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络语言现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语言现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语言现象

篇1

此前,一些语言文化学者认为,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正在破坏汉语言的传统和纯净,一些地方也主张在政府公务系统等领域限制使用网络语言。

然而,任何事物的活力都存在于它的变化当中。《人民日报》如此高调使用一个网络流行词,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网络语言是有其生命力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

网络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际互联网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已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传播也随之愈加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语言应运而生。仅十几年的时间,网络语言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网民所普遍使用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作为一种新兴语言现象,网络语言也因此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的热议的话题之一。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也渐趋理性和成熟。分析和研究网络语言,能够增强人们对网络语言的理性认识,帮助人们用更加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用正确的手段去使用,用更有效的方式来规范,在不颠覆我们传统语言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

二、网络语言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从概念上来说,“网络语言”的概念是相对模糊的。它至少具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指网络媒体上所使用的叙述性和描写性语言,其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形式与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大体一致。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如“网络,鼠标,软件,登陆,宽带,聊天室”等等。三是指网民在聊天室聊天和在BBS上发表意见时所用的语言。其中,第三类是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它在本质上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一种新兴的社会语言现象。它脱胎于现代汉语的表达,又给现代汉语带来一定的挑战。

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的产生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它具有简洁、时尚、活泼等特点。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使得网民经常不自觉地摆脱语言规则的约束;加之大部分上网者为思维活跃、崇尚创新的年轻人,他们能够通过网络交流充分展示个性,因此,语言的简化和异化便成为了一种倾向。网络语言集五彩缤纷的词汇,超越常规的语法,符号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及各种语言符号的交叉使用于一身,是“草根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之一,并带有浓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其主要使用范围包括聊天室、BBS论坛以及网络文学用语等等。随着网络的流行和普及,网民的队伍日益壮大,网络语言的使用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各种网络语体层出不穷,如知音体、梨花体、纺纱体、脑残体、火星体,以及新近出现的蜜糖体。在这些语体中,病句、符号、数字、拼音、汉字、英文相互杂糅,成为网民们的习惯用语。时下,网络语言的发展势头强劲,在丰富现代汉语的同时,也给现代汉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对于网络语言的层出不穷,许多专家学者都非常担心,认为它的流行势必影响传统汉语的正常使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和青少年对于语言的学习很是不利。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呢?

首先,存在即是合理,出现即为必然。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新生代,它是在信息时代中产生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次,尽管网络语言是一种创新,但创新事物也意味着具有极高的淘汰率。因此,网络语言的发展必然会有一个由遍地开花到去粗取精、优胜劣汰的过程。

第三,如果仅限于一味地搞怪、噱头、哗众,那么网络语言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四,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草根文化”的结晶和代表,归根结底难登大雅之堂。因此,网络语言不足以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我们大可不必将之视为洪水猛兽。汉语从来就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几千年来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和内生变革,正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对于网络语言不妨保持一种宽容、多元的态度。网络世界的语言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规律,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一定会走向更良性、更规范。

第五,对网络语言不必一味地持反面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网络语言全盘接受并任其发展。因为网络语言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新词层出不穷,稳定性较低。我们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而适度地规范网络语言。

社会发展越快越迅速,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网络语言作为时代的产物,其存在本身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应当持一种宽容态度,同时不疏忽正确的引导,让人们真正懂得传统汉语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明白自己所肩负的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从而勇敢地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曹晓红、杨洪军,《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及对策》,《文教资料》,2007

②金志茹,《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分析》,《<吉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篇2

一 表达方式的随意、自由

(一)构词的随意性

我们平时在网上或论坛里经常会看到这些语言:“偶”、“东东”、“恐龙”、“青蛙”、“GG”“MM”……据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偶”是指我,“东东”即东西,“恐龙”和“青蛙”分别指丑女和丑男,“GG”是哥哥,“MM”则意指妹妹等等。若对网络语言涉世不深的话,是很难明白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含义。的确,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不存在的,至少也没有这样的解释,然而却在网络用语中普及开来。构成这些网络新词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只是网民们利用比喻、谐音、仿拟等修辞手段构成了新词。

语言只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本质在于以符号的形式(能指)来反映主体的思想和情感(所指),似乎语言只是一个被动的呈现对象,不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事实上,语言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而这种创造性和能动性往往来自言语的主体――人的认知能力的变化。所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借助网络和媒体把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也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异的网络语言形式。

(二)字母词现象的普及

吕叔湘说过:现在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拼音的,只有汉字例外,因而在国内和国外的文化交流上是一个不小的障碍。鉴于此,使用公众熟悉的字母词就能够更加直接准确地与国际接轨,加快汉语的国际化并有利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众所周知,字母词具有世界通用性,我们常常出于表达时的方便而临时采用。目前由于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网络的普及应用、媒体的传播导向等因素使得字母词流行开来。如GDP(Gross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MBA(Master 0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等。字母词的使用确实简单,但对其使用我们应该谨慎,一方面维护母语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字母词作为一种新的词汇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的丰富和发展;而另一方面却因人们求新求简的心理造成了滥用的现象,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表意不明的现象。如ABC既可表基础知识,又可表中国农业银行(Apiculture

Bank0f

China),又可指美国出生的华人(Amercian Bom Chmese) 。所以,针对此,我们应该给它以合理的定位并留下相应的发展余地和空间。

(三)中式英语现象的流行

根据Lado的错误分析理论,在学习外语时,“学习者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母语相关联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产生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所谓正向迁移是指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同之处对学习目标语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而负向迁移则是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对目标语学习所引起的干扰和影响”。中式英语就是英语学习者受到汉语的负向迁移的结果。

然而。中式英语的流行却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网民心中最富汉语韵味的中式英语;“People moun-tal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它因保留汉语的简洁押韵而被认可。不可否认的是“中式英语”给中西语言文化的交流带来了诸多的障碍,但同时它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开了一扇窗,并将更多的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注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

二 语言的变异

研究语言的学者都知道,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变异,没有语言的变异就无所谓语言的发展,正如E,Sapir所说:“语言的沿流是由说话者无意识地选择那些向某一方向的堆积起来的个人变异的过程,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存在变异。”人们在日常的交际当中要遵循语言规律和交际标准,但是在特定的场合和语境下语言使用者可能故意的打破常规,创造出一些新的不规则的语言现象,造成语言的变化和表达上的简练、清新,这种偏离常规的形式被称为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tion)。语言的各个要素均能在使用中出现变异。

(一)语序的变异现象

1 省略。省略是指这样一些语言结构,在口语发音过程中或者书写过程中某个部分或某些部分未出现或被省掉。这些被省掉的部分可以是句法成分、语义命题、词汇语素以及音位因素,这些成分可以被恢复以使语言交际者理解这些语言结构的意义。

网络语言中的句子,由于受到印欧语语序的影响,或是出于标新立异的原因,抑或是由于交流的习惯等其他因素而出现了与常规现代汉语不相符的语序。如:“不要忘了伊妹儿我。”这显然是受了英语“Dontt forget to sendemail to mc”的影响,“email”是名词,在这里省略了动词“send”,而将名词“email”动词化;再如“为什么真话呀?”是缺少了谓语“说”,这些都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成分而引起的语法错误。

2 倒装。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我都急哭了快!”、“你们吃饭了吗都?”等,这些都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些成分而刻意地将其前置,有的甚至已经在我们的交流中普及开来,成了约定俗称的句式。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存在着语序变异的现象。语序是指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次序,是汉语里的主要语法手段。语序变动,可组成意义不同的词组、句子。而在这里,就是通过省略和倒装对语序进行了变异,虽然这种变异目前尚不够规范合理,但却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元素,使之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

