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护理诊断及措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热射病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热射病护理诊断及措施

篇1

1病历简介

患者,男,48岁。因被工友发现意识不清3小时伴全身发热,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小便失禁,急送我院急诊。入院时查体,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测T42.3°C,HR162次/分,BP未及,SPO250%,双瞳约3mm,不规则固定,压眶反射及角膜反射消失,口鼻可见分泌物,唇绀,GCS1+1+1,双肺可及湿鸣音,急诊血生化提示肌酐127umol/L,血气分析提示呼吸性酸中毒,Ⅱ型呼吸衰竭,胸部CT提示两侧胸腔积液,邻近肺组织膨胀不全,考虑休克时呕吐误吸引起肺部感染,立即予建立两路静脉通路、吸痰、气管插管呼吸皮囊辅助呼吸、呼叫呼吸师,遵医嘱使用去甲肾上腺素2mg+生理盐水50ml微泵以5m1/h泵注,大量补液,冰袋敷腋下物理降温。后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提示SaO2:85%,留置导尿,初始尿量10ml,复测T41.7°C,予冰毯,冰盐水输注等治疗,查血生化示:电解质紊乱,血钾2.37mmol/L,肝功能指标严重异常,凝血酶原时间120s(11.5-40s),部分凝血酶原时间180s(28-40s),提示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且患者之后出现咽部出血。经过持续大量补液及调整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维持血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辅以补钾,护肝等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体温有所下降。后因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予收住ICU,但之后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自动出院。

2急救与护理

2.1降温处理热射病急救中快速降温是重要手段,降温速度决定患者预后。患者入院后,护士迅速评估患者,立即予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开通两路大静脉通路,准备抢救用物配合医生积极抢救,同时采用多种降温措施,冰袋物理降温,冰毯的使用及大量输注冰盐水等,有效的控制了体温,见图1。

2.2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患者入院时意识不清,口鼻可见分泌物,为防止分泌物进入气道引起误吸,护士予患者立即平卧位,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配合医生立即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做好气道管理,监测气囊压力,保持了患者呼吸道通畅,未发生误吸。

2.3抗休克治疗严重的休克可引起重要脏器血供及氧合不足,加重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因此积极抗休克是提高抢救的关键。护士立即开通静脉通路,积极降温的同时快速补液、输注冰冻血浆等,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凝血功能障碍。同时对症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根据血压的水平调节速度。

2.4持续的密切观察病情心电监护,严密的观察患者的体温,每15-30min测一次体温,患者体温将至38度以下后,控制肛温在36-37.5°C。同时观察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及尿量、意识神志、皮肤黏膜等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讨论

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其中热射病有“隐形杀手”之称。它的病死率与高热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临床资料证明中暑病人的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对机体的损害越严重。该患者意识不清3小时后才被工友发现送至急诊,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患者的救治。因此早期诊断、快速降温措施的实施及其他支持治疗可以降低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中暑前期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少尿、面色苍白、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在上述情况出现时及时的安排患者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也可用冰袋进行降温,及时补充含盐的冰水或冰饮料来纠正因为出汗而丢失的盐份和水分,或可服用藿香正气水来缓解中暑的不适,及时就医。有慢性心血管、肝、肾疾病和年老体弱者不应从事高温作业。中暑恢复后数周内,也应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暴露阳光,影响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殷平,殷立青,王帅.劳力性热射病并神经系统损害2例报告[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95-196.

[2]韦红.1例重症热射病昏迷患者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3,9(6):487-488.

[3]宋青.热射病,致命的中暑[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9(6):453-454.

[4]Ghaznaw,iHI,Ibrah in MA.Heat stroke and heat exhaustion in pilgrims performing the H a j(annual pilgrimage)[J].Saudi Arabia Ann Saudi Med,1987,7:323-326.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0年我院收治的25例重症热射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20岁。25例热射病患者均系某部队战士在室外高热、高湿环境下负重训练而发病。患者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变现,通体潮红,汗闭,体温40-43℃,心率130-145次/min,呼吸频率26-30次/min,收缩压70-8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75-80%;绝大部分患者出现四肢抽搐、呕吐、大小便失禁症状,伴有意识障碍;入院前休克8例,双瞳呈针尖样或不同程度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9例伴有呼吸衰竭症状;4例患者全身散在米粒般出血点,轻压不褪色。25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均升高;肾功能检查尿素氮、肌酐升高,5例出现蛋白尿。25例患者均诊断为重症热射病。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温、吸氧、扩容升压、置管导尿、心电监护等支持性疗法,积极防治脑水肿、DIC,营养心肌和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行右侧股内静脉置管,行持续性静脉一静脉高容量血液净化治疗方法,器置换液根据患者生化、电解质指标合理配置,血流量150-200ml/min,每天置换20-24L,每24h更换1次滤过器;同时于颈静脉建立另一静脉通路,进行抗休克与保肝护肾治疗。

2 观察与护理措施

2.1 生命体征观察与监测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连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重要生命体征;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重点观察患者瞳孔变化、神志意识、呼吸节律、出血症状等,准确记录尿量及24小时出入量,便于及时发现脑水肿、肺水肿、呼吸衰竭、肝肾损害等,为抢救赢得时间。

2.2 降温 入院后,立即将患者置于22℃空调房内,用医用酒精行全身擦浴,促进散热,在头部、枕部、腋下、腹股沟处等皮肤薄而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放置冰袋物理降温,同时,通过血透疗法将大量置换液输入患者体内,迅速降低患者体温,如事前将置换液置于冰箱冷藏20min,效果更好,可大大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减轻脑细胞的损害。

2.3 脏器功能护理

2.3.1 神经功能障碍的护理 体内高温引发的细胞毒性作用可引起脑细胞的变性、坏死,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调,严重者可致脑水肿、脑疝。25例重症热射病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意识障碍,予以短时间滴注20%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处理;休克患者予以纳络酮醒脑。治疗后,患者神经症状逐渐改善,抽搐减轻,呼吸趋于平稳,双瞳扩张并趋于等大。

2.3.2 呼吸衰竭的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是热射病的另一突出症状,热射病可直接造成肺损伤,引发肺水肿。患者入院后,首先要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在做好生命体征监测与血气分析的同时,予以高流量吸氧,改善肺功能。吸衰竭者或气道梗阻尽快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舌后坠时可用舌钳牵出, 再行放置通气管;气管插管过程中如患者突发呼吸急促,立即行气管切开术,清处分泌物,再行插管。插管通气过程中要确保气道的通畅,可每2小时采用100ml生理盐水加糜蛋白酶8000U沿套管边缘滴入,湿化气道,促进分泌物排出;当出现呼吸机抵抗、听诊有痰鸣音或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时应给予立即吸痰。吸痰前给予3min高浓度吸氧,吸痰管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粘膜,一次时间不超过15s为宜。

2.3.3 改善微循环 重症热射病患者循环系统障碍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速。救治原则为抗休克与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为此,积极补充血容量,联合使用多巴胺+阿拉明升高血压,扩容升压后21例患者未发生DIC。入院伴发DIC者,确诊后即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U抗凝,视病情每日1-2次,根据病情变化确定肝素使用时间。7例入院即发DIC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6天后,出血点消失。同时,根据血生化结果由血液置换通路输入相应量的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2.3.4 肝肾功能的维持 25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采用静滴甘利欣150mg/24h、能量合剂、输入白蛋白治疗3天后,患者肝功恢复正常。肾脏保护方面经血液透析、输液、碱化尿液等多方面的治疗,4-6天后,患者尿素氮、肌酐等肾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2.4 导管护理 热射病重症患者行血液净化透析治疗过程中要做好围导管的基础护理工作。一要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畅通,预防感染。导管外口与气管切口要用0.9%生理盐水单层纱布覆盖,并每天用医用酒精擦拭创面和周围皮肤;二要做好导尿管的护理工作。确保导尿管的畅通,定时清理尿液,防止逆行感染;准确记录出入量,便于评价肾功能。

