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教学指导思想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发展的必要性
在新世纪,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必将引起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由此而出现将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竞争准则。为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世界各国都对构建新的教育体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人们开始重视体育在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和能力综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即学习注重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实用性的特点,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促使他们提高技能为其娱乐交往服务,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学生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锻炼、自主评价服务,使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实际需要贴近。
(一)服务于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新世纪高校体育中,教学指导思想的定位,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完善。在新世纪,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趋势,鉴于此,高校体育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在各个时期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将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为终身健康打好基础。在未来的社会发展,社会需要哪些综合能力强,头脑灵活,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突出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在这些新型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保持旺盛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是进行创作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健康的体魄在他们的生涯发展历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终身体育作为人终身需要从事体育活动的发展理念,在人的职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要将体育运动作为人一生从事的活动项目,就要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思,终身体育行为。高校作为大学生活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机构,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刻,是生涯发展前期获得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在高校体育中,我们要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在教学目标确立,教学任务的实施和完成过程中,逐渐的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发展理念。要培养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进行的任务和目标,把终身体育发展作为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致力于素质教育不断提高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中,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只有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需求相结合,才能使高校体育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才能使高校体育在教学中发挥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用自己所掌握的体育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个人的教学素养,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中探寻它们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在体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成长发展观。人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素质的养成与提升。
(三)以学生的创新发展为理念
篇2
1.1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智力应该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个体智能是多元的,并且各种能力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观念是:公平地对待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对于个别学生的成就要比较全面地进行评估,建立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发展。
1.2多元智能理论关于教学评价的观点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具有个性差异,并认为个性差异的表现在于所拥有的智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每一个人都具有聪明的潜质,但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多种智能进行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力理论注重学生自我评估的重要性。他主张通过学习历程档案对自己进行评量和分析,并认为这种分析会产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从而更明确对自己学习和发展的责任。
2.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分析
2.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多元化
传统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通常采用标准化的测验考试来进行。以分数的高低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衡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水平。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标准化测验要求学生在考场上按照规定时限内完成,且不可与他人交流。再加上测验内容多为人为设置的场景和内容,因此评价结果是否公正客观就值得怀疑了。多元智能指导下的教学效果评价是从评价形式到评价内涵的多元化。从测验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演变为对学生在多元智能的八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进行全面评价。因此这种评价理念带来了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评价的深刻变革。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评价主体和评价理念的多元化。要做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多元化首先应该改变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根据不同的评价情境,评价的主体除任课教师以外还可以包括同学、实训教师、辅导员、宿管员及实习单位等。只有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才能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多元智能评价在评价理念上不将阶段考试情况作为评定的唯一依据,在评价理念上更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关注学生成长变化。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要求从传统的以考试分数进行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以量化评价为辅助手段同时侧重进行质性评价,将两种评价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例如可以采用技能测试、社会调查、撰写论文、设计报告等多种评价方法。逐步改变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逐步形成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有机结合的立体、动态评价体系。
(3)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科学化。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注重学习结果评价的倾向,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的生成过程的评价,评价指标要从主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转向包括学生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情感体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多几把尺子对学生进行衡量,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使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传统的评价方式并不全是由教师个人原因造成的,这种评价方式其实是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体现,只有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多元智能式的评价才能真正落实。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理念,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作为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和科学化的途径。(1)建立学生发展档案。利用学生发展档案记录下学生学习状况等,教师可以此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2)非常规测验题。利用情景再现、演讲会等非常规测验题,为学生提供展示特殊才能的舞台,并对学生的特殊潜质进行开发。(3)学生访谈。思想政治教师要定期地与学生会面,与学生讨论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发展目标等相关问题,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倾向和个性发展特点,并做好记录。
