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进出口贸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石油进出口贸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石油进出口贸易

篇1

一、中国石油进出口存在的问题

(1)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从2005年起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突破40%,进入“不安全期”,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进入“危机期”,由此而带来的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石油对外依存度度的增加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进口集中度高,渠道单一。从进口来源来看,中国的进口原油约45%来自中东,32.5%来自非洲,3.5%来自亚太。加上中东、非洲地区是目前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直接对石油进口产生负面影响。从我国石油运输通道看,目前90%进口的石油需要外轮公司从海上船运,这使得中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不仅如此,从亚太地区、非洲地区、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条咽喉水道。对这条水道的过度依赖,给石油安全带来重大的潜在威胁。(3)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从我国目前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实力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4.27亿吨,我国的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当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他突发事件时,我国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明显更加脆弱。(4)中国缺失石油定价权。中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推出原油期货的条件也还不成熟。尽管我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是进口大国,但是由于我国对外采购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期货市场的不健全,使我国的原油进口非但没能引导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动,形成对己有利的局面,反而呈现出“越贵越买”的尴尬情景。这说明我国在石油进口上缺乏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力。

二、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中国石油行业不成熟。我国石油行业还处在加工生产的低级阶段,不提高生产技术与设备依然能够盈利,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改变,大量的石油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加大了我国国内市场石油资源紧张的局面。从我国目前理论认识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制约石油增产的地方,急需要突破。我国石油勘探开况复杂,石油分布不均,勘探技术落后等因素制约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2)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多。中国石油的进出口状况与国际市场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局部的战争与矛盾不断,尤其是产油区中东,频繁的战乱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证明了国际金融市场与原油市场的密切关联;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再次证明,国际原油市场对金融市场波动非常敏感,金融市场波动甚至可以在短期内主导国际油价走势。国际市场各种因素的影响也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石油贸易状况。(3)中国石油风险应急措施不健全。2010年,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中国进口原油2.39亿万吨,比2009年增加了约17.5%;2011年上半年油价超过100美元/桶,2011年7月份中国石油库存数据显示,7月末中国原油库存(不含储备库存)环比增加3.3%。据国家物储局称,我国石油储备量勉强能支撑30天,与美国60天、日本169天等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量相比,还不到他们的一半。这表明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他突发事件,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很低,亟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三、改善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现状的对策

(1)完善国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短期内应该重点理顺国内国际价格水平,使进口油价水平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从长远看,国内石油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价格,但在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条件下,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完善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2)采取措施降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一方面,提高国内石油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制定相关法规引导国内企业对石油资源进行合理性消费,利用石油资源税率的调节,节油技术的创新以及新能源的开发,适度替代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3)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提高石油安全。我国的石油贸易应实施进口来源和供应渠道的多元化。采取来料加工和合资、合作等方式作为中国获得稳定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3-0097-05

一、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投资和消费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4.2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24.59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2015年,受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了“双降”,全年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同比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同比下降13.2%,但进出口贸易总额仍占GDP的36.3%,其中出口占GDP的20.9%,进口占GDP的15.4%。在经济新常态下,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仍起着重要作用,更是新形势下提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很多,而汇率水平无疑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汇率水平,尤其是实际有效汇率水平直接影响了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本国汇率贬值将降低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价格,从而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竞争力,有利于出口;本国汇率贬值将提高以本币计价的外国商品的价格,从而不利于进口。相反,汇率升值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大幅升值。截至2015年6月末,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45.62%,实际有效汇率升值55.75%。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进一步加大,这无疑将直接影响未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走势。

关于汇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基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认为:当出口商品的汇率弹性与进口商品的汇率弹性之和大于1时,本币贬值有利于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相反,当进出口商品的汇率弹性之和小于1时,本币贬值会恶化一国的贸易收支。随后的大量研究围绕着马歇尔―勒纳条件的验证展开。Rose(1991)利用1974年到1986之间的年度数据对5个主要OECD国家贸易收支的实证研究表明,实际有效汇率水平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并不显著,马歇尔―勒纳条件不成立①。Bahmani-Oskooee(1998)利用协整方法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弹性,结果表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弹性足够大,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②。Wilson(2001)通过分析货币贬值对马来西亚、韩国和新加坡的贸易收支的影响,得出马歇尔―勒纳条件在这些国家不成立③。Inrandoust,Ekblad和Parmler(2006)利用基于似然估计的面板向量协整方法分析了1960年到2001年瑞典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双边贸易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结果显示8个主要贸易伙伴国中仅有两个国家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④。Sastre(2012)通过实证研究认为贬值有利于改善西班牙的贸易收支⑤。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学者们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进出口贸易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结论差异较大。谢建国、陈漓高(2002)通过协整分析及冲击分解,验证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改善并没有明显影响,中国贸易收支短期主要取决于国内需求状况,而长期则取决于国内供给状况⑥。卢向前、戴国强(2005)利用1994―2003年月度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进出口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着显著的影响⑦。谷宇、高铁梅(2007)认为在长期,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进口、出口的影响显著不同,对进口表现为正向冲击,对出口表现为负向冲击;在短期,对进口、出口都表现为负向冲击,但对进口的冲击效应稍大⑧。Zhang和Sato(2012)利用1987―2009季度数据建立和估计了VAR模型,研究发现中国的贸易平衡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不大,主要影响为外部需求冲击⑨。丁正良、纪成君(2014)建立VAR模型对1978―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以及实际汇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汇率贬值促进出口贸易,对进口贸易影响较弱;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⑩。杨凯文、臧日宏(2015)使用GARCH模型测算人民币汇率波动,运用ARDL协整方法研究在现行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具有负面的传导效应,国际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会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11}。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对汇率和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但由于数据来源、模型建立、计量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所得结论并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2001年1月至2015年9月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研究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以月度数据代替年度数据与季度数据,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且在构建模型时加入外商直接投资这一变量,从而更好地评估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二、模型的构建和数据、变量的选取

