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德育基本要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小学英语新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教学的生活化,要求英语教学要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安排,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在生活中感悟英语,用英语知识去认识生活。在生活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活动,采用生活化英语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1 .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生活化教学强调的是将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要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堂氛围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史慧娟,1982)。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将英语教学与课堂中的学生及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英语学习,发现英语知识的乐趣,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1 . 1 小学英语生活化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英语教学生活化,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生活化的英语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英语教学内容,在生活氛围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其次,生活化教学就是情景化教学的一种延伸、变身,在英语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为载体,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为学生制造英语学习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第三,生活化教学法是一种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互动,以此达到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生活化教学要关注不同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利用学生生活资源去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渗透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知识点,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正方向的干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 . 2 生活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生活化教学方式在运用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生活情景,教学内容和生活情景的选择要基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为基础,制造符合学生、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沟通、交流等一些列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的。生活化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生活化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生活化教学不是脱离教学内容盲目的生活化,而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去安排教学过程。基于其实际情况营造符合学生的情景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在生活背景下去学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教学内容,更好地联系生活去感悟教学内容。
第二,从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出发,创设生活情景去激发学生生活情感。让学生学习能联系生活实际去体验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在生活中,学生能自由、轻松地进行学习、交流,并且有充足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想象力。
第三,小学英语生活化要有助于将英语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满足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需求,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交际、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 . 对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 . 1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设计的生活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可以很好地满足英语新课程的要求。在了解生活化教学的涵义和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应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策略进行反思,避免误区,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言运用能力(谷布,2010:109)。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对生活内容的自我表达,比如“I like playing football, but I am a girl.”等方式进行表达;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介绍、相互提问等方式去用学会的句式进行造句,从而在活跃课堂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对学生的英语口语的运用及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使用的方式了解相关知识的含义与实际生活的关联,从而将枯燥无味的英语知识词汇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应该对学生的家庭环境进行了解。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影响十分巨大,并且家庭因素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情,父母的职业、家里的成员组成等都是学生熟知的、可以较快接受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拿出家里全家福的方式对比“father/mother/uncle”等家庭成员的方式进行学习,然后通过对家庭成员的介绍,强化自己对英语的掌握及理解能力,比如说“This is my father, he is a doctor.”等方式,让学生及时掌握词汇的运用方式、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强化与家人的感情,将学习与实际生活切实的联系在一起。
第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为其建立适当的环境。由于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所以营造英语学习校园环境就十分重要。比如说,在教师以及日常出行的地方设置双语标牌,“Teacher’s Office/ Art Room/Computer Room”等;然后还可以将校园标语进行双语化,比如:“Study har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等;还可以多次开展英语板报设计活动等方式,从而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都附加上与英语有关的因素,强化校园的英语气息,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第四,了解学生的社交生活。学生在社交生活中的方式丰富多彩,他们经常出入于超市、游乐场之间,也会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师可以从中寻找亮点,引入教学中,比如可以引入学生购物时需要用的短句“Do you like red T-shirts.?”等句型,让学生可以在现实的生活中进行使用,强化对知识的运用及掌握能力,让学生了解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 2 小学英语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将英语知识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传授给学生,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运用。所以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了解,引导学生发现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说在父亲节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Fathers’ day”为本堂课的教学主题内容,让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英语知识及对该主题的了解,走上演讲台进行演讲,通过组织对所学词汇的整理运用对父亲表达自己的祝福,让学生在温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活用所学词汇提升自我的口语运用能力,为其树立自信心。同时,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走向父母的面前进行英语演讲,通过父母对其努力的认可及肯定,进而使其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缩短了学生与父母间的距离,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词汇及情感的掌控。
