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血压治疗有效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研究选择11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先报倒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2008年8月到2010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119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和对照组(硝苯地平组)。其中男性67例,女性52例;年龄分布为68.9±10.9岁。所有研究人群均符合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和分级[1]。
1.2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治疗方案: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次*d),连续服用8周;对照组(硝苯地平组)治疗方案:采用硝苯地平10mg/次。3次/d,连续服用8周。若治疗2周后无效则加大药物使用量。疗效评价;显效为舒张压下降值≧10mmHg并且降至正常值或舒张压下降≧20mmHg;有效为舒张压下降值
1.3治疗控制与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双录入,以保证数据的质量。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统计方法为配对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研究人群一般资料分析
对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和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研究人群一般资料分析
2.2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前后比较
对研究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2。
2.3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分析
对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总有效例数为58例,占93.6%;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47例,占82.5%,两组总有效率之间存在差异(P
表2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前后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表3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2.4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
对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发现,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2例,占3.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14例,占24.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表4 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表现为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的综合征,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长期高血压不注意控制可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它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而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其他器官的并发症,因而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
临床常见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为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等,其中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其可以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对平滑肌的作用远远大于心肌[3]。其与钙通道的相互作用决定于它和受点结合和解离的渐进性速率,因此临床药理作用逐渐产生,持续时间较长,利用率高[4]。本论文选择11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进行患者研究。对研究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于硝苯地平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32(12):1060-1064
篇2
本研究选择11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先报倒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2008年8月到2010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119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和对照组(硝苯地平组)。其中男性67例,女性52例;年龄分布为68.9±10.9岁。所有研究人群均符合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和分级[1]。
1.2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治疗方案: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次*d),连续服用8周;对照组(硝苯地平组)治疗方案:采用硝苯地平10mg/次。3次/d,连续服用8周。若治疗2周后无效则加大药物使用量。疗效评价;显效为舒张压下降值≧10mmhg并且降至正常值或舒张压下降≧20mmhg;有效为舒张压下降值<10mmhg并且降至正常值或舒张压下降10~20mmhg;再或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无效为以上两个评价标准均不符合。
1.3治疗控制与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双录入,以保证数据的质量。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统计方法为配对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研究人群一般资料分析 对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和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研究人群一般资料分析
2.2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前后比较 对研究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分析 对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总有效例数为58例,占93.6%;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47例,占82.5%,两组总有效率之间存在差异(p<0.05),见表3。
