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美”作为一种表现形态,客观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国人认为“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相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古希腊,美也是善的意思。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美至少可以分为三种;具有三种相联而又有区别的含义,第一种,它是表示感官愉快的强形式,即用强烈形式表示出来的感官愉悦。第二种,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即把严重的伦理判断采取欣赏玩味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种,专指审美对象,日常生活中“美”字更多用来指使你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不是伦理道德的判断,也不是感官愉快的判断,而是审美判断。回归本文,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修养,怎样才能在艺术领域中有更高更快的进步和发展,培养良好的审美是尤为重要的。
“美” “审美”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接触到的,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在穿衣,打扮,日常的言行及欣赏艺术作品都需要有它们的配合。那么究竟什么是审美?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而学生对于美与审美的鉴赏能力又如何,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
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而现实美中包括了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不论是自然美,艺术美还是社会美,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启发人的智慧,培养气质,陶冶性情,形成品德,美化人生。在美学的范围内,“美”字用法复杂,包含了好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审美对象,第二层含义是审美性质,第三层含义则是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对美的含义存在误区,他们认为,能吸引目光就是美,能博得眼球就是美,与众不同就是美,而往往忽略了大众的审美标准,也忽略了最重要的审美主体。
美的定义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美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一种气质,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的环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对于美,也产生了不同的定义。有人说“完美就是美,毫无瑕疵纯洁无暇的”,这个答案当然令人毋庸置疑,完美本身就是美的最高境界。但是,一味的追求完美,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只会让人显得不真实,正因为如此,也让美失去了它原本的味道。当下时代,大家慢慢开始崇尚另一种美,残缺美。有人认为,“破碎亦是一种美丽,而且是另一种美”断树残桩是一种美,枯枝萎叶也是一种美。林黛玉的美,在于她悲惨的命运,在于她虚弱的身体,在于她与贾宝玉刻骨铭心的爱情。人们喜欢三毛,正是因为她在作品中宣泄真挚的情感,对生命的洒脱,流露的真性情。建筑物亦如此,人们喜欢圆明园,一是它本身的历史底蕴,更多的是它的断壁残瓦,它的破碎让人浮想当年的盛况,伴随那痛的历史,残缺的圆明园更像是一副有故事的画,这比雍容华贵的颐和园更能感触人心,引人遐想。美是完美,美是残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定义,这世界有很多的美。淡泊是一种美,灿烂是一种美,独处是一种美,热闹是一种美,而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美,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经验。
人的生活离不开美,但什么才是大众认知的美,什么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审美修养,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美的感知,再炫目的日落景象,再叹为观止的传世画作,他们也只会无动于衷,感受不到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残缺不全的,我们只有提高审美修养,才能辨别美丑,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净化美的心灵,尤其是艺术类的大学生,审美能力是对专业素质的考验,是通向成才之路的桥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欣赏美,鉴别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二、 培育审美的基本方式
(一)增设美育课程
美育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对美的本质、形态、审美意识、审美过程等对美进行基本研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美的感知,教育与熏陶。进行心灵、行为教育,是大学生认识理解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追求美和享受美。用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视角去发现和创造美,向学生介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各种不同美的欣赏特点,让他们明白完美的形象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完美的形象体现在人的气质,性格,修养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在认知艺术之美中,还需要追求心灵的美,“心灵美”才是决定人美与不美的最主要因素。但现今社会中,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求结果不求过程,往往忽略了心灵美的重要性,只看重得失与结果,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心灵美的重要性。它主要表现在人的思想,品德,情操,学识与修养等方面,表现在人的言论,行为之中,所以在于学生交流中,要着力注重大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建立完善的人格体系。
(二)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要培养审美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我们必须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开设科普知识课程,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通过对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要渗透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建立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格调。同时要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艺术类的大学生,往往有很多同学受老师的影响很大,他们把老师当做自己的榜样,偶像甚至是目标,而教师要学会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向学生传授素质教育的理念。现在有很多教育者,在专业领域特别突出,可是育人就有待商榷,这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修养。
(三)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审美意识
活泼、健康、文明的校园生活是人格健全的要素之一,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有利于促进人格的形成设计和展开,文化艺术自身的精神价值,自由、民主、创造、开放的文化精神,才是大学生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灵魂,才是真正的大学文化所致力追寻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有所创新,课堂应该新颖,活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近年来,韩流,追星族在大学校园里渐渐兴起,相对于大街小巷遍地传唱的流行歌曲,那些流传千古的古典音乐才是文化,艺术的精髓。要让学生们在这些优美的作品中得到升华,精神在欢乐和享受中得到陶冶,最终起到教育作用。而不是留一首口水歌,追一个不切实际的明星,做一个白日梦。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社团也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通过成立各类社团,来培养学生艺术方面的兴趣,增强艺术修养,使大学生在各种轻松,愉快,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中,接受真善美的启迪和陶冶,培养潜在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也要掌握社团的发展,不能任由自生自灭,所以在社团的管理上,要有明确的章程和制度,使社团文化向多元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三、把高雅艺术引入校园
专业的艺术院校,课业的繁重,学生对于流行事物的热爱,往往很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欣赏高雅艺术演出上来,也因为近年演出市场的低迷,学生很难从欣赏的角度去感受艺术的魅力,这就要靠我们来为学生制造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自己主办或观看交响乐、民族舞等,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感情共鸣,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成就,认识到只有具有真才实学,才能博得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尊重,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日臻完美,才能赢得掌声和名誉,这样他们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反省自己,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社会实践中乐于奉献,倾注自己的热情和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只有不断弘扬高雅文化艺术,让高雅文化艺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入持久的发展下去,才能使大学生体会到艺术的魅力,领略、欣赏、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做到真正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