2.2评价要有激励作用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最基本物质需求外的外,还有精神上的需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们最高层面的精神需求,高职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理想,选择高职院校对他们来说实属无奈,作为传统评价方式的的失败者,其实他们更渴望得到积极的评价。因此我们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重拾自信,抓住学生的点滴闪光点,及时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
2.3构建以人为本、拓展潜质的教师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制度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的多元评价思想为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先进的思想理念,同时,只有做到教师评价体系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才能使对学生的多元智能评价取得实效。否则,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改革的努力由于得不到学校领导层面的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师就会逐渐丧失创新评价方式的尝试和动力。高职院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师的创新评价体系,首先要在管理上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创设以人为本、拓展潜能的教师评价制度。高职院校要以多元智能理念指导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改革,为教师提供表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与平台。为了更好地鼓励教师展开教育研究和实施个性化教学,高职院校要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机制,增加教师教学成就的指标,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和创造潜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突破。
3.结语
教学评价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智能理论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评价提供了新视角,为教学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提供了思想基础,本文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评价方式和途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简要剖析,希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积极意义。 [科]
【参考文献】
篇3
例:①单摆的运动;②四季的更替;③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日出而升日落而降;④时钟的圆周运动;⑤刮风下雨。
通过类比思想,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概念本质,学会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类似问题,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思想的巨大作用。
二、以数学思想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并提高学生质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搜集一些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另外,数学教师要意识到让学生学会解决某个题目或者巩固某些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所需借助的一些数学思想才是关键。
例:2014年7月份,某城市的果农收获荔枝30吨,香蕉13吨,现在计划租用甲、乙两辆货车共10辆,一起将这批水果全部运往上海。已知甲货车可装荔枝4吨和香蕉1吨,乙种货车可装荔枝和香蕉各2吨。请问:果农安排两种货车时有几种方案?请你为他写出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问题: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将这个实际问题数学化,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用到数学建模的思想,列出不等式组:设租x辆甲货车,则租(10-x)辆乙货车。4x+2(10-x)≥30;x+2(10-x)≥13,解得x≥5,x≤7,所以5≤x≤7,因为x取整数,所以x=5,6,7。所以方案有三种,即:①甲种货车5辆,乙种货车5辆;②甲种货车6辆,乙种货车4辆;③甲种货车7辆,乙种货车3辆。
三、以数学思想引导学生质疑
篇4
2.审美创新能力强,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大部分艺术院校学生是在大学阶段逐渐形成并确立艺术观念、艺术思想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以及网络文化接受能力和接受度较高,在他们专业学习和创作中常常能够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院校大学生对于艺术的追求以及艺术观念的表达呈多元化的发展,认同并接受新的艺术事物能力较强,比如对于行为艺术、先锋艺术等艺术形式更能够接受。在社会经济环境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同样需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处理事务的综合能力,但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在理论文化学习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较大,对人文课程和文史知识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完全是为了学分才去上课。因此,艺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人文素养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
3.创业意识较强,存在个人主义倾向
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个性开放,思路灵活,敢于实践,所以他们往往在大学低年级就会开始创业实践。很多艺术生从小就独自离家在外参加艺术培训班、艺术高考班,相当于提前接触社会,对于社会的经济法则了解较早,所以他们的经济意识会比普通大学学生表现得更强烈。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艺术专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突出,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即使参加了,也是为了奖学金加分或是有偿奖励等原因,功利性较强。艺术专业学生对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关系存在理解上的一定偏差,集体意识淡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较综合类院校学生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艺术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成因剖析
上文分析的艺术院校中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种种表现,并不代表艺术院校的全部学生,在个体的身上也表现出程度差别。同时,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差异明显,思想修养也存在一定差别。总体来说,艺术院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与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缺乏理论知识的积淀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从小就开始进行专业培训,对基础学科的学习较为匮乏,而艺术领域由于其本身学科的特殊性,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普遍更接受西方的道德观念,对中国传统道德美德缺乏了解。艺术专业学生往往触觉十分敏感,善于捕捉发现社会现实问题,产生疑问,但由于他们在常识、传统道德、人文素养等理论水平较低,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受负面信息影响,会对一些正面教育的理论产生动摇,政治意识逐渐淡薄。
2.社会现实环境巨大变化的影响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艺术领域的外来文化和新兴媒体文化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市场受商业化影响,在艺术市场中原本无价的艺术创作变成了具有明确目标的复制甚至抄袭行为,甚至有部分的文化产业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重利轻义,忽视了艺术的社会责任,这些行为也会对学生的艺术价值观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大部分将从事艺术相关行业的艺术高校学生来说,艺术价值观受到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
3.教育管理制度薄弱