表2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前后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3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4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 对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发现,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2例,占3.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14例,占24.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表现为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的综合征,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长期高血压不注意控制可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它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而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其他器官的并发症,因而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
临床常见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为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等,其中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其可以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对平滑肌的作用远远大于心肌[3]。其与钙通道的相互作用决定于它和受点结合和解离的渐进性速率,因此临床药理作用逐渐产生,持续时间较长,利用率高[4]。本论文选择11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进行患者研究。对研究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于硝苯地平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32(12):1060-1064
篇3
高血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极易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卡托普利是历史悠久的降血压药物,适用于各种类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硝苯毗啶也是活跃在临床一线的常见降血压药物,二者单独使用均可取得一定的降压效果。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卡托普利联合硝苯毗啶治疗高血压患者92例,疗效优于同期采用硝苯毗啶治疗高血压患者70例,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12例,均为男性;年龄24~46岁,平均40.2岁。经眼底检查、心电图等进行高血压分级,112例中1级高血压12例,2级32例,3级68例。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治疗组72例。纳入标准:1979年WHO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住院治疗,采用台式血压计每天早中晚测量患者右上臂(卧位)血压3次,给予对症处理和戒烟酒、心理疏导、减少盐摄入量、适当进行运动等综合治疗。治疗期间定时观察患者血压情况、心率变化、血脂血糖、电解质等,部分患者给予心脏超声检查。对照组:给予硝苯毗啶口服治疗,3次/日,10mg/次。治疗组:卡托普利联合硝苯毗啶用药,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卡托普利,3次/日,12.5mg/次。两组患者均保持规律用药4周。患者出院后保持随访15个月。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用药后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140/90mmHg),或血压下降幅度>30/20mmHg;②有效:用药后血压未恢复至正常水平以内,血压下降幅度>20/10mmHg;③无效:血压未下降或升高。显效率=显效例数/总例数,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疗效比较:对照组经过口服硝苯毗啶治疗,显效率17.1%,总有效率74.3%;治疗组经过卡托普利联合硝苯毗啶治疗,显效率82.6%,总有效率97.8%。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药物治疗后,对照组不良反应9例(129%);治疗组不良反应3例(33%)。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高血压是一种容易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疾病,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治疗的收益主要体现在降压本身,不同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和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别,联合用药能够有效降压至正常水平[2]。故近年来围绕如何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较多,试图选择一种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适用面广的高血压治疗组合方案。
卡托普利能够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以及醛固酮分泌,不仅降压作用明显、适用面广,还能够保护心肾功能,有助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而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牛黄降压丸比较无显著差异[3]。硝苯毗啶可以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和心肌耗氧量,并能缓解冠脉痉挛,增加心肌供氧量,作为高血压治疗用药硝苯毗啶降压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不会导致血糖升高[4]。
本次研究采用卡托普利联合硝苯毗啶的组合方案,证明该高血压治疗组合方案具有以下优势:①降压疗效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78%,远远高于仅口服硝苯毗啶的对照组;②安全性高,硝苯毗啶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轻微头痛、心率加快、踝部水肿等,卡托普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疹、咳嗽等,本研究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33%,远低于对照组,表明二者联合使用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研究也证明,硝苯
毗啶可以增快心率,卡托普利能够降低心率,联合使用可以降低对心率的影响;硝苯毗啶能降低中风几率;卡托普利与硝苯毗啶不会对胰岛素和血脂产生影响,可以用于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的降压。另外,卡托普利与硝苯毗啶均价格低廉,不会过高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卡托普利联合硝苯毗啶具有降压效果好、安全性能高、适用范围广、经济负担小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2.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共调查高血压患者病历2850例,其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5:1,患者的年龄为26—83岁,平均患者年龄为58.2岁。在全部的2850例患者中一级高血压患者有323例(11.33%),二级高血压患者1412例(49.54%),三级高血压患者1115例(39.12%),低危高血压患者592例(20.77%),中危高血压患者1056例(37.05%),高危高血压患者692例(24.28%),极高危高血压患者510例(17.89%)。
2结果
2.1利尿剂
对于静脉注射药物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一些急症患者,在一二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几乎不使用,只针对三级或者患有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才利用口服利尿剂的方式配合治疗。主要是由于基层医院中对于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认识程度不足,过分的担心利尿剂的毒副作用。