篇2
(一)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和情感的工具。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运用能力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内涵。这种能力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是提高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文学作品中大量优美的词汇,精巧的句式和表现方法,对容易使读者产生心底的愉悦,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思想和感情的技巧;可以增强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并会对自己的谈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学到谋篇布局、立意论证、表情达意的技法,较快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高职学生如果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在与人交往中把话讲得明白、准确,而且还能把话讲得生动、形象,从而实现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良好效果。
(二)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有利于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的文学作品,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向深层次发展,更有助于科学创造、发明才能的增长。爱因斯坦曾说过:“从艺术中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学与文学艺术的结合有利于调动和激发高职学生的创造潜能。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对科学技术的逻辑思维的帮助,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润。
(三)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武器。文艺作品提供给人们的总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情感的活动会伴随在文艺作品欣赏的过程。文学艺术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比抽象的道理更深刻,更令人难忘。文学艺术可以滋养高职学生的美好精神风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伟大的人格。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无不打动着每一个炎黄子孙,文学家们为世人构筑的精神家园,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高职学生如果持续地吸取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的养料,对于塑造他们的有价值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艺术不但能够使人增加文学修养进而医治俗气,而且还能使人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市井气。有文学修养的人,会有高雅的谈吐、高尚的人格和情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更加注重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感受。居里夫人说过,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着至美。事实也是如此,一切理论的创造和技术的发明都体现着美的规律。当今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的趋势,必然促使科学技术美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必然要求从业人员有更高的审美能力,工业设计处处体现着设计的美。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对高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将来的专业实践中能自觉按照美的要求去进行发明创造。这对于我们像我校这样的建筑类学生尤甚。文学艺术是审美的重要内容,文学艺术素养的提高,必将大大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力、鉴别力。
二、加强高职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思路
(一)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有人以课时紧张为由大幅削减甚至取消大学的文学艺术方面的课程,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短视的、功利主义的做法。三年制的高职学生更要开设 “文学经典鉴赏”课,可以以经典的文学作品鉴赏为主,选取古今中外最经典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进行介绍、鉴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文学经典将人类文明中的卓越的精神追求、崇高的思想情操用生动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课程教学重点可以放在文艺作品的思想、精神与审美的开掘上,重在鉴赏,重在感受,重在精神与审美的传达。文学课程也可以开成讲座,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的掌握,可以有较强的自由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与自己的学问特长进行自由设定,注重教学效果是最终目的。
(二)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笔者强调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称文学家、艺术家,而是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从而陶冶情操,启迪思维,开发智慧,完善智能结构,加强文理工渗透。因此要,高职学校应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知识结构特点,编写出既能使他们受到教益,又能使他们深感兴趣的人文素质类教材。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种人文类讲座、艺术沙龙活动、人文艺术节,建设学生文艺社团等,从而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其中,努力营造生动而健康、优雅的人文氛围。学院也可以定期举办文学、美术、戏剧、电影等讲座,引领学生的欣赏倾向;也可以成立文艺社团、创办刊物,开展书法、绘画、艺术体操和歌咏比赛等多方面的活动;还可以利用广播、校刊、专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开展书评等。此外,学校应该搞一些有艺术气息的雕塑,比如建造一些有诗情画意的小桥、亭子、楼阁,有浓厚文学底蕴的校训、标语口号、提示牌等等,处处制造一些文艺气息和浪漫情怀,让学生感觉到被包围在浓浓的文学艺术氛围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
篇3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艺术教师的认识,往往有以下看法:一是认为艺术教师无须要什么文化修养,只要能上课就行;一是认为文化修养,就是文学艺术修养,艺术教师有文学艺术修养当然好,没有也无多大关系反正是搞艺术的。总之,多数人认为艺术教师与文化修养的关系不大,只要能教专业课就行,这是一种缺乏高瞻远瞩的教育心理。然而对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说,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关乎着百年树人的问题。小而言之教师的文化修养可以影响他教过的学生,广而言之可以影响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中国五四时期,出现的一批具有文化修养操守大师,使得那个时代大师辈出,虽然物质是贫乏的,但是精神是富足的,成为时代的旗帜。
文化是艺术审美的基础,任何一种艺术都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和历史中。文化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高校艺术教师,自身所应该具备的文化修养是从事艺术教学所必需的素质。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上只保留在形式上的把握,不能提高到文化层面的教学程度。那么,课堂教学就将脱离文化教育而成为单纯的技能、技法教学。而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做一个高尚的文化人,由此看来提高高校艺术教师的文化修养在教学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加强高校艺术教师文化修养建设,要求教师在事关教育事业、学术活动、为人师表等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行为规范,并使之保持文化性、稳定性,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成为文化型、道德型、艺术型的高校艺术教师。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今天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深感高校艺术教师偏重技巧、技能的授课方式,把自己对文化的无知当成艺术家的个性。在社会上也没有人要求你背唐诗宋词,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就越来越遥远。将育人速成化,大家都在急功近利,个人是,社会也是。因此,高校对艺术教师的文化修养方面也有所忽视。本文想就高校艺术教师的文化修养问题,来谈点认识,以期待引起人们的注意。以下几点是作为一名大学艺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修养,否则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缺失,将会影响到艺术教学的健康发展。