虽然现在很多艺术院校都将思政、史论、社科类课程列为必修课,但在实际的教学、考核过程中,教学教务部门对于这些课程普遍要求较低,教学照本宣科,考试开卷测试,而且现在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因此学生的思政教育成为了“走过场”“面子工程”,这些现象都造成了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必修课”,只要加强思政、史论、社科等人文相关课程的教育培养,才能切实提高艺术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更应该推行全员育人的模式,尤其是艺术院校,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也更为有效。
三、提升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举措
1.注重工作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对于艺术类学生显然已经不适合,所以艺术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依据学生特点,以生为本设计打造。既要符合学生的出生年代特点,关注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又要避免说教和命令。如果将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影响更大。以活动为载体,把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一定比简单机械地说教有用。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参与培训和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利用创新工作方法争取实效,切实提高艺术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艺术专业学生个性鲜明,表达自我的意愿强烈,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辅导员依据学生特性,利用多种渠道,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扬长避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3.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篇5
二、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教学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分析。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英语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这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日常作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第三,确立本周的道德养成行为。例如,在“say yes”的单元教学中,配合的课文中心思想是人的极限是不断突破的,We usually only accept 55 guests but at a pinch we could take 60.围绕此主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大学生不易坚持,容易半途而废的特征,渗透“坚持去做,努力突破”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通过坚持取得胜利的故事进行句子练习,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近期的目标,并设计具体实现的步骤,通过一二百字的英语课堂小短文进行表达,第三,引导学生互相监督将目标予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枯燥的讲解课文中设计的语法和复杂句子,而是将语法的学习和短语的使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潜移默化的进行坚强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教学
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只有在同伴的交流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道德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素材,将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的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的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例如,在“More Crime and Less Punishment By Richard Moran”的学习中,教师通过ppt展示社会中因为不同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对性和谐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设置促使犯罪人改过的措施。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篇6
高职学生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的态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思想层面的主要体现,如就业观、社会责任感、职业理想和成才观等。对高职生来说就业是一种职业选择的行为,也是高职生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体现了高职生的价值观。就业指导不仅是对高职生的择业进行指导,同时还涵盖了培养、教育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就业素质。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充分,在就业指导中大都把提高就业率看作第一要务。大多院校只是在毕业班的最后学年或学期开始就业指导课程,强调进行实用性择业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技巧,对学生的成才观、职业理想、就业观和职业道德等的培养教育涉及较少,无形中弱化了对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高职生没有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了功利化的职业价值标准。
1.2 在道德层面的缺失
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道德层面的主要体现,如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等。在全社会中从总体来看高职生的法律意识和整体道德水准处于较高水平,高职生对未来的精神追求处于较高层次,对报效祖国和建设祖国有很大的决心和激情。高职院校对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高职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面临就业的时候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缺失使高职生脱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高职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受到社会多元化价值的影响明显的实用化和功利化。
1.3 在心理层面的缺失
高职生对心理品质的态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心理素质层面的主要体现,如自信心、沟通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高职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有关调查显示80%的高职生认为在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就业压力是首要烦恼问题。长期以来社会需求都是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的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重视和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缺少导致面对就业压力时很多高职生出现了焦虑、烦躁不安、沉迷网络和玩世不恭等心理问题。
2 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思想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高认识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核心和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地位。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来满足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需要。这种人才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还要具备职业角色技能。高职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为就业服务”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现实社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规划,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促使高职学生对就业形势和我国国情产生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主观选择与客观需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篇7
一、有效教学的界定
“有效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条件与人的发展需求条件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师和学生个体)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的教学活动。简单来讲,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二、思想政治课“导学案”内容结构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是指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主体思想的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导学案”上设置的相关内容为导向自主建构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师生以“导学案”为载体共同探究并巩固反思的一种教学方式。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与教学实际,确定思想政治课“导学案”分为三大部分,即“课前导学、课堂助学和巩固反思”。