2.2中、短、长效制剂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药物都属于治疗高血压的中短效制剂,这些药物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被大众所接受,多数来门诊就医的患者都用过此类药物进行高血压治疗,而治疗高血压的长效制剂不能够被人们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类药物的价格普遍都比较高,而且药物的依从性比较差。
2.3中成药制剂
在门诊所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有37.12%的患者曾经服用过这类的药物,服用中成药制剂的患者主要为一二级的高血压患者以及来自农村的高血压患者,这是由于这些患者在购买药物或者在乡村就医的时候被误导而购买的。在基层医院的住院治疗中服用中成药制剂治疗高血压的患者中仅有10.23%,都为辅治疗药物。
2.4患者血压的监测状况
在基层医院所收治的全部高血压患者中有71.21%的患者接受全天24小时的血压监测,而在门诊就医的患者血压监测大多都是进行不定期监测。这就导致在门诊收治的患者治疗处方不能够动态化、个性化的为患者制定,不能够24小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平压、降压治疗,这也导致了患者的血压顽固难以控制。
2.5对患者用药情况的分析
来医院进行复诊的全部患者中,有62.31%的患者不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长期、连续服用药物,而且有34.12%的患者擅自更换药物。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偏远地区的高血压患者购药不方便,有的听信偏方而不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药物。
3讨论
3.1患者处方制定不够灵活
基层医院制定的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种类和剂量不能够很好的按照病人的病情进行合理的调整,这就导致治疗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患者变化的病情,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3.2不能够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根据笔者对本院所收治全部患者中患有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情况发现,部分医院临床医生对高血压治疗药物的性质掌握不够全面,在药物的选择、药物的用量等方面不能够按照患者的病情坐车合理的变化,而且不能够有效的处理患者的合并症,不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脂,这就导致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够明显。
3.3医生对如何有效防控高血压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大多数患者对高血压这种疾病的危害认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的时候不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疗,用药过于随意,而且用一些偏方进行治疗,这就导致患者的高血压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在基层医院中加强医务人员对高血压防控的宣传力度要加强,避免患者盲目用药,延误治疗高血压的最佳时机。
3.4基层医院要建立、健全对患者的血压监测力度
我国的高血压患者有2亿人之多,而且有将近13000万人分布在农村,由此可见在高血压防治中基层医院是多么的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提高基层医院医生的业务素质,从而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坚持树立长远目标,为高血压患者制定高质量、低费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篇5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60例,男200例,女160例,年龄40~80岁。全部患者均符合《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方法:联合用药是将卡托普利片25mg,3次/日;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1次/日;美托洛尔片12.5mg,2次/日;双氢克尿噻片12.5mg,2次/日。
结 果
在360例高血压患者分析中发现,本组采用4种常用的一线降压药物联合应用于患者。结果治疗2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血糖、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差异。心电图有明显ST段压低的较前上移约0.05mv,治疗前有明显头晕、心慌、乏力、气短、夜眠差的患者治疗后上述症状均有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故SBP平均下降10mmHg,即可以使患者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下降30%,中风死亡风险下降40%。证明了降压治疗可以使中风发生率下降30%~40%,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20%~30%,心血管死亡率下降30%~40%[1]。其中高血压发病的多元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人体的血压受到自动调节、肾上腺素能机制调节、盐机制调节以及体液、激素机制调节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高血压的产生也就有可能与其中一种或多种机制有关,且相关的程度彼此不一,在临床上则表现为抗高血压治疗疗效极大的个体差异,以及单药治疗较低的降压达标率。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治疗通过干预多种升压机理,提高了抗高血压治疗的疗效。同时,多种药物以较低剂量的联合应用,减少了因高剂量产生的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甚至在药物的联合应用中可以将彼此的不良反应进行抵消,从而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目前的高血压指南明确提出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140/90mmHg,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130/80mmHg。为了降压达标,5大类降压药物都可作为抗高血压治疗的初始用药;但对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对2级及2级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建议将联合用药作为起始治疗[2]。新版ESH/ESC指南对起始治疗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益处做了如下描述:①两种药物小剂量联用,避免应用单药全剂量时出现不良反应;②对于血压非常高的患者,联合治疗可以避免寻找有效单药治疗的徒劳,或减少器官损伤;③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将两种药物制成一个药片,简化了治疗并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④联合两种药物起始治疗,可使患者血压尽早达标。
讨 论