2 . 3 小学英语教学拓展生活化
首先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景环境,让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比如教师在对tiger/bear/cat/ dog这些动物相关词汇讲解完毕后,可以自制一些动物头像随机发给一些学生,让他们扮演这些小动物,然后办一个动物舞会,在活动中大家可以说“I am a dog, do you like me? Yes, I do./ No, I don’t.”等句式对所学词汇及短语进行活学活用,强化情景交流,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掌握词汇及短语的运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篇2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学生对文本是积极的交流和认真的审视过程。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离开文本的阅读教学,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心灵交流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以人为本,构建学生与文本的自主心灵交汇。教师不需要做过多的提示,只需要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已有知识,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保证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当然,由于学生初读感知的水平不同,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可巡视指导,以便于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适当给予学生自学指导,让学生保留有价值的问题,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成立不同类型的阅读小组
根据一个丰富的世界才易接纳另一个丰富的世界,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有一定阅读量的积淀。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确定读物,并且长期坚持阅读下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关注身边琐事或某一电视栏目或名人传记,随时积累材料或写随笔、读后感等。其目的是以一点为突破口扩展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养成勤动脑、勤用眼、勤动笔、勤用口的良好习惯,以达到由自觉学语文到不自觉学语文的阶段。教师将根据学生喜好不同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如①文学爱好小组。(可以选择刊物有《读者》《读者文摘》《意林》《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等)②实事新闻小组。(提供资料来源:中央新闻4台,以及各电台新闻栏目、报刊杂志的新闻部分等)③生活琐事小组。(自己身上的小事、家庭班级身边发生的琐事、寻常人寻常事等)④文娱体育轶事小组。(关注文体界明星生活以及他们的艺术生涯,最新动态)⑤名人探究小组。(古今中外名人传记及他们代表性的作品)⑥学科探究小组。(学生可以针对最喜欢某一学科进行研究和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以组成其他的更多的小组,因班级而异,因实际情况而定。
三、理清文脉
语文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学会阅读各种文体,并有计划提高阅读能力,使之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文本想要表达的意义。一千一万个人读的哈姆莱特都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唯一的哈姆莱特!文学文本带给你的喜怒哀乐来自于对文本基本的理解和把握。弄懂文本才能谈不同的感受。先读懂莎士比亚作品中这唯一的哈姆莱特,才能在头脑中构建自己的哈姆莱特。所以阅读根本是还原性阅读,即读懂莎士比亚笔下的唯一的哈姆莱特是什么样的人。余彤辉在《也谈“创造性阅读”》之中,从内容的角度,把阅读的文本大致分为三类,文学文本、科学文本和一般文本。文学文本指各种文学作品。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灵活性。首先他的“文本所指”就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样的客观对象由不同的人去描述,都不会相同。其次,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是作者对世界的观察、理解和感受,是作者的主观世界作用于客观世界的结果。第三,描述的语言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本增加了一层虚幻的色彩。正是由于文学文本的这些特点,造成了文学文本的“空白点”“未定点”。于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首先尽量读懂作者笔下的那一个。科学文本可细分纯科学文本,准科学文本,泛科学文本。纯科学文本主要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论著和教科书,也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一些交叉学科,例如数量逻辑,教育统计学等等。这类文本兼具了确定性,精确性和严密性几大特点。泛科学文本,指传统的人文学科学术论著(包括教科书),例如哲学、历史、美学、神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等。这类文本在确定性和严密性上无法与自然科学著作比肩,这些特点决定了泛科学文本也具有“空白点”和“未定点”。
四、发挥网络技术优势与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有机融合
网络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在需求。利用网络着力给学生搭建听说读写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更好地从事听说读写活动。网络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多媒体的展示、网络学习专题网站的建立等都应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始终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一定要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加强语言实践,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练习的时间。网络语文教学不能也不应该排斥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注意加强教学手段的“融合”,语文教学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也才能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国家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篇3
关键词 :ESP;需求分析;药学英语;教学改革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3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070—02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沈阳药科大学科研专项基金”之“管理与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面向药学英语的大学英语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负责人:佟晓辉,项目编号:QNJJ2013605。
收稿日期:2015—01—02
