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服务质量监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服务质量监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服务质量监管

篇1

(一)餐饮设施设备质量方面

餐饮设施设备齐全、先进、方便、舒适,能够满足顾客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需要,这是提高餐饮服务质量的基础条件,即物质基础和硬件要求。酒店管理者在酒店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营业额和饭店的利润,想方设法地降低企业成本,而忽视了对酒店餐饮服务设施的更新与完善,服务质量随之下降。

(二)菜肴出品质量方面

酒店餐饮产品的质量需要后台操作与前台服务的通力协作与配合,后台厨师制作精美菜肴,跑菜员要在第一时间将菜肴送达,服务员要在第一时间将菜品上桌。酒店零点或宴会菜肴不仅要色、香、味、形、器兼具,且要注意装盘,不断地进行创新。

(三)餐饮服务人员方面

一是服务人员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不少管理人员尽管口头上承认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执行不力,以致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强问。二是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偏低。大多数酒店的餐饮培训课程较少,而且不规范,很多服务人员也没有提高自身素质要求的意识,进而影响整体餐饮服务质量。

(四)管理者管而不严

餐饮服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但很多酒店的操作规程和管理规章只是贴在墙上的一纸空文。在执行过程中,员工依旧不管不顾,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习惯为顾客提供服务。而管理人员也没有注意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很难做到规范化服务。同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对部分员工的明显违规操作,管理人员也不注意督导管理。

(五)不注重顾客反馈系统的建设

餐饮服务水准如何、餐饮服务质量是否让客人满意,并不是酒店管理者自己说了算的,唯一的裁判是顾客。管理者不注重顾客反馈系统的建设,经常对顾客的满意度调查表不放在心上,不探讨客人的建议及需求,导致服务质量没办法进一步完善。

三、酒店餐饮服务质量管理改进的措施

(一)做好餐饮服务质量的预先控制,保证服务设施质量

一般来讲,酒店的服务设施都比较齐全,可是顾客却感到不满意。其主要原因是酒店在服务设施的细致化管理方面做得不够。酒店应该建立起更细致的餐饮服务设施的检查与完善制度,以及时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使酒店的服务设施始终与餐厅的档次相适应。

(二)制定菜品标准,促进部门沟通,保证菜肴质量

生产的菜品必须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就没有目标,也无法进行质量控制。厨房工作人员,必须首先制定出制作各种菜品的质量标准,然后由餐饮部经理、厨师长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菜品既符合质量要求,又符合成本要求。

篇2

模块结构。采集器从实体网络上采集的数据进入处理层,再到应用层.下面结合数据流向描述系统的模块结构,结构如图2所示.初始的采集数据进入关联服务器,完成数据的压缩、统计处理.首先进入数据过滤模块,过滤掉重复、无效数据,然后进入数据关联模块,完成数据协议、用户、会话ID的识别,将相同会话的数据关联放入用户统计参数链,形成完整的用户呼叫记录,将网络属性有关联的数据放入网络指标统计模块,形成网络指标.关联服务器处理完的数据进入数据库服务器保存,然后触发规则和匹配模型.规则服务器完成系统中固定逻辑控制部分.主要的规则有:(1)用户规则.针对特定用户设置的规则,如VIP用户,对满足条件的用户触发特定的行为(保护、监控、优先服务等).(2)业务规则.对特定业务设置规则,保障该业务的QoE.(3)指标规则.对网络指标设置门限和条件,满足条件即触发告警或网络调整行为.模型服务器完成系统中自适应控制部分.内含自适应算法,不断学习完善模型,形成一套有效提升QoE的方法.

通过生成规则,反馈网络.主要的模型有:(1)SLA模型.根据SLA协议建立的模型.(2)行为模型.根据用户业务行为建立的模型.(3)网络模型.根据网络属性建立的模型.(4)体验模型.根据用户体验的各个CEI指标建立的模型.应用服务器主要有界面模块、用户监控、网络监控、告警模块等,完成告警和人工干涉网络行为.

数据处理

采集的数据。从网络设备中采集出来的数据协议众多、数量巨大,因此在采集器层面,就需要根据协议类型对数据进行第1次过滤.采集器获取的数据主要有以下几类:(1)CallDetailRecordCDR数据.CDR数据本来是给计费系统生成账单使用的,富含用户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分析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网络的行为和各种参数.(2)IPDetailRecordIPDR数据.它是IP网络中的详细记录信息,作用同CDR.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目前3GPP,ITU-T,TMF等协议组织[4],提供了大量的CDR和IPDR方面标准和协议,为系统获取这方面的信息提供了支持.(3)IP包头.采集IP包的整体使得数据量过大,而处理分析过程中IP包内大部分业务细节又不需要用到,因此只获取IP的包头.(4)符合一定特性的业务数据片段.此数据特性由处理层服务器根据应用层实时或者预设的条件控制,比如跟踪某个用户(群)、某种特定业务,需要采集符合此特性的具体业务细节片段.

数据约束。网络中涉及到各种网络协议,因此系统必须采用标准数据格式,才可能进分析、关联和统计,标准的数据格式也给后续协议种类的扩展提供了支持.采集层上来的原始数据,经过采集器适配成用户通信会话过程中5W1H(When,Who,Where,Why,What,How)信息:When,时间属性,包括周期、时延、通信时长、抖动;Who,用户属性,包括IMSI,MSISDN,IMEI,IP;Where,未知属性,包括国家、运营商、省市、地区、BSC/RNC和LAC/CI;Why,原因,包括丢包、时延过大、掉线、错连;What,业务属性,包括业务种类、业务流量信息;How,网络属性,包括APN、协议版本、网络参数、2G/3G标示.每条信息都含有以下几个部分:(1)用户信息,用来识别此次通信过程中用户的身份;(2)协议标示,通信过程协议种类版本等信息;(3)会话ID,此次通信会话过程的唯一标示;(4)时间戳,时间信息;(5)采集维度,5W1H中的某一个维度;(6)采集内容,每种采集内容都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以便于消息的统一处理.

处理流程。采集器采集到的数据包传入到处理层,经过协议类型识别、用户识别、呼叫过程关联后,通过内存聚合技术完成数据处理过程.系统在内存中为每次用户呼叫建立统计参数链,统计参数链中一个节点为一个统计参数,每个节点下挂对应的统计算法和数据,检测用户行为,视情况触发用户规则,匹配模型,控制网络根据用户行为作调整或发出告警,保存数据库.统计参数链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若想增加1个参数,只需要增加节点即可.

常见的统计参数包括业务类型、端到端的时延、抖动、附着(attach)成功与否、带宽、建立链接时间开销、是否掉线等.通过统计参数链,先在内存中完成1次数据包的聚合处理,将结果提交到数据库进行处理.90%的处理工作均在内存中完成,使得系统处理对于数据库的压力大大减轻,从而提高系统整体的处理性能.数据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系统还从多个维度统计网络的各项KPI.统计维度主要有用户群、业务分类、时间段、地理区域、逻辑域(接入网、核心网等).系统根据各项KPI,计算出SQI(ServiceQualityIndictor).通过SQI与各种模型M(行为模型、交互模型、SLA模型等)计算出用户体验指标CEI,并根据这些指标触发规则、匹配模型,实时反馈网络或发出告警,提升网络的QoE:SQI=FKPIk=1,…,m();CEI=F(SQIi=1,…,n,Mj=1,…,m).