为使血压尽早达标,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应用2种或更多种的药物联合。联合用药是当前及今后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趋势,今后几乎8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需要联合用药治疗。绝大部分Ⅱ级(BP 160/100mmHg)或Ⅱ级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即使Ⅰ级高血压,但同时合并3项危险因素或已有靶器官损害,或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或伴有临床心血管病的高危、极高危患者;60~65岁以上的收缩压较高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超过目标血压20/10mmHg的患者。均需联合用药才能使血压达标。并能减少许多因大剂量单一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疗效确切,且能兼顾患者并存的其他疾病,对于控制血压,尤其是中、重度高血压非常重要。这是治疗高血压、防治并发症和改善预后的必然需要。另外理想的降压疗效,良好的依从性,最终将有效降低或逆转因高血压产生的靶器官损害。而且目前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分为对血管容量系统的影响,及对神经、体液系统的影响,对不同系统起作用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如利尿剂与ARB则通常能取得更好的降压疗效。能使高血压患者在长期治疗中具有更好的依从性,而患者的依从性对成功的降压治疗是至关重要的[3]。鉴于高血压发病的多元性,以及大型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能够通过叠加效应,有效降低血压,降压效果比单药剂量加倍的效果要强5倍。5种主要降压药物-噻嗪类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起始和维持药物。
综上所述,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物联合应用的优点在于,不同的降压药物,其作用机理可以实现互补;降压达标率高,不良反应少;患者长期用顺从性好,有效保护靶器官并可较为显著地降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只有将血压长期控制住,才能减少脑卒中、心脏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收治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与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判定标准相符,同时伴随原发性高脂血症。男31例,女23例,年龄42-74岁,平均(56.4±3.7)岁;病程1-19年,平均(9.4±1.3)年;患者治疗前血清内总胆固醇含量为6.00mmol/L及以上,三酰甘油水平不低于2.10mmol/L。将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脂、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肝、肾、胆等重要器官有严重疾病患者,有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患者排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每日于早晨给予患者5mg氨氯地平(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20020390)治疗,于患者睡前给予10mg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20093819)口服治疗,连续治疗4周。4周后未取得理想治疗效果时,将氨氯地平给药剂量加至10mg/d,于早晨顿服,连续治疗8周。
1.3 疗效判定
治疗前、后对患者血压、血脂展开测定,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患者临床疗效展开判定。(1)根据全国第四届心血管会议(1999年)修订的疗效判断标准判定高血压疗效:显效:患者舒张压降低到10mmHg或更低,且舒张压下降值不低于20mmHg;有效:患者舒张压尚未达到10mmHg,然而已有10-19mmHg下降,或是收缩压有30mmHg以上下降;无效:患者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2)高血脂疗效判定标准:利用1993年卫生部出台的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展开高血脂疗效判定:显效:患者TC有20%及以上下降,或TG有40%及以上下降,或HDL有0.26mmol/L及以上升高;有效:患者TC有10%-20%下降,或TG有20%-40%下降,或HDL升高0.10-0.25mmol/L;无效:患者改善情况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
2 结果
治疗后,高血压治疗效果为:显效29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为94.44%;高血脂治疗效果为显效26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为83.33%。治疗期间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9.26%,其中胃肠反应3例,面部潮红、头晕2例,均在患者可耐受范围内,未经处理均于1周内消失,未对继续治疗造成影响。
3 讨论
高血脂一般无典型临床表现,然而当其形成后会在血管壁上发生沉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更窄,在长期积累及高危因素刺激下,当血管发生痉挛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碎裂为血栓,引发心脑血管严重性疾病,甚至可能造成患者死亡。有关调查显示,当高血压患者并发高血脂时,这两种疾病可对机内血管内皮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因此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更高。
氨氯地平属于第3代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目前已在心绞痛及高血压治疗中发挥了良好疗效。氨氯地平经口服后生物利用度可达15.0%,同时其缓释结构决定其半衰期较长,其平均排泄相半衰期是25h。同时,氨氯地平可对外周动脉发挥明显的扩张作用,血管亲和力较高,不会引起过多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是高脂血症经典治疗药物,其中阿托伐他汀钙是强效他汀类降脂药物,可对血管内皮的非调脂功能加以改善,在与降压药物联用时,可对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予以良好改善。在高血压并发高血脂患者临床治疗中,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联用可促使患者达到血脂、血压相应治疗目标并予以维持,促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发生率下降54%左右。
在本次研究中,54例患者治疗后,高血压治疗有效率为94.44%,高血脂治疗总有效为83.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6%,且不良反应均未对继续治疗造成影响。由此可见,在高血压病高血脂治疗中,应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篇7
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根据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情况,在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选择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并根据血压情况逐渐增加药量,以期控制血压。然而,从我国目前高血压的低治疗、控制率可以看出,现行的高血压治疗方法尚存在不足。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同一种降压药物可能适合张三,却不一定适合李四。针对性降压治疗有别于目前的盲目性降压治疗,它能根据高血压患者个体化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反应异质性,选择适合个体的降压药物,达到最优化的个体降压效果,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
针对性降压治疗,分两步走
一、高血压检测
开展有针对性的降压治疗,需通过新型高血压检测系统对每个高血压患者进行评价,随后确定治疗药物。新型高血压检测系统的建立是履行个体化选药的依据,该系统包括:①高血压常规检查:血压监测(包括诊所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并鼓励高血压患者自测血压,以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和鉴别诊所高血压;对初诊高血压患者常规进行尿常规、血糖、血脂(TC、 HDL-C、TG)、血钾、肌酐、尿酸、心电图和眼底检查。②高血压相关血管活性物质检测:血浆儿茶酚胺、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抗α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和抗AT1-受体抗体等检测,评价其病理生理状态。③血管重塑的检测: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内皮功能、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外周血管中层截面积、中层/管腔比值,用动脉功能测定仪检测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弹性,以及检查眼底血管以评价阻力血管重塑等。