3 患者转归 本组25例患者经血液净化治疗与综合护理12-15天基础上,治愈出院24例,治愈率96.0%。1例重症患者因热射病累及下丘脑、肺脏、肝脏等多个脏器出现多功能脏器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4 护理体会 血液净化透析治疗重症热射病患者具备诸多优点。一是通过持续的血液净化,清除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维持电解质等酸碱平衡,改善肾脏功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二是通过大量置换液的输入,能够迅速降温,缓解高热对全身细胞的毒性作用。治疗过程中,及时降温是确保疗效的关键[3],将患者体温快速降到38℃以下, 可大大降低脑耗氧量, 减少脑损害,从而降低并发症。对于入院发生DIC的患者应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时对入院未发生DIC的患者,应认真观察患者皮肤情况,积极预防DIC的发生;此外,准确做好监测工作,精确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结合中心静脉压监测指标调整合适的输注量和超滤量,确保重症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篇3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猝死率高.绝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可预防其发作。该患者既担心自己的疾病,又对ICD植入术不了解。并要负担昂贵的治疗费用,因而存在明显紧张、恐惧、沮丧及忧郁心理[4]。对此我们主动给患者做心理疏导。通过多次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本病的可能原因、发作过程特点告知患者。讲解ICD植入术的相关知识,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1.2病情观察 因Brugada综合征患者为SCD高危人群,且多在夜间深睡眠时发作,可能 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有关。因此,在ICD植入术前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高度警惕并预防患者猝死。各班护士严密观察尤其是夜间观察患者有尤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

2.1.3常规准备 向患者讲解术后配合的重要性,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去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以利于术后的配合。

2.2术后护理

2.2.1和术侧上肢活动 术后绝对卧床,术侧肢体制动,指导患者术侧上肢腕关节及肘关节适度活动,避免肩关节上举及外展

2.2.2伤口护理 术后伤口砂袋压迫6~8h防止血肿形成,期间严密观察有无红肿、渗出、伤口有无疼痛,皮肤变暗变紫情况。

2.2.3心电监护 术后连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脉搏、心律、心率的变化,及时发现有无电极移位或起搏器功能障碍。

2.2.4饮食及排便 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粗纤维、易消化饮食,可预防便秘。避免床上便用力过猛,使电极脱位。

2.2.5心理支持 虽然ICD能迅速有效地转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但反复放电,患者可发生明显不适感,胸部有发热、触电甚至濒死感觉,且患者大多数是在清醒状态下被电击,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和忧郁等异常心理。所以要告知患者ICD产生的电量非常小,不会对人体有不利影响,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

2.3出院指导 术后的1个月内不宜淋浴;3个月内术侧手不提重物、不上举过头部,尽量穿开衫、穿脱衣服时注意先穿后脱的原则;最初 1~3 个月,要避免剧烈运动,一般日常活动没有关系,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也可以。需要注意的是,起搏器植入侧的上肢要避免过度外展、上举,以免影响ICD功能或使电极脱落[5]。①妥善保管起搏器卡,外出时随身携带,便于出现意外时为诊治提供信息;②避免使磁铁靠近起搏器,包括磁疗健身器械;③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应远离电台发射站、电视发射台、转播车、发射机、雷达、马达、内燃机、高压电场、变压器、发电厂的发电车间、电弧焊接、医院的磁共振仪等强磁场和强电场;④起搏器患者应尽量避免手机靠近起搏器,打手机时最好使用对侧手,并使手机与起搏器的距离保持在15cm以上;⑤出院后1、3、6、12个月定期到医院复诊,以后每隔1年复查1次,5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当电池即将耗尽前随访1次/w。

3 小结

Brugada综合征猝死率高,ICD是目前唯一被证实能预防Brugada综合征猝死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植入ICD术前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做好猝死相关的急救护理,随时应对病情变化。植入ICD后,注意肢体活动,功能锻炼及相关随访。

参考文献:

[1]马业新,曾和松.心血管病诊疗指南[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80-181.

[2]郭荣,徐哑伟.brugada综合征的研究现况[J].中国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24(2):105-106.

篇4

1.1临床资料采用临床研究中的随机抽样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2年5月120例肺癌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34例,年龄34-92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超过50岁的有72例,50岁以下的有48例,均经临床表现、影像检查、病理检查确诊肺癌。

1.2方法我院采用美国GE公司的Discovery STE PET-CT设备,静脉内注射18F-FDG后,在休息50分钟左右开始扫描,扫描时间为15-20min。在扫描前嘱咐病人需禁食8小时以上,血糖控制在3.9-8.3mmol/l,示踪剂为18F-FDG,放化纯度>95%。注射的剂量以病人公斤体重0.08-0.12mCi计算。显像过程依次为:给受检者静脉推注18F-FDG,记录注射时间和注入剂量嘱患者在休息室安静休息30-60分钟,饮温开水约800ml-1000m充盈胃腔,上机前让患者排空小便.再饮温开水约500ml扫描15-20min让受检者回休息室等通知不需要延迟显像者可以离开;需要做延迟者,第二次扫描时间应该在注射药物2h后。

2肺癌患者PET-CT检查全过程中常见的配合问题及护理措施

2.1预约热情接待患者及其家属,应尽快安排,满足病人要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预约时提醒患者尽可能携带所有相关资料。主动详细介绍PET-CT检查的目的与要求,告知检查的注意事项及具体时间,发放预约单及检查流程表。详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糖尿病及其他影响本次检查的疾病,近期是否做过钡餐检查、尤其对女性患者要注意问是否处于怀孕或哺乳期等。

相应安排及护理措施:对于评估放化疗效果的受检者,将检查应尽量安排在放化疗结束20天后。对合并有糖尿病者血糖高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须让病人在内分泌科医生的协助下将血糖降至3.9-8.3mmol/l后,再来确定检查日期。对于近期做过钡餐检查者,应间隔1周以上再安排PET-CT检查。对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患者,要讲清楚不能做的原因及检查带来的影响,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对于担心核素及射线伤害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耐心详细介绍相关知识,告知病人18F-FDG半衰期短,代谢快,而且用量少,没有不适,检查无创、安全、灵敏度高,开导患者对PET-CT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其能够配合检查的顺利进行。对于晚期肺癌及预后差的患者,不可避免有消极悲观情绪,护理人员首要要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及心理变化,应与患者及家属热情、诚恳地交谈,让其明白此项检查的必要性,进行相应的人文关怀,争取同意检查。叮嘱患者及家属检查前一天下午口服缓泻药;隔夜晚上进清淡流食。

2.2检查前护理

2.2.1一般护理检查前1小时嘱咐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并对患者讲清原理以及药物的特性以便患者可以放松身心;去除身上的金属、玉器等。评估患者检查前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和病情等,指导家属、患者进行检查前的准备,告知检查程序和扫描时间,加强放射防护教育。其次,检查药物是否外漏以免影响诊断。

2.3检查中护理

2.3.1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告知患者放松,扫描时勿身体移动,呼吸要尽量控制平稳,因肺癌患者大多有气促,咳嗽,咯血,神经系统等临床症状,上述情况都会引起运动伪影,影响图像质量。护理人员在扫描过程中要随时鼓励、诱导患者检查做完检查。

2.3.2疲劳医护人员尽量让患者以舒适姿态仰卧,扫描过程中要求患者双上肢上举,部分肺癌患者有神经系统症状,如肿瘤侵犯臂丛神经、上肢骨骼都会使患者上肢疼痛,难忍,难以坚持者,可考虑给予镇痛剂。

2.3.3紧急、突况处理于大咯血患者,应立即停止检查,通知临床医生进行强求,护理人员应先施行基本抢救。

2.4检查后

2.4.1需要延迟显像者首先向病人和家属告知做延迟显像并不是代表检查的失败,因此不需要紧张、多疑。

2.4.2检查结束后的护理告知病人及家属此次检查是否成功以及不成功的原因,护理人员要做好检查后的指导工作。

3结果与评价

通过不断的总结、分析、评估及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20例患者约108例能成功完成检查,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整个检查过程,能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及怀疑心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影像医生对图像质量的满意度高,提高了诊断的正确率。12例未能成功完成,原因如下:晚期肺癌患者因咯血量较多,需终止检查,患者恶病质不能完全配合检查;检查费用昂贵,临时要求放弃检查。护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的护理干预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4结论

