不利。有些单位的财务账目没有足够的公开透明,有的政府管理部门强权主义横行,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种是坚持原则而被解雇,另一种则是不坚持原则而违背道德,所以从根本上说,从业环境的复杂性影响了会计人员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建立。
2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策略
2.1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让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完善会计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执法的可操作性。明确规定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从根本上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同时加强法制教育,促使会计人员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模式,从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2.2 加强管理机构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财务工作的外部监督机构税务机关、工商管理、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等执法部门要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作用;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各种大众传媒工具,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会计的品行,谴责少数会计的不道德的行为,借助社会舆论的赞扬与批判,唤醒会计的荣辱感和道德良心,培养会计知善知恶的能力,引导会计弃恶扬善,在全行业中形成一种遵守职业道德光荣、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可耻的浓厚氛围,促使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深入人心。
2.3 加强对单位领导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净化会计职业环境。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一种遵守职业道德光荣、违背职业道德可耻的社会风尚。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高低对会计的道德建设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应该注意培养和提高其道德觉悟,为官清廉,为官以德,起到应有的模范榜样的作用,以自身的正能量去感染和影响别人。大力鼓励和表彰以身作则的领导干部,因其能够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反之,要严厉惩罚那些威逼和强迫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打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利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2.4 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做好单位内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检查、考核和评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要有一个计划,对于优秀的要加以奖励,不合格的采取一定的批评和处罚措施。会计岗位轮换是可行性比较高的制度,会计人员不仅能掌握更多的相关业务技能,还能有效的形成内部检查和监督机制。严格把握会计人员的行业准入资格,所以上岗人员必须经过考试合格方可拥有会计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