应用

篇3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对电信业务经营者在本行政区域提供的电信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信息产业部,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统称电信管理机构)

第四条电信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机制。

第五条电信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任务是对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电信服务质量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监督电信服务标准的执行情况;依法对侵犯用户合法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总结和推广先进、科学的电信服务质量管理经验。

第六条电信管理机构服务质量监督的职责是:

(一)制定颁布电信服务质量有关标准、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

[找材料到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二)组织用户对电信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实时掌握服务动态;

(三)纠正和查处电信服务中的质量问题,并对处理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实施对违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处罚,对重大的质量事故进行调查、了解,并向社会公布重大服务质量事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

(四)表彰和鼓励电信服务工作中用户满意的先进典型;

(五)对电信业务经营者执行资费政策标准情况、格式条款内容进行监督;

(六)负责组织对有关服务质量事件的调查和争议的调解。

第七条电信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在监督检查服务质量和处理用户申诉案件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被检查的单位及相关人员,并要求提供相关材料;

(二)有权进入被检查的工作场所,查询、复印有关单据、文件、记录和其他资料,暂时封存有关原始记录。

电信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应出示有效证件,并由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进行。

第八条电信管理机构不定期组织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并向社会公布有关抽查结果。

第九条电信管理机构将用户满意度指数作为对电信业务经营者服务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组织进行电信服务质量的用户满意度评价活动。鼓励电信业务经营者建立科学的用户满意度评价体系。

第十条电信管理机构定期向社会公布电信服务质量状况和用户满意度指数。

第十一条电信管理机构可以依靠全国电信用户委员会以及社会舆论等,沟通与广大用户的联系,听取用户的意见与建议,充分发挥用户的监督作用。

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应当定期通报受理用户申诉和统计分析情况。

第十二条电信用户有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服务质量及保护用户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有权向电信业务经营者及电信管理机构提出改善电信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有权检举、控告损害用户权益的行为及有关工作人员在监督检查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

第十三条电信管理机构有权要求并督促电信业务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得以持续改进。

第十四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规定向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交纳服务质量保证金。

第十五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制定和使用格式条款应当报电信管理机构备案。格式条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全面、准确地界定经营者与用户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用户注意免除或限制电信业务经营者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应及时规范和调整格式条款的有关内容。

第十六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对外公布投诉电话,配备受理用户投诉的人员;对用户投诉应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答复,不得互相推诿;对电信管理机构督办的事宜,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处理结果或处理过程向其报告;对用户提出的改善电信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主动沟通。

第十七条用户要求查询通信费用时,在计费原始数据保存期限内,电信业务经营者应提供查询方便,做好解释工作。在与用户发生争议、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电信业务经营者应负责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计费原始数据保存期限为5个月。

第十八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定期对照电信服务标准进行自查。跨省经营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将自查情况每半年向信息产业部报告,其分支经营单位及取得省内经营电信业务许可证的经营者将自查情况每半年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报告。对《电信服务标准(试行)》中规定的重大通信障碍阻断,电信业务经营者应立即向电信管理机构报告。

第十九条代办电信业务单位(或个人)的服务质量,由委托的电信业务经营者负责,并负责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必须配合电信管理机构的检查或调查工作,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不得干扰检查或调查活动。

第二十一条对电信业务经营者违反电信服务标准,并损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为,由电信管理机构发出限期整改书;对逾期不改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者处以5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妨碍电信管理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和调查工作或提供虚假资料的,责令改正并予以警告,逾期不改的,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电信业务经营者不能按期、如实向电信管理机构报告服务质量自查情况的,给予警告。

第二十四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其上一级

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

篇4

一、旅游管理的服务质量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和部分相关的旅游企业都从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措施,并且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想要改善旅游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但是其结果依旧不理想。我国的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所,曾将我国的31个省份、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旅游局的旅游质量监督所所上报的旅客投诉以及处理工作的粘度统计表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并且进行了。其中05年正式受理的投诉量达到了7022件,国内旅游投诉量共6444件,出境的旅游投诉量有505件,入境的投诉量有73件;06年正式受理的投诉量达到了10465件,国内旅游投诉量共9476件,出境的旅游投诉量有897件,入境的投诉量有92件;07年正式受理的投诉量达到了9971件,国内旅游投诉量共9016件,出境的旅游投诉量有876件,入境的投诉量有79件;08年正式受理的投诉量达到了8068件,国内旅游投诉量共7246件,出境的旅游投诉量有753.件,入境的投诉量有69件。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在2006年的时候旅游的投诉量是最多的一年,这一年也是具有转折性和代表性的一年。在这年之前数量一直都呈现出上涨的状态,而这06年后,则逐渐的在下降,由此可见,在06的时候,我国的旅游业服务质量的问题就已经得到了重视,并且在努力的改善下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距离我国对旅游业的投诉量的期望值而言,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所以,我国的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方面的改善任务还非常的重,只有通过不断的改善和调整才能够逐渐的接近并且达到我国最终的对旅游服务行业的理想效果。

二、服务质量的公共管理

1.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的多元化能够决定旅游地区的旅游服务质量的公共管理的主体的多元化,因此,旅游服务质量的公共管理的主体由我国的政府和第三部门共同的构成。在公共管理主体中,政府是核心的主体,因为旅游服务质量的宏观方面的管理,已经从行政管理逐渐的转变成公共管理了,这改变了政府的单方面管理格局,但是,对于政府而言,它依旧是公共管理的重要部门且处于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的地位,因为政府拥有公共的权力。所以,旅游的相关部门正在利用这些权力对旅游服务质量进行管理。而第三部门在旅游服务质量的公共管理中充当的则是主力军的地位,虽然说是主力军,但依旧是不可缺少的那一部分。因此,它在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过程中,会发挥出非政府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公共管理学中曾提出过一个观念,“看得见的手是政府,而看不见的手则是市场”,这个观点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它并不完善,因为除了政府和市场之外,还存在着非政府或者非盈利的第三部门,这个部门的作用就是解决市场以及政府失灵的问题。所以,对于旅游业中的第三部门主要有旅游行业协会、旅游高等院校、研究旅游业的科研机构等。在这些比较常见的旅游第三部门中,旅游行业协会的影响力是最大的,虽然它并不掌握公共权力,但是它代表的是行业的利益,在行业中具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市场和政府失灵的时候,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空白点。而旅游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则是发挥着理论基础研究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担任着培养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的人才的重担,无论是旅游行业还是其他的行业,想要发展或者改善等都是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的,所以,在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中,那些既具有基础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性人才,是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现阶段最需要的。最后还有一个第三部门,就是新闻媒体,这个部门可以说是一个传播的渠道,但对于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而言,它除了宣传的作用,还有就是监督的作用,它会对优质的服务给予肯定,对劣质的服务基于曝光的处理,让那些恶劣的行为曝光在群众的面前,让群众能够发出谴责,从而让旅游经营者们感受到压力,促进其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

2.管理体系。

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了保障旅游服务质量,其公共管理部门和组织所建立的,将方针、目标、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各种要素集为一体的管理体系。但目前而言,旅游市场的机制并不完善,旅游市场的监管和服务质量方面也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所以,为了保证能够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必须要尽快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需求的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体系。

三、优化建议

1.建议一个完善的符合现阶段需求的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体系。

在建立的过程中,首先就要确定体系的要素,才能够保证旅游服务质量攻关管理体系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还要注意其要素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体系的主体、客体、方法以及服务管理层和公共管理层是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体系的要素。在明确了要素之后,就要构建体系的运行模式了,一般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体系中的运行模式,都是由行业服务等对旅游者提供服务,而旅游者则向第三部门或者政府提出投诉和咨询,然后由政府或者第三部门对行业服务进行监督、检查、控制和奖惩,最后行业服务进行改善后继续对旅游者提供服务。

2.对执法查处和服务的重视程度要一致。

因为,现阶段旅游服务质量不断的出现问题,就是因为执法查处的力度还不够,而且还有部分旅游企业宁愿冒着被处罚的风险降低服务质量,其原因就是他们有利可图。所以,要想改善旅游服务质量的问题,就必须要对执法查处的力度进行提高,并且将其的重视程度提高到对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上,这样才能够在改善问题的同时,杜绝以后再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3.成立工作组和委员会。

因为我国的旅游景点和旅客都是非常多的,单纯的依靠相关的旅游部门来改善质量问题,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就需要多个部门和行业之间协作支持,建立工作组或者委员会进行联合执法。总之,旅游业的发展好坏,与旅游服务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想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再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对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问题进行解决,这不仅是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这也是让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娥.旅游服务质量的公共管理研究——以桂林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3:78-82.

[2]夏汉军.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服务质量测评与优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5.