1.“课前导学”部分
首先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目标、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其次是生“自主预习,设疑质疑”环节。在此环节先介绍学法指导;然后设置具有内在逻辑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或相关情境,学生带着问题或在情境体验中去建构知识网络,用自己的话去总结归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诊断练习,最后从感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收集自己或合作小组未能解决问题以待在课堂进一步讨论解决。
2.“课堂助学”部分
首先是“预习交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我建构的知识网络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比较恰当的知识网络图。其次是“解疑释疑”环节,集中学生提出的具有典型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加以解决。最后对本课堂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性归纳总结。
3.“巩固反思”部分
先是分层设置有针对性而且有一定层次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训练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总结归纳相应的方法;然后进行教学双方的反思总结,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总结中进一步提高。
三、以“导学案”为载体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性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与不断改进,思想政治课“导学案”形式和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适当的模式。在我校“课改”实践中,本人认为以“导学案”为载体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以思想政治课“导学案”的具体结构内容来论述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的可行性。
1.“课前导学”设计与有效教学
在“课前导学”部分,首先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目标、指明学习的重难点,这有利于教学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进行,也是提高有效性的依据。教学的有效也就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学习,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其次是在“自主预习,设疑质疑”环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推荐有效学习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保障。学生在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进行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教师在课堂的“苦口婆心”的无畏“投入”。这也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整合。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学生然后在设置的相关问题或情境体验中去建构知识网络,用自己的话去总结归纳知识。
2.“课堂助学”设计与有效教学
在“课堂助学”部分,首先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环节中以小组或个体的形式展示自我建构的知识网络图,这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表现和参与学习的机会。以前的“教师中心”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成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展示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图,这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与合作学习的习惯。
其次在“解疑释疑”环节中,对学生提出的具有典型的问题让大家在课堂讨论加以解决。这既整合了学生集体的智慧资源,又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在“课前导学”部分提出的问题在此有了一个反馈,这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确认,同时也使得学生有一种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找一种回声,青少年需要的是一种对话教学。思想政治课更需要一种平淡的对话教育以改变以前的枯燥乏味的“说教”。
最后在对本课堂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性归纳总结中,学生对整体的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概况,这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虽然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归纳,但由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差别,这就需要有一个比较恰当的引导从而得出一个比较适合的知识网络结构便于学生的记忆,也从中提高个体的系统归纳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同时可以在学生的归纳中获得教学资源,可以向学生学习或是在相互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更科学、更容易接受的教学结论。
3.“巩固反思”设计与有效教学
在“巩固反思”部分,首先是在巩固训练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对知识进行巩固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即时检验就是通过课堂的练习或相关有效性的提问。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探究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尝试问题探索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通过教学反思使下一次的教学更加有效。反思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没有反思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学。教学反思是对“习惯性教学”“经验性教学”的一种改变,人喜欢生活在习惯中求得安稳,所以没有反思教学就会使教师满足于自己使用过的教学方案,容易陷入由自己制造的种种习惯性偏见中。
从整个思想政治课“导学案”的设计结构上看,以“导学案”为载体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可行的,而且通过一学期的实施证明是有效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用一种理念――“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增加光明、和平和宁静”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将继续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来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在反思中寻求新的突破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
篇8
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多为“90后”,受家庭环境等的影响,其自身所特有的心理素质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日益凸显,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生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加强对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需要充分重视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出现了大量的所谓“非主流”。而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前,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以对症下药,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当前,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基本表现在:
1.思想活跃但缺乏自我认知
虽然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能力有限,但是其思想更加活跃,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同时更容易接受现实的思想和事物,创新能力强,进步性大。但是,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认知,或者对自身定位不足,对于高职教育存在错误的认识,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同时,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合理的规划,不能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和利用,从而出现在平时“空虚寂寞冷”,关键时刻则手足无措的情况。
2.能力突出但缺乏组织纪律
高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巅峰时期,自我意识的彰显,使得其愿意向他人展示自身的能力和才华,加上高职院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得他们的能力十分突出。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许多高职大学生存在我行我素的行为特点,出现一些不良现象。
3.目标尚存但欠缺心理素质