(二)语法形态的变异现象

“被”字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被”的基本用法是与及物动词搭配,表示被动意义,而新兴的“被就业”、“被增长”等频繁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发生了变异,它可以跟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如“被+vt”――“被录取”、“被+vi”――“被就业”、“被+n”――“被民主”、“被+adj”――“被泛滥”。由此表达出来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被动义,且突出了一种高度凝练的被迫义,传递出公众对“强加于人”的某些现象、做法的不认可。“被”字句式的出现,目前仍处于一种不规范不标准的状态,我们应对其进行规范的引导。只有规范的语言、语法,自由度才越大,传播的范围才会越广泛。

(三)语义的变异

由于网络语素的自由组合,随意粘连,或采用比喻、仿拟、联想等修辞手法使之产生了语义的变异。因此,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解释它的含义,而应根据情景语境来分析它特定的内涵。这使得它成为了“标新立异”的一种“语言”。

篇3

    二、网络语言的形成

    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语言社区(Speech communities, 指一群人使用同一种语言,对语音和语法的异同有相同的概念)里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这种新的语言现象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和网民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前提条件

    作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全新崛起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聊天、购物、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方式自由地发表意见,而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虚拟空间中产生了一种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时不同的语言环境。“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由此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人们已经从最初对基本生活资料的追求发展到了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追求。计算机的产生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工作、娱乐的各种追求。“社会生活中发生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一定伴随着相当大的语言变化,而没有什么大的社会事件的历史时期则是语言相对稳定的时期。因为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归根结底是社会性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现实的突变为加剧某种语言趋势提供了条件。”网络语言正是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悄悄兴起,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的。

    (三)网民心理需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利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一些平常说不出来的话,在网上却能脱口而出。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给了人们一些遮挡,在这里,交流虽然是即时的,但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匿名的。因此,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中的很多诸如身份地位、人际关系之类的束缚,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是痛苦。

    在使用网络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存在着一种猎奇的心理,他们在搜索一些奇闻轶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着语言的新、奇、特,并借此来表现出自己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正是在这种心理需求的刺激下,网络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愈发具有创造力和时代感。

    三、从实例中看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具有多样性、简约性、随意性、不稳定性和非语言符号化倾向的特点。其多样性表现为英语原词、拼音、汉英混合、数字等多种形式并存。为了适应现代的快速生活而出现的大量的词语的缩略形式则是网络语言简约性的体现。人们在利用网络交流时出于调侃或是其他一些目的而对固有的词语进行改动的行为使网络语言具备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当有声语言和书写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思时,符号便出现了。这些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是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手段。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看看网络语言构成的特点。

    (一)缩略词

    缩略语是网络语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交流方便,网络语言常常取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或是其他一些发音相同的单个字母来代替单词或是短语,或是以汉语拼音中的声母来代替汉语词句。

    1.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

    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单词内部的几个字母或是短语的首字母来代替整个单词或是短语。如:GF(girlfriend), BF(boyfriend), WWW(World Wide Web),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DIY (do it yourself), PK(player killing 或 Penalty Kick),BBS(Bulletin Board System),VR(Virtual Reality)。而另一种缩略形式则是利用一些本身发音接近某些单词的单个英文字母来代替整个词句,如“u”代替“you”,“r”代替“are”,“IC”代替“Isee”,“BTW”是“by the way”,“CUL是see you later”等等。

    2.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

    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是指以汉语拼音的声母来代替整个词句。比如DD(弟弟),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JJ(姐姐),PP(屁屁),PLMM(漂亮美眉),BT(变态)等等。

    (二)谐音词

    谐音词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输入的方便,但却往往具有风趣、幽默或是亲昵的效果。所谓谐音,就是指用相同或是相似的音来代替原来的字词。网络语言中的谐音有三种主要类型,既汉字谐音,数字谐音和英文谐音。

    1.汉字谐音主要是用一些近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字词,并由此而产生一些幽默的效果。比如油饼(有病),斑竹、斑猪(版主),大虾(大侠—网络高手),菌男霉女(俊男美女)等等。

    2.数字谐音则是利用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谐音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比如886(拜拜了),520(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555555(呜呜呜呜呜呜),74974(气死就气死),1314(一生一世),584(我发誓)等等。

    3.英文谐音既利用英语单词的音译来组成新的谐音词。如英特尔(Intel),粉丝(fans),伊妹儿(e-mail),烘焙机(homepage)。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谐音类型之外,一些符号也可以取其谐音表达一定的含义,比如==(等等),0(哦)。

    (三)生造和转义

    生造和转义是指网民们在网上交流的时借用一些修辞手段,或是旧词翻新,或是生造出一些新词来。生造和转义的方式多种多样,往往是一些单词、字母或是数字的组合。如:3Q(thank you),帅G(帅哥),e心(恶心),东东(东西,泛指各种事物),坛子(论坛),灌水(在论坛上发表无聊或是无实际内容的帖子),拍砖(发对某贴),顶(支持某贴),楼上楼下(表示两个帖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青蛙(长相难看的男生),恐龙(长相难看的女生),沙发(第一个回帖的人),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路过(看完帖子不留言)等等。而一些网络词汇则是生造出来的,它们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如大虾(网络高手),菜鸟(网络新手),网虫(痴迷于网络的人),小黑(黑名单),等等。

    (四)符号和图形

    早期流行的网络语言侧重于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些表情,用来传达一些单纯的文字无法传递的意义。符号和图形可以分为:

    1.标点符号组形。如:-)表示笑脸,:-(表示哭脸,^@^表示小猪,:-o表示惊讶,(:&表示正在生气,:-!表示不屑的笑,:-&表示张口结舌等等。

    2.标点符号+数字组形。如:8-)表示睁大眼睛,:-9表示舔着嘴唇笑,:-1表示平淡无味的笑,:-7表示火冒三丈等等。

    3.标点符号+字母组形。如:-P表示吐舌头,:-S表示语无伦次,:-I表示吸烟族,::-D表示仰天大笑。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在许多网站为网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动画表情,这些表情更加生动有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符号和图形的作用,在网络交流时被广泛运用。

    (五)古字新义

    从囧到槑,新一代的网络词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其实,它们当中有许多字都是一些曾经在文字史上出现过的生僻字,被今天的网民借来表达一些特殊的含义。以下是一些当今十分流行的网络字:

    囧:jiǒng,原意为“光明”,古同“冏”,因为它看起来很像是一个愁眉苦脸的人,所以被人们借来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意思。

    槑:méi,古同“梅”,因为它是两个“呆”字放在一起,所以现在被网民们用来形容某人很傻,很天真。

    靐:bìng,原意为“雷声”,由于它是有三个“雷”字叠在一起构成的,所以在网络上被用来指“太雷了”(程度比“雷”更深),被三声雷吓到自然要比一声雷的效果强很多。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2005)-10-058-02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络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交际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际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正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以BBS、网上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室、ICQ、网络游戏为主要载体,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在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网民为了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出现了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网络交际以互联网为交际媒体,这就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独特语言方式和文体特征。这种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语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对语言所产生的极大影响和推动所造成的。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对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

2.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

语言是用来交际用的,网络语言就是使用因特网技术发展下人际交流的产物,是规范语言的变体。网络交际,是指通过网上聊天、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electronic forum(电子论坛)和E-message(短消息)等崭新的交际手段,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网络语言受其交际媒体(互联网)的制约而兼有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电传英语和传真英语的部分特征;网上聊天这种书面对话形式又决定了其具有书面英语和口头英语的双重性质。

