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银行发展阶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银行发展阶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银行发展阶段

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8―2670(2009)01―0042―05

在理论界,无论是处于主流地位的新凯恩斯主义,还是一直以凯恩斯真正继承者自居的后凯恩斯主义,都对商业银行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高度重视。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理解货币经济学的关键在于可贷资金的供求:现代经济社会中,在货币已经成为低机会成本的生息资产、货币与收入之间缺乏稳定关系以及货币流通速度难以确定的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决定经济活动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斯蒂格利茨曾指出:“没有考虑银行……的货币政策理论就像缺少了哈姆雷特的《王子复仇记》,成为一场没有主角的戏剧。”而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供给具有明显的内生性,银行系统在现代货币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商业银行不仅承担着极其重要的金融中介职能,而且在以信用、合同契约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体系中,整个金融中介系统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以货币表现的金融契约都是由银行系统的负债构成的,银行存款形成了支付行为和执行合同的基础。另外,从金融系统的历史发展角度看,商业银行以其负债充当货币的成功,推动了以银行存款作为储备的其他金融中介运作的成功。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虽然非银行金融中介相对银行在不断膨胀,但是银行货币的核心地位仍然是金融系统的本质所在,因为非银行金融中介是建立在银行系统基础上的,它们持有银行账户,而银行完成储备功能从而实现最终结算,这再次印证了银行系统的核心地位。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学中的货币银行理论都假定银行系统在时空上是不变的,特别是对银行的空间分布更是极少提及,在银行的国际间比较研究文献中,也更为关注各国银行系统的不同特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随着金融管制的进一步解除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关于银行系统空间尺度方面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商业银行的空间效应分析构成了当前极其重要的金融结构问题的核心部分,更是因为货币系统的总量特征会由于银行系统的演变发展和空间分布结构以及跨越地区的资金流动所带来的一体化而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将进一步对货币政策运行和整个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恰恰是我们这个地域广阔且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目前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商业银行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

最早的银行发展阶段理论是Chick在1986年的《银行体系的演进和储蓄、投资与利息理论》一文中建立的。由于没有参阅到原文,笔者只能从他后续的文章中看到相关的论述。

Chick认为,商业银行从诞生至20世纪后期大体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银行充当纯粹的金融中介、银行券发行并成为支付手段、银行间的资金借贷出现、央行的最后贷款人便利职责日常化、强调负债管理和金融创新、信贷资产市场化变革。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继进入到银行发展演变的第六阶段,但笔者认为至今仍然没有突破这一阶段的表现而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阶段特征,所以Chick的银行发展阶段理论依然是目前分析商业银行空间效应的理论基础。下文在Chick的银行发展阶段理论基础上融人了相应的银行制度变迁过程来展现整个银行系统的演变过程。

二、商业银行体系的空间分布原因和表现

银行系统的核心地位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是银行和银行系统将以最大的信心吸纳最大范围的存款资金;二是持有资产的流动性倾向(在银行存款中也一样)存在空间尺度。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表明,持有流动性的偏好将在对预期可转换资产收益的信心最低的地方最强烈。所以,如果经济环境的空间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就可以预期流动性偏好将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同时,因为银行系统(从而可延伸到金融系统)对真实经济有影响,特别是它决定了信用创造的规模和结构,也因为银行系统能够根据其自己的空间配置结构予以分析,所以接下来自然地得到结论――真实经济的运行结果会因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不同而不同。

(一)商业银行体系产生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

银行发展阶段的分析框架表明无论是在区域还是在国家,每一种银行系统都是根据共同的逻辑关系建立发展起来的,即银行的演变发展就是要满足贸易主体和借贷双方的资金需要,并设计出相应的战略来促进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从而支持银行业取得更大的发展。但是,这并不表明各个区域的银行系统是同步发展的,现实中明显地表现出银行体系正经历着空间上的多变现象,最显著的一个表现就是特定地区的银行或金融中心各具特色。通过对银行及其制度的演进历史进行考察,发现造成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银行体系发展存在差异的理由主要有:

1,发展银行业的动力

这主要表现为特定国家或区域银行体系起源上的差异,如银行发展的动力是源于私人的融资需要还是政府的融资需要(例如苏格兰和英国的例子);被制度化了的分割是为了保护区域平衡(如美国)还是并不为区域平衡(如加拿大)等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2,财富存量

财富存量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银行资本的供给方面,因为银行资本充足会带来公众对银行负债的信心;其次体现在促进借款和贷款等融资活动方面,这些活动会产生下一环节的剩余财富。因此,在金融中心出现的地理位置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惯性,这些地区一般都比较富有,拥有古老的财富,而且这些财富最开始就鼓励公众对银行系统充满信心,并由此在积累和路径依赖的过程中能够使银行经营产生未来的财富和鼓舞公众对银行更加有信心。建立金融中心的基础有专家和技术的地域集中性、特殊的制度、信息网络和充分的信任以及市场的信心等,这些优势将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而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和银行鼓励信心的需要意味着在历史早期出现的金融中心能够继续加强它们的优势。当然,在一个国家内部金融中心的地理位置可能会转换,但是这种转换通常是因为特殊重大事件的发生或经济环境产生了显著改变,而一旦出现了地理位置的移动,累积的路径依赖将再次成为新的金融中心代替旧的金融中心的关键因素。

3,政府的作用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尽管在历史上,苏格兰银行体系的建立说明银行发展可以在没有政府发起的中央银行下进行,但是如果银行体系进一步发展,就必然需要某些制度来完成中央银行的职能。在现代经济中,政府在金融中心空间分布上的作用与政策的重要性密切相关。例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出现范围不断扩大的放松管制运动,这已经明显提高了银行业的竞争,同时也已经引起银行业集中度的增加,例如美国的金融管制放松使得银行在州与州之间的业务增多了而引起银行数量减少;又如我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银行体制改革促使国内各种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性明显加强。新的大型跨国或全国性的银行机构必定会产生重要的空间效应结果。在国家内部,地方政府对当地银行或金融发展的模式选择以及相关政策行为的结果也会导致银行体系存在空间分布差异。

(二)商业银行体系空间分布的表现

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银行系统的相对竞争能力可以参考银行发展阶段分析框架理论来理解。一些地区的银行发展阶段比另一些地区的要更靠后点(即更高一阶段),而这种差别将影响到其创造信用和获取利润的能力,因为处在更高一级发展阶段的银行系统会在不断远离生产经济活动的金融系统中充当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银行系统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能力一定较差。事实上,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银行大大拓展延伸其对地方产业进行资金支持的有限的贷放能力,它们或许比那些与金融市场关系密切的金融中心地区的银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本文只是强调银行体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有差别。

另一方面,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同时出现的银行业管制的放松已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银行之间敞开了竞争大门,并因此带来了不同能力之间的激烈竞争。于是,无论对生产活动的相对贡献有多大,越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银行就会发现自己在竞争中遇到的困难越多。所以,这些银行正积极采纳先进的新技术,接受其他地方银行已经发展的新产品。但是,这些银行发现只要不能确保自身可以得到当地政府或中央政府的长久支持,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就不可能得以持续增长,因而它们还不可能和金融中心的银行创造出一样多的信用和以相同的利率再次吸纳到存款。总之,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必须与采用的新技术和金融行为是否能够适应而斗争,还要与过去遗留下来的坏账和缺乏信用风险评估的经验而斗争,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缺乏竞争力的。由此可见,银行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是长期存在的。

银行系统的演变发展过程往往导致银行业集中建立在金融中心地区,而随着这些银行在对周边地区发放贷款时,强调的是对那些总公司设立在金融中心附近的大公司进行授信,这一银行业的集中结果将会进一步影响到信用创造的空间模式。例如,如果处于欠发达银行体系的地区经济是服从于直接货币控制管理的,那么银行业集中于金融中心的过程将会导致这些地区的经济更加恶化;处在较早发展阶段的银行系统更容易受到货币当局的控制,所以也可能比处于更高发展阶段的银行系统经受更明显的信用创造约束,因为更高发展阶段的银行往往积累了一些规避货币当局控制的方法。

三、商业银行体系的空间效应表现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共同为所有的非金融部门的交易提供金融服务,这些服务的种类、条件和可得性都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意义。而在这些金融服务及其可得性在一个地区与另一地区存在差别的意义上看,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必定会受到影响。地区间金融服务及其可得性的差别可以产生于金融机构的地区特征和地区经济对这种地方金融机构的依赖程度,即金融部门对其所在地区的经济有重要的间接经济意义。

(一)银行空间分布与其信用创造能力

使用银行发展及其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可以表现出金融服务在种类、条件和可得性方面的一些空间模式,特别是与信用相关的部分。

银行的发展阶段可以看成是银行提高其信用创造能力的过程。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对这一信用创造能力的过度使用致使银行在保护收益率和应付来自货币当局压力两方面的能力都有所下降,以至于现在的信用创造在银行活动中的比重较之过去小了很多。不过,银行能够创造信用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却不能,仍然是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重要特征。尽管新凯恩斯主义者始终认为区别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同是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但是必须牢记银行资产结构的特殊性只是因为其负债可以被用于支付的可能性的结果。