1. 分析框架

考虑一个不完全替代模型,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均为非完全替代品。我们假定本国的进口需求M是本国的国民收入水平YD、本国商品价格P、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商品价格PX*,人民币名义汇率E的函数。本国的出口需求X是贸易伙伴国的国民收入水平YW、本国出口商品价格PX、贸易伙伴国的商品价格P*、人民币名义汇率E的函数。假定本国的出口商品价格PX等于本国的商品价格P,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商品价格PX*等于其国内的商品价格P*。我们不考虑供给方面的影响,假定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则进出口贸易的函数可以表示为:

实际有效汇率REER(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是对名义汇率进行物价调整后得到的汇率,反映了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有:

因此,式(1)和式(2)可改写为:

为了甄别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将FDI这一变量引入进出口方程,有:

本文将对模型(6)和模型(7)分别建立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

2. 数据和变量的选取

鉴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进出口贸易的短期波动性大,本文采用月度数据,样本期为2001年1月至2015年9月。进出口月度数据来自EIU数据库,并根据进出口价格指数调整为定基数据。进出口价格指数来自中经网月度数据库,并根据2009年1-12月《中国对外贸易指数》各期进行了向前和向后的定基转换为以2005年为100的定基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库。本文中,REER上升表示人民币升值,REER下降表示人民币贬值。FDI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由于缺乏GDP的月度数据,所以国内收入水平YD以工业增加值指数代替,工业增加值指数来自BVD的EIU数据库。国外收入水平YW是以美元衡量的实际的外国收入,由中国主要的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国民收入按照各国占中国出口贸易的权重加权得出,YW=∑wiYi。其中,i槲夜主要的十大出口贸易伙伴国,即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俄罗斯、新加坡、印度和澳大利亚。wi为贸易权重,根据IMF《国际贸易方向统计》各期贸易伙伴国占中国出口贸易的权重计算得出。Yi为各国的月度GDP,由各国季度GDP通过二次函数插值法计算得出。以上数据都转换为以2005年为基期的定基数据,并采用X12加法模型进行季节调整后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nexport,lnimport,lnreer,lnfdi,lnyd,lnyw。

三、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由于进口、出口、国内收入水平、国外收入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都具有内生性,因此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 (Vector Auto-Regressive,VAR)模型进行分析。VAR模型是由Sims(1980)最先提出的一种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该模型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直接考虑时间序列中各经济变量间的关系,采用多个方程联立的形式,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进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列向量,p为滞后阶数,T为样本个数,k*k维矩阵Φ1,∧,Φp和k*d维矩阵H是待估计的参数,ξt为k维扰动向量。

VAR模型只有在变量是平稳的条件下才是稳定的。如果时间序列不平稳,但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建立具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即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VEC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其中,ecm是误差修正向量,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系数矩阵a反映了变量之间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系数矩阵Γi反映各个变量的短期波动对作为被解释变量的短期变化的影响。VEC模型既衡量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也反映了变量之间的短期变化。

1. 变量单位根及协整检验

在利用变量建立模型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扩展的迪克―富勒(ADF)检验对lnexport,lnimport,lnreer,lnfdi,lnyd,lnyw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零假设。

由ADF检验可以看出,lnexport,lnimport, lnreer, lnfdi, lnyd,lnyw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项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所有的变量均为一阶非平稳的时间序列I(1)。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Johansen在1988年及1990年与Juselius一起提出了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的多变量协整检验方法,将所有的变量都视为内生变量,相对于单变量协整模型而言,残差更小,解释力更强。我们对模型(6)和模型(7)分别进行协整检验,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合适的滞后期。检验结果见表2、表3。

检验结果显示,模型(6)和模型(7)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零假设,并接受至多有一个协整向量的零假设。因此,模型(6)和模型(7)存在协整关系,且仅存在一个协整向量。

括号内的数字为t统计量。进口协整方程显示,长期内,实际有效汇率会对进口形成正向的冲击,汇率升值增加进口,汇率贬值减少进口,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国内收入对进口产生正向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产生负向的影响,并且两者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国内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的影响的弹性都大于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实际有效汇率对进口的长期影响不显著。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进口主要受国内需求的拉动。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9.6%,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拉动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进口商品的需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我国的进口贸易主要以初级品和资本品的进口为主,这些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因此汇率水平导致的进口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也较小。出口协整方程显示,长期内,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形成负向的冲击,国外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形成正向的冲击,并且统计上都是显著的。这一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将不利于中国出口的长期增长,相反,实际汇率的贬值则将促进中国出口的长期增长。由出口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国外收入的提高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扩大对中国的长期出口也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变量的系数大小来看,汇率、国外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的弹性都大于1。

2. VEC模型

由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可知,进出口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国内收入或国外收入、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VEC模型研究各变量之间动态的短期和长期关系,VEC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进口VEC模型可以看出,短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产生负向冲击,国内收入对进口产生正向冲击,并且这些影响都是显著的。实际有效汇率在短期内会对进口产生负向冲击,汇率升值会抑制进口。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进口将在滞后两期时减少1.2个百分点。国内收入在滞后两期对进口产生正向的影响,国内收入上升增加进口需求,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进口将增加0.626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在短期对进口产生正向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进口增加0.08个百分点。这与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的长期影响方向相反,表明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短期内会带动相关设备、产品的进口,增加进口,而长期则会产生替代进口的作用。进口VEC模型表明,短期内汇率对进口会形成负向冲击,出现汇率升值抑制进口的现象,与谷宇、高铁梅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似。这一结论与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理论相悖。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解释:一方面,汇率影响具有滞后性。汇率升值后,由于合同期的存在以及价格和市场的滞后反应,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滞后才会对进口产生正向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与市场的汇率升值预期有关。当市场存在升值预期时,理性的进口商会推迟进口,以获得更多的利益。2001年以来,我国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较大,市场的确普遍存在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此外,长期协整关系对短期进口贸易的调整非常微弱并且不显著。

从出口VEC模型可以看出,短期内,除了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的影响是统计显著外,国外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短期内,汇率对出口形成负向冲簦汇率升值增加出口,汇率贬值减少出口。汇率的影响在滞后两期才产生效果,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短期出口将下降1.315个百分点,低于长期中的出口汇率弹性,但大于短期的进口汇率弹性。国外收入的增加转化为出口需求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时滞,因此短期内不影响进口需求,长期会对进口需求有正向的影响。同样,外商直接投资短期内无法转化为出口生产力,不影响出口;长期有促进出口的作用。当变量之间偏离长期均衡时,长期均衡关系对出口的短期波动的调整也是非常微弱的。

