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文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文化的文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传统文化的文化

篇1

家乡的传统文化

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多的象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两个吧!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吗?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孔子与我们宿州吧!在我们这里有一座天门寺,那里有两处古迹,一处是晒书台,另一处就是洗砚池了。传说两千年前,孔子周游天下,传授他的知识,有一天 ,孔子走到了天门寺,可是突然下起了一场倾盆大雨孔子急忙带着他的学生们进天门寺 躲雨,可是他们的书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给淋湿了,这弄的孔子和他学生们都坐立不安,第二天,孔子发现 寺庙有一块很大的石板,于是叫学生把书放在大石板上晒,可是晒好以后书的有 一些地方看不见了,于是孔子和学生们又描了一遍,这时一个学生发现一个水池,叫大家来洗砚,从此这个石板人们叫晒书台,洗砚的地方叫作洗砚池。

其实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的古迹比如说涉故台、虞姬墓、黄藏峪等等,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播下去。

篇2

首先说一说“三从四德”。三从是指女子“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条被认为是封建社会、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重要论据,是批判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主要根据。《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其中的“夫死从子”,当今的很多学者都感到“令人费解”,因为查遍史书,找不到丈夫死了做母亲的服从儿子的例子。问题关键在于没有领会妇人“无专用之道”这句,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表述的是“丧服”的规矩。因为五服的本意是指服丧时穿戴“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不同等次的丧服,也由此对应五种辈份,后来人们藉助五服,引申为同一家族中五辈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未嫁从父”是女子出嫁前从父亲那儿排辈,“即嫁从夫”是出嫁后从丈夫那儿排辈,“夫死从子”指丈夫死后从儿子那儿排辈,这就是妇人“无专用之道”。对男人来说,辈份则终生不会,是“有专用之道”。比如:女子出嫁前称某位同宗不同族的人为兄,这是“未嫁从父”;婚后丈夫称其叔,也要随丈夫改称其为叔,这就是“即嫁从夫”。再如,祖父去世,丈夫应服齐衰丧,妻子也服齐衰丧,如果丈夫已死,从儿子那儿排辈应服大功丧,做母亲的也服大功丧。再比如:某位长辈去世,夫妻应服缌麻丧,如果丈夫已死,儿子已出了五服,就要顺从儿子辈,不用服丧了,因为没有母亲服丧儿子不服丧的道理。女子除了父母、公婆、丈夫去世,服斩衰服,其它丧服都不能重过儿子,这就是“夫死从子”。所以三从不是“遵照、听从”的意思,也根本没有男尊女卑、男人管女人的含义。四德是女子行为的规范,出自《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是指能正身立本;妇言是指语言得体,言辞恰当,有修养;妇容是指端庄稳重持礼,忌轻浮随便;妇功是指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汉代班昭的《女戒》中解释四德:“德不必才明绝异,言不必辩口利辞,容不必颜色美丽,功不必工巧过人”。中国的传统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男女有不同的要求,男人讲仁义礼智信,要遵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由此看出,三从四德并不是什么压迫、禁锢妇女的枷锁,也没有歧视妇女的内容,而是妇女的礼仪规范和行为规范。行为规范的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不能把它说成是教条、压迫和禁锢。

再说一说“三纲五常”。三纲简单地说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说法被宣传证明传统社会是男权社会的根据。看原文,这是断章取义,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最早提出三纲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出自《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三纲进行了完整的阐述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这里的纲有模范、示范的意思。男人为主导,要担当责任,担纲者既有权利,也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君臣、父子、夫妻的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没有谁绝对服从谁的意思。五常,有的说是仁义礼智信,有的说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际规范,两种说法都是指人伦关系的行为规范。五常其实就是“三纲”的具体表述。三纲五常联在一起表述,是从宋朝朱熹开始的,说的是做人的规范,本身没有歧视女性的内容。