信用创造的空间模式或许被流动性偏好的空间模式进一步加强。收入较低的周边地区在进入国家与国际信贷市场时会受到更多的限制,而且在资产价值(不管是真实资本、金融资本还是人力资本)出现预料之外的下跌时,这些地区最容易受到冲击。既然周边地区经济依靠的是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那么这些地区对资产价格的预期信心就会相对较低,进而一个合理的反应就是保有较高的流动性偏好。这可以采取持有流动性资产(通常都是金融中心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因为其市场信任度较高)和节制资本性支出与负债的形式,但这样的行为不仅直接抑制了这些低收入和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间接影响了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因为持有流动性资产和资本外流的倾向限制了地方金融机构创造信用的范围和机会,也限制了当地对金融生产性资本(与经营性资本相对应)的需求。而较低的再存款率将更多地限制原本就不太发达的银行体系的发展,以至于这种限制会进一步阻止地方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可能。

(二)银行空间分布与其信贷行为

银行能够从事非流动资产的放贷业务仅仅是因为在银行系统中作为支付工具而保有的银行存款由一个账户到另一个账户组成,银行不像其他金融机构,在它和借款者签订的数年期的贷款合同中,银行将承担贷款期间的全部违约风险(尽管这种违约风险可以通过担保要求得以减轻)。于是,在潜在借款人中进行信用分配依赖于银行对这些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认识。因为违约风险最终是不确定的。所以对违约风险的估计必须依靠基于可得信息和以习惯判断为补充而做出的预期。信息的可得性和习惯性判断的本质则又依靠与银行有关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当我们考虑银行体系的结构和对不同地区和区域经济分配信用时,显然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信用的分配将根据银行是否与有关的经济主体之间拥有一个悠久的历史、进而对潜在借款人有着良好的认知能力而做出不同的决策,也根据银行是否将总行设在金融中心,以至于它们的认知信息都偏向于总部也设在金融中心的大公司,或者是银行是小规模的地方银行而做出不同的决策。

同时,不断成长的区域金融研究表明大银行与小银行的信用分配活动很不同,并且在贷款给大公

司和中小规模公司的业务活动中也同样存在差别。这些差异滋生于大银行和规模小的地方银行之间对市场认知基础的差异以及银行对大公司和中小企业相关信息认知的差异。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增强,结果将是金融业务活动逐渐集中于大银行,从而在信贷余额上降低了小公司和总部设在远离金融中心的边远地区的公司获得信贷资金的可能性。

(三)银行体系空间分布对宏观货币政策的影响

篇2

(一)村镇银行概念

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村镇银行概念作了界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村镇银行兴起原因

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计划。在此过程中,农村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转变,需要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将获得较大发展。

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流向农村的固定投资数额较少。2010年,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3966亿元,同比增长18.2%,只占了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大部分固定投资都流向了城市。二是原有金融机构贷款审批要求高,一般农户很难借到款项。

在此情况下,国家扶持发展村镇银行就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吸收农村区域存款,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二是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方案,支持正常的农业生产。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不减,截至2010年底全国开设的村镇银行的数量达到了349家。

二、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

虽然村镇银行发展形势不错,根据银监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2011年底全国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但计划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缺乏政策扶持

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系统地出台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相较于农村信用社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都缺乏优惠政策。目前,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团队建设和产品创新能力上都与农村信用社有较大差距,而且农村信用社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优于村镇银行,显然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也将进一步削弱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开办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团队建设不足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一批在金融方面拥有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的人才。《意见》中对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但村镇银行在人员的薪酬待遇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招聘不到相应的人才。现阶段村镇银行并不能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吸引这些从业人员,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那些经验不足、业务水平较低的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业务的村镇银行数量还不多,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在仍采用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导致农户在村镇银行贷款的意愿不高。虽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为村镇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但有些村镇银行在风险防范上呈现出过度敏感的情况。个别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在已有住房抵押的情况下,还需要担保人担保,既增加了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又引起借款人的反感,导致优质客户流失,不利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并且,村镇银行在信贷管理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审批模式陈旧,仍沿用过去的运作模式,审批权集中于贷审会,使得审批流程繁琐而无效率。

(四)缺乏农户信任

村镇银行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户接受和认可村镇银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大部分农户比较信任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对村镇银行始终抱有观望和不信任的态度,对于到村镇银行存贷款还持有排斥的心态,导致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缓慢。村镇银行要想改变农户的看法,提高自己的美誉度,就必须做好正面宣传工作。虽然,媒体对村镇银行有过正面宣传,村镇银行也使用各种渠道宣传自己,但是农村地区主要的信息来源并不是报刊,这些宣传工作能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五)营业网点较少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村镇银行只有1-2家营业网点,因为营业网点较少,所以村镇银行不能形成区域优势,无法发展和壮大自身力量,更不利于客户办理金融业务,导致客户满意度低。网点少,还会降低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资金规模不大又会影响信贷业务的扩展,最后陷入无法扩张的怪圈。究其原因,也是由于村镇银行缺乏政策扶持、团队建设不足、产品缺乏创新和缺乏农户信任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对策

(一)寻求政府政策支持

村镇银行应积极向政府呼吁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样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机构,也应该享有同农村信用社相同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应重视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根据自身区域的发展现状,为村镇银行争取各类优惠措施,例如鼓励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到村镇银行开设账户,提高村镇银行的存款规模和影响力。

(二)加强团队建设工作

为扭转人才匮乏的局势,村镇银行必须加强团队建设工作,努力做好人员的招聘和培养工作。一是提供相应的优厚条件,引进一批拥有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二是推行人才储备计划,与相关大专院校建立良好的关系,定向招聘会计、金融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三是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力争建立一支业务优良、品德优秀的复合型团队。

(三)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村镇银行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一是对农户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为明确农户的真实需求,信贷人员必须到农户家中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工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双方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信贷人员既能切实掌握农户的真实需求,根据农户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信贷营销方案,又能避免因为信贷扩张而带来的风险。二是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开发各类信贷产品。村镇银行必须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发各类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解决农户因农业生产周期问题带来的资金短缺问题;根据农村抵押品少的特点,建立农户联保贷款模式,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三是村镇银行也须尽量简化贷款的审批流程,下放贷款的审批权,减少各个环节上的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提高农户存贷款积极性。

(四)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村镇银行要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打消农户的忧虑,必须做好形象宣传工作。一是引导各类新闻媒体,为村镇银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特别是引导当地媒体,因为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只是局限于特定区域,客户群也集中于此。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报纸和电视台,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正面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了解和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加强与各村委组织的联系,落实各村庄内部的宣传工作。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各村委组织学习村镇银行的相关材料,打消农户心中的焦虑;同时还可以运用村委的广播宣传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公信力,增强公众的存贷款信心,通过扩大储蓄人群,壮大资金实力,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奠定资金基础。

(五)提高网点拓展能力

前文已述,现在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少,服务范围小,导致客户满意度低,村镇银行各方面竞争力都不足。而网点拓展能力的不足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村镇银行应该努力从寻求政府支持、加强团队建设、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提高自身公信力上下苦功。在运营好单个营业点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运营管理能力,加强银行信息化建设,往周边村镇延伸,扩大营业辐射半径,提高自身影响力。改变农户对村镇银行的原有观念,增强他们存贷款意愿,增强自身的生存空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参考文献:

[1]卓武扬,黄小宁.再论村镇银行发展的法律保障与政策 支持[J].农业经济,2009(7).

[2]田颖莉,贾泽啸.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对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 2009(8).

[3]陈跃雪,孙塔章,赵生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税 收政策着力点[J].税制研究,2009(11).

[4]单云霞,陈亭.村镇银行发展研究——以宜兴阳羡村镇 银行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

[5]张海林.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 2010(4).

[6]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2011-2-17.

篇3

(一)村镇银行概念

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村镇银行概念作了界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村镇银行兴起原因

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计划。在此过程中,农村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转变,需要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将获得较大发展。

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流向农村的固定投资数额较少。2010年,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3966亿元,同比增长18.2%,只占了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大部分固定投资都流向了城市。二是原有金融机构贷款审批要求高,一般农户很难借到款项。

在此情况下,国家扶持发展村镇银行就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吸收农村区域存款,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二是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方案,支持正常的农业生产。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不减,截至2010年底全国开设的村镇银行的数量达到了349家。

二、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

虽然村镇银行发展形势不错,根据银监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2011年底全国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但计划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缺乏政策扶持

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系统地出台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相较于农村信用社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都缺乏优惠政策。目前,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团队建设和产品创新能力上都与农村信用社有较大差距,而且农村信用社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优于村镇银行,显然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也将进一步削弱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开办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团队建设不足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一批在金融方面拥有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的人才。《意见》中对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但村镇银行在人员的薪酬待遇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招聘不到相应的人才。现阶段村镇银行并不能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吸引这些从业人员,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那些经验不足、业务水平较低的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业务的村镇银行数量还不多,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在仍采用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导致农户在村镇银行贷款的意愿不高。虽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为村镇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但有些村镇银行在风险防范上呈现出过度敏感的情况。个别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在已有住房抵押的情况下,还需要担保人担保,既增加了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又引起借款人的反感,导致优质客户流失,不利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并且,村镇银行在信贷管理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审批模式陈旧,仍沿用过去的运作模式,审批权集中于贷审会,使得审批流程繁琐而无效率。

(四)缺乏农户信任

篇4

(二)村镇银行兴起原因

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计划。在此过程中,农村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转变,需要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将获得较大发展。

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流向农村的固定投资数额较少。2010年,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3966亿元,同比增长18.2%,只占了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大部分固定投资都流向了城市。二是原有金融机构贷款审批要求高,一般农户很难借到款项。