篇5

伴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我国的兴起,以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已然成为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性内容。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明确将职能转变作为核心内容,同时也强调职能转变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不断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在这一背景下,促进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也就成为了我国政府在质量治理中需要应对的重要课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不仅需要对公共服务职能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也需要就该职能与传统监管职能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质量监管与质量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两项基本的质量管理职能,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有效的质量监管,也需要良好的质量公共服务。但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的监管职能,而是要促进公共服务职能与传统的监管职能各施其长、协调运作,不断推进政府的质量治理走向“善治”,可以说这两项质量管理职能统一于质量“善治”这一目标的实现。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法国著名公法学者(弗里德里克・巴斯,2004)曾经对政府职能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铁的事实是:国家不是,也不可能只有一只手。它有两只手,一只管拿,一只管送――换句话说,它有一只粗暴之手,也有一只温柔之手。”借用这一比喻,质量公共服务无疑是政府质量管理的“温柔之手”,而质量监管行为则是另一只“粗暴之手”。换言之,质量公共服务侧重体现了政府作为保姆温情的一面,质量监管则侧重反映了政府作为家长或者说警察严肃的一面。因此,二者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着本质区别。那么,政府在质量管理中履行这两项存在着显著差异的职能时,是否会对彼此的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又体现了哪些特点?这两项政府职能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鲜有学者对公共服务职能与市场监管职能的关系进行专门研究。在质量管理这一具体领域的相关研究更是付之阙如。大部分文献只是在论及政府职能时,将公共服务职能与市场监管职能作为两项具体内容而同时提出,并强调我国政府应当逐步做到以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将公共服务职能放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如朱光磊等(2008)认为,我国政府的具体职能之间存在位次关系,政府职能转变已经进入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阶段,应当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再如吕炜等(2008)的研究指出,公共服务是体现社会发展程度较为直接和重要的领域,也是政府职能范围内的重要领域;又如江必新(2009)从行政法学的角度对公共服务职能(服务行政)与市场监管职能(秩序行政)进行了比较,指出“秩序行政的作用是维持既有的状态,防止某些弊害的发生;服务行政的作用是开启更优的状态,创建良善政府”。现有研究大多只是简单叙述或者比较了两项职能,而没有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关系,也未见采用定量分析的实证方法对二者的关系展开研究。

本文将运用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2012年宏观质量观测中的部分数据(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对政府质量公共服务供给对质量监管效果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实证分析,希望从实证的层面对这一问题做出一定的解释,以期对我国政府质量管理职能的转变提供借鉴与参考。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第一部分首先分析研究背景,并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理论假设和研究设计;第三部分对2012年宏观质量观测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得出基本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二、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质量公共服务”与“质量安全监管”是本文研究的两个重要对象,以下对二者进行界定:

1.质量公共服务

本文在狭义层面使用“公共服务”一词,即将质量公共服务限定为政府在质量管理中提供的各种公共资源的服务性职能,以区别于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具体而言,质量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质量的稳定和发展,维护居民最基本的质量安全权、质量发展权和质量救济权等质量基本权利,为实现区域质量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各种公共资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质量公共服务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质量安全服务,包括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质量安全、服务质量安全和环境质量安全的公共服务,主要目标是保障公民在质量领域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二是质量发展服务,包括公共质量教育、公共质量文化、公共质量科技服务等,主要目标是保障企业和消费者的质量发展权;三是质量领域的社会性公共服务,包括质量侵权中的救济服务等,主要目标是保障公民在质量领域的救济权。

2.质量安全监管

指依据一定的规则,为维持特定区域的质量安全底线,对构成特定质量社会关系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关系的质量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虽然监管包括私人监管和公共监管,但本文中的质量安全监管特指政府的监管行为。与质量公共服务的服务性与授益性相比,质量安全监管具有限制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二)对我国政府质量安全监管效果评价的基本情况

在对政府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调查中,主要选择了对质量监管效果的评价及原因分析、质量政策法规实施效果的评价及原因分析这两个维度。前者从总体上反映了被调查者对质量监管效果的一般性评价,后者则反映了被调查者对质量监管所依靠的主要制度软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效果评价。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2012年宏观质量观测数据显示,近一半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为我国政府现有的质量管理效果不理想,其比例远远高于正面评价。在对其原因的分析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因素都将原因指向了政府自身,分别是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占到了64.15%,政府质量监督管理职能不清占到了55.41%。这组数据表明,我国公众对政府质量管理效果的负面评价较多,并且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政府自身的问题。

在对质量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的评价中存在类似的情形,即认为“不理想”和“很不理想”的比例远高于认为“有效”和“很有效”的比例,对这一问题的负面评价所占的比例更高。在对原因的分析中,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体系不科学”(52.92%)、“制定的政策法规太少”(42.63%)和“政府对市场干预太少”(28.85%)。这组数据表明,公众对我国现有的质量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评价也不高,对其原因的分析也主要将矛头指向了政府,既有对政策法规本身体系的批评,也有对数量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三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太少了,这与我国“强政府”的市场监管模式的现实明显不符,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公民对强政府的依赖。

(三)质量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与质量安全监管效果评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前文简要分析了我国政府履行质量公共服务职能和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为了定量地分析质量公共服务对政府质量监管的效果能否起到显著的正效应,以下采用了一个序数统计量回归模型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回归时还控制了被调查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个体特征。具体选取了“是否接受政府的质量教育”、“对于维权成本的看法”以及“是否知道消费者维权组织”三个变量作为一个地区质量公共服务强弱的变量。接受政府质量教育的比例,直接地反映了政府在消费者质量教育方面的投入;消费者对于维权成本高低的看法以及消费者对质量维权组织的熟知程度,则间接地反映了当地在推动消费者维权方面所进行的制度建设。

表1的回归结果表明,接受质量教育显著地提高了对政府质量管理效果的评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同时较低的质量维权成本(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以及对消费者组织的了解(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同样也显著地提高了对政府质量管理效果的评价。这表明,对于质量公共服务的投入,不仅可以直接地促进质量发展,还可以通过增强质量监管的效应从而改善总体的质量治理水平。

(四)政府履行质量公共服务职能对质量监管效果评价的具体影响

在检验了政府履行质量公共服务职能与质量监管效果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基础上,以下将对质量公共服务对质量监管效果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法。在具体分析中,也将遵循质量安全服务、质量发展服务和质量救济服务三个维度。

1.对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与质量监管效果评价

被调查者对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体现了政府质量安全普法宣传的成效。它也是质量安全服务的一个重要体现,即若被调查者对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非常了解,间接表明了质量安全普法宣传服务水平高,反之亦然。表2将被调查者对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了解,与其对质量安全监管效果的评价进行双变量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如果被调查者对法律法规一无所知,则相应地对质量监管效果负面评价所占的比例也更高。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质量公共服务的水平确实对质量监管效果的评价产生了正相关的影响,即质量安全服务水平越低,则对质量监管效果的评价也越低。

2.接受质量公共教育与质量监管效果评价的关系

被调查者是否接受质量公共服务,是质量发展服务供给的一个直接体现。显而易见,若被调查者接受过质量公共教育的比例越高,则表明质量发展服务供给水平越高。将接受过质量公共教育与未接受过的被调查者对质量监管效果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表3的数据显示,没有接受过质量公共教育的被调查者,对质量监管效果的负面评价所占比例也高于接受过质量公共教育的被调查者。这说明公众若没有接受过质量发展服务,则对质量监管效果的评价也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质量发展服务的供给水平越低,公众对质量监管效果的评价也越低。

3.对维权途径的了解与质量监管效果评价的关系

对维权途径的了解是质量救济服务最基础的体现,法谚云:“法律不保护权利的睡眠者”;进一步说,如果连权利的保护途径都无从知晓,何谈开启权利救济的大门?质量救济服务供给的一个基础性内容,应该是加大对质量法律法规中维权途径的宣传与教育;因此,在对质量救济服务与质量监管效果评价的交互分析中,本文选择了“是否知道维权途径”这一问题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表4的数据显示,不清楚维权途径的被调查者,做出负面评价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维权途径很清楚的被调查者。这说明质量救济服务供给水平的高低,与公众对质量监管效果评价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质量救济服务供给水平越低,公众对质量监管效果的评价也越低。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的陈述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远落后于广大消费者的质量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提高,集中体现在对衣、食、住、用、行质量的提高上。质量的提高既需要有效的质量安全监管,也需要良好的质量公共服务。相较于传统的质量安全监管的政府供给,我国广大消费者对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表现得更为迫切,也增长得更为迅速。这缘于质量安全监管的供给由来已久,发展的历程更长,也更为充分,而公共服务职能则是伴随着福利国家与服务型政府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比较而言,质量公共服务职能发展历程更短,供给也不如质量安全监管充分。因而,我国广大消费者对质量公共服务供给存在迫切的需求。这一需求表现在质量安全服务、质量发展服务和质量救济服务等各个公共服务的具体领域中。在是否应当对在校中学生进行必要的质量公共教育、质量公共教育职能重要性认知等问项的数据中,我们都能发现这一特点。但面对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我国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表现出严重不足。这种供给不足体现在质量安全服务、质量发展服务和质量救济服务等几乎所有公共服务的具体领域,如对质量安全法律的了解情况、是否接受质量安全教育与是否了解质量侵权维权途径等问项的数据,都体现了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乏力,甚至缺位。这都表明,我国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远落后于广大消费者的质量需求。

