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探究教学作为与知识授受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来已久。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由此可见,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就教学体系相比,探究教学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要实施好探究教学却并非一件易事,往往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经常出现教学目标制定都是探究式教学理念,课堂实践中则是“穿新鞋,走老路”。灌输、记诵、被动接的本质并没有多大改变。这样想要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恐怕很难达到了。这中间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是我们老师的观念没有根本转变。正是基于这种事实,我校于2010年12月申报了――空间与几何领域中“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得以立项。旨在真正解决小学数学空间与几何领域中几何概念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得以改变;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课题围绕五个基本内容展开研究,即:“空间与几何”探究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对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的关系”“ 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展开探讨,不断完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评价体系”,从而构建我校“学科教学特色”,真正凸现我校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特色,塑造富有个性的品牌学校形象。
(三)研究目标
1、成果目标
以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特色的发展,全面构建我校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特色。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揭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的关系。进一步凸现我校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特色:探索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继续优化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性、探究性、智慧性。构建自主探究性评价体系框架。
2、教师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真正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观、教学观、知识观、人才观、质量观,促进教师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中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3、学生目标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捕捉和发现生活、学习、大自然中的有价值的思维对象及问题;具有积极实践、乐于探究的愿望,能掌握独立解决问题一般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合作能力,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成长会学习会创造的智慧型人才。
(四)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篇2
2.依据课题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实施。目标由简到难,内容由容易到复杂。
(1)现代阅读理念所倡导的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没有尝试到;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读什么的问题也要解决,这是源头活水。很多孩子,家长甚至包括我们老师也不太清楚到底让孩子读些什么;我们在自主学习的实验中确定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也需要探索一些指导策略,至今我们还没有成熟的可以推广的策略;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评价,课外阅读的评价就更难以把握,这无疑就影响到阅读效果。
篇3
从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现状来看,基本上都是缺乏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前进。为了使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研究性课题,并提出相应的课题研究方法。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心理指导和技术的指导等几方面进行。
1.选题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研究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也是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并且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得新知的心理素质。课题的选择是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与成功的关键。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强化问题意识,而且通过问题的理性思考和直觉碰撞,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得到创新的灵感。因此课题的选择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为此教师应在课题的指导方面多努力,特别应对课题的选择进行指导。其指导的内容包括:
1、初步涉及课题研究,要从具体的问题入手,避免涉及大而空的课题
2、尽量选择描述性的课题,避免过于抽象的课题
3、尽量从自己感兴趣的范围选择课题
4、选择课题要考虑实施研究的可行性
5、选题要明确所提出与解决的问题
6、选择的课题要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指导价值
7、选题要有创新意识
8、善于从周围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发现课题
9、选题应尽可能反映当今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问题。
当然课题可以是老师布置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的,若学生是自己选题就要对学生呈报上来的课题进行初步的论证和筛选。发现题目存在问题的,教师要立即给予纠正并告知理由,同时也要为学生修改或重新选择题目提供思路,以确保课题早日设计成功并投入研究。达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备课题研究的理性知识和感性经验,否则,指导往往会不着边际,从而影响到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质量。
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1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需要、兴趣、信心、情绪等诸多心理因素是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它是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使学习者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认知结构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的。倘若学习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始终达不到目的,则学生的兴趣会下降,信心受挫,情绪低落,产生焦虑心理,以至于学习无法进行。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达到和谐的统一。
1.2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心理动力学认为,成功感是人们的一种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心理要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能够长期坚持不懈的从事某种活动,其决定因素是必须使他所做的努力是有效的。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选择时,所选择的课题不仅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顺利完成,而且应考虑到研究的成果能否运用于社会,对实际生产生活有指导意义,是否有实际运用价值。
2.心理指导
2.1要动员课题组成员树立信心:悲观消极是意志薄弱的一种表现,但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表现消极的,其第一个信号是缺乏信心,或是信心不足。对所从事的事情信心不足,会使自己自动放下武器,否定自己,最后失去进取之心,或一蹶不振,或功败垂成。一个人有了自信心,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将事情办好,才能勇气十足地面对现实,才能战胜自己的怯懦与自卑。才能完成研究性课题的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
2.2课题组成员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如果在课题的实施过程遇到困难时,能做到坚忍不拔,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说明你是个意志顽强的人。顽强的意志,有着无穷的渗透能力,他可以水滴石穿,聚沙成塔,完成艰苦卓绝的事业。因此,在课题实施阶段一定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才能完成预定的目的。