3. 汇率变化的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和VEC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观察模型中的各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冲击是如何反应的。在VEC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我国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受到国内外收入水平、实际有效汇率、外商直接投资扰动时变动的方向与变动的范围。

图1显示了我国进口贸易对实际有效汇率、国外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响应。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月度),纵轴表示进口对冲击的反应。本期汇率的一个冲击会对进口产生负向的影响,这种负向影响并没有立即形成,从滞后两期开始,在滞后三期达到最大值,并且此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国内收入冲击会对进口贸易产生正向的影响,在滞后三期时达到峰值,并从第五期开始形成稳定的正向影响。尽管收入的冲击影响幅度较小,但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贸易会形成正向冲击,冲击在滞后两期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步减弱,直至冲击影响消失。从进口贸易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进口主要受汇率和国内收入的冲击影响,且汇率的冲击影响大于国内收入的冲击影响。

下图2显示了我国出口贸易对实际有效汇率、国外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脉冲响应。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月度),纵轴表示出口对冲击的反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际有效汇率冲击对出口会形成负向的影响,在滞后三期时达到最大值,且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出,汇率冲击对出口的影响要大于对进口的影响。国外收入冲击对我国出口贸易短期内几乎没有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会对我国出口形成正向的冲击,在滞后两期时形成最大的冲击,且冲击的影响时间较长,但冲击的影响幅度较小。从出口贸易的脉冲响应看出,出口主要受汇率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影响,且汇率的冲击影响大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影响。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前文的结论。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利用2001年1月到2015年9月的月度数据,建立VEC模型分析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实际有效汇率、国内收入、外商直接投资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在短期,实际有效汇率、国内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实际有效汇率对进口表现为负向冲击,汇率升值减少进口,汇率贬值增加进口;国内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都表现为正向冲击。在长期,实际有效汇率对进口产生正向冲击,但并不显著;国内收入对进口产生正向冲击;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产生负向冲击。(2)在短期,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表现为负向冲击,即汇率升值减少出口,汇率贬值增加出口;国外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没有短期影响。在长期,实际有效汇率、国外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产生负向冲击,而国外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产生正向冲击。(3)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的影响大于对进口的影响,出口的汇率弹性大于进口的汇率弹性。

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尤其对出口贸易。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影响国际收支的路径主要是通过影响出口而非进口,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汇率贬值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能增加出口,进而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将不利于中国出口的长期增长,相反,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则将促进中国出口的长期增长。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很高,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进出口出现双降的2015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仍达到36.3%。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直接影响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关系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受名义汇率、价格水平、外部冲击等多方面的影响,汇率的调整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多方面的因素,谨慎行事。

注释:

① A. K. Rose, 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s in a Popular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oes the “Marsholl-Levner” Condition Hol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1, 30(3-4),

pp.301-316.

② M. Bahmani-Oskooee, Cointegration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Long-run Trade Elasticities in LC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 1998, 12(3), pp.89-96.

③ P. Wilson, Exchange Rates and the Rrade Balance for Dynamic Asian Economies―Does the J-Curve Exist for Singapore, Malaysia and Korea?Open Economic Review, 2001, 12(4), pp.389-413.

④ M. Irandous, K. Ekblad and J. Parmler, Bilateral Trade Flows and Exchange Rate Sensitivity: Evidence From Likelihood-Based Panel Cointegration, Economic Systems, 2006, 30(2), pp.170-183.

⑤ L. Sastre, Simultaneity Between Export and Import Flows and the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Economic Modelling, 2012, 29(3), pp.879-883.

⑥ 谢建国、陈漓高:《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协整研究与冲击分解》,《世界经济》2002年第9期。

⑦ 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⑧ 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世界经济》2007年第10期。

⑨ Z. Zhang and K. Sato, Should Chinese Renminbi be Blamed for its Trade Surplus? A Structural VAR Approach, The World

Economy, 2012, 35(5), pp.632-650.

篇3

(一)关于技术进步理论在服务贸易结构领域适用性的理论综述

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及由其所决定的贸易结构主要取决于要素存量与技术水平,因此,比较优势的演进与贸易结构的转换主要取决于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相应地,在服务贸易结构方面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展开的,如deardorff(1985)着重强调了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对服务贸易模式起决定作用;二是基于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展开的,如Jones(1990)认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会导致服务价格的差异,Sagri(1989)认为国家间存在技术差异,并且技术转移日益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他还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技术差异和熟练劳动是各国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与要素仍是决定服务生产中比较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同时也意味着国际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是具有合理性的。

(二)技术进步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

1、直接作用

俗话说,“贸易是流,产业是源”,一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正是其服务产业结构合理的外在体现,因此,技术进步促进服务产业结构优化是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作用在于技术进步使服务领域的许多“非贸易品”转变为“可贸易”,技术进步对服务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作用就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许多现代服务领域的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不仅能够衍生出一些新兴服务部门,推动其他行业生产率的提高,还能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结果是在服务出口中,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变强,技术进步衍生出来的一些新兴服务业不断丰富服务出口的品种,随着一国现代服务出口的快速增长,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自然就比原先优化了。

2、间接作用

技术进步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还通过以下间接方式产生作用:一是刺激服务业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需求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之前,必须先有某项技术突破或更新。以美容业为例,美容技术的迅速变革降低了价格,提高了美容质量,从而刺激了需求的增长,对美容服务的需求的增长刺激了技术变革,扩大了平均的交易规模和减少了美容师的空闲时间,从而提高了生产率,进而增进了美容业的产出增长。二是影响就业结构,当技术进步对某一服务部门产生作用之时,一个很迫切的需要便是提高该部门工作人员的知识技术含量。当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进入一国服务行业的时候,该国的现代服务业水平就会得到提升,服务出口结构就会趋于优化。三是影响区域结构。在一些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客观上也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地区往往是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同时得到发展,我国的上海就是一个例证。