2.政府履行质量公共服务和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的水平距离公众的期待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四项职能,并明确提出应当更加重视发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府职能。在质量治理中,增强政府质量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与此高度一致。调查数据也对此给出了非常清晰的佐证,例如,被调查者中,仅有不到两成的人曾经接受过质量公共教育,质量安全服务和质量救济服务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提高履行质量公共服务职能的水平。与国家强调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不同,市场监管的职能已经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质量的管理主要就体现在质量安全的监管方面。因此,对于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的履行,在发展导向上国家并没有强调要增强,而是强调如何进一步优化职能的履行,以提高监管本身的质量。从调查数据来看,公众对质量安全监管效果的评价不高,而且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对于如何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公众大多将原因指向了政府。因此,在提高质量安全监管的各种因素中,政府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3.政府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与质量安全监管效果的评价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通过前述实证数据的验证,质量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与质量安全监管的效果评价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质量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越低,公众对质量安全监管效果的评价也相应地越低;说明通过改善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能够外在地对质量安全监管效果评价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方面有力地证明了宏观质量管理的“温柔之手”与“粗暴之手”并非两条毫无关系的平行线,而是会彼此影响的两项基本质量管理职能,这种影响体现为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一结论也为政府提高质量监管效果,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那就是通过有效地改善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提高广大消费者在质量领域共享的实现,来提高质量安全监管的效果。一言以蔽之,也就是通过质量“共享”促进质量治理“善治”格局的形成。

(二)政策建议

1.明确将质量公共服务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中,增强政府的质量公共服务职能

我国已于2012年7月11日通过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并指出除了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外,广义上公共服务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这一规划中所提及的“消费安全”领域的公共服务虽然与质量公共服务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质量公共服务。为了有效应对公众在质量领域新的民生需求,建议将质量公共服务与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等一同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内容中,明确政府的公共质量服务职能,同时不断增强这一职能的履行效果。例如,建立国家标准馆等质量基础设施为社会各界提供标准文献查询、有效性确认、咨询研究、信息加工、文献翻译等专题,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国内外标准文献信息的需求(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特色质检管理体制机制课题组,2013)。在质量治理中,应当提高政府为企业、市场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意识,解决政府公共质量服务职能的“缺位”问题,尽快实现由单纯的质量管理向质量管理与质量服务并重的转变,通过完善质量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提高质量安全监管的效果,从而提高政府宏观质量管理的水平,回应新时期的民生之需。

2.在国家质量综合管理部门中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消费者质量教育与质量救济,重点提高质量安全法治服务和质量救济服务的供给水平

篇6

1.2服务质量基本原则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及感知服务质量管理表明,服务质量管理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原则,现将其归纳如下:

(1)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不能由管理者来决定,相反,它必须建立在顾客的需求、向往和期望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服务质量不是一种客观决定的质量,而是顾客对服务的主观感知。

(2)服务质量无法从服务过程(服务生产与服务传递过程)中剥离出来。服务生产过程的结果只是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顾客将其亲自参与的服务生产和传递过程也纳入到感知服务质量之中。所以,对服务过程的感知、对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感知构成了总的感知服务质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竞争的角度来说,服务过程质量与服务结果的质量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3)质量是由一系列的关键时刻和服务接触及互动关系累积而成的。由于服务过程的重要性,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的互动关系,包括一系列的关键时刻和服务接触,对于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感知服务质量的形成具有局部性的特点,是因为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互动关系具有局部性。所以服务质量的计划和设计必须从局部入手。当然,技术质量的设计可以进行总体规划,但必须将与顾客相接触的部门纳入其中。否则这种计划永远只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无助于提高顾客感知服务质量。

(4)图书馆所有人员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形成都有责任。服务质量是在服务接触中和顾客与图书馆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众多的员工都会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顾客接触的员工的良好服务质量的形成,离不开支持性员工从各个方面对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支持性员工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形成也有间接的作用。服务质量水平如何,中人人有责。支持性员工的服务失误,同样会对顾客感知质量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5)必须在图书馆整个组织内倡导质量观念。因为图书馆组织中的每个人对质量的形成都负有责任,所以传统的利用特定的部门来进行质量管理的做法就不合时宜了。因为管理事务过于繁杂,而且对员工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降低员工对质量的责任心,一旦出现质量责任事故,员工会轻松地将责任推倒质量管理部门,要将那些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化为质量保证、监督和设计的咨询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6)要将内部营销纳入到质量管理的范畴。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是顾客实际服务体验和服务预期的函数。在有些情况下,这种质量改进工作会遭到市场营销部门的抵触,这些部门总是力图对顾客作出更高的承诺。当企业无法满足顾客较高的服务预期时,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就会下降,虽然企业在质量改进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过度的宣传和承诺会将所有这些努力都付之东流,其后果是企业形象受到损害。如果营销部门能够与质量计划部门携手合作,这样的局面就不会出现。所以内部营销、市场沟通和销售部门的工作应当与质量改进部门的工作融为一体,以便加快质量改进的步伐。

2图书馆服务质量建设措施

2.1加强图书馆馆员服务能力队伍建设

(1)专业人才建设。基于信息化突飞猛进和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条件对图书馆管理者的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要真正实现对知识进行全面管理需要大量的人才。只有具备了“知识导航”能力的高素质图书馆员,才可能去“揭示”各种科学知识,才能够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同时,最宝贵的知识常常是隐性的,常常是在人的头脑中并难以显性的,因此图书馆要实现科学知识管理,必须对掌握知识的人实现科学的管理,至少是对关于这些人的信息和知识实现管理。

(2)复合型人才建设。公共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对象是各种类型的人,涉及面广,工作繁琐复杂。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不但是专业的图书馆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对服务对象应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善于和读者沟通、交流,建立情感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引进高层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断培训现有职工队伍。要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对所服务的特定对象的情况有全面的调查和了解;了解有关社区整体或在校学生的信息,如就业情况、住房情况、需要知识等。这两个方面的信息实际上并不是绝对分开,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

2.2全面、客观地认识服务质量管理

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由单纯的消耗型、享受型,逐步向以文化、服务为主的知识智力型、开发投入型转变,开始了从单一的物质消费到物质、精神消费并重的变革。消费的层次越高,文化内涵越大,消费的外延也就越广。因此,图书馆需要明确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在人们的休闲文化活动中,图书馆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图书馆需要象、商业部门那样,及时各种带有趋势性的经济现象,随时关注人们享受闲暇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研究公众的消费心理,开拓适合社会需求的休闲文化市场,积极参与假日休闲文化市场的构建与运作: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更新观念,要建立以“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理念,必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能够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建立多赢局面,服务质量管理是使图书馆、馆员、读者和社会取得共赢的管理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不是一个短期项目,服务质量管理必须成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重组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机构。从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的角度,对图书馆业务流程和服务质量管理进行重组,充分考虑知识传递和利用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减少管理层次和重复作业。通过图书馆业务流程的重组,进一步体现新型的服务理念,以提高知识资产的管理效率和使用价值。