2.3题组成员要通力合作:合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为此每位学生要形成现代人所必须的民主素养、合作意识和团对精神,且学生在分工合作中要克服依赖心理,且乐于帮助同伴,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合作的集体中的角色地位和应有作用,要养成不仅在合作集体中对分工的尽职尽责、积极主动与伙伴通力合作的态度,并且能自觉维护伙伴间平等协作关系,还应当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调谐人际合作分工角色关系,保证研究性学习的胜利完成。
3.技术指导
选择好课题后就要进入课题的研究阶段。实施课题的研究,需要到图书馆、资料室去查阅资料,或者深入社会生活中去观察、采访,以获得与完成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作为教师,不可能自始至终地跟在学生身边给予及时指导只能就某些问题作一些提纲挈领地交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教师的技术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列出课题研究内容的总提纲②依据总提纲,列出子提纲③从文献中采集资料时,要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④教会学生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⑤从调查、访谈中获取的信息资料,要确保起科学性⑥信息资料应尽可能体现不同的意见、观点,确保资料的客观性⑦调查的结果若不尽人意,要设法从另外的途径获得补充材料⑧调查过程中不可拘泥于提纲,应及时修正或补充调查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有无教师的指导,其实践效果截然不同。有了上述技术上的指导,还应对其实施必要的安全教育。
教师的指导只是为学生起到引路的作用,其根本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课题研究的最终完成还得靠学生自己到实践中去探索。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教师怎么办.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
篇4
二十一世纪才广泛受到重视的体验营销发展迅猛,甚至有人认为体验营销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营销模式。星巴克作为体验营销成功的典范,一直是研究的重要对象。虽然星巴克目前因为急剧的扩张分店而导致体验精髓减弱,致使经营不畅,但这也正说明体验消费需求不容忽视。以往研究星巴克多从星巴克本身入手,关于对星巴克消费者的研究还未见报道。而体验营销开展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体验需求的参数。本文将研究星巴克消费者的体验,供采取体验营销模式的企业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由于这方面公开的资料过少以及消费者语言描述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星巴克店内的消费者进行深度访谈,再以“形容词”“事件”“想法”为单位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其中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经分析得出结论,最后给出研究命题。
(二)访谈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根据星巴克的营销策略和施密特五大体验模块分析初步拟定,再经过5位受访者测试后,进行修正,最后确定以下26个问题:您是第一次来星巴克喝咖啡吗?您觉得星巴克什么地方吸引你走进来?对星巴克各分店的服务您觉得一致吗?您点完咖啡时服务员会用意大利语向另一位服务员重复一遍你点的咖啡,这样的做法给您什么感受?星巴克用马克杯装咖啡,您的感受如何?您注意过店内的装潢吗?它给您的感受如何?您注意过店内的色彩吗?它给您的感受如何?您喜欢星巴克的音乐吗?它带给您怎样的感受?您注意过星巴克的商标吗?它带给您怎样的感受?对于星巴克店内的沙发椅您去坐过吗?感觉如何?您觉得店内的备品柜带给您什么样的感觉?进来时您注意到店内的气味吗,有什么感觉?您在使用星巴克的洗手间时,有什么感受?服务人员带给您怎样的感受?他们是您喜欢星巴克的原因之一吗?您有星巴克的随行杯吗?为什么会买?使用时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您使用星巴克的熟客券吗?是别人送的还是自己买的,为什么?您觉得“熟客券”的设计风格如何?您觉得熟客券这个名字带给您的感觉如何?星巴克还有哪些地方让您特别有感觉?您觉得星巴克咖啡的口味如何?它带给您的感觉如何?您一般来星巴克买咖啡是带走还是在店内饮用?为什么?当您坐在店内喝咖啡时,您内心的感受如何?情绪怎样?您看过星巴克提供的小册子吗?看过哪些?您对咖啡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吗?从您到星巴克消费以后,您的消费习惯有什么改变呢?在什么情况下您特别想喝星巴克的咖啡?您通常是自己还是和朋友来星巴克?为什么?您会将星巴克介绍给您的亲朋好友吗?用什么样的方式。
(三)访谈对象
选取广州9家星巴克分店内的30名消费者分别在早上、中午、晚间进行深度访谈。每位访谈时间约1个小时。访谈时段包括平日和周末。访谈征得受访人的同意进行了录音。
三、分析及结论
(一)分析单位及归类
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逐句记录下内容,得出850个分析单位,去掉与本研究有差异的225个,剩下605个作为分析单位,分别归入基本资料、来店原因、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等七类中。如感官体验包含六个项目: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及风格,其中视觉又分六个子项:建筑物、产品、CIS、出版物、色彩及视觉符号等。
(二)分析及结论
1、基本资料。(1)年龄。统计发现,星巴克的消费者以20-29岁最多,占60%,其次为30-39岁,占30%。(2)教育程度。受访者以大学文化程度最多,占33%,其次为大专,占26.7%。显示星巴克的消费者教育程度偏高。有1/3的消费者指出星巴克是读书、思考的好地方。(3)职业。以商业为最多,占36.7%,其次为学生,占33.3%。有消费者谈到有些饮品店播放流行音乐干扰了他们,而星巴克播放的爵士乐等轻松音乐,可以使人放松,又不受其干扰。
2、来店原因。风格占20%;产品和硬件各占15.1%;气氛占13.3%。虽然星巴克以其优良服务著称,本研究却发现,服务并不是消费者到星巴克的最主要因素。消费者指出,吸引他们来消费的更主要是星巴克塑造出来的自由、美式、个人化的风格。店内温暖、愉悦的气氛也是消费者所钟爱的。
3、感官体验。CIS占42.9%;风格占12.6%;色彩和味觉各占9.3%。研究显示消费者最主要的感官体验是以视觉为主。星巴克呈现给消费者温暖、快乐、温馨、舒服的感觉。在色彩上给消费者明亮、柔和、温暖、自然的感受。消费者提到星巴克的色彩以咖啡色、绿色为主,属于很自然的颜色,让人走进星巴克就有轻松、自在的感觉。味觉方面,消费者都谈的是对咖啡口味的感受,都对其持正面看法。也有消费者指出他们分不出星巴克的咖啡和其他咖啡连锁店的有什么不同,之所以到星巴克是喜欢它的风格和气氛。这意味着当产品和服务都达到成熟状态时,消费者会选择他们具有持续正面感受的品牌。
4、情感体验。消费情景占38.3%;门市空间占26.3%;产品占16.2%。Schmitt(1999)指出,发生在消费期间的情感是最强烈的,对情感而言,消费情景是最重要的。本研究也证实,消费者情感产生的主要因素是消费情景。消费者感受到在家的感觉,很悠闲、自在、放松。其次消费者产生情感的地方是在店内,消费者感到无拘无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想事情或做白日梦,当消费者想独处又不愿孤独时,星巴克是个好去处。多数消费者也指出,星巴克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场所,可以和朋友聚会。虽然Schmitt认为面对面互动是诱发强烈情感产生的最重要条件,但本研究显示服务人员并不是情感产生的最主要因素,其原因可能是星巴克采取自助式服务,服务员和消费者接触时间短所致。
5、思考体验。刺激占41.6%;诱发占39.3%;创造一种惊奇感为19.1%。消费者的思考以刺激部分为主,即创造出可以激发消费者讨论的事件,例如顾客的优雅举止等。在诱发思考方面如各国语言音乐的播放,让消费者产生“视野开阔”的想法。在消费者的眼中,星巴克不再只是一家咖啡馆,更是一个家、一个具有文化气息的场所。
6、行动体验。身体体验为42.7%;生活形态占25%;与他人间的互动为16.9%。消费者仍以自身的整体感受为主,星巴克创造的正确的产品、刺激和气氛,使消费者产生了丰富的身体体验。消费者感受到了咖啡产品的品质稳定、服务人员热忱、设施人性化,气氛让人留恋。星巴克巧妙地和消费者的生活形态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不受干扰的读书,让上班族下班之后去休息。不少消费者表示星巴克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7、关联体验。群体归属和社会识别各占20%;文化价值占16.7%;社会影响和社会角色各占13.3%。社会心理学指出,消费者相信他们可以因为购买某一个品牌而改变他们的识别或他们在一个特定的团体中的参与程度。研究发现,消费者认为星巴克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购买星巴克咖啡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可以提高自己的品位,可以使自己与众不同。
四、研究命题
消费者的视觉体验越丰富,感官体验越成功。
星巴克的体验营销理念,最重视的是情感体验。
消费者在情景与店内空间中的感受,是星巴克创造情感体验的关键因素。
结合消费者在刺激和诱发的感受及需求,星巴克便能创造成功的思考体验。
身体体验越丰富,行动体验越成功。
消费者在星巴克的关联体验中,以寻求群体归属感为主要诉求。
参考文献:
1、(美)施密特.体验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于是,笔者从配套《模拟企业办税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版)P18团队训练题为蓝本,节选留下代表性的4笔业务和相关发票单据,添加1笔非常损失业务,整合成“新广州市天地果酒工业有限公司增值税纳税手工申报”项目活动,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究、实操。在开展项目教学的同时,尝试“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增用“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互助互学,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前置任务,预习探究
课前笔者了解12会计2班原有学习小组配合情况,对配合效果差的小组进行重组。要求学生重温教材P28页例题,分发每小组一份项目活动资料,提出预习提纲:①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格之间数据有何联系?②销售、视同销售的金额和税金应填写在哪个表格?哪些栏次?③外购业务准予抵扣的业务金额和税金填写在哪个表格?哪些栏次?④不准予扣除的进项税额应填写在哪个表格?哪些栏次?