在此情况下,国家扶持发展村镇银行就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吸收农村区域存款,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二是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方案,支持正常的农业生产。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不减,截至2010年底全国开设的村镇银行的数量达到了349家。

二、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

虽然村镇银行发展形势不错,根据银监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2011年底全国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但计划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缺乏政策扶持

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系统地出台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相较于农村信用社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都缺乏优惠政策。目前,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团队建设和产品创新能力上都与农村信用社有较大差距,而且农村信用社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优于村镇银行,显然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也将进一步削弱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开办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团队建设不足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一批在金融方面拥有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的人才。《意见》中对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但村镇银行在人员的薪酬待遇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招聘不到相应的人才。现阶段村镇银行并不能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吸引这些从业人员,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那些经验不足、业务水平较低的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产品缺乏创新

篇5

关键词 院休闲限制;发展阶段;女大学生

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身份、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其体育休闲限制的因素较其他人群较多[1]。因此,本文对女大学生体育休闲限制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限制特点结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其进行引导,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大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650 份,回收595 份,其中有效问卷有559 份,有效率是86%。

1.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邱亚君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问卷,[2]共15 道题,在大量发放之前,通过少量发放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通过KMO 和Bartlett 对问卷因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其中KMO 为0.804,显著性为0.000,可以做因素分析;采用Cronbach 系数琢值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测试,总体的Cronbach 系数琢值为0.813,这意味着数据是可靠的,可以进行分析。

2 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理论框架

20 世纪80 年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就已经开始对休闲限制进行研究,Crawford 和Godbey 对休闲限制的研究进行归纳,将休闲制约归纳为:自身结构限制、人际限制和结构限制,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构建了休闲限制阶层模型。邱亚军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分析和思考,认为现有的模型不能完全解释休闲体育行为的局限性,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张个体在休闲行为发生之后的限制因素也被考虑,提出了关于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解释性理架[2],使得休闲限制因素模型更加丰富。其中女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的发展过程分为前凝神阶段、凝神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1]限制因素分为: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3]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各限制因素的方差分析从表1 可以看出各限制因素在不同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的表现各不相同。在第一阶段,人际限制因素表现的最为突出,其次是自身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最后是结构限制因素。在第二阶段,最为突出的限制因素也是人际限制因素,其次为自身限制阶段,体验限制因素,最后是结构限制因素。在第三阶段,也是自身限制因素表现的最为突出,其次是人际限制因素、体验限制、结构限制。在第四阶段,自身限制因素最为突出,其次是人际限制、体验限制、结构限制。在第五阶段,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自身限制,其次是体验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最后通过对各限制因素总体进行分析发现:自身限制因素最为突出,其次是人际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和结构限制因素。

3.2 限制因素在体育休闲行为各发展阶段的多重分析通过以上的方差分析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的自身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各组别之间在五个发展阶段的差异情况,采用LSD 对五个阶段的限制因素的均数进行了两两比较。通过表2 我们可以了解到,前意向阶段与意向阶段,准备阶段与行动、保持阶段在自身限制因素方面不存在差异,其它各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

自身限制是指影响个人选择休闲方式偏好或参与者内在心理状态和态度的因素。由于个体所处的体育休闲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其参与动机也就有所不同,也就导致了自身限制因素在各个发展阶段存在着显著差异。结构限制因素在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的多重比较,结构性制约因素是影响个体休闲偏好或参与的外部因素,如机会、活动经费等因素的影响。体验限制因素在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多重比较的结果,除了前意向阶段与意向阶段,准备阶段与行动阶段、保持阶段,行动阶段与保持阶段没有明显的差异外,其它各阶段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体验限制是影响个人继续进行体育休闲行为的内在因素。人们在进行一项运动之前,首先要进行体验,有好的体验个体才能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在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体验限制表现的较为明显。

4 总结

本文基于体育休闲限制的相关理论、模型,对处于不同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女大学生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每个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其体育休闲限制的因素是不同的,其中自身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在体育休闲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可以对不同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的女生进行干预更好的促进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

参考文献:

[1]李启迪,邵伟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学.2014,3.

篇6

由于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各企业选择融资的方式不同,主要有信贷融资、吸收风险融资、股票融资、租赁融资等。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从整体来看,主要包括企业性质、所在行业、企业规模、所在地区、销售额、企业总产值、职工人数、企业发展潜力、企业获利能力、所处发展阶段、政府政策、外界融资环境等。

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国外有关企业融资方式的研究文献极为丰富,但多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有关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研究却少见。Scherr和Hulburrt(2001)利用美国中小企业局和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库,对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期限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以债务期限为内生变量,企业价值、销售额、盈利、企业增长机会以及人数等为外生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企业的增长机会与债务期限无关。我国学者陈晓红、黎璞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以长沙市中小企业为样本,检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长沙市中小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强制优序融资”现象,在债务融资中多依赖商业信用以及民间金融来解决自身的融资困难。在融资期限的选择上,中小企业一般还是遵循债务期限与资产期限相匹配的原则,而民间金融的发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金融抑制的政策已不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尽快制定有关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的政策。这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微观结构在表面上表现得较杂乱无序,但却有着有序的内生机制。

样本来源与统计描述

样本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湖北、河南、广东深圳、广西、湖南、浙江等六个省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29家中小企业符合2003年2月19日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下发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其中123家企业所填写数据完整, 6家因考虑商业秘密未填写融资方式具体比例。问卷将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划分为银行借款、自由资金、亲友挪借、风险投资和其他等方式,内容涉及企业的所处地区、所有制性质、所属行业、注册资金、资产总额、所处阶段、融资方式等方面。

样本企业概况及统计描述 在被调查的129家企业中,从所在地区来看,有13家广西企业,3家河南企业,63家湖北企业,39家湖南企业,10家深圳企业,1家浙江企业。从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企业主要集中在湖北和湖南两省。

在本文129家样本企业中,从所有制性质来看,民营企业81家、国有企业33家、国有控股企业5家、外资企业10家。其中非国有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74.42%,民营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62.79%,国有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5.58%,国有控股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3.88%,外资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7.75%(见图1)。

样本中企业所有制性质分布的构成反应了目前中小企业经过“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后,民营企业已占中小企业的大多数。本文将企业所属行业分为医药、通信、商业、制造、电子和其他等六种行业(见表1-1)。

行业分布中,样本企业以其他行业为首,占样本企业总数的34.12%,第二位是制造行业,然后为商业行业,电子、医药、通信行业较少。样本企业的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占样本企业总数的34.11%,50-300万元的占24.81%,500万元以上的占41.08%。就资产规模而言,20.93%的企业在100万元以下,24.03%在100-500万元,其余在500万元以上。

样本企业中,处于起步阶段的有29家,72家处于成长阶段,1家处于成熟阶段,27家处于衰退阶段。

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有56家企业选择了银行借款进行融资,其中17家企业银行借款比例在20%以内,10家在20%-40%之间,14家在40%-60%之间,11家在60%-80%之间,4家在80%-100%之间。有114家企业选择利用自有资金融资,其中11家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在20%以内,13家在20%-40%之间,21家在40%-60%之间,18家在60%-80%之间,51家在80%-100%之间。有10家选择亲友挪借,其中7家在20%以内,3家在20%-60%之间。6家企业选择风险投资,均在30%以内;有29家企业选择其他融资方式(见表1-2),其中17家在20%以内,5家在20%-40%之间,3家在40%-60%之间,4家在80%-100%之间。由于在被调查的129家企业中选择亲友挪借的只有10家,选择风险投资的只有6家,基于样本数量过少会给分析带来过大误差,甚至可能产生错误这一原因,故在本文后面的分析过程中将不再考虑各因素对这两种融资方式的影响情况。

分析模型及结果

由于本文所涉及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为地区、所有制性质、发展阶段、行业、注册资本额、企业总资产,前四种因素为不可量化因素,后两种为可量化因素,故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前四种因素的影响,用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后两种因素的影响,并将后两种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考虑到部分地区样本过少给分析结果带来的差异,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将不再使用河南3家企业和浙江1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地区因素的影响分析 地区因素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见表1-3),由F=4.9948>2.7862可知,地区因素对银行借款有显著性影响。地区因素对自有资金的影响(见表1-4),由F=1.7881

所有制因素的影响分析 所有制因素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见表1-6),由F=16.9287>3.1453可知,所有制性质对银行借款有显著性影响。所有制因素对自有资金的影响(见表1-7),由F=11.1295>3.0804可知,所有制性质对自有资金有显著性影响。所有制因素对其他融资方式的影响(见表1-8),由F=1.2098

发展阶段因素的影响分析 发展阶段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见表1-9),由F=6.4019>3.1751可知,发展阶段对银行借款有显著性影响。发展阶段对自有资金的影响(见表1-10),由F=15.2426>3.0804可知,发展阶段对自有资金有显著性影响。发展阶段对其他融资方式的影响(表1-11),由F=0.8351

行业因素的影响分析 行业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见表1-12),由F=1.5491