最后看一下“失命是小,失节是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节”是一种做人的原则,指气节、节操、操守,有节制的意思,指做人行为要有规则、有分寸,也就是有度,是对人的品质、素质、品德的要求或规范,其实它主要是针对男性在社会行为上的评价。较早记载的有商周时期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是气节的典范。“节妇”一词的初始意思是指有高节的妇女,后来才专指“三十以下夫死不嫁至五十以上的妇女”。而特指女性“贞节”的说法,始见于宋代,《程氏遗书?卷廿二》中程颐说:“又问:‘或者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大。’”自宋朝始,对女性的行为规范开始严格起来。本来在宋朝初期,对夫死再嫁这种行为并没有道德和宗族的限制,女人要生存,子女幼小,需要生活来源,就要找个依靠。比如范仲淹,幼年就是母再嫁而随之,李清照、唐婉都曾离婚再婚,史书对她们的评价并没有贬词。为什么要对女性的行为规范提出更严的要求呢?除了《诗经?大雅?瞻昂?荡之甚》中所说的“乱匪降自天,出自妇人”的原因外,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表述其它的理由,但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周幽王宠褒姒,不是指所有的女人。

在历史的沿革中,事物总会变化以致变味,我们学习古典、评价传统,要区分原汁原味的古典文化和以后产生的僵化和教条以致变味的文化思想。历史、环境、统治者以及政权的需要等等原因造成了古典亦或传统文化的破坏,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断层。从战国或战国后期开始,人们开始舍弃了对人生道路的追求、对大自然以及人生规律的探索,这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因此,钻研古典文化,探求原生的传统文化,这是现在中国,也是现在中国人的责任。

篇3

记者追问的那个“星星”和提及的这个“星星”,是一部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它于2013年年底在韩国首播,在中国视频网站的播放量已超过10亿。微博上,“星星迷”群体不乏大批当红明星;现实中,有粉丝在某报买下一个整版,向主演表白。本剧还带动了服饰、餐饮、音像、图书、旅游线路、通讯软件等相关产品的热销。

为什么来自境外的“星星”之火,能够在文化产品极度丰富、观众口味日益刁钻的今天,获得国人如此高的关注与认可,竟成燎原之势?仅从该剧分析,不难总结出演员、剧本、运作、互动等各个方面的成功之处;韩剧能够在中国长盛不衰,与韩国政府对文化输出的持续支持、韩国文化产业运作的成熟等因素相关,而打动心灵、形成长时间吸引力的关键力量,则是“文化”―正如所说,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

的确,韩剧里边,有许多让中国人会心一笑的“他乡故知”,这源自中韩两国之间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传播和吸收:中韩间的文化交流

据文献记载,韩国所在的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际的箕子入朝鲜,如此算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当时,中国是最早进入文明的国家,古代中国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和巨大的磁场力,吸引着朝鲜半岛,并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其文化发展。也就是说,古代中、朝间的文化交往,主要是中国的传播,以及朝鲜半岛的吸收和融合。这就使得两国在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1. 汉字的传播和使用

韩国古装剧常常会出现主人公读汉文著作、室内悬挂的字画上题写汉文的镜头,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朝鲜半岛是用汉字进行书面表达的,他们看的也是汉文书籍。一直到15世纪中期,李氏朝鲜王朝(1392―1910)第四代君主世宗国王创立朝鲜自己的文字―谚文,朝鲜使用汉字的历史才逐渐结束。

汉字何时开始传入朝鲜半岛,没有明确的记载。从理论上推断,箕子入朝鲜后,或许就已经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带了过去。不过,从朝鲜出土的各种中国钱币上的文字来看,最晚在战国时期,汉字就已经传入了朝鲜。两汉时期,随着中央在朝鲜半岛设置四个郡,汉字已成为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普遍使用的文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鲜半岛进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时代。当时,位于北部的高句丽已有用汉字记事的著作《留记》,另外,汉文文献如“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等,已十分流行。南部的百济,同样使用汉字,考古出土的百济宁王余隆墓中的墓志和买地券,都是用汉字写成的,特别是墓志的行文风格也与中国南朝的墓志相似。同样位于南部的新罗,接受汉字略晚一些,但由于国王的重视,汉字很快普及,还涌现出了许多擅长写汉文的人,强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尤其擅长外交文书,所写《答唐行军总管薛仁贵书》,堪称佳作。

唐朝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并积极吸收唐朝文化,汉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地融入朝鲜语言之中。这一时期,新罗制定了一种“吏读”,其方法是借用汉字的音或义,来标记新罗语,从而方便人们对汉文书籍的阅读。与此同时,新罗学者的汉字情结更为浓厚,表现为对汉字书法的青睐。金生就是书法家中的佼佼者,时人称其隶、行、草皆入神,其作品《昌林寺碑》还传入中国,元代书法家赵孟看后发出了“何地不生才”的感叹。