课前,小组进行“预习探究”。通过提纲引导,学生先自主分析,再集体讨论,初步探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的表格间数据联系和填表规律。预习中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选派代表在课堂反馈疑问。个别组织能力强、表现积极的学习小组还初步讨论了项目活动的实施。
二、反馈预习,解答疑问
授课时,“反馈预习,解答疑问”环节约10分钟。笔者先抽查预习情况,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在申报表的空表以不同颜色标明销项税金、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金额的填写栏次;对表格之间相应的栏次进行连线,简单、直观地描述表格之间数据联系和填表规律。笔者稍作修改补充,给予激励性评价。然后以举手示意的形式了解预习的达成程度,向各小组征集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如:一般纳税人为何有按简易征收办法征税的业务?防伪税控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与非防伪税控系统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外购有何不同?……笔者还是通过举手调查,只对1个普遍的疑问进行了集中解答。小疑问则由其他小组的优秀学生互助解答。个体特殊疑问,笔者先安抚,约定课下单独辅导解答。
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适时启发、分层指导
答疑完毕,接下来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适时启发、分层指导”环节约15分钟,笔者阐述项目的职业情境,提出项目活动要求。
大部分学习小组组织有效,有序逐步开展活动。成员之间先查看业务发票单据,集中判断业务性质,归集计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的业务资料,讨论制定或分工或统一实施的活动计划。如有的学生对销售业务直接选用发票上已知税金,对视同销售业务计算组成计税价格,乘以法定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填写附表一、附表四,合计结果填写主表“销售额”、“销项税额”;有的学生则直接选取准予抵扣的外购业务专业发票上的税金,填写附表二、附表三,合计结果填写主表“进项税额”;有的学生辨析非常损失业务,计算进项税额转出金额,填写附表二,合计结果填写主表“进项税额转出”。最后组长带领全体成员查看主表,完善有关栏次,综合计算填写“应纳税额合计”。学习小组活动中遇到疑问,可向教师、邻近小组求助。
笔者一边巡堂查看小组如何实施活动,及时发现困难小组,或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使用设问式语言提示学生观察业务发票,启发思考,引导小组成员继续开展活动。一边注意聆听小组活动步骤、税法应用是否得当,查看申报表“半成品”,为后面“精讲点拨”收集第一手资料。
・教学教法・“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应用研究四、精讲点拨,激励性评价
项目活动结束,小组相互交换纳税申报表。“精讲点拨,激励性评价”环节约20分钟。被推荐上讲台的学生使用投影展示成果――纳税申报表,陈述活动步骤,税金计算过程、填表方法、注意事项等。笔者先做了激励性评价,肯定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再选择其他小组代表进行准确性点评。各组相互批改,做出客观评价。
接着将为何出现偏差的问题抛向学生,激发学生代表主动发言,分析错误,修正差错,笔者则做最后的小结归纳、纠正,突出重点。此外还对巡堂时发现的共同差错,及时分析原因,联系教材法规,引导学生正确应用,修正偏差,突破难点。
下课前,笔者查看各组申报表批改结果。成绩较12会计1班有较大进步,并不是全部理想。笔者还是激励学生,并提出修正错误、加强练习的意见,以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体会
笔者认为对比平铺直叙的讲授、练习,实操“新广州市天地果酒工业有限公司增值税纳税手工申报”项目活动,贴近工作实际事例,锻炼了学生专业实务的能力。尝试“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增用“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听讲、思考、讨论、实训等途径去主动地探究,先认识纳税申报的结构和栏次,能说清填写步骤,从中找出申报表各表格之间的数据联系;辨析发票种类,熟练应用税收法规,计算出各栏次的数据,填写纸质纳税申报表;进而利用表格之间勾稽关系检查、核对数据的准确性。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探究更多,小组合作互助互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效果良好。
1.开放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不只是向学生提问,更多的是解答学生的疑问。问题不再是教师预设的、单一的,而是学生从自身角度、水平提出的,有可能是偏常规,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换位思考,预计学生的疑问,做好充分准备。学生也不再顾虑,大胆提出疑问。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相互帮助解答,及时有效解决疑难。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集体合作练习,从做中学,做中感悟,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教师从传统灌输式教学中解脱出来,活动的重点不是讲授,更多地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集体合作;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活动实施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实施活动。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程序不再是固定的,很可能层出状况,学生活动杂乱无章。这就要求教师言行既要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起到主导课堂的作用,通过适时地启发、专业的引导,使学生活动最终回归到教学重点上来。
2.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课堂创设的项目活动,看似翻版例题,却增加业务发票单据,更鲜活,仿真实务工作,让学生上课如上班。采用“主体活动探究式”课型的过程中,学生在重温例题、讨论预习提纲时,动手尝试项目活动时,都深刻体验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学习探究的欲望。因此就连平日懒散的学生都不敢怠慢,也在学习小组的督促下配合项目活动实施。
学生在项目活动合作探究中,相互督促,精神更集中,学习有了效率;相互讨论交流,学习有了气氛;相互帮助,学习有了第二支援,教师不再吃力,教与学更为和谐。
3.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课堂上主动实施的“阅读教材法规,辨析发票单据,观察申报表,聆听教师引导、学生提示、学生疑问,思考探究,讨论交流思路、步骤,计算税金,填写申报表”等一系列动作,无不锻炼了学生“读、听、思、说、算、写”等学习能力,不再是被动的“划要点、背要点、学例题、练习题”式学习。
学生先观察申报表结构、栏次内容,标识栏次的数据来源,连线相关栏次,直观地识别到纳税申报表之间数据联系,感性认识了增值税纳税申报。再解读项目业务题,辨析发票单据,探究计算、填表,锻炼了分析能力和应用法规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应纳税额的能力。最后实操填写纸质纳税申报表,体验了仿真工作,切实提高了实务能力。
4.适时引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前“预习探究”阶段,预习提纲的4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无疑是本节课程授课的重点。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法规,重温例题,观察申报表,逐步探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格之间数据联系和填表规律。有学生发现了问题,有学生产生了疑问,有学生出现了困难。进入课堂,在“反馈预习,解答疑问”环节学生就大胆提出疑问,这些疑问正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采用集体解答、相互解答、个体解答,修正了个体偏差,让学生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进一步自主探究如何解决问题,消除疑问,克服困难。
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适时启发、分层指导”环节,学生集体活动,合作探究;有的小组顺利有效,有的小组主动求援,有的小组停滞不前,教师适时地启发引导、分层指导,为探究指明了正确方向,为活动提供了专业支持。
在“精讲点拨,激励性评价”环节,活动成果呈现,学生代表陈述、相互点评,正是感悟、内化知识的过程。而教师精讲点拨、共同差错的修正,正是归纳知识,小结技能要点。学生能从聆听他人经验中感悟,深刻理解了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最后教师激励性评价,更是为下一次学生探究活动打了强心针。
篇6
一、前言
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教研组内的全体教师就体育教学中的某一教材或者是某些具体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让每个教师的业务水平及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交流,以刺激教师的固有思维在与其他人的各种不同思维的碰撞中获得新鲜的元素和更多的灵感,最终提升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继而使个人和整个教研组的体育教学水平能够更加的高效。
二、集体备课的误区
1.集体备课代替个人备课
第一个是教师将集体备课单纯的看成是多个人一起现场备课,集体备课应该是建立在教师事先独立备课的基础之上的,只注重集体的讨论而忽视个人的独立思考,这样的集体备课是“取巧”的集体备课。
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集体备课形式是由教研组长指定一个教师为主备人,然后大家根据这位教师的教案来展开讨论,这是一种只针对某一个人的集体备课,其他人由于缺少了独立备课这一基础部分,所以从集体讨论中所获得的体会是远不及主备人的,这是一种低效的集体备课。
2.集体备课形式大于内容
一些教研组在进行集体备课的时候,出谋划策与参与程度最深的总是特定的、个别的教师,其他的教师仅仅是出席一下走个过场,处于一种“参与”的状态,这样的集体备课可谓是“形式大于内容”。
3.集体备课缺乏反思
在上一次的集体备课完成之后,下一次的集体备课的内容又是另外一项教学内容,在两次集体备课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这样的缺乏连续性的集体备课使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疑问以及获得的体会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与交流,因此也就很难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相应的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很难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创设平台,提升备课实效
1.解说与讨论