1. 掌握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和根源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艺术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要想做好艺术教学工作,必须根植于广博的文化知识中,学习先辈积累的文化,学习民族文化的精华。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身经历一番,这就需要间接的从民族文化中吸取养分,要在自身研究领域所需要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广泛涉猎其他各个领域有价值的知识。并且能够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见解,不断丰富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提高文化修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
2.掌握多种文化基础知识储备
著名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师者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更要学会不断地探索学习,时刻保持学习的求知欲,在学习中思辨,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把文化知识系统全面的掌握好,才能真正的做到为人师表。如果不把文化武装头脑作为关键性的问题来对待,就很难体现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今大学艺术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没有从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上去教育学生,对学生的专业困惑用非专业的知识去解释或是避而不谈或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样的教师如何去教学生?教师是全方位给予学生成长指导的引路人,学生的好与坏,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把握,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所具备的文化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影响。要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多层面的文化储备量。
3.培养自身高尚的文化道德情操
艺术具有文化道德的价值。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人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历史上任何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其本身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寓意,而并不是其艺术作品的所仅有的技法表现。注重文化艺术修养的培养,可以通过进步的艺术形象,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高尚的文化艺术道德情操。
高校艺术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就加强了艺术修养。自古文艺不分家,两者相辅相成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既要深入掌握文化的内在本质,同时,艺术教师还要将自身的思想、文化、情感、意趣、理想进行综合,做到文化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结论
中国艺术的发展必须要有优秀的教育人才,这是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文化与专业课并重的知识结构,大学艺术教师必须把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正确的艺术审美情操,储藏丰富的文化底蕴。用知识打动学生、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文化艺术素质的合格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1.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完美的个性的人。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育的作用在于传情,具有以情动人的特点,在“传情的过程中使欣赏者的品德,情操得以陶冶和净化”。因此,美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唱歌、跳舞、画画,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高尚的美的内容和生动愉悦的教育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生动形象的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所以,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必须体现美育的本质,促进学生个人修养与情操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性情与情趣,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没有艺术教育,美育是空泛的,没有基础的;没有美育,艺术教育是不彻底的,没有结果的——因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艺术技能和知识,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有限的自我通向无限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艺术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就是“知其为美,更要知其所以为美”,通过了解、学习,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品味,并且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对美的创造力。
篇5
1健美操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
大众健美操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健美操教学语言讲究的艺术。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语言的技术”和“艺术化的语言”是健美操教师在教学中的必备的两大法宝。二,健美操情境教学的艺术。创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气氛是提高健美操教学艺术的核心。学生们只有在良好的气氛中才能不断刺激他们的求学欲。三、健美操创编的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另外,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艺术、健美操教师的仪态和教态艺术和健美操场地布置艺术这三点也是大众健美操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内容。
2美学的概述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 大众健美操教学艺术与美学
3.1 大众健美操语言艺术美
大众健美操语言艺术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一种职业,它具有专业性。要求健美操老师语言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口令声调和谐融合。除此之外,健美操教学语言美还应该做到准确无误、生动形象,和蔼可亲言,以达到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二、体态语言艺术展现美。体态语言是指用整个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作及面目表情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和传递信息。根据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健美操教师应从表情语、目光语、手势动作语和身姿语4个方面进行艺术美的教学。
3.2 大众健美操情境教学艺术美
健美操情境教学艺术美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境教学理论基础。场效应是有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教学气氛。这些因素中既有物理的,也有心理的。二是健美操教师想要建立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美,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伴随着人格、感情的交流,这样形成了一种情感的共振。在这样和谐的情境下,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相互激发碰撞,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都活跃起来。教师还应该多运用教学手段有意识的营造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情感浓厚的课堂上让教师感受到如“春风化雨”,使学生沉浸在“如沐春风”中。
3.3 大众健美操创编教学艺术美
培养学生创编力可以从将强基础知识、技能、技术和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和套路动作的学习方面入手,创编中所有动作美是健美操编排的最基础的美学元素。在健美操锻炼中,每一个身体动作、面目表情无时无刻地都在体现美的因素,要求全身协调,动作优美,力度适宜,矫健多姿,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是形体美与精神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3.4 大众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美
随着人们对“快乐体育”的追求,增强体质已经不是健美操项目唯一的目标,而是把体育作为一种枯燥生活的调味剂。健美操运动时能产生机体的舒适感,欢快的音乐调动高涨的情绪,有利于美感的产生。健美操另一个特点是具有表演性,通过动作展示生动形象,给人以审美享受。健美操教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那些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并更愿意亲近。
3.5 大众健美操教师仪态和教态美