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真诚的沟通、对其进行疏导,安慰、了解不同患者的病史、经历、文化程度、身心状态以及对PET-CT检查的认识度等等,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得患者消除了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和怀疑心理,消除了医患之间的陌生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及满意度。综上所述:护士在PET-CT的检查过程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护士职业素质,还应具备相应的人文关怀、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护理工作中去,以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保证PET-CT检查的顺利进行,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篇5

因情志内伤、饮食失节所致。以皮肤上起红色斑片,上覆多层白色皮屑,抓去皮屑可见点状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白因其”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特点: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1 临床表现

1.1血热内蕴型:多见于进行期。皮疹不断增多,疹色红,鳞屑较多,瘙痒明显;伴有怕热,心烦,口渴,小便赤黄,大便干燥;色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或滑数。

1.2血虚风燥型:多见于静止期。病情稳定,皮疹不再扩大,基本无心皮疹出现,旧皮疹也不见消退,皮疹色淡红,皮肤干燥、瘙痒;可伴有头晕眼花,面色无华;色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1.3瘀滞肌肤型:多见于静止期或退行期。皮疹肥厚浸润,色暗红,或见色素沉着,肌肤甲错,时有瘙痒,病程长,反复发作多年,经久治不愈;色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细缓。

1.4湿热蕴结型:多见于脓疱型银屑病。好发于皱皮部位(腋窝、腹股沟),浸渍糜烂流滋,或掌跖部有脓疱,阴雨季节加重;伴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肢沉,或带下增多、色黄;舌苔薄黄腻,脉濡滑。

1.5风湿寒萆型:多见于关节型银屑病。皮疹红斑不鲜,鳞屑色白而厚,抓之易脱;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僵硬畸形;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1.6火毒炽盛型:多见于红皮病型银屑病。全身弥漫性潮红,皮肤灼热,大量片状脱屑;伴壮热,口渴,便干,溲黄,心烦;舌降红,苔薄或无苔,脉滑数。

2 临证护理

2.1护理常规

2.1.1按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进行。

2.1.2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如出现大量脱屑、皮肤潮红等症状时,宜安排单人房间,严格床旁隔离,做好生活护理。

2.1.3观察皮疹分布的部位、颜色、大小、鳞屑多少、瘙痒程度、有无出血点及同形反应。,患者突然出现全身弥漫性潮红、大量脱屑、伴高热或痒痛剧烈、烦躁不安者,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2.1.4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少食油腻食物,忌鱼腥、辛辣刺激等食物和酒类。

2.2辩证施护

2.2.1血热内蕴型:室内保持空气清晰,穿宽松衣服,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瘙痒剧烈时,遵医嘱外用中药膏涂擦。

2.2.2血虚风燥型:遵医嘱中药浴治疗,多饮动,卧床休息。可物理疗法:紫外线照水,加强饮食营养。应减少活射。

2.2.3瘀滞肌肤型:皮损肥厚,擦药前行温水洗浴,再用软毛巾轻轻搓去鳞屑,不宜硬剥。禁用碱性肥皂或热水烫洗。遵医嘱中药制剂膏外擦。

2.2.4湿热蕴结型:换药前温水洗浴,再用软毛巾轻轻搓去鳞屑,不宜硬剥。禁用碱性肥皂和热水烫洗。换药时严格消毒,防止继发感染。多顽固性皮损,擦药后宜用油纸或纱布敷贴,保持药物疗效。

2.2.5风湿寒萆型:嘱患者勿大量搔抓皮肤鳞屑,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卧床护理。

2.2.6风湿寒萆型:做好心理护理,皮肤灼热时勿用冷水浴,适当饮蜂蜜水,润肠通便,室内空气流通。

3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如:黄豆、绿豆、豆腐等),少食油腻食物(肥肉、各种油类),忌鱼腥、辛辣刺激等食物和酒类如(鱼、虾、螃蟹、辣椒、花椒、胡椒、八角香料、烟酒等),禁食发物如(公鸡、鱼、虾、牛、羊肉,元须、魔芋、香菜,香菇笋子等)

4 用药护理

4.1血热内蕴型:选用消风散合犀角地黄汤,宜饭后凉服,局部遵医嘱涂擦药膏,如盐酸尿素乳膏等。

4.2血虚风燥型:选用当归饮子加减,饭后温服,可局部用角质促成剂或免疫抑制剂。药浴适温。如:焦油类,硫磺洗剂等。

4.3瘀滞肌肤型: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饭后温服。中药制剂膏外擦。

4.4湿热蕴结型:选用萆渗湿汤加减,宜饭后温服,静脉用维甲酸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感染者抗生素治疗。

4.5风湿寒萆型: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宜饭后温服,卡泊三醇乳膏外擦,注意用药局部情况。

4.6风湿寒萆型:选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宜饭后凉服。禁用刺激性强的外擦药,静脉免疫制剂药物,如:甲氨蝶呤每周25~50MG,或肌肉注射。

5 并发症护理

5.1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避风寒,遵医嘱可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5.2皮损继发感染:嘱患者勿搔抓,定期修剪指甲,勤换衣裤,保持床单位的清洁,遵医嘱合理用药,以免治疗不及时恰当引起感染。

5.3关节畸形:见于关节型银屑病。嘱患者注意休息,少活动,合理用药。适当活动关节。

6 健康指导

6.1患者讲解本病的特点、治疗过程、用药常识、预防复发措施及注意事项。

6.2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本病的危害,指导患者采用心理咨询和宣泄方法,以缓解紧张、焦虑、自卑等情绪。

6.3指导患者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必要时加以记录,定查期复,为医师治疗疾病提供线索。

6.4指导患者合理进行体育锻炼及适当的文体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5指导患者合理调配饮食,忌食辛辣刺激发物;室温宜凉爽,忌热水烫澡,避免搔抓。

参考文献

[1] 杨秀岩, 杨雪琴, 惠让松, 俞梦孙. 银屑病患者的睡眠研究[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 2012, (02)

篇6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人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作为临床上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以及主要的诊断方法,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并发症,因此在手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的观察护理将对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1]。介入治疗术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主要是经手腕上的桡动脉或大腿根部的股动脉,临床上大部分进行桡动脉,极少数为股动脉;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就是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它的优点就是相对安全、创伤小及疗效好等,并可改善患者心肌缺血、减少冠心病的死亡率、缓解胸痛症状以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影响介入治疗的成功及预防,并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本文主要对我院12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的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皮腔内冠状动脉的成形术以及支架的植入手术,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24例,入组患者的年龄在30-80岁,平均年龄为587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9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急性心肌梗死24例,;内支架植入术82例,冠脉造影38例。

2术后观察

术后观察患者(HR、R、Bp、SpO2)生命特征,主要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迷走神经发射、出血血肿及血栓)。及时做好预防及护理措施。

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出血的预防与护理出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操作太急或手术时间过长、穿刺部位不当、较大号血管鞘、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压迫止血不充分及血压太高等。雷利华等[2]通过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处理中报道,如果发现患者穿刺点出血,应迅速重新压迫,停止使用抗凝药物,经停用抗凝药及对症止血治疗后出血可停止。直至无出血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并嘱咐患者大小便或咳嗽时注意保护压迫穿刺点,减轻手术部位的张力。叶任高[3]通过内科学的研究中报道,导致出血的原因包括呕血、咳血、皮下血肿、便血、血尿及无皮肤黏膜瘀斑。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因此对于患者出血的预防与护理必须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面色有无变化,脉搏的跳动是否规律,血压是否正常,更换敷料时要注意观察有无渗血或者伤口是否有出血的情况发生,以防患者由于穿刺口处的出血量过多而引发患者出现低血容性的休克。