在进入高职院校时,大部分学生都怀有美好的愿望和强烈的自信心,希望可以通过大学的学习,掌握相应的技能,以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愿望。但是,在实际学习中,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由于心理素质的欠缺,许多学生失去了信心和勇气,不能正视自己的失败,从而出现一遇打击就一蹶不振的情况,甚至部分学生产生了抑郁心理,走上轻生的道路。
二 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针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需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年龄优势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看,辅导员的年龄通常都在30岁以下,与大学生的年龄相近,其言谈举止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与大学生的思想更加贴近,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中进行灵活处理。
2.定位优势
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其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和信任。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掌握,通过与学生的全面接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然后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解决其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三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对于辅导员而言,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师表艺术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自身的能力必不可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学生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共同提升的过程。因此,对于辅导员而言,一方面,要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素质,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要严以律己,做好表率,强化自身的修养,形成良好的师德,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使得学生可以“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效其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2.倾听艺术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倾听艺术的作用尤为明显。对于辅导员而言,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涵养,同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因此,辅导员应该学会倾听艺术,通过亦师亦友的身份和宽容的态度,聆听学生内心深处的话语,了解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
3.情感艺术
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也是对学生最为了解的人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以情感沟通为桥梁,走近学生,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教育中做到情理交融,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减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存在着许多的思想问题,对其自身的成长极其不利。因此,辅导员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渴求,努力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进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56-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困扰的问题是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单调、说教等。面对当前的信息时代和“90后”大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需求。基于教学内容,建立在师生双向互动的基础上,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以创造性学习为机制的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它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和师生双向交流,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行动导向”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瑞典。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多欧美教育学家都曾针对行动导向教育理念著书立说,甚至展开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他们的教育思想都充分体现了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培养的行动导向理念。而它最终作为一种具体的现代教育方法或者成熟的教育模式,则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内涵是: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组织和开展多种活动形式(或者行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开发自主思考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行为能力,其核心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行动过程来完成相应的学习过程,也即是通过“行动”完成或学习任务和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最典型的特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和评价都要始终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具体来说,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如下特点:
1.“行动”是学习的核心和载体。“行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考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生命线。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各种学习“行动”中,以做促学,即通过“行动”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动培养同时进行,以培养有能力有学识的实用型和适应型人才。
2.“行动”是学习过程的纽带。“行动”首先是塑造大学生个体能力与个性的能动过程,但更是建立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中既能提升大学生个体的行为能力,又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生、师生合作学习空间,生生和师生围绕“行动”而产生的交流与协作,很好地培养了大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而这两种能力是当前大学生社会职业发展和个体生存的重要素质。
3.“行动”是教与学的新型关系的塑造者。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形式上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转变了传统高校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它始终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和重心,推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导性地自我控制,而教师则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持者、咨询者和辅导者,从而实现了大学生有引导的自我创造为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潜力和能力的充分发掘和培养。
4.“行动”是创造性学习的源泉。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它通过丰富多彩的行动和任务形式,由学生主动学习,依赖学生的自主创造和自我组织来完成,这恰好克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法满堂灌的缺陷,使得学习的结果和效果多样化、动态化、创新化和个性化,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适应当前多元化和应用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明显加强,而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其“做与学”相互交融的教学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单一灌输、轻师生互动的不足。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顶层设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多地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教学行为,呈现出单兵作战、偶发、缺乏可持续性等特征。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顶层设计。第一,统筹协调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容与范围。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分门别类、避免重复。第二,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纳入每学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设计中,集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专题研讨和集体备课。第三,将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掌握和使用熟练程度列入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精彩一刻评委打分的观测点之一。第四,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编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用书,加强宏观指导与科学设计。