2.3建立完善的图书馆服务补救体系

“服务补救”概念最早是由Hart等人于1990年提出的。不同的学者对服务补救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笔者认为,服务补救是在出现服务失误时,所做出的一种即时性和主动性的反应。对图书馆而言,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反应,将服务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减少到最低限度。服务补救也可定义为图书馆在第一次服务失误后,图书馆为留住读者而立即做出的带有补救性质的第二次服务。第二次服务可以与第一次服务同质,即第二次服务可以是第一次服务的重复;也可能是异质的,即第二次服务是第一次服务的延伸或转变。任何组织都不可能确保不发生任何差错,一旦差错出现就意味着服务失败。服务失败对“口碑”影响极大,而“口碑”又是影响服务组织经营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服务失败出现后,服务组织应迅速推出补救服务,纠正失误,力争使不满意的顾客重新成为自己的顾客:了解顾客投诉的目的。不同的顾客怀有不同的目的前来投诉。有的是出于上的原因,希望得到经济补偿,这是较为常见的。有的是出于心理上的原因,希望通过投诉来求得心理平衡,满足自己能受到尊重和照顾的心理需求。许多情况下,顾客投诉的目的是综合的,既有经济上的需求,又有心理上的需求;提供能满足顾客投诉目的的补偿服务。虽然顾客会有不同的投诉目的,但补偿服务的设计仍需假设顾客同时具有多重目的,即既有经济上的需求,又有心理上的需求;顾客遇到的第一个人就能马上解决。顾客投诉时心情很急切,一进入服务组织就希望很快就有人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解决问题。因此设计服务补救系统时,应当有适当程度的员工授权。小问题,一线员工就能解决,对于大问题,也必须有一个迅速传递信息的渠道,使有权处理者能迅速来到现场解决问题。例如设立投诉电话、投诉意见薄等。

2.4拓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需求的扩展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迫使图书馆服务一定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新的服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服务手段,图书馆的查询、外借预约、馆际互借、催还业务、新书报道、图书报道等服务都可以通过功能来实现。同时积极实现网络咨询、强化网络信息服务,提升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技术含量。另外,我们要努力扩大图书馆服务范围、不断创新服务。如开展社会服务和休闲服务,尝试会议服务、建立图书流动站、加强图书馆服务宣传、丰富读者、电脑查询、参考咨询、课题服务、跟踪服务、书刊借阅、现场办证等内容。又如佛山市图书馆从1997年起,先后在社区、部队、监狱、学校、酒店等建起了十几个图书馆流动站,服务不光走出了馆外,甚至走出了市区、深入较偏远地区。近几年,类似的特色服务在各地各个公共图书馆都有不少有效成功的尝试。

参考

1刘培俊,张惠梅.论图书馆的服务补救[J].图书馆杂志,2003(1)

篇7

服务就是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决不能和读者发生争执,工作要避免任何失误。任何馆员在任何时候,办任何事情,都必须以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而不能有任何差错和失误,并且确保优质高效。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工作达到最佳境界,即“用心服务”,把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服务差距尽力缩小到最低范围。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沟通是指图书馆员与读者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灵交流,以达到相互了解、知己知彼、、消除误解、化解矛盾,进而实现馆藏一馆员一读者三者良性互动,提高服务质量。

二、服务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馆藏与馆舍等差别或许将不再是竞争的主要表现形态,而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优劣与效率的高低才是区分各个图书馆长短之所在。没有高标准的服务,图书馆就会失去读者,也就无法生存。图书馆服务要真正以读者为中心,通过对服务工作各环节、各层面的全过程、全方面的管理,使得馆员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自我加压、自觉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图书馆是为自己服务,从而激发读者对图书馆的向往和信任感,构建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认同感、信誉度和知名度,树立全新的图书馆形象,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三、当前职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技服务手段

在当今信息时代,许多行业都用上了微机管理,开展微机数据查询业务,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有的还没有用上微机,仍采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服务于读者。读者只能利用图书目录卡片查询书刊,由于目录不能反映出借阅览情况,有的读者花了好长时间查找到某种馆藏信息,但是因该文献已借出或遗失等原因,而不能获得所需文献信息,浪费了时间,接连几次,读者对图书服务质量有了意见,甚至丧失信心,再也不想来借书。

2、工作时间与行业要求不相匹配

图书馆作为一种传播知识、文化的重要部门,其服务对象的大部分是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他们只能在下班、放学或双休日、节假日才能到图书馆来学习,而目前不少图书馆的服务时间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同步,双休日、节假日不开门,图书馆因此失去了这部分读者。

3、服务形式、项目单一

目前还有很多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局限于只为到馆读者服务,只提供图书借阅、报刊阅览,在读者心目中图书馆只是“借书馆”。而可以开展的送书服务、资料复印、电子阅览室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却没有开展。

四、职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

1、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是做好读者工作的基础,服务过程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服务质量与服务承诺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服务承诺是树立服务形象的一项规范服务措施,承诺带给读者的是方便,信任和质量的保障,图书馆要真正赢得读者,留住读者,关键还在于如何实现承诺,实现对读者的承诺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任务,这需要每位馆员的共同努力。它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能力。因此对服务必须制订有目标明确、条理清晰的服务标准,同时应和合时展的要求,以读者方便性、选择性、公开性、纠错性等为原则。

2、构建和谐图书馆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谐图书馆也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构建和谐图书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谐图书馆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等诸多因素,提升图书馆员的至诚服务精神,增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性,激发广大读者的读书求知热情。建设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诚信友爱,充满文化感染力的知识殿堂。和谐图书馆包括馆内、馆外和谐两个方面。在外部、和谐图书馆要实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和谐,图书馆与校内各部门之间相和谐,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相和谐等方向;在内部、和谐图书馆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文献信息资源之间的和谐等方面。

3、加快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网络信息的服务是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扩展信息服务空间的必要手段和工具。图书馆想要实现管理及服务的自动化,数字化,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有效支持。网络信息传递需要以计算机硬件、通信设备为依托;以应用软件为手段;以数据库信息资源为利用对象,通过图文信息,发行电子出版物、Email等方式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积极搞好网络设施建设,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网络导航服务和信息在线检索服务,为读者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帮助。

职校图书馆服务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本文仅针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而对于图书馆馆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岗位竞争、人事管理、绩效管理等其他重要方面,本文并没有涉及,以后有机会将经一步阐述。

参考文献:

[1]邓彦.构建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J].中国西部科技,2006(28).

[2]束漫.城市发展中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现代情报,2006(2).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自2019年1月起调整医院临床中药学质量控制管理方案,2018年为实施前,2019年为实施后。研究期间共有90名医师,男47名,女43名;年龄为32~56岁;医师17名,主治医师35名,副主任医师32名,主任医师6名。研究期间医师无变化(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施前应用常规管理方法。实施后医院应用临床中药学质量控制管理方案。(1)加强临床用药过程控制。根据卫生部的相关文件内容,制定医院中药临床用药的管理细则,针对中药饮片、中药成药都进行了明确的使用规定。具体考核项目包括门急诊中药处方书写、毒性药品使用、中药饮品处方书写、预防性应用药物记录等,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处方信息、药物剂量、联合用药、适应证、配伍禁忌、药品遴选等,各项内容详细明确扣分细则,并制定与个人绩效相关的审核制度。通过院科两级的联合管控,实现临床用药的过程控制。(2)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中药注射剂的种类较多,且相对风险性较大,因此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是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按照相关文件及医院的中药注射剂实际使用情况,拟定《中药注射剂应用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规范和用药基本原则,药学服务内容主要包括适应症、辨证施治、联合用药、用法用量、混合配伍、特殊人群用药等,做好重点把控,确保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3)定期进行中药应用质量培训。充分拓展中药学服务内容,针对中药应用开展相关培训。药学部定期召开临床合理用药培训,将中药学相关内容设置为中药用药原则、各类药物的用法用量、中药的炮制规范、中西药联合应用原则等。除药学部专家参与培训工作外,聘请院外专家到医院开展学术讲座,全面提升各级医师对中药应用的理解和认识。增加学术交流机会,鼓励医师、药师不断学习中药应用的前沿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开展培训相关的考核,以药学部和医务科的联合考核为主,将考核成绩纳入到绩效评定体系中,提升各级医师、药师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4)药物不良反应质量控制。一般而言中药的安全性较高,但仍存在不良反应情况。要重视中药及复方制剂的应用,中药配伍使用后各种成分相互作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难度。重视相关管理内容,成立药物不良反应管理小组,以药学部为主导单位,联合医务科、护理部进行共同管理,构建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上报制度,确保药学部在接到报告电话后能够快速反应,对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减轻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后果。

1.3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前后临床科室的中药处方合格率、中药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比较实施前后临床医师对中药学服务质量的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的质量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临床科室的中药处方合格率显著提升,中药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与实施前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实施前后临床医师的满意度比较