作者简介:石文芳(1988—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药科大学外语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佟晓辉(1981— ),男,辽宁沈阳人。沈阳药科大学外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一、ESP与需求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点为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在众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中,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ESP)为指导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ESP理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经济全球化与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国际交流的背景下,是主要针对某特定职业或学科需要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在于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要,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ESP教学特点包括: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课程内容与某一特定学科相关,注重语言应用,可以局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ESP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灵活性、针对性和专业性。作为外语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和首要环节,需求分析为整个ESP教学过程提供设计、调整和评估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对需求分析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界定。总体来说,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主要指在目标情境下,通过搜集学习者的信息,包括学生学习某特殊用途英语的必要性、缺乏和需要,来规划学习过程和内容,使目标语言在目标情境中得到最佳应用。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重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基于ESP的大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应综合考虑学习者的各种需求,为目标语言学习各环节的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药学类大学英语教学进行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药学英语作为ESP的重要分支,具有科技英语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客观性,是基础英语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和拓展,目的是让药学专业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英语词汇,以英语为媒介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阅读、翻译和写作专业文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完成专业任务。同时,药学英语由于涉及的专业词汇和术语繁多,专业文献内容晦涩,形式多样且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传统的药学英语教学大多采用基础英语的教学模式,即强调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难以使学生掌握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完成专业任务的能力。作为ESP的药学英语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总体来讲,目前我国的药学英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教材方面。目前,我国药学英语尚无统编教材,市面上流通的几种常用教材各有侧重,难以达到丰富、全面的要求,普遍缺少让学生应用药学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内容。此外,由于各院校在选择教材方面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难以准确把握未来科研和工作场景中对药学英语的具体要求。(二)教师方面。ESP在我国的发展尚未成熟,大多数专业英语任课教师难以完成由EGP向ESP理念的转换,而药学英语涉及英语和药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师资力量不足往往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三)学生方面。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不只是高中英语在内容方面的扩展和基本英语技能的提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药学英语要求学生同时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的药学知识,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存在恐惧。(四)课程设计方面。教材、师资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药学英语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虽然各院校逐步加大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重视程度,但传统的教师主导型师生关系仍占主要地位,教学目的局限于知识的积累与传递,教学环节缺乏完整性。
作为ESP的药学英语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必须合理解决以上问题,全面掌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合理调整影响课程效果的各种因素。
三、药学类大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的内容
(一)目标语言药学英语拥有自己独特的构词法,专业术语繁杂,用法严谨。药学英语语篇长,难句多,体裁多样,包括药品使用说明书、药事法律法规、药店用语等。药学英语本身的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英语知识和药学知识两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努力做到深入浅出,重点分明,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基础,使学生掌握目标情景所要求的语言交际能力。由于目前我国的药学英语教学任务多由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承担,其在药学知识方面的专业修养有所欠缺,相反,学生拥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难以做到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因此,传统的教师主导型师生关系难以满足专业英语的课堂需求。理想的ESP教师修养为同时具有扎实的英语和药学知识,但在目前的转型时期,大多数院校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药科类大学首先要鼓励优秀的英语教师树立ESP教学理念,勇于接受挑战,结合本校专业要求,将英语学习和专业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调整语言难度,必要时向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了解咨询,形成更加民主化、协作化的师生关系。在教材方面,各院校应该结合我国药学研究发展水平和社会需要,选取或编写适合本校专业特色的教学材料,满足学生进行药学研究和工作的专业需要。
(二)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指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应用目标语言的需求,其本身又分为学术需求和职业需求。药学英语学习者的学术需求是指学习者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需的英语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用英语进行文献阅读、学术论文写作、学术交流等。药学英语学习者的职业需求是指其在目标职业情景中使用专业英语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如药品说明书的编写与翻译、药品合同的订立、进行药事商务交流等。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强调学习过程,即学什么和如何学。要达到目标水平,就要先明确学习者的初始水平,包括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兴趣和动机、学习习惯和经验以及对目标语言水平的期待。药学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对专业领域的英语要求缺乏了解,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对英语语言不感兴趣。因此,药学英语课程设计要做到因材施教,合理调整课程难度,根据学科要求灵活设置课堂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例如:让学生用英语讲解药品使用说明,模拟药店听说场景,利用专业工具书阅读和翻译药学论文等。及时有效的课程反馈是检验和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课程结束后要利用练习、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手段检查学生对目标语言的实际掌握情况;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组织药企招聘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对进一步的药学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台湾成功大学从EGP向ESP转型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5).
[2]刘婷.英语教学需求分析研究综述[J].高等函授学报,2010(4).