其实施步骤如下:教研组长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前,先指定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让每个教师事先进行独立备课,在进行集体备课的时候再让每个教师对自己的备课内容进行概述式的解说,教研组长将每个教师所备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分类(教师的备课不可能完全相同也不可能完全不同)后随即组织全体教师就每一类型的教学设计展开讨论。
例如 :在进行“接力跑”教学内容备课的时候,甲教师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先讲解接力棒的传接方式,然后将学生分成四组在直道上进行尝试练习,待初步熟练之后进行完整的4*100米接力赛跑。
乙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是首先通过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的图片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然后对学生进行“如何传递接力棒”的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筛选出“上挑式”与“下压式”两个最正确的答案,就学生的答案进行进一步的讲解与示范,最后将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在直道上进行“传接棒”的练习。
丙教师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开始就让学生拿起接力棒进行4*100米接力赛跑,然后根据学生在接力赛跑过程之中所出现的得与失与学生一起进行接力跑内容的总结和归纳,在形成统一意见之后再一次进行4*100米接力赛跑。
在全体教师对这三种教学设计进行了讨论之后,这三位教师在保留各自设计内容的主要框架的基础之上又各自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细节部分做了一些修改与完善,整装齐备之后静待下一环节的进行。
2.实践与观摩
根据上次集体备课中形成的教案,教研组长在下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中设置了“擂台”,即让这三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分别开设一堂研讨课,并组织组内其他教师进行听课。
三位教师分别根据各自的教案上了一堂研讨课,在研讨课中出现了许多备课中未曾考虑到的情况。例如在甲教师开设的研讨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最为明显的就是学生的练习密度过低;乙教师开设的研讨课效果较好,课堂组织有序,对于教学重难点的达成与突破也比较理想,唯一不足的是没有设计完整的4*100米接力,学生普遍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丙教师开设的研讨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练积极性也非常高涨,但是在课堂组织上比较凌乱,场面有点失控,无效教学时间过多,以至于在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时间上略微有些不足。
3.反思与总结
观摩完三位教师所开设的研讨课之后,教研组长组织全体教师就研讨课中所出现的种种情况来展开思考与总结。
首先是由三位上课的教师对各自的授课进行简要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重点部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指出这一节课中自己认为最为满意的部分;第二是指出自己最不满意的部分;第三是说出自己在授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超越教案本身的想法。
其次有其他观摩的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部分由以下几点:第一点是这节课中最值得我借鉴与学习的部分;第二点是这节课中最值得我吸取教训的部分;第三点是就某一具体教学部分说出自己的教学方法。
最后,由教研组长进行归纳与总结,以三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际以及教学反思总结等三部分内容为参考,与全体教师共同挑选出其中的最为优质的教学设计,经过合理整合之后形成一个集全体教师教学智慧在内的最优教学设计,保存在集体备课文件夹内,以供全体教师学习和研究。
四、结论
这种方式的集体备课,有效避免了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弊端,通过这些实践,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还是授课水平或是评课水平,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晓辉. 提高体育课有效性的策略. 考试周刊 ,2012, (13)
[2] 刘海涛. 在推行新课改过程中如何做中学体育教研组长. 新课程(上) , 2012, (01)
[3] 陈德校, 佘开云, 王文广, 曾菊林. 集体备课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 2012, (03)
篇7
一、“体验型”教学
体验也叫体会。抽象概念可理解为: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学生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实践过程,也因此对未来诸多方面有所预知和判断。“体验型”课型即是在设计艺术课程教学中,使学生以设计课程理论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自主的参与一种设计艺术理论的教学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运用眼、耳、鼻、手、脑的感官去体验设计艺术的创造过程,同时通过班级学生以及社会受众群体的反馈信息,从中获得各种新发现,继而进行对设计理论概念的重新而深刻的思考和思维创意活动的认识,最终能更好地指导设计艺术实践的创意过程。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门应用型较强且需要从全方位去认真考虑社会受众因素的社会性应用学科。其中直观性、创造性、交互性、体验性极强,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各个角度去体会其中的各种设计艺术元素的不同运用,以及运用后所产生的视觉及触觉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以后在设计艺术工作中的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体验型”教学的比较性优势
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性以及系统性较强,但是学生只是通过抽象的概念以及理论的认识,缺少亲身体验的教学过程,学生无法很深刻地认识新时期的设计艺术学理论的教学任务和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设计艺术学科的教学发展趋势。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开发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和实践能力,并且提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能展示自我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设计艺术人才的诉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注重理论性的传授,缺乏了解社会性、体验性的细节内容。使学生在整体理论以及认知的过程中忽略受众群体反馈的信息,无法建立设计艺术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孤芳自赏,为自己兴趣爱好“服务”,不能结合客观诉求的状态。设计艺术作品在社会中得到受众认可的比例不稳定,即没有一个整体把握受众心理与感官意识的客观角度。又形成了一种凭感觉、凭喜好的闭门造车的状态。没有体验型课程设置,学生之间无法实现充分而有效的互动,认知及评价设计艺术作品时,无法正确而全面的理解设计师的创意思路及深层次的内涵,设计艺术传达过程出现“断层”,实践及创意能力偏低,无法满足设计艺术服务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诉求。
“体验型”课型能在教学中,使学生既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又可以转换视角站在受众群体的角度去完善全部设计艺术实践过程。在体验中得到切实有效的学习成果,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并提高交流沟通以及谈判的技能。通过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引导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在体验中的切实感受,并对设计艺术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步入社会工作时拥有优秀设计师应具备的各种实用技能,从而在社会实践中迅速实现自身价值。“体验型”课型能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设计师与受众群体的不同角度的互动。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同时也要参与到体验活动中去,从更高的角度和层面提出设计艺术体验的目标和任务,并对学生加以指导以及受众心理的正确引导。更加深层次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创意能力,在规定的教学时段中使学生逐步具备实践操作技能以及正确的认知定位,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快速成长。
三、“体验型”课型与社会需求
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极大丰富,更进一步的是环境对人们内心的作用和影响。人们自身需要适应这一变化的文化环境,同时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周围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诉求。有了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有产业化的服务意识,社会需要高水平的设计艺术精英、设计大师,同时也需要一般的设计艺术人才、设计艺术领域中应用型人才和能够与相关领域衔接的复合型设计艺术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商品经济已成为了国家进步的主动力;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审美层次的诉求也在逐步提高。社会逐步进入了“泛审美时代”。公众在多种层面上对视觉环境的诉求愈来愈高。社会对高素质设计艺术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步上升。只有具备先锋性且又能使受众群体接受的设计艺术师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市场诉求的设计艺术师才是真正有存在价值的设计人才。这也是对设计人才提出了要拥有市场的洞察力,以及受众群体审美心理等诸多要素。这也是“体验型”课型与讲授式教学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的。我们不能将理论学习还不够完善的学生草草推向市场,让他们以一种专业学习不够成熟的状态去强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只能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再继续完善,可以在强调知识的基础性、理论性的同时,适当地扩大知识面,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以“体验型”课型渗透,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社会视野同时都更加开阔。体会认知更加真切全面详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全才是没有的。因此,学生的目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多方面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更加重视学生在“体验型”课型教学中全面能力的培养,包括再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换位思考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通过“体验型”课型让学生深入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从受众群体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设计艺术作品。