通过计算,注册资本与银行借款的相关系数为-0.0017,与自有资金的相关系数为0.0098,与其他融资的相关系数为-0.1816。资产规模与银行借款的相关系数为-0.1731,与自有资金的相关系数为0.0098,与其他融资的相关系数为-0.1813。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显示,四种不可量化影响因素中,在对银行借款影响方面,行业对银行借款没有显著性影响,地区、所有制性质、发展阶段均对其有显著的影响;在对自有资金影响方面,地区和行业对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没有显著性影响,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和企业所有制性质对自有资金的使用具有显著性影响;在对其他融资方式影响方面,四种不可量化因素对其均没有显著性影响。两种可量化因素中,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与银行借款均为负相关,且资产规模与银行借款的相关性较强,注册资本与银行借款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与自有资金均为正相关,且相关系数相等,但相关系数较小,说明两种因素对自有资金的影响程度也很小;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与其他融资均为负相关,且两种因素产生的影响基本相同。

样本分析后的结论及建议

融资方式选择的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中小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强制优序融资”现象,在融资中,中小企业首先多依赖自有资金,其次为银行借款。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产生影响的六种因素中,地区、所有制性质、发展阶段、注册资本、资产规模对某种融资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小企业在选择某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时,应首先确定影响这种融资方式的因素,参考本文分析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

本文局限性

样本数量的限制 由于只有129家样本企业,使得本文受到很大分析上的限制。比如,由于样本过少,本文没有使用河南3家企业和浙江1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也没有分析各因素对亲友挪借和风险投资的影响,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本文的分析效果。此外,本文分析结果显示,地区因素对银行借款没有显著性影响,而国内外有些学者分析认为,地区因素对银行借款具有显著性影响,这也有可能是样本过少的原因。

时间的紧迫性 本文可以通过进一步调查,用虚拟系数将不可量化因素进行量化,使各因素之间实现可比性,更加详尽的分析各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大小,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制定决策。但由于时间问题使本文不能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涉及因素的有限性 本文涉及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因素有6个,而事实上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因素有多种。如果把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本文对中小企业融资选择将更具参考意义。

解决融资困难的建议

通过本文样本分析结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此笔者给出几点建议:

鼓励中小企业从民间融资,民间金融形式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信息传导性强;并且二者均处于基层,点面结合,几乎不存在沟通难的问题,交易成本较低,能提高双方的运营效率。因此,民间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良好方式。

从所得数据情况来看,被调查的处于成长阶段的72家样本企业中,使用民间融资的比例占到了88.2%。按照公司制的法理要求,应该还公司制中小企业的基本直接融资权。目前,我国各类公司制企业,虽然尽了上缴公司所得税的义务,但仍然不能完全享有自由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权力。

本文建议,应尽快建立我国正常的债券或股票柜台交易市场体系。银行在给企业实施贷款时,越来越重视考察企业诚信度,建议中小企业注重信誉,给客户和银行一个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中小企业实施银行借款时才能少受挫。此外,加强政府援助,如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贷款援助等,也将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陈晓红,黎璞.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系统工程,2004

2.陈晓红,刘剑.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演进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

3.张晓彬.浅谈拓展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途径.商业研究,2004

4.杨蕙馨,张鹏,徐凤增,张勇.中小企业融资策略选择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山东大学学报,2004

5.郭玉德.我国中小企业与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初探.中国流通经济,2004

6.徐利霞.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经济师,2004

篇7

一、互联网金融和影子银行业务等金融创新促进了利率市场化

1.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动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定价市场化和资金运用报酬率市场化的特性对金融市场影响越来越大,突破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利率管制格局,同时,对金融产品综合定价体系、金融市场收益率曲线等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机制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的发展,分流了商业银行许多活期存款及潜在存款。随着“余额宝”等产品的盛行,银行业当前利差的最大来源即活期存款将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分流压力,负债成本将会不断攀升。对此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不做改变,继续维持现状坐视活期存款不断流失,二是为了遏制存款的流失而主动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为了吸收更多存款,商业银行需要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存款的诉求增强。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拥有自主定价权,资金的回报率会反映市场资金供求水平,使商业银行保留或吸收更多的存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应对余额宝的冲击,也设计并推出大量的理财产品,这也促进了理财产品利率的市场化。因此,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提供强劲的动力。

2.影子银行的发展倒逼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子银行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金融工具和平台进行组合运用完成信用重组、期限错配,进行类银行的融资业务的信用中介,运行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外。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开始于2009年后,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货币过度超发导致我国投资需求旺盛,但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受到监管机构严格限制,很难满足市场旺盛的投资需求。因此各类机构借着近年来监管层力推金融市场化的东风,积极大力发展各种类信贷融资业务。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利率管制,影子银行业务提供的是监管套利投融资服务,这与我国利率A双轨制直接相关。影子银行快速发展阶段我国贷款利率并未放开,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是货币当局规定的,一方面一些优质企业、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能够以较为优惠的利率取得银行贷款,使得他们有了套利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收益较高的信托理财产品、民间借贷等真实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规模扩大。影子银行实质上是对国内长期金融抑制下信贷资源错配的一个自发性的修正。

二、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

一国的利率政策要与不同增长阶段的特征动态匹配。在经济低速发展阶段,由于技术前沿明确、投资不确定性低,政府往往拥有较大的信息优势,因此以利率管制为手段快速动员资金配置,能够有效支持创新风险较小的产业发展,推动着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利率管制限制着竞争,维护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使得风险相对可控。

但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投资项目的收益不确定性增加政府和企业的信息优势降低,资本边际产出下降,有可能出现投资效率恶化、粗放型增长和长能过剩的现象。长此以往,利率管制与发展阶段的不匹配,将可能影响社会储蓄和投资,扭曲资源配置,并且导致市场风险大面积的暴露。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国家是在经济增速放缓和发展阶段转型的时点上启动利率市场化的。原有倚靠要素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逐渐让位于寻求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战略,以利率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自由化成为其战略转型的重要措施。

三、通货膨胀的推动

通货膨胀几乎是各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共同背景。主要国家利率市场化启动的时机,大部分发生在通货膨胀蔓延的经济阶段。70年代的世界性通货膨胀成为了许多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导火索。在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由于通货膨胀率高于市场名义利率,使得实际利率为负,这既导致资金配置价格新号失灵,也降低了宏观政府调控政策的效力。虽然通货膨胀是主要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共同背景,但其作用途径却有所差异。对于金融市场发展较完善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在金融创新和资本管制放松的助力下,通货膨胀引起银行等存款机构出现“脱媒”以及金融机构服务成本上升,受管制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下降,从而强烈要求政府解除管制。对于智利等拉美国家来说,搞通货膨胀率导致储蓄率下降和存款大量外流,使国内本来就短缺的资金更加稀缺,经济发展受阻,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金融深化措施成为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四、经济的开放

经济金融全球化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强大动力。欧洲美元市场的行程有效的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浮动汇率制度的确立为国际资本流动打开了大门,这都加快了金融开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成为了国际性货币,欧洲银行大量吸收美元存款,以伦敦为中心的欧洲美元市场初步形成。60年代末,美国国内的商业银行为了逃避美国的Q条例关于定期存款应付利率的上限,利用设在欧洲的分行吸收美元存款和发放贷款,为美元资金开辟了一条绕开国内利率管制和资本管制的道路,大大推动了欧洲美元市场。欧洲美元市场的优势在于监管限制少、免税、不缴纳法定储备等等。1973年欧洲市场中的欧洲美元存款净额为1320亿美元,是1958年的88倍,1984年底这个数字又达到了14260亿美元。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使国际资本流动性大大增强,而后又使得各国之间的利率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这又反过来推动了各国金融开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虽然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系统的稳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发展阶段出现了转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再加上通货膨胀的推动和经济的进一步开放,这些变化有力的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篇8

表象:网点布局与服务差别显而易见目前全球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在我国内地已经设置35家网点,渣打银行设置23家网点,花旗银行设置16家,东亚银行设置32家网点。上述这4家银行网点总体规模合计达到100家以上。虽然与我国银行网点数量比较起来微乎其微,外资并无优势,但这些外资银行却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多家外资银行在2007年计划中将网点扩张指标翻番。特别是具有内地人气优势和资源背景的汇丰银行,处于外资与中资结合的“巧妙”之处――既利用其外资规模、影响和市场背景,同时也偏向于我国内地特有的金融财富实际需求。结合性的运用网点设立与前景规划,网点数量规模的急剧增长趋势都说明它有意与我国银行一比高低。目前,其已经计划年内开设30家服务网点,并招聘1000名新员工,明年将继续招聘1000名员工,以支持网点业务发展的需要。而东亚银行计划2010年将内地营业机构拓展到100家,促使其在我国的盈利占其整个集团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5%提高到35%以上。渣打银行也计划将网点数目在年内增加到40个。透过网点数量上升的趋势,我们更要看到外资银行服务效率与质量的优势将会在短期、中期形成对我国银行业的巨大挑战,不利于我国银行的客户资源积累与发展。

从简单表象看,外资银行温馨舒适的营业环境、安全可信的理财平台、亲切可人的客户经理、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等等,都是构成外资银行全新竞争力的基本点和核心点。而目前中外银行服务竞争的焦点在于理财市场。外资银行在高端理财市场优势突出,基于财富效应的规划经验,使其拥有以各类不同群体为目标的投资产品。而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后,中资银行一统人民币理财市场的格局将被打破。较之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人民币理财方面有相当大的优势,它们将会利用国际市场经验与实践引入更多的投资元素,不仅可以弥补现在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领域过于狭窄的缺陷,而且还会打破不能提前赎回的限制,引入人民币产品二级市场概念,增加产品层面流动性,给予投资者更多回报,这是最为关键的网点基础优势。虽然以市场占有率衡量,中资银行目前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但在银行产品设计、研发方面,外资银行显然已经占据优势,并更具实力和潜力。