2.1 词汇特征

作为非正式文体,网络语言偏爱使用缩写词、俚语等非正式词汇,甚至还随机杜撰某些词语,因此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网络的使用是以时间为收费基准的,这就要求网络交际必须快捷高效。在此语境下,英汉两种语言兼收并用,大量使用简写词和各种缩略词就成为网络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其词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网络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易于输入和谐音的关系,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在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时,一般不进行选择,而是在当前输入法默认的情况下就按了回车键,于是导致了一些有趣的谐音怪词的诞生,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广泛流传开来。

1) 英语谐音:用同音字母代表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乃至句子。如:【r】=are, 【b】=be/bee,【c】=see,【o】=oh,【oic】= (ooh, I See),【icq】=( I seek you ),等等 。

2) 汉语谐音: 【酱紫】这样子,【菌男】:即是俊男,【霉女】美女,班主/斑竹/版猪/版竹】:版主,即聊天站,网页或论坛的管理人员。【大虾】,大侠的戏称,指网络高手。

3) 数字谐音:,【7456】在网络语言中的意思是气死我了;【1573】一往情深,【360】 想念你,【886】拜拜了;【3166】是“撒优那拉”(日本语),再见的意思,【775】亲亲我,【55555~】呜呜(他在哭),【8147】不要生气,【520】我爱你,【987】对不起,【9494】就是就是,等等。

2.“网虫”们随机使用的但已被圈内公认的各种缩略词。

这些缩略语的来源主要是公认的缩写词汇,电传、传真英语的缩略符号或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USA, HK(Hongkong), bf(boyfrtiend); gf(girlfriend); pls(please), Xmas(Christmas), F.O.C.(free of charge), stu(student)? L8R(later); b4(before), cu2(Seeyou, too); IMO(in my opinion)以我愚见;ROT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得直不起腰来,一般用作旁注;PMFJI(pardon me for jumping in )请原谅我冒昧插入;TIA(thanks in advance)预先致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大量运用表情符号(emoticon)。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与人之间还不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谈,所以一些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就被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等等情感。由于这些符号的组合形象生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在约定俗成以后,发展成为了网络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补充体系。

例如:表示肢体语言的符号,例如【T-T】代表流泪,【∧_∧】/代表欢呼,【:】】表示高兴,嘴巴向上翘着笑;【:()不开心,嘴巴向下弯着;等等。网络上还有表示言语行为的符号,如: 【//sigh】(叹气的动作)、【//admire】(羡慕的表情)、【//grin】(咧嘴笑)、【//comfort】(安慰)。在一个词前面加上“//”,就把该词变成了一种言语行为。

2.2 语法特征

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英语的非正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尤其是充当主语的第二人称单数更是经常“缺席”。这从下面常用的问句中就可窥见一斑。1.offline ?2. busy?3.received my e-mail?4.leaving?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

2.句首字母常小写。如:1.hi, friend. 2.uc? 3. ur name ?

3.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同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如女士在回答do u miss 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

4.网络高手经常运用双关、拟人、比喻、夸长、提喻等修辞格。如:

―can I invite u 2 dance? ―withpleasure.

―can I hold u now ?―OK. 这里hold就是双关,因为它既有“牵手”之意,也有“拥抱”之意。

5.从句型选择上看,网络英语多用简单句、并列句、祈使句,少用被动句和主从复合句。当然,句型的使用也并非一成不变。网络大侠在进行解释、说明或议论、说理时也常用复杂句。如: “IMO,u r not right,‘coze every sword has 2 blades”. ( In my opinion, you are not right, because every sword has two blades.)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繁殖能力而成为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语言变化的主导力量。

3.网络语言现象的语境分析

语境(context)是社会语言学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语境指的是使用语言的情景场合,语言往往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境意义。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境(context) 做过分析和研究,但他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如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linoski,1923)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海姆斯(Hymes 1974)将其精辟地概括为SPEAKING一词:S代表Setting and scene(背景和场景),P代表participants,(会话参与者),E代表ends(会话目的及结果),A代表act sequence(信息的形式与内容),K代表key,(传递信息的方式),I 代表instrumentalities(使用什么语言),N代表norms of in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在不同情况下应遵守的规则),G代表genres(体裁)。而以韩礼德(Halliday,1973)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则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根据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和网络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主要从情景语境来分析网络语言在特定的网上虚拟空间是如何进行交际的。

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时间,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在交际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因为“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定,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Sperber&Wilson,1986:107―108) 这句话用来描述网络这个特定的场合中的交际行为至为贴切,因为网上交际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人身上,多数时候是完全陌生的人在进行对话,而网上唯一可以了解对方的途径是查询个人资料,但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可能是虚构的。因而交际者的社会、文化或政治背景等个人因素在网络交际中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影响。网络交际的主要场合是在以OICQ, ICQ,BBS和E-message等形式存在的网上虚拟空间。在网络交谈中,话语范围可以是任何话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网上的虚拟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聊天室,你可以不停地从这个聊天室窜到另一个去。在聊天室中,可以是一对一交谈,一对二或多人互相交谈,也可以自言自语或者作为旁观者。可以说,在网络交际中,话语基调(tenor)是多样化的而且可以选择,只要不影响维持交际的目的。网络交谈的话语方式(mode)以非正式的口语为主,然而却用文字和符号的输入形式来叙述,也就是说,网络交谈的实质是口语的交谈,然而却是以一种书面的文字方式来呈现,而这种书面方式又是由各种文字代码(如中英文)和数字符号混合组成的。这是网络语言交际不同于其他话语方式的一大特征。

在日常交往的人际交谈中,情景语境还包括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势 (gesture) 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等非口头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作为语言的一种补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网络语言巧妙地将这些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转化成用各种数字和符号组成的表情符号,使看似冷冰冰没有直接的感情交流的键盘交际变得充满人情味和生动有趣。

4.网络语言现象:社会因素与语言的“边缘化”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2000:18)在其论著中所提出的:“语言不是社会意识形态,语言不属于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语言是――而且只能是―― 一种社会现象。” 网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自身的鲜明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当然社会方言的首要条件是有一个稳定的言语社团。而在中国,网络语言的言语社团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上网用户的日益增加而逐渐形成的。一些大学的学生已经达到了90%的上网率,大学里的bbs(电子布告栏)一天有上千人次访问,人们除了搜寻信息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互相聊天。那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必然会问:网络语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它是由哪些社会因素所决定的?这些语言的变化是如何传播的?新的语言变体对原有的语言结构和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变化?这些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面临的崭新课题和挑战。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是信息社会必然导致的产物,并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日渐普及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而横空出世。五花八门、标新立异的网络词汇正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心态的一种反射。网上交流通常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他们的文化背景可能相差甚远,对语言的感觉可能也很离谱。中英混合,数字和符号并用的网上新词汇的出现似乎在预告一个数码化时代将带来的语言变革。当“Internet”以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打破了国界的同时,也正在使英语成为一种垄断性的“中心语言”。据有关调查,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网络对英语普及的推动力超过了大英帝国的任何行动,每个新的上网者都必须学习某种版本的英语,如果他不想困在语言的"网络隔离区"内。在这个必须被格式化的以英语为中心的网络世界里,所有其他的语言和文字都在经历着自己的边缘化,都正在变成一种“方言”。以高科技和高信息所建立的网络帝国,在创造了空前效率的同时,也在所谓最“平等”的网络平面上,以难以想像的光速,用英语扫荡着所有的语言异类。

5.结语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1996:115)曾明确指出:“在任何时候,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 网络社会是一个多语社会,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联上同一个站点,因此网络语言存在着明显的语言混合现象。在任何一个多语社会,通过频繁的语言接触都会产生这种语言混合的现象。新一代的网络人见面打招呼时说“hi,你好”;分别时说“bye,再见”;道谢时说“thanks”或“3x”。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快就会在网上传递开来。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产生于自由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有着强大生命力,并很可能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

语言正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展而在一个新的时空中延伸,人们的交际行为,语言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信息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语言现象已经昭告了语言的变革,而中国的网络语言现象的这种现状正是边缘化的开始。

参考文献:

[1]Figueroa, E. Sociolinguistic Metatheory, [M], Kidlington: Elsevier Science Ltd, 1994.