四、“体验型”课型的教学意义
“体验型”课型可以丰富并层次化教学的过程,丰富教学手段,加深教学深度,拓展学生的体验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丰富其思维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体验型”课型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度出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现实意义。
“体验型”课型的授课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以往讲授课型的基础上,从更高层面引导同学对设计艺术作品进行实际体验,更重要的是要将受众群体的体验经过和反映都能真实正确地传达给同学。教师还要重视同学之间的体验以及学生和社会受众群体之间微妙的感官差异所形成的不同信息反馈。这就要求教师要比以往更加重视“体验型”课型的过程研究以及感受分析,还要研究设计艺术中受众心理以及随着时展受众心理变化的实时趋势。这样的过程自然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授课过程的深度及难度,丰富并层次化了教学各种细节体验的过程。
教师通过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互动理念,实现对艺术素养,大众心理的正确认知,达到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通过学生设计艺术的体验,获得灵活驾驭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教学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实践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社会责任感,掌握多方位的审视设计艺术作品的能力。学生在掌握教师教学意图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创意思维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设计艺术交互体验,实现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以及相应的社会沟通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这也是对教师的课程准备提出的更高授课要求和新目标。
五、总结
全新的社会环境诉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合理化的改革,在分析当今社会诉求的同时,我们更要看重的是教学课型能否真正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共同诉求。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践过程的体验,不难发现,体验型教学有着独特的教学优势:其一具备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互动性、适应社会发展的诉求,深化教学意义和教学效果等诸多的发展优势。在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和社会环境中,突显出“体验型”课型在设计艺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将对设计艺术学科教学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作用。“体验型”课型对设计艺术学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深度、厚度、广度、难度也提出了更高、更具有挑战性、社会性和专业性及广泛性的诉求。
[参考文献]
[1]《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捷]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
[2]《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朱铭.山东教育出版社
篇8
一、研究模型与假设
客户黏度理论追溯至用户黏度,国内外部分学者认为它是指用户购买同品牌产品的一致性或为用户在某时间段持续重复购买的行为,与顾客满意度息息相关。客户体验理论追溯至服务营销领域“旨在通过对企业各体验要素的设计和管理、借助品牌体验和体验式营销等手段为客户设计有价值的独特体验,最终提高客户满意和忠诚,增加企业赢利”,与感知体验、行动与关联体验和品牌体验具有相关性。根据以上理论,本文将客户黏度作为结果因素,通过借鉴商业经济与交互设计领域中用户渴望体验产品以满足自身需求的体验内涵和旅游体验营销的决策;人们对产品使用意愿的技术接受模型;心流体验与用户黏性模型作为建模基础,从旅游客户关系管理角度,从感知体验、服务体验、品牌体验分析通过客户体验对客户黏度的相关性,提出模型(图1)。假设感知体验、服务体验、品牌体验分别对客户体验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客户体验对客户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共4个假设。
模型中旅游客户的感知体验基于Julie.E.Otto和J.R.Brend Ritchie(1996)以旅行业为对象,提出的衡量服务体验质量维度和Schmitt提出的感觉、感受、思维三个维度,结合实地旅游业定义为包含对旅行社报价感知、计调感知、心理预期、感知有用性、主题宣传效果的主观评价;测量尺度和方法主要借鉴国内外的测度量表,通过两轮小样本调查,结合到访游客采访建议、旅行社调查和专家指导针对延边州旅游业客户黏度决策调整最终问项,并依据Likert量表法对变量设置“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五级选项以用于实证分析。其中感知体验借鉴黄婷的测量表,测量5个问项;服务体验借鉴石芝和Ellison的测量表,测量6个问项;品牌体验借鉴李启庚的测量表,测量4个问项;客户体验和客户黏度借鉴Judy的测量表,分别测量4个和6个问项,总计32个问项。
二、问卷分析与检验
在高铁站和旅游景区等地调查随团到访延边州的380名旅游客户,回收299份。出于对经济收入和年龄的考虑,20岁以下的旅游客户多为学生,还未从事工作;50岁以上的旅游客户,多为即将或已经退休的人群。根据经济收入,划分4个层次;根据年龄,划分4大年龄层。着重分析20到49岁有固定经济收入的旅游客户,获得有效问卷241份,样本有效率达80.6%。
研究使用SPSS18.0分析数据并检验结构方程,以Cronbach's Alpha系数测量出问卷总体内部信度值达0.887,感知体验、服务体验、品牌体验、客户体验和客户黏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719、0.725、0.713、0.701、0.736,各项内部信度值(表1)均达到探索性研究可接受值0.70,测量工具可信度较高。
各变量间因果关系路径系数均在95%的置信区间中达到显著水平,四个假设均成立(表4)。探究表明:服务体验对客户体验水平的正相关性最大,旅游业服务水平越高,客户体验效果越好(P
三、结论分析与讨论
模型中相关系数均在0.5到0.8之间,表明本文研究的模型各变量间呈中度相关。这表明在问卷设计中,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探究性变量和测量样本较少,研究对象界定范围依然较大,测量工具的问项设计可能还有待改良。尤其是客户体验和客户黏度的相关性,较之于前人的研究,相关水平并未达到高度相关。可见本研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数据的累积。
基于上述探究分析,延边州旅游业应尤其注重客户服务体验吸引旅游客户以引发客户再访和推荐意愿。经营方应时刻体现诚信服务和责任意识,可将客户利益和客户需求的满足放在首位而非将盈利作为首要目标,还可通过多种非正式的渠道,如创作实地休闲、民俗等文化宣传的娱乐型视频,为企业拓展潜在的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适宜的服务,增加客户复选率、满足度和关注度以降低长期成本,保留旅游客户并增强客户黏度。从经营方(旅行社兼营销团队)和服务方(计调兼导游)两角度,拟定如下策略:
采用交互设计策略和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战略,依据不同层次需求多渠道分享旅游客户,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如用心管理微信号,提倡并提供定制服务,深入发展旅游移动服务业务,引进智慧旅游信息化决策。将服务理念和态度融入实际计调工作,协调住宿、餐饮、交通、娱乐等琐碎安排并鼓励预先服务,如鼓励导游提前接站、备用交通专车,事事赶在和客户当面服务之前,为客户营造方便舒心的绿灯效应。
从客户价值链出发,适当采用价格优惠、预订奖励和消费累积奖励方式以实现客户黏度良性互动、创造持久旅游客户热情,带动收入螺旋式上升的盈利模式。结合四线城市经济条件和综合竞争力,降低旅游客户对高档奢侈性需求的认知度,不夸大其词误使客户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营造高经济水平城市所缺乏的特色体验。强化接待处舒适环境并进行合理布局,营造优良的接待环境和氛围。结合人体工程学设置舒适的座椅、新颖且有色彩的旅游杂志,提供不同温度的饮水设施及器具;结合消费者行为心理,少量设置接待员以发现到场客户的需求并减少潜在束缚感。
结论
延边州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应抓住高铁开通的机遇,更加注重旅游客户的心理活动和体验,设法提高服务旅游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程度,使旅游业拉动延边州居民消费、促进延边州经济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1]丁宁.零售竞争模式下的用电客户黏度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金大鸿.休闲服务业的客户体验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赵放.体验经济的本质及其成长性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03):24-27.
[4]熊巍等.微信移动社交用户心流体验对用户黏性的影响研究[J].博士生新论,2015(07):13-18.
[5]黄婷.社交网络服务(SNS)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石芝.移动旅游服务用户接受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Ellison.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7,12(4):1143-1168.
[8]李启庚.品牌体验的形成及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9]Judy.Online stickiness: its antecedents and effect on purchasing intention[J]. Behavio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7,26(6):507-516.