核心服务:产品效率与回报差别难以比较面对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产品效率却远低于国际同行,在我国注册的外资银行在产品与利润组合上与我国形成明显的反差。我国金融产品量大质低的问题与我国外贸量大质低同行,值得关注。虽然2006年我国银行产品推出的增长速度是外资银行的3倍,但产品总量却不到外资银行的一半。

据我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06年9月末,在华外资银行仅有法人机构14家,分行及支行252家,代表处242家,所有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051亿美元,占我国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为此,外资银行应对我国银行产品竞争策略,是将自身的资产重心优势转移至服务理财产品市场。因此,在国内媒体根据普通投资者和专家意见评选出的“2006年度理财产品”中,除外资银行尚未允许涉及的业务领域(如信用卡,人民币理财等)之外,在外币理财产品、基金产品、保险产品中,外资或合资银行金融机构具有绝对优势与利润。

我国银行金融理财产品与外资银行的差异性,一方面体现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表露出我国金融改革的操之过急和浮躁性。单纯追求形式,忽略利润意识是我们长期以来的硬伤,银行或金融体系改革“貌似而神不似”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这从长远来看将十分不利于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本质:银行发展阶段与背景差别是根本所在我国金融发展阶段的必然性和改革的实效性,是促成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效果弱于模式和形式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现实情况是我们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不得已而延续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金融模式和金融架构,使我国金融行业的机遇与问题都明显地表露在世界面前。 国内与国际两个金融模式和市场价格的不同阶段性和不可比较性,使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愈为突出的高进展、高投入、高成本、高规模与低效率、低收益、低效率、低素质的现象,有很多方面值得认真思考,甚至深刻反思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或许有时更多地来自外部因素推进作用,包括投机热钱的推动,缺少内部自发经济金融基本因素促进,更有些严重地与国际金融趋势逆向而行。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汇率走向的反向,以及利率趋势的逆行。这些不仅将不利于我国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中主动参与和应对自如的能力,并且必将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与风险,进一步扩大我国金融压力与风险。

中外资银行网点竞争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发展背景和阶段产生的差异和问题 从发展的阶段来看,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经济实力和金融规模的快速积累,金融财富已经达到创新阶段,经济金融规模不仅具备实力,更具有影响力。再者,全球经济不景气或复苏在发达国家有更明显体现程度,美国、欧洲和日本占70%以上。其次他们的发展是在创新阶段,其资本循环是以财富创造财富。反之很多发展中国家是在经济金融起步或发展中间阶段,其资本循环处于财富积累之中,并没有形成资本创造财富,而是简单产品资源的财富积累,与发达国家财富资源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背景差异。而从金融角度看,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金融体系已经从分业、混业转向专业发展阶段,是传统分业经营管理之上的一个更高级阶段;而我国还沿袭他们过去的路径刚刚走向混业阶段。

从我国与美国的差别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模式为供给型,经济模式发展的目的是资金积累、财富积累、实力积累,是“挣钱”经济模式;而美国是需求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目的是扩张财富、投资消费财富、强化财富实力,是“花钱”扩大经济模式;两者之间发展阶段背景的差别巨大。简单来说,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发展阶段已经从爬楼梯发展为坐电梯了,经济实力与金融规模已经从产品生产转为财富效应,发展阶段已经转入高层次、高水平和高阶段,更突出创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爬楼梯起步或中间阶段,经济阶段的差别所面临的阶段性问题矛盾或投资机遇,发达国家已经有过经验和教训,将这种称为“楼梯楼层”的阶段性矛盾形象的比喻为“5层的艰难”、“7层的突破”或“9层的喘息”等等。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制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机遇、迎接将要面临的挑战或风险。

发展规则和模式的差异与公平 发达国家是一个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经济金融模式和经济体制板块的推行者。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规模、发展的阶段、制定的规则、形成的板块基本上是延续发达国家而来;或者说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规则的执行者,某种程度上也在参与一些规则的制定,但是这个规则参与是非常有限的,或是非常不公平的。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早期经济积累之后发展为成熟经济,发展模块已经从传统行业转向新兴行业,高科技的含量已经大大领先于基础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基础还是在传统和新兴产业之间兼顾,更多的停留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上,这个层面给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市场带来的推力和利润是完全不一样。因此,十分明显的结果,就是外资银行在产品设计上的优势在于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与阶段积累,我国银行基本属于基础和模仿阶段,是一个初级发展、简单模仿乃至单纯接受阶段。实际上在现阶段对于我国银行金融机构而言,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金融创新。

篇9

一、银保业务的全球发展历程

银保业务从外部关系讲,称银行保险。业内学者分别从销售渠道、经营策略、组织形式、业务流程等不同角度对银行保险进行界定。主要有三种定义方式:渠道说、产品服务说和经营策略说。

1.渠道说。渠道说是对银行保险最为直观的理解,也是银行保险发展早期的主要定义方式,即利用银行渠道来销售保险产品。

2.产品服务说。产品服务说是将银行保险界定为银行和保险公司联手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定义为由银行或其分支机构、银行和保险公司交叉持股的机构,经营具有资产管理功能的保险类产品、交叉营销或销售银行和保险产品所能带来的任何产品或服务。

3.经营策略说。经营策略说将银行保险定义为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与其主业经营相关的商业策略。定义为保险公司和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这三种定义由浅入深,揭示了全球银行保险业务的逐步发展过程。自从20世纪80年代,欧洲银行业开始真正意义的银行保险业务,银行保险经历了四个阶段:(1)1980年以前是银行保险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局限于充当保险公司的兼业人角色,即银行通过向保险公司收取手续费介入保险领域。(2)20世纪80年代是银行保险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涉足资本性保障产品的开发,被认为是银行保险的真正起源。(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银行保险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主动参与到保险领域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形式也趋于多样化。(4)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了银行保险的后成熟阶段,也被称为专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保险一体化向更高形式迈进,不仅在产品开发、销售支持能够运用统一的管理和技术平台,而且具有很强的开发银行和保险客户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客户资源的共享,能够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了解了全球银行保险业务的逐步发展和深入过程,可以有借鉴地对比分析我国银行业银保业务的发展过程,认清发展的方向和管理的趋势,尤其是工商银行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前景。

二、工商银行银保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工行的银行保险业务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其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一是起始发展阶段。工行从开始销售保险产品开始,至2000年底销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千禧红”保险产品,并取得巨大销售业绩和收益。工商银行保险业务在众多中间业务中成功占领了类的一席之地。

二是变革发展阶段。2000年后,总行与多家保险公司总部之间及各自分支机构之间,签署了以保险、资金结算、资金融通和电子商务等业务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合作协议。2002年3月,工行利用其控股的工银亚洲收购中保国际旗下太平保险24.9%的股份,开始了新的发展的阶段。工行把单一保险业务,逐步向多种银保业务联合发展转化。

三是规范发展阶段。银监会在2010年10月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工行全面治理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坚持每个网点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合作,坚持保险产品不与储蓄存款或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销售等规范,至此,银保业务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特别是工商银行成立工银安盛保险公司开始,也在探索自主化、综合化的银保业务发展之路。但是,从工商银行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看,虽然经历了几个不断进步的发展阶段,但对照国外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历程,我行仍然处于第二发展阶段,即经历了单一销售,形成了全面的渠道合作关系,但这样的合作也仅属初级阶段,且从发展中暴露出几个缺陷和不足。

第一,产品的单一性和缺陷性。目前,工行的保险产品,仅有产品期限、缴费方式、财产险和人寿险三种区别而已。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趋同,没有本质区别,基本都是分红型产品,并且绝大多数产品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稳定资金的长期趸缴产品。同时产品的实际保险功能基本作为附加卖点,客户看中仅仅是不确定的未来收益,并要接受严苛的产品变更条款。

第二,业务的局限性。目前,工行的保险产品,基本上是保险公司一方开发的产品,银行在研发中没有多少参与意见,基本属于被动接受。而且客户对保险产品的性能优劣的反馈机制环节不畅,客户只能在接受和不接受之间被动选择,而且要承担信息沟通不足产生的风险。

第三,发展的短视性。银行和保险公司过于偏重短期利益,采用通过奖励销售人员的方式弥补产品上的不足,必定产生保险促销中不利信息的隐瞒等问题。显然,这种不注重企业形象、以失去或很可能失去长期利益为代价来获取短期利润,是银保合作发展进程中的大忌。

第四,合作缺乏系统性。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最大的空间在于共同开发产品,而这个领域恰恰是目前的空白。把主流的分红型保险作为区别于理财产品的另类,是无视其主要特征的盲目之举。而把保险作为理财的一个分支,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研发集银行投资和保险投资于一体的、适合于客户的新型、混合型、确定最低收益型的产品,才是走出保险发展困境的最终渠道,最终达到超越渠道合作,完成全面合作,实现产品融合的目的。

三、工商银行银保业务的发展前景和策略

工行的银保业务如果按照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系列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发展方向前进,将有着无限广阔的未来。