综上所述,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是混合的、交融的,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往往是技术进步所发生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互动的结果。

二、两种技术进步模式对不同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与条件

(一)影响

一般来说,技术进步水平提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技术模仿与技术创新。技术模仿包含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两部分内容,它具有低投入、低风险、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因此,成功的模仿降低了创新的风险进而降低了创新的价格。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点,技术创新是在技术自身发展中实现了重大突破。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品质的新兴服务产品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故技术创新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力最大。我国学者张明星等人认为一国技术进步水平的大小取决于技术模仿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和,只是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技术创新,而欠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技术模仿。

(二)条件

创新和模仿都是有条件的,都需要本国拥有相应存量的人力资本水平,都需要知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的配套。我国学者杨俊等人认为,对发达国家技术的吸收、转移与模仿,需要后进国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本基础,当一国人力资本水平达到模仿的“门槛”后,才能实现对先进技术的有效模仿。各国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制于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并未能完成对先进技术的有效模仿,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相对于技术模仿,技术创新不仅对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要求更高,而且它需要一国同时具备充分的制度环境、创新环境等宏微观因素的前提下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服务业来说,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总是与其新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而现代服务业的生产对人力资本要素的要求比其他行业要求更高,因此,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更高。

三、技术进步模式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性分析――对美国与印度的数据比较

(一)指标选择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可知,技术进步对一国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特别是出口结构变动有重大影响,而且不同技术进步模式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条件是不同的。因此,本文选择当前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有代表的两个国家――美国与印度,来分析不同技术进步模式对这两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由于现代服务产品多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产品,故笔者利用UNCTAD官方数据库将两国其他服务出口扣除政府服务与建筑服务这两类传统服务产品之外的其余七类服务出口占比近似地作为两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代表。其值越高,表示该国服务贸易出口优化升级越明显。

在自变量指标选择方面,作为人力资本代表的大学生入学率虽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但由于技术创新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同时技术模仿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模仿者的模仿能力,一般来说,模仿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模仿能力越强,故本人参考我国学者申朴、张燕等人的处理方法,用大学生入学率代表以技术模仿为主的考察变量。而创新技术只为创新者所拥有,是受专利权保护的,故可用专利申请数来代表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考察变量。

(二)对美国与印度的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指标,本文以两国新兴服务占比作为因变量Y11,以自变量X11、X12、X13分别代表一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大学生入学率、专利申请数,分别对两国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相关分析

根据表1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两个样本国家有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由表2中相关系数排序可知,在影响印、美两国指标Y11的三个变量中,印度的指标Y11与其大学生入学率(X12)相关系数最大,美国的指标Y11与其专利申请数相关系数最大。

这说明技术进步对两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

2、回归分析

(1)对美国的回归结果及分析(见表3):

根据表3,从三个回归方程判定系数、调整后的判定系数、F值及其相伴概率等思路没有问题。但从各变量的系数及t值、P值来看,美国的专利申请数X13对Y11的影响在三个变量中最为显著,变量X11在方程一中因P值高达0.2642被淘汰,方程二自变量X12的系数为负,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一直高达80%大学生入学率(远超过世界25%左右水平)存在波动特点而影响了方程回归结果,其实,根据申朴对美国分时段回归结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力资本积累对美国服务总出口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本人据此推断美国高存量的人力资本已转化为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对美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产生重要的作用,美国的服务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模式。

(2)对印度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根据表4,方程一回归结果中指标X12对因变量的影响在三个自变量中最为显著,该变量的T值大于2,显示出较强的显著性,且X12系数达6.453810,表明印度大学生入学率每增加1%,就可带动新兴服务产品出口占比增加6.45%,而其他两个变量X11与X13的T值及P值均没有通过检验。这说明人力资本是提升印度服务出口结构的主导力量,印度的服务业技术进步应当是以技术模仿为主。

四、结论及启示

美国与印度的服务业技术进步模式的分析表明:基于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在服务贸易结构变动领域具有适用性。在一定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下,一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变化不是依靠单纯的简单劳动力投入来推动的,而是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印美两国由于人力资本存量都较高,故所考察的服务业人数这一指标对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同时,一国服务业技术进步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还是以技术模仿为主,取决于一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制度环境的总体情况。美国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国内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居于世界前列,而且美国的创新机制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故美国的服务业技术进步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而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其国内的物质资本还很短缺,国内创新机制还不够建全,因此,相对于美国,印度的服务业仍更倾向于技术模仿,但印度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已为印度服务业技术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以上两国的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理论上的推断。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相比于一些总体的、人均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低的不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应当是以技术模式为主,同时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加大力度在自主创新上。此外,我们还应当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以提高我国的服务业技术模仿能力。

参考文献:

1、申朴.技术变迁、要素积素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研究[D].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4.

2、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张明星,孙跃,朱敏.技术模仿、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模型和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科学,2006(5).

4、杨俊,李晓羽,杨尘.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5).

篇4

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量大幅增长,2006年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37396万吨标准煤,比2001年21974万吨标准煤增加70.2%,年均增长率11.2%。2001年以来,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能源贸易量的增长幅度,能源产品贸易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其贸易额不断创出新高的重要原因,同时,能源产品价格的上涨更是导致能源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石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47.3%。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006年从9个国家合计进口石油13018万吨,占当年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

二、2001-2006年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

2001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232.7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966.56亿美元的24.1%,2006年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3839.01亿美元的26.1%。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006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其中,石油917.54亿美元,占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91.6%,煤炭50.7亿美元,占5.0%,天然气33.63亿美元,占3.4%,石油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我国占绝对的优势。

三、我国石油进口额占矿产品进口额的比重

2001年我国石油进口额为154.06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565.46亿美元的27.2%,2006年石油进口额为819.52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2302.93亿美元的35.6%,近年来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四、2001-2006年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特点和趋势

我国石油消费巨大,严重依赖进口,2006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16286万吨。从我国石油的进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自2001年的8163.2万吨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18157.0万吨,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为17.3%,从目前的趋势看,我国石油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石油的进口额增长幅度更大,自2001年的154.0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819.52亿美元,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为39.7%。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从我国石油的出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的出口量从2001年1674.1万吨到2006年的1871.4万吨,最高的年份2005年为2207.7万吨,我国石油的出口量变化不大。