32局部皮下血肿预防及护理引起局部皮下血肿的主要原因就是动脉压迫止血的方法不正确。王苹等[4]通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中报道,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可减少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孙莹等[5]通过冠脉造影及支架术后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中指出,局部皮下血肿不用特殊治疗手段,一般可自行吸收,面积大者可在手术后24-48h辅以热敷或频谱仪局部照射,均可自行吸收,较大的皮下血肿需手术取出,穿刺点拔针后局部加压包扎,术后24h内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嘱咐患者不能剧烈活动,15-30min观察1次,足背动脉搏动是否降低或消失,皮色是否苍白及皮温高低,穿刺侧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上述若有异常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33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造成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长时间或过紧压迫患者的穿刺部位局及患肢制动时间等因素有关,因此为了防止患者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地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四肢末梢的颜色是否有改变、足背动脉搏动性有没有出现不足、以及患者的活动情况及患者体温等。罗培等[6]通过对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中报道,支架内血栓的早期危险因素包括中断抗血小板治疗、钙化病变、低射血分数、肾功能不全、长支架及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等有关。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患肢活动,防止栓子脱落,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对手术后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凝血功能密切观察,让患者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下床进行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同时在植入支架的24小时或者14天之内是血栓形成的高发阶段,在该时期内更应该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绞痛等症状,若有此症状出现,应立即引起重视。

34尿潴留的预防及护理尿潴留是手术后及麻醉后的常见病。卢瑞华等[7]通过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尿潴留的相关因素研究报道,经介入治疗术后,尿潴留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穿刺处用砂袋压迫、制动,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导致排尿困难而出现尿潴留。姜风华等[8]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中报道,在介入治疗前应对患者指导并训练患者床上排尿,术后排尿困难者可诱导排尿,如会阴冲洗,必要时给予导尿。王光祥[9]通过对急性尿潴留的诊治及护理中报道,排尿困难患者,也可进行热敷及按摩膀胱,促进尿液流出。

35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预防及护理主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上升,引起内脏、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10]。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时主要有以下症状:血压下降,出冷汗、脉搏细弱、心率

36拔管综合症的预防和护理拔管时按压伤口力度要适宜,以能接触到足背动脉搏动为标准准,如果两侧股动脉有伤口时,禁止同时拔管按压,对痛感阈值较低的患者可在伤口皮下注射利多卡因60-90mg局部镇痛。拔管过程中,应及时做好护理工作,掌握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特征,使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拔管后30min内,应密切观察心电图及血压心率的变化。

4结论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特点是疗效好,恢复快、损伤小、患者易于接受。但介入治疗术后的并发症应密切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从而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钱学贤,戴玉华,孔华宇现代心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80

[2]雷利华,邱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9):786-787

[3]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8

[4]王苹,王青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11(5):465

[5]孙莹冠脉造影及支架术后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5,11(9):706

[6]罗培,王齐兵,徐世坤,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6):789-790

[7]卢瑞华,牟小军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尿潴留的相关因素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0):13-14

篇7

1 临床资料 自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观察60例水肿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46-82岁,平均52.6±6.5岁,病程平均9.2±0.8年。西医诊断符合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哮喘等证的诊断标准,均经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生化检查及临床表现确诊。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2)观察情志、进食、排便、体力活动等对憋喘的影响。(3)出现痰涎上涌、喘咳气急不能平卧或汗出肢冷,全身浮肿、颜面青灰、口唇紫绀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4)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生。

3 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3)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应用缓泻剂。(4)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 给药护理

4.1 中前汤剂宜温服 心阳不振者应趁热服用。

4.2 中局汤者宜频服 观察并记录服用后的效果及反应。

4.3 遵医嘱用药,剂量准确,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如长期使用洋地黄制剂(地高辛)的患者,应询问有无呕吐、头痛、黄视、绿视及心率>100次/分或<60次/分,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服用抗心率失常的药物时,嘱患者严禁随意改变剂量;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应观察尿量变化,并定期复查血离子变化;静脉输入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时,不能随意调整滴速,以免导致血压降低、头痛等不良反应。

5 饮食护理

5.1 饮食注意营养,少食多餐,避免过饱 宜进清淡、易消化、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的食物,忌辛辣、醇酒、咖啡、生冷之品。

5.2 水肿患者,限制钠盐摄入 平时注意饮食调养,如多肉、牛奶等;也可服药膳如黄芪粥、鲤鱼赤汤等,稳定期服用中药膏方,调理脏腑及气血阴阳,增强体质。痰多黄稠时,可用川贝炖冰糖食用,伴口渴者,可服梨汁,萝卜汁等。

6 情志护理 保持情绪平稳,憋喘发作时,应有专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等情绪对病情的影响,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7 病室环境 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保暖,防感冒,防止发生肺内感染。

8 健康指导 (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用力,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忌食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3)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4)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5)久病卧床者,应鼓励患者排痰并指导有效咳嗽,即深吸一口气,等2-3秒后用力咳出气管深部的痰液,咳时可协助拍背,以助排痰,防止发生坠咳性肺炎;勤翻身,做好皮肤护理,防压疮发生。(6)注意劳逸结合,根据病情进行活动;憋喘发作时,取坐位或半卧位,肢肿者适当抬高下肢,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9 辩证施护

9.1 心气虚损

9.1.1 主症 气短,汗出,活动或劳累时加重,面色白,胸闷,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脉细弱。

9.1.2 调护原则 益气养心安神。

9.1.3 调护方法 ①减少活动,注意休息;居室避免对流风。②多与患者交谈,减轻思虑。③饮食上给与桂圆 莲子或大枣熬粥常喝,并适量增加瘦肉蛋奶鱼等食物。④方药:养心汤加减日一剂早晚分服。⑤每晚按揉足三里穴及合谷穴一百下。耳穴心、肾、交感等压豆。

9.2 气阴两虚

9.2.1 主症 心悸气短,动则又甚,身重无力,脘痞纳呆,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淡胖,苔白滑或舌红少苔,脉弦细无力或结代。

9.2.2 调护原则 益气养阴。

9.2.3 调护方法 ①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居室安静。②与患者沟通应细心、耐心,多安慰和理解。③忌食辛辣,戒酒,给予百合莲子粥配合西洋参调护。④每晚按揉涌泉和三阴交穴各一百下,并用温水泡脚以利睡眠。⑤方药: 炙甘草汤和生脉散加减;阴虚偏胜者可用天王补心丹,或在立冬与立春之间服用膏方以益气养阴。

9.3 心肾阳虚(阳虚水泛)

9.3.1 主症 精神萎靡,畏寒肢冷,恶水少饮,纳呆便溏,肢面浮肿,下肢为甚,腰酸尿少,自汗,心悸怔仲,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滑,脉弦细无力或脉沉弦、弦滑。

9.3.2 施护原则 温阳利水。

9.3.3 调护方法 ①居室朝阳温暖,卧位舒适,防褥疮。②多鼓励患者,生活护理细致、周到,准确记出入量。③忌食生冷、寒凉、咸味食物,可少量饮热酒。④温针灸心俞及檀中等穴位;艾灸神阙穴三十分钟,每日一次。⑤方药:真武汤和参附汤,肿甚者可合五苓散加减每日一剂热服。

9.4 血瘀水阻

9.4.1 主症 口唇紫绀,两颧暗红,心悸怔仲,气急,动则更甚,下肢水肿,苔薄腻或白腻,舌质暗或有紫斑,脉涩或结代。

9.4.2 施护原则 化瘀行水。

9.4.3 调护方法 ①卧床休息,吸氧,保暖、避风寒,避免七情所伤。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心电监护。③做好护理记录,床头交接班。④方药:膈下逐瘀汤合五苓散加减。

9.5 水饮射肺

9.5.1 主症 痰涎上涌,喘咳气急,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心慌烦躁,汗出,肢冷或见全身浮肿,颜面青灰,口唇紫绀,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而厚,脉沉滑而数。

9.5.2 施护原则 温化痰饮,泻肺逐水。

9.5.3 调护方法 ①绝对卧床休息,吸氧,保暖、避风寒。②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烦恼。③饮食易消化,忌厚味和生冷。④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备齐抢救药物及器械。⑤方药:苓桂术甘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温服。