篇4
2.教学工作
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什么是课程;课程设计工作包括什么内容;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环节;什么是教学原则;科学性知识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什么是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班级上课制及其优点;课的类型及其结构;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备课的方法;学生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国际教学改革的趋势。
3.德育工作
德育的概念;道德与思维;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原则的概念;正面疏导为主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德育工作的途径;德育常用的主要方法。
4.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班主任主要工作及其方法。
5.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任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内容;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形式;组织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方法。
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
1.学习概论
学习的含义及其三个要点;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的迁移。
2.知识的学习
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概念形成概念同化;解决问题与创造性的含义;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提高知识保持效果的重要条件;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因素。
3.技能的学习
什么是技能;技能的种类;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及有效方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练习的条件。
4.品德及其形成
品德的定义和品德的构成;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与条件;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
5.教师的心理
篇5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1.心理教育
小学阶段班主任开展德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目前教育环境充斥着不良教育因素,比如校园暴力和校园伤害等事件,究其原因是学校的心理管理工作不到位,为了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就要开展心理教育,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专业知识教育
德育管理中对育的要求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成为“四有少年”为宗旨,在德育管理中德育的施者主要为班主任,并且由于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工作,这就要求每位班主任需要持久付出,不断地巩固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现有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德育行动指南抽象化
目前我国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指南文件是《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简称《准则》),《准则》中全面的规定德育工作的主体、主要内容、目标、原则及策略等,整体来看《准则》较为详尽全面地规定德育工作的内容,但是班主任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出现了不确定准则的具体含义,即我国规定的准则存在抽象化倾向,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时候缺乏具体执行的方向,直接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
2.学校与家庭衔接不足
学校是学生德育的引导者,而家庭才是学生德育的塑造者,因此,为了保证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家庭和老师有效地衔接。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家庭过度以孩子为中心,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与此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会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德育方面的内容只设定了一定界限。比如从道德和法律方面,家庭只给予学生大概的方向,具体的内容并不做要求,这样的家庭教育严重阻碍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3.德育管理机构结构单一
我国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学校,与国外德育机构管理相比结构比较单一,在国外和学校相配合的管理机构有社会公益、社区、社团和困难家庭等,根本原因是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较少,以基本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不能切实感觉到德育的重要性。
三、有效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仅仅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德育的方式已经与现代化德育管理目标相背离,应从以下两方面解决:一方面可以通过与社区或者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劳动的行为。这两个措施从可实施的角度来看,第二个更加有利于老师开展工作。把德育融入生活中、实践中和劳动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明白和了解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2.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
每个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情况相差很多,因此,在制定德育工作管理指南时,应根据《准则》的基本要求进行适当的改变,对《准则》抽象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解释的工作可以通过组织讨论会的方式,把班主任之间不同的意见进行整合,制定出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德育发展的行动指南,保证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德育管理工作融入不同的学科中
德育培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还要把德育融入各个学科中,这就要求班主任处理好科学知识和德育素质之间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4.建立家庭学校的衔接机制
家庭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班主任就要积极与学生家庭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历程,为有效管理奠定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积极建立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定期召开班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基本状况,班主任也可以定期家访。
篇6
一、尊重学生,激发德育创新情绪
师生之间平等友好的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平时,教师要真正和学生交朋友,想学生之所想、说学生之所说,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时时合作,处处互动,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孩子们的最爱,以德育德,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德育创新情绪,使他们走进创新天地。
二、巧设情境,激发德育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小学生的兴趣特点,精心设计导语,如用讲故事、听歌曲、猜谜语或出示实物、运用录像、多媒体等方式,把学生带入新鲜活泼、富有情趣的情景之中,很自然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作互助,培养德育创新思维
“小组合作”“男女合作”“优差合作”“师生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促、互补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发展,在交流中竞争,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体现他们的集体智慧,共享成功的快乐。“捆绑式”评价促成德育,创新思维在共享中得到最大化发展。
四、平中见奇,感受德育创新魅力
生活是平凡的,又是多彩的。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善思、善问,平中见奇:一片绿叶,一滴露珠,一图胜千言,自有微妙之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字值千金,自有魅力所在。
篇7
伴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课逐步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把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意义提到了突出的地位。例如:六至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编写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基本法律规范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初步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初步学会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收集资料和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或调查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自觉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振新中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教育应该以“德”为首,尤其是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是为形成今后良好的德育观铺设的基础阶段,而学校应该始终强调永远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德”必须纳入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体系之中。中小学校教师则通过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施教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如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学生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这些组织去团结、引导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用自身之长克服自身之短;要充分发挥学生中的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典型。坚持以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良好社会道德规范作为德育的终极目标来展开教育教学工作的,这一点已经引起高度重视。