[2 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

[3]Hymes, D.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Press. 1974.

[4]Malinowski,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A]. In C.K. Ogden and I.A.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 [C].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23.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赫德森:(Hudson.R.A.),《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篇5

在影视戏剧中,无厘头的表现样式一般是被放在喜剧的范畴之中来研究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而喜剧则是对丑恶可笑的事物的模仿。

因此,如果说"喜剧"这个概念总会时不时将我们带入到一种跨文化式的哲学探讨之中,那么与之相比"幽默感"这个概念则能促使我们更多地对无厘头的基于文化背景的情绪直观予以关注,这更有助于我们把握这一现象。事实上,我们毋宁可以说,喜剧之为喜剧,首先在于观众能体验到"喜"的情感,也即是一种幽默好笑的情绪。近代汉语中,幽默是由林语堂从英语的humour音译过来的,humou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or",原意指体液,在这种解释当中我们已经看到这一点,那即是幽默感是基于一种生理相关性的情感体验。无厘头自然也是首先源于一种幽默感,正如作为无厘头文化代表的周星驰所说,"思想在电影里很重要,但是故意去显示自己的思想就很没有必要了。我拍片子当然是第一要给人看,要使人看完了笑。"因而无厘头存在的首要原因是能给个体带来一种安慰和。

而这种体验与人群自身的文化心理特质是密不可分的。相同的一个幽默体验,有人乐在其中,有人却无动于衷,我们对于这种情况已经司空见惯了。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个体差异的,但仍需对其文化差异的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有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那就是读到一则笑话的时候能很容易判断出它是 "本土"的还是"舶来"的笑话。撇开其特异性不谈,我们说任何人的情感体验都是根植于自身所由的文化背景的,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的情感体验同样也是内化了的社会文化的体现。"任何文明的文化模式都利用了所有潜在的人类意图和动机所形成的大弧形上的某个片断。"[1]

二.网络语言反应文化心理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无厘头这一现象在中国的网络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对此我们需要对网络语言进行一番考察。按照索绪尔的理论,言语活动等于语言加上言语。一方面,人们通过言语来表达感知,传递信息;另一方面,语言被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整体性的塑造了出来。而不同的群体的言语习惯又彼此是有差异的,这不仅体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语言差异上,同时也体现在一个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差异上。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理区段内,不同群体--老人与年轻人,男人与女人,工人与农民--的言语习惯是不尽相同的。一方面,这与其受所属社会群体的语言习惯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其所处的环境所塑造的认知思维方式也使得其更易接受某种特定的言语习惯。人创造了语言,同时语言也在塑造着人。尽管准确地理清这种因果关系的来龙去脉极为困难,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不同的认知思维方式是与不同的言语习惯相对应的。同样的道理,网络语言作为二十世纪以来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人们的文化心理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巨大改变。

网络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的以好坏区分,网络语言的流行本身就值得研究,予以重视。网络语言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有着强大的社会基础作为支撑。

三.无厘头的特征及与网络的关系

以下两个特征在无厘头于网络语言的盛行之中是尤为值得注意的:

(一)多样化的表现样式

而无厘头制造笑的方式又是不拘一格的,它可以通过故作事态,装腔作势等手段使人们发笑,例如很多年轻人在网上聊天的时候自称"朕""老衲"以及"我对你的敬意如黄河江水,连绵不断,一发不可收拾。"等夸张的表现手法。也可以通过完全展开无需理由又无可穷尽的形式化设计来表现,比如"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观天;而癞蛤蟆是革新派,想吃天鹅肉。"也可以通过拼贴与杂糅来表现自己的韵味,例如网络用语"I服了U"这种近乎恶搞的方式也成为无厘头的表达样式。

而这种多样化的表达样式显然能使得无厘头在满足现代人追求个性多元的方面拥有强大的活力,不会因为拘泥于某种范式而走入发展的死胡同。

(二)与传统的冲突

如果说前两点蕴含于无厘头的内在规定之中,那么与传统的冲突则是它的现实影响。无厘头与现实或者说与传统的冲突表现在与传统逻辑的背离,对传统价值的消解以及对传统道德的解构等诸多方面,比如调侃唐僧在遇到妖怪时候的一声"oh, my god!"在那个时代,唐僧原本是不可能说出这种话的,而将这种不可能的情况纳入到幽默的素材之中无疑对我们传统的观念是种挑战。试想,当无厘头调侃"唐僧在唱卡拉OK"或者"白毛女之所以那么白是因为用了汰渍洗衣粉"的时候,难道传统会对此无动于衷吗?因而与此同时,无厘头又获得了"不知所云""乱七八糟""低俗趣味"等标签。而这一点,也正是无厘头现象在网络上得以风靡的一个原因所在。因为客观的事实是,无厘头现象已经表现了自身强大的适应力,并且拥有数量庞大的以年轻人为主的行为群体,不管"传统"如何地反对,它本身都是不可能单纯地在这种反对中消亡的,客观的挤压与排斥必然会将其导向排斥势力薄弱的领域,而网络的迅速普及则无疑迎合了它的这一需求。

"一点正经没有"的网络无厘头文化,通过年轻人的不断演绎,随意使用调侃、玩世不恭与插科打诨的反诘,以集中到一点以改变对事物以往的看法的另类眼光,营构了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思辨性"言说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言说模式。

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的延续和变异,在这种继承之中,网络语言形成了自己的凝聚方式--尽管有很多违背传统语言的地方,其也正是为此而获得了"不规范"等评价--而已然形成的这种凝聚方式也有了自己的不规范的"规范",适合它的便被吸收从而延续下来,不适合的变被沙淘掉。无厘头文化凭借它的"笑"以及它的不拘一格的表现样式在网络语言中扎根生存,并广泛传播了开来。

四.结论

"无厘头"文化体现出了当下的青少年与其父辈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没有经历过战争与贫困的时代使得他们摆脱了父辈的沉重感,而崇尚"无厘头"式的轻松与自由。然而经济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又使他们难以逃脱竞争的压力。而这种竞争的压力对于他们构成了一种新的"苦难",在快乐与苦难这对矛盾的双重冲击下,融合了平民与英雄、欢笑与眼泪、隐忍与释放的"无厘头"文化无疑是一种最贴近其心理的精神食粮。

"无厘头"文化是一种基于社会文化心理背景的新生文化现象,以其强大的社会适应力吸引众多人参与其中,同时因为对互联网的适应而使得其在网络上的表达尤为引人注目。对于这种新生的事物,无论在价值上我们对之做出何种判断,都不妨碍它已然固存的现实,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仅仅出于传统的道德情结的情感性的打压,事物不会只在它的讨伐声中覆灭,而是必须要接受历史眼光的正确审判。