2006年位居我国石油进口前九位的国家为:沙特阿拉伯(2471万吨)、安哥拉(2345万吨)、俄罗斯(2113万吨)、伊朗(1864万吨)、阿曼(1318万吨)、韩国(1106万吨)、委内瑞拉(732万吨)、刚果(542万吨)和赤道几内亚(527万吨),9个国家合计进口量为13018万吨,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五、2001-2006中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为缓解国内石油供求的突出矛盾,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六、2001-2006中国天然气、煤炭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

2001年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为223.30万吨,2006年为225.24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出口量基本上维持在200余万吨的水平上,变化不大,从我国天然气资源和产量分析,未来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2001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489.62万吨,2006年为605.81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量维持在600余万吨的水平上,增长不大,由于我国进口的主要是液化天然气,而天然气的大规模输送必须通过管道,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增长变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天然气进口输送管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景。

2001年我国煤炭出口量为9012万吨,2006年下降到6330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逐年下降,由于国家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取消了煤炭出口退税,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还会有所减少。

2001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只有249万吨,2006年迅速增长到3836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逐年大幅增长,年增长率达到72.8%。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北煤南运,陆路运输成本较高,在符合比较效益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

七、我国能源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很高,增长很快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已经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而石油消费增长迅速,从而导致石油进口量连年大幅增长,使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预计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将很快超过50%。巨额的石油进口以及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快速提高,使我国的石油消费严重地依赖于国际市场。

2.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成本在大幅度上升

篇5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篇6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篇7

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是指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按照这一说明,如果仅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之内。第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通常人们用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那么什么是CPI?CPI即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国外需求增加,近几年来,这种趋势的出现对出口的影响将会因此维持一定时间,并且出口回落对我国总体经济有一定的冲击,也会影响到通货膨胀。

二、我国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现状的分析

1.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高不下。各种日常生活用品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涨价,虽然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一个表现形式,物价上涨并不代表中国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甚至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不能因物价上涨,CPI超过3%而认为中国目前存在通货膨胀。他把目前中国的物价疯狂乱涨主要归结于气候原因,而并非按照定义所说的“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但如今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的确确处于通货膨胀时期。

2.通货膨胀下的货币供给。货币供给被动扩张,通货膨胀预期明显。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银行贷款增速非常高。从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出现了微观主体风险偏好上升,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旺盛,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的现象。除货币超额供给的格局外,近年来我国银行存贷差也日益加大,金融机构存款呈现活期化趋势,存款活期趋势增强。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是导致人民币货币被动扩张的主要因素。货币流通速度持续加快,意味着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无论是凯思斯主义的货币需求概念,还是费里德紧的货币需求理论都表明,货币流动速度具有顺经济周期变动的特征。

3.通胀下我国汇率的困境。近年来央行十分繁忙。因为一方面,CPI连续创下两年来新高,为管理通胀预期,央行大量回收流动性。另一方面,本土的通胀应该造成外汇市场上的强币变弱,汇率下降。但现实是,对内变弱,对外愈强,二者无论如何也统一不起来。

三、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分析

1.货币供给传递路径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长期、大量的对外贸易顺差,而形成巨额外汇储备时,国内市场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商品从国内市场被大量输出到国外;但另一方面,为收购出口所得外汇,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投放。这样,就会造成流通中货币过多,引发通货膨胀。另外,当国外资本大量流入而引起国际收支顺差过大时,也需要增发大量本国货币用来收购外汇,从而也会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多,引发通货膨胀。其简单的传导机理是:进出口差额——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量——国内通货膨胀水平。

2.国外商品的价格传递路径

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国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对外商品出口连创新高,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顺差。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而导致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出口商品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种膨胀的社会总需求一旦失控,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成本传导路径

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形成国家总供给的一部分,出口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在国内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情况下,进出口贸易会改变该国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状况,从而促使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发生变化。比如,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粮食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这些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高。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石油需求增加;由于政治、自然等因素导致的石油供应数量的不确定;各种投资基金等投机商的哄抬物价。我国受石油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首先,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全年进口量基本接近美国;其次,我国目前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还缺乏发言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

参考文献:

篇8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篇9

从发展的趋势上看:1995年以前,能源产品贸易总额占矿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走低,1995年后则出现振荡走高的态势;1990年以来,能源产品出口额占矿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总体逐渐下降,而进口额占全国矿产品进口额的比重呈现振荡上行的态势。这表明,1995年以前,我国能源产品以出口为主,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多年是贸易顺差;1995年以后,能源产品的进口不断增加,进口额开始大于出口额,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特点

(一)进出口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1990年以来,我国能源产品贸易出现出口额逐年下降,进口额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进一步放大。在20世纪90年代的头5年,我国能源产品贸易出口占主导地位,基本上表现为净进口(1993年除外),但其净进口额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1995年以后,我国能源产品进口额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导致进出口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近两年的逆差更是大得惊人。1995~2005年,能源产品累计进口额达1410亿美元,2005年当年的净进口额为464.76亿美元,年均增长74.3%。1995~2000年,能源产品贸易逆差增长了126.47亿美元,年均增加25.29亿美元。2001~2005年,能源产品贸易逆差增长了373.64亿美元,年均增加93.41亿美元。这种变化不仅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国际能源产品市场的价格有内在的联系。一方面,随着我国GDP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及其相关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受国内资源条件和生产能力的约束,我国油气能源产品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进一步上升,进口额逐步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能源产品价格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能源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和海运价格的上涨,使得我国能源产品进口额大幅上升,其净进口额不断扩大。

在我国能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石油在1993年以后出现贸易逆差,并逐渐扩大,是我国矿产品贸易逆差最大的品种。2005年,石油净进口额达492亿美元,1990~2005年累计净进口额达到1607亿美元。天然气贸易则一直是逆差,2005年净进口额为26亿美元,1990~2005年累计净进口额为139亿美元。2004年以前,我国电力的贸易主要是逆差,从1994年开始,电力出口逐渐增长,而进口有所下降,电力净出口额逐年上升。煤炭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1990年以来,累计净出口额达352亿美元,2005年净出口额为48.7亿美元。