(二)更新观念,结合实际,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外,还必须建立在熟悉教材内容体系基础之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要学会结合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联系当前时事热点问题,精心设计与组织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通过“行动”收集相关信息、制订合适的计划、选择优良的方案、实施任务的目标、反馈任务过程产生的信息到最终对“行动”获得的成果进行评价。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潜能,又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讲到收入分配、贫富差距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课堂上分享社会调查的结果,从而加深大学生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和贫富差距形成原因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与水平,由自发转变为自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课堂实践教学的成败,同时,也决定了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评价与认同。一次成功的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主持人和指导者的角色,他能够不断地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完成“行动”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熟练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紧紧围绕学习行动或者任务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正如学者柳菊兴指出的:“教师可把教材的内容融会贯通到问题的设计中,选择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这也符合理论的本性,因为理论是面向现实世界、认识和把握现实生活,关注人类命运的理论”。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比较高超的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与水平,唯有如此,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使用才能由自发转变为自觉。
(四)创新行动教学法,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力与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具体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考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同时借助多媒体等诸多生动、鲜活的形式,避免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单一、呆板和枯燥,有效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与吸引力。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能主动、快乐、真实和创造性地参与教育教学“行动”,一起系统解决问题―― 他们通过共同地研究问题、工作配合和不断地理解,同时实现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各种经验的积累。最终,用行动导向的方式使大学生通过亲力亲为的参与和真实的感悟内化,获得从思想道德角度的正视自我、评价自我、发挥自我教育的能力,推动自我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并能正确认识个体与家庭、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使他们都能成为敢于行动、富有责任和使命感的坚实人才。
三、小结
探索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系统教学方法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行动导向教学法所体现的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导的先进理念,展示了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途径。借助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师生平等互动的双向教学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和交流性,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大学生积极、主动、真实地参与教学情境,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地从思想道德和社会的角度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推动大学生自我思想、道德的发展与完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副其实地成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渠道,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政治思想与道德的实践能力。根据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最终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更高质地实现。
因此,钻研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结合路径,实现系统、成熟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更好地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以较为自觉的方式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和塑造。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法从根本上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郎振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2]陈锡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新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3]柳菊兴.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10)
篇10
在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思想引导的过程中,由于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极为活跃,若仅沿用传统的硬性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强行规定爱国的行为,将不适应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柔性管理作为新的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面前渐渐展露出其优势,在很多企业的管理中得到了广泛性的应用,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爱国思想引导中,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应用柔性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
1.柔性管理的定义
管理学中的“柔性”一词,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所谓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来的,指的是以以尊重人和激发人的热情作为核心,以“人性化”为标志,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它主张通过关心体贴、启发引导、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之中将重要理念引入人的思想以及行为之中,“坚持以人为本”,人文色彩丰富。
2.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爱国行为的思想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己经成为社会中一个人数众多的独特群体,他们在继承了五四爱国精神和上个世纪爱国主义行为的一些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发展和创新了很多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
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爱国思想的现状特点,是探索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与方法的重要基础, 是全面加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爱国思想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爱国思想现状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不少的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仍还停留在革命年代的斗争思维上, 没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及时丰富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内涵。