篇6

“逃离工科”指的是高等教育当中报考理工科的学生人数锐减或者理工科学生毕业后转行不从事理工科相关工作的现象。该词较早出现于日本。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以金融、证券、房地产为代表的泡沫经济的发展和从业人员收入的迅速提高,与泡沫经济相关的文科专业报考迅速升温,而对理工科报考的热情急剧下降,报考理工科人数从1986年的18%跌倒1992年的12%,东京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希望到企业生产现场的毕业生比例从1960年的12.2%下降到1990年的3%,日本舆论界则把上述“逃离工科”现象称之为“考生疏远理工科”、“年轻一代疏远技术”。[1]而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理工科特别是传统工科专业报考持续降温,工科毕业生转行的也不在少数。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在2004年9月7日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开幕式上指出,20年前,中国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比例占总数的大约60%,现在这一比例已降低到原来的1/3。[2]由此可见,“逃离工科”现象已日益成为国际间一个共同的话题。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金融等专业相比,制造业才是产生财富的不竭源泉,因此,培养理工科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培养“卓越工程师”[3]进行技术开发工作,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大有裨益,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治理“逃离工科”现象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那么究竟如何避免或者缓解“逃离工科”现象呢?除了宏观上扩大理工科高等教育规模、高校扩招重点向理工科倾斜[1],以及国家加大对基础学科学生就业的扶持[4]以外,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也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以理工科的《化工基础》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来缓解“逃离工科”现象。为了有效提高化工基础课程当中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教师已经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丰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化工素材课件的开发及使用。[5]②改革教学内容,融入科研成果以及结合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如绿色化学等。[6,7]③建立信息化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8]④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见习。[5,9]那么除了以上的方法,有没有其他手段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结合网络语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有利于对知识的长效记忆的形成。

当然,所谓的“网络语言教育法”,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而是在对课程熟知的基础上,融合了诸多教学技巧以及自身授课特点,并结合最新时髦的一些网上流行用语开展说教的过程。笔者从2006年开始从事化工基础、化工原理的教学工作至今,也参加了化工学院举行的“精彩一堂课”的比赛,工作当中逐步发现,由于现在的大学本科生普遍是“90后”,思想比较新潮,思维也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认知面更广,对于化工基础这样一门涉及化工、高等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工程性质等的基础课程,如果采用传统的一板一眼的黑板板书说教形式,学生往往觉得乏味,对工程概念的理解也不深入;如果单独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又犹如走马观花,学生印象不深。只有结合板书和多媒体,同时辅以流行的网络语言穿插在讲解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日新月异,诸如“正能量”、“有木有”、“神马都是浮云”、“元芳,你怎么看”等网络用语层出不穷。但是网络语言是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并非所有的网络语言都适合在课堂出现,如何有效选取与合理运用这些网络语言,不仅体现授课者的智慧,也是一门艺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谈谈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结合网络语言,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过程。特殊精馏中经常提及的是萃取精馏与恒沸精馏,我们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拓展”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同步思考,并在过程中让他们享受这一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形成长效记忆。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1)体系特征:体系1,乙醇-水在101.3 KPa,形成二元恒沸物,沸点78.15℃;体系2,苯沸点80.1℃,环己烷80.7℃,α为0.98

(2)知识回顾:普通精馏分离依据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无法解决体系1、体系2问题。

(3)解决思路:加入第三组分,打破原相平衡,改变原二元系的非理想性或提高α。

3.解决问题。

4.思维拓展。

(1)特征分析:

(2)展开联想:

(3)相关性分析:

(4)拓展分析:

在以上的过程分析与思维拓展的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联想网络中常用的语言,如由于恒沸/萃取精馏均存在加入第3组分改变原体系相平衡的特征,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小三”现象,所以可以把这种特殊精馏方法叫做“小三法”。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将两种特殊精馏方式的原理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当然,思维拓展过程当中也需要注意相关的道德培养,同时可以结合工业流程图等网络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见识更广,非正式语言毫无疑问也会日新月异。教学中合理利用这些网络语言,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兴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逃离工科”现象。

参考文献:

[1]刘云.日本理工科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展望[J].世界教育信息,2004,(3):7.

[2]刘云.泡沫的破灭:“逃离工科”的苦果——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J].中国就业,2007,(1):20.

[3]魏昌廷,何敏.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2,(1):36.

[4]熊丙奇.如何治理“逃离工科”的教育困境[J].教育与职业,2010,(19):84.

[5]安娅,陈卓,秦好丽,胡长刚.《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试剂,2010,(8):762.

[6]庞秀言,穆晓楠,孙汉文.改革“化工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化学创新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5,(5):82.

[7]李运清,娄向东,姜聚慧,赵晓华.化工基础课与绿色化学教育——讲授化工基础课程的体会[J].大学化学,2006,(2):16.

[8]曹玲.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工基础》教学整合[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49.

篇7

在本文的论述中,并非所有在网络上出现的语言都被视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特指起源于网络并广泛在网络上使用,和传统汉语使用规则不同的部分词汇、语法等等。网络语言也包括专业用语、网名、网聊和网络信息,与网络相关的都可以称之为网络语言。

二、现代网络语言缘起

自网络产生以来,人类已经渐渐走进无纸化信息时代,PC机已经成为必须品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网络生活也成为个人娱乐方式的主流,网络沟通交流,看新闻、购物等通通搬上网络,在互联网上,来自全球各地,不同语言、姓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群可以畅所欲言,以此,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三、现代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

网络语言是人们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思想的载体,它会随着语体的变化而变化,语体变化可以随着环境,场合分为很多种,而网络催生出来的新语体网络语言是各种文化的变异展示。我国自九十年代后大力发展网络研究与应用,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由自主开放各种特点的网民组成并创造和形成我国的网络语言,在网络中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载体,社会语言的变体,在网络语言中的数字、符号、拼音、汉字等渗杂成正宗的语言,成为了网民的习惯,规范的汉语似乎成为了另类的表达。网络语言有时通过改编原著作,像古代文学的很多名句都被引用改编,还有现实的大事件都会被众多的网友改编成各种文体形式,放入网络,进行传播,形成语言。

四、现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语言作为抽象客体,在网络平台上得到了形象的描述,而在未来,网络必定会成为全民发挥思想和创新意识、汇集语言的大平台,而网络语言也将慢慢融入生活,成为生活语言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看到网络语言为汉语发展带来的积极的一面。汉语作为一个符号体系经历了长久的岁月,其中必然有部分缺陷存在,一方面是对于现代快速增加的新事物反应不及,一方面是对已有事物的表意不精确。前者,是由于国家科技的落后所带来的,由于大部分新事物并非中国发明,在中国人与其相遇时往往措手不及,只能沿用外国外语表达方式,如DVD,业界学名数字视频光盘,过长且不好记忆,于是大众选择了DVD这一外语简称。在这一方面,网络语言有所改观,人们通过某种昵称对事物进行命名,于是出现了“猫”等新兴词汇。

但整体而言,网络语言的蔓延结果大体上是一个弊远甚于利的。网络语言具有反传统和诸多的不规范性,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语言,由于网络和现实的不同性,网络语言的组成形式更加灵活,而在传统的汉语言学习中,许多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得到颠覆,语意不一,许多历史的名著在网上以各种体系被传播开来,而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更是加入了众多的个人意识,对于青少年理解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更多的是负面的影响。由于网络语言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所以在汉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好的网络语言,跟时代接轨。汉语言可以通过学习网络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表达形式,但这一切需要在规范的形式下进行,我们不能让网络语言对我们的汉语言造成很大的冲击,这势必影响下一代对汉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汉语言不够灵活的形式表示反感,否则,对我国的全民语言将造成很大的冲击,也势必影响到全民语言的规则,损害整个语言环境。