二、根据检测结果选药
篇8
最初只有少数几种药物,如复方降压片、降压0号片、罗布麻片等,发展至今已有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CCB等六大类100余种。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从上世纪50~60年代的“套餐疗法”,70~80年代的“序餐方法”(阶梯方法),发展至90年代以后的“自助餐疗法”,完全实现了从单药治疗向多药联合治疗的转变。
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来,几种较为有效的中药制剂已被许多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常规降压方法和治疗原则。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1)降压西药+降压中成药或按摩、针灸。(2)降压西药+活血化瘀中成药或单味中药。(3)降压西药+食疗、中药药膳。
“群防群治”“同病异治”
我国高血压治疗经历过“群防群治”,即千人一药、千人一方的阶段,它在我国高血压治疗中起到过积极和肯定的作用。随着对高血压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资料的掌握,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高血压相关基因及其多态性被人们逐渐发现和认识。因此,个体化、种族化的“同病异治”方法被临床医生采用,成为高血压治疗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改良生活方式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如音乐疗法、限盐、控制体重等,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是重要的治疗方法。虽然原发性高血压占大部分(约90%),但近年研究表明,继发性高血压中大部分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因此改良生活方式已成为有效防治高血压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措施。
单纯降压治疗多靶点治疗与预防并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4月~2014年6月我社区医院收治的68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2000年)中有关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且在入组前完全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将68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4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46~87岁,平均年龄为(68.97±5.31)岁,病程在2~11年,平均病程为(5.30±2.30)年,对照组34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45~85岁,平均年龄为(70.43±6.03)岁,病程在3~10年,平均病程为(6.12±2.7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均经健康教育、饮食调整、心理指导、运动指导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不同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厄贝沙坦150g/次,1次/d,谷维素20mg/次,1次/d,均饭后口服。对照组:仅指导口服厄贝沙坦,服药方法同上。两组均治疗观察4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有关降压疗效标准评估两组患者降压效果,显效:舒张压下降程度≥10mmHg且降至正常血压范围或舒张压下降程度≥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程度≤10mmHg且降至正常血压范围或舒张压下降程度在10~19mmHg之间;无效:血压未达到正常范围[4]。
1.4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监测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监测方法和仪器相同),监测3次/d,取平均值为当天血压值,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并对比治疗前后血压情况[5]。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经谷维素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后,治疗显效29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经单纯厄贝沙坦治疗后,治疗显效21例,有效3例,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59%,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3 讨论
高血压的治疗目的为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治疗原则为改善生活行为、个体化控制血压标准、协同控制多重危险因素等。目前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常见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需综合考虑患者心血管状况、靶器官损害、合并症等,对于2级高血压患者往往需要同时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进行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谷维素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06%,远远高于经单纯厄贝沙坦治疗的对照组,且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社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应当首选谷维素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方案,其价格相对低廉更适合于在社区高血压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汉泉,曾伟群,苏艺明,等.谷维素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城乡结合部社区高血压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2):86-87.
[2]何菲,邹凡文,苏立,等.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2):5731-5732.
篇10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现估计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其中有15%~20%为顽固性高血压。担负着高血压治疗及长期系统管理主要责任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站,是高血压防治的第一线。社区高血压尤其是顽固性高血压的控制,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1]。本研究旨在观察社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后,血压下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社区医生对安体舒通在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认识,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在江阴市三个社区服务站正规管理的1316例高血压患者中筛查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137例,都未使用过安体舒通。男70例,女67例,年龄28~83岁,平均(50.5±8.3)岁;收缩压(158.3±11.6)mm Hg,舒缩压(98.1±9.2)mm Hg;降压药物种类平均4.1种;其中伴糖尿病28例,高脂血症18例,冠心病5例。