(二)能源产品贸易结构趋于合理。近年来,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总体上已由“高(附加值产品)进(口)低(附加值产品)”出向“低进高出”转变,向着较合理的方向发展,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有统计资料显示,初级能源产品的进口贸易额在不断上升,而其出口贸易额则呈下降趋势。如2005年初级能源产品出口贸易额在全国能源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比1990年下降了37.84个百分点,而初级能源产品进口贸易额所占比重则上升了37.47个百分点。

篇10

近年来,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不断变革,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同期对外贸易总额平均数。尽管石油化工产业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较大波动,例如2000年~2008年前,石油化工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的高峰期,而进入2008年以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石油化工产业产能过剩突出,进入相对低潮期。

近两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石油化工贸易逐渐活跃,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界贸易中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我国石油化工贸易产业,分析产业市场及经营战略对策,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不断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推向新发展。

二、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1.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态势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通过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门类丰富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完整工业体系,主要包括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石油加工及炼制业和化工设备制造业。据统计,截止2010年,现有产品6万余种,行业门类30多个,企业近4万家,工业总产值近7亿元,约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12%。

近年来,随着我国橡胶制品、专用化学品、化学采矿品和油墨涂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其中有些产品产业已超过基础原料产业比重,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高附加值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是石油化工产品制造和消费的大国,能源产品需求量激增,相应的带动了石油化工下游化工产品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连年大幅度增长,国家重点大宗石油产品产量和质量均已进入世界前列,石油化工产业规模空前。

尽管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规模较之前有很大提高,但一体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尤其是石油炼化板块,原油供应不足矛盾加深,而成品油供应能力明显过剩。国内大型炼油企业建设往往单纯追求炼油能力,而不重视石化产业的发展,形不成炼化一体化的产业,造成产能过剩。

三、石油化工贸易产业分析

1.我国石油化工贸易形势现状

我国石油化工进出口贸易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长足有效发展,石油化工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石化进出口贸易初具雏形。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也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石油化工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不少企业已计入国际市场。

但是,我国石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未来还有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石化产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所占比重较大,产品价格和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属较低端产品,缺乏竞争力。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出口贸易受到影响出口下降,更是加剧了市场竞争的劣势。同时,与大型跨国公司技术、资金集中相比,我国石化行业生产分散,也造成了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不足。

2.我国石油化工贸易进出口分析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石油化工产品价格剧烈波动,我国石化产品净进口贸易额首次大幅度下降。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贸易额增速放缓,进出口总额下降23%,其中进口同比下降22.5%,出口同比下降25%。石油化工产业贸易逆差1300亿美元,同比缩小 21%,是行业贸易逆差首次出现缩小。

与此同时,我国石油进口贸易持续增长,包括原油、成品油和液化天然气在内的石油进口量增幅达9%,达到2亿吨。目前,我国有千万吨级的炼油厂14座,规模和实力进一步增强,截止2010年原油年均一次加工能力达4.5亿吨,原油进口依赖程度高达50%。

据统计,我国石油化工年贸易逆差主要出现在合成树脂、有机化学原料两个子行业,贸易顺差主要出现在橡胶制品行业,甲醇、乙二醇、 PVC、化肥等被国外产品倾销严重,而国内则产能过剩而竞争激烈。

因此,我国石油化工贸易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我国国内产品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和国内需求旺盛的矛盾日益突出,石油化工部分产品与国际大公司相比竞争力低,造成外国产品倾销国内市场。

3.我国石油化工对外贸易对策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应积极调整产品出口结构,鼓励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产品的质量效益,走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首先,企业应当注重研究国际市场,研判国际市场和产品发展趋势,控制总量,保持供求平衡。同时,企业应当建立高素质的人才库,特别是外贸型的国际人才库会极大促进企业的发展后劲。

其次,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石油化工企业集约化发展,集中资金、人力和财力壮大企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抢占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应当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进出口权,让更多有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4.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经营战略选择

面对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石油化工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尤为关键。首先,石化企业应不断夯实传统业务,做大做强优势产品业务,努力朝科技创新方向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贸易路子。其次,应当创新组织经济结构,找出符合石油化工贸易企业规律和特点的职能架构和机制,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第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企业核心价值,凝聚员工人心。最后,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现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信息量巨大,强大的信息系统可保持对市场灵敏的嗅觉,加强对市场的掌控。

四、结语

总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及贸易总体基本面较好,未来随着我国推进向拉动内需型经济结构的改革转变,石油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产能过剩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石油化工贸易企业自身也应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抓住自身发展机遇,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将我国石油化工贸易产业推向新发展。

篇11

收录日期:2012年3月31日

一、中国对非洲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中国对非洲进出口贸易额分析。1997年中非进出口贸易额仅为567,300万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商品贸易总额的1.74%,2000年增长到1,059,708万美元,是1997年的1.87倍,在中国对外商品贸易总额中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达到2.23%。21世纪以来,随着双方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非商品贸易额进一步扩大,非洲在中国商品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近10倍,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比增至4.18%。2000~2010年间中非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24%,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商品年平均增长率。这表明中非商品贸易增长势头迅猛,两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图1、图2)

尽管中非商品贸易总体呈增长的态势,但是发展并不平稳。1997~2010年中非商品贸易年增长率最高值为2000年的63.28%,最低为2009年的-15.06%,波动达78.34%。1998年、2001年、2009年中非商品贸易年增长率分别出现三个极小值:-2.48%、1.91%、-15.06%,其中1998年是因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2001年则是受到欧洲经济机构调整、“9·11事件”冲击及美国经济复苏延迟的影响,全球贸易水平降低,中非商品贸易也受到冲击;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消退的背景下,全球贸易额同比下降。2009年的最小值说明中非贸易还存在着一些潜在问题,其抗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脆弱。