五、汉语言如何应对现代网络语言的冲击

篇8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独特的网络语言开始由互联网进入到人们日常的交往用语和书面语当中,充斥着传统的现代汉语的语言和语法习惯。网络语言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能够生存,而且大有生机勃勃,摧枯拉朽之势。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以及一些80或是90后的作家是网络语言的最积极使用者。他们这些人思想活跃,不受旧的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喜欢创造新事物,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追求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他们将网络语言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语言的形式也变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各种文字和符号交叉使用。这不仅为毫无生气的机械交流提供了幽默,而且也使交流更加的变简与快速。总体上看网络语言可以有这些形式:

1、符号2、数字3、汉字拼音或英文缩写4、混合用语

三、现代汉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鲜明的特征

主要包含几个大的方面的特征:一是语法特征,二是语音特征,三是词汇特征,四是语用特征,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的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现代汉语的语法特征主要包括一下方面:

1、形态变化缺少严格意义的词的形态变化。

现代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有的,但是不多见。有些词虽然是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以同类词都所具有的,也不是所以场合都适用的。例如: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通一般是ABAB,如商量商量、照顾照顾;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通常是AABB,如干干净净、舒舒服服。但是少数双音节的形容词有ABAAB的形式,如:雪白雪白、通红通红。此外,不是所有双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都有这种形式,如:担心、喜爱,不能说成担心担心、喜爱喜爱;形容词“美丽”,“聪明”也不能说成“美丽美丽”,“聪明聪明”。

2、语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特点。如:“一个没有来”和“没有一个来”,这两句话字数和字都一模一样,只是语序不一样,前一句的意思是只有一个没有来,其他人都来了,后者的意思是全都没来。

3、在现代汉语里,词的结构方式、短语的结构方式、句子的结构方式大致相同。词、短语、句子都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等五种基本结构方式。

4、汉语有丰富的量词。除了标准量词(如度量衡量词)外,汉语有丰富的一般量词,数词一般不直接与名词组合,中间要使用恰当的量词。

语音特点

(1)每一音节都有声调

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

(2)没有复辅音

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l、r、n、 N。

英语等外语有浊辅音和复辅音;

古代汉语也曾存在过复辅音;

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

(3)元音占优势

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

元音属于乐音,辅音属于噪音。

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

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

(4)没有入声

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都有入声。

古代入声音节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并平(阴平、阳平)、上、去三个声调中。

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声声调。

词汇特点

(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

(2)双音节词占优势

(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

语用特征

(1)现代汉语的意义表达经常采用意会的方式。

(2)表达求简、求明,求达意而已,并不一定求句子结构的完整。因此,句子有许多省略的形式。

(3)依靠语境消除歧义

消极影响:网络语言毕竟不是大众化语言,毕竟没有在全社会流通,还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奥内涵,往往会使人一头雾水。

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与多变灵活性及多种语言的混用,导致了现代汉语语音方面产生极大窘境。网络语言相当的杂,有各种符号的杂用,又有数字与汉字的混用,这造成了汉语语音的困难,没有固定的拼音能表示这些混用词汇。

网络语言是一种具有强适应性和强生命力的语言,虽然存在着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暗藏着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应该趋利弊害,使其正确健康地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篇9

语言经济学中的“经济原则”这个术语最早是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Andre Martinet)在其《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提出来的。此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交际中的语言单位(指符号、音素),由于人在各方面所表达出来的惰性,要求在语言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的、或是比较习惯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这两方面的因素互相冲突的结果,使语言处在经常发展的状态之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为了满足言谈互动时的经济原则条件,语言表达会逐渐导向简约化,最为明确的证据就是语言形式的固定化与说法的俗成化。

语言简约原则是英国语言学家莱文森(Levinson)在1987年提出的,是社交经济理论当中的概念之一。简约原则的观点是:人们在言谈对话当中,为了达到语言传达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使用最接近的说法,也就是差异性最小的说法来传达最大的信息量。为了掌握发言权,只有用最短、最有力的说法来表达,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传达信息的任务,进而掌握发言权。为了社交礼貌或社交互动,言谈的隐含性随着双方关系而调整,也就是说言谈言语形式的长度与社会关系的亲疏远近成正比,关系越近言谈形式越简约。

一、网络新词汇遵循“经济原则”和“简约原则”的特点

由于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的母体,因此传统语言的语用理据也适用于网络交际。此外,由于网上交际的特殊性,网络语言遵循经济原则和简约原则还表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信息减缩

网络信息社会高效快速的特点要求网络语言必须遵循“经济原则”和“简约原则”,最大程度地对已知信息进行缩简。在高速运转的信息社会里,时间就是一切,交流变得简约化。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用来传递信息、阐明事理的功能成为语言的第一功能。网络交流中,人们注重的是信息传递的效率,突出有效信息。略去不必要的多余信息,是这类交际的特点。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必然要求语言符号形式上的简化。例如,在输入中用英文字母代替汉字,缩略语代替单词,出现大量字母词等(例如,现在大多数网友在网上聊天时用“AUV”来代替“哎呦喂”,用“LZ”来代替“楼主”)。总之,速度是第一要务,只要不妨碍沟通就尽可能地简化在键盘上的操作,这就是为什么连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赋予特定内涵的原因。

(二)语体的混合和特殊符号的产生

网络语言是用手敲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书面语言。但同时,网民们在线交流时是脑子里想到什么就马上打什么,加上追求输入速度,表达时基本上是一种没有经过很好整理的口语。这种情况也形成了网络语言的最大特征,即介于口语和书面语的特殊语言状态。因此,网络语言带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网上交际大多既听不见声音也看不到表情,网民们就特别需要利用键盘符号的象形性来表达交际人在言谈时的神态表情,于是便出现了情感符号这种新兴的交际符号系统。情感符号的流通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构成越简单、越接近原始图像的情感符号,采用的比率就越高。现在网上流行的情感符号,大都具有这种特点。例如:用“囧”来代替“窘”,用“O(∩_∩)O”来表示“开心”等。

(三)大量谐声字词的产生

尽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语音聊天成为可能,但是就目前来讲,网上交流大多数还是采用打字这种方式。对很多网民而言,打字毕竟没有说话那么直观。因此,从经济角度出发,也为了使网络交际更富有人情味和形象性,网民们就创造出许多局外人不好理解的新词。另一方面,“网虫”们多有网瘾,一旦登录因特网,马上精神亢奋、思想活跃,而不熟练的打字技能直接影响着思想感情的表达和交流。因此,在线交流中他们就有意无意地“创造”了大量的谐音、缩略型的网络词语,起到了简洁、形象、幽默的效果。例如:

1.网络热门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并非一匹神奇的马,而是它的谐音“什么”的意思;“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神马都是浮云”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有抱怨感叹之意。

2.大虾:“大侠”的通称,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或者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特别高超的人,一般声誉较好才会得到如此称呼。

3.“XX控”中的“控”是英文“complex”的音译,即情结,表示极度喜欢的意思。如“微博控”指的就是特别喜欢玩微博的人。随着微博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见面就聊起微博。但由于迷恋微博,网友中出现一大批“微博控”,他们没日没夜地上微博,一上就是十多个小时,甚至放弃睡眠时间。

4.“你out了”里的“out”指的就是“out of time”的意思,指“过时、落伍、外行”的意思。

(四)借代的广泛使用

篇10

在电脑和手机普及的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它不仅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蓬勃发展,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广泛使用并日渐普遍。网络语言是一种求新求异、不断推陈出新的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一般语言。现代汉语网络语言中的一些常见形式是在一般语言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此,它和一般语言会有相似性,当然它也有独特的魅力。