1.2 安体舒通用法
2012年1月开始在原降压方案的基础上每日加服安体舒通1~2片(20 mg/片),早晨顿服,共12周。
1.3 临床诊断标准
顽固性高血压的定义:是指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用了足量且合理联合的3种降压药物(包括一种利尿剂),血压仍在140/90 mm Hg以上,或至少需要4种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1]。
1.4 观察方法与指标
加药前及加药后12周分别测定血钾、肝功、肾功;血压、心率每周随访一次,随访时间均定于上午8-9点,到诊室静坐5~10 min,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间隔1~2 min测坐位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记录,同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
1.5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未降至正常范围但下降>20 mm Hg以上;(2)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0 mm Hg,但已经达到正常范围或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 Hg,或收缩压较前下降30 mm Hg以上;(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以及血压变化
137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加用安体舒通治疗12周后,64例显效,占46.7%,50例有效,占36.5%,总有效率83.2%(114/137);加药后患者的血压逐渐下降,与加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加药前后相关指标变化
加用安体舒通后,患者的心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所选患者中,1例男性患者发现双侧肿块、胀痛;1例男性患者有恶心等上腹部不适,无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异常。
3 讨论
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非常低,尤其是控制率不足10%[1],顽固性高血压的控制更是社区高血压治疗的难点。除了患者因素外,社区医生对高血压药物知识有限占很大程度。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是一种低效利尿剂,在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并未将其列入一线降压药物,因此社区医生在高血压治疗中很少关注到此药。事实上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处于高分泌状态,对其应用螺内酯(即安体舒通),可以达到安全并持久的降压效果[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和心血管系统的重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醛固酮又是RAAS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研究证实心血管系统具有完整的醛固酮系统,醛固酮通过以下多种途径影响血压:(1)水钠潴留、低钾、低镁:醛固酮可作用于肾脏,使Na+-K+-ATP酶活性升高,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钠泵对Na+的重吸收,并促进K+分泌增加,导致氯离子和水重吸收增加,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2)增强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迷走神经:醛固酮可促使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阻断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摄取,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率加快,血压上升;醛固酮还可抑制迷走神经,使交感神经活性进一步增强,从而使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的降压作用明显减弱;(3)促使心血管系统的重塑:醛固酮可促进心血管系统Ⅰ、Ⅲ型间质胶原的合成和沉积[4],促使心肌纤维化,致心室重塑和动脉内膜、中膜组织增厚,平滑肌纤维增生,致外周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又刺激强化心血管系统的肥厚性反应,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血压持续升高[5];(4)增加血管对多种缩血管物质的反应。
综上所述,醛固酮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原因。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能够阻断醛固酮导致血压升高的各个环节,抑制心血管Ⅰ、Ⅲ型间质胶原的合成,逆转心血管系统的重塑[6-8],改善动脉血管的顺应性,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减弱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多种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从而使血压持续平稳下降。本研究显示,137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加用安体舒通治疗12周后,显效者达46.7%,有效者达36.5%,总有效率83.2%(114/137),且降压药物种类由加药前的4.1种降至加药后的3.4种。同时观察到有的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剂量明显减少,分析可能与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有关。本研究中未出现高血钾及肝、肾功能异常,仅有1例男性患者出现双侧肿块、胀痛;1例男性患者有恶心等上腹部不适,予以停用安体舒通后缓解。在社区中联合小剂量安体舒通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得到了肯定的降压效果,增强了社区医生对安体舒通的认识。因此,降压疗效好,副作用少,价格便宜且为医保用药的安体舒通,适合社区医疗机构在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2]王清,孟庆松,裴冠中,等.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2,7(5):328-333.
[3]Pitt B,Zannad F , Remme W J ,et al.The effect of spironolactone o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failure : randomized aldactone evaluation study investigators[J].NEngl J Med,1999,341(10):709-717.
[4]Zannad F,Alla F,Dousset B,et al.Limitation of Excessive Extracellular Matrix Turnover May Contribute to Survival Benefit of Spironolacto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sights From the Randomized Aldactone Evaluation Study (RALES)[J].Circulation,2000,102(22):2700-2706.
[5]陈灏珠.心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44-745.
[6]Delcay C,Silvestre J S.Aldosterone and the heart towards a physiological function[J].Cardiovascular Res,1999,43(1):7-12.