二、结合实际找好思想品德课与学校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由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是以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蓝本,所以,中小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因而,我们在教学及学校德育工作中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中小学生在学到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即智与德的教育同步进行,两手都要硬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以德为先,学校工作师生为先,德育工作,即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校育人灵魂工程的主要手段,作为思想政治的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德育工作的探究工作中去,思考如何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发展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学校的德育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鉴于中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学生家庭结构的日益变化也不同程度导致学生性格缺陷,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校开展德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家长对孩子的家庭美德教育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家长相互沟通,便于家庭、学校之间相互了解,共同担当对中小学进行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应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小学、中学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地规划各个教育阶段的工作目标、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小学以培养“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五自”(自学、自理、自强、自护、自律)能力和良好的品德行为及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初中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为重点;中学以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法制观念和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为重点;大学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上的自律能力为重点,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学生和家庭共同构建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起来。
三、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挖掘德育教育教学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学校是培养人才、进行德育的主阵地。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之间关系的认识,摆正关系,要让二者协调显得十分必要,“生以成才为志,师以育人为本”。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和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
篇8
一、不善于打破沉默;
二、与面试官套“近乎”;
三、缺乏主见;
四、缺少提问技巧;
五、自命不凡,目中无人;
六、见面就谈薪论价;
七、慷慨陈词,言之无物。
3.201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
1.古代教育学教育的特点
2.一堂好课的标准
3.简答教学过程的结构是什么?
4.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6.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8.制约课程因素是什么?
9.分析如何教育新型师生关系
10.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11.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
12.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3.班主任如何组建和培养班集体
14.德育方法
15.德育原则
16.德育的规律特点
17.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18.列举有哪些教学方法
19.教育原则有哪些?以及贯彻这一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20.教学过程的特点?
21.教学任务是什么
22.为什么教学是学教教育工作的主体(就是教学的意义)
23.课程实施的结构
24.教育专业素养有哪些?
25.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6.素质教育思想
2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8.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
29.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特殊作用?
5、 教师招聘考试考点攻略
1、教育理论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考试,主要偏重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通过80%的地区得到验证),因为这些知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最紧密。
篇9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环境中,德育环境的缺失是影响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多,这使得学生迫切需要德育工作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家庭德育缺失使得学校德育变得孤木难支,虽然教师百般努力的进行德育工作,但在离开学校后学生成为了无人约束的“自由人”,学校当中的德育也被他们抛在了脑后,这使得德育工作缺乏环境支持,导致德育工作难以发挥出实际作用,影响了农村小学德育目标的实现。
2.德育观念偏低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事业中,德育观念偏低也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从当前的农村小学教学模式来看,学生和家长都存在德育观念偏低的情况,这使得德育工作缺乏基础支持。在学生方面,他们渴望通过学习来出人头地,来走出农村进入到城市,这使得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知识学习上,对于其它教育内容一概不认。在家长方面,农村家长在德育认识方面本身就较差,再加上留守家庭当中的老人较多,这使得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缺失了学生和家长的主观支持,德育效果因此而不够理想。
3.德育方法单一
教师德育方法较为单一也是影响农村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德育的执行者,其需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德育设计,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接受德育,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水平。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将德育以一种学科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这使得学生根本无法了解德育的作用,也体会不到德育带给他们的改变,进而出现了学生的德育兴趣缺失,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对策
1.营造良好德育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确保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拥有客观支持的基础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想要建立起良好的德育环境,就必须要加强对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从而调动起家长配合德育工作的动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对于学生的品的素质影响作用,提高家长的自我约束力,尽量营造出一个优质的家庭德育环境,以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在此基础上,老师要让家长实时掌握学校的德育?热莺偷掠?进度,为家庭德育提供基础支持,保证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步调一致,为农村小学德育进步带来支持。
2.树立正确德育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也是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到学校当中参加班级范围内的德育工作重要性讲座,以此来让家长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未来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树立起家长的德育意识,保证他们能够与教师的德育思想保持一致,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打下基础。在学生德育观念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起德育观念,以此来提高他们对德育的认知水平,为调动他们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带来帮助。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认识到德才兼备才是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调动起他们对自己品德方面的提升意识,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主观动力支持。
3.积极丰富德育教育模式
篇10