其次,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经济上的富足、信息渠道的便利、个性色彩的突出等因素促使他们自幼便形成了强烈的平等意识与快乐取向。他们不再是轻信与盲从的一代, 他们善于思考, 赞赏自主, 追求多元化,对言行标准有更高的要求。另外一方面, 新的时代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们带来了来自现实的各种压力, 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陡增的生活压力, 似乎也为他们降低自己的爱国主义标准提供了一个完备的借口。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成长的开放环境给他们涂上了较为明显的市场经济的功利化色彩, 使得他们常用急功近利的标准来评判事物的得和失, 看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顺此逻辑, 因而不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想当然地得出了现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本失效的结论。
最后,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18到23岁, 正值青春焕发、朝气蓬勃的阶段。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了工业化、转型化、全球化浪潮对身边这个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因此, 与其父辈或兄辈相比, 一方面, 他们对市场、对新鲜事物更具接受能力, 对时尚和新潮更乐于追求和热捧。这一点仅从他们对各种市场活动的热衷, 对各种雷人的追星族和时代秀的认同即可看出。另一方面, 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对于自认为远离市场的、用处不大的历史文化等基础知识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3.柔性管理方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爱国思想指引下的具体应用
3.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柔性管理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体现,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爱国思想引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一是以民主的精神、亲和的态度与青年群体接触,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对话,准确把握他们的特点,采用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引导方法,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充分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选择权,让他们在参与到一些国家的爱国行为中,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形成爱国的凝聚力,从而培养爱国情感,完善爱国意志,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3.2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感引导
爱国情感是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它是一种稳固的深切的爱国之情,是奠定在对爱国主义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要以一定的认知能力作为基础,是爱国主义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青年群体的时间多半是在学校度过,因此要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我们要重视环境的熏陶作用来培养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感。
3.3正确引导青年群体的爱国心理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不仅需要具有爱国认知,还需要拥有实践爱国行为的能力。既要有对突发事件的判断能力,正确选择行为方式的能力,还要有为国家奉献办实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导致个体爱国行为的引发。
4.结束语
柔性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将会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爱国思想引导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一、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具体说来,高校辅导员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辅导员的指导教育作用、辅导员工作具有生活性以及辅导员能深入学生内心,其具体内容如下:
1.辅导员的指导教育作用
辅导员的指导教育作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有着良师益友般的亲密关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一般来说,辅导员的指导教育作用主要是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用学生能够倾听和接受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指导,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的关爱,不易产生抵触情绪,有助于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在实处。
2.辅导员工作具有生活性
辅导员工作具有生活性是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之一。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工作具有生活性,是因为辅导员是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接触最多、对其影响力最大的人,无论是从工作内容还是工作性质上来说,辅导员的言行举止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直接榜样。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工作的生活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
3.辅导员能深入学生内心
辅导员能深入学生内心是高校辅导员的又一显著优势。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辅导员能深入学生内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深入细致。对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求助的就是自己的辅导员,这就使得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程度强于其他人,更能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心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生活性更强,效果也更好。
二、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策略,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
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之一。高校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一方面,学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训,帮助辅导员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促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学生中全面宣传辅导员的重要作用,搭建二者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与辅导员交流,建立密切的联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管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管理,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管理,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常规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常规性日常管理工作是辅导员的基础性工作,辅导员其它工作也必然以此为基础、以此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公寓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对高校辅导员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生公寓,必须建立公寓制度,通过走进公寓了解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维方式确定教学的切入点和着重点,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3.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在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不容忽视。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校园文化平台。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优秀的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二是校园网络平台。校园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搭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三是社会实践平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对高校辅导员而言,辅导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用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品格,增长学生的才干。
总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管理、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推进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翟尧.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高的方法研究[J].网络财富,2009,(21).