形体美的实质在于表现、象征真正生命的健康形式。因此,长期的坚持健美操练习可改善学生不良的身体形态,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种优美的气质与良好的修养,给人以美的享受、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感觉。健美操教师在教学中衣着美观大气,教态和蔼可亲,热情洋溢,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生动、最真切美的感受。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下学习健美操知识、动作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6 健美操场地布置美
健美操场地的要求很高,宽敞明亮的体育馆,健美操房的体操镜、音响系统、把杆、进口PVC地板、健美操垫等配套设施。另外,对场地的合理规划和器材有调序的摆放也很严格,学生物品的摆放也要以整齐整洁有序为主,这样才能形成美观轻松愉快的环境,其蕴含着美的教学气氛。学生们进入这样的课堂感觉焕然一新、满足视觉上的美感、心情愉悦明快、摆脱传统体育课的紧张、厌烦的心态。从而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热爱。
4小结
总之,健美操教学艺术在健美操学科中,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充分体现出了美学的意蕴,大众健美操教学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好的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健美操教育的执行者,应尽可能的将健美操运动中的各种美感挖掘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艺术表现形式,不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更有利于师生之情快乐情感的交流,以便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让喜欢健美操这项运动的学生们感受更多的美,在课堂上感受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6
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建设优美、文雅、整洁、富有诗意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才能优化育人环境,更好地发挥环境熏陶功能。
一是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人文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注重校园的诗化、美化、绿化和人文化,要有鲜明的校园特色和景观亮点。古朴典雅的雕梁画栋、曲径通幽的九曲长廊、枝繁叶茂的古树名木,与大学的悠久历史相映生辉,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以规划布局品位高、标志工程建设文学韵味浓、生态环境诗意、人文环境美的优美校园环境,给大学生以心旷神怡的无限美感,激发了大学生热爱文学、崇尚知识、追求科学的热情。
二是注重校园景观文学化。在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中,可以根据校区专业不同特点,精心选择制作一些具有典型文学特点的纪念雕塑、画像、灯箱等,如在广场建设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学大师的雕塑,在校园回廊悬挂具有文学意味的格言警句等等,以文学大师的形象激励和感染学子,使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和启迪。
三是注重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有关部门需要加大投入,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学生文化活动场所。如建设文学报告厅、电视台、广播电台、文学园等,为学生文学创作、体验活动等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拓展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是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要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情趣、文学爱好、文学追求为重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文学意味浓郁的文学艺术活动,以高雅的文学活动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品位高雅、文学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一是文学艺术活动注重熏陶。结合学校特点,组织开展“文学新星”大赛、“十佳诗人”大赛、“十佳主持人”大赛、周末文学文场等系列文学艺术活动。利用“五一”、“五四”、“七一”、“教师节”、“国庆节”、“一二・九”、“元旦”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文学创作等纪念活动,使校园文学艺术活动四季常青,迭起,硕果累累。大学生在这些文学艺术活动中培养了能力、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提高了文学艺术修养,也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
二是社团文化建设注重素质提高。坚持以“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寓教于乐”为宗旨,高度重视学生文学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学生文学社团独特的素质提高功能。要指导学生成立诸如文学社、诗社、歌剧社等各种文学专业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充实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陶冶学生文学情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和一些社会文化团体联合开展各种文学实践活动,成为拓展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载体。
三是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注重文学品位提升。倡导高雅文学艺术,用高雅的文学艺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一直是我们的导向。大学可以因地制宜邀请专业文学艺术团体来校专场表演;邀请知名作家、评论家举办文学讲座等等。
三、充分发挥文学课堂主渠道作用
文学欣赏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学欣赏水平,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的主渠道。培养学生文学基础,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文学欣赏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文学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大学要着力把培养大学生文学素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文学课堂主渠道作用,制度是一种内在机制,是规范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也是规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和激励机制。
一是发挥文学课堂主渠道作用,拓展文学活动阵地功能。
二是健全校园文学艺术活动制度,体现规范和创新。建立健全学生文学社团、文学网络、文学研讨会、文学座谈会、文学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文化活动届次化,每年举办一届全校性大学生文学艺术社团巡礼、诗歌节,每年举办一次迎新诗歌音乐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化,学校每年都开展一个文学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为鼓励校园文学艺术活动的创新,开设“校园文化年度创新奖”,为创新校园文学艺术活动架设制度平台。健全的校园文学艺术活动制度,对美化净化校园文化活动将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文学艺术素质的提高。
篇7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与舞蹈课程
培养目标与规格实际上是社会需求、个体发展和学科发展三方面的整合。从社会需求角度看,理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既能胜任音乐课堂教学,又能承担包括合唱、合奏、舞蹈、综合艺术表演(展演)的各类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因为这样能使学校在减少用人成本的同时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但要从个体发展和学科角度来看,某一个体同时具有如此全面的艺术教学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不可否认,几乎每一个体都具有多元智能发展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说大多数人能同时习得需要不同智能支持的多种艺术技能。另一方面,虽然学校艺术教育属于普及型的素质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教师可以是低水平的。艺术师资培养中的粗制滥造会导致中小学艺术教学中的粗制滥造,也必将影响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或者由于教师艺术水准的低下,导致学生对艺术类课程失去兴趣。
从理想和实际结合的角度看,音乐教师在胜任普通音乐课的同时具有某一方面课外活动的教学能力,对需求和培养双方来说都是可行的。一所中学或小学,当其规模较小时,正常的情况下,至少应有2--3名音乐教师。规模较大的学校,会需要4--8名音乐教师,每位教师除了能胜任普通音乐课堂教学外,可根据各自的专长承担某种课外活动,如合唱、合奏、舞蹈等。从中小学讲,这样的教师较易于保证教学质量;从大学(师范类)专业的实践经验和培养结果来看,这类培养规格具有较多的可行性。
当较多地从市场和个体发展的实际考虑,我们会看到,少数具有某方面艺术专长的学生在择业时具有一定优势。有的中小学专门招聘从事某种课外活动(如舞蹈或器乐)的教师。一些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发展公司、私立学校等,专门招录具有某方面艺术特长的毕业生。
重新认识和界定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是舞蹈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比如:
如果面对音乐教育专业的所有学生,尽可能努力追求理想化的统一标准的培养规格,即以宽厚的人文艺术修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能力为主,并具有多种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教学能力,那么,舞蹈类课程是否只能维持现状?甚或随着舞蹈学(师范类)专业的兴起,音乐学(师范类)专业的舞蹈类课程是否会逐步缩减?