15世纪,朝鲜发明了谚文,其笔画类似汉字却非源于汉字,但它在语音和结构上则深深地受到汉字的影响。特别是结构,由于谚文是以字母音纵横组合成音节文字,因此它的字形仍然带有汉字方块字的特点,这是中朝文化交流的产物。

2. 儒学的东传

今天,有人说“韩国是个典型的儒教国家”,可见儒学在朝鲜半岛本土化程度之深。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14世纪末以前,传播的内容是汉唐儒学。西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尊孔读经蔚然成风,不仅在京城设立太学,而且在地方也设立学校。如此,朝鲜北部的“汉四郡”自然设有儒学。进入三国鼎立时代后,儒学最早传入高句丽。据史料记载,高句丽的小兽林王建立了“太学”和“扃堂”,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百济也较早地接受了儒学,特别是百济人王仁还把儒家经书带到了日本。新罗接触儒学相对晚些,值得一提的是真兴王在位时,将新罗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儒学、道教和佛教融为一体,创立了黄郎道,其中儒家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的思想,就被拿来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修养。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推行了“读书三品出身制”,即以熟悉儒家经典的程度来选拔官吏。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新罗还派许多贵族弟子留唐学儒。到了高丽时代,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创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还实行科举,把儒学经典列为考试科目。

第二阶段在14世纪末以后,传播的内容是程朱理学。此时,随着朝鲜李朝“崇儒排佛”政策的确立,儒家思想开始在朝鲜半岛占据主导地位。讲到理学在朝鲜的传播,就不能不提16世纪朝鲜理学家,素有“朝鲜朱子”之称的李退溪。他远承孔、孟,近守朱子的遗教,注重德治,以孝、悌、慈为本,是朝鲜朱子学的集大成者,并开创了退溪学派。至今,李退溪在韩国仍家喻户晓,韩国政府为了纪念这位思想家,将其头像印在了1000元的韩币上。此外,韩国首尔钟路区北部还有一条退溪路。

儒学的传播对朝鲜传统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伦理、文化教育、民间礼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朝鲜李朝时期遵循儒家经典,模仿中国的官僚制建立政治体制;在道德伦理方面,是以儒学的“仁”与“礼”作为道德规范,提出对父母尽孝道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观点。直到今天,韩国社会仍把尊敬长者和服从长者,视为最值得称赞的美德之一。再如,随着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深入人心,使朝鲜半岛十分重视教育、知识、人才和道德修养。今日韩国人重礼节、长幼尊卑有序、群体观念等就是这方面的反映。

3. 其他影响

朝鲜半岛早期人们没有姓氏,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今天韩国的一些大姓,像金、朴、卢、洪等,都是唐朝时从中原地区传到朝鲜半岛的。

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这样的节令,也传到了朝鲜半岛,就连习俗都与中国很相近。像中秋节晚上要与家人一起赏月,春节要全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等等。

在服饰上,朝鲜半岛很早就开始接受中国的服饰风俗,无论是官服还是百姓的服装,都有着中华风。像高丽时代百姓服饰颜色大多为黑白两色,这是与中国宋朝百姓的服饰特征相类似的。

在饮食上,朝鲜半岛由于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开始形成与中国一样强调中医理论的“食疗法”,像电视剧《大长今》中就有很多“食疗”的情节。另据研究发现,朝鲜半岛以大米为主食、泡菜为副食的饮食结构与中国南方居民很相似。而且,饮食的礼节、宴会的仪式也深受中国古代礼法的影响。

其他像居住、婚丧嫁娶等,朝鲜半岛也无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可见,随着几千年来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朝鲜半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借鉴与发展,使中韩两国文化之间有着较大的共通性,这是中国观众对韩剧更容易接受的原因所在。

反思:中国的文化强国之路

篇4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界定的观点也不统一。诸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郑成思教授主张传统知识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和"地方传统医药"两大部分。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李顺德教授则认为传统知识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领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文娱、体育等诸多方面。

由上可知:无论是组织还是学者,对传统文化都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又都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即在小区域内由集体创作、使用、保存且代代相传,属于传统或土著的文化。当然,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知识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当今还包括医疗、农业或者工业的方法等。