作者简介:
周理军(1995.03- ),吉林长春人,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3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
篇9
1.储备理论基础知识
教师在充分研究了本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之后,应采用有效的办法提高学生的相关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如笔者编印了一份测试题,采用了测试的办法来考察学生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的构成”、“半透膜”、“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的探究课做好铺垫。
2.谙熟基本实验技能
学生在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普片较差,这堂课需要用到显微镜,而学生对 “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步骤不熟练再加上遗忘,早还给老师了。笔者借来几台显微镜放在班上供他们练习(交代专人管理),这样就不必在探究课上一一指导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既能有效减少占用讲授时间,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预计课堂偶发事件和应对的措施
实验课里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事先估算的实验时间早就到了,可是大部分学生还没完成实验;全班学生都没找到本该有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你意想不到的小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课前想好应对的预案。所谓的“预则立,不预则废”。
二、合理安排课堂容量,充分探究:
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本节授课的主线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来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进一步探究,这些环节需要分小组来讨论、合作探究。实践证明, 如果把所有环节都安排在一课时里进行充分的探究是行不通的。那么在有限时间里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又要让这堂课更为系统化、条理化,就需要巧妙的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笔者用了两个策略。
教学内容安排策略一:学案导学,部分教学内容在课前消化。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通过课前下发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对接下来要做的实验进行预习,有了初步认知后经讨论,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假设,以便在实验课上进行探究。然后,教师再把学案收上来批阅,对学生不懂或不足之处予以修改、指正。在实验探究课里主要进行“学生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进一步探究”等环节。这样可以相当大的减轻课堂教学容量大、教学时间不够的压力,也能按教材规定的在一课时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 (附学案)
学案如下:
学习任务: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初步学会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
学习活动:各小组成员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把本组的讨论结果写在学案上。
1.发现问题:生活中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例子有很多,例“腌菜时流出了汁液,表明植物细胞失水”,除此外,你还发现了哪些相关例子?(下面以该例子进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预期、设计实验”示例)
2.提出问题:(例“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需要内外溶液存在浓度差吗?”)你提出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出假设:(例“高浓度下植物细胞会失水,低浓度下植物细胞会吸水”)
你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预期:( 例表)
5.设计实验
(1)实验材料、试剂、用具的选择
材料:桔子皮、菠菜叶、洋葱紫色外表皮、洋葱白色内表皮等,你选什么?理由是什么?还有更好的材料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剂: 0.3g/ml糖水,0.5g/ml蔗糖溶液、10%KNO3溶液、盐酸溶液、清水等,你选哪几种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具:观察植物细胞内部结构你选放大镜还是光学显微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方法、步骤
教学内容安排策略 二:分成2课时,教师导航,学生充分探究。
上一课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下一课时主要进行“学生实验”和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进一步探究”等环节。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讨论得更充分、学得更为深入透彻,既巩固了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基本的实验技能,也提升了各种能力。
三、教师有序组织课堂教学,学生高效学习
1、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节探究实验课,教师都会担心学生毫无经验,而在课堂上面面俱到,想把什么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或担心时间不够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一味按事先设定好的程序唱下去,这样处理虽然能比较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学生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失去了生气,造成学习的低效或无效。
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是参与者、组织者和导航者,不是传声筒、替代者。因此教师应放心的把自还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干,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内容应不讲、少讲、讲到点子上。当然,学生首次进行科学探究,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直击问题的本质,这很正常,如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更不懂设计实验。面对这种困境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详细分析,不合理的假设或实验方案须根据达成的目标耐心地指导,并帮助学生加以修正,也应适时地肯定和鼓励。
如简单的实验步骤只是点点而已,或根本就不用说;有的实验步骤中的操作难点、注意点教师就要详解、强调:
①“ 临时装片制作 ”中的“撕取洋葱鳞片叶紫色上表皮” 步骤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好。若教师只是徒手示范操作过程,全体学生无法一目了然地观察整个过程,经常把“撕取”变成“割取”,造成材料太厚而影响到装片的观察效果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低效甚而无效学习。笔者采用多媒体的手段播放此过程的操作实况 ,令全体学生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到“撕取”的动作,那么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就少出现差错了,这样学习的有效性就提高了许多。
②讲解“引流” 步骤的操作时要边示范动作边在黑板上绘出示意图,并提示学生引流时注意“吸水纸紧靠盖玻片边缘把溶液吸引过来”的实验技巧。
③实验的注意事项要强调:
a.加盖玻片时动作须“缓慢放下”。
b.观察显微镜时应移动装片寻找理想状态中的细胞。
c.显微镜的载物台应放平,以防装片上的溶液污染载物台。
2.学生活动的高效性、有序性
(1)掌控好课堂秩序
探究性实验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于一身。与验证性实验相比,学生的探究冲动更为强烈、探究兴趣更浓,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灵感投入实验。往往上这种实验课学生都很兴奋而喧闹不止,课堂纪律较乱,组织不好会影响到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课前有必要进行课堂纪律和实验规则的教育,以规范学生 ,以便让教学更有序地进行;也需从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进行培训,负责管理本小组。
(2)控制好每个小组探究问题的数量
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可能较多,时间有限,只能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问题紧紧围绕着实验目的进行探究。本堂课每个小组一般只探究其中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以便后续的其他环节能充分的进行探究。不同小组探究的问题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然后在“表达和交流”环节中每小组各派一代表把探究的结果亮出来,一起分享探究的成果。
(3)先行先试,统筹安排探究进程
有的小组较好的提前完成了实验,加以肯定后鼓励其先尝试“进一步探究”环节,而后在其余学生来不及完成“进一步探究”的情况下把实验结果拿出来交流,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推向。这样,让堂课更为紧凑的进行可以解决探究时间不足的问题。
四、精彩生成,意犹未尽
有了前面的精心铺设和努力,课堂的生成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在课堂将接近尾声的时间里,本课出现了几个亮点。
篇1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1998年诺贝尔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未来化学的发展方向不再是经验化,也不再是纯实验科学,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地完善理论。
微型实验是近20年发展较快的新的化学实验模式,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在微型化学仪器装置中进行实验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其试剂用量是常规实验用量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微型实验进行探究,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就这一方面,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略谈一二。
一、利用微型实验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化学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每学年开始,第一堂课可以是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化学游戏”课。本人首先向同学们展示各届同学制作的小巧玲珑、精美可爱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珍品”;再利用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和常规仪器,师生同台表演的化学趣味实验和小魔术,像“仙纸显灵”、“水火相容”、“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星星点灯”、“点石成金”等……学生被这些神秘莫测的奇妙现象深深吸引, 好像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如醉如痴:真没想到,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出的这些“小东西”竟有如此的魔力。游戏会虽然落下帷幕,但学习化学的心灵已经打开,他们恨不得立即找来一些废弃的物品,制作几件“小东西”显示一下自己的威力。学生深深地感到:化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二、利用微型实验探究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很多学生既看不清楚,也说不明白,只是“听”实验。由于老师的“代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微型实验探究改变了“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使“被动等待”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并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而且发展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了创新意识。