如果从社会需求、学生发展与学科特点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同时擅长于某一项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教学,那么,舞蹈课程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舞蹈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舞蹈课程;另一类则是面向部分学生,加强舞蹈基本功和培养具有舞蹈教学和编导能力的课程。
如果较多地考虑个体发展的可能性和市场的多种需求,允许较少部分学生在能保障修满规定学分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朝某一专业方向发展(如声乐、钢琴、作曲理论、计算机音乐、舞蹈、音乐教育学等),他们可以面向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应聘工作岗位,也可自谋职业,还可通过加强外语学习,报考硕士研究生。那么,面向舞蹈“专业”方向的舞蹈课程,就可以在上述舞蹈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更专业化的内容。有舞蹈专业的院系,可以允许这些学生选修某些舞蹈专业课程。
非舞蹈专业是否要强调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
艺术教育首先是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本体是艺术作品及其表演或展现,从学生角度讲,他们最缺乏和最渴望得到的,是能够深入内心的美好艺术的滋养与熏陶。从中小学教师角度看,他们的基本任务是在艺术类课程实践中,引导和指导学生围绕艺术作品把艺术课堂搞得更精彩。中小学艺术类教师不可能是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但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以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对中小学艺术教师的舞蹈、歌唱和演奏等,在技术水平的高度和艺术表现的深度上不必太苛刻,但在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上要有一定要求。即使是跳一段儿童舞、做一个民族舞蹈动作组合,或弹奏、演唱一首幼儿歌曲,也要在视觉和(或)听觉上给人以自然、协调、流畅的舒适感,动作和(或)音色、表情和韵味(风格)给人以艺术美感。
作为未来中小学艺术类课程教师,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外在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是内在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的体现。养成良好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艺术操作行为习惯,是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的重要条件之一。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习得,既是艺术专业学生培育自身艺术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艺术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其次,艺术操作行为的良好习惯和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修养,是“把艺术课堂搞得更精彩”的重要基础。比如,课堂上,教师的艺术表演或操作行为的示范要具有美感,“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发审美欲望、唤起学习兴趣。而这种美感相当程度地依赖于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具有良好艺术操作行为习惯和一定艺术修养的教师,往往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艺术操作活动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对课堂上缺乏美感的行为或现象及时给予纠正或调节。使学生在一开始的艺术学习中就追求美。否则,不良操作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不讲究艺术形式感的操作结果,会导致艺术教学活动缺乏艺术美感,看似红火热闹的音乐课堂恐怕早已离开了艺术的本体或音乐“主线”。
最后,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重要性,在课外活动中似乎显得更为重要。舞蹈队、合唱队、乐队的排演,不仅对参加排演及其竞赛的学生有艺术方面的教益,而且对观看表演的学生、教师、家长、管理人员的艺术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学校艺术类课外活动的质量,相当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学校、学区乃至社区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也许,不少人仍然在强调学校艺术活动的“业余”和“文化”属性。笔者认为,“业余”与“专业”主要指艺术学习时间和技术水平的层次等要求不同,而对艺术美感、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追求则是一致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并不是对峙的矛盾,雅俗共赏是普及性艺术文化活动与专业性艺术表演的共同目标之一。“普及性文化活动”不该自甘“低俗”,“专业性艺术表演”也不应以“曲高和寡”而自傲。事实上,近几年来,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学舞蹈队的表演已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平,通过大众媒体(如中央及省级电视台)的传播,对学校乃至社会艺术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内行人不难看出,这些业余学习舞蹈的中小学生所表演的舞蹈,在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些学校舞蹈队所取得的成绩,除了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外,相当程度地取决于舞蹈教师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水平。
此外,笔者建议,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可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体现,即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课程(尤其是基础性课程)制定相应的内容标准与评价标准,在具体标准的表述中体现一定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明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改革方案[J].舞蹈,2003(2)
[2]张琳仙:高师舞蹈课堂教学思考[J].舞蹈,1999(4)
篇8
中学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特点:
1.中学政治课教学艺术的实践性
中学政治课教学艺术符合政治课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离不开中学政治课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因为教学的科学法则只有当教师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特长以及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灵活运用,创造性地操作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表明科学的价值,我们应以政治科学为基础和依据,不能以艺术性取代科学性,应在与政治科学的统一上把握和发展中学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研究。
2.中学政治课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中学政治课教学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较是一种最复杂的艺术创造。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展开及教学活动的评价,无不凝聚着政治课教师独创的劳动心血。创造性是中学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是政治课教学艺术最本质的特点,没有创造便谈不上教学艺术。教学虽然有共同的规律、原则、方法可寻,但教学的共性又寓于具体教学的个性与创造性之中。无论是教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原则的应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等,都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3.中学政治课教学艺术应具有审美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只有真、善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体现真、达成善,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4.中学政治课教学艺术应具有综合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从初中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设置情况来看,包括了公民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法律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思想政治课还要重点介绍党和政府所制定的现行路线及重大政策,因而它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特点的学科。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决定了需要综合性的教学艺术。
二、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幽默性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1.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幽默性
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教师在讲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
2.幽默性在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兴趣,增强动机。英国学者鲍门指出:“理想的教师应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运用幽默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幽默在本质上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相连。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
(2)调节情绪,愉悦精神。幽默是课堂教学活力的催化剂。由于学习的压力,理论思维的艰苦,学生不时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许多学校往往将政治课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第一节,这段时间学生的大脑一般处于疲劳状态。教师此刻的幽默将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带来富有朝气的乐观情绪,使学生精神焕发,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3)健全人格,陶冶情操。教师把幽默带进课堂,运用幽默教学艺术实施课堂教学,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具有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形成高尚的品质,养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审美修养和艺术修养,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优化。幽默对人生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处于学习困难和生活烦恼时,有针对性地使用幽默艺术,可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人生、改变看法、战胜困难、摆脱烦恼。
(4)改善关系,增强魅力。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于能否活跃课堂气氛,能否使双方都有良好的情绪,最终归结到能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至关重要。一个缺乏幽默的教师往往习惯于板起面孔说教,学生一定会敬而远之,师生关系难以和谐融洽。学生不能“亲其师”,更不能“信其道”!而一个富有幽默感的教师,通常会以宽厚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后进生,体现他扬美抑丑的自信和魅力。
总之,教学幽默是教师教学艺术才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性和智慧的结晶。海特曾说:“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幽默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幽默教学艺术,成为教学语言的幽默大师。充分发挥幽默艺术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努力提炼课堂语言,做到简洁、生动、形象、幽默,使思想政治课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政治课智育与德育的双重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岗锋.美育与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128.