篇12
1.课前认真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基础”课看似内容很少,也很简单,但是要想上好这门课还是很不容易的,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我们大学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为了让学生成为人的课程,另一类,为了让学生成为某类人,某种人的课程。前者照顾到他的修养和幸福,后者照顾到他将来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基础”课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人”的课程,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就要求“基础”课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但要思考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还必须要思考如果使这些知识真正的内化于学生心灵,又外化于其行动,使这些理论知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开始上这门课时就要对学生进行一下摸底,如可以先进行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以后的备课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课前准备最基本的就是必须熟悉教材内容,首先就要认真研读教材上的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都能理解透彻,重点难点做到烂熟于心,这样才可以在讲课的时候做到游刃有余。当然,要把课上好,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多看相关的参考资料,做到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同时多看新闻,及时了解时事政治,浏览相关网页,多了解新观点、新事物。上课前再把这些课内、课外的观点和知识加以总结,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其次,“基础”课教师要备好课,还要注意平时多积累。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课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知识上要求知识面宽广,不但要熟悉政治理论、法律理论,还要了解历史、经济、军事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在能力上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有较好的组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这就需要“基础”课教师平时一定注重自我充实和提高,不断学习、深造,跟上时展的步伐,时刻保证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能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且,一个知识渊博且好学的老师会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很多正能量,可能会让不爱学习、被动学习的学生变为主动学习、爱学习的好学生,从而提高“基础”课上课的效果。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
教学方法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都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像“基础” 课这样一门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政治和法律理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一味的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显然是不适用的,只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对政治课越来越反感。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学习障碍症”、“阅读障碍症”,不爱学习,对上课提不起兴趣,甚至讨厌学习、讨厌上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现尤其突出,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首先,案例教学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是案例一定都要精心挑选,既要非常经典、与所讲知识点紧密衔接,又必须与学生紧密相关,能触及学生心灵,能给学生一些启发。如在讲到第一章绪论中“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意义”这个问题时就给学生讲了一个大学生就业时因自身修养比较高而获得国家某部委实验室的工作,而其他平时表现比他好、成绩比他优秀的同学都失败了的案例,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在大学除了学习知识,其他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其次,角色互换法在“基础”课的教学中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上讲台来讲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如爱国主义一章中“爱自己的故土家园”这个问题就可以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到讲台上来“夸夸自己的家乡美”,可以让他们做ppt,并穿插一些图片、音乐、视频等,如有需要可以在课下先给学生做一些相关的辅导,然后让他们自己做,讲完了再和其他学生分享一下准备和讲课过程的心得体会,一定收获很大。此外,多媒体教学法也深受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接受和喜爱。高职院校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丰富,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可以起到浓缩精华的作用,还可以找一些比较有意义又简短的视频,在讲到相关的知识点时给学生观看,影视教育形象生动、直观感人,具有很高的思想教育意义,可以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激发其塑造完善人格。如第二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内容很重要,又很抽象,高职学生基础较差,光靠说教达不到好的效果,这时就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视频来辅助教学,如《断臂女任吉美》的视频就很经典,也很能震撼学生心灵,还可以精选《感动中国》节目的一些相关人物的等。
3.多与学生交流、多关心学生
篇13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指引下,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建设进行很多有益探索。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没能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导致就业指导课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
一、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 就业指导课自身教学的需要。(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这一规定明确提出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虽然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两者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比如,就业指导课中的择业观、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内容相互渗透。再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国情教育与就业指导课中的择业观、职业素质教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就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和平台。另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始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无论是宣传就业政策,培养正确的择业观,还是训练就业技巧,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2. 高职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观念的需要。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找工难”与“招工难”现象同时并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就业观念问题。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中存在很多误区:择业目标理想化,起薪水平上期望值过高,地域上目光聚集在大城市发达地区;过分注重自我价值,淡化社会价值,功利主义倾向比较突出等。可以这样说,高职学生就业不存在根本性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择业观,正如今年两会期间某些政协委员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的建议:转变观念,扔掉面子,就业的路会更宽。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这就需要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3. 培养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需要。心理素质是指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思想素质、智力开发、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是一种基础性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成功就业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不健康的心理:由于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有些高职学生在择业、就业这道关口前茫然不知所措,不明确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缺乏自信心和应变能力,心理准备不足;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求职失败,就会非常沮丧和消沉,自卑和挫折心理严重;在择业过程中,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主观意识淡薄,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较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存在落后保守的一面,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浓,在创业上有较为严重的畏难情绪,等等。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挫折、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4.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根本。新时期各类员工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卓越的职业素质是获得职业发展的基石,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在事业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