篇11
1.2 β受体阻滞剂 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冠心病事件,对心肌梗死(MI)具有二级预防作用。与利尿剂、钙拮抗剂合用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吸烟往往会降低其疗效。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若谨慎给药,逐渐加量,患者能够很好耐受并使心功能改善。
1.3 钙拮抗剂(CCB) 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与欧洲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服用尼群地平2~3年后,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效应,脑卒中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0%,同时心血管事件、癌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增加。1999年国际高血压学会公布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指出对所有高血压各亚组患者钙拮抗剂均能有效降压,且耐受性好,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有预防脑卒中的益处。最好使用长效钙拮抗剂而避免使用短效制剂。
1.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ACEI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能逆转血管壁、心脏的不良重塑,恢复其结构和功能。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对糖、脂肪等代谢无不良作用。其抗高血压机制除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慢缓激肽降解,增加前列腺素合成外,还与血管内皮功能恢复,内皮舒张因子生成增加有关。ACEI能预防或逆转肾小球基底膜的糖化,有效地延缓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伴有蛋白尿患者肾脏病变的进程,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试验提示ACEI能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
1.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近年推出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血液动力学上的特性与ACEI较为接近,但对心脏与肾脏的远期益处与ACEI相似,这类药物较之ACEI的优点是没有咳嗽不良反应。
1.6 α受体阻滞剂 降压确切,对高脂血症和糖耐量异常者可能有利。能逆转左室肥厚,改善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排尿困难。
2 初始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应用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从20世纪50~60年代的“套餐疗法”, 70~80年代的“序餐方法”(阶梯方法),发展至90 年代以后的“自助餐疗法”[2],完全实现了从单药治疗向多药联合治疗转变。
2.1 初始药物治疗 原则上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而不强调一线药物的作用,坚持以个体化为治疗准则。任何一类均可作初始药物,使用顺序如下: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CCB、α受体阻滞剂。美国国家联合委员会报告指出:患者的初始治疗,如果没有用其他药物指征,应该选择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因为大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明,这两种药物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耐受或无效时,再使用ACEI、CCB、α受体阻滞剂。
2.2 长效药物 在药物剂型上提倡1天1次的长效制剂,其优点在于:患者易于接受;比短效制剂降压更持续、更平稳,并有可能保护靶器官;服用长效制剂能避免服用短效药物的患者因漏服或在夜间可能出现突发性血压升高而导致心血管性猝死的危险性增高。
2.3 小剂量联合用药 药物治疗从小剂量开始以减少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对单一药物有较好反应,但血压未能达到目标,应当在患者能够很好耐受的情况下增加该药物的剂量。可以通过联合用药最大程度地降低血压,将可能存在的与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减少到最小。如果一个药物的疗效反应很差,或是耐受性差,可换另一类型药物,而非加大第一个药物剂量或加用第二个药物。现有较为合理联合用药包括:常规联合用药,如ACEI加利尿剂、ARB加利尿剂、CCB加β受体阻滞剂、CCB加ACEI、CCB加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加利尿剂等;非常规联合用药;如合理的联合使用非降压药物如他汀类、硝酸酯类、阿司匹林以及镇静剂等[3]。
参考文献
篇12
高血压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呈升高趋势[1]。现在高血压患者大多数是发生在中老年人之间,但是,现在很多青少年出现高血压的症状,因此,高血压的治疗更加关注。目前高血压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降压药物种类繁多,其中非洛地平缓释片通过对血管钙离子受体高度的选择性,达到降压目的。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原发性高血压实施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非洛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治疗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54~82岁,平均(72.5±7.6)岁,病程2个月~20年,平均(10.5±1.2)年。其中基础疾病:肺心病12例,脑血管病变8例,冠心病6例。其中高血压1级10例,占20%;高血压2级31例,占62%;高血压3级9例,占18%。诊断标准依据WTO高血压诊断标准[2],排除对二氢吡啶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1.2 治疗方法
根据高血压患者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用药剂量,属于1级、2级高血压患者非洛地平缓释片给予初始剂量2.5 mg,1次/d,早晨口服;高血压属于3级患者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初始剂量5 mg,1次/d,每早口服。患者出现降压效果不理想,可在治疗1周后逐渐增加剂量,1个疗程为4周,最大剂量每天不超过10 mg。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心血管病会议药物疗效的评定标准[2],评定标准为:舒张压下降≥10 mm Hg,收缩压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 Hg以上,或降至理想血压为显效;收缩压下降10~19 mm Hg或降到正常水平,达到收缩压降至130~140 mm Hg,舒张压下降未达到10 mm Hg为有效;经治疗降压疗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本组患者50例经治疗4周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4.0%(47/50),其中显效27例(54.0%),有效20例(40.0%),无效3例(6.0%)。
2.2 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
患者治疗前后心率的检测值无明显变化(t = 0.713,P > 0.05);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舒张压及收缩压治疗后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11.910,t = 13.622,P < 0.05),具体见表1。
2.3 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患者50例经治疗4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4/50),其中水肿发生患者2例,发生率为4.0%(2/50),头痛出现2例,发生率为4.0%(2/50),皮肤潮红出现1例,发生率为2.0%(1/50),本组患者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经检查无明显情况异常发生,未造成继续治疗的影响。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是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疾病,目前高血压患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根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3]。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随着病情发展,在原发高血压的基础上,对患者造成进一步的侵害,同时诱发多种高血压的并发症,所以高血压治疗方法要恰当慎重。在高血压的治疗上,已经报道很多有效的方法,药物控制种类繁多,降压药的选择除不仅要保持作用持久、缓慢,还要兼顾靶器官损害[4]。非洛地平缓释剂属于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为一种二氢吡啶类降压药,与尼群地平可逆性竞争二氢吡啶结合位点,可阻断血管平滑肌挛缩。研究表明,非洛地平主要对血管平滑肌起到选择性抑制作用,降压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据临床试验表明[5],非洛地平缓释剂剂量超过每日10 mg可使降压作用增加,但是周围性水肿和其他血管扩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本研究采用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研究发现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0%(47/50),其中显效27例(54.0%),有效20例(40.0%),无效3例(6.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降压效果较好。据研究非洛地平能抑制肾小球血管内膜增生,对肾脏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降压的同时不影响血脂代谢,高血糖并不升高,不良反应发生较少[6]。本组5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4/50),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其中患者发生水肿2例,发生率为4.0%(2/50),头痛出现2例,发生率为4.0%(2/50),皮肤潮红出现1例,发生率为2.0%(1/50)。由此可见,非洛地平缓释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不良反应较少,降压疗效显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降压药物,可以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彦林,杨峰. 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老年原发临床疗效分析[J]. 药物与临床,2010,17(24):59-60.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1.