二、传统文化面临危机与保护之意义

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正在面临现实的流失和淡漠。在我国,尤其令人心痛的是,以非遗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产业在我国许多地方发展缓慢,尚未发挥助飞地方经济的作用,却成为流失海外的娱乐产业或产品的高附加值。再如我国的民间文学《花木兰》被拍成美国卡通影片,"变脸"绝技流传海外,《西游记》故事被拍成日本影片,端午祭、走马灯分别被韩国、柬埔寨向联合国申报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不一而足。此外中草药方面还有日本仿我国的六神丸开发救心丸,韩国仿制我国的牛黄清心丸等等。大量的传统文化遗产海外流失,民间文学艺术被粗暴使用,传统科技被无偿使用,有甚者还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来限制我国的正当使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被纳入议题,足以见证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对我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持有者多数在少数民族手中或者地处偏远的民众手中,保护传统文化有助于保护西部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之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社会资源与利益的均分配。第二,保护传统知识有助于增强西部本土居民的社会竞争力,为本土居民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更有助于本土居民自己保护传统文化。第三,保护传统文化有助于保留文化多样性。像我国这样民族众多的国家,要尊重少数民族群体,允许其在本民族的管辖范围内,对自己民族的文字语言和民族文化进行自治,使之能够不断地传承、延续。第四,保护传统文化可以防止非权利人的不当使用。正如前文所述,传统文化被大量的海外滥用,通过立法或者其他途径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其目的就是防止非权利人未经允许而加以利用,或者是在利用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恶意扭曲。

三、传统文化保护之探讨

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维系、发展和合理利用,激励创作,保护文化多样性,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保护传统文化之目的,笔者将从立法保护、项目保护、传承保护、节会保护、四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

(一)立法保护

立法保护是传统文化保护最主要的积极措施,从当前国内立法实践看,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法规方面有1997年出台的《传统工艺美术条例》《云南省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当今国内部分学者主张将传统文化的保护纳入知识产权法体系,这一观点我是不予认可的。首先,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客体都是明确的,而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多数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其次,立法的价值存在冲突。知识产权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创新,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传统文化的保护之目的在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使特定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宗教、伦理、道德等重要价值与特定的群体或者个人之间保持联系。所以,知识产权法很难再实践中保护传统文化。再者,勉强将传统文化保护纳入知识产权法体系,无法达到法律效果,这本身也是对知识产权法的损害。与之相反,鉴于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通过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的文化。各省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对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予以保护更具有可行性。

(二)项目保护

项目保护重在确定传统文化遗产名录。对于那些有重大价值的项目,鼓励积极地申报世界或者国家级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同时,鉴于民族文化的原生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要加大对传统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比如建设文化馆、博物馆,便于对传统文化集中管理和保护。

(三)传承保护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为了使民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永世长存。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族文化保护氛围,掀起保护民族文化潮流。例如通过民族文化保护走进校园、课堂等形式。其次,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需要保持原貌,需要在本地区开设特色民族职业教育,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增强年轻一代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再次,全力挖掘尚存在的传统文化艺人并予以登记,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传承人予以资金支持或对做出贡献的艺人提供奖励。

(四)节会保护

我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民族节日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像端午节、清明节等。近年来,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热衷于西方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而对端午节、清明节趋于冷淡,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然而,通过节会上的活动可以使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得以传承和展示。渲染节日氛围,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结束语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这些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尽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丁丽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传统文化产业的结合路径》,载吴汉东编《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2007年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3】参见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13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4】参见《浅谈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方法》,资料来源:

篇5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篇6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至今。

2、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为历代儒客尊崇;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一、关注文化常识

贵州省采用的全国课标Ⅱ卷在2015年首次出现了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由于之前的关注度不够,导致这道题的得分率较低。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我认为在新一轮的复习备考要加大对文化常识的关注。

文化常识比较零散,需要对其归纳。大致可以归纳为十一类: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古代军制。由于这块知识系统性不强,很多学生在记忆时都靠死记硬背,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认为可以在梳理的过程中寻找相关知识的逻辑性来满足学生对这块知识的期待。

以科举制度为例,可以将科举相关的知识按学生――学校――教师――学习内容――考试级别――录取这样的思路进行归纳整理。

如考试级别可以归纳如下:

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和联想的基础上来记忆,既省时又牢靠,可以在考试中准确作答。

二、关注文化类人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贵州省采用的全国课标2卷12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几乎都是人物传记,进几年选择的人物涵盖了科技界、军事界、文化界。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在今年的模拟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界人物,如庞朴、汤一介、季羡林、朱自清、叶嘉莹、杨绛、阎肃等。首先,这些文化界的人物本身就是各类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传承的有传统诗词、有文艺散文、有音乐;其次,他们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如朱自清先生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叶嘉莹女士一生奔波体了对古典诗词的执着坚守,阎肃老人呕心创作体现了对音乐的痴爱。这些精神和品质对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中生而言无疑是最好的精神之钙。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加大对文化类人物的关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写作部分积累写作素材。

在具体的积累过程中,又可以将这类人物进行分类。如下图所示:

积累了相关人物的素材文章后,可以利用时间集中阅读,寻找类文的规律,畅谈阅读启发。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应对12题的解答,又能为写作部分积累到写作素材,还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三、关注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有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其宗旨是通过教化而培育人格健全和精神完善的人,然后让这些人走向社会,去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旨在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完善。所以,关注人文精神意义重大。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卷和Ⅱ卷中出现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更高层面上考查了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精神完善。Ⅰ卷中女儿检举揭发父亲的不当行为,意在引导学生在面对亲情和法律之间怎样抉择,Ⅱ卷中要求学生在三个风采人物中进行比较权衡,意在让学生对不同的精神品质进行评价。无论是Ⅰ卷还是Ⅱ卷,都在考查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注人文精神,可以利用各类作文材料来实现。如下图所示:

篇8

4、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千里传,万里路途多遥远,异国他乡中华文化美名扬。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细细品。

5、中国传统文化第二个魅力是文学艺术的魅力。中国人只要读过书的,都多少知道一些古诗古词和一些文学名著。但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实在是很妙曼优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怡悦的感受。

6、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7、中华国粹是京剧,始于清朝乾隆间,融汇徽汉昆秦调,流传世间两百年,分为生旦净末丑,脸谱划分善与恶,有板有眼有讲究,中华文化藏其间!

8、干劲强劲劲非劲,到处共处处非处。强壮强迫非倔强,勿将长大念为长。逮捕不是逮老鼠,地壳更非鸡蛋壳。瞠木结舌不念堂,中华文化永无疆。

9、等我有权时,让国家大剧院做你的练歌房,水立方做你的游泳池,博物馆做你的历史书,长城做你的散步走廊,鸟巢做你的家。

10、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

1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

12、道家无为清净,墨家非攻兼爱,法家法治天下,儒家礼德操守,韩非兵家论道,战国风云汹涌,百家争鸣,思想勃发,传一代英雄儿女情。

篇9

【Keywords】wetland , Xiaogan culture ,eco-conception, modern illa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孝感高新区在整个城市的东侧,对外交通位置优良,在其中有一条狭长形的绿带,南北伸展约5公里,占地约3.25平方公里。湿地公园的构想将在这块地方成为现实,周边规划涵盖工业发展用地、居住用地以及附属用地。作为城市边缘的难得的绿带它将是孝感高新区重要的城市绿肺。

一,规划设计定位

结合区域特色与上位规划,本次规划设计将此项目定位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综合传统文化传承,市民休闲娱乐,科研教育互动,产业特色带动,水土资源保护等功能,为游人提供优质的游憩空间。

1传统文化

孝感最大的文化特色是孝文化,二十四孝流传至今,包括本土的美丽的神话传说,都是需要在湿地的设计中酝酿加以实现,这些文化元素最能引起市民的本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城市文化传承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笔。

2市民休闲娱乐

项目设置了诸如礼孝广场,童叟乐园,德本广场,槐荫广场,蜜桃采摘园,汽车体验区,农家乐等等一系列风格各异的活动项目,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场地。

3科研教育互动

在湿地景区中设置湿地馆,生态观测点,湿地体验与户外教学点,让人们了解湿地植物的生长,湿地鸟类栖息的习性,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与自然亲近的个性。