[2]李之戌.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教程[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8.35.
[3]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21.
篇9
大学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成长和求学阶段,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激情、活力和梦想的年青群体。大学生思维能力强,知识层次较高,精力旺盛,富于幻想,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强烈,同时,大学也是大学生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审美观的重要阶段。那么在大学阶段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美育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对其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诸方面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分别从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上做以论述。
大学是年青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学的人文学习氛围和人际交往环境对大学生美育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形成自己特有美育素养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大学共修和专修的文学及艺术课程
大学文学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文学常识教育、文学作品欣赏等内容。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的学习与把握,认识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意识,进行自身的审美心理建构。文学的审美特征主要在于文学的情感性、形象的间接性、表现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知文学意境中的美学元素,认识现实世界中的美,用心感知人类最为美好的情感。文学作品中以生动的美去感染和激励学生,用美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在真、善、美的体验中形成对美的评价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观察美、追求美进而创造美。
大学艺术课堂主要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高校的普修艺术教育主要是针对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而进行的基本艺术审美修养的教育。一般规律,艺术修养是在艺术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修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内在美的培养与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其外在艺术表现力的发挥。艺术鉴赏课作为大学进行普修美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其艺术内容无论是形象地表现自然美景,典型地描绘社会生活,还是鲜明地刻画人物性格,都可以使人大学生从作品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美,体验到愉快或其他健康的情感,加深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其对大学生活及今后人生的热爱。
二、校园社团文化
校园社团文化作为一利,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丰富和活跃大学校园文化的一种客观存在。它通过高校独特的人文自然环境,将高校长久历史和传统积淀等转化为大学校园中学生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影响着社团成员的价值观、情感、信仰以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参加与美学相关的社团及社团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对美的求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学校美术社团的建设,充分发挥美术社团的积极作用,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美育学习氛围,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有关美学文化的的社团,把学生兴趣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引导学生认识美育,了解美育,培养其自主鉴赏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生接触和学习美育的重要途径。
三、网络平台及现代化的教学条件
网络课程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存储在服务器中的网页形式呈现给使用者,支持学生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法。网络艺术教育课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系统,只要有一台电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形象教育内容,利用网络和现代科技优势,可以使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得到形象直观的展现,各种古代珍品、音乐、戏剧等不同风格的艺术都能以虚拟的方式得到充分展现,因而网络课程教学的审美化设计对学生的美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在交往中不断转化,大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接收教师传来的教学信息,并将反馈信息即时传回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他们的学习作进一步的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美、认知美、感受美,通过美的熏陶,调节自身的情绪,增强自尊自信,完善人格。
培养大学生美育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自身学习
我们这里所指的知识讲授是美学教育者通过口头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美学理论的教育方法,这是一种简易且应用广泛的理论教育法。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普及一般的审美教育,同时借用讲解和图示的方法给学生传授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名作的欣赏。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美的起源、发展、本质、规律及认清审美对象的价值,学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美,并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原则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要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美,对真善美和伪恶丑进行比较鉴别,予以正确评价。
在美育的学习和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欣赏美,鉴别美,能找出不同美之间的差距和内涵,同时要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要求完善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美育定位。学生对美的认识和体会总是感性的东西多一些,理性的东西少一些,因此,难免美丑不分、高下难辨。通过美的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与传授,加之自己的学习实践,要从理性上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本质、规律、范畴、形态,了解各种艺术的基本常识,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实践体验和环境熏陶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自身的美学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美育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通过感受现实的审美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验证已经学习掌握的美育知识和理论,有利美育理论教育的成果吸收;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体验中获得新的感受,使个体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和提高,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同时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多数学生身上具有诗人的品格和浪漫主义的气质,其情感易被激发。生活环境本身就是他们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审美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运用环境熏陶感染的方法对他们开展教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家庭和学校构成了学生生活的整个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活环境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对大学生美育素养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情感共鸣
篇10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一种。教学艺术就是受制于教师个性风格,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艺术的个人才华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种类很多,例如:课堂导入艺术、课堂幽默艺术,课堂启发艺术,课堂运筹艺术,课堂应变艺术等。
一、导入艺术
凡是优质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非常考究的开端设计和独特性,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这堂课的核心话题。
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讲故事。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审题导入,妙语导入,练习导入等等,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以尽快进入主题。
二、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1. 言之有情。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 言之有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3. 言之有启。
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如果都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起着重要作用。
4. 言之有趣。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准确、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5. 言之有韵。
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三、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上的偶况是相当复杂的,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它,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它,并灵活机智地处理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甚至获得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四、课堂提问艺术