9.6 心阳虚脱

9.6.1 主症 神志淡漠,但欲寐或烦躁不安或昏迷不醒。心悸怔仲,喘促不宁,颜汗不止,大汗淋漓,小便短少,或面肢浮肿。面色苍白或紫绀,唇甲青紫,四肢厥冷,舌淡或紫暗,脉细欲绝。

篇8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9年4月—2011年4月院前共救治63例中暑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8例。最小的2岁,最大的88岁,平均年龄38.5岁。其中先兆中暑有32例,轻症中暑有21例,重症中暑有9例。在现场立即给予及时、有效中西医接合治疗,其中有12例康复,其他51例患者病情有所缓解,接回医院治疗。

2 护理

2.1 急救护理。对中暑者,首先应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或静卧。继之口服凉盐水或凉含盐饮料。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预防并发症。

2.1.1 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患者的救护,首先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平卧,解开衣服,用冷水擦拭皮肤,以达到清洁皮肤,扩张血管,以利皮肤散热的目的。及时给予淡盐水、清凉饮料或口服藿香正水等,也可涂清凉油在太阳穴、风池、合谷等穴位。也可采取中医的刮痧疗法,用磁汤匙或硬币,或大衣扣,蘸菜油,用光滑的边缘,在所选定部位多次向一个方向刮动,直至皮肤潮红或紫红色,有的见条条痧痕,或见累累斑点。切勿刮破皮肤,如一刮即见深紫色或起水疱,为病重之兆,宜多刮几处。刮痧所选定的部位:头部、颈部、背部、胸部、四肢。血容量不足者酌情补给葡萄糖盐水并加氯化钾滴注等。

2.1.2 中、重度中暑患者的救护。

2.1.2.1 物理降温:除了采取上面措施以外,在患者高热时给与冰袋冷敷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并在上述部位给与酒精擦拭,边擦拭边按摩皮肤,扩张血管加速散热,当液温降至37.5—38℃时,暂停降温。同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如体温再上升,应继续进行物理降温。

2.1.2.2 药物降温:柴胡针剂2—4ml肌肉注射或安痛定2ml肌肉注射,或冬眠灵(氯丙嗪)有调节体温中枢功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消耗,是协助物理降温的常用药物。剂量25—5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1—2h.或肌肉注射安定10mg。用药过程中应观察血压、体温,血压下降时(收缩压下降90mmHg)应减慢滴速或停药。如已补足液体时仍处于低血压,(应选择使用重酒石酸间羟胺、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或其他受体兴奋剂。

2.1.2.3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防止休克,对热痉挛者,在补足液体的情况下,如仍出现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脉缓慢滴注。对热痉挛者,应快速、大量补充5%葡萄糖生理盐水、代血浆等扩溶。

2.1.2.4 对症治疗:昏迷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氧,也可用中医的针刺疗法,用碘伏消毒手指穴位十宣部位皮肤,用三棱针十宣放血,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或用拇指点掐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如见虚脱者,大汗淋漓,手足厥冷者,也可用艾条灸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每次选3—5个穴位,每穴直接灸3—5壮等。补液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液量适宜,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促发心力衰竭。有休克和心力衰竭要做相应处理;如有脑水肿患者应给予20%甘露醇脱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进行血液透析等。

2.1.2.5 转运途中的救护:在转运过程中给予连续的、有效的救护。救护车要通风良好,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连续采取降温措施。维持静脉通道畅通,或吸氧管的畅通等,严重的密切观察神志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记录病情变化或抢救记录。通知医院做好准备工作,到达急诊科或科室做好患者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各项操作措施和各种记录的交接工作。

2.2 心里护理:在整个救护过程中,医护人员都要耐心细致地向家属或患者解释工作,特别是中医操作技术或危重病人的操作,消除其紧张心里,让其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从而早日康复。

3 护理体会

高温环境是导致中暑的主要原因。在相同的条件下,湿热比干热容易中暑。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产妇容易中暑。中暑是急症,特别是重症中暑,病情来势凶险。大量出汗可使水分丢失过多引起循环衰竭而发生热衰竭。丢失盐过多和补盐不足可引起肌肉痉挛而发生热痉挛。如高温超过一定限度,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调节中枢失调,体内热量过度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受损。严重损害机体各个重要器官,导致脑、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要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生命。

3.1 首先加强防暑降温的宣传,夏季要向全民做好防暑知识的宣传,居住处要通风,降低室温。外出戴防晒帽,老年人、产妇、体弱及慢性病者对高温气候耐受性差,应给予较好照顾,出现中暑症状应及时治疗。

3.2 其次高温车间和夏季田间劳动的注意事项,应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隔热、通风等降温措施,补充含盐饮料,劳动间隙时应到阴凉处休息。中暑后能及早诊断,及时治疗,短期即可恢复。年老体弱或慢性病的重症中暑者,特别是热射病(中暑高热)要立即抢救,若抢救不及时,预后不佳。

3.3 最后中医的诊疗措施非常有意义,对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结合西医治疗,效果非常好。

篇9

1 诱因

主要为精神创伤、情绪变化、过度疲劳、寒冷刺激、气候变化和内分泌失调(如绝经期或经期)等因素,还包括以下的一些情况:①高血压脑病.②小动脉病变.③肾损害.④微血管内凝血.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2 临床表现及主要特征

2.1 临床表现:本病患者多突然起病 病情凶险 通常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惊悸、胸闷、气急、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以及伴有动脉痉挛累及的靶器官缺血症状。

2.2 主要特征:

2.2.1 血压显著增高:收缩压升高可达200mmHg以上 严重时舒张压也显著增高 可达130mmHg以上

2.2.2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征象:发热感 多汗 口干 寒战 手足震颤 心悸等

2.2.3 靶器官急性损害的表现:

2.2.3.1 视网膜病变:视力模糊 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或渗血 视水肿。

2.2.3.2 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

2.2.3.3 肾脏疾病:尿频 尿少 血浆肌酐和尿素氮增高。

2.2.3.4 脑血管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 实验室及其他

检查:本病一旦发病病情严重 且危害的系统较多 因此检查时应对各个可能发生损害的靶系统进行检查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血常规。

3.2尿常规。

3.3肾功能。

3.4头颅CT。

3.5心电图。

3.6 眼底检查。

3.7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4 诊断要点

4.1 有紧张,精神创伤,寒冷等诱发,易发生于缓进型高血压,每次发作历时短暂,几分钟至几小时,偶可达数天,易复发。

4.2 血压突然升高,以收缩压大于等于200mmHg,脉搏加速;

4.3 常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面色苍白和异常兴奋等;

4.4 可伴有心绞痛,心力衰竭,肾衰,高血压脑病征象。也可出现梅尼埃征及阵发性腹部疼痛。

5 治疗要点

5.1 迅速降低血压。

5.2 有高血压脑病进宜给予脱水剂。

5.3 伴烦躁抽搐者应用地西泮、巴比妥类药物肌注或水合氯醛灌肠。

5.4 脑出血急性期原则上实施射监控与管理,不实施降压治疗。只有在血压大于200/130mmHg时,才考虑严密监测血压的情况下将血压控制在不低于160/100mmHg的水平。

5.5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压控制目标是疼痛消失,舒张压小于100mmHg。

6 护理措施

高血压危象的发生极为紧急,甚至死亡。因此,对高血压危象及危象发生前的护理尤为重要。

6.1 高血压危象发生前的护理

6.1.1 休息:生活需规律,注意劳逸结合,调整身心,对器官功能不全者需卧床休息,血压稳定者适当活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

6.1.2饮食:控制总热量,避免进食胆固醇含量较高食物,食油宜选不饱和脂肪酸类如玉米油、菜油、豆油、避免椰子油、花生油,适当控制钠盐摄入,禁忌吸烟,尽量少饮酒。

6.2 高血压危象的护理。

6.2.1 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有着病程长、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情绪波动大,身心疲惫,血压恒定性增高,多数患者潜藏着焦虑、紧张、恐惧、忧郁的心理,特别发生在高血压危象时,心理更加恐惧不安,加之高血压危象起病急,病情重,多数患者都可出现孤独、沮丧、焦虑、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调节患者的情绪,安慰鼓励病人,使患者变换心境,不断振奋精神,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树立与疾病做顽强斗争的信心,同时还要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这样对治疗才能起到“正效应”的作用。