4产业特色带动

以中心区的传统文化游览区结合湿地环境,合理分区,发挥中心效应带动周边的旅游业,北区以当地种植业为背景带动农业旅游,南区以湿地生态为背景,带动生态居住。将绿地效应辐射到周边的用地,带动未来城区用地的发展。

5水土资源保护等功能

保护和恢复湿地坑塘系统,并结合沟谷、低洼地的地形地势建立新的蓄水湿地系统。控制和保护水生植物,使之发挥净化水质、水土保护等功能,成为园区的绿色水体斑块场地文脉延续与再生分析,规划从场地的文脉的延续和再生出发,保留地域信息,使之得以重生。规划注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内在统一。

二,景观规划设计

衔佩湿地公园的整体景观规划,以衔佩湖为中心,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规划理念融合贯穿其中。景观形态犹如泼墨挥毫,飘逸自然,衔佩湖作为设计的重心,正是点睛之笔。在生态湿地的广阔背景中,一个传统文化游览核心区,将在这里熠熠生辉。

1 规划结构

衔佩湿地公园的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心、两带、三区”。“一轴”指贯穿全园的生态湿地人文休闲之轴。“一心”是以围绕衔佩湖集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之心。“两带”是沿孝汉大道与乾坤大道两条交通干道而形成的地域特色风光带,他们分别展示农耕田园景象与现代都市风情。“三区”是三个主要的功能区,从北至南分别是田园风光展示区、传统文化游览核心区、生态科研体验区。

2功能分区

第一区,“田园风光展示区”。该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保留现状农田,展现承载着传统农耕文化的农田景象。由于高压走廊经过基地,所以基本保留原有农田肌理,以农业采摘,经济作物为种植特色,在不同季节展示农耕文化传统。第二部分主要由汽车体验,企业展示,水上果岭采摘岛所组成在毗邻工业产业园的一侧,设置赛车跑道,用于产品展示与游人活动。同时,绿化环境也为员工拓展训练提供场所。

第二区,“传统文化游览核心区”。该区位于整体轴线的中点,以衔佩湖为中心,礼孝文化为主题,营造整体河道中最开阔的水面,形成景观视线的焦点。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形式的结合,形成具有活力的商业休闲氛围。环湖游线将槐荫广场、黄香堤、石笋园、朝暮园等景观节点串联在一起,形成滨水商业区域,成为满足人们休闲、游乐、购物、健身等需求的景观核心区。

其中,槐荫广场以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为典故,相传仙女曾在槐树下与董永相遇。槐荫广场以槐树树阵为背景树种,设二十四孝雕塑以及《孝经》文字的浮雕景墙,展示孝道美德。

黄香堤取自扇枕温衾的典故,以滨水商业街为特色,串联起多个商业休闲娱乐空间。在夜晚,黄香堤将成为星光璀璨的景观带,散发迷人的魅力。

石笋园取自孟宗严冬哭笋的典故,仿制的石笋雕塑错落分布中,围合出一个精致有序的小型院落,成为市民休闲的场所。朝暮园位于衔佩湖东侧,沿用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为情侣们打造柔情浪漫的休闲之地。

篇10

传统文化中的养生真谛

近年来,一股“国学”热潮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从各大著名高校开办国学班,到《三字经》、《论语》进入小学课堂:从“百家论坛”在电视上的走红,到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国学书籍……中华传统文化似乎正迎来一次全面的复兴。

目前国人最大的困扰是什么7著名书法家冯大彪先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时下中国人面临信仰的危机,缺少精神上的皈依感。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来看,科技一直是在进步的,而“文化”的发展却未必如此。现在的“国学热”也反映了中国文化面临的这种现状。经过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人们开始逐渐感到迷失和困惑,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便转而向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求向精神家园的回归。而国学正是以“人与天地的和谐”为主旨的哲学,解决的就是“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人生终极命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国学与现代人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需求不谋而合。

中医是国家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它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一直关注本刊的著名篆刻家朱鸿祥教授传统文化造旨颇深,他感慨地说。《中国保健营养》杂志这个栏目开办得非常好,每一期采访的名人养生心得,体现了养生必养德的传统思想。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无异于一股精神清泉,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养生是保养身体、延年益寿之道。而养生的诸多方法中,养德尤胜于其他。正如老子提出的“三宝”论:持而守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资料告诉人们,人类的健康与寿命,15%取决于遗传基因7%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10%取决于环境因素;60%取决于自我保健。这就指出人的健康、衰老、寿命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但最主要的因素是由自己决定的。