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篇11
在我国,各高校普及推广素质教育还是卓有成效的,在卓有成效的同时,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分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艺术教育的主体性地位很难在教育中体现。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认识出现偏颇,仍习惯性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益智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或者把艺术教育作为它们的附属物,片面强调学校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健体”等功能,使艺术教育沦为整个教育的附庸,沦为无重要意义的“副科”,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更没有认识到重在完善人格的人文教育功能,使得高校艺术教育失去自身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在发展中不遵循应有的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去艺术化现象严重。(2)缺乏对艺术教育理解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各高校艺术教育安排较为随意。艺术教育虽具有消遣、娱乐、享受和技艺传授等特征,但其本质特征是娱乐于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向学生传授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然而现实的高校艺术教育并非如此,它存在着艺术教育目标的不明确、指导思想的不准确等多方面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源于我们还没有制定统一的高校艺术教学大纲,对艺术类课程的名称以及其相关内容也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和要求,各校都是按照自身的教学需要把艺术教育作为普通科学教育的填充列入了选修课范围,所以各高校普遍存在着艺术教育教学的随意性。(3)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各个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在教学设备和对教师的人员配置方面还有待于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和独立学院艺术教育课程未能较为有效地开设,它们只限于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如文艺晚会、话剧表演、舞蹈比赛、书画展览等,开展的活动比较注重个人艺术技能的展示,忽略了思想观念的体现和更新,使之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能达到理想化效果。(4)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年龄梯次、职称结构以及专业的有机补充等影响艺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强对“艺术中的精品教师”——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尤为必要。这种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自身魅力、较深的艺术文化底蕴,而且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增加学生艺术实践灵感的特殊能力,只有不断增加这样的“精品”教师,才能更加有效地落实和体现艺术教育的卓越成果。
3解决艺术教育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社会群体,在上学阶段他们的成长意识迅速发展,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富有理想,善于实践,乐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尤其是能够逐步培养自我的辩证思维,辩证地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审美出现多元化趋势。面对这样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自身的独特之处,我们的艺术教育必须更要有针对性,应当是一个开放性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以及学校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发挥和其他学科的互补优势,真正通过在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素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充分发挥出利用好艺术教学的优势特点。艺术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形象性特点,因此,要充分借用现代传媒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的被动认知向主动求教方面转化。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与时俱进选经典、教经典。针对受教者的个体特征,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经典艺术作品能够引领学生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导向,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选经典、教经典,通过对经典作品赏析,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审美情绪,真正做到娱乐于教。三是教学方法上要进行改革。在教学形式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单纯的灌输式的教学形式,探索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参与过程中真正体会授课内容,加深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真正提高上课实效性。四是要使第二课堂进学生头脑。课堂艺术教学与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有机结合非常必要。一方面,针对艺术必修课的综合性,开设艺术必修课以为大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艺术素质基础。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为学生提供既适合自己又贴近社会的选修课程,例如合唱指挥、各种乐器演奏等一些培养和提高个人技能的音乐类课程、各类美术作品欣赏的美术类课程以及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等艺术修养类跨学科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加强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有序开展各种艺术教育活动,建立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发挥出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篇12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历程中,用道德、艺术、科学三大支柱构筑起了人类文化的光明大厦。早在1913年,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强调了艺术的人文内涵和独特价值,以及其承担着的诸多重要的社会功能,比如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人们也在有意识地强化艺术的教育功能,将其发展为艺术教育。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把开设艺术选修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在道德建设、科学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校,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满足大学生对提升艺术素质和审美素养的需求,开设特色科目,在艺术活动中彰显学生个性,形成健康的文化品位。
一、艺术类选修课设置应处理好的关系与原则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学科化、规范化,体现宏观和微观的统一,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古和今的关系、中与外的关系、民族与地域的关系、学科与社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应把握好“四大原则”。[1]
1人文性原则
“人的素质包含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两个方面。科学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学历、智力,主要体现在‘做事’上;人文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外在精神和言谈举止的综合体现,主要体现在‘做人’上。”[2]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甚至是不同民族之间各式各样、具体生动的不同生活情景,使他们以审美的眼光欣赏艺术,把艺术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2普及性原则
所谓艺术,往往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或者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的精神面貌。艺术类选修课是一种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是一种非专业、非职业性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更能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提高学生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说,艺术类选修课绝不是技能和训练的艺术类专业教育,而是一种普及性、宽泛性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术业有专攻”的大艺术家,而是通过讲授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理解、鉴赏、辨别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普适性教育。
3多样性原则
艺术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比如,从艺术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看,艺术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而根据艺术类选修课的授课内容,艺术类选修课则可分为文化艺术类、形体艺术类、语言艺术类三大类。吉首大学地处四省边区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其地域性、民族性都独具一格,具备民族艺术资源优势,艺术类课程与教学资源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对于学生内在修养搭建了内涵丰富的平台。
4参与性原则
艺术的魅力蕴藏于它的意味中,也体现在外在表现的形式上。在艺术类选修课上,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艺术技能课、表演课和应用型的课程,同时在这些课程当中加入理论与欣赏的内容,互相渗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加强实践,体验参与的快乐,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大学生用正确的、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美好的事物,用美丽的心灵去影响他人,其艺术素质也将得到提高。