如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一位同学不小心将双氧水滴在地上,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提出“寻找催化剂分解双氧水”的课题。同学们纷纷响应,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废弃的塑料眼药水瓶(内吸双氧水)和青霉素瓶为仪器,四处寻找催化剂。在兴趣小组总结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并用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形成了科学的探究方法。现将部分同学的探究结果汇报如下:
李华同学应用点滴板和塑料眼药水瓶(内吸双氧水)找出多种催化分解双氧水的物质。
张明明同学说:去年我患牙痛病时,医生让我喝少量的双氧水消毒,结果口腔内充满了气泡。口腔内什么物质使双氧水分解呢?我请教医生知道:血液中的组织酶与双氧水相遇时,使其分解产生氧气,氧化细菌体内活性基团而发挥杀菌作用。人体内的组织酶——过氧化氢酶也是其分解的催化剂。
帅磊同学说:既然人体内的组织酶能分解双氧水的分解,动物体内是否含有过氧化氢酶呢?我们用动物内脏——猪肝来检验一下吧!(设计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可得出结论:猪肝也可作其分解的催化剂)。
葛天怿同学说:我上网查阅材料知道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也能催化分解双氧水,我们能不能验证哪个催化效果更好一些呢?……
三、利用微型实验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动手操作意识
传统的实验教学不是靠学生大量的实验操作(表象)去体验,去掌握,去思维,而是由老师演示,学生记忆,生搬硬套去应用。学生不做实验,更谈不上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微型实验探究可使每个学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已的意愿去独立开展实验,提高动手操作意识,培养实验能力。
在学生熟悉了化学仪器和化学基本操作后,笔者曾放手发动学生,引导鼓励他们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开展小制作、小探究活动。如利用废旧的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或耗完油的圆珠笔芯)制成多用滴管;利用草珊瑚含片的透明真空硬塑板制成微型井穴板;利用小号具支试管、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小号离心试管等制成一套试验白磷与氧气反应的装置;利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装新簧片的小药瓶等制成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利用音乐贺卡制作测试物质导电的实验装置,还把它制成使用方便的“导电笔”。学生制作的这些仪器,虽然粗糙了一些,但能避免常规玻璃仪器的一些弱点,即使碰打也不易破损。在规定的时间内微型仪器制作齐全后,再适当地配给学生各种药品,让其装进各自的微型实验箱中。在空余时间内,甚至在家中都可进行实验探究,增强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设计、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充实丰富了学生活动课的内容。
四、利用微型实验探究凸显实验现象,提高勤俭节约意识
微型化学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缩减或减量,也不是对常规实验的补充,更不是与常规实验的对立,而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实验信息。具有实验药品用量少,反应产物少,实验中不会造成危险,使用仪器简单、反应速率快、实验现象明显等特点,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能精确获取实验中的信息,更能提高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下面是近几年来,笔者指导学生设计的几组微型实验探究化学知识的图示。
五、利用微型实验探究减少污染,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通俗来说就是无污染的化学,其根本就是杜绝污染源,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产生一些物质污染实验环境,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而利用微型实验进行探究时,试剂用量少,仪器微型化,反应时产生的废气、废液、废弃物质的量就少,而且尾气、废液等吸收和处理也较容易。特别是有机实验中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特别多,利用微型实验进行探究,可大大降低实验时燃烧、爆炸、中毒的危险,确保人身和实验的安全,而且能大大地减少了化学实验对整个周围环境的污染,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浓硝酸与铜的实验中,由于产生较多的剧毒气体no2无法消除而严重地污染环境。通过下图甲组的四个实验可将反应中产生的no2被限制在微型气体发生器内,被naoh溶液吸收,可从根本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再如探究燃烧的条件时,由于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对空气有污染,与水结合成生成偏磷酸,导致肺气肿等疾病,用下图乙组实验可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师生的健康。
参考文献
篇11
正确地设置继电保护装置,可以确保110kV及以下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城市电网 110kV 及以下配电系统由于其覆盖的地域极其辽阔、运行环境较为复杂的因素,导致电气故障的发生无法完全避免。当系统中的设备发生短路事故时,由于短路电流的热效应和电动力效应。往往造成电气线路的致命损坏,甚至可能严重到使系统的稳定运行遭到破坏。
1 .110kV及以下 供电系统对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
继电保护装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这四“性”之间紧密联系,既矛盾又统一。
1.1 可靠性是指保护装置的设计原理、整定计算、安装调试要正确无误,同时要求组成保护装置的各元件的质量要可靠、运行维护要得当、系统应尽可能的简化有效,以提高保护的可靠性。可靠性是对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最根本要求。
1.2 选择性是指首先由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切除故障,当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才允许由相邻设备保护、线路保护或断路器失灵保护切除故障。
1.3 灵敏性是指在设备或线路的被保护范围内发生金属性短路时,保护装置应具有必要的灵敏系数,各类保护的最小灵敏系数在规程中有具体规定。选择性和灵敏性的要求,通过继电保护的整定实现。
1.4 速动性是指保护装置应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缩小故障波及范围,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的效果等。
2 .110kV及以下 线路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
保护装置的可靠性是指在该保护装置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发生了应该动作的故障时,它不应该拒绝动作,而在任何其它该保护不应该动作的情况下,则不能误动作。
2.1 供电系统正常运行时这种状况是指系统中各种设备或线路均在其额定状态下进行工作,各种信号、指示和仪表均工作在允许范围内的运行状况。此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能完整、安全地监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为值班人员提供可靠的运行依据。
2.2 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这种状况是指某些设备或线路出现了危及其本身或系统的安全运行。并有可能使事态进一步扩大的运行状况。此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能自动地、迅速地、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部分,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运行。
2.3 供电系统异常运行时这种状况是指系统的正常运行遭到了破坏,但尚未构成故障时的运行状况。此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能及时地、准确地发出信号或警报,通知值班人员尽快做出处理。
2.4 110kV 系统中应配置的继电保护按照变配电所 10kV 供电系统的设计规范要求,在 110kV 的供电线路、配电变压器上一般应设置以下保护装置:
1)10kV 线路应配置的继电保护 110kV 线路一般均应装设过电流保护。当过电流保护的时限不大于 0.5~0.7s,并没有保护配合上的要求时,可不装设电流速断保护,但自重要的变配电所引出的线路应装设瞬时电流速断保护。当瞬时电流速断保护不能满足选择性动作时,应装设略带时限的电流速断保护。
2)110kV 配电变压器应配置的继电保护。当配电变压器容量小于 400kVA 时,一般采用高压熔断器保护。当配电变压器容量为 400~630kVA,高压侧采用断路器时,应装设过电流保护。当过流保护时限大于0.5s 时,还应装设电流速断保护。
3 .提高 110kV 及以下供电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的措施
3.1 加强可靠性管理,提高可靠性管理水平。
3.1.1 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完善管理网络,把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作为整个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可靠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供电可靠性管理体系,成立供电可靠性管理领导小组、供电可靠性管理网络。定期召开指标分析会议,组织、指导、总结、分析可靠性管理工作,制订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计划,保证供电可靠性管理有计划、有分析、有措施、有总结。
3.1.2 认真贯彻新规程,加强可靠性专业的培训,做好评价指标统计分析工作、可靠性专责的分析报告,既分析供电可靠性指标、计划检修、协调停电、故障停电和重复性停电情况,又分析故障原因、故障设备以及电网调度、运行操作、检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3 加强基础资料的积累和完善,为编制运行方式、检修计划和制定有关生产管理措施提供详实、准确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电网可靠性评估提供计算依据。
3.1.4 强调专业间的配合,可靠性管理要广泛参与到配电管理、新增用户送电方案审批、停电计划会签与审核、计划外停电的批准、城网改造设计等各项工作中去。
3.1.5 加强停电计划的合理性、周密性。各基层单位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坚持计划停电“先算后停”,凡涉及供电可靠率指标的各种停电工作,均由设备运行单位统一申报月停电计划,组织有关单位召开检修计划会,进行协调、合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性停电、缩短计划停电时间。同时,对重复性停电、临修、超时检修等各项指标重复考核,使可靠性考核力度大大提高。
3.2 重视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设备装备水平根据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围绕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确定技术攻关项目,倡导有关部门与有关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技术攻关。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带电作业、状态检修、MIS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都将为供电可靠性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
3.2.1 提高电网装备水平,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如真空断路器、SF6断路器、柱上真空开关、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硅橡胶绝缘子、交联电缆等,减少因设备质量问题、试验周期短造成的不必要停电。同时,对变电所进行无油化改造。
3.2.2 不断加大电网改造力度。改善城区 110kV 线路网络结构,逐步实现手拉手供电,线路供电半径要适中、供电负荷基本合理。并逐步进行配网自动化项目的试点。
3.2.3 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现输、变、配电设备的状态监测和状态检修,通过在线检测、盐密指导清扫、带电测温、油务监督等先进的测试手段和科学的分析评估方法,掌握设备的性能,指导设备的检修:变电设备涂刷RTV,延长清扫周期。
3.2.4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展带电作业。设立带电作业班。配备相应的带电作业车和带电作业工具。在符合安全条件的前提下。能够实行带电作业的,尽量实行带电作业,如带电断接火、处理缺陷等,以有效地减少线路停电时间。