养生与养德关系密切,是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和谐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心态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胆碱,这些物质能将血液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缓解精神烦忧。

国外一些科学家调查中也发现,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益健康。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对2700位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几十年跟踪调查,发现“德者”的预期寿命大大高于不良之人。道德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缓解了这方面的情感矛盾,减少了心理冲突,并通过大脑皮层,又给生理机制带来良性影响,从而有益于人的健康。

篇11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五行说为代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和方位相配分别为: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已土。而中国古人又认为宇宙形态是天圆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发”代表天,“发”是在人的最顶部,所以用发代表天。

麻将牌中的万、饼、条3种花色,则分别反映了物质的存在形式,数字则代表了物质存在的数量。在中国古代思想中,3为基数,9为极数,所以万、饼、条分别有9张。另外,在麻将规则中,规定每人抓13张牌,而l3乘以4等于52,这正暗合了一年有52个星期的规律。

从麻将牌的牌面图案设计来考量,不难发现,其实麻将牌中的每一张牌的图案都具有某种寓意,暗含了某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以“花牌”为例,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被人称为“四君子”。“梅”表示高洁傲岸,“兰”代表幽雅空灵,“竹”象征虚心有节,“菊”则暗示冷艳清贞。“中、发、白”3张牌就寓意着“中正”“发达”“纯洁”之意。

儒学讲求公允平等,麻将本身于此也体现得较为充分。更为独到的是,在114张组成的一副牌中,每张牌身价平等、作用相同,相互间没有大小、主从、尊卑、好坏之分。

儒学倡导的是“中庸之道”,教育人们在“忠恕”的原则下,加强人性修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此,从入局者的水平、心态和气势中都能反映出来。亦即牌品见人品。尽管牌桌上风云变幻,暗藏玄机,有的人却沉着冷静,处惊不变,胜不骄,败不馁;有的人急功近利,输赢未见分晓,自己先乱了阵脚……

篇12

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它起源于战国时期,在中国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最早的风筝是用极薄的木片或竹片制作的。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以致后来称“风筝”。据中国民俗资料记载,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随着历史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放风筝逐渐成为人们调节生活节奏,借助自然,文体结合,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当然更是我们小朋友播种梦想,放飞希望的方式之一。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在春天这个美好时刻,是放风筝最好的季节。每到这时,我们全家都会来到家附近的南湖广场放风筝。放风筝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首先要找到一块空旷的地方,放风筝时,一手拿着风筝,一手牵着线,迎着风跑,跑得风筝受到很大的风力,松开手,风筝就会缓缓上升。随着风筝慢慢放线,风筝就会越升越高,等风筝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只需要拿着线轴轻轻操控就行。当看到手中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心中的美好愿望和梦想就会得到升华……。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留给我们后人的传统文化真是数不清,中国的历史简直就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藏。只要我们多留心,多挖掘,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乐趣。

篇13

二、墨西哥女性内部的纽带

桑德拉曾在访谈中说“齐卡娜文学,就像女性文学”,“墨西哥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儿子崇拜母亲的文化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宣称墨西哥文化是母系文化。因为那永恒、忠诚、神圣的爱中之爱,你生命的爱,不是你的妻子或你的爱人,而是你的母亲”。披肩文化作为墨西哥典型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典型的母性文化,它是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故事与语言,这种母性文化将墨西哥女性群体联系起来,而披肩传统文化更是内部的一条纽带,将过往、现在与将来串接起来。披肩文化将墨西哥女性历史联结起来。《披肩》中,拉拉祖母的母亲从其母亲继承披肩的编织以及语言,又将自己未织完的长条褐色大披肩遗留给拉拉祖母,最后拉拉祖母又将披肩传给拉拉,这是一个女性关系的接力,女性故事的延续,尽管过程中有遗失与失忆,但整个墨西哥女性的历史还是可以围绕披肩文化攀藤可寻。披肩上丰富的图案是墨西哥女性对生活热爱的见证,“一个个精美的玫瑰花结、弧形、星形、菱形、名字、日期、乃至献词”,而无穷的设计样式也体现出墨西哥女性善于将日常与想象融合的写实精神与浪漫精神。在墨西哥,女性是噤声的,“这个社会是不是很奇怪呢?人们要求你不要变成……可是她们却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于是披肩将一代一代女性想说想表达的记录下来,用实物传达着她们的故事她们的历史、过往的、现在的、抑或将来尚未形成的。女性历史的联结保证了女性群体内部的基本完整性。