6.2.2抢救护理措施。

6.2.2.1 绝对卧床休息,加强安全防护,对烦躁不安者用绷带束缚。清醒病人给予平卧位,头颈部垫上软枕头,稍后仰。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有呕吐物应及时清除,以防窒息。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人,持续心电监护。

6.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舌根后坠的病人应用舌钳将舌头拉出,并放人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者,给予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 S,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

6.2.2.3 快速建立多通道静脉输液通路,以保证及时输入抢救药物。滴注降压药物时,严格按给药剂量,调节滴速,防止血压骤降。

6.2.2.4 留置导尿管。高血压危象病人往往出现尿失禁,给予插导尿管接尿袋,预防尿路并发症。

6.2.2.5 头部置冰帽或冰枕,以降低脑部温度,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达到减轻脑水肿的目的。

6.2.3病情观察:①血压观察,一般病情稳定时每测量血压1~2次,根据病情及医生医嘱可随机调整测量次数。

②测量前需休息30 min,每次测量须固定条件下进行。必要时进行坐、卧、左、右侧血压测量的比较。以及用药前、后的血压测量比较。③并发症观察:如发现血压急剧增高,伴有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气促、面色潮红、视力模糊、肺水肿等,立即通知医生,准备快速降压药物。④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7 保健指导

7.1 指导患者了解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并加强预防。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接受心理指导、训练,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7.2 指导饮食。

7.3 指导用药。

7.4 定期随访,复查。

7.5 指导出院患者在外出时要携带诊疗卡片,上面写明单位住址等。并随身携带药物。要避免乘坐对本病有危险的交通工具。

参考文献

[1] 金凤;高血压危象的现场急救及护送[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2] 周玉虹,梅晓莉.嗜铬细胞瘤病人术前高血压危象的诱因分析及预防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91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32例, 均来自本院痔疮手术后患者, 选取术前排尿正常, 无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均接受腰麻的患者。其中男85例, 女47例, 年龄21~79岁, 平均49.3岁, 病程2~23年, 诊断为重度混合痔(≥Ⅲ度)需手术治疗者, 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学组修订的《痔诊治暂行标准》[3], 手术方案为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1. 2 方法

1. 2. 1 术前心理干预 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 担心手术预后及环境陌生而出现焦虑、紧张情绪,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 主动关心、帮助患者适应环境, 多安慰、鼓励患者放松心情, 并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 告知可能出现尿潴留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消除顾虑。

1. 2. 2 做好健康教育 术前介绍疼痛相关知识、饮食指导, 给予排尿训练, 术前训练床上排尿两次, 告知排尿时应放松, 进手术室前排空膀胱。

1. 2. 3 术中及术后控制输液滴速 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 控制术中、术后的输液滴速, 40~60 滴/min,防止尿液生成过快、麻醉作用尚未减退而患者膀胱已过度充盈, 患者第一次排尿后加快输液速度。

1. 2. 4 及时督促患者排尿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3h内, 护士及时督促患者排尿。评估患者下肢麻木情况, 若双下肢麻木减轻, 并能抬离地面, 说明麻醉对排尿的抑制作用已明显减轻, 可协助患者排尿 , 告知不必等到小腹胀满才排尿, 有便意感时即可排尿, 排尿时适量增加腹压。

1. 2. 5 镇痛治疗 术后及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预防性给予止痛药口服, 在患者自觉疼痛前或稍感疼痛时即服用, 疼痛明显者遵医嘱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或杜冷丁75 mg,以解除其疼痛感。

1. 2. 6 放松内敷料填塞物 术后填塞、包扎较紧不利排尿, 可征得医生同意放松敷料填塞物, 待患者排尿后重新填塞。

1. 2. 7 尿潴留护理 患者发生尿潴留后, 热敷下腹部和会, 按摩腹部, 听流水声或温水冲洗会;无效者可采取中医疗法, 对关元、中极、气海、中枢、水道、三阴穴等穴位进行按摩、针刺、指叩以调理水道, 促进排尿[4]。仍无效者在无菌操作下导尿, 做好留置导尿管护理。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排尿情况, 从术后第一次排尿的时间及相关症状做为观察指标[5]。显效:术后3~5 h排尿, 且排尿顺畅;有效:术后3~5 h内少量多次排尿, 但排尿不畅, 尿不尽;无效:经诱导排尿, 术后8h仍不能自行排尿而膀胱区膨胀须行导尿术。

2 结果

132例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干预, 术后排尿显效81例, 有效38例, 自行排尿率90.15%, 发生尿潴留13例, 发生率9.84%, 与本院2011年资料统计显示尿潴留的发生率比较明显下降。

3 讨论

3. 1 痔疮术后引起尿潴留的原因 除了手术创伤、个体差异、心理等因素, 痔疮术后尿潴留的发生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3. 1. 1 麻醉与输液量 由于腰麻使部感觉功能丧失及括约肌松弛, 阻滞会盆腔神经, 导致膀胱逼尿肌暂时性麻痹和尿道括约肌痉挛, 在麻醉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 患者对膀胱充盈的尿急、尿意感觉明显降低, 影响患者主动排尿意念, 等麻醉作用消失恢复尿意时, 膀胱往往膨胀已过久,如果术后输液量不加以控制, 肾脏生尿液加快, 更加重膀胱平滑肌纤维过度扩张, 因而排尿不畅。

3. 1. 2 疼痛 由于肛神经、会阴神经及背神经共同源于第2~4骶神经前支合成的神经, 和尿道肌肉在会有广泛联系, 部疼痛引起膀胱颈和尿道括约肌痉挛和麻痹, 产生发射性排尿困难和尿潴留。

3. 1. 3 卧位不习惯 麻醉未消失前, 患者必须卧床, 不习惯床上排尿, 导致膀胱过度充盈, 逼尿肌收缩乏力, 敏感性降低而致尿潴留。

3. 2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明显减少了痔疮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护理干预又称行为矫正, 是指干预的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 通过学习调整或改变个体异常心理状态和躯体症状, 以建立健康行为[6]。因此, 对本组132例痔疮术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充分考虑输液量、麻醉、疼痛、排尿时机与尿潴留的相关性, 改进护理措施, 提高了患者自主排尿的功能, 减少了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3. 2. 1 利用最佳排尿时机 避免膀胱过度膨胀, 就要使患者在膀胱未完全充盈前排尿, 最佳排尿时间是术后3~5 h[7],本组患者术后3h内协助其床上排尿, 护士做到耐心解释, 使患者在精神松弛状态下完成术后首次排尿任务, 132例中, 自行排尿109例, 占90.15%。

3. 2. 2 预防疼痛 术后疼痛是尿潴留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术后及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预防给予镇痛措施, 防止患者因手术伤口的疼痛, 不敢排尿而长时间憋尿, 造成尿潴留。

3. 2. 3 控制输液量可避免膀胱过度膨胀 防止患者在麻醉作用消失、排尿反射苏醒前膀胱过度膨胀的方法是减少术中、术后早期的输液量, 从而减少了尿液的生成, 避免第1次排尿前膀胱过度膨胀, 在第1次排尿后再加快输液速度。此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对于术前、术中有明显心率、血压变化的患者仍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

参考文献

[1]Pavlin DJ, Pavlin EG,Fitzgibbon DR,et al.Management of bladder-function after outpatient surgery.Anesthesiology,1999,91(1):42-50.

[2]Boulis NM,Mian FS,Rodriguez D,et al.Urinary following routine neurosurgical spine procedures.Surg Neurol,2001,55(1):23-27.

[3]杨新庆, 王振军.修订痔诊治暂行标准会议纪要.中华外科杂志, 2003,41(9):9.

[4]赵京贤, 杜红菊, 武汉玉.中医传统疗法治疗肛肠病痔术后尿潴留42例.中医外痔杂志, 2000,9(4):10.