3.3 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事故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1)针对树线矛盾突出的地方,更换绝缘导线。2)在变电所装设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在线路上安装故障指示器,缩短故障查寻时间。3)积极进行职工技术素质培训,提高职工进行事故处理的水平。4)加强对用户的安全管理,指导用户进行安全用电,向用户推荐电力新技术、新设备,尽力减少因用户原因造成的系统故障。5)大力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电力设施的保护意识,减少因外力破坏造成停电事故的发生。
3.4继电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在整定计算中要增强责任心。计算时要从整个网络通盘考虑,认真分析,使各级保护整定值准确,上下级保护整定值匹配合理。
3.5 从保证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方面考虑, 要求继电保护系统具备快速切除故障的能力。为此重要的输电线路或设备的主保护采用多重化设施, 需要有两套主保护并列运行。
篇12
课堂提问对于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提问是课堂参与形式中比被动回答问题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cognitiveinvolvement),国外的研究都证明了这种认知活动的作用和价值,并积累了一定的文献。VanDerMaj,Dillon(1994)认为,学生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口语表达能力、读写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国内研究者(宋振韶等,2004)认为,学生课堂提问有助于促进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巩固;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
在笔者任教的高中一年级两个班中,英语课堂上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用中文提问,提问的质量也不高,英语使用的频率较低,且使用英语提问的形式单一化。女学生提问次数少,男学生提问较积极主动。一部分学生喜欢提问,其余的学生几乎从不提问。平时提问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课堂上沉默的学生。研究和推动学生提问是搞好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
二、调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观看分析课堂录像
为了弄清课堂上学生提问不积极的原因,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基本做法是:请人对两个班的英语课堂进行现场录像,然后笔者反复观看,发现教师话语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而且主要是以提问形式呈现。课堂上45分钟,教师话语占了28分钟,其中l8分钟用于提问。学生向教师提问很少,学生之间提问根本没有出现。
(二)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笔者对两个班95名学生就英语课堂学生提问的必要性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学生不提问的原因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显示,两个班中78%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堂上学生提问很有必要,22%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堂上学生没有必要提问。69%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堂上学生不敢提问、怕提问的情况比其他科目更普遍。个别访谈显示,学生认为英语课堂上不敢提问有外界的因素,如教师、同伴和课堂气氛;也有自身因素,如心理、观念和行为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因素:内向、胆小、害羞,占学生总数的l8%。
2.兴趣因素:不喜欢英语、对英语缺乏兴趣,占学生总数的15%。
3.行为因素:没有提前预习,占学生总数的11%。
4.知识因素:不知道怎样提问,尤其是用英语提问感觉很吃力,占学生总数的12%。
5.能力因素:理解力差,占学生总数的9%。
6.习惯因素:没有提问的习惯,占学生总数的10%。
7.教师因素:教师的消极性反馈,占学生总数的l8%。
8.性别因素:女学生多数比较腼腆内向,问题不多,男学生相对比较活跃,占学生总数的7%。由此可见,英语课堂上教师的因素和学生本身的个性对学生提问意识的影响比较明显。
三、干预措施
针对以上调查和分析,笔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英语课堂提问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进程应该由教师来把握。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导教学进程方向的作用。对不利于学生提问的因素进行干扰,引导学生由消极被问走向积极提问。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善于提问的,提问也是一种观察学习的结果。教师的提问方式主要以开放式问题为主,以便让学生不断地探讨并提出疑问。通过对教学语言的调整和优化,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尤其是用不断变换的英语语调和语速引导学生敢问、会问。只要学生参与了课堂提问,教师就及时给予反馈,尤其对成绩差的学生的提问。此外,不仅用“YESorNO”反馈,而且引导学生讨论同学的提问,最后进行积极的总结和补充。对学生课堂提问着重评价其提问的技巧和行为,不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个性特点加以评价。
(二)丰富课堂提问的模式。英语课堂提问一般是“教师提问一学生回答一教师再提问学生再回答”的单一模式。这种模式不能使学生的提问意识和主动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笔者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材料,如英文电影和歌曲等视听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看完电影和听完歌曲后,让学生设置与材料相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供同学之间互相提问并讨论,对于很难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临场指点。为了鼓励学生提问,还在教室里设立问题园地,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在园地上,向同伴征集答案;还制作了一个问题箱,让不善于表达的内向的学生也有机会提出问题,并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对问题箱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教师整理后再拿到课堂上分小组,互动解决。
(三)开辟课外提问的渠道。在每次英语课后,让学生将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教师邮箱,教师一一进行解答,对于有价值或频率比较高的问题则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现场解答,并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四、结果评价
篇13
所谓的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三点:一是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二是分层次;三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一、动态的组织形式分层
目前我们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一种是不分男女,全班混合式;一种是把全班分成男、女两大组;还有一种是考虑了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尽量平均,为的是学生在进行教学比赛时每个小组的实力平衡一些。
以上这种做法是有弊端的,由于学生的体育能力不均,因此,在学习体育技能时,同一个小组中有些学生的学习速度,完成的质量较好,而有些学生与之有较大的差别,把他们放在一起学习与竞争会造成有些学生心理上的优越感及另外一些学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同时,一部分学生觉得太轻松,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一部分学生学得很吃力,出现厌学的现象等,这一切都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尝试另一种组织形式,那就是按照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如:身体素质、学习积极性、参与能力及体育成绩等)的不同进行分组,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A、B、C、D(A为优秀,B为良好,C为一般,D为较差)四个能力不等的小组。这样分组的优点在于:让能力不等的学生在与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学生群中一起学习一起竞争,那么这些学生就没有优越感和自卑感,让他们之间的竞争积极性更高,无论是学习技能还是活动能力之间的竞争,他们都看到只要自己努力就有获胜的可能。还有,我们可以对不同有小组给予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都能得到发展。长此以往,我相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
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是从有三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认知目标;二是技能目标;三是情感目标。利用分层方法可以这样制定认知目标:让A类的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B类的学生又要了解到什么程度,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是C、D类的学生分别又要了解到哪个层面,掌握到哪个层面。特别是在制定技能目标时,更要分层,要更加明确地规定,不同能力的学生所要掌握的技能程度是不同的,如跳高:A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助跑、起跳、过竿、落地四个环节,还要掌握助跑的路线要有弧度,过竿时注意转体,跳的高度等,B类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稍低些,要掌握四个环节,蹬地有力等,而C、D类的学生我们可以只要学生掌握四个环节即可,并逐步提高C、D类学生的要求。
类似于这样,对这四类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一是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二是学生有达到的信心,从而愿意去学习。这样的教学目标会让我们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有信心去达到这个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
教师不能用自己理想化的标尺或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善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不同程度的技能,不能从教材上照搬,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修改和分层。我们要选择具有层次的教学内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工厂的生产车间,我们的学生也不再是一个模具里刻出来的模型。并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计划更加富有人性,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分层
由于对不同的体育项目的兴趣也不同,使学生对技术层面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当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体育技能时,他们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就要求我们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才会更加牢固。例如对于A类的学生(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个别指导,指导他们对技能特征的理解及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如:在教学蹲踞式跳远时,我们对这类学生,要强调不是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分别怎么做,而是这四个环节如何协调起来,腾空时我们空中的动作是怎么样的,落地时的伸腿和收腹等比较难掌握的动作。如果掌握得好的话,我们还可以渗透一些其他的跳远方式,如:挺身式等。
五、教学评价的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