篇9

一、服务性

医院后勤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医院的目标和任务的。后勤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工作必须坚持为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服务,特别是为临床第一线服务,服务上门、送收物品上门,及时有效地保证各种供应,做好维修工作。

二、计划性

医院后勤工作项目繁多,涉及面广,而且由于医院医疗工作的随机性大而带来务必实时保障的要求。因此,加强预测与计划十分重要。否则,就会出现忙乱和失误。要在掌握医院工作规律,尤其是医疗工作规律性的基础上,做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安排,建立相适应的工作程序,包括项目论证与决策、实施与反馈,保障效果评价;针对不同的保障要求,做好计划障碍,规定提前准备时间及工作量;要有一定的应急措施,以应突发的重大医疗抢救等活动之所需。加强计划性,不能理解为器材物资设备越多越好,恰恰相反,正是为使物质器材既能及时供得上,又不造成积压浪费。医院后勤保障的计划性质是一门大学问,要从科学管理上,提高计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不间断性

医院医疗工作的要求,决定了后勤保障必须保持不间断性。在事关病人生命的分秒必争救治中要保证各种供应的通畅,水电暖处于正常状态;在维护环境秩序上,要坚持不懈;在日常的病人和工作人员生活保障上,要持续地正常运行,不能时好时差;在各种仪器设备的维护上,要及时检查与维修,使之开得动用得上。要保持后勤保障的不间断性,除了合理安排物质和人力外,还需有相应的制度保证。

四、技术性

医院各类后勤工作都有其技术的要求,尤其现代医院的要求更多更高。仪器设备、建筑设施、环境净化、病人饮食营养、经济运转及经济分析等的技术要求远远超过以前。一个现代化的病房楼的后勤保障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及管理规章,加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及后勤人员的培训能成为后勤管理的基本建设,常抓不懈。

篇10

传统茶馆;服务质量;提升

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朝时代及其以前,茶馆主要是供行人休息和解渴的场所,宋朝以后,茶馆开始充当休闲会所的功能。到现代,茶馆虽然在近现代史中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已经在我国现代经济中复兴并蓬勃发展。我国现代的传统茶馆,充当着会客、商务洽谈、审美博物馆等多种功能。然而,与酒吧、咖啡厅等服务类行业相比,我国传统茶馆在服务质量上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传统茶馆的发展进程。

1传统茶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传统茶馆在服务质量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茶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我国传统茶馆由于在现代社会中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因而存在着茶文化氛围不够浓重的现象。首先,在制度文化上,我国传统茶馆一方面由于政府层面缺乏统一的布局管理,因而处于自由发展的散乱状态。其次,又由于茶馆经营者缺乏专业的经营理念,因而使茶馆经营在整体上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状态。最后,从心态文化上讲,我国传统茶馆应当是一个供人品茶、赏茶,并将茶文化与人生哲学相结合陶冶情操的地方,然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茶馆都存在着太过世俗、茶文化太过薄弱的现象。第二,茶馆从业人员技能、素质和知识欠缺。一方面,从服务人员出发,由于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人员在类似酒店、咖啡厅等地方工作能够享受到更大的利益,因而大部分会选择在酒店、咖啡厅等场所服务,另一方面,由于茶馆营业者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人员在促进茶馆经济收入中的作用,因而不愿意花费高的薪酬去聘请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较高的人员,同时也不愿意花费太多的资金用于服务人员技能的提升。因此,目前我国传统茶馆的服务人员大都处于服务技术不够专业或过低、专业文化不足的现状。第三,我国传统茶馆服务意识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目前,我国的酒店、咖啡厅等服务行业在服务质量和管理上都已经进入了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传统茶馆,由于管理者观念的陈旧,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资金去聘请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对茶馆实施管理,在茶馆服务上存在着服务人员不能及时给提供专业服务,或者不能够及时有效推荐茶产品等现象,这些对我国传统茶馆的长久发展是极为不利。第四,我国传统茶馆企业形象模糊。品牌,它不仅仅是企业的一个标志,更反应了一个企业的质量、信誉等诸多信息。尤其是在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优质的品牌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个企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口碑、好品牌对于茶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在我国的传统茶馆中,能够让人迅速想起的品牌茶馆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与茶馆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是分不开的。第五,传统茶馆服务缺乏标准化和个性化。茶馆服务标准涉及到设备设施、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服务操作、礼节仪容、语言动作和工作效率八个方面,目前,我国的传统茶馆虽然在基本设施上达到了标准,但是在其它方面却存在很大的欠缺,这与我国茶馆管理者标准化服务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2提升传统茶馆服务质量的策略

2.1营造传统茶馆宜人的品茗环境茶馆的布局和环境布置,对于提升茶馆服务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此,经营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提高茶馆的审美情趣。第一,名人字画的悬挂。浓郁的茶香再加上怡情悦目的名人字画更能够使宾客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目前,我国字画多采用卷轴和画框两种形式进行悬挂,茶馆内也多采用这两种悬挂方式。根据茶馆内区域和分布的不同,字画的悬挂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二古玩、茶叶、茶具的陈列。古玩、茶叶、茶具的摆放对于烘托茶馆的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茶馆内最为常见的有石雕、玉石、古筝和文房四宝等物件,这些物件不仅可以供宾客观赏,也能够增加宾客品茶的情趣。此外,茶馆也可利用自身的博物架和玻璃橱陈列出一些较为别致新颖的新茶、器具等,不仅有助于对本店内新茶的宣传,也能够增加顾客的选择度。第三,绿色植物的点缀。绿色植物在茶馆的合适摆放不仅有助于净化茶馆空气,也能够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环境的作用。茶馆内陈列的植物既可以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也可以使一些藤本植物或盆景,它能够为茶馆营造出舒适整洁、赏心悦目的环境氛围。第四,民族音乐的烘托。为了烘托出茶馆内的典雅氛围,茶馆经营者可在茶馆内播放一些民族音乐,以促进宾客与茶和自然之间的对话。不同曲目,所传达的意境不同,对此,经营者可根据天气、季节、宾客身份、时间以及茶室主题活动的不同播放不同的曲目。第五,服务人员的服饰。茶馆服务人员的服饰不仅能够反映出着装人的审美情趣和性格,也反映着一个茶馆的管理水平,对此茶馆管理者可从服务人员服饰礼节等细节入手,提高服务质量。第六,典雅的茶馆“插花”。将插花融入到茶馆布局中,以“茶”载“艺”,不仅有助于衬托出富含韵味的品茶氛围,也可表达出恬静沉稳的心情。

2.2提升传统茶馆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第一,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一个行业内默认的准则和要求,各个传统茶馆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应在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热情大方、不卑不亢的基础上,将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二,注重服务人员身心健康。良好的心理素是对做好本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对此,茶馆经营者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对服务人员自尊自信服务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应对服务人员健康体魄的保持给予一定的关注。第三,提高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专业操作技能和服务礼仪礼节三个方面。在文化素质方面,良好的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也有利于服务人员培养广泛和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此,茶馆营业人员应尽量聘请一些具备基本文史知识、茶艺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服务人员。在专业操作技能方面,我国的茶叶包含有多种品种,且不同的茶叶,其泡制的茶具、茶叶用量、水温、冲泡步骤等都有所不同。经营者可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以便于使服务人员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技能。在服务礼仪礼节方面,服务人员应从称呼、问候、应答和接待等方面的礼仪入手,做到礼貌待客,从而在细微之处体现出茶馆服务质量。