[3] 张红. 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2070-2071.
[4] 张长弓. 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3):147-148.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入选标准为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排除条件:继发性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其他严重脏器病变的患者,服用其他的降压药患者,对药物有过敏情况的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哺乳或妊娠期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入选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和对照组(单纯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每组各60例。联合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为43~80岁,平均年龄(51.5±4.2)岁,病程为2~16年,平均为(5.2±4.1)年,高血压分级为Ⅰ级患者23例,Ⅱ级患者25例,Ⅲ级患者12例;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为44~79岁,平均年龄(52.5±3.8)岁,病程为2~17年,平均为(5.1±4.0)年,高血压分级为Ⅰ级患者22例,Ⅱ级患者25例,Ⅲ级患者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其他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前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记录。联合组患者治疗方法:口服缬沙坦40mg/d,1次/d,另外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10mg/d,1次/d,连续治疗1个月;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只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10mg/d,1次/d,同样治疗一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早晚8点测量患者的血压情况,并且停止使用其他的降压药物,而且要求患者的饮食低盐、生活锻炼适量、禁烟禁酒,保持良好的作息。
1.3 评价指标以及疗效判断标准
评价指标: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等)。疗效判断标准:(1)显效: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DBP下降>20mmHg,SBP下降≥30mmHg,并且血压下降至正常范围;(2)有效: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5mmHg<DBP下降的范围<19mmHg,10mmHg<SBP下降范围<30mmHg;(3)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SBP下降<10mmHg、DBP下降<5mmHg。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数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c2检验,当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状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自的SBP、DBP均较治疗之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压状况比较 (X+S)
2.2 两组患者之间临床疗效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3 不良反应比较
对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如头晕、恶心及其他情况进行了比较,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高血压在我国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高血压发病患者中有绝大部分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只有少数患者血压升高可查明病因为继发性高血压。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段发展进步,继发性高血压比例虽有所提升,但是原发性高血压依然占较大比例。而血压控制不良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从而促进临床血管事件的发生,积极有效地使血压达标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环节[3]。由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因素繁杂,有代谢、饮食、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目前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膳食治疗、运动治疗、介入治疗、基因疫苗治疗等[4],但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还是保守的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各类降血压药物作用机制各不相同、疗效各异,选择合适的降血压药物成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关键[5]。
硝苯地平控释片使一种长效的钙拮抗剂,可以抑制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而又可以选择性的抑制细胞膜上过度开放钙通道,从而可以扩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达到降压作用,而不引起过度降压[6]。缬沙坦是一种新型口服非肽类的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7],可以竞争性、有选择性的与Ang Ⅱ受体氨基酸互相作用,阻止了AT1受体与其结合,从而达到降压作用。临床研究表示,抗高血压药物联合使用能有效降低血压、减少不良反应及延缓器官损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8]。
本文对两种药物联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比,联合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与治疗之前相比较,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联合组患者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相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并无明显差异,医师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学军.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70例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5):74-75.
[2] 黄雨晴,冯颖青. 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J]. 循证医学,2014,14(6):323-332.
[3] 孙宁玲,霍勇,王继光,等. 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21(4):321-326.
[4] 李莹,徐克雷. 高血压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8):1-4.
[5] 杨群菲,项伟忠.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