一、现代汉语网络语言的个性特点

(一)随处可见的数字谐音现象

数字谐音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其中有经典的、一直被沿用的,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著名歌手沙宝亮有一首歌就叫《1314》,也是利用了谐音,表达的是一生一世,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如果2013年1月4日我们都还在,那就结婚吧”,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侣已经这样做了,可见“1314”已经深入人心。除此之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临时的组合,因为基本数字毕竟只有十个,很多人会随意根据自己的口音任意排列组合,这就可能造成音不准,不利于交流,这就属于负偏离现象。

(二)数字与字母的组合方式

数字和字母的混合构词方式是网络语言中独有的形式,而且是利用谐音形成的。如“啤酒”在网语中会用“P9”来表示;再如英语单词“thanks”,由数字3和英语字母ks的组合“3ks”表示;还有“3Q”代替“thank you”。这些组合形式简单,有很大的随意性,只凭相似的读音就可以代替原词,可能会造成歧义或语意不明,因此其中很多组合是不规范的,只适用于网络。

(三)形象直观的网络符号

网络上有很多模拟人的面部表情的各种符号,它们没有语音,只有意义,是对一般语言的完全偏离,如:“:(”:嘴角向下,看上去是一副伤心的表情;“^_^”:眉毛弯弯,看上去就是一张笑脸。这些通过模拟形成的网络语言,都需要调动人们的视觉与想象,都以形象直观为特点,可以弥补文字表意的不足。符号的组合形式和数字的组合形式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可以随意变化、任意表达。这些词虽然偏离了一般语言,却流行于网络,而且适用于国际交流。对于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只能通过手势、表情来交流,所以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符号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具有国际性。

(四)网语中的特殊语体

网络语言的影响力非常大,其中很多特殊的语体具有极强的可模仿性。在一般语言中,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我们一般都不会用这样的方式说话。如2011年出现的“咆哮体”,以使用大量感叹号为显著特征,它没有固定内容或格式,常以“伤不起”、“有木有”结尾,很多网友还会给感叹号排序,从而引起强烈的视觉感受。从“咆哮”二字就可以看出,它是在表达激动、愤怒心情的文体。咆哮体一般出现在网络聊天或帖吧中,不会出现在一般语言中。这些语体都是片段式的,不在乎是否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类似语文中的填空造句,只追求时尚幽默的效果,互动性强,流行得迅速,消失得也快,很多形式在你还不熟悉时就已经过时了,生命力不强。当然网络中也有生命力很强的语体,比如淘宝体,其中称呼语是最大的亮点。由此,“亲”这个字红遍了大街小巷,其复数形式是“亲们”,常与语气词“哦”连用,构成“亲,……哦”句式。这个句式已经走出网络,迈入了现实社会生活。

二、网络语言的影响

现代汉语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的创新、补充和发展,它既保留了一般语言的某些形式,又有自己的独创形式。它虽然和一般语言有相似之处,但其中很多相似点在一般语言中只是偶尔出现,仅作为一种修辞方式,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时运用。但在网络中,这些新词新语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趋势,使用频率非常高,适用范围也极其广泛,因此它才能被人们如此关注,成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言说方式产生后,总会对传统的语言产生影响,现代汉语网络语言也一样,它来势汹汹,对一般语言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丰富了一般语言

网络中产生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极其丰富,有些已经闯入人们的生活,融入一般语言,有了名正言顺的地位,如“给力”,不仅成为口头交际语,在正式的场合、书面语也用。人民日报就有《江苏“给力”,文化强省》(2010年11月10日,第一版)这样的标题,湖南卫视曾开播过一档叫《给力星期天》的娱乐节目。“给力”的由来众说纷纭,但不管来源于哪里,总之它在网络中走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已成为一般词汇的一员。还有上文中提到的“诈弹”,它常出现在各种新闻标题中,如2012年9月4日《中国青年报》有一则新闻标题是《“诈弹”频出,谁扰乱了公共安全》,2012年11月29日《京华时报》有一则新闻标题是《一月四州遭诈弹》。总之,只要是表达“谎称某地有炸弹”之意,一般都直接用“诈弹”表达。旧词赋新义同样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义,如数词“二”,在网络中失去数词的性质,变成了形容词,表示“可爱的傻、愣”,著名歌手那英性格大大咧咧,生活中很“二”,在2012年最火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她带的班就叫“小二班”;还有时下流行的“萌”,本是“萌发”之意,网络中“萌”变成了形容词,表示可爱,2012出现了“卖萌”,表示装可爱,形象贴切,深入人心。网络为谐音词汇提供了很好的可视平台,因此网络中谐音词极多,受它的影响,生活中很多人也会巧妙地利用谐音,故意使用错别字,如“醉美泸州,筑梦酒城”和“醉辣重庆老八锅”,在这里他们故意用错别字“醉”代替“最”,从而取得了积极的、新颖的表达效果。

对于现代汉语中有很多不常见的成语,我们往往会望文生义,有些甚至根本不知其意,而网络中的新词新义因为形象易懂,因为各种传播媒介联系密切,因此慢慢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更有利于交流,能提高表达效果。如果离开这些词语,很多话我们不知如何表达,或表达程度不够,而这些转义的网语恰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冲击着一般语言

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各地方言是对普通话推广工作最大的障碍,我国有七大方言区,各地有各地的讲话特色,而网络又是各地方言相互渗透的最好平台,像“系不系”、“木有”、“帅锅”、“匿鸟”、“偶”等都是通过网络让全国各族人民熟知的,而且现在已经达到习非成是、约定俗成的地步。要改变地方口音,说标准的普通话,本来就特别难,现在又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很多人为了时尚,为了特立独行,故意说方言网络语言,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工作。

文字又是交际工具,因此它不仅要求自己明白,而且也要求对方理解,所以文字要统一,不能让人随意改变。网络中经常根据谐音写错别字,将错就错,这其实是运用了飞白修辞格。运用的恰当,当然会给人强烈的新鲜感和幽默感,可是使用飞白,也必须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语境,如果滥用飞白,会让别人误认为语文水平低下,尤其对于网络,它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一旦运用不当,就会使不规范的汉字流传与普及。比如上文提到的“炸弹”与“诈弹”,它们是一对典型的同音形似词,上述新闻标题用“诈弹”效果更好,但如果不管适不适合,都用“诈弹”代替“炸弹”,这就是极其错误的做法,还有人用“衣衣不舍”代替“依依不舍”,用“孩纸”代替“孩子”,这样的错字还有很多,久而久之,人们会分不清其正确用法。对于早被人遗忘的古体字、生僻字,国家已经规定不再用了,像这样特殊的除外,其他昙花一现的,不利于人们学习与应用,它们的再现也只是开放中的倒退;对于数字、字母的随意组合,更是对规范汉字的冲击,对交际与语言发展没有积极意义。

结语

作为新兴的言说方式,网络语言存在的价值是推动一般语言的发展。虽然它至今没有精确的定义,但它的范围是肯定的,定义丝毫不会影响它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网络语言是对一般语言的补充和创新,不仅有“灰常”、“伤不起”、“躺着也中枪”这样的普通新词新语来丰富汉语词汇,还有各种数字、字母甚至符号组合而成的网络新语在辅助我们交流。在未来,网络语言可能会在更多方面出现偏离与创新,它的正面效应会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成为网民甚至非网民交流的一种时尚;而对于它的冲击力,我们更要认真对待,进行规范,由此,网络语言才能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10.

[2]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郝新星,邻,李静.网络语言的语言偏离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S1).