2.3重视传统茶馆茶艺水平茶艺主要包括茶叶的基础知识、茶艺的技艺、茶艺的礼仪规范和茶艺的水平四个方面。首先,茶艺的基础知识包括茶叶的选购、鉴别和名茶的特点等方面。茶叶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加工茶类两个大的方面,基本茶类包括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黄茶六大种类,再加工茶指的是以六大基本茶类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制作的茶。我国作为茶的故乡,有很多的名茶,是选购和鉴别中多是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根据茶叶色、形、味、香的不同进行评审。其次,在茶艺的技艺方面,经营者首先要注意茶叶和茶具的搭配,茶叶和茶具相配才能够使茶充分发挥其特性。此外,泡茶过程中不同的茶叶要用不同的水来泡制。最后,泡茶的方法对于泡出一杯好茶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茶艺的礼仪和规范。茶艺中的礼仪规范包括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迎来送往、仪容仪表、与宾客的交流沟通等方面,茶艺应该是能够体现茶人之间的平等互敬精神的,服务人员应从各个细节入手,提高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4加强传统茶馆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对于茶馆实现规模化制度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工作人员的管理和配备方面,工作人员的管理应该做到纪律严明,为了在经营过程中更好地实施管理,管理人员必然严格执行考勤、奖罚和考核工作,在服务中尽可能做到定时、定量、定岗和定标准。劳动纪律的遵守情况也应与相应的经济责任挂钩,以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在人员分工方面,管理者应根据茶馆规模、层次的不同,相应的管理组织人员,在确保一个茶馆至少一名以上茶艺师和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对服务人员进行工作分配,合理的人员分配对于周到服务的提供是极其重要的。其次,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在茶馆的制度建设中,经营者可通过经济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员工守则三大制度加强茶馆的制度建设。经济责任制度是包括考核制、责任制和奖罚制在内的经营管理制度,它将员工的物质利益和劳动成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岗位责任制是要求服务人员按照工作岗位的权限、职责等制度完成自身工作量,既便于员工执行,也便于管理者进行考核。员工守则是适用于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有利于对全体员工大规模统一管理的实施。

3结束语

茶文化中,融入了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髓,从茶文化的意境和烘托出发,对茶馆的布局和服务人员的礼仪进行规划,不仅有助于为茶馆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有助于提高茶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进.提升成都传统茶馆服务质量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5):22-23.

[2]贺益娥.茶馆发展演变和现代茶馆经营策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3]李莹莹.顾客茶馆体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4]宋毅彬,姜含春.我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J].我国茶叶加工,2006(2):42-44.

篇11

二、工作重点

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工作的主体是服务业。在我区老城厢商旅板块、水上公园商圈、新南马路五金城商圈、特色商业街及社区商业开展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活动,按照有关行业的标准和具体要求,从抓基础、抓规范、抓重点入手,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服务规范和标准。全区各商旅服务业企业,按照《酒家酒店分等定级规定》、《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百货零售业等级评定国家标准、《*市餐饮行业“服务标兵”评选标准(初稿)》和《美发美容企业专业等级划分和评定》等行业标准,开展企业达标和从业人员培训计划,不断加强服务技能标准化管理,督促服务人员遵守服务规范,提供人性化服务,体现良好服务水平,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规范经营行为。区内百货零售企业、超市重点规范促销行为,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餐饮企业重点加强菜品质量、价格和服务行为管理,加强原辅料进货、环境卫生管理,规范消毒程序;酒店业重点加强明码标价、规范结算、用品用具卫生及规范化服务管理;美发美容业重点推行美发美容质量标准,加强设备用具、洗染发品和技术技能的质量管理。

(三)开展行业等级评定。区内各商旅服务业企业,要依据有关国家级、市级、行业等标准或规定,积极参与本行业的等级评定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工作步骤

“服务上水平,满意在*”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5月)。重点工作是:5月,召开全区商旅服务业“服务上水平,满意在*”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动员大会,动员全区商旅服务业企业将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工作提升到重要位置,站在服务全区经济形势的高度,积极行动起来,按照企业实际,结合行业情况,制订提升服务水平具体举措,切实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推动整改阶段(*年6月至10月)。重点工作是:有关服务业企业根据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企业服务规范;协调行业协会宣传贯彻各级服务规范和标准,开展有关企业等级评定;开展我区“十大商旅服务品牌”评选活动;以争创服务标兵活动为契机,窗口单位一线员工和重点岗位员工为主体,推动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开展我区行业百名服务标兵评选,开展服务形象大使推荐活动,开展*十大厨师的评选活动,开展*人最喜欢的酒家酒店评选活动,*人最喜欢的百货连锁机构;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企业服务质量、卫生情况、经营环境进行督促整改,帮助企业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的工作机制,确保活动深入开展和扎实有效。

(三)总结提升阶段(*年11月至12月)。重点工作是:按照市商贸旅游服务业繁荣发展指挥部,市商贸旅游服务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活动分指挥部的工作部署,与市百货商业协会、市连锁经营协会、市餐饮行业协会、市饭店协会、市美发美容行业协会配合,鼓励我区商旅服务业企业按照“津政办发[*]40号《关于开展商贸旅游服务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活动方案》”的要求,积极参与全市商旅服务业百名服务标兵、十名服务形象大使评选,及各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活动。

召开全区“服务上水平,满意在*”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活动表彰大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同时区委、区政府、区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文明办给予区级有关荣誉称号。通过树立一批服务典型,培育一批服务品牌,使*区商旅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四、主要措施

“服务上水平,满意在*”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推动*区商旅服务业提升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取得实效。主要措施是:

一、加强领导机制

1、成立“*区商旅服务业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工作组”。刘凯华副区长任组长,经贸委、工商*分局、质监局、卫生局、文明办、区工会、区妇联、团区委、文化局、消费者协会为成员单位,工作办公室设在经贸委,加强和完善组织领导,具体负责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2、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定期会商重点共性问题,制定有效措施,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形成工作合力。由区工会、团区委、区文明办、经贸委、工商*分局、质监局、卫生局等单位建立长效监督服务机制,对企业服务质量、卫生、环境等方面进行跟踪对口服务。组织开展“服务上水平,满意在*”系列活动。帮助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对发生严重服务质量问题的,坚决按照相关规定予以纠正和处理,净化我区的整体商旅服务业环境。

二、做好培训工作

篇12

2.1缺乏明确的营销理念,经营的观念落后

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会展业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营销理念,然而,在实际的经营运作过程中,却很少能够将这些市场营销的理念运用于实践中或者运用时取得的成效并不是很好。其仍然存在着诸如不能准确的定为市场,缺乏必要的市场细分,市场竞争力较低,市场运作水平较低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前的市场营销理念仍然没有突破传统,在会展中仍然存在单纯的追求广告的投入,忽视了品牌自身,单纯的追求短期利润等各种问题。

2.2护士品牌的创建

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产品的质量因素,还需要注重企业的服务质量,消费者的满意度等因素。这些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反应行业的经营理念和营销理念。在会展中,存在的品牌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忽视品牌形象;二是对品牌策略的理解仍然只是增加广告投入,对于会展本身的构成要素和会展的长远的发展的认识不充分。

2.3会展中营销人员的素质不够

在会展中,服务营销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达不到预期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小型的会展中,服务营销人员不论是素质还是技能都较低,对于营销的工作只是停留在销售或者推销的层面上。部分企业的营销管理跟不上,营销的形式没有创意,形式过于的简单,没有行业标准。

3会展服务营销的发展趋势

3.1现代化、科学化的营销理念

根据当前的服务营销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会展业需要树立先进的服务营销理念,并在新的营销理念的引导下研究出多样化的营销策略,通过创新性的营销思维和营销活动,促使会展业服务营销的迈向现代化、科学化以及创新化。

3.2构建多元化的服务营销战略

面对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会展业的服务营销的手段和方式也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出新。在传统的广告、邮寄以及人员推销的方式下,注入了目的营销等。例如,确定目标市场以后,在该目标市场中建立工作处,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与交流,并对于会展进行各种各样的促进活动,派专业的人员到国外进行交流合作,经常拜访重要的客户。此外还可以对会展的宣传材料进行美观、详细、实用的设计促使其效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4服务营销在会展业中需注意的问题

为了提高会展业的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有效地利用服务营销。会展业需要针对于自身的特点,加强对市场的细分,服务的差异化、有形化以及标准化的确定,通过确定科学的、新颖的服务营销战略,来提高会展业的竞争力。

4.1确定服务的市场细分

面对数量众多,变化较大的服务市场和各种各样的服务需求者,会展业不可能做到全方面的满足不同市场的服务需求,不可能对所有的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有效地服务。面对这个问题,会展业需要根据服务的市场和对象依据其的服务营销战略对其进行市场细分。通过对市场的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并组织有针对性的营销组合策略,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会展营销的良好的营销目的。

4.2注重服务的差异化

所谓的服务差异化是指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在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渠道以及服务的形象等方面进行强化,突出本企业特有的优势,从而战胜竞争对手,在会展中取得胜利。这种差异化主要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调查、分析会展服务市场上已经存在的服务类型,以及自身的优劣势,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性的对服务项目进行开发,尽可能的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