1.建立银保合作产品的多样性创新机制。银行和保险公司有着不同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没有适合银行特点的保险产品,就无法有效发挥银行的优势。银保合作的产品应该既形式简单、操作方便、适于柜台销售,又与银行传统业务相联系。这样不但可以对银行业务消费者更具吸引力,还可以调动银行进行的积极性。在业务创新过程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应联合组成业务开发项目组,对市场进行细分和定位,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群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依据当前的市场需求,设计出集方便性、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于一体的保险产品,满足客户对全套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既要有短期产品又要重视长期产品的开发,并以新的销售模式支持银行理财功能的实现,让保险产品融入到银行的服务产品系列中去。

2.建立银保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鉴于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法律约束,工行的银保合作现在还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从长远来看,银保之间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应是最佳的合作模式。在此模式下,双方关系不再建立在短期利益上,更关注为客户提供亲和便利、专业的服务。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双方在手续费上进行博弈,减少短期随意性,维持银保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达到“双赢”。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在企业文化、技术水平,产品创新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银行保险的经验等方面进行充分对接,实现银保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逐步实现由简单的兼业向“长期合作战略联盟”过渡。

3.建立银保营销和服务协作机制。建立银行理财人员负责销售、保险公司银保工作人员负责售后服务的分工协作机制。并且密切合作联系,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一方面,银行理财工作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在充分培训,把握产品的前提下,向客户营销推介产品。完成产品销售环节。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银保工作人员对客户和银行员工提出的相关问题提供咨询和售后服务,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完整性。由此形成密切的合作沟通机制。

4.建立银保双方的数据联络平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数据互联,是实现银行保险业务顺畅的有力方式。由于保险产品需要核保,信息的输送和反馈相当重要,银行与保险应联合开发适合银行保险需求的业务处理系统,为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使客户能一次获得包括银行、保险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并使客户可以便捷地进行包括保险投资在内的各种金融投资活动和投资资金的快速转移。由此发展下去还可以建立共同的客户数据库,实现客户资源共享。

5.建立产品售后联合服务体系。建立银行保险售后服务体系,保障服务质量,提高客户的售后满意度,维护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共同信誉,使客户能够得到及时、方便的优质服务,是确保银行保险业务的稳健发展的必要手段,亦是向客户风险提示、信息反馈、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通过细致的联合售后服务,既可减少客户投资风险,又可树立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品牌。

四、深化工商银行银保业务的管理措施

1.产品管理。工行应建立起完善的银保类产品体系。从产品承保类别上可以划分为财险、寿险两个大类,依据各自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从期限上可以划分为固定期限和灵活期限两大类产品,分别进行管理;从收益能力上可以划分为高附加收益和普通收益类产品,分别进行管理;从收费方式上可以划分为一次性和按期限收费等方式的产品,分别进行管理。从产品体系的覆盖面上,形成一整套管理系统。

2.渠道管理。工行应区分产品销售渠道,分别进行银保类产品的管理。从柜面渠道上,应分别从接触营销、柜面直销、高端促销等几个层面,强化销售渠道的直接性、宣传渠道的明确性、操作手段的一致性。使销售具有工行独具的管理特点和企业文化特点。从自助渠道上,应从网络渠道、自助机具渠道、通讯渠道等方面,完善直观性和便捷性。使自助式的销售管理更加清晰。

篇10

一、样本及融资分析说明

本次中小企业融资调查数据来自湖北省境内14个地区,共回收样本109份,有效样本92份,其中,省会武汉市样本企业最多,为20户,占全部样本企业的21.7%,样本企业数最少的是随州和宜昌两地区,只有1户,占总样本的1.1%。样本企业具体地区分布及占总样本的比重如表1所示。

据初步统计,除内部融资外,全部92户企业中有53户企业曾有过银行贷款的经历,占样本企业总量的57.7%;样本企业通过民间融资的有21户,采取其他融资方式(政府支持、风险投资、租赁等)有13户,债券和股票融资为0。可见,湖北省中小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内部融资、银行信贷、民间融资三种形式。

中小企业融资难实质上是指它们融通外部资金困难,即当中小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出现资金缺口)时,难以及时、足额地获得外部资金支持。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本文仅就湖北省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和民间融资选择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

二、融资方式选择特征分析

1、从企业类型分析

(1)样本企业类型说明。根据《国家行业分类标准》,我们将本次调查样本的企业划分为农林牧副渔、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和其他企业共四类。样本中制造业中小企业数量最多,占样本总量的71%,农林牧副渔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分别占比13%和11%,其他企业类型占比5%。

(2)不同类型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差异比较。制造业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选择比例较高。由图1显示,制造业中小企业中选择银行信贷融资的企业占比最高,为59%;批发零售餐饮业为50%,农林牧副渔业占比最低,仅为20%,制造业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方式选择能力明显高于批发零售餐饮业和农林牧副渔业。

(3)农林牧副渔业和批零餐饮服务业民间融资选择比例较高。分析图2数据得知,制造业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比例最低,仅为14%,而农林牧副渔业和批零餐饮服务业的比例均高于制造业,分别为20%和25%,它们对民间融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偏好,这可能是因为这两类企业银行信贷融资能力较低而产生的融资替代效应。

2、从企业规模分析

(1)样本企业规模说明。职工人数在400人以下的样本企业有62户,占全部样本的67%,其中,又以50人以下的企业占比重最大,占有18户企业,全部样本的21%。具体来看,人数在50―100人的企业有13户,占样本的14%;100―200人的企业15户,占样本的16%;200―400人的企业有16户,占样本的17%;400―800人的企业有8户,占样本的9%;800―1600人的企业有12户,占样本的13%;1600人以上及未说明人数的企业均为5户,分别占样本的5%。

(2)不同规模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差异比较。规模较小的企业贷款难度明显大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有70.1%被调查的企业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还款能力、经营能力和信用水平越高,因而,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很看重企业规模大小,仅有29.9%的企业认为不存在规模歧视。具体以图2来看,被银行拒贷的企业中,400人以下的企业占比非常高,达80%以上;其中,50人以下的企业遭拒率高达100%;50―100人的企业为90%;100―200人的企业为92.9%;200―400人的企业为79.6%;而规模在400人以上的企业拒贷率明显降低,其中,400―800人的企业只有37.5%的企业被拒,800―1600人和1600人以上的企业这一比例分别为33%和40%。图中曲线走势清楚地显示,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被银行拒贷的企业比例从左到右基本上呈下降走势,这种现象说明湖北省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规模歧视问题。

(3)规模较小的企业更偏好民间融资。图3显示的是不同规模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数量比。由图中数据得知,50人以下的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企业最多,约占其总数的1/2,其次是规模在200―400人之间的企业,比例为31.3%,而超过1600人的企业民间融资选择率为0。由此我们认为,湖北省中小企业规模大小与民间融资选择比例基本上呈反向变化,即规模越小,选择民间融资的企业越多,反之越少。

3、从发展阶段分析

(1)样本企业发展阶段说明。样本中大部分为1995以后成立的企业,占全部样本的79%,其中,2000―2005年创建的企业最多,有44户,占48%,其次是1995年以前成立的企业,有18户占20%,1995―2000年之间成立的企业为16户占17%,2005年以后创建及未说明建立时间的企业分别有8户和6户占样本企业的约9%和7%。

(2)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差异比较。经营时间长的企业银行信贷选择能力较强。图4数据显示,1995年以前成立的中小企业,选择银行信贷方式的企业比例最高,达83.3%。因为这一阶段的企业至少持续经营了10年以上的时间,经营比较成熟和稳定,很多企业已形成规模,所以获取银行信贷资金的能力强于其他阶段的企业;其次是1995―2000年之间成立的企业,比例为75%,第三位的是2000―2005年之间成立的企业,比例为47.7% ,而2005年以后成立的企业,选择银行信贷融资的比例则为0。因为这一阶段的企业成立时间很短,仅1年左右(根据抽样调查时间计算),按常规他们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上述分析表明,湖北省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选择能力随企业经营时间延续而逐步提高。

(3)经营时间短的企业更偏好选择民间融资。由图4数据得知,1995―2000年之间成立的企业民间融资选择比例最高,达43.8%;1995年以前成立的中小企业为16.7%;2000―2005年之间成立的企业则为25.0%;但2005年以后成立的企业,民间融资比例为0。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此类企业处于初创期,投资额较小,内部融资基本可以满足需要,所以一般不会利用风险和成本均高企的民间融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除1995―2000年之间成立的企业民间融资选择比例有点异常外,湖北省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选择力基本上随企业经营时间的延续而降低。

三、从所有制形式分析

1、样本企业所有制形式说明

样本企业所涉及的所有制形式有五类:国有企业、私营个体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乡镇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从所有制分布看,股份制企业有40户,占比最高,达44%;其次私营个体企业有35户,占38%;第三是三资企业有12户,占13%,乡镇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等所有制形式,分别为2户和3户,占样本总量2%和3%。为了保证结论的可信度,论文只对股份制企业、私营个体企业、三资企业银行信贷和民间融资方式选择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2、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差异比较

(1)信贷歧视在私营个体企业信贷活动中表现较明显。“银行贷款是否考虑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的统计数据显示,有43.5%的企业认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存在所有制歧视,持相反意见的样本企业为56.5%。具体来看,有37.5%的股份制企业、41.7%的三资企业,认为存在信贷歧视(参见图5),它们之间的数据差异不太明显,而在私营个体企业中,持赞同意见的企业则达57.1%,明显高于其他所有制形式。可见,湖北省银行信贷交易中仍存在所有制歧视,其中,私营个体企业的信贷歧视问题最严重,因此,它们通知银行信贷资金的难度也更大。