二、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类选修课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民族地区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积极探索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学规律和管理方法。但是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在教学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标不清晰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的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仍然存在某些误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高校不重视艺术类选修课在美育乃至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压缩甚至挤占艺术类选修课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有的高校虽然重视艺术类选修课,但“没有突出其艺术特性,把它等同于艺术知识或美学知识的传授,即当成了智育的一部分;有的过于强调它的艺术特性,一味追求艺术上的高难度,把它等同于艺术专业教育;有的只重视少数人的提高、不重视普及,面对的不是全体学生”[3]。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艺术类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有的突出艺术的独特性,重技能训练、轻审美内涵;有的漠视艺术的独特性,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艺术的独特性。这些做法,在某种意义上丢失了艺术类选修课的意义和价值,说到底还是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2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吉首大学、怀化学院、凯里学院、铜仁学院等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类选修课教师多是职称偏低的青年教师,学历也偏低,而且他们教学任务繁重,精力不够,教学经验也不足,导致课程内容不够新颖,不能紧跟研究前沿。大多数教师毕业于艺术专业院校,对专业知识非常精通,但是知识面不够宽,不能很好地把一些艺术的真正内涵深刻完整地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教研室或管理部门,未配备专职艺术教育教师,主要靠大学本身的艺术学院的教师来兼职,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且偏向语言艺术类选修课。
3教学管理乏力,评估体系不完善
民族地区高校近年虽然加强了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力度,但是总的来说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师资状况和教学力量来安排艺术类选修课,很多课程缺乏统编教材,教学内容相对也不够完整。选课人数过多,教学组织相对困难,教学效果堪忧,期末考查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个别学生抱有混学分的心态,平时逃课,结课时则借同学的笔记应付,教学督导组不可能对每门课程的每一堂课都进行考勤,而任课教师因时间关系往往也只能做到上课点名。
4学生修养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
基础教育时代的高考压力,使得中小学艺术类选修课十分薄弱,也压制了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和追求。从相对冷清的艺术类选修课堂来看,较低的课堂出勤率,破坏了课堂秩序,降低了开课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就大学生本身而言,部分人认为大学教育重在专业教育,艺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把公共艺术教育仅仅当成一种娱乐及欣赏活动,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作用。
三、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思考与对策
1强化认识,提升办学理念
高校管理者应进一步提升管理理念,把艺术类选修课纳入学校各项工作中去,逐步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确立艺术类选修课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要提高对艺术教育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明确艺术类选修课的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2强化师资,有效整合资源
高校要对教师文化艺术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将人文素质自觉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要为艺术类选修课教师搭建进修、培训的机会和与艺术教育专家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学历层次,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另外,与有关艺术团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是办好选修课的重要途径。
3强化管理,理顺工作机制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民族地区高校有的已经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教研机构,有的学校已设有公共艺术教育基础部,做到了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学科本身的教育管理也要加强,要进一步细分,建立专门的艺术选修课管理机构、教研机构。从实践来看,要求开课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计划、教案,加强教师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的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艺术类选修课的评估机制,运用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手段,推动艺术类选修课工作的开展。建议把艺术学习和考试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一起构成学生的总体成绩,给学生足够大的考试压力,保证其认真备考,真正重视艺术类选修课。
4强化引导,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艺术教育的宣传和讲解,提高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根据自我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艺术课程,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引导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中,应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5强化个性,彰显文化特性
个性是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虽然教育部对公共艺术教育有相关规定,但这只是原则层面上的,是指导层面上的。试想,我们所有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都是一个模式,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在这方面,民族地区高校优势更为明显,在艺术选修课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方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彰显地方标志性文化的魅力,以期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艺术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3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专业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施教材的审美因素,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 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更重视按美学原理、艺术原则从事语文教学,因此比传统语文教学更加富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和情趣性。为了更好地探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
语文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教师应用课堂导入艺术,可以形成巧妙衔接、切入主题、激起兴趣的导语,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可以很好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主要的有:
1、故事引入激趣
这种导入艺术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验表明,讲好一节课的导语,设计好一节课的开讲,对于上好一节课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2、提问引入设悬
在教学当中,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3、温旧面而知新
这种导入方法是从回顾旧知识开始,将旧课中某些知识与新课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可起到相互对照、相互呼应的作用。
除此之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妙语导入、练习导入、演示导入等等。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尽快进入主题。
二、课堂教学的应变艺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上的偶况是相当复杂的,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它,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它,并灵活机智地处理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甚至获得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三、注重课堂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导入语的“异”,是指形式和语言的奇异、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着装漂亮 ,必定会吸引过往路人的注意。同样,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语言新颖.奇特,那么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年代中的孩子,在电视和报刊的影响下,知识面不断拓宽,那些理性、陈腐的陈述,逐渐被他们淘汰,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新颖、奇特、标新立异、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导入语。
教学语言要“顺”,顺则通,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语言要“精”,“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精巧、细致,提炼精华,除去杂质。”提示语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明前进的方向;提示语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时,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提示语又好比一支号角,在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当中语言要“悬”,通常是指悬念,引发别人的思索。可见,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的美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所以,构成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就能把每节课的教学,变为精美的艺术品,就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