披肩传统文化以一种母亲的情怀贯穿主体,形成一种典型的母性文化,以一种稳定的母女相传形式将墨西哥女性群体内部的情感凝聚起来。总体来讲,披肩传统文化是母与女或祖母与孙女之间的传与受的关系,传达的语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母性语言。小说中,拉拉的祖母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经常看着褐色的长条大披肩,回想儿时模糊的母亲形象,回忆母亲的怀抱,母亲独有的温暖,或者想象母亲就在自己身边,怀抱着自己,通过这种象征性的通灵行为,拉拉的祖母逐渐懂得何为墨西哥女性,何为母亲,同样,拉拉通过披肩开始与祖母对话,并成功成为褐色披肩的继承者。一定程度上,披肩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墨西哥女性文化的属性,无论是从披肩的社会历史、图案还是用途都可以看出在墨西哥,瓜达卢佩圣母被奉为整个墨西哥宗教之母,她代表的隐忍、奉献、牺牲、美好、温暖、贞洁等等被认为是整个墨西哥女性学习的典范,而《披肩》中披肩文化正包含了这种母性情怀,正是这种母性情怀让整个女性群体内部更加牢固,更加凝聚在一起。总而言之,披肩传统文化就如一条纽带,将墨西哥整个女性群体以一种融合的形态将其凝结在一起,联系成网。

三、墨裔与母国的共同书写

“文化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社会地创造意义的过程”,在小说中,现代的披肩文化更具抽象性、象征性与连接性以及流动性。一方面,它串结着作为母国的墨西哥,另一方面它系着在美国的墨裔,将两者紧密地勾连起来,因此小说中披肩文化的传承,从民族的角度来说是一项由墨裔和墨西哥共同书写的工程。披肩文化的传承以共同历史与记忆的基因篆刻在身处美国的墨裔上。小说中,雷耶斯家族一支在美国,一支在墨西哥本土,分居边界南北,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得雷耶斯家族处于分裂状态。事实上,在墨西哥的一支雷耶斯也散落在各处,互相缺乏交流,但雷耶斯家族的披肩将散落的分支联系了在一起,形成一棵有主干的家族树,犹如那条褐色的长条大披肩,最下面虽分布着无数的穗条,但却由上面的主体紧紧牵引着,相互交织,而那主体即是共同的家族历史与记忆。而对于整个墨裔,披肩记载的则是其与母国共同祖源的印第安血统,共同文化素质的印第安文化,共同的殖民历史,共同的混血身份,这些都体现在披肩复杂却相辅相成的色彩搭配,各式各样兼具传承与创造的编织技巧,变化万千的图案设计以及富于变化的使用方法。面对在美国面临的身份危机,文化政治被边缘化以及铺天盖地的全球化侵袭,墨裔逐渐开始重新思考被忽视的与母国的共同历史和记忆,重新思考母国传统文化,开始挖掘内部的存在力量,建设当代的族裔空间,而对披肩文化的传承则成为重要的转向所求。对于小说中墨裔本身,面对日趋严峻的全球化,挖掘民族特色,寻找逆向性思维建构逐渐成为当务之急,而披肩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则成为其首要任务。结合墨裔在美国的实际情况,扩展披肩的文化含义,跨越边界的隔离,调整披肩文化的地缘政治试用性等逐步在墨裔的流动性活动中进行,这也在小说中拉拉祖母索来达在丈夫纳西索去世后将房子卖掉带着褐色披肩跟随儿子来到美国有所体现。雷耶斯家族褐色大披肩从墨西哥流到美国,在美国最终被拉拉继承,这就是一种披肩文化扩展的象征。披肩由原来的边缘之物逐渐成为战略之物本身就是墨裔一种思维逆向的实践,打破既定的二元思维,将边缘的、被忽视的赋予新的意义,既传承又有发展。从此,墨西哥披肩传统文化的传承已开始跨国旅程,由墨裔进行新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