(2)三资企业选择银行贷款融资的比例最高。根据图6可知,最偏好银行信贷融资方式的所有制形式是三资企业,其选择银行信贷的企业数量比高达71.4%,其次是股份制企业,为62.5%,比例最低的是私营个体企业,只有45.7%。按所有制形式不同,湖北省中小企业对银行信贷融资选择力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

(3)私营个体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比例最高。根据图6可知,选择民间融资方式最多的所有制形式是私营个体企业,其比例高达31.4%,第二位和第三位依次为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其比例分别为17.5%和14.3%。按所有制形式不同,湖北省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选择力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私营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

四、结论和建议

上述分析清楚地显示,因企业类型、规模、所有制形式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湖北省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和民间融资方式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

从企业类型来看,湖北省中小企业选择银行信贷方式的能力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制造业、批零餐饮服务业和农林牧副渔业。而民间融资的选择力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批零餐饮服务业、农林牧副渔业和制造业。

从企业规模来看,湖北省中小企业选择银行信贷方式的能力基本上随企业规模增大而增强;而对民间融资的选择力则随企业规模增大而降低。

从发展阶段来看,湖北省中小企业选择银行信贷方式的能力基本上随企业经营时间延续而增强;而对民间融资的选择力则随企业经营时间的延续而降低。

从所有制形式来看,湖北省中小企业银行信贷方式选择力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而对民间融资的选择力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私营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企业,它集发展阶段、规模、企业类型、所有制性质等因素于一身,它们并非独立地、分割地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发生作用,而是这些因素以及其它因素互为因果抑或相互作用,在彼此强化、冲突和博弈的过程中,形成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实结果。

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我们认为,银行等金融中介,应针对不同类型、规模、所有制形式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进行信贷市场细分,制定并实施不同的信贷融资策略,设计不同的信贷产品,以满足它们“差异化”的融资需求;而作为决定民间金融发展命运的政府,则要顺应“民”意,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引导,着力于民间融资制度的创新,有效地调动民间资本,这样才可能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上有所突破。

篇11

在创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在资金需求、风险水平和投资回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创业企业的投资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于创业投资企业较热衷的高技术行业,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更明显。

(一)种子期

种子期主要是产品的概念开发阶段,包括对产品的实验、样品制作和市场化的可行性分析过程。种子期的特征表现为资金需求量不大,但风险较高。这一阶段创业资金主要来自创业者的自有资金或亲戚朋友资助。由于此阶段产品和市场尚不明确,风险高,创业投资企业一般不愿意介入。因此,在种子期需要政府的直接支持,设立相关的投资引导基金,帮助创业者度过难关。此阶段采用的具体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二)创建期

创建期是创业企业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已进入市场阶段,组织各职能部门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创建期的特征表现为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同时该阶段的市场和产品的前景已经开始显现,能够带来高回报,但同时风险也很大。由于创建期的创业企业本身刚刚进入市场、交易记录缺乏,获得银行信贷的困难极大,而此时对资金的需求却持续加大。因此,这一阶段的投资应当继续由政府引导。政府应注重利用有限的引导来调动其他可利用的资金,并给予创业企业政策支持。同时,对那些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技术企业则应重点关注。此阶段可以采用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或者由“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大学、科研院所———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三)成长期

此阶段的创业企业进入稳定的高速成长期,企业市场前景明朗,销售额持续增长,组织结构逐步完善,企业潜能很容易被挖掘,风险相对较小,回报高,但资金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该阶段也是创业投资企业最愿意参与的时期。由于成长期的巨大资金需求。政府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可以弱化,但需为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提供政策支持。在这一阶段可以综合采用由“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大学、科研院所———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或由“中央政府———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四)成熟期

成熟期的创业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技术和产品较为成熟,并且具有稳定的利润,具备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声誉。此阶段的创业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和方式较多,风险较低,且获得银行信贷相对容易。引入创业企业投资并不必需,而应注重提升企业知名度、完善公司治理和为上市做准备。因此,该阶段可完全利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资金较为容易地完成投资。该阶段可采用由“中央政府———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三、结论

篇12

既有文献关于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但关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原因既有跨境资本流动渠道复杂导致的较差的数据可得性,也有随着金融的发展,跨境资本流动的方式不断创新带来的理论解释不足的问题。相比于FDI流动的长期存在,金融资本的流动是从20世纪的后二十年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后金融资本的跨境流动规模更是急剧增长,这个现象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比于FDI,国际金融资本投资有很大的不同,金融资本投资需要的投资成本相对更少(Pfeffer,2007)。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电子化交易在各类金融市场的推广和完善,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槛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也随着网络化的推广而进一步降低。金融市场的繁荣带来全球金融跨境资本流动的增加。在过去的10年里,全球跨境金融资本投资规模巨大,从2001年12.7万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0.3万亿美元 。

金融资本流动的兴起带来了跨境资本流动不均衡问题,即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向发达国家,已有解释机制难以完全解释这一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背后的驱动机制。本文尝试在理论方面从经济活动中交易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微观层面入手,解释在一般国际收支均衡条件下金融发展阶段不同带来的金融资产供需失衡如何驱动了国际资本流动。

二、交易方式升级降低交易摩擦

经济交易过程中存在三种摩擦:一是交易者过去的经济行为不能被其他交易者完全观察,二是交易者之间进行交易是有成本的,三是交易者所拥有参与交易的资产的价值不能被完全识别(Wallace,2011)。因为这三种摩擦的存在,交易者在交易时就需要采取特定的交易方式来克服摩擦,让交易顺利进行,实现市场出清。

本文将已出现过的交易方式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四种交易方式不同程度地减少了交易中的摩擦:

一是易货贸易阶段。在这个阶段没有货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只能通过易货贸易的方式进行。交易的达成需要满足所谓的“双巧合”,即交易双方都生产了对方所需要的产品,在同一个地点同一时刻遇到(Monroe, 1966)。因为“双巧合”很难满足,因此在这个阶段交易很少,经济规模也较小。

二是货币出现阶段。法定货币的出现,解决交易可以不同时同地的约束。交易者可以用手中的第一期用产品换来的货币到第二期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货币成了交易者过去经济行为的证明,货币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交易市场的出清,促进经济发展(Townsend, 1989)。货币交易方式对易货贸易的替代直接大幅度降低了市场交易的大部分交易成本。

三是银行信贷出现阶段。在交易者过去的经济行为在不能完全监管的情况下,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出现为交易者之间提供一种第三方承诺或担保,分担了交易中的违约风险(Champ et al., 1996)。这种第三方的承诺为交易活动的拓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银行集中了大量信息,三方参与的经济活动中交易成本较低,为经济更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是金融市场发展阶段。正如Duffie et al.,(2008)指出,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让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者过去的经济行为相关信息变得更容易获得。这样他们可以将过去的经济行为所获得的收益更好地转化为金融资产参与市场交易来获得融资以购买下一期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而无需通过货币的积累或是银行提供信贷的方式来融资。不同于其他的交易方式,企业通过提供股息,在金融市场上形成了金融资产。

这四个交易方式的发展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不断升级的过程,每种交易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交易中的摩擦,促进了交易的顺利进行。但只有在金融市场阶段,企业才能通过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将过去的生产成果转化为金融资产。

三、金融市场创造金融资产

只有金融市场阶段企业的私人信息才能比较充分地成为公共信息。因为只有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中规范的信息披露和市场价格变化才能反映出企业过去的经济行为所蕴含的运营和投资层面的信息。

其一,关于信息披露方面,完善的金融市场通过一套相对更加健全的会计审计制度来规范企业的各类信息公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不断调整,逐步趋同,并成为世界各国的参考标准,保证了金融市场信息披露的规范,更易为市场交易者理解和接受。同时金融市场上还有一些信用度相对更高的独立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披露信息进行审核,如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这三大世界知名评级机构。

其二,关于市场交易价格方面,完善的金融市场上形成的价格反映了交易者所拥有的私人信息。金融市场吸引不同的交易者参与交易,交易者将他们所知道的私人信息通过他们的交易活动反映到市场价格当中,市场中的其他交易者可以通过市场中形成的交易价格进一步验证企业披露信息的准确性,这样的过程是私人信息转变为公共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不断提高。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速的提高大大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这提高了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映准确度,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交易成本的降低提高了股票的换手率的,使得市场的信息可以及时反映到交易价格当中;二是交易成本的降低吸引了更多的交易者参与,更多的交易者参与可以带来不同的信息,从而提高价格对各类信息的反映;三是交易成本降低提高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联动性,扩大了整个市场的交易规模,联动性增强和交易规模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中单个交易者的垄断地位,可以进一步降低市场价格的扭曲程度,让市场价格可以更加准确反映实际经济中企业的运营活动。

当企业的私人信息变成了公共信息后,企业所公布的信息才能被市场所认可。当企业给股东分配股息时,市场通过各类信息认为这个股息是真实可靠,并认为股息是长期可以提供的。利用资产定价模型,股息除以市场利率转化为金融资产价格。其他交易者需要出等同的价格才能从现有股东手中购买到股票,即被市场定价的金融资产。