(二)中国对非洲贸易地理方向分析。2010年中国在非洲前十名的贸易伙伴分别是南非(2,570,310万美元)、安哥拉(248,1941万美元)、苏丹(862,670万美元)、尼日利亚(776,847万美元)、埃及(695,890万美元)、利比亚(657,692万美元)、阿尔及利亚(517,732万美元)、利比里亚(441,937万美元)、刚果(布)(347,609万美元)、摩洛哥(293,750万美元),以上十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当年中非进出口贸易额的75.93%。区域贸易差距仍旧显著,2010年中国和南部非洲的贸易额约是与东部非洲的4.42倍,贸易极差达到198.91亿美元,体现出中国对非洲商品贸易地理方向的极不平衡性。西非和北非是我国对非洲出口的主要出口目的地,2010年中国对两地出口额共计398.5亿美元,占对非出口的66.47%。中国对非洲的货物进出口有明显的区域聚集特征,这在短期内有利于中国有重点地同非洲展开合作,然而也增加了贸易风险,影响到中非全方位多角度合作关系的展开。(表1)

二、中非商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抵抗系统风险的能力。中非贸易合作机制尚不成熟,非洲对于欧美经济依赖性仍较强,故当全球性危机出现时,中非贸易容易受到冲击,例如2009年双边贸易额同比下降了60%之多。

(二)贸易不平衡。1997年至今,中国对非洲净出口整体上逐渐缩小,贸易平衡性向好发展,但最近4年又出现大幅震荡。中非贸易不平衡主要是由进出口产品结构造成的,中国进口商品大多是矿产品和农产品,而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制品和纺织服装,进出口商品价格差额巨大。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对非洲产品供应能力了解过少,导致中国从非洲进口非农非矿产品种类较少,金额较小。

三、对中非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促进合作多元化。鼓励中国企业和非洲企业展开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加强双方经济联系,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参股、参与金融活动、建立跨国企业联盟。中石油投资苏丹、中非发展基金投资埃塞俄比亚汉盛玻璃厂和马拉维棉花种植项目,均充分利用了东道国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特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中国企业应继续发展能源矿产领域投资,加大农业、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投资,促进投资多元化发展。

(二)多种方式促进中非交流。促进中非商品信息交流是打开双方市场的首要措施,信息交流的形式包括展销会、互联网展示、借助大型国际活动进行宣传等。例如,广交会入口专门设置非洲展区,提供免费的展台、运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同时网上广交会推出的“产品速递”服务则方便那些不便跨越重洋的中非商家。

(三)集中优势,提高投资竞争力。中非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制造业中轻纺、家电、通信、电子机械等部门不仅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且具有相当规模的加工制造能力,很多产品的技术和质量非常适合非洲的市场需求。未来,中国企业借助国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尤其是集群式对外投资的契机,进一步加强中国优势产业对非洲转移,充分利用非洲劳动力和市场优势,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在过去10年间,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走势与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和国际原油价格在2008年之后均出现急剧下跌;2009D2014年,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和国际原油价格逐渐回升,并且走势趋稳;2014年之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和国际原油价格再次急剧下跌,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总的来看,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走势与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存在一定的趋同性,但也有“背道而驰”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国际原油价格只是影响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主要因素之一,供给(集装箱船舶运力)和需求(进出口贸易)等因素也会引起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波动。

2 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 指数关系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的国际原油价格(设为X)和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设为Y)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统计期为2005年1月D2016年4月,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为西得克萨斯、迪拜、布伦特三大国际原油现货月度价格的平均值,共计136个数据;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原始数据为周平均值,对732个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由月平均值组成的月度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时间序列,共计136个数据。

除国际原油价格外,集装箱船舶运力和进出口贸易对集装箱运价也有一定影响,故本文加入解释变量,即全球集装箱船舶运力增量(设为Z)和我国进出口贸易额(设为W),其中:全球集装箱船舶运力增量由全球集装箱船舶交付运力减去全球集装箱船舶拆解运力得到,相关月度数据来源于克拉克森航运咨询机构,共计136个数据;我国进出口贸易额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由于研究所涉及的解释变量的单位量纲存在差异,直接使用原始数据会造成时间序列存在异方差,故对所有变量进行对数转换,转换后的变量分别表示为ln Y,ln X,ln W和ln Z。

2.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2.2.1 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一般采用单位根检验法,即DF检验法和ADF检验法。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并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 8.0,分别对变量ln Y,ln X,ln W和ln Z及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由表1可见:各变量的对数序列(ln Y,ln X,ln W和ln Z)的P值均大于0.05,且ADF值均大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原始序列均存在单位根,即为非平稳序列;各变量1阶差分后的序列( ln Y, ln X, ln W和 ln Z)的P值均为0,且ADF值均小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1阶差分后的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即为平稳序列。

2.2.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有2种方法,即EG两步法和Johansen协整检验法。本文采用EG两步法检验ln Y与ln X,ln W,ln Z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将ln Y作为被解释变量, ln X,ln W和ln Z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方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协整回归,并用ADF检验法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由表2 可见:在1%的显著水平下,残差序列的ADF值 2.903 0大于临界值 3.490 2,说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接受残差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但在5%的显著水平下,残差序列的ADF值 2.9030小于临界值 2.887 7,说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残差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2.3 风险价值模型估计

2.4 脉冲响应分析

2.4.1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脉冲响应分析

如图1所示,考察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对国际原油价格的标准差新息扰动的响应路径:对国际原油价格施加标准差大小的正向冲击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在当期受到极小的正向影响;随后,影响逐渐减小,在第2期达到最小值,接近于0;此后,影响逐渐增大,并在第8期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这表明:在前2期内,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响应处于较弱水平,且响应强度不断减弱;从第3期开始,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响应强度不断增强。由此可见,国际原油价格的提高在短期内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推涨效果较弱且逐渐递减;随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上涨速度逐渐加快,达到最大值后再缓慢下降。

2.4.2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对我国进出口 贸易额的脉冲响应分析

如图2所示,考察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标准差新息扰动的响应路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额施加标准差大小的正向冲击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在当期受到极小的正向影响;随后,影响逐渐增大,并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此后影响逐渐减小,并在第3期达到0值后开始产生负向影响。这表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在短期内会带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小幅上涨,在长期内则会对其产生负向影响。显然,这样的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不仅受航运需求的影响,还受运力供给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2.4.3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对全球集装箱 船舶运力增量的脉冲响应分析