篇11

多系统萎缩是一种散发进行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型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共济失调和锥体系统功能损害等。具体表现为性低血压,大小便功能障碍,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护理难度较大。我科2012年收治1例此类患者,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82岁,2012年11月29日以“帕金森综合征,肺部感染”收入院。查体:体温36.3℃,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6284mmHg,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认知功能减低,构音障碍,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颈软,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心律齐,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右侧肌张力增高,Romberg征查体不配合。既往有神经系统基础病,间断咳嗽咳痰,伴有气喘发热等症,经胸部X线射片,血常规检查,肺部体征,诊断为多系统萎缩,肺部感染,给予支持对症,美平抗感染,安塞玛解痉平喘,奥德金改善脑循环,申捷营养神经等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病情有所好转,于2013年1月30日出院。

2 护理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因多系统萎缩病理改变会导致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患者发病以后出现间断性的不规则发热,体温波动在37.2―38.9℃。我们每天对患者定时监测体温变化3日,如体温37.5-38.0℃,给予头部冷敷,多饮水,体温38.0-38.5℃,给予化学小冰袋头部冰敷,体温38.5℃以上给予头部冰枕,温水擦浴及大动脉冰敷,遵医嘱适当给予小剂量退热栓纳肛,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因多系统萎缩引起的性低血压,以翻身侧卧位尤为明显,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每班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患者平卧位时,我们将其头部和身体抬高15?-30?,变换时动作缓慢,轻柔,在治疗过程中,遵医嘱给予升和参麦静脉滴注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血压的变化,做好记录。

2.2 预防控制感染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床头抬高30?-45?,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予以雾化吸入2日。当患者有气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现,床旁听到有明显的痰鸣音时,及时吸痰,将吸痰管以捻转式一边刺激患者咳嗽,一边吸痰,吸痰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道管壁黏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利于患者深部痰液的排出[1]。

2.2.2 皮肤护理 由于患者间断使用鼻面罩吸氧,鼻翼两侧因受压会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破溃,因此在使用鼻面罩的过程中,受压局部予以垫纱布以保护皮肤,减少摩擦和损伤,并每隔4小时放松一次,换成鼻导管给氧。

2.2.3 痰液的细菌培养 痰液的细菌培养是肺部感染患者准备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关键。为保证结果准确,标本采集应在每日晨起进行,我们在患者醒后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再用吸痰管吸出深部的痰液,留于无菌痰培养管中并及时送检,连续送检3次,以减少误差。

2.2.4 病房环境 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床单元清洁整齐,消毒液擦拭床单位,监护仪,床旁桌等,紫外线灯管消毒房间2日,每次20分钟,以此做好空气消毒。

2.2.5 严格探视制度 我科每天有固定时间探视,每次探视只允许一位家属进入房间,以减少外来感染源。

2.3.1 构音障碍的护理 本患者的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准,咬字不清,难以听懂,最严重时完全不能说话,但能听懂话语,并能形成内在语言,只是无法通过发音器官变为外在语言说出,针对此特点,我们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每一种表情,并予以心理疏导,并在家属的配合下为他讲解疾病的发展和治愈的希望,通过简单的手语和书写与患者交流。最后,患者很快进入角色,当我们需要对他进行各项护理时,他会以“摇头,点头,握手”来表示他内心的想法,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3.2 心理护理 患者神志清楚,但不能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我们在护理过程中要尊重患者,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肢体反应,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用亲切的话语和扎实的技术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安慰患者家属,使其配合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能够得到亲人的关怀与支持。

2.4 安全护理

本患者因右侧肌张力增高,小脑共济失调,又是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平时就常常不自觉的用手抓胃管和氧气管,以及身上的皮肤,有时还会用左手紧紧的抓住床栏杆摇晃,因此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的护理重点是防止患者跌倒损伤,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每当翻身时,左手加用约束带予以保护,侧卧位时背后垫软枕予以保护,约束带松紧适宜,每隔一小时放松10-20分钟,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取得他们的配合,床旁留陪一人,加强看护,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2.5 饮食护理

患者吞咽困难,经口进食引发呛咳,并加重肺部感染等一些症状,给予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每班应观察胃管置入的深度,有无脱出;胶布是否固定妥当,每天定时更换胶布,避免造成局部皮肤破溃;胃管有无折叠,保持管道通畅,并做好记录。每次鼻饲前先回抽胃内残余量,如果大于50ml,则暂停或延后鼻饲,鼻饲时及鼻饲后应抬高床头30?-45?,防止食物反流发生误吸。每次鼻饲不超过300ml,温度在38?-41?,鼻饲前后20ml水冲洗胃管,两次鼻饲之间间隔3小时[2]。

2.6 口腔护理

由于患者不能自行进食,靠鼻饲维持生命活动,食物不经过口腔咀嚼,直接进入胃内,口腔内就容易引起细菌繁殖造成口腔感染,并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发生真菌感染[3],因此,我们护理人员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日,并用婴幼儿专用的牙刷清洗舌苔表面,再用制霉菌素甘油涂口腔2日,如此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患者的口腔清洁,无破溃。

2.7 预防压疮

我们每日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评估,填写压疮评估表和翻身记录卡,进行动态观察,为患者使用上波动式气垫床,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每1-2小时翻身一次,注意良肢位的摆放,并观察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防止骨突部位受压时间过长,并予以赛肤润涂擦;防止大小便对局部皮肤的刺激,便后及时洗净会阴及,经过我们的精心护理,此患者未发生压疮。

3 总结

本患者为长期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低,常常合并各种感染,消瘦,认知障碍,二便障碍,偶有烦躁,吵闹,因此,治疗时间长,护理难度较大,在平时的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着重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预防控制感染,饮食护理,安全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等,对于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们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定时翻身,加强巡视以外,还为他设有专人陪护,并对陪护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保证患者的安全。经过我们全面的,精心的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无压疮,无跌倒损伤,无坠床等医疗事故发生,病情得到了缓解。

参考文献:

[1] 陈先文 多系统萎缩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1):36.

[2] 戚晓昆,朱克.系统萎缩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华神经科杂志.2002,35(2):114-116.

[3] 王宪玲,贾建平.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的早期鉴别诊断[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1):27-29.

作者简介:

篇12

典型特征:发热,多器官功能障碍

诊断要点:高温环境,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疾病

平安育儿措施:

√夏日如果想带宝宝出行,请选择有树荫遮挡的阴凉路段前行。

√随时随地给宝宝补充含有适量盐分、糖分、维生素的温白开水。

√屋内应当经常开窗,让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怡人、温度适宜。

√避免给宝宝穿不透气的衣服,保证午睡和夜间睡眠,放松身心,调整新陈代谢。

√家中常备防暑药品,如:十滴水、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等。

病后呵护:

1避免让宝宝在高温下、通风不良处过度活动,出现早期症状时,及时撤离高温现场。

2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让宝宝安静平卧,保证呼吸道通畅。

3现场救治主要手段为迅速有效地降温,除去衣物,用冷毛巾敷额头、温凉湿毛巾擦拭身体。

4中暑时可按压“人中”、“中冲”、“合谷”穴,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5待意识清醒后,可以每隔10~15分钟少量饮用淡盐水,以便补充丢失的水和盐分。

最混淆疾病:暑热症

暑热症不是简单的中暑,但却非常容易与之混淆,它指的是婴幼儿时期在夏季所特有的一种发热性疾病,在中医里,暑热症又被称为“暑热消渴症”,而西医则称之为“小儿夏季热”,可见此症实际上主要与宝宝特殊的身体素质和气候炎热有关。

典型特征:长时间发热,早期精神不错,后期食欲不振

诊断要点:季节性,地域性,反复性,临床表现,排除感染性疾病

平安育儿措施:

√佝偻病、罹患传染病病愈不久、发育偏慢、体质较弱、营养不良的宝宝易患此症。

√每年大地回春就开始逐渐增加宝宝的户外活动时间,锻炼身体、促进新陈代谢。

√保持居室空气流动,清洁凉爽,有条件者应在室内安装空调或易地避暑。

病后呵护:

1暑热症宝宝发热,首推物理降温――温水浴,促进机体散热,维持室温恒定。

2宝宝身上有汗时不适合冷敷,年龄小的宝宝不能采取酒精擦拭。

3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少喝纯白开水,可在中医儿科医师指导下用夏季饮品代替。

最常见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

宝宝可能会发烧、恶心、呕吐,且常常腹痛难忍,呈阵发性,大便后减轻;腹泻,总是想便便,可每次只能拉出一点点,看上去有黏液、血丝和脓,化验时总会见到白细胞、红细胞,还有脓细胞,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抽搐、昏迷,有生命危险。

典型特征:腹泻,腹痛,伴里急后重,脓血便

诊断要点:不洁饮食史,临床表现,便常规,便培养+药敏

平安育儿措施:

√消灭苍蝇,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流水洗手。

√细菌性痢疾是经由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注重饮食卫生、管理水源很重要。

√烹饪时生熟食分开,不吃过期、久置、变质、腐烂的食物。

√蔬菜、瓜果必须洗净,奶具、水具、水杯及时清洁。

√做好消毒隔离,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

病后呵护:

1发热其间不要给宝宝进食蛋白质,同时注意配合物理降温。

2腹痛明显时不可乱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但严重时可以考虑禁食。

3饮食从流质开始,少油少渣,禁饮牛奶、豆浆及易产气的饮品。

4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均可导致血管痉挛收缩,使黏膜充血、水肿、破损,应禁忌。

5不要进食粗粮杂粮,不仅不易消化,且会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炎症不易愈合。

最传染疾病: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10、16型,B组的2、5、13型以及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型等多种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为常见,少数宝宝还会有生命危险。

典型特征:发热,口腔、手、足、肛周疱疹,部分有心肌炎、肺水肿、神经症状

诊断要点:流行季节,接触史,临床表现,病毒检测

平安育儿措施: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主要以呼吸、消化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夏、秋季节尤其多见。

√病毒污染的水、手、各种生活用具和玩具等均可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宝宝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玩耍,特别要保证饮水洁净。

√不使用别人的毛巾、手绢、玩具、奶具、水具等物品,注意消毒和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游玩后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大宝宝餐后刷牙,小宝宝温水漱口。

病后呵护:

1隔离被确诊的轻症宝宝并静养,避免交叉感染,重症宝宝必须留院诊疗。

2做好宝宝的口腔护理,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维生素B2粉涂抹口腔患处。

3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4以毛巾蘸温水给发热宝宝擦拭手掌心脚心、腹股沟、腋下、肘窝、N窝、头部降温。

5禁冰冷、辛辣、味厚、多油的刺激性食物,注意腹部保暖,酌用微生态调解剂。

最凶险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是一种由乙脑病毒引起的,具有流行特点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多见于每年的夏秋季,以7到9月为主,蚊子(伊蚊、库蚊)为传播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多数患褐⒆唇锨幔少数高热超40℃,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呼吸抑制等症状,危及到生命。

典型特征:发热,昏迷,抽搐

诊断要点:蚊虫叮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查体,腰穿

平安育儿措施:

√在乙脑流行前的一两个月,就应积极灭蚊防蚊。

√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扩散宿主,人、马等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可作为其宿主。

√对宝宝而言,最好采用物理方法驱蚊,必要时配合化学方法。

√乙脑发病的潜伏期为10到15天,对之前曾被蚊子叮咬过的宝宝要格外关注。

√对适龄且没有禁忌的宝宝应接种乙脑疫苗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

病后呵护

1只要疑似此症,就应在起病初期立即带宝宝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救治。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卫生院诊治的16例贫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为13例,年龄为18~69岁,平均年龄为45.9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心悸、头晕、心绞痛,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当Hb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加强护理与个人清洁卫生,预防感冒等。

1.2.2 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主要是针对贫血所致原因、疾病的纠正与治疗[4]。如心功能处于代偿者,视病情可给予补充铁剂(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如硫酸亚铁0.6~1.2g/d。为避免对胃肠道刺激,宜在餐后服用。此外,右旋糖酐铁50mg,肌内注射,每1~3d 1次,直至贫血纠正。若因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所致巨幼细胞贫血,则可补充叶酸10~20mg,3次/d,维生素B12 100~500mg,每日或隔日肌内注射1次。

1.2.3输血 对于重度贫血性心脏病最有效措施为少量多次输血或输入浓集红细胞悬液[5],输注150~200ml/次,每隔2~3d 1次,切忌一次大剂量输入鲜血或集红细胞悬液,以免诱发心力衰竭[6]。输血前可先给予呋塞米20~40mg,以减少血容量,减轻因输血导致心脏容量负荷过重,输血后可采取半坐卧位,双下肢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经多次输血后,血红蛋白达到70g/L时,心功能症状多能明显改善。当贫血性心脏病发生心力衰竭时,紧急处理首选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如呋塞米20~40mg,静脉滴注,视病情可隔4~6h重复应用,有效和症状缓解后改口服;血管扩张剂可选用卡托普利6.25~25mg,3次/d。

1.2.4若合并有心绞痛者叶可应用硝酸脂类(硝酸甘油、硝苯地平等)或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1.2.5 强心药物的应用 由于贫血性心脏病属最高排血量性心力衰竭,故强心剂洋地黄类和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疗效欠佳,只有当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适当少量多次输血无效时才用,一般宜用小剂量,因长期缺氧,心肌对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较为敏感,易发生过量和中毒。视病情可用快作用制剂如毛花苷C 0.2~0.3mg,静脉注射,1次/d,或口服地高辛0.125mg,1次/d,不可随意增加剂量。一般情况下,当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后即应逐渐停药,不可长期使用,以防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发生。

1.2.6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悸、胸闷、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血压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2 结果

经过对因、对症治疗以及强心药物治疗等措施后显效12例,有效4例,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贫血性心脏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心绞痛等,严重时出现心力衰竭。心悸是最为常见的症状。静息状态下心博量增加,患者多有强烈心跳感觉,心脏搏动增强;心率可快至100次/min以上;多数患者心前区可闻及第三、第四心音和奔马律,且克出现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严重贫血患者常有心绞痛发作,倘若并存其他心脏病时Hb

贫血病因多种多样,贫血可导致一系列生理改变,当体内血红蛋白低于90g/L可导致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代偿性的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从而引起心输出量增加。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及慢性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40g/L时,可增加心肌负荷,导致心肌损害,心肌逐渐肥厚、心脏扩大,收缩力减退而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产生贫血性心脏病[7~10]。临床多数以乏力,低热,食欲缺乏,头晕、头疼,指甲、嘴唇及眼睑结膜苍白,烦躁或忧郁,昏昏欲睡及很难集中注意力,妇女停经等为特征性表现。临床上确诊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结合骨髓穿刺及贫血的其他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射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并按照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其中明确贫血病因,及时准确、规范纠正贫血尤为重要。使用扩血管药物、利尿剂、适当少量多次输血等方法来缓解心脏症状。一般说来,本病的心血管改变均为可逆性现象,经正规治疗,贫血纠正后,心脏可恢复正常。

本次收集的16例病例中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均正确诊断为贫血性心脏病,给予贫血对因治疗,对症治疗以及强心药物治疗后效果满意。嘱咐患者避免大量饮水或茶、汤等饮料,最好一次不超过500ml。需要多喝水时,分成几次喝,每次少一点,相隔时间长一些。否则会增加血容量,进而加重心脏负担。高脂肪饮食不利于消化,会增加心脏负担,或诱发心律失常等。此次研究所用治疗方法效果确切,值得在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祁妙华,赖应昌,姜义荣,等.168例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7):74-75.

[2]王谷云,吴巨峰,姚红霞.贫血性心脏病发作的临床特征[J].海南医学.2011,22(3):68-69.

[3]王立.超声诊断缺血性心肌病62例分析[J].海南医学.2004,15(5):73-74.

[4]力.小儿贫血性心脏病9例诊疗体会[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5):46-47.

[5]陈均忠.少量多次输注浓缩红细胞对贫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改变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38-39.

[6]邵兴龙.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发作的临床特征[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4):191.

[7]王筱艳.简析贫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诊疗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