因此,在金融市场为交易方式时,私人将自己过去的经济活动成果转换为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阶段,企业可以通过出卖金融资产为其进一步发展获得融资,而不需要向银行贷款或是在账户上保留大量现金去购买生产所需的原料和设备。这种方式为企业避免了闲置资金或贷款所对应的机会成本或财务成本。金融市场无论是在空间维度还是时间维度都相对于其他交易方式都得到更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货币交易和银行信贷,促进了经济活动规模进一步增长。

四、金融资产供求失衡驱动国际资本流动

在过去的20年里,世界各国经济大多处在银行信贷和金融市场共同发展的阶段。目前全球的金融发展情况是发达国家形成了以市场为主的金融系统,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系统。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发达国家因为法律制度、会计审计和信用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以网络化为主的硬件设施也更加先进,因此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更加发达。在发达国家,直接金融市场部分替代了银行信贷完成了一些原来由银行信贷支持的交易活动,并逐步成为这些国家主要的交易方式。二是发展中国家却相反,因为法律制度、会计审计和信用体系还不完善,股东和贷款者权益保护不足、合同执行力不够、腐败较多,直接金融的市场效率很低,满足融资需求可以通过银行系统得到补充。银行系统对市场制度要求较低的特殊性相对直接金融系统在获取市场准确信息方面具有规模经济,在欠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环境和制度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在交易时反而可以更好的配置资源。与此对应的是在发展中国家直接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有效供给不足。相比于英国、美国等直接融资市场发达的经济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产出转化成为金融资产的比例更低,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利润转化股息的比例比发达国家更低。发展中国家因为信用和法律制度的滞后,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一部分利润被分流,最终没有转变成企业的股息分配到股东手中。因此,这部分产出就无法通过资产定价模型转变成为金融资产。

二是发展中国家直接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参与金融市场的比重较低。前面已经论述在发展中国家银行信贷是主要的融资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发展中国家,很高比例的企业没有参与到金融市场当中,它们的利润不是以股息的方式分配给股东,产出就不存在资产化转变,降低了发展中国家产出转变为金融资产的比例。

当这些国家是封闭经济时,发展中国家的产出增长后因为没有足够的金融资产来满足跨期消费需求,只能通过银行储蓄来进行过渡。但现实的情况是国家间的资本流动渠道较多,对资本跨境流动很难有效控制。因此在开放经济中,全球一般均衡机制作用下,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不再只满足银行储蓄的收益,而是流向发达国家购买优质金融资产来满足跨期消费需求,这种购买行为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

五、结论

本文从金融的发展阶段出发,金融市场的建立是法律和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结果,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对交易者的经济行为可以做到比较充分的观察。企业可以发行信用货币,即通过股票融资。完善的法律和会计制度保障了发达国家的企业利润相比于发展中国家可以更高比例的转换为股息,从而提高了发达国家金融资产供给。在开放的一般均衡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存款在国内很难购买到足够的金融资产,需要到发达国家购买,来更好地满足跨期消费。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购买高回报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需求的增加带来了金融资产价格的上升,降低了发达国家的利率。

参考文献:

[1]Champ,B.,Smith,B.,Williamson,S.Currency elasticity and banking panics: Theory and evidence [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29): 828-864

[2]Duffie,D.,Ga?rleanu,N.and Pederson,L.Valuation in over-the-counter markets [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20):1865-1900

[3]Monroe,A.E.Monetary Theory before Adam Smith [M].Kelley,New York,1966

篇13

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金管局)签署修订《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后,人民币在兑换、转账、跨境结算等方面更加便利,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未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对内地金融市场是否会产生风险,风险可能在何时爆发?本文选取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经验性研究,对比分析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和成熟离岸金融市场波动对货币国的冲击影响,得出了相关结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现状

2009年7月境外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开展以来,人民币资金通过贸易结算渠道大量流入香港,香港人民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7月《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修订后,香港人民币业务迎来一轮发展[1]。2010年8月至10月,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环比分别上涨25.78%、14.50%和45.4%,远高于前期平均3%的增长速度(见图1)。截至2010年10月末,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共有98家,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开展前增加了58家,占认可机构数的50%;人民币存款账户222.97万户,人民币存款余额2171.26亿人民币,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前增加了1627.45亿元,占香港认可机构所有外币存款余额的8.1%;截至2010年11月末,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总额已达46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香港地区人民币贷款需求也逐步增大。

二、成熟离岸市场波动对货币国的冲击影响

本文选取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为比较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阶段离岸市场波动对货币国的冲击影响。

(一)亚洲美元市场发展的历程

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市场初步形成阶段(1968―1984年)

1968年10月设在新加坡的美国银行最先获准设立一个亚洲货币单位(Asia Currency Unit),主要业务是吸收非居民外币存款,为非居民进行外汇交易等[2]。1970年,新加坡政府又批准了以花旗银行为首的16家银行经营境外货币业务。至此,新加坡亚元市场初步形成。

2.繁荣发展阶段(1985―1998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尤其是1985至1990年间更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90年代后,新加坡亚元市场的资产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资产规模仍保持不断扩大的趋势,依然是国际离岸金融市场中的佼佼者。

3.成熟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亚洲金融风暴过后,在政府强力支持和市场准入限制放宽的背景下,新加坡亚元市场进入再次繁荣发展阶段,市场资产总规模和资产增长率都在这个阶段创下历史记录。市场总规模在此阶段达到4913.26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点。

(二)不同阶段亚洲美元市场波动对货币国的冲击分析

1.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新加坡离岸市场资产量(SINGP)表示亚洲美元市场规模,美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表示美国(货币国)金融市场规模。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所选变量相应变为LnSINGP和LnM2。样本区间为1977年第4季度至2010年第2季度,共262个数据,符合计量建模的前提条件。

2.冲击响应分析

本文采用分段时序建模的方法,创建上述三个阶段的VAR模型,分析不同阶段亚洲美元市场对货币国的冲击影响。经检验,在不同阶段上述两个变量的时序数据均为I(1)变量,符合格兰杰建模条件。根据赤池信息准则等5个滞后期选择的评价指标,分别对不同阶段建立了VAR(1)、VAR(2)、VAR(1)模型[3]。VAR模型的脉冲响应结果如图2、图3、图4所示。

从分阶段脉冲响应函数图来看,在市场初步形成阶段(1977―1984年),亚洲美元市场规模对美元M2的冲击影响呈正向,且在4~5个季度后长期趋于稳定。在市场繁荣发展阶段(1985Q1―1998年),亚洲美元市场规模对美元M2的冲击影响呈负向,且长期影响是不稳定的。在市场成熟发展阶段(1999Q1―2010年),亚洲美元市场规模对美元M2的冲击影响也呈正向,且在8个季度后趋于稳定,冲击反应明显小于第一阶段。

(三)结果分析

亚洲美元市场分阶段冲击分析结果说明,在离岸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离岸市场对货币国的风险冲击不同。在市场初步形成阶段,由于离岸市场资产规模有限,其对货币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不大,风险在可控范围。在市场繁荣发展阶段,随着离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货币国的冲击影响比较大,此阶段是监管部门风险调控的关键时期。在市场成熟发展阶段,虽然离岸市场规模还在逐步扩张,但由于各项政策和市场环境趋于成熟,只要监管得当,国际金融市场大环境平稳发展,其对在岸市场的风险冲击也是可控的。

三、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风险预测

(一)现阶段香港人民币市场波动对内地的冲击分析

1.变量选取

国际经验显示,离岸市场对货币国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离岸资金的跨境流动对货币国货币供应量的冲击,进而导致国货币金融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实施。考虑到现阶段香港市场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的金融产品有限,本文选取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RMBCK)表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RMBM2)表示内地金融市场规模。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所选变量相应变为LnRMBCK和LnRMBM2。样本区间为2004年2月至2010年9月,共160个数据,符合计量建模的前提条件。

2.冲击响应分析

经检验,上述两个变量的时序数据为I(1)变量,符合格兰杰建模条件。根据赤池信息准则等5个滞后期选择的评价指标建立了VAR(5)模型,模型估计结果平稳。VAR模型的脉冲响应结果如下:

(二)结果分析

上述冲击分析结果说明:现阶段香港人民币市场对内地M2的冲击影响呈正向,1年内冲击反应小于0.0005,2年内冲击反应基本处于0.001,3年内的冲击反应不超过0.0014,小于图2中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在市场初步形成阶段对美元M2的冲击水平。通过对比香港人民币市场和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波动对货币国的冲击分析可判定:一是目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正处于初步建设时期,其对内地金融市场的冲击不大,风险在可控范围;二是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冲击对内地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集中发生在市场繁荣发展阶段,此阶段应是监管部门风险调控的关键时期。

四、结论

上述基于国际经验的实证比较研究表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冲击对大陆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集中发生在市场繁荣发展阶段。目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对大陆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从目前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看,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汇兑、债券等业务发展稳定,未来市场风险主要体现为跨境贸易结算导致的人民币资金大规模进出对内地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人民币资金的大规模跨境流动可能会导致香港市场人民币汇率、利率对内地尚未完全自由化的人民币汇率、利率造成冲击;二是人民币资金的大规模跨境流动可能会对内地货币政策执行效果造成干扰和削弱。

以上风险是否可控,关键在于离岸市场发展导致的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是否可控。事实上,由于所有跨境人民币业务必须经中国内地清算系统,且在中国人民银行RCPMIS系统的监测中,因此只要在内地对跨境人民币流动的额度、比例、期限、用途加以监测和政策约束,并辅之以价格手段,现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冲击内地金融经济的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