如图3所示,考察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对全球集装箱船舶运力增量的标准差新息扰动的响应路径:对全球集装箱船舶运力增量施加标准差大小的正向冲击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在当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在第2期受到较弱的正向影响,此后受到负向影响。这说明,全球集装箱船舶运力增量在长期内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2.5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的作用在于通过量化方式判断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重要程度,从而检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度。由表4 可见,国际原油价格、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全球集装箱船舶运力增量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冲击程度逐渐增加,其中: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冲击程度从第1期的0.27%增加到第30期的28.43%;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冲击程度从第1期的0.40%增加到第30期的2.17%;全球集装箱船舶运力增量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冲击程度从第1期的0增加到第30期的33.56%。从冲击程度来看,全球集装箱船舶运力增量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冲击程度最大,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冲击程度次之,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冲击程度最小。这说明,全球集装箱船舶运力增量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解释程度最大,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解释程度次之,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解释程度不太明显。

2.6 结论

(1)在5%的显著水平下,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与国际原油价格、全球集装箱船舶运力增量、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2)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会带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上涨,从长期来看,这种正向影响作用不断增强。

(3)全球集装箱船舶运力增量和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解释程度较大,而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解释程度很小。

3 对航运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几点建议

首先,航运企业应当加快淘汰高耗能的老旧船舶,从而在缓解运力过剩问题的同时降低燃油成本。

其次,航运企业应当对船型进行优化,合理配置轻巧灵便的节能型船舶,并对船舶航速进行适当控制,从而抵消因油价上涨而增加的部分成本。

篇13

九江地区港口的经济腹地主要包括江西省赣北及鄂东南的黄冈、皖东南的大部分地区,但因周围武汉、南昌、合肥、芜湖等港口的分流,因此本文预测中实际九江港的集装箱辐射地区主要以九江、景德镇、南昌、新余等赣北、赣中为主,长江北岸湖北沿江地区货源很少,可以不进入本文。

根据九江、南昌、景德镇、新余四地当地统计局统计年报,九江港口腹地四个区域:九江港、南昌、景德镇、新余近五年的进出口贸易额整体而言呈快速增长趋势,统计结果如表1:

我们可以发现九江、南昌、景德镇、新余四地的外贸进出口额有回落和跳跃式发展的现象:如九江市200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37亿人民币,2004年回落到1.84亿人民币;新余市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1.735亿人民币,2006年跳跃式增长到5.099亿人民币,当年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了194%。因此,根据指数预测法对九江、南昌、新余、景德镇四市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进行预测,预测的近期额度与发展趋势较为接近,但对中长期预测结果与发展趋势明显不符,这些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情况予以调整。

基于上述理由结合各级政府及专家分析,预测九江、南昌、景德镇、新余四地市未来六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率,2006至2010年取江西省公布的平均增长率16%,2011至2013年为12%,2014年2020平均增长率为10%,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

外贸集装箱吞吐预测

为了使得集装箱量预测更加准确,分别采用了九江、南昌、新余、景德镇四市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和重箱生成系数、重箱占比三个变量进行箱量预测。其中,考虑到九江港区经济腹地的进出口贸易货物的产品结构日益合理,高经济附加值产品比重逐年增加,因此其重箱生成系数比沿海港口略低,取值为0.4。

根据九江地区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九江港区的重箱占比从2003年的48%上升到2006年的58%,取重箱占比系数为60%,九江港区经济腹地的外贸集装箱生成量如表3所示:

由于港口箱量具有明显的聚集和竞争双重特点,因此伴随南昌市港口码头的建设竣工与鄱阳湖航道的疏浚,结合目前九江市港口码头集装箱吞吐量占经济腹地内四地(九江、南昌、新余、景德镇)的集装箱总的吞吐量分析,取九江口岸系数为20%,以此来预测九江口岸外贸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结果如表4:

港口集装箱发展状况

根据《中国2000年航运报告》和其他国际机构有关的分析预测,2000年中国集装箱业务中内贸箱占整个国内的集装箱的10-21%之间,且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并且预测中国20年以内内贸箱仍会以很高速度增长。而九江市位于长江黄金十字主交通通道上,内贸集装箱业务在内外贸集装箱业务中占的比例较大,因此取九江口岸外贸集装箱占比为70%的比例估算九江口岸的集装箱总箱量,预测如表5所示:

九江市码头集装箱量预测

九江市内码头以九江港务局的外贸码头和214码头为主。但九江市的港口建设与经营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其现在主要的对外经营码头九江港务局外贸码头位于九江市区,紧邻九江市居民生活用水取水口,周边已无可扩展的经济腹地。而九江港务局码头2006年经营集装箱业务,已经达到7.38万(TEU)。因此,九江市未来进出口与内外贸增加的集装箱箱量,基本只能通过214码头才能快速进出九江。

通过调研得知,九江港务局外贸码头近年来实现的集装箱吞吐约占九江口岸总的集装箱吞吐量的80%,因此2006年到2011年港务局外贸码头的集装箱吞吐量占九江口岸总的集装箱吞吐量的比例也取80%,则214码头在未来2020年前的集装箱吞吐量测算如表6:

如果对港务局现有的外贸码头进行扩建改造,预计其集装箱吞吐量可达到10万标箱,因此通过预测可以看出2011年以后港务局现有的外贸码头的集装箱吞吐量即达到最大能力,以后无法再继续增长;而通过对214码头的投资改造,从2009年起预计其集装箱吞吐量会持续大幅度上升。

件杂货量预测

目前,九江港的货种主要有废纸、机械设备、硼钙石、服装面料、醚化剂、铌矿石;出口主要是板石、玻纤纱、木制品、家具、轮胎、瓷器、罐头、发泡剂、铝塑板、汽车、纸、短竹、狗食、水龙头等,其货物吞吐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如表7所示:

通过分析得出,目前九江港口的年货运吞吐量平均增长速率基本在15%左右,考虑到九江市已将港口建设作为全市重点工程来抓,港务局现有外贸码头、214码头,九江阎家渡码头等,港口码头的通过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