(2)利用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传递手段,有效而快速的将会展的服务传输给会展的参展商和参展的观众。

(3)为了表现会展的独特的形象,可以采用象征性的或者是特殊化的符号、名称以及标志等。

4.3进行有形化服务

服务有形化是指会展业通过服务的过程,把各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产品做到实体化、有形化、具体化,让参加会展的人员可以切实的感受到服务产品的存在,从而提高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服务有形化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4.3.1服务产品有形化

所谓的服务产品有形化是指利用设施等硬件来使服务自动化和规范化,确保会展服务的一致性和服务的质量。通过各种服务特征,如各种票等做到区别服务质量,变无形为有形的服务,从而增加了会展参加者对于服务的感知。

4.3.2服务环境有形化

会展的环境能够给人以先入为主的效应,它虽然不是服务产品的核心,但却是服务产品不可缺少的必要的条件。

4.3.3服务提供者有形化

服务的提供者直接与参加会展的人员相接处,他们的服务素质和服务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的会展的服务,其会直接的影响会展服务营销的质量。因而,会展需要对员工进行行业服务标准化的培训,保证其掌握一定的服务技巧和技术,使得他们的服务可以与会展的服务目标一致。

4.4标准化服务

会展服务除了依靠服务人员以外,往往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设施和技术条件,实现会展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为了有效地提高会展的拂去质量,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为了方便参展者,要不断的完善设计服务的质量,促使服务的程序合理化;

(2)制定合理的、与会展服务相符合的规章制度,引导参加会展人员接受服务;

(3)改进服务设施,美化会展环境,从而为参加会展人员的等待和接受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4)在会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情况下,通过对价格的上下调节来满足参展商的需求,从而平衡供需,稳定服务的质量。

5会展服务营销的质量管理

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消费者参与服务生产过程的特点,所以服务营销的环境更具有动态性、差异性和竞争性。它可以直接的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因此,要加强对服务营销的质量管理。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独特的服务营销理念

根据服务营销的的无形性、多变性以及不稳定性等特点,在实现服务营销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软件、硬件、员工以及消费者等各个方面,力图将各个方面进行完美的融合。为了保证服务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有效地进行,需要明确建立服务营销文化。服务营销文化要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公司文化,体现全心全意为顾客着想的理念。这种服务营销文化可以统一思想,统一标准,从而提高整个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5.2规范的服务营销理念

在服务过程中,建立规范化的服务营销理念可以规范、约束和引导服务人员的行为和心理,确保服务的稳定性,避免服务的易变性和不一致性。由于实际中服务的质量不稳定,不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知,服务的品牌不容易树立以及五福标准不容易执行等特点,使得服务营销不容易进行。然而,确定规划化的服务营销理念,可以避免上面的缺陷。服务的规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范服务环境;二是,规范服务人员的行为和心理。在服务营销中规范强调会展的服务理念,规范行为,标准化服务质量,并对服务进行质量监督。

5.3控制服务营销的质量

控制服务质量是服务管理过程中的重点,确定有效地服务营销质量标准是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切实有效的服务营销标准具有如下的特点:一切从顾客出发,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并且该操作要便于执行。会展要制定具体的明确的质量标准,这一标准要便于员工接受和理解,要体现顾客的需求。

6保证会展业服务营销的措施

6.1加强政府的支持

虽然,我国的会展行业的发展迅速,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要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仍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在扶持过程中,要转变职能,利用正确的政策进行引导,并制定相应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和约束。此外,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规范,对消费者的合法的权益进行保护。强化会展的服务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会展服务的质量,加强会展活动的秩序管理。

6.2培养高素质人才

会展的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的理念以及方式,服务是的言谈举止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展服务营销的质量。因而,要加强对会展服务人才的培养。如今的会展业对会展的需求和会展市场的细分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因而,对于会展服务的人才进行培养时也需要进行细分。依据会展的发展趋势,会展人才的培养逐渐定位于辅助型人才的培养。在合理配置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整个会展行业的专门的技术和管理的要求,尽可能的做到定位精确,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有核心竞争力的会展服务人才。

6.3确定新的服务战略

对于会展业来说,要在考虑会展的价值链的基础之上,以参展商的需求为中心,通过提前服务,直接服务,综合一站式服务,将抽象化的服务具体化等方法确定会展服务的新战略。对于新战略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开发:

(1)分析自身所具有的项目,考虑竞争者和替代服务的情况;

(2)调查和分析会展上客户的满意度,努力寻找客户没有满意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新的服务项目;

(3)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服务业,做好会展的服务集成商。

篇13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力企业越来越凸显其服务的特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电力"这一特殊的销售商品,而且从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从而建立起了相关的配套服务。质量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生存的根本,只有好的服务才能够获得顾客的满意,从而赢得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电力营销注重的同样是电力营销的服务质量,只有提高了营销质量,才能够顺利的推销"电力"这一产品。

一、电力营销服务的内容

电力营销服务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服务,是指供电企业以劳务的形式向需要电能的客户提供的有价值的相关业务活动,供电企业不仅要向客户提供合格的电能,还要为客户提供关于电能的相关服务,如办理手续,电能线路安装等等。电力企业的营销服务业和一般企业相同,包括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三个主要过程。

售前服务是指在客户购买电力前,销售人员对于询问的客户进行正确的引导,并有效的吸引客户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对于客户提出的各项询问都可以进行有效的解答,当客户有意于某一项电力产品时,要为客户详细讲解,并向客户宣传电能的安全、经济、高校等优点,引导客户改变传统的电能只生产不销售的观念;售中服务是指供电企业向客户提供用电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为客户提供简单、高校的服务流程和良好的营业环境,并为顾客进行电能表的校验,使顾客能够满意电能表的公开,了解自身的用电情况;售后服务是指在客户用电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供电企业要为其提供的维修服务,供电企业要建立售后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专门的维修和投诉服务,以保证客户的满意度,同时还要定期对客户的用电意见进行总结,并不断改善供电服务,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二、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营销服务管理滞后

虽然随着电力企业的改革,供电公司已由原来的行政性质完全转变为企业性质,需要独立自负盈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深入影响,虽然供电企业员工的消极现象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依旧很严重,对于客户依旧缺乏主动服务的积极性,对于营销服务的看法依旧很落后,旧的电力营销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缺乏现代营销的意识,无法争取到顾客,这些都是由于电力营销服务的质量管理较差造成的。这样的营销服务理念必然会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累赘,极大的影响供电企业的产品营销,不利于供电企业的发展壮大。

2.营销服务质量管理模式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电力改革之前的电力管理模式是针对客户的要求,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仅仅限于客户对电力的要求,对于相关服务,供电企业是很少提供的,而且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知识都比较浅薄,只是各司其职,要求服务中不出现纰漏和差错即可,这种陈旧的营销服务质量管理模式更多的是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于客户是较少考虑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已经呈现白炽化趋势,争夺客户,是众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客户至上的理念是企业生存之道,对于电力企业营销服务不以顾客为主的服务方式,必然会造成企业客户的流失,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3.服务质量管理基本工作欠缺

对于企业来说,满足顾客要求,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是企业留住顾客的主要途径,只有为顾客提供了满意的服务,顾客才能愿意购买这项服务,企业才能够获得利润,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在电力行业里,电力营销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对于顾客提出的问题很难给出及时、正确的答案,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服务人员对顾客咨询的问题进行准备和整理之后,才能够向顾客答复,有些服务人员甚至直接回答不知道,而且也不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整理为顾客做出满意的答复。同时,在管理制度上,对于电力企业的相关信息收集没有进行有序的整理,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随意进行工作决策,既没有规范性能,也没有系统性,管理松散,职责模糊,这些对于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4.电力营销服务质量控制薄弱

在客户服务过程中,电表抄错、电费计算错误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对于工作的要求和执行标准也都没有做到位,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缺乏对服务过程的控制造成的。控制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电力营销服务中,控制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于电力营销服务的质量控制过程没有进行有效的完善,那就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管理符合企业的要求,符合客户的要求,对于服务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管理失控问题,都会使服务过程中的进度与原有的服务计划发生偏移,导致营销服务没有规范性可言,从而极大的破坏了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给公司的形象和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