篇11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语言学分支的社会语言学指出,语言与社会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化,也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网络语言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广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语言形式。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在大量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中,有一类流行语。如“你out了”也被众多网民争相引用,并被评为2009年度最佳网络流行语之一。此类流行语有其构成的特征,本文将用社会语言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此类流行语的成因、色彩新意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 语料分析

究竟何为“语码转换”?我们先来分析以下四组语料:

语料1:老师:“上课喝啤酒?”学生:“老师,你out了!”

语料2:“连这个你都不懂?I服了You!”

语料3:“2004《时代风采》时尚模特评选活动正在启动ing”

语料1中out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多种意思,可以作副词、形容词、介词、名词和动词。“out”选取了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出外;在外;向外”,如今,这个词被赋予了“落伍了、不能与现行接轨了”的新意。语料2中,在句内出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其目的是在语用环境下,根据需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语料3的特点是通过汉语谓词性成分加英语词尾ing(我们记作X-ing)来表达进行时态,“X-ing”形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在汉语中介入英语的语素能给人带来新奇感,引起听觉和视觉上的新鲜刺激。另一方面,较之于印欧语,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表示进行时态要通过状语和部分助词实现,比如“正在、着、呢”等,英语则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达到其时态以及语法功能的变化。

3 语码转换的定义及成因

3.1定义

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近些年来由于英语的普及。英汉两种语言接触难以避免,以汉语为主,夹杂英语语码混用的现象非常多,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在交往之中就会经常发生语码混合(code-mixing)的现象。“在语码混合中,语码A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并入了另一语码B中。语码B一般来说占主导地位,而语码A则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不像语码B那样被人们有意识的使用”。

3.2成因

形成语码转换的原因非常复杂,特别是网络流行语中的语码转换的原因更是多方面的,有语意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

3.2.1对应译词不存在或不准确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上差别很大,中英语中存在许多文化局限词和部分对等词。它们在目标语中没有表示对应概念的词汇,或只是部分概念相同,即使被翻译成中文,也往往只是将其进行音译而己。比如说,虽然DIY可翻译为“自己动手制作”,但若是用在某些场合里就显得累赘,不如进行语码转换,直接将DIY放在句中的交际效果更好。还有很多词汇可能很难用几个字就讲清楚,因此不如用英语表达来的准确,如flash(本意指闪光灯,现多指计算机制作的闪烁的动画短片),fans(热情支持某人、某事或某项运动的人,现在已被广泛地译成“粉丝”),hacker(译为“黑客”,指非法侵入他人网站进行破坏的人)等,由于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恰当的对应项,其英语表达形式也已被大众所接受了。

3.2.2经济原则

也称“简约原则(the theory of least effort),由VictoriaFromkin提出。他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总是尽量节省气力,减少麻烦。网上对话受打字速度的影响,不可能像面对面交流一样便捷。为了达到“省时、省事、简练、快捷”,当某个概念用英语表述相对简单,打字更方便时,网民也趋向于使用英语,尤其是英语中形形的缩略词,在使用时就更为方便了。如近年来网络和众多媒体中广泛使用的流行语“PK”,它的完整形式是“PlayerKilling”,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现在,凡是在涉及到一方与另一方角逐高低的比赛或对决中,“PK”被广泛使用,因其意义准确,表述简单而深受大众的欢迎。 转贴于

3.2.3说话人自然情况的因素

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是影响语码转换的三个重要因素。由于语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交流,话语信息的生成、传递、理解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变化。Wardhaugh曾说过“年轻人通常是大多数语言变化的前锋”。这是因为年轻人的语言有活力、生动而又富于创新,他们既能创造一些新颖的表达方式,又能很快接受这些独特而又新颖的语言符号。而且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在语言变异的环节中就形成别人说什么我就说什么,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发明运用什么新词我就跟着效仿,否则被视为落后的心理,也就是这种心理极大推动了语言差异的扩散和发展。乃至激发出更进一步的语言演变,而生活中很多新奇的、时尚的东西都来自经济更发达的使用英语的国家。

4 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的新意及对当下的影响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彼得·特鲁吉尔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的价值体系有紧密的联系,”许多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的运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横空出世”,显示了语言的灵活性,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社会力量的夸张,见证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m。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生活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和更新,而语言的发展透视着公众思想、观念和复杂的社会心态,展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动向。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使用数量的逐渐壮大,一方面反映了汉语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却是代表了大多网友的一种姿态,即通过一些戏谑、简单的词语来代表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心态,再亦是不能明说,只能意会的含义。网络流行词汇已经开始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语言习惯,无论是对问题的思考,还是口头上的讨论,人们都喜欢借用网上简洁、异于普通语言习惯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5 结语

纵观近几年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中的英汉语码转换会愈演愈烈,其本身不乏活力,富有激情,也使语言倍显亲切,具有感染力。如果适时适量,不仅是一种词汇手段,也是一种语言交际策略,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就有存在的理由。中英文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方式的一种改变。其表现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它会与时俱进,源源不断地映入我们的眼帘,在求新、求变、释放个性的时代给我们以清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30-35

[4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篇12

一、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积极影响

1.网络语言对于日常交流的影响

网络语言生动、活泼、形象、简约,许多网络语词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使现代汉语更具活力,如“高富帅”“白富美”就把所谓的“高端人士”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了,而“学霸”“学渣”等词比起规范汉语“学习努力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不努力成绩差的学生”的表达形式,不仅简约生动,而且更含蓄、幽默,避免了规范汉语表达中的生硬和尴尬。同时基于网络交际和表达需要,反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中固有修辞手段(如名词动用、比喻、谐音、拟人等),构造或诠释了大量网络新词语,并因其表意丰富、形象简约而成为网络交际中约定俗成的“行话术语”,成为现代汉语体系中的新元素,也使枯燥的文字交流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像“宅男宅女”就是将名词“宅”作形容词用,表示“不愿意出门而更愿意待在家里的人”,“喵星人”“汪星人”直接指代了宠物猫和宠物狗,“逆天”则夸张地表示“过于强大”的意思等,都是网络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手段的例子。

2.网络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引入网络语言,能够有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更加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比如讲授小说《项链》时,在课文结尾处,如果老师说:“那照现在的话来说,这条项链就是个山寨货么!”学生们往往会一笑,然后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此外,在作文教学中,网络语言的适当使用,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写作兴趣,使文章更加有特色,表现出自己的风格。

二、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消极影响

虽然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愉悦和丰富了人们的网络生活,但在促进现代汉语更新发展的同时,也给现代汉语本身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下面将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分析。

1.语音

大量谐音字的引入和使用对汉字的规范使用造成危害,如用“美眉”代表漂亮妹妹、用“大虾”代替大侠(网络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网络管理员)。如果此类词汇层出不穷,必将对现代汉语的语音造成负面影响。

2.词汇

网络语言最丰富的就是词汇,对现代汉语影响最直接、最大的也是词汇。一部分网络词汇不能脱离网络而单独使用,如用符号、数字等组成的网络词汇,另外一部分却走出网络,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像“东东”“斑竹”“大虾”“酱紫”等。这些网络词汇会给一部分读者造成阅读困难,而且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让一些学生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3.语法

一般来说,语法是语言中最保守的部分,因此语法受到外来的影响变化应该是最慢的。但是网络语言并不是这样,网络语言正在迅速地改变着现代汉语的语法。比如,“百度一下”就是将名词百度作为动词使用,表示利用搜索引擎来搜索信息,还有“她很阳光”“她很淑女”等,这些说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语言。

三、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

网络语言虽然出现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迅猛,它不会是昙花一现,必将不断完善。形式会更加灵活,内容会更加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会更加普及,使用人数和阶层会不断扩大,大众化的趋势会更加明显。网络语言形式会更加自由,网络语言创造的新词语,也不会一直不变,那些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词语最终会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只有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