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开展好,能促进活动德育价值的实现,因此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应有教育意义、有价值,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学生实际生活,分析其中存在最突出问题选择及设计活动主题,然后再开展针对性的少先队活动,实现较好的德育价值及效果。教师应与学生及时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清楚了解学生内心想法,感知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不能盲目照搬其他活动主题设计。
(二)少先队主题活动重视实效性
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并采取游戏及实践活动等组织实施方式,少先队主题活动课程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活动性,这表明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主题活动中,重视将德育蕴含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
(三)重视队员主体性及辅导员的主导性
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通过参与主题活动课获得经验及体验,从而形成较为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少先队主题活动作为一门综合型活动课程,采取师生共同参与主题的活动形式,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的所有活动都要受辅导员教师的指导,其应直接参与到创设的活动情景中,扮演情景角色,并以此打动、启发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到孩子内心,读懂其内心世界。
二、如何开展有利于德育价值实现的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中实现德育价值,需要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提出一些实现德育价值的建议措施。
(一)挖掘活动亮点,推动其创立自己品牌活动特色
少先队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少先队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项目发展建设,这种特色品牌项目现在已经成为了少先队文化建设的形式及工作载体,其能够增强学校少先队工作活力,充分发挥少先队育人作用。学校少先队应将体验教育作为出发点,积极进行德育基地建设,积极创新,开辟多元化的校外德育基地,并举行多样有效的实践活动,少先队应采取实践手段,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开展类似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乡学校手拉手等活动,引导少年儿童积极自主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主题活动中,使其体会感悟后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并能够积极弘扬及培育民族精神。
(二)借助地方性资源,拓展少先队品牌活动途径
学校要积极利用本校丰富的自然、社会及人文资源等,在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进一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资源共享。少先队特色活动的开展具有特定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及人文氛围,学校应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少先队活动的有序开展,结合学校实际工作,独立开展富有特色的少先队校本活动。学校应积极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色校园,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社会及人文资源等,积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并提高,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突出其品牌活动特点
篇11
1、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始建于1957年,是兰州市标准化小学之一,办学规模大,管理严格规范,师资水平高。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锐意进取,大胆改革,以“以人为本,科研兴教,严谨治学,创新求实”为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育人的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兰州大学附属中学是附属于全国重点大学兰州大学的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学校已形成传统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育人经验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历年高考成绩居市属中学第一。学校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在今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震区广大教师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表现了崇高的师德精神。在新形势下修订并重新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全国教育系统的模范教师,特别是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学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年修订)》的基本内容
《规范》的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规范》不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的许多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条文的具体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学习贯彻时应注意和教育法规的学习结合进行。
三、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年修订)》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
篇13
一、教师言行举止的重要性
1.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小学生的影响
在小学期间,小学生非常听从老师的话,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小学生有非常强的影响作用,小学生会不自觉的模仿老师。做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应体现出健康而有朝气。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亲近与爱护小学生,切忌语言低俗、行为粗暴。这样小学生会不自觉的造着模仿教师的低俗、粗暴言行,这样给予学生不好的典范。教师通过自己的文明的、积极的言行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2.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小学生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建立良好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体育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组织纪律较差、自控能力弱的小学生更需要耐心帮助,绝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去挖苦、讽刺他们,更加不能侮辱漫骂小学生,这会在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中留下不好的阴影,甚至会影响的小学生的将来。教师关心爱护并严格要求小学生对学生来说是外部条件,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从而转化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小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听从老师,引导与培养小学生建立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1.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纪律性
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的保证,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应建立规范的课堂常规,课堂纪律、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由于有的小学生自控能力弱,注意力比较分散,集中时间短,有的小学生比较调皮等等,当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的提醒,通过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使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小学生的自身的言行,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小学生听从教师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及爱护公共财物
小学生的安全,牵动着家家户户的心。在学校,安全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是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体育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是学校安全问题的重要来源,体育中的安全问题有场地、器材方面,体育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方面,体育教学中安全保护不到位等等。所以教学中应教师做好教学的组织管理同时,也应培养小学生建立起安全意识。
3.培养生生互帮互助的优良品德
在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中应培养小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学习中应多学习别人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体育技能的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4.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培养
结合教材向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例如:在进行集体性的体育运动中如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要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球类项目的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小学生集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小学生的集体力量,让小学生感受到球类等集体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教育小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在比赛中或者是比赛后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误判。培养小学生活泼快乐、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小学生正确对待集体和个人、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